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作计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9:12:11

建设工作计划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1

一、正确认识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国内外总体形势向好,但情况仍然严峻复杂。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持续,美欧经济好转迹象增多,但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机和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将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复苏产生冲击,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固、不平衡。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但是也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投资、消费、出口等“三驾马车”增速放缓,尤其是外贸回落最为明显,产能过剩大范围存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使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从我区看,一方面一些积极因素在增加,重大战略决策正在稳步实施,一些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加快发展,但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还在传导蔓延,总体经济仍将处于调整期。从宏观层面看,投资增长后劲乏力,受征地拆迁、用地指标难等因素制约,造成部分项目无法落地实施,在地方融资平台规范清理、银行贷款收紧以及金融潜在风险压力情况下,一些重大区块开发和项目建设资金较难落实,工业投资增幅下滑明显;从微观主体看,企业家信心指数和经营预期不断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仍然较多,随着综合成本持续上升,利润挤压明显,“增产不增效”较为突出,尤其是“菲特”台风造成企业损失严重。可以说,区域经济下行的风险依然存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财政收支看,形势非常严峻。1-9月份,我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5.6亿元,增长10.0%。但是,制造业、外贸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容乐观,房地产行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各种政策性的减税因素较多,特别是“菲特”台风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生产进而影响税收收入,最后一季度财政收入压力较大,预计公共财政无法完成年初增幅目标。

从财政收支形势看。2014年财政收支形势仍然偏紧,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财政减收压力较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将导致增收乏力:一是从实体经济看,增收缺乏新的亮点,出口经营尚未完全走出低迷状态,制造业缺乏新的增长点,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仍然相对突出;二是缓缴、预缴和一次性因素无法再现,已在前三季度全部入库,财政已无调控余地;而中小企业仍在挣扎,没有转好迹象;三是受一系列调控政策影响,房产销售特别是二手房交易在一季度的短期火爆现象已经结束,房产税收趋于平稳,难以明显升温;四是金融保险业这一地方财政支撑行业,受“钱荒”影响,将低速增长。五是税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将进一步压缩财政收入空间。另一方面,财政增支压力不断加大。当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等仍需要保持较大的支出力度,“两个领先、三个倍增、四个翻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持续加大财力支撑和保障。特别是在更高起点上满足民生需求的难度不断加大,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推进城镇化和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等,都需要增加较多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凸显,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要把行动凝聚到实现区委、区政府既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在“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上下功夫,大力组织各项收入,着力保障各项重点支出,更好地为“质量新”建设服务。

二、2014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按照区委区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4年全区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质量提升“五大战略”,遵循“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十六字科学理财原则,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夯实收入基础,确保收入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财政科学精细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遵循“量入为出、有保有压、科学安排、讲求绩效”的原则,结合参考省、市水平,2014年全区财政收支计划初步安排如下: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实绩增长%。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其中,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计划完成亿元,增长%;东钱湖实现亿元,增长%;高新园区实现亿元,增长%。基金预算收入计划亿元,增长%。根据财政收支平衡原则,合理安排有关支出,突出重点将2/3以上新增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预算数据以人代会批准数为准。

为圆满完成2014年各项财政工作目标,我们要增强研判形势、统筹全局的能力,集中精力,积极有为,同心合力,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更加注重促进发展与保障民生的良性互动,强化财政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职能,夯实财政基础。要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生好财、聚好财,为保障民生夯实基础。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支持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协调推进。

二是更加注重科学理财与加强监管的有机结合,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和体制机制建设,稳健财政运行。科学理财和加强监管是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的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财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专业化信息化,稳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是更加注重业务建设与作风建设的两轮驱动,提升财政干部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优化财政队伍。业务与作风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要以“务实、高效、廉洁、公正”为目标、以加强系统管理为保障,以作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干部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干、作风精良、干事创业的优秀财政干部队伍。

三、2014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具体来说,明年财政工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任务:

(一)生财有道,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平稳健康增长。前三季度我区财政收入基本实现了年初目标,但是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的干扰和人为努力的情况,再加上当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因此,组织好下一阶段的收入工作仍是我们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要实事求是、客观冷静,有计划、有节奏地组织好收入,防止大起大落,确保稳定增长。具体来说:第一,要坚定信心抓收入。一方面,对于今年的财政收入,公共财政完成年初增幅目标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可完成年初既定增幅,可用、支出均能完成年初目标,一定要坚定信心,克难攻坚,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对于明年的财政收入,要密切关注形势,可以预见,明年的组织收入工作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既要确保完成收入目标,又要加强经济分析预测。第二,要平稳有序谋计划。组织收入要有计划、有节奏,切忌大起大落、临时突击,要尽量客观地反映当前财政经济发展的现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要未雨绸缪,学会弹琴,加强收入分析预测,对每一阶段的大致情况要做到心中有底、有一杆秤。要非常重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规范非税收入执收行为,做到依法执收、应收尽收。第三,要强化引导稳增长。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追求结构优化、可持续的增长,追求在培育涵养税源基础上、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增长。积极整合、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重点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回归,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实体经济、壮大主业经济,加快兑现支持工业企业优惠政策奖励,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二)用财有度,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在当前收入形势较为严峻、收支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如何做好支出这篇文章,已成为摆在我们财政部门面前的重大难题之一。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支出需求越来越膨胀,而另一方面支出进度越来越缓慢,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此,明年我们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研究探索:第一,压减经费支出。明年我们要继续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带头过紧日子,从严控制并首先调减涉及楼堂馆所新建修缮、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三公经费”以及其他一般性项目的支出。原则上所有预算单位“三公”经费预算总额比2013年年初预算基础数上压缩10%以上。第二,整合转移支付。按照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要求,财政部将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今年已压减和调整了部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预算,对地方政法部门的转移支付增量资金不予安排,取消了预算安排的补助地方化债支出,相应减少部分预留资金支出,调整了发改委管理的基建投资资金的使用方向等。我们也应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开展整合工作。同时要大力推进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扩大改革范围,细化改革内容,科学设置因素和权重,兼顾公平和效率,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三,激活存量资金。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为此,要加强调研分析,完善专项资金结余结转管理办法,狠抓预算执行工作,进一步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把有限的财力尽可能集中起来,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四,加快执行进度。从去年起我们每季度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进度进行统计,从统计情况看,还是有部门抓得不够。一方面,要加强与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加大督促力度,加快支出拨付力度;另一方面,对部门的正常支出,不能拿着、捏着、“挤牙膏”。

(三)理财有方,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公财政体系,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预算是源头,要从源头抓起,创新完善管理机制。1、完善预算编制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基金预算、社保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采购预算及政府债务计划编制工作。公共预算要充分考虑部门上年结余、上级补助以及其他收入;基金预算要全区统筹安排力度;社保预算一是要不留缺口,二是要进一步细化测算依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进一步扩大年初预算编制范围。优化基本支出管理库、项目滚动库功能,严格新增项目的审核与控制,并与预算指标管理系统进行紧密衔接。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全口径反映部门资金使用情况。2、深化预算绩效管理。要在当前探索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理念、理清思路,建立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简单地说,必须坚持“一个机制、两个体系、三个环节”。“一个机制”即“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预算部门具体执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格局。完善“两个体系”即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及绩效评价体系。抓好“三个环节”即抓好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监控、抓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抓好绩效评价结果应用。3、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强部门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抓好预算执行工作,努力做到“均衡、有效、安全”。明年是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核算软件升级第一年,要做好业务辅导和解释工作。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的应用,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运行。做好“公务卡改革”全覆盖后的后续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务卡管理系统。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加大对专项资金清理和整合力度,在安排预算时,应首先动用历年结余资金。继续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高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使用的有效性。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对部分专项资金开展重点监督检查。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预算明细与绩效目标审核,并加强评审结果应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加大清理归并现有财政资金专户的力度,构建财政资金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三是加强基础建设。加快数字财政建设,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科学管理与深度利用,强化系统分析和辅助决策能力,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动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整合优化现有财政业务系统,进一步梳理“国库集中支付软件体系”、“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软件体系”、“镇乡财政信息化软件体系”,实现优化完善和数据共享。重点推进镇乡财政新质量化管理体系,按照既定目标稳步推进分质量体系的建设。明年是本轮镇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最后一年,要分析存在问题,科学合理设定新一轮体制。

(四)管财有效,切实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国资管理。明年是国资管理的巩固提升年,要努力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全面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与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创新国资管理机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镇乡(街道)国资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确保国资监管工作制度到位、职能到位、人员到位、规范运作。

二是加强债务管理。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区政府性债务管理运作平稳,风险可控,明年坚持“从严控制、规模适度、防范风险、注重效益”的原则,第一,要限制举债行为,控制负债规模,防范债务风险;第二,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强资金调度,重视资金效益,提升偿债能力;第三,要健全偿债制度,防范债务风险,要按照省里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偿债准备金制度,宁愿少排支出项目,也要把准备金打足;第四,要把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对债务风险、债务偿还、使用绩效等管理目标进行考核问效。

三是强化财政监督。推进“大监督”建设,完善财政监督组织管理体系。激活财政内部监督机制,推行对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内部管理的完善性等进行检查。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继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创新政府采购管理方式,不断推进集中批量采购制度,扩大电子竞价范围。加强对采购机构的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继续规范我区集中采购机构采购活动。建立健全各司其职的协调体系,引导政府各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本单位预决算公开的主体责任。把握好“三公经费”公开的内容、程度和节奏,正面引导社会舆论,稳妥推进信息公开。加强会计管理,不断强化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继续教育“考培分离”等工作,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四、转作风提素质,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圆满完成上述生财、用财、理财、管财的财政工作任务,干部队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和要求,蔚然兴起一股务实、为民、清廉的清新政务之风。这既为做好财政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对加强队伍和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部门服务大局、科学发展的职能作用,以新作风、新思路、新举措推动财政事业实现新发展,要从“转什么”、“怎么转”和“怎么检验”三个层面出发,主动适应、应势而动、积极有为。

(一)转什么

作风的好坏,事关一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好的作风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好的作风则会导致人心涣散、精神低迷、最终丧失发展良机。财政干部要积极转变作风,首先要明确转什么。

要有责任。要有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切实增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敢于责任、用于担当的魄力,迎难而上、敢抓敢管,当好参谋助手。工作上不能就事论事,就数字论数字,要了解数字背后的内涵、意义和走势,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分析收支规模、质量和管理举措,查找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要透过数据分析增长背后反映的经济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趋势和经济结构现状,以及这些因素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要有创新。要始终保持工作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意,更谈不上创新。保持激情,关键在于事业心。对待工作不能坐享其成、墨守陈规、老方一贴,以不变应万变,而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善于思考和感悟,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在法规政策允许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大胆闯、大胆试,使财政工作常做常新。要从实际出发,将创新与解决财政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要有办法。制度和办法是实现政策意图的有效载体,所有思想的火花、创新的理念都要体现在具体的制度和工作办法上。近几年区尝试的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如绩效预算、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等,可以说收效非常明显。要沉下心来,跳出具体事务和微观操作,通过研究、分析、探索,由此及彼、由点及面,洞悉其本质与联系,提高抽象和概括能力,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可操作、常态化、制度层面的规则,推动和指导工作开展。

要有作为。责任、创新、办法,最终都要通过有所作为来体现,在实干中见实效、作检验,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业绩说话。财政部门承担着理财管财的重要职责,财理得好不好、管得好不好,工作有没有实效,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在财政系统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做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敢作敢为、善作善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干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

(二)怎么转

转作风,制定措施、付诸行动并不难,难的是锲而不舍、长抓不懈。怎么转,即转的方式路径很重要,要着眼于通过建立健全转变作风的常态和长效机制,使好的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要领导带头。作为科室负责人,要认识到,作为中层,既是单位的信任和嘱托,更是一份担当和职责,要发挥好“领头羊”和“火车头”的作用,做到守职有责、守职有方、守职有效。首先,要转变作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带头执行中央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的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要坚决不做。其次,要提升执政能力,在业务上要更加专业精业,起到引领作用。通过以学促用、学用相长,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决策水平。再次,要加强廉政建设,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建立纯洁的“生活圈”、“娱乐圈”、“朋友圈”,积累正能量,加强对干部职工和身边人的教育、引导和监督,影响带动整个部门,确保干部职工思想不出状况、作风不出毛病、廉政不出问题。要制度保障。要避免转作风成为“一阵风”、“走过场”,就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以健全的制度和监督奖惩措施来保障。在财政干部队伍中,既有务实创新、勇挑重担、任劳任怨的“快牛”,也有个别心态浮躁、进取不足、得过且过的“慢牛”或“懒牛”。快牛式干部从来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但对慢牛、懒牛式干部如果不加约束,就会形成“干的不如看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导向,挫伤“快牛”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转作风的实效。因此,应设计“鞭打慢牛”、“鞭打懒牛”的制度,对那些确实不求上进、不胜任现职的,应研究退出机制,做到上有“台阶”,下有“滑梯”,让作风转得不到位的“慢牛”、“懒牛”不敢懈怠、奋起直追。

要文化引领。制度是硬保障,让人客观上不得不去转作风;文化是软引领,让人主观上努力去转作风。制度重在推动,文化重在引导,制度“推力”加上文化“引力”,两力合一,才能真正让转作风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要将转作风与财政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践行“实、稳、优”财政核心价值理念。要把心里装着群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作风过硬、“老黄牛”式的先进典型挖掘出来,并进行正面宣传引导,从而营造转作风的良好氛围。

要上下联动。转作风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从上到下一个标准、一个力度,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和权力观,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强化服务意识,把改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工作习惯,在思想深处触动“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根本,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祛除庸、懒、散,提倡勤、廉、善,逐步形成上下“一盘棋”联动格局,真正使好的作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落实到每一位财政干部职工身上。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2

一、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努力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水平,增强预算执行监督

进一步加强与对口预算单位的联系沟通,深入了解单位业务工作特点和要求,指导单位以“实际需要、效益优先、计划严谨”为原则编制部门预算,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水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和分析,督促单位及时开展各项重要专项工作,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单位解决,努力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全年预算支出进度达到90%以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度重视五象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配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建设资金

(一)积极配合制定五象新区的开发建设配套政策。切实加强政策研究,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相关的配套政策,着力解决新区开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新区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保障资金及时落实到位。规范保税物流中心发展专项资金等五象新区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加强财政监督,保障专项资金合理使用和专款专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时审核和拨付相关资金,提高资金支付效率。

三、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交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自治区交通建设的总体安排,与市交通部门加强沟通,合理安排我市年度交通建设计划。同时,整合各类交通系统专项资金和市本级财力安排的交通补助,支持我市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二级公路以及部分通乡、通村道路建设。与交通部门探讨改革交通项目资金管理形式,尝试对交通项目建设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加强对交通建设计划执行的协调督促,促进交通建设项目尽快形成效益。

四、按照我市即将出台的公共交通财政补贴办法,切实做好各项资金审查工作,保障资金及时到位

积极配合交通、物价等部门开展公交企业成本规制核算工作,及时落实补贴资金并加强对财政公交补贴资金的使用管理,促进我市公交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五、继续抓好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工作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努力实现能源利用多元化,继续在全市推广应用太阳能、地热能、水煤浆等新能源技术,实施工厂燃煤锅炉节能技术改造,逐步减少工业原煤直接使用量,继续推进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耗监测平台系统建设。加强与市节能减排办的工作联系,研究建立起节能减排财政补助项目的前期评审和后期评价制度,科学合理分配节能减排资金,确保补助资金发挥效益。

六、及时落实拨付201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确保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推进

七、支持我市信息化建设

加强与市数字办和市发改委沟通,合理编制2012年市信息化建设计划,促进我市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我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相关工作,研究促进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落实财政扶持资金,引导各类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升级。

八、安排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支持重点项目的推进和实施

加强与市发改委对接,编制好2012年预算内基建计划。在日常项目管理中,探索项目资金管理新方式,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和资金安全。继续认真做好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的管理统计工作,认真做好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基建项目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九、开拓创新,努力推进重点难点工作

(一)推进城市广场市场化运作。为使我市市政公共设施的财政保障标准更透明、规范,推动我市公共设施管理养护水平提高,在2011年对我市新建公园通过市场化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公园维护运营承包单位的基础上,2012年积极会同市城管局对我市公共广场的管养通过市场化运作确定承包单位。

(二)会同市物价、法制和税务部门完成我市价格调节基金开征的各项准备工作,严格按法规管理价格调节基金。为更好地开展价格调控监管,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开征我市价格调节基金。同时按照我市即将出台的《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与市物价、法制、审计、税务等部门制定《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方向和标准。

(三)力促我市“营造社会氛围”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会同市城管局等相关部门,规范我市“营造社会氛围”项目实施的各项程序,力促各“营造社会氛围”项目尽快确定方案,通过政府采购确定“营造社会氛围”项目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制定《市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优惠政策》。会同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交警支队等相关部门开展调研,研究出台《市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社会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以缓解我市停车难问题。

(五)探索研究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开展专项资金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探索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为健全专项资金跟踪问效机制,强化项目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打基础。

十、加快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

2012年是我市成为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完成最后一年,继续加强与市城乡建委等有关部门协作,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积极采取措施,确保示范项目全部完成并通过中央、自治区有关部门验收。

十一、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财政经建工作科学发展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当前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提高政治敏锐性,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财政经建工作。

(二)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一是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定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科室内部收发文、资金拨付、项目管理、档案管理、办理时限等内部工作流程,加快公文办理速度,提高办事效率;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情况,为科学理财提供参考;三是扎实工作,讲求实效,努力提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能力。

(三)开展业务学习培训。结合财政经建工作实际,注重经建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或以会代培和组织考察方式,不断提高财政经建干部业务能力。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第十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综治办关于平安如皋建设的部署,紧密结合组织工作实际,着重抓好综治维稳、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等工作,为建设“平安如皋”、“和谐如皋”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组织领导

*

工作组成员:各科室主要负责人。朱玉林承担领导组办公室常务工作。杨江华、王红担任综治工作人员;丁群、程继红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吴小平、陈海峰担任义务消防队员;王红、程继红担任资料员。

三、工作措施

(一)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1、深入开展反邪教工作。按照中央“四个纳入”的要求,防范和惩治各类邪教活动,努力实现“三个确保、一个零指标”的目标,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争做反邪教的先锋。

2、加强信息传递工作。收集掌握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与其他综治成员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向市综治办报送专项信息。

3、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结合农村和社区无职党员“定责上岗”活动,积极发挥“矛盾调解岗”的作用,加强对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群体性事情排查调解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安全防范工作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各科室重点要害部位“三防”(人防、技防、设施防)、消防设施配备到位并及时更新,所有人员均会操作;定期组织安全保卫、消防自查。

2、落实单位内部治安防范制度建设。认真执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不断强化单位内部自防措施,重点加强对干部档案室与党员电教中心的安全管理。

3、加强责任考核,建立督查机制。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按规定的要求落实到位,明确各科室负责人为该科室的第一责任人,全年组织安全抽查次数不少于4次,排查隐患,确保全年不发生失窃、泄密等事件。

(三)信访工作

1、狠抓信访队伍培训工作。在认真学习新《信访条例》等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通过召开培训会、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学习温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信访工作的讲话精神,不断提升信访队伍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

2、做好日常来信来访受理工作。加强信访动态分析,做好日常来信来访受理工作,努力化解矛盾,减少重复信访,严控越级上访问。

3、切实解决信访户实际困难。平常加强与老上访户联系,每逢重大节日,落实老户挂钩息访计划,严格政策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信访户实际困难。

(四)结对共建工作

与挂钩镇(东陈镇)做好结对共建工作。根据共建活动意见,全年组织人员到东陈镇开展共建活动不少于4次,通过举行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讲座、上法制党课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4

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计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制定和公布工作的通知》(新政办发明电〔2007〕408号)要求,制定**市2008年住房建设计划。

二、制定本计划的依据

(一)国务院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办发〔2006〕37号)。

(二)《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

(三)建设部《关于印发〈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建住房〔2007〕218号)。

(四)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07〕73号)。

(五)《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计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制定和公布工作的通知》(新政办发明电〔2007〕408号)。

(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

(七)《**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

(八)《**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

(九)《**市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2008—2010年)和年度计划》。

三、本计划的适用范围

本住房建设计划为2008年在**市城区范围内计划建设的住房类建设项目,包括各类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2008年建设的商品住房中,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商品住房占商品住房总量的70%。

2008年计划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解危解困住房及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

**市2008年住房建设计划适用于**市城区范围内的各类城市住房建设,城区范围包括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米东区、头屯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8年计划建设的住房类项目,包括在2007年立项并批准,在2008年开工的住房建设项目以及在2008年立项、批准并开工的住房建设项目。

四、**市2008年住房建设总体规模及结构比例

**市2008年计划建设各类住房总规模600万至700万平方米,其中普通商品房建设规模约510万至610万平方米,计划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总规模约90万平方米,选择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用地约25公顷(见附图)。

五、**市2008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

2008年计划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总规模约90万平方米,包括10万平方米(约2000套)廉租住房、50.4万平方米(约8400套)经济适用住房、4.5万平方米(约1000套)由各区(县)人民政府出资新建的解危解困住房、20万平方米的企业实施的解危解困住房、5万平方米(约1000套)的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分列如下:

(一)2008年计划集中建设廉租房2000套,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的建设用地在2008年保障性住房用地中安排如下:

1.九家湾地区县建筑公司仓库以北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廉租住房约625套;

2.苏州路东延以北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廉租住房约75套;

3.天山区十七户路以南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廉租住房约400套;

4.天山区十七户路以西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廉租住房约500套;

5.水磨沟区苇湖梁电厂南侧测绘大队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廉租住房约400套。

(二)2008年**市计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面积约50.4万平方米。其中,有20.4万平方米(约3400套)的经济适用住房在选定的2008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见附图)中集中建设,有30万平方米(约5000套)的经济适用住房在其它商品住房小区中按照5%的配建比例配套建设。

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安排如下:

1.迎宾路以南、沈阳路以北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经济适用住房约300套;

2.九家湾地区县建筑公司仓库以北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经济适用住房约1500套;

3.南湖北路以西东八家户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经济适用住房约300套;

4.天山区十七户路以西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经济适用住房约500套;

5.水磨沟区苇湖梁电厂南侧测绘大队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经济适用住房约800套。

(三)由各区(县)人民政府出资新建解危解困住房约1000套,约4.5万平方米,安排如下:

1.**县在本辖区新建413户;

2.天山区在黑甲山跃进街新建120户;

3.沙依巴克区在西山垃圾场新建192户;

4.新市区在喀什东路新建30户;

5.水磨沟区在温泉东路高家庄新建120户;

6.米东区在卡子湾皮革厂新建120户;

7.头屯河区在本辖区内解决5户。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5

根据《四川省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改进机关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近期工作的通知》(川效能办发〔2008〕1号)和《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实施意见》(川民委〔2008〕21号)精神,提出省民委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近期工作重点,请认真抓落实。

一、团结协力,抓好抗震救灾工作

1.抓紧落实5月22日省民委第四次抗震救灾专题党组会议精神,全系统各族干部职工,务必以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以抗震救灾统领和推进民委系统的各项工作,推进行政效能建设。

2.做好信息反馈工作,重点抓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受灾情况、受灾程度、人员安置、特需食品援助等重要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上情下传、下情上达,为上级领导机关决策提供服务。

3.即时向国家民委汇报四川民族地区震灾情况;要求各市州民族工作部门抓紧统计报送“5.12”特大地震灾害中我省少数民族受灾情况。

4.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灾区来蓉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确保安置工作有序进行。

5.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清真食品等受灾少数民族群众特需食品援助工作,并组成四个工作组协调帮助灾区帐篷、大米、油等物资的运送工作。

6.大力宣传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精心筹划、严密组织,及时发现和大力宣传抗震救灾的先进典型。要调整《民族》杂志的栏目内容,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主要宣传内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电视、网络、内部资料等,大力宣传民族工作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先进表率;宣传各行各业无私支援灾区的协作精神;宣传灾区基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生产自救的先进事迹;宣传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宣传,凝聚力量、激励斗志,增强全省各族人民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二、加强日常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切实贯彻落实“三项制度”,即: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通过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为民服务”信念,形成“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创效能”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常事快办。

1.委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务必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加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强化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到岗到人到事。

3.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量,协同动作,推进工作。

4.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尽可能减少会议时间成本,提倡开短会;精减公文。

5.行政经费开支务必本着“过紧日子”的原则压缩节约,要从严控制非必需经费支出,暂停一般性会议审批,尽量减少人员一般性出差,严控一般性公务接待活动,严禁公款宴请;不审批、不参与、不组织出国出境和外出参观考察活动,集中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6.推进政务公开,凡是民族工作领域的热点、难点和群众关注的问题,在不涉及保密内容,不影响民族宗教领域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全面实行公开,使工作更加透明、公正、公平,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7.建立健全岗位目标管理体系,根据工作特性,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抓管理促规范,抓制度促勤政,抓考核促效率,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赏罚分明,着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6

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的住房建设。“**”期间,**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住房建设快速发展。“**”是**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也是**住房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要求。

(一)“**”**住房建设快速发展

“**”期间,**住房建设各项指标达到了历史新高,市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房竣工面积近1.2亿平方米,占“**”期末住房保有总量近三分之一。到**年末,全市城镇住房保有量为379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为15.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93%。住房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期末的5.5%,提高到了“**”期末的7.3%。新建住房结构逐步调整,工程质量、配套质量以及科技含量等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拆、改、留、修”并举,大力推进“平改坡”和旧住房综合改造,提升了旧住房功能。廉租住房制度不断完善,全市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达到1.8万户。

(二)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成效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项稳定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调控措施。**坚决贯彻中央政策,在住房建设上始终坚持“三个为主”(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从投资规模、市场结构和供应节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尤其加大了普通商品房和配套商品房的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到“**”期末,配套商品房开工量超过1000万平方米,已向10余万户动迁家庭提供了房源。积极引导开发企业建设普通商品住房。**年,包括配套商品房在内的普通商品住房占交易总量的比例超过70%。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改善,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体系初步形成,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向平稳。

(三)“**”**住房建设的形势与要求

“**”期间,**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住房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将为住房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世博会的筹办和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将为住房建设带来新一轮的发展动力。同时,住房建设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适应市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仍然是“**”期间住房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根据全市住房需求调查和发展趋势分析,预计“**”期间,全市新建住房的需求量约1.2亿平方米。

二、“**”**住房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期间,**住房建设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和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建立健全“两大体系”,即诚信、规范、透明、法治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住房建设与市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相适应。以“三个为主”为原则,进一步优化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不断适应市民梯度消费、逐步改善的住房需求,切实保障生活和居住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

2、坚持住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合理确定住房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发挥好住房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坚持住房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以全面建设节能省地型住房为抓手,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断提高住房建设的整体水平。

4、坚持住房建设与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相结合。以“三个基本”(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指导,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市场调控能力和行业管理水平,发挥好住房建设对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主要目标

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根据供求关系,继续保持适当的住房建设规模。依托科技进步,提高建设水平。分层次、多渠道逐步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

1、新建住房

(1)新开工总量和结构

新开工总量:“**”期间,预计新开工住房约1亿平方米。

结构:重点扩大满足市民自住需求的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规模。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住房占全市新审批新开工商品住房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配套商品房新开工**、**年均为200万平方米左右。

(2)竣工总量和近期计划

竣工总量:“**”期间,预计竣工新建住房约1.2亿平方米。

近期计划:预计全市住房竣工总量**年约2700万平方米,**年约2600万平方米。其中,配套商品房竣工量**年、**年均为200万平方米左右。

(3)住房整体质量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管理”的要求实施住房建设,“四高”优秀小区的创建率不低于40%。不断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配套质量。美化居住环境,新增居住区绿地约2900公顷。

2、旧区与旧住房改造

中心城区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00万平方米。根据旧住房不同情况,完成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及“平改坡”等各种类型的旧住房综合改造2000万平方米以上。全市住房成套率达到95%。

3、住房保障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扩大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能够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城镇生活和居住困难家庭达到10万户左右。

4、资源节约

新建住房严格按照节能标准实施,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建筑节能50%。试点探索旧住房节能改造。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进一步减少粘土材料的使用。

三、“**”**住房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住房布局

住房建设布局要与“1966”城乡规划体系的建设相一致。郊区新建住房要布局在新城、新市镇、中心村中。住房建设布局要与人口分布及产业布局相协调,符合人口分布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方向,尽可能提高居民就业的便利性,促进生活和工作的适宜性。住房建设布局要与市政公建等专业规划相配套,与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相结合,提高居民生活和出行的便捷性。

(二)强化土地供应管理,调控建设规模和节奏

加强土地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合理调节新建住房的建设规模和供应节奏,保持住房供需的基本平衡。加强新增住房用地计划管理。依据住房需求、在建项目和存量土地等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全市新增住房用地总量和年度计划。**、**年分别安排1500公顷左右。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配套商品房)的土地供应,其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完善土地出让办法,细化土地出让前置条件。逐步推行净地出让。在土地招拍挂文件、土地出让合同中,严格规定建设进度计划、住房建筑套密度、住房面积净密度、套型结构比例等总体要求,把住房建设进度和供应结构全面纳入可控状态。

(三)优化供应结构,适应多层次需求

1、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

大力发展适应市民自住需求的普通商品住房。按照区域控制,总量和项目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审批新开工商品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确保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占新审批新开工商品住房总面积的70%以上。充分考虑存量与在建住房供应情况、城镇人口布局导向、建筑高度对套型建筑面积影响等因素,合理确定全市区域和具体项目的套型结构比例要求。

2、稳步推进配套商品房建设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按照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根据市场发展和动迁需要,稳妥把握开发与供应节奏。重点建设宝山区顾村基地、嘉定区江桥基地、南汇区康桥与周浦基地、闵行区浦江基地、浦东新区曹路基地。继续完善供地方式。按照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配套商品房项目的供地方式。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切实落实配套商品房基地周边的产业、市政、公建等专业规划,拓展配套商品房基地居民的就业渠道;完善公共交通配置,有条件的基地还要延伸轨道交通,方便居民出行;全面实现市政、公建配套设施与住房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提高居住区的整体质量,建设“造价不高品质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的住房。

3、引导开发租赁住房

鼓励通过租赁方式改善居住条件,满足不同类型的住房需求。采取措施,引导开发企业建设用于租赁的商品住房。大力培育租赁市场,建立专业化租赁住房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住房租赁服务体系。强化管理,推进租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提升综合性能,提高建设水平

1、强化住房质量管理

健全住房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抓好质量通病防治,重点推进创“无渗漏”工程和监理督导等工作,严把住房交付使用关。

2、完善住房配套建设

市政配套建设要形成与居住区布局相适应的网络体系。在加强以普通商品房基地为主的新建住房市政配套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已有居住区的市政公用设施。公建配套要按照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要求,以落实社区公建设施网格化配置为重点,以健全社区“三个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目标进行系统化、集约化建设,努力实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综合利用。

3、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在保证住房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推动建设节能省地型住房。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加快推进“四高”优秀小区建设,稳步发展全装修住房。创新和集成应用成套的技术体系,加大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住房科技含量,减少住房生命周期内的资源与能源消耗。逐步提高住房的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耐久性等综合性能。

(五)推进旧区和旧住房改造,多渠道改善居住条件

1、有序推进旧区改造

重点拆除改造居住环境差、居民改造愿望迫切的棚户简屋区域和成片二级旧里。积极探索以土地储备为主要方式的旧区改造新机制。坚持拆迁“五项制度”,依法实施,确保社会稳定。

2、积极落实旧住房综合改造

对于城市规划予以保留、建筑结构较好、但标准较低的旧住房,积极有序地进行“平改坡”和综合改造。重点围绕旧住房的“急、难、愁”问题,切实解决居民的生活不便。对非成套住房,有计划地通过成套改造来完善住房基本功能。在旧住房改造中试点开展节能保温改造。进一步完善旧住房综合改造的资金筹措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3、切实加强住房修缮养护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强制性的修缮与养护机制和技术标准。强化管理,提高旧住房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整合资源,构建房屋修缮、安全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

(六)落实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要求,推进农民住房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个集中”的要求,根据“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规划先行、政策聚焦,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采取保留改造、环境整治、置换新建等多种模式,努力实现郊区农民住房建设成规模、有特色、配套完善、居住舒适的发展目标。对规模较大或具有江南水乡特点、文化传统特色的自然村落,要强化规划保护,重修缮,重改造;对自然村落,以“清洁家园”为抓手,推进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条件成熟的地区,要结合城镇、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宅基地置换推进中心村建设。

(七)加大实施力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及相关政策,放宽廉租对象的收入线认定标准,加大廉租住房制度的实施力度。在继续坚持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实物配租的比例,对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和急需救助的家庭加大实物配租力度。对不符合廉租条件、又无力进入市场解决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家庭,抓紧研究帮助其解决住房困难的办法,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稳定的保障性租赁房源的多元化筹措机制。加快构筑保障性租赁房源的信息服务平台。多渠道筹集住房保障资金。

四、“**”**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注重规划协调,建立分级负责制

搞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以及与土地、交通、产业、市政、公建等相关专业规划的协调,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建立分级负责制,把住房建设规划指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做好建设的年度计划安排,落实规划实施的具体责任。

(二)加强全过程管理,确保规划实施

加强项目开工前的审批管理。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规划审批、设计审查等环节,将住房建设规划的各项要求落实到项目中。加强建设过程中的动态跟踪管理,加大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管理和监测力度,对每一个房地产项目,按照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三个阶段有重点地进行调查,加强监管,确保规划目标和各项指标落到实处。建立规划实施的后评估机制。规划实施一段时期后,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落实,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

(三)推进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

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提升住宅科技的水平。重点在资源节约、节能省地、科技进步等方面,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为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建设信息化管理网络。以土地清查和房屋调查为基础,健全全市住房基础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完善覆盖商品住房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应用系统,全面建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提升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7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提高规划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序推进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组织编制区域性规划和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完成《*省沿江风光带规划》、《*省沿海城镇带规划》,适时编制《苏南地区综合交通规划》,积极配合建设部编制《*城镇群规划》,整合区域空间资源,引导城镇空间和产业布局的合理集聚,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做好修编《*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准备工作。加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与省有关部门重大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相互协调和衔接。在完善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常和*三大都市圈建设,率先开展*都市圈五年(*-2010)建设规划纲要研究,适时开展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前期工作。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和三大都市圈规划,不断深化相关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全省各市、县(市)规划期至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力争城市(县城)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加快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和省辖市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重大专项规划的制定。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98个重点中心镇规划期至2020年总体规划的修编,启动重点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推动一般建制镇主要街道与重点地段详细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大协调、督促和检查的力度,加强对城乡规划全覆盖的指导和督促。组织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开展经验交流、典型示范、专题培训等活动,提高全省城乡规划编制质量和规划水平。大力推行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和城市规划公示制,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审查和实施监管力度,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查报批制度,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规划引导和监督管理,严格按规划实施修缮、维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二)以加强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整治示范和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三项工作为重点,努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编制剩余的3000个"三类村庄"以及列为建设整治试点示范村庄的村庄建设规划。对于其余的规划保留村庄,努力推进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指导农民建房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着力组织实施村庄建设整治试点示范工作。围绕村庄建设改造"千村示范"的中心任务,结合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的计划安排,从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道路、供水、排水、生活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入手,完成200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选择100左右特色鲜明或有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的村庄,实施村庄建设与改造,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保护历史文化遗存、营造乡土气息,形成环境整洁、自然生态、形态多样、传统文化或产业特色鲜明的特色示范村庄。将村庄环境整治试点、特色示范村庄建设与康居示范村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年,创建10个左右建设集聚、功能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城市化示范镇",50个左右乡村风情浓郁、人居环境优良、资源土地节约、设施配套适宜、生产生活便利的"康居示范村"。以"六清六建"为主要内容,研究制定《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标准》,加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的指导,保持村容整洁。选择50个规模在200户以上的村庄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试点。积极开展送规划、送技术下乡活动,组织全省规划和勘察设计单位与试点示范村庄进行帮扶结对,免费为村镇和农民提供有关服务。

因势利导,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研究制定镇村布局规划实施的相关管理办法,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关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规划点上,推进镇村布局规划的实施。加强农民建房的审批管理,确保将新建、翻建的农房建到规划点上;利用重大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等机遇,一步到位规划建设好水准较高的农民新居;推广应用农房平移技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分散的农房平移到规划点上。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及协调,结合乡镇机制改革,健全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稳定村镇建设管理队伍。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农民产权产籍管理的研究,研究提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涉及的土地、资金投入等方面政策建议。

(三)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加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全力实施宁镇扬泰通区域供水规划,大力推进苏北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实施工作。*年,宁镇扬泰通地区新增区域供水通水乡镇70个,完成规划任务的45%;苏北地区新增区域供水通水乡镇58个,完成规划任务的15%。继续加强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省政府与国务院签订的责任状要求,全面完成淮河流域、南水北调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十五"建设任务,使淮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3.75万吨/日。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工程建设,根据沿江污水处理规划,全面启动沿江城镇污水处理规划和建设。加快冀宁联络线沿线城市天然气置换步伐。在条件许可的地区,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集中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置机制。继续完善区域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全面推进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区域化、规模化。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继续推行水质标准提升计划,实施深度处理改造、建设应急处理设施、调整水源和区域联网互备水源等工程,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保障饮水安全。进一步推广垃圾焚烧发电等综合处理技术,提高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水平。广泛开展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工作。精心组织开展"人居环境奖"评选活动。*年,全省新增城市道路面积2500万平方米、供水能力10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100万立方米/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000吨/日。全省污水处理率达到81%,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

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工作。加快小块公共绿地和街道小游园建设,按照居民出行500米进入公共绿地的要求,均衡公共绿地布局。推进拆墙透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增加老城区绿地面积,提升建设管养质量,使老城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加快居住小区绿化建设和老小区绿化改造工作,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小区与绿化建设方案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使绿地率不低于30%。继续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评选活动,推动居住区绿化和单位绿化健康发展。到年底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接近20万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地面积9万公顷,公共绿地3万公顷。实现绿地率37%,绿化覆盖率41%,人均公共绿地11平方米。

深入开展"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年,争取2个城市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2-3个城市进入建设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试点。新增3-4个省级园林城市。开展国家重点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认定工作,新增8-10个国家重点公园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营造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逐步形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环境宜人、景观优美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办好第五届*省园艺博览会。

(四)以推动建筑业向质量型、效益型、科技型和外向型转变为着力点,继续保持建筑业较快发展增速

着力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实施科技兴业战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省外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联合、重组、兼并等手段,引导企业向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发展,着力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科技进步,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行业素质,做大做强一批综合类大型企业,做专做精一批专业企业,加大进军国内高端市场和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省建筑业发展水平,确保又好又快发展。*年,全省建筑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15%以上,实现建筑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5%左右;实现利税327亿元,增长12%。全面完成国有和县属集体建筑业企业改制任务。科技进步对建筑业发展的贡献份额达到40%,培育和扶持5-8家建筑企业年营业额超100亿元。国际市场营业额完成45亿美元,增长20%以上。

(五)紧紧抓住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保持房价基本平稳、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和加强廉租住房建设四大环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人人都有房住的目标

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编制好住房建设规划,调整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努力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以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为保障、以高档商品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加强市场监管,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完善房地产信息平台,加强市场监测,定期向社会本地区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价格水平与价格变化情况,提高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房地产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完善房地产调控的措施,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廉租房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年,所有城市和县城都要建立廉租房制度。全省新开工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面积,必须达到当年新开工商品住房面积的10%以上,全省*年竣工经济适用住房总量不少于300万平方米,并将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基本解决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积极开展中低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制度研究,通过试点示范改革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方式,探索发展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等多种住房保障形式,不断提高对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水平。采取有效手段,努力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提高使用效率。争取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220亿元,公积金住房个人贷款200亿元,个贷比率保持70%以上,逾期率控制在0.5‰以下。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督,完善制度、落实措施,确保资金安全。

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住宅建设科技进步,提高住宅建设整体质量,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实现住宅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产业化转变。以康居工程、住宅性能认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和产业现代化。研究制定全省住宅产业化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引导住宅消费向资源节约、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全面推广全装修住宅,逐步建立住宅建材、部品的认证、推荐和淘汰制度。

(六)以推进建筑节能和提高城乡设计水平为两大重点,大力推进科研设计工作

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尽快制定建筑节能的相关政策,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50%的节能标准。强化从设计到竣工验收备案全过程监督,确保新建的每个项目达到节能50%的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和住宅建筑进行节能设计65%的标准的试点。启动低能耗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鼓励采用屋顶绿化节能措施。

努力提高城乡建设科技水平。抓好建设行业重点领域应用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开展以建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关键技术攻关。建立科技示范工程,集中整合并大力推广一批成熟的技术成果,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成套技术的示范、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技术示范、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技术示范等项目。加快编制与工程建设、建设管理相适应的标准和规程,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城市设计,提升建筑品位。以体现城市整体特色为基本出发点,在规划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筑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提高设计水平。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专家咨询与评价体系,??核、把关,鼓励创新,加强激励,提高设计整体质量。认真组织开展"十五"期间"*十大建筑工程"评选工作。

促进建设领域创意产业发展。坚持规范管理、利益激励,围绕建设领域研发应用、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和咨询策划等重点行业,积极培育创意产业市场。整合创意产业资源,促进产业集聚,促进科技创新与创意产业化有机结合。

(七)以扩大数字化城管和12319服务热线覆盖面、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和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为三大重点,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和12319服务热线建设。加快数字化城管模式在全省的推广工作,争取新增2个试点城市,力争3年内全省13个省辖市和苏南地区有条件的县级市全部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大力推进"12319"服务热线建设,在深化省辖市服务热线的基础上,*年力争全省1/3县城开通"12319"服务热线,通过3年的努力,将"12319"服务热线延伸到所有县城。结合区域发展差异和实际,改善检查考核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城管创优"活动。建立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指导各地加大公交优先实施力度,加快建成基本完善的城市公交体系,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为出发点,指导各地科学建设城市道路,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加快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步伐,努力缓解行车难、停车难的矛盾。积极开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出台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相关政策,深入开展畅通工程创建工作,继续开展"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创建活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层级监督力度,继续开展建设系统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并向乡镇拓展延伸行政执法队伍管理工作,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

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改革,大力推进特许经营制度,规范和完善相关行业特许经营协议。研究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进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健全市政公用行业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质量考核机制。进一步深化价费调整机制改革。继续研究制定市政公用相关行业的价格调整方案,建立完善市政公用事业"保本微利"的价格机制。继续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政务公开、服务公开工作,推动《*省城市供水服务质量标准》和《*省城市燃气服务质量标准》的实施,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八)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城镇房屋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和安全生产工作等三大难点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城镇房屋拆迁中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的计划管理和实施监督,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完善和推行最低单价和最低总额两条保障线的机制,维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使被拆迁居民住房得到改善;严格规范拆迁行为,探索开展拆迁前听证,继续开展"平安拆迁"创建活动。

完善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抓紧出台《*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推进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农民工权益告知制度、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制度全覆盖。大力推进项目资本金制度、工程结算制度、工程担保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严格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保证我省清欠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规范发展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创新物业管理矛盾新的协调机制,推广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做法,化解物业管理纠纷。建立多种物业管理模式,不断扩大物业管理的覆盖面。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市场化物业管理进程,不断提高新建小区物业管理的水平。继续抓好老住宅小区的整治并推行整治后实行物业管理,积极探索老小区整治后实行长效管理的新路子。鼓励不具备采取完全市场化管理的住宅小区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准物业管理和业主自治的物业管理模式。加强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落实房屋安全使用管理行政责任制。

确保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继续开展建筑工程安全专项治理,把城市供水、供气、公交等设施运营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工程在役周期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完善建设系统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年,力争全系统事故发生率和死亡人数在历年持续下降的基础上再下降3%以上,建筑业百亿元产值死亡率控制在4人以下,杜绝特大事故,减少重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监管。构建全省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建设工程项目基础数据库、企业基础数据库和执业注册人员基础数据库等"三大基础数据库",整合省、市、县三级数据平台,抓好苏州、无锡、常州、*4个试点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力度,积极培育代建市场,推进和引导目前履行代建职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单位明确为政府投资工程代建机构;扩大试点范围,由*年的68家扩至120家。*年,全省建设工程应招标工程招标率、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质量合格率要继续保持为100%。继续抓好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两个环节,争创一流的工程质量,"两率"分别由*年的95%、85%提高至99%、90%。改革和创新监理管理模式,推进监理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对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强制监理的工程达到100%覆盖;完善管理制度,引入工程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试点。

(九)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人才队伍、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an>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开展《*省停车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条例》和《*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和草案的起草工作。提请省政府出台《*省施工现场管理办法》、《*省建筑工程抗震防灾管理办法》、《*省工程造价管理规定》,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对《*省城镇体系规划管理办法》、《*省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等规章草案的审核和修改工作。继续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开展建设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加大从业人员专业法规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建设领域各方主体自觉守法意识,提高建设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

继续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改革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逐步建立健全前台审批与后台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实行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围绕群众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将所有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办事纪律、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全部向社会公开。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省建设事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省建筑业人才培训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深入开展大规模、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全员培训。继续配合省委组织部办好市委书记、市长城市规划专题研讨班。认真贯彻省委《*-2010年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精神,抓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培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办好重点中心镇书记、镇长、分管镇长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继续全额资助举办"新农村建设专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帮助苏北地区培训200名村镇建设管理人员。通过破格考评、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培养800名技师和高级技师。加强"阳光工程"基地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人。

进一步加强工会建设。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切实维护广大建设职工权益。*年,在全系统创建100个"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在认真总结*年全省"十大窗口行业"优质服务劳动竞赛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窗口单位优质服务劳动竞赛。继续抓好全系统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以"八比八赛"为内容的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提升建设系统职工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8

20*年我镇拟新修建道路7条,均为道路延展。

*路东段,拟新修柏油路面,东西长:270米,南北宽:10米,总面积:2700平方米(45.00元/平方米计),该条路完工共需资金12.15万元;

*路南段,拟新修柏油路面,南北长:450米,东西宽:9米,总面积:4050平方米(45.00元/平方米计),该条路完工共需资金18.23万元;

*路南段,拟新修柏油路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0米,总面积:1800平方米(45.00元/平方米计),该条路完工共需资金8.10万元;

*路南段,拟新修柏油路面,南北长:450米,东西宽:10米,总面积:4500平方米(45.00元/平方米计),该条路完工共需资金20.25万元;

*路(五固路)北侧,拟新修柏油路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米,总面积:1500平方米(45.00元/平方米计),该条路完工共需资金6.75万元;

银行老街,拟新修水泥路面,南北宽:6米,东西长:190米,总面积:1140平方米(65.00元/平方米计),该条路完工共需资金7.41万元

*蔬菜市场内东西走向水泥道路,南北宽:5米,东西长:130米,总面积:650平方米(65.00元/平方米计),该条路完工共需资金4.30万元

以上7条新修道路合计长:1820米,合计面积:16340平方米,合计拟需投资:77.30万元。

二、绿化建设

我镇在前几年集镇绿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在20*年准备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在以上新修的五条道路两侧全部进行绿化硬化建设,全年度计划绿化1500(双侧3000米),计划总投入资金15.00万元。

三、亮化建设

我镇是现在是“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村镇就要以文明村镇的各项标准来硬化和强化我们的村镇建设,所以集镇的亮化建设是密不可少,也是不可或缺的工程!20*年度我镇将在集镇亮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拟在五固路(变电所至通浍沟大桥)两侧、*路(五固路至*街交叉口)两侧、刘九路(五固路至*小学)两侧,共计:5100米,新修路灯102盏,共需投入资金40.80万元。

四、下水道建设

20*年度我镇将在下水道建设上从两个方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一是新修建下水道,全长共计:5380米(80元/米计),共需投入资金:43.40万元;二是下水道清淤,全长共计:6000米(10元/米计),共需投入资金:6.00万元。

下水道建设20*年度合计共需投入资金49.40万元。

五、建材市场建设

根据上一届规划我镇拟在*自来水厂东侧、*路西侧新建一个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合22.5亩),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

建材市场内需新修建水泥地坪11000平方米(70元/平方米计),共需投入资金:77万元,资金来源可以从建材经营户中自筹20余万元,尚有57万元均由镇政府出资。

六、全民创业园建设

20*年度我镇拟在位于*变电所以西珍珠、沟以东、五固路南侧建设全民创业园,在全民创业园中需要先期建设柏油道路、电力设施、自来水管道、通讯设施建设、厂内绿化建设等方面。

1.新修柏油道路长度:2265米,所需资金:93万元;

2.电力设施:2500米长,所需资金:10万元;

3.自来水管道建设:2500米长,所需资金:13万元;

4.通设施建设:所需资金,10万元;

5.厂内绿化建设:长4130米,所需资金:21万元;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9

据介绍,自去年10月下旬至今年2月6日,*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雨,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0.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8成。全省小麦受旱面积最高时近5500万亩,其中严重受旱890多万亩,有65万亩出现麦苗干枯现象。受持续干旱影响,山丘区最高有45万人、9万多头大牲畜因旱已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受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重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所罕见的。

*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全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夏粮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到去年,*夏粮已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生产已连续三年超千亿斤。*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特大旱情,*各地把抗大旱、促春管、夺丰收作为最紧迫的工作任务,把抗旱浇麦保夏粮丰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安排好、部署好下一步抗旱浇麦保丰收工作,做好资金和物资保障,加强中央关于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及时派出了14个督导组和百厅(局)包百县(市、区)工作组,对抗旱浇麦保丰收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水利、农业、财政、气象等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按照省抗旱应急响应要求,迅速行动起来,全力投入抗旱浇麦工作中。

截至2月底,全省共投入抗旱资金14.68亿元,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320万人,开动机电井91万眼,投入机动抗旱设备83万台套,机动运水车辆6.2万辆次,累计浇灌面积9514万亩次。有力地促进了抗旱保麦夺丰收工作。

旱情缓解后,全省上下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小麦长势和山丘区群众饮水困难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快建设水源工程,千方百计扩大浇麦面积。

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篇10

村镇建设司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内设机构,主要职责是,拟订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镇、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进城定居农民的住房政策建议;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

2009年,村镇建设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定”方案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夯实基础,重点抓好乡镇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推进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和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小城镇建设,促进生态文明下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强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

一是科学制定乡镇村庄规划。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强化对农村居民点有序调整与优化的科学引导。依据乡镇村庄规划依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农民自建住房。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尊重基层实践,便于农民直接参与,成果直观易懂。

二是开展工程项目与村镇规划一体化推进试点。以村庄道路、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为切入点,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吸纳和引导各类建设资金有序投入,探索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新机制。

三是采取措施支持国家贫困县编制村镇规划。

稳步推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一是组织实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编制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实施要求。抓紧制定农村危房鉴定标准。

二是调研总结贵州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经验,适时召开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与做法。

三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编制7省区定居工程规划,组织动员有关力量,加大管理与技术支持力度,加强监督检查与工程质量监管。

四是组织研究农村住房建设政策,推动农村住房制度完善和改革,鼓励农民投资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民就业。

五是探索按照城乡有别、依法自愿、同一平台、预留接口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登记发证工作。

加强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制度建设

一是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按照国务院2009年度一档立法计划要求,组织全国力量,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抓紧修订。

二是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在有关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部门规章。

三是修订农村规划建设相关标准。

继续做好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

指导灾区农村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村镇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按规划要求有序恢复重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民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组织对灾区农民抗震住房建设的技术援助,推进灾区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与管理。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编制发行《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继续推动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示范活动。

二是组织编制全国村镇污水、垃圾治理规划研究,编制《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三是建立农村专项实用技术推广机制,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农村住房节能工作。

指导小城镇建设

一是建立全国重点镇统计分析系统。

二是推进“生态宜居小城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活动,编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标准》。

三是研究进城、进镇定居农民住房来源及原有农房处置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农家乐”多种形式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统筹推动农村建设质量安全制度建设

督促各地落实《关于加强农民住房建设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通知》(建村[2006]303号)。配合有关司局全面加强以农房建设安全质量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制度。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年—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意见》和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是建立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纪律与制度。严格执行农民参与、审核、审批等工作程序。主动接受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全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