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0:25:54

教会范文篇1

在讯息爆炸的世代中,”时间”成为人抓取的对象。文明科技创造许多产物,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讲求其经济效益;然而,过度依赖这些产物,并讲求速成或仅仅是走马看花而导致扎根肤浅,这是否意味著人们即将失去学习的自主性或与生俱来的能力?视听媒体的普遍性让我们掌握了最新消息,电脑科技的精进造就了人们的便利性,透过这些机器,确实是让我们省了许多时间,但无形之中却也抹煞了人们学习的能力。渐渐地,人不再是有灵的活人了。现今世代的文化风俗,不但主导现实的社会风貌,更是影响了教会的生活及型态,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无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识。当上帝赐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现今时代更是大大地被标榜出来,个人主义的抬头、以物质为注重的导向,任何的作法、选择、目标,似乎仅止于当下的感受或填补心中的需求,但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会的音乐也同样地受到上述的影响。因著媒体的发达,使人的双眼习惯于萤幕而鲜少书本的阅读,降低了逻辑思考的能力;双耳亦习惯听机器的播放,而减少(失去)了乐谱及文字的阅读,降低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时代的”口传时期”,大多数的时间只凭著感官经验(或情绪)来学习,而非透过人的理智意识来思考。教会司琴的缺乏,学习者希望寻求简易且速成的方式达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却局限了学习者在键盘上及读谱上的能力,误以为「司琴就是如此」,扼杀了将来在音乐方面的进深。个人离开音乐服事岗位进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会服事初际,讶异的是信徒懂得看谱的比例已较往年下降(此处指五线谱、简谱),他们通常学习一首歌,是经由录音带或CD的播放,边聆听、边看字来学习一首歌;引用张真光牧师[2]的说法,称上述为KTV文化[3],双眼看著投影片或萤幕上的字幕变化,耳朵听著旋律透过脑子转换用嘴巴跟著唱,诗歌本对他们来说如同无字天书。教会的牧者或音乐同工是否有因应之道来帮助弟兄姊妹?亦或顺应著社会潮流,也就如此罢了?

二、从圣经看音乐的重要性与教会音乐

1.音乐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诗篇96篇1节),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神的话,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4],并要倚靠耶和华。」(诗篇40篇3节)当我们面对神的尊荣、威严、恩慈与爱时,单用言词表达难以形容,如结合适当的音乐传述内心的情感,”颂扬”、”称谢”、”赞美”耶和华我们的神,则清新动人的信息与热切皆能传达给听者并满足自己。这真是奇妙,当你心灵诚实地歌唱回应神之际,他便来充满你。

有敬拜我们的主之处,就有耶和华的歌。歌罗西书3章16节保罗劝信徒们:「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及以弗所书5章19节嘱咐信徒们:「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透过诗班献诗、信徒齐唱赞美或乐器献奏等,营造适当的情境让信徒进行对上帝的崇拜[5],更重要地是预备信徒承受神的话语及祝福。

2.教会音乐的滥殇

翻开旧约圣经,我们得知以色列民以音乐做为媒介来事奉、敬拜神,不但如此,也使用音乐作为争战的武器;在此时代似乎音乐与宗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设立专职的音乐事奉者,配合规律的组织(或制度),以敬虔及圣洁的态度进入至圣所,如此行事影响当时的以色列民,经由环境的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种下教会音乐的事奉观。

大卫王与所罗门王时期,将教会音乐领至颠峰;大卫王将音乐事奉带入神的子民生活当中,他在圣殿当中设立专职歌唱者,还必须是利未人的身份以音乐敬拜神(历代志上9章33节)。当大卫王派歌唱的弟兄以乐器欢喜地歌颂神,这些音乐祭司是事先经过严格训练的(历代志上15章22节);其子所罗门王更将音乐的事奉制度化。在陈罗以所著的「基督教圣诗史略」中提到:「所罗门王在圣殿建立之后,在全国学校设立诗班,普遍地训练音乐人才,更将音乐列为圣殿事奉的职事,供职于神面前与祭司的事奉相称,奠定教会音乐在宗教事奉生活上的地位(历代志下5章11~13节)[6]。」历代志下20章21节也提到约沙法王与民商议设立歌唱的人颂赞耶和华,使他们穿上圣洁的服,走在军队前赞美耶和华;希西家王大病复元后献上赞美与感恩的诗歌说:「耶和华肯救我,所以我们要一生一世,在耶和华殿中用丝弦的乐器,唱我的诗歌。」(以赛亚书38章20节),希西家王指出这诗歌要在耶和华的殿中被唱出来,以纪念、赞美神的救恩。上述的例子是透过实际的事奉经验,教导百姓及音乐事奉者,让以色列民不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透过实际事奉的经历,再次将以色列民在圣殿当中的音乐事奉观念活化出来。3.拿什么音乐献给主有首诗歌「将最好献主」[7],深深激励信徒献身在主的事工上,但我们得省思:什么是最好的。诗篇149及150篇教导信徒要唱新歌并用乐器来赞美神,这是无法推托的命令,而神在创造之初便赋予了我们实行此命令的能力,所以信徒切不可硬著颈项说”我不会唱”却又不肯学;神创造音乐为要使所造物用来敬拜主自己,而我们不可践踏如此美妙的恩赐,当拾起你现有的音乐才能,接受严格训练并要专心学习,不仅是透过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使技巧提升,更与合宜的神学观念相互结合[8]。其中,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目的并非牢笼人,而是要拓宽信徒的眼界,使信徒可以不段地向上爬、往外扩展。倘若教育训练的结果是让人自满于现状,或辖制信徒延伸学习的机会,此种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须待商确。[9]

三、教会音乐教育的目的

目前在台湾学音乐的人口逐渐地增加,但讽刺的是国人的音乐素质似乎有低落的现象,此种低落现象同样出现在现今的教会中;如同前述提到教会信徒对于乐谱、简谱的认知,甚至某些信徒不知如何开口歌颂神。流行性的福音诗歌确实让教会音乐更普及化,但若仅是一昧地使用,似乎有其盲点。不论何种的音乐风格,在使用时是否能够多加地考虑?对于信徒的造就性,不仅仅只是在唱诗歌的那一时刻,久而久之在学习的果效上,是否能帮助他们于认识音乐的面相上更加地宽广?一提到音乐教育,直接联想的就是音乐方面的课程,诸如乐理、读谱训练、司琴法等等。从理论到技巧性的学习,都需要经常不断地操练,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将最好的呈现在神的面前;音乐理论、分析的培养,是为了帮助我们解读抽象的音乐[10],使学习者不仅只凭感官、情感经验,更透过逻辑的思考,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教会中使用的音乐,才能分辨其中的好坏或者问题所在;音乐的文脉关系,涵盖著个人的概念与经验,在教会中使用的音乐也不例外。概念性的素材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共识,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同,经验性的素材是随著个人的体会而有所不同。人类的美感经验,因著成长背景的不同而变化,但若将概念性加入个人的经验性,产生共鸣的可能性便提高[11]。当我们在教会使用音乐敬拜神时,更重要的是求主掌权及圣灵的运行,才能与信徒一同用音乐来敬拜我们的神,其间的共鸣使弟兄姊妹在灵里合一,将嘴唇的祭以口唱心合地敬拜赞美我们的神。

而上述提到的概念性是指音乐理论的课程或分析,首当其冲的是对于教会音乐在观念上的建立,当中包括了教导、运用及看法。经验性就如同前一段提到的情感经验,透过个人对诗歌、音乐的体会,将它展现出来献祭在神的祭坛前。教会音乐的存在倘若仅是供人欣赏、徜徉在美学的经验里,而忽

视了歌词当中的属灵意义,及主要敬拜的对象:三位一体的真神,便失去教会音乐存在的功能[12]。主日崇拜等各样聚会时,以音乐和诗歌的方式敬拜神,其重要性与信息分享传递是同等的;当神创造了音乐,让人在情感部份,藉由音乐的敬拜使人的心灵与口中的声音献与神,升华至祭坛前与神相交,因「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章24节)。

以下是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主日讲道论及敬拜的真谛的观点,从敬拜的角度来谈论灵性:「教会的崇拜层次高于其他宗教的崇拜层次,是属于”灵”的敬拜,所以敬拜是人与神的互动,是以”灵”做为媒介并且不受时空限制。自从神用尘土造了亚当,又在他的鼻子里吹一口气,使他成了有灵的活人,所以有灵的人才能敬拜神,并与创造我们的神互动。心灵敬拜对基督徒来说是非常重要,但教会音乐的观念不仅于此,这一切若不透过教导,很难让弟兄姊妹有省思的机会。」人常常需要被提醒、鼓励,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做,而是不知;很多时候我们仓皇的去行、慌张地献祭,是出于无知,对神或服事上、心态观念上的不知、无知,无形之中促使信徒在许多事情上不讨神喜悦,以致于得罪神。我们常说:「不知者无罪」,但在利未记5章17节提到:「若有人犯罪,行了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甚么事,他虽然不知道,还是有了罪,就要担当他的罪孽。」即使是不知或无知,不讨神喜悦并得罪神,就需要担当自己的罪孽。就以张牧师提到”灵的敬拜”作为例子,可能是某些信徒从来没有审慎仔细地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参加主日崇拜,这习以为常的动作,使我们易于疏忽,在每次的崇拜是否真是用心灵与神的灵相交;透过教导帮助信徒釐清不正确的观念、抽离模糊不清或自以为是如此的想法,导入正确的音乐敬拜观念,使他到老都不偏离,也唯有在系统性的音乐教育之下,才有其成功的可能,让信徒不仅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经过有系统、有条理音乐教育的引导,来了解圣经当中的教导及神的心意,不但让他们有自省的机会,也再次看重这是属神的教会,并帮助信徒不沾染罪,带著谨慎敬畏的心进入至圣所在。[13]

四、教会音乐训练的必要性

教会音乐训练是为帮助信徒实践”行”与”做”的部份,透过训练来引导信徒正确的学习方法,经由不断地操练并增加其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服事的品质,将馨香之祭献在神的祭坛前,让信徒在教会服事的当中能彼此造就、扶持与鼓励,并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正确的服事观,同心建立基督的身体。

服事需要付上代价的,音乐的训练更是需要日积月累、花时间不段地操练。人常想以速成之法得到果效,此种跑短线的方式,长久下来是难以拓宽音乐的领域,在服事的运用上也很有限。音乐训练的过程亟需求神赐下耐力、恒心、毅力,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的果效。摆上时间、花尽心思、耗尽体力与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成正比,有时候所见到的仅有”种子发芽”,甚至产生负面的果效,当然其中牵涉到错误的学习方法及是是而非的观念所延伸出误导的现象。学习的过程中倘若无法持续,常常可有可无、忽隐忽现,往往仅是站在原地重新起跑,久之令人丧失心智、倍感挫折,便将那仅有的一部份埋在地底下,自此闭关也就不了了之。

上述提到音乐训练的问题,好像都集中在学习事奉者的身上。当然好徒弟也要有好师傅,在中国古代的师徒制当中,师徒是一起生活的,除了学习技术之外,还要跟著师傅透过环境学习”做人”[14]。伟大教师的特色是”教得出来”且”教得对”及”教得好”,而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必须要能”做得出来”且”做得对”;将抽象的音乐做得”好”,个人觉得难以定义,但总要朝向尽心、尽力地摆上,将自己最好的展现在神与人的面前。孔子曾形容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充实、累积教导的经验,才可能解其学生所有的疑惑。教导者在学生时代遇到学习上的失败、挫折的关卡,当一路走来,无形之中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法”,这是成为教师应有的实际经验,将来也会成为教师在教导上的经验,更能体会有同样遭遇的学习者,适时地给予教导与精神上的鼓励。教导者要善于使用言语,在褒与贬之间也要用得巧妙并用得当,最怕教导者在责备之时含著怒气,怒气引发的言语经常是具有毁灭性的,这就如同”酵”一样,容易在学习者的心中发酵,倘若学习者无法走出伤害的阴影,只会给魔鬼留地步。人需要适时地被鼓励,过多的拆毁性话语,只让信徒在学习的过程中气馁。所以教会音乐训练需要有适当的教师,并且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导学生。在对待人的部份可以宽容,但在专业音乐的训练上需要严谨的教导,学习者才有约束力、了解其间的原则性,知道何谓是教会音乐的标准,并将最好的献给神[15];我不用”好”这个字来描述教学方法,因为神创造的人各有不同,必须按著学生当时的需求及能力施以教导,相同的教材因著不同的资质而有所改变,之所谓孔子提到的”因材施教”。过多的学生人数是很难对症下药的,特别是技巧性的学习,学生的人数需要被限制。即使是音乐的基本训练或理论课程,学生彼此间的程度当避免过渡的悬殊,所以在训练课程的拟定之初,需定下程度的标准,以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当信徒经由训练之后,逐渐地无须依靠外界或硬体的帮助,而拥有自学的能力[16]。在前述的「教会音乐的现况」当中提及:现今科技的进步,确实是在许多的事上得到便利,但取之容易、用之不竭,往往不懂得珍惜,甚至于人与天俱来的学习本能,也未能好好的运用。举例来说:KTV文化就是如此,在此并非完全排斥投影片的运用,若是能带给人方便、帮助视觉对歌词的反应,并且抬头、敞开喉咙以便于帮助弟兄姊妹来歌颂神,又何尝不用它呢?但在使用的过程,切勿以”简便”为主,因为经由KTV文化的洗礼,所遗留下的产物是一群不会看简谱的信徒,更别提对五线谱的认识;每次学习一首新歌,CD、录音带变成我们的”老师”,透过边听、边唱、边学就学会的新歌,常常唱出来的与原谱有些微、甚至于很大的出入,特别是节奏的部份[17]。「乐谱是产生音乐的依据」[18],创作者将心灵对神的感念,透过乐谱与文字传递,不但造就自己,在敬拜赞美神的部份也同时造就了信徒。其实最好的方法,是让信徒自己能够看谱、读字并立即地学或唱诗歌[19],可在投影片的字幕上标出简谱或五线谱,虽然麻烦但却达到训练教育的功能。倘若不透过真正的学习,只凭著当下的感觉,仅以口传耳听的方式来学唱诗歌,并非是好现象、更非长久之计。[20]姑且不论信徒的自发能力有多少,至少透过训练让有心学习者有依据可循,以建立其自学的能力,并于服事的技巧上更加习练得通达,导入正确的服事观,提升服事的品质。

五、结语

教会音乐在服事上的应用,无形当中形成的教育是非常有力的见证。若是想长期委身地投入事奉当中,就必须给予正当以及适合的音乐教育,经由学习的过程,逐渐地知道并将其行出来。我们常说要”做中学”,但在“做”的同时,必须在观念上有所教导以致于不偏离,并按著神给人的次序而行;所有的成果并非一蹴可及,端看其间所付出的心血及代价。故培养其事奉的经验,方能看到成效。若只凭著一股傻劲、冲劲地做,常是事倍功半反而功亏一篑。

另外,教会在音乐上的服事尚须兼顾社会责任。教会成员亦是社会的一份子,或可从教会来改变社会,或被社会影响教会。因为教会是社会上诸多团体中须常接触音乐的族群,若透过适切之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从提升信徒的音乐素质做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即不负神的美好创造。

参考文献:

[1]类似的观念在「当代音乐崇拜」第312至313页也提到。「当代音乐崇拜」,赫士德(DonaldP.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2]张真光牧师,现任怀宁浸信会主任牧师及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圣乐系老师。

[3]KTV文化是指坊间的卡啦OK,业者将歌曲的内容以电视萤幕方式播放,歌词的字幕随著伴唱带打在电视萤幕的下方,歌唱者手中拿著麦克风、耳朵听著伴唱带、双眼随著字幕上方会跳动的小圆点学唱歌。

[4]这节经文中的”惧怕”,希伯来原文是yare,含有”崇敬”、”敬畏”、”公义的行为”、”敬拜”之意,其中崇敬的含意通常多于惧怕的含意。参考「预言之歌」第14页,拉玛·柏士曼著,以琳书房出版。

[5]教会音乐的功能之一,有帮助信徒的心灵获得释放,使之从世俗回返到神圣的状态,这是个净化的过程。参考本文作者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音乐组88学年度硕士论文「弦乐四重奏《思恩》及其创作理念」。

[6]引自「基督教圣诗史略」,陈罗以著,第19页,道生出版社出版。

[7]「颂主新歌」第450首,浸信会出版部(香港)。

[8]教会音乐与神学观念的结合,因篇幅因素暂不于此探讨。

[9]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讲授「司琴的预备」一题时,强调「好的音乐教育系统必须能提供学生不受限制的发展空间,并引领学生进入水深之处,发掘神所赐的才能,协助学习将最好的献给主;而许多速成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的天赋能力遭埋没。」殊不知自己拥有群牛的财力,仍以为是个仅有两只鸽子的穷人家,试问当奉献时会拿出什么呢?鸽子或牛犊。

[10]音乐是抽象的一门艺术,尽管在音乐展现的过程中,会留在聆听者的内心造成“真实的感觉”,但仍无法具体地说出音乐在表现什么。参考「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谛观有情」,第25至27页,林古芳著。

[11]此处的概念性及经验性,参考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二)音乐的材料─概念/经验,第3页,他是以概念世界/经验世界来称呼。

[12]在此引用「当代音乐崇拜」第48至49页,赫士德(DonaldP.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13]「教会教育的功能是在教导信徒敬拜事奉,以敬拜事奉的前提之下,教导必须的以及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术。一切以造就信徒为目的,按著实际的需要施以音乐教育。」节录自「教会音乐事工」,第202页,易启年著,荣光社出版。

[14]师徒制的学习请参阅2000年四月份的台湾浸信会神学院院讯,由谭国才牧师撰写的「学院式神学教育的教义与重要性」,提到学徒式(师徒制)及学院式两者之间不同的学习,本文不再此处论述。

[15]这一点是透过怀宁浸信会诗班顾弟兄的提醒。之前自己曾担心过多的要求,会使人在服事上裹足不前,甚至造成伤害。其实教导专业的部份,需要以高标准严谨的方式教导,让服事者明白什么是将最好的献给神;严谨的教导并不意味著必须行为严厉(如斥责方式等),只要言语用得当,用爱心以温和平稳的态度要求弟兄姊妹,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机会教育。

[16]初次到教会服事,私下与张真光牧师聊天时,他谈论到:「教会应该提供弟兄姊妹有学习的机会,以建立他们的自学能力。」[17]这当中有些是诗歌作曲者,对于中国语文在音乐创作处理上的缺乏,而导致弟兄姊妹凭著一般说话的词句声调唱诗歌,而与原谱有些出入;例如节奏与歌词的安排,中文的咬字、音韵等等;因限于篇幅,所以在此申述的目的是提醒领会者在诗歌方面的选择,而非本文探讨的范围。

[18]引用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三)结构化表情,第15页。

教会范文篇2

在讯息爆炸的世代中,”时间”成为人抓取的对象。文明科技创造许多产物,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讲求其经济效益;然而,过度依赖这些产物,并讲求速成或仅仅是走马看花而导致扎根肤浅,这是否意味著人们即将失去学习的自主性或与生俱来的能力?视听媒体的普遍性让我们掌握了最新消息,电脑科技的精进造就了人们的便利性,透过这些机器,确实是让我们省了许多时间,但无形之中却也抹煞了人们学习的能力。渐渐地,人不再是有灵的活人了。现今世代的文化风俗,不但主导现实的社会风貌,更是影响了教会的生活及型态,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无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识。当上帝赐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现今时代更是大大地被标榜出来,个人主义的抬头、以物质为注重的导向,任何的作法、选择、目标,似乎仅止于当下的感受或填补心中的需求,但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会的音乐也同样地受到上述的影响。因著媒体的发达,使人的双眼习惯于萤幕而鲜少书本的阅读,降低了逻辑思考的能力;双耳亦习惯听机器的播放,而减少(失去)了乐谱及文字的阅读,降低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时代的”口传时期”,大多数的时间只凭著感官经验(或情绪)来学习,而非透过人的理智意识来思考。教会司琴的缺乏,学习者希望寻求简易且速成的方式达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却局限了学习者在键盘上及读谱上的能力,误以为「司琴就是如此」,扼杀了将来在音乐方面的进深。个人离开音乐服事岗位进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会服事初际,讶异的是信徒懂得看谱的比例已较往年下降(此处指五线谱、简谱),他们通常学习一首歌,是经由录音带或CD的播放,边聆听、边看字来学习一首歌;引用张真光牧师[2]的说法,称上述为KTV文化[3],双眼看著投影片或萤幕上的字幕变化,耳朵听著旋律透过脑子转换用嘴巴跟著唱,诗歌本对他们来说如同无字天书。教会的牧者或音乐同工是否有因应之道来帮助弟兄姊妹?亦或顺应著社会潮流,也就如此罢了?

二、从圣经看音乐的重要性与教会音乐

1.音乐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诗篇96篇1节),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神的话,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4],并要倚靠耶和华。」(诗篇40篇3节)当我们面对神的尊荣、威严、恩慈与爱时,单用言词表达难以形容,如结合适当的音乐传述内心的情感,”颂扬”、”称谢”、”赞美”耶和华我们的神,则清新动人的信息与热切皆能传达给听者并满足自己。这真是奇妙,当你心灵诚实地歌唱回应神之际,他便来充满你。

有敬拜我们的主之处,就有耶和华的歌。歌罗西书3章16节保罗劝信徒们:「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及以弗所书5章19节嘱咐信徒们:「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透过诗班献诗、信徒齐唱赞美或乐器献奏等,营造适当的情境让信徒进行对上帝的崇拜[5],更重要地是预备信徒承受神的话语及祝福。

2.教会音乐的滥殇

翻开旧约圣经,我们得知以色列民以音乐做为媒介来事奉、敬拜神,不但如此,也使用音乐作为争战的武器;在此时代似乎音乐与宗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设立专职的音乐事奉者,配合规律的组织(或制度),以敬虔及圣洁的态度进入至圣所,如此行事影响当时的以色列民,经由环境的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种下教会音乐的事奉观。

大卫王与所罗门王时期,将教会音乐领至颠峰;大卫王将音乐事奉带入神的子民生活当中,他在圣殿当中设立专职歌唱者,还必须是利未人的身份以音乐敬拜神(历代志上9章33节)。当大卫王派歌唱的弟兄以乐器欢喜地歌颂神,这些音乐祭司是事先经过严格训练的(历代志上15章22节);其子所罗门王更将音乐的事奉制度化。在陈罗以所著的「基督教圣诗史略」中提到:「所罗门王在圣殿建立之后,在全国学校设立诗班,普遍地训练音乐人才,更将音乐列为圣殿事奉的职事,供职于神面前与祭司的事奉相称,奠定教会音乐在宗教事奉生活上的地位(历代志下5章11~13节)[6]。」历代志下20章21节也提到约沙法王与民商议设立歌唱的人颂赞耶和华,使他们穿上圣洁的服,走在军队前赞美耶和华;希西家王大病复元后献上赞美与感恩的诗歌说:「耶和华肯救我,所以我们要一生一世,在耶和华殿中用丝弦的乐器,唱我的诗歌。」(以赛亚书38章20节),希西家王指出这诗歌要在耶和华的殿中被唱出来,以纪念、赞美神的救恩。上述的例子是透过实际的事奉经验,教导百姓及音乐事奉者,让以色列民不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透过实际事奉的经历,再次将以色列民在圣殿当中的音乐事奉观念活化出来。3.拿什么音乐献给主有首诗歌?附詈孟字鳌筟7],深深激励信徒献身在主的事工上,但我们得省思:什么是最好的。诗篇149及150篇教导信徒要唱新歌并用乐器来赞美神,这是无法推托的命令,而神在创造之初便赋予了我们实行此命令的能力,所以信徒切不可硬著颈项说”我不会唱”却又不肯学;神创造音乐为要使所造物用来敬拜主自己,而我们不可践踏如此美妙的恩赐,当拾起你现有的音乐才能,接受严格训练并要专心学习,不仅是透过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使技巧提升,更与合宜的神学观念相互结合[8]。其中,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目的并非牢笼人,而是要拓宽信徒的眼界,使信徒可以不段地向上爬、往外扩展。倘若教育训练的结果是让人自满于现状,或辖制信徒延伸学习的机会,此种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须待商确。[9]

三、教会音乐教育的目的

目前在台湾学音乐的人口逐渐地增加,但讽刺的是国人的音乐素质似乎有低落的现象,此种低落现象同样出现在现今的教会中;如同前述提到教会信徒对于乐谱、简谱的认知,甚至某些信徒不知如何开口歌颂神。流行性的福音诗歌确实让教会音乐更普及化,但若仅是一昧地使用,似乎有其盲点。不论何种的音乐风格,在使用时是否能够多加地考虑?对于信徒的造就性,不仅仅只是在唱诗歌的那一时刻,久而久之在学习的果效上,是否能帮助他们于认识音乐的面相上更加地宽广?一提到音乐教育,直接联想的就是音乐方面的课程,诸如乐理、读谱训练、司琴法等等。从理论到技巧性的学习,都需要经常不断地操练,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将最好的呈现在神的面前;音乐理论、分析的培养,是为了帮助我们解读抽象的音乐[10],使学习者不仅只凭感官、情感经验,更透过逻辑的思考,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教会中使用的音乐,才能分辨其中的好坏或者问题所在;音乐的文脉关系,涵盖著个人的概念与经验,在教会中使用的音乐也不例外。概念性的素材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共识,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同,经验性的素材是随著个人的体会而有所不同。人类的美感经验,因著成长背景的不同而变化,但若将概念性加入个人的经验性,产生共鸣的可能性便提高[11]。当我们在教会使用音乐敬拜神时,更重要的是求主掌权及圣灵的运行,才能与信徒一同用音乐来敬拜我们的神,其间的共鸣使弟兄姊妹在灵里合一,将嘴唇的祭以口唱心合地敬拜赞美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们的神。

而上述提到的概念性是指音乐理论的课程或分析,首当其冲的是对于教会音乐在观念上的建立,当中包括了教导、运用及看法。经验性就如同前一段提到的情感经验,透过个人对诗歌、音乐的体会,将它展现出来献祭在神的祭坛前。教会音乐的存在倘若仅是供人欣赏、徜徉在美学的经验里,而忽视了歌词当中的属灵意义,及主要敬拜的对象:三位一体的真神,便失去教会音乐存在的功能[12]。主日崇拜等各样聚会时,以音乐和诗歌的方式敬拜神,其重要性与信息分享传递是同等的;当神创造了音乐,让人在情感部份,藉由音乐的敬拜使人的心灵与口中的声音献与神,升华至祭坛前与神相交,因「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章24节)。

以下是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主日讲道论及敬拜的真谛的观点,从敬拜的角度来谈论灵性:「教会的崇拜层次高于其他宗教的崇拜层次,是属于”灵”的敬拜,所以敬拜是人与神的互动,是以”灵”做为媒介并且不受时空限制。自从神用尘土造了亚当,又在他的鼻子里吹一口气,使他成了有灵的活人,所以有灵的人才能敬拜神,并与创造我们的神互动。心灵敬拜对基督徒来说是非常重要,但教会音乐的观念不仅于此,这一切若不透过教导,很难让弟兄姊妹有省思的机会。」人常常需要被提醒、鼓励,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做,而是不知;很多时候我们仓皇的去行、慌张地献祭,是出于无知,对神或服事上、心态观念上的不知、无知,无形之中促使信徒在许多事情上不讨神喜悦,以致于得罪神。我们常说:「不知者无罪」,但在利未记5章17节提到:「若有人犯罪,行了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甚么事,他虽然不知道,还是有了罪,就要担当他的罪孽。」即使是不知或无知,不讨神喜悦并得罪神,就需要担当自己的罪孽。就以张牧师提到”灵的敬拜”作为例子,可能是某些信徒从来没有审慎仔细地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参加主日崇拜,这习以为常的动作,使我们易于疏忽,在每次的崇拜是否真是用心灵与神的灵?嘟唬煌腹痰及镏磐结嵡宀徽返墓勰睢⒊槔肽:磺寤蜃砸晕侨绱说南敕ǎ既胝返囊衾志窗莨勰睿顾嚼隙疾黄耄参ㄓ性谙低承缘囊衾纸逃拢庞衅涑晒Φ目赡埽眯磐讲唤鼋鲋煌A粼凇敝钡牟糠荩邢低场⒂刑趵硪衾纸逃囊迹戳私馐ゾ敝械慕痰技啊∩竦男囊猓坏盟怯凶允〉幕幔苍俅慰粗卣馐鞘簟∩竦慕袒幔镏磐讲徽慈咀铮魃骶次返男慕胫潦ニ凇13]

四、教会音乐训练的必要性

教会音乐训练是为帮助信徒实践”行”与”做”的部份,透过训练来引导信徒正确的学习方法,经由不断地操练并增加其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服事的品质,将馨香之祭献在神的祭坛前,让信徒在教会服事的当中能彼此造就、扶持与鼓励,并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正确的服事观,同心建立基督的身体。

服事需要付上代价的,音乐的训练更是需要日积月累、花时间不段地操练。人常想以速成之法得到果效,此种跑短线的方式,长久下来是难以拓宽音乐的领域,在服事的运用上也很有限。音乐训练的过程亟需求神赐下耐力、恒心、毅力,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的果效。摆上时间、花尽心思、耗尽体力与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成正比,有时候所见到的仅有”种子发芽”,甚至产生负面的果效,当然其中牵涉到错误的学习方法及是是而非的观念所延伸出误导的现象。学习的过程中倘若无法持续,常常可有可无、忽隐忽现,往往仅是站在原地重新起跑,久之令人丧失心智、倍感挫折,便将那仅有的一部份埋在地底下,自此闭关也就不了了之。

上述提到音乐训练的问题,好像都集中在学习事奉者的身上。当然好徒弟也要有好师傅,在中国古代的师徒制当中,师徒是一起生活的,除了学习技术之外,还要跟著师傅透过环境学习”做人”[14]。伟大教师的特色是”教得出来”且”教得对”及”教得好”,而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必须要能”做得出来”且”做得对”;将抽象的音乐做得”好”,个人觉得难以定义,但总要朝向尽心、尽力地摆上,将自己最好的展现在神与人的面前。孔子曾形容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充实、累积教导的经验,才可能解其学生所有的疑惑。教导者在学生时代遇到学习上的失败、挫折的关卡,当一路走来,无形之中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法”,这是成为教师应有的实际经验,将来也会成为教师在教导上的经验,更能体会有同样遭遇的学习者,适时地给予教导与精神上的鼓励。教导者要善于使用言语,在褒与贬之间也要用得巧妙并用得当,最怕教导者在责备之时含著怒气,怒气引发的言语经常是具有毁灭性的,这就如同”酵”一样,容易在学习者的心中发酵,倘若学习者无法走出伤害的阴影,只会给魔鬼留地步。人需要适时地被鼓励,过多的拆毁性话语,只让信徒在学习的过程中气馁。所以教会音乐训练需要有适当的教师,并且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导学生。在对待人的部份可以宽容,但在专业音乐的训练上需要严谨的教导,学习者才有约束力、了解其间的原则性,知道何谓是教会音乐的标准,并将最好的献给神[15];我不用”好”这个字来描述教学方法,因为神创造的人各有不同,必须按著学生当时的需求及能力施以教导,相同的教材因著不同的资质而有所改变,之所谓孔子提到的”因材施教”。过多的学生人数是很难对症下药的,特别是技巧性的学习,学生的人数需要被限制。即使是音乐的基本训练或理论课程,学生彼此间的程度当避免过渡的悬殊,所以在训练课程的拟定之初,需定下程度的标准,以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当信徒经由训练之后,逐渐地无须依靠外界或硬体的帮助,而拥有自学的能力[16]。在前述的「教会音乐的现况」当中提及:现今科技的进步,确实是在许多的事上得到便利,但取之容易、用之不竭,往往不懂得珍惜,甚至于人与天俱来的学习本能,也未能好好的运用。举例来说:KTV文化就是如此,在此并非完全排斥投影片的运用,若是能带给人方便、帮助视觉对歌词的反应,并且抬头、敞开喉咙以便于帮助弟兄姊妹来歌颂神,又何尝不用它呢?但在使用的过程,切勿以”简便”为主,因为经由KTV文化的洗礼,所遗留?碌牟锸且蝗翰换峥醇蚱椎男磐剑鹛岫晕逑咂椎娜鲜叮幻看窝耙皇仔赂瑁珻D、录音带变成我们的”老师”,透过边听、边唱、边学就学会的新歌,常常唱出来的与原谱有些微、甚至于很大的出入,特别是节奏的部份[17]。「乐谱是产生音乐的依据」[18],创作者将心灵对神的感念,透过乐谱与文字传递,不但造就自己,在敬拜赞美神的部份也同时造就了信徒。其实最好的方法,是让信徒自己能够看谱、读字并立即地学或唱诗歌[19],可在投影片的字幕上标出简谱或五线谱,虽然麻烦但却达到训练教育的功能。倘若不透过真正的学习,只凭著当下的感觉,仅以口传耳听的方式来学唱诗歌,并非是好现象、更非长久之计。[20]姑且不论信徒的自发能力有多少,至少透过训练让有心学习者有依据可循,以建立其自学的能力,并于服事的技巧上更加习练得通达,导入正确的服事观,提升服事的品质。

五、结语

教会音乐在服事上的应用,无形当中形成的教育是非常有力的见证。若是想长期委身地投入事奉当中,就必须给予正当以及适合的音乐教育,经由学习的过程,逐渐地知道并将其行出来。我们常说要”做中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但在“做”的同时,必须在观念上有所教导以致于不偏离,并按著神给人的次序而行;所有的成果并非一蹴可及,端看其间所付出的心血及代价。故培养其事奉的经验,方能看到成效。若只凭著一股傻劲、冲劲地做,常是事倍功半反而功亏一篑。

另外,教会在音乐上的服事尚须兼顾社会责任。教会成员亦是社会的一份子,或可从教会来改变社会,或被社会影响教会。因为教会是社会上诸多团体中须常接触音乐的族群,若透过适切之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从提升信徒的音乐素质做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即不负神的美好创造。

后注:本篇文稿转载自「台湾浸信会神学院简讯124期(2000年8月25日)」,全文系针对教会音乐进行表徵性地省思,并不特别深入某些课题作意义或方法的探讨,如诗班(或器乐)在教会音乐的扮演角色等衍生之相关议题,因篇幅有限不在此容述。文末,欢迎读者e-mail交换彼此的观点

(电子邮件信箱:obed@.tw)。

[1]类似的观念在「当代音乐崇拜」第312至313页也提到。「当代音乐崇拜」,赫士德(DonaldP.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2]张真光牧师,现任怀宁浸信会主任牧师及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圣乐系老师。

[3]KTV文化是指坊间的卡啦OK,业者将歌曲的内容以电视萤幕方式播放,歌词的字幕随著伴唱带打在电视萤幕的下方,歌唱者手中拿著麦克风、耳朵听著伴唱带、双眼随著字幕上方会跳动的小圆点学唱歌。

[4]这节经文中的”惧怕”,希伯来原文是yare,含有”崇敬”、”敬畏”、”公义的行为”、”敬拜”之意,其中崇敬的含意通常多于惧怕的含意。参考「预言之歌」第14页,拉玛·柏士曼著,以琳书房出版。

[5]教会音乐的功能之一,有帮助信徒的心灵获得释放,使之从世俗回返到神圣的状态,这是个净化的过程。参考本文作者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音乐组88学年度硕士论文「弦乐四重奏《思恩》及其创作理念」。

[6]引自「基督教圣诗史略」,陈罗以著,第19页,道生出版社出版。

[7]「颂主新歌」第450首,浸信会出版部(香港)。

[8]教会音乐与神学观念的结合,因篇幅因素暂不于此探讨。

[9]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讲授「司琴的预备」一题时,强调「好的音乐教育系统必须能提供学生不受限制的发展空间,并引领学生进入水深之处,发掘神所赐的才能,协助学习将最好的献给主;而许多速成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的天赋能力遭埋没。」殊不知自己拥有群牛的财力,仍以为是个仅有两只鸽子的穷人家,试问当奉献时会拿出什么呢?鸽子或牛犊。

[10]音乐是抽象的一门艺术,尽管在音乐展现的过程中,会留在聆听者的内心造成“真实的感觉”,但仍无法具体地说出音乐在表现什么。参考「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谛观有情」,第25至27页,林古芳著。

[11]此处的概念性及经验性,参考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二)音乐的材料─概念/经验,第3页,他是以概念世界/经验世界来称呼。

[12]在此引用「当代音乐崇拜」第48至49页,赫士德(DonaldP.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13]「教会教育的功能是在教导信徒敬拜事奉,以敬拜事奉的前提之下,教导必须的以及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术。一切以造就信徒为目的,按著实际的需要施以音乐教育。」节录自「教会音乐事工」,第202页,易启年著,荣光社出版。

[14]师徒制的学习请参阅2000年四月份的台湾浸信会神学院院讯,由谭国才牧师撰写的「学院式神学教育的教义与重要性」,提到学徒式(师徒制)及学院式两者之间不同的学习,本文不再此处论述。

[15]这一点是透过怀宁浸信会诗班顾弟兄的提醒。之前自己曾担心过多的要求,会使人在服事上裹足不前,甚至造成伤害。其实教导专业的部份,需要以高标准严谨的方式教导,让服事者明白什么是将最好的献给神;严谨的教导并不意味著必须行为严厉(如斥责方式等),只要言语用得当,用爱心以温和平稳的态度要求弟兄姊妹,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机会教育。

[16]初次到教会服事,私下与张真光牧师聊天时,他谈论到:「教会应该提供弟兄姊妹有学习的机会,以建立他们的自学能力。」[17]这当中有些是诗歌作曲者,对于中国语文在音乐创作处理上的缺乏,而导致弟兄姊妹凭著一般说话的词句声调唱诗歌,而与原谱有些出入;例如节奏与歌词的安排,中文的咬字、音韵等等;因限于篇幅,所以在此申述的目的是提醒领会者在诗歌方面的选择,而非本文探讨的范围。

[18]引用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三)结构化表情,第15页。

教会范文篇3

在讯息爆炸的世代中,”时间”成为人抓取的对象。文明科技创造许多产物,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讲求其经济效益;然而,过度依赖这些产物,并讲求速成或仅仅是走马看花而导致扎根肤浅,这是否意味著人们即将失去学习的自主性或与生俱来的能力?视听媒体的普遍性让我们掌握了最新消息,电脑科技的精进造就了人们的便利性,透过这些机器,确实是让我们省了许多时间,但无形之中却也抹煞了人们学习的能力。渐渐地,人不再是有灵的活人了。现今世代的文化风俗,不但主导现实的社会风貌,更是影响了教会的生活及型态,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无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识。当上帝赐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现今时代更是大大地被标榜出来,个人主义的抬头、以物质为注重的导向,任何的作法、选择、目标,似乎仅止于当下的感受或填补心中的需求,但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会的音乐也同样地受到上述的影响。因著媒体的发达,使人的双眼习惯于萤幕而鲜少书本的阅读,降低了逻辑思考的能力;双耳亦习惯听机器的播放,而减少(失去)了乐谱及文字的阅读,降低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时代的”口传时期”,大多数的时间只凭著感官经验(或情绪)来学习,而非透过人的理智意识来思考。教会司琴的缺乏,学习者希望寻求简易且速成的方式达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却局限了学习者在键盘上及读谱上的能力,误以为「司琴就是如此」,扼杀了将来在音乐方面的进深。个人离开音乐服事岗位进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会服事初际,讶异的是信徒懂得看谱的比例已较往年下降(此处指五线谱、简谱),他们通常学习一首歌,是经由录音带或CD的播放,边聆听、边看字来学习一首歌;引用张真光牧师[2]的说法,称上述为KTV文化[3],双眼看著投影片或萤幕上的字幕变化,耳朵听著旋律透过脑子转换用嘴巴跟著唱,诗歌本对他们来说如同无字天书。教会的牧者或音乐同工是否有因应之道来帮助弟兄姊妹?亦或顺应著社会潮流,也就如此罢了?

二、从圣经看音乐的重要性与教会音乐

1.音乐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诗篇96篇1节),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神的话,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4],并要倚靠耶和华。」(诗篇40篇3节)当我们面对神的尊荣、威严、恩慈与爱时,单用言词表达难以形容,如结合适当的音乐传述内心的情感,”颂扬”、”称谢”、”赞美”耶和华我们的神,则清新动人的信息与热切皆能传达给听者并满足自己。这真是奇妙,当你心灵诚实地歌唱回应神之际,他便来充满你。

有敬拜我们的主之处,就有耶和华的歌。歌罗西书3章16节保罗劝信徒们:「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及以弗所书5章19节嘱咐信徒们:「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透过诗班献诗、信徒齐唱赞美或乐器献奏等,营造适当的情境让信徒进行对上帝的崇拜[5],更重要地是预备信徒承受神的话语及祝福。

2.教会音乐的滥殇

翻开旧约圣经,我们得知以色列民以音乐做为媒介来事奉、敬拜神,不但如此,也使用音乐作为争战的武器;在此时代似乎音乐与宗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设立专职的音乐事奉者,配合规律的组织(或制度),以敬虔及圣洁的态度进入至圣所,如此行事影响当时的以色列民,经由环境的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种下教会音乐的事奉观。

大卫王与所罗门王时期,将教会音乐领至颠峰;大卫王将音乐事奉带入神的子民生活当中,他在圣殿当中设立专职歌唱者,还必须是利未人的身份以音乐敬拜神(历代志上9章33节)。当大卫王派歌唱的弟兄以乐器欢喜地歌颂神,这些音乐祭司是事先经过严格训练的(历代志上15章22节);其子所罗门王更将音乐的事奉制度化。在陈罗以所著的「基督教圣诗史略」中提到:「所罗门王在圣殿建立之后,在全国学校设立诗班,普遍地训练音乐人才,更将音乐列为圣殿事奉的职事,供职于神面前与祭司的事奉相称,奠定教会音乐在宗教事奉生活上的地位(历代志下5章11~13节)[6]。」历代志下20章21节也提到约沙法王与民商议设立歌唱的人颂赞耶和华,使他们穿上圣洁的服,走在军队前赞美耶和华;希西家王大病复元后献上赞美与感恩的诗歌说:「耶和华肯救我,所以我们要一生一世,在耶和华殿中用丝弦的乐器,唱我的诗歌。」(以赛亚书38章20节),希西家王指出这诗歌要在耶和华的殿中被唱出来,以纪念、赞美神的救恩。上述的例子是透过实际的事奉经验,教导百姓及音乐事奉者,让以色列民不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透过实际事奉的经历,再次将以色列民在圣殿当中的音乐事奉观念活化出来。3.拿什么音乐献给主有首诗歌「将最好献主」[7],深深激励信徒献身在主的事工上,但我们得省思:什么是最好的。诗篇149及150篇教导信徒要唱新歌并用乐器来赞美神,这是无法推托的命令,而神在创造之初便赋予了我们实行此命令的能力,所以信徒切不可硬著颈项说”我不会唱”却又不肯学;神创造音乐为要使所造物用来敬拜主自己,而我们不可践踏如此美妙的恩赐,当拾起你现有的音乐才能,接受严格训练并要专心学习,不仅是透过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使技巧提升,更与合宜的神学观念相互结合[8]。其中,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目的并非牢笼人,而是要拓宽信徒的眼界,使信徒可以不段地向上爬、往外扩展。倘若教育训练的结果是让人自满于现状,或辖制信徒延伸学习的机会,此种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须待商确。[9]

三、教会音乐教育的目的

目前在台湾学音乐的人口逐渐地增加,但讽刺的是国人的音乐素质似乎有低落的现象,此种低落现象同样出现在现今的教会中;如同前述提到教会信徒对于乐谱、简谱的认知,甚至某些信徒不知如何开口歌颂神。流行性的福音诗歌确实让教会音乐更普及化,但若仅是一昧地使用,似乎有其盲点。不论何种的音乐风格,在使用时是否能够多加地考虑?对于信徒的造就性,不仅仅只是在唱诗歌的那一时刻,久而久之在学习的果效上,是否能帮助他们于认识音乐的面相上更加地宽广?一提到音乐教育,直接联想的就是音乐方面的课程,诸如乐理、读谱训练、司琴法等等。从理论到技巧性的学习,都需要经常不断地操练,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将最好的呈现在神的面前;音乐理论、分析的培养,是为了帮助我们解读抽象的音乐[10],使学习者不仅只凭感官、情感经验,更透过逻辑的思考,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教会中使用的音乐,才能分辨其中的好坏或者问题所在;音乐的文脉关系,涵盖著个人的概念与经验,在教会中使用的音乐也不例外。概念性的素材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共识,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同,经验性的素材是随著个人的体会而有所不同。人类的美感经验,因著成长背景的不同而变化,但若将概念性加入个人的经验性,产生共鸣的可能性便提高[11]。当我们在教会使用音乐敬拜神时,更重要的是求主掌权及圣灵的运行,才能与信徒一同用音乐来敬拜我们的神,其间的共鸣使弟兄姊妹在灵里合一,将嘴唇的祭以口唱心合地敬拜赞美我们的神。

而上述提到的概念性是指音乐理论的课程或分析,首当其冲的是对于教会音乐在观念上的建立,当中包括了教导、运用及看法。经验性就如同前一段提到的情感经验,透过个人对诗歌、音乐的体会,将它展现出来献祭在神的祭坛前。教会音乐的存在倘若仅是供人欣赏、徜徉在美学的经验里,而忽视了歌词当中的属灵意义,及主要敬拜的对象:三位一体的真神,便失去教会音乐存在的功能[12]。主日崇拜等各样聚会时,以音乐和诗歌的方式敬拜神,其重要性与信息分享传递是同等的;当神创造了音乐,让人在情感部份,藉由音乐的敬拜使人的心灵与口中的声音献与神,升华至祭坛前与神相交,因「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章24节)。

以下是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主日讲道论及敬拜的真谛的观点,从敬拜的角度来谈论灵性:「教会的崇拜层次高于其他宗教的崇拜层次,是属于”灵”的敬拜,所以敬拜是人与神的互动,是以”灵”做为媒介并且不受时空限制。自从神用尘土造了亚当,又在他的鼻子里吹一口气,使他成了有灵的活人,所以有灵的人才能敬拜神,并与创造我们的神互动。心灵敬拜对基督徒来说是非常重要,但教会音乐的观念不仅于此,这一切若不透过教导,很难让弟兄姊妹有省思的机会。」人常常需要被提醒、鼓励,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做,而是不知;很多时候我们仓皇的去行、慌张地献祭,是出于无知,对神或服事上、心态观念上的不知、无知,无形之中促使信徒在许多事情上不讨神喜悦,以致于得罪神。我们常说:「不知者无罪」,但在利未记5章17节提到:「若有人犯罪,行了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甚么事,他虽然不知道,还是有了罪,就要担当他的罪孽。」即使是不知或无知,不讨神喜悦并得罪神,就需要担当自己的罪孽。就以张牧师提到”灵的敬拜”作为例子,可能是某些信徒从来没有审慎仔细地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参加主日崇拜,这习以为常的动作,使我们易于疏忽,在每次的崇拜是否真是用心灵与神的灵相交;透过教导帮助信徒釐清不正确的观念、抽离模糊不清或自以为是如此的想法,导入正确的音乐敬拜观念,使他到老都不偏离,也唯有在系统性的音乐教育之下,才有其成功的可能,让信徒不仅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经过有系统、有条理音乐教育的引导,来了解圣经当中的教导及神的心意,不但让他们有自省的机会,也再次看重这是属神的教会,并帮助信徒不沾染罪,带著谨慎敬畏的心进入至圣所在。[13]

四、教会音乐训练的必要性

教会音乐训练是为帮助信徒实践”行”与”做”的部份,透过训练来引导信徒正确的学习方法,经由不断地操练并增加其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服事的品质,将馨香之祭献在神的祭坛前,让信徒在教会服事的当中能彼此造就、扶持与鼓励,并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正确的服事观,同心建立基督的身体。

服事需要付上代价的,音乐的训练更是需要日积月累、花时间不段地操练。人常想以速成之法得到果效,此种跑短线的方式,长久下来是难以拓宽音乐的领域,在服事的运用上也很有限。音乐训练的过程亟需求神赐下耐力、恒心、毅力,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的果效。摆上时间、花尽心思、耗尽体力与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成正比,有时候所见到的仅有”种子发芽”,甚至产生负面的果效,当然其中牵涉到错误的学习方法及是是而非的观念所延伸出误导的现象。学习的过程中倘若无法持续,常常可有可无、忽隐忽现,往往仅是站在原地重新起跑,久之令人丧失心智、倍感挫折,便将那仅有的一部份埋在地底下,自此闭关也就不了了之。

上述提到音乐训练的问题,好像都集中在学习事奉者的身上。当然好徒弟也要有好师傅,在中国古代的师徒制当中,师徒是一起生活的,除了学习技术之外,还要跟著师傅透过环境学习”做人”[14]。伟大教师的特色是”教得出来”且”教得对”及”教得好”,而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必须要能”做得出来”且”做得对”;将抽象的音乐做得”好”,个人觉得难以定义,但总要朝向尽心、尽力地摆上,将自己最好的展现在神与人的面前。孔子曾形容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充实、累积教导的经验,才可能解其学生所有的疑惑。教导者在学生时代遇到学习上的失败、挫折的关卡,当一路走来,无形之中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法”,这是成为教师应有的实际经验,将来也会成为教师在教导上的经验,更能体会有同样遭遇的学习者,适时地给予教导与精神上的鼓励。教导者要善于使用言语,在褒与贬之间也要用得巧妙并用得当,最怕教导者在责备之时含著怒气,怒气引发的言语经常是具有毁灭性的,这就如同”酵”一样,容易在学习者的心中发酵,倘若学习者无法走出伤害的阴影,只会给魔鬼留地步。人需要适时地被鼓励,过多的拆毁性话语,只让信徒在学习的过程中气馁。所以教会音乐训练需要有适当的教师,并且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导学生。在对待人的部份可以宽容,但在专业音乐的训练上需要严谨的教导,学习者才有约束力、了解其间的原则性,知道何谓是教会音乐的标准,并将最好的献给神[15];我不用”好”这个字来描述教学方法,因为神创造的人各有不同,必须按著学生当时的需求及能力施以教导,相同的教材因著不同的资质而有所改变,之所谓孔子提到的”因材施教”。过多的学生人数是很难对症下药的,特别是技巧性的学习,学生的人数需要被限制。即使是音乐的基本训练或理论课程,学生彼此间的程度当避免过渡的悬殊,所以在训练课程的拟定之初,需定下程度的标准,以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当信徒经由训练之后,逐渐地无须依靠外界或硬体的帮助,而拥有自学的能力[16]。在前述的「教会音乐的现况」当中提及:现今科技的进步,确实是在许多的事上得到便利,但取之容易、用之不竭,往往不懂得珍惜,甚至于人与天俱来的学习本能,也未能好好的运用。举例来说:KTV文化就是如此,在此并非完全排斥投影片的运用,若是能带给人方便、帮助视觉对歌词的反应,并且抬头、敞开喉咙以便于帮助弟兄姊妹来歌颂神,又何尝不用它呢?但在使用的过程,切勿以”简便”为主,因为经由KTV文化的洗礼,所遗留下的产物是一群不会看简谱的信徒,更别提对五线谱的认识;每次学习一首新歌,CD、录音带变成我们的”老师”,透过边听、边唱、边学就学会的新歌,常常唱出来的与原谱有些微、甚至于很大的出入,特别是节奏的部份[17]。「乐谱是产生音乐的依据」[18],创作者将心灵对神的感念,透过乐谱与文字传递,不但造就自己,在敬拜赞美神的部份也同时造就了信徒。其实最好的方法,是让信徒自己能够看谱、读字并立即地学或唱诗歌[19],可在投影片的字幕上标出简谱或五线谱,虽然麻烦但却达到训练教育的功能。倘若不透过真正的学习,只凭著当下的感觉,仅以口传耳听的方式来学唱诗歌,并非是好现象、更非长久之计。[20]姑且不论信徒的自发能力有多少,至少透过训练让有心学习者有依据可循,以建立其自学的能力,并于服事的技巧上更加习练得通达,导入正确的服事观,提升服事的品质。

五、结语

教会音乐在服事上的应用,无形当中形成的教育是非常有力的见证。若是想长期委身地投入事奉当中,就必须给予正当以及适合的音乐教育,经由学习的过程,逐渐地知道并将其行出来。我们常说要”做中学”,但在“做”的同时,必须在观念上有所教导以致于不偏离,并按著神给人的次序而行;所有的成果并非一蹴可及,端看其间所付出的心血及代价。故培养其事奉的经验,方能看到成效。若只凭著一股傻劲、冲劲地做,常是事倍功半反而功亏一篑。

另外,教会在音乐上的服事尚须兼顾社会责任。教会成员亦是社会的一份子,或可从教会来改变社会,或被社会影响教会。因为教会是社会上诸多团体中须常接触音乐的族群,若透过适切之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从提升信徒的音乐素质做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即不负神的美好创造。

后注:本篇文稿转载自「台湾浸信会神学院简讯124期(2000年8月25日)」,全文系针对教会音乐进行表徵性地省思,并不特别深入某些课题作意义或方法的探讨,如诗班(或器乐)在教会音乐的扮演角色等衍生之相关议题,因篇幅有限不在此容述。文末,欢迎读者e-mail交换彼此的观点

(电子邮件信箱:obed@.tw)。

[1]类似的观念在「当代音乐崇拜」第312至313页也提到。「当代音乐崇拜」,赫士德(DonaldP.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2]张真光牧师,现任怀宁浸信会主任牧师及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圣乐系老师。

[3]KTV文化是指坊间的卡啦OK,业者将歌曲的内容以电视萤幕方式播放,歌词的字幕随著伴唱带打在电视萤幕的下方,歌唱者手中拿著麦克风、耳朵听著伴唱带、双眼随著字幕上方会跳动的小圆点学唱歌。

[4]这节经文中的”惧怕”,希伯来原文是yare,含有”崇敬”、”敬畏”、”公义的行为”、”敬拜”之意,其中崇敬的含意通常多于惧怕的含意。参考「预言之歌」第14页,拉玛·柏士曼著,以琳书房出版。

[5]教会音乐的功能之一,有帮助信徒的心灵获得释放,使之从世俗回返到神圣的状态,这是个净化的过程。参考本文作者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音乐组88学年度硕士论文「弦乐四重奏《思恩》及其创作理念」。

[6]引自「基督教圣诗史略」,陈罗以著,第19页,道生出版社出版。

[7]「颂主新歌」第450首,浸信会出版部(香港)。

[8]教会音乐与神学观念的结合,因篇幅因素暂不于此探讨。

[9]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讲授「司琴的预备」一题时,强调「好的音乐教育系统必须能提供学生不受限制的发展空间,并引领学生进入水深之处,发掘神所赐的才能,协助学习将最好的献给主;而许多速成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的天赋能力遭埋没。」殊不知自己拥有群牛的财力,仍以为是个仅有两只鸽子的穷人家,试问当奉献时会拿出什么呢?鸽子或牛犊。

[10]音乐是抽象的一门艺术,尽管在音乐展现的过程中,会留在聆听者的内心造成“真实的感觉”,但仍无法具体地说出音乐在表现什么。参考「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谛观有情」,第25至27页,林古芳著。

[11]此处的概念性及经验性,参考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二)音乐的材料─概念/经验,第3页,他是以概念世界/经验世界来称呼。

[12]在此引用「当代音乐崇拜」第48至49页,赫士德(DonaldP.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13]「教会教育的功能是在教导信徒敬拜事奉,以敬拜事奉的前提之下,教导必须的以及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术。一切以造就信徒为目的,按著实际的需要施以音乐教育。」节录自「教会音乐事工」,第202页,易启年著,荣光社出版。

[14]师徒制的学习请参阅2000年四月份的台湾浸信会神学院院讯,由谭国才牧师撰写的「学院式神学教育的教义与重要性」,提到学徒式(师徒制)及学院式两者之间不同的学习,本文不再此处论述。

[15]这一点是透过怀宁浸信会诗班顾弟兄的提醒。之前自己曾担心过多的要求,会使人在服事上裹足不前,甚至造成伤害。其实教导专业的部份,需要以高标准严谨的方式教导,让服事者明白什么是将最好的献给神;严谨的教导并不意味著必须行为严厉(如斥责方式等),只要言语用得当,用爱心以温和平稳的态度要求弟兄姊妹,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机会教育。

[16]初次到教会服事,私下与张真光牧师聊天时,他谈论到:「教会应该提供弟兄姊妹有学习的机会,以建立他们的自学能力。」[17]这当中有些是诗歌作曲者,对于中国语文在音乐创作处理上的缺乏,而导致弟兄姊妹凭著一般说话的词句声调唱诗歌,而与原谱有些出入;例如节奏与歌词的安排,中文的咬字、音韵等等;因限于篇幅,所以在此申述的目的是提醒领会者在诗歌方面的选择,而非本文探讨的范围。

[18]引用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三)结构化表情,第15页。

教会范文篇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的今天,更需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几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学习被动、无计划性,不会预习和复习,听课不抓住要点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变讲书为导学,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以“疑”为诱,导其“知疑”、“解疑”

学起于“疑”,须导其“知疑”。

第一,把预习纳入课堂,上好预习指导课。就是通过课堂预习,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目的是让学生去“知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二,重视激疑。上预习课,使学生有了“知疑”的机会,但开始阶段许多学生会读而无疑,对此,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方法去激疑。以疑为诱,诱发学生内在的探求欲望,使他们学会怎样思考,怎样“知疑”。

思生于疑,“知疑”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进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才会一发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才会产生强烈的解疑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知疑”,学生已进入“愤”、“悱”的境界,继之“解疑”,应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疑惑之中走出来,达到豁然开朗的天地。我们引导学生解疑的做法是:

第一:引导学生互答或争辩解疑。在“知疑”阶段,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迸发,在“解疑”阶段应让学生这火花射出光芒,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导他们讨论、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引导学生用已知解决新问题。引导学生用已知去触类旁通(解疑),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求索过程。这样解,久而久之,学生享受到“自得求之”的乐趣,探求性学习的良好,就可能逐步形成。

二、以读为主,进行能力的综合训练

基本做法是:“读为基础,三个结合”,即首先导读,以读导听,以读导写。把“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1、读为基础,首先导读。每读一篇文章,都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去进行阅读探求。即写的内容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2、以读导说。要说出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不认真读书是说不出来的,这样“说”反过来又促进了读。

“说”比听、读、写的难度大,一靠思维敏捷,二要有丰富的词语。学生走向社会后,用“说”远比其他三项使用频率高。为此,我们除结合读、听、写练说外,还利用每天的朝会时间给学生创造机会练习说,一人说一分钟,培养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3、以读导听。也就是听与说结合,培养学生听、辩能力。学生的耳朵以往是单项与老师联系的,不愿意听同学说,要引导他们真听,听了发表不同的看法,这就是听、辩能力的训练。

教会范文篇5

由於现今对教会音乐的看法非常分歧,有些人反对电子音乐及吉他进入教会,认为那是靡靡之音;但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应该替神把魔鬼的乐器抢回来。亚伯拉罕在研读「加尔文神学」(林鸿信,礼记,主後1994年11月),在本书p265~276收录「加尔文对讲道以及教会音乐的看法」,这篇文章是根据作者於1993年12月27~28日在新竹圣经学院所举行的「现代社会中改革宗基督徒的灵修」研讨会中以「培灵、奋兴、短歌的神学探讨」为题演讲的内容摘要,加以整理而成。其中p275-276是探讨加尔文对教会音乐的看法,经作者同意转载,特将此部份post上来,与弟兄姊妹分享,也盼弟兄姊妹能有所回应,全文如下:

加尔文在教会音乐史上,有两件事情常常被提到:

第一,是他把全部的诗篇,编成诗歌来唱,一方面因为诗歌是以神的话为中心,另一方面能够鼓励信徒以吟诵神的话参与崇拜。唱完整的诗篇在长老教会已经不明显,在《圣诗》里也没有把每一篇诗篇都放在里面。欧陆的改革宗教会还在唱诗篇,这可在美国,荷兰移民建立的归正教会CRC或RCA的诗歌本找到印证,其中包含了所有的诗篇,而且旋律都很简单。加尔文不喜欢用太华丽的旋律来唱诗篇,因为担心会影响到对神的话的专心。总之,诗歌应该以神的话为主体,音乐旋律配合唱出神的话,来追求圣灵的感动。参加过教会诗班的人大概有类似的经验,有许多诗歌很好听,但唱过後往往只记得旋律而忘了歌词的内容。所以对诗歌应该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如果诗歌能帮助我们对神的话的了解,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若是会产生其他的效果,我们就必须考虑再三了。尤其在台湾的处境中,常牵涉到一个问题:做礼拜该不该使用短歌?有人说短歌很能帮助人敬拜神,但是并非所有短歌的素质都是如此,加尔文大概不会赞同现今流行的一些短歌,特别有些短歌已经以带动唱为主了,热闹有馀,但对於了解神的话没有帮助,这好像就越走越远了。

第二,是加尔文反对在礼拜中使用风琴。这也是他常常受到别人攻击和批评的一点。因为当时的风琴是在一般旅社或公众场所使用的乐器,加尔文认为不应该在做礼拜时使用。或许今天的电子音乐就如同当时的风琴,我们是不是应该让电子音乐进到教堂里面,这是尚有争议性的。加尔文之所以如此做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这种乐器和音乐所造成的联想,今日教会也有人主张吉他不应进入教会,因为吉他所弹的多半是靡靡之音,但是也有人不以为然,以为应当替神把乐器从魔鬼手中抢回来,所以引发许多争议。若是加尔文活在今天的台湾,或许他不会赞同在教会中使用电子音乐,我们不一定赞同他这样的意见,但是他的理由与担心值得考虑。

教会范文篇6

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城关的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在不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扩大,教学成绩在不断取得新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社会上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受到广大学生的忠心爱戴和全社会的广泛尊重。此,再次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我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处在向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城关镇,同志们虽然我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城关的教育事业,还需要我继续努力,再接再厉。目前教育的形势还不容乐观,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发展不是很满意,整体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他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仍需进一步规范,学生、家长、也包括我部分教师对目前的教育很是担忧。当然原因很多,如教育的债务负担沉重、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影响了教育教学的秩序,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个别教师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

总书记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去年。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还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开启了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成为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目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是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此,向全镇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一要牢记使命担重任。百年大计。教师为本。党和政府对你有很高的期望,大家只有发奋努力,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二要加强学习强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做出新奉献。中小学要创造条件选送一些基本素质好、责任感强、有发展前途的优秀青年教师,条件好的院校去培训。学习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用他先进经验,指导我工作,以此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要坚持创新重实效。要在全面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办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德育工作中创新,真正形成一个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生动活波、贯穿教育始终、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德育工作新局面;要在教学管理上传新,继承传统,形成特色,创新机制,打造队伍,创造名校。四要为人师表作表率。教师的人格力量来源于教师高尚的师德,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真心呵护、关爱。全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修养,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深受学生热爱和尊敬的人。

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教育是国计。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里,代表镇党委、政府郑重承诺: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进一步营造人人尊重教师、人人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育。

教会范文篇7

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的一切形式和表现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促进民族的繁荣,文化的落后制约民族的进步。民族文化的兴盛,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动民族走向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衰落,则会削弱民族发展的动力。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缔造、捍卫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中华文化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秦汉雄风、盛唐气象,作为各民族共同铸就的文化辉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历久而弥新。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向心性,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也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统一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少数民族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交流是国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形式,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我国种桑养蚕技术和四大发明主要经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到西方,葡萄、黄瓜等农作物和琵琶、杂技等艺术主要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张骞的驼队与郑和的云帆,不仅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也将域外优秀文化引入中国,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得到加强,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文化建设和民族工作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这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并纳入发展全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形成各民族文化各展所长、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文化和谐是民族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各民族文化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各民族文化愈加繁荣,民族之间的关系就会愈加融洽,社会建设的根基就会愈加深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就会愈加完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切实抓紧抓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同国内其他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两个共同”,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处理民族问题经验的科学结论,是民族工作必须把握的根本原则。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实现“两个共同”,必须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维系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纽带。大力发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当前,文化的价值日益被社会所认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而且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潜力所在,也是魅力所在。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国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少数民族文化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大有发展、大有可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仅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抵御境外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要求。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各种文化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舞台。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在抓紧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其文化的对外扩张和渗透服务。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是境外文化渗透的前沿地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把我国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突破口,这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边境稳定构成了威胁。因此,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抵御西方的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渗透,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成为愈来愈紧迫的重大任务。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水平与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以对历史、对后人、对中华民族负责的态度,扎实认真地做好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

三、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先进文化也必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大时代。我们要顺应时展潮流,制定正确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努力开创我国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正确导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把握方向,坚持正确导向,为民族地区和全国各地的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要注意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国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先进文化内容与民族特点、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把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华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推动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形成繁荣文化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文化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要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加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建设,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群众喜爱、充满活力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大力培养民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递中华文明薪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力量。

教会范文篇8

一、教会学生明是非,辨曲直

现在的孩子,接受新事物较快,思维灵活,在成长中得到的条件及信息量都今非昔比,天赋优禀,但是又太脆弱、太敏感、太逆反,他们太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歪风邪气的不健康影响,会产生诸如自卑、叛逆、嫉妒、孤僻、缺乏同情心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问题。

我们班主任可以说是势单力薄无力改造社会大环境,却可使用智慧与技巧,教会孩子们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辅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正其品德行为,塑造其完善、独立的人格。

怎样教会学生明是非,辨曲直呢?我主要用这些方法:

1、小故事中讲道理

今年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班主任,学生年龄小,许多道理就算老师反复讲,他们也许还是不太明白。于是讲故事成了我的首选,我准备了一系列图书,有《心灵鸡汤》、《小故事大道理》、我利用晨会、午会课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个个小故事,从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让学生明白道理。

例如,原来带的班级中有些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常常只考虑个人而不顾他人和集体。我选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这个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有很多柿子园。收获季节,农民们却会留下一些熟透的柿子不摘下来。原来,有一年冬天,天大寒,在这里栖息的几百只喜鹊因没有食物而被冻死。而第二年,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柿子绝收。文章结尾写道:在收获的季节里,别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树上,因为,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全文一共约四百字,而文章的主题非常突出。学生听后都能领悟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深刻内涵,也懂得了自私自利是害人又害己的道理。

故事除了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更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每天讲一个充满爱心和哲理的故事吧,它胜过你说过一万遍大道理。

2、直观教育更形象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强调从形象直观教育起步。如在文明礼仪教育中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录像等手段,精心设计了说话礼仪,穿着礼仪,上课礼仪等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分清是非曲直。然后在形象直观教育的基础上,发挥班队会、晨会及各学科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把《小学生实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为仪表、纪律、卫生、礼貌、诚实、助人等项目,并通过辩论、讨论、演讲、评比等形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3、树立典型来激励

另外,小学生上进心强,喜欢模仿,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通过表扬典型,树立榜样,开展评比等做法,激发良好的行为动机。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道德行为意向,从而沿着正确的轨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会到上进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如教师的测定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家长的信息反馈等,通过评价表扬正确的行为,激励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有担当,负责任

很多老师做班主任的时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结果并不理想,这样做班主任的效率是不是太低了。难道做班主任一定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要想班主任工作轻松,首先要培养好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对某一负担的责任和对某一任务的积极行为。只有对社会、家庭、个人有责任心,做事才能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可现在的学生因为独生子女居多,被家长溺爱,唯我独尊,孩子们责任心极差,长辈的教育,包括老师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误导着孩子的思想。

请看看这样的对话。

“老师,他作业没完成。”

“不管你的事,你做你的作业就行了。”

“妈,今天学校大扫除,我擦干净了最脏的地方。”

“傻瓜,你不会挑些轻松的活干!”

“爸爸,我把××的文具盒摔坏了。”

“他知道了吗?”

“他没看见。”

“那你不要告诉他就是了,反正他没看见。”

就这样,孩子的责任心被长辈一点点给抹掉了,无形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就有了这样的概念:“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逃避责任”……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在学习中同样也会是这种态度,自己的事情,也要别人监督才能完成,比如在家做作业拖拖拉拉,家长不在旁监督,作业就不能完成。做值日,教师不在场,扫把垃圾满天飞。

怎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我主要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包干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认真观察,及时开发学生自身潜能,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很有帮助。让会画画的同学出板报,让会做手工的同学装饰教室,让心细的同学管理班级物品,让勤于动手的同学维护班级桌椅……总之,让每个同学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班级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这一点是我和魏书生老师学来的。现在我们班任何事情都有专人管理,擦窗台的、摆桌椅的,开关灯的,办板报的,查红领巾的,记好人好事的,摆放扫除工具的,柜橱检查的,清洗毛巾的,洗涮墩布的,眼操检查的等等,班里的大大小小各项繁杂的事我全都下放给学生来负责,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相信不少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也是这样做的,但真正要起到作用,还得班主任教师把它落实到底,让学生明白做好一件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天天如此,周周如此,甚至月月年年都要尽到自己的职责,教师的检查和督促一定要及时到位,才能使每一位同学渐渐有了责任意识,进而明确他在班中所处的位置,是其他人替代不了的。责任心也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来了。

有的老师可能会想:把责任分得这么散,班级管理会不会很乱,事实证明,把管理班级的“大权”放给更多的同学后,不但使整个班级更具凝聚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每个同学的责任意识,做集体的主人。现在我们班里,谁都明白,班级是同学们的“家”,“家”要靠大家管,“家”里的事要大家做,同学们都很愿意为“家”出力。学生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加强了责任心的培养。

目标法:用目标激励学生,开学初给学生这么一个概念,老师很要强,也希望学生是一流的,我经常和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好。要求孩子们无论是纪律、卫生还是学习都要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勇往直前,成为一个坚强有战斗力的集体,争当全校先进班。并附着一些措施,如班内开展“每天有进步”竞赛,具体内容是:每天上课争取回答一个问题;每天语文作业争取得一个小小书法家称号,数学作业争取得一百分;口算题卡争取用时更短些等等,一般到下午放学前,我会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前两分钟就是收拾自己的书包,柜橱以及检查自己承包的责任区,而后三分钟则是默想自己这一天在那一方面有了进步?是作业书写得到优了?是练习作业的满分了?是帮助同学了?是课上回答对问题了?是发言更宏亮了?是课上纪律有进步了?还是为班级体服务了?如果想到一点进步,就为自己鼓三下掌。如果没有进步就为自己喊声加油。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每天都有新目标,积极性很高。除了这些,就个别学生的优势,我在期末操行评语中写下了:你可能成为文学家,你可能成为画家等的评语,用高目标唤起学生的责任心。正如有为哲人所说:目标越高,成就越大。

表扬法:利用班会大张旗鼓地宣传班级好人好事。尤其是对资质较差的学生扬长避短,尽量寻找他们的优点,给他们创造做好事的机会,加以表扬,并强调他是为校为班争得荣誉。做到表扬一人,鼓励一群。

三、教会学生有信心,有勇气

我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红花评比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对学生在学习、纪律、卫生、作业等方面的优秀表现随时随地进行奖励。作业字迹工整得一朵红花,做好人好事的一朵红花,听讲认真积极发言的一朵红花,值日生合作好,每人得一朵红花,听写、测试、或后进生有进步均得一朵红花,每天我都会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们贴着一朵朵小红花,渐渐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集体荣誉感强了,打架骂人的少了,爱看书、学习的多了。学生经常美滋滋地对我说:“老师,我都得了60朵小红花了”,看着他们满足的微笑,此时,我想:这一朵朵小红花就能让那些无论是优秀还是后进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当老师的何不慷慨大方些,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的确,培养人就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每位班主任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后进生。后进生虽然只是少数,但往往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他们的后进行为不仅对本人进步不利,而且常常给班级、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是班主任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公务员之家:

四、教会学生爱学习,爱生活

教会范文篇9

在讯息爆炸的世代中,”时间”成为人抓取的对象。文明科技创造许多产物,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讲求其经济效益;然而,过度依赖这些产物,并讲求速成或仅仅是走马看花而导致扎根肤浅,这是否意味著人们即将失去学习的自主性或与生俱来的能力?视听媒体的普遍性让我们掌握了最新消息,电脑科技的精进造就了人们的便利性,透过这些机器,确实是让我们省了许多时间,但无形之中却也抹煞了人们学习的能力。渐渐地,人不再是有灵的活人了。现今世代的文化风俗,不但主导现实的社会风貌,更是影响了教会的生活及型态,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无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识。当上帝赐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现今时代更是大大地被标榜出来,个人主义的抬头、以物质为注重的导向,任何的作法、选择、目标,似乎仅止于当下的感受或填补心中的需求,但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

教会的音乐也同样地受到上述的影响。因著媒体的发达,使人的双眼习惯于萤幕而鲜少书本的阅读,降低了逻辑思考的能力;双耳亦习惯听机器的播放,而减少(失去)了乐谱及文字的阅读,降低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时代的”口传时期”,大多数的时间只凭著感官经验(或情绪)来学习,而非透过人的理智意识来思考。教会司琴的缺乏,学习者希望寻求简易且速成的方式达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却局限了学习者在键盘上及读谱上的能力,误以为「司琴就是如此」,扼杀了将来在音乐方面的进深。个人离开音乐服事岗位进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会服事初际,讶异的是信徒懂得看谱的比例已较往年下降(此处指五线谱、简谱),他们通常学习一首歌,是经由录音带或CD的播放,边聆听、边看字来学习一首歌;引用张真光牧师[2]的说法,称上述为KTV文化[3],双眼看著投影片或萤幕上的字幕变化,耳朵听著旋律透过脑子转换用嘴巴跟著唱,诗歌本对他们来说如同无字天书。教会的牧者或音乐同工是否有因应之道来帮助弟兄姊妹?亦或顺应著社会潮流,也就如此罢了?

二、从圣经看音乐的重要性与教会音乐

1.音乐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诗篇96篇1节),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神的话,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4],并要倚靠耶和华。」(诗篇40篇3节)当我们面对神的尊荣、威严、恩慈与爱时,单用言词表达难以形容,如结合适当的音乐传述内心的情感,”颂扬”、”称谢”、”赞美”耶和华我们的神,则清新动人的信息与热切皆能传达给听者并满足自己。这真是奇妙,当你心灵诚实地歌唱回应神之际,他便来充满你。

有敬拜我们的主之处,就有耶和华的歌。歌罗西书3章16节保罗劝信徒们:「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及以弗所书5章19节嘱咐信徒们:「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透过诗班献诗、信徒齐唱赞美或乐器献奏等,营造适当的情境让信徒进行对上帝的崇拜[5],更重要地是预备信徒承受神的话语及祝福。

2.教会音乐的滥殇

翻开旧约圣经,我们得知以色列民以音乐做为媒介来事奉、敬拜神,不但如此,也使用音乐作为争战的武器;在此时代似乎音乐与宗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设立专职的音乐事奉者,配合规律的组织(或制度),以敬虔及圣洁的态度进入至圣所,如此行事影响当时的以色列民,经由环境的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种下教会音乐的事奉观。

大卫王与所罗门王时期,将教会音乐领至颠峰;大卫王将音乐事奉带入神的子民生活当中,他在圣殿当中设立专职歌唱者,还必须是利未人的身份以音乐敬拜神(历代志上9章33节)。当大卫王派歌唱的弟兄以乐器欢喜地歌颂神,这些音乐祭司是事先经过严格训练的(历代志上15章22节);其子所罗门王更将音乐的事奉制度化。在陈罗以所著的「基督教圣诗史略」中提到:「所罗门王在圣殿建立之后,在全国学校设立诗班,普遍地训练音乐人才,更将音乐列为圣殿事奉的职事,供职于神面前与祭司的事奉相称,奠定教会音乐在宗教事奉生活上的地位(历代志下5章11~13节)。」历代志下20章21节也提到约沙法王与民商议设立歌唱的人颂赞耶和华,使他们穿上圣洁的服,走在军队前赞美耶和华;希西家王大病复元后献上赞美与感恩的诗歌说:「耶和华肯救我,所以我们要一生一世,在耶和华殿中用丝弦的乐器,唱我的诗歌。」(以赛亚书38章20节),希西家王指出这诗歌要在耶和华的殿中被唱出来,以纪念、赞美神的救恩。上述的例子是透过实际的事奉经验,教导百姓及音乐事奉者,让以色列民不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透过实际事奉的经历,再次将以色列民在圣殿当中的音乐事奉观念活化出来。3.拿什么音乐献给主有首诗歌?附詈孟字鳌筟,深深激励信徒献身在主的事工上,但我们得省思:什么是最好的。诗篇149及150篇教导信徒要唱新歌并用乐器来赞美神,这是无法推托的命令,而神在创造之初便赋予了我们实行此命令的能力,所以信徒切不可硬著颈项说”我不会唱”却又不肯学;神创造音乐为要使所造物用来敬拜主自己,而我们不可践踏如此美妙的恩赐,当拾起你现有的音乐才能,接受严格训练并要专心学习,不仅是透过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使技巧提升,更与合宜的神学观念相互结合。其中,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目的并非牢笼人,而是要拓宽信徒的眼界,使信徒可以不段地向上爬、往外扩展。倘若教育训练的结果是让人自满于现状,或辖制信徒延伸学习的机会,此种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须待商确。

三、教会音乐教育的目的

目前在台湾学音乐的人口逐渐地增加,但讽刺的是国人的音乐素质似乎有低落的现象,此种低落现象同样出现在现今的教会中;如同前述提到教会信徒对于乐谱、简谱的认知,甚至某些信徒不知如何开口歌颂神。流行性的福音诗歌确实让教会音乐更普及化,但若仅是一昧地使用,似乎有其盲点。不论何种的音乐风格,在使用时是否能够多加地考虑?对于信徒的造就性,不仅仅只是在唱诗歌的那一时刻,久而久之在学习的果效上,是否能帮助他们于认识音乐的面相上更加地宽广?一提到音乐教育,直接联想的就是音乐方面的课程,诸如乐理、读谱训练、司琴法等等。从理论到技巧性的学习,都需要经常不断地操练,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将最好的呈现在神的面前;音乐理论、分析的培养,是为了帮助我们解读抽象的音乐,使学习者不仅只凭感官、情感经验,更透过逻辑的思考,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教会中使用的音乐,才能分辨其中的好坏或者问题所在;音乐的文脉关系,涵盖著个人的概念与经验,在教会中使用的音乐也不例外。概念性的素材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共识,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同,经验性的素材是随著个人的体会而有所不同。人类的美感经验,因著成长背景的不同而变化,但若将概念性加入个人的经验性,产生共鸣的可能性便提高[11]。当我们在教会使用音乐敬拜神时,更重要的是求主掌权及圣灵的运行,才能与信徒一同用音乐来敬拜我们的神,其间的共鸣使弟兄姊妹在灵里合一,将嘴唇的祭以口唱心合地敬拜赞美我们的神。

教会范文篇10

在讯息爆炸的世代中,”时间”成为人抓取的对象。文明科技创造许多产物,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讲求其经济效益;然而,过度依赖这些产物,并讲求速成或仅仅是走马看花而导致扎根肤浅,这是否意味著人们即将失去学习的自主性或与生俱来的能力?视听媒体的普遍性让我们掌握了最新消息,电脑科技的精进造就了人们的便利性,透过这些机器,确实是让我们省了许多时间,但无形之中却也抹煞了人们学习的能力。渐渐地,人不再是有灵的活人了。现今世代的文化风俗,不但主导现实的社会风貌,更是影响了教会的生活及型态,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无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识。当上帝赐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现今时代更是大大地被标榜出来,个人主义的抬头、以物质为注重的导向,任何的作法、选择、目标,似乎仅止于当下的感受或填补心中的需求,但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会的音乐也同样地受到上述的影响。因著媒体的发达,使人的双眼习惯于萤幕而鲜少书本的阅读,降低了逻辑思考的能力;双耳亦习惯听机器的播放,而减少(失去)了乐谱及文字的阅读,降低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时代的”口传时期”,大多数的时间只凭著感官经验(或情绪)来学习,而非透过人的理智意识来思考。教会司琴的缺乏,学习者希望寻求简易且速成的方式达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却局限了学习者在键盘上及读谱上的能力,误以为「司琴就是如此」,扼杀了将来在音乐方面的进深。个人离开音乐服事岗位进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会服事初际,讶异的是信徒懂得看谱的比例已较往年下降(此处指五线谱、简谱),他们通常学习一首歌,是经由录音带或CD的播放,边聆听、边看字来学习一首歌;引用张真光牧师[2]的说法,称上述为KTV文化[3],双眼看著投影片或萤幕上的字幕变化,耳朵听著旋律透过脑子转换用嘴巴跟著唱,诗歌本对他们来说如同无字天书。教会的牧者或音乐同工是否有因应之道来帮助弟兄姊妹?亦或顺应著社会潮流,也就如此罢了?

二、从圣经看音乐的重要性与教会音乐

1.音乐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诗篇96篇1节),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神的话,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4],并要倚靠耶和华。」(诗篇40篇3节)当我们面对神的尊荣、威严、恩慈与爱时,单用言词表达难以形容,如结合适当的音乐传述内心的情感,”颂扬”、”称谢”、”赞美”耶和华我们的神,则清新动人的信息与热切皆能传达给听者并满足自己。这真是奇妙,当你心灵诚实地歌唱回应神之际,他便来充满你。

有敬拜我们的主之处,就有耶和华的歌。歌罗西书3章16节保罗劝信徒们:「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及以弗所书5章19节嘱咐信徒们:「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透过诗班献诗、信徒齐唱赞美或乐器献奏等,营造适当的情境让信徒进行对上帝的崇拜[5],更重要地是预备信徒承受神的话语及祝福。

2.教会音乐的滥殇

翻开旧约圣经,我们得知以色列民以音乐做为媒介来事奉、敬拜神,不但如此,也使用音乐作为争战的武器;在此时代似乎音乐与宗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设立专职的音乐事奉者,配合规律的组织(或制度),以敬虔及圣洁的态度进入至圣所,如此行事影响当时的以色列民,经由环境的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种下教会音乐的事奉观。

大卫王与所罗门王时期,将教会音乐领至颠峰;大卫王将音乐事奉带入神的子民生活当中,他在圣殿当中设立专职歌唱者,还必须是利未人的身份以音乐敬拜神(历代志上9章33节)。当大卫王派歌唱的弟兄以乐器欢喜地歌颂神,这些音乐祭司是事先经过严格训练的(历代志上15章22节);其子所罗门王更将音乐的事奉制度化。在陈罗以所著的「基督教圣诗史略」中提到:「所罗门王在圣殿建立之后,在全国学校设立诗班,普遍地训练音乐人才,更将音乐列为圣殿事奉的职事,供职于神面前与祭司的事奉相称,奠定教会音乐在宗教事奉生活上的地位(历代志下5章11~13节)[6]。」历代志下20章21节也提到约沙法王与民商议设立歌唱的人颂赞耶和华,使他们穿上圣洁的服,走在军队前赞美耶和华;希西家王大病复元后献上赞美与感恩的诗歌说:「耶和华肯救我,所以我们要一生一世,在耶和华殿中用丝弦的乐器,唱我的诗歌。」(以赛亚书38章20节),希西家王指出这诗歌要在耶和华的殿中被唱出来,以纪念、赞美神的救恩。上述的例子是透过实际的事奉经验,教导百姓及音乐事奉者,让以色列民不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透过实际事奉的经历,再次将以色列民在圣殿当中的音乐事奉观念活化出来。3.拿什么音乐献给主有首诗歌「将最好献主」[7],深深激励信徒献身在主的事工上,但我们得省思:什么是最好的。诗篇149及150篇教导信徒要唱新歌并用乐器来赞美神,这是无法推托的命令,而神在创造之初便赋予了我们实行此命令的能力,所以信徒切不可硬著颈项说”我不会唱”却又不肯学;神创造音乐为要使所造物用来敬拜主自己,而我们不可践踏如此美妙的恩赐,当拾起你现有的音乐才能,接受严格训练并要专心学习,不仅是透过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使技巧提升,更与合宜的神学观念相互结合[8]。其中,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目的并非牢笼人,而是要拓宽信徒的眼界,使信徒可以不段地向上爬、往外扩展。倘若教育训练的结果是让人自满于现状,或辖制信徒延伸学习的机会,此种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须待商确。[9]

三、教会音乐教育的目的

目前在台湾学音乐的人口逐渐地增加,但讽刺的是国人的音乐素质似乎有低落的现象,此种低落现象同样出现在现今的教会中;如同前述提到教会信徒对于乐谱、简谱的认知,甚至某些信徒不知如何开口歌颂神。流行性的福音诗歌确实让教会音乐更普及化,但若仅是一昧地使用,似乎有其盲点。不论何种的音乐风格,在使用时是否能够多加地考虑?对于信徒的造就性,不仅仅只是在唱诗歌的那一时刻,久而久之在学习的果效上,是否能帮助他们于认识音乐的面相上更加地宽广?一提到音乐教育,直接联想的就是音乐方面的课程,诸如乐理、读谱训练、司琴法等等。从理论到技巧性的学习,都需要经常不断地操练,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将最好的呈现在神的面前;音乐理论、分析的培养,是为了帮助我们解读抽象的音乐[10],使学习者不仅只凭感官、情感经验,更透过逻辑的思考,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教会中使用的音乐,才能分辨其中的好坏或者问题所在;音乐的文脉关系,涵盖著个人的概念与经验,在教会中使用的音乐也不例外。概念性的素材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共识,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同,经验性的素材是随著个人的体会而有所不同。人类的美感经验,因著成长背景的不同而变化,但若将概念性加入个人的经验性,产生共鸣的可能性便提高[11]。当我们在教会使用音乐敬拜神时,更重要的是求主掌权及圣灵的运行,才能与信徒一同用音乐来敬拜我们的神,其间的共鸣使弟兄姊妹在灵里合一,将嘴唇的祭以口唱心合地敬拜赞美我们的神。

而上述提到的概念性是指音乐理论的课程或分析,首当其冲的是对于教会音乐在观念上的建立,当中包括了教导、运用及看法。经验性就如同前一段提到的情感经验,透过个人对诗歌、音乐的体会,将它展现出来献祭在神的祭坛前。教会音乐的存在倘若仅是供人欣赏、徜徉在美学的经验里,而忽视了歌词当中的属灵意义,及主要敬拜的对象:三位一体的真神,便失去教会音乐存在的功能[12]。主日崇拜等各样聚会时,以音乐和诗歌的方式敬拜神,其重要性与信息分享传递是同等的;当神创造了音乐,让人在情感部份,藉由音乐的敬拜使人的心灵与口中的声音献与神,升华至祭坛前与神相交,因「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章24节)。

以下是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主日讲道论及敬拜的真谛的观点,从敬拜的角度来谈论灵性:「教会的崇拜层次高于其他宗教的崇拜层次,是属于”灵”的敬拜,所以敬拜是人与神的互动,是以”灵”做为媒介并且不受时空限制。自从神用尘土造了亚当,又在他的鼻子里吹一口气,使他成了有灵的活人,所以有灵的人才能敬拜神,并与创造我们的神互动。心灵敬拜对基督徒来说是非常重要,但教会音乐的观念不仅于此,这一切若不透过教导,很难让弟兄姊妹有省思的机会。」人常常需要被提醒、鼓励,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做,而是不知;很多时候我们仓皇的去行、慌张地献祭,是出于无知,对神或服事上、心态观念上的不知、无知,无形之中促使信徒在许多事情上不讨神喜悦,以致于得罪神。我们常说:「不知者无罪」,但在利未记5章17节提到:「若有人犯罪,行了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甚么事,他虽然不知道,还是有了罪,就要担当他的罪孽。」即使是不知或无知,不讨神喜悦并得罪神,就需要担当自己的罪孽。就以张牧师提到”灵的敬拜”作为例子,可能是某些信徒从来没有审慎仔细地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参加主日崇拜,这习以为常的动作,使我们易于疏忽,在每次的崇拜是否真是用心灵与神的灵相交;透过教导帮助信徒釐清不正确的观念、抽离模糊不清或自以为是如此的想法,导入正确的音乐敬拜观念,使他到老都不偏离,也唯有在系统性的音乐教育之下,才有其成功的可能,让信徒不仅仅只停留在”知”的部份,经过有系统、有条理音乐教育的引导,来了解圣经当中的教导及神的心意,不但让他们有自省的机会,也再次看重这是属神的教会,并帮助信徒不沾染罪,带著谨慎敬畏的心进入至圣所在。[13]

四、教会音乐训练的必要性

教会音乐训练是为帮助信徒实践”行”与”做”的部份,透过训练来引导信徒正确的学习方法,经由不断地操练并增加其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服事的品质,将馨香之祭献在神的祭坛前,让信徒在教会服事的当中能彼此造就、扶持与鼓励,并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正确的服事观,同心建立基督的身体。

服事需要付上代价的,音乐的训练更是需要日积月累、花时间不段地操练。人常想以速成之法得到果效,此种跑短线的方式,长久下来是难以拓宽音乐的领域,在服事的运用上也很有限。音乐训练的过程亟需求神赐下耐力、恒心、毅力,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的果效。摆上时间、花尽心思、耗尽体力与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成正比,有时候所见到的仅有”种子发芽”,甚至产生负面的果效,当然其中牵涉到错误的学习方法及是是而非的观念所延伸出误导的现象。学习的过程中倘若无法持续,常常可有可无、忽隐忽现,往往仅是站在原地重新起跑,久之令人丧失心智、倍感挫折,便将那仅有的一部份埋在地底下,自此闭关也就不了了之。

上述提到音乐训练的问题,好像都集中在学习事奉者的身上。当然好徒弟也要有好师傅,在中国古代的师徒制当中,师徒是一起生活的,除了学习技术之外,还要跟著师傅透过环境学习”做人”[14]。伟大教师的特色是”教得出来”且”教得对”及”教得好”,而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必须要能”做得出来”且”做得对”;将抽象的音乐做得”好”,个人觉得难以定义,但总要朝向尽心、尽力地摆上,将自己最好的展现在神与人的面前。孔子曾形容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充实、累积教导的经验,才可能解其学生所有的疑惑。教导者在学生时代遇到学习上的失败、挫折的关卡,当一路走来,无形之中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法”,这是成为教师应有的实际经验,将来也会成为教师在教导上的经验,更能体会有同样遭遇的学习者,适时地给予教导与精神上的鼓励。教导者要善于使用言语,在褒与贬之间也要用得巧妙并用得当,最怕教导者在责备之时含著怒气,怒气引发的言语经常是具有毁灭性的,这就如同”酵”一样,容易在学习者的心中发酵,倘若学习者无法走出伤害的阴影,只会给魔鬼留地步。人需要适时地被鼓励,过多的拆毁性话语,只让信徒在学习的过程中气馁。所以教会音乐训练需要有适当的教师,并且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导学生。在对待人的部份可以宽容,但在专业音乐的训练上需要严谨的教导,学习者才有约束力、了解其间的原则性,知道何谓是教会音乐的标准,并将最好的献给神[15];我不用”好”这个字来描述教学方法,因为神创造的人各有不同,必须按著学生当时的需求及能力施以教导,相同的教材因著不同的资质而有所改变,之所谓孔子提到的”因材施教”。过多的学生人数是很难对症下药的,特别是技巧性的学习,学生的人数需要被限制。即使是音乐的基本训练或理论课程,学生彼此间的程度当避免过渡的悬殊,所以在训练课程的拟定之初,需定下程度的标准,以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当信徒经由训练之后,逐渐地无须依靠外界或硬体的帮助,而拥有自学的能力[16]。在前述的「教会音乐的现况」当中提及:现今科技的进步,确实是在许多的事上得到便利,但取之容易、用之不竭,往往不懂得珍惜,甚至于人与天俱来的学习本能,也未能好好的运用。举例来说:KTV文化就是如此,在此并非完全排斥投影片的运用,若是能带给人方便、帮助视觉对歌词的反应,并且抬头、敞开喉咙以便于帮助弟兄姊妹来歌颂神,又何尝不用它呢?但在使用的过程,切勿以”简便”为主,因为经由KTV文化的洗礼,所遗留下的产物是一群不会看简谱的信徒,更别提对五线谱的认识;每次学习一首新歌,CD、录音带变成我们的”老师”,透过边听、边唱、边学就学会的新歌,常常唱出来的与原谱有些微、甚至于很大的出入,特别是节奏的部份[17]。「乐谱是产生音乐的依据」[18],创作者将心灵对神的感念,透过乐谱与文字传递,不但造就自己,在敬拜赞美神的部份也同时造就了信徒。其实最好的方法,是让信徒自己能够看谱、读字并立即地学或唱诗歌[19],可在投影片的字幕上标出简谱或五线谱,虽然麻烦但却达到训练教育的功能。倘若不透过真正的学习,只凭著当下的感觉,仅以口传耳听的方式来学唱诗歌,并非是好现象、更非长久之计。[20]姑且不论信徒的自发能力有多少,至少透过训练让有心学习者有依据可循,以建立其自学的能力,并于服事的技巧上更加习练得通达,导入正确的服事观,提升服事的品质。

五、结语

教会音乐在服事上的应用,无形当中形成的教育是非常有力的见证。若是想长期委身地投入事奉当中,就必须给予正当以及适合的音乐教育,经由学习的过程,逐渐地知道并将其行出来。我们常说要”做中学”,但在“做”的同时,必须在观念上有所教导以致于不偏离,并按著神给人的次序而行;所有的成果并非一蹴可及,端看其间所付出的心血及代价。故培养其事奉的经验,方能看到成效。若只凭著一股傻劲、冲劲地做,常是事倍功半反而功亏一篑。

另外,教会在音乐上的服事尚须兼顾社会责任。教会成员亦是社会的一份子,或可从教会来改变社会,或被社会影响教会。因为教会是社会上诸多团体中须常接触音乐的族群,若透过适切之教会音乐的教育训练,从提升信徒的音乐素质做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即不负神的美好创造。

后注:本篇文稿转载自「台湾浸信会神学院简讯124期(2000年8月25日)」,全文系针对教会音乐进行表徵性地省思,并不特别深入某些课题作意义或方法的探讨,如诗班(或器乐)在教会音乐的扮演角色等衍生之相关议题,因篇幅有限不在此容述。文末,欢迎读者e-mail交换彼此的观点

(电子邮件信箱:obed@.tw)。

[1]类似的观念在「当代音乐崇拜」第312至313页也提到。「当代音乐崇拜」,赫士德(DonaldP.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2]张真光牧师,现任怀宁浸信会主任牧师及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圣乐系老师。

[3]KTV文化是指坊间的卡啦OK,业者将歌曲的内容以电视萤幕方式播放,歌词的字幕随著伴唱带打在电视萤幕的下方,歌唱者手中拿著麦克风、耳朵听著伴唱带、双眼随著字幕上方会跳动的小圆点学唱歌。

[4]这节经文中的”惧怕”,希伯来原文是yare,含有”崇敬”、”敬畏”、”公义的行为”、”敬拜”之意,其中崇敬的含意通常多于惧怕的含意。参考「预言之歌」第14页,拉玛·柏士曼著,以琳书房出版。

[5]教会音乐的功能之一,有帮助信徒的心灵获得释放,使之从世俗回返到神圣的状态,这是个净化的过程。参考本文作者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音乐组88学年度硕士论文「弦乐四重奏《思恩》及其创作理念」。

[6]引自「基督教圣诗史略」,陈罗以著,第19页,道生出版社出版。

[7]「颂主新歌」第450首,浸信会出版部(香港)。

[8]教会音乐与神学观念的结合,因篇幅因素暂不于此探讨。

[9]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讲授「司琴的预备」一题时,强调「好的音乐教育系统必须能提供学生不受限制的发展空间,并引领学生进入水深之处,发掘神所赐的才能,协助学习将最好的献给主;而许多速成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的天赋能力遭埋没。」殊不知自己拥有群牛的财力,仍以为是个仅有两只鸽子的穷人家,试问当奉献时会拿出什么呢?鸽子或牛犊。

[10]音乐是抽象的一门艺术,尽管在音乐展现的过程中,会留在聆听者的内心造成“真实的感觉”,但仍无法具体地说出音乐在表现什么。参考「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谛观有情」,第25至27页,林古芳著。

[11]此处的概念性及经验性,参考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二)音乐的材料─概念/经验,第3页,他是以概念世界/经验世界来称呼。

[12]在此引用「当代音乐崇拜」第48至49页,赫士德(DonaldP.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13]「教会教育的功能是在教导信徒敬拜事奉,以敬拜事奉的前提之下,教导必须的以及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术。一切以造就信徒为目的,按著实际的需要施以音乐教育。」节录自「教会音乐事工」,第202页,易启年著,荣光社出版。

[14]师徒制的学习请参阅2000年四月份的台湾浸信会神学院院讯,由谭国才牧师撰写的「学院式神学教育的教义与重要性」,提到学徒式(师徒制)及学院式两者之间不同的学习,本文不再此处论述。

[15]这一点是透过怀宁浸信会诗班顾弟兄的提醒。之前自己曾担心过多的要求,会使人在服事上裹足不前,甚至造成伤害。其实教导专业的部份,需要以高标准严谨的方式教导,让服事者明白什么是将最好的献给神;严谨的教导并不意味著必须行为严厉(如斥责方式等),只要言语用得当,用爱心以温和平稳的态度要求弟兄姊妹,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机会教育。

[16]初次到教会服事,私下与张真光牧师聊天时,他谈论到:「教会应该提供弟兄姊妹有学习的机会,以建立他们的自学能力。」[17]这当中有些是诗歌作曲者,对于中国语文在音乐创作处理上的缺乏,而导致弟兄姊妹凭著一般说话的词句声调唱诗歌,而与原谱有些出入;例如节奏与歌词的安排,中文的咬字、音韵等等;因限于篇幅,所以在此申述的目的是提醒领会者在诗歌方面的选择,而非本文探讨的范围。

[18]引用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三)结构化表情,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