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7:55:45

讲读范文篇1

一、继续抓好词句训练

新词和句子的训练,各年级都应重视,但各有各自的重点。中年级要抓好以下几点:(1)要注意指导学习理解由熟字组成的新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相当数量的汉字,所掌握的字可以组成许多新词。如《三味书屋》中的“当铺、绣像、奔走”等;还有一些熟词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有了新的含义。如“危楼高百尺”的“危”字,在这里是“高”的意思。(2)要着重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五光十色、塊丽无比”两个词语是在描绘了海水多种颜色互相交错的情景之后出现的,结合上文学生就迎刃而解了。(3)要注意词语的巩固和积累。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后,有利于阅读和作文,也能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如掌握了“奇怪”这个词,遇到了“千奇百怪”就自然懂得其意思。

二、抓好从段到篇的训练

抓段的训练,主要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一段话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分析归纳一般话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要在初步了解段的主要内容基础上,分析句与句在意思上的联系和连句成段的方法,而后在归纳自然段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一段话的过程中,渗透“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方法,对分层、归纳段意进行训练。引导学生怎样归纳一段话,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以便在今后的阅读中运用。

在段与篇的阅读之间,要安排一些过渡性训练,以减轻篇的训练难度。如《捞铁牛》中,让学生按照“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和尚捞起一只只铁牛”两个段意找出各是课文中的哪一部分。前者是前三个自然段的段意;后者是课文中四、五、六自然段的段意。学生在段的训练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并初步认识到几个自然段围绕一个意思说的,可以合并为一大段,同时这为篇的训练创造了条件。

讲读范文篇2

当前流行的一词一解的词语教学既不能溯本,也不能博及其它。从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这个角度出发,词语教学可以采用“六步连贯法”。“六步”即:①音②释义(本义,引伸义、比喻义转)③重复词解释④多音字注音及组词⑤词语(同义近义及反义)⑥造句。“连贯”就是对于一个词语按六步依次清楚准确地反映出来。例如:

无聊:我无聊地站了起来,(《小桔灯》)

(1)wúliáo

(2)本义:由于清闲而烦闷

引申义:(著作、言谈、行动)没有意义使人讨厌。

(3)聊:姑且,聊以自慰

略微,聊胜于无

闲谈,聊天儿

(4)(无)

(5)近义词:没趣

(6)这些话言不及义,太无聊了

这样做,似乎有烦琐之嫌,其实不然。在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自行跨越文字和词语障碍时,要求学生借用工具书按“六步”连贯法解释词语,对词汇积累大有好处。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最佳时期,发展智力的奠基工作,大部分应在这个时期完成。既然解词“六步连贯法”有助于词汇积累,那么,自然也就益于发展智力的奠基。因为智力发展的程度与知识量有直接关系。所以,词语教学应列为讲读教学的第一个设计点。

精采的语段(或句群)在典范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往往是传神之笔。它们或层次井然,或用语精炼、准确、生动、流畅,或表达含蓄,耐人寻味,或兼而有之。这些对学生陶冶情操、培养性格、激发兴趣,习作借鉴,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语段教学,应该是讲读教学的第二设计点。

初中第二册语文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自然段:“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原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一段文字是说明自然界物候的。作者抓住一年四季的各自景物,按类依次、娓娓谈来,恰似一写景散文,耐人咀嚼。其层次井然有序,先分后总。其语言朴实无华,动静咸宜。读之始见春花烂熳,又闻秋风萧瑟,四季之景如画轻舒,谈墨浓彩依次呈现眼前。这样的语段应该让学生反复读诵,用设疑的方法引导学生读进去,再读出来,从中体味、借鉴它在布局、谋篇上的妙处。

凡选作教材的文章,都应是内容完整、表达手法巧妙、突出的文章,它们有的选材“小中见大”寓意深远,有的结构严谨,无懈可击,有的论证得体,理据得当,有的手法独特发人深省,不一而足,这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智力开发,从读中学写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样看来,对典范文章的作者意图和思路的分析应是讲读教学中的第三个设计点。“意图”要由学生通过预习,自行归纳得出。“思路”包括选材、组材、结构、表达手法等,可由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去开拓。

《荔枝蜜》是中学统编教材中的比较稳定的篇目(初中语文第二册),作家杨朔写这篇散文的意图在于通过赞扬蜜蜂来歌颂为人类辛勤酿造甜蜜生活的劳动者,让人们认识到,劳动人民是最可尊敬的。为了表达这个意图,作者在选材、布局、谋篇上是下了功夫的。讲读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揣摩作者选材的思路,安排结构的思路,以及为了加强表达效果采用表达手法的思路。可以看见作者可选材时不仅想到了蜜蜂,可能也想到了蚕、牛等,但对这些,作者的感情深度都不如密蜂;同时,蜜蜂的辛劳结果多与劳动者相联,这一番权衡、比较、定局的过程正是学生需要借鉴的。为了强化表达效果,作者也可能设计了几种结构形式和表达手法,最后他用“蜂—蜜—蜂”这样一个结构把选定的材料组织起来,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加以强化。如果把这篇文章和结构手法融合起来,便可以绘出这样一份思路力:

讲读范文篇3

在每册的讲读课文中,都有4篇看图学文。每篇看图学文都由一幅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看图学文,在学文上同其它讲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大体相同。另外,增加了观察图画,提出了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能力的要求。第五、六册的看图学文多是表现人物的,如,《晨读》《师生情》《的睡衣》《亲人》《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小足球赛》;也有描写场面的,如,《放风筝》;还有描写景物的,如,《南京长江大桥》《荷花》。《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的睡衣》,反映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晨读》《师生情》《亲人》《小足球赛》《放风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如,勤奋学习、敬爱老师、关心他人以及丰富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祖国四化建设需要的合格的接班人。《南京长江大桥》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荷花》描述了一池美丽的荷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第五册的看图学文,有3篇是新选的,即《晨读》《师生情》和《亲人》。《晨读》通过对生活在山村的三个小伙伴专心致志地晨读的描绘,赞扬了他们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好学的精神。《师生情》描绘了三位女同学在病房门口踮脚向病房里张望的情景,表达了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亲人》的画面上是:一位苗族老奶奶双手捧着汉族小姑娘的头,脸贴着脸,显得特别亲,充分表达了苗族老奶奶对照顾她的邻居小姑娘的感激之情。课文既赞扬了尊重老人、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又歌颂了民族团结。

教学这3篇看图学文,看图,要指导观察顺序,可从景物到人物,特别要细致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学文,要着重理解表现人物动作、神态及思想感情的词句。教学可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在其它讲读课文中,有的讲述战争年代的人和事;有的反映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有的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反映古今成就;有的介绍科学家和科学常识……通过内容丰富的课文,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有理想、爱学习的教育,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讲读课文中除了故事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等等,体裁多样,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

下面仅就新选编的讲读课文作一些简单介绍:

《小摄影师》,选入五年制和六年制第五册。课文讲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工作繁忙,很少接见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充分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尽管课文用了不少文字写小男孩,但一定不要忽视描写高尔基的词句。如,小男孩能来到高尔基面前;高尔基顺从地按他的吩咐去做;高尔基嘱咐秘书小男孩如果再来,一定放他进来。这些情节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特殊感情,说明他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而他关心下一代的实质,是关心祖国的未来。

《爬天都峰》也是五、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的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一同登上了陡峭的天都峰。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词句,描写“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句子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是课文的重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要使学生在理解词句、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不畏困难、知难而上的教育。

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灰雀》,记叙的是革命导师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在公园里看见三只美丽的灰雀,非常喜欢它们。后来,他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他在和一个男孩的谈话中,意识到灰雀是被男孩捉去了。第二天,列宁发现那只灰雀飞回来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知错就改的孩子。教学中要抓住描写灰雀的语句,了解灰雀的美丽可爱。正因为如此,男孩才捉它来喂养,但这样做是不对的。还要抓住描写列宁和男孩语言、神态的词句,透过语言的变化了解男孩思想的变化,认识到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课文结尾含蓄,既有韵味,又准确地表现了列宁喜爱孩子、维护孩子自尊的心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雷锋日记二则》《画杨桃》,是五年制和六年制第六册的三篇新选的讲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向大别山挺进。、邓小平在紧急关头指挥先头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使主力部队顺利跃进大别山。教学时要抓住刘邓大军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刘邓是怎样指挥部队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的深意,并从中受到启发。《雷锋日记二则》入选了雷锋同志生前写的两则日记。其目的,一是通过阅读理解日记内容,学习雷锋的精神;二是借助这两则日记,知道日记的格式,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画杨桃》通过“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的故事,赞扬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讲读中,要引导学生把“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搞清楚,因为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我”才会把杨桃画成这个样子。还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段话,在了解每句话说的是什么以及句与句联系的基础上,弄懂这段话要说明的道理——事物是变化的,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从而读懂整篇课文。讲读这篇课文,不仅要重视抓住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五年制第六册的新课文还有《“我不能忘掉祖国”》和《五彩池》。前者通过少年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反映了她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充满理想和希望。“我不能忘掉祖国”,集中表达了少年宋庆龄时刻思念祖国,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宋庆龄针对一个美国学生的话所作的发言,理解她讲的每一句话,体会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后者在读者面前呈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那里的五彩池的神奇的景象,描绘了五彩池的样子、池水绚丽多彩的颜色,说明了造成池水五光十色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自然景观的喜爱。教师要凭借上述两篇课文提供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年制第六册还有一篇新选的讲读课文《三棵银杏树》。课文描述了“我”家的三棵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突出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反映了银杏树给我家带来的种种欢乐。要抓住上述重点,理解词、句、段,认识银杏树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从而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三年级的讲读课文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第五册前半册的讲读课文全文注音

这样做,既体现了与低年级教材的衔接,又体现了从全文注音向难字注音的过渡。教师要充分利用前半册提供的条件,要求学生一方面借助拼音阅读(读准尚不认识的汉字的字音);一方面逐渐学习主要阅读汉字的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再看上面的拼音)。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边阅读边思考。此外,还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条件,指导学生读准轻声,正确地读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二、继续重视识字

五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300个生字。六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280个生字。总之,三年级识字任务仍比较重。教学中要结合阅读,认真指导学生识字学词,努力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识字的高质量,特别要重视结合识字学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方法、步骤可以灵活多样,但有几点是共性的: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联系课文中的词句理解字义,在读音、释义时兼顾字形,做到字的音、形、义相结合,要鼓励学生用较大部件识记生字,并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识了字,要在读写中反复运用,做到学和用相结合。

三、词句训练仍是教学的重点,并着手进行段的训练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讲读教学中,词和句的理解始终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是低年级的继续,更应重视理解词和句。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词和句的训练比重大,形式多。词的训练形式有:读写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比较有没有这个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联系句子理解词语,选词填空,用词造句等。句的训练形式有:听写句子,填空再读句子,比较句子,照样子写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等。其中,理解词和句是词句训练的重点。教师要凭借“思考·练习”并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理解词和句的提问和练习,以便把词和句的训练落在实处,使学生以读懂词和句为基础的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义务教育教材从中年级开始设读和写训练的重点

三年级的训练重点有两个特点:一是除五年制第六册以外,均不在目录中标明,也不编排“读写例话”,主要用渗透的办法——在“基础训练”的阅读短文之前和作文要求之中,分别渗透读或写的训练内容。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了解渗透在其中的训练重点,并在该组的讲读教学中有所体现。二是训练重点从词和句方面入手,如“怎样理解词语”“用词要准确”“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从中体现对低年级词和句的训练的归纳和小结,并为段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再安排有关读懂自然段,把一段话写清楚之类的体现段的初步训练的读写训练重点。教学中,对训练重点,既要注意有意识地在讲读教学中渗透,又要注意起点不要太高,要从词和句起步,搞好同低年级训练的衔接。

五、教材十分重视读和说的训练

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朗读、默读、背诵和复述。特别是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基本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按照教材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讲读范文篇4

在每册的讲读课文中,都有4篇看图学文。每篇看图学文都由一幅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看图学文,在学文上同其它讲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大体相同。另外,增加了观察图画,提出了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能力的要求。第五、六册的看图学文多是表现人物的,如,《晨读》《师生情》《的睡衣》《亲人》《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小足球赛》;也有描写场面的,如,《放风筝》;还有描写景物的,如,《南京长江大桥》《荷花》。《艰苦的岁月》《八角楼上》《“绿色的办公室”》《的睡衣》,反映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晨读》《师生情》《亲人》《小足球赛》《放风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如,勤奋学习、敬爱老师、关心他人以及丰富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祖国四化建设需要的合格的接班人。《南京长江大桥》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荷花》描述了一池美丽的荷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第五册的看图学文,有3篇是新选的,即《晨读》《师生情》和《亲人》。《晨读》通过对生活在山村的三个小伙伴专心致志地晨读的描绘,赞扬了他们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好学的精神。《师生情》描绘了三位女同学在病房门口踮脚向病房里张望的情景,表达了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亲人》的画面上是:一位苗族老奶奶双手捧着汉族小姑娘的头,脸贴着脸,显得特别亲,充分表达了苗族老奶奶对照顾她的邻居小姑娘的感激之情。课文既赞扬了尊重老人、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又歌颂了民族团结。

教学这3篇看图学文,看图,要指导观察顺序,可从景物到人物,特别要细致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学文,要着重理解表现人物动作、神态及思想感情的词句。教学可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在其它讲读课文中,有的讲述战争年代的人和事;有的反映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有的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反映古今成就;有的介绍科学家和科学常识……通过内容丰富的课文,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有理想、爱学习的教育,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讲读课文中除了故事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等等,体裁多样,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

下面仅就新选编的讲读课文作一些简单介绍。

《小摄影师》,选入五年制和六年制第五册。课文讲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工作繁忙,很少接见记者,却特许一个少先队员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充分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尽管课文用了不少文字写小男孩,但一定不要忽视描写高尔基的词句。如,小男孩能来到高尔基面前;高尔基顺从地按他的吩咐去做;高尔基嘱咐秘书小男孩如果再来,一定放他进来。这些情节体现了高尔基对下一代的特殊感情,说明他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而他关心下一代的实质,是关心祖国的未来。

《爬天都峰》也是五、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黄山的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终于一同登上了陡峭的天都峰。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词句,描写“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句子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是课文的重点,应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要使学生在理解词句、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不畏困难、知难而上的教育。

六年制第五册的新课文《灰雀》,记叙的是革命导师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在公园里看见三只美丽的灰雀,非常喜欢它们。后来,他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他在和一个男孩的谈话中,意识到灰雀是被男孩捉去了。第二天,列宁发现那只灰雀飞回来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知错就改的孩子。教学中要抓住描写灰雀的语句,了解灰雀的美丽可爱。正因为如此,男孩才捉它来喂养,但这样做是不对的。还要抓住描写列宁和男孩语言、神态的词句,透过语言的变化了解男孩思想的变化,认识到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课文结尾含蓄,既有韵味,又准确地表现了列宁喜爱孩子、维护孩子自尊的心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雷锋日记二则》《画杨桃》,是五年制和六年制第六册的三篇新选的讲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向大别山挺进。、邓小平在紧急关头指挥先头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使主力部队顺利跃进大别山。教学时要抓住刘邓大军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刘邓是怎样指挥部队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的深意,并从中受到启发。《雷锋日记二则》入选了雷锋同志生前写的两则日记。其目的,一是通过阅读理解日记内容,学习雷锋的精神;二是借助这两则日记,知道日记的格式,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画杨桃》通过“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的故事,赞扬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讲读中,要引导学生把“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搞清楚,因为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我”才会把杨桃画成这个样子。还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段话,在了解每句话说的是什么以及句与句联系的基础上,弄懂这段话要说明的道理——事物是变化的,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从而读懂整篇课文。讲读这篇课文,不仅要重视抓住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五年制第六册的新课文还有《“我不能忘掉祖国”》和《五彩池》。前者通过少年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反映了她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充满理想和希望。“我不能忘掉祖国”,集中表达了少年宋庆龄时刻思念祖国,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宋庆龄针对一个美国学生的话所作的发言,理解她讲的每一句话,体会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后者在读者面前呈现了四川松潘藏龙山那里的五彩池的神奇的景象,描绘了五彩池的样子、池水绚丽多彩的颜色,说明了造成池水五光十色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自然景观的喜爱。教师要凭借上述两篇课文提供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年制第六册还有一篇新选的讲读课文《三棵银杏树》。课文描述了“我”家的三棵银杏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突出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反映了银杏树给我家带来的种种欢乐。要抓住上述重点,理解词、句、段,认识银杏树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从而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三年级的讲读课文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第五册前半册的讲读课文全文注音。这样做,既体现了与低年级教材的衔接,又体现了从全文注音向难字注音的过渡。教师要充分利用前半册提供的条件,要求学生一方面借助拼音阅读(读准尚不认识的汉字的字音);一方面逐渐学习主要阅读汉字的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再看上面的拼音)。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边阅读边思考。此外,还要利用教材提供的条件,指导学生读准轻声,正确地读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二、继续重视识字。五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300个生字。六年制第五、六册,每册要求掌握280个生字。总之,三年级识字任务仍比较重。教学中要结合阅读,认真指导学生识字学词,努力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识字的高质量,特别要重视结合识字学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方法、步骤可以灵活多样,但有几点是共性的: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联系课文中的词句理解字义,在读音、释义时兼顾字形,做到字的音、形、义相结合,要鼓励学生用较大部件识记生字,并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识了字,要在读写中反复运用,做到学和用相结合。

三、词句训练仍是教学的重点,并着手进行段的训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讲读教学中,词和句的理解始终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是低年级的继续,更应重视理解词和句。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词和句的训练比重大,形式多。词的训练形式有:读写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比较有没有这个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联系句子理解词语,选词填空,用词造句等。句的训练形式有:听写句子,填空再读句子,比较句子,照样子写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等。其中,理解词和句是词句训练的重点。教师要凭借“思考·练习”并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理解词和句的提问和练习,以便把词和句的训练落在实处,使学生以读懂词和句为基础的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义务教育教材从中年级开始设读和写训练的重点。三年级的训练重点有两个特点:一是除五年制第六册以外,均不在目录中标明,也不编排“读写例话”,主要用渗透的办法——在“基础训练”的阅读短文之前和作文要求之中,分别渗透读或写的训练内容。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了解渗透在其中的训练重点,并在该组的讲读教学中有所体现。二是训练重点从词和句方面入手,如“怎样理解词语”“用词要准确”“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从中体现对低年级词和句的训练的归纳和小结,并为段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再安排有关读懂自然段,把一段话写清楚之类的体现段的初步训练的读写训练重点。教学中,对训练重点,既要注意有意识地在讲读教学中渗透,又要注意起点不要太高,要从词和句起步,搞好同低年级训练的衔接。

讲读范文篇5

首先,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目前,无论统编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编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获得的资料,并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写作技巧。又如省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勤”》(作者林家箴)列举了大量事实: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课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学生们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都深刻地懂得了“勤”能出成果,“勤”能出智慧和“勤”能补拙的事实和道理。这不但激发学生去勤奋学习,而且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有关“勤”与成就、智慧及补拙的事实材料。

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其次,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荷花淀》、《百合花》、《药》、《苦练》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如鲁光的《苦练》(浙江省编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两段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

袁伟民从筐子里抓起一只球,突然向她扔了过去。招娣敏捷地往后退了几步,稳稳地将球垫了起来。不等她站稳,“砰”的一声,又一个球从教练手里飞到她的左边。她斜身飞一般地迎了过去,球垫起来了,人却摔倒在地上,她就势一个滚翻,又从地上站了起来。

她的加练任务是救十五个球。如果失误一个,就算负一个球。她玩命似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渐渐地,她的双眼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奔跑着,飞扑着,滚翻着。当救起第九个球时,她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讲读范文篇6

首先,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目前,无论统编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编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获得的资料,并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写作技巧。又如省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勤”》(作者林家箴)列举了大量事实: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课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学生们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都深刻地懂得了“勤”能出成果,“勤”能出智慧和“勤”能补拙的事实和道理。这不但激发学生去勤奋学习,而且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有关“勤”与成就、智慧及补拙的事实材料。

我觉得,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其次,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例如《荷花淀》、《百合花》、《药》、《苦练》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作品的那些写作特色时,密切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只满足于人物动作的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且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一是用好动词,二是抓好动词的修饰语的运用。如鲁光的《苦练》(浙江省编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两段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

袁伟民从筐子里抓起一只球,突然向她扔了过去。招娣敏捷地往后退了几步,稳稳地将球垫了起来。不等她站稳,“砰”的一声,又一个球从教练手里飞到她的左边。她斜身飞一般地迎了过去,球垫起来了,人却摔倒在地上,她就势一个滚翻,又从地上站了起来。

她的加练任务是救十五个球。如果失误一个,就算负一个球。她玩命似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渐渐地,她的双眼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奔跑着,飞扑着,滚翻着。当救起第九个球时,她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这里连续的动作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关键是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以及用来修饰动词的状语。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指出这两点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单项训练,如写《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思考》、《栽树》等作文,规定其中必须要有一两个关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镜头。这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这种教学,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是课文与作文的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好,教学效率也高。此外,还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典故、故事、传说等表现手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写作复杂记叙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复杂记叙文的能力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讲读教学中,对作品中的局部写作特色加以理解,并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能否利用一些优秀作品全方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呢?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譬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从艺术性上看,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接着紧紧地联系唐庄宗盛衰转化过程的实际,进行扬抑结合的对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又通过严密的推理,逐层深化论点,最后又使观点升华:“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篇文章,对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特别是写作读后感文章,有着非常直接的借鉴作用。作者在论证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理足气壮,而且通篇结构甚为严谨。所以,《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和吴调侯评点这篇文章说:“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清代文学家沈德潜则评论说:“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伶官传序》不仅在论证的内容上抑扬顿挫,而且在文字的语势上也是抑扬顿挫的。文章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具有章节变化之美。明代文学家茅坤以“此等文章,千年绝调”来赞誉《伶官传序》,这是深得其中真谛的。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常常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出其文的奇妙和高超,启发学生从文章的结构、立意、语言、论证方法等多方面地向《伶官传序》学习。后来,学生在写作时,既有模仿,又有创新,学生们普遍感到对写作读后感的指导和启迪极大,受益匪浅,甚至觉得终生管用。对于优秀的中外名著,如果我们能从文章学的角度指导学生的作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教活了,学生也学活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实践证明,在讲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又如,根据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往往思路拓展不开的实际,我在讲解《说“勤”》时,特别详细地分析文章主体部分论“勤”,指出作者在论说这部分内容时,从“勤是美德”、“勤出成果”、“勤出智慧”(应改为“勤能补拙”为好)进行论说,在论说中,作者多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以此说明作者思路开阔,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学生们认为这样的讲评学有榜样,生动、具体、实际,确能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明显。

此外,在讲读教学中,我还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这样就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使他们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学生们普遍认为,在讲读教学中结合课文讲评作文,自己学有榜样,改有目标,能不断提高学习课文和练习作文的积极性。

讲读范文篇7

识字是低年级的重点,但不是唯一的重点。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而识字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语文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课后所要求掌握的生字,完成识字任务,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阅读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加以培养,要根据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字、词、句和指导朗读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因字而异,灵活处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总结出多种多样的识字教学方法,应该说是各有千秋的。因而,我们不能以“音、形、义”三步走这一方法来完成取代其它的方法。有些生字在课题之中,在解决字音后,即可进行字义教学,以便缩短学生的认识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内容。如第三册《补丁》这课的“补”字就是一个生字,而“补丁”也是一个生词。在揭题时,可以“音、形、义”同步走,让学生掌握字音,理解字义,初步分析字形(因为“补”字是形声字,分析字形,有助于理解字义)。然后,让学生带着“文章写谁的衣服打补丁,为什么要打补丁”等问题去初读课文,就比较容易把握内容。如果一定要把“补”的字义放在讲读中完成,就有“舍近求远”之感觉。有些生字属名词术语,其意思与上下文并无多大的关系,如《补丁》中的“沙发”、“香山”,《喝墨水》中的“芝麻酱”,《诚实的孩子》中的“作客”等。在讲读之前,集中突破,可扫清阅读的障碍,提高讲读的效果,免得讲读时,要时而停下来讲这些词语,把课文上得支离破碎。还有一些会意字、形声字,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在解决读音时,不妨就字形进行分析。如:《美丽的公鸡》中的“病”、“粮”、“鸣”,《初冬》中的“雾”,《狐狸和乌鸦》中的“露”等。如果都要机械地分“音、形、义”三步走,课堂教学效益就会受影响。

三、因文而异,分步突破

为了安排复习巩固环节,应根据课文的长短,生字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方式。而“分课时突破”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所谓“分课时突破”,即在因字而异,灵活处理的前提下,以课时为单位,完成生字的音、形、义教学。例如《补丁》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解题初读,集中解决字音,理解:“沙发”、“警卫员”、“香山”、“接见”、“外宾”等词的意思。讲读第一段。进行“俭朴”、“补丁”、“袜子”4个带点生字字形教学,完成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字音以及4个生字的字形。讲读第二、三两段。进行“警卫员”、“整齐”、“干净”、“提醒”、“沙发”、“因为”等6个带生字字形的教学,完成课堂练习。

讲读范文篇8

1.从课题出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与概括。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的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的线索。在教学中,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田忌赛马》一文,全文自始至终扣住题目中的“赛”字,“赛”是题眼,也是整体教学的着眼点。教学时:①教师出示课题:田忌赛马。点拨: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找出来在这个词下面加上“?”,读课题“田忌赛马”(读出重音)。看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按顺序梳理成以下几个问题:谁和谁赛马?他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说出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③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理解下面的句子:A.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C.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让学生思考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每个等级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能三战两胜。)④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谈一谈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从中心句出发。

中心句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纲领。在教学中,抓住体现中心句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读,层层深入,纲举目张。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读后进行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全文的中心句。②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下课文中由“一”组成的词语,读后请学生上台把找到的词语抄在黑板上(第一次“文代”大会,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句句地审阅等二十多个由“一”组成的词语)。③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突出反映中心句的由“一”组成的词组。④读后请学生上台擦去没有突出反映中心句的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归纳为表现工作分量、表现工作态度、表现工作时间和表现工作条件四方面内容,请学生上台整理黑板上由“一”组成的词语,用线段将它们与归纳出的四方面内容连接起来。⑤让学生读课文,读后具体说说工作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引导学生按总分顺序看着板书连贯地说一段话。⑥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从结构出发。

有些课文中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在教学中,以结构上的特点为凭借进行整体教学。如:《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教学时:①教师提问: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请大家各自读课文,边读边把这些玻璃的名称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消音玻璃)。②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再请学生上台填表。④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

4.从角色出发。

有些课文以角色的对话形式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拎出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角色,分角色读对话,在读中感悟。如:《落花生》一文,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整体教学的切入口。教学时:①让学生读读课文,读后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大家怎么讨论的?请同学们分角色读人物对话。③爸爸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请大家反复阅读父亲说的“花生的好处很多”这一段话。边读边思考: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在读中,教师点拨学生边读边体会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感悟花生的品格。归纳出赞美了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④让学生自由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读后完成课后两个练习填空。让学生联系这两句话说说爸爸对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爸爸希望孩子们向花生学习;爸爸希望孩子们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爸爸希望孩子们能谦虚,不炫耀自己………)教师适时评价。⑤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学了这课后有什么感受?

讲读范文篇9

著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度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蔡先生的“不可讲”与“不讲”启迪我们,要尽量放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觅疑学思。具体操作程序是:

1.整体感知粗读文。

如,教《冬夜杂咏》,在揭示课题后,我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咏’是什么意思?爷爷在诗中‘咏’了哪些事物,为什么咏这些事物?”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

2.激发兴趣尝试练。

当学生粗读课文以后,只知道诗人咏了青松、红梅、秋菊这三样事物,而对于“为什么咏这三样事物”,一时语塞时,教师及时简介背景。接着,我出示尝试训练题,鼓励学生自学:①这三样事物各有什么品格特点?划出能表现它们品格特点的关键字词。②读读课后问题,想想哪些是自己可以弄懂的?

3.教给方法觅疑难。

在学生粗读试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觅疑学思的一般方法。如,教给“生字圈点词画横(),难句底下画‘波浪’()抠词释句分段法,抓准关键读想问(画‘?’)”等学习要领。还可告诉学生,有关内容的问题要从“什么意思”“怎么写”上想,有关中心的就一定是回答“为什么写”的问题等。从而使学生初步具有以课文为例子,从哪学,学什么,从哪儿想,想什么的能力。

二、细读,重点练中释疑究思。

学生通过试练,得到了一些肤浅的“问号”,多属内容方面的,且通过自读已初步理解了一部分。教师须继续围绕疑难,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分组讨论,相互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状态,通过热烈的讨论,许多疑问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解决。其步骤是:“汇报试练结果→筛选重点疑难→分组读思议析→记下难点待解”。

比如,教学《草地夜行》,当教师把“通过粗读课文,你有哪些困难,需要大家帮助”的问题一提出时,学生纷纷举手,一连提了20多个问题。接着,教师在逐一淘汰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后,把有质量,值得研讨的问题作为重点练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疑点,反复默读重点段落,寻求答案。如:“革命队伍中,老红军为什么有时称‘我’‘小鬼’?”“描写老红军的外貌和插进一段卖帽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天黑了,怎么能说‘吞没了’?”“老红军已知草地到处是深潭,为什么还要背我走?”“都丧命”和“不能都牺牲”怎么理解?“小红军早就一步一挨要人背了,怎么还能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能赶上大部队吗?”“最后一段中有两个‘要记住革命’不是重复了吗?”等。然后,分组议论,共同释疑。如有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的“问号”,则作为悬念留到下一环节完成。

三、精读,提高练中排疑诱思。

通过两次试练以后,学生困惑所在就是我们的教学难点,需教师的点拨,诱导。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集中而且定向的,他们的求解欲知的学习主动性能得到最佳发挥。教师要努力把握时机,启发学生探究疑难,激发思维,强化训练,以求进入“跳一跳,摘果子”的境界。以教学《草地夜行》为例,谈几点“提高练”“诱导思”的方法。

1.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作者的感情。

如:“课文中的小红军如果是你,你在那茫茫草海中,对失去老红军会怎么想,怎么做?”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受。

2.根据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去领悟人物高尚的品质。

如:老红军的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是由于(同‘小鬼’一样的饥饿、疲劳);他很早就在斑竹园(卖帽子),是要告诉我们老红军是位(很早参加了革命的好同志);他为背我走(陷入泥潭牺牲了),进一步说明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在引读中添加适当的词语去排愤解惑。

如(小红军面对着风)“呼呼地刮”(雨)“哗哗地下,黑暗笼罩着大地”(等困难,想起老红军牺牲前的嘱咐)“要记住革命……”

4.用比较词语含义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

如:“小鬼”与“小同志”,哪一个词更具有爱护之意?把“天黑”比拟成把光亮“吞没”有什么好处?“都丧命”与“不能都牺牲”含着什么不同意思?

5.将故事情节作适当延续去深化文章中心。

如,以“小红军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以后……”作开头,进行续写。

讲读范文篇10

语文单元教学的课型设计符合教学规律和认识规律,有其严密的科学性。修订后的高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由3~4篇课文组成,附有单元知识和训练。课本目录明确标出讲读、自读和课外自读三类课文。所谓讲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教师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原则,采用灵活的教法传授知识,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自读即自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讲读课学到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加以运用和实践,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

从理论上讲,语文单元教学的讲读课和自读课是有机的整体。由讲读到自读,体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规律。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课与自读课各具特点,其内函非常丰富,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截然分开。讲读课进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自读课的效果。自读课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又是对讲读课的检验。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

在实施语文单元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修订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透彻,加之习惯于传统的单篇教法,这就导致了两种倾向的出现:其一,不分讲读课或自读课,只要时间允许就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题解、正音解词、分段讲解、归纳中心及写作特点,处理练习,面面俱到,周而复始。讲读课满堂灌,自读课亦满堂灌。其二,既然是自读课,干脆撒手放开,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或许可以提出疑难问题,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漫无目的,浮光掠影,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中学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单元教学作为科学的教学体系,对完成这两项任务有其明显的优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单元教学的讲读与自读,完整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原则。讲读就是举一,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自读就是反三,即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和规律,在学习中实践运用。自读课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自读课教学,或者用讲读课代自读课,不但违反教学基本规律,而且也不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

自读课的教法在遵循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可以作多种尝试,但对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应该形成共识。

1.自读课的常规要求必须常抓不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常规要求包括:①预习课文,熟练地使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简况及课文背景。②标出课文节次,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括段落大意。③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在阅读自读提示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中心思想。④画出能表达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词、句、段,反复诵读自认为写得出色的语段,并学会点评和眉批。⑤列出不理解的疑难问题。常规要求每节课都要强调,并注意按照层次序列加以落实。自学习惯的培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加强指导检查,刚开始不宜粗放,宁慢勿快,以后逐步加快节奏。

2.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提纲要根据同类体裁课文的规律性知识,体现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既要突出单篇课文的重点,又要兼顾知识的覆盖面及纵横联系,便于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我质疑。比如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文言文教学,《伶官传序》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它与前两篇《过秦论》《六国论》同属“史论”。学生按照常规要求完成《伶官传序》的初读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够设计出自读提纲。①《伶官传序》的写作意图是什么?②本文引用了哪些史实阐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中心论点的?③本文在安排论证结构上与《过秦论》《六国论》有何异同?④常用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归类整理。自读提纲力求有梯度,兼顾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因素。答案尽可能具体单一,便于消化理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初学列自读提纲或处理较难的自读课文,教师应做好示范。示范要定准基点,面向多数中等学生,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加深内容,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3.轻拨重敲,及时解决学生在自读中的疑难问题。自读课是让学生运用讲读课学来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进行自学实践。起步阶段教师的辅导尤为重要。辅导的形式与方法是灵活多样的。①启发式,比如对《伶官传序》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史论”通常采用“借古喻今”的写法。这样一提示,问题便解决了。②诱导式,如一个词语的解释,一段文句的理解,不要仅仅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最好诱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③点拨式,比如学生在自读时,对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不容易分辨,教师应简要阐明两种修辞法的特点,着重点明“喻”和“代”的本质区别,然后举例说明,加深印象。教师的辅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上,对程度好的学生轻拨,对基础差的学生重敲。

4.作好自读课的总结工作,对检查自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益处。总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检查效果,要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检查的方式有提问质疑;书面练习,收阅笔记。第二,交流自学体会,可分组座谈,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几位学生全班交流。通过谈体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特别是那些在自学中尝到甜头,收益较大的同学的切身感受,对其他同学将产生激励作用。教师应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评价性的小结肯定成绩,点出不足,多加鼓励。

讲读和自读是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课型,讲读并不等于教师唱独角戏,自读也不是学生信马游缰。无论讲读课,还是自读课,都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应该指出:既然是自读课,就要体现自读的特点,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