境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0:03:13

境界范文篇1

成中英教授指出:卢梭的《民约论》说明真正的权威来自于社会的群体意志,从而奠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就奠定了现代民主社会的思想基础。韦伯因此提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宗教改革所赋予的个人的终极权威,其发展是有限的。西方社会肯定个人创造力和自由发展的权威,这就是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最根本的秘密。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发展就是凭借个人的理性、科学的知识、宗教的信念,从而设计出一套管理的方法,去推动和控制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认为领导通过民主的手段,集中“个人的终极权威”,获取“来自于社会的群体意志”的权威被认为是最高境界,就在情理之中。

成中英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管理理念是凭借对人性的反省与思考,提倡集体主义,突出人的社会价值,结合人的感情需要,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去实现管理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因而,认为领导不违背人的自然属性,“为无为,则无不治”,“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以无为而治为最高境界也就很自然。

然而,观念毕竟是观念,只是人主观的意愿、体验的体现,经过实践的无情检验,人必须修正自己的观念。长期的管理实践并未证实“民主型”领导绝对优于其它类型的领导,也未见谁能达到所谓的“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我们需要的是在现实的人生中能够实现的东西:领导的合理境界。诚如曾仕强教授所说:“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乃在:一切求合理。”

四维的合理境界

这种领导的合理境界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有四个维度:修己安人、持经达变、曲而后全、持中致和。

第一维度:修己安人

曾仕强教授说:“修己是基础,一切从修己开始。安人是目标。一个人只会修己不会安人,那他只配做隐士。而管理者应既会修己又能安人。”这样的观点来源于孔子。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论语·宪问》又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修身以建立权威,又应用这种权威影响力来安人,使组织有序化。使自己能够顺其自然地成为组织中的控制力量,发挥领导作用。以避免“强梁者不得其死”的另一种控制组织的道路。

修己以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影响众人之风气,众人的意愿才能是善意,才不是人欲横流的、恶的世界,用民主的手段所获得的“来自于社会的群体意志”才不会是一群强盗的“群体意志”。显然,用多数的恶的意愿来强迫少数服从的“民主型”领导,未必就有合理性。因此曾仕强教授说:“修己是基础,一切从修己开始”并不为过。以人类善的属性为基础,所集中的“群体意志”才有合理性。据此安人也才有合理性。

在修己的基础上,人性善的一面得以发扬,恶的一面得以抑制,个人创造力和自由发展才能得以保障,破环性的群体冲突(冲突、罢工、内斗直至战争)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消除,假借“集体主义”的名义压制个性发展,制造“同而不和”的独裁统治的可能性才能从根基上加以铲除。群体才不会是“安”于一种“作稳了奴隶”的可悲的状态。似此之安人也才有合理性。企业才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生态的系统,而不至于回到“赚钱的机器”的可悲的时代。

第二维度:持经达变

按照西方管理学的“民主型”管理方式,在通过民主的手段,集中“个人的终极权威”,获取“来自于社会的群体意志”的权威之后,必然是要少数服从多数,以建立团体对其成员的绝对控制。这必然是领导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控制,以法规的形式而得以实现。法的尊严一直是西方领导方式的根基之一,法规必须得到100%的遵守。

按照东方的管理传统,无规矩无以成方圆,也同样必须依重于法制来进行治理。虽然东西方的“法”的观念不尽相同,在这里就不进行讨论,暂且求同存异。

重要的是,“法”一旦成为维持有序化的标准,这在东方称为“经”,“经”是必须得到遵守的。但依照西方“非此则彼”的二分法思维,不是遵守,就是不遵守,很容易陷入机械论的泥潭,而使管理陷入两难的境地。这无论在西方企业还是在我国的企业,许多领导者都不自觉地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经”一定要遵守吗?“经”不一定要遵守吗?这种思维本身就已经陷入二分法的两难困境之中了。

无论是东方的易思维还是西方的辩证思维,都否定“非此则彼”的思维圈套。从而主张“持经达变”(或辩证法的表述:坚持标准与随机应变兼顾)。

所谓“持经达变”,一是“变不离经”,用物理学的话讲是:物质微粒围绕着晶格的中心点来回振动。适应外界的变易不应背离标准、原则。二是“权宜应变”,执行标准,要随外界的变化而适时权变。权变既包括执行标准中权宜之变通,也包含在标准已经不适应外界环境的情况下,及时修订标准的变易。而变通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君命有所不受”,以利国家。

领导处于“持经达变”的境界,能保持企业的整体活力,并且这种活力确实建立在个人活力的基础上,而不是所谓的“每一个螺丝丁都按照标准发挥作用,整体就有了力量”的机械论。正如曾仕强教授所说的:“使员工了解持经达权的道理,即上级交待的原则不能变,但是为了达到原则的方法可以变”。这样,企业才能够是在高水准上的统一,而不是在低水平上的整齐划一。同样的,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的原则不可变,而适应的办法可以变。这样,企业才能在迅速变化的市场中存活。变与不变的处理得当,这样的领导境界才是合理的。

第三维度:曲而后全

在保持了对组织的控制之后,领导必须带领群体趋向目标。此时,领导者可以取直截了当,直趋目标,或以曲为直,迂回前进两种很不相同的风格。

《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两点之间的距离固然以直线为最近,但是要横渡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也只能是以某种倾斜的曲线来横渡,才是最省时省力的线路。这是人人知晓的道理。就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向月球发射火箭,也取S形的途径为最省时省力,最经济。但是不少领导人总爱叹息,以为中国不如外国,“人家直来直去”,啥事都好办。其实中外都一样,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相似的道理:“最省时省力的线路时常是曲线”,是直线的反而是特例。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因而,“知迂直之计”,以曲为直,曲而后全就是领导应处的合理境界。

第四维度:持中致和

《古文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注①这十六字心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贝。其要旨就在于“执中”,即“允执其中”(《论语·尧曰》)。注②

为何“允执其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贝?凡事均有两端:过或不及,比如管理一切从严控制,是一端,一切从宽任自由乃另一端。诚如曾仕强教授所说:“真理不在两端,常在两者之间”。即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过火的一端和不及的一端都一样要坏事,同样不可取。《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程颐则一语道破:“中即道也。”老子说得很清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才成其为道。偏执一端就远离道了。唯有执中才是成事的正道,称为“中道”。管理也就只能在恩威并举、宽猛相济中获得和谐。从而“允执其中”也就成为“尊道”的不二法门。

正因为执中才能在阴阳两端的相互激荡中得到整体的和谐,于是领导持中致和应当是合理的境界。

境界范文篇2

1.小智:小人之智者

从纯粹智能的角度上,孔子对人的境界进行过一种划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这里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但第一等“生而知之者”只是虚悬一格而已。孔子自认为不是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就其所谓圣人,他也不曾说过哪一个是生而知之者。《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舜的圣智也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习染的结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除“生而知之者”外,其余三等人,“(自觉)学而知之”为圣人,“困而学之”为君子,“困而不学”为小人。

孔子说小人“困而不学”,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如此,我们所说的“小人之智者”可能吗?其实,孔子并不否认小人之智的存在。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可见即使是小人,也可以而且应该“学道”。只不过君子所有的是大智、小人所有的是小智而已。所以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君子有大智,可大用;小人有小智,可小用。此即子夏所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此所谓“小知”(小智),即今日俗语所谓“小聪明”。

那么,这种小智的具体内容如何?

从量上看,君子“艺”,小人“器”。孔子说:“吾不试,故艺。”(《子罕》)孔子说他自己由于不被具体地任用,什么都干,结果反而多才多艺。这是就知识的数量言。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无能是有愧于君子之称的。这里所谓“无能”并不是说没有任何才能,而是说够不上多才多艺。君子才广,为“艺”;小人才狭,为“器”。“子曰:君子不器。”朱子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论语集注·为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朱子解释:瑚琏是“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论语集注·公冶长》)这里“器”是说子贡尚不足以称君子,“瑚琏”则是说子贡已很近于君子境界了。这“器”还有一层意思:“管仲之器小哉!”朱子解释:“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集注·八佾》)管仲就才能而言是堪称君子的,可谓“不器”;但他只知其器,不知其道;只知霸道,不知王道。这又是从质上来讲的。

从质上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这是就知识的内容言,君子懂得仁义所在,而小人只懂得利益所在。君子固然需“艺”需“博”,但还必须博而能约,泛而有守:“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韩愈讲:“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行而宜之”即礼,也就是“义”。故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子路》)樊须的表现正是所谓“小人怀土”“怀惠”,所以等他一走出门,孔子就骂:“小人哉,樊须也!”但是要注意,孔子并不简单地否定物质利益,而是主张不贪小利,见利思义;孔子也非一味地反对种田,例如他赞美“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宪问》)。他只是不满意樊须的只知眼前小利、不知长远的大义。“臧文仲居蔡(于)山节藻稅,何如其知也!”朱注:“当时以文仲为知,孔子言其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安得为知?”(《论语集注·公冶长》)孔子非谓文仲无智,而是说他非君子之智,乃小人之智,只务鬼神之虚,不务民生之实。归根到底,智者作为“知之者”,君子之智者知仁,而小人之智者不知仁。君子知仁,故能“喻于义”;小人不知仁,故仅能“喻于利”。

2.小勇:小人之勇者

从心理范畴看,智是认知范畴,勇是意志范畴。从知行关系上来看,智是关于知的,勇是关于行的。这里所谓“行”,包括言、行两个方面,今统谓之“行为”。所谓“勇”,就是勇于行,“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孔子认为,虽然知先于行(智先于勇),但是行重于知(勇重于智)。知的目的,正是为了行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知识再多,不能实用也就等于没有知识。“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所以,勇者的境界高于智者的境界。

在孔子看来,即便是在小人中,也不仅有智者,而且有勇者。孔子曾谈到,有一种“士”,“硁硁然小人哉”,却也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这里的“匹夫”当然属于小人范畴;“志”即意志正是勇者的心理特征。匹夫而能持志,即是小人之勇。

孔子之论小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与君子之勇相比较:勇于行什么?怎样勇于行?

勇于行什么?这是关于勇的性质问题。孔子认为,君子之勇需要以仁义礼智为规范,否则便是小人之勇、匹夫之勇。(1)勇于仁。这是最根本的标准,即勇者作为“好之者”,君子之勇者好仁,而小人之勇者却不好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能做到杀身以成仁,便是君子之勇。反之,“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好勇而不仁,那就是小人之勇。(2)勇于义。“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这是说君子应该见义勇为。见义不为,则无君子之勇(但是也可能有小人之勇)。“子谓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这里的恭敬惠义,其实也都是义,义者,宜也。此即君子之行、君子之勇。在孔门弟子中,子路以勇著称。“子路有闻(而)未之能行,惟恐(复)有闻。”朱注:“子路闻善,勇于必行”;“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集注·公冶长》)然而有一次,“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裁)!’”朱注:“夫子善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同前)所以,孔子常常挫其锐气。“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这里,从“君子义以为上”中,有一句浅台词呼之欲出:小人利以为上。此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勇尚义,小人之勇尚利。(3)勇于礼。君子不争,争而有礼。“君子矜而不争”(《卫灵公》);“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君子争而有节,勇而有礼。“勇而无礼,则乱。”(《泰伯》)勇而无礼,就是小人之勇了。“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这里也是强调的义、礼。(4)勇于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阳货》)不好学则无智,无智而有勇,是小人之勇,只会犯上作乱而已。

怎样勇于行?这是关于勇的度量问题。前面说过,勇于行包括言和行两个方面。孔子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从而要求“讷于言,敏于行”:“君子……能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这是因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所以,君子慎于言,勇于行。反之,“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不仅如此,孔子甚至认为,君子不仅要慎言,而且要慎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慎言慎行是君子之勇,妄言妄行是小人之勇。后来苏东坡认为大勇、小勇之别,在于一个“忍”字,“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留侯论》)小人之勇与君子之勇,在度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小德:小人之仁者

从心理范畴讲,勇是意志范畴,仁是情感范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可见仁爱乃是一种道德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好恶也是情感范畴。

境界范文篇3

笔者将从剖析校长忙碌的原因与弊病入手,与诸位同仁共同探寻校长的忙闲之道。

一、校长忙碌不堪的原因

总的来说,造成中小学校长忙碌不堪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校长忙碌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六。其一是校长负责制的实行,需要校长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其二是学校的外控管理过于严苛;其三是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其四是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五是外界对学校的干扰越来越大;其六是部分学校的校长助手或中层领导的能力较为平庸。校长忙碌的主观原因主要是校长不肯放手、不肯放权。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舍得放权。权力是一根魔杖,它可以产生连挥舞这根魔杖的人都会惊叹的魔力。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校长迷恋权力,不愿与下属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独揽大权的校长难免会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忙碌不堪。

二是对下属不放心。这类校长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得操心。有些可以交给下属去做的事,他也会因为担心其做不好,一股脑揽到自己头上。他们就像“行遇物则持取”的负版,不断地往自己身上加压,甚至不惜把自己压垮。

三是不理解校长的分工职责。他们认为,既然自己是一校之长,就应该管理学校的一切事务,不管是眉毛还是胡子,都要一手抓。这类校长不善于发挥团队的力量,总是孤军作战,常常会忙得筋疲力尽。

二、校长忙闲不得法的弊端

忙碌并不等于高效。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小学校长不该忙的时候瞎忙,该忙的时候又不得其法,结果导致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如果忙闲不得法,则不仅会对自身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

忙易伤身。忙碌无度会对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伤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校长也不例外。校长有忙无闲,只张不弛,最终往往会导致体力透支、身心疲惫。

忙易出错。“忙”与“乱”相伴而生,过度的忙碌会导致出现失误的几率直线上升。校长过度忙碌,不仅容易导致失误,也容易造成工作低效。

忙易短视。过度忙碌会使校长被琐事包围和淹没,沦为行政管理的工具,只有行动而没有思想。校长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他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校长独忙不利于民主管理。

管理学校不仅需要校长的领导,还需要其他行政干部和全体教师的配合。天下皆闲、唯我独忙的校长,往往会忽视与他人的沟通、协调、合作,不仅浪费了团队的合力,还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处境,不利于学校的民主管理。

校长独忙还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有不少重点中学的老校长虽已过“服役”年龄,却还在苦苦撑持,不敢轻易退休,为什么呢?因为不少老校长虽持校有方,却一人独忙,他们一走,学校便可能一落千丈、溃不成军。由此可见,校长独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并无好处。

三、校长应掌握忙闲之道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首先得学会管理的艺术,从宏观上掌控全局,找准忙与闲的平衡点。聪明的校长在治校过程中会适当“留白”,即有所为,有所不为;会忙碌,也会休闲。在笔者看来,掌握忙闲之道的关键是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校长应该忙什么?

忙学习。校长应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因此,校长应广泛学习各类知识,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优秀的管理经验、领导艺术等。

忙了解。校长作为一校之长,首先应做到对自己的学校了如指掌,如学校的优势和薄弱点、师生的所思所想等。此外,校长还应了解社会、百姓对教育的需求。只有做到这些,校长才能探寻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忙思考。校长应该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看待和思考问题。对于校长来说,准确定位、及时反省、合理规划比琐碎的事务更值得去忙。

二是校长如何闲下来?

首先,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一所学校要想高效运转,各个层次、各种角色的责、权、利应定位得非常清晰。校长如果能使全体教职员各就各位,各尽其责,层次分明,收放自如,他就可以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闲”下来。在笔者看来,一所学校的理想组织构架应该是“上者为闲,能者居中,专者居前,智者在侧”。“上者为闲”,是指校长应该相对地“闲”一点儿,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能者居中”,是指选拔和培养中层干部时应重视能力,对于执行能力强的人才应破格提拔;“专者居前”,是指专业能力强的人应起到带头作用;“智者在侧”,是指让有智慧的人组成智囊团,为学校管理建言献策。

其次,要放权放手,解放自己。所谓“放权”,是指校长将手中的权力下放,调动全体教职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笔者认为,一所学校充满生机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广大教职员工从不自主的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的管理活动是以人为核心的。学校的教职员工便是学校管理的依靠对象。因此,校长应信任和尊重每名教职员工,激发他们的管理热情,与他们一起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所谓“放手”,是指校长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些常规的、事务性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下属干。校长愿不愿放手、敢不敢放手是“放手”的关键。现实生活中,一些校长喜欢一切事务都由自己操办,把无效或是低效的忙碌当做美德,视适度放权、给下属委派任务为懒惰。他们并不了解适度的放手不仅能解放自己,还能培养下属的能力。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懒惰的母亲往往有一个勤劳的女儿,而一个勤恳的母亲培养出的女儿却往往比较懒惰。这种现象在学校管理中同样存在。因此,校长应学会适度放手,在管理时适当“留白”,别动不动就亲自出马,搞得自己身心疲惫。

最后,要超脱事务,审视自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少校长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事务性工作中,最终却陷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尴尬境地,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正如诗中所言,他们看不清“庐山”,是因为他们就在山中。因此,校长需要走出“庐山”(事务性管理工作),以局外人的身份审视“庐山”,结合近距离的观察和远距离的凝望,使自己对“庐山”形成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校长审视的对象可以是学校中的人,如教师、学生;也可以是学校发生的事,如日常活动;还可以是学校的动态,如历史、现状、趋势。

忙闲之道,耐人寻味。身忙可能心闲,身闲可能心忙。只会身忙不会心忙的校长是匠师,只会心忙不会身忙的校长是军师,真正能掌握身心忙闲平衡之艺术的校长才是哲师。优秀的校长应该懂得身与心的平衡、忙与闲的协调、动与静的搭配。忙时井井有条,而非杂乱无章;闲时心有所思,而非无所事事。

境界范文篇4

一、贺知章的诗歌

《全唐诗》卷一一二存贺诗一卷,共收诗19首又二句。近代张寿镛编《四明丛书》,有《贺秘监集》一卷,增加《董孝子黯复仇》一首,虽来历不明,但也难以证伪。这些诗中,尚有一些疑问。一是《开元十三年禅社首山祭地祇乐章》,全组诗8首,最后一首为源乾曜作,其他7首是否贺知章所作,因早期文本署名不统一,稍有疑问。《云溪友议》卷下《杂嘲戏》载贺知章与顾况答朝士诗,因为二人之年辈相差太大,恐难有同时在朝班的经历。事伪,诗有疑问,但考虑到唐人传闻故事颇有据原诗敷衍事实之例,也很难完全否定其不知贺诗。另外南宋俞文豹《唾玉集》说传诵名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是贺知章作,显然记错了,可以否定。而今据日本所存唐抄本《新撰类林抄》卷四补录五绝《春兴》一首,据山西抱腹寺石刻补五言古诗《醉后逢汾州人寄马使君题抱腹寺□》一首,[1]据《分门纂类唐歌诗•天地山川类》将《晓发》诗区分作二首看待。另外《宝真斋法书赞》卷八收唐人草书《青峰诗帖》:“野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回瞻林下路,已在翠微间。时见云林外,青峰一点圆。”可能是贺知章《偶游主人园》一诗的全篇。这样增减之后,今存贺诗约为23首。①在贺知章存世的诗歌中,《开元十三年禅社首山祭地祇乐章》是为玄宗封禅泰山所作的祭祀乐章,庄重肃穆,为此类诗之套式。开元间的应制诗三首,分别因《张说之文集》和《文苑英华》之引录而得以保存。同时唱和者人数众多,贺知章所作中规中矩,未必很出色。这些诗从写作行为来说都属于工作职责,并未显示贺之个人风格,可以不必深究。但其他十多首诗均很有特色,足以传世。就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望人家桃花》一首是一篇沿袭六朝初唐乐府歌行风格的七言长诗。笔者怀疑它是贺知章早年的作品,因为类似的作品在刘希夷、骆宾王等诗集中很多见,流连风景,稍涉风情,流丽宛转,文辞讲究,但没有太多的开创意义。贺知章年轻时,正是这类歌行主导的时代,必然受其影响而有所试作。他最好的诗歌,是抒写豪爽洒脱的个性和情怀的作品。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终身嗜酒,生性豪迈,风流俊爽,在诗中有许多表达。唐僧皎然《诗式》卷一录其《放达诗》残句:“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写其在落花时节饮酒之醉态,生动传神,可惜全篇不存。日本藏唐抄本《新撰类林抄》卷四存其《春兴》:“泉喷(疑)横琴膝,花黏漉酒巾。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原卷为行草,不易辨识,故“喷”字有待校定。此诗抒写作者对清泉而横琴,落花黏上漉酒巾,诗人生活其间,感叹酒乡岁月不觉流逝,欣然于优游林下又见满园春色。此诗写出在琴酒林泉间诗人的惬意生活,表达的是率性而不受羁绊的放达情怀。《国秀集》卷上录《偶游主人园》,《文苑英华》卷三一八题作《题袁氏别业》:“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漫愁酤酒,囊中自有钱。”所写也是随兴而行,因见林泉佳景而流连徘徊,虽主人不相识,也无妨他赏景的兴致。后面两句说只要囊中有钱,可以随处酤酒畅饮。这种情怀,和他与李白金龟换酒的豪情是一贯的。近年长沙窑瓷器发现大量题有诗歌的瓷壶,其中即有此诗,仅“林泉”误作“林全”,“囊中”作“怀中”,足可见此诗流传之广,为民间所喜爱。②山西抱腹寺石刻《醉后逢汾州人寄马使君题抱腹寺□》一诗,末有两段尾题,一云:“四明狂客贺季真,正癫发时作。”一云:“庚辰岁首十二日,故人太子宾客贺知章敬呈。”

庚辰为开元二十八年(740),贺知章已经到了“八十余数年”的高龄,也可能是他今存最后的诗作。诗云:“昔年与亲友,俱登抱腹山。数重攀云梯。一别廿余载,此情思弥潺。不言生涯老,蹉跎路所艰。八十余数年,发丝心尚殷。”因逢汾州人,想到早年曾与亲友登临抱腹山,想到道途之艰难,虽然相隔20多年,但此情依然流水般潺潺不绝。最后说到自己虽然已近暮年,但依然雄心殷殷,颇有老骥伏枥的感慨。诗中有大段自注,叙述当年攀登的细节,似乎是应汾州来信索诗,因醉后作此寄马使君,并嘱其送寺题壁上。虽然再三说到“醉后”、“正癫发时作”、“狂痫”,但诗篇表述了作者执著殷切强烈的入世态度,正可看出其精神世界积极的一面。抒写回乡思旧之感,有《回乡偶书二首》,现代较称道的是第二首:“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家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直白如话,但近乡之情娓娓道来,当然是一首好诗。从“老大”、“鬓毛衰”的叙述可知,应该是中年以后回乡,而非暮年辞官归隐所作。但在唐宋时期流传更广的,则是第一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感叹离家日久,人事消磨,时光流逝,事业无成,诗意更为蕴藉深沉。后二句从镜湖依旧春风涟漪,反衬年光过隙,自己已老,寄意遥深,感慨无限。关于此诗有两段故事。一是南唐静、筠二僧撰《祖堂集》卷一○载唐末闽僧雪峰义存的法嗣师郁,在回答门人问禅时,举“唯有门前镜湖水,清风不改旧时波”二句作答,可见此诗流传甚广,且诗意蕴藉而含禅趣,故为僧人所引用。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撰《东坡志林》卷二曾叙述一故事云:虔州布衣赖仙芝言,连州有黄损仆射者,五代时人。仆射盖仕南汉官也,未老退归。一日,忽遁去,莫知其存亡,子孙画像事之。凡三十二年,复归坐阼阶上,呼家人,其子适不在,孙出见之,索笔书壁云:“一别人间岁月多,归来人事已消磨。惟有门前鉴池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投笔竟去,不可留。子归问其状貌,孙云:“甚似影堂老人也。”连人相传如此,其后颇有禄仕者。这应该是苏轼贬窜南方期间听到的一个传说。黄损是五代时期连州人,事迹见《五代史补》卷二、《诗话总龟》卷一○引《雅言杂载》、《广州人物传》卷四,为后梁龙德进士,南归后仕南汉。所谓退归后32年忽然回家,作诗一首而不见,殆为传闻故事,其时似已入宋。苏轼说“连人相传如此”,就是说他本人也不大相信。虽然与贺知章诗有几处文字出入,但显然是同一首诗。《全唐诗》卷七三四另收黄损名下,显属误录。但贺诗从五代到宋初传闻如此,且引起苏轼之兴趣,足见其流布之广,影响之大。其三是送别行旅诗歌。《送人之军中》云:“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开元时期边疆战争的规模虽不大,但始终未曾间断。此诗之写作原委不详,但因送别而起离愁,是古诗中常见的内容。从前四句推测,贺知章也曾有过边塞的经历,因友人之远行而触动愁绪。五六两句写边塞景色,寓关怀之意,最后则曲终奏雅,要求努力边事,不要让朝廷担忧。顺便提到“万里长城寄”中“万里长城”一词,是古代典籍中首次提到这一当代耳熟能详的伟大建筑;不过贺诗与此无关,他是说国家把边事托付给边将,责任重大。万里言其广阔,长城是为国干城,极言边事之重要,并非当时已有万里长城之存在。

《晓发》二首写行旅感受,下文将会展开。《五律》一篇写晨钟初动,理舟将行,写海潮夜涌,川露晨溶,近舟沙鸟,绰约远峰,每句都写景寓情,最后以思乡怀朋作结,是很有情韵的诗歌。但《五绝》一篇将五律中的四句重新组装,突出晨行闻钟,怀乡情切,以写景两句作结,将此情此景定格于画面,令人无限感叹。二诗属于同一事之不同诗体表达,其文体意义容下文另述。贺知章是出身南方的诗人,他对六朝以来南方流行的民间诗歌肯定很熟悉,并写有清新晓畅的民歌。今存二首都是很优秀的作品,如世所传诵的《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髙,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此诗诗题和文本都颇有异文,这里选用今知最早的《云溪友议》卷下、《才调集》卷九的文本。《唐诗纪事》卷一七、《全唐诗》卷一一二都题作《咏柳》,可能是原题。《云溪友议》云元稹在越州时,歌女刘采春歌此为《柳枝词》,可能《才调集》即据以收入。本诗之异文,较重要的是“二月春风是剪刀”的“是”字,《唐诗纪事》《全唐诗》作“似”,诗意更为摇曳,《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七作“作”,则更有动感,都可以成立。因见春来柳绿,满树新叶,忽发奇想,以春风为剪刀,裁出万条绿绦,设喻新妙明白,从唐代传唱至今而不衰。另一首《采莲曲》:“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描写越州采莲女的生活,以稽山、镜水为背景,前两句写湖光山色之秀丽,后二句有淡淡的忧伤,以中流采荷为结,诗意健康明朗。这里还应提及存世贺诗的一个有趣现象,即有两组诗各有繁简二本。一是《晓发》,四句五绝为:“故乡杳无际,江皋闻曙钟。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八句五律为:“江皋闻曙钟,轻曵履还舼。海潮夜漠漠,川雾晨溶溶。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故乡眇无际,明发怀朋从。”从宋初即有二本之流传,显非传误所致,应该是诗人所作即有繁简二本。五绝取五律之七、一、五、六四句以成篇,虽然省略了夜行到晨景的描写,省去了怀友的内容,但诗意更为凝练强烈,可以看到唐人推敲诗意,或者说从律诗到绝句技法之进步。《全唐诗》以五律为正文,以五绝为注,笔者认为《分门纂类唐歌诗•天地山川类》作二诗收录更为妥当。另一例是前引《偶游主人园》:“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漫愁酤酒,囊中自有钱。”此诗诗意完整;但《宝真斋法书赞》卷八录唐人草书《青峰诗帖》:“野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回瞻林下路,已在翠微间。时见云林外,青峰一点圆。”这首诗书者不详,可能是中唐文人抄写前人诗。与前引贺诗比较,此诗前四句仅有首句一字不同,而后半段则是前诗的延续,即前四句写得见园林之愉悦,后四句写回看来路,再放眼远望,因此而有联想和感悟,诗意是连续而完整的。因此笔者倾向于认为此即贺氏之全诗。而《偶游主人园》最早见载于《国秀集》,该书收诗止于天宝三年(744),即贺知章辞官归道那年,可见贺氏生前流行的文本就是如此。此又一例。类似情况还有畅诸《登鹳鹊楼》一诗的两本,即北宋司马光、沈括在鹳鹊楼上所见“逈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四句,以及敦煌遗书伯三六一九号所载八句:“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逈林(临)飞鸟上,高榭(谢)代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也属此例。笔者认为,这一改写正好体现了以古诗为主的六朝诗歌向近体律绝过渡时期,诗人在同一诗题写作中,更为集中更为强烈地表达某种感受的努力,显示绝句具有更为特殊的魅力。有理由相信,贺知章在盛唐诗风形成过程中,在这方面做过许多努力。虽然贺知章诗歌存世仅20多首,但包含了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的各种体式和内容,无论抒情写景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其中至少有七八首可以列入唐代最优秀作品的行列。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越中风光和民歌的深厚感情,诗中表达对家乡的热烈情怀;同时,他的豪迈洒脱个性和嗜酒重道偏好,在诗中也有强烈抒发。这一切与大诗人李白的个性和才华完全相通,甚至可以说如出一辙。难怪两人一见,能如此相知,彼此推挽,惊为天人,许为知己。笔者相信贺知章平生所作诗歌应该很多,证据是从其今存诗歌的流播史来分析,它们既被编入《国秀集》《才调集》等唐人所选唐诗集,也曾流传于越中歌女之口,为长沙窑工匠书于瓷壶,为禅宗僧人所引据,写本流入东瀛,石刻存于汾州,在各类文献中都有保存,足见影响之广。可惜存世数量毕竟不多,大约因为他的个性率意,生前身后都没有结集,终致大多亡佚。相比较来说,李白晚年病中授稿于李阳冰,此前曾受魏颢帮助编次文集,因为二人的努力,得有近千首作品流传至今。诗人之幸或不幸,由此可知。贺知章以一流名士而有诸多名篇,却无法在文学史上占据一流地位,令人浩叹。

二、贺知章的文章

贺知章的文章当时也很有名,可惜传世者不多。《全唐文》卷三○○仅收2篇,《上封禅仪注奏》是开元十三年(725)随玄宗登泰山时的奏议,《唐龙瑞宫记》残缺过甚,难以卒读。清末陆心源编《唐文拾遗》,据《汝帖》和《宝真斋法书赞》录短简4则,文意较简单。笔者20多年前编纂《全唐文补编》,据唐王泾著《大唐郊祀录》补开元十一年(723)与张说共进言南郊大礼仪注之奏议一篇;据清末人著《越州金石记》卷一和1983年《浙江文物考古资料》刊绍兴市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摩崖石刻,相对完整地写定了龙瑞宫记之文本(后半残损),知原题为《龙瑞宫山界至记》,是记载开元二年(714)越州怀仙馆敕改龙瑞宫后,其管辖的四至范围及其周边之名胜。据此可以知道,贺知章之信道可以追溯到开元初年;而此碑所记越州诸胜迹对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只是本身的文学价值并不高。真正具有文学研究价值的是近代以来出土的贺知章撰文的唐代墓志,达8篇之多,内容极为丰富。笔者曾对唐代墓志作者做过详尽记录,③出土墓志在5篇以上的作者人数大约不足十人。就墓志出土的偶然性来分析,贺知章曾撰文的墓志篇数应该较多,总数当在50篇以上,相信今后还会有新的发现。贺知章所撰墓志最早的一篇,是开元二年撰《唐故朝议大夫给事中上柱国戴府君墓志铭》。④当时贺知章任太常博士,地位尚低。志主戴令言,湖南长沙人,先世仕陈、隋,官职随时渐降,但其颇禀湘人梗概之个性。贺知章写他“及数岁,有若成童。垂髫能诵《离骚》及《灵光》《江》《海》诸赋,难字异音,访对不竭”,可称神童。而其性格则“颇侠烈”,自称“吾不能为小人儒”,“好投壶、挽强、击刺”,“历览群籍,尤好异书,至于自历卜筮,无所不晓。味老庄道流,蓄长往之愿,不屑尘物”。

境界范文篇5

一、阅读目的三境界。

消遣性阅读,兴之所至,匆匆浏览,广泛涉猎,自娱消遣。学习积累性阅读,生存所必须,有强的同步性整体性,理解要全面深刻。研究性阅读,有很强的主观性创造性和扩展性。

二、现代文阅读能力结构有三境界。

感知能力。提高的途径是积累,是长期的过程。随时解决语文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字词,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要自觉的形成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理解能力。这是核心。包含理解分析概括综合等诸多能力。理解词语、关键语句、重要内容、文章结构、表现形式、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

鉴赏能力。语文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越强,为鉴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驾驭文本的能力表达上的能力越强。

三、庖丁解牛三境界。

语文学习也有类似于庖丁解牛的地方。

庖丁分析解牛有三种情形:

“族庖月更刀,折也。”挥刀大砍,粗放式经营,态度较认真,总比望而却步或借故不干好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大刀阔斧的汇袖猛干。记不住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多背几遍,作文写不出就背、抄范文,抄名句。此法适应于少年。

境界范文篇6

公共艺术的发迹就有着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墨西哥自16世纪受西班牙统治以来,年连战乱,这是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内在动力。于是大量的艺术家开始从事起壁画艺术。注意,这里的壁画艺术是非大众的,因为它的目的正是教育大众。总的来说是一小部分精英分子对当时政治社会感受的一种艺术表达。也正因为其表达革命的思想,所以彼时的壁画艺术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并且壁画艺术的资金来源为政府资金,所以自然有着强烈为政府宣传的色彩。故而彼时的艺术家,政府权力,受众市民三方博弈就以悄然开始。三者的关系是:政府资金支持主导——艺术家小众宣传——大众受教。这种关系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进入了经济萧条时代。很快美国政府便认识到了他们要打的将是一场持久战。为此,罗斯福新政想艺术家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公共场所进行艺术创作,希冀以此来向民众宣传一种的新的国家价值观念。为此罗斯福新政做了大量政府工作帮助艺术家完成公共艺术的创作。包括艺术资产辅助计划的实施和文化资产部绘画与雕刻处的建立。当然,艺术家在此期间也创作了大量的公共艺术。这种独特的意识形态与基调,与墨西哥壁画运动唤起民族信念振奋民族精神方面是同出一辙的。由于此时的资金仍是政府提供,所以公共艺术仍然起着宣传的作用。此时三方博弈的结果仍是:政府资金主导——艺术家小众宣传——大众受教。而这种关系的转变是在战后真正实现的。战后的60年代,虽然仍是政府主导的资金,但此时的艺术家要自由的多了。并且艺术家自身也自觉得将关注力放在了民众的身上,于是,公共艺术开始与民众的关系大大拉近。但是随着包豪斯思想的风行,大量无性格现代主义的建筑盛行,公共艺术一度沦为了“建筑的点缀”,这种情况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才有所转变。这种转变便是艺术家与民众的博弈了。因为艺术家没有顾忌到公共艺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经常做一些自说自话的公共艺术放在公共场所,甚至妨碍了民众正常的生活,这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这种不满的反馈便是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的重新思索。于是进入80公共艺术这一词汇大量出现在传媒领域,有关公共艺术的书籍、刊物也纷纷出现。针对公共艺术实践,人们有意识地从理论上开始深人思考,开展学术争鸣。此时公共艺术家,政府权力,受众市民的博弈便不再是战前简单的单线结构。而是政府影响(并非主导)——艺术家创作——受众反馈——艺术家理论与实践反思的循环结构。这种结构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二、当代公共艺术与城市市民文化

公共艺术与市民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分为两个阶段讨论。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公共权力机关主导时代。也可以称之为公众场所艺术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便是市民的无权利时代。此时的公共艺术形成流程是这样的:艺术家将艺术活动强制性的放在公共场所进行,这种进行仍然受到权力机关的制约,并且艺术家自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向市民靠拢或解释。只是机械性的将一件艺术品放在公共场所。市民没有权利追问财产的使用状况的知情权,更遑论对艺术本身的建议和批评或艺术家的自由创造。公共艺术的问题是权力与公众的冲突。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之为真正公众艺术时代。这种公众场所艺术时代到真正公众艺术时代的转变依赖的是一个健康的公共权力机关。如果没有一个正常的、合法的公众意见的公共领域,权力机关就会把公众的权利和纳税人的财产占为己有。此时的公共艺术不再是权力机关宣传的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品。这个艺术品有它自身的生命力。此时,它与市民的关系就产生了互动。.你可以站在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对一个作品进行评论甚至唾骂。此时的公共艺术真正涉及到了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质与思想境界的艺术。市民社会的出现,公共艺术有了其社会学的基础,市民对于公共空间具有了交流要求和参与权力的意向,与社会公众事物的民主化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城市文化的繁衍生息,公共艺术便于城市文化,与市民精神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人对精神享受有着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自然包括对自己所居的城市的“艺术感”追求。人们开始从“能居”需求转向“乐居”需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了城市文化的精神载体,人类的精神产品。近年来,发达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复兴”运动。这种城市文化的兴起,自然影响了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市民。整个城市的“吸引力”“归属感”让市民的生活素质与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熏陶。公共艺术真正起到了为大众雕塑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样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真正实现城市公共艺术对人的价值关怀,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平衡,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等。公共艺术的界定越来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设施,而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了城市市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它渗透在市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无声的影响着是市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此时,公共艺术家与政府机关和大众将达到三赢的状态。艺术家创造出积极影响市民的艺术作品,赢得艺术追求和名誉。政府通过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城市文化塑造的更加有活力和艺术感,让城市发展更好。市民受到公共艺术的熏陶,生活素质与思想境界都得到提升,从而更多的人从事和关注公共艺术。良性循环,实现了三赢的状态。

三、总结

公共艺术已走过百年,在公共艺术历史方面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二战前政府强大的干涉和艺术家自述自画的阶段,这个阶段公共艺术对市民的生活素质和思想境界的影响不大,甚至是消极影响。因为此时的公共艺术与大众相距甚远,并且艺术品的装置甚至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其后是公共艺术走向独立,不再受到政府那样强大的掌控,艺术家也意识到了公共艺术与环境的结合,与民众的辉映。公共艺术家,政府权力,受众市民的关系由单线关系变成良性循环,有了反馈与塑造。

作者:潘立夫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话语转换赵志红黄宗贤美术观察2007.11

境界范文篇7

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曾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说明音乐可以用不同的乐调表达出人们的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由此可以推论,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无论是器乐或是声乐艺术都是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可将艺术作品的内容、思想及价值传达给欣赏者。

音乐,作为一种表演性极强的艺术,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展现其内容与本质。它不同于绘画艺术,可以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供人欣赏,而音乐供人欣赏的音乐成品是需要两个环节构建的:一是作曲家的创作(即一度创造);二是表演者的表演创造(即二度创造)。只有二者共同存在并完美融合,才会产生令人心动的音乐,二者缺一不可。

演员需要追求作曲家、演奏家与欣赏者三者的“意向性指向”趋于统一的“理想境界”为前提。然后把乐谱上那些非音响、非符号的、被遗失的信息填充进去,使音乐尽可能接近“理想境界”。而让音乐作品“感知为其自身”是二度创作空间的极限……

当然,这种体现决不意味声乐艺术的二度创造就是演唱者情感无拘束、无限制的释放,它是受二度创造原则的制约、以演唱者的精湛的演唱技巧为前提,结合一些创造手法而进行的创造活动。

就歌曲而言,在进行音乐表演中,表演者个人的创造性是基于表演者的艺术才能而得以表现的,因此,作为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与技术是进行二度创造的重要前提,表演技巧是以对本专业基本表演技术、既通常所说的基本功的掌握为根本的,对于从事声乐的演唱者,就要掌握多种关于歌唱的技巧与方法,如: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吐字行腔等。

娴熟的演唱技巧最终是要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并为艺术表现而服务的,当演唱者具备这样的表演才能时,才有可能上升到第二度创造的高度上来。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儒家思想大力提倡“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以求音乐中表达情感的适中而不过度,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创造理念,因而,在中国演唱者的二度创造里也会有相应地体现,那就是二度创造的原则对演唱者创造思想的规范与制约。以此说明,二度创造并不是演唱者随意、自由、无限制的创造活动,它也受“度”的制约,即原则的规范。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唱者要忠实一度创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如演唱一首欢快又充满活力的歌曲时,歌者却用缓慢、哀伤的情绪演唱,这就违背了一度创造的根本表现意图而无法完美地表达作品。

其次,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造时要量力而行,要根据个人的专业能力水平权衡二度创造的技能展现,显然,这一原则是与表演者演唱技巧密切相关的。演唱者将个人内在情感及思想溶入与作品中的过程(即二度创造),是必须通过歌者的演唱技巧、才能进而转变为实际音响给予听者一定的视觉感受的,它直白而又间接的表达演唱者二度创造的意图。因此,作为一个歌者,若要将作品体现的完美,就必须量力而行,将个人的技术能力与个人的创作意图相匹配的进行二度创造,从而取得较完美的艺术效果。反之,不结合个人的技术能力硬要展现高深的技术水平,就会造成牵强而不自然的艺术效果。如在演唱中,演唱者为表达一首宽广宁静的思绪的歌曲,将曲速唱得很慢来附和歌曲的曲境,但由于歌者的演唱技术欠缺,演唱时会出现气息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样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倒不如踏实的,根据个人能力所及进行创造,这或许不会取得很精彩的艺术成绩,但会使人感到你表演的很完整、自如,而没有牵强感。所以说,量力而行在二度创造中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决定演唱者的表演成功与否。

谈过二度创造的基本原则,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些演唱者进行二度创造的主要手法,它完全建立于演唱者个人对歌曲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之上。这种创造,首先要求表演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决不能把歌唱变成对歌曲毫无生气的、机械式的刻画,因为这样,就将意味着所有的歌唱表演都是千篇一律而无不同,二度创作要靠歌手自己来完成。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来演唱,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作品从曲式上看,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经过一个好的歌手细致恰倒好处的处理,唱出来会非常感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首先需要歌手在谱子上一定要唱准确,打着拍子将所有的符点,前后十六分音符,及切分音唱准,然后连续唱熟。一般拿到一个新作品,能唱到上百遍,脑子才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构。这时再找曲式节构特点。3/4、4/4的节奏重心在什么地方?需要怎样把握?再做段落上的分析,是A、B、A式的段落?还是A、A、B式的段落,要搞清楚。然后再从文字上,找出情感所需要的状态。分析文字上每一段每一处情感所要表现的不同之处,要极为细致、准确,然后从作品整体上分段、分层次地去进行歌曲处理。

歌唱的语言是心声,当一个歌手站在舞台上的那一瞬间,唯一与观众相通的,是你的真心与真情。如果一个歌手能把观众视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去诉说你的喜、乐、哀、怒,那你的心态不会紧张。另外,你要真实表达歌曲的内容,还必须学会对感觉的记忆,把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亲身感受储存在大脑里,一旦需要,马上调动出来,用在你演唱的情节当中。

声乐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并以人声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习声乐艺术固然有许多方法和技巧,但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舞台实践,我逐步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想使声乐艺术能够准确地再现词意、曲情,表达作品的内涵。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歌唱能够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个目的,作为声乐演员都必须重视音乐的流动性!换言之,就是把怎样才能是我们的歌唱流动起来,使音乐具有律动感,进而传达作品的内容和情韵,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研究。

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它的运动恰恰在这一点上和客观世界的运动相契合。声乐艺术中的文学部分(即歌词),也同样体现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要让声乐艺术反映运动着的生活,表现丰富细腻的人类情感,就必须让我们的歌唱流动起来,才能契合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打动人心,发挥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要想使歌唱流动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气息的流动

首先,气息运动的性质不同一一说话时的气息运动是单向的,呼与吸各行其是。而歌唱的呼吸是气息对抗的双向运动,即呼气的同时还要保持向下渗坠的吸气状态。第二,是否有歌唱性——说话时的呼吸只需将字送出,传达清楚词义即可,而歌唱时的气息需将每个字的韵母托出,使之延长、丰满。这个过程,需要有比说话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发声准确、音质优美及歌曲情感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连。我国戏曲传统中有“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的说法。集我国戏曲传统之精华和纵观当今民歌演唱家,凡有一定艺术成就者无不与气息运用得好,歌唱流动性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理解歌词的含义

我们应该懂得,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只有在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基础上才能建立。任何动人的歌唱,无论是感情的宣泄还是意境的创造,都是演唱者平时生活和艺术积累在内心融化后的产物。有了深厚的积累,才可能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和它美的价值,引起情感的;中动和艺术创造的热情,从而在歌唱中使作品得到生动感人的体现。在这个基础上,要把重点段、句,尤其是一般重音和逻辑重音划分出来,再顺着情感主线深拓其内涵。这是个逐步熟悉、刻意体会的过程,是进一步酝酿、揣摩的精思过程。逻辑重音要选的准、用的巧,使之在作品中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离不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另外,纵观我国各民族众多剧种,虽然唱法不同,但在民族声乐传统中,对演唱的吐字要求上大多为“咬字归腔”、“字正腔圆”;就是把组成每个字的各个因素交代清楚,吐字有力、归韵到家,准确的掌握力度变化,这同样离不开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

三、设计对比,谋篇布局

没有对比不成艺术,如果没有对比、没有强弱张弛、没有抑扬顿挫、没有谋篇布局,歌声就不可能流动,而不流动的歌声是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染力、也是抓不住观众的。歌曲中的变化有些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有些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设计。如果我们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和文学的修养,不用心去研究体味,很有层次的作品可能会被表现的很平淡。相反,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修养,再用心去研究旋律、研究歌词、体会意境,我们就不仅能把作品提供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还能把比较平,或者表面上比较平的作品挖掘出内涵、设计出变化来。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从歌词的内涵,还要从旋律的主题、发展、旋律线的走向,以及词曲结合等角度设计出强弱张弛和抑扬顿挫,使歌唱不断的富于变化,才能符合音乐必须流动的原则。很早就有人把艺术的构思,比做十月怀胎,把形象的完成比做一朝分娩,一个胎儿的成长,不仅要在母体中怀够十个月,而且在怀孕期间还需要补充各种营养,婴儿才能健康。对于一首声乐作品的初步了解到最后完成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

境界范文篇8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显性素材。

杜甫笔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时应节,当发乃发,滋润万物。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当“知时应势,捕捉显性素材,润泽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文以载道,这早已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防止过分偏重语文形式,1味追求“知识点”而将教材中现成的爱国主义素材弃置不顾。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生,它总是带有1定的政治倾向,寄寓1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1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的内容。对于课文中1些10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10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困难当头时挺身出使元营以及身受羁糜、冒9死1生逃归永嘉的史实,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撤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1切。

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应达到的境界。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势利导,潜移默化。

春风伴随着和风悄悄乘夜而来,细细而下,只求润物不求人知。它富于特色,贵在“潜”字,妙在“无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应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1套,文不载道。否则,学生听之无味,教师上得苦恼。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产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10分自然地进行了1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教学《药》时,顺着课文的内涵,水到渠成的启发学生: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那么,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在何方呢?

它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推翻反动统治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国救民。这无疑起到了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作用。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善于挖掘隐性资源的内涵。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1幅小路不清,云层漆黑,江西迷蒙,只见船上灯火独明的情景。这是1种从迷蒙中挖掘的美,它形象地折射了善于发掘爱国主义隐性资源进行教育的境界。

有些课文客观地介绍1个事物,知识性较强;有些课文历史地叙述1件事,不容任意发挥。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恍如眼前“野径云俱黑”1片黑,不知从何着手。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然能做到“江船火独明”。例如:《南州6月荔枝丹》这是1篇说明文,它科学地介绍了荔枝的生态,似乎与爱国主义接不上边。但是,如果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着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想从遗传工程方面解决荔枝保鲜与生长极限问题,1定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爱心,培养发展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又如:《鸿门宴》从课文内容看,似乎难与爱国主义挂钩,但我们可以出作文题《从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说开去》,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精魂方面去议论做人的原则、立尝忠贞、操守、气节等,而这些无不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立意高远,整体出发,讲究实效。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站在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高度,展望学生成才的美好前景,而不是随意的、0打碎敲的。更不是摆花架子式的教育。它是1项系统工程,应该体现整体性与层次性,有其整体目标与阶段目标,以整个高中或初中阶段为视野,去统观教材,明确各册教材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侧重。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层次地挖掘爱国主义资源,加强教育。同时,我们不能弃“斜就“大”,只顾挖掘重大,而忽视了文字、语言及教师本身的示范力量这些有爱国情感的“小事”。那么。我们可以预见,正如杜甫想象中的那样:明天清晨,1朵朵红艳艳、饱满沉甸的花儿汇成了满城春色,我们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4重境界”的熏陶下,1定会得益于文,受益于道。

境界范文篇9

在当前电信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如何搞好电信服务与营销的创新工作是各家电信运营商十分重视并致力探讨的课题。服务没有止境,营销应以服务为先导,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以服务促营销……这样的理念层出不穷,也普遍被人们认同并接受。同样,电信服务也没有止境,然而没有止境并不是说我们在做具体服务和营销工作时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和与此相应达到的境界。笔者认为电信服务水平的提升、电信营销活动的优化是应该有目的性和层次性的,它们也会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而达到一种理想中的境界,取得我们所期望的效果。现笔者就这一课题,结合国内电信运营企业积极开展电信服务和营销工作并取得成功的实例,探讨剖析并归纳如下。

境界之一:把产品做“酷”、扮“酷”

“酷”是时下最流行的新名词。“酷”在现代汉语中本当“极其”讲,而现在则已演变成“极致”并延伸为“极其好”、“绝妙”的涵义了。在当前电信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电信运营商所推销的产品以及与其附加的服务是不是“极其好”,是不是达到了“绝妙”,不能不说是销售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因此,把我们的电信产品做“酷”扮“酷”,是我们电信运营商首先应做到并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如何将我们的产品做“酷”呢?一是我们推出或开发的产品要“酷”,让客户用了喜欢、“爱不释手”。常州电信采用当前国际最新的先进技术,研制开发出集音频、视频、数据传输为一体的多点“会议通”系统。该系统基于互联网,操作简便,可实现远程用户之间的网络会议、远程维护、远程培训、网上协同等工作。系统运行以来,受到了常州众多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这正是产品做“酷”的成果。二是我们在进行产品服务和营销时要“酷”,让客户乐意来买,蜂拥而至。今年月,江苏电信正式启动了全省宽带互联网优化工程,就是针对该省今年宽带互联网用户急速增长,为适应客户需求,进一步搞好网络优化,使其宽带互联网产品做“酷”而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这一做“酷”,必将为该省电信此项业务的更快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应将产品扮“酷”,扮“酷”就是将电信产品打扮得靓丽多姿,让客户钟情于它,纷至沓来买它用它。正所谓好货也要有好的包装、好的形象。为此,一是我们要积极做好产品的宣传工作。我们说“小灵通”是个挺不错的电信产品吧,但并不是每个客户都清楚其“酷”在哪里的。泗阳电信就能别出心裁请人编写了一首共句名为《实惠、健康、时尚的“小灵通”》民谣,谱以徐淮琴书和淮海锣鼓的动听曲调,将“小灵通”经济实惠、时尚精巧、绿色环保等特点描述得生动形象,演唱给广大客户听,营销效果确实不错。二是要通过切实、精细的服务树立起电信产品“酷”的形象。南京电信为圆满完成月在宁举办的“中国电视金鹰奖周年庆典文艺晚会”图像传输任务,于会前即组织人员布放了近米光缆,与江苏电视台播控中心共同努力沟通了全程光纤;并通过精心调测,将文化艺术中心晚会现场到电视台演播中心光路的质量调测到了最低衰耗,同时调通了各个点上的视频光端机,准备了光端机和设备的充分备份,从而确保了这次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省会电视台电视直播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样,产品的“酷”像自然就显示出来了。

境界之二:行动不如“心动”

之于电信运营商的服务与营销,我们可能有千般打算、万种计谋,正所谓营销策略时时有、服务举措处处新,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行动推进热火朝天。但也许这些做法并不都是电信服务与营销的理想境界。俗话说:“行动不如‘心动’”。若我们的举措和策略能打动客户的“心”,哪怕只有一条措施,一个动作,也是我们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要得客户“心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是我们的产品要契合并满足广大客户的需要,让客户觉得相关电信产品确实不错,是个好东西,而心有所动。兴化电信通过替客户算相关消费明细账和与同质产品比较而推介“小灵通”业务,并让使用者现身说法讲其实惠,激发广大客户“心动”,使此项业务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仅今年就发展“小灵通”用户多户。二是要致力提高电信产品的品位,充分运用企业品牌效应,赢得广大客户的“眼球”,拨动客户的心弦。无锡电信面对电信市场全方位的激烈竞争,精心组织并举办了“企业文化活动周”的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文化的整合力,全面重塑企业的崭新形象,以期形成对客户诚信、对员工激励、对社会负责、与竞争者竞合的企业形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电信服务水平。无锡电信凭借文化活动周的东风,还以各服务网点为单位,将浓厚的电信文化进一步延伸到客户中间,推出号“无形柜台有形服务”活动,让客户坐在家里就能解决一揽子电信业务的咨询和申请问题。“‘绿色小灵通’连着你我他”特色服务活动,给予客户更多的实惠和方便。“金秋大派送,好网人人用”活动,让客户在接受宽带服务中惊喜连连,享受多种“套餐”。客户由此而“心动”,以文化“造势”,使无锡电信的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及数据通信用户大军迅猛发展至多万户,无锡地方门户网站的造访量突破了亿人次。

境界之三:卖产品就是卖便利

目前,电信产品已完全进入了买方市场,任何一家电信运营商还想像几年前那样“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式地仅仅依靠窗口服务人员坐在营业厅内“等客上门”抓服务、搞营销,把产品卖出去肯定是不行的了。现在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会选择产品的高质量,选择更好更便利的服务。因此,“卖产品就是卖便利”应该成为我们电信服务与营销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我们要经常想一想,客户为什么要买我们的电信产品,因为电信产品给他们带来了并提供了“便利”。由此“卖产品就是卖便利”则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我们所提供的电信产品其本身给客户带来了“便利”。如宽带业务给客户提供了更快更便利的上网,“小灵通”业务给客户提供了随时随地且价格便宜的通话功能等。因此,我们在卖产品时就要充分运用和突显这些相关电信产品的便利功能,使广大客户充分感受到这些便利的功能,更乐意使用它们。最近,江苏赣榆电信为进一步巩固电信网吧的市场份额,对该县网吧用户全部实行了光缆接入,使网吧上网速度均提升到。线路改造升级后,网吧业主普遍反应上网更便利了,生意更好做了,并吸引了更多的网吧业主投入到电信宽带网中。他们说:“是便利的宽带网将我们互联在一起,我们与电信是一‘网’情深!”二是我们在提供电信产品的同时,应伴随着对广大客户的便利,使客户消费时亦享用到“便利”。如目前所倡导的电信经营进小区,“现场受理、现场施工、即装即通、确保效果、服务到家”的“一条龙”服务等,均是以便利客户为目的而展开产品营销的,自然会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近日,镇江电信率先成功开发了“小灵通”故障自动定位派障管理系统,实现了“小灵通”故障自动告警、自动判断故障类型、自动派修,提供灵活实用的统计分析报表,从而简化了查障处理流程、缩短了处理障碍时限,大大便利了“小灵通”用户。所有这些我们应看成是“卖便利”的深化。三是我们在进行电信产品营销时,应着力为客户营造“便利”,使客户从我们的营销中切实获得所期望的“便利”。今年,南京电信在金陵热线网站上着力打造网络营销服务渠道,提供网上电信便利服务,连续建成并推出了多媒体在线客户服务中心、“小灵通”服务平台、呼叫中心、网上⒏“家家”、“新视通”业务平台、劳动保障账户信息、电信新业务宣传以及网上营业厅等个自营频道,使上网客户切实感受到了使用相关电信业务的“便利”。这样不仅使广大客户满意,还有效地带动了网站访问时长的剧增,全年页面和网站应用时长已超过了亿小时。

境界之四:人走茶不凉

电信产品的服务与营销不应以产品卖出为最终目的,而应以产品用好、客户满意为宗旨。只有这样,电信产品才能有真正的销路、稳定发展的市场和旺盛持久乃至永恒的客户需求。由此,我们就必须步入“人走茶不凉”这一理想的境界。这里所指的“人”即是我们的客户,“茶”即是我们的服务。客户买走了我们的产品、使用了我们的产品,我们所提供的“茶”是不能让它“凉”下来的,我们的售后服务应紧紧跟上去。“人走茶不凉”,我们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我们应将“茶”保持恒温,也就是客户将“货”买走了,我们的服务不能冷下来,而要热情、周到的跟上去。南通电信分别采取了化投诉为咨询、化投诉为资料和提前做好甄别工作等三项措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业务流程,预先解决问题隐患,计费中心另行自编一套程序,并结合现有程序,两套程序同时使用,比较计费是否有误差,提高计费准确率。这样有效地保持了服务的“恒温”,大大减少了用户话费投诉,月份受理话费方面的投诉比上月就减少了。二是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将“茶”加温,让客户一旦需要服务时均能喝到“热茶”。响水电信闻过则喜完善客户响应机制,针对客户响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三项规定:一、前端在受理客户装移机、宽带或其他业务的过程中,对客户所在区域是否机线到位应该心中有数,给予明确的答复,具备条件的予以受理;不具备条件的,前端人员知道原因的可以向客户作出解释,不明原因的可向后端有关人员咨询后答复客户,切不可对客户持敷衍、推诿的态度。二、前端因资源情况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并对客户作出解释后,并不是服务的终结而是服务的开始,前端人员应及时向营业厅负责人报告,并由该负责人向后端客户响应人员反映,由客户响应人员对此作出答复或安排。三、接到前端关于资源情况的报告后,客户响应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适时作出反应或安排,在流程规定的时限内予以答复或给予解决,即使在短时间内不具备解决条件的,也应及时向前端作出反馈,由前端再次向客户通报情况或告知客户大约能够解决的时间。这样,客户就能谅解和满意。三是即使客户没有买“货”走了,我们也要保持“茶”的热度,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回头客”,让他们只要来时即能“喝到热茶”。连云港电信针对该市极速网吧等家网吧中止使用电信宽带业务的情况,客户经理们一方面与网吧业主畅叙旧话友情,一方面宣传电信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和新近出台的网吧优惠政策。家网吧业主终于心动,与连云港电信重新签订协议,再次回到了中国电信网。连云港电信正是以真诚热心的服务——“热茶”招回了客户,成功地保住了存量。

境界之五:滴水当报以涌泉

境界范文篇10

30多年后,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抚今追昔,我们重温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到其中蕴涵的道理。

一心想着做官,还是一心想着做工作,是任何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都需要作出选择。不要小看了这两种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反映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一心想着做官,就会沽名钓誉、敷衍塞责,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结果也做不好工作;一心想着做工作,就会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群众,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少数人为了把官做得大、做得牢、做得舒服,忘记了党的要求、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期望,挖空心思找门子、拉关系,不惜血本跑官要官;千方百计出风头、争彩头,不顾形象拍马逢迎;变着法子讲排场、摆阔气,不恤民力肆意挥霍。凡此种种,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严重影响党的工作和事业。

两种态度,两种境界。试想,如果当年邓小平同志只是想着做官,他完全可以作出另外一种选择,四平八稳地当个太平官,安享晚年。然而,已过古稀之年的邓小平同志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一句反躬自问,道出了邓小平同志选择“做点工作”而不是做官的思想动因;“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彰显了邓小平同志作为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就要摆正主人和公仆的位置,弄清做官与做工作的关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而不能私心太重、杂念太多,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事实上,我们党的许多干部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做工作,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不求名利、不计得失,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正是有了一大批这样的党员干部,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面临的环境、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干部面对的诱惑和考验也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确需要好好想一想究竟是要做官还是做工作。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权高不忘责任重,位尊更增报国心,以寝食不安、夙兴夜寐的精神状态做好本职工作,以利归天下、誉属黎民的淡泊情怀对待个人得失,应该成为我们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