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6:56:12

基调范文篇1

只有基调确定下来了,我们才能组织语言.

演讲的风格基调从内容上讲,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以颂扬为主的演讲.这类演讲多为好人好事的事迹演讲、歌颂、赞美一个好人或者一件好事,或以赞美祖国、党、人民为题的演讲.

二是以批评、揭露、指责为主的演讲.这类演讲多指对丑恶现象、事物、人物的挞伐.

三是反思型演讲.这类演讲多是颂扬与揭露并存,通过对一个社会现象、社会事实、人物的反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类演讲是演讲中最多的一种类型.

我们根据演讲的节奏特点也可以将演讲分成三种不同的风格基调:

A慷慨激昂式

这类演讲如大河奔流,气势磅礴,演讲者慷慨陈词,滔滔不绝.这类演讲多用于感情比较激烈,或喜悦,或愤怒时,这类演讲鼓动性强,号召性强,像战斗的号角,又如刺向敌人的匕首,极具战斗力.

这种类型的演讲多用于政治演讲、军事演讲等.

B深沉凝重式

这种基调的演讲多用于反思型的演讲内容.这里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情感的抒发.

这种类型的演讲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演讲风格.

C潺潺流水式

这类演讲似潺潺的小河流水,慢慢地流进人们的心田,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多用于在平和的生活环境中与听众交流某种情感或思想,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

这类演讲的特点是平等和谐.

知道了演讲的基调大体上分哪些种后,我们就要充分考虑:确定基调到底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A内容需要

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基调进行演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更好地为表达内容服务,为主题服务,离开了这一条,那么无论哪种基调都无优劣之分,只有在具体的内容中,明确的立意下,我们才知道哪种基调更适合一些,因此,我们在确定演讲的基调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内容的需要.

B个性特点

演讲选用何种风格基调,其实与演讲者个人所具备的特点也是息息相关的,在考虑了内容需要之后,也可以参考一下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这样会使你的演讲效果更佳.公务员之家:

基调范文篇2

科学发展观在2014年的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

从今年“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明年“促转变”为发展重点,政策思路的调整凸显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力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资料来源:《定调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到“促转变”》,新华网,2014年12月7日)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任务

会议强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验中,我们既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过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注意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全党全国既要增强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会议强调,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会议强调,2014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要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要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要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水利特别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等建设。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乡村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解决好农村融资难问题。要推动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农户运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信心、锐意改革,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加强调查研究和战略规划,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二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要加强金融监管机制建设,改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服务,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三是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是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二是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引资质量。要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三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明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各项工作。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精心组织和办好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基调范文篇3

【关键词】影视色彩;影视创作;审美

一、影视色彩的概念

影视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传递深层次的文化,还能直接影响影视创作表达的艺术意象空间。文章主要围绕影视色彩视域下的影视创作审美,探讨艺术创作的核心,首先分析色彩在影视作品中象征的意义,以及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表意功能,最后提出如何在影视作品中确定色彩基调的审美取向。色彩可以理解为是以光波为主而存在的一种物质,不同的电磁波波长在变化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颜色。众所周知,在大自然中,属性不同的物质所形成的颜色也是不同的,这才创造了丰富、缤纷的世界。站在人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物质的色彩是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的,这就是色彩在人们审美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例如影视作品中的草地会给人们带来开阔、充满生机的感觉,同时人们会对草地的生命力产生无限遐想,若是草地失去了绿色,就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感,这是必然的结果。影视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需要明确的是,影视作品并不只是世界的再现,而是创作者运用自身的思想和手段对世界进行加工创造。构成一部影视作品的元素非常多,例如表演者、色彩、伴奏、剪辑等。在早期影视作品还是默片的形式时,色彩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色彩成为电影中最重要的内容,不仅为电影增添表现力,还让电影演绎的内容更加丰富真实,更客观地表现人与自然。但是电影创作者不能过分地强调电影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否则可能会束缚电影内容的创新,削弱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构成影视作品的元素是具有不同属性的,是具备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其中的客观性代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实、记录现实,一般的纪录片可能会更加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主观性一般在客观性的基础之上,根据影视作品的内容需要,创作者经过加工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其中可能会多次运用较为强烈的主观创作手法。

二、色彩在影视作品中象征的意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色彩有主观上的情感体验,例如红色象征喜悦、热情、阳光,在各大宴会庆典中很常见;黄色象征高贵、皇室、富有;绿色象征植物、农作物、活力、生命;蓝色象征纯净、天空;紫色象征神秘、爱情、浪漫;黑色象征严谨、凝重;白色象征质朴、圣洁、透明;灰色象征低调、阴暗。色彩在影视作品中极具象征意义,因为色彩具有表意功能。以红色为例,我国很多影视作品中出现红色时,影视作品基本代表着革命、向上、生命与活力。人们非常熟悉的《红色娘子军》《红孩子》《红高粱》等,在文化价值上都注入了非常多的革命色彩以及崇高的生命色彩,甚至已经形成了红色表意的主流文化,在这些影视作品中,红色的运用也逐渐被政治化、思想化。在电影《黄土地》中,色彩更是直接渲染了人物的命运,在营造气氛、表达情感上有着重要作用。《黄土地》以婚礼开场,但这对女主角来说,是人生最为悲剧、灰暗的时刻,在这个场景中,色彩营造的氛围感被强化,婚礼是人生的喜事,应该用红色,但影片却以黑色、白色、红色为主色来布置婚礼场景,红色包括门帘、花轿帘,其他色调却用了黑色、白色,以此来营造悲哀、晦暗的影片意境。其中缘由一是新郎的年龄和相貌,都与新娘差距过大,这场婚事的悲哀已经不言而喻;二是用黑白色调来隐喻封建的婚礼制度。同时,色彩会因为处于不同环境而指代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影视作品《黄土地》中,有大量空镜头,例如仰视天空,俯瞰黄土高原,但是天空却毫无蓝色,土地也没有绿色,作者把自身的情感都凝固到单一的黄色色调中。黄色与我国陕北黄土高原的景观相匹配,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象征,利用黄色这一色彩,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情感、人物命运,都受到强烈的对比,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引发人们对苦难的反思;红色在这里不仅代表婚礼的喜庆,还是打破封建的一种“革命”,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影视作品《英雄》中的角色,通过不同的色彩造型演绎出一个个英雄形象,在服装颜色的变化上尽显英雄气概。张曼玉身着红衣飘摇的绝美,李连杰身穿黑衣的刚毅,梁朝伟白衣飘飘的洒脱,都透露出古典韵味。这些作品利用色彩营造影片基调或塑造人物形象,我们能从色彩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符号深入感受其视觉美感与表现力,色彩是影视创作中艺术表现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艺术风格上创作者追求强烈的自我表现,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化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彰显文化底蕴,使文化的象征意义更加突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电影事业能够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表意功能

电影《黄土地》中,作者主要突出了黄土的画面,黄土给观众带来无限遐想,激发观众对民族的真情实感。在著名电影《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高粱出现在镜头中的次数非常多,不仅代表生命的勃勃生机,还含有情感的宣泄;在电影即将结束时,出现了天空和太阳,红色的高粱飞舞在天空中,象征生命在歌唱,把悲壮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以往的影视作品只通过烘托情感把现实环境再现;《红高粱》是我国影视作品中的视觉文化标志,它通过色彩蕴含的情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绪。张艺谋另一部作品《菊豆》中,黄色布料挂满了染坊,直接给人们传递视觉感受,把封建社会的封闭与陈旧用自然的方式呈现。陈凯歌导演早年的影视作品《黄土地》中,存在这样一段画面:腰鼓队在黄土地上高歌,土生土长的人民与黄土地融为一体,非常直观地呈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人物腰间系的红色腰带代表生命的活力,帽子代表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再加上背景音乐和鼓声的动感旋律,折射出黄土地的文化与风俗;影片这一场景展现了地方人民性格的豪放与粗犷。色彩基调满载标志文化的内容,这形成影视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动力。

四、影视作品中确定色彩基调的审美取向

色彩基调的基本概念是每一部影视作品中的色彩倾向。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对应的内容主题和色彩主题,以此来表现影视作品的主要情绪,例如悲伤、幸福、浪漫等情绪色彩,这就是色彩基调。另外,影视作品的基调由多个内容组成,例如色调、情绪、风格等,如果想进一步确定影视作品的色彩基调,需要进行画面的色彩设计、搭配,形成美观、统一的色彩运用效果。从影片的色彩基调观众能准确感受其思想感情。美国影视作品《勇敢的心》,为了表现中世纪战场和苏格兰风情,并让现代人对古人产生无限的怀念,在表意的色彩基调上选择了灰色,可以凸显神秘、沉重的感觉。美国的另一部影片《金色池塘》,为了体现一对夫妇在暮年时的满足感,整部影片都运用黄昏色调,以暖色调营造出浪漫和诗意之感。《金色池塘》《勇敢的心》这两部影视作品,有着不同的色彩情绪和特定的情感基调。作者在确定影视作品的色彩基调后,还需要确定展现内容。例如《黄土地》的色彩基调以黄色为主,借助黄河、黄土、黄皮肤人民等展示了色彩基调,黄色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在电影《红高粱》中运用红色色调,红色本身具有意义,红色的加入还表现了人们对爱的渴望,体现了生命的可贵。在《红高粱》影片结尾处,红色的落日给人们带来一种苍凉感和空间感,更是象征着生命的意义。具体来说,色彩基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影视作品特定的画面中占据大面积的色彩,二是在影视作品的整体或者段落中,非常突出的色彩。上文提过的《黄土地》就是以黄色为色彩基调。另外,色彩基调不仅是色彩的选择和设计,还要注重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协调感和对比度。红、黄、橙属于暖色,蓝、青、紫属于冷色,若是互相结合,就会出现特定的协调关系,例如同色系色彩的运用更能产生协调、统一之感。在科幻片、战争片中,一般会用蓝色、绿色、青色作为色彩基调。不论人物还是景物都处在冷色调的环境下,这也是剧情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设定。影视作品一般情况下很注重色彩对比,若是在冷色系中加入暖色,或者在暖色系中加入冷色,就会带来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著名影片《辛德勒名单》中,虽然约90%的画面都是以黑白为色彩基调,但却能感受到很多色彩对比;首先是犹太人遭遇屠杀的画面里出现了一个身着红衣的女孩,另外就是犹太人走出集中营之后,画面从黑白变成了彩色意味着人们重获新生。日本影片《情书》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色彩基调,一是白色,用来表现生命的脆弱和爱情的圣洁,二是黄色,用来表现爱情的纯真和回忆的美好。我国著名影视作品《英雄》,包含了三个简短的故事,导演利用三种不同的色调暗示不同故事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红色,是无名给秦王讲述的残剑和飞雪的故事,红色能映射出无名心中的躁动和不安,然而以红色为基调的故事也包含了愤怒、暴动和痛苦。蓝色,秦王发现无名的真正意图之后,心态一片平静,以蓝色为基调的故事包含了平静、情感和牺牲,无名和残剑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的情感到达了极致。绿色,这是残剑给无名讲的故事,柔和的绿色描绘了当时的祥和,包含了博爱、洒脱。在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里,色彩的运用有了很大突破,突破了影视作品的创作理念。张艺谋认为,商业电影要想追求较好的视觉冲击力,就在于多种颜色的交互应用。从整部影片来看,色彩非常注重写实,红、橙、黄、绿、青、蓝、紫都应用到了影片中,呈现了张艺谋唯漂亮主义的美学。《英雄》《十面埋伏》中明亮、绚丽的色彩造成对视觉的冲击,这在我国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很难看到,受张艺谋导演的影响,以唯漂亮主义为主的美学理念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有了一定的基础,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逐渐走向规范化,这种创作理念在广告片、宣传片、主旋律电影和MTV中较为常见。总而言之,色彩基调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导演对观众的视觉引导,也是意象美的符号显现,它能够准确传递影片的内涵和意图,反映出民族、地域的特征,也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在观众面前。

五、结语

通过对我国当前影视作品色彩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影视创作的审美取向、色彩取向以及创作理念等,都已经从单一客观的色彩运用转变成多元化的色彩运用,使影视作品呈现更深层次的文化意境。在影视创作的改革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创作者的个性与追求,以及对艺术美学的看法。在情感的渲染、人文的感悟以及个性化的创作中,创作者在追求影视作品色彩美学意义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文化思考;在影视改革和发展的脉络中,体现出创作者本身与时展、时代精神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婷.试论色彩在电影语言中的特性及功能[D].西北民族大学,2013,(05).

[2]韩敏.影视创作中的传情达意——色彩语言[J].青春岁月,2012,(02):39.

[3]李冬冬.论影视作品中色彩的审美价值及其运用[J].电影文学,2012,(02):156-157.

基调范文篇4

案例一:一教师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确立的教学重点是:(1)把握本文的结构层次.理解其严密的逻辑性;(2)体会本文感情深厚蕴籍的特点。主要的教学流程是:①解题,交待学习目标。②听读,理清全文脉络。③讲读第三段,讨论:马克思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④讲读第四段,讨论:马克思还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发现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⑤讲读第五段,讨论:马克思还有哪些发现呢?⑥讲读6、7两段,讨论:马克思这些天才的理论发现为历史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恩格斯却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原因何在?请找出答案。另外,马克思作为革命家都有哪些革命方式?⑦略讲8、9两段。⑧总结全文。

案例二:同样是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教师臂缠黑纱,神情肃然,要求学生面朝黑板上的马克思像默哀三分钟,而后才开讲。

案例三:一位教师讲鲁迅的《祝福》:一上课,老师满脸的严肃,煞有介事地说:“昨天晚上,在一个古镇的郊外,公安人员发现一具无名女尸,年龄大约四十五岁,身体未见刀枪痕迹。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别到鲁四老爷、贺老六家、卫婆子家进行调查,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请二三个调查组汇报调查的案情。”接下来几个学生先后发言,述说样林嫂不幸的身世,最后共同认定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鲁镇的人。下课时老师赞扬这几位同学办案神速,有侦破天才,将来可以做一名出色的侦探(《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案例四:这是笔者亲历的一堂课。同样是执教《祝福》一文,教师将课文的第四部分改成了课本剧“祥林嫂的哭诉”,力邀四位女生到台前表演,她们分别扮演祥林嫂、卫老婆子、四婶、柳妈,还有两位男生在旁边客串。由于准备不允分,表演不到位,笔者发现底下有不少学生在偷偷地笑,还有个别学生甚至在喝倒彩。

以上是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不甚了解使然。仅仅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教学创新着眼是不够的,如果不能把这些与教师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深刻把握有机结合起来,不从文本的整体氛围出发,我们的情境设计可能是无根的。

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篇作品,从情感上讲都有一个基调。它“是统摄作品的灵魂,是充溢在作品中的生活气息,是蕴藏在作品中的感情潜流,是贯通作品的主旋律”(曹明海《文学解读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116页)。这个贯穿并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我们进行情境创设的基点。

文本的情感蕴含着作家对世界的主观评价,它有机地熔铸于作家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之中。情感基调可能在作品中有起伏,但总体上是统一的。比如阅读《祝福》,我们能体验到,笼罩着作品的是一股浓浓的压抑与悲凉的气氛;朱自清的《背影》则让我们品味到感伤之下的父子情深。因而,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常会感到,随着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命运的沉沦起伏,我们的感情时则欣悦,喜笑颜开;时则悲凉,含泪叹息;时则慷慨,激越昂扬。这种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文本内部灌注的情感基调引起,由文本的整体氛围决定的。

从以上观点来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了文本的情感基调,而应该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出发点。而上述的四个案例,恰恰存在着情境创设“无”、“过”、“不当”、“不及”的毛病。

案例一:“无”情境创设。这是一篇以议为主的悼词,实际的教学流程下来,我们发现,教者除了可以部分实现文本的认知目标之外,很难实现第二个情感目标。教者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文本条分缕析,用冷冰冰的说明性语言进行实质上的阅读训练,整个过程忽视了借助一定的情境传达出对伟人崇高人格和伟人心火的深刻关照。因而难以实现“精神浸润”的目的。长期以来,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教学往往成为教者单纯用来进行阅读训练的“最好材料”。写作范式的抽象介绍,论点、论据的反复分析、各种技法的罗列总结,慢慢地,这类文体便成了令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三等文章”了。而实际上,这类文体尤其是议论性文体是最能旗帜鲜明地体现出作家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的,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更能深化人的认识,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挖掘出蕴含于这类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更多地体现出对这类作品的“人文关怀”,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达到上述目的。

案例二:“过分”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夸饰又与文本的情境基本吻合。如此,才能达到通过情境创设实现熏陶浸染的目的。但案例二的创设明显过了头,演戏的味道太浓,失去了真诚的一面;而且,《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虽有哀情,但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却是以崇敬与赞美为主。以此种哀情开始,会造成情感的过分压抑和沉闷,反而会消解我们对伟人的敬仰之情,不利于体验伟人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

案例三:“不当”的情境创设。这则案例,笔者以为它实际上是一个情境创设不当引发教学失当的例子。《祝福》一文透露出的是浓重的悲剧气息和令人揪心的凄凉,但案例的创设者却把它制造成了一出颇有点令人毛骨悚然的侦探故事,显然是十分不妥的。脱离文本基调的情境创设。无论多么富有创意,结果可能是令人失望的。

案例四:“不及”的情境创设。课本剧似乎成为时下语文课章的一种时尚,但课本剧却不是随机、随时、随意上演就能产生它应有的效果,它需要准备必要的设备、道具,需要课前精心编排演练,课堂认真组织实施,否则仓促上马,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变成“闹剧”。

由以上分析可见,情境创设恰当与否,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影响到情感、念度、价值观的实现。而情境创设是否恰当,又与教学设计者能否首先从文本出发有密切的关联。因而,笔者认为,文本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有必要对从文本出发进行情境创设的观念予以充分关注。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从整体出发,把某一环节的情感基调与全文的情感基调结合起来,把局部的情境创设与整体结合起来,把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不同作品的情感基调结合起来,把对文本的认知与人文精神的浸染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较好的情境创设的诞生,才可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基调范文篇5

一、影视艺术中色彩元素的特征

在影视作品中的,色彩就好比“情感的讲述者,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和承担者,把“导演”“编剧”“电影…‘观众”紧密地连接起来,色彩这种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在影视作品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关键的,它从某种角度上促进了一部优秀电影的诞生。

1.色彩在影视作品中具有象征性和表现性。

色彩逐步发展成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象征,通过象征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影片的主题、深层含义和感情基调,从而辨别出影片的艺术风格。为此,好多影视艺术家喜欢用色彩来表现象征和隐喻,例如,李安的电影《断背山》中,断背山的蓝天、白云、绿草、羊群这些冷色系,但由于色彩的应用不会给人一种很寒冷,相反有一种明快、清透、舒心的感觉;而杰克与艾尼斯两人之间的鲜明的红色和冷色系的交叉运用,将温暖淹没在贯穿始终的冷色系中,奠定了影片的基本情调,即悲剧。再如,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在浓黑和白色中突然出现的两发红色在剧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发红色是身着红色外衣的小女孩勇敢地走向歹徒,二发红色是女孩的再次出现。她躺在运尸车上的烛火是红色的,这一发红色,刺激观众的眼球,震撼观众的心灵,仿佛燃起了观众内心的对生的渴望和未来的希冀。《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的灯笼沉浸在阴暗、沉闷的环境中,这时已经不再是喜庆的象征,却是暗喻着封建社会生命的悲凉、凄苦和惨淡。

2.色彩的反常化。

由于我们可能对日常出现的、太过平常的色彩模式产生一种惰性和麻木性,为此,我们采用一种反常化的手法也叫做陌生化的手法摆脱视觉的机械性,感知色彩带来的视觉效果和惊喜,反常化的手法的目的就在于增加观众对艺术形式感知的难度,尽可能地拉长审美时间,延长欣赏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将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的东西,使欣赏者感知色彩艺术带来的新颖别致。它的典型运用是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它主要是表现现实和过去两个不同时空,按照常规或我们一般的思维,过去的色彩是黑白的单色调,现实就是彩色调,但是,大师就是大师,张艺谋走出思维的定式,把色彩鲜亮的部分给母亲美好的初恋,而将暗淡、黑白给了葬礼,巧妙地运用了“色彩陌生化”的手法,达到了一种新奇的效果。但是,我们说一旦反常化、陌生化的手法被普遍运用或标准化,它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得普通化了。所以,这就要求电影的制作者在运用这一手法前,应该熟知大众化的模式是怎么样的,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影片的模式进行整改和创新,行之有效地达到吸引受众眼球,引起广泛关注的效果。

二、影视艺术中色彩的作用

色彩就好比是“情感的讲述者,演说家”,它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灵魂,所以色彩的变化可以将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心情等内在的气质表达。鉴于色彩在影片中重要意义,本文就色彩对影片的烘托作用进行阐述。

1.色彩对影片的环境造型和人物造型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电影《丑闻》中,裴勇俊的装扮基本上自始至终都是一身白色或者是越蓝色的韩国传统服装,但是,影片中的色彩却显得并不单调,因为那些花红柳绿的色彩全部融合在了背景里,而衣服这种单纯的色彩却从一定程度上让观众感觉到仅仅通过演员的表演就能感知那是个很“花”的男人。同样在电影《无极》中,人物华丽美艳的造型和衣服与沉暗凄冷的背景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人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强烈反差。

2.色彩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呼唤观众的情感、渲染情节、氛围上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红色沙漠》是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片,这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简单的再现和还原,而是一种充满灵动的色彩冲击,例如他把垃圾堆、沼泽树木甚至小贩卖货车上的水果都喷成了灰色,这灰色就生动逼真地反映了人物抑郁、恐慌、一潭死水般的心境。总之,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就是以一种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试验者的推崇来给整部影片的色彩进行渲染,这是一次对纯色彩表意的大胆尝试。再如,《大话西游》用近红的暖色调,表达了它的喜剧效果,使观众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它们在对色彩的运用上实现了统一和谐,为此我们说实现了画面的色彩基调,也就是说不同颜色的色彩在画面中构成了统一、和谐的色彩。画面的色彩基调是基于摄影师和美术师对作品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影响作品基调的形成、影片风格的展现,并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合力展现影视作品的节奏感和音律性。

3.色彩还可用以确立和展现整部影片的总体情绪和主题基调。

色彩以前只是在绘画和摄影中涉及,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色彩也被广泛的用于表现影片的总体情绪和主题基调,通过用色彩来渲染气氛,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环境,为故事开展作铺垫。当色彩和电影形象等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构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框架,情节就在这个框架中有序的展开。通常情况下,创作者不会从一个’镜头去考虑色彩的运用,而是通过对影视整体的感情考虑,从场景与场景的转换中设计和安排影视剧的色彩。例如,在《蓝色生死恋》中对色彩的运用,在兄妹俩长大后相遇的那个情节中,基调是开心的幸福的,色彩也要表现出幸福和安静的色彩,所以以大海为背景,兄妹在泛着微蓝的海边牵手,带给观众的是舒适至美的感受,但是大海在呈现给人浪漫感受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丝的悲剧色彩。在电影《花样年华》中主要的色彩基调是淡淡的黄色,让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年代久远,整个故事在旧日发生和发展。在《似水年华》中整个场景是在乌镇。色调较暗,仿佛每天都是下过雨一样,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表现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也给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隐喻,爱情可能是悄然收场的。日本的《情书》基调就是苍白中带有温暖的粉色,这个基调是很多日本爱情剧最主要的基调,表现出浪漫的温暖色彩,同时剧中的苍白色也给影视剧奠定了悲剧色彩,色彩起到的烘托作用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观众一直被这种情绪感染着。

三、如何使色彩更好地服务于影视作品

色彩包括了服装色彩、光线明暗、场景色彩等多种色彩元素,要使这些元素合理的搭配起来更好地表现影视剧就要通过很多方面进行不懈努力。

1.深刻解读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的色彩是建立在一定的影视作品基础上的,离开了影视作品,色彩的运用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要想给一部影视剧搭配合适的色彩首先就要对这部影视作品进行很详尽的了解。具体地说就是要结合影视剧的文本进行仔细地研读,勾画出其中的重点需要强调色彩的部分,明白其中想要表现的主题,其中的细微的感情变化,包括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以及后续的思想变化,也就是一个色彩铺垫的作用。

2.要有熟练的色彩感知能力。

斯托拉罗认为色彩是一种能量,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频率,这些频率就在我们的身体中,看到不同的颜色血压就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会使人激情澎湃或者是意志的暂时低潮。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种的色彩,每一种色彩的象征意义的不同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黄叶代表秋天的萧瑟,绿草代表生命力的春天。这些是需要摄影师以及美术师等注意的。作为一名出色的色彩艺术工作者,要结合自己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根据具体的剧情发展去制定色彩的搭配方案,运用摄影摄像构图等的手法,使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色彩元素呈现在观众面前,形成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像《黄土地》中,背景全是黄土高原、黄色皮肤、黄河等的意向,象征着当地人民质朴无华,然后是用一些很鲜明的红色进行色彩的对比,在这个地方生存的人顿时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色彩运用成功的典型例子。摄影师和美工就要增强自身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的能力,把握住每种色彩的象征意味,从而诞生更多更好看的国产影视作品。

3.色彩的运用要表现主题基调。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色彩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通过烘托渲染等艺术化的手法为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服务,引发观众哲理性的思考,或者是娱乐大众,针对这些个意义,作为影视制作的相关部门都要对色彩加以重视,不能够随意地堆砌色彩,也不能乱用色彩,以免造成场景的混乱无序,最终的后果就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却使得整部影视作品的水准下降。因此要求影视剧色彩的创作者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自然人文等社会因素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创作,在色彩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通,形成有个性的影片风格,塑造出成功的人物,成功的剧作。

基调范文篇6

关键词:古诗词;演唱;情感表达

1921年青主根据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创作了《大江东去》,这标志着古诗词艺术歌曲正式成为一种音乐类型与风格。本文以《如梦令》为切入点,剖析了诗词本身的含义,探究了其蕴含的情感基调,分析了气息与情感融合的技巧,有利于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更加完善。

一、对《如梦令》诗词本身情感的理解

《如梦令》写的是李清照外出游玩时酒醉后迷路的趣事,寥寥数字描绘出一副夕阳落日醉酒归舟的魅力画卷。屹立的“溪亭”,潺潺的“溪”水,黄昏的落“日”,醉人的“暮”色,朵朵的“藕花”,群宿群息的“鸥鹭”。短短数八字,就将美丽的风景和洒脱的少女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词中连用的两个“争渡”,形象的表现出了误入藕花深处后争先摇桨的慌张,直至尾处“惊起一片鸥鹭”的惊喜,把李清照在年轻时活泼的少女的形象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二、《如梦令》的情感基调的把握

情感基调是演唱一首歌曲的基本认知,情感基调决定着你将站在什么样的基础感情之上去表达歌曲内部的情感。《如梦令》描绘的是李清照少时,外出游玩的情景,所以《如梦令》的情感基调是少女欢乐无忧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怀念。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书香之家,从小生活无忧无虑,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学习,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十八岁她与赵明诚成婚,两人志趣相投,生活和谐,两人都喜欢诗词有着共同的爱好,这使得她拥有着幸福甜美的生活。这就是《如梦令》创作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所以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是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色的陶醉之情和诗人豪放潇洒的姿态,演唱时要站在是诗人的角度思考和表达感情。

三、在演唱《如梦令》上具体的情感表达

(一)咬字吐字上的表达。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建立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语言是歌曲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汉字是以声(声母)、韵(韵母)、调(四声)为特点的汉语发音系统,是形成中国古诗词特殊发音和韵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演唱时,要注意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以及吐字、归韵、收声时要保持好母音和辅音的准确位置,不论是强是弱,还是停顿或延续,一个字还没唱准确时,口腔、头腔与咽喉位置都不能有强烈的变化,吐字发音时要清晰有力并做到“字正腔圆”。《如梦令》这首歌曲中后鼻韵母和带u的韵母较多,比如:常(ang)、亭(ing)、兴(ing)、争(eng)、惊(ing)、暮(mu)、醉(zui)、不(bu)、归(gui)、路(lu)等等。对于后鼻韵母ang、ing、eng等咬字时应带着哼鸣,用气息带着辅音出声然后快速自然的过渡到元音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一句,在常字和溪字、日字、知、归的咬字上要有抑扬顿挫感来体现出古诗词的韵律美,在归路咬字前应稍稍的作出轻微的停顿感,这样就能表达出词人李清照悠闲欢乐的感情。“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一句,在晚、误、深字的咬字吐字上要用力道重些来体现强调感,表达出词人沉醉于美景的兴奋之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句,第二个“争渡”应当比第一个“争渡”要更有力,鸥鹭在咬字反而要轻轻地咬,来表达出词人先是惊喜再慢慢回归平静的美好心情。(二)气息强弱的控制和音色形象的表达。气息的强弱控制,可以更好的表达歌曲的人物形象。比如:《如梦令》的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气息相对于整首歌来说相对较弱,用相对弱的气息吟唱来表现出妙龄少女的声音。在歌曲的高潮部分“争渡,争渡”这里气息运用较多,因此在演唱时要十分注意气息的控制,既不能因为高潮部分的情绪强烈而太用力造成用力过猛声音僵硬,也不能因为怕声音太生硬而用较弱的气息来演唱,应该使气息在横膈肌的控制下自如的流动起来使声音听起来饱满且有弹性。《如梦令》这首歌曲需要清脆明朗的甜美音色,所以演唱时应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妙龄少女带着无忧无虑、新奇欢乐的心情去演唱,并且注意声音共鸣点的集中使声音通畅明亮,从而塑造出少女的灵动音色。(三)演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上设计。在演唱中适当的加入一些表情和表演动作,不仅可以美化演唱者的外部形象使演唱者更加靠近歌曲人物形象而且还能帮助演唱者更好的歌唱,从而让听众更加理解歌曲人物的思想感情。对于《如梦令》这首古诗词来说,应该借鉴戏曲动作和古典舞肢体动作,比如:从昆曲中吸收他们的身形和表情然后巧妙的运用在歌曲《如梦令》中,或者学习京腔中的抑扬顿挫和京剧中文人墨客的形象来借鉴在该歌曲的肢体表达中。巧妙的学习和运用这些肢体语言动作并把它合理的设计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就会使演唱者在歌曲的外部表演的表达上显得清晰明了从而深层次的打动观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如梦令》词的含义,歌曲的情感基调,歌曲具体的咬字吐字、气息、音色、气息强弱的控制等进行了分析,从而充分的把握歌曲演唱时的情感表达,使歌曲能够完美的演绎。让中国古代的古诗词通过艺术歌曲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古诗词的文化韵味,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姜媛菲,刘佳音.浅析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的音乐创作特点[J].黄河之声,2018,01.

基调范文篇7

春天型

特点:春天型的人,有着闪闪发亮的眼睛,感觉很温暖的象牙色肌肤,发质较柔软,呈棕黄色。

分析:春天型的人与新绿、嫩黄、暖粉的色调相吻合,适用明亮浅色调,有温暖感的颜色。

妆色:春季型的人应该用暖底调的色系,比如用带闪光金粉的浅黄色配浅黄绿色做眼影的主色,象牙白做眉骨的提亮色,腮红、口红用珊瑚粉,还可以再点上金橙色的唇彩,总之要透出轻盈、有光泽的感觉。

误区:避免用冷暗色调,避免用黑色的眼线、睫毛膏。

基色:适合以黄色为基调的颜色。

随着早春的阳光洒满大地,服饰上的春日气息日渐变浓,在穿上活力奔放的新装的同时,脸色是不是也该相得益彰,全面更新才好!从各大服装品牌所展示出的粉色调、光泽感、性感风中,我们不难想见,2004的春妆体现的是既健康又妩媚的风貌,以风格上来分类,甜美浪漫的粉嫩佳人和碧海蓝天的阳光美女将是两大流行指标!

夏天型

特点:夏天型的人,有着冷米色皮肤、柔和的灰调发色、玫瑰粉的红晕,眼睛呈深咖啡色。

分析:夏天型的人与常春藤色、紫丁香色及夏日海上、天空等色调相吻合。

妆色:夏季型人要选择浅水粉与天蓝相配合的眼影,眉骨提亮色用柔白,腮红、口红用淡淡的玫瑰红或粉红会使整个人看上去越发的柔美、雅致。

误区:避免强烈色彩反差对比的搭配,避免用黑色的眼线、睫毛膏。

基色:适合以蓝色为基调的颜色。

秋天型

特点:通常有着深棕色的头发和眼睛,肤质较好,脸上很少有红晕,眼睛会给人以沉稳之感。

分析:秋天型的人与大自然秋季的色调相吻合,如枫叶的红色、树木的老绿色、泥土的棕色等。

妆色:适用略沉稳一些的暖色调颜色,比如可以用柔和哑光橙色与苔绿色相配的眼影,腮红、口红可以是鲑肉色或铁锈红。

误区:避免过于鲜艳的颜色。

基色:适合以金色为基调的颜色。

冬天型

特点:有青底调肤色的人,从很浅的青白到暗褐色的脸色都是冬季型的人,眼睛乌黑发亮,头发光泽感好。

分析:冬天型的人除了与黑、白、灰三种颜色吻合外,也适用红、黄、蓝、绿等色彩纯正、鲜艳、有光泽感的颜色。

妆色:眼影可以选择冰粉与松绿的组合,腮红、口红可以是艳丽的玫瑰红或蓝红,整个人看上去熠熠生辉。

误区:避免轻柔的色彩。

基调范文篇8

一、声乐演唱中情感基调的掌握

声乐演唱中情感基调的表达,是基于上一部分表演者对于声乐演唱中词意的解读之后,对于声乐演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认真的了解和解读了声乐的词意以及包含的情感之后,对于语言和情感的充分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仅仅了解了,但是也必须要表达出来才是真正地将作品完美的展现出来了。想要在声乐演唱中将情感和语言完全的表达出来,就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掌握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基调。每一个作品都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掌握了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基调,然在借助语言、歌词将歌曲完美的展现出来。具体的作法,就是要整体综合的准确的把握感情的走势,设身处地的进入到歌曲中,用全身心去感受去演绎。

二、声乐演唱中语言以及情感的表达

在声乐演唱中,掌握了语言和情感之后,就是要将它们完全的表达出来,能够让观众深切的体会到你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歌曲的基调掌握了以后,歌曲的主旋律也就被掌握了,那么要将这些都展现出来就需要表演者通过情感的微小的变化,以及情感的真实再现,才能够真正地表达整首歌曲。音乐的表演者要具备细腻的情感,强大的语言处理基础,将歌曲的主旋律从一字一句的变化中,能够做到细致的表达,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效地将不同的歌曲演绎的完整。从语言的表达方面说起,歌曲的词意以及语言的魅力使得文字被赋予了灵动的形象,使得语言在声乐中表达出了更多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样,对于语言的词意的表达就变得重要起来。对于语言掌握的成熟度也决定着语言表达的成熟度。对于歌曲的表达而言,语言不仅仅是一个媒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载体,,一个有灵魂的作品是有血有肉的,演唱者的语言表达艺术就是要将这种歌曲的灵魂展现出来,丰富整个作品的语言艺术。对于情感艺术的表达上来说,情感的表达式最煽动观众的感受的重要部分。每一句话中要充分的蕴含感情,使得感情的复杂性在演唱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演唱者可以通过一些大小音量的转变和一些语调的转换,或者是真假音的变化来使得情感得以丰富和完善。

基调范文篇9

[关键词]印青;艺术歌曲;演唱技巧;情感表达

印青,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传唱度,经久不衰,被称为“中国的舒伯特”。印青的创作题材形式丰富多彩,创作主题是歌颂祖国、歌颂党和人民,创作旋律十分优美,使人听了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听印青创作的艺术歌曲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不仅旋律优美跌宕,而且极富民族韵味,在演唱者演唱时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演唱印青创作的艺术歌曲需要演唱者对作品有着十分详细的了解,对歌曲中所传递的情感也可更好地表现,才能让印青的艺术歌曲作品在舞台上表现得完美。本文围绕印青艺术歌曲演唱特征及情感表达展开,对印青艺术歌曲作品演唱以及情感表现分析,不仅可以直接提升对印青艺术歌曲作品的驾驭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印青艺术歌曲的分析获得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将演唱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印青艺术歌曲创作概况

1954年,印青出生于江苏,他的音乐学习之路受到父亲的影响,印青的父亲就是部队文工团的文化干事,因此,他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并学习小提琴等器乐。1972年,印青正式开始进行歌曲创作。印青通常将其艺术歌曲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此时由于中国国情之特殊性,文工团里的音乐骨干通常也都身兼数职,本来是小提琴手身份的印青还得肩负指挥、走台以及样板戏排练等工作。他的第一首歌曲作品《我是一个架线兵》就诞生于这个时期,尽管各方面都很稚嫩,但已具有那种朴实温暖的特点。由于作品是来源于士兵生活,所以也很快在部队传唱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印青看到了电声乐队的发展,他组织了电吉他、架子鼓、电贝司和三支小号,组成了一支电声小号乐队,名为北斗星,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时期他创作了《当兵的历史》《妈妈的小诗》《阅兵歌》《班长》等抒情艺术歌曲作品。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很多作曲家,从文艺工作的一线上升到了更高的平台。因此他也有时间将他积累的生活都融入到创作之中,并开始和自己日后的黄金搭档贺东久合作,创作了《走进新时代》《中华大家园》《边关军魂》《马兰谣》《迷人的海湾》等艺术歌曲作品。第三个阶段是新时期的创作,同时也是印青的创作高峰期,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之后他的作品也呈现了多元化,题材上不再只关注军旅生活,代表作品有《天路》《在灿烂阳光下》《凝聚每份爱》《祖国在召唤》《西部放歌》《芦花》等。纵观印青的艺术歌曲作品,可以看出具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分别是:时代性、民族性和抒情性。先看时代性,印青的军旅作曲家身份使他对时代面貌十分关注,他成长的时代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他的作品也是时代的缩影,《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西部放歌》等都是以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等作为时代背景的创作;再看民族性,印青的作品《天路》就是以青藏铁路修建为内容表现西藏民族风格的作品,也有江南《采桑小路》这种小调风格的作品;再看抒情性,虽然印青是军旅作曲家,但他的作品大都是从士兵个体的角度出发,注重个人情怀的表达,《芦花》《江山》以及上文提到的若干歌曲都是极具抒情特点的。印青的艺术歌曲创作,不仅给大众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而且也对社会产生了很多深远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分别是高审美的榜样、为军旅服务和培养新人。首先印青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曾说,“通俗和低俗必须区分清楚,音乐家有保护年轻人心灵的责任”。[1]在今天,音乐娱乐化全面发展,商业进程下充斥着低级的娱乐歌曲,很多音乐作品不仅空洞而且低俗,这对青少年是一种无形的毒害。印青的艺术歌曲作品则从艺术本质出发,追求美的事物,他的作品体现了浓厚的社会责任,肩负起崇高品质的榜样。其次为军旅服务,印青生于军队家庭,他几乎是没离开过军队,因此对军队的感情深厚,以至于他的主要创作主题都围绕着军旅生活。他每年都要下一线去慰问和了解士兵们的生活,然后为他们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曲,这无疑是对战士们最好的慰问和鼓励,是爱军的表现。最后,印青的艺术歌曲推出了很多歌唱家,如蔡华庆、王宏伟、雷佳、王莉等都是因为他的作品而出道。他的作品也成为历届青歌赛选手们的必唱曲目,从而为我国歌唱界输送了很多人才。比赛中那么多歌手选择印青的作品,也说明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下文我们就来分析印青歌曲的演唱。

二、印青艺术歌曲演唱特征

(一)演唱分析。歌唱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语言当是演唱的载体,所以在印青艺术歌曲演唱分析中,语言应该算是演唱技巧的前提。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时忽视了咬字问题,只注重歌唱的技巧、气息、共鸣等要素,忽视了语言会影响演唱的整体状态,不清晰的语言不能够完整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而且会使演唱变得糟糕。印青艺术歌曲的语言遵循汉语发音的特点。汉语的发音是由字头、字腹、字尾构成的,用拼音来拆解,又分为声母和韵母。结合这两个元素考量,构成我们语言的发音。与日常说话的语言相比,歌唱又有一些区别,要保持字正腔圆,如作品《望月》中,“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的“亮”发liang(四声),在字头处刚好是6/8的次重音,字头要清晰准确,字腹和字尾连接在一起,“ang”是延长的,字尾收尾开口音要注意吐字的松紧适度。如在日常说话的时候汉语的重音根据不同语境来确定,但歌唱的语言通常落在吐字的字头上,规范字头、字腹和字尾的吐字在歌唱中更加重要。从声母和韵母的角度来看,韵母在演唱中也更被强调。再如作品《芦花》的最后一句话“报春回”,这句“回”的咬要比《望月》的难度大,因为这三个字是分开唱的,因此要分别看待。先看韵母,一个字韵落在“报”上,这个字按照韵律是属于十三辙中的遥条韵,“春”则是人辰韵,在咬字时用鼻音表现,最后归为“回”的灰堆韵上。这种连续的吐字要依靠口腔咽腔以及鼻腔的协调,另外要切记不能因为咬字而阻碍了呼吸,也不要让口型变化过快,这都会使吐字保持饱满。我们通常在日常说话的时候,吐字并不规范,但歌唱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在字头、字腹、字尾的吐字,字头要清晰而准确,韵母的表达一般都在字腹的后面,那么这个韵母要长一些,字尾要做到收放自如,尤其是开口音的字,或高音部分的字尾都很难控制。很多演唱者都不注重吐字,认为这并不重要,但事实上最基础的部分也正是最重要的,并不是初级或低级问题。(二)歌唱技巧的运用。1.气息与共鸣的运用。气息是印青艺术歌曲演唱技巧中最重要的部分,歌唱中的气息遵循腹式呼吸法,而气息与共鸣的搭配才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声机制。在此不再复述腹式呼吸以及共鸣的基本原理,印青艺术歌曲对这套体系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因为有的作品音域宽广,而且对气息的持续性要求较高,在细节处也都需要很高超的气息和共鸣的运用。演唱艺术歌曲《芦花》最后一句气息运用就很讲究,“报”转音后到了全作品的最高音high,时值也有所延长,而“春”“回”两个字却还是保持了高音的结束,这需要很平稳和充足的气息运用。演唱这一句高音并不是从高音开始,是需要准备的,从“早戴春花”就已经开始酝酿了高音,结束这一句的时候有一个小的换气口,需要急呼吸来储存气息,急呼吸通常在过渡时使用。而承接的下一句也通常不会那么难,这是因为时间短,吸气时未必会吸到饱满,但《芦花》里面却是全作品最长和最高的一句,这需要在短时间内能迅速调整呼吸,并且配合在头腔处共鸣腔体的表现,头腔共鸣要尽量高一些,声音不要过强,要柔软不能用气息挤压,应该是托住和推送。“报”字是难点,转音出腰部肌肉以及横膈膜要稍微紧张一些,让声音升高,注意口腔的形状、喉咙的松紧等元素,微笑肌的保持,到“春”的时候虽然换了气,音降也低了,但位置不能变。气息的均匀这时候显得十分关键,不仅共鸣位置要和之前的“报”保持一致,气息的均匀程度也要保持一致才是平稳。“回”结尾,如果“春”字唱得好,这个字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春”字没有发挥出来,“回”也很难表现,所以要注意承接和共鸣点的持续,表现出作品强大的穿透力。2.音色与音量的表现。音色是听者最直观接受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把音色以及音量算作一种演唱的技巧,但事实上,音色对于歌曲整体的影响以及情绪表达有着重要的承载作用。音量以及强弱与音色的结合托起了整个作品的声音和情绪基调,而且全作品都会用到,因此也是最基础的技巧。印青艺术歌曲中的抒情特点使得对演唱者的音色有一定的要求,根据不同作品的内涵表现又各有不同。因此印青艺术歌曲的音色选择较为严谨,音色要根据作品进行筛选,要对应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音色的明亮、暗淡、豪放或细腻在整首作品或在一首作品的不同乐句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选择音色需要演唱者用心,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作品对应的音色。音量与音色也需要对应,在作品舒缓的部分,表现温柔的情绪都不需要很强的音量,在表现愤怒的或高昂的情绪时会让音量加强,音色音量为了烘托情绪的表现结合起来表达。印青的艺术歌曲作品抒情性强,因此多用柔美的音色以表达,在柔美的基础上再使音色和音量递进,表达一种宣泄感。如印青作品《望月》的铺垫段就是抒情性很强的段落,借月抒情,表现军嫂在家对军人的思念,是自言自语的内心独白。A段的音色柔美恬静进入,因为望月是夜晚的事件,因此声音的柔美要有一种穿透力,和皎洁的月光相契合,勾勒出月光下的倾诉背景展开演唱,音量是舒缓的娓娓道来。当B段进入时音色更加结实和充实,在音量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对比明显和强烈的,是一种缓坡式的升高,音色从柔美逐步转变为明亮。印青艺术歌曲中还有很多演唱技巧,但对于共性来说,气息共鸣的运用以及音色音量的协调这两个系统构成了技巧表现的支撑平台。气息不断地循环,到达不同的腔体共振,根据作品需要而改编音色和音量,这就能完整地表现作品,所以演唱者要格外重视这些基础的演唱技巧。

三、印青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

基调范文篇10

【关键词】客车前后围;左右侧围;造型设计

一、客车车身造型的整体设计

客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整体风格有两大类:方基调的设计和圆基调的设计。在客车生产技术不够成熟的阶段,方基调的客车设计能够保证客车生产的良好工艺性。圆基调的客车车身造型设计体现了一种圆润柔美,利用一些曲线线条减少客车给人的笨重感和凌厉感。现阶段,客车车身造型设计将方基调和圆基调融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结合。这种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克服了方基调和圆基调设计的不足。客车车身造型设计需要遵循整体协调的原则,实现整个客车车身造型的点线面相互协调。客车车身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客车的细节设计要考虑客车的整体风格,不能太注重个性化而忽视一体化。在进行客车车身造型设计时,设计师要把握客车的整体风格和整体设计理念。在整体设计风格的指导下,设计师能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设计。同时,客车的整体设计中也不能一成不变。客车设计师可以在把握客车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对客车的细节造型做一定的形式变化,打破整体协调带来的沉闷感。整体设计中,设计师还要把握好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问题,实现客车前后围和左右侧面比例的合理分配。

二、客车车身造型的局部设计

客车车身造型设计要实现整体与部分的协调统一。局部设计影响着客车车身造型的整体效果,也是检验客车车身造型设计水准的重要标准。局部设计要体现设计的精细化,也要体现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客车的局部设计要考虑客车的载客量、采光条件、空间容量以及运行速度,这些因素影响着客车车身造型的设计。客车车身造型设计需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客车的局部设计要体现艺术性和精细化。总的来说,客车车身造型的局部设计一定要体现整体与部分相协调的原则。(一)完善客车车身前后围设计。客车的前后围是客车整体造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客车车身前后围的设计尤为重要。客车的前后围设计中玻璃钢材料由于存在高污染、维修性差、低温适应性差等问题,已经不适合客车的设计,所以在现如今的客车设计中玻璃钢材料只是辅助设计,仅在一些细小部件,比如说保险杠、车灯、后视镜等有所应用。现如今客车造型设计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灯具、曲线及人机环境,公交车多数情况下不考虑风阻,但公路客车因时速较快,要考虑风阻。专用客车,例如校车,则需要考虑法规符合性,现在的校车法规要求需前围为凸头结构。所以客车前后围的设计出现了新的设计形式,打破了传统的一块平面玻璃设计的模式。现代化客车车身前后围的设计更加立体化和整体化,给人的视觉带来新的体验。客车前后围的设计也更加立体化,试图通过凹凸面设计和浮雕设计突出客车的立体感。根据客车前后围的重点部分和主次部件,客车设计师通过凹凸面体现主次,前后围的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平面设计,改变了客车的呆板无趣。立体感的客车前后围使得客车的外形有了张力,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虽然客车的前围和后围是客车车身的一部分,但客车的前围和后围也有自己的组成部件,设计不仅要与客车车身的整体相融合,还要考虑其内部各个部件之间的协调性。客车设计师在进行客车前围和后围的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其内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融合,实现它们位置、比例和线条的完美组合。(二)客车侧围的设计。现客车侧围设计多采用全覆盖模具件或涨拉蒙皮工艺。多数商务车、公路车等采用模具压制侧围蒙皮工艺。多数公交车采用涨拉蒙皮结构设计。且专用校车必须采用“封闭环”结构。客车侧面车身是一个很大的平面,设计的难度比较大。在设计车身侧面窗户过程中要考虑多重因素,包括选取合适的玻璃材料、窗框的设计、窗户与窗户之间的过渡、车身侧面的美观等方面。同时,客车车身侧面与客车的前围和后围之间的自然过渡和衔接也很重要,影响客车的整体性和美感。客车设计师在设计车身侧面的窗户时,要选择一些经济实惠,采光良好的玻璃。玻璃的选择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铝型材窗框安装模式,一种为整体侧窗全粘接模式。且玻璃的选择要贴近于制造能力,简单的说,造型时要考虑侧窗的分块模式、安装模式,既要满足美观又要满足工艺性实施,避免造成侧窗过大产生异响、爆裂、脱落等故障。并且对于安全出口及零部件通用性需一并考虑。再者就是门体,门体作为造型的重要衡量指标,在设计过程中要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从实用性和美观性双方面入手,大小需要根据客车类型而定,一般公交车是采用双开门,而校车类则是单开门,校车基于安全考量,一般都不会采用玻璃,而是铝制材料,而客车考虑到采光和格局,所以窗户的区域面积应该与车身侧面的整体面积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对于窗户窗框的处理,设计师可以减少窗支柱的数量、加大一块玻璃与另一块玻璃之间的宽度,从而减少或是隐去窗户的框架,这样能够形成乘客视觉上的平衡感,拓展乘客的视野。窗户的玻璃设计要呈现整体性和连续性,不能给乘客一种割裂和凌乱的感觉。对于窗户的区域面积,设计师要提前做好合理的规划,保证客车的内部通透性和视觉稳定性。窗户的区域面积应该与车身侧面的整体面积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三)客车内部装饰和外部涂装。内装部分对于客车包括仪表台、风道、座椅、扶手、地板等几个大板块,可从颜色、布局、选材入手。涂装部分包括分色、漆料等选择和搭配。外装部分包括前后风挡、侧窗、倒车镜、灯具等。一般选择方基调的造型,多数会选择欧式风格,即:小圆角过渡、棱线较为明显、曲线较为平直、灯具有方灯或棱角等。一般选择圆基调的风格,多数会选择日式风格,大圆角过渡、棱线圆角过渡、曲线较为舒缓、灯具多数为圆基调风格或圆灯。造型一般讲究前后呼应,即:前围采用方基调的灯具,则侧围灯具、后围灯具均会沿用这个风格,很少出现方圆混搭的情况出现。包括造型棱线也是,一般都会有一个呼应,比如灯具的棱线会呼应到前围棱线或后围棱线中,与保险杠或通风窗呼应起来。客车的车身造型设计要有一定的车身涂装,以增加车身整体的艺术性和活泼性。客车设计师可以在车身设计中加入合适的线条或是图案,以达到装饰车身的效果,冷色调饰品能够为乘客提供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客车内饰的色彩要是低纯度和高明度的,不能给人压抑的感觉。

三、结语

传统的客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乘客的需求,并逐步被淘汰。客车车身造型设计需要紧追时代的步伐,站在乘客的角度进行设计。客车车身造型的设计要实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不能太过追求个性化。在对客车车身进行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既要考虑成本,也要考虑客车设计的艺术性、实用性和服务性。客车车身造型设计既要立足于客车车身的整体,也要考虑客车身前后面和客车的侧面之间的统一协调,最终提高客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润恒,刘丽兴.客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探讨[J].广东公路交通,2012,1:64~66

[2]蔡红民.公路高速客车车身造型和模型风洞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