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灌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2:36:50

黄灌区范文篇1

鲁北地区包括山东省的聊城、德州两市的全部和济南、滨州、东营三市(地)的黄河以北部分,共29个县(市、区),总面积29713km2,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产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68.5mm,地表水资源量14亿m3,地下水资源量27.9亿m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部分,其水资源总量为39.8亿m3,可利用量为27.11亿m3。由于当地水资源贫乏,农田灌溉及城镇供水的大部分依靠引黄供给。全区现有667hm2以上引黄灌区24处,设计引水能力1017.2m3/s,设计灌溉面积143.64万hm2。自50年代至1996年累计引用黄河水1152亿m3,1991~1996年年均为51.5亿m3。

2鲁北引黄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资源短缺

据分析,2000年水平,在开源规划全部实施,供水能力达到72亿m3左右时,保证率75%枯水年全区缺水量最低达24亿m3。供水不足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2黄河进入山东河段的径流量越来越少使鲁北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进入90年代,黄河进入山东河段的径流量明显减少(见表1),断流时间也越来越长,利津站80年代年均断流10.5天,而1991~1997年年均断流达102天,断流时间最长的1997年为226天,这必将使对黄河水依赖性很强的鲁北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表1黄河山东段(高村站)径流量统计表单位:亿m3

YellowRiverrunoffvolume(GaocunHydrologicStation)inShandongProvince

--------------------------------------------------------------------------------

年代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

径流量

442.596

518.276

349.371

380.921

200

233

281

280

203

235

104

--------------------------------------------------------------------------------

2.3引黄灌区水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鲁北地区24处667hm2以上引黄灌区干级以上渠道总长2116.18km,已衬砌长度163.1km,占7.7%;支渠总长6763.04km,已衬砌长度68.5km,仅占1%。由于灌区基本上是土渠输水,工程配套差,老化严重,水价过低,管理方式落后,节水意识不强,大水漫灌等原因致使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4~0.5。

2.4处理与利用引黄泥沙的难度越来越大

鲁北地区1958~1996年共引进泥沙13.41亿t,使渠首附近适宜沉沙的天然洼地已经用完,多数灌区已被迫采用以挖待沉作为处理泥沙的主要措施,目前每年的清淤量已接近引沙量。1958~1996年仅干级以上渠道清淤量已达3.7亿m3,弃土的堆放越来越困难,而且造成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

3鲁北引黄灌区改造模式探讨

3.1节水改造

3.1.1在地下水条件较好的区域内大力推行“井渠结合”及“井灌补源”灌溉模式

鲁北地区总面积的2/3适合采用“井渠结合”及“井灌补源”灌溉模式,和单纯依靠引黄灌溉相比,具有供水适时可靠、节水、调控地下水位、兼有改碱功能、对雨水的利用率高、生态环境好等特点,特别在黄河来水不及时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出优越性。而目前在85万hm2渠灌区内很少利用地下水,井灌补源面积也仅占15%,所以今后应结合灌区改造逐步扩大井渠结合及井灌补源灌溉模式的控制面积。

3.1.2因地制宜推广田间渠道衬砌、管灌、喷灌、微灌技术

(1)渠系自流灌区由于采用浑水自流灌溉,水质不满足喷、滴灌要求,现阶段应以衬砌田间渠道为主,通过衬砌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又可增加输入田间的泥沙量,减少清淤量。

(2)井渠结合灌区有时采用地下水,有时采用引黄浑水,若采用统一输水系统,只有选择管道灌溉或衬砌渠道;若渠系灌溉可以自流,则井灌时可考虑采用移动式管灌或喷灌。

(3)河网灌区一般是低扬程提水灌溉,水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泥沙,有时候接近原状的黄河水,不适合采用喷、滴灌技术,应大力推广管道灌溉,其次是衬砌渠道。

(4)补源区一般位于引黄灌区的下游,主要从机井中提水灌溉,其水源条件对目前大力提倡的管灌、喷灌、微灌技术均能够满足要求,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应积极推广。管道灌溉投资一般3000元/hm2;喷灌投资一般7500~15000元/hm2;微灌投资一般1.5~1.8万元/hm2。三种节水灌溉方式和土渠灌溉相比可节水20%~60%,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另外,当采用平原水库调蓄的黄河水用于农田灌溉时,由于成本较高(约0.7~1.10元/m3),必须采用高效节水技术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3.2各类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3.2.1治理污染

据1997年评价,全区年排放污水近5亿t,致使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三条河道干流的污染十分严重,枯水期超Ⅴ类标准的河道长度占评价河长的75%,丰水期占71%,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生产环境。所以应首先治理污染,使污水达标排放,为利用河道作为开源的辅助工程设施创造条件。

3.2.2兴建地下水回补促渗工程,充分利用地下库容

远离黄河的部分县(市、区),如:冠县、临清、武城、德城等,因引黄供水不便,地下水连年超采,1997年底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4060km2。在这些漏斗区应结合灌排工程建设充分利用雨水、多余洪水及引黄水回补地下水。

3.2.3蓄水工程建设

(1)大力推行坑塘蓄水、拦蓄多余洪水。采用坑塘蓄水,作为农业用水,容易做到蓄水设施分布合理,供水方便、成本低,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回补地下水创造条件,减轻河道排洪压力,并为养殖提供条件,生态环境好,一举多得。将坑塘和引黄灌、排系统相连接,在黄河有水时引黄补水方便可靠。

(2)在河道干、支流上继续建闸,扩槽增容,增加调蓄能力。鲁北三条骨干河道上现有拦河闸40座,一次拦蓄能力约2.5亿m3,而三条河道1971~1995年年均弃水6~8亿m3,1998年弃水达23亿m3(含部分引黄尾水),还有相当的开源潜力,粗略分析,平均每年再利用3~4亿m3是可能的。所以今后对有条件继续建闸的干、支流河段应继续建闸,并在建闸后通过疏浚拓宽加深河槽进行增容,提高雨洪利用率和调蓄黄河水的能力。

(3)积极稳妥兴建平原水库,科学调蓄黄河水。东营市、滨州地区东部主要依靠黄河水维持生产和生活,在黄河不能保证及时供水情况下,采用平原水库调蓄黄河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平原水库建设要考虑四个方面的主要技术问题,一是适宜的规模;二是合理布局;三是确保工程质量;四是蓄水深度要通过优化设计确定。

采用坑塘、平原水库、河道调蓄等方式蓄水,若蓄水面积再增加鲁北地区总面积的1%,在蓄水深度5m左右时,鲁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可大为改善,降雨大部分被利用,相应提高了防洪标准。

3.2.4充分利用地下水

鲁北地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多年平均为23.69亿m3,虽然在远离黄河的县(区)已严重超采,但在黄河沿岸县(区),地下水未被充分利用,今后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充分利用好黄河沿岸的地下水,将有限的黄河水尽可能照顾灌区的下游。

3.2.5实施多水源联合调度

实施多水源联合调度是缓解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今后必然的发展趋势。其必要条件包括联网的工程系统和科学的决策调度系统。

另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前期工作,实施只是迟早的问题,鲁北地区应在各类开源工程建设中充分考虑与将来南水北调工程的衔接问题,并对供水市厨行必要的超前研究。

3.3科学处理与利用引黄泥沙

3.3.1鲁北引黄灌区处理与利用引黄泥沙的方式

过去的40年主要采用结合淤改自流沉沙;结合淤背沉沙;多级分散沉沙;远距离输送、集中沉沙;自流沉沙以挖待沉;扬水沉沙等6种沉沙方式,这6种方式综合运作的结果,使引沙量的36.1%沉积在沉沙池内,沉积在各级渠系的占47.4%,进入田间占8.5%,排水沟及河道占8%。目前除进入田间的部分外,淤积在其它部位的泥沙均需要清淤。

利用泥沙的方式主要包括淤改、淤背、加工建材、农民用土等方面,从利用的泥沙量多少而论,淤改、淤背是两个主要方面,但目前自流沉沙淤背和淤改已失去条件。

3.3.2处理泥沙的方式探讨

(1)沉沙方式由于渠首附近适宜沉沙的洼地已经用完,前两种方式已失去应用条件,扬水沉沙的费用较高,所以在6种方式中只有多级分散沉沙、远距离输送集中沉沙、渠首附近自流沉沙以挖待沉等方式可以延续使用,但要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经济、对环境影响小的方式。

①多级分散沉沙的操作问题由于干渠沿线适宜沉沙的洼地自然沉沙厚度太小,单位面积的沉沙量少,造成沉沙费用高。建议推广潘庄灌区的经验,先挖后沉,下次挖池的耕层土壤覆盖于沉沙池之上,洼地分区使用,不造成环境恶化。这种方式一般每挖1m3可沉沙1.2m3以上,沉沙费用低。

②渠首附近自流沉沙以挖待沉方式的改造问题这种方式环节多,包括兴建沉沙池、清淤、弃土区的复淤还耕等,和其它方式相比费用最高。应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尽可能在黄河大堤背后实施以挖待沉,这具有加固黄河大堤和处理泥沙两方面的效益,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若难以结合,应采用先挖后沉方式,并逐步采用多级分散沉沙,降低成本,避免沙化。

③远距离输送集中沉沙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灌区下游有集中可利用的沉沙洼地,沉沙后不需要再次清淤的情况。根据鲁北地区的地形坡降条件,远距离输沙需要将干渠进行衬砌,衬砌后断面规则,水流平顺,糙率减小,使流速增大25%左右,输沙能力提高45%左右。远距离输沙还可以为提高入田沙量或输沙到支级以下渠道清淤创造条件。

(2)采取工程措施提高输入田间的沙量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将泥沙比较均匀的分布在田间;控制泥沙颗粒组成,以不导致耕层沙化(平均粒径小于0.03mm)为宜。

①结合节水工程建设提高输入田间的泥沙量采用低压管道灌溉输沙入田,对鲁北地区引黄水的泥沙颗粒组成,当含沙量小于10kg/m3时,流速大于0.8m/s就不会淤积管道,而且能够把泥沙比较均匀地分布于田间,采用衬砌渠道一方面可以增大入田泥沙量,另一方面可以把泥沙输送到支级以下渠道,清淤方便,费用低,避免沙化。

黄灌区范文篇2

由于受传统水利和区域经济水平的影响,德州市引黄供水价格一直在低价位运行,远远达不到实际供水成本,更谈不到政策规定的供水价格,造成工程管理单位连年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州市水利供水工程的良性发展。

1.1农业水价现状

德州市现行农业水价是1996年调整后执行的,即混水3.6分/m3(引黄干渠内引水),清水4.5分/m3(干渠以下引水)。由于近几年部分成本费用增加,实际成本已远大于供水价格。经测算,现农业供水成本为:混水0.18元/m3,清水0.19元/m3。由于水价明显偏低,导致农民对投资节水设备的积极性不高,节水意识不强,目前,许多地方仍使用大水漫灌的传统浇灌方式,特别是用水条件较好的上游地区更是如此。经权威机构评审,目前,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64%,灌溉水利用系数为48%,浪费和损失水量占了很大比重。另外,低价供水导致上游地区无节制使用引黄干渠水源,下游地区又因缺水而告急,水资源分配极不平衡。

1.2工业水价现状

德州市引黄区工业用水主要是华能德州电厂冷却耗用水,黄河水通过潘庄引黄总干渠,经三级沉沙后入马颊河,输水距离150多km。现行水价是1996年经山东省物价局批准执行的0.42元/m3。根据近几年的成本变化,经计算,实际成本为0.60元/m3,加法定盈余,供水价格超过0.80元/m3(不含税金),相当现行水价的两倍。电厂用水与德州市其他工业用水相比,供水价格也明显偏低,目前,德州市其他工业主要用城市自来水,按现行供水价格加城市排污费2.25元/m3;其次是取地下水,按现行德州市城市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城市排污费0.65元/m3,均高于供电厂引黄水价。当前多数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益比较好,用水价格低于其他工业显然不合理。

1.3城市源水价格现状

德州市供城市用水水源,一是取地下水,二是引用黄河水,黄河水占城市总用水量的71.6%,日供水在7~8万m3左右。德州市供城市引黄水分为两种供水方式,一是直接引水入自来水厂调蓄水库(引水条件与供电厂水基本相同),二是由德州市丁东水库通过地下管道供水。现行水价是1998年经德州市物价局批准执行的,两种供水方式采用综合水价收费,统一按0.19元/m3。经计算,目前实际供水成本远大于现行水价:(1)由丁东水库通过地下管道供水实际成本为1.12元/m3,加法定盈余,供水价格1.36元/m3;(2)直接引黄河水入城市自来水厂调蓄水库,供水成本为0.53元/m3,加法定盈余后,供水价格为0.72元/m3。根据近几年引水统计,丁东水库供水量占供水总量的40%左右,直接引黄河水入城市自来水厂调蓄水库占总量的60%左右,平均供水价格应在0.90元/m3以上。当前,因黄河限流和过水河道污染,地下水超采且含氟超标,不适宜饮用,今后城市水源将主要依靠丁东水库供水。

2供水价格偏低的成因

2.1供水成本增加

近几年来,由于德州市供水成本变化,实际成本已远大于现行水价,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2黄河渠首水费大幅度上调

自1996年以来,黄河渠首水费经两次调整,供农业用水已由当时的平均4.2厘/m3,上升到现在的平均1.1分/m3,增幅1.6倍,仅此一项,德州市每年将多支付黄河渠首水费800多万元。

2.1.2灌区沉沙区占地赔偿和移民搬迁投入增加

由于灌区沉沙区沉沙条件越来越困难,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稳定群众情绪,在占地赔偿和迁村移民投入上分别比1996年前增长了37%和62%。

2.1.3灌区改造工程投入增加

由于德州市两灌区运行已达30年,工程老化严重,1998年以来,开始实施灌区改造工程,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

2.1.4工资福利及各项社会保障费用增幅较大

近五年来,德州市人均收入增长了70%,福利和各项社会保障补贴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2.1.5财务费用增加

水管单位因多年来亏本运行,加之工程老化,势必贷款进行维修改造,负债越来越大,从而造成财务费用增加。

2.2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社会承受能力影响水价调整

德州市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城市,在全省内尚属经济落后地区。据调查,目前全省水价较高的多为经济强劲城市,德州市虽属水资源严重匮乏城市,而且引水成本又相对较高,但在价格调整时,仍过多地考虑了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而忽略了工程管理单位的承受能力。长期下去,不但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维护,势必影响当地引黄供水能力。

2.3水费性质不明确,价格形成机制没有落到实处

早在1992年山东省物价局颁布的《山东省及省有关部门管理价格的重工商品和交通运输目录》已明确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列入山东省重工商品价格管理目录,从价格管理职能上确定了水利工程供水属于商品。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水利产业政策》,也规定了水利工程水费作为供水价格管理。但由于多年来社会普遍存在的公益水利观念,人们对供水商品意识还比较薄弱。在供水价格管理和收费领域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特别是农业水费,目前德州市仍作为一种农民负担认定,因此,在价格调整问题上,一直视为增加农民负担,而得不到及时解决。

3解决供水价格偏低问题的对策

3.1贯彻执行相关政策

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水利产业政策》和山东省人民政府1999年印发的《山东省{水利产业政策)实施方案》。

德州市向工业、城市供水应按照供水成本、税金及合理利润核定水价;农业供水考虑现实农民承受能力,供水价格在0.10~0.15元/m3之间核定较为适宜,今后视情况逐步调整。价格形成要真正体现成本补偿、合理收益的原则,体现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体现国家的产业经济政策。

3.2实行动态水价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应根据供水成本、费用的变动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按照“小步快跑”的价格调整思路,建议最长2-3年核定一次水价。

3.3合理确定费用定额,推行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

为使供水价格更趋于合理,建议水利和价格主管部门对供水成本和费用项目根据不同供水特点制定较具体的定额标准,避免因管理不善和浪费严重而人为抬高水价。

3.4加强水费收支管理,提高水管单位会计核算水平

水管单位应严格按照财政部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划清财政补助与供水收费的界限,客观地反映供水收入、成本和费用,提高水价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黄灌区范文篇3

灌区绐建于1973年,1974年秋放水,其后一直处于停停建建状态,工程配套率较低,按当时建设方式采用了“社办公助”形式,工程质量不高,在很大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区划调整(从德州化济南),两地市都没有大的资金投入,现在灌区已无法正常运行,上下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也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改集中沉沙为分散沉沙

邢家渡灌区现有沉沙池两处,共1.3万亩,其中一级沉沙池9400亩,二级沉沙池3600亩,均已用完,管理单位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开辟新池,二是分散沉沙浑水入田。

灌区年引水2.79亿m3,引水含沙量多年平均6.7kg/m3,泥沙容重1200kg/m3,年均引砂156万m3,现在的沉沙方式是以挖代沉,一、二级沉沙池平均淤沉均达6m以上,两级沉沙池早已不堪负重。若开新池,即使继续以挖代沉,平均淤沉5m计;年均占地500亩。灌区经过30多年运行,一些涝洼地已变成了良田,新池的征地全是耕地,按当地的价格3万元/亩,将达1500万元,以挖代沉的清淤费为5元/m3,年均780万元。管理单位每年用在沉沙上的费用将达2280万元。而邢家渡管理处的现行水价0.055元/m3,县乡截留30%,上交水资源费22%,占地12%,上交市财政预算外资金5%,即865万元,其中用于灌区建筑物维护,设备检修,人员工资,行政事业开支占42%,即419万元,真正用在沉沙上的费用仅446万元,仅为正常运行费用的五分之一,其结果造成:一、清淤不及时,沉沙池入口壅水,淤积总干输沙渠。二、泥沙下泄,抬高渠床,阻水壅水,上游水大量浪费,下游无水可引产生水事纠纷。

另外由于沉沙池每年都有100多万方弃土产生,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形成一个大的风沙源,每当有三、四级东北风起便铺天盖地的黄沙直扑济南市区,当地村民更是终日与沙为伴,喝夹沙水,吃掺沙饭,苦不堪言。

邢家渡灌区改集中沉沙为分散沉沙正是顺应了灌区的实际,具体做法是:加大比降,改总干的1/8500为1/6500,改现在分干的1/2500为1/1500,将泥沙送至支渠以下,渠道的清淤将由用水户自己负责,由于不清淤无法引水,增加了用水户清淤的主动性、积极性。

对于淤沙的处理可适当出台一些积极政策,按管理单位每年的清淤费用用于用水户处理泥沙的补贴,村民每年垫栏,垫房台,改地及至向济南一些城建低洼小区卖土,都可以用淤沙。另外济南黄河沉岸已有用淤沙烧砖成功先例,淤沙烧砖,即不毁地,又能变废为宝,如果还能得到财政补贴,完全可以大力推广,邢家渡引黄处正在试验研究用淤沙部分替代黄沙的砼应用技术,并在砼衬砌板上应用,已获得成功,届时将彻底改变鲁西北黄沙贵如米的历史。

二、改自流为提水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8万亩,现状实灌面积93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6.63万亩,提水灌溉面积41.37万亩,补源井灌面积45万亩,灌区综合毛灌溉定额450m3/亩,而自流灌区达950m3/亩,是提水灌区的一倍以上,自流灌区集中于一级沉沙池以上的总干输沙渠上,灌水时偷水、抢水、毁坏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象今年这样的旱年黄河来水少,灌区分配量小,只能小水引水,一般在30个流量以下,基本都用在了自流灌区,下游根本见不到水。就其原因,一是管理单位执法不力,二是当地政府地方保护,三是用水户的用水习惯。由于粉沙质壤土不积水,有的用水户黄河放几天水,他就放几天水,而下游就一不一样了,下游每年都组织清淤,一年来不了几次水,只要来水就放个沟满河平,然后提水入田。用户惜水思想很重,不少用户采取了一些节水的土办法,象地膜覆盖,插孔播种浇水,节水效果就很好,另外由于提水入田,农户自备机械柴油,即使有人不惜水,他也不可能不惜柴油、工时。

1991年济南市水利局按照水利厅项目办安排曾在二级池出口商河县玉皇庙镇搞了个万亩示范区,全部自流,当时曾得到联合国粮援项目专家的首肯,然而运行没几年,已损毁的面目全非,现已完全改提水。因此可以肯定的说:自流浪费水,运行费用高,不适合灌区长远发展。若把6.63万亩自流灌区全改提水,仅此一项至少年节水2200万m3,

三、渠道衬砌

灌区总干渠38.5km,分干22条共256km,支渠及支渠以下渠道868km,现行管理范围为,总干邢家渡引黄处负责,分干县水利局负责,支渠乡镇负责,支渠以下用水户负责,此次规划国家投资也仅为总干及分干的渠道衬砌及建筑物,而灌区改造的大部分内容在支渠及支渠以下。

灌区的土质以粉沙质壤土为主,经土工实验渗透系数为1.16×10-2属强渗透土层,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42,田间水利用系数0.86,灌溉水利用系数0.36,渠道衬砌已成为节水改造的主要内容,如果全部保温板、土工膜、砼板衬砌,投资为12亿,而国家投资仅2亿,其余靠县乡财政及用户投劳,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合理经济的衬砌方式成为首选,项目组和管理处技术人员经多方考察和试验研究,找到了一种适合的衬砌方法,并且专门成立了一个渠道衬砌预制板厂,经多次试验,找到了一个用粉沙部分替代黄沙的合理的配合比,受农村一些老房子用麦粮泥抹墙的启发,提出了用粘土麦粮泥代替保温板的方案,并且取得实验成功。具体方案为:总干、分干、支渠边坡采用衬砌板衬砌,板下8cm麦粮泥,麦粮泥下用0.22mm的复合土工膜防渗,渠底不衬砌,用埋深0.8m厚0.22mm的复合土工膜和边坡土工膜焊接,搭接长度为30cm,上下游的连接为上游压下游,搭接长度均为30cm,斗渠及斗渠以下不衬砌,预埋“V”形塑膜,埋深50cm采用软管倒退方式浇水。聚乙烯膜的渗透系数为10-11cm/s,考虑一些施工因素和生物破坏,渠道的综合渗透系数可达106cm/s,渠系水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65,节水20%左右,每年节水5000万m3以上,由于其投资小施工简单,可作为应急措施迅速推广,以后再视情况完成全断面衬砌和田间节水改造。

四、用水协会管水计收水费

灌区运行管理现状可以用句“混乱”来概括,市、县、乡共有人员1689人,人浮于事,按亩收费,用水多少一个样;层层截留,加重农民负担;水价偏低,不能正常清淤、维护。

借签一些灌区先进经验,通过和用水户充分协商形成了适合本灌区的一套运行管理方案,具体做法是:以斗渠为单位成立斗渠用水协会,以支渠为单位,由斗渠用水协会推选代表成立支渠用水协会,以济阳、商河两县边界为界成立两个分干用水协会,分干用水协会仅设工程、财务、政务三科,工程科负责常年的清淤、岁修及技术指导;财务科负责水量的分配、计量、水费的日常财务处理;政务科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水事调解、处理。政务科主要由一些素质高、办事公正的用水户代表构成,协会采用民主决策,对代表的工作采用一年一评议,对不称职的代表也可以由下级用水协会年中罢免。

邢家渡灌区管理处负责总干渠清淤与维护、水量的分配、计量、水费计收,重大决策与用水协会代表民主协商,并且协会代表有否决权、建议权。

灌区管理处,各层协会之间没有行政关系仅为供水方与用水方的关系,每年均签用水协议照协议办事。

黄灌区范文篇4

一、存在问题

1、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节华北地区和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的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节水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统一管理,而在我国节水和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没有统一的现行规定,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了,同时,多数部分领导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认为节水是上级的事,与下级无关,没有把节水的重要性放在心目当中,上级要求严了只好开开会、传达传达会议精神而已,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的想法等,由此造成了从根本上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的问题。

2、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一是现有的引黄灌区及配套措施已运行20年以上,因受当时现实条件限制,灌区工程标准低、工程配套差、渠道衬砌年久失修,渗水漏水严重;二是大多数灌区农田仍然是大水漫灌、土地高低不平、用水浪费严重;三是有的灌区工程老化,失修相当严重,甚至有的工程超期服役,带病作业,灌溉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降低;四是黄河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水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

3、引黄水价偏低,近几年来“一惯制”

近几年,随着引黄灌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的用量逐步增加,但引黄水价没有增加,加之我国水价政策极不合理,水的价格背离水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水价几年“一贯制”,缺乏需求调节的杠杆。如黄河下游引黄渠首现在执行的是国家计委2006年7月1日调整后的水价,标准为农业用水每立方米1分,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每立方米8.5分。近几年来一直未调整或提高过。由此引黄水价偏低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4、“两水分供”划分和限制不严格,存在“一刀切”现象

水是一种资源和商品,应在市场经济中接受市场的调节,其价格在其价值决定的基础上也应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黄河水费标准存在多年一贯制,不能根据每年河水可供给量的多少即黄河水的供求对比情况适当调整,对水年和枯水年水价一个样,每逢干旱年沿黄群众就会争相引取廉价黄河水。另外,黄河水价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根据不同用水类型、供水对象、用水方式、工程类别等制订不同的水价,就引黄灌溉而言,农业水价也可分为粮食作物供水水价、经济作物供水水价、水产养殖供水水价等几个方面给予区分。

5、当地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不利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方财政困难,加之农业是弱质产业,效益比较低,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项投入比较高的科技项目,管道灌溉每亩均投入250元左右,喷灌、滴灌每亩均投入约500元左右。而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水费目前最高的为每立方米0.24元,一亩地多浇50—70立方米,一亩地的管道灌溉工程投入可支付10—15年的水费,在灌区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只好从眼前利益出发,地方政府和农民存在“划不来”思想,不愿过多地向节水灌溉投入。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节水用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个人,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发动全社会每个公民、每个团体起来节约每一滴水。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为契机,采用各种不同的宣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让沿黄干部群众清楚目前的黄河水资源状况,让全社会了解当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让每个人都认识到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也增加了道理。

2、加快节水改造力度

加快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权转换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好四大干渠上段两合并工程,抓好干渠老化工程改造、支斗渠系改造与配套,进一步完善灌排体系,加快形成与节水增效相适应的工程基础。

3、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引黄灌区要下决心扭转传统观灌溉方式,变大田灌溉为小哇灌溉,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管灌、渗灌等节水方式以及穴灌、注灌、集中水源点等高效节水技术。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立项,鼓励支持灌区节水改造和小型水源配套建设,有效提高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对农民主动倡导和安装节水型技术的,地方政府应给予补贴,以此调动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4、加快水价调整步伐

根据《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充分考虑用水单位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结合当前黄河水资源紧缺的现实,应加快黄河水价调整步伐,强化水资源保护,促进节约用水。

5、强化黄河流域机构的执法地位

由于黄河水资源具有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相互转化、相互补给的特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应统一规划、合理调配。因此,应重点加强黄河流域机构的执法地位,自上而下逐步成立专门的控制和解决用水浪费、水质超标、污染水体的执法机构,解决和调整水资源与各沿黄地区经济不能协调发展等问题。

6、加大基础投资,促使节约用水

黄灌区范文篇5

随着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泥沙问题日益突出。引黄泥沙的处理不但影响沿黄两岸地区的工农业效益,还将造成土地沙化,成为影响环境的公害。

渠网水沙调度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泥沙处理和灌区布置方式,进行泥沙远距离输送,使进入渠道的泥沙得到合理的安排。这也正是引黄灌溉泥沙安排的战略方向。

2渠网水沙调度模型的计算方法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灌溉渠道的分布均可概化成干、支、斗、农、田的结构形式,即水流自上而下逐级分流直至田间。干渠的水沙运动可用灌渠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来计算(详见文献[1])。如果将支渠看成是干渠、斗渠看成是支渠,则支渠的冲淤计算也与干渠一样,而斗渠和农渠又可看成是支渠与斗渠的模式,这样整个灌区的干、支、斗、农渠直至田间的水沙运动过程都可求出,因此以灌渠水流泥沙数学模型为基础,考虑不同灌溉渠道中引水、灌溉形式等,即可建立用于泥沙调度的渠网水沙调度模型。

由于一个灌区的支、斗、农渠很多,如果通过对每条渠道的计算来求全灌区的淤积及分布则十分繁杂。因此在渠网水沙调度模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简化。首先把灌区内自流灌区与提水灌区分开;然后根据平面位置、地形情况、种植作物异同等分成几片(可包括几个支渠灌溉系);再分别找出有代表性的典型支渠灌溉系,进行支、斗、农至田间的泥沙淤积及分布计算;最后用各代表支渠系统的计算结果,推算出各片的泥沙淤积分布情况,即可计算出整个灌区(包括自流灌区和提水灌区)的泥沙淤积分布。下面详细介绍各级渠道的水沙计算方法。

2.1干渠水流泥沙计算

一般情况下,干渠的进、出口边界条件(即进口水沙、出口水位过程)是已知的,这些资料可以在干渠实际运行中得到,支渠分流分沙量可根据不同灌溉情况确定。

(1)自流灌区:用已知的干渠进出口流量差,减去渠道输水损失,即可得干渠向支渠轮灌组的总送水流量。因各支渠的分流量一般没有实测资料,可根据其设计流量在该轮灌组设计流量总和中所占比例进行分配,自流灌溉支渠的引水引沙比相当。

(2)提水灌区:各提灌支渠的引水流量根据各泵站的提水流量确定,此时,干渠进出口流量差减去各支渠总的提灌流量,即为干渠的损失流量。值得注意的是提灌支渠引沙比大于引水比,一般取其比值为1.07。

根据干渠进、出口及支渠分流分沙条件,用灌渠数学模型即可计算出干渠各计算断面的水流泥沙情况,如文献[1]中簸箕李灌区干渠的验算。

2.2支渠水流泥沙计算

在干渠水沙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支渠进口断面的水位、流量、含沙量和悬沙级配。将有斗渠进水闸的地点设立计算断面,根据不同的灌溉方式求出农渠分水分沙量及支渠末端的水位。

(1)自流灌区图1是灌区轮灌示意图,当支渠向斗渠第一轮灌组送水时,支渠出口水位为斗9进水闸门前的水位;当支渠向斗渠第二轮灌组送水时,斗7~斗9是关闭的,假设第二轮灌组最后一斗渠为斗6,则斗6进水闸前的水位为支渠的出口水位,其余可以类推。支渠出口水位可根据轮灌组最后一斗渠进水闸前的水位来确定。

支渠进口流量减去支渠水流的损失,即为出口流量。同一斗渠轮灌组内有几个斗渠,每个斗渠的分流量,可根据其设计流量在该轮灌组设计流量总和中所占比例来确定。如图1,斗7、斗8、斗9负担浇灌的田间面积相等,则其设计流量也应相等,即三个斗渠的分流量亦相等,故斗9的进口流量为

图1自流灌区支渠、农渠、斗渠轮灌示意图

Therotationirrigationsketchof

irrigationdistrictbygravityflow

QD=1/3(QD-qAD)

式中QD为斗9的进口流量;QA为支渠的进口流量;qAD为支渠AD段流量损失。

根据斗渠进口流量及口门的水位流量关系,可得出斗9进水口门前的水位,故支渠的下游水位过程也就能确定。斗渠第一轮灌组浇一次水的运行时间,可根据该组控制灌溉面积的需水量求出。同理第二、第三轮灌组的运行时间也可求出。则整个支渠浇一次水的开闸放水时间也可知,利用灌渠数学模型就可计算出这次放水期间支渠的泥沙淤积量、淤积分布和床沙级配等。

(2)提水灌区提灌支渠的进口流量由扬水站抽水量来确定。如果支渠向斗渠送水是自流,则确定支渠下游水位的方法与自流灌区支流确定下游水位的方法一样;但通常提灌支渠向斗渠送水,多为水泵提水,这时可假设支渠末端水位不变,等于支渠的设计水位,而斗渠轮灌组中斗渠的分流量,由各斗渠提水水泵的抽水流量来确定。其他计算过程同自流灌区的支渠水流泥沙计算相同。

2.3斗渠水流泥沙计算

(1)自流灌区斗渠的情况与支渠相似,只是距离更短,可在各农渠进口设计断面,农渠也可分为几次轮灌,如图1是分两次。因假设斗7、斗8、斗9入流量相等,故只须计算其中之一(如斗9)的水流泥沙过程就行。计算斗9第一次轮灌时,假设向3条农渠放水,而且每条农渠进水流量也可根据其浇灌面积所占比例来分配斗渠的输出流量,即可按各农渠设计流量大小比例分配。这里假设其相等,则

QE=1/3(QD-qED)

式中QE为农渠E的进水流量;QD为斗9渠的进水流量;qED为斗9渠ED段流量的损失。

同样可根据每次轮灌最后一条农渠的进口流量(如QE)及该农渠进口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求出相对应的水位。因此,斗9下游水位过程线亦可求出。而斗9的引水时间前面已求出,故斗9的水流泥沙传输过程也可用灌渠数学模型计算,并求出淤积量、淤积分布和床沙级配等。

(2)提水灌区提灌斗渠的进口流量是由水泵的抽水流量确定的,但提灌斗渠向农渠送水一般为自流,因此其他计算过程与自流灌区斗渠的水流泥沙计算相同。当然,如果农渠分水仍提水,则可假设斗渠末端的水位为设计水位(如在簸箕李灌区计算中取水深为0.5m~0.8m),各农渠的水量由其水泵的抽水流量决定,因此斗渠的水流泥沙过程用前述数学模型一样可求。

2.4农渠和田间的泥沙淤积

农渠和田间的水流泥沙过程是一样的,根据农渠各轮灌组的运行时间及进入农渠流量、含沙量就可求出泥沙在农渠和田间的淤积量。田间淤积分布的情况是农渠放水口附近淤积较多、离放水口远处淤积较少。因为进入田间的泥沙粒径都相当细,所以总体来看可假设田间淤积是平均分布的。何况每次耕作,土地都需要平整,因此均匀分布的假设对田间来说是可行的。

3簸箕李灌区渠网水沙调度方案计算

渠网水沙调度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泥沙处理和灌溉方式,使进入渠道的泥沙得到合理的安排,运用渠网泥沙调度模型,可以比较不同调度方案的泥沙淤积及分布情况,以供生产实际参考。现以簸箕李灌区为例,对几种可行调度方案进行计算分析。

3.1水沙调度方案

灌区泥沙处理方式按渠首布置方式的不同分为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两种方式。集中处理是在渠首引水闸后设立沉沙池,浑水经过沉沙池,粗颗粒泥沙大量集中落淤,含较细颗粒泥沙的浑水逐次分流进入各级渠道和田间;分散处理则不设沉沙池,直接把泥沙分散到渠道和田间。当沉沙池作用未得到较好的发挥时,也属于这种情况。

灌区灌溉方式分同时配水和集中轮灌。同时配水是指灌溉期间,渠道内所有的引水闸门全部开启,同时浇灌渠道所负责的灌溉面积;集中轮灌是指将渠道所担负的灌溉面积分成几组,按由下游至上游的顺序,轮流灌溉每组。不同的泥沙处理和灌溉方式,都将导致泥沙在灌区的分布情况发生变化。在此仅详细讨论以下三种方案下计算结果:①设沉沙池,同时配水;②设沉沙池,集中轮灌;③改沉沙条渠为一般的干渠,集中轮灌。

3.2渠网水沙调度方案计算结果分析

Theamountofsedimentdepositioninprimarycanalfordifferentirrigationplan

TheamountofsedimentdepositioninBojiliIrrigationDistrictfordifferentirrigationplan

通过分析簸箕李灌区1990年~1992年的引水引沙实测资料,选取1991年12月4日~1992年10月20日为典型水沙条件年。应用渠网水沙调度数学模型,对上述三种渠网水沙调度方案进行系统计算,得出灌区引黄河泥沙313.24万m3,退水渠道排沙71.227万m3,即灌区泥沙淤积总量为242.013万m3。泥沙分布计算结果见图2、图3、表1与表2。

由上述图表可见,同时配水方案各级渠道淤积量都较大,输送至田间的泥沙较少;集中轮灌方案渠道淤积量相对减小,输送至田间的泥沙增多。两方案得出的结果和灌区实际运行结果是一致的。在实际运行中,为减少泥沙在渠道的淤积,应尽量采用集中轮灌方式引水。

集中轮灌方式下将沉沙条渠改为普通干渠,二干渠和相应支渠的淤积量都有所增加,输送至田间的泥沙量增多了。在灌区实际运行中,当沉沙条渠使用年限较长或由于客观原因未能进行即时清淤时,沉沙条渠的落淤效果大大降低,结果使泥沙在干渠、支渠淤积量增多,这与计算结果也是一致的。从泥沙颗粒粒径沿程分布看,各方案由干渠至支渠至斗渠的泥沙粒径沿程变细,这和渠网泥沙分布特性一致。同时配水时的支渠、斗渠下游泥沙颗粒粒径较集中配水为小,说明集中轮灌有利于减小渠道淤积,使泥沙向下级渠道乃至向田间输送。将沉沙条渠改普通干渠方案同等级渠道中悬沙、床沙粒径均较大,说明不设沉沙条渠将加大粗颗粒泥沙远输。

4结论

本文应用灌溉渠网水沙调度数学模型对引黄灌区泥沙调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簸箕李灌区,根据泥沙处理和灌溉方式不同,对三种调度方案进行了计算,揭示了渠系泥沙淤积及分布特性,经比较得知:渠首设立沉沙池,对减少进入渠系泥沙、拦粗排细、减少渠系淤积是有利的,但须解决好沉沙池淤泥的出路问题。

集中轮灌与分散引水方案相比,渠系泥沙淤积量小,输送至田间的泥沙量多。说明集中轮灌是减少渠系淤积,加大泥沙输送至田间的有效的引水方式。

通过对簸箕李灌区所进行的几种灌溉运行方式的对比计算可见,用此渠系泥沙调度数学模型来模拟灌区水流泥沙的实际运行情况,对灌区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处理泥沙以及灌区设计都是一种相当方便而又可靠的手段。

参考文献

黄灌区范文篇6

关键词:泥沙;灌溉;防治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灌溉事业自50年代初期以来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区。到90年代初,黄河下游豫、鲁两省共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96处,设计灌溉面积305万hm2,总引水能力3363m3/s。据统计,1958-1990年29年间(1962~1965年停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共引黄河水2333亿m3,平均年引水80.4亿m3。黄河为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各月平均含沙量见附表),引水必引沙,据系统计算,29年间共引沙38.65亿t,平均年引沙1.33亿t,约占同期黄河来沙量(花园口站)的11.6%。

黄河泥沙的引进不进加大了灌区运行费用,而且治理不好还会引发灌区土壤沙化、排水河道淤积、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灌区的持续发展。泥沙问题是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泥沙防治利用的主要途径

(一)引水防沙

1、选择合适的取水口位置

黄河下游均为无坝引水。根据水力学原理并结合黄河实际,取水口位置宜选在弯道凹岸,以利用弯道环流创造较好的引水及防沙条件,引水角多在40°~75°之间。

2、选择合适的引水时机

一般非汛期含沙量相对较低,而汛期含沙量相对较高。因此,要选择适当的引水时机,避开沙峰引水,在含沙量大时少引水或不引水,而含沙量小时多引水,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入渠沙量。

3、防沙工程措施及运用效果

在渠首工程布置已定的情况下,为进一步减少入渠泥沙,特别是相对较粗的底沙进入渠道,根据水流挟沙上小下大的含沙量及粒径垂向分布特点,在许多引水门口设置防沙工程如拦沙潜堰、叠梁闸板、橡胶坝等。据观测,潜堰的防沙效果可达12%,入渠泥沙的粒径也明显减小,叠梁及橡胶坝的防沙效果达20%左右。

(二)渠首集中沉沙

利用沉沙池在渠首是以往引黄灌区处理泥沙的主要措施,其方式包括自流沉沙合扬水沉沙两种。其中自流沉沙又包括一池一用(即一个池建完后再建新池)的自流沉沙合一池多用(沉沙池淤满后通过人工开挖再继续沉沙)的以挖待沉两种形式。截止到1990年底,河南省共规划沉沙池2.74万hm2,已使用84处,总面积0.94万hm2;山东省已用沉沙池面积2.74万hm2。

(三)远距离输沙、分级沉沙

即将渠系泥沙向灌区远处的中下游地区输送,在合适的位置修建沉沙地淤沉泥沙,实行远距离输沙,多级沉沙。由于在渠首集中处理泥沙难度较大,且灌区尚不具备浑水灌溉条件,而灌区中下游又有可供集中沉沙的自然条件,故这种方式推广较快,如山东省潘庄灌区在70km的输沙灌渠上修建了3处沉沙地,实行三级沉沙。

(四)渠系输沙减淤

由于下游沿黄地面坡降平缓,引水渠道淤积非常严重。减少淤积的主要技术环节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选用可靠的设计参数,使设计渠道的纵横断面课同时满足输水输沙的要求,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进行衬砌,以提高输水输沙能力;第二,在运行过程中要抓住黄河水位高、含沙量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进行调控运用,尽可能利用水流本身的能量减淤;第三,在水流动力无法满足输沙要求时,需采用机械措施辅助输沙。第四,进行人工清淤。

(五)浑水灌溉,输沙入田

80年代以来,随着灌区沉沙条件的变换,部分灌区充分利用地形坡降较大的有利条件,实行浑水灌溉,引黄水沙不经沉沙池直接进入各级渠道和田间,既肥田改土,又减少了渠道淤积,一举两得。目前河南省26处引黄灌区中,有20处采取浑水灌溉方式,山东省也有少数灌区在上游自流区实行浑水灌溉。

(六)泥沙的利用

引黄泥沙的利用主要包括淤改、淤背、加工建材、农民用土等方面。淤改与稻改是利用引黄泥沙改造低洼盐碱荒地的一种方式。到1990年黄河下游共累计淤改土地23.2万hm2,开发稻田面积约12万hm2。另外利用引黄泥沙开发建筑材料具有范围广、规模小、群众自发的特点,因此受到下游群众的欢迎。

二、当前引黄泥沙治理凸显出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来以集中沉沙、集中清淤为主的泥沙处理方式,导致了目前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在灌区内以点(沉沙池)、线(灌排渠系)为主的分布状况,使得77.1%的泥沙淤积在沉沙池及灌溉渠系中。进一步分析,淤积在沉沙池、淤改区、骨干渠道的泥沙约占总引沙量的一半以上,而这些区域又多分布在距黄河大堤15km宽的狭长地带内。

从引黄泥沙科学处理合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看,这样的分布结果显然不理想,并且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大量的引黄泥沙在渠首地区集中处理,使该地区泥沙环境容量迅速减小,人为增大了今后泥沙处理的难度;由于集中清淤,沉沙池及骨干渠道两旁堆沙不断增多,不仅占压大量耕地,而且使周围土地沙化、风沙加重;进入排水河道的泥沙,加重了排水河道的淤积,降低了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

三、泥沙治理方式的发展趋势

引黄渠首地区自流集中沉沙的优越条件日渐消失。自引黄以来,黄河下游沉沙占地已达5万hm2,加上放淤改土23.2万hm2和稻改12万hm2,其面积已相当可观。这些地区多位于灌区渠首附近,有的灌区渠首地区已修建沉沙池或淤改多次,原来的低洼盐碱地不仅地面已抬高,而且耕作条件已发生了极大变化,若再用来沉沙其代价十分昂贵。所以,渠首地区原来的自流集中沉沙条件正在丧失,集中处理泥沙的形势日趋严峻。

通过对黄河泥沙治理形势的分析,预测今后黄河下游引黄泥沙治理的方式将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第一,浑水灌溉、输沙入田。黄河下游具有可分散处理泥沙的广阔平原。将黄河泥沙尤其是较细颗粒的泥沙分布到田间,既能减轻几种处理泥沙的负担,又能起到良好的改良突然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是一种最为经济的泥沙处理方式。

第二,渠首以挖待沉、自流沉沙。在渠道比降小、输沙能力低、远距离输沙难度大的灌区以及引黄提水灌区,引入的泥沙大部分仍需要在渠首处理。但渠首地区沉沙用地将会越来越少,修建新沉沙池的难度和费用将日益增大,因此,必将不得不在渠首实行以挖待沉、自流沉沙。公务员之家

第三,远距离输沙、多级分散沉沙。灌区中下游有可供集中沉沙的自然条件。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属故黄河冲积区,在灌区的中下游地区分布有不少古河道、废河槽、低洼地等适合集中沉沙的场所。所以沿着输沙干渠自上而下修建多出沉沙池实行远距离输沙、多级分散沉沙将成为引黄灌区处理泥沙的又一有效途径。

第四,结合黄河大堤加固处理引黄泥沙。将引黄泥沙处理与黄河大堤淤背相结合,在黄河大堤背后开辟沉沙带,清水退入灌区,逐步抬高黄河北河地面,使黄河河床相对变低,不仅可处理引黄泥沙,而且能淤筑黄河大堤,提高堤防抗洪能力,是泥沙处理的一个新途径。

黄灌区范文篇7

湖南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始于铁山灌区。1995年12月,铁山灌区管理局针对灌区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维修任务重、资金筹措能力弱、水费计收难、多头管水、水资源浪费大等弊端,借铁山灌区作为湖南省利用世行贷款水利项目一个子项目之机,借鉴国外灌溉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本灌区的实际,对北灌区内的临湘市长塘镇进行“公司+协会+用水户”灌溉管理模式的改革试点,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铁山灌区临湘长塘农民用水户协会,长塘支灌区的1693户农户全部申请入会,农民投票选举了用水户代表,民主产生了协会主席和执委会成员。在地方政府和铁山灌区管理局的支持下,用水户积极筹资投劳,新建和改造支渠17.4km,兴建田间灌排渠道16.5km,扩大灌溉面积133hm2,改善灌溉面积267hm2。改革后工程运行的第一年平均增产粮食1230kg/hm2,用水户水费无一拖欠。在长塘用水户协会成功试点的基础上,铁山灌区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在本灌区推广并完善该模式,目前整个灌区已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4个,用水户联组36个,入会农户6.04万户,管理灌溉面积2.03万hm2,占设计灌溉面积(5.7万hm2)的35.6%,占有效灌溉面积(2.73万hm2)的54.3%。

湖南省在铁山灌区“公司+协会+用水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水利部、国家计委对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提出的要求,结合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适时推行了以转换灌区经营机制为重点的大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官庄灌区浏阳片通过改革和改造,灌区面貌焕然一新。2001年5月,省水利厅和衡阳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欧阳海灌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在全灌区推行“公司+协会+用水户”经营管理模式,成立用水者协会,灌区管理局水费计收有了重大突破,灌区面貌大为改观。在六都寨、双牌、黄材、青山垅、官庄、澧阳平原、青山水轮泵站等灌区,亦成功地实施了“公司+协会+用水户”管理模式试点,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全省大型灌区共建立用水户协会129个,入会农户158036户,管理灌溉面积4.45万hm2。改革后的灌区,提高了灌溉效益,增加了灌溉面积,建立了良好的灌溉管理秩序,加强了工程维修养护,提高了水费实收到位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

湖南省灌区工程大多已运行几十年,由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导致效益衰退。目前,大型灌区均未达到设计标准,15处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6.3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为35.12万hm2,“九五”期间年平均实际灌溉面积为32.78万hm2,仅为设计规模的70.7%;渠道工程多未衬砌,崩垮渗漏严重,实际灌溉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5,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灌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低,大部分灌区没有遥控遥测设施,还是依靠人工测报水位、传递信息、操作设备,生产效率低下。干旱季节用水秩序混乱,拦水、抢水等现象时有发生,灌溉工程管理难度大。

2.人员包袱沉重

一是人多。大型灌区现有在岗职工总人数5832人,而按工作需要只需要3278人,超员44%。宁乡县黄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89万hm2,现有职工668人(不含离退休145人),人均管理灌溉面积仅为28.2hm2,被戏为“可以一个星期上班两天、休息五天”。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全省大型灌区现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778人,仅占总人数的9.99%,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仅11人,占总人数的0.14%。行政人员过剩,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管理队伍素质低,制约了灌区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3.经济效益低下

水费是灌区管理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灌区发展的经济基础,但全省大型灌区水费计收情况差。一是水费标准低。目前执行的农业灌溉水价仍是湘政办发[1990]41号文件规定的农业用水价格按每亩9~13kg稻谷收取,这个价格远远低于各灌区测算的实际供水成本价格。随着近年来粮价的降低,农业水费收入亦随之减少。二是水费计收难,实收到位率低。目前大多数灌区通过乡镇财政代收水费,存在克扣、截留、挪用水费现象,水费实际到位率低。全省15处大型灌区“九五”期间按实际灌溉面积每年应收水费粮4960万kg,折合人民币3170万元,平均实收水费只有1766万元,平均每亩实收水费仅3.59元,实收到位率为55.7%。“九五”期间,全省大型灌区管理单位每年亏损达1758万元,还不能维持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工程的维修养护和职工的生活福利无法得到保障。

4.管理体制不顺

灌区现有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方面,灌溉管理还是依赖基层政府的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大环境不相适应,协调组织乏力;另一方面,“水是商品”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分配还是大锅水模式,供需双方的位置没有摆正,责任没有分清,大部分灌区用水者参与管理的具体组织和措施不到位,“水市场”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法治轨道。

三、灌区体制改革构想

湖南省灌区体制改革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的经验与成果,全省推行体制改革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下一步,全省灌区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确定改革的内容和模式。争取用3~5年时间,按照“巩固、落实、完善、深化”八字方针完成全省大型灌区体制改革工作。

1.灌区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大中型灌区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水法》等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工程管理,积极发展灌区经济,改造现有灌区设施,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提高灌区经济效益、用水效率和灌区服务功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过多的依靠行政手段转到政府组织、引导、扶持,用水户参与,自主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灌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改革的内容及模式

(1)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管理模式

各水库灌区管理局(处、所)应明确为行政或赋予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统管并协调枢纽、灌区及本工程其他独立经营单位的工作,下设灌区供水公司,为非营利准公益型事业单位。供水公司负责总干渠和干渠的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水量分配、水费计收以及本灌区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计划的实施,协调和指导本灌区用水户协会的工作。各灌区可根据工程规模和实际情况,成立若干供水分公司。以支渠渠系水文边界为划分依据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以斗、农渠水文边界划分成立农民用水户小组(或联组或分会),负责支渠及其以下小型工程的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续建配套、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水稻控水灌溉增产技术推广、核实本会(小组、联组、分会)各用水户灌溉面积并造册上报、申报用水计划、安排本渠系灌溉调度、统计水量、结算水费、直接面向用水户计收水费。用水户协会应为具有法人地位的事业性社团组织,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现阶段,用水户协会的组建可考虑分两步走,即由现有渠系管理人员竞岗参与逐步过渡到由用水户代表选举产生。

(2)改革运行机制

在明确灌区供水公司和用水户协会自主经营权后,要使灌区供用水管理从过多地依靠行政干预、用水户通过政府向供水单位要水的传统做法,转到政府引导和扶持,用水户参与,供、用水双方面对面,按合同供水上来。供水合同由灌区供水公司与用水户协会或其他生产经营者签订,详尽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灌溉面积、分配水量、供水时间安排、各时段灌溉水量、应缴纳水费以及缴纳水费的时间等。通过推行合同供水,可达到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的目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增加灌区管理单位的收入,增强经济实力。

(3)改革水费收费机制

水费收费机制的改革是灌区体制改革的关键。现行水费收费方式大多为乡(镇)财政或政府代收,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后再转交灌区管理单位。但部分乡镇任意克扣、截留、挪用水费,致使灌区各项工作难以为继,严重影响了灌区的发展,必须改革。

优先推荐的水费收费方式为由用水户协会直接向用水户收取,然后按供水合同条款的要求上交给灌区供水公司;水费的收取应实行“三统一”,即统一收费政策,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收费票据。已具备条件的灌区可实行“基本水费+按方收费”,条件暂不具备的可暂按亩收费,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基本水费+按方收费”。湖南省新的水费计收政策即将出台实施,这将有力地推动灌区的巩固改造,稳定管理队伍。

黄灌区范文篇8

一、总体要求

紧紧抓住输水、配水、结构调整、技术推广等关键环节,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遵循农作物需水规律,改革耕作制度,优化种植结构,配套田间节水设施,实行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相结合,突出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创新和普及,注重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规模化连片种植,努力把我省灌区建设成全国节水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二、推广目标、实施区域和产业布局

(一)推广目标。从2012年开始,经过3年努力,逐步扩大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面积和范围,最终实现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000万亩的目标。2012年推广面积达到700万亩,2013年推广面积达到900万亩,2014年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

按照我省种植结构现状及近年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实际,不同区域、不同技术模式应达到以下目标:应用膜下滴灌技术,井灌区平均亩节水200立方米以上,亩增收150元,并积极探索河灌区膜下滴灌技术应用;应用垄膜沟灌技术,灌区平均亩节水120立方米,沿(引)黄及东部灌区平均亩节水100立方米,项目区平均亩增收60元;应用垄作沟灌技术,平均亩节水60立方米,亩增收20元。通过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初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实施区域。从2012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将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实施区域由目前及主要灌区的20个县和省农垦集团公司农场,扩大到、沿(引)黄及东部3个区域的13个市州有效灌溉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43个县区、兰州5区、省农垦集团公司农场及有关农业龙头企业。

1.膜下滴灌。到2014年,膜下滴灌面积由目前的60万亩增加到200万亩。其中新增55.6万亩、沿(引)黄16.3万亩、东部21万亩、有关企业47.1万亩。新增140万亩膜下滴灌的种植结构是: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31万亩、葡萄20万亩、大枣12万亩、枸杞15万亩、制种玉米20万亩、瓜菜15万亩、棉花10万亩、其他作物17万亩。

2.垄膜沟灌。结合玉米、马铃薯、蔬菜、瓜类等作物种植规划,在所有项目县市区及有关企业农场实施。2014年推广面积由目前的424万亩增加到650万亩,其中352万亩,沿(引)黄140万亩,东部143万亩,有关企业农场15万亩。

3.垄作沟灌。结合啤酒大麦、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种植规划,2014年推广面积由目前的108万亩扩大到150万亩,其中100万亩,沿(引)黄18万亩,东部27万亩,有关企业农场5万亩。

(三)产业布局。11个县区重点发展马铃薯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搞好渠系配套,建设高效快捷的输水通道。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意见》(甘发〔2011〕1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甘发〔2011〕2号)为契机,抢抓国家加大水利建设的历史机遇,继续抓好石羊河、敦煌党河等流域治理以及跨区域、跨流域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引洮供水一期及配套、盐环定扬黄续建专用工程建设进度,抓紧做好引洮二期前期工作。全面完成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靖远双永、会宁北部等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加大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以干支渠道及建筑物配套改造为重点,努力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渠道输水为管道输水,从根本上解决输水过程中水的损失问题。加快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完善灌溉末级渠系,加强田间斗、农、毛渠工程配套建设,形成田间灌溉工程网络。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田间蓄水工程建设,改善供水过程和时空分布,满足作物用水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配套作业机具的技术性能和区域适应性,加强农机手田间作业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机具田间作业质量。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配水机制。牢固树立科学配水、节约使用、以水定作物的理念,稳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将水权总量逐级分解,实行定额管理、总量控制,对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控、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机制。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实行定额内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分级收费的办法。积极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和水权交易市场,鼓励农民参与水权分配、水价管理和水量监督,鼓励用水协会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水权流转。政府可适时回购水权,用于生态建设或出售作为工业用水,让农民得到节水的实惠,调动农民节水的积极性。

(三)调整种植结构,构建节水型农作物生产体系。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推进。进一步发挥农艺节水潜力,改革种植制度,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高效节水耕作制度和农业种植结构,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积极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发展,扩大蔬菜、瓜类、葡萄等高水效作物种植规模,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效益。加快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发展步伐,大力示范推广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超时令的农产品,扩大高效集约型农业生产规模。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土地流转鼓励扶持措施,适当压缩高耗水粮食作物,引导农民发展高效节水经济作物,重点发展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膜下滴灌瓜菜、葡萄、大枣种植,发展日光温室瓜菜、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在已退耕的土地、沙漠绿洲边缘区和交界地带,不断扩大经济价值高的枸杞、大枣和牧草种植面积,恢复生态植被。

(四)抓好技术推广,建设节水型农业技术体系。深入实施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加快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着力构建节水型农业技术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高效节水农业用水指标考核体系,把高效节水农业发展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工作制度,细化奖惩办法,全面控制用水总量,落实节水责任,形成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技术干部包质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加强督促检查,对分解到市州、县市区的工作任务及时进行抽查和验收,全面掌握工作动态。要建立考核体系,按照配水定额,对控制用水情况进行逐级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二)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整合现有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流域综合治理及各级政府和企业项目资金,逐步形成国家支持、地方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效节水农业投入机制。要支持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其中:膜下滴灌首部和主管建设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解决,地上支管建设由市州、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解决,毛管建设由农民或企业自筹资金解决。要提高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补助标准,其中:2012年垄膜沟灌每亩补贴15元、垄作沟灌每亩补贴10元,2013年至2014年补贴在2012年基础上适当提高。同时,争取将垄膜沟灌和垄作沟灌配套农机具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优先享受补贴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节水工作成效显著、示范推广面积大的县市区和大户进行奖励,进一步调动各地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黄灌区范文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管理;驮英水库及灌区

1工程建设期安全管理现状

1.1工程建设内容广管理难度大。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广西当前最大的由地方政府建设管理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总投资66.56亿元,工程涉及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宁明县3县(区)21个乡镇127个行政村,由新建驮英水库和驮英灌区组成,其中驮英灌区总干渠总长41.26km,宁明、驮英东、驮英西及客兰4条干渠总长202.1km,64条支渠总长442.67km。本工程建设内容涉及深基坑、高边坡、高大模板等高风险点,客观上安全管理难度大。一方面水利工程因其作业内容综合,点多面广,所需要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较多;另一方面而当前大型水利工程多由政府部门成立项目法人主导兴建,在编安全管理人员编制较少,直接导致了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偏少,难以对工程进行有效监管。1.2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安全生产费与工程成本具有密切的关系,参建单位多从经济效益单纯性将二者对立看待,即增加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就会增加成本,片面追求利润,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减少安全投入,导致安全施工缺乏保证,施工隐患重重。更有部分企业将工程其他费用列入安全生产费用,挤占安全生产费用;另一方面,部分项目法人在概预算阶段对安全生产费用预估不足,在工程招投标阶段,未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明确单列,未明确提出工程创建标准,如创建标准化工地、省市级平安工地等,在承包合同中未明确安全生产所需费用、支付计划、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导致建设过程中,安全文明施工标准与投入计划不符,增加的投入超过预期,调整安全费用无门。1.3安全风险防控力量分散。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专业内容多,作业场所多,条件恶劣,作业面随工程进度变化,作业人员普遍安全意识低以及流动性大等特点,安全风险多且分散。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于重大风险、一般风险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互相推诿。部分施工、监理单位片面以进度和质量为重,忽略风险防控。导致风险管理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重大风险听之任之,一般风险做做样子。

2安全管理策略

2.1引入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充实项目法人安全监管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第二十八条提出“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在建筑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水利安全第三方技术服务以水利工程为对象,针对各相关单位建立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其安全管理职责,从而确定其安全管理目标、制度、管理方案,以实现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引进武汉博晟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安全管理技术服务管理模式,成立广西驮英工程安全管理站,由武汉博晟派驻专家团队,对驮英工程开展专业的现场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有效改善了工程安全生产现状,违章作业频率大幅减少,呈现出事故隐患和违章作业行为连续下降的良好局面,理顺了工程安全管理的安全职责,使管理中心在日常安全管理、安全考核等方面有了长期的安全管理技术支持,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向好。2.2提前规划安全生产费用,严格审核,专款专用。项目法人在概预算阶段,要明确工程建设标准,是按照标准化创建还是一般标准,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水利部关于《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通知(水总〔2014〕429号)文件要求,计列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针对高边坡、深基坑等危险性较大部位,要适当考虑增加专项安全防护措施费用。在建设过程中,项目法人要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监督服务职能,加强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核查,安全费用应当专户核算,实报实销,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具体范围参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SL721-2015)第6.2.3项),每一笔费用应明确使用时间、使用单位、使用内容以及安全费用的取用人等,做到票据完整、用途金额清晰,不得挤占、挪用,且至少每半年组织参建单位和专家对安全生产费用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意见通知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完善。2.3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项目法人应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组织参建单位、相关机构每年全方位、全过程从施工作业类、机械设备类、设施场所类、作业环境类、生产工艺类等几个类型开展一次危险源辨识,查找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亡、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列出危险源清单,并按重大和一般两个级别对危险源进行分级。重大危险源和风险等级为重大的一般危险源,由项目法人和参建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盯控,建立专项档案,明确应急措施,报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危险物品重大危险源要按照规定同时报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备案。一般危险源由责任单位自行监控管理,监理单位、项目法人定期核查。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中,做到重大危险源由关键人物“特殊照顾”,一般危险源由各级管理人员随时防护,形成既有主次,又全面的安全风险防控局面,将风险牢牢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结语

黄灌区范文篇10

尖背水库建于1956年,于1964年进行了扩建,集雨面积5.3km2。由于来水不足。因而,在1969年于库尾修建了新桥、远迳水库(集雨面积总计23.2km2,正常库容分别为124万m3、40.3万m3),引水入尖背水库。因此,现尖背水库总集雨面积为28.5km2,尖背水库正常库容为960万m3,最大库容为1075万m3,死库容为58.0万m3。尖背灌区另一水源为东风陂拦澄江水,陂址以上集雨面积251km2。灌区分为东、中、西三片灌区,灌区以两造水田为主,旱作物以种蔬菜、黄烟、花生、和蕃薯为主,耕地土质以壤土为主。

2工程建设任务与规模

2.1工程现状分析

本灌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绝大部分渠道为土渠;部分地段土堤较为单薄,加上灌区为红砂壤土质,土壤渗透系数大,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现渠道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日趋下降,现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3,由于渠道渗漏严重,灌区下游及上游引水渠水未能完全到达,导致灌溉面积不断萎缩,从原设计灌溉13736亩委缩到11236亩,且现灌溉面积的设计保证率从90%下降到60~70%左右,由于渠道的渗漏及灌区水圳泄洪设施不够,经常垮渠现象,加上引水隧洞局部坍塌、渡槽槽身局部爆裂及错位引起的漏水现象,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灌区群众意见大且造成灌溉效益低。

2.2工程任务与规模

尖背灌区改造工程任务为对现有水圳主干渠、支渠进行混凝土三面光防渗及拓宽、加固改造,主干渠长28.7km,支渠长33.2km;更新加固改造渡槽槽身9座,新增渡槽1座,长165m;改造各干渠渠首进水闸(含闸门)6座,更换及增加闸门启闭设备6台;更换蝴蝶阀1台,改造各支渠分水闸(含闸门)18座,新增分水闸(含闸门)21座,新增泄洪堰3处,对断面不够进行拓宽、部分地段堤定高度不够及外墙过于单薄的圳墙进行加高培厚;新建防汛交通桥2座,新建交通桥13座,新建人行桥80座,新建涵管21座,新建机耕交通桥12座。

3主要建筑物设计

3.1工程等级及标准

尖背灌区改造工程灌溉面积为1.37万亩,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该灌区工程为Ⅳ等工程,其主要建筑物为Ⅳ级,次要建筑物为Ⅴ级,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

3.2工程总体布置

尖背灌区位于马市镇境内,灌区水源取自尖背水库、远迳水库及新桥水库及浈江一级支流澄江河,远迳水库及新桥水库的水引入尖背水库后,由尖背水库统一输水给灌区,灌溉都塘、塘角、红梨、安水、陂田、高水、关桥等7个村委会的农田;灌区包括有东干渠、中干渠、东风干渠及西干渠四条主干渠,其中东干渠、中干渠、及西干渠三条主干渠水源来自尖背水库,东风干渠水源来自澄江河;东干渠下有5条支渠,中干渠下有3条支渠,西干渠下有4条支渠,东风干渠下有3条支渠;还有远迳水库及新桥水库的水引入尖背水库的引水渠各1条,水渠长共61.9km,渡槽有10座,水闸24座,隧洞4条,量水堰16座,水陂2座,跌水1座。

3.3工程设计

3.3.1渠道防渗改造设计

渠道防渗改造设计根据现状及水力计算,按所需过流断面进行断面扩大,渠道为矩形断面,渠道侧墙采用M7.5浆砌石衬砌,墙内侧现浇C20混凝土及1:2水泥砂浆批挡,渠底采用C20混凝土,渠顶高度按加大流量计算。

3.3.2渠系建筑物改造设计

本工程改造渡槽9座,新建渡槽1座,槽身为带拉杆的C20混凝土,U形断面;改造引水隧洞9座。

3.3.3挡水陂改造设计

本工程改造挡水陂1座,新建挡水陂1座,为浆砌石混凝土面流坝。

3.4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的主体工程有渠道、隧洞、渡槽、陂头、水闸、量水堰、跌水。工程施工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工为辅的施工方式。混凝土施工采用机械拌和,机械与人工振捣相结合,土石方开挖采用机械与人工结合施工,砌筑浆砌石以人工施工为主。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开挖7.55万m3,混凝土1.2万m3,浆砌石8.77万m3。根据工程规模、工程施工特点,经分析平衡安排,建筑总工期为二年。工程施工临时征地共100亩,其中约80亩为山地,20亩为菜地。根据工程规模、工程施工特点,经分析平衡安排,建筑总工期为二年,主体工程施工从第一年7月~第三年6月,以渠道为施工关键。

4工程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

4.1工程投资估算

依据为广东省水利厅2006年1月的《广东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估)算定额(试行)》、《广东省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估)算定额(试行)》和广东省水利厅2006年1月的《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计算得:本工程估算总投资为3447.395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为2594.833万元,设备购置费52.45万元,独立费用405.23万元;水土保持专项投资为98.68万元;环境保护专项投资为52.0万元。

4.2经济分析

尖背灌区改造工程整个建设施工期安排为2年,运行期40年,社会折现系数IS取8%。由于该项目属加固改建工程,因此,费用及效益均采用增量进行,即只对加固改建增加投资及增加的年运行费和加固改建后的新增效益进行评价。

4.2.1财务分析

尖背灌区改造工程效益为灌溉效益,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其投资以国家投资为主,年运行费用即经营成本包括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工程维修养护费、其它费用等为61.66万元,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本工程项目可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行,财务上是可行的。

4.2.2国民经济评价

本工程加固改造后可新增灌溉面积0.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236万亩。根据统计,尖背灌区工程改造前灌溉保证率较低,其水田粮食产量约为380kg/亩,尖背灌区工程改造且效益发挥后,其水田粮食产量增加到750kg/亩左右。尖背灌区工程改造前,新增灌溉面积0.25万亩为望天田,其水田粮食产量约为200kg/亩,改造且效益发挥后,其水田粮食产量增加到750kg/亩左右,国民经济灌溉效益按照前后对比计算,其分摊系数取30%,粮食按现市场价3.0元/kg计,则总灌溉效益为580.90万元。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成果如下:EIRR=16%>IS=8%ENPV=2578万元>0EBCR=1.77>1。因此,本工程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满足要求,且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抗风险能力,经济上是可行的。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