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4:37:45

角膜范文篇1

[论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学分为内因性和外因性两类。内因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常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老年人,以欧美国家多见;外因性与农业性外伤有关,如树枝、稻草、草杆等擦伤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异物后,常为曲霉菌和镰刀菌感染,国内以外因性多见。本文简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的滥用和角膜接触镜的出现,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占到化脓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对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与外科手术紧密结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疗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及非特异性抗感染药物;局部应用上皮生长因子以促进溃疡修复;局部散瞳以减轻炎症反应;局部热敷又是一种重要措施,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丰富的血供在增加营养的同时,可清除病原体,加快药物循环,促进溃疡愈合。

2药物治疗

目前尚缺少广谱、高效的抗真菌药物,多烯类和唑类是常用的两种药物。

2.1多烯类

体外实验证实,多烯类是目前抗丝状菌及酵母菌活性最高的药物[2],抗菌谱广,系通过与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通透性及电解质平衡改变导致真菌停止生长。

2.1.1匹马霉素匹马霉素对各种丝状菌及念珠菌效果好,抗镰刀菌作用比两性霉素B强,有效率为81%~85%,而酵母菌有效率为75%。缺点是混悬液角膜穿透性差,对深部感染效果欠佳。

2.1.2两性霉素B对曲霉素、念珠菌及新型隐球菌抗菌活性强,适用于合并前房积脓者,缺点是不能透过血-眼屏障,不溶于水,角膜内穿透性差且内眼不吸收,静脉用药毒性大。

2.1.3特比奈芬特比奈芬是第二代烯丙胺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角鲨烯环氧化酶,导致麦角甾醇的缺乏及细胞内角鲨烯的聚集,使真菌死亡。由于它对哺乳动物的环氧化酶抑制作用比对真菌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低1000倍,不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对人体内分泌和药物代谢无影响,抗菌谱广,对曲霉菌和镰刀菌的抗菌作用明显优于咪唑类化合物,口服方便且不受年龄、饮食影响,但缺点是滴眼液难溶且刺激性强。

2.2咪唑类药物

2.2.1咪康唑广谱,对念珠菌和曲霉菌有效,但其眼内穿透性差,局部应用疗效差。

2.2.2酮康唑通过抑制细胞脂类的合成而使通透性改变,从而导致细胞内营养物质的缺乏,抑制真菌生长,口服吸收好,对镰刀菌、白色念珠菌、隐球菌及芽生菌均有效。

2.2.3伊曲康唑对曲霉菌、念珠菌、隐球菌及组织胞浆菌等能强有力地抑制,口服易吸收,但其水溶性差,无静脉及滴眼剂型,长时间使用尚需注意心、肝、肾毒性反应。

2.2.4氟康唑系第三代双三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损害其结构和功能,同时使细胞内过氧化物大量堆积,造成真菌死亡,是目前唯一的水溶性抗真菌药,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迅速分布和进入房水、玻璃体、脉络膜和视网膜中,可静脉滴注及局部用药,半衰期长达48~72h,对深部感染尤其是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及球孢子菌感染疗效好。

3手术治疗

3.1角膜清创术

角膜清创术术式简单,易于操作,适用于病灶较小、仅侵犯浅层者。优点:清创标本可直接镜检,便于迅速诊断,直接清除病原,去除坏死组织,减少真菌毒素和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使药物通透性增加。

3.2角膜清创术联合结膜瓣遮盖术

角膜清创术联合结膜瓣遮盖术适用于溃疡面积较大者。清创病灶后覆盖结膜瓣,对溃疡面起到机械性保护作用的同时,使氧气减少,真菌生长环境遭到破坏,以致真菌繁殖减慢或停止;同时,结膜瓣提供了丰富的血供,增加了角膜营养,血液中的巨噬细胞清除病原体,局部抵抗能力增强;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溃疡表面,增强了对真菌的杀伤力;还作为一种生物刺激提供活性纤维细胞参与角膜的修复,促进健康组织的生长,缩短病程[3]。手术可分为桥状和帽状两种形式,关键在于结膜瓣一定要薄,不能过紧,否则术后易脱落或回退导致手术失败。

3.3板层角膜移植术(LKP)

导致角膜感染的不同菌种在角膜中的生长方式不同,即使是合并前房积脓的真菌性溃疡,多数前房积脓的培养结果为无菌性[4],因此,对于镰刀菌所致的表层型或其他菌种感染,病变未达后弹力层者,应首先考虑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关键是要反复剖切直到后弹力层附近,并仔细观察有无病灶残留和内皮斑,若存在,当果断改行穿透性移植;若无则需以氟康唑反复冲洗剖切面后移植。术后需严密观察,若植床出现浸润,则需在感染扩大到植出范围外之前,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

3.4穿透性角膜移植(PKP)

PKP是目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且感染深达全层、溃疡穿孔或LKP术后复发者。手术的关键是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范围应超过病变边缘的0.25~0.50mm,并用0.2%氟康唑冲洗干净前房积脓,术后继续应用抗真菌药物。术后可用1%环孢素A滴眼液预防免疫反应。

目前,真菌性角膜炎多采用综合治疗,即将药物与手术紧密结合,一般治疗不容忽视,药物治疗的关键是针对不同菌种选择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及术式,围术期用药也应掌握时机,尤其是激素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邓新国,吕雪芳,庞广仁,等.312例化脓性角膜溃疡的病因和病原分析[J].眼科研究,1995,13(2):110-113.

[2]曾庆延.抗真菌治疗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3,27(3):75.

角膜范文篇2

论文摘要:那他霉素是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药物。参考近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那他霉素的作用机制、抗菌活性及其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Keywords:natamycin;fungalkeratitis;clinicalapplication

Abstract:Natamycinisapolyenemacrolideantifungalantibioticandisaneffectiveagentintreatingfungalkeratitis.Thisreviewsummarizesthemechanismofaction,antifungalactivityandclinicalapplicationofnatamycinbyreferringtotherecentliterature.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是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疾病。近年由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和导管手术的广泛开展及艾滋病的出现和传播,使得致病性真菌感染的几率增加,FK发生率逐年升高。自然界中真菌种类繁多,目前报道的感染人类角膜的真菌有70余种,镰刀菌菌属和曲霉菌菌属是我国主要的眼部致病真菌菌属[1-3]。那他霉素(natamycin,NTM)又称匹马霉素,属于多烯类大环内酯广谱抗真菌抗生素,可用于治疗FK。现将NTM治疗FK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1NTM治疗FK的实验研究

NTM是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环状四烯化合物,主要由恰塔努加链霉菌(Streptomyceschattanovgensis),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natulonso)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gilvosporeus)发酵生成,几乎对所有的霉菌和酵母菌具有抗菌活性,但对细菌和病毒无效[4]。国外已将5%NTM滴眼液作为治疗FK的一线药物,国内目前尚无此产品上市。

1.1作用机制

NTM分子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结合,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成分外溢,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作用。

1.2抗菌活性研究

眼部分离真菌药敏实验显示,NTM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王志昕等[1]观察了眼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体外药敏实验的结果,表明93.40%的镰刀菌和72.41%的曲霉菌对NTM敏感。Lalitha等[5]测定了抗真菌药物对FK患者眼部镰刀菌、曲霉菌等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虽然NTM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比两性霉素B明显偏高,但使用处方剂量时,效果明显好于两性霉素B。

Ledbetter等[6]观察了从马FK眼中分离的74种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NTM对曲霉菌、念珠菌和镰刀菌均敏感,对镰刀菌的敏感率为100%,总敏感率为87.5%。GarciadeLomas等[7]对兔实验性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表明,NTM50mg/mL局部点眼有效,结膜下注射与局部点眼效果相同。

1.3眼通透性研究

NTM眼内通透性差,局部应用可在角膜基质层内达到有效浓度,但在眼内液中达不到有效浓度。兔眼局部滴用NTM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房水或血清中测不出此药物[8]。然而,放射标记研究表明,NTM能很好的穿透角膜。13只实验性家兔每5min滴用1次5%NTM滴眼液,角膜药物浓度达到2.5mg/g,约10min后达到峰值[9]。

2NTM治疗FK的临床研究

2.1局部应用

5%NTM滴眼液局部滴眼治疗FK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到80%以上[10,11]。Kalavathy等[12]随机将100例丝状FK患者分为2组,分别局部应用1%伊曲康唑滴眼液和5%NTM滴眼液治疗。结果显示,NTM组36例(72%),伊曲康唑组30例(60%)疗效显著,NTM对镰孢菌属引起的角膜炎的有效率(79%)与伊曲康唑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表明局部应用NTM是治疗镰孢菌属引起的角膜炎的有效药物。

Wilhelmus等[13]研究了32例弯孢霉菌属角膜炎患者。结果显示,NTM对角膜弯孢霉菌属有极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能很好的提高大多数患者的视力。

周冼苡[14]报道,用5%NTM滴眼液每次1滴,每小时1次,5d后改为每3h1次,以后每隔5d用药间隔增加1h,至每8h1次,成功治愈了1例新月弯孢霉角膜炎和1例茄病镰刀菌角膜炎,停药后均无复发。

Malecha[15]使用5%NTM滴眼液成功治愈了1例短尾帚霉菌引起的角膜炎。俎训山等[16]使用5%NTM滴眼液成功治愈了22例难治性FK中的18例,治愈率为81.82%,表明NTM是治疗FK的有效药物。NTM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尤其是早期溃疡效果显著,治愈率达92.86%[17,18]。

Lalitha等[19]报道了115例FK患者参与的为期4周的临床试验,局部应用5%NTM点眼,结果显示,45.2%的病例痊愈,23.5%好转,31.3%无效。经分析,无效病例为溃疡直径超过14mm和由曲霉菌引起的角膜炎,表明局部单独应用5%NTM治疗溃疡面积较大和由曲霉菌引起的感染效果不好。

2.2联合应用

王效武等[20]用5%NTM滴眼液和氟康唑注射液交替滴眼治疗35例真菌性角膜溃疡,轻度每小时1次,中重度每半小时1次,同时结膜下注射氟康唑注射液1mL,每日1次。总有效率94%,治愈率83%,平均治愈时间36d。治愈率和治愈时间与局部滴用并结膜下注射氟康唑相比,均有明显差异。

Maverick等[21]报道了1例感染出芽短梗霉菌性角膜炎的52岁女性患者,常规治疗无效后,局部应用5%NTM滴眼液和全身应用伊曲康唑治愈。

Sun等[22]报道了1例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手术后感染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31岁女性患者,局部应用抗生素症状没有改善。约2周后,局部滴用伏立康唑和5%NTM滴眼液,同时口服伏立康唑治愈。

Suzuki等[23],局部应用5%NTM滴眼液和0.2%咪康唑滴眼液,同时口服伊曲康唑(150mg/d),治疗1例感染马拉色菌的角膜炎患者5周后,角膜溃疡消失。

Bradley等[24]局部应用5%NTM滴眼液和全身应用伊曲康唑,同时行穿透性角膜成形术,成功治愈1例假性阿利什利菌导致的角膜炎,并获得20/40的视敏度。3结语

镰孢菌属和曲霉菌属是我国FK的主要致病菌,NTM是一种广谱抗真菌抗生素,对镰孢菌属、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念珠菌属等均具有抗菌活性,是治疗FK的有效药物。但此药眼通透性差,对浅层FK效果显著,对真菌感染的巩膜炎、结膜炎和眼内炎的临床效果需再确证。NTM耐受性好,不会引起疼痛和继发的角膜损害[9],使得NTM成为治疗FK的首选药物。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对NTM的研究日益深入,可望在治疗眼部真菌感染中得到更广范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志昕,王智群,罗时运,等.眼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J].眼科研究,2007,25(2):145-148.

[2]杜兆东,梁涛,赵桂秋,等.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2):174-175.

[3]胡建章,徐国兴,许建斌.福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J].眼视光学杂志,2007,9(3):192-194.

[4]李东,杜连祥,路福平,等.纳他霉素的抑菌谱及最小抑菌浓度[J].食品工业科技,2004,25(7):143-144.

[5]LalithaP,ShapiroBL,SrinivasanM,etal.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ofFusarium,Aspergillus,andotherfilamentousfungiisolatedfromkeratitis[J].ArchOphthalmol,2007,125(6):789-793.

[6]LedbetterEC,PattenVH,ScarlettJM,etal.InvitrosusceptibilitypatternsoffungiassociatedwithkeratomycosisinhorsesofthenortheasternUnitedStates:68cases(1987-2006)[J].JAmVetMedAssoc,2007,231(7):1086-1091.

[7]GarciadeLomasJ,FonsMA,NogueiraJM,etal.ChemotherapyofAspergillusfumigatuskeratitis:anexperimentalstudy[J].Mycopathologia,1985,89(3):135-138.

[8]那他霉素滴眼液说明书.爱尔康眼科产品有限公司.

[9]PhilipA.Currentperspectivesonophthalmicmycoses[J].ClinMicrobiolRev,2003,16(4):730-797.

[10]徐春军,姜华,杨姣,等.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观察[J].眼科研究,2003,21(2):223.

[11]岳军,覃光海.那他霉素治疗真菌行角膜炎临床观察.临床眼科杂志[J].2002,9(4):326-327.

[12]KalavathyCM,ParmarP,KaliamurthyJ,parisonoftopicalitraconazole1%withtopicalnatamycin5%forthetreatmentoffilamentousfungalkeratitis[J].Cornea,2005,24(4):449-452.

[13]WilhelmusKR,JonesDB.Curvulariakeratitis[J].TransAmOphthalmolSoc,2001,99:111-132.

[14]周冼苡.5%那他霉素眼用混悬液治愈2例角膜真菌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2):125-126.

[15]MalechaMA.FungalkeratitiscausedbyScopulariopsisbrevicaulistreatedsuccessfullywithnatamycin[J].Cornea,2004,23(2):201-203.

[16]俎训山,高富军,蒋胜波,等.那他霉素治疗外伤后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6):419.

[17]帖彪,陈鹏,刘继红.纳他霉素(natamcin)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1):102-103.

[18]王清秀,臧萍,王璐霞.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208.

[19]LalithaP,PrajnaNV,KabraA,etal.Riskfactorsfortreatmentoutcomeinfungalkeratitis[J].Ophthalmology,2006,113(4):526-530.

[20]王效武,原莉莉,李冰.那他霉素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3):253-254.

[21]MaverickKJ,ConnersMS.AureobasidiumpullulansfungalkeratitisfollowingLASEK[J].JRefractSurg,2007,23(7):727-729.

[22]SunY,JainA,TaCN.Aspergillusfumigatuskeratitisfollowing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J].JCataractRefractSurg,2007,33(10):1806-1807.

角膜范文篇3

角膜直接与外界接触,损伤或感染是引起角膜炎最常见的原因。角膜发生炎性病变后,可出现边界模糊的浑浊,患眼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睫状体充血或混合充血、视力降低、前房积脓等。炎症治愈后常留下瘢痕,严重影响视力。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2月收治的63例角膜溃疡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3个月;真菌性角膜溃疡5例,细菌性角膜溃疡30例,病毒性角膜溃疡28例;因各种原因未及时就诊并发感染实施眼内容物剜除术者6例。治疗效果:治愈52例,好转11例,治愈及好转率分别为82.5%和17.5%。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角膜炎病程较长,且多反复发作,易导致视力下降,使患者失去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易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的心理。对此应耐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开导并鼓励患者,使其消除焦虑,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2.2角膜局部用药的护理(1)角膜溃疡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滴抗病毒、抗菌、营养角膜,促使角膜上皮生长的眼药水。方法:每隔10~15min点眼药1次,1h后改为每30min点眼1次,3h后每2h点眼1次,夜间在睡前使用眼药膏点眼1次,可维持6~8h,待炎症刺激症状减轻后每日点眼4次即可[1]。(2)同时滴多种眼药水时,每种眼药水滴入后应间隔10min才能滴第2种眼药水,避免结膜囊容纳不了,使眼药水外流而影响药物疗效。(3)当角膜内皮水肿明显时,用50%的葡萄糖液或5%的氯化钠液等高渗溶液滴眼时,需单独滴入眼内,不要与其他眼药水混滴,以免稀释药物,影响治疗效果。(4)滴眼药水时,勿用手压迫眼球,避免引起角膜穿孔。滴眼药水时,要压迫泪囊1~2min,保证药物疗效。(5)眼药水不能直接滴在角膜表面,以免刺激角膜;混悬药物应充分摇匀后再用,以免降低药效。(6)滴药时,管口离眼球至少1~2cm,不可触及眼睑、睫毛,防止交叉感染。

2.3饮食的护理指导患者多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胡萝卜、蛋类等,多吃蔬菜、水果以改善角膜营养,提高组织修复力,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促使角膜愈合。

2.4健康宣教及自护指导

2.4.1健康宣教我们利用查房及各种与患者接触的时间,向患者讲解角膜炎的相关知识,如:角膜病重在预防,已发生者应及早找出病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实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患者,术后恢复期讲解安装义眼的有关知识,指导安装的最佳时机,并鼓励患者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4.2自护指导(1)眼睛畏光、流泪、异物感明显时,用眼垫遮盖患眼,避免强光刺激,加重患眼疼痛。(2)眼睛前房积液、积脓时,疼痛异常剧烈,可以用止痛剂,禁止热敷,避免感染扩散。(3)注意眼部卫生与休息,按时滴眼药水。(4)注意手的清洁,不与其他人共用洗脸毛巾和脸盆,避免交叉感染。(5)不揉擦患眼。

3体会

角膜中无血管组织存在,因此在角膜炎症初期对症使用眼药,反复多次点眼,可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抑制病变的发展,起到治疗的作用。同时做细菌培养,针对致病菌用药治疗。肌注转移因子和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增殖,临床使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在点眼操作时,避免用力过大,压迫眼球,引起角膜穿孔,内容物脱出,导致失明。

进行健康宣教加深了患者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及相关知识的认识,掌握了一些自护措施,并可在周围人群中进行角膜溃疡预防知识的宣传,通过心理护理,增进了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参考文献】

角膜范文篇4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诊常规涂片检查,将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的20例轻症患者进行局部清创、碘灼、结膜下注射0.2%氟康唑0.5ml,酮康唑及两性霉素B眼水点眼,qid,口服斯皮仁诺0.2g,qn。视病情轻重及变化调整用药种类、数量及给药方法。结果:18例痊愈,2例恶化手术治疗。结论:FK的首诊涂片检查是FK明确诊断的捷径。清创、碘灼及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使绝大多数早期轻症FK患者临床治愈。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我国从事农业人口多,眼角膜农业性外伤是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主要病因。FK在我国占化脓性角膜感染的46.7%[1],占穿透性角膜移植(PK)原因的33.2%[2]。我们对在我院确诊的20例轻症FK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对2003~2006年在我院门诊涂片检查发现真菌菌丝而确诊的20例2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为早期轻症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6岁,平均41岁,均为单眼。农民15例,其他人员5例;植物性外伤16例,非植物性外伤3例,不明原因1例。

1.2诊断依据

①角膜外伤史:麦秆、玉米叶、树枝扎伤较多。②裂隙灯检查:角膜表面干性溃疡、树根状卫星灶、分界沟、免疫反应环、内皮斑、前房积脓。症状体征分离,自觉症状轻,病灶严重。③涂片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后角膜炎症病灶愈合,前房积脓吸收,荧光素染色(-);有效:角膜炎症病灶缩小,前房积脓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无效:用药后病灶无变化或扩大,前房积脓不吸收或有并发症发生。

1.4检查方法

首次患者均在裂隙灯下检查,若发现角膜溃疡灶呈“白苔”样改变,在表面麻醉后,无菌操作,刮取溃疡病灶进行缘组织,做直接涂片检查,玻璃片要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后使用,病灶<2mm,直接用5ml注射器无菌针头侧刃刮取标本,病灶>2mm的用无菌圆刀片轻轻刮除病灶坏死组织并取标本。避免过多损伤瞳孔区角膜,切忌在溃疡深处取标本。

1.5治疗方法

涂片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者,确诊为FK;病灶<2mm者,即用无菌小棉签沾2%碘酊烧灼病灶2~3次,再用生理盐水40ml冲洗溃疡灶及结膜囊。眼部点两性霉素B及酮康唑眼水,qid。口服斯皮仁诺0.2g,qn,复方托品酰胺眼水,tid。若病灶>2mm者,先刮去病灶处的苔样物,表面刮除后,再用碘酊烧灼,后冲洗干净,溃疡处再敷上氟康唑胶囊粉,散瞳及点红霉素眼膏后包扎患眼。视病情需要每日或隔日1次,如此治疗3次。全身给予口服斯皮仁诺、消炎痛及维生素C片。眼部并用两性霉素B及酮康唑眼水。若涂片发现菌丝或同时见孢子,则用0.2%氟康唑100ml静滴,qd,每日复诊。3d后视治疗效果逐渐停用静滴药。原则上能局部用药不全身用药,能口服药不静脉输液。

2结果

18例显效,病程为15~35d,平均25d。2例效果差,病情恶化,最终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曾有1例患者发病5d后夜间初诊,因夜间无法涂片检查,根据角膜植物外伤史,角膜浸润灶形态诊为FK,即给予上述抗真菌治疗,次日再行2次涂片检查均未发现菌丝。该患者抗真菌治疗显效,20d痊愈。分析抗真菌治疗后可致涂片假阴性。治疗后视力提高2行者15人,占75%。随访3~10个月,无一例复发。

3讨论

真菌仅次于细菌,是常见化脓性角膜溃疡第二位的病原体[3]。真菌性角膜炎(FK)在临床治疗中较难治,病程长,效果缓慢。FK患者通常发病3~7d即可查出菌丝和孢子[4]。角膜组织病原学检查包括涂片、培养、共焦显微镜等检查,而最简单有效实用快速的方法是角膜涂片,阳性率很高[5,6]。尤其在病变早期,这一检查步骤对治疗很必要。而病灶浸润较深,或是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则常有假阴性。涂片不仅可明确诊断,而且从初次镜检中还可判断预后,指导用药。一般菌丝和孢子的密度越大,形态越多样性,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菌丝和孢子同时存在,说明大量繁殖。涂片时要注意无菌操作,要取病灶进行缘,除了涂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史和体征对我们的诊断也很有价值。而坏死组织外观和形态特点帮助我们与细菌性、病毒性角膜溃疡鉴别。

抗真菌在治疗上,第一步是清创,清创取得镜检标本,除去坏死组织,利于药物渗入,清除部分病原,减少真菌毒素和蛋白溶解酶的作用。第二步碘灼,碘能氧化病原微生物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因,并与蛋白的氨基结合而使其变性失活;同时破坏酶蛋白,有强大杀菌作用[7]。三是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快速控制真菌感染。氟康唑水溶性好,结膜下注射大大提高眼前段药物浓度,点眼5min角膜达峰值浓度,消除半衰期为15~30min,滴眼每4小时1次。斯皮仁诺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富含蛋白的组织中浓度成倍增高,比较集中的分布于易受真菌感染的部位,对角膜深层炎症能达到治疗作用[8]。

FK的早期初诊患者多集中在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医院眼科开展角膜刮片检查有助于真菌角膜炎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邓新国,吕雪芳,庞广仁.312例化脓性角膜溃疡病的病因和病原分析[J].眼科研究,1995,13(2):110-113.

[2]谢立信,崔彦,董晓光.穿透性角膜移植432例流行病学报告[J].眼科研究,1997,15(4)243-245.

[3]刘萍.真菌性角膜炎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56.

[4]姬亚洲.真菌性角膜炎的联合用药用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6):462-464.

[5]卢嘉彪,陈家祺,王丽娅.广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病的病原体及其发病情况变迁[J].眼科研究,1998,16(4):289-291.

[6]谢立信,史伟云,刘敬.改良角膜活检法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诊断[J].眼科新进展,1999,19(10):89-91.

角膜范文篇5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60例(67只眼)患有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病程为6d~8个月。经过系统采用局部及全身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及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炎性反应的转归及愈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治愈率为86.57%,总有效率为98.51%,随访期限内3例复发,肝经湿热型1例,肝胆实热型2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后痊愈。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组织所表现的角膜炎性病变,其病情顽固,易于复发,对视力损害比较严重。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至今仍是眼科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病发病前常见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发热史,数日后眼部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在角膜某一部位可见灰白色点片状或树枝状浸润灶,病灶扩大融合,上皮破损加重,形成地图状溃疡,或表现为非溃疡型的盘状角膜炎和弥漫性角膜实质炎[1]。该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与国内外报道相近似[2]。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在中医属“聚星障”、“花翳白陷”范畴[3]。临床主要分为外感风热型、肝经湿热型、肝胆实热型。笔者近几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共观察60例病例67只眼(外感风热型20只眼、肝经湿热型35只眼、肝胆实热型12只眼),其中男32例,41只眼,女28例,26只眼,年龄9~63岁,病程6d~8个月,其中初发者26例,复发34例。

2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2.1外感风热型黑睛骤生星翳,抱轮红赤,羞明,发热,咽痛,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透邪,清热泻火,方选用银翘散加龙胆泻肝汤加减:连翘、荆芥、防风、生地、当归、车前子、木通、柴胡、板蓝根、龙胆草、黄芩。

2.2肝经湿热型黑睛星翳,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头重胸闷,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明目,方用龙胆泻肝汤加薏苡仁、板蓝根、竹叶。

2.3肝胆实热型黑睛翳障骤起,渐次扩大加深,抱轮红赤,畏光流泪。眼内涩痛,头痛溲赤,口苦,苔黄,脉浮数,治宜清肝泻火,解毒明目,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板蓝根、蒲公英、黄芩、栀子、石决明、生地、柴胡、当归、青葙子、车前子。

3西医治疗

3.1阿昔洛韦又称无环鸟苷滴眼液。目前临床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药物为主,此药对单疱病毒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细胞毒性小,角膜通透性高,在角膜和前房中均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4],所以是当今最有效的抗单疱病毒药物。常用0.1%的药物浓度,每日4~6次滴眼。

3.2干扰素由于具有非特异性的广谱抗病毒活性,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缩短疗程。

3.3环胞霉素A由于皮质类固醇的诸多不良反应,近年来笔者局部采用环胞霉素A治疗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取得较好疗效,可用0.5%~2%的滴眼液,长期应用此药还可预防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3.4辅助治疗内服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等,肌内注射聚肌胞针200mg,1次/d。

4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角膜荧光染色阴性,视力提高4行以上或达到1.0。

显效:症状消失,角膜炎症消退,遗留薄翳,视力提高3行,荧光染色阴性。

有效:症状基本消失,角膜炎症大部分消退,视力提高2行以上,荧光染色阴性或少许着色。

无效:症状无减轻,角膜炎症未控制,荧光素染色阳性,视力无变化。

5治疗结果

根据症型辨证分析,采用上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67只眼中外感风热型20只眼治愈19例占95%,好转1例。肝经湿热型35只眼中治愈30例占85.7%,好转5例。肝胆实热型12只眼中治愈9例占75%,好转2例,无效1例。本组最终痊愈58只眼,治愈率为86.57%,总有效率为98.51%。随访期限内有3例复发,肝经湿热型1例,肝胆实热型2例,采用本法治疗后痊愈。

6讨论

本组病例共报告60例67只眼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发病率男多于女,与1973年日本田中直彦及我国邢台地区眼科医院报道相近[5,6]。笔者在治疗该病过程中,采用分期辩证论治的方法,根据外感风热、肝胆实热、肝经湿热等不同病理机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本病的发病诱因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有关[7],故笔者同时配合补养气血,选用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中药治疗以扶正固本,以防止病情复发。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本病,在避免了长期使用抗病毒滴眼液产生毒副作用的同时,既缩短了疗程,又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廖品正.中医眼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7-100.

[2]张晓楼.我国的防盲工作.实用眼科杂志,1986,4(8):451.

[3]郑建中.眼科临床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7-79.

[4]BenelliU,RossJR,NardiM,etal.Conealneovascularizationinducedbyexnograftsorchemicalcautery:InhibitionbycyclosporineA.InvestOphthalmolVisSci,1997,38:274.

[5]田中直彦.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日眼,1973,77:460.

角膜范文篇6

[论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学分为内因性和外因性两类。内因性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常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老年人,以欧美国家多见;外因性与农业性外伤有关,如树枝、稻草、草杆等擦伤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异物后,常为曲霉菌和镰刀菌感染,国内以外因性多见。本文简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的滥用和角膜接触镜的出现,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占到化脓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对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与外科手术紧密结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疗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及非特异性抗感染药物;局部应用上皮生长因子以促进溃疡修复;局部散瞳以减轻炎症反应;局部热敷又是一种重要措施,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丰富的血供在增加营养的同时,可清除病原体,加快药物循环,促进溃疡愈合。

2药物治疗

目前尚缺少广谱、高效的抗真菌药物,多烯类和唑类是常用的两种药物。

2.1多烯类

体外实验证实,多烯类是目前抗丝状菌及酵母菌活性最高的药物[2],抗菌谱广,系通过与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通透性及电解质平衡改变导致真菌停止生长。

2.1.1匹马霉素匹马霉素对各种丝状菌及念珠菌效果好,抗镰刀菌作用比两性霉素B强,有效率为81%~85%,而酵母菌有效率为75%。缺点是混悬液角膜穿透性差,对深部感染效果欠佳。

2.1.2两性霉素B对曲霉素、念珠菌及新型隐球菌抗菌活性强,适用于合并前房积脓者,缺点是不能透过血-眼屏障,不溶于水,角膜内穿透性差且内眼不吸收,静脉用药毒性大。

2.1.3特比奈芬特比奈芬是第二代烯丙胺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角鲨烯环氧化酶,导致麦角甾醇的缺乏及细胞内角鲨烯的聚集,使真菌死亡。由于它对哺乳动物的环氧化酶抑制作用比对真菌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低1000倍,不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对人体内分泌和药物代谢无影响,抗菌谱广,对曲霉菌和镰刀菌的抗菌作用明显优于咪唑类化合物,口服方便且不受年龄、饮食影响,但缺点是滴眼液难溶且刺激性强。

2.2咪唑类药物

2.2.1咪康唑广谱,对念珠菌和曲霉菌有效,但其眼内穿透性差,局部应用疗效差。

2.2.2酮康唑通过抑制细胞脂类的合成而使通透性改变,从而导致细胞内营养物质的缺乏,抑制真菌生长,口服吸收好,对镰刀菌、白色念珠菌、隐球菌及芽生菌均有效。

2.2.3伊曲康唑对曲霉菌、念珠菌、隐球菌及组织胞浆菌等能强有力地抑制,口服易吸收,但其水溶性差,无静脉及滴眼剂型,长时间使用尚需注意心、肝、肾毒性反应。

2.2.4氟康唑系第三代双三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损害其结构和功能,同时使细胞内过氧化物大量堆积,造成真菌死亡,是目前唯一的水溶性抗真菌药,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迅速分布和进入房水、玻璃体、脉络膜和视网膜中,可静脉滴注及局部用药,半衰期长达48~72h,对深部感染尤其是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及球孢子菌感染疗效好。

3手术治疗

3.1角膜清创术

角膜清创术术式简单,易于操作,适用于病灶较小、仅侵犯浅层者。优点:清创标本可直接镜检,便于迅速诊断,直接清除病原,去除坏死组织,减少真菌毒素和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使药物通透性增加。

3.2角膜清创术联合结膜瓣遮盖术

角膜清创术联合结膜瓣遮盖术适用于溃疡面积较大者。清创病灶后覆盖结膜瓣,对溃疡面起到机械性保护作用的同时,使氧气减少,真菌生长环境遭到破坏,以致真菌繁殖减慢或停止;同时,结膜瓣提供了丰富的血供,增加了角膜营养,血液中的巨噬细胞清除病原体,局部抵抗能力增强;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溃疡表面,增强了对真菌的杀伤力;还作为一种生物刺激提供活性纤维细胞参与角膜的修复,促进健康组织的生长,缩短病程[3]。手术可分为桥状和帽状两种形式,关键在于结膜瓣一定要薄,不能过紧,否则术后易脱落或回退导致手术失败。

3.3板层角膜移植术(LKP)

导致角膜感染的不同菌种在角膜中的生长方式不同,即使是合并前房积脓的真菌性溃疡,多数前房积脓的培养结果为无菌性[4],因此,对于镰刀菌所致的表层型或其他菌种感染,病变未达后弹力层者,应首先考虑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关键是要反复剖切直到后弹力层附近,并仔细观察有无病灶残留和内皮斑,若存在,当果断改行穿透性移植;若无则需以氟康唑反复冲洗剖切面后移植。术后需严密观察,若植床出现浸润,则需在感染扩大到植出范围外之前,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

3.4穿透性角膜移植(PKP)

PKP是目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且感染深达全层、溃疡穿孔或LKP术后复发者。手术的关键是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范围应超过病变边缘的0.25~0.50mm,并用0.2%氟康唑冲洗干净前房积脓,术后继续应用抗真菌药物。术后可用1%环孢素A滴眼液预防免疫反应。

目前,真菌性角膜炎多采用综合治疗,即将药物与手术紧密结合,一般治疗不容忽视,药物治疗的关键是针对不同菌种选择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及术式,围术期用药也应掌握时机,尤其是激素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邓新国,吕雪芳,庞广仁,等.312例化脓性角膜溃疡的病因和病原分析[J].眼科研究,1995,13(2):110-113.

[2]曾庆延.抗真菌治疗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3,27(3):75.

角膜范文篇7

【关键词】SBK;LASIK;近视;Pentacam;角膜后表面

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keratomileusis,SBK)是一种在前弹力层下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理论上,SBK可以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一方面可尽可能多地保持足够的角膜强度,防止术后角膜扩张和医源性圆锥角膜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尽可能多地增加屈光不正的矫治量及进行大光学区切削程序,对于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都是有积极的意义。随着屈光手术的发展,有关角膜后表面的变化规律及与屈光回退和圆锥角膜的关系一直是屈光医生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有大量采用OrbsanⅡ对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规律的研究[16],但未见对SB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规律及与LASIK的比较。我们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表1SBK组和LASIK组术前各参数的比较统研究SBK和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前瞻性选取200810/200903在我院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08例216眼。根据患者手术日期和姓氏排序,随机选择每例患者1眼行SBK,其对侧眼则接受LASIK术。SBK角膜基质瓣按100μm计算,LASIK角膜基质瓣按160μm计算,预计角膜基质床厚度≥280μm。年龄18~38(平均23.3)岁,男68例,女40例。术前经过详细的眼科检查,排除眼前节和眼底病变。如曾配戴角膜接触镜术前须停戴2wk以上。两组手术前各参数比较见表1。

1.2方法

LASIK制瓣:采用Hansatome8.5mm角膜环、160μm刀头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瓣蒂位于12∶00;SBK制瓣:采用Moria公司OneUsePlusSBK抛弃性刀头,根据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1值不同选择不同角膜吸力环,做一瓣蒂位于鼻侧的角膜瓣。激光均采用德国Zeiss公司Mel80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根据术前患者的瞳孔直径设计切削光学区,每一患者双眼光学区相同,所有手术均由本中心同一位医生完成。术后1wk;1,3,6mo复查。手术前后均进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方法:本检查不需要表面麻醉,不接触角膜。患者坐位,注视Pentacam旋转轴中心一蓝色光带中的固视目标,调整好眼位,摄像前嘱患者眨眼,以免泪膜破裂影响摄像结果。摄像时眼球不能运动,选择25张/s的三维测量模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当二维定位于角膜顶点时,自动旋转测量。后表面高度图显示的是角膜后表面等高线与最佳拟合面之间的差异,<+17μm为正常,+17~22μm为可疑,>+22μm提示圆锥角膜。本组数据均为自然瞳孔状态下,在暗室中采集,并控制对比度为2,亮度为8。按仪器说明要求,只接受成像质量(qualityspecification,QS)显示OK的检测结果。对每只受检眼连续进行3次pentacam系统测量,以了解其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所有检测均由同一检查者完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医学统计学软件包处理。两组数据间及手术前后结果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SBK组有33眼(30.6%)及LASIK组56眼(51.9%)术后早期诉轻度干眼,给予人工泪液滴眼,均于1~3mo消失。术后1wk复诊发现3例患者眼压较高,眼压(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OD,OS)结果分别为(23mmHg,21mmHg),表2术后SBK和LASIK组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值

2.2角膜后表面高度

SBK组有3眼术后1wk后表面高度>+17μm,均为高眼压患者,2眼1mo复诊已恢复正常,1眼3mo复诊降至正常范围。LASIK组4眼术后1wk后表面高度>+17μm,包括3眼高眼压患者,2眼1mo复诊已恢复正常,2眼3mo至正常范围。SBK组和LASIK组术前及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平均值见表2,经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术后各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有关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近年来研究较多,LASIK及SBK手术后中央角膜组织均变薄,对角膜的生物力学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在正常眼压作用下,术后角膜是否会前隆?我们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了预计基质床厚度>280μm的中低度近视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Pentacam是应用Scheimpflug光学成像原理设计的眼前节测量系统。Pentacam有两个整合的摄像机:第一个摄像机在中心,监测瞳孔的大小和位置,控制定位,同时监视眼球的运动并进行内部校正;第二个摄像机安装在旋转轮子上,摄取眼前节的图像。可同时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其旋转测量使其在角膜的中心点测量更多的数据,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可重复性。在筛查临床前期圆锥角膜及诊断临床期圆锥角膜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果显示除了少数患者LASIK术后早期发现有角膜后表面高度值增加外,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并未发生角膜后表面前隆,且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有报道[16]认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普遍前隆,影响术后角膜后表面前隆量的可能因素有术前角膜厚度、残余角膜基质床厚度、切削比和术前眼压等。术前角膜偏薄、眼压偏高或有较高的屈光度数而需要作较大的切削比时,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量将增大。我们的研究中选取预计基质床厚度>280μm的中低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角膜厚,屈光度小,切削比较小是术后检测不到角膜后表面普遍前隆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不难发现以上报道均采用Orbscan测量,Orbscan基于Placido系统测量,其摄像机在中心,所以中心点反光最弱,中央测量值是推断而来,其后表面diff值不是真正的高度值。如果是圆锥角膜或不规则角膜,Placido环在角膜高度变形的区域重叠。重叠的区域Placido系统不能推断出任何信息,而Pentacam的旋转测量可避免这一问题。Kent[7]注意到Pentacam和Orbscan测量LASIK术后角膜和非正常角膜的不同。他用Orbscan测量一因钮扣瓣而未行屈光手术的患者,Orbscan后表面地形图显示了术前并不存在的、明显的膨隆,而应用Pentacam显示完全正常。

因为在相同角膜厚度和屈光度时,SBK可以保留更多的角膜基质床的厚度,而不容易出现角膜后表面前隆或者前隆量少,本研究中SB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与标准LASIK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能跟研究对象有关,我们将进一步采用Pentacam研究SBK和LASIK治疗高度近视、角膜相对较薄的患者。结果中SBK术后干眼发生较少,是因为SBK角膜瓣蒂位于鼻侧,而角膜神经自鼻侧和颞侧进入角膜,SBK可保留更多的角膜神经;其次,SBK切削表浅,位于前弹力层下,角膜基质神经保留较多,角膜知觉恢复快。所以术后干眼等并发症较少。我们的研究中有几例患者术后出现角膜后表面高度值增高,与术后眼压高有关,积极控制眼压,后表面高度均于术后1~3mo恢复正常。

由此可见,经过术前严格筛选可疑圆锥角膜,术后按时复诊,积极控制可能对角膜产生影响的眼压,LASIK和SBK对角膜后表面高度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季鹏,李镜海,毕宏生,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和屈光力的变化.眼视光学杂志2005;7(4):228231

2杜持新,沈晔,黄智敏,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488491

3TwaMD,RobertsC,MahmoudAM,etal.Responseoftheposteriorcornealsurfaceto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formyopia.JCataractRefractSurg2005;31(1):6171

4BaekT,LeeK,KagayaF,etal.Factorsaffectingtheforwardshiftofposteriorcornealsurfaceaft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Ophthalmology2001;108(2):317320

5王惕,鲍兰,褚仁远,等.高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临床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12):12611264

角膜范文篇8

一、一般情况:

12眼中男8眼,女4眼;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19岁;农民10眼,工人1眼,职员1眼。菌丝苔被大于7mm以上4眼,5-6mm8眼。合并不同程度的前房积脓9眼,角膜内皮斑1眼。病程15-30天9眼,31-40天2眼,43天1眼。术前光感或手动5眼,眼前指数-0.06者5眼,0.1-0.2者2眼.明确植物性外伤史8眼,诱因不明的4眼.角膜溃疡刮片作细菌培养,明确报告为真菌生长者8眼,无菌生长者4眼。12眼术中切除的角膜病灶通过病理检查均发现真菌丝。所有病例均在术前使用过抗真菌及抗生素治疗,经过相当时间未见效果,溃疡扩大,前房积脓增多者作为手术指征。

二、治疗方法:

(1)、术前准备及麻醉同板层角膜移植。(2)、根据角膜溃疡的范围,选择比溃疡面积大2mm环钻器,钻取角膜病灶并切除之。切除的深度视病灶侵犯角膜的程度,如角膜基质层受累及,应尽量清除其病理组织。病理组织清除后,以1%碘酒轻轻涂擦移植创面,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3)、取结膜片:在患眼颞上方距角膜缘约3mm后取结膜片,面积应大于角膜切除创面2mm,并尽量少带结膜下组织。上皮面向上覆盖于角膜创面上,以9-0缝线连续缝合,线结放在睑裂部位。6-8周拆线。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散瞳,涂抗生素眼膏包眼。术后常规使用抗真菌药等对症治疗。

三、治疗结果:

(1)、12眼中出院视力在0.02-0.1者1眼,0.2-0.3者2眼;经1-4年随访0.5-0.7者6眼,0.1者2眼,0.02-0.06者3眼(合并不同程度的葡萄膜炎及白内障),失访1眼。(2)、术后1周内,结膜移植片表面血管曲张,呈紫红色瘀血状,部分病例可有轻微的水肿。拆线后角结膜完全愈合,角膜面凹陷界限明显,留有部分刺激症状。半年后角膜表面凹陷仍存,但界限不甚明显,且凹陷的深度与手术中角膜病灶切除的深度呈正比,但无明显刺激症状。1年后(观察到10眼),所有移植的结膜片均为半透明愈合,表面血管萎缩,大部分角膜表面凹陷明显变浅,面积缩小,其中3眼凹陷已基本消失。在追踪到4年的9眼中,仅见原移植区表面角膜轻度混浊,深层有少量细小胆固醇样结晶小体散在,除原缝线处可见到混浊点外,已无明显之移植界限,原结膜移植片已无法辨认,角膜表面平整,光滑,凹陷已消失。

四、讨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对眼组织的破坏和对视力的毁坏为眼科医生所重视。本文12眼大多有明显的植物性外伤史,其中1眼从发病到我院就诊已13天,在溃疡的中央还可见一树枝残端嵌入在角膜内,但未穿孔。真菌引起角膜组织损伤的机制除真菌的破坏及毒素的作用外,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最为重要,因中性料细胞内含有许多酶,如胶原酶及蛋白溶解酶等,可溶解胶原纤维成为促发角膜溃疡的重要因素[1]。目前特效、广谱的抗真菌药物仍然缺乏,即使有部分供应临床,其渗透性差、毒性大、抗菌谱窄,限制了全身及大剂量使用。处于此种状况,药物治疗效果较差,真菌进一步向角膜深层发展,甚至穿过后弹力层向球内感染,眼球将毁于一旦。衡量之下,角膜移植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我国目前异体角膜的来源困难。因此,在结膜上皮成形术与结膜瓣遮盖术的基础上,我们及时消除病灶及周围的受累组织,阻断抗原抗体反应弧,控制感染,并获得病灶组织作培养和病理检查,减少局部和全身用药的毒性等。病灶组织清除后,用自体球结膜片修补角膜表面,同样可以获得组织重建清亮稳定的眼表面,且无排斥反应。再则,结膜移植可消除至少缓解角膜溃疡内源或感染未得到控制的蛋白溶解部分,结膜片对溃疡面有起到机械性保护作用,同样作为一种生物源刺激,提供活性纤维细胞参与角膜面的修复,促进健康组织生长[2]。随着时间的延长,移植结膜中杯状细胞可逐渐消失,结膜上皮可转化为角膜上皮[3]。从本组12眼1-4年观察,移植后的球结膜与角膜完全溶为一体,在裂隙灯下不易辨认尚需2年以上,但其细胞结构如何,目前尚无病理资料。作者认为:一方面是结膜上皮含有大量的干细胞群,该细胞增生活跃,容易分化为正常的角膜上皮细胞,提供新的上眼细胞来源,以补充及稳定眼球表面;另一方面是否结膜移植片类似组织疗法作用,在结膜移片“生存”过程中,起诱导植床角膜进行修复的过程,尚待进一步研究。

“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早期一旦疑为角膜真菌感染,应尽早作真菌培养,进行药物综合治疗,若无效,甚至病情进一步恶化者应及早手术。

角膜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综合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46例采用角膜刮片镜检进行诊断,运用综合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6例真菌性角膜经治疗,所有患者角膜溃疡愈合,角膜上皮遗留不同程度云或癍翳,无一例角膜穿孔。结论角膜刮片镜检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Keywords】MycotickeratitisCombinedtherapy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ombinedtherapyandeffectofmycotickeratitis.Methods46caseswhowerediagnosedwithmycotickeratitisfromJanuary,2006toAugust,binedtherapyhasagoodclinicalefficacy.

真菌性角膜是一高致盲性眼病,临床上大多数由于农作物损伤角膜上皮所致,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有增多的趋势。真菌性角膜炎起病较缓慢,病程迁延,若不及时有效的控制常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穿孔、眼内炎等。目前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手段,而手术治疗因并发症多等诸多因素而使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药物治疗一直是广大眼科医生的首选目标。我院采用药物治疗联合聚维酮碘外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46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46例46眼,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18~74岁(平均43.5岁),其中植物性外伤25例,灰尘或沙石异物15例,6例无外伤史。发病时间为3~15d,平均5~6d。46例患者其中初诊患者27例,19例在外院曾按细菌性或病毒性角膜炎给予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视力<0.1者7例,0.1~0.5者28例,伴前房积脓11例。

1.2眼部情况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眼疼、畏光、流泪、异物感等。眼部体征为混合性充血、角膜“苔垢”样溃疡,表面干燥粗糙、厚薄不均,溃疡边界不清,周围可见伪足和圆点样浸润,黄白色“苔垢”多合并细菌感染,部分伴有前房积脓。

1.3诊断方法

表面麻醉后,用无菌圆刀片刮取溃疡边缘和底部的坏死组织,一部分刮取物经10%KOH涂片检查(显微镜下)真菌菌丝或/和孢子,另一部分直接接种于琼脂培养基,28℃温箱培育,二者中一项阳性即可诊断真菌感染。对镜检及培养阴性者在治疗过程中再刮片检查。对阳性者结合角膜外伤史、典型临床体征及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可帮助诊断。

1.4治疗方法

选用国产50g/L聚维酮碘溶液,根据需要稀释为不同浓度。首先将角膜溃疡“苔垢”用消毒刀片刮除干净,苔垢被剥下后,溃疡色淡,说明较浅;若溃疡浓密或深淡不一,说明溃疡深。用5g/L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膜囊,每日1次,病情严重者,每日2次;如果患者有轻度刺激症状,可用3g/L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膜囊,连续2~4周。若“溃疡”表面苔垢较疏松,可用刀片将“苔垢”刮除,然后用10g/L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溃疡面,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全身静滴2g/L氟康唑100mLbid15d为一疗程。并定期查肝功能。同时用0.5%氟康唑眼液滴眼q2h,联合0.25%二性霉素B眼液或那他真点眼q2h。10g/L阿托品常规散瞳,联合贝复舒(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滴眼。常规使用抗生素及非甾体类消炎眼药水点眼qid,有前房积脓者每日结膜下注射氟康唑共3d。对怀疑细菌感染者,加用广谱抗生素;怀疑合并病毒感染者,加用抗病毒治疗。禁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好转后,依情况可逐渐减量,如氟康唑眼水减为qh.q2h.qid,二性霉素qid,待角膜溃疡完全愈合,上皮完整后继续用药2周。

1.5疗效标准

治愈:溃疡愈合,荧光素染色阴性,前房积脓吸收,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消失。好转:溃疡大部分愈合,前房积脓减轻或消失。无效:溃疡无变化或扩大,前房积脓增加。

2结果

46眼于26~60d内治愈,平均35d。其中视力0.1~0.3者18眼;0.05~0.1者20眼;光感~0.05者8眼,均遗留不同程度角膜白斑,无1例角膜穿孔。

3讨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常与角膜外伤有关,最多见于植物性外伤。由于真菌大量存在于泥土、植物表面,外伤后直接侵入角膜导致真菌性角膜炎发生。近几年来由于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其患病率有明显增加,因为正常眼结膜囊内菌群处于共生平衡状态,如果局部大量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打乱了菌群平衡,且角膜组织抵抗力下降,使得真菌在角膜内和结膜囊内增殖而致病。此外,真菌性角膜炎也可继发于细菌性、病毒性及其他性质的角膜炎。另外,真菌性角膜炎多发生于农村,由于起病较缓慢,加之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患者往往不能及时就诊或被误诊而延误病情,严重者可引起角膜穿孔、眼内炎致眼球萎缩,甚至行眼球摘除。真菌性角膜炎由于真菌常潜伏于角膜组织内,十分顽固、易复发,治疗较为困难。需要药物在深部病变组织内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才能杀灭或抑制真菌生长。单纯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部分患者则需要通过手术治疗保住眼球、挽救视力。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用药。[用于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方法很多,除了常规的角膜溃疡刮片镜检、真菌培养外,目前较新颖的方法还有共焦显微镜和PCR技术等。共焦显微镜检查是一种快速有效和无创伤性的活体检查手段,但由于设备价格昂贵难以普遍推广。PCR方法快速敏感但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异性、减少假阳性。传统的KOH涂片镜检具有简单、快速、价廉、可靠的特点,可作为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方法。我们46例治愈的病例通过KOH涂片、镜检,确诊40例,阳性率高可能于这些病例的特殊性有关。尽管真菌直接镜检不能鉴别感染的菌种,但它的快速诊断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虽然直接镜检法较为简便,但在操作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有助于提高检出率。由于真菌具有向角膜内生长的特性,因此在取材时要先擦除表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再用刀片反复刮取角膜溃疡底部和边缘组织,理想的刮取组织有一定的韧性和粘性,另外在涂片时要尽量将角膜组织薄层铺开,这样可更清晰地显示真菌菌丝和孢子。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大多数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大、眼部穿透性差、疗效不确定,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对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我们有以下体会:①由于氟康唑是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之一,这类药具有抗真菌活性高、水溶性好、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半衰期长,并且对正常细胞无影响,毒性小、眼内穿透性强,全身应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等特点,适合眼科应用。②其抗真菌原理是抑制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渗透性增加,致真菌细胞死亡,高浓度三唑类药物还可抑制膜磷脂合成而损伤真菌细胞膜,此外还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酶,使菌体内过氧化物大量堆积,从而造成真菌死亡。由于氟康唑水溶性好,局部应用眼内通透性良好。聚维酮碘是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的络合物,是一种广谱的高效杀菌剂,对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③其作用机制为:聚乙烯吡咯烷酮具有亲水性,能作为载体将所络合的碘释放到细胞膜上,游离碘与菌体蛋白结合使其变性、氧化、迅速杀死病原体。聚维酮碘具有稳定性好、刺激性小、毒性低、颜色易清洗等优点,在临床已广泛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但在眼科临床时则需要考虑选用既可达到有效灭菌效果,又不损伤眼部组织的适当浓度。在确保消毒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低浓度聚维酮碘,以减少其对角膜上皮和内皮的毒性损伤。在聚维酮碘涂抹角膜溃疡前,应先将疏松苔垢刮除,这样既可以清除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又可避免对角膜内皮和眼内组织的损害。

对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我们有以下体会:①联合用药:临床证明,利用药物生物特性的差异联合应用2-3种抗真菌药物可增强抗真菌效能:如氟康唑联合二性霉素B、那他真等。②贝复舒既可以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又可作为载体把不同的治疗药物导向并保留在人体不同的病变部位,使药物可以作用到更精确的靶位上,并提高治疗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因此氟康唑眼水联合贝复舒既可在角膜表面形成较高的氟康唑药物浓度、并维持较长时间,又可促进角膜创面的愈合,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缩短了疗程。③配合以清创+聚维酮碘烧灼去除了坏死组织。一方面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增强疗效;另一方面去除了大量的真菌代谢毒素和蛋白溶解酶,减少了对角膜组织的损害,使用聚维酮碘能更好地杀死病原体。其清创术要在显微镜下进行,要尽量去除坏死组织直至坚韧的角膜组织。④根据病情调整用药频率。在早期一定要频繁点药,由于抗真菌药物对正常角膜也存在毒性作用,因此随着角膜溃疡的逐渐愈合要逐渐降低点药频率以利于角膜愈合。⑤坚持用药慎重停药。有时侯角膜溃疡面似乎愈合,但深基质层仍可能残留少量菌丝,加之抗真菌药物的渗透性差,此时若突然停药极有可能导致菌丝的再燃。因此我们认为待角膜溃疡完全愈合、上皮完整后再坚持局部点药1周,无反复方可停药。另外,准确而客观地判断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过程中病情的转归,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及选择停药时间特别关键。本研究中我们根据以下几点调整用药均收到良好效果:患者眼部疼痛等刺激症状减轻;视力无下降或提高;前房渗出等炎症反应持续减轻;前房积脓消退;角膜炎症浸润减轻;溃疡面逐渐缩小。

总之,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难治性眼病,应以预防为主。作为临床医生应避免滥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我们相信只要早期正确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就可以保存一定的视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谢立信,史伟云,刘敬.改良角膜活检法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诊断[J].眼科新进展,1999,19(2):89-91.

[2]张俊杰,谢雷克,陈祖基,等.氟康唑眼液滴眼的眼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108-107.

[3]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76.

角膜范文篇10

【关键词】近视;角膜;Q值;球差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组织的消融使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重塑,改变屈光力,从而矫正屈光不正。但传统的角膜屈光手术通常采用的标准球面切削,虽然去除了患眼的屈光不正度数,但使得术后球差明显增加,使视觉质量下降。为了改善视觉质量,人们提出了Q值(即非球面性系数)引导的个性化切削。但目前关于角膜前表面Q值的分布及Q值与眼球差相关性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对来我院准备接受近视屈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探索Q值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最佳目标Q值的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200703/200704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进行近视屈光手术术前检查的近视患者50例100眼,男24例,女26例;年龄18~33(平均24.85±4.31)岁;低度近视组16眼、中度近视组48眼、高度近视组36眼。显性验光屈光度数(等效球镜)为5.49±2.39D,屈光度数范围:0.50~11.00D。所有患眼均无任何角膜手术史及任何眼病,隐形眼镜均停戴1mo以上,最佳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

1.2方法

1.2.1屈光手术术前检查流程

按照屈光手术术前检查流程,对近视患者依次进行下列检查:视力、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像差、主觉验光、裂隙灯、角膜中央厚度和眼轴长度测量、散瞳眼底检查。其中角膜地形图及像差检查均由同1人检查,每眼重复测量3次以上。按照近视度数(等效球镜)分为低度近视组:近视度数≤3.00D;中度近视组:近视度数3.00~6.00D;高度近视组:近视度数>6.00D。

1.2.2Q值的获得

使用TOPOLYSER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在lensfitting模式下获取20°,25°,30°的平均e值。根据Q=e2,分别求得角膜20°,25°,30°的Q值。

1.2.3角膜前表面像差获得

采用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用Externalinterface显示模式将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和高度等数据输出。取6.0mm像差分析直径,在Matlab平台中采用光路追迹的转换程序生成角膜像差,取球差(C12)进行分析。由于WASCA像差仪是以眼的入瞳中心为中心点测量的,而Humphrey角膜地形图所得角膜前表面像差是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的,因此在转换中将角膜前表面像差关于瞳孔中心移位。

1.2.4全眼球差获得

采用WASCA像差分析仪,在同一暗室,测量时用黑色的头罩将被检者的头部和检测头罩住。取6.0mm直径球差(C12)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KS正态性检验;性别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左右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屈光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先绘制散点图,再进行控制年龄因素的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采用直线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Q值

角膜前表面20°,25°,30°的Q值分别为0.144(中位数),0.213±0.110,0.277±0.108。经KS正态性检验,25°角膜Q值近似正态分布(P=0.074,图1);余两者非正态分布(P=0.012,P=0.023)。

2.2Q值与角膜前表面球差的相关性

25°角膜Q值与6.0mm角膜球差正相关(r=0.673,P=0.000,图2)。回归方程:Y=0.422X+0.347(P=0.000)Y:角膜球差,X:Q值。

2.3Q值与全眼球差的相关性

25°角膜Q值与6.0mm全眼球球差正相关(r=0.241,P=0.016,图3)。回归方程:Y=0.23X+0.115(P=0.019)Y:全眼球差,X:Q值。

3讨论

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及业界对准分子激光手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日益受到重视。常规手术后导入的高阶像差,尤其是球差和彗差正是损害视觉质量的重要原因。球差中,一次球差(C12)对视觉质量损害最显著。针对手术引入的球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Q值引导的个性化手术,以期减少术后球差,改善视觉质量。因此,角膜前表面的形态及其与球差的相关性必定引起我们的关注。

有研究表明:正常角膜前表面为非球面,从中心到周边逐渐变平,屈光力逐渐减小,曲率半径逐渐增大,曲率逐渐减小。角膜顶端的曲率最大,由角膜顶端到周边其曲率逐渐减小,其变化速度在不同的经线不同,同一经线的变化也不完全相同。为了能详细地描述角膜沿子午线截面的非球面性状态,更准确地表达其非球面性的程度,可引用“Q值”来表示。大多数人的角膜呈扁长形(prolate),即Q<0,少部分人的角膜由中央向周边部逐渐变陡,呈扁圆形(oblate),Q>0[1]。目前关于Q值的文献报导不一,这可能与分析直径、实验对象及采样点多少不同等有关。法国Haouat等[2]报告近视患者平均角膜Q值为0.09,陈世豪等[3]报告4.5mm角膜前表面平均Q值为0.142±0.151,Hersh等[4]报告4.5mm平均角膜Q值为0.17±0.1499,在YebraPimentel等[5]的研究中,平均角膜Q值为0.23±0.08,Mainstone等[6]的研究发现6.0mm角膜平均Q值为0.26,GonzálezMéjiome等[7]的研究中7mm角膜平均Q值为0.26,沈政伟等[8]报告30°(约对应7.5mm角膜直径[9])角膜平均Q值为0.28±0.09。图125°角膜Q值。图2角膜Q值角膜球差散点图。图3角膜Q值全眼球差散点图。

在我们研究中,角膜20°,25°,30°(分别约对应4.7mm,6.1mm,7.5mm角膜直径)的Q值分别为0.144(中位数),0.213±0.110,0.277±0.108。从角膜中央向周边变平坦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即角膜从中央向周边并非为一恒定Q值,其绝对值越往周边越大,这与GonzlezMijome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因为25°(约6.1mm角膜直径)的角膜前表面Q值近似正态分布;数据采集较方便,不容易出现机器估计数值;而且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光学区直径通常为5.5~7.0(多为6.0)mm;所以,采用25°的Q值用于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手术可能比较合理。球差是轴上物点以宽光束成像时产生的像差,也就是轴上物点对应的理想像点与非近轴光线的像点之间的距离[10]。我们知道,非球面的Q值与球差可以通过公式推导进行换算。为避免同一机器由于公式换算引起的角膜Q值与角膜球差“显著相关”,我们采用两种机器分别测量Q值和球差。

我们的研究中,角膜前表面Q值与角膜球差显著相关(r=0.673,P=0.000)。虽然Q值与球差都是由角膜前表面采样点进行计算所得,但目前角膜地形图角膜Q值多数是由几条子午线Q值平均计算所得,采样点仅限于几条子午线上(相互之间间隔45°~90°),数据不能反映一定范围内全角膜各子午线实际Q值或实际平均Q值。而角膜前表面球差由一定范围内角膜前表面全部采样点计算所得,故对角膜前表面Q值与球差的相关性可能也有所影响。Artal等[11,12]的研究发现,角膜和晶状体的高阶像差,尤其是球差通常其符号是相反的,起到一种补偿作用。其中角膜前表面主要产生正球差,晶状体主要产生负球差,约抵消角膜球差的1/2~2/3。在本研究中,角膜球差与全眼球差正相关(r=0.533,P=0.000),但相关性不是很高,可见晶状体的补偿作用使角膜球差与全眼球差的相关性减弱。Manns等[13]研究发现6.0mm直径,角膜Q值为0.45~0.47时,眼球初级球差为零。Gatinel等[14]也在论文中提出,当Q值为0.26时,可以矫正球差的一半。这些结果都是在模型中研究得出的。本研究中,角膜Q值与全眼球差正相关(r=0.241,P=0.016),相关程度很弱。由此可见,实际临床上由于个体之间晶状体球差不同,其对角膜球差的补偿比例也不相同,从而会降低角膜Q值与全眼球差之间的相关性。在如此低的相关程度下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其回归方程进行两者之间的换算不太合理。

因此,我们不可能通过术前计算目标Q值使全眼球差达到某一预计值;将所有患眼选择某一固定目标Q值似乎也不太恰当。而将目标Q值调整至术前Q值,使术后球差更接近术前状态,可能有更好的预后。当然,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反应等,可能会对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outhwaiteWA,HoughT,EdwardsK,etal.TheEyeSysvideokeratoscopicassessmentofapicalradiusandpvalueinthenormalhumancornea.OphthalmicPhysiolOpt1999;19(6):467474

2HaouatM,GatinelD,DuongMH,etal.Cornealasphericityinmyopes.JFrOphtalmol2002;25(5):488492

3陈世豪,李斌,王勤美.国人近视屈光手术人群角膜前表面非球性参数的调查.眼科研究2007;25(7):574550

4HershPS,FryK,BlakerJW.Sphericalaberrationaft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and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clinicalresultsandtheoreticalmodelsofetiology.JCataractRefractSurg2003;29(11):20962104

5YebraPimentelE,GonzlezJijomeJM,CervioA,etal.Cornealasphericityinayoungadultpopulation.Clinicalimplications.ArchSocEspOftalmol2004;79(8):385392

6MainstoneJC,CarneyLG,AndersonCR,etal.Cornealshapeinhyperopia.ClinExp

7GonzlezMijomeJM,VillaCollarC,MontsMicR,etal.Asphericityoftheanteriorhumancorneawithdifferentcornealdiameters.JCataracRefractSurg2007;33(3):465473

8沈政伟,周和政,吴金桃,等.正常眼角膜Q值检测分析.国际眼科杂2006;6(6):13561357

9KollerT,IseliHP,HafeziF,etal.Qfactorcustomizedablationprofileforthecorrectionofmyopicastigmatism.JCataractRefractSurg2006;32(4):584589

10母国光,战元龄.光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65

11ArtalP,GuiraoA.Contributionofthecorneaandthelenstotheaberrationsofthehumaneye.OptLett1998;23(21):17131715

12ArtalP,GuiraoA,BerrioE,pensationofcornealaberrationsbytheinternalopticsinthehumaneye.JVision200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