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整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3:36:32

经济调整

经济调整范文篇1

(一)出口下滑和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增长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衰退,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强烈紧缩效应。在进出口贸易对我国GDP贡献率已达70%的条件下,客观上造成我国GDP增长率从危机爆发前的10%下滑到6%,已连续8个季度出现下降。

在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市场消化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原有被高投资和高出口所掩盖的产能过剩已加速显现,无法通过扩大外需集中释放。部分企业生产能力也不能被有效利用,利润下降,国内商品贸易已开始受到影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偏低,国内消费需求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导致出口企业的部分产品既无法在国外找到市场,又无法在国内全部消费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在4万亿元投资的带动下,虽然在短期内基本可以保持8%的增长目标,但是经济结构如果不进行有效调整,会加剧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最终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高。

(二)广义货币供给量增幅过快易引发通货膨胀

从我国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来看,三者呈现出极强的相关性。以RM2代表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CPI代表物价水平,NGDP与RGDP分别代表名义GDP与实际GDP季度增长率,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经网1997~2009年相关月度及季度统计数据。

1998至2002年,RM2处于下降阶段,国内出现通货紧缩,RGDP在8%目标值上下波动;从2003年开始RM2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连续7个月增幅达到20%,并于2003年8月达到极大值,随后带动CPI开始上升,GDP增长率也显著提高;从2006年6月到2008年12月,RM2与CPI呈现同步波动,RGDP平均保持在10%左右。由此可见,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与物价水平、名义GDP和实际GDP增长率变动存在相关性,RM2的变动对滞后若干期的CPI产生较大影响。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实际GDP增长率已从1318%下降至611%。为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广义货币供给量M2同比增幅不断提高,从2009年1月的1817%上升到2009年5月的25167%,增幅连续4个月超过20%,连续3个月超过25%,这在近些年来货币政策操作史上也实属罕见。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M2增幅还将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增大了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但是,近期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国内经济处于紧缩状态,代表货币流动性的指标M2/GDP比率在不断上升,表明国内经济景气程度还不高,货币流通速度在下降,短期内货币扩张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推动作用较弱;虽然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上升,目前还不存在向通货膨胀转化的条件。但随着国内经济景气程度的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将显著加快,由通货膨胀预期转化为现实通货膨胀的风险将逐渐加大。

二、滞胀风险向现实转化的必要条件

分别以P(t)、RM2(t)、V(t)代表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M2增长率、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其中P(t)为对数形式(间隔为一年的两期CPI数据之差),货币流通速度以当期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之比来代替。利用1998年至2009年月度和季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协整模型来研究各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注:输出结果中:()内为标准差,[]内为t检验值。

由式(3)可得,在长期均衡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流通速度和广义货币增幅呈现同向变动,并由货币流通速度和广义货币增幅共同决定。

(三)滞胀风险转化的必要条件

通货膨胀的高低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的。在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增长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分别以

V、L、CPI表示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动性及物价水平,其中货币流动性以M2与GDP之比来衡量,用来反映银行体系短期内可用资金的富裕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货币流通速度超前于CPI变化,且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与CPI变化趋势相一致,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会显著带动CPI上升;但货币流动性对CPI的带动作用没有货币流通速度明显。

从实证角度来分析,分别对物价水平、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货币流动性建立VAR模型,分别以CPI、RM2和L代表,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可分析RM2与L变动对CPI产生的影响。对RM2一个正向冲击会导致CPI在2个月后开始同向增加,并在18个月后达到极大值,RM2对CPI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对货币流动性L一个正向冲击会在315个季度内引起CPI的反向变动,并且CPI会在第2个季度后达到极小值,随后逐渐回落,但在315个季度以后,CPI会随L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并在第5个季度达到极大值,随后L对CPI的影响逐渐减弱,直到10个季度后影响消失。因此,RM2会长期影响CPI,从而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货币流动性L的增加在初始阶段会导致CPI降低,在较长的时间内也会对CPI产生正面影响。

另外,从VEC模型的长期结果并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景气程度来看,当前,由于经济景气程度不高,还处于下行区间,RM2快速上升会直接促使货币流动性增加,并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显著降低。现阶段,广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在经济景气程度不断上升、货币流通速度显著提高时,广义货币供给快速增加会引致通货膨胀。所以,经济景气程度的上升并促使货币流通速度显著提高或货币流动性降低,是货币供给过快引发通货膨胀的必要前提。

三、宏观经济调整与货币政策选择

外需持续减少,经济增长目标只能依靠增加消费和投资来实现,但在滞胀风险逐渐放大的背景下,应对宏观政策组合进行适度微调。

(一)宏观经济调整方向

宏观经济调整需要结合国内外经济的变化形势,将宏观经济的调整目标和重点放在能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充分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切实增加居民收入以有效带动消费增长、充分化解滞胀风险等内容上。

第一,微调宏观政策组合,有效化解经济风险。一般而言,当经济处于紧缩状态时,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产业政策调整对经济复苏所发挥的作用要远高于货币政策。但是,财政政策无法充分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也无法在经济基础面逐步好转时对经济主体进行微调。在现阶段,为有效防止经济出现衰退并发生通货膨胀,应在对经济景气程度和货币流通速度进行有效监控的同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对政策组合迅速调整,以便及时有效化解经济风险。在经济景气程度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应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同时,将货币政策转向中性或适度紧缩,以避免国内货币超经济发行而引发通货膨胀,同时防止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而在货币流通速度持续降低时,在实行积极货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努力改善公众预期,提高政策组合效果。

第二,积极调整投资方向,抑制产能过剩,扩大内需。在现有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每新增1万亿元,就能有效拉动GDP增长313%,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增加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投资对短期目标的实现确实有支撑作用,但是长期却会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的矛盾。因此,在确保投资规模不减的前提下需要积极调整投资方向,将投资集中于能长期有效带动国内消费显著增加的行业。从投资对消费的影响来看,我国投资在中长期内对消费影响较为显著,若以RCF代表消费增长率,以RI代表投资增长率,消费增长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如图3所示。从图中来看,对投资增长一个正向冲击在2个季度内对消费增长几乎不产生影响,但在2个季度后会引起消费增长率显著提高,并在第6季度达到峰值,随后影响虽逐渐减弱,但在长期依然存在,表明即期提高投资增长率会带动中期消费增长率的显著提高。

图3消费与投资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图

第三,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内需有效增长。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支出对GDP贡献度非常低,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远不及投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贫富差距较大,呈现出“二八”现象,并由此导致货币需求呈现出逆周期变动:在经济处于低迷阶段,由居民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狭义货币需求和准货币需求会同时上升,居民谨慎性动机所决定的准货币需求上升会更为明显,最终准货币需求的上升会以储蓄存款等储备性货币资产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产生制约;在经济繁荣阶段,准货币和狭义货币需求都会下降,但由居民交易动机所决定的狭义货币需求下降更为明显,并最终以活期存款和流通中货币的相应减少来表现,从而促进消费增加。因此,为有效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除应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将收入向活劳动倾斜,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之外,还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和覆盖范围,以便充分降低居民谨慎性动机,减少货币需求,刺激国内消费。

(二)货币政策选择

货币政策依然要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逆经济周期调节作用,并将货币政策调整重点放到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防止滞胀发生、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用政策工具刺激长期消费,扩张中短期投资。对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M2、投资、消费构建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发现:本期给利率一个正向冲击后,对投资增长会产生负向影响,投资增幅会在3个季度内显著下降,并在第3季度达到最低点,之后影响会逐渐稳定,表明降低利率对投资增长会产生较为稳定的带动作用;本期给利率一个正向冲击后,对消费增长会产生长期稳定的负向影响,表明降低利率在长期对消费增长会产生显著刺激作用和持续效应,利率冲击对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产生的影响如图4和图5实线所示。广

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也会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如图6和图7实线所示。本期对M2变动率提供一个正向冲击会对消费变动产生正向影响,在前3季度内消费增长会有较大波动,并在第2季度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稳定增长,表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消费长期稳定增长;本期对M2变动率提供一个正向冲击,在前4个季度内会引起投资增长的同向变动,但幅度逐渐减弱,在第5个季度,这种影响趋向于零,表明货币供应量M2变动只在短期内能够提高投资增幅,长期基本无效。

第二,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防止产能过剩加剧和通货膨胀抬头。2009年前5个月,信贷扩张迅速,信贷规模已达到5118万亿元,全年新增信贷5万亿元的下限已被轻松突破,在经济尚未复苏的前提下,目前还不具备货币适度收紧的条件。虽然,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在短期内能刺激国内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是存在着扩大资产泡沫、影响银行体系稳定、引致通货膨胀、推高产能过剩等多方面隐患。目前,信贷高速增长主要与中央和地方政府项目建设相关,除对拉动GDP有短期效果外,对切实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社会消费的作用十分有限。而经济结构与分配体制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长期不能改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调整信贷结构与方向时,必须对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和长期效益进行权衡,以此作为调整信贷结构、确定信贷方向的根本。同时,为防止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并存,应加强对信贷规模、结构和方向的控制,对私人投资部门的信贷进行引导,在信贷节奏和管理方面应进行必要的监管,将优化信贷结构作为信贷调整的主要方向。

第三,灵活调整基准利率,降低融资成本。在4万亿元投资基本成为政府主导的情况下,降低利息是减少资金成本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这样才能为经济复苏、反弹提供良好支持。虽然人民银行已从2008年12月23日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127个百分点,但是目前国内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维持在2125%和5131%,基准利率依然相对较高,下调空间仍然较大。此外,在商业银行再贴现量不大的情况下,继续下调再贴现率可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再贴现业务,活跃商业票据市场,增强商业信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降低再贷款利率,为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现阶段,由于银行体系内外利率水平相差较大,不利于降低资金成本,因此有必要对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在内的利率体系进行更大幅度的调整,以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金融对民生、“三农”、中小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消费和投资对利率敏感的作用,扩大消费和投资规模。

四、主要结论

随着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经济已遭受到剧烈冲击,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已实现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防衰退”转变。为此,我国从2009年初开始,已连续3个月保持广义货币增幅超过25%,创10年以来的新高,这对未来物价水平将产生较强推动。同时,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在外需萎缩、出口无法快速恢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我国实际GDP增长速度已远低于潜在值,经济出现滞胀的风险在逐步增加,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困难。本文利用1997年1月至2009年5月名义GDP与实际GDP、投资、消费、利率、广义货币供给、消费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动性等变量的季度或月度数据,对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通货膨胀等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VEC模型分析探讨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我国通货膨胀率、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供给增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长期均衡时,三者呈现同向变动。国内通货膨胀率的高低由货币流通速度和广义货币供给增幅共同决定,在广义货币供给增幅显著提高,但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经济景气程度不断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或货币流动性降低,是货币供给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当经济景气程度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显著加快时,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将会引发通货膨胀。

第三,现阶段,应结合国内外经济变化形势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将调整目标和重点放到能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充分扩大国内市场有效需求等内容上。此外,对经济景气程度和货币流通速度进行有效监控,以便有效化解经济风险,提高政策组合效果。

第四,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工具对长期消费、中短期投资进行调节;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节奏和信贷方向的监管,积极引导私人部门投资,防止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灵活调整基准利率,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消费和投资规模。

参考文献:

[1]孙小英,陈杰,杨荣1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研究[J]1当代经济,2009,(2):148-1491

[2]余力,李晨保,赵鹏1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J]1当代经济科学,2009,(2):1-61

[3]余力,孙永权1基于货币超经济发行视角的流动性过剩治理[J]1当代经济科学,2008,(1):47-541

[4]肖继五,李沂1人民币内外价值波动:一个长期趋势的分析[J]1经济经纬,2009,(3):39-421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经济调整范文篇2

一、消费税法的调节功能

税法的功能是由其内在的特有的属性所决定的。关于税法的特性或特征,在税法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仔细分析可知,税法和其他部门法相比,其独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经济性。税法的经济性体现在:第一,税法直接调整经济领域的特定经济关系,即税收关系;第二,税法能反映经济规律,从而能够引导市场主体从事合理的经济行为,不断地解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第三,税法是对经济政策的法律化,它通过规范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税法的经济性特征决定了税法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为税收保障与经济调节。税法的经济调节功能是指税法通过规范税这一调节手段,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以调节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消费税法的经济调节功能是消费税法通过对少数特定的消费品或消费行为课税,以引导消费,从而影响社会生产、流通、分配等经济活动,实现国家特定经济政策目标的功用与效能。消费税法经济调节功能是法律利益冲突平衡功能的具体体现。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必须对各种利益作出合法与否的界定,并尽可能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提供解决各种利益冲突的标准和途径,形成有序而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庞德在谈到法的任务时指出:“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安排人类行为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欲望或要求。”法律的利益平衡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利益的重要性作出估计或衡量,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法律一般为利益冲突的平衡提供如下原则:不损害社会利益原则、利益兼顾原则、缩小利益差距原则、少数利益受保护原则等。在处理利益冲突的时候,法律不应当只关注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短期利益或长期利益、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而是应当努力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在社会各种利益冲突中,经济生活中的冲突是最集中、最突出的,其他方面的冲突大多由经济方面的冲突引起。平衡经济利益冲突的任务主要由经济法担任,税法作为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消费税法由于具各前述特点,其平衡经济利益冲突的功能尤其突出。当前的经济利益冲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二是不同的利益阶层之间,三是代际之间。消费税法以调节消费为切人点,按照上述原则,为协调和平衡三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冲突提供了系列准则。

二、消费税法的主要干预类别及作用

消费税法调节经济是从调节消费入手的,除了财政意义和历史原因外,消费税法主要通过对四类消费品消费的干预,来调节消费,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1.对不良消费行为的矫正功能

各国或地区普遍对含酒精饮料、香烟及其制品征收消费税,扩一展开来是对那些对个人或社会福利改善毫无益处的产品征税。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不仅对个人或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无益,而且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外部负效应而不用或少用这些产品,人们就会节省钱用来购买别的商品,提高其生活水平。但政府不能直接限制人们消费这类物品,只有通过征重税来控制。这就是消费税的“寓禁于征”,也是消费税法对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2.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功能

消费税法通过对有害环境或资源消耗较大的物品开征消费税,增加消费成本,引导人们调整消费方向,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和对资源的消耗。因此,有人称消费税为“绿色税收”。

3.对收入分配的平衡功能

收人分配的不平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着。收人差距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反差过大,会引发偷盗、抢劫、谋杀甚至大规模的社会暴动。因此,国家需要对国民收人的分配进行适当调节以达到矛盾双方均能接受的平衡状态。消费税法平衡收人分配主要体现在对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的课征上。亚当嘶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中将消费品分为两类:必需品和奢侈品。他认为,对生活必需品征税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工资的提高,因此,对生活必需品征税会产生同劳动工资税同样的结果-扭曲市场价格机制。对奢侈品征税不同于生活必需品。虽然对奢侈品课税也会引起价格升高,但并不一定导致工资的增加。因为这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一般不会减少下层阶级的家庭消费能力。相反,有利于调节社会贫富不同阶层的收人分配不均状况[5]。消费税法将奢侈品列入征税范围,体现的不是像对不良消费行为一样的“寓禁于征”,它除了限制过度的奢侈消费外,是要让享用者以牺牲部分财产为代价。而在潜伏着不平等危机的社会中,富有者在满足奢侈消费的同时,缴纳一定的税,也是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选择。消费税法据此调整着社会的收人分配。

经济调整范文篇3

前不久,省委组织督查调研组,分赴各地、市,对贯彻落实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的工作进行了督查调研,发现了一些好的做法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对各地工作起到了督促、推动作用,也为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工作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这次会上又听了各地、市的汇报。总的看,各地在贯彻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中,思想重视,态度积极,行动迅速,开局不错。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的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仅仅是个开始,调整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在组织领导、深化改革遗迹推动“五项创新”等方面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差距,这些都亟待研究解决。

全国“两会”期间,同志到我省代表团重点就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阐明了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应当重点抓好的七项工作,强调了应注意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并对我省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要求我们按照已确定的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案,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努力抓出成效。同志的重要讲话,论述精辟,针对性很强,为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认识提高到同志讲话精神上来,以理论上的清醒促进思想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坚定,扎实有效地推进我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下面,结合我省实际,我就深入学习贯彻同志重要讲话,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工作,讲一些体会和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认识

从运城调产会特别是省委七届九次全会以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经济结构调整已基本取得了共识。但是,对照同志的讲话,我们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有明显差距,亟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同志在讲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时指出,“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既对我们构成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面临日趋激烈纷市场竞争,如果不能抓紧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难以实现国民经济新的更大发展。”同志是从放眼世界、洞察未来的战略高度来论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的。就此,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学习体会。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势所趋。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就是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美国从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适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注重开发和泣用尖端科技,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原有产业的优化升级,出现了近年来的所谓“新经济奇迹”。日本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曾保持了近二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后来也暴露出一些经济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发展的“泡沫”问题。因此,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日本又进入了新的大调整时期,至今仍在进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也长达二十年,前几年的一场危机又迫使其开始了又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在一些国家已经收到成效。当前,世界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各国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此创造经济增长的新优势。从我国来看,东部发展较快的省份,如广东、山东、江苏等省也都适应这一趋势,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千方百计提高产业档次。内陆省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省份,目前也在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纷纷采取调整经济结构的种种重大举措。放眼国内外,不难看出,哪里调整结构动手早,行动快,哪里就会掌握主动权,或者主动更加主动,或者被动转为主动,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省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更需要加大调整的力度,不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同全国的差距必将进一步拉大。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缺少紧迫感和危机感,缺乏战略眼光。有的左顾右盼,患得患失,抱残守缺,认为结构调整是长期任务,可以慢慢来;有的认为结构调整固然重要,但现在经济环境不宽松,连工资都难以保证,当务之急是先保吃饭,顾不上调整和发展;少数贫困县领导对结构调整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有的空喊口号,并没有真抓实干,如此等等。这样的认识不改变,就无法适应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势必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更加落伍,更加被动。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质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要标志是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在逐步减少,发达国家已开始从资源型转向技术型,从数量型转向品种型,从主要依赖实物成本转向主要依赖知识成本。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对经济结构调整起着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升级的进程,特别是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广泛应用,已使一些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产业被大规模地改造转移,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倔起。如二战后发达国家曾重点发展的传统重化工业等支柱产业,有的已经被电子、原子能、航天、信息等高新科技产业代替,有的则已被现代高新技术所改造。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省份的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一般加工型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已开始被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代替。同全国相比,我省的科技发展缓慢,高科技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只占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传统产业比重大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技术装备陈旧而技术改造滞后,产品档次偏低而新产品开发升档乏。对这类问题的严重性,有的同志看得较为深透,有了改变现状的紧迫感,但也有些同志并未真正解决认识问题。如在结构调整中,有的地方选定的潜力产品中大多还是资源开发和初加工产品,对传统产业如何改造、提高,下功夫不够,对高新技术产业不敢问津。有的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沿海发展快的地区甚至是发达国家的事,一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抱怨没有人才、没有资金,就是抱怨环境不好。这些认识严重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改造老工业基地,使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又指出要“有选择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两个方面,对于我省的经济结构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传统产业的改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核心问题都是要用新技术来武装。这一点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现实选择。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口益加快,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其突出表现是跨国公司的影响不断加大,全球企业并购规模急剧扩大。1999年全球企业并购金额已达到了3.4万亿美元。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和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空前加大,我们面临的市场争夺之战将空前激烈。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发达国家推动的,由于它们在科技、劳动力素质上占有明显优势,加上它们在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中的主导或操纵地位,再加上它们在政治、军事上的恃强凌弱,这种全球化是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对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也为我们进一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发展资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可以说全球化对我们是利弊并存,挑战和机遇同在。正如有的专家所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会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运用得不好,就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弊大于利。如果我们不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就没有优势可言,就难免被动挨打。我省地处内陆,经济和科技落后,人才和资金匿乏,我们的困难更多,调整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因势利导,趋利除弊,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我省经济的较快发展和某些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任何闭关锁国、坐井观天、关起门来自吹自擂,或者因落后面望洋兴叹、畏难而退、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没有根据的。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健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转变发展到今天,其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应该有新的要求。从战略上全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深层次要求和根本出路。就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而言,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中,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其生机和活力,从而增强整个国有经济的素质,增强其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抓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能有力地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发展和深化,而且把两个根本转变内在地结合起来。同志在论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意义时说,这种调整是“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在这里,一个“根本出路”,一个“根本性措施”,就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极端重要性讲透了。在讲到其所以重要的理由时讲了两条,第一条是说“经济结构调整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把结构调整落脚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上;第二条理由是说“调整经济结构是解决深层次矛盾的重要措施”,把改变结构不合理状况落脚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这两个“落脚点”,深刻阐明了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统一;而讲话中关于搞好结构调整,必须深化改革、按市场规律办事、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建立新体制和新机制,以及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等论述,则是把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同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二、正确处理调整和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调整,以调整促发展

从总体上讲,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同志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对二者辩证关系的科学揭示。各地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调整与发展的关系,不能借口调整而忽视发展;也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经济发展得快一些,可以为结构调整创造更为宽松的经济环境;结构调整进展快一些,可以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增强发展后劲,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从全省来看,11个地、市情况不同,从农业基础和条件到工业发展水平,从经济结构的现状到地方财政状况,从国民素质到文化教育基础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齐步走,但我们希望有条件的地区,现在发展态势比较好的地区,在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上,要力求搞得更好一些,发展得更快一些。条件较差、发展和调整难度较大的地区也要克服困难,尽最大努力谋求进展。有的在困难地区工作的同志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我懂,但现在是“近忧在前,无暇远虑”,保吃饭都困难,顾不上搞那些投资较大、收效周期较长的结构调整啊。这样讲当然不无根据,但应当清醒的是,眼前的“近忧”正是过去缺少“远虑”的苦果;今天,如果因为“近忧在前”,就不顾及长远、加快调整,近忧就会更忧,中长期发展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虑长远者不可能解近忧。当然,在具体工作中,调整和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暂时的矛盾,比如关停一些规模小、效益差、污染大的企业时,如果不能及时把一些生产升级换代产品的好企业做大,就会暂时影响一些发展速度。但这个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产业升级优化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而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抓好结构调整,坚持在调整中发展,以调整促发展。只要我们狠抓调整使之尽快见效,使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就会加速发展。何况,在安排中长期重大项目的同时,也要考虑上一些适应市场需要的效益好的短平快项目,以弥补结构调整对当前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大家不能有丝毫的放松。省里今年下的指导性发展指标不高,有不少地、市也相应调低了指标。留有余地是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力争发展得快一些。去年省政府提出“实事求是,千方百计”,这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不吹牛,不虚报浮夸;千方百计,就是尽最大努力,而不是在思想上、工作上松懈,甘居落后。只有发展快了,才能解决财政困难和人民生活水平低的问题,解决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慢的问题。

三、积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调控、引导和推动

搞好结构调整,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从企业来讲,许多企业的经营者还缺乏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意识,遇到问题,往往不是主要“找市场”,而是主要“找市长”。一些企业不会也不敢利用各种市场手段配置生产要素。有的企业的领导,认为自己选的产品效益好,而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大,但又不愿意让别人来投资,一心想向政府要钱自己干。诸如此类的想法和做法,严重影响着结构调整的进程。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企业强化主体意识,引导企业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在选定潜力产品项目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广泛的深入的市场调查,在真正认准市场和产品的前提下,努力把产品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新。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各种市场手段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在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方面,要鼓励、引导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包括电子商务网络,收集、利用市场信息。再如,在解决资金问题上,要千方百计把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引进外资等融资手段充分运用起来。同时,要建立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从政府方面来说,现在,有的地方和有的领导干部,在进行结构调整中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由政府“包打天下”,如定项目、定产品、跑资金、跑营销,等等。这种不以市场为导向,不以企业为主体,而由政府越俎代庖的做法,出力不讨好,往往事与愿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这样的经验教训已经够多了。因此,要坚决改变以传统的计划手段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习惯做法。当然,对结构调整,政府要结合实际,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保证结构调整工作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目前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要特别注意通过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坚决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防止那些生产能力已经过剩、没有销路的产品以“潜力产品”的名义“搭车”上路。省里和地、市都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对那些市场虽然一时看好而市场容量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项目,要不要上,能不能做大,必须采取科学、慎重的态度。同时,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结构调整,为潜力产品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各级政府的作用,在于协调、推动、引导,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政府既不包办代替,同时又要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直接地表现在产品的品种质量和科技含量上,而且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对经济结构的内在影响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过程,是使经济结构适应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过程。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经济发展史特别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每一项新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往往会带动和形成一批新的相关产业,每一次大的世界性科技浪潮都会引起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以至整个经济结构的深刻而持久的变动。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高度重视科技对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发挥科技作用,就要从我省产业结构的实际出发,重点抓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每搞一项技术改造,或开发一个新产品,或建设一个新企业,都要衡量一下它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什么地位,有没有技术上、质量上、成本上的优势,能不能占据本行业中的技术制高点。要力求做到技术先进,核心技术起点高,要争取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档次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增强,产品占领市场的份额才会扩大,占领市场的时间才会相对延长。公务员之家:

要发挥科技的作用,关键是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是科技发明的主体,也是传播推广科技的载体,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人才,既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技术工人队伍。去年上半年,省委政研室做过个调查,大量事实表明,我省人才外流的现象相当严重。而这种状况与一些地方和部门浪费人才甚至压制人才的情况同时存在,这给我们发挥科技作用造成极大困难。为此,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出台保护人才、吸纳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政策,建立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调动和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要发挥科技的作用,就要力求在科技发展上有所跨越。同志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保证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提高抗御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进程表明,并不是先进的就永远先进,落后的就永远落后;也不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就永远拥有,没有先进技术的就永远不会有。即使现在技术比较落后,或一时还难以开发出新的科技成果,但只要有相信科技依靠科技的坚定意识、有不甘落后争创一流、敢于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雄心壮志,就会千方百计去创造环境条件,寻求开发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途径并不断取得成果。这样就能够使自己后来居上。对企业来说,自己设立机构,进行新产品的技术开发,这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力量所限,还必须依靠产学研结合的体制,还要尽快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体系和机制。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中心,充实队伍,加大投资,同时还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力做好对国内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消化工作,充分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充分运用全社会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为我省产品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服务。如此,我们就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经济发展的起超。后发展地区所具有的后发展优势,就是体现在它能够博呆众长,提高起点,发挥优势,跳跃发展,从而实现后来居上。这样的例子在经济发展史上举不胜举。甘居落后,不思进取,或消极观望,无所作为,只知跟在别人后面爬行的现象,应该坚决加以扭转。

五、努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经济结构调整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结构调整中必须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解决好国有经济的“集中”和“退出”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国有独资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发展和组建一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下决心让国有经济从一批行业和企业退出来。改变国有经济战线过长,一批国企半死不活而我们又无力兼顾的状况,也可以给非国有经济发展让出一个发展的空间。现在我省总的情况是,该进的进也难,应退的退也难,可以说是进退两难。不少国有企业,只要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就不想退出国企范畴,这中间有认识问题,也有具体工作问题。从认识上说,我认为应当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全局着眼,更加解放思想,尽快想办法促使一批国企退出来,以便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把确应加强的少数国有大型企业搞得更大更好。有进有退,为进而退,以退为进,以退促进,才有可能突破这个难题。

在坚持国有、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我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余地还很大。应引起注意的是,在多数地、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主要集中在三产中的商贸、餐饮、娱乐、生活服务等行业,尽管它们在缓解就业压力、吸纳劳动力、提高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产业质量不高,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大。为此,各地必须加强调整的力度,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产业多元化发展,特别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第二产业特别是科技企业。

六、深化企业改革,激活结构调整和发展的主体

企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缺乏活力,调整结构就缺少主体,上潜力产品就缺乏合格的载体。所以,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抓好企业的改革。前一段,各地在调整经济结构中比较关注的是定产品、上项目,面对国有企业改革重视不够,甚至有所放松。如果国有企业改革得不到进一步深化,不仅要影响国企改革和发展三年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影响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各地要坚持稳中求进,因企制宜,一厂一策。不论何种形式的改革,都要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尊重职工群众的选择,反对不从实际出发,不深入企业,不深入职工,坐而论道,搞形式主义,搞翻牌式的“改革”。对于利税大户企业的改制更要积极慎重,要精心选择改制办法,认真研究改制方案,确保企业改制后国家增加税收,企业增加利润,职工基本就业和个人增收。要克服畏难情绪,积极进取,进一步拓宽改革的思路,用创新的精神解决好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要严格程序,规范操作,认真做好资产评估、审计、产权界定和财务管理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特别要抓好已改为公司制企业的规范工作,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好股权设置、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方面的遗留问题。国有大中型企业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推进内部机制创新。要坚持“三改一加强”,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重点抓好人本管理、营销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对企业厂长、经理的制约、激励机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由于人为因素搞垮企业;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广大企业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带领职工为搞好企业而拼搏进取。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防止错误理论的误导,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同样也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七、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结构长期不合理,尤其是高耗能工业多。我们要以这次结构调整为契机,下大力抓好清洁能源区建设。通过对煤炭的洗选、加工、转化等措施,搞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防治污染;通过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能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要按照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和环境达标标准,逐步关闭“五小”工业,坚决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同时借机发展环保产业,发展非煤产业。各地新上项目,必须达到国家有关环保规定标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眼前的发展。同时,要结合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和水资源匿乏的状况,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八、做好群众工作,保持社会稳定

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涉及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出现一些企业关闭破产,部分职工下岗分流的情况,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群众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悉心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和方法。要深入基层,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的成就,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克服团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二是要满腔热忱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认真执行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两个确保”,切实解决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同时,要积极开辟就业渠道,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当前特别要注意解决好煤炭行业的脱困问题和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三是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经济调整范文篇4

一、我国与其他国家外贸依存度比较

197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0%,1980提高到12.9%,1990年提高到29.8%,2000年提高到43.9%,2003年达到60.4%,2004年进一步达到70%。全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1960年为25.45%,1970年为27.9%,1990年为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在1990年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0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04年是2000年的2.4倍,2000—200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速度达24.9%,加之汇率一直稳定在8.27元,使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

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趋势不同。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相对平稳,我国外贸依存度呈持续上升态势。美国从1978年的14.9%到上世纪90年代都基本维持在15%—18%的水平,日本则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21%—26%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以下。印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上世纪80年代基本维持在3个百分点的变化范围,到21世纪初大体稳定在20%左右的水平。巴西变化幅度比印度稍大一些,但也只在11%—23%的幅度内波动。而我国则呈现一个连续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每5年上升一个台阶。二是变化幅度不同。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幅度较小,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较大。在1978—2002年间,美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大约在7个百分点左右,印度在11个百分点左右,日本在12个百分点左右,巴西在12个百分点左右。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在40个百分点左右。现在经济学界对于外贸依存度的适度水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依据库兹涅茨理论,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与其国民经济规模呈负相关,在证实分析中新加坡等小国经济和美国、日本等大国外贸依存度的程度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而我国的实际情况似乎与之相背,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位的经济贸易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却很高,这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最突出特征。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形成原因

(一)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198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7亿美元,到2004年为5500亿美元,增长了320倍,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9.2%上升到47.6%,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已占加工贸易的3/4左右,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6631.6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7.43%。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上升。1981~2000的20年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8.9和8.7,而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8%和24.2%,远高于一般贸易的年均增长率。

(二)国内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所以,一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越低。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这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

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外贸依存度则越高。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6.7%,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6个百分点。WTO成立以后,世界间接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区间的自由贸易进程也进一步加快,2002年全球贸易总额已占GDP的43%。我国对外贸易顺应了这一潮流,逐步建立起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另外,由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着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发达国家对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需求的上升,从而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由于统计原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一是由于我国的GDP是世界上惟一采用产出法统计的国家,统计数据存在遗漏,而统计指标的范围比发达国家偏小;二是我国工业增加值只计算规模以上企业;三是农村产业分工不发达,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往往被低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低估,从相关统计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2003年GDP增长9.3%,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进出口总额增长37.1%;2004年GDP增长9.5%,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进出口总额增长35.7%。同时,全国GDP总值明显低于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观点。

此外,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据测算,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3572。人民币汇率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的贬值,夸大了外贸依存度的实际值。

三、外贸依存度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调整范文篇5

关键词:电力经济;调整;电力市场;关系;研究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现在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关键来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逐渐增长,伴随电力行业的运行速度加快,我国当前电力行业的发电方式对自然、大气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电力行业的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而煤炭资源的大量消耗,会形成严重的资源匮乏以及不可再生等状况。当前是倡导低碳经济的时代,电力经济也一定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整,以获得更为健康、持续的运行模式。

一、电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仍然是典型的规模电力经济,其可真实反映电力行业自身的能力,展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部门要增加对电力企业的财政投入,使电力行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且,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要不断上涨,电力行业获得发展,并逐渐摆脱了电能匮乏的窘境,切实将人们生活、生产中的用电问题解决掉。并且为人类健康生活方式的创造提供电力方面充足的保障。我国的电力市场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市场,在未来有可能还会翻倍,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电力能源就能够供应经济发展的诉求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电力也在进行创新改革,改变创痛的运营方式,批准实力、规模都极为优秀的电力企业进行建设和运营中,转变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样严峻的现实,是国有电力企业必须要面对的。

2.实际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电力行业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其规模已经逐渐展示出来。这样能够带动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可使用下面几种方式进行解决:

第一,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当前,电力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还属于国有,对电力资源进行配置的权利很多还在政府的手中,电力行业的固定投资较大、较快,造成电力能源高成本、低效率的情况,电力企业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被激发出来,这告诉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多元化经济背景中,电力行业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不合理,电力经济实际运营、供求中的失衡等状况,亟待解决。

第二,产能过剩。近几年,伴随国民经济的迅猛进步,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电能需求不断增加,造成电能匮乏严重的状况,形成严重的供求压力。想要将电力能源的供求问题解决掉,电力行业加大对发电厂和电网建设的财政投入,然而,盲目且没有规划的财政投入,虽然能满足短期的需求,可是却没有意识到当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之后,已经建成的那些电厂和电网还在不停地运转,这样不但会产生更多运行、维护的成本资金投入,更会形成严重的闲置以及浪费,产生产能过剩。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创建了只能电网,使电网的运行方式更加合理、灵活多样,其差异性渐小,逐渐取代了电能多元化,而个体自主发电的增加,其对电能的需要量下降,电能产量的过剩情况更加严重。

第三,信息化监管较为落后。当前时期,电力经济领域以及日常建设当中大量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可是,在整个电力行业方面,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发愁以及能力还需要加强。互联网监管技术不断发展,电力行业信息化程度尚不完善,其反馈信息的速度较慢,人员应用能力低等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否则这些问题都会对电力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一定也切实认知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全力进行解决。

二、及时调整电力经济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快,电力经济日益向市场化发展,电力产业的国民经济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对国计民生具有直接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电力经济要顺应市场需要进行调整,优化对资源的配置方案,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1.基于电力行业进行精准定位

电力汗液一定要基于行业现实,精准定位,结合电力经济,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优势。

第一,明晰电力行业优势,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在本企业涉及领域想要做的更好、更强大,就一定要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进行精准定位,千万不能盲目跟风,要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依据自身优势进行技术层面的创新,达成经济、资源优势的互相转换。

第二,做足市场调研工作,经过调查、比对、探究等方法,将电力企业自身的优势照出来,将市场拓展与电力经济调整进行有机综合。电力经济是一个综合体,立足于现实,放眼于未来,对电力经济进行合理的规划,并进行科学的调整,使其优势互补,促进新兴市场资源的重组,切实提升电力经济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2.智能化电网

电力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行,智能电网逐渐建成,并投入使用,不断拓展应用的领域,并产品不断更研发更新,电力信息化逐渐升级,更加精进。在电子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类互联网先进软件逐渐普及,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电力行业对信息化技术应用较早,此时也紧随时展步伐,更快达成智能化。因此,就目前而言,怎样实现信息化与数字化,并且尽量做到精进,将其应用到电力行业当中,达成电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变成社会各个领域极为重视的问题。

三、结语

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对电力行业也进行有效的干预,优化对电力能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基于社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电力行业体改活动不断深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而针对电力经济进行调整也成为时代必趋。为了能够发展空间更为宽广,并且获得长远的利益,一定要将眼界放远,遵照电力市场的发展诉求,及时对电力经济进行调整,以期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墨.试论电力经济调整与电力市场的关系[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7(14):8-9.

[2]马弘炜.试论电力经济调整与电力市场的关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4):208.

经济调整范文篇6

60年代初,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在组织和推动经济调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注:1962年2月中央财经小组成立之前,经济调整的日常工作是在书记处领导下进行的。)。本文拟从调动和保护各阶层的积极性、整顿企业秩序、反对分散主义、制定长远计划四个方面对邓小平这一时期的思想作一简析。

一、调动和保护各阶层的积极性

调动和保护各阶层的积极性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的领导方式。在经受了时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严重经济困难的挫折后,要调动和保护人们的积极性,就是要通过彻底纠正“五风”、坚决退赔、反对平均主义、向群众和干部交心等,使生产得到恢复、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就如何调动和保护农民、工人、干部、党外人士的积极性,阐发了独到见解。

对农民,邓小平的思想主要是要给农民以看得见的利益,如何得到这些利益,关键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至于采取何种方式,一看实际效果,二依农民意愿,总的原则是允许试,可以多种多样。1961年4月,邓小平和彭真在北京近郊调研的社队规模、粮食征购和余粮分配以及供给制等问题时,就把各项措施的改进及政策的端正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连在一起,如:社队规模的调整,“使农民心里有了底,社员对于社、队可以比过去‘看得见、抓得住、管得了、信得过’了。效果很好,它大大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1]。1962年上半年,由于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并未解决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所以,许多农民提出了“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的要求。陈云、邓子恢、田家英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在未表态前,书记处讨论这个问题时,邓小平采取了务实态度,认为“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2]他对陈云的建议持赞同态度,建议认真研究一下“分田到户”或者“包产到户”,并说会议纪要中要把单干的问题包括进去,以表明态度。[3]当然,由于的反对,这些意见并没有形成政策。

对工人,邓小平的思想主要是,调整时期工人和农民一样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城市问题比农村严重,工人靠几十元工资养活全家,如果对他们的需要没有一定的保证,出了乱子会比农村严重。邓小平强调的主要是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1961年5月8日,当书记处讨论工人生活问题时,邓小平说:现在看,工业也是积极性问题;要从生活入手(包括工资、奖励)制定政策。7月23日,他视察大庆时,对职工生活特别关心,谈得也最多:1、要求对当时进口的面粉按国内低价调拨给工人。2、关心职工冬季服装。3、指出要好好培植职工食堂,有些人愿意在家吃也可以。4、提出工人简易居所人均面积应该达到10平方米。5、关心日用品供应。6、关心职工家属来厂、职工放假问题等。

关于干部,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基层干部,一个是领导干部。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错误批判和错误处分的基层干部,邓小平的思想是一揽子甄别平反。对领导干部,则强调在政治生活中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气氛。以来开展的许多政治运动,使大批基层干部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1961年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凡是冤枉的人都要平反”。1962年4月27日,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指出一些地方甄别工作进度很慢,要求加强领导,加速进行。1962年5月11日,邓小平提出“过去搞错了的,或者基本搞错了的,统统摘掉帽子,不留尾巴,一次解决。因为县以下都是一些基层干部,问题只有那么多,右倾也只是右倾到那个程度,‘左’倾也只是‘左’倾到那个程度。”在邓小平推动下,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为了调动和保护好领导干部的积极性,1961年9月,邓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指出:轮训“必须贯彻学习理论和总结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发扬民主,使干部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空气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检查。”轮训中注意:以自学为主,学习讨论以小组谩谈为主要形式,和风细雨,畅所欲言,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涉及生活细节。针对有人对这些做法的怀疑和反对,邓小平在1962年11月26日的书记处会议上指出,在组织范围内什么话都可以讲,这是党章规定的权利义务,要提倡有讨论、有辩论,发扬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涉及党风,涉及对后代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

邓小平也很关心党外人士的积极性。1962年4月23日至5月2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就以来在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归侨关系等方面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检讨。5月17日,在书记处听取该会议情况汇报时,邓小平指出:1、统战工作仍然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那种认为统战工作无关紧要甚至可以不做了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2、建立和加强经常工作,在机构精简中要保留各级统战系统。3、压缩城镇人口时,资产阶级工商业者和其他党外人士原则上不下放回乡,他们中因关闭工厂而被精简下来的,应同职工一样,一视同仁,妥当安置。4、对资产阶级以及右派分子的家属、子女在招生、分配等方面,不能歧视,要一视同仁。邓小平上述思想对于调整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关系,团结党外爱国人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完成经济调整的艰巨任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围绕企业秩序,提出一系列整顿思想

调整时期,企业秩序混乱,产量大幅下降,指标难以完成。邓小平围绕制定和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就怎样看待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的关系,重视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技术人员,探索企业提高效益的机制,厂长行政负责制与党委领导的关系等,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对恢复和建立正常的企业生产秩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61年6月17日,邓小平主持的书记处会议决定起草工业条例。从7月起,他主持书记处会议多次讨论修改条例草案。9月,在经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及、刘少奇、等人审阅后,形成《工业七十条》下发到企业党委,传达给全体职工,选择试行,整顿企业。

当时企业出现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搞群众运动,破除了科学的规章制度。邓小平反思了中用群众运动搞经济建设的做法,认为群众运动并不等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指“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2](P,288),而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2](P,295),不能一年到头搞运动,不能这里搞什么运动那里也搞什么运动。他认为我们党的历史、传统,主要的还是实事求是地作经常的、细致的工作。“这几年有没有群众路线呢?不能说没有,但至少相当多的群众运动不是群众自愿的,是违反群众路线的。”[2](P293-294)他明确批评了天天开大会、天天贴大字报、万人上山大炼钢铁等错误做法,认为这种群众运动是不合群众路线的,是反动的。[4]

邓小平非常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强调要大量培养和提拔年轻技术人员。时许多企业对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技术人员关心和使用不够,对此,邓小平在1961年11月23日的书记处会议上明确提出:1、重视二十几、三十几岁的年轻人,大胆提拔大学毕业生当工程师,有多少提多少,再没有钱,也要把这批人提起来。2、提拔的条件主要看专业技术水平,可以破格提拔。3、建立考核委员会,不要漏掉人才。4、学位不搞不行,先搞一个方案[2](P,291-292)。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既有针对性又富有远见。

提高企业效益是《工业七十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条例第一章讲的企业和国家之间“五定”、“五保”的关系就是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索。邓小平对此作了重点思考。在1961年7月25日,12月18日以及1962年5月的书记处会议上,他多次阐述了企业管理的改进问题,强调企业要实行严格的定员定编,内部不能有多余的非生产人员,这些人员可以分流出去,或由国家包起来开支,赔在明处;或搞集体所有制,实行独立核算,同企业进行等价交换。

《工业七十条》在试行中引起争议比较大的是厂长行政负责制。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很鲜明,也很坚决,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行政管理方面的厂长负责制。1961年12月18日,在书记处会议讨论企业整顿问题时,他说,企业生产指挥权一定要集中在厂长负责制上,至少3年内如此。1962年7月11日,书记处听取国防工业情况的汇报时,邓小平指出:七十条明确规定行政上由厂长负责,书记不干预日常行政事务,为什么企业要设那么多的副书记?针对有人说七十条还在试点时,邓小平说:七十条不要试点了,也不要等修改了,就那样办;哪一个书记独断专行,不执行七十条,请你们提出名字来;今天各部都在这里,今后要按新章程办事,要百分之百地执行七十条。邓小平之所以强调厂长行政负责制主要是针对时期“书记一长制”导致的生产技术工作中的许多瞎指挥和无人负责的弊端而言,这个思想在调整时期对于恢复企业生产产生了明显效果。

总之,围绕《工业七十条》的制定和试行,邓小平提出了许多整顿企业秩序的思想。《工业七十条》颁布后,围绕调整工作的中心,企业整顿在清仓核资、清理拖欠、扭亏增盈、增产节约方面进行了扎扎实实的工作。1965年,全部工业基本上消灭了经营性亏损。我国工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三、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

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是中央领导在调整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要收回自以来不适当地下放给地方的权力。第二层特指批评各地在完成中央交办的任务方面畏难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大量阐述,构成其调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的问题上,邓小平和等中央领导人一样,首先承担了自己在中应负的责任。自1961年3月广州中央工作会议起至七千人大会,邓小平多次表示:这几年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中央的责任,主要是高指标、几个“大办”和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由做具体工作的中央书记处负责。在七千人大会上,邓小平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表示“今后订计划,一定要切合实际,并且留有余地”。

关于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的第一层含义。时为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加大了权力下放的力度,地方在企业管理、计划编制、基建项目审批等方面都有广泛的权力。由于层层下放、管理滞后、协作关系被打乱,国家宏观经济出现了失控和混乱的局面。对此,在1959年6、7月指出:体制问题上“‘四权’(指人权、财权、商权、工权——笔者注)下放多了一些,快了一些,造成混乱,有些半无政府主义。要强调一下统一领导、集权问题。下放的权力,要适当收回,收回来归中央、省市两级。”[5]为此,邓小平主持书记处作出一系列决定,陆续收回1958年以来不适当地下放的权力。1961年1月15日,他批发了中央批转财政部党组《关于改进财政体制、加强财政管理的报告》,指出要严格财经纪律,坚决纠正财权过于分散的现象。20日,他批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指出“1958年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下放给专、县、公社和企业的人权、财权、商权和工权,放得不适当的,一律收回。”1961年9月5日,他在庐山会议上说:过去集中过多是不对的,以后又下放过多了。我们今天来总结经验,有四个东西不应该下放,第一是职工人数,第二是工资总额,第三是现金管理,第四是物价管理。这四个东西,我们现在要把它收回来。12月4日,书记处开会讨论1962年计划安排时,针对1961年基建投资多支出20多亿元,钞票发行将近120亿元的情况,他尖锐地指出:财政银行权还没有抓住?这个口子不把不行,财政银行权只能在中央,不能给各地。

关于反对分散主义,加强集中统一的第二层含义。这个分散主义的特定含义可以从1961年11月16日邓小平批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通知》中看出,即“分散主义状况,本位主义观点,不讲老实话的作风,在执行国家收购农产品任务上不照顾大局,片面地只顾本地区或者只顾农民一头,缺乏朝气,缩手缩脚的畏难情绪,等等”。由于当时我国粮食形势异常紧张,加之考虑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书记处要求1962年粮食征购数达到820亿斤,相应的粮食产量要达到3400亿斤。各地对此普遍表示出畏难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因此,邓小平在1961年底书记处会议上多次讲话要反对分散主义,加强中央权威,实行全国一般棋。他说,高指标时,大家接受任务痛痛快快,但现在讨论低指标时却发生了很大的顶牛;党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要有一个理想,一个志气,就是在3年调整后还要继续前进;现在的状况是大家斤斤计较于各部门眼前细小的利益,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和风格;党章讲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全党服从中央是核心;不是说中央做得不对的,每个部门也照办,而是说即使中央有点错,大家也错个明白,这样纠正也容易。[6]邓小平讲话后,许多部门和省市在接受任务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邓小平关于反对分散主义的这个思想,是随后召开的七千人大会的初衷。

但是,中央领导层以及各地的主要负责人在如何把握反对分散主义的上述两个层面的含义的轻重及主次上有不同看法。七千人大会的进程反映了这种区别。

1961年底至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原定的主题是在上述第二个层面含义上的反对分散主义。认为当时收购不上东西,承担指标不积极,气不壮,很沉闷,开七千人大会就是要解决各地的小天地和局部观点的问题。在开会的前一天,他还说大会报告的“中心(反分散主义)不能变动,必须坚持”。[7]邓小平也说“明年为什么要开七千人大会,其用意就是要统一全党思想,鼓足干劲,在长远规划之下,立志气,有奔头,不要搞得思想解体,灰溜溜的”。[4]因此,大会第一个高潮的18天里,集中分析、批评的是分散主义。但这时在分组讨论和报告起草委员会内部的讨论中,已有不少省部级干部反对提反分散主义。中央领导同志,如刘少奇、、陈云等,主张反分散主义的提法不能变,当然,他们更多地是在第一个层面上肯定这个提法。大会的第二个高潮是从1月29日下午提议开“出气会”到2月7日闭幕,中心是“出气”,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会上,大家在反分散主义的问题上达成这样的共识:在反分散主义的第一层含义上意见基本一致,收回中央在期间不适当地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在第二层含义上,中央作些让步,下调计划指标,体谅地方困难,但反分散主义的提法要保留。据此,大会报告删掉了一些有伤地方同志感情的词句。这就是说,七千人大会使反分散主义由原来主要强调第二层含义转移到主要强调第一层含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如何看待邓小平这一时期关于反分散主义的思想?薄一波的一段话作了很好的评论:“今天回过头去看,当时把分散主义作为纠正错误的一个问题来抓,还是必要的。……当时反对分散主义,强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也是为了集中力量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搞好国民经济调整。……集中统一领导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尤其在渡过困难、调整经济时期就显得更为重要。”[8]

四、制定长远计划,规划发展蓝图

邓小平对制定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计划抱有很大的信心,调整时期,他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在1961年底主持制定了7年—10年计划设想。这个计划首先是解决吃、穿、用,同时兼顾国防,进而奠定四个现代化的巩固基础,实现1972年赶上英国的目标。邓小平在书记处讨论这个计划的各项指标时曾说:如果实现了,我们就可以说是真正独立自主了,真正完成了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对建设经济体系,我是一个热心分子,以前那些吹了,我们要搞好这一个,搞得真正靠得住,当然这个目标一定要建立在3年调整好的基础上。[9]

1961年11月13日,邓小平在书记处会议上正式传达了的意见,决定12月中央工作会议的中心是搞7年计划。接下来,邓小平主持书记处对各个部门的7年计划轮廓进行了近10次逐个讨论。12月10日,他批发了《中央转发国家计委党组关于7年—10年计划的综合汇报提纲》,请各有关部门阅读,以备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之所以有一个10年计划,主要是在讨论7年计划过程中,有人提出,不要同赫鲁晓夫的7年计划同名。因此,提出可以搞一个10年计划(1963-1972年),同时,也是考虑到实现15年赶超英国的愿望。

邓小平把很大精力放在7年—10年计划上,这与他关于调整工作的思路有关。邓小平认为,农、轻、重的比例调整,总的来说,农、轻是上,“重”是下,但农、轻要按比例逐步地上,“重”也要按比例逐步地下。[10]就是说,按农、轻、重来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归根到底还是要“重”,解决农、轻,要靠重工业(当然不能单打一)。那么,重工业如何做到按比例逐步地下?邓小平提出抓重点、带全局、打歼灭战的思想。所谓抓重点,就是把原材料、机械等能力集中在一两个(如煤炭、钢铁)重点行业,而不是按比例分配给众多行业,通过首先使重点行业走出困境从而由它们带动整个国民经济逐步跟上去,逐步按比例向前发展,逐步活起来。所谓打歼灭战,就是一个一个抓出成效,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抓,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抓,抓一个,解决一个。[11]

7年—10年计划因七千人大会而暂时搁置起来。经过七千人大会以及随后的西楼会议和5月中央工作会议对所犯错误的深入检讨,中央领导层在经济形势上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认为当时处于非常时期,全国财政经济仍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因此,放弃了以来赶英超美的发展战略。在七千人大会上说,西方列强用了360多年的时间发展自己,中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估计要花100多年的时间。在西楼会议上,陈云就建议把10年计划分成两个阶段,前一个是恢复,后一个是发展。刘少奇则明确说:“目前不要搞10年计划,而是要老老实实地克服困难,搞吃穿用”[7](P,127)。据此,5月中央会议通过的由主持起草的中央财经小组的报告,在长远规划问题上认为,建立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企图很快就做到,是不可能的”。在这次会上,邓小平也说,“中央财经小组的报告,对这几天议论的问题的讲话,我没有不同的意见。”[2](P,318)这样,7年—10年计划就暂时被搁置起来。

虽然长远规划被暂时搁置,但邓小平仍强调在困难面前不能丧失信心,对未来发展要充满希望。他认为,尽管这几年我们有一些想法和作法不切实际,但不要因为批判了这些东西,就丧失了理想,丧失了志气,就怕起“鬼”来了。在1962年5月的中央会议上,他指出,现在的危险,就是缺乏信心,主要是县一级存在所谓争不争上游,有没有干劲,情况看得对不对,决心大不大、信心够不够的问题。

1962年夏,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和阶级斗争后,我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开始偏离经济建设的轨道。但邓小平的精力却仍集中在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上。10月4日,在书记处讨论1963年计划和5年计划时,他指出,真正值得搞的还是长远计划,归根到底是为农业服务的重工业。1963年8月,在讨论工业决定问题时,他说,现在我们的基础如何,要有清醒的估计。过去我们一般估计是高的,这几年可能估计低了一点。“关于工业的发展问题,我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立足现实,瞻望前途。”“我们的奋斗目标怎样提?经过40年努力走到世界前列……我设想,是否先提一个近期的目标,如再经过5年至7年的努力,初步或基本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我们好好精打细算,合理规划,争取在1970年达到这个目标。如果不行,加一年两年。我们基本建成或者说是初步建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也就是为工业、为农业、为国防建设的更快发展打下基础。”[2](P,334-336)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25.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3]邓小平在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1962-07-02.

[4]邓小平在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1961-12-18.

[5]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0.

[6]邓小平在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1961-12-11、16.

[7]杨尚昆日记: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0.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72-1073.

[9]邓小平在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1961-12-21.

经济调整范文篇7

论文从对次贷危机的认识及其在实际企业改革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首先论述了应用分析次贷危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其次从危机的发展史、功能、特点等方面对经济调整做了详细的介绍。论文以次贷危机对中国各企业的影响为例,论述了其在中国企业发展与调整其战略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分析次贷危机理论之后,中国如何调整整体经济策略,尽快实现经济复苏。

关键字:次贷危机利率调整风险防范

一、次贷危机产生原因

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是指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以及短期利率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同时,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一个两个贷款者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贷款者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贷款者。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二、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我国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

受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适当放缓。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必然也将影响到中国贸易。研究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我国出口增速就会放缓6%。因此,从理论上看,次贷危机将对我国出口商品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不同出口商品的影响要具体分析。例如,虽然有次贷危机,拖累了需求,但对美国人的日常消费影响有限。尤其是中国商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这些商品物美价廉。在美国发生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可能有更多的美国人选择中国商品以替代别国的高档高价商品。正如2000年美国经济衰退时,不仅没有影响中国商品出口,反而价廉物美的商品大受欢迎,中国对美出口有增无减。

2.会加剧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看,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增强,中国金融市场业务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次贷危机使美元疲软态势加剧,美元持续贬值,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据统计,到2008年3月4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已达到7.1175元兑1美元,较2007年7月底的7.5737元兑1美元升值超过了6%。人民币升值虽然使得我国微观主体购买力提高,但确阻碍了出口的发展。由于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我国出口的下降。上海美国商会和美国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联合调查报告认为,半数以上的在华外国厂商都认为,我国正在失去对越南和印度等其他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优势,而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产品成本增加是主要原因。

(二)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

根据通常的情况,一个家庭最大的支出是购房和教育投入。后者相对来说比较固定,而前者则受政策以及市场的影响较大。一旦还款额度增大,那家庭日常开销的预算就会削减。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统计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85.55亿美元,是自2007年10月以来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在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的同时,这场来自美国的“流感”已经让不少中小企业出现了“感冒”的症状。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几乎席卷全球,从金融机构到实体经济,动荡的环境让市场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与美国关系甚密的欧洲,一段时间以来也遭受着经济损伤及通货膨胀高企的双重压力,而其中同样金融机构云集的英国备受市场关注。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7月制造业活动萎缩,经济下滑趋势加剧;另一方面,英国6月通胀水平创16年最高,且有继续上升之势。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对英投资中国区主管万博文(BobManning)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英国经济会比其他欧洲国家恢复得更快,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正在给中国企业创造更多机会。

然而世界能不能离开“中国制造”呢?答案是否定的。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里,作者萨拉向我们展示了在这场冒险中,她不得不让儿子穿68美元的“意大利”鞋;为该选人道的“中国制”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制”捕鼠器而挣扎。显然,在日常消费品的选择上,价廉物美是所有人的选择。而中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绝大多数正是玩具、服装和日用品等产品。也就是说,这场次贷危机尽管让美国消费者花钱更谨慎了,但对于“中国制造”的产品而言,反而可能是一个新的机遇。

三、次贷危机下的经济政策调整

(一)汇率机制的调整

从导火索看,现在美国的经济衰退和全球经济的下滑,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90~1991的调整以及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的结合版。考察美国的100年来的房价波动,扣除物价的影响,在9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房价几乎就是一道直线,只是到近7-8年才开始大幅上涨,因此这一次的房地产的泡沫在历史上都是比较大的,经济的调整程度也必然更为剧烈。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持续衰退,美国政府继续采取大量发行美元的政策来刺激经济,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从全球范围来看,现存的主要盯住美元的、实行管制的汇率体系会可能会面临空前的压力,正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在70年代出现崩溃那样,都是由于美国的双赤字、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如果汇率制度发生重大改变,美元无法承担这一历史责任,因为虽然美元是全球货币,但美联储还是一个地区央行,它不承担全球化的责任,这就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为此,人民币汇率机制应当更为灵活,降低与美元的直接关联,同时注重美元可能出现的贬值趋势及其对港币等汇率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对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尽管几大商业银行都参与了对“两房”和雷曼兄弟相关债券的投资,但由于中国金融机构投资购买的美国次级债券总量不多,短期内次贷危机造成的直接冲击较小。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深刻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在房地产市场稳定下来、进而使得美国金融体系稳定下来之前,都可能会难以持续。因此,中国经济应当做好美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低迷不振的准备和预案,积极寻求内需等新的增长点。美国和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对于东部沿海出口导向型的地区来说,国外需求的下降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增长。据花旗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放缓1%,我国经济增长将放缓1.3%,如果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进行调整。从内部来看,受国内成品油、电力及初级能源价格的价格扭曲、工资上涨、高位运行的PPI和CPI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内在压力。如何应对次贷危机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压力,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内需的启动等将成为关键因素。

四、结论

从已经发生的情况可以看出,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世界的金融、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已经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正如经济学家樊纲近日在博鳌论坛上所指出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对中国外贸和资金层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目前缺少严密经验分析的必要数据,但通过观察和应用简单数据直接判断,我们认为,一年来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实际影响要比当初预测的要严重得多。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后续影响才刚刚开始,具体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但有两点可以明确: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重视和观察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和世界金融经济波动的扩散的方向、范围和程度,以及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影响的可能途径及其后果,提前做好前瞻性的应急准备,把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对过去分析、预测和政策等各方面的回顾、总结,分析和查找过去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支持。

参考文献

[1]FranklinAllen.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J].Houghton:Mifflincompany,2007:46--52

[2]Jim.TheStudyofSino-AmericanRelation[M].NewYork,Addison-Wwsley,2005.

[3]陈雨露.国际金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3-318

经济调整范文篇8

近日,市出台政策,从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题、建立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放宽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在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加大自主创业培育力度,对从事个体经营、享受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范围,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返乡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困难家庭等七类群体。同时,七类群体申请试营业,工商部门将免费核发有效期为6个月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试营业期满,要求继续试营业的,经申请可再续延1次,有效期6个月。简化经营住所登记材料,各类科技园、创业园、写字楼等经营性场所开办的中小企业,只要对合法权属和房屋总面积作一次性确认,可免于提交房屋权属证明,凭租房协议办理工商注册登记。

二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式转变。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市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对接大企业、大项目上下游产业需求,实现自身转型升级;努力拓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依法淘汰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经营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切实促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支持引导农民和返乡农民工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经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到农村建基地、办工厂、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连锁经营等,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范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新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民跨地区设立农副产品专营店和销售点。

三是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进行融资;探索企业债权、市场摊位所有权、使用权质押登记等新的投、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工商e线通”服务平台建设步伐,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帮助解决拟上市企业在改组改制、上市辅导和申报过程中的困难。加强分类指导,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四是建立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与困难中小企业建立“包联帮扶”责任制;充分利用工商登记信息,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为投资创业提供预警提示;减轻中小企业年检负担;发挥行政指导优势,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等,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针对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对中小企业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企业监管制度,强化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经济调整范文篇9

一、电子政府与办公自动化

电子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表述,可以用Webnomics也可以用Cyberhomics等;总之中国政府在入世一年,政府使用InternetEconomy使电子政务更加方便了群众,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增加了,无疑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更加快捷。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共产党代表最先进的文化,而电子政府与经济全球化接轨,是文化地最先进部分。当然电子政府的网络成本增加了,但人力的节约从总体来说,符合网络经济的要求。

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各国政府的组织形式和名称有所不同,但都与其政权性质相适应。按照管辖范围不同,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分。中央政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管理所辖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

政府是金字塔型的行政组织结构,塔顶是国务院,而中间层次是各省、自治区,起着上传下达,充当信息驿站的作用;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政府组织结构的理解。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把过去承揽的大部分社会事务交还给社会。政府便可以集中精力抓宏观的、长远的、重要的事情了。在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中,电子政务使电子政府增加了信息、管理、服务、沟通等功能的互联网上的迁移。电子政府使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的机关职能由虚拟走向务实,实现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我国的电子政府仍然是人民政府,依据人民的需求,提供个性的服务选择。

如果电子政府不能与人民办实事,如同玩起滑稽的、与爱犬转圈却永远咬不到自己尾巴的相映成趣的逆向游戏。

电子政府仍然需要大量的熟悉电子政务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通过MPA是各国的培养办法。中国的MPA要学习西方的信息技术,同时要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起来。

二、经济全球化与宏观经济调控

一百多年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过曲折与反复,苏东社会主义的解体,说明经济全球化与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是同步进行的。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的关键时候,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同志的领导下,近十三年来,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特别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考验中,中国经济增加10%左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巩固,也锻炼了一批经济人才和中青年领导骨干。

当代和未来的电子政府,是要使国家政务融合到一体化的全球活动的地球村中去。因此,电子政府将电子政务作为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宏观手段。

电子政务的内容包括电子政府的内涵、系统、安全防范以及与传统政府的区别,对社会变革的影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发展前景与展望等。

电子政务是用互联网的手段,来完成政府的行政工作。然而电子与夸克等一样,是肉眼看不见的客观存在,但通过直接经验可以判断政府行政工作的文件在互联网上的传输,一旦文件成为电子邮件,发出去后,对方是否收件,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没有收到可以再发,一旦网络出了问题,互联网的通讯将被中断。然而,一些哲学家在承认电子、夸克等实体存在的同时,却否认香肠、牛奶之类物质的存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的论文《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从虚拟实在谈起》,刊登在中山大学哲学文库的网站上,成了原创性的靶子论文。

对实在论(realism)的讨论,牵动过一大批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如贝克莱、休谟、罗素、穆尔、胡塞尔、梅洛——庞蒂、帕特南等。

以上是粗略梳理一下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斗争。电子政务长远效率与效率、经济效益与政治效益、封闭与开放,官僚行政与民主行政等的争论,远远没有哲学界争论的激烈。正因为哲学的争论,语言不够流畅、通俗,普及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然而,生活中哲学,将赋予MPA的教育对象巨大的任务,不仅要完成电子政府所有的工作,而且要通过政府公务员的工作,吸引对现代政府管理的关心。

然而哲学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感兴趣的人士越来越多,与中山大学哲学系高稿酬悬赏万字评论有关。笔者也是参与评论的稿约者之一,观点是支持翟振明教授,在哲学上的,与时俱进。西方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被我国哲学家从语言角度分析,划分成“真值实在论”和“指称实在论”两种,有哲学上的创新思维;当然,最终寻求的答案,要待专家评选后揭晓。

三、电子政府开启社会之锁只是一种手段

社会问题的政府行为,大量是微观问题,随着电子政务的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顺利进行,政府管理者的政治业务素质也会在实践中得到提高。面对国有企业的转制;社会福利力度的加大,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政府公务员由管理控制的“主人”转变为以服务形式的“公仆”身份来满足社会需求,是公务员生存的社会选择。公务员由追求自我利益转向追求社会利益,体现了政府的经济有效效用函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关注政府工作效率转变到关注公众利益的实现,是动态进化博奕在电子政府中的务实。电子政府由过去“替民作主”转变到“由民作主”,是一种互动行为选择的转轨。

电子政务的最终归宿,是实现政府对公众的要求进行快捷有效地回应,更直接、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随着政府寻租行为的减少,理想政府前景,与MPA教育一起发展,全国的地方政府上网工程,随着经济学利他行为的实现,地方政府的财源将得到增加。

电子政务是一把开启社会之锁的金钥匙。然而政府行为有大量的以法为基础的、稳定的、富有弹性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中央与地方政府各司其职并功能互补的运行状态在电子政务实施手段的促进下,达到理想状态。

从哲学上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来谈论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结论应该是:中央政府必须准确地代表全局的利益,这种利益不是虚幻的,而是具体可依的。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要通过立法化,以保证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

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老一辈革命家同志所研究的“十大关系”之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矛盾和摩擦,在我党和中央政府三代领导人那儿处理得十分好。他们重视生活中的哲学在政府工作中的运用,随着电子政府职能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工作成绩,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将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快步前进。

四、入世后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行政管理高效,协调运转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要迅速转变,“全能政府”的形象要改革。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机构,它的维持经费来源国民的税收,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才力支持,因为它要维持其组织机构的运转,给政府工作人员加薪,负责大量社会外部管理,都需要经费。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经济总量在全球排第7位,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国。中国入世,对美国来说,可逐步解决对华贸易巨额的赤字问题。

全权主义模式强调和关注的面向主要是国家正式制度、正式组织及其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控制过程,因而正式的制度与程序、上层精英及官方意识形成的描述,就成为其分配与解释问题的最佳途径(dHalpern,1993)。显然,全权主义模式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国家一维。

“全能政府”受“全权主义”理论影响。其实,有效的政府能力有利于社会整合和对社会资源的提取,从而达到社会的即定目标,促进社会进步。

我国政府处理“”邪教及时、正确。几名“”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制造自焚事件,再次证明了“”邪教本质。各国政府对待邪教,都是严厉打击的。法国邪教团体众多,信徒至少50万,法国反邪教部际委员会,1999年9月通过马赛法院审理邪教伤人致残的案件,受到美国国务院同年的所谓《人权报告》的指责。打击邪教是各国政府对公民人身权力的保护,形形色色邪教的本质,是威胁人身健康,影响社会稳定。

当今社会,如果没有政府的作用,要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网络是不可想象的。个人福利不仅依靠市场交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公共经济最重要的目标,牵涉到政府立法和管理的各种形式,包括一些自我决策的活动。但对稳定社会来说,分配和配置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内容。

回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亚政府过度扩张导致社会对政府的全面依赖,社会防风险的机制丧失。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和行政管理学家C、V布朗所说:“东亚发展的资金获得方式是高负债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它高速成长时期潜伏和积累了严重的金融问题,繁荣时期必然地递延着在某一个时间上将发生的金融动荡”。

东南亚的那场金融危机,使社会自身发展动力机制丧失,使某些国家的政府在政治统治。经济调控,社会管理方面“疲软”“乏力”。这些经验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入世后,我国政府的需要高效,协调运转的行政管理。而这处决于国家公务员的素质。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是以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为专门业务并为一定阶段或人民的“公共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同时又是公务员谋生的手段,广大公务员总是要通过其职业活动谋取自身乃至家庭的生活资料。入世后,对公务员要求更高,监管的力度加大,这都是应该的。

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前,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服务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很少;“三线”工业分布分散,地理位置偏僻,失去了规模经济优势和区位经济优势。这都是失败的记录。

1989年《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若干要点的决定》明确规定,严格限制高耗电产品,主要是空调器、冷热风机、电吹风的生产。但这一产业政策并没有抑制住近几年该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大战。

国家公务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其本质是人民的“公共权”。这种权力,首先要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但是改革的难点之一,加入WTO可以使国外企业和国内非国有企业参与竞争。在公平竞争的促动下,我国物流业无论在资本结构、服务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方面,会有一个革命性的飞跃。加入WTO后中国物流业的管理办法和竞争规则会借鉴WTO的基本原则和国外先进办法。

政府采购制度将促进中国法治的进步。西方的政府,采用政府采购制度,为一定阶级服务,并有先进的物流管理与之配套。入世后,我国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物流经验,使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我国公务员职业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但个别人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谋取私利,侵犯和损害群众利益。在避免以权谋私,避免自身的行政行为损害人员利益的同时,要同一切背叛和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树立大公无私、廉洁奉公、胸怀改革大志,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固执已见,专横跋扈,文过饰非、诿罪于人。

五、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

欧盟从1998年起不再给中国普惠制待遇,中国有七大类,占税则分类近41%的产品不再享受关税优惠待遇;对我大宗出口产品征收30~60%的反倾销税,有的甚至超过100%;对我优势产品如丝绸实行歧视性数量限制。发达国家在加强贸易保护的过程中,对我的非关税壁垒,包括质量标准壁垒,环境无害化壁垒,反倾销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有所加强。入世后,在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我国将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取消大部分非关税壁垒,外国产品和企业更多进入国内市场,冲击我国部分行业,竞争局面会更加严峻和激烈。

一般来说,与公共资本(包括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形成有关的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所谓的“挤入效用”或“拉动效应”;另一个是对私人投资的消极性缩减作用,即所谓的“挤出效应”或“排挤效应”。

公共需求与公共供给之间的关系是公共行政的基本关系。公共供给必须与公共需求相平衡;公共需求决定了政府的职能、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政府的公共供给包括法律体系、公民权利保护、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政策;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环保、航天科技等公共服务。所以公共行政法制包括行政法制化、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与行政救济等。研究政府公共产品提供涉及法制问题与法制保障。社会公共需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例如下水道系统,供水供气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邮政服务系统等的混合公共服务需要等。

依法行政是要求政府通过市场和社会给社会成员满足需求的平等享用公共供给的权利,例如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安全标准等政府管制的公共服务。另外,现代社会还要求政府维护公共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给护公民人权、自由等权利。通过政府工作,提供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满足公民的需求,对城镇来说,就是增加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在进一步提高机关公务员工资的同时,现阶段要把增加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作为城镇反贫困和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对于因企业破产、倒闭、经营效率低下等原因而失业、下岗的职工,以及因其他原因陷入绝对贫困的阶层,一方面要开拓就业领域,创造就业机会,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其提供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基金等的社会覆盖面,并逐步提高发放标准,以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和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

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贫困线后,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高等教育、健康设施、停车场,高速公路和空间探索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将大量增加。

竺乾威主编的《公共行政学》认为:“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而这一种事务将国家安全放在首位。

布什政府上台不久,决定把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予头指向中国,加强中国周边的兵力兵器部署、不惜代价扩大亚太的军事基地,不断加大亚太的军事演习,以所谓“中国封销台湾海狭”制订军事战略;美国电子情报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海域上空撞毁我军用飞机,致使我飞行员王伟遇难。

英国C、V布朗认为,政府稳定的职能,是制度使经济活动中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完美统一⑥。

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政府需要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投资;经济进入成熟期,公共支出的主要对象又从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提供教育、卫生和福利、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

入世后,中国政府面对的挑战最大,用WTO的法律框架体系来约束参加政府的行政职能和行政程序是一种体制性的挑战。

英克尔期通过对6个国家的深入研究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国民收入的相关性正愈益显著。他的成果表明,1950年人们的价值观念与1958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43,与1965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71。结论是,1950年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以后8年到15年的社会国民收入的增长。

因此,实现现代化管理,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邓小平在我国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如一地倡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看成是改革的最重要内容,同时也把它看成是改革的巨大动力。WTO的法委,要求我国改革,处理政企关系,不能沿用国有资产投入。运作的办法,而是用财税返回及贴息的办法;在处理市场运行环境和市场秩序监管关系上,WTO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争端等多款;在现代管理方面,政府服务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以外国的贸易优惠政府重要得多;在政府管理能力和人力结构上,WTO使外资企业和非公有企业依法对政府反控制能力增强,政府管理的难度加大。

参考文献

①桑玉成等:《政府角色》,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7月。

②余永定等:《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

③[美]斯蒂格利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郑秉文译),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年7月。

④胡家勇:《政府干预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⑤周善安:《透视政府经济职能》,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⑥[英]C·V·布朗等:《公共部门经济学》(张馨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⑦陈东琪:《新政府干预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⑧黄少军等:《政府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2月。

经济调整范文篇10

一、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领域,国有经济要保持垄断地位

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国防军事工业、造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新闻和广播影视业、金融业、重要物资储备部门及农业中的某些特殊领域。从现实情况看,这些领域的产品或服务功能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中作用无可取代,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保持垄断地位是国家对其实行绝对控制的必要保证。

二、在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国有经济保持支配地位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是指城市基础设施、电力、邮电通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业、铁路运输、航空和港口等。在这些领域中,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非国有经济无力或不愿投资这些领域,应主要由国家进行投资,并保持支配地位,由此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在这些领域中亦应逐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有些领域中甚至可以占到较大的比重,只要国家能通过法律、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得住,就可以尽可能吸收民间资本进入,由此可能为国有经济提高控制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国有经济要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些大型企业集团

当今世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至今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这与我们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现阶段,只有靠国有资本的参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潜力,才可能在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性高、竞争激烈、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部门培育发展出一批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有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和建筑业几个支柱产业。

四、在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早期投资大、风险大,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成分难以进入,需要全面促进其发展。这些产业是代表着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新兴部门,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的发展能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有资本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加大在该领域投资的力度,引导和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向该领域。这些行业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产业等。

五、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与非国有经济进行平等竞争

对这些行业中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国有经济要从中小企业中撤出,集中支持国有大企业,使这些大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由于目前我国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实力还不强,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还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这些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还是国有经济的优势所在。这些产业主要包括部分机械、电子、化工和原材料加工业。对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较少、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分散经营的产业,国有经济的经营效率一般相对较低,应从中逐步退出。这些产业包括食品、纺织、家具、造纸、文教体育用品等制造业以及中小规模的商业和服务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