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启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0:27:55

胡雪岩的启示

胡雪岩的启示范文篇1

寒假读了《胡雪岩》一书,文章的确不错,看完之后,颇有一些为人处事的切身体会与启示。胡雪岩一生故事的大概情形是这样:胡雪岩,清徽州绩溪人,著名的红顶商人,有“商圣”之美誉。他虽为商人,但其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经营银号、中药店、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并多次为官军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拥有的资金最高达三千万两以上。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当然,图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岩也无法脱俗,他利用借贷款实付利息与应艾利息之间的差额,吃了“回扣”。但总的来说,在当时西征大军欠缺粮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艰难时刻,胡雪岩能够挺身而出,不辞劳苦担负起筹借洋款的重任,协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还是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但是,为官府贷款在中间吃“利差”,这是朝廷万万不能允许的。这着误棋,为胡雪岩日后垮台埋下了祸根。胡雪岩垮台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其对手盛宣怀的致命一击。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居功至伟,是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之一,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他无不染指。1896年,他在上海外滩还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盛宣怀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人。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创建了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清末官场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胡雪岩与盛宣怀也就不得不在前台为各自的主子去进行残酷的斗争。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命左宗棠领战。左宗棠每次征战都需要大笔资金做后盾,而胡雪岩则是左宗棠的筹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战,胡雪岩自然又要去运筹一番了。5年前,胡雪岩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义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白银,约定期限7年,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1882年,他又帮助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清廷承诺,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的协饷作担保。这笔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协饷的方式来补偿给胡雪岩,通常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此时,盛宣怀便秉承李鸿章的意图,抓住这一机会,欲置胡雪岩于死地,从而达到替主子整倒左宗棠的目的。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邵友濂属于李派,料想缓发20天没有大碍,就照办了。然而,这20天对胡雪岩却是致命的打击。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时间更是生命。盛宣怀早已向洋行放风,造谣说胡雪岩的资金即将告罄,造成洋行的焦虑,纷纷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从自己的阜康银行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漏洞。胡雪岩的这一做法,正好跌进了盛宣怀为他挖好的陷阱。这时,盛宣怀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了如指掌,当估计胡雪岩的银子已经陆续调出了阜康银行,正是空虚之际,就托一些大户到银行提款挤兑,同时让人四处放出风,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阜康银行倒闭在即。很快,前来阜康银行提款的人群几乎踩破了门槛,阜康银行就此倒闭。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终却因为被绑到政治的战车上进退维谷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胡雪岩破产后,先前那些为其钱财嫁人胡家的十几房美妾们,一改往日嘴脸,温情顿失,纷纷要求携带自己的私房钱离开。留在胡氏身边的,只有罗四太太。在罗四太太的陪伴下,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85年),忧愤离世。

二.反映(观点的正确性及理由)

春节假期读曾仕强谈胡雪岩的启示,又在网上看了几集《胡雪岩》,胡雪岩的为人处事还有很多很微妙的学问,不是我们看完一遍书就能体会的,只是聪明的人到最后还是让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虽然故事已过去这么多年,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做老师或创业或做生意的人学习的。

1、做人眼光要看得远看得宽。世界会给那些有远见的人让路,在我们的工作环境里面,有很多人总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怀很是狭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误会,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单方面看人看事,只会让自己陷入死角,最后郁闷的还是自己。

2、做人要懂得变通。固执的人也许有自己的优点,但是懂得变通的人更能在社会生存,胡雪岩一生的言行,都有他自己的原则,他懂得予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并且他善于观察,懂得随机应变,最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事的智慧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他的勇气和胆识,将想法付诸行动。

3、人都是自作自受的。说自作自受可能比较难听,但如果说因果关系,可能比较玄乎一点,不过这两个说的都是一个现象,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所以人决不能不负责任地自私,能够多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自己也会比较快乐一点。

三.联系(联系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

(1)、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胡雪岩对其伙计说:做生意要看势,你如果能看到一个省的势,你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如果你能看到全国,你的生意就可以做到全国去。势对于我们做生意重要,对于我们做其它事情也非常的重要,把握好势就能把好全局。如何把握呢,我想到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趋利避害,积小流而成大流,汇集成江海。一个人如果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很扎实的话,突然委以重任或有了更大的机会,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做。人最要紧的是时时刻刻充实自己,常常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无所谓,那不是个人能控制的;有了机会又有充足的准备,这样才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否则,没有机会还好一点,有了机会反而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害了自己,那才叫可怜。联系实中的教学管理,我们在管理时,也要想到前面去,做到前面去,落实到前面去。职业教育的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有远见的人的。

(二)、要懂得变通:借人、借物、借势(借一切可用资源)

实验中学的发展也要借一切可用资源,如国家的政策和促进中职发展的措施,招生更是要用足一切资源。我想引用《劝学》的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尽其才、财尽其用。这句话在胡雪岩哪里可说是运用到了极致。用王有龄、用罗四一家、用竞争对手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让他们用,用四个字就可以说明“利益驱动”。而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利益驱动。胡雪岩撑握了各个人或各个团体得益点,所以能左右逢缘,唯他所用,然后把事做得圆满。善假于物也!

(3)、不可欲望太多,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一个商人可以运用其它的东西为他所用,可以用官,但不能即官也商,我觉得使胡雪岩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他进入官场,不可能即官场做得好,商场也做得好。当然今天是不可能发生的了。我们做老师的,切记自己淡薄明志,甘为人梯,严谨笃学,不可贪欲过多,一切事情都是自作自受的啊。

四.思考(思考自己的不足)

联系自己教学管理工作中,自己有些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如:备课为了检形式,下寝管理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有应付之嫌,要明白:中国人的事都是可大不可小。实训课也只停留在课堂纪律管理和灌输教学上,没有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没有从教书育人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要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到位不留后患,要知道大意留祸根啊,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当事情太顺利的时候应该更加格外小心。学生总是要犯错误的,不能简单粗暴的处理,更不能违反学校校规,应该润物细无声,适时关注介入,预防为主,教育为辅,惩罚为下。上半夜想想自已,下半夜想想别人。一个老师的责任感只有在自身能力的展示中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诚信与能力并存的老师才是时代真正需要的为人师表,自己今后工作也要先有做事情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然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掌控学生的能力

胡雪岩的启示范文篇2

对胡雪岩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深刻的解。胡雪岩他能够成功,通过看这本书。有三个原因,很值得我去仿效,去学习。

一).德行定终生

但是母亲对他教育是非常良好的说一个人的家庭教育,胡雪岩虽然自幼丧父。决定了基本修养。胡学岩小时候,一次意外的机会,捡到一大包的银子,但是没有占为己有,而是非常诚实地把银子交换给了失主。正因为这样,得到去杂粮行当学徒的机会。俗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看一个小孩子,才干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品德是可以看出来的一个人将来能有多大的成就,能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和他才干成正比,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品德一定要好!觉得一个人的品德基础如果良好的话,那么他一生应该会比较稳固。胡学岩就是因为他从小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品德,所以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基础。

二).珍惜机会

还是金华火腿行,胡雪岩不管是杂粮行。还是最后到钱庄,对自己所拥有的工作都格外地珍惜。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老板给他最大的奖赏,就是给他工作的机会,老板对他最大的恩惠,就是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一个人好好的工作,勤奋的工作,其实最大的收益者是自己。珍惜机会的方式,就是不管在哪个地方,都非常地守规矩,而且在工作上做到只求耕耘,不求收获。正因为这样,给老板和同事都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才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发展。

三).真诚交友

帮助朋友不求回报。拥有“有福,胡雪岩对待朋友非常真诚。大家一起分享;有难,胡学岩一个人担当”气魄。单打独斗是不成气候的这个道理他非常明白。所以当他得到好处时,首先是想到别人,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因为他真诚交友,使他结识了很多真心的朋友,这对他事业上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

要“修治齐平”做事,胡雪岩的启示》中还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诚取信、德行定终生、先义后利、为富要仁等。同时它也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做事必先做人”道理。做人。其实也很简单,一个人的事业心就是对岗位及从事的工作的热爱程度。

这与本书中“做事必先做人”道理是相一致的其实在学校就一直倡导“先学做人后学技艺”办学理念。

要吸取胡雪岩成功的经验: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学会思考不断学习,再者。增强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从善待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开始。

三、反思重构

胡雪岩的启示范文篇3

寒假读了《胡雪岩》一书,文章的确不错,看完之后,颇有一些为人处事的切身体会与启示。胡雪岩一生故事的大概情形是这样:胡雪岩,清徽州绩溪人,著名的红顶商人,有“商圣”之美誉。他虽为商人,但其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经营银号、中药店、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并多次为官军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拥有的资金最高达三千万两以上。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当然,图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岩也无法脱俗,他利用借贷款实付利息与应艾利息之间的差额,吃了“回扣”。但总的来说,在当时西征大军欠缺粮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艰难时刻,胡雪岩能够挺身而出,不辞劳苦担负起筹借洋款的重任,协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还是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但是,为官府贷款在中间吃“利差”,这是朝廷万万不能允许的。这着误棋,为胡雪岩日后垮台埋下了祸根。胡雪岩垮台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其对手盛宣怀的致命一击。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居功至伟,是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之一,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他无不染指。1896年,他在上海外滩还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盛宣怀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人。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创建了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清末官场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胡雪岩与盛宣怀也就不得不在前台为各自的主子去进行残酷的斗争。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命左宗棠领战。左宗棠每次征战都需要大笔资金做后盾,而胡雪岩则是左宗棠的筹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战,胡雪岩自然又要去运筹一番了。5年前,胡雪岩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义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白银,约定期限7年,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1882年,他又帮助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清廷承诺,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的协饷作担保。这笔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协饷的方式来补偿给胡雪岩,通常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此时,盛宣怀便秉承李鸿章的意图,抓住这一机会,欲置胡雪岩于死地,从而达到替主子整倒左宗棠的目的。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邵友濂属于李派,料想缓发20天没有大碍,就照办了。然而,这20天对胡雪岩却是致命的打击。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时间更是生命。盛宣怀早已向洋行放风,造谣说胡雪岩的资金即将告罄,造成洋行的焦虑,纷纷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从自己的阜康银行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漏洞。胡雪岩的这一做法,正好跌进了盛宣怀为他挖好的陷阱。这时,盛宣怀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了如指掌,当估计胡雪岩的银子已经陆续调出了阜康银行,正是空虚之际,就托一些大户到银行提款挤兑,同时让人四处放出风,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阜康银行倒闭在即。很快,前来阜康银行提款的人群几乎踩破了门槛,阜康银行就此倒闭。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终却因为被绑到政治的战车上进退维谷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胡雪岩破产后,先前那些为其钱财嫁人胡家的十几房美妾们,一改往日嘴脸,温情顿失,纷纷要求携带自己的私房钱离开。留在胡氏身边的,只有罗四太太。在罗四太太的陪伴下,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85年),忧愤离世。

二.反映(观点的正确性及理由)

春节假期读曾仕强谈胡雪岩的启示,又在网上看了几集《胡雪岩》,胡雪岩的为人处事还有很多很微妙的学问,不是我们看完一遍书就能体会的,只是聪明的人到最后还是让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虽然故事已过去这么多年,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做老师或创业或做生意的人学习的。

1、做人眼光要看得远看得宽。世界会给那些有远见的人让路,在我们的工作环境里面,有很多人总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怀很是狭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误会,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单方面看人看事,只会让自己陷入死角,最后郁闷的还是自己。

2、做人要懂得变通。固执的人也许有自己的优点,但是懂得变通的人更能在社会生存,胡雪岩一生的言行,都有他自己的原则,他懂得予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并且他善于观察,懂得随机应变,最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事的智慧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他的勇气和胆识,将想法付诸行动。

3、人都是自作自受的。说自作自受可能比较难听,但如果说因果关系,可能比较玄乎一点,不过这两个说的都是一个现象,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所以人决不能不负责任地自私,能够多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自己也会比较快乐一点。

三.联系(联系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

(1)、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胡雪岩对其伙计说:做生意要看势,你如果能看到一个省的势,你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如果你能看到全国,你的生意就可以做到全国去。势对于我们做生意重要,对于我们做其它事情也非常的重要,把握好势就能把好全局。如何把握呢,我想到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趋利避害,积小流而成大流,汇集成江海。一个人如果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很扎实的话,突然委以重任或有了更大的机会,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做。人最要紧的是时时刻刻充实自己,常常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无所谓,那不是个人能控制的;有了机会又有充足的准备,这样才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否则,没有机会还好一点,有了机会反而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害了自己,那才叫可怜。联系实中的教学管理,我们在管理时,也要想到前面去,做到前面去,落实到前面去。职业教育的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有远见的人的。

(二)、要懂得变通:借人、借物、借势(借一切可用资源)

实验中学的发展也要借一切可用资源,如国家的政策和促进中职发展的措施,招生更是要用足一切资源。我想引用《劝学》的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尽其才、财尽其用。这句话在胡雪岩哪里可说是运用到了极致。用王有龄、用罗四一家、用竞争对手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让他们用,用四个字就可以说明“利益驱动”。而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利益驱动。胡雪岩撑握了各个人或各个团体得益点,所以能左右逢缘,唯他所用,然后把事做得圆满。善假于物也!

(3)、不可欲望太多,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一个商人可以运用其它的东西为他所用,可以用官,但不能即官也商,我觉得使胡雪岩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他进入官场,不可能即官场做得好,商场也做得好。当然今天是不可能发生的了。我们做老师的,切记自己淡薄明志,甘为人梯,严谨笃学,不可贪欲过多,一切事情都是自作自受的啊。

四.思考(思考自己的不足)

联系自己教学管理工作中,自己有些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如:备课为了检形式,下寝管理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有应付之嫌,要明白:中国人的事都是可大不可小。实训课也只停留在课堂纪律管理和灌输教学上,没有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没有从教书育人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要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到位不留后患,要知道大意留祸根啊,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当事情太顺利的时候应该更加格外小心。学生总是要犯错误的,不能简单粗暴的处理,更不能违反学校校规,应该润物细无声,适时关注介入,预防为主,教育为辅,惩罚为下。上半夜想想自已,下半夜想想别人。一个老师的责任感只有在自身能力的展示中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诚信与能力并存的老师才是时代真正需要的为人师表,自己今后工作也要先有做事情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然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掌控学生的能力

胡雪岩的启示范文篇4

寒假读了《胡雪岩》一书,文章的确不错,看完之后,颇有一些为人处事的切身体会与启示。胡雪岩一生故事的大概情形是这样:胡雪岩,清徽州绩溪人,著名的红顶商人,有“商圣”之美誉。他虽为商人,但其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经营银号、中药店、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并多次为官军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拥有的资金最高达三千万两以上。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当然,图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岩也无法脱俗,他利用借贷款实付利息与应艾利息之间的差额,吃了“回扣”。但总的来说,在当时西征大军欠缺粮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艰难时刻,胡雪岩能够挺身而出,不辞劳苦担负起筹借洋款的重任,协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还是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但是,为官府贷款在中间吃“利差”,这是朝廷万万不能允许的。这着误棋,为胡雪岩日后垮台埋下了祸根。胡雪岩垮台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其对手盛宣怀的致命一击。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居功至伟,是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之一,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他无不染指。1896年,他在上海外滩还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盛宣怀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人。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创建了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清末官场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胡雪岩与盛宣怀也就不得不在前台为各自的主子去进行残酷的斗争。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命左宗棠领战。左宗棠每次征战都需要大笔资金做后盾,而胡雪岩则是左宗棠的筹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战,胡雪岩自然又要去运筹一番了。5年前,胡雪岩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义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白银,约定期限7年,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1882年,他又帮助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清廷承诺,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的协饷作担保。这笔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协饷的方式来补偿给胡雪岩,通常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此时,盛宣怀便秉承李鸿章的意图,抓住这一机会,欲置胡雪岩于死地,从而达到替主子整倒左宗棠的目的。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邵友濂属于李派,料想缓发20天没有大碍,就照办了。然而,这20天对胡雪岩却是致命的打击。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时间更是生命。盛宣怀早已向洋行放风,造谣说胡雪岩的资金即将告罄,造成洋行的焦虑,纷纷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从自己的阜康银行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漏洞。胡雪岩的这一做法,正好跌进了盛宣怀为他挖好的陷阱。这时,盛宣怀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了如指掌,当估计胡雪岩的银子已经陆续调出了阜康银行,正是空虚之际,就托一些大户到银行提款挤兑,同时让人四处放出风,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阜康银行倒闭在即。很快,前来阜康银行提款的人群几乎踩破了门槛,阜康银行就此倒闭。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终却因为被绑到政治的战车上进退维谷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胡雪岩破产后,先前那些为其钱财嫁人胡家的十几房美妾们,一改往日嘴脸,温情顿失,纷纷要求携带自己的私房钱离开。留在胡氏身边的,只有罗四太太。在罗四太太的陪伴下,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85年),忧愤离世。

二.反映(观点的正确性及理由)

春节假期读曾仕强谈胡雪岩的启示,又在网上看了几集《胡雪岩》,胡雪岩的为人处事还有很多很微妙的学问,不是我们看完一遍书就能体会的,只是聪明的人到最后还是让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虽然故事已过去这么多年,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做老师或创业或做生意的人学习的。

1、做人眼光要看得远看得宽。世界会给那些有远见的人让路,在我们的工作环境里面,有很多人总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怀很是狭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误会,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单方面看人看事,只会让自己陷入死角,最后郁闷的还是自己。

2、做人要懂得变通。固执的人也许有自己的优点,但是懂得变通的人更能在社会生存,胡雪岩一生的言行,都有他自己的原则,他懂得予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并且他善于观察,懂得随机应变,最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事的智慧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他的勇气和胆识,将想法付诸行动。

3、人都是自作自受的。说自作自受可能比较难听,但如果说因果关系,可能比较玄乎一点,不过这两个说的都是一个现象,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所以人决不能不负责任地自私,能够多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自己也会比较快乐一点。

三.联系(联系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

(1)、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胡雪岩对其伙计说:做生意要看势,你如果能看到一个省的势,你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如果你能看到全国,你的生意就可以做到全国去。势对于我们做生意重要,对于我们做其它事情也非常的重要,把握好势就能把好全局。如何把握呢,我想到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趋利避害,积小流而成大流,汇集成江海。一个人如果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很扎实的话,突然委以重任或有了更大的机会,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做。人最要紧的是时时刻刻充实自己,常常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无所谓,那不是个人能控制的;有了机会又有充足的准备,这样才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否则,没有机会还好一点,有了机会反而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害了自己,那才叫可怜。联系实中的教学管理,我们在管理时,也要想到前面去,做到前面去,落实到前面去。职业教育的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有远见的人的。

(二)、要懂得变通:借人、借物、借势(借一切可用资源)

实验中学的发展也要借一切可用资源,如国家的政策和促进中职发展的措施,招生更是要用足一切资源。我想引用《劝学》的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尽其才、财尽其用。这句话在胡雪岩哪里可说是运用到了极致。用王有龄、用罗四一家、用竞争对手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让他们用,用四个字就可以说明“利益驱动”。而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利益驱动。胡雪岩撑握了各个人或各个团体得益点,所以能左右逢缘,唯他所用,然后把事做得圆满。善假于物也!

(3)、不可欲望太多,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一个商人可以运用其它的东西为他所用,可以用官,但不能即官也商,我觉得使胡雪岩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他进入官场,不可能即官场做得好,商场也做得好。当然今天是不可能发生的了。我们做老师的,切记自己淡薄明志,甘为人梯,严谨笃学,不可贪欲过多,一切事情都是自作自受的啊。

四.思考(思考自己的不足)

联系自己教学管理工作中,自己有些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如:备课为了检形式,下寝管理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有应付之嫌,要明白:中国人的事都是可大不可小。实训课也只停留在课堂纪律管理和灌输教学上,没有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没有从教书育人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要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到位不留后患,要知道大意留祸根啊,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当事情太顺利的时候应该更加格外小心。学生总是要犯错误的,不能简单粗暴的处理,更不能违反学校校规,应该润物细无声,适时关注介入,预防为主,教育为辅,惩罚为下。上半夜想想自已,下半夜想想别人。一个老师的责任感只有在自身能力的展示中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诚信与能力并存的老师才是时代真正需要的为人师表,自己今后工作也要先有做事情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然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掌控学生的能力

胡雪岩的启示范文篇5

寒假读了《胡雪岩》一书,文章的确不错,看完之后,颇有一些为人处事的切身体会与启示。胡雪岩一生故事的大概情形是这样:胡雪岩,清徽州绩溪人,著名的红顶商人,有“商圣”之美誉。他虽为商人,但其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经营银号、中药店、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并多次为官军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拥有的资金最高达三千万两以上。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当然,图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岩也无法脱俗,他利用借贷款实付利息与应艾利息之间的差额,吃了“回扣”。但总的来说,在当时西征大军欠缺粮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艰难时刻,胡雪岩能够挺身而出,不辞劳苦担负起筹借洋款的重任,协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还是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但是,为官府贷款在中间吃“利差”,这是朝廷万万不能允许的。这着误棋,为胡雪岩日后垮台埋下了祸根。胡雪岩垮台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其对手盛宣怀的致命一击。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居功至伟,是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之一,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他无不染指。1896年,他在上海外滩还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盛宣怀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人。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创建了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清末官场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胡雪岩与盛宣怀也就不得不在前台为各自的主子去进行残酷的斗争。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命左宗棠领战。左宗棠每次征战都需要大笔资金做后盾,而胡雪岩则是左宗棠的筹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战,胡雪岩自然又要去运筹一番了。5年前,胡雪岩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义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白银,约定期限7年,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1882年,他又帮助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清廷承诺,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的协饷作担保。这笔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协饷的方式来补偿给胡雪岩,通常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此时,盛宣怀便秉承李鸿章的意图,抓住这一机会,欲置胡雪岩于死地,从而达到替主子整倒左宗棠的目的。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邵友濂属于李派,料想缓发20天没有大碍,就照办了。然而,这20天对胡雪岩却是致命的打击。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时间更是生命。盛宣怀早已向洋行放风,造谣说胡雪岩的资金即将告罄,造成洋行的焦虑,纷纷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从自己的阜康银行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漏洞。胡雪岩的这一做法,正好跌进了盛宣怀为他挖好的陷阱。这时,盛宣怀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了如指掌,当估计胡雪岩的银子已经陆续调出了阜康银行,正是空虚之际,就托一些大户到银行提款挤兑,同时让人四处放出风,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阜康银行倒闭在即。很快,前来阜康银行提款的人群几乎踩破了门槛,阜康银行就此倒闭。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终却因为被绑到政治的战车上进退维谷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胡雪岩破产后,先前那些为其钱财嫁人胡家的十几房美妾们,一改往日嘴脸,温情顿失,纷纷要求携带自己的私房钱离开。留在胡氏身边的,只有罗四太太。在罗四太太的陪伴下,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85年),忧愤离世。

二.反映(观点的正确性及理由)

春节假期读曾仕强谈胡雪岩的启示,又在网上看了几集《胡雪岩》,胡雪岩的为人处事还有很多很微妙的学问,不是我们看完一遍书就能体会的,只是聪明的人到最后还是让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虽然故事已过去这么多年,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做老师或创业或做生意的人学习的。

1、做人眼光要看得远看得宽。世界会给那些有远见的人让路,在我们的工作环境里面,有很多人总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怀很是狭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误会,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单方面看人看事,只会让自己陷入死角,最后郁闷的还是自己。

2、做人要懂得变通。固执的人也许有自己的优点,但是懂得变通的人更能在社会生存,胡雪岩一生的言行,都有他自己的原则,他懂得予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并且他善于观察,懂得随机应变,最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事的智慧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他的勇气和胆识,将想法付诸行动。

3、人都是自作自受的。说自作自受可能比较难听,但如果说因果关系,可能比较玄乎一点,不过这两个说的都是一个现象,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所以人决不能不负责任地自私,能够多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自己也会比较快乐一点。

三.联系(联系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

(1)、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胡雪岩对其伙计说:做生意要看势,你如果能看到一个省的势,你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如果你能看到全国,你的生意就可以做到全国去。势对于我们做生意重要,对于我们做其它事情也非常的重要,把握好势就能把好全局。如何把握呢,我想到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趋利避害,积小流而成大流,汇集成江海。一个人如果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很扎实的话,突然委以重任或有了更大的机会,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做。人最要紧的是时时刻刻充实自己,常常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无所谓,那不是个人能控制的;有了机会又有充足的准备,这样才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否则,没有机会还好一点,有了机会反而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害了自己,那才叫可怜。联系实中的教学管理,我们在管理时,也要想到前面去,做到前面去,落实到前面去。职业教育的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有远见的人的。

(二)、要懂得变通:借人、借物、借势(借一切可用资源)

实验中学的发展也要借一切可用资源,如国家的政策和促进中职发展的措施,招生更是要用足一切资源。我想引用《劝学》的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尽其才、财尽其用。这句话在胡雪岩哪里可说是运用到了极致。用王有龄、用罗四一家、用竞争对手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让他们用,用四个字就可以说明“利益驱动”。而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利益驱动。胡雪岩撑握了各个人或各个团体得益点,所以能左右逢缘,唯他所用,然后把事做得圆满。善假于物也!

(3)、不可欲望太多,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一个商人可以运用其它的东西为他所用,可以用官,但不能即官也商,我觉得使胡雪岩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他进入官场,不可能即官场做得好,商场也做得好。当然今天是不可能发生的了。我们做老师的,切记自己淡薄明志,甘为人梯,严谨笃学,不可贪欲过多,一切事情都是自作自受的啊。

四.思考(思考自己的不足)

联系自己教学管理工作中,自己有些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如:备课为了检形式,下寝管理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有应付之嫌,要明白:中国人的事都是可大不可小。实训课也只停留在课堂纪律管理和灌输教学上,没有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没有从教书育人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要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到位不留后患,要知道大意留祸根啊,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当事情太顺利的时候应该更加格外小心。学生总是要犯错误的,不能简单粗暴的处理,更不能违反学校校规,应该润物细无声,适时关注介入,预防为主,教育为辅,惩罚为下。上半夜想想自已,下半夜想想别人。一个老师的责任感只有在自身能力的展示中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诚信与能力并存的老师才是时代真正需要的为人师表,自己今后工作也要先有做事情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然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掌控学生的能力

胡雪岩的启示范文篇6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我读过的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它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与他儿子的故事。父亲跑到儿子上学的学校,看到一片废墟的学校时,仍要救自己的孩子。而别的孩子的父亲来到这儿都是悲观失望的走了,路过的人看到他在废墟中不停的挖,都认为他疯了,所以没有帮助他,最后经过他坚持不懈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一种伟大而无私的爱。

文中讲到父亲说过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就因为父亲对儿子说了这句话,才使得父子重逢,它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正是有这种爱,才会有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我总会和儿子在一起。当他面对一片废墟,在所有人都选择放弃时,这句话使父亲想起了自己的承诺,于是他就坚持挖,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但儿子让别的孩子先出去,这又是因为有这句话,才使自己有这样坚定的信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事要有必胜的信心,再就是要对周围的人有爱心。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两年前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四年级,因为生病发高中华烧,烧到了38度,吃了退烧药也不见效,爸爸、妈妈见了这个情况很着急,使用热毛巾在我的身上擦了许多遍。爸爸一夜都没有睡,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我的烧终于退了。

这种爱可真伟大啊!今后,我也要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用爱去关心身边每一个人,要像文中儿子一样,把这种爱传递下去,实现我的诺言。

第二则

读了《背起病母上大学》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捧着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母子间那份深深的情谊所吸引,所感动。

母亲在六年前患上尿Du症,为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父亲不堪忍受,离家出走。幸福美满的家庭顷刻间剩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当年九月,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十九岁的儿子背起母亲一起上大学,并向母亲说:“等我毕业了,我把我的肾割给您,您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我自然要力所能及地回报。”

读到这里,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佩服刘霆,佩服他对病母的深情。考上大学后,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毅然选择了将母亲背向学校里,带着母亲上大学,并且对母亲和大家承诺:毕业以后将肾割给含辛茹苦地供养他的母亲。

我佩服,佩服他坚强的毅力。面对这重重的困难,父亲选择逃避,抛下母子二人不管。而儿子却坚强地挺了下来,照顾着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为他敷药、打针……

我佩服,佩服他坚定的信念。生活上的困难威胁着母子。如此贫穷的家庭怎能供一个大学生。如果是其他人,早已放弃了学业。可是却没有,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学业和理想。

想想,比比我自己,我惭愧得很。我虽然没有那样悲惨的命运和生活环境,但却从来不知道珍惜,只知道在父母的翅膀下生活。今天我明白了,这是一种依赖行为,是没有坚强意志的表现。

读了《背起病母上大学》,我被母子之间的亲情所折服。我要以为榜样,顽强地学习,照顾好父母,不让父母受到任何的伤害。

第三则

时光飞逝,转瞬间,我与“新东方”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难舍难分,从难舍难分到荣辱与共,风风雨雨、聚聚散散已近5个年头了。“新东方”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一所学校,一种精神。我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描述“新东方”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唯一我能深切体会到的就是:“新东方”已经成了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在这里,有我的梦想、有我的希望,有我对人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憧憬,有我的努力,有我的挫折和痛苦,有我的幸福和欢乐,有我的良师,有我的挚友,有我可爱的学生们,有我的……许许多多。我很幸运,也很幸福,新东方接纳了我。如今我已从一个新东方的学员成长为一名新东方的教师。我仍在不屑的努力,在新东方为我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地施展我的才能和才华,忠心希望,有一天,新东方也会为选择了我而感到幸运和幸福。

新东方精神是新东方诞生,成长,发展,以至辉煌的原动力;也是新东方的老师和学员们憧憬人生,不断进取,实现自我的原动力。新东方精神既是新东方存在的原因,又是新东方存在的结果。新东方精神是新东方的灵魂所在。如今,新东方的成就和辉煌,使得人们不断的探求新东方精神到底是什么。

“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俞敏洪老师用浓缩的,精辟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新东方精神。但是,对于新东方的师生们来说,新东方精神又怎么简简单单能用一句话说的清呢。只有新东方人,新东方的老师,新东方的学员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新东方精神的真谛。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新东方精神的感悟也是不同的。下面引自俞老师在《永不言败》中的一段话,让我们探究一下俞老师眼中的新东方精神。

“很多人都问我,所谓的新东方精神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很难一言以蔽之。人活着需要有一种感觉,新东方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也是因为新东方有一种感觉存在。凡是来过新东方的人,都在新东方感觉到了一种活力、一种顽强和一种豁达。对于局外人来说,新东方校训之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只是一句口号,而对于在新东方学习和工作的很多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

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的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饶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新东方精神对新东方的创业者而言,是徐小平跨洋过海重新创业的激情,是王强放弃贝而实验室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决心,是胡敏讲课时想到家乡发大水面对黑板无言的泪水,是杜子华从理科生变成中国最好的同声翻译专家的奇迹,是包凡一自己掏钱给学生买教材交学费的仁慈,是李力被推进手术室、连开三刀后第二星期就走进办公室上班的背影

新东方精神对新东方的教师而言,是在教室停电后依然用嘶哑的嗓子借着烛光继续上课,是在学生困惑时用励志的故事催人向上,是在学生劳累时用嘹亮的歌声鼓舞人心,是在夏天40多度的教室里和学生一起背诵课文来抵抗酷热

新东方精神对新东方的学员而言,是在孤独和绝望中探索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是在举目无亲的城市,从一辆公共汽车挤进另一辆公共汽车的艰辛,是在马路边,一边吃盒饭一边背单词的勤奋,是在失恋、失业、失败之后擦干眼中的泪水又鼓起勇气重新爬起来的坚定。”

在俞老师的眼中,新东方精神是一个个鲜活的新东方人物,一个个真实的新东方的故事。这所有的一切对于我们似乎遥远,又好象近在咫尺。因为这样人物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这样的故事每天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故事里的主角就是你、我、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和新东方的故事,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对新东方精神的各自不同的感悟。我经历了从新东方的学员成长为新东方教师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新东方精神都是不同的。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踏入新东方的教室的那一刹那,新东方精神是黑板上那一条触动我心灵的slogan: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当我真正地置身与新东方的课堂之中时,新东方精神就成了讲台上一位位激情四射、个性鲜明、风趣幽默、学识渊博的老师。

当我作为一名学员,融入到新东方的大家庭之中时,新东方精神又成了晨光里、操场上、树丛中朗朗的读书声;夜深人静时、假山后传来得马丁。路得金的IHAVEADREAM;还有住在我上铺的兄弟半夜里中英文掺杂的喃喃的梦语。

当我在为了成为一名新东方教师而竭尽全力时,新东方精神又成了我一个个在备课中度过的不眠之夜和高德大厦的办公室、走廊、电梯里、及大堂中令我终身难忘的试讲经历。

它是我经历的一次次试讲后的绝望,又是一次次绝望后再一次在我的心中涌动的不熄的斗志。

当我真的成了新东方的教师后,在踏上新东方的讲台的一瞬间,它又成了学生们期待的目光和我那一颗激动不已的心。

当我第一次收到学生的鲜花时,它又成了我无限的感动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如果此时,让我把所有的感悟汇聚成一句话来描述新东方精神是什么。新东方精神就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人生轨迹和历程的真实体现:梦想、憧憬,努力、奋斗、挫折、执着,坚持不懈,乃至辉煌。

生活还在继续,我和新东方的故事也在继续。我坚信,我一定会让我和新东方的故事更加的精彩。因为新东方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它是我的原动力。

第四则

前几天,我重读了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在书中那河畔的自由王国里,我又看到了善良友好的河鼠,聪明机灵的小鼹鼠,不爱热闹但却热心帮助朋友的獾军师,活泼可爱的小田鼠一家,莽撞任性的癞蛤蟆……他们还是那么有趣可爱,就像我的老朋友。

再看莽撞的癞蛤蟆在勇敢的河鼠与聪明的鼹鼠帮助下,夺回了被贪婪狡猾的黄鼠狼侵占的家园“蛤蟆宫”的故事。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友情的可贵和团结的重要。让我再次感受到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以前,我很少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不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们上语文兴趣班,老师让我们把一个异体字里包含的字找出来。我自信地认为我自己知道就没问题了,所以就把自己发现的37个字悉数收进囊中,压根儿没想到要与自己的团队交流分享。比赛开始了,我很快抢答了16个字。可由于战术失误,我们班只有我一个独立发言人,抢答能力太弱,面对强手如林的三班,我们终以16:17惜败。伤心懊悔的我这时才理解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说的:“一个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是啊,释迦牟尼不也曾经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可见,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个团队,一个充满友爱,善于团结互助的优秀团队就是大海。

《柳林风声》里还有很多的温馨感人的故事。你听到了么?那风吹过柳林的声音……

第五则

我相信看了《胡雪岩的启示》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一个人可以没有才干,但是不能没有品德;一个人可以没有机会,但是不能没有做好迎接机会来临的准备;一个人可以自己生活平淡,但是不能没有知心的朋友;一个人可以出身贫寒,但是不能不努力奋斗;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是不能不学习”。以下就是本人的一点感受:

一、学到的主要观点:

1.读书如果不明白道理等于白读。

2.人生就是每一个阶段不断做出合理的阶段性调整。

3.在家,家和万事兴;在外,把每个人当朋友;工作中,只付出不求回报。

4.人的所作所为都要经过仔细考虑。

5.对一个人来讲,常识比知识更重要。

6.做事情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

7.要跟比你强的人在一起才能有所收获,学到东西。

8.一个人的信用是你自己坚持出来的。

9.道理是直的,但是路经常是弯的。

10.最大的奖赏就是给你工作的机会。

11.一个人要替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全部的责任。

二.认同的观点:

对于书中所学到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后得出,胡学岩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德行定终生

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决定了他的基本修养。俗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我们看一个小孩子,他的才干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他的品德是可以看出来的。一个人将来能有多大的成就,能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是和他的才干成正比,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他的品德一定要好!

2.珍惜机会

我们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老板给他最大的奖赏,就是给他工作的机会,老板对他最大的恩惠,就是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一个人好好的工作,勤奋的工作,其实最大的收益者是你自己。

3.真诚交友

胡学岩对待朋友非常真诚,帮助朋友不求回报。因为他的真诚交友,使他结识了很多真心的朋友,这对他在事业上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联系实际:在学校工作中的运用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重视对每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德,是人的立生之本,我们个人的成功,虽然更多的来自于“能”,但看了曾先生一书后,我不得不又一次相信“德,才是人立生之本”。“德、智、体、美、劳”,可见“德”的重要性。我想,我们每个人的成功我们往往大都归功于“能”,可是,“德”的缺失,往往会毁掉我们一生的努力。我们成功时,“德”藏在背后,默默无语,可是,我们人生的任何时候如果忽略了它,我们就会当然到报复。当学生不重德,学业难成;做工作不守德,事业难为。

四.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

胡雪岩成功的原因我们应该学习,但我思考更多的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学习不够。平时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不够,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滞后。在教学方面,也还缺乏创新意识。项目教学法的落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左宗堂就曾劝胡雪岩,就是不为功名也要多读点书,我想多读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思想境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2.管理的意识不强,没有很明确的工作规划,缺乏主动性,工作过程中还缺乏全局意识,缺乏苦干和奉献精神。管理水平、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工作作风细致不够、工作方式有待提高。工作中积极性及创新性不够,在从事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强,质量要求不高,开拓创新的意识还欠缺,办事的效率还不够高。在教学中,不能及时汲取和采纳新的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理念,缺乏对教学新思想的学习和钻研,也缺乏对教材的钻研。

4.对师德师风应有更严格的要求。在师德师风方面,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但是有时可以更好的要求自己,而没有这样做。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有时过于粗暴。对少数恶习难改的学生,缺乏耐性,同时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五.反思构想:今后我努力的方向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品德教育,育心为本。以下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1.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关心和照顾学生,把对这些学生的责任融入到我们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去。

2.我们要多走进学生的寝室,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感知他们的苦与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解除学习中的疑难。

3.认真做好每一次家访、认真备好每节课,认真改好每本作业,认真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把一颗责任心融进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去。

4.在学校的工作中,我们应更加主动地、努力地向前做,真正领悟到“最大的奖赏就是给你工作的机会”。

5.加强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对于新知识、新技术要有一个全新的了解。项目教学的研究、探讨和落实还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总之,如果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经常感受到这种责任的存在,并在履行这种责任、使命的同时不断形成和发展我们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并以其献身于我们的教育职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那么,我们一定是幸福、高尚和有成就的。

第六则

读了《我的祖国》这本书后,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也让我更加的热爱我的祖国——中国。

祖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的多个时期里,繁荣昌盛的中华文明对全世界的发展都曾产生过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灿烂的文明和富饶的物产如同无数璀璨夺目的明珠遍布在神州大地上,令一些野心勃勃者垂涎三尺。

从1949年1978年,我们中国人站起来了,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经验,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1979年到2009年,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六十年的风雨中重塑,再造,如凤凰浴火重生,闪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耀眼的光辉。

傲游太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梦想。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深化,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对浩瀚的苍穹和无垠的宇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美好的梦想。终于,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天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神舟飞船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强大,还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勇敢的民族!如果古时候的万户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身为中华儿女的我,感到幸福和自豪。因为幸福,所以我们自信,因为和谐,所以我们自强。在经历了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的一场巨大灾难降临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霎时爆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一场气吞山河的抗震救灾行动在汶川灾区展开,在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经受住了抗震救灾血与火的考验。

祖国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中华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中,从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到生命律动的传递;从嫦娥飞天梦到跨越世界屋脊的巨龙;从一个民族的力量到东方巨人的超越……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诗篇,筑就了而今的中国。

第七则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名叫《西瓜王子》。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对年老的夫妇。有一天,老太婆走路时,看见一个奇怪的西瓜,于是,就把它带回了家。中午时,她准备给农夫送饭,这时,她听见一个细小的声音说:“妈妈,让我去吧!”老太婆一见是小西瓜在说话,又惊又喜。于是小西瓜就给农夫送饭去了。但牛被国王抢走了,于是小西瓜就去找国王了,路上,它跟一团火成了朋友。火就跟它一起去了。国王不但不给它牛还把它关进了地下室,于是西瓜就放火,等起了大火,国王才同意给他牛。小西瓜说:“现在时机己晚,除非你把公主嫁给我,要不然火是灭不了的。”国王只好答应。这时,火灭了,西瓜也裂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少年。国王非常高兴,很快给他们举行了婚礼。

我知道了:男孩子一定要勇敢机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

第七则

看过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聂赫留道夫精神上的复活和人性的复苏,他在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但是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以后却过起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在他遇到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后。聂赫留道夫开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转折,著作中多次提到在他身上精神上的人和兽性的人的较量。他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最后成为本阶级的审判者。这也许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的确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和引发人们思考的地方,但有句话叫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现在想谈谈这里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点:环境对人的影响。

聂赫留道夫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以后不思进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学时最好的朋友—曾经善良、讲义气的谢列宁最后都变成了惟利是图的、庸俗的、不思进取的人。这不能不承认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处在一个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层社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渐渐的原来在他门身上的美好品质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幼儿成长阶段,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假如一个孩子所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常常充斥着紧张与对抗,这样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慢慢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个别时候遇到某些敏感问题时会采取对抗的心理,情感变化无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击倾向,这是幼时情感受到压抑的结果。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这里我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说法。这是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

由此看来,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处于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间互相关心,平等相待。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会很自然的影响到你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中,将来走向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中,这样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关系,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养成好的性格。

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个人而言,复杂一些的环境对人的锻炼可能会更大一些,我们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身,困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艰苦环境对有大成人的磨练。然而有时自己周围的环境自己是无法选择的,一个优越的环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个人发展的优势,若只是安逸于里面,不思进取,那么就会不知不觉地丧失自己的斗志与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乐同行,悲和喜携手,挫折和顺利与我们的相伴。环境锻炼人,环境塑造人。让我们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以微笑面对挫折。严酷的自然环境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艰苦的环境锻炼人,它使人发愤,使人振奋,使人不得不调动起全部精力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千万别让安逸的环境宠坏!舒适良好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基石,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应该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于路边的风景,忘记自己前进的路还很长很远。

第八则

乌塔是一个热情活泼、独立性强、胆大心细,具有生活经验的小姑娘,她说她一个人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你们一定目瞪口呆。读到这儿,我也和你们一样,心想,14岁的小女孩竟然自己独闯欧洲,就像是独闯江湖啊。

难道乌塔的爸爸妈妈不担心吗?我在心里问道。乌塔说她是花了三年时间才准备好这次旅行的,看来她是有备而来的呀。那么,她的爸爸妈妈知不知道她在什么地方呢?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课文里写道。哦,原来是这样。我自言自语地说:“她和爸爸妈妈想得真周到!”

课文中还写道,爱孩子,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呢?我从乌塔的话里感到了外国是自由教育,咱们中国是封闭式教育,不让我们有一点自由的空间。我同意乌塔独自出门的理由。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地面上,为什么教育方式差别这么大?

我还同意乌塔说的“光看电视和书本是不完美的,要亲身经历。”从电视和书本上你看不到它真正的美丽,你必须到那个地方去,亲眼看一看,才能体会到它美在何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过《乌塔》这篇课文,我也要学习乌塔的生活经验和勇气,长大以后,我也要独闯欧洲。

第九则

“生命的疆界”作者赵英健先生的近作。我和赵先生即不认识,也不熟悉,更不知他的来龙去脉。

看了他的《生命的疆界》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只鹰,是一只腾空而起,横空出世的鹰,是在暴风骤雨中,昂首飞翔,即不怕风暴,也不怕雷电,翱翔在太空。

在这中医被排斥,刘太医被谩骂的形势下,敢于合手起笔,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例举了大量的医案,一年时间,采访了119位患者,用事实为刘太医“反案”。这需要何等的魄力!

赵先生在整篇文章中,没有进行华丽的词语的堆砌,故弄玄虚的笔法,而是用那昂扬的激情,犀利的笔锋,饱蘸无情的笔触,纵笔而下,直抒胸臆,显示出文章的力度和深度,好一个军人的风采。相反,他用了质朴、生动、坦率的语言,向我侃侃而谈。

文中,清晰的条理、透彻的议论、理性的思维。特别是大量的,铁证如山的医案。活生的,如血如泣的倾诉,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给天下的癌症患者带来了“求生”的福音,给“亚健康”者带来了“延年益寿”的秘方。

在书中,赵先生用诚恳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刘家的传家宝,“三分治,七分养”,介绍了癌症患者服用的开胃汤,牛蹄筋汤,保养身体的保元汤等等。

至于书中赵先生采访了多少人,有那些阶层人士,例举了多少案例,写了多少论文。我在此不再作一一的介绍。我希望各位到新华书店去买一本来阅读。读了它,不后悔。书中的内容比我介绍的更精彩。

俗语说,“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刘太医的养生例子,虽不能说是浩如大海,但也可以说是溢满江河吧。

据说,谩骂太医是骗子的浪潮,很闹猛。我才不信这个邪。写了这篇为刘太医叫好的文章是否也会被骂,我是高尔基的“海燕”,我才不怕。

我是个已到花甲之年的人,离风烛残年还有一端路要走。对骂,我不怕。

哪怕是漫天的谩骂,也奈何我不得。我倒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世人的瞩目。

胡雪岩的启示范文篇7

摘要:在领会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精神和东方哲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企业的适度负债问题。科学合理地利用财务杠杆效应,使负债和股东权益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在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负债经营;财务杠杆;资本结构

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以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股东财富。如何通过融资行为使负债和股东权益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以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为基础并借鉴东方哲学思想,研究企业的适度负债问题。

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与东方哲学思想对负债经营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存在怎样的关系?当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一)MM理论

1.MM的无公司税模型(最初的MM理论)

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发表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得出了MM定理,创建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它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了企业的价值与它们所采取的融资方式,即与发行债券还是发行股票无关,该理论又称为资本结构无关论。

2.MM公司税模型(修正的MM理论)

MM理论从逻辑上是合理的,但在实践中却受到了挑战。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对他们提出来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即得出MM公司税模型。其要点是把公司所得税的影响引入了原来的分析之中,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负债会因利息减税作用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3.米勒模型(回归的MM理论)

米勒模型是米勒于1976年在美国金融学会所做报告中阐述的基本思想。该模型用个人所得税对修正的MM理论进行了校正,认为修正的MM理论高估了负债的好处,实际上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个人从投资中所得的利息收入,他们所交个人所得税的损失与公司追求负债,减少公司所得税的优惠大体相等。于是,米勒模型又回到最初的MM理论中去了。

(二)权衡模型

权衡模型的基本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财务危机出发,认为公司最佳资本结构在于权衡债务税收利益与财务危机成本之间的关系;二是从问题出发,认为资本结构的变换仅仅是股权成本与债务成本之间的变换,两者之间的权衡可得到总成本最低,此时为最优的资本结构。

(三)不对称信息理论

公司经营者与投资者相比,总是更了解公司的内部经营情况,总是掌握着投资者所无法知道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罗斯1972年提出不对称信息理论,他假设公司经营者对公司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充分的信息,而投资者只知道对经营者采取激励和监督措施,通过经营者输送出来的信息间接评价市场价值。他认为:如果公司市场价值提高,经营者会由此受益;如果公司破产,经营者就会受罚。低质量公司的经营者不会进行过多债务筹资,即:越是公司发展前景看好的公司,债务筹资水平越高;越是公司发展前景看淡的公司,债务筹资水平就越低。反过来说,债务筹资是企业前景看好的信号。

(四)东方哲学的启示

我们合理的做法是领会西方资本结构的精神,结合我国的国情去解决负债的“支点”问题,也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如用东方哲学解释就是一个“中庸”之道问题,也是道家的“阴阳和谐”问题。中国的商品经济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欠发达,起步也较晚,但是,也不乏如范蠡、胡雪岩、荣毅仁、李嘉诚、王石这样的顶级成功商人。他们都很好地借鉴了东方哲学理念,解决了许多问题,这种借鉴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以较为超脱的精神去经营理财,防止我们陷入西方数学模型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如何用东方哲理去看待最优资本结构问题呢?那就是一个《易经》中的“天人合一论”的问题。那负债经营呢?就是一个道家学说中的“阴阳互根”的对立统一问题,我们可认为自有资金为“阳”,则负债即为“阴”。我们为何去负债经营呢?就是我们的自有资金不足,才去借“负债”这个“鸡”,去下“利润”这个“蛋”,既使我们不缺自有资金,在经营情况好的情况下,为了扩张的需要,也要适度负债,这是经营之道,也是资源稀缺性争夺战的必然,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济,乃生万物”即是这个道理。但筹集的资金必须有效使用,即是“财务杠杆”问题。是谓“无生有,有则用,用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即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之目的。否则,“存而不用,物极必反”企业就会因恶性扩张而患“坏血病”。我国许多企业不是集不到钱,而是集的钱太多,没进行理性投资,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如:秦池,习水等。以上思想的有效利用,可以为企业冷静、科学的负债经营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总之,资本结构决策在实践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因此,如果简单的依据哪个资本结构理论进行财务决策,一旦其假设条件不存在(假设条件是学者的奥康剃刀,他们为达研究目的无处不用),则会使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决策的失误。为避免这一失误,我们要将先进的经营理念,超脱的理财精神,科学的量化经济模型等综合加以利用,才是我们解决该问题的不二法门。

二、企业负债决策的重要依据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用杠杆跷起整个地球”,在物理学中,杠杆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同样,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杠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其“支点”的选择更为重要。企业财务活动中的杠杆叫“财务杠杆”。即:不论企业利润多少,债务的利息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盈余增大时单位货币盈余所负担的固定利息就会相应地减少,能给每一普通股带来较大的收益;适当举债中的“适当”,即是我们通过量化分析寻找到的“支点”,解决好这一支点问题就是我们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根据财务杠杆原理,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这就是企业负债决策的主要动因。

我们对负债经营实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应明确以下几点认识:首先,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其次,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第三,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方式,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资本结构理论下负债筹资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处,只有相对的好处。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下面就对其利、弊加以分析,从而使我们对负债经营的合理、适度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负债筹资的有利因素

其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点:

1.公司所得税

债务筹资最大优点是可以享受利息减税优惠,债券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从而可以抵减企业的税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最终达到“税盾”的效果,而因股权筹资而发放的股利却是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一个项目,不具备少交所得税的优势。

2.股权成本

负债筹资会相对减少股东的监督成本,减少经营者进行“在职消费”的现金流量支配权。债券持有者作为企业的债权人,为了确保发债企业到期能还本付息,不惜花费人力、财力对企业经营状况予以关注,并对企业的某些行为进行监督,以防止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情发生,同时也会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实质上是不利于还本付息的行为)加以限制。

3.保持控制权

债权人只有到期收回本息的权利,但无论提供资金多少,他都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股东可按所持股票数量的多少,分享企业的控制权。对于股份制公司的现有股东而言,公司每增发新股都会使他们的股权被摊薄。所以,债权筹资可以使现有股东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防止其股权被稀释。

4.信息不对称

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能绝对消除的。负债筹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签署债务合约时,会对经营者做出某些限制,之后,也会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以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营者与外部投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相对股票筹资而言,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债务筹资给市场传递的是“好消息”,因为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会对发行新债非常慎重,否则,将面临破产的风险。换言之,负债筹资的企业一般财务上不会有大问题,现在资本市场日益规范、透明,财务上有大问题的企业很难融到资。

5.债权人要求的收益率低于股票投资,加上利息减税,使债务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债券投资一般比股票投资风险低。按照“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一般原则,债权人要求的收益率通常比股东要求的收益率低,加上债务利息可以减税,债务筹资成本会更低些。

(二)负债筹资的不利因素

其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财务危机成本

过度负债会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公司价值。特别对拥有大量无形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公司,利润波动很大的公司更易发生财务危机。

2.负债成本

过度负债会引起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大债务合约成本和监督成本以及各种限制条款产生的机会成本。

3.投资机会成本

过度负债会降低公司再筹资能力,可能会丧失投资机会。从企业的债权人而言,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限制负债企业进一步负债,以规避投资风险。从负债企业来说,过度负债也会使之比其他企业面临更大风险,他们不敢再度负债。因此,过度负债的企业有可能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这样,他有可能丧失好的投资机会。

负债筹资既对企业发展有利,同时也存在弊病,因此,不能简单得出负债筹资好或负债筹资不好的结论。而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一般以行业平均负债率作为分析的起点,再根据企业特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进行多次调整,才能最后确定企业的合理资本结构。

四、如何实现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进而确定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企业收益能力和负债比率的关系。首先,只有当企业盈利的情况下,负债才能发挥减税作用;另外,负债融资引起的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企业的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负债融资产生的收益大于负债的利息支出时,股东的实际收益率才会高于企业的资金收益率。因此,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时应分析企业的收益能力。当企业的预计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就可以大一些。

(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企业的经营风险实质就是企业的资产风险,因为经营风险是资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企业的资产性质和资产结构的不同,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同。企业的总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要将企业的总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经营风险增加,必须通过降低负债比率来减少财务风险。因此,资本结构中负债比率是否最优,还必须视经营风险大小而定。

(三)企业补偿固定成本的现金流量能力。确定资本结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补偿固定成本的现金流量能力。企业负债金额越大,到期越短,固定成本就越高。这类固定成本包括负债的本息、租赁支出和优先股股息。在企业确定其负债比率时,必须认真考虑和分析未来的现金流量,尤其是企业经营活动所能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当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充分、稳定时,其偿债能力较强,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也就可以大一些。

(四)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关系。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密切相关。资产结构指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企业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当企业面临偿债压力时,可以通过资产变现来偿还负债。流动资产相对于长期资产变现时价值损失较小,即破产成本低;而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比,在企业破产后的价值损失很大,不少无形资产变得一文不值,其破产成本高。因此,资产结构不同的企业的偿债能力不同,破产成本也不同。长期资产、无形资产比率高的企业的破产成本高。面对不同的资产结构,企业要调整资本结构,从而相应地降低企业的破产成本。长期资产、无形资产比率高的企业,可以通过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比率来降低破产的风险。

(五)企业财务的灵活性。由于债务约束硬化,对企业的限制性较强,而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又是不确定的,如果企业将财务杠杆用足,达到最佳负债水平,一旦遇到不利的经营环境,就有可能使企业财务恶化。而遇到新的投资机会需要再融资时,企业融资的选择又将受现有资本结构的制约。因此,企业资本结构在实际上并不需要达到理论上的最佳资本结构而要保持适度、略低的负债水平,在财力上留有余地,这种情况可以视为财务储备。财务储备包括未使用的负债能力、变现性强的流动资产以及超额信贷限额等。保留财务储备后,企业在财务上就具有了灵活性,而财务灵活性是企业捕捉发展机会、保持经营灵活性的保证。只有具备财务和经营灵活性的企业,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综上所述,企业负债融资应处理好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找到一个阿基米德用杠杆跷起整个地球的“支点”问题。成功的决策者会根据企业内在发展需要、匹配地、科学地去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去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不是为筹集资金而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1]乔世震。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8-144.

[2]叶全良。负债经营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80-180

[3]赵炳贤。资本运营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257-282.

[4]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4-216.

[5]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0-143.

胡雪岩的启示范文篇8

关键词:负债经营;财务杠杆;资本结构

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以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股东财富。如何通过融资行为使负债和股东权益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以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为基础并借鉴东方哲学思想,研究企业的适度负债问题。

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与东方哲学思想对负债经营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存在怎样的关系?当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一)MM理论

1.MM的无公司税模型(最初的MM理论)

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发表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得出了MM定理,创建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它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了企业的价值与它们所采取的融资方式,即与发行债券还是发行股票无关,该理论又称为资本结构无关论。

2.MM公司税模型(修正的MM理论)

MM理论从逻辑上是合理的,但在实践中却受到了挑战。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对他们提出来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即得出MM公司税模型。其要点是把公司所得税的影响引入了原来的分析之中,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负债会因利息减税作用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3.米勒模型(回归的MM理论)

米勒模型是米勒于1976年在美国金融学会所做报告中阐述的基本思想。该模型用个人所得税对修正的MM理论进行了校正,认为修正的MM理论高估了负债的好处,实际上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个人从投资中所得的利息收入,他们所交个人所得税的损失与公司追求负债,减少公司所得税的优惠大体相等。于是,米勒模型又回到最初的MM理论中去了。

(二)权衡模型

权衡模型的基本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财务危机出发,认为公司最佳资本结构在于权衡债务税收利益与财务危机成本之间的关系;二是从问题出发,认为资本结构的变换仅仅是股权成本与债务成本之间的变换,两者之间的权衡可得到总成本最低,此时为最优的资本结构。

(三)不对称信息理论

公司经营者与投资者相比,总是更了解公司的内部经营情况,总是掌握着投资者所无法知道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罗斯1972年提出不对称信息理论,他假设公司经营者对公司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充分的信息,而投资者只知道对经营者采取激励和监督措施,通过经营者输送出来的信息间接评价市场价值。他认为:如果公司市场价值提高,经营者会由此受益;如果公司破产,经营者就会受罚。低质量公司的经营者不会进行过多债务筹资,即:越是公司发展前景看好的公司,债务筹资水平越高;越是公司发展前景看淡的公司,债务筹资水平就越低。反过来说,债务筹资是企业前景看好的信号。

(四)东方哲学的启示

我们合理的做法是领会西方资本结构的精神,结合我国的国情去解决负债的“支点”问题,也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如用东方哲学解释就是一个“中庸”之道问题,也是道家的“阴阳和谐”问题。中国的商品经济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欠发达,起步也较晚,但是,也不乏如范蠡、胡雪岩、荣毅仁、李嘉诚、王石这样的顶级成功商人。他们都很好地借鉴了东方哲学理念,解决了许多问题,这种借鉴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以较为超脱的精神去经营理财,防止我们陷入西方数学模型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如何用东方哲理去看待最优资本结构问题呢?那就是一个《易经》中的“天人合一论”的问题。那负债经营呢?就是一个道家学说中的“阴阳互根”的对立统一问题,我们可认为自有资金为“阳”,则负债即为“阴”。我们为何去负债经营呢?就是我们的自有资金不足,才去借“负债”这个“鸡”,去下“利润”这个“蛋”,既使我们不缺自有资金,在经营情况好的情况下,为了扩张的需要,也要适度负债,这是经营之道,也是资源稀缺性争夺战的必然,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济,乃生万物”即是这个道理。但筹集的资金必须有效使用,即是“财务杠杆”问题。是谓“无生有,有则用,用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即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之目的。否则,“存而不用,物极必反”企业就会因恶性扩张而患“坏血病”。我国许多企业不是集不到钱,而是集的钱太多,没进行理性投资,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如:秦池,习水等。以上思想的有效利用,可以为企业冷静、科学的负债经营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总之,资本结构决策在实践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因此,如果简单的依据哪个资本结构理论进行财务决策,一旦其假设条件不存在(假设条件是学者的奥康剃刀,他们为达研究目的无处不用),则会使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决策的失误。为避免这一失误,我们要将先进的经营理念,超脱的理财精神,科学的量化经济模型等综合加以利用,才是我们解决该问题的不二法门。

二、企业负债决策的重要依据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用杠杆跷起整个地球”,在物理学中,杠杆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同样,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杠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其“支点”的选择更为重要。企业财务活动中的杠杆叫“财务杠杆”。即:不论企业利润多少,债务的利息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盈余增大时单位货币盈余所负担的固定利息就会相应地减少,能给每一普通股带来较大的收益;适当举债中的“适当”,即是我们通过量化分析寻找到的“支点”,解决好这一支点问题就是我们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根据财务杠杆原理,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这就是企业负债决策的主要动因。

我们对负债经营实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应明确以下几点认识:首先,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其次,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第三,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方式,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资本结构理论下负债筹资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处,只有相对的好处。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下面就对其利、弊加以分析,从而使我们对负债经营的合理、适度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负债筹资的有利因素

其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点:

1.公司所得税

债务筹资最大优点是可以享受利息减税优惠,债券利息计入“财务费用”,从而可以抵减企业的税前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最终达到“税盾”的效果,而因股权筹资而发放的股利却是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一个项目,不具备少交所得税的优势。

2.股权成本

负债筹资会相对减少股东的监督成本,减少经营者进行“在职消费”的现金流量支配权。债券持有者作为企业的债权人,为了确保发债企业到期能还本付息,不惜花费人力、财力对企业经营状况予以关注,并对企业的某些行为进行监督,以防止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情发生,同时也会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实质上是不利于还本付息的行为)加以限制。

3.保持控制权

债权人只有到期收回本息的权利,但无论提供资金多少,他都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股东可按所持股票数量的多少,分享企业的控制权。对于股份制公司的现有股东而言,公司每增发新股都会使他们的股权被摊薄。所以,债权筹资可以使现有股东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防止其股权被稀释。

4.信息不对称

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能绝对消除的。负债筹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签署债务合约时,会对经营者做出某些限制,之后,也会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以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营者与外部投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相对股票筹资而言,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债务筹资给市场传递的是“好消息”,因为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会对发行新债非常慎重,否则,将面临破产的风险。换言之,负债筹资的企业一般财务上不会有大问题,现在资本市场日益规范、透明,财务上有大问题的企业很难融到资。

5.债权人要求的收益率低于股票投资,加上利息减税,使债务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债券投资一般比股票投资风险低。按照“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一般原则,债权人要求的收益率通常比股东要求的收益率低,加上债务利息可以减税,债务筹资成本会更低些。

(二)负债筹资的不利因素

其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财务危机成本

过度负债会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公司价值。特别对拥有大量无形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公司,利润波动很大的公司更易发生财务危机。

2.负债成本

过度负债会引起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大债务合约成本和监督成本以及各种限制条款产生的机会成本。

3.投资机会成本

过度负债会降低公司再筹资能力,可能会丧失投资机会。从企业的债权人而言,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限制负债企业进一步负债,以规避投资风险。从负债企业来说,过度负债也会使之比其他企业面临更大风险,他们不敢再度负债。因此,过度负债的企业有可能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这样,他有可能丧失好的投资机会。

负债筹资既对企业发展有利,同时也存在弊病,因此,不能简单得出负债筹资好或负债筹资不好的结论。而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一般以行业平均负债率作为分析的起点,再根据企业特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进行多次调整,才能最后确定企业的合理资本结构。

四、如何实现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比率进而确定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企业收益能力和负债比率的关系。首先,只有当企业盈利的情况下,负债才能发挥减税作用;另外,负债融资引起的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企业的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负债融资产生的收益大于负债的利息支出时,股东的实际收益率才会高于企业的资金收益率。因此,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时应分析企业的收益能力。当企业的预计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就可以大一些。

(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企业的经营风险实质就是企业的资产风险,因为经营风险是资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企业的资产性质和资产结构的不同,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同。企业的总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要将企业的总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经营风险增加,必须通过降低负债比率来减少财务风险。因此,资本结构中负债比率是否最优,还必须视经营风险大小而定。

(三)企业补偿固定成本的现金流量能力。确定资本结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补偿固定成本的现金流量能力。企业负债金额越大,到期越短,固定成本就越高。这类固定成本包括负债的本息、租赁支出和优先股股息。在企业确定其负债比率时,必须认真考虑和分析未来的现金流量,尤其是企业经营活动所能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当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充分、稳定时,其偿债能力较强,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也就可以大一些。

(四)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关系。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密切相关。资产结构指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企业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当企业面临偿债压力时,可以通过资产变现来偿还负债。流动资产相对于长期资产变现时价值损失较小,即破产成本低;而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比,在企业破产后的价值损失很大,不少无形资产变得一文不值,其破产成本高。因此,资产结构不同的企业的偿债能力不同,破产成本也不同。长期资产、无形资产比率高的企业的破产成本高。面对不同的资产结构,企业要调整资本结构,从而相应地降低企业的破产成本。长期资产、无形资产比率高的企业,可以通过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比率来降低破产的风险。

(五)企业财务的灵活性。由于债务约束硬化,对企业的限制性较强,而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又是不确定的,如果企业将财务杠杆用足,达到最佳负债水平,一旦遇到不利的经营环境,就有可能使企业财务恶化。而遇到新的投资机会需要再融资时,企业融资的选择又将受现有资本结构的制约。因此,企业资本结构在实际上并不需要达到理论上的最佳资本结构而要保持适度、略低的负债水平,在财力上留有余地,这种情况可以视为财务储备。财务储备包括未使用的负债能力、变现性强的流动资产以及超额信贷限额等。保留财务储备后,企业在财务上就具有了灵活性,而财务灵活性是企业捕捉发展机会、保持经营灵活性的保证。只有具备财务和经营灵活性的企业,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综上所述,企业负债融资应处理好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找到一个阿基米德用杠杆跷起整个地球的“支点”问题。成功的决策者会根据企业内在发展需要、匹配地、科学地去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去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不是为筹集资金而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1]乔世震。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8-144.

[2]叶全良。负债经营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80-180

[3]赵炳贤。资本运营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257-282.

[4]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4-216.

[5]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0-143.

胡雪岩的启示范文篇9

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更进一步,会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的疑问:在非西方国家的文化土壤中是否必然埋藏着市场经济的种子?即便有的话,这个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发育,是否会结出同西方一样的果实呢?布罗代尔虽然反对将资本主义的产生归结到单纯的文化因素上,但他也明确提出“它(资本主义)必然是社会秩序的一种现实,甚至是政治秩序的一种现实,甚至是一种文化现实”(注:(法)布罗代尔著(1976)《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书店,1997年,第43页。)。而这种对文化现实的理解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狭义的文化范畴,成为一个包容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概念。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马林诺夫斯基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当的永久性、普遍性,及独立性的,是人类社会活动有组织的体系,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会制度’”(注:(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8页。)。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只不过是一种经济制度,它的生发需要特殊的文化土壤。要对东西方经济发展的道路差异、程度差异做出完整的解释,就必须追本溯源,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有色眼镜”给我们带来的偏见。

交易、市场与上层组织

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直至现在西方的大部分主流经济学家,一直把经济的专业化和分工当作“交易—货币—市场”发展的产物。从而分工、交易与市场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但事实真是这样吗?经济人类学的巨匠波拉尼指出,交易、货币与市场在本质上各有其独立的起源。以交易为例,波拉尼将其分为互酬式交易、再分配式交易和市场交易这三种形式。所谓“互酬”,是在以血缘及伙伴关系结成的共同体中作为义务而发生的“赠与”关系,在现存的所有原始部落中几乎都存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性赠与交换。应该看到,这种交换是先于剩余产品交换而出现的,它具有的“礼仪价值”只能归因于文化与习俗。再分配式交易往往发生在一个共同体的政治性权力中心和其全体成员之间,在非洲的达荷美王国,在每年举行的贡租大祭中,各村村民携带财物来到王宫前,在种种礼仪行为中将这些财物献给国王,国王则按照惯例把作为返还礼品的报酬分赐每一个人(注:(日)栗本慎一郎(1979)《经济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5页。)。只有第三种方式,市场交换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所流行的交易方式,即通过匿名市场上的“自我调节系统”——价格机制来予以引导的交易。

与波拉尼的观点相得益彰的是希克斯在其名著《经济史理论》一书中对“市场兴起”问题的研究。希克斯指出,先于交易经济与市场经济出现的是指令经济与习俗经济,这两者的萌芽可以一直追溯到部落时期。部落的生产活动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习俗(巫师是很重要的组织者),而其防御功能则依赖于指令(通过酋长)来执行。我们看到,波拉尼的“互酬”与“再分配”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习俗经济的体现。希克斯进一步指出,在部落转变为国家的过程中,产生了出于征税需要的“岁入经济”。岁入经济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导致了需求的集中,从而产生专业化分工(尤指技艺上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古埃及的手工艺人和我国东周时期专为天子“礼乐征伐”而服务的匠户。为王室服务的工匠是最早的专业化手工业生产者,因而分工也是先于市场而出现的。

西方学者的分析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的现实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在礼仪上都奉有向周天子进行“岁贡”的义务,而周天子也往往会对各诸侯进行赏赐,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互酬式”交易,虽然贡品的价值可以“轻如鸿毛”(《东周列国志》上记载的楚国贡品是十车青茅)。但由于一些大商人经常代行使者的身份,从而伴随着这种交易行为出现了最早的长途贸易(注:“崤之战”里曾描写郑人弦高代国君“犒劳”秦师而智退敌兵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一个例证。)。再如,中国传统的集市贸易往往采取“庙会”形式(这一点在现在的中国农村仍不鲜见),它最早的渊源恐怕正是伴随着祭神贡品的交换而生发出来的。大寺庙的“散福”活动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兼具礼仪特征的“再分配”交易呢?希克斯曾指出,与宗教节日相伴的定期贸易的出现及随之而来的富有农民向“坐商”转变,从而专业化商人的出现,是习俗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条主要途径,这一点在中国也可以得到验证。另一条途径则来源于指令经济,国家的出现使王室和军队的供养必须依赖于税收,从而与征税、军事采购、物资运输相关的大规模交换发展了起来。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商人乌氏踝几乎垄断了整个国家的军马供应,他的地位不亚于掌管车驾的国家官员。这是一个从指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突出例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兴起的过程中中国与西欧国家并无明显的不同。在“面对面的市场交换”方面,中国在整个封建时代甚至都可以说是相当先进的。首先是“网点”的密集。战国时期的农村集市已为数不少,“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管子·乘马》)。另据资料估算,战国时已有800——900个城镇;到了汉代,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全国当时分130个郡国,1587个县、道、国、邑,6622个乡,乡村一级都有定期集市,称为市邑,当时的市邑已数以万计。据估算,每方圆100里的范围内就平均有24个乡村集市。布罗代尔指出:“总之,互相联结的,皆受监督的定期集市所组成的网络布满了并活跃在中国大地”(注:参见,前引书,第21页。)。与乡村集市相平行的还有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据统计,到宋代,全国共有1106县、1644镇,平均每县1.5个镇。这些市镇大部分都具有贸易功能,是综合性的农副手工业产品交易中心。著名的粮市有苏州枫桥、吴江平望、湖州南浔、山西静乐、湖北襄阳、四川新津;棉花和棉布市镇有嘉定新泾、太仓鹤王市、山东夏津等;丝绸市镇则有乌程南浔、吴江盛泽、湖州乌青、嘉兴濮院等。此外还有生产铁器的佛山镇、瓷都景德镇、盐都自贡镇等专业化市镇。其次是市场、店铺的种类繁多。以城市为例,延至唐代,“市坊”一直是城市内的一个专门区域。西汉首都长安有九市,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两市,东市内有220行。到了宋代,取消了市坊制,市场散布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东京城内,鱼行、果子行、金银铺、漆器什物铺、花果铺、饭店、酒楼、茶馆、羹店、药铺、马行等各种店铺、市场遍布城内。清代的北京有花市、果子市、粮市、古玩市、米市、羊市、猪市、肉市、油市、布市……数不胜数。再有就是交换商品的种类繁多,除了大宗的粮、盐、布帛、铁器和牲畜之外,市场上还出售人们所需的各种生活消费品。以“食”为例,到汉代时市场上已是“熟食遍列,肴施成市,作业堕怠,食必趣时”了,在大城市的市场上有烤小猪肉、韭菜炒鸡蛋、腌羊肉、豆浆、雁肉羹、热米饭等多种食品出售,其丰富程度远胜于西欧(布罗代尔的考察发现,阿拉伯国家的城市市场也具有上述特点)。除正式的店铺、市场以外,在城市内还有大量的所谓“引车卖浆”之流——即小摊贩。据统计,清末时期,仅天津摊贩就有一万多户,每户平均八口人,以此为生者就有八万人,甚为可观。与市场的繁荣相适应,出现了各种商人团体与组织,如商帮、商会,还有领受“牙帖”、专门充当中间商的“牙行”(注:以上资料均出自丁长青著《中国古代的市场与贸易》,商务印书馆,1997年。)。

中外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初级市场”是相当发达的。但在这一土壤之上,为何未能生长出类似于西方的复杂的商业制度、信用工具,进而引发商业革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呢?布罗代尔的解释也许会给我们一个启示。他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两种市场交换,第一种是“透明”的交换,发生在公开市场之上,我们所熟悉的市集、零售商,近距离贸易是其代表。在买主和卖主之间不时会有中间商出现,但一个中间商所能做的充其量也就是囤积居奇,或违反惯例去市镇外迎堵农民和小商人,贱买贵卖以获利(这正是中国历史上,作为中间人的“牙纪”所惯用的手段)。与此不同的是发生在私下市场,即布罗代尔所定义的“反向市场”上的另一种全然不同的交换。流动的商人、上门收购者径入生产者家中,向农民直接购买农产品,甚至预订剪毛之前的羊毛、还在地里生长着的小麦,一张便条签字就成了合同。这种“不透明”的交易斩断了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大批发商的出现。与小商人必须面对竞争不同,大批发商的目的是谋求垄断,小商人日益专业化,而大商人却日益淡化分工。他们经营的是“金钱”,而不再是某种商品。在这种“上层市场”(布罗代尔语)中,商人与商人之间的交易显得更为重要。希克斯指出,几乎所有的商业惯例都产生于商人之间的“内部市场”,大规模的信用展开也只可能发生在大商人之间(如担保、金融中介与保险)。大批发商为控制生产而采用的“先贷制”和“外放制”,其出发点本为谋求商业上的垄断,但一个未预料到的后果却是伴随市场扩展而来的分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商业边际利润递减的情况下,最终促成了包买商向工场主的转变。可见,没有上层市场,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在中国是否存在上层市场呢?应该看到,在大宗商品的长程交易中,曾经出现过富甲天下的盐商、粮商,甚至是大有背景的官商(从汉代的东郭咸阳一直到清代的胡雪岩)。但他们从来就没有建立起控制生产的“反向市场”(除部分专卖品之外)。明清时期出现了包买商和外放分工制,出现了“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这可以看作是“上层市场”出现的表征,但为什么未能在此基础上产生商业革命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研究的问题。

城邦、大陆文明与资本主义

顾准曾经指出:西方文明的一般特征是海上文明,而从“建城”开始一个国家的历史,是海上文明的显著特色(注:参见,顾准著《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页。)。希克斯认为,城邦制度是重商主义经济的第一阶段(注:希克斯(1969)《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0页。)。古希腊时期是西方第一个城邦阶段,虽然最早的城邦国家,如雅典和科林斯都不是专门的商业城市,但它们多数不能自给自足,而必须严重地依赖于对外交换。雅典要从各地大量输入粮食和木材,同时又大量输出酒类、鱼类,从而商业成为维持城邦生存的重要支柱。最早的商业惯例与制度渊源于城邦之间的交换(希腊商法正是罗马商法的前身)。城邦之间的竞争,城邦统治者对商业的支持,这些都是商业得以扩展的重要条件。这一点在第二个“城邦”阶段,即中世纪的独立城市时期似乎体现得更为明显。黄仁宇曾详尽地考察过威尼斯这个城市国家的例子。威尼斯的突出特点是商业资本垄断了政府功能,“提供资本的人操纵了工业的很多部门,而主要提供资本的人则是经商的贵族”(注:黄仁宇著《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第65页。)。这个城市发明复式簿记、组建“康门达”、监督造船工厂、发放高利贷、与十字军“合股”,以商法代替民法……以政治权力,挟私利之目的,推动商业扩张,是“上层市场”的典型。

在民族国家兴起之前的西欧,自由城市一直是这一“经济世界”的中心,14世纪80年代是威尼斯,1500年前后是安特卫普,1500-1560年是热那亚,17世纪是阿姆斯特丹。布罗代尔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它只不过是“上层市场”发展的自然产物。黄仁宇指出,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技术”现象,其技术性格可归纳为以下三点:(注:参见,黄仁宇,前引书,第32页。)资金广泛的流通,剩余资本通过私人贷款方式彼此往来;经理人才不顾人身关系的雇用,因而企业扩大得以超过所有者本人耳目监视之域;技术上之支持因素通盘使用,如交通通信,律师事务及保险业务等,因而企业活动范围得以超过本身力之能及。最后他画龙点睛地指出:“以上三个条件全靠信用,而信用必赖法制维持,所以资本主义之成立必受政治体系的约束,行之于国界之外则赖治外法权,反而言之,资本家的地位必在政治体系中占特殊比重”。

我们看到,这正是城邦所发挥的作用。希克斯在《经济史理论》中将商业经济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商业对政权的逃避阶段,农奴逃亡和自由城市的出现是其特征;第二个阶段是对政权的渗透,货币租的出现是采邑解体,商业经济瓦解封建制的标志;第三个阶段则是政权与商业利益的结盟,诸多相互竞争的小国为筹措军费与财源,纷纷与大财团、大商人达成联盟,政府保护其有效产权,以交换财团的税收和贷款。国家代替城市和商人团体,以政治权力提供支持商业扩张的一系列制度工具,如民商法、衡平法庭、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中央银行等等,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成了市场的扩张。曾盛极一时的法国香槟集市,北海沿岸的汉萨同盟,还有热那亚的金融交易会,到了18世纪时其职能已完全为遍地开花的商场和证券交易所而代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国家政权、下层市场和上层市场三者之间的“合辙”。布罗代尔指出:“当资本主义与国家趋同,当它即是国家之时,便是它的得胜之日”(注:参见,布罗代尔,前引书,第43页。),这才是西方的全部秘密。大商人之所以变成了资本家,只不过是因为到十七世纪时商业扩张已达到顶点(以殖民地的激烈争夺为标志),时代要求他们必须开辟新的财源。在这种压力下,有了商业革命所建立的金融市场,有了在“专利权”刺激下的科学与技术的结盟,以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为特征的工业工场自然就成了“资本家”们新的金钱游戏所追逐的猎物,从而产业革命的兴起只是水到渠成的产物。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考察中国的现实了。中国是“大陆文明”的典型代表,大陆地理特征给政权割据造成了困难。从而,在从部族向王朝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很早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到了秦汉时期这种体制更是发展到了顶点,通过一个有效的文官官僚体系的建立,偌大的一个中国完全置于一个政治中心的指挥之下。这个庞大的官僚体系的财源却主要建立在结构简单,但数量庞大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他们在自给的同时,一方面要缴纳沉重的贡赋,另一方面还要担负兵役和徭役。从而整个国家的主要职能:行政,“公共产品”提供和国防,说到根本上都依赖于他们所提供的物力、人力。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深明“无农不稳”的道理,“重农抑商”是一贯之举,与农业生产无关的手工业多被视为“奇技淫巧”。初级市场上的交换多为消费品,商人被列为“士农工商”四民之末,为士君子所不齿。官府对商人的管制多种多样,从周朝开始,市井就有严格范围,开市闭市都有明确时间;汉代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还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限制大商人势力;汉初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马,宋代规定商人须着特殊服饰;秦代立“市籍”,派遣商人戍边服役,并累次规定“有市籍不得宦”;除此之外,周礼中就早已规定“有命士以上不入于市”,商人的地位处于社会底层。尽管随着市场的扩展与商人财富的积累,上述规定大部分都逐渐流于形式,但与西方不同的是,虽然到清朝已出现了象两淮盐商,山西票号这样的“财团”,但政权的财源却仍然建立在农业之上,上层市场的发展所必需的制度基础一直得不到发展。私有产权得不到政权的保护,律例的解释、执行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虽然官员私下入股经商的屡见不鲜,但与民争利者居多,官民互惠者为少。缺乏政权的有力支持,民间的信用大多具“人格化”特点,从而信用的高级化和大规模化始终不能实现。虽有“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但最终也未能产生出一个证券交易所,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是“长优有序,尊卑有份”的秩序哲学。人情世故、礼法规矩是行为的准则,“金钱交易”所需要的“认钱不认人”的技术性格从来就为主流文化、宗族礼法所不齿。在这里,政权、下层市场、上层组织之间相互掣肘,终至市场只能在平面上扩展,在这种条件下长不出“资本主义”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