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0:06:39

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途径;研究

关于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学者们各抒己见,有的学者认为其实质就是在金融行业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有的学者则认为其是一种创新型的金融管理模式。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系统结构矿建建设的力度,是提高金融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该矿建建设健全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本文对其进行深入而客观的研究,希望与金融行业的管理者以分享。

一、框架的建设是金融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金融管理信息化就是金融管理部门的领导在金融业务处理系统的辅助下、合理而科学的应用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去完成对金融管理公文传递、信息资料的采集、金融风险的检测与预告、对风险指数的评价,以及自动化、信息化处理决对策确定等工作内容,金融管理信息化可以被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其使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在金融管理进程的各个环节得到切实而全面的应用。此外,金融管理信息化矿建的建设,将金融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包含进去,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三大类型,分别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具体可以分为两大分支,即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所谓的金融市场就是指货币与金融衍生品所处的经济市场;金融基础设施一般包含支付、清算与会计体系。总之,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是上述各种要素的整合体,其将各种金融管理内在检测指标清晰而完整的呈现给金融行业的管理人员,这些指标有金融业发展指标、流动性指标、盈利能力指标、风险状况指标以及信用状况指标。本文作者主观的认为,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只有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使其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完整度,那么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才会完成对金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的调整与改进这一系统性的工作项目,此时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实用性充分的彰显出来。

二、浅谈我国金融管理进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要落实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对现行金融管理状况的调整与改良,在我国目前众多金融行业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信息化技术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该框架建设的效率,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应用价值。我国很多金融行业对上述信息技术进行积极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特别是在信息化硬件建设领域发挥的优势是极为显著的,这是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技术能够将参与金融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进行改进与升级,有针对性的对金融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合并,在此基础上,基础性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被顺利而有效的打造出来,此时金融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其实,无论是对金融行业的内部,还是对其总部与分部而言,信息化硬件渠道的打造,使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之时所取得效果达到了最大化,金融行业的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信息化人员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些问题是存在的,只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例如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信息化应用标准的建设方面存有极为显著的问题,当然深入探索下去,很多概念不清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这就给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再者,金融资源安全问题也应该作为金融行业管理者极为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形成势必会扰乱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有序性,给金融行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同时,对其社会形象造成损害与破坏。

三、探究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途径

1.拟定科学性的金融管理信息化计划方案

金融行业的管理者应该准确的对经济市场的行情进行分析,拟定完善性、发展性的战略计划,积极开展组建金融管理结构矿建以及程序的建设工作。为了提高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完整度与稳定性,该战略规划应该是系统性且全方位性的,这就对金融行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对中国金融系统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预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对整体框架、信息化技术标准、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金融岗位的分配进行调配;此外,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翻新与改良,是对信息化时代的追随,此时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框架以及程序得到了最优质方案的辅助,加速了金融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的进程。

2.使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化

金融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具有很多优势,使很多金融业务的运行更具便捷性,这样即使不同的时间段或者是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各种苛刻要求也得到了满足。这一体系的明确化,大大缓解了从事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压力,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成本,达到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率的目标。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明确化,降低了对系统管理的工作难度,易于管理便于操作。

3.竞争体制的应用,使分工与协作更具合理性

我国众多金融机构在对任务与人员进行分配之时,因为分配的形式相对单一化,那么这样的分配相对缺乏实效性。而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分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金融这一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与竞争机制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将竞争体制融入于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进程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就会形成公平而激烈的竞争关系,也就是说,制度的引进与应用,使金融领域的分工工作更具合理性。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创新的21世纪,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效率也显著的提高。总而言之,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进程中,竞争体制发挥的实际作用是不容小嘘的,大幅度对成本进行压缩的同时,使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中心业务。

4.培养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使服务实现最优化,积极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市场的运营与发展,均离不开客户的支持,因此为了做好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做好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使客户获得最满意的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体现在技术开发创新以及设备引进使用上,搞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已经成为新型的竞争要素,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提高对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的重视程度,借此途径去提高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对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健全的伟大目标。

四、结束语

其实,真正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这一矿建的建设健全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可以看作是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的战略性手段之一,在其辅助下,各种类型的金融业务平稳、康健、迅速的发展与运行。其实使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顺利完工的对策与途径也是多样化的,例如积极的对金融业务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培养,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手段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能,以确保金融信息的安全性。

作者:刘莎 单位:经济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张艳妮,何桂芳,阙波.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研究[J].武汉金融,2012.

建设管理范文篇2

今年我们召开的全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效。这次会议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题鲜明,紧紧围绕了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制定工作目标;二是求真务实,紧紧抓住了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布置工作任务;三是精简高效,紧紧把握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质量安全、建筑市场管理、标准定额三个司一起与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工作措施。这次会议本身就体现了政府对工程建设管理思路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为下一步各地抓好落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昨天黄卫副部长的报告系统地回顾了去年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工程建设工作和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明确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按照会议日程安排,质量安全司、建筑市场管理司和标准定额司将分别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做好今年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下面,我想结合对黄卫副部长报告以及会议讨论时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司今年在质量安全监管和行业发展方面的具体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从促进建筑业发展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出发,做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行业发展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贯彻上述精神和要求,结合黄卫副部长报告的精神,我们认为做好质量安全和行业发展工作,要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明确两点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建筑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努力促进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我们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问题在黄卫副部长报告中已做了充分阐述。建筑业既是传统行业,也是基础产业,在当前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都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要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努力做好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工作,使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贡献。促进建筑业发展要靠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服务,通过制定政策帮助企业解决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市场准入等手段引导企业完成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通过政府服务和监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只有企业搞活了、发展了,建筑业的地位才能提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才能有能力、有条件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二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科学的政府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工程建设从立项开始,经过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涉及每一个环节。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方面,我们要更多地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把该由企业负责的,能够通过市场竞争解决的交给市场办。要分清政府与企业在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职责,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转变政府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职能,对如何利用行政许可等法制手段来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要多研究,对如何依法规范、完善现有的监管制度要创新工作思路。既要增加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又要加强监管、严格执法。我们认为保障质量问题应更多地交给企业和市场,通过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质量水平的提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法规、完善制度,推进技术进步,引导行业发展,促进诚信机制的建立。但对安全问题,政府应当加大监管力度,这也符合国际惯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积极构建“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中介参与服务,社会舆论监督”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在工程质量安全以及建设监管的程序上,要尽可能归并、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积极探索区别监督、一个窗口对外、相对集中执法等监管方式改革,切实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和水平。

黄卫副部长在报告中分析指出,发展经济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建筑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要把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把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放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进一步增强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和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把黄卫副部长报告中布置的今年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实现安全、质量监督管理和行业发展工作的新发展。

(一)继续抓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

今年安全方面要做的几项具体工作是:贯彻一个《决定》,实施两个《条例》,建立三项制度,强化四项基础工作。一个《决定》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决定》,两个《条例》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企业安全许可证条例》,三项制度是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四项基础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强化政府安全监督管理和推动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1、确保今年安全生产的控制指标不突破。

2004年建设系统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是:各地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按2.5%及以上的幅度下降;全国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低于2003年6.92的水平;重大伤亡事故明显减少;杜绝特大伤亡事故;确保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各地要通过制定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是贯彻国务院《决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措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并逐级分解,把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每一个层次和部门,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确保不突破今年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我部正在研究制定省级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的考核评价办法,定期通报各地安全生产情况,促进安全生产有关措施的落实。目前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严不起来,责任制落实不下去。仅以三级以上事故结案和处理情况看,就反映了一定问题。去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三级以上事故48起,到目前为止,尚有24起没有结案处理,其中只有5起是没到结案期的,其他19起都已超过结案期。三级以下事故还有1230起,各地应检查一下结案处理的情况。要严格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理工作,坚持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严格事故的处理和责任追究,这也是教育干部、群众增强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是维护法制和纪律的严肃性,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有些省市反映,目前结案处理工作主要在地方安管部门,对事故不能及时结案处理无能为力。我们认为要主动加强与安管部门的横向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协商、协调工作机制。去年,我们与国家质检总局通过协商和联合开展活动,比较好地解决了建筑施工起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两家拟发联合部令,明确分工促使问题的解决。今年,我们将与国家安管局围绕事故统计口径、事故处理和特种作业人员考核等问题进行协商,特别是对两个《条例》在理解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协商,统一认识,落到实处。希望各地要重视起来,积极主动地做好沟通工作,促使事故处理等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惩戒教育作用。

2、尽快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根据两个《条例》的规定,我部要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依法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目前我部正在制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严格建筑市场安全准入的管理,明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的范围、主体、对象、程序、条件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我们将根据会上大家提的意见和建议尽快修订颁布,各地要及时制定实施细则,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企业安全许可证条例》的规定,我部直接负责中央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地方所属施工企业证书的颁发,希望各地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今年年底以前,有步骤、分批次地完成发证工作。

对于安全生产许可证与市场准入资质的关系,大家都很关心,《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企业“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安全生产条件是企业资质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未达到相应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可以降低其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企业安全许可证条例》也明确规定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要单独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我们认为,上述法律法规规定表明,安全许可是企业取得资质许可的前提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安全许可证”和“企业资质证书”,两证齐全,方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两证既有密切联系,又要对安全许可实施相对独立的监管。

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设置安全生产许可时,如何处理好既支持企业发展又重视安全生产的关系。施工企业都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生产,往往同时会有若干个项目在开工,且分散在全国各地,而安全许可证是按法人单位发放,一个企业一张证书。一个项目出了安全事故和整个企业的安全条件如何挂钩,什么情况下收回或者吊销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安全生产条件的评定,需要合法合理,还要合情,要有明确标准,要有操作性和可行性。这个问题要认真研究,会后对此问题我们要专题调查研究,也希望大家多出主意。我们考虑可否借用交通安全记分的办法,根据事故的大小轻重设定不同的分值,根据事故情况给予警告、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自己也就引起重视了,加强整改,当分值达到一定比例再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这样就既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又能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如果一个企业多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说明该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必须清除出市场,否则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讨论中有的代表提出,要明确安全责任的主体是谁,政府不能总处于被动地位。安全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安全许可证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把安全的压力压在了企业身上,企业自身不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拿不到安全许可证,或有不良的安全生产纪录,对企业的市场准入、承担任务肯定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我们要用好这个行政许可,切实把安全的责任落到企业身上。

3、加强对“三类人员”、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和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培训。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我部已经起草了《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管理暂行规定》,会上也作为待议文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我们争取早日印发。“三类人员”(即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人,也是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的关键人员,是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各地要抓紧制定办法抓好落实。同时,我们已经开始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三类人员”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落实“三类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工作,我们抓紧与有关部门协商,努力达成一致认识,会后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实施办法。

建筑业农民工是建筑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一线的直接操作者。农民工的操作技能的高低、安全生产知识的多少,对保障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年我们要重点加强对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导企业制定建筑业农民工安全培训教育大纲,加快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为培训农民工掌握安全操作基本技能和安全防护、救护等基本知识提供必要条件。二是大力发展劳务企业,劳务企业是管理农民工的重点单位,要负责农民工熟悉了解其操作岗位必须的安全生产知识。三是施工用人企业要搞好三个层次的培训,即上岗前的操作技能培训、安全保护知识培训和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培训。四是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也要根据本地情况,对农民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防护技能和业务水平。通过这几方面的培训,强化施工现场一线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促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4、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投入。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条件薄弱。今年我部要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决定》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有关安全生产投入管理的办法,落实建设单位在工程概算中确定并提取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费用。落实安全生产投入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单位要按规定将安全措施费用列入建设工程概算;二是施工企业要计划好、用好这笔费用,专款专用;三是建立对建筑业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形成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安全投入占投资多大比例,各地可以选择一些企业做做测算调查。广州市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工程以及不同招标方式,制定了提取安全生产措施费标准的办法,保证了安全投入的落实。希望各地和一些大企业积极研究、探索和试点,为这项措施的实行提供实践的支持。

另外,要鼓励建筑业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研究、开发、推广一批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技术措施和装备,淘汰落后工艺,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保证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

5、继续推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实施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是保护建筑业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分散企业事故风险、增强企业预防和控制事故能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我部已经开展了两年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要总结经验,继续推行。但对保险费用返回使用管理方面,各地要加强研究,还要更多的用市场的办法加以规范,使这笔费用通过安全咨询服务的方式用在施工企业的安全上。广东江门市在研究保险费返回使用时,提出可以由保险公司请监理单位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咨询服务,这样既可减少风险,也可以增加监理单位的收入,上海也在考虑这一办法。我们一直被安全监督机构的经费、力量不足所困挠,政府即使要解决一定的人员、经费,恐怕也解决不了量大面广的安全监督问题,安全咨询服务是一种市场的机制,应该积极推进。

6、研究改进监管方法。

一是要落实好新设立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按照两个《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新增了五项制度,其中两项行政许可,即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批和施工企业安全许可证审批,三项备案制度,即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备案、施工起重机械和设施登记备案、依法批准开工报告和拆除工程备案。对于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可以从着眼于增强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力和安全防范能力,促使企业自觉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出发,研究制定办法,变人治为法治,变被动防范为源头管理,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要改进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检查的方式。要改变单一的、运动式的监督检查方式,从重点监督检查企业施工过程实体安全,转变为重点监督检查企业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今后的检查应重点放在一级检查一级的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查企业也要检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从以告知性的检查为主,转变为以随机抽查及巡查为主;从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向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检查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各项基础工作。

三是强化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健全完善建设系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罚信息系统,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记录,增强安全生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构建全建设系统和社会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四是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依法建立和完善各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还要靠各地借《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出台,借“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借国务院、各级政府重视安全生产的时机,积极向上反映,争取财政拨款解决。但政府不可能解决更多的编制和经费,因此利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发展安全咨询服务机构是一条路子,要把他很好的用起来。政府的监管不能只靠行政手段,一定要更多的采用市场手段,从机制上解决。再有,要加强监督执法人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执法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提高监督执法人员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建立起覆盖全行业、全城乡、全过程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

(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

工程质量是我们很多法规、制度的落脚点,是人民群众评价建设工作的最直观的标准之一。2004年质量工作的思路是:从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出发,将统筹城市发展与村镇建设、统筹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统筹政策主导与市场引导这三个原则,作为贯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各项工作的主线,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依法承担质量责任的意识,争取实现我国工程建设质量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今年要完成的几项具体工作是:完善两项制度,突破三个难点,推进四项工作。两项制度是施工图审查和质量监督制度,三个难点是加强监理质量的监督、村镇工程的质量和建筑节能设计,四项工作是工程保险、质量检测、诚信体系和技术进步。

1、进一步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

施工图审查制度自2000年实施以来,作为政府对工程实施前的重要把关环节,对保证工程质量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这一制度逐渐得到了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但是,作为一项新建立的制度,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今年我们拟尽快出台《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部长令),针对当前反映的审图工作运作方式不够规范、审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查范围深度标准不一、个别地区收费偏高等问题提出意见,同时对集中管理的政府投资工程和实行建设项目总承包的房屋建筑工程做了特殊的管理规定。会后,我们将及时吸收代表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争取尽早颁发。施工图审查工作各地发展不平衡,湖北省、武汉市和福建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工作的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区的办法、措施,重点抓住审查机构的管理、审查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审查方式的改进,来规范审查行为、保证审查质量、提高审查水平,使这项制度健康发展。今年结合部令的颁发,我们也要对各地施工图审查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施工图审查还有一个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工业工程如何开展,我们正在调查。国外一般对工艺部分不审,由开发工艺包的厂商负责,但土建部分和配套的建筑工程一般均纳入审查范围。工业工程如何开展,这项工作还需要工业部门多提意见。

2、规范质量监督管理,提高队伍素质。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一步就建立统一的监督执法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与铁路、交通、水利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明确管理职责,修改出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明确监督机构和人员的条件、职责,进一步规范监督工作。

认真贯彻《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进一步规范监督工作。一是各地要积极制定监督工作细则,根据需要将监督工作重点由专注于结构安全、消防安全适当扩大到重要的使用功能、节能、节地、节水等方面,使工程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质量监督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各级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力量,重视并发挥群众举报的重要作用,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要建立质量监督巡查制度,针对违法违规行为主动出击,不能简单地搞“民不举、官不纠”。四是要加快质量监督机构的改革,有条件的质量监督站可以转为全额拨款的执法监督机构。五是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专业能力。六是要转变工作作风,体现依法行政、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精神,全面提高监管与服务水平。

3、加强村镇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村镇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也是我们质量监督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一些较为严重的工程垮塌事故主要发生在村镇和城乡结合部。如2002年5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建筑工程垮塌事故,有3起发生在小城镇;2003年的厦门市南林村群鑫厂房工程事故,在施工中倒塌,造成7人死亡。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一些发展较快的镇,其经济、人口、用地规模和工程建设量实际上已具备中小城市的水平,而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机构还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对于村镇建设管理薄弱的局面,部里很重视,列为今年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工作,拟在今年制定出台《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大家认为难度较大,我们也认真做过分析。从法律依据上讲,《建筑法》明确二层以上住房都纳入监管范围,没讲农村还是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村庄建设也有规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实。中国这么大,如果统一用一个办法,或用城市的管法简单的套到村镇上有定不行,也不现实。这就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具体办法,把监管责任落实下去。当前加强村镇质量安全监管有三个难点:一是机构、经费,二是执法部门,三是技术力量。解决这些问题靠增加机构、增加人员肯定行不通,可以向当地政府反映,积极争取。主要还要靠我们监督工作重心下移,辐射带动,同时更多要与现行的集镇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等已有机构的作用,建立巡查制度。对村镇工程的监督管理,在工作方式上更强调服务、指导和帮助,对这一薄弱环节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办法。我司将在适当时候组织各地交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4、加强监理质量的监督和对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工程建设的指导。

随着工程监督机构工作方式由微观定点检查向宏观巡查转变,以及旁站监理制度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理企业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中的作用。2004年要针对《关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监理企业履行质量责任加强监督的若干意见》的贯彻情况,开展一次对监理企业履行质量责任的专项督查,促进各地切实落实这项管理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监理企业在保证工程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地处山地、滑坡地区的城市要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监管。去年我司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建设部关于加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希望各地引起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今年我们将组织专家抓紧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工程建设导则》,指导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大力推行工程保险。

工程保险是运用市场手段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减轻工程建设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举措,也是解决因扣留工程质量保证金而拖欠工程款的一个治本之策。上海地铁四号线的事故,因为事先买了保险,上部赔偿保费1.35亿,实际用了1.25亿元。下部修复估计按投保56亿的15%赔付也能解决,这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减轻企业和政府风险的有力例证。在工程建设领域已经开展了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近年又开展了工程设计责任保险试点,今年准备出台有关实施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行工程质量保证保险。我们拟采取以下四个步骤开展这项工作:一是会同保险机构开发有关险种,制定符合国情和行业特点的保险条款;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三是确定一批试点城市先行试点,根据情况逐步扩大范围;四是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对于工程设计责任保险,2003年我部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今年要求基本推开,下一步要在规范市场、培育发展中介机构方面,加强研究和指导,更好地推动和完善设计保险制度。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当地保险主管部门,共同研究探讨,促进工程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

6、规范工程质量检测管理。

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也是目前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2004年我们要通过制定出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部长令),明确检测机构的业务范围、人员条件、设备设施、检测业务程序以及监督管理和相应处罚,解决检测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不公正问题。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和单位来信反映,一些检测机构利用行政手段垄断当地检测市场,一些检测机构以压价竞争、减少工作程序或放松检测要求等不正当的手法来争取项目。我们认为,检测机构应通过计量认证和建设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可,方可在市场上提供检测服务,并对自己出具的检测结果负法律责任。只有这个环节规范了,工程质量才能切实得到保证。近两年福建、浙江、甘肃、广西、江苏等地,在地方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都对检测单位的质量责任做了规定,天津市和深圳特区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还对检测单位的质量责任专设一章予以规定。部长令出台后,我们要结合其贯彻实施,组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专项治理活动。

7、积极落实建筑节能设计。

据统计,我国建筑耗能是发达国家的1.5~3倍,而且污染严重。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有重要责任,落实建筑节能的设计是重要环节。在设计环节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施工图审查把关,切实督促建设各方特别是设计单位自觉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2000年部里组织了对北方地区执行节能标准的检查,除北京和个别省份外大多省份仍未执行,现在情况会好一些,但建筑节能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因此,设计管理部门和施工图审查机构要把建筑节能作为一件大事,强化建筑节能标准的贯彻执行。二是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科研成果在工程上的应用,要制定政策加强引导。三是标准设计工作要跟上,及时更新体现最新科研成果的标准图,使建筑节能的“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四是今年要组织专家对建筑节能设计情况进行调研,针对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指导意见。在适应时候组织节能设计研讨交流,促使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在施工环节,施工单位要通过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水平,严格检查进场材料和设备来落实国家规定的节能要求,保障节能设计的贯彻执行。主管部门在竣工验收备案时,也要将建筑节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8、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监督保证机制的重要内容。2003年我们颁发了《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试行)》,今年各地要进一步抓好落实,主要有四方面工作:

一是要按照《关于报送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的通知》(建办质[2003]305号)和《关于勘察设计质量信息管理业务系统试运行的通知》(建办质函[2003]665号)的要求,将质量监管信息及时、准确地通过监督信息系统报送建设部。

二是要抓紧搭建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在主管领导负责下确定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报送,争取在今年内全国所有城市及有条件的县都实现监督信息的网上传输,个别地方实现监督业务的网上运行,通过联网把不良记录数据库先建立起来。同时,对各类责任主体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勘察、设计文件和工程实体质量严重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情况进行记录,建立公示制度。

三是今年上半年我司将组织召开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研讨交流会议,就质量监督和施工图审查两个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研究和部署。

四是要研究将质量不良记录与资质年检挂钩的办法,将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清除出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9、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水平。

在加强建筑业技术管理和推动技术进步方面,今年要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根据《2003-2008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组织交流研讨,促进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要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意见,继续推进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二是组织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更新,突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新技术,制定新的建筑业技术进步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建筑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组织专家编制《住宅工程操作规程》,提高中小企业操作水平。

三是借鉴去年编制《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的经验,组织编制《工程勘察技术措施》,针对三年来工程勘察质量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措施,配合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文件的审查,切实改进和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四是委托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对国内主要勘察设计结构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针对使用中反映的问题,配合新一轮勘察设计规范修编,提出改进意见和要求,条件成熟时开展工程勘察设计软件测评试点工作。

五是指导协会改进和修订现行的部级勘察设计评优办法,重点鼓励技术创新,使评出的优秀勘察设计成果对整个行业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带动勘察设计行业技术进步。

六是重视人才培养,鼓励在设计、施工企业以培养技术带头人和技术能手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活动,形成全行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今年抗震防灾方面的具体工作。

去年我部通过组织开展全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检查,发现了抗震设防方面存在的问题,消除了抗震设防的一些隐患,也强化了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对抗震设防的责任意识。2003年我部颁发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该部令的颁发使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有章可循,我们也希望各地通过认真贯彻实施部令,使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切实得到提高。在新疆、云南等地发生地震后,我司与相关司局共同组织专家开展震害考察,为制定、修订相关技术标准积累了第一手材料,也对地方恢复建设提出了建议。按照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的要求,我们组织部内有关司局制定了《建设系统反恐怖工作预案》,该预案的颁布和实施将会提高全国建设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今年我们要继续围绕部的中心工作与我司2004年的工作计划认真抓好抗震防灾工作、建立完善有关应急机制,特别要突出抓好以下两项重点工作:

1、加强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工作。

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已经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为此专门做过批示。我们要扎扎实实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一方面,我们要在部计划出台的有关村镇建设规划、建设管理规定中,充分体现抗震防灾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村镇建设技术指导的力度,要组织各地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地区、区分不同结构形式组织编制农房建设抗震设防标准图集,同时要把抗震防灾内容作为工匠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要针对移民建镇、集中建设的村镇建设抗震工作开展调研,根据调研成果,提出对规模建设的村镇建设加强抗震管理的指导意见。希望有关省市共同配合做好落实工作。

另外,今年三、四季度拟召开城市防灾座谈会,交流各地做法,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抗震防灾工作。

2、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按照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会议的部署和部领导的要求,今年建设系统要完成十个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我司作为部内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工作的牵头单位,在遵照部领导要求做好有关组织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系统反恐怖工作预案》、《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编工作。这是一项新工作,也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地方同志一起制定落实好这些预案。

(四)行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方面的具体工作。

根据黄部长的报告,行业发展工作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重点,努力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围绕这一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研究起草《关于继续深化建筑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工程设计改革的几点意见的通知》。20年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深入,在这一大背景下,在国务院两个文件具体指引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也有许多创新。为了在工程建设领域更好的贯彻实施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推广全行业2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创新的经验和成果,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前进的方向,我们拟研究起草《关于继续深化建筑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将涉及二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引导行业结构调整,通过重组整合综合型企业集团和发展专业事务所、专业建筑公司,大的做强、小的做专;培育发展工程咨询业和中介服务业;推进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BOT、BOOT等国际通行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等改革内容。二是涉及建设管理体制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改革和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加快建设领域风险保障机制建设,完善工程质量安全、市场监管体制等改革内容。

初步设想《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二是建筑业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三是深化建筑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政策意见,四是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五是改革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步骤。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广,难度很大的工作,我们将在部党组的领导下,在有关司局、协会的协作配合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完成《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指导全行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建筑管理体制,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形成有利于建筑业发展、行业优化升级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加快建筑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创新,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增强建筑企业的活力和竞争优势,提高建筑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抓好典型,开好经验交流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建筑业改革的方向、目标、政策和措施等已经明确,现在关键是如何推进改革。回顾过去,我们勘察设计单位的改革走在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前列,我们施工企业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排头兵。今天,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在贯彻实施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再创佳绩。推进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并推进全行业的改革。我们要抓好几类典型,如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典型,企业之间重组整合的典型,国际型工程公司、工程咨询公司、项目管理公司、专业设计事务所、专业分包公司、劳务分包公司改革的典型。既抓改革成功的典型,也要帮助改革走了弯路的企业分析总结教训。

我部将在研究起草《若干意见》和抓好典型的基础上,于下半年召开“全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央有关企业改革工作的方针、政策;总结交流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行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交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类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改革经验,在全行业掀起深化改革的新高潮,力争在两年内使全行业国有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有较大的进展,将建筑业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上升到新的高度。

3、重点推进中央所属建筑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中央所属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是我国建筑业的骨干力量,对我国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这些大企业、老企业改革难度也很大。2003年1月我部会同原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等有关部委提出了关于深化中央施工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配套政策上报国务院,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国资委成立后,又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政策,并对中央企业的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下一步中央企业的改革,主要是通过企业间优势互补,重组整合,作强中央企业,培育和发展30到50家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有资产的控制力。现在大家都十分关心中央企业的重组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部领导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我部将与国资委及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中央建筑企业,包括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组织、指导、推进中央建筑企业的改革重组工作,力争完成大多数中央建筑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并促成1到2家企业集团的战略性重组。

在我部重点抓好中央所属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希望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抓好省属和市属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改革与重组,并对已经完成了企业所有制改革的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进行一次检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找准切入点,树立典型,加大宣传交流力度,力争在企业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改革进展较慢的地区,要分析原因,因地制宜地制定改革方案、安排改革进度,整体推进本地区建筑企业的改革。

4、关于做好行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

做好建筑业改革和行业发展工作,还需要大家统一三个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强行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责任感。中央明确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以及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来看,建筑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增强信心,高度重视建筑业改革和发展工作,抓紧时机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使建筑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创造条件、贡献力量。

二是要从“大土木”、“大建筑业”的视野来构建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框架。我国传统的建筑业概念主要指施工现场的建筑安装活动,而实际上,“大建筑业”的概念应该涵盖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服务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后的运营、维护和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等,“大土木”的概念包含了铁路、交通、水利、水电、港湾、能源、化工等土木工程和专业工程。我们要跨越专业领域和设计、施工、监理的行业界限,进一步减少对企业的限制,从“大土木”和“大建筑业”的视野来研究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在完整的建筑市场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将会取得新的突破。

建设管理范文篇3

1.1完善基础理论体系

根据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社会定位和学生日后的发展,要加强几个环节的理论体系建设,这样才能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一是要完善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标准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其主旨就是培养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具备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该专业还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展开通识教育应用与训练工作,通过实际实训和拓展练习,发展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为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二是要持续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社会和企业对此专业的根本需求作为出发点,突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础素质,实现学生对未来发展和职业成长的有效、全面的适应。三是要不断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实践理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以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为核心,进行相关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丰富,开辟不同方向的实践理论体系,有效地开拓学生的实践视野,建立符合本专业和职业标准的新标准和新课程,使该专业学生能够更快地具备实习和实践能力,做到对此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四是要持续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岗位提升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开辟单独的职业岗位提升和发展的相关课程,通过理论和专业学习,扩展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帮助学生建立起岗位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思维和认知基础,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日后的适应岗位、晋升发展提供稳定的思想和素质基础。

1.2完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实验和实践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认识专业特点、形成专业技能的重要路径。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突出实验实践这一环节,要形成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的有效契合,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全面发展出学生86的实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适应社会和企业,不断创新与发展提供素质基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一般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岗位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等主要内容组成,贯穿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的始终。要在学生入学初期就展开实验实践课程,通过实训基地的实习实训,使学生初步认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特点,形成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基础型的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将所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际进行全面对比与沟通,建立起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实际操作和实际运用能力与素养。在教育教学的末期,要进行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更好地检验自身的学习,发展出个性化的专业基本素质,形成综合能力。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毕业时期,要以职业标准为前提进行毕业设计和综合实践,将建学生推向企业和实际操作环节,通过真实而全面地实验实践活动,检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加速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2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适应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推进学生专业与职业成长,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必须做好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要投入更大的资源、精力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结构性建设,将实践课程体系作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核心工程,以系统思想作为指导,扎实展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实践工作,通过课程建设、方法优化等一系列措施,完成和实现对学生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2.1建立起与企业沟通的新体系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企业占据着基础和平台的地位,随着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各建设企业正在加速产业升级和企业变革的进程,出现了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更多、更高的需求。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抓住现实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中,依托企业和社会,有效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使企业成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新基础,让社会成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新平台,通过企业的教育、实践功能,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合理性,做到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保障。当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还要与企业一同进行以职业标准为核心的专业实践体系建设,利用职业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实践体系,利用职业标准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实践的水平,取得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和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局面,形成多维度沟通和多主体联合,真正形成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与外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与学生的新交互模式。

2.2建立课程实施的管理团队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要有高效率的管理团队作为基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根据实践课程体系的安排,以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成长和社会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要求为基础,建立起一支高效率、高效能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管理团队,以管理团队来制定、实施、监督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标准和环节,完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的管理过程和细节,落实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的责任和任务。此外,管理团队还应该指导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有社会化和战略性的眼光,要以《高校教育规划纲要》为基础,扎实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应该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点,在既有课程体系内添加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理论和思想上的提升与突破,打造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应对未来、适应社会、提升自我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平台。

3结语

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具有战略性的系统工程眼光,又要尊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要在学生和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复杂关系体系中取得全面沟通和有效平衡,通过职业标准的实施建设出适应该专业发展实际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顺应整个行业对此专业的要求,做好人才培养,丰富管理工作内涵,加速建设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建华 葛贝德 马利耕 李林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正大建筑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建设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项目;建设;管理控制

近几年,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国家投入逐年攀升,在当前农村项目建设管理中,资金费用不断上升的当下,在项目投入成本费用管控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项目建设速度和管理水平。本文针对农村项目建设管理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整体上提升农村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项目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形成不合理

当前,农村项目建设初期,需要组织专业化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深入农村,对农村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风土人情等社会因素进行综合化的分析,反馈到项目建设报告和方案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保证项目建设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则是,农村项目建设中,受到了地方政府、村委会和当地人民群众等多方面的阻碍导致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中,无法深入到农村地区进行全方面的调查和勘察分析,资料、数据、信息收集不全面,非常容易导致关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决策错误。不但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浪费,而且对于农村后续项目建设也会形成不良的影响作用。

2.农村项目建设目标模糊、不明确

农村项目建设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为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效益的长效获得发挥有效的贡献和支撑作用。而且对于农村地区而言,交通不发达、处于市场边缘化位置、资金支撑体系薄弱、人才短缺等,必须全方面分析,制定符合农村地区发展的项目目标,以此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而当前农村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则是建设目标不明确,建设项目未能够有效明确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文化目标以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之间的关系,目标设置过于笼统,导致整个项目建设规划性低下,尤其是在资金费用应用方面缺乏长远和全局的规划管理。以上问题的存在是当前农村项目建设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也是项目运行中途停止的关键因素之一。

3.项目预算标准缺乏统一化设置

农村项目建设中,需要引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体系,而一旦引进资金支撑体系之后,为了保证每一分钱能够花在刀刃上,需要切实形成科学的资金预算体系,为项目建设发挥有效的资金支撑作用。但是,当前农村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关于农村项目预算标准缺乏统一化的设置,监管和审计工作不到位,导致预算规划不科学,未能全方面收集数据信息对预算进行有效管控,大大降低了项目后期持续性规划建设和管理。

4.项目承建方选择不合理

近些年来,项目承建方选择屡遭质疑,存在承建资质风险。主要表现为承建方为了单纯的追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虽然提高了财政费用的使用率,但是却忽略了项目长远规划与效益之间的权衡。而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农村项目建设地方政府各地相继出台地方项目管理办法,如单项工程价款200万以下项目由业主单位集体决策直接在当地商家库中择优确定施工方的地方规定,有悖于政府采购法。用人唯亲,拆包分包转包挂靠现象屡禁不止。5.项目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健全由于我国农村项目建设和管理体系起步较晚,在项目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部分项目管理的组织构架不严谨,尤其体现在财务机构项目参与权受限,致使财务监控不力,运行不畅通。没有严格执行项目回避及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经办权与审批权、项目施工权与监管权、预算编制与审核不相分离等。

二、农村项目建设管理问题改进措施分析

1.多方面分析,加强部门沟通,提升报告方案形成的可行性

农村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可行性报告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提升方案的可行性,需要重点成立乡镇级项目小组办公室。分别从村委会、业务主管部门派出机构、乡镇各站所中选派项目专业人员、财会人员、管理人员,形成一支懂业务识民情项目团队。在专业化团队组建基础上,结合项目所在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具体负责对接项目立项、招投标、预决算报告编报、施工监管、项目资料归档等服务管理工作。促使农村项目建设可行性提升,形成完善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案,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此外,项目可行性的实现需要加强与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合作,通过将部分人民群众吸纳到项目实施中,跟踪项目实施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制定群众实时举报及举报人保护制度,接受群众监督。让项目在阳光下运行,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满意度。

2.精细化设置农村项目建设目标

农村项目建设目标是为整个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农村项目建设中,应明确到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资源是否可以从农村周围的市场上获取,是否可以与农村这一地区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项目管理目标必然是能够带动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活力,为农村地区注入新鲜的血液,打造和谐、长效发展的农村。所以,在建设目标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从近期目标、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精细化目标的设定和管理,以此提升农村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3.加强项目支出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农村项目建设和管理中,需要设立项目资金专户,专账会计核算,实行镇级报账制封闭资金运行。项目资金统一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采用直接支付方式进行工程结算,建立大额支付审批预警机制。连接项目专项县财政拨款、镇财政所报账票据审核、县财政支付审核、银行结算、项目审计等各环节,建立信息构通意见反馈平台。在全面监督和审计工作基础上,为项目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4.优化市场化选择,选择合适的项目承建方

项目承建方在选择中,需要加强市场化的分析,积极加强项目承建方与项目基层管理人员的合作,通过在线追踪、回顾以往项目承建方建设管理效率等方面比较分析,选择最优化的项目承建方。不断完善项目招投标市场,在建设公平、公正的市场上,加强招投标方案的优化对比,从中选择资质高、经验丰富的项目承建方。

5.加强项目内部控制

从内部监督机制完善、阶段性评估体系建设、岗位人员奖惩分配机制、项目建设跟踪反馈体系形成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通过实时性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分析,能够最大化的为农村项目建设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能够针对各个问题的出现提出相对应的管控措施,以此为项目合理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建设管理范文篇5

一、搞好城区规划编制,完善城区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

1、搞好控制性详规修编。对接青岛市总体规划布局调整,结合老工业企业“退城进郊”和老城区、城中村改造,按照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成南部、北部、中部3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在确定四方海岸带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尽快启动西部片区控规修编。

2、搞好概念性和修建性规划编制。编制鞍山路高架桥以北片、顺昌路片、动物检疫所片、铸造机械厂片、中心医院片、专用汽车厂片6个片区的概念性规划和海云庵核心片、宁化路片、人才中心片、双山创意片、雁山苗圃片、华清商务片6个片区的修建性规划,为下一步城区开发建设提供规划指导。

3、搞好专业规划编制。编制完成台柳路等10条道路及河西河等8条河道整治改造规划,完成水清沟东南山、坛顶山2个山头公园建设规划,完善308国道等主要道路户外广告规划。

二、加强住房建设和保障工作,改善居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

4、加大老城区城中村改造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加快推进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启动瑞昌路片、人民路片、海云庵核心片一期、鞍山路以北一期、宁化路22号、窑厂宿舍6片老城区改造,启动国棉一厂、木器一厂、大洋食品厂、光华玻璃厂、机床厂、豪克(青岛)家庭用品厂6个企业改造,启动双山、保儿、小水清沟、郑州路两侧一期4片城中村改造,完成房屋拆迁5763户、83.3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房屋180万平方米,竣工80万平方米。

5、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认真落实青岛市住房保障各项配套政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住房保障实施计划,加大财力投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做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全年建设廉租住房1020套、5.1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747套、5万平方米,为2834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2124万元。

6、加大筒子楼维修改造力度。对未纳入拆迁改造范围的破危陋房、筒子楼进行有计划地整治改造。维修改造破危房屋57栋、2298户、7.5万平方米,翻新改建筒子楼29栋、1347户、5.23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7、道路建设。按照道路建设规划,开工建设台柳路、规划二号线等10条道路,打通郑州路、洛阳路等5条道路,逐步完善道路配套设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8、河道整治。充分利用河道维护费返还政策,辅以市场融资手段,启动河西河、杨家群河、杭州路河、海泊河4条河道整治改造工程,打造自然生态、清新美观的城市景观。

9、管网建设。按照青岛市总体规划和城区发展实际,加大水、气、热等管网配套建设力度。逐步改造管径小、老化严重的老城区管道,铺设鞍山二路北段等3条道路的污水管道。

10、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筒子楼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试点工作,完成“一户一表”改造6000户。加大老城区供热管网覆盖面,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

11、环卫设施配套。进一步加大环卫设施配套力度,维修改造公厕3座,新建改造垃圾转运站2座,新增保洁房4座。在增加9辆多功能垃圾压缩车的基础上,新增大型垃圾收集箱,提高垃圾收集机械化作业水平。

四、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努力建设生态城区

12、通过政府投入、市场运作方式,大力实施城区绿化、亮化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2%。

13、山头公园建设。改造完善水清沟东南山、坛顶山、北岭山3个山头公园的绿化、照明设施,增加苗木种类,增设维修游览路径、园林小品等景观设施,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求。

14、行道树建设。加强道路沿线绿化建设,改造人民一路等3条道路行道树,争取市财力支持,建设胶州湾高速公路防护林3万平方米。

15、公共绿地建设。新建杭州路立交桥周边等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打造观赏价值高、生态功能全的景观绿地。加快老居民楼院绿化改造,打造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生态小区。

16、亮化设施建设。按照城区景观亮化出精品的要求,编制完善城区主要道路、节点亮化设计方案,不断提升城区亮化美化水平。突出老居民区亮化设施建设,为116条小街小巷全部安装路灯,为老居民楼安装照明设施1万套,进一步解决居民群众夜间“出行难”问题。

五、深入开展环境整治,改善城区环境面貌

17、以“奥运年”为主题,坚持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注重时效管理和长效管理,突出抓好火车站、汽车站、铁路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等窗口单位和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切实解决城区环境脏乱差问题,着力打造整洁优美的城区形象,为奥帆赛举办营造良好氛围。

18、加强对建筑垃圾处置场地、建筑工地出入口、建筑垃圾运输的监管,督促各建筑工地积极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减少粉尘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19、对老城区居民楼院进行全面整治改造,建设10处、1万平方米休闲健身广场。

20、在完成郑州路河道覆盖基础上,增设健身、娱乐设施,建成四方全民健身大道。

21、加大物业管理力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创建3个“市优”住宅小区。

22、按照堵疏结合、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年内清理各类违法建筑3万平方米,对鞍山路、温州路两条主干道门头广告牌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设置,打造户外广告精品街。

23、广泛发动临街企事业单位和经营业户,积极开展亮化、门头牌匾整治活动,7月底前创建7条“迎奥大道”。

六、强化城管执法,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24、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完善“三级网络”、“四级管理”城市管理新模式,形成全社会管理、全行业覆盖、专业执法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城市管理体系。

建设管理范文篇6

高河矿井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参建单位多,建设周期长,形成项目文件归档不齐全。一是高河矿井项目正式开工以后,建设单位,多个施工和监理单位进场,档案管理主体因建设主体,参建单位的不同,呈现多元态势,造成档案来源复杂,管理难度大。二是建设项目周期长,高河项目从2003年开始筹备建设,2006年正式开工,2011年进入联合试运转阶段,从勘查、申报、审批到竣工验收前后近10年时间,文件收集跨度时间长,中间多有变更,给档案收集造成很大困难。三是档案工作没有与项目建设同步管理,建设单位建设期间各项批复文件和各专业技术资料,大多集中在各个责任部门;各施工单位只重视工程进度,平时不注重整理工程资料,验收前突击收集整理,缺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把关。(2)矿井工程项目档案整理规范不统一,部分规范陈旧,在实际运用中指导性有限。高河矿井项目竣工资料存在遵循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和档案行业标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两个标准,管理规范的不统一这就给项目审计、质量评定、竣工验收带来隐患。在这两个标准的基础上,同时依据高河项目合同文件要求,采用以下煤炭行业及山西省标准:①矿建工程高河矿井项目矿建单位工程施工文件依照《煤炭建设工程质量技术资料管理规定与评级办法》(煤规字1999第34号文)、《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09-94编制。②土建工程高河矿井项目土建单位工程施工文件依照《山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规程》DBJ04-214-2004及《山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04-214-2003编制。③安装工程高河矿井项目矿井设备安装文件按照《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10-95编制单位工程竣工资料,其他设备安装文件依据其行业标准规范编制。有的规范都已经执行将近20年了,早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煤矿项目建设实际情况了,矿建工程和安装工程的规范中就缺少监理单位整理项目档案的规范,必定给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整理项目档案资料时造成文件材料不齐全和档案管理不完善的问题。(3)档案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人员流动性大。在高河矿井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涉及合作公司总工办档案管理人员,合作公司相关工程责任部门管理人员,监理单位人员和施工单位人员。高河矿井项目属新建项目,各相关人员没有经验可借鉴,在项目档案工作中走过不少弯路。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是临时抽调人员,这些人没有参加过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对档案管理规范不熟悉,不能做到科学整理,归档和立卷,这就造成单位工程竣工资料质量低,影响了项目档案的整理验收。高河矿井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由于各自单位的原因,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很大,很多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对档案各项业务相对熟悉之后都被调离高河项目,新换的人员又得重新开始熟悉档案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给档案工作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

针对高河矿井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1)超前介入。为保证工程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档案人员自始至终参加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努力做到提前介入,全程控制。在项目前期文件的管理上,档案室与各工程管理部门共同梳理工作线索,划定相关部门归档责任,归档范围,各类文件归档的时间,使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能够紧密结合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实际,准确反映管理工作流程,在前期文件的收集上,坚持“早介入”、“早检查”、“早动手”,紧紧跟踪前期工作的进展,指导相关部门及时归档,同时做到随时归档随时整理,具备成卷条件的马上归档组卷,并随时根据后续资料补充调整,保证工程竣工时前期文件的齐全、完整。(2)纳入合同管理。我公司在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中列入了档案工作的内容,采取预留5%相应工程款对其进行约束,采取工程完工档案移交不及时或未移交按相应条款进行处罚。并对工程档案的移交时间、整理质量和项目竣工图的编制责任、编制质量和移交套数等,作了具体规定。(3)纳入建设单位、工程监理、设计单位及质量监督全程控制。公司要求项目竣工图需经监理单位监理人员审核,履行签字手续;项目验收前,监理单位需出具书面意见,要对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情况进行评价,质监站要对每个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认证。通过各方人员的严格把关和审查,确保了归档资料符合程序标准和要求。(4)纳入经济责任制管理。按照每一实体工程造价5%的比例,预留档案资料保证金,规定凡档案资料不齐全的,扣除保证金;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不同步的,不组织工程中间验收、不进行月度工程结算;竣工工程资料不按要求归档或归档不符合要求的,停止该单位在矿井所有工程款的支付。经济手段的制约,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项目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从而有效地保障归档文件资料及时性。(5)实行动态跟踪监管。在矿井建设过程中,公司专职档案人员经常到各责任部门和施工现场检查工程档案,督促、指导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现场进行答疑解惑,保证资料的齐全、完整;公司档案人员参加月末验收和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资料例会,积极监督项目档案工作,确保工程档案与工程实体同步进行。(6)严格验收程序。在单位工程竣工后,本公司严格执行竣工验收管理规定,确保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安全性。在组织每个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时,均由潞安集团验收组和我单位工程部门、计划、财务等成员,以及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成员一同参加、一同把关,不论工程还是档案实行“一票否决”制,竣工验收报告中无档案人员签字,就不能通过验收、结算,直至工程和档案均符合标准要求才能通过验收。施工单位移交档案均要经过监理、分管部门、质检站、档案人员进行多方审查,确保归档档案符合程序和要求。(7)严把档案移交关。本项目工程在严格执行竣工验收程序和规定的同时,档案人员严把工程档案移交关。专业档案人员系统地对每个工程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逐项进行认真检查。检查每个单位工程开工前的人员资质、管理制度等工程管理资料;检查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等工程技术资料;检查设备、购配件等材料质量出厂证明文件等质量控制资料;检查工程施工中测量、隐蔽、焊接等施工记录资料;检查分部分项检验批等工程验收资料;检查各类安全和主要功能各类检验、测试、系统运转等核检资料;检查工程验收质量评定等竣工验收资料;检查监理公司规则、细则、制度、报验、造价控制等监理资料;检查竣工图是否符合程序和归档要求等。档案人员严格的把关,保证了项目档案的归案质量。

本文作者:郑超徐苏云工作单位:潞安集团

建设管理范文篇7

1目标

新农合医疗管理平台建设的目标在与以参保人员为中心,建立区域一致的参保标准、个人资金筹集标准与补偿标准,建立覆盖区域医疗机构的新农合实时结算,建立覆盖所有街镇的新农合事后报销服务窗口,建立参保人员服务网站,最终实现高效、优质、可及的新农合保障服务与区域一体化新农合管理。

2技术选择和环境约束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新农合管理实践,在建设新农合管理平台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2.1区域统筹投保资金区域统筹管理能有效扩大筹资规模、提高新农合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减少管理层级,节约管理成本[3]。实现新农合区域统筹管理后,就能制定统一的补偿政策、建设统一的补偿服务网络,这为建设区域新农合管理平台打下良好基础。从信息工程建设角度上讲,新农合投保资金进行区域统筹管理是建设区域新农合医疗管理平台的前提条件。

2.2管理机构新农合管理和其他医疗保障管理一样,在信息化建设中有着基本相似的业务需求。就上海医保而言,其有庞大的投入和庞大的机构支撑业务;如果新农合也像上海医保一样独立完成其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新农合会变成一个庞大的机构。而现实环境是新农合是一个非常轻型的机构,只有少量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我们将新农合管理设计成一个非常轻型的管理机构,这种设计依赖以下3项现实背景。

2.2.1借鉴原则。要考虑到区域医疗保障建设的大环境。如果区域已经建设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顺利运作,则新农合作为医疗保障事业的后来者,需要借鉴前者的建设成果,特别是前者建立的各种基础性结算标准。借鉴前者的基础性结算标准,才有可能在同一医疗机构中实现不同保障类型的实时结算。

2.2.2协作原则。新农合管理部门往往是卫生管理部门的子部门[4],资源和能力有一定限度,很难独立完成新农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所以,新农合管理部门需要和信息部门、财务部门通力合作,在建设和维护新农合管理平台过程中,互相协作又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其中,新农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日常业务运作,信息部门主要负责网络保障与信息平台建设管理,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资金拨付和内部审计。

2.2.3可信交易体系。松江区新农合与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上海医保”)的管理模式有较大的不同。上海医保由上海市人保局负责管理,与卫生机构结算时,往往会有博弈的成分。而松江区新农合属于松江区卫生局负责管理,与卫生机构结算时,更多的是直接的业务控制和指导考核。同时,松江区作为国家卫生综合改革的试点区县,各医疗机构已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缺乏明显的利益冲动。在这种大背景下建设的新农合交易体系,能够充分信任各医疗机构,是一个可信任的交易体系。结算管理服务中,就可将相关业务操作性功能直接下放,一旦发生业务违规,直接进行行政干预即可。这样能够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优势,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控制,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保险基金[5]。

2.3管理模式在管理上,该平台由松江区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初保办)负责业务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上,相关业务纳入松江区区域卫生信息化规划,由松江卫生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松江区新农合管理平台没有独立的数据中心和信息网络,其数据中心由区卫生信息中心托管,数据网络使用区卫生信息中心的松江区健康网(业务内网)。这样的建设管理模式使新农合能充分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减少了建设的重复投入,更使初保办能专注于业务的管理,而不必涉足自己不熟悉的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上。

3设计概要

新农合管理平台是开放性的,它提供对数据库访问时的数据交换协议,在平台上可以部署任何符合平台规范的业务系统。新农合管理系统提供基础的服务,满足各项业务需求;实时结算系统是平台的特色和亮点,它可以满足实时交互需求的业务。以下就新农合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同业务进行概要叙述和说明。

3.1投保管理与年末结转(身份证识别)新农合有庞大的服务人群,做好参保人群的账户管理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一般都需要在新农合管理系统中建立参保账户并绑定就诊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放就诊卡时必须核对并登记参保人的身份证,并将身份证作为账户的唯一标示。这样在就诊卡遗失后补办时,个人账户能得以转存。同理,年末个人账户结转应以身份证号为识别标示,这样才能正确地将个人账户结转下一年度,并统计上一年度参保、本年度未参保人群的个人账户余额。相反,如将就诊卡作为唯一标示而不登记身份证,往往会导致账户管理陷入混乱。

3.2结算服务设计结算服务是新农合的核心业务,结算服务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新农合管理平台的管理水平。在新农合管理机构设计报销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难以操作的政策将为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障碍。就松江区而言,在设计报销政策时,应参照《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汇编)》,借鉴上海医保的基础性结算标准,尽可能遵循与上海医保相同的报销范围的原则,如设定不可报销范围则需考虑医院信息系统出具的发票是否能将其区分出来。报销的比例则可以按实际管理需求设定。

3.2.1基于大类结算的基础结算服务。基础结算服务由平台的新农合管理系统承担,操作员将发票输入电脑计算报销额度。考虑到工作的效率问题,一般都是直接取发票项目大类输入电脑,并进行结算。要明确的是项目大类编码必须标准化,不应随意设定,这对于未来实时结算和分析统计工作非常重要。项目大类编码应参考区域物价和医保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的项目大类编码。就本区而言,项目大类编码采用《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汇编)》,故在统计口径上分类与医保分类保持一致,统计结果易于各级管理部门理解。

3.2.2基于明细汇总大类的实时结算服务。实时结算服务由新农合管理平台的实时交易系统承担,参保人员在医院就诊收费时,医院信息系统将收费信息实时传递至新农合管理平台,由新农合管理平台计算报销额度反馈至医院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按反馈信息收取参保人员需承担的自费或自负费用。实时结算服务一般都是基于明细进行计算,如上海医保。如果新农合采用基于明细的计算方式,就需要在中心建设明细字典,包括收费项目字典与药品项目字典,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需保证新增项目字典及时更新,否则会影响计算;还必须考虑收费明细项目与医保代码的关系,医院信息系统维护过于复杂的话,则开发和维护的难度与成本都会较大。就本区而言,上海医保是医院结算服务的主要人群,新农合的参保人群数远低于上海医保,故设计了基于明细汇总大类的实施结算服务。这种实时结算模型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较好地兼容了基础结算服务,能保证新农合管理平台的数据一致性,又降低了新农合管理平台的维护压力,同时,医院信息系统开发难度小,医院维护压力小(仅维护医保字典即可)。实践中运行效果极为流畅。不必担心医院维护错了代码,产生了错误的报销收费。因为,一旦维护错误,上海医保的日对账会报错并要求修改,这充分利用了上海医保的纠错机制。

3.3对账服务设计对账服务由新农合管理平台的实时交易系统承担。对账服务主要针对实时交易中发生的差错。不论实时交易设计地如何完美,网络、医院信息系统和新农合管理平台的不稳定均可能导致医院信息系统登记的结算账目与新农合管理平台登记的结算账目不一致,影响财务报表和资金划拨。所以,需要通过新农合管理平台的对账服务来找出差错,以方便下一步改平帐目。对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医院向平台上传数据,由平台负责对账并反馈对账结果;另一种是平台开发数据查询,由医院自行对账。如果平台不信任医院,采用前者是最佳方式,但需要平台有足够的人力,同时业务运行会比较复杂,主要牵涉到数据真伪的鉴别比较困难和改账流程会比较长。如果平台信任医院,可以采用后者,新农合管理部门的压力会很小。本区采用了平台开放数据,医院自行对账模式。

3.4改账服务设计改账服务由新农合管理系统承担。当医院发现有数据差错,按数据真伪鉴别原则鉴定数据后,需要订正数据时,直接登录到新农合管理系统,补齐数据或红冲数据,保障了数据真实可靠。正确的数据才能为财务统计报表和机构资金结算提供支撑。

3.5报表服务设计

3.5.1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在使用了新农合管理平台进行业务操作后,应参照相关财务规定建立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基于实时交易系统发生的数据会由医院信息系统提供财务日结服务,其管理办法参照医院收费财务管理办法。而基于新农合管理系统结算的数据必须使用平台提供的财务日结服务功能,其日常财务入账必须是平台的日结打印清单与报销发票一起入账,两者必须一致,这是基于新农合管理系统结算的财务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

3.5.2红冲设计。当发现报销数据有误,如在新农合管理系统中发现输入的发票属于有误,可以使用红冲功能,将报销数据加上红冲标识,并自动在当日增加一条负值报销数据,如有需要录入新的数据。平台原则上没有数据的修改,只提供红冲功能。红冲的原理是新增负值记录而不是将原记录作废,在财务统计(含日结清单)上不需要去理解红冲的数据,不论是红冲的数据还是负值的数据只需要简单的求和即可,保证了财务报表的严肃性,不论在任何时间分析都是固定的、一致的。

3.5.3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和分析报表应作为两个独立体系进行开发。财务报表的设计是为了满足财务结算和资金划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明确而固定的。而分析报表则用于支撑领导的分析需求,为评价业务开展的情况提供数据,这种需求是会经常发展而变动的。新农合的原始数据有两种,一种是结算清单,一种是发票。结算清单为每一笔结算的记录,其中可能是一张发票,也可能包含多张发票。结算服务中,结算清单是由发票计算而来,按结算清单的支付金额进行报销,所以在统计上,财务报表的原始数据必须基于结算清单。基于发票的统计分析只能用在分析报表,其分析结果会与财务报表有细微的不同。忽视两者的差别是很多新农合管理中账目不平的根本原因。

3.6提交报表与资金划拨各级合管办与新农合管理机构结算与资金划拨较为简单,只需要依据平台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划拨即可。医院与新农合管理机构结算费用时,需要提供医院信息系统提供的财务报表,再加上平台提供的财务报表,二者必须完全一致(需要医院先行做好对账、改账工作);然后新农合管理机构依据两份报表结算与划拨资金。

3.7资金监管

3.7.1针对各街镇合管办的监管。各街镇合管办主要通过新农合报销窗口,事后报销参保人群在外区发生的医疗费用等。事后报销的工作量在实时结算后会变得很小,但在录入发票过程中任然会存在输入错误数据、未核定正确的报销范围等现象。需要对合管办工作的正确性进行监管。

3.7.2针对医院的监管。医院的结算都是信息系统自动完成的,没有人为转译的过程,可靠性正确性很高[6]。医院的结算错误往往是医保代码设置有误,会在与上海医保的对账过程中被发现和纠正。如有需要,可针对此现象进行监管,平台建立实时交易监管工具,原理是根据医保标准建设收费项目字典与药品项目字典,然后与医院实时交易上传的明细进行校对,发现医院代码设置的错误。

建设管理范文篇8

*年6月26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城区“三江六岸”风光带建设管理情况报告》。会议认为,我市对城区“三江六岸”风光带建设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完成了总体规划,加快了建设速度,组建了管理机构,有效地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位。但也存在规划执行不严、建设标准不高、管理工作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城区“三江六岸”风光带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突出城市个性,提升建设品位。我市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特殊的区位优势,风光带应把三者有机地熔为一体,注重生态保护与人文建设。要在保证城市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生态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一致,积极追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使之成为一条相得益彰的文化长廊。要切实满足人们休闲、观光、旅游等多种需求,修建相关配套设施。

二、尽快完善详规,严格依规实施。要尽快完成“三江六岸”风光带修建性详规以及城区河道岸线详规,对风光带两厢土地严格控制,同步规划。在建设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坚决杜绝未经法定程序把风光带的规划用地挪作它用等情况发生。要把风光带的规划向市民公开,确保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要运用多种形式加强监督,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建立问责机制,规范权限,强化责任,确保权责统一。

三、切实理顺体制,实行统一管理。要切实按照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和市编办批复的“三定方案”落实到位。尽快处理好风光带经营性资产移交工作,尽快建立相应的管理维护制度和工作联系制度,尽快在编制范围内组建一支专业的管理维护队伍;要采取多种方式确保风光带管理所需的工作经费和维护经费;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改进管理模式,对风光带的养护权及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权,要公开招标出让;要加强宣传教育,实行教管结合。引导市民自觉爱护风光带的设施,积极参与风光带的管理,对一些损毁风光带设施、破坏风光带景观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惩处,确保管理成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省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的规定,请市人民政府在2个月内,将上述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交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征求意见后,书面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建设管理范文篇9

工程变更一般包含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两大类。设计变更,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完善工程设计,纠正设计错误以及满足现场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设计修改工作;一般包括由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由施工单位征得由原设计单位同意的设计变更洽商单两种。工程签证,是指承包商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由于施工现场的各种原因,出现了与合同规定的情况、条件和事实不符,需要由建设、监理、施工单位负责人共同签署的,用于证实施工活动中某些特殊情况的一种书面手续;如由于施工条件变化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所引起的工程量变化。

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工作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它内容广泛,构成原因复杂,规律性较差,发生时间较长,难以确定其造价。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应将其摆在重要位置上,重视和搞好这项工作是建设单位顺利推进工程建设、正确确定工程造价、严格控制投资的依据。

工程变更的原因划分

勘察设计工作粗糙,以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许多合同文件、设计文件中没有考虑或估算不准的工程量,不得不改变施工项目或增减工程量。

发生不可预见的情况,如恶劣的天气、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

建设单位要求对某些工作加速施工或施工单位自身原因造成某些工作工期延误,需加速施工。

由于设计变更,造成施工顺序的改变与调整。

由于设计变更,造成相关工作施工技术方案的改变;监理工程师指令改变某些工作施工技术方案;承包商原因造成施工技术方案的改变。

由于施工技术的发展,施工工艺改进产生变更,投标时采用的施工工艺、技术、材料等可采用新型节约对应工艺代替。

工程变更内容、结果、范围、原因不同,存在控制要求也不同,同时工程变更是进度滞后、投资超标、质量低劣的根源之一。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应将“最小变更控制”作为工程管理日常工作的奋斗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加以控制,同时以此为目标,制定相应的工程变更管理制度,工程变更管理措施,工程变更管理流程等,其最终目的,都是期望将工程变更对建设工程进度、质量、投资的影响减到最低。

工程变更的相关方

理论上建设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主体都有可能提出工程变更,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但实际工程施工阶段的绝大部分工程变更都是由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很少提出工程变更,并且都要涉及增加投资、延长工期

通常人们将工程变更描述为“设计变更”,但不是说只有设计方能提出工程变更,之所以称谓“设计变更”,是因为无论哪一方提出工程变更的要求,在技术上、实际中都需要设计单位进行确认,也只有设计进行了确认,各方特别是施工方才能合理的提出增加费用,延长工期。

工程变更的程序

工程变更控制的管理,应该遵循“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原则,对工程变更的范围、工程变更的内容、工程变更的相关责任方进行必要的界定。

同时,对工程变更的目标进行确认,对工程变更的技术性进行论证,对工程变更的方式进行优化,工程变更的费用进行权衡,对工程变更的工期影响进行评估,对工程变更所带来的风险进行预测。所以对工程建设相关各方提出工程变更,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变更的内容、必要性、费用变化、工期影响、工程风险进行全面的论证;报建设单位进行审批,进行费用、工期、风险的最终核算,下发设计变更单,按变更单施工。

在处理工程变更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工程变更提出方的目的,往往提出工程变更的主体不同,其对工程变更所要达到目标是不同的,如设计单位是以相关规范及条文为变更底线进行基础性把关,但现在设计人员为了逃避责任往往在满足各种规范条例的前提下,做出非常保守的变更,相应地也增大了费用。而施工单位在提出工程变更申请时,往往是会无中生有,夸大事实,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修改合同价格,增加工程费用。

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设单位代表及监理程师,应充分考虑到工程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价值性。

工程变更与造价

工程变更与费用有着紧密的关系,有工程变更就必然有工程费用变化。而工程费用的变化一般是工程量、工程单价或者工程计费项目发生了变化,或者三者同时发生了变化。因此,若工程变更控制不好,必然会加大工程的费用投入,当这种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索赔或工程价格的变动,使工程费用超支,工程投资变化较大,超出预算。

结语

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工程变更产生的形式及表现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由于工程变更的复杂性,所以很多工程变更提出后无参照依据,造成工程变更费用胡乱制订,引起工程建设各方无法统一意见,形成不必要的矛盾。

建设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校园网现代教育技术数字教育

面临21世纪,社会的高度国际化、信息化使现代教育面临着深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因此受到冲击。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必将导致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改变,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校园网络的建设,为建构现代教育新型教学教育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如何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管好校园网,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校园网概括地讲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也就是利用先进的综合布线技术构架安全、可靠、便捷的计算机信息传输网路;利用成熟、领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规划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的网络应用环境;利用全面的校园网络管理软件、网络教学软件为学校提供教学、管理和决策三个不同层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一个覆盖全校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大型网络系统。

建设校园网,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同时对于转变陈旧教育理念和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方法、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

我国著名的空间科学家奠基人钱学森院士认为:21世纪教育是一个“人脑+电脑+网络”的教育。网络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形成将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对教育制度、教育管理等也将带来巨大变化。然而,网络建成后,管好用好校园网,发挥网络的巨大功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予以充分地研究和思考。

1.1莫使校园网成摆设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硬件,差不多每一年多、有的甚至几个月就降价50%。有的学校资金短缺,建立一个校园网动辄投资上百万元,但使用率严重不高甚至闲置,眼看着教育资源在浪费。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可能还是在于管理者的观念。

一是没有建立一个校园网教学与管理的环境。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同时也使教育风格更加精细和个性化,更使教育格局打破时空的局限更具开放性,同样也丰富了教育手段,使教育更具高效率。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网教学与管理的环境是发挥网络功能的基础。在一个好的校园网环境里人们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交流和学习,计算机改变了人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对教育的挑战,也是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是没有建立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的评估机制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没有合理配置终端设备……。更新观念,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现代化,通过各种手段,强化教师现代化教育意识,确立现代化教育新思路、新观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改革。教师也要转变陈旧教育理念和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方法、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快捷充分为教育服务。也鼓励、培养学生实现网上“个性化学习”,学会从网上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的评估机制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为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确保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有相当的重要性。1.2网管人员的网络技术管理水平

网络功能的强弱、使用效率的高低、作用发挥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依赖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水平。网络建成后,学校应及时设置网络管理中心,需要安排至少两个具有良好思想业务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来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保证线路设备正常运转,制订校园网管理条例,负责网络的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网页维护,确保网络的畅通和安全,开展各种网络应用的培训,推动各种管理软件的使用和数据维护。并不断对他们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网络技术应用和开发的骨干。校园网络的管理涉及面大,范围广、技术要求高,需要学校各方面的配合和共同合作。

1.3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要发挥校园网络的巨大能力,培养和培训大批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才,加强网络队伍的建设是确保校园网的运作和教育科研顺利进行成败的关键。这些人才应包括:网络管理、软件技术、视音频多媒体制作、素材资料收集、培训维护等人员。要让每个教师和学生懂得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驰骋,充分享受校园网带来的方便快捷。学校应为通过信息技术考核的教职工和学生班级优先配置网络电脑,提高教师、学生学习和使用校园网的积极性,并建立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的评估机制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校园网络的价值,提高网络的效价比。

2用好校园网,应用才是它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硬件的建设可以在几个月内完成,但基于校园网的应用则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去精心组织和实现,这是一项工作量大、技术复杂的长期任务。

2.1应用方式和发展方向

校园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和教学应用两个方面:

学校管理是办好一个学校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校管理服务,信息化办公、无纸化办公,让每个办公室通过校园网进行办公、管理和获取校内外的信息,同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即时通信和协同工作,加强对学校资源、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调动和管理,可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教学应用是校园网最主要应用。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教师资源中心、多媒体教室、网上学校、网络教室、课件制作中心、家长访问系统、网上选课……。网络应用功能多种多样,有待于不断开发和完善,它的每一个功能都会使教育产生巨大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变革,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教育结构还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学习方法等等都会带来巨大的改革。社会在进步,教育同样在不断改革。

E-校园和现代远程教育是校园网应用发展的方向:

“数字教育”是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和长期任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先开展校园信息化,即数字化校园-E校园。数字化校园的营建将更充分体现“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师学生为本”的思想。

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形式将促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学历教育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了;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人类社会人员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服务,开放教学资源,实现校园网与互联网、教育城域网互联,共享国内外教育资源,了解教育发展的新局势、新动态、新信息是校园网应用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2.2教育教学资源和网站的建设

校园网络的建设,为现代教育新型教育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使教育资源能够被充分共享和利用。然而,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共享信息资源库才是信息化的实质内容。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教育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两大部分。在校园网平台上,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确保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的网络化,提供学校教师制作课件的环境、备课工具和资讯,确保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充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让计算机进课堂,为学生的交互式、自主探索学习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建立一个强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是势在必行,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校园网使用上巨大的浪费。当然,资源库的建设也不是容易的,尤其要把所有教材的知识点、文字、图片、声音、图象等等都收集齐,又编辑入库,真是谈何容易,需要做长期的工作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协作,更需领导的组织和支持。

学校网站建设是一个对内提供服务,对外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也是校园网应用集中表现的地方。校园新闻、教学科研、网上图书馆、视频点播、资源中心、家长访问、网上选课、聊天室等等栏目的建设,传递信息、了解教育发展动态、反映教学发展变化、为师生提供思想交流的空间和舞台。因此必须加强网站建设的技术力量、加强信息的收集和编辑工作,为网站的信息资源提供保障,并使网站能更好地为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服务。

校园网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它的功能有待于不断的研究、开发、探索和创新。学校领导应以充分的支持和实践,带领广大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