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7:39:18

戒毒范文篇1

【关键词】针灸戒毒美国

每个人都认为,成瘾是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非常头痛的问题之一。成瘾者塞满了美国的监狱。在生命的每个领域,成瘾者不良的健康状况,丧失了劳动能力、犯罪、事故等直接或间接地消耗了千百亿美元。西药对成瘾者的治疗虽有一定帮助,但短暂而有限,对长期恢复毫无用处。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务工作者、法律、政界等人士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成瘾是一种意欲状态。成瘾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药物依赖则是其中最极端的一种。用简单的话说,所谓成瘾是指对物、对人、对某种观点的无理由的眷恋。他可以对药物、酒精或尼古丁成瘾,也可以对食物、金钱、运动、工作、权利、性欲或电视成瘾。

成瘾状态通常来自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内心恐惧。换句话说,成瘾者内心极端空虚和失落,不得不从外部寻求认同成瘾依恋是内部空虚的反应。在针灸学中,成瘾被描述成“空虚的火”。这种描述反映了许多成瘾者反复无常的冲动。内心的虚弱和害怕,驱使人们而成瘾。

理解针灸怎样治疗成瘾,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区别。东方医学讲究人体、精神、思维的有机结合,并相互影响。东方医学依赖于人体内部自觉的恢复作用。身体能量分布的不平衡,可引起疾病。针灸治疗则是帮助机体恢复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模式与西医不同。西医治疗注重的是机体的外部。主要用药物达到治疗目的。这并不是毁坏西医名誉。在有些方面,这种治疗方法有无以伦比的优点。然而在治疗药物成瘾中,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国立针灸戒毒协会由MichaelO.Smith创立于1985年。其宗旨是促进应用耳针治疗成瘾者。25年前,Smith在纽约Bronx南部泛滥的穷人区的林肯医院的戒毒项目中,试用针灸治疗海洛因成瘾者。因为针灸在缓解戒断症状中非常有效,诊所马上停用了西药Methadone,还发现用针灸治疗,患者乐于坚持治疗,而且服用次数明显减少。患者们报告用针后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吸毒欲望明显减少。

Smith医生强调指出,针灸是戒毒治疗的辅助,而不是“代替”。然而要将针灸有效地置于戒毒项目中,西医必须要接受东方医学的哲学观点。正是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医学有机的结合就变得复杂了。

标准的西医戒毒疗法是对抗性治疗。其治疗假设在于病人康复的开始,建立在其自我否定的崩溃。尽管每个人都承认毒瘾的复发是该病的特征,但其经常性的复发却成为这些成瘾者退出戒毒项目的原因之一。众所皆知,成瘾是欺骗自己和别人的一种疾病。其治疗方法基于会议咨询等沟通交流形式。而医药在戒毒中虽然有短期作用,但在长期的维持作用中相当昂贵。

任何人(不管是成瘾者或未成瘾者),只要用过国立针灸戒毒协会的五穴耳针法,都会告诉你,用过针后,他们感觉良好。他们的典型描述是“思维放松,身体轻松,平衡而又充满活力。”耳针疗法所选的穴位能补充内脏器官所失去的能量,而且能镇静安神。当针刺入穴位后,留针30~45min。然后,在大多数治疗中心,病人可自己拔出针来。

针灸,可提供一个非药物而引发的愉快感。病人认识到这不可能来自外部,因为针尖上无药。药物(指)依赖的改善必须来自内部。让病人自己相信其内部的力量能治愈疾病,久而久之,才能建立足以保持长期清醒的自信心。

Smith确信,针灸是一种能提供和病人建立关系的非语言工具。许多成瘾者的交流能力已经很差,他们对其他人甚至对他们自己都失去了信任。针灸给了他们安全、无压力的支持性环境,而且为接受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

戒毒范文篇2

成瘾状态通常来自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内心恐惧。换句话说,成瘾者内心极端空虚和失落,不得不从外部寻求认同成瘾依恋是内部空虚的反应。在针灸学中,成瘾被描述成“空虚的火”。这种描述反映了许多成瘾者反复无常的冲动。内心的虚弱和害怕,驱使人们而成瘾。

理解针灸怎样治疗成瘾,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区别。东方医学讲究人体、精神、思维的有机结合,并相互影响。东方医学依赖于人体内部自觉的恢复作用。身体能量分布的不平衡,可引起疾病。针灸治疗则是帮助机体恢复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模式与西医不同。西医治疗注重的是机体的外部。主要用药物达到治疗目的。这并不是毁坏西医名誉。在有些方面,这种治疗方法有无以伦比的优点。然而在治疗药物成瘾中,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国立针灸戒毒协会由MichaelO.Smith创立于1985年。其宗旨是促进应用耳针治疗成瘾者。25年前,Smith在纽约Bronx南部泛滥的穷人区的林肯医院的戒毒项目中,试用针灸治疗海洛因成瘾者。因为针灸在缓解戒断症状中非常有效,诊所马上停用了西药Methadone,还发现用针灸治疗,患者乐于坚持治疗,而且服用次数明显减少。患者们报告用针后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吸毒欲望明显减少

Smith医生强调指出,针灸是戒毒治疗的辅助,而不是“代替”。然而要将针灸有效地置于戒毒项目中,西医必须要接受东方医学的哲学观点。正是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医学有机的结合就变得复杂了。

标准的西医戒毒疗法是对抗性治疗。其治疗假设在于病人康复的开始,建立在其自我否定的崩溃。尽管每个人都承认毒瘾的复发是该病的特征,但其经常性的复发却成为这些成瘾者退出戒毒项目的原因之一。众所皆知,成瘾是欺骗自己和别人的一种疾病。其治疗方法基于会议咨询等沟通交流形式。而医药在戒毒中虽然有短期作用,但在长期的维持作用中相当昂贵。

任何人(不管是成瘾者或未成瘾者),只要用过国立针灸戒毒协会的五穴耳针法,都会告诉你,用过针后,他们感觉良好。他们的典型描述是“思维放松,身体轻松,平衡而又充满活力。”耳针疗法所选的穴位能补充内脏器官所失去的能量,而且能镇静安神。当针刺入穴位后,留针30~45min。然后,在大多数治疗中心,病人可自己拔出针来。

针灸,可提供一个非药物而引发的愉快感。病人认识到这不可能来自外部,因为针尖上无药。药物(指)依赖的改善必须来自内部。让病人自己相信其内部的力量能治愈疾病,久而久之,才能建立足以保持长期清醒的自信心。

Smith确信,针灸是一种能提供和病人建立关系的非语言工具。许多成瘾者的交流能力已经很差,他们对其他人甚至对他们自己都失去了信任。针灸给了他们安全、无压力的支持性环境,而且为接受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

在针灸的治疗中心,其治疗方法采取引导而不是强迫。这个目标是通过鼓励其微小的进步,而不是惩罚其错误,从而建立起自我依靠能力。耐心是针灸治疗药物成瘾的关键。与精神卫生专家相比,美国的法律系统对针灸的效益更感兴趣。美国有些州已建立“法庭”试图强迫非暴力成瘾者接受治疗而不被关进监狱,成瘾者被法庭强迫送到能使其康复的治疗中心时,“法庭”与针灸治疗之间就建立了一种自然的合作关系。

去年,佐治亚州的法律已允许具有国立戒毒协会资格的针灸师开业治疗成瘾者。这种法律给了针灸师巨大的潜力,并为进一步扩大针灸治疗药物成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关注此事的发展,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戒毒范文篇3

一、高度重视戒毒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市吸毒人数持续增长、涉毒犯罪活动猖獗、社会危害加剧,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反映强烈。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戒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和戒毒康复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通知》精神,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好禁毒戒毒工作,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有效遏制泛滥,维护社会稳定。各县(市、区)、开发区禁毒委员会要加强对本地区禁毒戒毒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公安、司法行政、卫生、食品医药监管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戒毒宣传教育力度。按市政府《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开展有计划、有重点的宣传活动,把《戒毒条例》宣传纳入全市“六五”普法计划,以“6•26”国际禁毒日为平台开展戒毒宣传月,充分运用各种传媒,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戒毒条例》,使之家喻户晓,提高广大群众拒毒防毒和参与禁吸戒毒工作的意识。企业要开展面向外来员工的宣教,学校要举办“禁毒两堂课”,娱乐服务场所要开展针对高危人群的宣讲,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各地禁毒办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牵头组织禁毒执法人员、禁毒工作者、禁毒志愿者、禁毒社会工作者,通过举办讲座、集中授课等形式,开展《条例》的学习、培训,使相关人员能够正确运用《条例》,切实提高贯彻实施《条例》的能力。要按《通知》要求,开展以吸毒人员、自愿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正在接受刑罚的吸毒人员和参加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及其家属为重点对象的宣传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宣传贯彻《条例》,使其坚定戒毒信心,配合戒毒工作的开展。

三、切实抓好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戒毒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各有关单位要树立禁毒工作一盘棋思想,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各相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制。各地禁毒办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和服务本行政区域内戒毒工作的职责,主动向本级政府报告戒毒工作情况。

各地应对符合医学上吸毒成瘾标准,现场抓获的吸食注射人员、有其他违法犯罪嫌疑的吸毒人员、家属要求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因吸食注射受过处理又吸食注射的人员、社区戒毒后又吸食注射的人员进行强制隔离戒毒。全市公安、司法戒毒场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规定依法收戒。强制隔离戒毒按照“就地就近、划片移送”的原则实施,我市建有公安、司法戒毒所对强制隔离戒毒对象就地收戒,戒毒所床位满员后,按照划定的片区,将强制隔离戒毒对象移送省级司法戒毒所收戒;市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按期解除戒毒和延长戒毒期限的意见报市禁毒委诊断评估备案;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含因病)意见报市禁毒委诊断评估审批。

乡镇、街道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挂靠在综治办,要负责与社区戒毒人员签订戒毒协议,并指导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对戒毒人员开展谈话教育和定期尿检,为社区戒毒人员提供帮助、护理、服务和监督,年末对社区戒毒人员的戒毒现状进行评估。

各地要在吸毒人员所在的乡镇、街道建立社区戒毒工作站,落实社区戒毒措施,并按照每20名吸毒人员安排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标准,落实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戒毒工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地要选择一个有一定规模并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作为吸毒人员就业安置基地,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公安机关要做好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工作,加强对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积极探索对身患疾病残疾等难以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的处置办法。公安派出所要加入街(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领导小组,具体开展帮教谈话、定期尿检、戒毒人员信息录入及年度戒断评估等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要做好司法行政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将社区矫正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有机结合。

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戒毒医疗机构管理、戒毒医疗服务等相关工作,协调并指导强制隔离戒毒所取得戒毒医疗机构资质,协助公安机关解决身患疾病残疾等难以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的处置办法。

民政部门要加强社区戒毒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关心吸毒戒断人员的生活保障,开展社区帮扶救济等。

工、青、妇、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为社区戒毒(康复)提供指导和支持,为戒毒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要组织禁毒志愿者,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志愿服务。

四、加强戒毒工作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专业工作队伍,为社区戒毒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深入贯彻全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平和安厚)现场会议精神,市、县两级禁毒办要积极主动提请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社区戒毒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落实乡镇、街道“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落实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建立由基层综治、司法、公安、社会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本地登记在册海洛因类吸毒人员百名以上的芗城、龙海、浦、平和、东山,要整合相关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力争实现“社会面上海洛因类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率达50%以上”的目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所需经费,要按《条例》规定执行,纳入县(市、区)级(街道、乡镇)财政保障。

(二)全面落实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措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在有效促进吸毒人员戒断的基础上,还要以就业安置为核心,积极探索集中就业安置、分散就业安置、鼓励自主创业和提供公益岗位等四种就业模式,努力帮助这一特殊人群回归社会。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愿意前往戒毒康复基地生活工作的,可以介绍到戒毒康复基地执行社区康复。

根据《条例》规定,外地户籍吸毒人员有条件的可以在现居住地参加社区戒毒,为有利于这一特殊人群的回归,对办有“居住证”的吸毒人员实行就地参加社区戒毒的方式,与实际居住地街(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签订协议。对超过规定时间不到社区报到或违反协议的,按照《条例》规定呈报强制隔离戒毒。

省禁毒办将统一制定社区戒毒(康复)的各项制度规范、各类文书,在正式文本下发之前,我市仍然使用市禁毒办制定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手册。

(三)大力宣传药物维持治疗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吸毒人员主动入组治疗,进一步扩大受治面。积极落实自愿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戒毒措施。各级政府及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积极推进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扩大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覆盖面。年内争取在东山增设一个药物维持治疗站点。药物维持治疗门诊要每个季度将未被公安机关查处过的新入组人员的有关信息报省级公安机关禁毒部门核查、备案,每个月将曾被公安机关查处过的新入组人员的有关信息报当地设区市公安机关禁毒部门核查、备案。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各药物维持治疗站点的检查指导,主动掌握情况。

戒毒范文篇4

【关键词】物质依赖;成瘾严重程度指数(ASI)

【Abstract】ObjectiveInordertoassessaddictionseverityofheroinaddicts.Methods108heroinaddictswereinterviewedwiththeChineseASItranslationversion.ResultsDifferentgenderofdrugabuserhavesignificantdifferenceonfirstandfourthitems;TheyearsofeducationandthebeginningofusingtimeweresignificantrelatedtoASI(P<0.05).ConclusionDifferentgenderhavedifferentproblems,accordingtogendertodeveloppsychologicaltherapyespeciallyforadolencent.

【Keywords】substancedependence;addictionseverityindex

吸毒作为社会的公害,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全民的重视。对吸毒人员进行戒毒使躯体依赖在短期内得以戒除,但是远期效果并不理想,戒毒后的三年复吸率达到99%,防止复吸成为戒毒的关键。有研究发现复吸与成瘾严重程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1,2]。我们通过对自愿戒毒患者成瘾严重程度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为制定干预手段和治疗措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45例研究对象来自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上海自愿戒毒中心戒毒的人员。共收回有效问卷108份。其中男74例,占68.5%;女34例,占31.5%;年龄:男平均(29.97±7.50)岁;女平均(28.09±6.97)岁,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测评工具(1)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个人资料。(2)成瘾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表。为自编量表包括使用种类、吸毒方式、用量等与吸毒相关的问题。(3)ASI成瘾行为严重程度指数表[3]。

1.3研究方法对研究者进行ASI中文版操作培训,统一访谈方式和评分标准;然后对被测试者进行逐一访谈,访谈半小时完成。

1.4统计学方法所用研究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间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从表1看出男女自愿戒毒患者在受教育年限、吸烟量和戒毒次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高、每日吸烟量较多(P<0.05)。而女性患者的首次吸毒年龄较早,戒毒次数相对高于男性患者(P<0.05)。余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表1不同性别自愿戒毒患者一般情况

注:*P<0.05

2.2不同性别间分量表得分比较见表2。

ASI共有六个分量表组成。包括躯体健康,职业功能,使用,违法犯罪,家庭关系,精神健康。由表1看出在6个分量表中男性和女性相比在职业功能和精神健康两个分量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戒毒人员更多存在职业问题和心理情绪问题。

表2不同性别ASI分量表比较

注:*P<0.05

2.3不同分量表与吸毒相关因素的比较见表3。

由表3看出首吸年龄和职业功能,违法犯罪,家庭关系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差异。受教育年限与使用,违法犯罪家庭关系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差异;自杀观念与精神健康与自杀观念间存在负相关;是否使用中毒与使用情况间存在正相关。

表3ASI各分量表与吸毒有关问题的相关分析

注:*P<0.05

3讨论

成瘾行为严重程度指数(ASI)是一种应用于药物滥用和依赖病人的结构式访谈问卷,主要用于评估成瘾行为的程度和治疗效果,适用于对多种药物使用问题的评估[4]。20多年来。ASI得到广泛的运用,发现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赵敏等通过对ASI中文版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依赖研究工具初步使用[3]。

本研究中发现自愿戒毒的海洛因依赖者在教育年限、首吸年龄、烟量、戒毒次数及ASI中分量表2(职业功能)、分量表4(精神健康)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是与女性的社会角色有关。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社会支持程度和应付方式都较男性明显不足,女性表现为自卑回避,不善于求助于外界、社会支持利用度较低,这样导致面临更多的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严重者可以造成抑郁或者焦虑症状。这或许与其吸毒年龄早、心理成熟度差有关。因此对戒毒者应当根据男女成瘾严重程度的不同进行心理治疗,对女性患者尤其要加强社会支持程度。

与ASI的六个分量表相关的吸毒因素主要是:首吸年龄和ASI中的职业功能、违法犯罪、家庭关系三项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性差异;受教育年限与使用、违法犯罪、家庭关系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首吸年龄越早,与不良的职业功能、家庭关系及违法犯罪行为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吸毒年龄越早将因药物在其大脑所建立的奖赏机制越强而越难脱离非法药物的使用,因此一个人初次吸毒年龄越早则其戒断后再吸的可能性更大,此外由于过早接触部分青少年出现逃学、辍学,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丧失职业功能,由于职业功能的丧失为了获取毒资就有了从事违法犯罪的动机。

在家庭系统中如果有物质依赖者,则会导致家庭功能的紊乱。幼年时表现为逃学偷窃等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失业、暴力行为、或者出现婚姻问题从而阻碍家庭成员间的健康发展。对依赖者而言良好的家庭关系不仅会对其起到监督作用,而且会增强其对吸毒行为的愧疚,有助于降低成瘾行为。罗建等人发现戒毒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就业困难,缺乏家庭支持,情绪问题,这几项原因均与成瘾严重程度有关。

ASI主要用于对物质依赖严重程度的评估对于上述患者我们将继续跟踪随访。研究成瘾严重程度与操守时间的相关性。为ASI在临床中的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CirauloDA,Piechniczek-BuczekJ,IscanEN.Outcomepredictorsinsubstancedisorders.PsychiatrClinNorthAm,2003,26(2):381-409.

2张富强.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认识和治疗现状.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11),2:119-122.

3赵敏,李旭,郝伟.成瘾严重程度指数(ASI)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8:679-680.

戒毒范文篇5

[关键词]戒毒人员情感心理

一、调查

本次活动主要针对云南省曲靖市劳教所(下称“劳教所”)的戒毒人员展开。通过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关爱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是介绍戒毒人员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利用音乐(感恩的心,相亲相爱等)和游戏活动来激发他们的亲人和周围人的情感,通过活动前后戒毒人员的情感体验,来研究戒毒人员的情感问题。活动前发放135份问卷,回收了135份,回收率是100%。活动后发了135份,回收133份,回收率是98.5%。

在调查中,戒毒人员在活动前后都认为最关心自己的人是自己的父母亲,这个比例高达83.34%。其次,爱人便是最关心自己的人,比例也占到了13.04%。我们还可以看到:劳教所的戒毒人员对朋友的态度是很冷漠的,他们中仅有1.45%(活动前)的认为朋友是最关心他们的人,而活动后只有0.98%的戒毒人员认同朋友对他们的关心。

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同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在这个问题上,通过调查结果也有所体现。综合这两次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还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的关系不融洽,和谐、融洽、和睦的家庭是人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在我们的一生之中,有很多人帮助过我们。在劳教所的戒毒人员心里,活动前,他们中有55.84%的戒毒人员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父母,其次有13.64%的认为是爱人,在活动后这两项比例都有所提高,分别是66.67%,15.74%。有22.73%的认为管教干部在自己的戒毒过程中起到了帮助,然而我们发现,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戒毒人员对劳教干部对他们戒毒帮助的态度是有所改变的,活动后比活动前减少了6.99个百分点,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戒毒人员对中英合作项目的态度很支持的,希望能多开展一些活动,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确保自己与社会不发生脱节现象,这应该也是他们力争戒毒、渴望进步的一种外部表现。

活动前后结果显示,70%以上的戒毒人员非常关心的是自己的父母亲,表示不关心自己父母亲的还不到3.5%。我们可以通过这项调查结果分析,给劳教所管教干部一个合理的方案。

(表4和表5)两项调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戒毒人员心理所关注的人及关心程度,力求通过这条途径,使他们所关心的人共同参与进来,为了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以使我国的戒毒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到:在父母亲、爱人、朋友们和子女之间,戒毒人员表示自己最关心的人是“父母亲”,其次是“爱人”和“子女”(因为参与调查的戒毒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结婚生子,所以很难看出他们对子女的关心程度),最后才是“朋友们”。而在曲靖劳教所中英项目活动后,与活动前相比:有9.46%的戒毒人员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给予父母亲更多的关爱,也就是说,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吸毒人员在建立感恩意识,这对戒毒人员再一次回归社会是必要的。只有树立感恩意识,才能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坚强,对事情的处理更为合理化,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更为科学化。

既然如此,管教干部可以与戒毒人员家长建立联系,有组织,有纪律地调动父母亲参与一些活动,充分发挥父母亲在戒毒人员心目中的地位来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从而为戒毒人员能更好步入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础。

“你最恨的人是谁”:活动前高达72.64%的戒毒人员认为是朋友们,而活动后增长了8.9个百分点,这数字高得确实惊人。为什么“朋友们”会引起戒毒人员如此大的反感呢?这个问题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没有做深一层的调查,但从我们在活动的交流谈话中所了解到的事实反映,大部分吸毒人员都是因为建立不正确的朋友关系而导致的。在这个问题上,劳教所可以就“如何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等话题组织戒毒人员积极讨论,引导他们怎样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此项调查结果看出:亲情在吸毒戒毒人员的心目中相当重要。在活动前有75%的戒毒人员认为亲情很重要,而活动后有97.67%的戒毒人员认为亲情很重要,比活动前增加22.67%。在活动前还有2.5%戒毒人员对亲情的态度是“无所谓”,在活动后他们都改变了这一说法,仅有1.16%的戒毒人员认为亲情不重要。

通过活动的开展,很多戒毒人员改变了亲人对他们的吸毒行为的态度。活动前后都有41.14%的戒毒人员认为亲人对他们吸毒行为的态度是“痛恨”,33.33%的戒毒人员认为是“失望”,活动前后分别有(12.77%,23.81%)的戒毒人员认为是“无奈”,但是通过活动的开展,活动前有12.77%的戒毒人员认为亲人“放弃”了自己,活动后只有2.86%的认为是这样,比活动前减少了9.91%。

二、讨论

通过调查了解:青少年吸毒的比例还在呈上升趋势,他们处于成长阶段,其心智和理论分析能力和社会经验还不成熟,对事物发展缘由的归因分析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容易形成推卸责任和偏激的思维定势处理问题习惯。不能孤立吸毒人员,因为吸毒人员始终是社会的一分子,是社会上对事物和他人的态度较敏感的人群,他们对变化和冲击的敏感度很高。同时,他们又处于重新树立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时期,因而环境中的各种诱发因素极易影响他们的适应社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引导戒毒人员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为他们成功戒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家庭和亲人的关心,对戒毒人员重返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家庭重视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其正确施爱,才能唤醒他们的意识,并使之日益懂得生命的价值所在。

由于吸毒人员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之中,他们的很多生活习惯也渐渐的畸形化、不良化,要端正他们的这一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管理干部充分调动戒毒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亲情在戒毒人员戒毒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管教干部、亲人、戒毒人员之间互动起来,以真情感动他们,为吸毒人员的成功戒毒,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我国的戒毒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ondaA,MasakiH,YamazakiK.Influenceofemotion-inducingfilmstimulionautonomicresponsespecificity[M].2002.

[2]黄瑛,朱熊兆,姚树桥,周世雄.海洛因依赖者的述情障碍及其认知功能[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

戒毒范文篇6

【关键词】海洛因依赖;自愿戒毒;护理管理

海洛因依赖危害极大,依赖者药物滥用更为严重。由于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与正常人有极大的差异性,使自愿戒毒病房难以管理。为此我们针对自愿戒毒者自制力差、易冲动,对有强烈的心理渴求,依从性差等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戒毒病房护理管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1护理管理措施

1.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杜绝来源是自愿戒毒病房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戒毒者一方面想戒除毒瘾,一方面又无法忍受强烈渴求的精神煎熬,使他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夹带,或叫人送入病房,因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病人的行为,切断与外界毒友的联系,以保证脱毒治疗的顺利进行。

1.1.1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入院戒毒者详细说明自愿戒毒病员知情同意书的内容、目的,取得自愿戒毒者的认可与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在戒毒期间应遵守病房管理制度,接受封闭式管理;遵医嘱服药,不私自服药,不藏药;住院期间随时允许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严禁携带、私藏,一经发现立即销毁,经教育不听劝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住院期间传递、唆使他人吸食、注射、提供用具、贩卖者,交公安辑毒处处理。戒毒期间不准探视接见,不准对外打电话及接电话,不准携带水果、烟、饮料、食品等。入院者如能接受以上条款,服从管理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办理入院手续,否则劝其到公安强制戒毒所,避免患者入院后因违反规定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1.1.2入院前的安全检查。检查由两名工作人员进行,仔细检查自愿戒毒者随身携带的物品,严把入院关,防止的夹带。自愿戒毒者所带现金及贵重物品全部由工作人员代为保管,建立现金使用帐本,不允许相互转帐,杜绝自愿戒毒者之间的交易。

1.1.3严格病区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病区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每周定期对病区的环境、物品及病员进行安全检查,对病房内出现的可疑现象,立即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1.2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2.1注重服务意识的转变。自愿戒毒者属特殊人群,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既是行为越轨者又是药物依赖者[1],他们也能切实体会到吸毒的危害,而主动要求戒毒。如果对吸毒者的吸毒经过作一个客观的、全程的、细致的分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吸毒者是受害者,并且是年轻的受害者。他们因各种原因误入歧途,成为“瘾君子”。我们不应将吸毒者看成染有陋习的坏人,而应把他们当成病人来看待,以诚恳、宽容、克制的态度关心他们,不冷淡、不歧视,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痛苦,从思想情感上接纳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人性化浓厚的戒毒环境。

1.2.2密切观察病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正确识别戒断症状,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置,对病人的讨药行为要认真分析并作好相应处理,必要时使用安慰剂。静脉穿刺时力求一次成功,赢得病人的信任。

1.2.3加强营养护理管理。长期吸毒者饮食无规律,食欲下降,胃口差。为此营养食堂专为戒毒者增开了小灶,满足不同的需求。特别注重饭菜、营养的合理搭配,并送餐到床边。对不能正常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指导他们饮用营养丰富的流汁饮食如牛奶、麦片等。

1.2.4加强健康教育。我们在病区走廊墙壁上粘贴了各种宣传板块,内容有国家的禁毒法律法规、的危害、如何脱毒、警示语等,形成一种戒毒的氛围,同时也美化了病区的环境。在活动室内建立了健康园地,宣传戒毒知识,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工作人员经常主动与病人聊天、谈心,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在闲聊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有关吸毒的危害等知识,强化吸毒对躯体的损害和成功脱毒的事例与成功经验,帮助吸毒者树立起戒除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对出院病人,规劝他们远离,回避毒友,每人赠送一张连心卡,以方便病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同时我们也定期与他们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现状,指导解决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结束语

一般情况下,戒毒病人均能切实体会到吸毒的危害而主动要求戒毒,但他们对的心理需求太大,常常无法遏制自己的求药行为[2]。因此理解、宽容的接纳,严格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以及良好的诫断治疗是矫正患者的行为、改变吸毒者人生观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打开戒毒者主动配合治疗局面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戒毒范文篇7

[关键词]吸毒现状危害戒毒体系反思完善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我国目前的戒毒体制概括而言包括强制戒毒与自愿戒毒两大部分。强制戒毒主要包括公安机关执行的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机关执行的劳教戒毒两大部分。另外监狱等刑罚执行机关实际上也要对吸毒成瘾的罪犯强制戒毒。(为了论述的方便,也为与一般情况下所用“强制戒毒”含义一致,除注明“广义”外,本文所称“强制戒毒”都专指公安机关强制戒毒。)自愿戒毒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家庭或其他私人场所进行戒毒;二是在经有关机关正式批准的专业医疗机构中进行戒毒,不过目前的公安机关强制戒毒所和劳教戒毒所也收治部分自愿戒毒人员。本文所探讨的自愿戒毒主要是指第二种情况。应该肯定,我国目前的戒毒体制对于遏制蔓延的趋势,挽救大批身陷毒海的吸毒人员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多种戒毒方式并存的戒毒体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衡量戒毒体制成败的最好标准是毒瘾戒断率的高低。以笔者在戒毒所工作期间的切身体会,综合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调查成果,我国目前的毒瘾戒断平均复吸率保守的估计也当在90%以上。笔者不敢断言我国目前的戒毒体制是基本失败的,但是其弊端值得我们反思。

一、对自愿戒毒的反思

1、反思之一——自愿戒毒的合法性

自愿戒毒与强制戒毒之间在法律上是存在冲突的。在笔者所掌握和查阅的资料范围内尚未见到有哪个法律法规明确、直接赋予自愿戒毒这种戒毒方式以法律依据。以下几个法规中的规定似乎勉强可以看作自愿戒毒存在的法律依据。1995年国务院的《强制戒毒办法》第21条规定:“医疗单位开办戒毒脱瘾治疗业务,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批准,并报同级公安机关备案。医疗单位开办的戒毒脱瘾治疗业务,应当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督。”《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强制戒毒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第4条第6款规定:“根据《强制戒毒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应当及时将批准开办的戒毒医疗单位情况通报有关地方公安机关,以便当地公安机关依法进行监督。各地公安机关均不得与医疗单位联合开办戒毒治疗场所或收取戒毒医疗单位报酬后强行送吸毒人员到该单位进行戒毒治疗。公安机关设立的安康医院,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批准,并经卫生厅、局按照卫生部制订的《戒毒医疗机构验收标准》审验合格后开展自愿戒毒治疗业务的,应按照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制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公安机关在安康医院开设强制戒毒所的,按照强制戒毒所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管理。”1996年《卫生部关于加强戒毒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及其所附的《戒毒医疗机构验收标准》,对戒毒医疗机构做了一定程度上的规范。2000年公安部的《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第47条规定:“强制戒毒所可以接收自愿戒毒人员”。这些“法律依据”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属于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二是机关的级别较低(级别最高的是国务院,其他都是国务院各部门);三是都没有明确、直接赋予自愿戒毒以法律依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4条第3款规定: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等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1990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8条规定:“吸食、注射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由此可见,对吸毒成瘾者一律予以强制戒除是由我国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所规定的,是我国对待吸毒成瘾者的基本态度。强制戒毒(广义)与自愿戒毒在法律上是相抵触的,在实践中也会导致许多矛盾。譬如,对于自愿戒毒人员还要不要给予治安处罚?自愿戒毒与强制戒毒谁具优先性?等等。200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立法法》第79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既然如此,自愿戒毒这种戒毒方式存在的合法性则颇值怀疑。

2、反思之二——自愿戒毒的合理性

在实践中,自愿戒毒也是弊端迭出,这使人又不得不怀疑其存在的合理性。(1)自愿戒毒往往成为吸毒者规避法律惩处的借口。笔者在戒毒所工作期间,有些吸毒人员就曾向笔者坦言:当禁毒斗争的“风声较紧”时他们就采取自愿戒毒的方式躲避风头,因为如果被抓获就可能受到拘留、罚款、强制戒毒甚至劳动教养1—3年的处罚,而在自愿戒毒机构里他们自由、安全、“合算”得多。另外,自愿戒毒对他们至少还有两个好处:一是降低对的耐受性,重新吸毒时可以获得更大快感;二是暂时缓解缺乏毒源的危机。(2)自愿戒毒冲击着强制戒毒(广义)工作。我国有关法规规定开展自愿戒毒业务的机构是医疗单位(主要是在精神病院内设立),也允许强制戒毒所收治自愿戒毒人员,部分劳教戒毒所实际上也在以各种形式收治自愿戒毒人员。自愿戒毒相对而言,可以给强制戒毒所、劳教戒毒所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实践中,自愿戒毒往往成了部分强制戒毒所和劳教戒毒所创收的捷径。有限的戒毒药物、经费、人力被用于谋取经济利益,强制戒毒工作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3)自愿戒毒在管理上存在先天不足和诸多弊病。自愿戒毒人员对于戒毒医疗机构而言,他们是病人,医生对待病人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特别是强制措施必然受到很大限制。对吸毒人员的矫治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虽然不能说每一个吸毒人员都恶习较深,但是仅仅出于控制毒源、戒除毒瘾的需要也得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甚至是人身、自由的控制。这是医疗机构所难以做到的,即便是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强制措施,在法律上似乎也缺乏依据。很多自愿戒毒所实质上无法控制毒源,边戒边吸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自愿戒毒机构还常常出现医护人员被殴打现象。甚至有些自愿戒毒机构竟成了一些毒犯销售的窝点。[1](4)自愿戒毒复吸率极高。由于自愿戒毒的时间一般很短;采用的多是药物脱瘾治疗法,而目前的戒毒药物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自愿戒毒机构的管理还存在先天不足等原因,因此自愿戒毒的复吸率普遍非常高。有人对自愿戒毒、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三种戒毒方式作过比较,结果表明,自愿戒毒的复吸率最高,例如,北京市某戒毒医院的戒毒者的复吸率在90%以上,[2]另有资料反映戒毒医疗机构的复吸率在95%以上。[3]据广州市禁毒办统计,广州市1996年底有15间自愿戒毒所,戒毒时间仅为15-20天,复吸率几乎为100%。[4]另据广东省有关部门对373名吸毒成瘾者的调查,自愿戒毒的复吸率为93.6%。[5](5)自愿戒毒存在的目的与自愿戒毒机构赢利性目的存在冲突。我国之所以允许自愿戒毒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矫治吸毒成瘾者、提高毒瘾戒断率的目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愿戒毒机构本质上还是一种赢利性机构,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屈从的往往是前者。实践中许多自愿戒毒机构为了经济利益对于毒瘾没有戒除者也允许出院,甚至还出现过个别自愿戒毒所为了经济利益向戒毒者出售的恶性案件。

二、对强制戒毒的反思

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第21条规定对于吸毒成瘾者予以强制戒除。1995年国务院根据《关于禁毒的决定》制定了《强制戒毒办法》对强制戒毒场所的建设、管理、戒毒措施、生活保障等方面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之后公安部又了《关于贯彻执行<强制戒毒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等规定对强制戒毒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强制戒毒所746个,1991年至1999年期间,全国强制戒毒达90多万人次,仅1999年就强制戒毒22.4万余人次。[6]强制戒毒已经成为我国戒毒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理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在实践中所暴露出的许多不足之处,也值得我们反思。

1、反思之一——强制戒毒所的设置与管理

近年来由于戒毒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强制戒毒所的设置与管理一度较为混乱。有些地方因为经费不足等原因,强制戒毒所名义上是由公安机关开办,实际上是与企事业单位、武警、军队、地方医院甚至个人合资开办;一些地方的强制戒毒所条件较差,实际是与看守所、治安拘留所、收容教养所合设;有些强制戒毒所以赢利为目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收费混乱,甚至只要交钱即可走人,社会影响很坏;有些强制戒毒所管理混乱,甚至不能控制的流入,出现所内吸毒的严重问题;有些强制戒毒所仓促上马,条件简陋,缺乏甚至有些根本不具有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专业戒毒医护人员;有的强制戒毒所用药混乱,不遵守国家对戒毒药物和方法的规定,甚至导致新的药物滥用;有的强制戒毒所不仅治疗方法简单,而且根本无法做到从生活管理、教育、心理治疗和康复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还有些强制戒毒所存在打骂、虐待戒毒人员现象。强制戒毒所的设置与管理混乱曾经一度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为此,公安部在2000年连续《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和《关于清理整顿强制戒毒所的通知》,对全国的强制戒毒所进行清理整顿。

上述不良情况的存在不仅会严重影响戒毒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往往使戒毒流于形式,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从短期角度看,它不能保障戒毒质量,不能从挽救吸毒者和预防复吸的角度有效地使吸毒者摆脱;从长期角度看,其不良后果是使这些戒毒者重新流入社会,不利于有效控制复吸。多次戒毒失败的经历还会伤害戒毒人员的戒毒信心,产生逆反心理,使他们形成对戒毒的错误认识,非常不利于以后的戒毒和康复。另外它还会严重影响我国戒毒工作的声誉。

2、反思之二——强制戒毒并非完整的戒毒过程

《强制戒毒办法》规定强制戒毒的期限为3-6个月,特殊情况延期的实际执行的强制戒毒期限连续计算不超过一年。在实际工作中,强制戒毒的期限一般只有3个月,有些地方的强制戒毒机构在执行时还缩短治疗期限,短至1-2个月。[7]在如此短的期限内要完全戒除毒瘾是不可能的。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卫生部药政管理局1993年的《阿片类成瘾常用戒毒疗法的指导原则》规定,完整的戒毒过程应包括生理脱毒、心理脱毒和善后辅导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3-6个月内可以解决生理上对的依赖性,第二阶段一般需要3-5年时间解决心理依赖性问题。而《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第43条规定:“对强制戒毒期满后,经检验已生理脱毒的戒毒人员,由强制戒毒所所长批准后办理出所手续,发给《解除强制戒毒证明书》,通知其家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也就是说,自愿戒毒也许还可能彻底戒除毒瘾,而强制戒毒则至多只能戒除生理毒瘾,不是完整的戒毒过程。生理脱毒至多只能说明毒瘾的暂时终结,有些戒毒专家曾经坦率的指出:病人出去后复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病人出去后心情烦闷,他会去找,如果他身边还有"粉友",他就能接触到,如果他能接触到,复吸基本上是早晚的事。[8]这种并非完整的戒毒过程的结果必然是复吸率很高。据昆明市强制戒毒所对1990-1993收治的8000名吸毒者的调查,综合复吸率为85%,而另外15%并非都是戒除了毒瘾,其中吸毒致死、继续吸毒并以获取毒资为目的进行犯罪的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9]也有许多资料显示强制戒毒的复吸率在90%左右或以上。另据广东省有关部门对373名吸毒成瘾者的调查,强制戒毒的复吸率为88.5%。[10]

3、反思之三——强制戒毒在我国戒毒体系中的地位

对吸毒成瘾者一律要由公安机关强制戒毒是我国对待吸毒成瘾者的基本态度,也是我国戒毒体制的主体部分,这一点在2000年国务院的《中国的禁毒》白皮书中有较为明确的说明。白皮书中写到“中国从国情出发,以强制戒毒为主体,采取多种办法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此处所言的强制戒毒是专指公安机关强制戒毒。当然,这还可以从有关法律规定、收容戒毒人次数量、强制戒毒所的数量、分布等方面得以体现。把以一种并非完整的、高复吸率的戒毒方式作为挽救吸毒者的主要方法,作为国家戒毒体制的主体部分,显然不合理。多年的戒毒工作实践也表明,这种以强制戒毒为主体的戒毒体系,既没能有效地挽救吸毒成瘾者,也未能遏制吸毒蔓延趋势。当然这是一个我们不情愿,但却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强制戒毒的高复吸率在此不再赘述。如果把1990年《关于禁毒的决定》的公布作为强制戒毒制度创建的起点话,那么与十年的强制戒毒工作实践相对的是我国官方公布的吸毒人数从1990年的7万人增长到1999年的68.1万人,十年几乎增长了十倍。因此,强制戒毒制度迫切需要改革,它在我国戒毒体系中的地位应该进行调整。

三、对劳教戒毒的反思

一般认为劳动教养是对具有轻微犯罪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具符合劳动教养收容条件的人所采取的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教育改造措施,其目的是把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进一步维护国家的治安秩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是我国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近50年来,它教育、感化和挽救了一大批违法犯罪分子,对于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劳动教养成为一种戒毒方式和国家戒毒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缘于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该决定第8条规定:吸食、注射成瘾,经“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其后有关法律法规又对强制戒毒后又复吸要依法送劳动教养进一步做了明确,如《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强制戒毒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第1条规定“强制戒毒后又吸食、注射的,要依法送劳动教养。”随着我国吸毒问题的发展,吸毒劳教人员的数量不断上升,在全部劳教人员中的比例有的省高达80%以上,多个省份接近或超过50%。[11]1999年全国戒毒劳教所(队)有168个,在所劳教戒毒人员达12万人。[12]实践证明:劳教戒毒是禁毒斗争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教育、感化、挽救吸毒者,遏制毒害蔓延,净化社会风气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劳教戒毒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一些地方的劳教戒毒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劳教戒毒工作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戒毒工作的发展需要,存在着不少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反思之一——劳教戒毒在戒毒体制中的地位与适用条件

虽然劳教戒毒已经在戒毒体制中居于重要地位,成为我国主要戒毒方式之一,但是它尚非我国戒毒体制的主体,这是与劳教戒毒的优势和治理吸毒问题的需要不相称的。据调查,在自愿戒毒、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三种戒毒方式中,劳教戒毒的复吸率最低。青海省劳教局1995年末对1990年以来西宁地区解教人员的调查表明,复吸人数占调查总数的73.2%。其中复吸人员的58%被捕或重新被劳动教养,复吸后死亡的比例为7.5%;广西强制戒毒劳教所1997年对1995年以来两市、三县解教人员的调查,3年以内解教人员的综合复吸率为75%;[13]云南省第一劳教所连续多年的跟踪调查表明,该所解教人员的复吸率一般在85%左右或略高。[14]来自上海戒毒劳教所的一项调查:该所对1998年度和1999年上半年解教、居住在杨浦、虹口的172人进行调查,戒段率达到15.7%。[15]毒瘾戒断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该说这些数据是令人鼓舞的。前文已经述及,完整的戒毒过程应包括生理脱毒、心理脱毒和善后辅导3个阶段。根据国际上戒毒工作的经验和司法病理学研究成果,要彻底戒除毒瘾需要在无毒的环境中接受至少3年时间的心理治疗。劳教戒毒不仅在戒毒期限上相对较为科学,它所创造的良好的戒毒环境也是其他戒毒方式所无可比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制戒毒的高复吸率会导致劳教戒毒人数的不断增加,比重越来越大的复吸人员需要由劳教戒毒去应对。因此,劳教戒毒必然也应该成为我国戒毒体制的主体。

目前,劳教戒毒的适用条件是“强制戒毒后又吸食、注射”,这一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强制戒毒并非完整的戒毒过程,其高复吸率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而戒毒失败尤其是多次戒毒失败的经历会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挫伤吸毒成瘾者的戒毒积极性和信心。必须强制戒毒失败后才可能适用劳教戒毒,其结果必然是错失最佳戒毒时机。1996年对824名吸毒成瘾者的调查中,有87.5%的被调查者认为戒毒者的复吸率在90%或以上,认为在80-90%之间的有6.6%,认为复吸率在80%以上的只有5.9%。其中认为复吸率在95%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64.1%。[16]这一调查表明:在经过长时间、反复的吸毒、戒毒经历后,吸毒者的戒毒动机会降低到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2、反思之二——劳教戒毒的性质

立法上,劳动教养的性质几经演变。创始之初,它既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也是一种安置就业的方法。[17]80年代初,劳动教养的性质被确定为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18]这种提法放弃了安置就业的提法,明确了劳动教养行政措施的性质。90年代初,提出对劳动教养人员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19]1991年国务院的《中国人权状况》提出“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而是行政处罚”此后国务院又认定劳动教养所是国家治安行政处罚的执行机关。[20]实际上又确认劳动教养是一种治安行政处罚措施。理论界对于劳动教养的性质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教育挽救措施说,二是行政处罚措施说,三是变相刑事处罚说。[21]确立劳动教养的性质应该以立法为准,因此当前劳动教养的性质是治安行政处罚措施,这也是劳教戒毒的性质。因为劳教戒毒还承担了强制戒除毒瘾的功能,因此劳教戒毒还具有了强制戒毒措施的性质。

劳教戒毒的治安行政处罚措施性质与强制戒毒措施性质地位是有区别的。目前,劳教戒毒主要还是一种治安行政处罚措施,强制戒毒措施的性质居于从属的地位。这一点首先可以从立法对劳教戒毒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关于戒毒的决定》第8条规定:吸毒成瘾者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强制戒毒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第1条标题是“严禁吸食、注射,坚决依法查处吸毒违法人员”。其具体内容规定“强制戒毒后又吸食、注射的,要依法送劳动教养。”其次,劳教戒毒本质上还是劳动教养,只不过是比普通劳动教养多了一个“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毒瘾的要求。再次,在司法实践中,劳教戒毒与劳动教养时实际也并无太多区别,其强制戒毒措施的性质并不明显。目前的劳教戒毒是劳动教养工作体制的一部分,它与普通劳动教养之间实际并无太多的区别。笔者曾经在劳教戒毒所工作,劳教戒毒所一墙之隔即是一普通劳动教养所。笔者切身的感觉是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教育、生活卫生、医疗、生产等各方面,实际区别不大。在许多地方劳教戒毒与普通劳动教养即便是在形式上也未区分开来,即没有单独设立劳教戒毒所,劳教戒毒放在普通劳动教养中,单独编为劳教戒毒大队或中队,少数地方甚至吸毒劳教人员与普通劳教人员混押混管。

劳教戒毒的性质主要不是强制戒毒而是行政处罚,这是一个误区。首先,毒瘾是否戒断是衡量劳教戒毒工作成败的关键。吸毒劳教人员解教后又复吸毒,能说劳教戒毒是成功的吗?其次,处罚无济于事。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瑞典,曾经实践过以严厉的处罚措施来对付吸毒问题,结果并未奏效,它既没能遏制吸毒蔓延的趋势也无助于毒瘾的戒除。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改变对待吸毒者以处罚为中心的传统立场,而将注意力转向帮助和促使吸毒者戒除毒瘾上。再次,处罚吸毒者在法理上欠缺充足的依据。绝大多数吸毒者染毒的起因是好奇、赶时髦、摆阔、治病、赌气等,少有危害国家兴衰、祸及民族安危或者破坏社会秩序等加害动因。一项对426例吸毒成瘾人员的调查表明:吸毒的原因仅为好奇心驱使(65%)和他人影响赶时髦(19%)的,即占了84%的大多数。[22]吸毒在理论上被视为一种无被害人犯罪,吸毒者本身也是的受害者,有些吸毒者还是被引诱、教唆、欺骗或强迫而染上毒瘾。可以说绝大多数吸毒者都是欲罢不能。这可以从吸毒成瘾者自愿戒毒的经历中得到说明。一项对1141例吸毒成瘾者有效个案调查显示:有859人自报曾经自愿戒毒,占有效个案总数的75.28%。其中,曾经自愿戒毒3次及以上者有435人,占有效个案总数的38.12%;自愿戒毒21次的有204人,比例为17.88%;自愿戒毒1次的有220人,比例数为19.28%。[23]

3、反思之三——劳教戒毒的管理、教育等工作

劳教戒毒工作发展迅速,吸毒类劳教人员激增并成为劳动教养收容的主要对象只是近几年的事,而整个劳动教养制度,如工作方针、管教、生活卫生、医疗、生产等等大都是以普通劳动教养人员为对象,总结几十年的经验而构建的。但是,从近年来劳教机关收容教育改造吸毒劳教人员的实践看,吸毒劳教人员作为劳教人员中的一个新类型,他们的违法原因、思想表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与普通劳教人员有较大区别,尤其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与普通劳教人员明显不同。劳教戒毒工作的这些新特点,要求采取相应的,当然也是不同于普通劳动教养工作的管教、医疗、生产等工作模式。但是在对吸毒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等方面,目前尚缺乏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原有的管理教育制度和措施有许多方面不适应,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困难和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的以普通劳教人员为对象构建起来的劳动教养制度,尤其是在具体工作模式和规定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劳教戒毒工作。

4、反思之四——劳教戒毒的期限。

在期限上,劳教戒毒并无特殊规定。1979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为一至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一年。”要彻底戒除毒瘾,一般需要在无毒的环境中矫治不低于3年时间。劳教戒毒相对于其他戒毒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戒毒期限上。但是由于缺乏适应劳教戒毒特点的期限规定,实践中各地对于劳教戒毒的期限在1-3年的幅度内适用不一。需要指出的一点是,1-3年尚仅为劳动教养的宣告期限,由于劳动教养在减期、提前解教等方面幅度较大,实际执行的劳动教养期限一般都不会有3年。以笔者在劳教戒毒所的工作体会,一般而言吸毒劳教人员实际执行的劳教期在其宣告期限的1/2至3/4之间。这意味着,劳教戒毒的期限优势大打了折扣。

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客观事实是:毒瘾戒断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国际上戒毒的巩固率只有9%,[24]即使科技比较发达,戒毒技术比较先进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复吸率一般也在90%以上。[25]戒毒工作颇有成效的新加坡,其复吸率也高达70-80%。[26]我国的复吸率同样不容乐观,专家学者们调查研究的结论虽然有一定差别,不过大致都在85%以上。有一项调查似乎更能说明我国目前的复吸率现状。这项对145名二次劳教的吸毒人员调查中:123人认为,在自己了解的人当中,没有人戒毒成功;22人认为有1-3人戒毒成功;认为4人以上戒毒成功的为零。而所谓戒毒成功也仅表现为1年以上,最长的为1年零4个月。[27]在吸毒人群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吸毒的人一生只能坐两种车——囚车、灵车”。基于绝大多数吸毒者难以挽救的客观事实,当前劳教戒毒除了应该承担起矫治、挽救吸毒者的职能外,还应承担起让社会免受吸毒者危害的职能。《南方周末》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该文谈到既然戒毒总体上不会成功,那么戒毒所存在的意义何在呢?文章认为,因为吸毒者大都通过违法犯罪的手段获取毒资,因此吸毒者关在戒毒所内可以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这是戒毒所存在的主要意义,诚哉斯言。被誉为保安处分制度创始人的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李斯特有句名言:“矫正可以矫正的罪犯,不能矫正的罪犯不使为害。”[28]这也应该成为我国劳教戒毒制度的价值取向之一。劳教戒毒1-3年显然难以实现这一价值取向。

5、反思之五——劳教戒毒的经费问题

会严重损害吸毒者的身体健康,吸毒劳教人员大都食欲不振、体质很弱、抵抗力差,在其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营养需求量远远超过普通劳教人员。因为长期、反复吸毒,吸毒劳教人员大都不同程度的染有其他疾病,需要治疗。吸毒劳教人员戒除毒瘾需要一定的药物,这不是一笔小数目。然而,根据现行政策,国家对送劳教戒毒者没有收取戒毒费用的规定,劳教戒毒治疗费用又缺乏财政保障,治疗费用无来源。目前,在多数地区吸毒劳教人员的生活、医疗费用与普通劳教人员并无区别。有些地方政府自行规定劳教戒毒人员的戒毒费用由其本人负担,暂时不问这种“土规定”的合法性,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落实颇值怀疑。长期吸毒耗资巨大,没有多少人可以承担得起吸毒的开销,再者,吸毒人员在劳教前都经过公安机关强制戒毒,大部分还曾经自愿戒毒,有的还是强戒、自戒多次,因此可以说绝大多数吸毒劳教人员都是一贫如洗。个别地方虽然给予劳教戒毒一定的财政补贴,但不过是杯水车薪。经费压力和困难是目前劳教戒毒工作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没有经费保障,劳教戒毒工作如何进行?

四、重构我国戒毒体系的建议

针对我国现行戒毒体系的不足,参考国外戒毒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建议:统一立法,改革自愿戒毒,完善劳教戒毒,把强制戒毒纳入劳教戒毒,建立以劳教戒毒为中心的中国戒毒体系。

当前,我国戒毒立法非常薄弱,缺乏戒毒工作的统一立法,自愿戒毒、强制戒毒、劳教戒毒各自为政,而自愿戒毒还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这种状况严重阻碍戒毒工作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变。立法机关应抓紧制定我国的统一戒毒法,鉴于戒毒工作涉及吸毒成瘾者的人身自由,根据2000颁布的《立法法》,这一立法工作应由全国人大进行,不宜再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

目前的医疗单位开办的自愿戒毒机构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这是自愿戒毒弊端丛生的主要原因所在。建议不允许以赢利为目的的自愿戒毒机构存在,实现自愿戒毒向公益性质的转变。世界上允许自愿戒毒存在的国家或地区,自愿戒毒机构大都是由社会自愿人员、宗教团体等开办,非以赢利为目的,这值得我国参考。

以教养的方式戒毒,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不久前美国政府为菲律宾和泰国的好几个以监狱为基地的戒毒中心提供资金,因为这两个国家都在尝试用教养所戒毒方式对付泛滥的措施。[29]我国戒毒体系的发展、改革方向应是以劳教戒毒为主体的,不过劳教戒毒还需加强完善。鉴于劳教戒毒与普通劳动教养的重大区别,建议劳教戒毒从普通劳动教养中分离出来,改革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强制戒毒措施,淡化其处罚色彩。建议把强制戒毒纳入劳教戒毒体系,作为劳教戒毒工作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吸毒成瘾者的生理脱毒。生理脱毒后再转入劳教戒毒所,进行心理脱毒和不良行为矫治。有些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例如马来西亚规定,吸毒成瘾者要在强制性改造营接受为期2年的强行戒毒与劳动改造,而后转到戒毒护理中心进行为期2年的治疗、康复,再进入社会,重新就业。建议根据完整戒毒过程的要求和需要改革劳教戒毒期限,定为3-5年。加强劳教戒毒的“向后延伸”工作,劳教戒毒机构和社会帮教组织要注重对复归社会后的戒毒人员的善后辅导、监督工作,避免戒毒成果功亏一篑。

戒毒工作的经费保障是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着戒毒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应该力争建立国家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属或者吸毒者个人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戒毒经费保障体制。当前应着重加强对禁毒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积极参与戒毒工作,加强戒毒经费的募捐工作,扩大戒毒经费的社会来源。建议借鉴“希望工程”的成功经验,开展类似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戒毒挣钱两不误戒毒所内贩卖[Z].

[2]京城戒毒一瞥[N].北京日报,1996-6-7.

[3]林仕权.试论戒毒的几个问题[J].青少年犯罪研究,1999,(2-3).

[4][5][10][11][14][16][23][26]郭建安、李荣文.吸毒违法行为的预防与矫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20、233、233、330、233、255、143、232.

[6][12]国务院.中国的禁毒[Z].2000-6-26.

[7]张潘仕.大陆复吸的原因与预防对策探讨[J].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10),.12.

[8]江苏吸毒问题调查[N].扬子晚报,2000-6-25.

[9]何飞.“毒瘾”为何难戒[N].中国青年报,1997-5-8.

[13]广西强制戒毒所1997年戒毒改造质量调查报告[J].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8).

[15]张纬、李晓宝.关于戒毒劳教工作的认识和几点做法[J].中国劳动教养,2000,(1).

[17]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57年)[Z].

[18]劳动教养试行办法(1982年)[Z].

[19]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1992年)[Z].

[2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的通知(1995年)[Z].

[21]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766.

[22]司法部劳教局.吸毒型罪错矫治课本[M],1999.22、70.

[24]陶正洲、程刚.禁毒像拒绝艾滋病一样——包头市戒毒纪实[N].中国妇女报.1997-5-14.

[25]张文峰.当代世界大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5.143.

[27]薛永兴、杨云.从二次劳教吸毒人员的分析谈戒毒工作的发展[J].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4).

戒毒范文篇8

今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禁毒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禁毒工作的重要法律,它的出台是我国禁毒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禁毒斗争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面推动我国禁毒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部法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体现了对吸毒人员的关爱。例如,《禁毒法》明确了吸毒人员具有病人、违法者、受害者的三重属性,强调对吸毒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对吸毒人员则更要治疗、教育和挽救。与过去相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禁毒法》规定了社区戒毒模式,这是一个亮点。戒毒模式由原来的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为主的戒毒体系,转变为以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为主的戒毒体系。戒毒模式的重大调整,涵盖了吸毒人员从戒毒到巩固的全过程,强调对吸毒人员重在教育和救治,建立起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和重返社会融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新模式,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另外,《禁毒法》还在组织制度、后勤保障、工作方向等多方面对以往的禁毒工作进行了总结和修正,提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合力共建”的禁毒工作新思路、新体系。对这些新亮点、新要求和新体系,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二、要加大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的宣传力度

《禁毒法》是指导我市禁毒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律,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禁毒法》的精神实质,严格执行《禁毒法》的各项规定。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社区戒毒(康复)模式,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要继续利用传媒、标语、资料、培训等各种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吸毒人员,普遍知道、准确理解《禁毒法》以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意义、内容等。在宣传形式上,要尽量用贴近群众生活、容易被群众接受消化的载体;在宣传重点上,要加强对在校学生、吸毒高危人群、吸毒人群的宣传工作,提升宣传效果。

三、要建立健全适应社区戒毒(康复)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

现在各区(市、县)、乡镇(街道)基本建立了社区戒毒(康复)领导机构,下一步要抓紧制定各项工作措施、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操作体系,确保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戒毒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社区从事戒毒康复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组织经验交流和参观学习,提高社区戒毒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要加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经费物质保障机制建设。各级财政要制定社区戒毒经费保障政策,把戒毒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资金来源,保证经费及时到位。要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层层分解目标责任,明确责任人的职责任务,制定有效的激励、考评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要形成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多个部门,缺了哪个部门的参与配合,都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禁毒法》法条明确的各个部门,必须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依靠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奖惩来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各级基层组织特别是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健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工作机构,充实调整人员,落实后勤保障,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各级禁毒委及其办公室要依法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抓好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络,加强调查研究,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各禁毒成员单位以及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禁毒工作“一盘棋”的思想,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任务,扎实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公安机关要做好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划分吸毒人员类型,及时下达相关法律文书,定期负责开展尿检工作。卫生部门要整合现有医疗力量,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救助。民政部门要负责指导基层组织参与社区戒毒工作,将生活困难的戒毒人员家庭纳入低保。劳动部门要为社区戒毒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司法部门要负责安置帮教提供法律援助,搞好法制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也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能和活力。

五、要加快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一项规范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各个步骤环节都必须既符合法律要求,并结合本地工作实际,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各地在下步工作中要组织力量认真研究,集思广益,尽快拿出各自的方案、政策、细则。市禁毒办要在总结试点地区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社区戒毒(康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构建起法律实施的整体框架,指导各区(市、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各区(市、县)、乡镇(街道)也要由禁毒办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共同讨论本级的实施意见和细则。要以此项工作为契机,逐步实现全市禁毒工作的统一化、规范化,奖勤罚懒、奖优惩劣,提高工作执行力。

六、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领导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的具体实践。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对促进吸毒人员回归社会、促进禁毒工作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实施“居有所安”行动计划,乃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识,纳入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情况汇报,总结成功经验,研究解决困难问题,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要用具体行动支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对开展这项工作需要的人、财、物要尽可能地保障,对这项工作的方针制度建设要关心、要研究,对涉及多层面、多部门的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出面协调沟通,确保不推诿、不扯皮。各级禁毒委员会要真正担负起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责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级禁毒办要加强统筹协调,对社区戒毒(康复)涉及的各项工作列出详细清单,明确完成时间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确保工作的严肃性。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希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些创新,少些埋怨,少些等待观望,少强调客观。相信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工作,办法总比困难多。

戒毒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牢固树立“立足挽救、有效戒毒”的宗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为有效抵御危害,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社会法治环境作出贡献。

二、工作方案:

(一)认真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对刑满释放、被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措施释放的吸毒人员列入帮教重点人员管理。各镇街司法所要与镇街派出所加强沟通,协调联系,调查摸底,做好登记造册工作,做好底数清,情况明,增强帮教工作针对性,有条件的司法所协助安置戒毒解教人员就业,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使他们能自食其力,逐步适应社会,有效地降低复吸率。

(二)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工作。要充分发挥行业和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作用,就近便捷地为戒毒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切实维护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条件,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把经济困难的戒毒人员列入法律援助对象,积极探索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的机制,扎实有效为当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法律帮助。

(三)把《禁毒法》纳入“五五”普法教育内容,结合“法律服务进乡村(社区)”活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展览、宣传栏、黑板报、标语、广告等形式,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重点宣传管制、戒毒措施、全社会的禁毒职责以及违法责任等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知晓的内容;宣传的基本知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知识。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为了推进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区司法局成立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区司法局局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挂靠下面办公室,成员由区司法局办公室、基层科、法律援助中心、法制宣传科等科室负责人兼任。各镇街司法所要充分认识号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指导、积极配合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戒毒范文篇10

一、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指导思想及任务目标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强制隔离特色,把场所安全稳定作为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以强化心理调适、巩固戒断信心为重点,以习艺性劳动为辅助,融合校园、企业、医院先进管理理念,综合运用教育、医疗、心理、习艺等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开办禁毒形势、心理卫生、法律法规、道德礼仪、实用技能等各类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其行为、思想、生理、心理、体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康复矫治,最终帮助其达到戒除毒瘾的目标,并杜绝强制戒毒人员“擅自离所、非正常死亡、所内犯罪、所内吸毒”等安全事故以及外部人员袭扰、破坏,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二、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组织机构及收治设施

(一)组织机构。强制隔离戒毒所一般可设小型所(300人至800人)、中型所(800人至1500人)和大型所(1500人至3000人),笔者认为,鉴于戒毒医疗康复的特定性,一般以建大型所为宜,以便充分发挥利用医疗设施资源。其组织机构可参照原劳教戒毒组织形式,设置大队、中队及班组。

(二)收治设施。1、场地管教用设施。生活、学习、习艺、居住等用房,按司法部现代化文明劳教所标准建设,并增设脱毒康复用房设施。2、医疗设施。一般须配备:(1)检测设备。配备彩超、X光机CR系统(X光片免冲洗,直接输出)和生化设备、除颤器、呼吸机、氧气瓶、观察治疗床、束缚床等(数量按需匹配)。(2)脱毒药品。联系药监局审批、购买戒毒专用药品,并配置专用保险柜,专人专管。笔者认为,鉴于强制隔离戒毒的戒毒特性,一般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建立与之相配的专业性医院和康复中心及戒毒警示教育基地,三者既对内,亦可面向社会,以达到综合治理之目的。

三、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模式设想

目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虽有《禁毒法》作法律依据和保障,司法部劳教局也出台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但由于没有具体管理细则,致使这项工作科学有效开展受到一定影响。在此情况下,为确保按时、顺利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笔者认为在《禁毒法》的框架内,可以先行借鉴劳教人员三种管理模式,根据戒毒康复规律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隔离戒毒的期限和戒断风险程度动态评估结果,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管理对象,动态升降,规定相应活动区域,享受不同处遇。

一级管理对象:包括未经过脱毒期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经急性脱毒期管理但入所时间较短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企图擅自离所、行凶滋事或擅自离所被追回以及正在接受相应处罚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企图自伤自残以及正处于治疗期的自伤自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等。由于一级管理对象的状态各异、情况复杂,因此,管理时间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90到120天为宜,通过严格考核评估,由分管警察和专业医务人员提出每一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具体管理时间申请,经相关大中队研究,管理部门审核,报分管所领导批准。该管理期间要充分体现封闭性、强制性、治疗性和保护性,严格限定活动区域,强化体能康复训练、急性脱毒治疗、人员看管、危害知识教育、所规所纪教育等,为其顺利接受下一步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二级管理对象:即经批准,解除一级管理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该管理时间可设定为解除一级管理至强制隔离戒毒期满3个月之前。期间,管理氛围相对宽松,除统一作息时间外,享有较大活动区域和活动自由,主要进行常规的生理、心理治疗和治疗成效的保持、巩固及提高,加大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文化教育、习艺性劳动意识及习惯培养、职业技能培训及其他各类专题教育培训的力度,努力帮助戒除其毒瘾,将其打造成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自强自立、健康向上、服务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级管理对象:包括强制隔离戒毒期限执行一年以上,入所后表现一直较好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剩余期限3个月以下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期间,实行宽松性管理,主要任务是继续巩固生理和心理治疗效果、掌握社会谋生技能,为顺利融入社会打好坚实基础。综合表现较好的,经个人申请,亲属具保,所在大中队考察,管理部门审核,强制隔离戒毒所领导批准,与公安机关做好接茬衔接工作,可以回家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探视时间视路途远近,以2至3天为宜。

四、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考核奖惩

《禁毒法》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机关可以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所内表现和诊断评估情况,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做出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意见和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的意见(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最长为一年),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意味着剩余期限不再执行,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则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鉴于《禁毒法》这一规定和司法部劳教局(戒毒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要求,强制隔离戒毒所必须定期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考核,并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所内表现情况进行奖惩。但由于目前无具体实施细则可供操作,为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文明、科学原则,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实际操作中参照对劳教人员实行的三级管理等级处遇,按照司法部劳教局(戒毒局)有关规定,从遵守纪律、教育学习、生活卫生、康复训练、习艺劳动等方面严格进行考核,但是有关处遇标准要比前者有所提高,包括从管理教育的开展、习艺劳动的时间及强度、生活卫生的条件、康复训练的设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同时突出探视、探访、咨询、矫治、娱乐等功能,并且在根据《禁毒法》相关规定,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做出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时,尽可能把握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期限1年以上至1年半期间,是否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的诊断评估的时间,也应尽可能把握在司法部劳教局(戒毒局)试行办法规定的2年期满前的后期,以相应延长教育转化的时间,争取将其转化,慎用、少用惩罚手段,以凸显两者身份的原则不同。但是,特殊情况不在此限。

五、强制隔离戒毒执行工作亟待明确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目前我们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尚处于尝试阶段,缺乏实践经验,但是从理论探索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开展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亟需明确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关于收容标准问题。根据《禁毒法》规定,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一律不收;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不收。但除此之外,诸如严重疾病、传染病(性病除外)、精神病患者及盲、聋、哑、呆、傻无自理能力人员,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严重残疾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都亟需在收容标准上予以明确。笔者认为,除上述人员除外,收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须凭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并根据司法部劳教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规定、艾滋病毒检测结果,和入所健康查体(化验肝功、乙肝五项、血常规、艾滋病抗体,拍胸片,做心电图、腹部B超等)情况接收。

(二)关于严重疾病的处置问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存在普遍体质差、传染性疾病多等情况,特别是一些突发严重疾病,短期内会极大地危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生命安全,加之目前劳教场所医疗资源薄弱、医疗水平相对偏低,一旦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现严重疾病,极易发生所内死亡现象,而如果由劳教场所负责带其到社会医院就诊治疗,除不可预测的安全风险极大外,场所还会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因此,如何处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所患严重疾病,是开展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首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强制隔离戒毒医疗工作,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帮助,形成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收容规模相适应、能有效处置其所患各种疾病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设施及医疗水平,一方面服务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方面面向社会,开展相关工作。

(三)关于“出口”问题。司法部劳教局(戒毒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对患有严重疾病、短期内有生命危险的以及家庭或个人出现特殊情况,需办理出所的,已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关于撤销强制隔离戒毒的执行问题未作表述。根据《禁毒法》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是由县级公安机关决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需撤销强制隔离戒毒的情况,由谁来决定撤销,谁来执行,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如何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等等,笔者认为亟需明确。

(四)关于执行权属委托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权在公安部门,执行权由公安、司法行政(劳教机关)共同承担,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提前解除和延长期限的决定权也在公安机关。笔者认为,结合劳教工作长期以来的执行经验,从执法的科学性、公平性和便捷性等方面考虑,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提前解除和延长期限的决定权应由或委托司法行政(劳教机关)及省级机关来执行。

(五)关于保护性约束措施使用问题。《禁毒法》规定,“对可能发生自伤、自残等情形的戒毒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性约束措施”。由于使用保护性约束措施是一项严格、严肃的执法活动,因此,对其种类、情形、程序和管理的要求亟需予以明确。

(六)关于诊断评估体系问题。《禁毒法》和司法部劳教局(戒毒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执行一年后,经诊断评估,对于戒毒情况良好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所可以提出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建议;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期满前,经诊断评估,对于需要延长戒毒期限的,由强制隔离戒毒所提出延长戒毒期限的建议。由此不难看出,诊断评估结果是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期限长短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警察管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合法、有效手段,因此,必须制定详细的评估项目、严密的评估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以确保诊断评估公平、公正,真实反映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毒康复的情况。但是,在相关细则出台前,迫于工作需要,从体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的防御能力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工作的成效角度出发,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诊断评估,至少应包括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生理、心理、行为及社会功能的改善状况等方面。

六、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须把握的几项原则

(一)大局原则。通过不断完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逐步将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成富有特色的戒毒康复基地、禁毒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走向社会“现身说法”,为社会服务,为青少年服务,发挥其在“依法禁毒、构建和谐”工作中突出的职能作用,在全社会营造禁绝的良好氛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工作是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努力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

(二)康复原则。强制隔离戒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康复治疗。因此,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一切管理活动,包括强制性的体能训练、强制性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的习艺劳动等都必须有利于和服务于康复治疗这一目的。

(三)人文原则。《禁毒法》确立了管理民警及执业专职医师与戒毒人员之间更多的是康复治疗、教育矫治的关系,从而要求我们在管理中要以更加耐心细致的关怀、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法、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实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生理和心理康复的目标。具体说,就是理解他们因吸毒而产生的一些精神痛苦和不正常的心理及行为,关心他们,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如改善居住、生活及卫生条件,开通亲情电话,对身体疾病给予及时治疗,重树其做人的尊严,让其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从而使戒毒成为其自觉行动。加强人文关怀及治疗,一方面在脱毒阶段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医药干预,尽量减轻其痛苦,使其较平稳地渡过脱毒阶段;另一方面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正面教育、社会帮助、文体活动等综合措施,使戒毒人员在戒毒期间的生活过得充实、紧张,淡化其对心理渴求。

(四)素质原则。管理警察及医务人员是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自身的素质、涵养和精神风貌以及对戒毒的理念,决定着人性化管理能否在强制隔离戒毒中体现和落实。因此,必须对管理警察及医务人员不断地加强教育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使其熟悉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法律和心理学、管理学科的知识,更新戒毒理念,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强烈事业心,增强责任感。具体说,就是在强制戒毒工作实施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管理警察及医务人员学习《禁毒法》、司法部劳教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学习先进经验,增强依法管教水平;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戒毒治疗业务学习、培训,其中对开展强制戒毒工作的医务人员须进行毒麻药品管理使用专业培训,以取得毒麻药品处方权;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医学知识培训,特别是急救业务培训,提高处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