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21:45:39

僵化范文篇1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个重要论断,集中说明了在新时期新阶段不断解放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解放思想,才能不断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是过程,也是动力。历史的内在逻辑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就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推进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就是一个新旧思想观念不断碰撞、新的思想观念战胜旧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不断获得新认识,为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精神动力。

解放思想,才能统一思想。事实表明,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代替一种旧的思想观念的最终结果,往往就是一种新的政策代替一种旧的政策,一种新的机制代替一种旧的机制,一种新的体制代替一种旧的体制。而任何一种稳定态的改变,都会遭遇既得利益者的阻抗。但是,正像不会因艰难而放弃改革开放一样,解放思想也决不会因为艰难而停步。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是历史的结论,更是全党的共识和统一意志。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当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每当处于重要的时刻、关键的时期,党中央都十分强调加强全党的学习,强调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实际上,解放思想是前提,也是结果。解放思想,是为了统一认识。也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统一思想,从而从根本上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每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就要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今天,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僵化范文篇2

圣兵爱心社创建于1998年,属该校团委领导,由学生自主筹资来资助品学兼优的特困高中生考取大学,属公益性社团组织。其内部设五部一处和两个职能小组:通讯部、外联部、宣传部、财务部、秘书处、168筹资组和思想能力组。其中外联部至为重要,主要筹集资助学生所需资金,活动包括发放校报、传单、定期举行书籍展买等,强调成员主动奉献,主动拉赞助,因此成员激励问题至为重要。外联部是该社团得以维持的基础。

思想能力组和168筹资组各由一个副社长管理,成员均来自各个部门,属于参谋性职能团队。前者负责成员的思想工作,定期宣讲受助学生状况;后者负责开拓筹资途径和培养社团骨干,其职能与外联部有部分重叠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1]。

(一)该社团为典型的机械化组织

自1998年成立至今,该社团已有十年历史,资助学生达到93人,社团规模发展到100多人,各项工作由于多年积累的经验,具有严格划分,高度专业化和常规化,工作流程规范标准;组织内部充斥着繁多精细的规章制度;同时大量的决策权集中在组织行政管理核心即理事会。这些均反映了该社团是一个典型的机械化组织。

(二)针对该社团现状的具体分析

1.2007年12月底,副社长(主管168小组)任职两个月即提前辞职。王祥(化名)自2007年9月正式担任该职务,按规定应于2008年9月任职期满。导致他提前离职的直接原因是:制作社团台历的失败。王祥负责此事,对其成本,市场需求状况等均作过系统调查并召开多次会议,但最终因某些原因销售不好,大量台历堆积。这使王祥感到十分受挫。

仔细调查发现此事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点:首先,王祥做台历时并没有强烈的动机,只是迫于上届理事的要求,并未认识到这件事的意义,且他平时工作缺乏动力,只是机械执行。其次,他进入168小组较晚,并未经过小组对成员的系统培训便被接收为理事,上任后也没有受到系统的理事培训。

2.168小组与外联部的长期冲突。168筹资组是五年前设立的,当时该社团资助学生日益增多,急需资金,而外联部不够完善,无力进行大型筹资活动,因此理事会设立该小组。最初的合作模式是由该小组开拓新的筹资渠道,组织外联部成员开展活动。但近几年外联部发展壮大,足以自主筹资,该小组沦为纯粹的参谋部门。

正如所有参谋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冲突,二者在职责划分上一直存在问题。其冲突在2004—2005年初露苗头;2005—2006年达到尖锐化程度,发生经常性冲突,该组从此极少涉及筹资领域;2006—2007年该参谋性机构盲目扩大规模,沦为单纯以培养人为主的部门,曾设想过几种筹资模式但终未能执行;2007年12月其冲突最终以王祥提前离职,达到白热化程度。

3.目前外联部的改组问题。外联部经常出现疲软现象。外联部的疲软突出表现在业务组方面,业务组成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少出去拉赞助,甚至极少出席例会。该部门拥有社团一半人数,其疲软直接造成整个社团士气不振,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经访谈成员均明白只有通过改组才能使整个社团焕发生机,但令人诧异的是管理层一提出改组就立刻遭到反对,反对者意见不一,但并无正当理由也未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法。

二、针对机械化组织僵化症状的集中分析

(一)僵化的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

1.结构的僵化突出反映在:行政管理中心“工作机械麻木”和组织整体上“对不确定性的规避”。未经过系统的理事培训,也未得到有效激励,这是王祥提前辞职的两个重要原因。表面上,将其归因于“理事成员管理水平有限,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培训”是不全面的。个体处于组织系统中,其言行、思维均会受到整体环境约束,从而表现出组织特有的行为模式,甚至泯灭原有个性以迎合组织系统的特性[2]。理事成员“工作过于繁忙而无暇顾及”,其实质上是一个连锁反应:过于烦琐的规章制度、过分细化的专业化分工带来了机械的繁忙的工作,这些工作又导致行政管理中心(战略顶点和中层)“十分繁忙而主次不分”,从而循环性的机械工作。最终他们困于繁杂的规章制度中,视野封固。机械化组织结构日益僵化。

从168小组与外联部冲突过程看,其实质是:168小组没有洞察到环境的改变,即外联部已具备自主筹资能力;或者该小组已洞察到但不敢面对,拒绝改变自身职能。这造成二者在职责划分上冲突不断,形成恶性循环并最终演变为双方的政治斗争。本质上,这种政治斗争是由于该参谋机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即他们不明确改变后的发展方向,不敢改变。更深层次上,由于组织成员长期困于繁杂且机械性工作中造成心理惰性和思维模式定性化,从而视野被封闭,无暇思考问题,竭力规避不确定性。这些突出反映了组织结构的僵化。

2.意识形态的僵化突出体现在:运作核心的激励成为一大难题和行政管理中心加强控制意识形态的一元化。理事会对王祥的激励不足和外联部社员做事积极性不高,这均反映运作核心的激励问题。

在此状况下,每当出现问题,行政管理中心第一反应往往是加强文化控制,体现在:组织宣讲团到外联部大量宣讲受助学生状况以及体现社团文化的典型事件,力求维护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加强凝聚力。而对于一个结构僵化的机械化组织,这并不能长久解决问题。事实上,对于这样一个以自主筹资为主的公益性组织,从其创立之日起就注定了内部存在两种相互冲突的文化:以通讯部为主的偏公益性文化;以外联部为主的商业文化。公益性文化指为志愿者的主动奉献,不求回报的价值理念;商业文化指偏重赢利和效率,不惜牺牲部分人利益的价值理念。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截然对立,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过于强调文化的一元化只会使矛盾更严重,意识形态更加僵化[3]。

(二)二者相互作用促使机械化组织整体过于僵化

结构的僵化造成整个组织处于繁忙杂乱的工作中,无暇思考和创新,不求改变,这必然导致组织内的沟通主要通过正式的渠道进行,缺乏非正式交流;沟通内容必然多涉及工作安排层面而非对工作意义的讨论以及建设性的沟通。这最终导致组织内沟通的官僚化和非正式沟通渠道的失效:沟通体系僵化。在这种情况下,机械化组织倾向于不断加强控制,回避矛盾,强化对工作职责的界定,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但这并不能解决诸多非常规协调问题。实际上,控制进一步加深了结构和文化的僵化[4]。从而机械化组织日益僵化,内部矛盾更加严重。

三、针对机械化组织僵化症状的具体解决途径

1.转变文化管理模式,加强文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不同的文化理念注定不同的行为模式。过多的要求商业文化中渗入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会导致组织成员思想困惑,行动迟缓,最终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显然,管理者需要找到两种文化的相融之处并努力保持平衡,这就需要创新的文化传输途径,使组织文化由原来的单一控制模式转变为多元的协调模式。

2.引入创新性专业团队的工作方式。创新性专业团队即以业务活动为中心,随时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业人才组成团队,团队拥有极大自主权,可自行决定工作进程安排等;待任务完成之后,团队或者自行解散,成员带着所学技能进入新的业务团队;或者保留下来以接替类似业务。

首先将组织内的工作分两类:常规性工作和非常规性工作。常规性工作简单而重复,适合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非常规性工作指突发性、较为复杂的工作。这类工作适合于采用创新性专业团队工作方式。其次要加强培训工作。创新性专业团队急需各种专业人才,能否系统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是解除僵化状态的关键。这就预示着培训的重要性,尤其对于此类流动性较高的学生社团,培训至为重要。

3.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应当奖励创新思维,实行团队奖励和个人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组织成员大胆尝试;尽量少用惩罚方式。只有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才能进一步巩固转型的成果,并维持组织的创新状态。

摘要:机械化组织是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形态,具有高度专业化,运作任务常规划,沟通正式化,决策权相对集中等特征。这些特征使机械化组织得以高效率运作,但同时也使组织日益僵化,突出体现在“组织结构的僵化”和“意识形态的僵化”两方面。该类组织的僵化不可避免,但过于僵化会导致种种弊端。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的深入剖析,阐明机械化组织僵化症状的具体体现以及解除这种状态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机械化组织;僵化症状;创新性团队;华中师范大学

明茨伯格将组织分为六个组成部分:运作核心,战略顶点,中层,技术分支,辅助性员工,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将现实社会中组织划分为七种形态:创业家型组织,机械化组织,多元化组织,专业化组织,创新型组织,教会型组织,政治型组织。他指出,这只是理想状况,现实中组织多是各种结构的混合体。

机械化组织是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外在环境简单而稳定,无论是大型国家行政机构,还是小型企业都属此类组织。此类组织具有如下特征:高度专业化;工作程序化;沟通极为正式化;决策权相对集中;生产管理人员和参谋性员工存在明确区别等。这些保证了组织高效率运作,但同时也使组织日益僵化,呈现诸多问题。

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调查,深入剖析该机械化组织的僵化症状,并努力探求解决途径。试图通过这一解析为其他类似组织提供研究范例。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网站.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彼德·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亨利·明茨伯格.明茨伯格论管理[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Radner,Roy.1992.“Hierarchy:TheEconomicsofManaging.”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30:1382-1415.

僵化范文篇3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对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感慨颇多,他们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作文教学走入了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从小学到中学,作文教学忽略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

临近考试,教师们忙着猜题,学生和家长忙着请人修改作文,然后强化记忆装进脑子里。有的学校几乎以每天写一篇甚至几篇的节奏操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其结果是,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害怕写作文,而对作文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可写的,这是为什么?

上海市吴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根宝认为:“作文的关键是看有没有话要说,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或褒或贬,或扬或抑。但现在高考是一根指挥棒,教师只要求学生的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自圆其说,分数好一点,冲上二类卷就可以了,至于是真话假话、真情假情,就都不太关心了。”

写作本是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而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可以任意拔高,泛泛而谈、真情实感少成了写作的通病。

一位中学生坦言:“我们写作文不能写心里话。老师教导我们,你们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只要写得有技巧,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

记者在某中学采访时,学生介绍了他们作文训练的情况:一周写一篇作文,议论文就是例证、引证、对比论证、归纳等套路,训练到后来,不管拿到什么题,都可以照着套路埋头去做。

这样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说:“去问问中学生喜欢不喜欢写作文,大概有90%的人会说不喜欢。如果我们的学生接受了十年的语文教育,最后的结果是讨厌作文,教师埋怨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只能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

前不久,一位家长在《北京文学》撰文批评当今语文教育时指出:“语文教学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禁锢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使学生把原来活跃的心收起来了,把许许多多丰富的词汇从心里赶出去,完全接受大人给他的标准答案,按大人的意思谨慎地使用词汇,久而久之,所有的孩子都像收音机一样的说话。更令人不解的是,语文学到这程度,学生的作文反而越来越差。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过扶残疾人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一类的故事,他们快乐地共同编着同一个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到老师那领一个好分。”

在一次北京市小学生作文比赛中,评委们翻阅了一篇篇参赛作文,纷纷摇头长叹:“故事一样,写法也一样。”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教师说:“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阅卷真是味同嚼蜡。”雷同本是写作的大忌,却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

在一次国际发明设计比赛中,中国派出了许多重点中学的尖子选手,结果仅获得一个纪念奖。《中国青年报》曾大声疾呼:“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里去了?”答案是简单的,当一代孩子没有自己的眼睛,没有自己的头脑和语言,怎么谈得上想象力?

主观意识的培养乃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结合,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作文的取材、选材、谋篇、布局无不是学生主观意识的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

1996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初夏的时令特征》难住了许多考生。有人认为此题出得太难,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一个18岁的中学生,如果不具备观察生活的能力,写不出初夏的时令特征,写不出初夏特有的生活风貌,那他18年的生活中无疑有很大的空白。出这道题的目的正是要考一考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不能不令我们深刻反思,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使学生从书本到书本,从考卷到考卷,使学生无暇顾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僵化范文篇4

关键词:英语学习;僵化现象;原因;对策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取得过不少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及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外语学习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初期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就是出现了僵化现象。作为第二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语言僵化一直是外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但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1、僵化现象的含义

纵观国内外研究僵化现象的资料显示,僵化兼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二是指外语学习达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初期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2、僵化现象的表现特征

在英语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经过几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有很多同学通过了四级甚至是六级考试,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听力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大多数学生听不懂快速的句子和熟悉的内容;阅读能力是很多学生所认为的强项,但是词汇量是大多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拦路虎;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亟待提高的一个方面;写作方面具体的语言表达上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反复出现的类似错误;口语能力也不容乐观,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手段仅仅局限于中学学到的词汇和句型,而新学的语言点不能付诸实践。以上信息表明,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完成时,多数学生也许顺利通过了考试但是综合能力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二、大学英语学习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Selinker提出中介语理论并指出:95%的第二语习得者只能停留在中介语阶段,因为第二语言习得是在人的大脑“关键期”之后原有的习得机制已经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语言可塑性大大退化,造成语言发展能力停滞,即僵化。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与教和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英语学习的僵化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曾经有多位研究者就这一现象给出了各种理论上的解释。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1、学生的个人因素

(1)心理障碍。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学生无法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爱面子,怕丢人,担心英语讲得不准确,过分注重自我形象,使他们不敢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之下将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即使被点到,他们要么不吭声,要么要求用汉语讲,根本达不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的目的。还有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最擅长的一句话就是“sorry,Ican’t.”或者就是“MyEnglishispoor.”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学习英语不是出于兴趣,而是来自社会就业或家庭的压力,所以敷衍应付者居多。

(2)兴趣的减少。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兴趣和目的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欠缺,学习中障碍颇多,因此根本不可能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进入大学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专业和课程,那么本来那些以高考为目的而被迫学英语的学生就把兴趣转移到了其他专业上,对英语仅要求过级而已,缺乏真正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机,也不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僵化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

(3)机会的不足。进入大学后,每周的英语课时仅限4个学时。由于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和机会相对减少,而每节课要学习的信息量却大大增加,要求掌握的内容很多,因此很多的教学重点都是放在精读上,学习词汇方面,根本就没有机会练习口语,更别提听力了。

2、教师和教材的因素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认为学生基础很差,而且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考试的要求即可,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口干舌燥、滔滔不绝地讲解着,而学生在默默无声地做着笔记,也有的在看报

纸或者打瞌睡,教师认为这节课上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也觉得记住这些东西跟他们的现实距离是如此遥远,根本就毫无兴趣。因此,老师只能唱独角戏,这样本来一个和谐的完整的教与学活动,却成为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仅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班教学,因此,教师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使学生很少有机会跟英语国家的人进行直接交际,所以英语的学习就很难在文化层次上得到提高,也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解决僵化现象的措施

如何打破大学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现状,需要从教师到学生的全方位的努力,更新观念,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首先学习者要排除自卑和依赖心理,要改变英语学习的观念和态度,转变把英语学习视为考试过关或谋取职业不得已而学之的思想,不要被动地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要有意识的随时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并有计划安排自己的课外英语学习和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各种各样活动为学生营造英语环境,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介绍和引导。最后,我们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材,设置语言环境,教师就能如虎添翼,轻松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果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定会缓解僵化、柳暗花明,赢得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慧援.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3.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73.

[3]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外语教学,2001,22(3).

[4]刘晓红郭继东.过渡语僵化现象情感成因[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5):78-81.

[5]夏谷鸣.外语教师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改革[J].中学文科,2003,(10).

僵化范文篇5

关键词:多媒体;外语教学;过渡语僵化

一、引言

伴随着世纪之交高校扩招浪潮的开始,多媒体技术迅速被运用到高校教学中。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指出:“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最有可能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此后,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他又说:“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是我们的手段。”因此可以说,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从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新教学手段、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改革的神圣使命。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也加入了教学改革的队伍。然而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外语教师和学生们都发现,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背景下发生的过渡语僵化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使大家对这次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疑问。本文将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僵化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发生原因,解除大家的疑虑,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技术能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外语教学,从而创造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以某种先进的理论为基础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最早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能再做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应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应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应起主导作用,作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紧紧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进行。那么,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呢?黄若妤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多媒体技术具有视频、音频、互动、实时等多种感知的优势,特别适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如一缕春风为传统的外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它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它最核心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词:量大、质优、高效。

所谓“量大”,是指在进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光盘和PowerPoint课件等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高密度的信息,同时节省了以往教师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因而在固定的时间内传递出的信息量比以往大得多。

所谓“质优”,是指多媒体技术在辅助外语教学时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料,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并能最大程度地设计具体事物的仿真环境,创造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语言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所谓“高效”,是指通过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即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其中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实验表明,人们94%的信息来自听觉和视觉,多途径、多感官刺激对于信息及知识获取十分重要。另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该实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交流表达出来,其知识保持的效果就会得到大大加强。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进行以视听、交流为主的形象、立体、交互式教学,使学习者更加有效地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三、过渡语及其僵化

(一)过渡语

过渡语(Inter—languageIL)(也有学者译为中介语、媒介语)一词是由Larry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来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它指语言学习者所创造的与母语和目的语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或者说是尚未学到家的目的语,它不断离开母语向目的语渐进。Selinker(1972)认为,称其为过渡语是为了强调语言学习者在结构上处于其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

与Selinker同时期及之后,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对过渡语的研究。其中Adjemian论述了过渡语的性质,认为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僵化现象和反复性这四大特征。联合则指出过渡语还具有母语依赖性、目的语不可接近性和过渡性。

(二)过渡语僵化

过渡语僵化,也称过渡语化石化,也是由Selinker(1972)最先提出的。他说:“当使用非本族语者(即便能流利使用)长期不变地处于非目的语语言结构的高原现象成为僵化现象。”他认为,约占95%的外语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最终到达目的语的水平,即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会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随后,Selinker还对这一定义进行过增补,并于1996年将这一现象重新定义为:“语言的僵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僵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JackC.Rechards等将该概念进一步解释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方面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会成为固化或僵化”。

三十年来,中外学者都对过渡语僵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有如下几种重要学说。一是Selinker的“心理论”,二是以Lenneberg和Lamendella为代表的“生物论”,三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四是Krash.en的“认知模式”,最后一种是以Ellis、Vigil和Oiler为代表的“相互作用论”(亦称为“反馈模式”)。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语言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四、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导致过渡语僵化的原因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并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建构自己的语言。可是事实究竟如何呢?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的04级和05级采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表明,有73.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停滞或几乎停滞,也就是发生了过渡语的僵化,而且这种情况也与任课教师的反馈大致相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时。未能实现角色的正确转换

根据Selinker提出的过渡语僵化“心理论”,导致僵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训练迁移,其中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方式不当。采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以后,虽然教学手段更新了,但部分教师却未能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仍然在课堂上扮演“主角”,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忽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师生互动。而另一部分教师却只是充当了多媒体光盘、课件的“放映员”,毫无课堂艺术可言,在教学活动中似乎可有可无。这样下来,课堂教学效果甚至不如采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好,学生过渡语僵化现象依然严重。

(二)部分外语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好

Krashen认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输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习者掌握语言就是理解输入的结果。他提出了“i+1”的概念,即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大部分为已习得语言,而另一部分则是具有挑战性、且可以转化为可理解输入的新内容。部分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不加处理地将多媒体光盘、课件上的内容统统呈现给学生。一方面,由于输入量过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思考、消化、吸收的过程受限,难以抓住知识重点,一堂课下来,似乎学了很多东西,而事实上却又是无所收获;另一方面,由于输入质量不适,学生难以将教师授课内容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因此,过渡语僵化现象就难以避免了。(三)很多学生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不太适应

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来是近几年才刚刚开始的,很多学生也是刚刚接触到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适应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首先,很多学生对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关注其形式,而忽视其内容。久而久之,对新颖形式的新鲜感消失之后,学习兴趣锐减,学习动力不强,出现了Krashen认知模式中涉及到的“情感屏障”,从而导致过渡语僵化。其次,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与传统的线性结构教学方式不一样,具有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性。很多教学内容以窗口形式弹出,发散性、跳跃性很强,学生难以适应,难以抓住教学的重点,学习效果不好。

(四)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程度与积极性。减少了师生交流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一个原始目的就是解决高校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大学英语课程往往实行大班授课,一个班的学生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近百人。这无形中就使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师生交流的机会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过渡语僵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五、解决措施

按照Selinker的观点,95%的二语习得者在语言能力的获得上出现僵化现象,只有5%的学习者能获得母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进入这个5%的行列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需要关心的问题。

(一)加强文化教学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处于文化之中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熟悉其相应的文化。应该庆幸的是,外语界已经就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达成共识,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狭隘的语言教学观念,丰富和健全了外语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但是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课堂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未能认真地选择西方的文化内容,将一些连西方人都知之甚少、不予关注的细枝末节的东西用多媒体在课堂上长时间地播放,不仅耽误了课堂时间,还让学生们一头雾水,影响了学习兴趣;二是文化教学占课堂教学时间比例太长。我们知道,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加强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知。但文化教学不能代替语言教学,只有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二)优化语言环境

优化语言环境就是要在输入和输出两方面作文章。正如Corder所说,学习者的母语为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关于目的语的假设,只有通过大量的目的语输入,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建立目的语的认知语法系统。大学英语教师应尽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增加阅读材料,播放影视录像,开设英语书报室、广播电台等,加强语言输入。但在确保“量”的输入之后,还应注意提高目的语输入的“质”。在正确估测学生现有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分级教学,提供难度适中的输入,同时还要考虑输入的多样性、趣味性。在输出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输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有机会写。其次对输出中的错误应有正确的反馈。犯错误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必然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应采用肯定的情感反馈以及否定的认知反馈对待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既不伤害学习者的自信与自尊,不至于产生情感障碍,又纠正其学习过程中的非目的语形式,避免过渡语僵化。

(三)提高师资水平

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外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外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外语教师能力不仅包含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还应包含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外语教师要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以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拓宽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和渠道的同时,注意掌握节奏,监控质量。此外,外语教师还应慎重选用教材,使之既有时代性、趣味性,迎合学生口味,适合学生水平,又尽量错误较少、语言纯正,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僵化范文篇6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什么是与时俱进呢?其本质就是党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报告还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这也就是说,实践和创新都没有句号。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与时俱进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今世界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正在干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我们这艘社会主义的巨轮驶向了波涛汹涌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海。我们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别的理论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坚持和创新正确的理论。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要反对僵化、教条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僵化、教条思想有各种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东教条”。这种僵化、教条的思想,主张一切从本本出发,正像列宁所说,抱着昨天的某种结论不放,把马克思主义词句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想用马克思主义当时讲的具体办法,来解决我们当前的所有问题;用空洞的革命词句、僵化的个别结论来剪裁丰富多彩的生活、审视复杂多变的实践、评价生动发展的理论。这种教条主义也势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否定。由于教条主义用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办法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因而就怀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和指导作用。这就是一些人常常从“左”跳到右的思想根源,结果成了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践已经证明很有害、行不通。对马克思主义不能搞教条主义,对其他主义和理论思潮则更不能照抄照搬。

而有的人虽不赞成对马克思主义照抄照搬,却对西方理论和经济政治制度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我们也可以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西教条”,亦即“食洋不化”。毫无疑问,我们对世界各国所有文明都要大胆借鉴,但这种“西教条”,总认为外来的东西才是好的,并不顾中国国情,要全盘照搬。这样的人的主张也是配套的,即经济上的私有化、政治上的西方多党制、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等。

僵化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实验是理论构建的基础,化学分析教学的有效实现,强调实验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从实际情况而言,高校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环境欠缺,粗放式教学现状,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态僵化,对实验教学的有效创设,形成了较大影响。因此,以创新教学为导向,立足教与学两个维度,实现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优化与调整的内在需求。

1.高校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问题

实验教学作为化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多元化教学形态,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但是,从高校化学分析实验教学来看,教学形态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对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形成了较大影响,表明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因此,从问题剖析出发,深入研究实验教学。1.1教学形态僵化,缺乏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注重“动态”式教学构建,僵化的教学形态,会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影响实验教学效果。首先,实验教学形态僵化,应付式教学情形,不利于实验教学的有效创设,同时也导致实验教学主动创新不强,陈旧式教学思维,不利于教与学的有效构建;其次,实验教学缺乏重视,在课程设计、课程安排等方面,难以保障实验教学需求,实验与理论的课程比远小于1:3。因此,僵化的教学形态,直接弱化了教学创新的推进,是导致化学分析实验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欠缺的重要原因。1.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程式化。随着高校化学分析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多样化实验教学,是提高实验教学的内在需求。但是,从实际来看,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单一,程式化的教学问题,暴露出实验教学方法的粗放性。一方面,实验教学实施更注重程式化的教学过程,从教师布置到学生实验操作,枯燥的实验教学过程,弱化了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探究式、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不到位,牵引式、验证式为主体的教学情形,影响高校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有效构建。1.3教学内容陈旧,探究性不足。化学分析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是构建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但从实际来看,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陈旧的教学内容,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首先,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化学分析的发展需求,导致教与学存在滞后性问题;其次,教师的“教”,更热衷于理论状态下的实验结果验证,实验的探究性、思考性不强,这也是当前化学分析实验教学所面临的“通病”。因此,创新教学内容,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提高使用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2.高校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优化探究

2.1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多元化实验教学。高校在深化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以新的理念思维,为多元化实验教学的构建提供理念保障。一是从僵化的教学形态中转变出来,在多元化实验教学的视域空间,盘活化学教学,让化学分析实验教学更好地契合教学的目标要求;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在以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空间,为学生有效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任务驱动式、探究性等教学的实施,能够更好地契合实验教学特点;三是要在多元化实验教学的背景之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2盘活教学空间,搭建探究性实验教学。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应注重教学空间的创设,这是优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教师要拓展实验教学空间,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多元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创设,以更好的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转变实验教学以验证式实验为主的现状,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搭建中,满足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这更符合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开放式的教学空间,将教与学进行有效构建,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也为教学导入提供有利条件。2.3优化教学环境,构建合理性课程体系。在实验教学的组织开展中,优化教学环境,是当前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立足点。在高校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中,一是要保障实验课程量,能够在理论与实验1:3的条件之下,保障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二是要提高教师教学技能,能够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地创新与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三是要创新教学内容,能够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创新与拓展,这也是当前实验教学优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对于新的教学环境,高校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优化,要从环境条件的创设中,形成高效性实验教学。

综上所述,高校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中,应转变传统教学视域空间,在创新、优化的维度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在笔者看来,高校要在新的教学维度,立足实验教学特点,实现高效实验教学的生成,这是当前化学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先鸣,侯长平.新建本科院校开放实验的思考和初步做法[J]滁州学院学报2018,10(3):76-79

[2]樊行雪,周其镇,方国女.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合并设课的探索[J]大学化学,2017,14(2):25-26

僵化范文篇8

一、解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扫除思想障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把人们的思想从“”造成的极左的僵化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是粉碎“”以后最初面临的重要任务。由于“左”的积习太深,由于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继续延续“左”的路线,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不打破思想僵化,不把人们的思想从极“左”中解放出来,“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迅速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决反对“两个凡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步,是继续解放思想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遇到来自“左”和右的干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焕然一新,开拓进取,但也有一些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僵化和半僵化状态。当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有人指责是复辟资本主义;当设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时,有人指责是发展资本主义;当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时期时,有人却鼓吹“和平演变的危险主要来自经济领域”;当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也有人继续用市场和计划来划分社会制度。这一切都说明,思想的僵化和半僵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严重思想障碍。几乎每次在关键时候,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决抵制“左”和右的干扰,不断拨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航向。

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

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思想僵化导致停滞不前;解放思想才能推动事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去解决。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二、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一段时间内,由于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渐扩大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各个领域。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点到面全面展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改革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一场革命。为了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我们党先后提出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僵化范文篇9

在这些看法中,阶级和阶级斗争具有优先性。在马克思主义教义中,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个确定性的看法,与“产业干系”相讨论,以致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讨论。但是,在那里,这种牢固的讨论并不存在。在他那里,当代社会的政治斗争情势虽然重要是阶级斗争,但是,政治运动的动力却并不总是围绕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创建起来的。

字串2

它克日,已经有不少人注意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头脑对马克思主义的驳倒和生长有许多貌似类似的地方。但是现实上,由于它们孕育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针对的标题,分外是办理标题的指向非常差异,所以,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只管云云,照旧应该夸大一个底子真相,那便是它们的确提出了统一个标题:当代性造成的“政治的驱逐”。——-这便是“革命政治”的驱逐,政治在被公正化之后成为被动的,权要化的,“反革命”的气力。

具体说,只管当代马克思主义和头脑,都不把"产业干系"看作当代社会生存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分析对象,——-这是它们与经典马克思的显着差异,但是,它们这样看的出发点并不类似。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的生长和总体物质生存的前进,由"产业干系"造成的社会生存和社会政治的恶化状态,已经大为削弱。相对的,由于科学技能成为“第一生产力”,政治变成了科学办理,压迫剩余价钱的要领和政治统治的情势同时孕育产生变革,造成人们到场政治和政治反抗的本事大为削弱,而这些都是东西理性生长的效果。

这样的“政治驱逐”同时孕育产生在社会主义制度中。虽然马克思不是一样平常的要求破除私有产业,而只是要求破除那一部门被当成“资本”的私有产业,但是,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以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干系的抵牾的源头在于资本主义的产业干系——-即私有制,所以,苏联的社会主义者才大概以为,既然社会主义已经破除了资本主义的产业干系即生产资料私有制,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存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生产干系间的底子抵牾。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打扫生产资料全部制,也就意味着“政治的驱逐”。

字串4

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差异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产业干系"不是由于生产力的高度生长而削弱,而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破除了""产业干系"。但是,与苏联的鄙俚马克思主义者差异,发明,这样的破除"产业干系"也带来了相应的效果,那便是,把围绕着"产业干系"的社会优点轇轕和社会优点的分层,转化为

僵化范文篇10

一、内行怪圈

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每一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就限定了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领域就是“疆域”,就是界限,此学科与彼学科之间相对被孤立了。当某一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之后,似乎该学科完善了,圆满了,也就不用再发展了,余下的工作仅仅是细枝末节的修修剪剪了。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而当某一理论就成为了哲学的时候,也就开始教条了,僵化了。而作为研究者,在这一行里待得越久,越是对“行规”熟了、透了、把握了,就越是“内行”了,越是“权威”了,也就越难以跨出内行的“门槛”,师传弟承的思维定势,决定其及其传承者只能在圈圈里转。领域的孤立、研究者的思维定势和顶礼崇拜的权威,最终使某一领域的研究被僵化成“死水一潭”。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是简单的、和谐的、统一的。宇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此领域与彼领域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性。世界的统一性决定了某一领域的认识,某一领域的理论不可能成为“终极理论”,而不与其他任何领域发生关系。

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这种孤立,建立此孤岛与彼孤岛之间联系的“诺亚方舟”在哪里?

二、外行突破

在知识研究领域存在“外行”一说。所谓外行,是相对于“内行”或“本行”而言的,是指对本行不懂、不明白而置身于行外的一种状况。此学科(领域)相对于彼学科(领域)就是“外行”;而彼学科(领域)相对于此学科(领域)也是“外行”,它是相对的。

既然任何一个学科都有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那么就有特定的研究内容、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技术处理手段,以及这一行的特定研究承担主体。因此,外行的外延应该包括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而不仅仅是指作为研究主体的人。

外行相对于本行的价值就在于它有着不同于本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技术手段。

当本行的理论体系“完备”“圆满”的时候,其实,也就僵化、教条了。打破这一僵局,这时候往往就需要借助于“外行”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或是本行借助于外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或干脆是由“外行人”借用自己的外行思维模型和研究方法,来处理同一基本事实,其结果每每有新的发现。原来的体系被打破,外行打破内行的僵化,有所突破,把科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外行的“不懂”。不懂内行,就不会受到内行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限制,就没有内行的特有的思维模型和思维定势,就没有“论资排辈”的尊崇,就没有打破权威的顾忌。因为他不是行内人,是匹“黑马”。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的发展就是外行不断打破内行的过程。

在经典力学的研究上,人们借助于数学的方法研究物理学,产生了开普勒的天体物理学,伽利略的地上物理学和牛顿力学;在电磁学方面产生了库仑定律、安培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式。在化学的研究上,人们借助于物理学的原子说,得以研究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产生了元素周期表。在生物学的研究上,人们借助于物理学上的显微镜技术手段,不仅促进了近代分类学的产生,促进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的研究和发展,且导致了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化学元素的发现更是体现了外行的研究方法对于本行的巨大意义:借助于电流的分解,发现了钾和钠;借助于光谱分析,发现了铷、铯等;借助于放射性方法,发现了镭等;借助于色谱仪,也发现了一些新元素……

三、内外联系

这样,借助于外行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不仅推进了本行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本行与外行建立了某种联系了,行与行沟通了,原来彼此孤立的领域一下子豁然成为了一个大行了,例如植物学(行)与动物学(行)借助于化学元素碳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产生了生物学(大行);生物学与矿物学借助于人工合成的方法产生了有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