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1:52:11

级别

级别范文篇1

1、注意期刊的正规,对于这一点可以通过中国知网来进行查阅,当然了有关套刊、假刊、电子版期刊来说也需要注意相关的事项,避免自己选择了不正规的刊物。作者朋友也可以通过掌握期刊的邮发代号、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来进行期刊的判断等。

2、注意期刊的征收范围,每本期刊的征收范围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若是你的投稿不在范围之内则论文是不被收录的,为此大家一定要注意期刊征收范围的相关信息与要求。

3、注意投稿期刊的时间,投稿时间一定要在期刊所征收的时间段内,不然论文是不被收录的,要等到下一期才可进行此刊的投稿等。

当论文投稿与时一定要符合期刊的征收时间段,这样论文在第一时间才能被编辑看到。

在初审时要检测的主要是:论文的规范格式要求和对于论文几率的要求,这些方面也就成为论文在投稿前的检测事项,所以投稿人员务必要进行这些相关的检测。

论文的投稿发表成功主要是有关细节上的要求,对于细节来说主要的为:论文字体大小、论文字符数、论文段落要求、论文图表上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是对于论文能够成功发表的关键。

级别范文篇2

期刊的等级在当前可以划分为:SCI、SSCI、EI、中文核心期刊、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部级、省级等等不同级别的刊物。对于选择期刊的等级选择来说自然是要根据职称的评审了,一般的来说副高级及高级的职称都会选择核心类的刊物进行发表,而对于其他等级没有什么特定需求的直接发表普刊类的刊物就可以了。

学术期刊(academicjournal)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其他为辅。学术期刊的等级,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所发论文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论文者在学术界影响和地位的一种象征。

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因为学术期刊主要是反映其所属会员、所属研究人员科研成果的机关刊物。

主办单位学术水平的高低是由其所属成员的学术平均水平决定的,当然,其主办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与主办单位所属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直接有关。有一种情况,就是学术期刊在以吸收本单位论文为主的情况之下,应适当吸收一些外稿,严格说来,外稿的比重不能太大。所以它对学术期刊的质量影响不会很大,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取决于主办者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学术地位。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因此决定了它在国内社会科学的大部分领域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居一流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刊——《中国社会科学》主要是反映主办单位内部学者学术水平的,它成为一流刊物在这一方面很具备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各主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样也大都是国内外同行科学研究的一流人才,他们所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也应该是代表国家水平的,例如《经济研究》、《哲学研究》等就是如此。还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部级专业研究机构主办的《教育研究》、《出版发行研究》以及国内一流重点高校所主办的学报等均应是代表国家在这些领域里科研水平的最高学术期刊。

2.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学术期刊办得好与坏的主要标志在于两个效益情况的好坏上。但是,这里的经济效益绝非指期刊本身的创收能力,而是指科学、文化、技术通过期刊这座桥梁的媒介作用,转化为生产力的多少。所以说这里的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的、宏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术期刊为国家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这个办刊宗旨之一实现的程度。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大小主要是用来考察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学术期刊的,因为它们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更为紧密、直接,这也是由应用科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对这类学术期刊的考察也不能忽视社会效益的好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宏观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同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由于一种应用技术学术期刊发表、推广了一项新技术成果,这项成果虽然给某一系统的产业部门或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同时是以更大程度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这种代价及其治理所花费的经济支出若超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从宏观上说就没有社会效益,甚至有负效益。所以说社会效益指标也是衡量这类学术期刊的一项指标。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应用其社会效益的好坏来考察。先进的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能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献计献策,为社会文化、道德的进步提供食粮,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合理、高效运行提供依据和方案;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能为应用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基础。它们最终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反映和登载这方面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的多少,也是考察这类学术期刊级别的一条重要标准。考察后者、即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其二次文献转载率的高低。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类学术期刊的效益往往是潜在的、滞后的,对其二次文献转载率高低的考察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3.培养人才的情况有水平、有威望的学术期刊常常被人们赞之为“良师益友”,培养人才是学术期刊的一大职能,这一职能发挥得也是考察期刊级别的依据。我们认为,学术期刊培养人才的职能可以从读者、编者和作者三个方面来认识。从读者角度讲,学术水平高的期刊,读者从中汲取的营养就多、受益就深,因为科学工作者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学术期刊实现的。直观地看,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登载的论文被学者在研究中应用、引用得就多(即“影响因子”就多);反之,就少或没有,甚至有的谬种流传,误人子弟。从编者方面看,学术期刊都拥有自己的编辑队伍,这支队伍学术水平的高低、编辑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部的工作是否高效。一个有凝聚力、有活力、有事业心的编辑部一定能培养出自己的精壮队伍来。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表率作用,它不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出了众多的科研成果,还为全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编辑学高层次人才。从作者角度来考察,学术期刊编辑部不应仅是一个工艺加工厂,它应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引导和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壮大与否、水平的提高多大比重得益于编辑部的培养,这也是考察学术期刊的一项指标。总之,培养人才情况的好坏应当是确定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

4.学术期刊订数的多少,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这里所说的订数,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在计算国外订数时可以另加一个百分数(如100%或200%等),因为国外订户比国内订户更难征订到。一般说来,除了极个别涉及特别偏僻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之外,期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往往能通过订数的多少体现出来,特别是同类型的学术期刊,这种比较更能说明问题。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学术期刊,很难说它有多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存在必要性难说,它的级别就更成问题了。

5.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这些方面是学术期刊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说来,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好的形式能更好地将内容表达出来,它对内容有较大的反作用。形式的完美程度体现了这个期刊编辑部群体的文化素养、工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强弱。因此,这也应成为学术期刊级别评定的一条标准。

级别范文篇3

对于在线投稿是投稿最多的方面,主要体现他的优势是其他方面不可比拟的。

在先投稿方式的主要优势有以下这些方面:

时间上的优势之处为:邮寄方式投递的时间、反馈的时间自然也就会过长,并且在这其中避免会有一些投递错误以及中途遗失的风险,既不安全又耗费时间。而对于在电子邮件投稿同样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投稿者的邮箱容量的局限性、编辑部的邮箱承载量的局限性等等。这些都是在线投稿时可以避免的一些问题,为此在投稿时间上来说在线投稿占有一定的优势。

修改优势之处为:邮寄方式和邮箱投稿时在审核时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要修改时,还需要联系作者朋友,这就会大家耽误了一定的时间和效率,有可能会在沟通上出现一些细节上的出入,为此论文的修改不能及时做到。而对于在线投稿来说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自己论文中的那些不足,对于修改上的事项来说也可以得知如何进行修改能使的论文被收录发表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方面。

怎么确认学术期刊级别?学术期刊级别的高低是对于职称晋升评审中加分不等的一个方面,同时期刊的影响力度也是对于你后职称晋升的主要关键方面。为此选择一本等级高的影响力度大的刊物是对于职称评审晋升比较好的方面。

期刊的等级在当前可以划分为:SCI、SSCI、EI、中文核心期刊、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部级、省级等等不同级别的刊物。对于选择期刊的等级选择来说自然是要根据职称的评审了,一般的来说副高级及高级的职称都会选择核心类的刊物进行发表,而对于其他等级没有什么特定需求的直接发表普刊类的刊物就可以了。

学术期刊级别主要是由:主办主管单位或是通过影响因子等方面来进行期刊等级的划分。

省级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部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

级别范文篇4

一、国际法效力等级问题源起探究

国际法效力等级问题的源头,必须从国际法的相对规范性(Relativenormativity)谈起。1983年,法国学者普罗斯佩·维尔(ProsperWeil)在《美国国际法杂志》上发表了《国际法走向相对规范性?》一文,就相对规范性以及国际法规范等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此后近30年中,他所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引起了国际法学者的极大兴趣,不断有相关文章发表,对其观点或赞同或反对。法律规则在确认两个因素之间联系时依照规范性,即,如果A这样,则B就“应当”(Ought)这样。规范性是法律规则据以描述对象的原则,也是法律规则区别于自然法则的重要特性[1]49-50。在传统国际法体系内,各个规范在规范性上是平等的,不存在强弱问题,即在两个“应当”之间没有先后之分。维尔指出,国际法的晚近发展出现了相对规范性的趋向,这主要是由于强行法(Juscogens)理论、对国际社会整体义务(Obligationergaomnes)理论的出现,以及对国际罪行(Internationalcrime)和国际不法行为加以区分,这使得国际法规范之间开始产生等级,其规范性相对化[2]。维尔认为,国际法在结构和概念上都存在缺陷,其规范性的门槛不明确,在是否构成规范以及合法与非法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国际法规范性的相对化,一些强势国家将借国际社会整体的名义将符合自己价值和利益的规则升格为层级较高的法律,将导致国际法原有的多元性和中立性46被破坏,其调整国际关系的功能无法发挥[2]。维尔对国际法相对规范性以及等级化的反对意见引发了众多争论,有学者表示支持,但更多是反对。反对维尔观点的学者一般认为,国际法的相对规范性不可避免,甚至认为这是解决国际法体系目前冲突状况的根本途径。传统观点认为,国际法中所有规范在效力等级上都是一样的。

随着国际法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国际法的各个分支领域都获得了空前的丰富和完善,这些领域是以国际法调整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如国际环境法、海洋法、空间法、人权法、战争法等。由于一个具体的事件可能涉及多个领域的规范,而这些规范在制定时的价值取向、目标、功能都有不同,甚至抵触,因此,国际法规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当国家同时承担两个相互冲突的义务时,就会发生应优先履行哪一个义务的问题。在许多国际案件中存在规范竞合,需要法官或仲裁员决定应优先适用哪一个规范。例如,在WTO争端解决中,就出现了国际贸易法和其他国际法竞合的现象,对于争端解决机构能否适用WTO规则之外的国际法(例如人权法、环境法等),对于缔约方能否以其他国际法规范为理由豁免履行义务,学者们意见不一。

在发生这种规范竞合与冲突时,能否不考虑规范效力强弱、优劣,而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后法优于前法的一般规则呢?事实证明,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如WTO案件,无法判断规范属于特别法还是普通法,往往这些规范都是特别法。由于规范性质、领域不同,也无法判定后法就应当推翻前法。法律应具备确定性、可预期性特点,目前国际法体系内所出现的这种冲突和混乱将极大地妨碍国际法功能的实现。从国际法主体角度来看,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将无法进行判断,导致无所适从,不考虑国际法的单边主义做法可能上升。从国际争端解决机构角度来看,他们也将无法秉持一致的评判标准,再加上此类国际机构的分散性,国际司法和仲裁裁决将会更加不统一。因此,为了国际法律体系的稳定、统一,实现其应有功能,对国际法规范的效力等级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划分是有必要的。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也指出,“虽然等级有时会导致体系混乱,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可以用于确保国际法律体系统一。”

二、国际法效力等级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规范等级化对于实现国际法体系的统一与和谐具有必要性,但如何建立这种等级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其可行性被许多学者质疑,这也是部分学者持保留态度的原因之一。

级别范文篇5

对于期刊选择来说一定要选择与你职称评审文件要求相同的刊物,这样对于今后的职称晋升也才有帮助。以下就是有关刊物选择上的一些简单介绍。

1、期刊所属学科领域是否与你的文章相匹配,期刊的主题和研究方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你的稿件来挑选适合的期刊。对于这些可以到常用的文献搜索引擎中进行检索,看看最近几年都有什么期刊发表过包含这几个关键词的文章,这些期刊最有可能符合你的研究方向。你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关键词来调整搜索到的文献的数量。

2、不要忽略期刊出版论文类型的细节问题。还要注意的是综述论文,很多期刊虽然发表这类文章,但是都是通过期刊编辑约稿,而不接收作者主动投稿。

3、期刊的“审稿速度”和“出版时间”,对于某些领域的期刊审稿周期长达半年以上也是比较常见的,而又有一些期刊尽管接收速度较快,但或许过了将近一年才会收到校稿通知并见刊。

4、期刊的评价体系有很多种,只是国内将SCI影响因子和SCI分区看作是衡量期刊声誉的一个常见指标,但并不总是最重要的。你同时也应该考虑在你的目标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作者的影响力,以及你的研究是否具有类似的水平。也就是说,当你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就应该慢慢了解到一个期刊的学术水平以及所发表文章的质量。而一些与你的研究论文方法类似、水平相近的文章所发表的期刊可能会非常适合你,请重点关注。

现在选择外文期刊的投稿也有很多人员,而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比较难。大家可以来搜发表知识网找寻与自己论文想匹配的外文期刊。在本平台的外文期刊都是英文sci期刊投稿。而对于SCI期刊的投稿要求就会比较严格了,以下就是这类期刊要注意的主要事项。

外文期刊如何选择和投稿

一般来说SCI刊物对论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内容是否新颖,文字的表达是否正确,简明清楚,这些都会影响到论文的收录。因此对于这个方面所做的就是与一些价值考虑上的运用。

我们还有注意有关论文要符合逻辑,而企业讨论和结论都要有一定的可靠性。并且在参考文献的过程当中要妥善的去运用借鉴的方法,不能原搬不动的,将内容抄到自己的论文中需要巧妙地进行修改。这是一些常规论文中要注意的环节。

级别范文篇6

1.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因为学术期刊主要是反映其所属会员、所属研究人员科研成果的机关刊物。主办单位学术水平的高低是由其所属成员的学术平均水平决定的,当然,其主办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与主办单位所属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直接有关。有一种情况,就是学术期刊在以吸收本单位论文为主的情况之下,应适当吸收一些外稿,严格说来,外稿的比重不能太大。所以它对学术期刊的质量影响不会很大,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取决于主办者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学术地位。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因此决定了它在国内社会科学的大部分领域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居一流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刊——《中国社会科学》主要是反映主办单位内部学者学术水平的,它成为一流刊物在这一方面很具备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各主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样也大都是国内外同行科学研究的一流人才,他们所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也应该是代表国家水平的,例如《经济研究》、《哲学研究》等就是如此。还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部级专业研究机构主办的《教育研究》、《出版发行研究》以及国内一流重点高校所主办的学报等均应是代表国家在这些领域里科研水平的最高学术期刊。

2.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学术期刊办得好与坏的主要标志在于两个效益情况的好坏上。但是,这里的经济效益绝非指期刊本身的创收能力,而是指科学、文化、技术通过期刊这座桥梁的媒介作用,转化为生产力的多少。所以说这里的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的、宏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术期刊为国家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这个办刊宗旨之一实现的程度。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大小主要是用来考察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学术期刊的,因为它们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更为紧密、直接,这也是由应用科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对这类学术期刊的考察也不能忽视社会效益的好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宏观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同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由于一种应用技术学术期刊发表、推广了一项新技术成果,这项成果虽然给某一系统的产业部门或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同时是以更大程度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这种代价及其治理所花费的经济支出若超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从宏观上说就没有社会效益,甚至有负效益。所以说社会效益指标也是衡量这类学术期刊的一项指标。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应用其社会效益的好坏来考察。先进的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能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献计献策,为社会文化、道德的进步提供食粮,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合理、高效运行提供依据和方案;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能为应用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基础。它们最终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反映和登载这方面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的多少,也是考察这类学术期刊级别的一条重要标准。考察后者、即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其二次文献转载率的高低。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类学术期刊的效益往往是潜在的、滞后的,对其二次文献转载率高低的考察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3.培养人才的情况有水平、有威望的学术期刊常常被人们赞之为“良师益友”,培养人才是学术期刊的一大职能,这一职能发挥得如何也是考察期刊级别的依据。我们认为,学术期刊培养人才的职能可以从读者、编者和作者三个方面来认识。从读者角度讲,学术水平高的期刊,读者从中汲取的营养就多、受益就深,因为科学工作者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学术期刊实现的。直观地看,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登载的论文被学者在研究中应用、引用得就多(即“影响因子”就多);反之,就少或没有,甚至有的谬种流传,误人子弟。从编者方面看,学术期刊都拥有自己的编辑队伍,这支队伍学术水平的高低、编辑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部的工作是否高效。一个有凝聚力、有活力、有事业心的编辑部一定能培养出自己的精壮队伍来。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表率作用,它不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出了众多的科研成果,还为全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编辑学高层次人才。从作者角度来考察,学术期刊编辑部不应仅是一个工艺加工厂,它应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引导和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壮大与否、水平的提高多大比重得益于编辑部的培养,这也是考察学术期刊的一项指标。总之,培养人才情况的好坏应当是确定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

4.学术期刊订数的多少,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这里所说的订数,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在计算国外订数时可以另加一个百分数(如100%或200%等),因为国外订户比国内订户更难征订到。一般说来,除了极个别涉及特别偏僻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之外,期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往往能通过订数的多少体现出来,特别是同类型的学术期刊,这种比较更能说明问题。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学术期刊,很难说它有多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存在必要性难说,它的级别就更成问题了。

另外,学术期刊与“消费类”期刊不能简单地按数字进行比较。就是发行量最大的《北京大学学报》也仅有1800份,学术期刊,尤其是大学学报,在经济上无一例外全由国家赔本倒贴。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的占有方式与通俗期刊的占有方式是不相同的,通俗期刊主要是订阅,而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报,主要是借阅,即通过查找文献索引检索出所需资料的期刊,然后到图书馆或资料室借阅来完成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借阅学报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来完成阅读。这就是说,学报的订数远远小于其读者人数,用订数来评定它的效益是不公正的。

5.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这些方面是学术期刊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说来,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好的形式能更好地将内容表达出来,它对内容有较大的反作用。形式的完美程度体现了这个期刊编辑部群体的文化素养、工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强弱。因此,这也应成为学术期刊级别评定的一条标准。

级别范文篇7

(一)国务院总理:一级;

(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三)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

(四)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

(五)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

(六)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

(七)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

(八)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

(九)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

(十)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

级别范文篇8

为进一步加强各股室、下属单位和文旅市场的汛期防范工作,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充分认识到汛期防汛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切实加强对汛期灾害防范工作的组织领导,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特制定汛期预警机制。

二、防汛领导小组

成立市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防汛抗旱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领导班子担任,成员由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防汛抗旱办公室,由李冬同志负责防汛抗旱日常工作。局应急工作小组的职责是决策和部署区文体广旅的应急工作;决定启动和组织实施本局应急预案;组织现场应急援助有关事宜、疏散安置、灾害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工作情况。

三、预警及预警机制

(一)预警级别及

依据洪水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等因素,依次划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一般(Ⅳ级)四个预警级别。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要以防汛指挥部的信息为准,通过QQ,微信、打电话及现场传达等方式进行。

(二)预防预警信息

1、气象水文信息。当预报即将发生洪水灾害时,接到防汛指挥部通知,通知各股室、下属单位和文旅市场做好相关准备。当河流发生洪水时,积极联系上级,将雨水、水情报告给防汛领导小组,为领导小组适时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2.洪水灾情信息。洪水灾情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情况等方面的损失。洪水灾害发生后,各股室、下属单位和文旅市场及时向防汛领导小组上报洪水受灾情况,领导小组收集动态灾情,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并向上级防汛指挥部报告。

(三)预防预警行动

(一)预防准备工作。一是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加全局及文旅市场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思想准备。二是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机构,落实防汛责任人、防汛队伍和易发重点区域的监测及预警措施。三是预案准备。修订完善防汛应急救援预案。四是物资准备。按照防汛应急救援方案要求及时准备抗洪抢险物资。五是通信准备。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会通信公网,确保防汛通信预警反馈系统完好和通畅。六是防汛检查。各单位防汛责任人要时刻关注气象水文部门的预警信息,并对本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要明确责任,及时整改。

四、应急响应

1、汛情 IV预警:气象部门暴雨蓝色预警。

相应措施:局机关和各下属单位领导带班,人员到岗,24 小时值班,确保通信畅通,重点防汛部位做好抢险的各种准备工作。

2、汛情Ⅲ级预警:气象部门暴雨黄色预警。

相应措施:在汛情蓝色预警的基础上,局机关和各下属单位领导带班,人员到岗,各单位防汛责任人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3、汛情Ⅱ预警:气象部门暴雨橙色预警。

相应措施:在汛情黄色预警的基础上,防汛领导小组成员及全体干部职工全部上岗到位,抢险人员一线待命。停止室外活动,尽可能停留在室内或者安全场所避雨,密切监视灾情,切断低洼地区室外电源或者已漏雨房屋的电源,落实相应措施。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到安全场所避雨。

4、汛情Ⅰ级预警:气象部门暴雨红色预警。

相应措施:在汛情橙色预警的基础上,防汛领导小组成员及全体干部职工全部上岗到位,抢险人员一线待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防汛领导小组按照应急预案职责分工,立即赶赴受灾现场,成立现场保卫、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等紧急抢险救援小组。景区、沿河、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等处于危险地带的下属单位和文旅市场经营单位停止办公、营业,并在30分钟内组织转移到安全的避雨场所。

五、保障措施

1、建立预警机制,对灾害天气提前向通报,接到预警后, 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2、防洪措施无法抵御洪水,造成灾害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抢险救灾。首先抢救受伤人员和老、弱、病、残,并采取最有效措施排除积水,有秩序地组织转移,避免推挤踩踏,堵塞通道,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3、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和人员,做好人员转移和物资疏散工作。组织有效的后勤保障,保证食品、饮水供应,确保正常的生活秩序。

级别范文篇9

「关键词」管辖;级别管辖;划分标准

级别管辖制度的特点就是从人民法院系统的纵向方面来确定上下级法院之间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不涉及人民法院系统内部的横向管辖权限与分工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通过第18、19、20、21条的规定确立了我国级别管辖的原则:民事一审案件原则上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为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认为应当由其审理的案件。另外关于级别管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也进行了规定。但我国很多地方的法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反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而受理案件的现象,这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管辖上的无序和混乱,对司法公正的实现和当事人权利的维护产生了负面影响,并滋生了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导致级别管辖无序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但其中关于级别管辖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即是其主要原因。下面将对我国级别管辖制度的现状作如下,并提出完善该制度的建议。

一、我国级别管辖制度的现状

级别管辖制度的最核心问题即为级别管辖权的划分标准的确定性问题。我国并未以世界通行的争议标的额作为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而是顺应我国的传统作法,实行的是案件性质、繁简程度和影响范围三结合的“三结合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司法实践的,该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第一,我国各级别法院都享有民事案件的一审审判权,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不确定。我国民事诉讼实行的是四级两审终审制,四级法院均享有一审案件的管辖权,而在大多数国家,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金额或者价额在一定限度以下,诉讼主体无特殊性,属于一般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纠纷,原则上均由级别较低的法院管辖,如英国、德国、日本等,反之,分别由较高级法院管辖。〔1〕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如果“认为”某个案件“有重大影响”,就可行使一审管辖权。这种“认为有重大影响”,又应该有个“标准”,而作为标准应该是确定的,而不应当出现标准本身也需要以一定标准来加以确定,否则就没有止境了,标准不成之为标准了。正是因为三结合标准的不确定,一些地方的法院随意抬高一审案件审理级别,从而给较高级别的法院带来了较重的审判任务,尤其是高级人民法院一审案件的增多,导致最高人民法院二审负担较重。这与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审判机关“指导监督、统一司法”的主要任务是不协调的。针对高级法院一审案件过多的现象,最高法院了[1999]11号《关于各高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纠纷案件问题的通知》,通知对各高级人民法院每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有了定额的要求,超过定额需要受理的,受理前须报最高法院批准,为此各省高级法院就规定了一审民事案件受理的数量限制,如:海南省高院每年的总数不得超过8件;青海、甘肃和内蒙古高院每年的总数不得超过5件。这种限制反过来也说明了“三结合标准”本身的不确定性,因为在一个高级法院管辖区域内不可能正好只有限定数额的“复杂、影响大”的案件,由于该标准的不确定和它的主观随意性,最高法院不堪重负,而不得不加以定额限制。另外,尽管立法规定最高法院享有民事案件的一审管辖权,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行使过。

第二,民诉法第39条关于管辖权转移的规定为规避管辖提供了机会。〔2〕界一般把管辖权的转移分为上调性转移和下放性转移。这里所说的“规避管辖”主要指的是下放性转移。所谓下放性转移指的是上级法院经审查认为由其下级法院审理更为合适,可决定将案件交给下级法院审理。这种形式的管辖权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容易出现损害当事人利益的现象。如:上级法院可能基于某种目的而欲将终审权留于己手,在这里出现的较多的就是地方保护和司法腐败。二是下级法院在审理“交办”案件时,可能成为“傀儡”。因为上级法院在交办案件时往往都已经“定调”了,而且终审权在上级法院之手,下级法院不得不考虑改判的风险。这样下放性转移着实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因素,应该予以删除。三是可能出现上级人民法院将案件下放给下级人民法院审理,该下级人民法院再将案件交给其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将极大的损害当事人的利益,为此最高法院以法复(1996)5号《关于案件级别管辖几个问题的批复》作出了同一案件不得连续两次下放性转移的规定。上调性转移指的是案件管辖权由下级法院转移给上级法院,主要是指在出现了一些情况而使得案件由低级别法院审理不合适时可上调至高一级别法院管辖。司法实践中,上调性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保护主义、行政权力等各方面的干扰。

第三,司法实践中,最高法院较早时间就开始指导各地法院开始探索“争议标的额标准”,但各地标准极其不统一,同时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理论界也不乏对该标准的探讨。〔3〕最高法院1992年《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就规定各高院可以“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案情繁简、诉讼标的金额大小、在当地的影响等情况,对本辖区内一审案件的级别管辖提出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依据该司法解释,针对级别管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各高级法院纷纷将争议标的额作为唯一标准或者主要标准,对辖区内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级别管辖作了划分。但是这些规定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各高级法院的规定富有“个性化”。有的将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和行政级别作为划分级别管辖的依据,如青海省规定“副省级以上干部的离婚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这在各地规定中是独一无二的,但这显然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还有的允许基层法院自行确定其受理标准,如西藏自治区高院规定:“设有人民法庭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依据本通知(关于级别管辖划分依据的通知)自行规定争议金额的受理限额”,这似乎将人民法庭当成一个审级来看待了,而这与我国法院组织法是不相符的。

2、各高级法院规定的争议标的额界限极为不一致,而且即使在各自辖区内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的将、民事案件区分开,有的则合在一起加以规定,如江苏、安徽、山东、青海等地就对经济案件和民事案件适用不同的划分标准,而广东、重庆、甘肃、贵州等地就二类案件适用同一标准,相比较而言,后者的规定更为合理。(2)各地受理一审案件的限额存有较大差别,包括不同省份法院之间的比较和同一省内的法院之间。前者存在的较为突出,如基层法院受理的最高限额,高的达600万元,低的则只有20万元,这不仅是因为经济水平差异所致,更是因为观念差异带来的。对于后者也是普遍存在着的,很多省份就直接规定某某法院适用何种标准,如甘肃、内蒙古、江苏、山西等地就分别规定了各中级法院受理案件的不同标准。

3、各级人民法院的规定中虽然都以争议标的额作为划分级别管辖的标准,但均未对标的额的作出规定,因而仍然留下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当本诉与反诉标的物完全重合时,其金额是否应当重复计算就不明确。有的地方标准本身甚至还可以浮动。如广东省规定“高于标准50%以内的案件,经中级法院批准,基层法院可以作为第一审案件受理;高于所定标准50%以上的案件,中级法院不得交由基层法院作第一审案件受理”,这样中级法院就享有了在标准50%范围内的决定权,那么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中级法院也享有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赋予高级法院的制定级别管辖标准的权力,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法的。

4、由于关于标的额的计算标准未能规范,容易出现“挖”此漏洞规避管辖谋取非法利益的现象。如在起诉之时故意降低或提高标的额以达到降低或提高管辖法院级别的目的,有的地方法院或其法官甚至还与一方当事人“合作”为此行为。依据前述《关于案件级别管辖几个的批复》中规定:“当事人在诉讼中增加诉讼请求从而加大诉讼标的金额,致使诉讼标的金额超过受讼法院级别管辖权限的,一般不再变动。但是当事人故意规避有关级别管辖等规定的除外”。这实际上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依据,尽管该规定排除了故意规避级别管辖的情况,但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这是很难“除外”的,因为我们无法回答“何谓故意规避?由谁来认定?由什么程序来纠正?等等”。同时这种规定也过于狭窄,实践中还有在案件受理后故意降低诉讼请求,以致未达受讼法院级别管辖权限,这时如何处理面临着无依据的境地,是“生米熟饭”还是“下放审理”,不得而知!

第四,案件的受理违反级别管辖规定的,缺乏严格的管辖权异议程序。当事人如何提出级别管辖异议,有没有期间限制,有没有法定的程序保障?这些问题在现行中是很难得到回答的。事实上,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符合地域管辖的规定,并不必然表明符合级别管辖的规定。级别管辖是一种法定管辖,当事人不能协议选择和变更,法院也不能随意管辖。在同一个高级人民法院审判辖区内,划分级别管辖的标准基本一致。然而,一些基层法院乃至中级法院,故意违反级别管辖而越权受理一审案件民事案件的情况经常发生。关于当事人对级别管辖提出的异议,只有一个不痛不痒的规定,最高法院给山东高院的法函(1995)95号《关于当事人就级别管辖提出异议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函》规定:“当事人就级别管辖权提出管辖异议的,受诉法院应认真审查,确无管辖权的,应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并告知当事人,但不作裁定。受诉法院拒不移送,当事人向其上级法院反映情况并就此提出异议的,上级法院应当调查了解,认真,并作出相应的决定,如情况属实确有必要移送的,应当通知下级法院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受诉法院对级别管辖异议权不作裁定,只是“告知”,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当事人通过正常诉讼程序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

二、完善建议

基于我国级别管辖制度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修改建议:

第一,修改民诉法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只规定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享有民事案件一审管辖权。我国民诉法不应当规定各级法院均享有初审权,笔者认为,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的法官已经具备了审理各类一审民事案件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与其让高级法院审理大量一审案件而增加最高法院审判任务或削弱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其他职能,还不如将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从大量的审判任务中解脱出来,而那种仅靠对高级法院一审案件数量作定额限制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修改民诉法第39条的规定,取消下放性转移,只保留上调性转移部分。笔者认为上调性转移是必要的,因为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同时可以弥补单一的“争议标的额标准”的机械性。尤其是“在审判实践中,管辖权转移的原因主要在于,案件虽属下级法院管辖范围,但案件较大,或者在执行政策法律时与有关部门争议很大,或者由下级法院审理可能使案件处理有失公平或产生不良影响”,〔4〕这时就可以看出上调性转移所具有的诸多合理因素。在苏俄民事诉讼法典和日本民事诉讼法中就有类似的规定。根据《苏俄民事诉讼法典》第114条和第116条,上级法院有权从其下级法院调取任何民事案件,并由自己充当第一审法院进行审理的规定。《日本民事诉讼法》第3l条第2、3款则规定了简易法院裁量移送和必要移送,允许或者要求简易法院在一定情形下将其享有管辖权诉讼移送到所在地的地方法院,但却未规定地方法院可以将其管辖的诉讼移送给简易法院。由此可见,国外民事诉讼程序中虽有管辖权转移的规定,但均未规定下放性转移,加上“由上级法院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是诉讼,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处理,而下级法院越级审理上级法院管辖的诉讼则有可能违背司法的正义理念,损害当事人的利益”。〔5〕因此,笔者主张应当取消弊端多多的下放性转移的规定,而仅保留上调性转移部分的规定。

第三,应当以“争议标的额”作为级别管辖划分的首要标准。国外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也多是以争议标的额为首要标准。如:依据《法国司法组织法》和相关法律规定,1万法郎以上的动产案件,而对于小审法院,其原则上只能审理涉及民事债权争议和动产争议的、诉讼标的额在1万法郎以下的一审民事案件,其还享有诉讼请求额在3500法郎以下的民事案件的终审权。〔6〕依据《德国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初级法院管辖1500马克以下的一审案件和某些较为简单的案件,如关于家畜缺陷、关于法定抚养费的一切争执等。凡法律未规定由初级法院管辖的案件,均由州法院管辖。〔7〕日本法院法规定,在一审民事诉讼中,日本的简易法院管辖争议标的额90万日元以下的案件,超过90万日元的,则由地方法院管辖。争议标的额90万日元以下的不动产案件,地方法院和简易法院共同享有管辖权。非财产诉讼,争议标的额视为超过90万日元,由地方法院管辖。〔8〕具体的划分标准应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现有的各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标准基础上,经过必要的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允许选择的几种标准,各高级法院可根据当地情况自行选择一种,一经选择即具有司法解释的效力,不得随意变更,而依据前述最高法院(1995)95号函,各高级法院所制定的关于级别管辖划分的依据本身既不是法律规定也不是司法解释。当然在当前条件下应当制定一个不分经济、民事纠纷的统一的民事案件级别管辖划分标准。对于离婚案件等非财产案件,笔者认为,应认定其为零争议标的额或者仿照日本的规定拟制一个标的来确定其管辖法院,但如属于“上调性转移”情形则应另当别论。

级别范文篇10

关键词:文物调查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

我国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0余万处,其中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近7万处,未定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①由于未定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较多,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各种破坏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及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拟以连云港市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现状为例,提出对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一些想法,敬请方家指正。

一、连云港市历年发现的有代表性的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

城后土城遗址

城后土城遗址位于东海县白塔埠镇城后村南首约一公里,四周为农田,呈正方形,面积约40000平方米。城墙高约4米,上窄下宽,呈梯形,上宽约2.5米,下宽约10米。南北正中各有5米宽的城门。据当地居民介绍城外原有壕沟,现已被填平,城址内东北部原有庙基,现不复存在,城址外西北100米处有一古墓墩。城后土城遗址自被发现以来,国家历史博物馆信立祥先生、南京博物馆邹厚本先生、浙江省绍兴市文理学院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志立先生、绍兴市博物馆馆长彭云先生多次考察城后土城遗址,并且在此采集到汉代陶器残片、瓦片等遗物,据专家们初步判断,认为城后土城遗址为一处汉代古城址。专家们认为,城后土城遗址虽然城廓不大,但轮廓之清楚,保存之完整,在目前连云港地区乃至苏北鲁南一带所仅见。目前,由于城址内被城后村辟为村公共墓地,城墙外侧又种上杨树以防止水土流失,因此该城址城墙无人为破坏现象。

精勤书院旧址

精勤书院即今精勤小学前身,座落在板浦镇中正东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淮北地区校史最长的一所学校,校友中名人辈出,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精勤书院的创建者为时任海州正堂鲍毓东、淮北盐运史彭家骐以及中正场盐大使陈汝芬,院名取义于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院设在文昌宫,陈汝芬任第一任院长。抗日战争期间,精勤书院遭飞机轰炸,教室被毁,校产被洗劫。抗战胜利后恢复校舍,定名中正中心小学。1948年中正解放后,恢复“精勤小学”校名。1970年,因学生叶继桂抢救落水儿童张桂香而牺牲,中共灌云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把精勤小学改名为“灌云县继红小学”以资纪念。1983年县政府从历史和影响角度考虑,恢复故名“精勤小学”。书院建筑主体为硬山式。院内有清代书法家王晓农题刻纂体“精勤书院”、“精勤学堂”、“文昌宫”、“业精于勤”、“例禁重申”等石刻,并留有部分石鼓。原卞庚纪念馆部分文物也存放于此。

堆沟稽核所

堆沟稽核所位于灌南县堆沟港镇,始建于1935年,由当时的大德公司建造,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德公司主营盐业,稽核工业所是商家建设的住所。国民党时期稽核所用作征收盐税场所,并拥有三个盐警大队来保护盐运畅通。解放后,稽核所改名叫运销站,隶属淮北盐务局,负责当地一方盐业。1953年,盐船改走燕尾港,不从稽核所经过,淮北盐务局也就撤掉这个运销站。在当时这个地方的交通是比较发达的,站边有两条路,一条通燕尾港,一条通新浦。运销站撤掉之后,有部队来这住了几年,接着堆沟派出所、粮站都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划归堆沟捕捞公司使用。捕劳公司破产后,县老干部局利用闲置空房,在这里成立老年协会,为退离休老干部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并在此办公到现在。目前稽核所仅存两幢对称型砖木结构单檐红瓦19间房屋。南幢有10间,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且无人居住;北幢有9间,现为老年协会办公活动室。稽核所四面尚存带有射击孔的石砌围墙125米。离此100米处还有当时大德公司建的10间小瓦平房,分别为门朝东和门朝南。

果城里建筑群

位于连云区连云港镇果城里,为中西合璧建筑。共有二层楼房四幢,面南向,石木结构,四合院布局。建筑群中间有一南北向小路,小路两侧各有楼房二幢,每幢楼房为独立单元,各建有石制门框为出入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每幢建筑面阔20.2米,上下各六间,木质外走廊,外楼梯。该建筑群系上世纪三十年代兴建,原为建港初期的政府要员及高级职员居住,现为港务局员工宿舍,至今保存完好。此建筑群对研究连云港的建港史及近现代建筑艺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我国现行的是不可移动文物分级保护制度,国家及地方将有限的保护资金优先投放到保护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目前,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上能按《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实现“四有”,然而大多数未定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由于数量较多,保护基础薄弱,虽然《文物保护法》对其保护已有明文规定,但由于保护资金相当缺乏,地方政府难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②

问题二,除了部分县区文物保护机构对未定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有相关文字说明外,大部分是处于“三无”状态——即无保护标志、无保护范围、无专人保护。

问题三,部分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改变作其他用途的,并没有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问题四,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造成原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失去原有身份而变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三、对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第一手资料,也是直接反映当时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的实物例证。③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并非没有保护价值,随着对其普查、研究等工作的不断深入,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将愈加为人所重。④本人认为,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深刻领会《文物保护法》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文件精神,在继续加大对未定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树立文物保护标志,将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公示于社会。如城后土城遗址位于基本农田范围内,面积有近4万平方米。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当地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除了文博专业人员外,当地大部分村民不懂哪是古遗址,保护意识从何能得到加强?因此,本人认为应由市相关部门申请资金,地方予以补贴,逐步给其树立标志牌、说明牌将文物公布于众。这样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和管理,又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激发群众热爱文化遗产、热爱家乡的热情。

第二,积极配合基本建设需要,促进文物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和谐”。我市在当前的各项基本建设中,建设单位在选址时,一般会考虑到已定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最可能遭到破坏的,大部分是未定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最近几年,随着《文物保护法》的修改及其他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国家对文物工作进一步重视,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一般都会事先报请文物部门进行勘察。以我市为例,新海发电有限公司三期扩建工程、田湾核电站三期扩建工程等都事先进行文物调查勘探,但仍有一些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不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作为文物管理机构,我们要将本地区的文物分布情况,制成详细的文物分布图,提供给规划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让其在建设规划时,考虑到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情况,根据“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方针,使建设单位的选址尽量避开未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并提前给相关建设单位“提示”,达到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的“和谐”。

第三,可以尝试签订文物保护协议的方式,加强对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由于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绝大多数位于各县区乡镇的各个角落,所以单靠文物部门一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做好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以我市为例,全市现有文物古迹近500处。目前,由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仅有128处,另外还有近370余处是未定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⑤,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广而且散,全市市县区各文物保护机构人员还不到三十人,其保护工作量和保护效率可想而知。所以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本人认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应该是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保护的同时,要辅以其他必要的方法加以补充。比如可由各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确定一至二名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或村干部为文物保护协管员,由县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与村委会或使用人签订保护协议,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对严格遵守保护协议,且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者定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⑥

第四,对部分改变用途的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可及时提醒使用者,按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如我市民主路民国建筑群,如有部分建筑要改变用途,就应及时通知使用者到新浦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此外,本人认为相关文物行政部门可事先组织专家对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用途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形成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用途指导方案,指导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者合理利用。⑦

第五,对于部分特殊情况——诸如在近年来撤乡并镇、撤县设市等行政区划变更中,由于文物保护单位原公布政府被撤并而形成的文物保护单位身份模糊的现象,建议由新辖区政府发文确认。如我市原云台区政府于1989年公布过一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其中部分文保单位已升级为部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其余的28处由于云台区撤销后,随着原云台区所属乡镇分属3个区域管辖。而新属区政府至今仍未予以公布确认,所以形成这28处文保单位身份发生模糊。本人认为这28处原云台区文物保护单位因由新属区人民政府重新发文予以确认。

总而言之,连云港市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也是连云港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的一项艰巨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甚至也是整个文物保护事业中的重点工作。作为一名光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应当积极思考这项工作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并全力解决这些问题。

注释:

①范静宜、张春生、徐玉麟、单霁翔著《文物保护法律指南》,中国城市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版,第116页

②③④同上第82页、第111页、第117页

⑤2007年连云港市文化局王亚平副局长在连云港市文物法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