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3:42:43

宏大范文篇1

[论文摘要]冯小宁对战争题材电影模式的突破,体现为从宏大叙事到个性化叙说的转型,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是中国电影艺术思维方式从历史化向艺术化的根本转变,它带来了电影语言从戏剧冲突、场景设置和人物心理挖掘等多方面审美效果的提升,为电影用来表达战争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符合人类共同审美价值的有益探索。

对冯小宁战争题材的电影,评论界关注的人比较多,观众的评介也很高,但在电影史著作中,评价却不高,有的电影史甚至无视它的存在,如2006年出版的李少白的《中国电影史》。仅有两部电影史介绍了冯小宁的电影,一部将它作为娱乐政治化和政治娱乐化的代表,认为它是准娱乐化的电影;另一部则认为“它揉合了战争类型片、美国西部片、言情片和风光片的各个要素,因而比传统的纯粹描写战争的影片更新颖,更具观赏价值。……但无庸讳言,冯小宁的几部电影在主题、结构等方面陷入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虽然在制作水平上一部比一部精致、华丽,但总觉得缺乏一种独到的主体体验而有拼凑之嫌,人物缺乏深度。”这些评价抹煞了冯小宁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事实并非如此。

冯小宁九十年代以来以《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为代表的几部战争题材影片,突破了已有的模式化,以电影手段表达了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仇的理解,个性化色彩鲜明,基本上清除了战争题材纪录片的痕迹,向战争题材电影艺术化迈进了一大步,在中国电影史上,有它独特的意义。

过去的战争题材电影,往往设置宏大的场景、众多的人物、二元的敌我对立态势、模式化的社会背景,造成宏大叙事的格局,追求史诗性的表达,制作目标是再现和还原真实的历史,使电影成为战争历史的纪录片。这类电影,创作主体的个性表达被掩盖,观念相对陈旧,公式化、概念化色彩被形式主义大场景所迷惑,缺乏对战争深刻的反思力度,忽略人性,无视弱小生命。如《大转折》、《大进军》、《大决战》等影片,延续的是五六十年代《南征北战》、《保卫延安》等电影的制作模式,尽管有所变化,但根本观念没变。过去,也有一些小制作,如《百合花》、《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但思维模式是一样的,同样是为了书写历史,只是从小人物的角度去证明宏大叙事的历史书写的合法性。

战争题材电影的历史化和艺术化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的目标是再现和记录以某种集体意识为“先见”而书写的历史的合法性,后者追求的是创作主体通过战争所引发的个体个性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指向的是现实的人对生命的即时感悟,它所叙述的是个体记忆中的历史。冯小宁的电影,消解了已有的条条框框,他也表现历史,但他所表现的历史,不再是已有的经过集体意志裁定了的权威的合法的历史,而是主体自身感悟到了的具体生动的、人性化的、情感化的历史。在《红河谷》中,主体努力彰显的是民族个体对藏汉民族血脉相融、同仇敌忾的大中华情感的体验和认同。雪儿达娃与阿妈、与格桑之间的亲情与恋情,消解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正如头人面对罗克曼的挑衅时所说的:“这个是汉族,这个是回族,这个是藏族,这是一家人,我们家里的事情就不用你们管了。”民族意识的自然流露,是个体对民族大家庭的自然认同。《黄河绝恋》借用欧文的视角来叙述中国人之间的内部矛盾,尽管异常尖锐激烈,但在“家仇”和“国恨”的选择中,民族大义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却始终摆在第一位,在黑子、安寨主和三炮之间,最终统一的意志体现在抗击外族入侵的行动中。《紫日》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情感,使之上升为一种对人类各民族之间和平相处的共同愿景的渴望,有着相对丰厚的人类共同的人性基础,同样是创作主体个性化的生命感悟。

个体记忆中的历史与按照集体意志书写的历史之间,会有一些出入。因为前者鲜活、透亮,后者加进了某些集体的意识形态观念,有时难以缀合所有个体生命体验,相对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作为个体记忆中的历史,冯小宁电影采取的是个性化亦即艺术化的表现方式。《黄河绝恋》中的三炮,在过去的叙述中不可能出现英雄壮举,《紫日》中类似于阿Q、陈奂生的杨玉福也很难有横眉冷对的气概。冯小宁在电影中却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民族文化在每一个民族成员记忆中的真实性,无论是三炮还是杨玉福,其语言动作,都有着充分的人性依据,他们好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文艺作品的真实性,来源于与现实相联系的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的人性真实。冯小宁电影文本中的人性,虽说是历史的,但却具有鲜活的现实意味。《红河谷》中的民族亲情和恋情,《黄河绝恋》中的伦理亲情和民族大义,《紫日》中的人类大同和人心向善的人文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哪个民族和社会都能从中得到共鸣。它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它也是鲜活的。正如冯小宁在谈到《紫日》时所说的:“当正义、壮丽、无私与奉献震撼人们心灵的时候,也正是我的创作愿望实现的时候,对于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法西斯恶魔,如果不把它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并且隔些年就再加几个钉子,没准哪天它就会复活。如果我的影片也能成为这样的钉子,我就知足了。”他还说:“表达最大多数人对于历史共有的感觉,正是我的创作动机。”他的电影所表达的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因为是个体的,所以是深刻的、独特的,也是过去战争题材电影所不具有的。

因为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的企图,艺术化的追求就成为了冯小宁电影追求的理想。这其中有商业的考量,但在冯小宁的无可奈何中,实际上可以看出冯小宁对美、特别是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面对记者的访谈,他说:“我是学美术出身,我始终相信电影应当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除了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本身的需要,我首先考虑的就是要拍得美丽,实际上我是个唯美主义者。”“战争残酷,而人在战争中挣扎求生,个人的命运几乎完全被战争主宰,同时每个人又在内心交战,充满了敌我矛盾和人性的斗争。美丽与残酷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反差,这就有了美学上的意义。”冯小宁用镜头语言与观众交流,他的镜头语言既有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又有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更有丰富的展现人物心路历程的特写细节。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用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技巧和表达方式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电影对戏剧性的追求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对自身艺术性追求的自觉选择。无论是劳逊、巴赞还是爱森斯坦等等著名电影理论家,对此,都有相当深入的论述。冯小宁电影对艺术的追求,首先就表现在对电影戏剧性的探索上。冯小宁战争题材电影大多是三个角色的戏。《红河谷》的戏剧冲突来自于雪儿达娃、丹珠和格桑之间的情感纠葛,由此派生的藏汉之间、藏英之间和藏藏之间的矛盾冲突,渲染了民族团结、共御外敌的个体生命体验。《黄河绝恋》中黑子、安寨主与安洁之间对立关系,延伸出阶级、阶层和民族矛盾的复杂关系,烘托的是人体生命体验中对民族英雄情结的敬仰。《紫日》净化了戏剧冲突的复杂性,以三个人物为中心设置戏剧冲突,直面人性善恶美丑,突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通民众,面对战争和生命生存陷入绝境时的心理情感抉择,再现的是表面平静如水,内心却波谲云诡的戏剧冲突。

三个角色的戏,在电影中作为人类思想情感展现的平台,具有开阔自由的表达空间,它可以“节外生枝”,容易伴生出许多相关情节,从而使戏剧冲突延伸出多声部的主题变奏曲,使电影表达内容丰富多彩,更易于创作主体表达自我生命体的复杂性。有人将冯小宁的电影结构进行人为的纯形式分析,认为:“《红河谷》、《黄河绝恋》、《红色恋人》等都借助于一个中国女性(阴性文化——被动)为中介(东方象征),设计了以一个西方男性(阳性文化——主动)为标志的西方人(西方象征)对中国文化逐渐认识、认同直到钟爱的过程,完成了一个受到西方他者承认和征服西方他者的双重表意。”这种牵强附会、主观臆断的解释,有违于文本实际,是对冯氏电影的一种践踏。

冯小宁战争电影的艺术追求还突出表现在对人物内在心理的深入开掘上。在艺术作为人学的意义上,电影表现人性的基础总是建立在对人的内在心理的展现上。《紫日》最能体现冯氏电影的心理分析特色。主要人物呈现为典型的三角关系,娜佳、秋叶子、杨玉福来自于三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语言不通,文化背景殊异,无法用语言沟通。在文本设定的情景中,三人唯一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具有求生本能。在求生本能的驱动下,求生的过程就成了三人之间民族隔阂、文化碰撞和个体人格较量、磨合的过程,心理冲突就在这种戏剧情境的设置中,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戏剧行动。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在《紫日》的电影画面中得到了精细的刻画。秋叶子的胆怯、畏缩而又时时惊慌不安的眼神、杨玉福痴呆而又不失警觉、坦诚的眼神,加上娜佳泰然自若、心无芥蒂的眼神,组成了特定环境中人性展露的精彩画面,使观众领悟到了谴责和厌恨战争的真实人性的力量。行为和语言细节的精选,也进一步强化了观众的这种人性真实性的感受。《紫日》的成功探索,主要在于人性的真实性的展现上,他所揭示的真理是:“人可以被消灭,但精神不会被打败”。

三个角色的戏,在中国现代曾经产生过许多优秀的剧作。袁牧之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二三十年代,袁牧之的《一个女人和一条狗》、《寒暑表》、《爱神的箭》等剧作,都是两个或三个角色的戏,这在当时引起过很大反响。角色的设置减少到两至三个,就需要剧作家在角色人物心理开掘上下功夫,对人物作出符合人性的心理解读,否则无法产生戏剧效果。这是现代戏剧由此产生的人性基础。冯氏电影继承了这一五四戏剧传统,使中国电影在表达战争与人的关系中,获得了人性化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冯氏电影的美学基石。但在后来的《举起手来》,为了顺应商业需求,冯小宁放弃了这一追求,是令人惋惜的。

冯小宁对战争题材电影艺术化的追求,还表现在对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追求上。他充分调动丰富的艺术元素,如音乐、音响、画面、色彩、光影等,以达到电影画面情景交融的感人效果。他将美术、音乐、表演等艺术门类熔为一炉,同时以美术绘画见长。他的电影画面色彩上没有大红大绿,线条也不见得粗犷有力,他不像张艺谋那样张扬和粗俗,他所追求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意境之美,讲究的是色彩的和谐、线条的张弛有度和境界的舒适大气。《红河谷》的高原雪山、河流青草,《黄河绝恋》中的黄土高坡、黄河湍急,《紫日》中大兴安岭的林区奇观,美妙的色彩和构图,与故事、人物的和谐并进,给人耳目一新的唯美的感受。暴力、仇恨、血腥,灭绝人性的阴暗心理,等等,这些与电影文本中唯美的格调形成强烈的美丑对照,从而达到了鲜明地表达主体生命体验的审美效果。

有研究者预言:冯小宁“作为见证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参与者,他的电影书写必然会留下历史纪录。在一定的时期内,如果认定他的身份,论证其影片的价值尚有待时日,那么,无论是作为一种类型片的开创者还是一个过渡者,他这一匹独立于世、一往无前的‘狼’将无人可以取代。这种意义可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证明。”我相信这种科学的预言会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2]黄献文.《昨夜星光:20世纪中国电影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3]冯小宁,方玉强.《冯小宁谈其新作<紫日>:在战火中凸现美丽》,《文汇报》.2001年4月29日.

[4]马丁·艾思林著,罗婉华译.《戏剧剖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6页.

[5]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宏大范文篇2

三个月前,面对持刀当街行凶的歹徒,江西财经大学学生郭松松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当歹徒逃窜四散后,他带着背部的刀伤回到学校,对只身勇斗歹徒的义举只字不提……直到几天前,被救的丁女士费尽周折找到学校,这件见义勇为不留名的英雄事迹才迅速传遍校园.

郭松松见义勇为不留名的壮举,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生动的表率。在全社会学习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下,大力宣传郭松松的动人事迹,号召学习郭松松的良好品德,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充分肯定郭松松正义行为和道德风范的同时,笔者以为事件中的另两个人的好风尚也该得到弘扬,他们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忠实践行者。

一位是受害人丁女士,她是作为郭松松见义勇为的受益人,在自己痊愈康复后立即着手寻找“恩人”。几番周折找到江西财经大学,向郭松松送上了一面锦旗。她还准备了两千元钱,“想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达一下心中的感激”。她那句“谢天谢地,我终于找到他了”,直白地显示了她知恩图报、扬人善美的品德。这虽然做人应有的良知,但在世下亦已弥足珍贵,不少人受人帮助后不辞而别,给爱心善举以诛心之害。丁女士作为一家大公司的主管,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富而好礼”,全体公民都应该学习。

另一位是送受害人去医院的的哥,丁女士仍在苦苦找寻之中,但他做好事不留名、不图报的义举,与郭松松一样让人感动不已。据丁女士回忆,“当时流了很多血,处在昏迷状态,醒来时已在医院里。”是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送往了医院。很多出租车司机拒拉丁女士这种情况的人,一怕血弄脏了车子,二怕犯血光忌讳,三怕拿不到车费。见到被劫丁女士流血的情况,这位出租车司机毫不犹豫地将她送到了医院,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不畏“三怕”救人的行为,也是见义勇为、克己助人,同样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宏大范文篇3

论文摘要: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

春节联欢晚会问世于1983年的除夕夜,春节晚会剧组采用了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用现场开辟的4部热线电话加强这种“共时性”与临场感。这样,人们在观看晚会节目时,就不再是简单地与己无关的“观看”,而是要“在春节晚会中过年三十”了——春节晚会把能够看到电视的中国观众都卷入到了这台晚会之中。这天晚上,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骤然上升,人们普遍爱上了这种通过现场直播与亿万同胞在春节晚会中高高兴兴“过节”的新样式。春晚发展到今天,也引起了大众的一些思考,它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发展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春晚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从春晚走过的这24年中不难看出春晚每年的节目形式都涵括了歌舞、相声、小品、戏剧、杂技等传统的文化节目,有的还增加了西方的歌剧、魔术等吸引人的新颖节目,虽然节目众多,但每一年的晚会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如1984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统一、团结;1996年春晚的主题是欢乐、祥和、凝聚、振奋、辉煌;2002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颂、社会主义颂以及改革开放颂。所有的主题都深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吸收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成果,在公共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平衡框架内,确立社会主义的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从而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作主;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

二、春晚的定位与主题构成

众所周知,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基本都被定位于诸如喜庆、欢乐、团结、祥和与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这不是电视文艺编导包括晚会创演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年节庆典的普遍意愿与共同心声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内容决定形式。春节联欢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这台电视晚会的形式特征。

很显然,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交流和宣传国家与民族在过去一年里的巨大成就,历数和展示各行各业在过去一年里的风云变幻,更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春晚的丰富内涵及寓意

事实上,春节联欢晚会在运用艺术展示的手段进行娱乐联欢的同时,或通过主持人之口,或通过节目的题材内容,或引入与当年的成就与辉煌密切相关的杰出人士如科技英才、体育明星、抗洪英雄、劳动模范包括海外学子、驻外人员乃至世界政要等等祝福拜年,已然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与清理盘点,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与普遍愿望,包括国际友人的良好祝福,集中地予以展现、宣示和传递。在营造辞旧迎新欢乐氛围的同时,也契合着电视荧屏前亿万观众的节庆心理,激发着大家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在用艺术的展示渲染年节的同时,也用审美的祈愿来宣示情怀、昭告理想。在这样一种将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的愿望及理想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异常热烈而又激情澎湃的节庆语境里,春节联欢晚会与其说是一台主题确定的特殊节目,毋宁说是一个使思想与情感加快传递、精神与理想高速交流的技术平台:东西南北中,广袤的国土,56个亲如一家的民族家庭,以春节的名义,在艺术与节庆的审美互动中,构成了一道传统年关的特殊风景。从而藉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年节仅限于家庭式团聚和亲情式祝福的庆典模式;借电视传媒,扩大并提升了年节团圆的节庆境界。每到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谁能说春节联欢晚会只是一台明星荟萃的文艺节目呢?实质上它是一次借助现代传媒与电视手段,宣示、交流和凝聚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思想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艺术文化手段和精神审美纽带。而这些国家宏大叙事的传播确实是非常隐性的,它隐藏在宏大的春晚节目中,却在晚会的过程中深深进入人们的心。因为百姓对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支持和信任,春晚所要传达的信息也将非常具体地深入百姓的心中,而这些信息通常是对于某种精神或者思想的宣传,特别是对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在2006年的春晚中,专题节目《赴台大熊猫》分为四个章节穿插在其他的节目板块之间,向世界人民传达的是大陆对台湾人民的友好以及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熊猫团团、圆圆也象征了我们对于团圆的向往。这样的专题,很显然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统一的决心和信念。别的题材如何,春晚是不容有失的,始终是作为“灵魂”的重大题材。具体到今年的春晚,以下的节目担负着这一重要任务:“雪灾”题材的“配乐诗朗诵”、《温暖2008》;奥运题材的《百年圆梦》、《火炬手》以及以市民与民工“城乡和谐”为主题的相声剧《公交谐奏曲》。

宏大范文篇4

关键词:春晚的意义意识形态宏大叙事凝聚和谐

春节联欢晚会问世于1983年的除夕夜,春节晚会剧组采用了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用现场开辟的4部热线电话加强这种“共时性”与临场感。这样,人们在观看晚会节目时,就不再是简单地与己无关的“观看”,而是要“在春节晚会中过年三十”了——春节晚会把能够看到电视的中国观众都卷入到了这台晚会之中。这天晚上,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骤然上升,人们普遍爱上了这种通过现场直播与亿万同胞在春节晚会中高高兴兴“过节”的新样式。春晚发展到今天,也引起了大众的一些思考,它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发展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春晚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从春晚走过的这24年中不难看出春晚每年的节目形式都涵括了歌舞、相声、小品、戏剧、杂技等传统的文化节目,有的还增加了西方的歌剧、魔术等吸引人的新颖节目,虽然节目众多,但每一年的晚会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如1984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统一、团结;1996年春晚的主题是欢乐、祥和、凝聚、振奋、辉煌;2002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颂、社会主义颂以及改革开放颂。所有的主题都深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吸收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成果,在公共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平衡框架内,确立社会主义的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从而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作主;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

二、春晚的定位与主题构成

众所周知,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基本都被定位于诸如喜庆、欢乐、团结、祥和与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这不是电视文艺编导包括晚会创演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年节庆典的普遍意愿与共同心声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内容决定形式。春节联欢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这台电视晚会的形式特征。

很显然,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交流和宣传国家与民族在过去一年里的巨大成就,历数和展示各行各业在过去一年里的风云变幻,更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春晚的丰富内涵及寓意

事实上,春节联欢晚会在运用艺术展示的手段进行娱乐联欢的同时,或通过主持人之口,或通过节目的题材内容,或引入与当年的成就与辉煌密切相关的杰出人士如科技英才、体育明星、抗洪英雄、劳动模范包括海外学子、驻外人员乃至世界政要等等祝福拜年,已然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与清理盘点,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与普遍愿望,包括国际友人的良好祝福,集中地予以展现、宣示和传递。在营造辞旧迎新欢乐氛围的同时,也契合着电视荧屏前亿万观众的节庆心理,激发着大家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在用艺术的展示渲染年节的同时,也用审美的祈愿来宣示情怀、昭告理想。在这样一种将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的愿望及理想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异常热烈而又激情澎湃的节庆语境里,春节联欢晚会与其说是一台主题确定的特殊节目,毋宁说是一个使思想与情感加快传递、精神与理想高速交流的技术平台:东西南北中,广袤的国土,56个亲如一家的民族家庭,以春节的名义,在艺术与节庆的审美互动中,构成了一道传统年关的特殊风景。从而藉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年节仅限于家庭式团聚和亲情式祝福的庆典模式;借电视传媒,扩大并提升了年节团圆的节庆境界。每到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谁能说春节联欢晚会只是一台明星荟萃的文艺节目呢?实质上它是一次借助现代传媒与电视手段,宣示、交流和凝聚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思想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艺术文化手段和精神审美纽带。

而这些国家宏大叙事的传播确实是非常隐性的,它隐藏在宏大的春晚节目中,却在晚会的过程中深深进入人们的心。因为百姓对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支持和信任,春晚所要传达的信息也将非常具体地深入百姓的心中,而这些信息通常是对于某种精神或者思想的宣传,特别是对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在2006年的春晚中,专题节目《赴台大熊猫》分为四个章节穿插在其他的节目板块之间,向世界人民传达的是大陆对台湾人民的友好以及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熊猫团团、圆圆也象征了我们对于团圆的向往。这样的专题,很显然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统一的决心和信念。别的题材如何,春晚是不容有失的,始终是作为“灵魂”的重大题材。具体到今年的春晚,以下的节目担负着这一重要任务:“雪灾”题材的“配乐诗朗诵”、《温暖2008》;奥运题材的《百年圆梦》、《火炬手》以及以市民与民工“城乡和谐”为主题的相声剧《公交谐奏曲》。

宏大范文篇5

我们从春晚走过的这24年中不难看出春晚每年的节目形式都涵括了歌舞、相声、小品、戏剧、杂技等传统的文化节目,有的还增加了西方的歌剧、魔术等吸引人的新颖节目,虽然节目众多,但每一年的晚会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如1984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统一、团结;1996年春晚的主题是欢乐、祥和、凝聚、振奋、辉煌;2002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颂、社会主义颂以及改革开放颂。所有的主题都深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吸收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成果,在公共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平衡框架内,确立社会主义的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从而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作主;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

二、春晚的定位与主题构成

众所周知,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基本都被定位于诸如喜庆、欢乐、团结、祥和与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这不是电视文艺编导包括晚会创演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年节庆典的普遍意愿与共同心声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内容决定形式。春节联欢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这台电视晚会的形式特征。

很显然,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交流和宣传国家与民族在过去一年里的巨大成就,历数和展示各行各业在过去一年里的风云变幻,更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春晚的丰富内涵及寓意

事实上,春节联欢晚会在运用艺术展示的手段进行娱乐联欢的同时,或通过主持人之口,或通过节目的题材内容,或引入与当年的成就与辉煌密切相关的杰出人士如科技英才、体育明星、抗洪英雄、劳动模范包括海外学子、驻外人员乃至世界政要等等祝福拜年,已然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与清理盘点,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与普遍愿望,包括国际友人的良好祝福,集中地予以展现、宣示和传递。在营造辞旧迎新欢乐氛围的同时,也契合着电视荧屏前亿万观众的节庆心理,激发着大家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在用艺术的展示渲染年节的同时,也用审美的祈愿来宣示情怀、昭告理想。在这样一种将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的愿望及理想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异常热烈而又激情澎湃的节庆语境里,春节联欢晚会与其说是一台主题确定的特殊节目,毋宁说是一个使思想与情感加快传递、精神与理想高速交流的技术平台:东西南北中,广袤的国土,56个亲如一家的民族家庭,以春节的名义,在艺术与节庆的审美互动中,构成了一道传统年关的特殊风景。从而藉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年节仅限于家庭式团聚和亲情式祝福的庆典模式;借电视传媒,扩大并提升了年节团圆的节庆境界。每到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谁能说春节联欢晚会只是一台明星荟萃的文艺节目呢?实质上它是一次借助现代传媒与电视手段,宣示、交流和凝聚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思想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艺术文化手段和精神审美纽带。

而这些国家宏大叙事的传播确实是非常隐性的,它隐藏在宏大的春晚节目中,却在晚会的过程中深深进入人们的心。因为百姓对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支持和信任,春晚所要传达的信息也将非常具体地深入百姓的心中,而这些信息通常是对于某种精神或者思想的宣传,特别是对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在2006年的春晚中,专题节目《赴台大熊猫》分为四个章节穿插在其他的节目板块之间,向世界人民传达的是大陆对台湾人民的友好以及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熊猫团团、圆圆也象征了我们对于团圆的向往。这样的专题,很显然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统一的决心和信念。别的题材如何,春晚是不容有失的,始终是作为“灵魂”的重大题材。具体到今年的春晚,以下的节目担负着这一重要任务:“雪灾”题材的“配乐诗朗诵”、《温暖2008》;奥运题材的《百年圆梦》、《火炬手》以及以市民与民工“城乡和谐”为主题的相声剧《公交谐奏曲》。

宏大范文篇6

【论文摘要】审美表述形态是多元的、个性的,新闻传播活动是独具个性魅力的审美创作过程,为了实现审美价值的合理表述,提高新闻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它要求审美创造者即新闻记者,要敢于在传播价值和形态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种表现形式,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是纪实类报道获得强势传播效果的重要审美特征。《内蒙》系列片从取材、用景、镜头处理、细节设计都很注重突出提起受众的审美感染力。

《内蒙边防纪事》系列片(以下简称《内蒙》)从策划到拍摄,从选材到内容,非常注重凸现电视文本人文化的传播价值和审美性的表述形态。全部纪实内容以审美主体即记者亲身经历事件或直接介入事件,近距离地感知、接触和体验传播对象,同时该片的取材和选景均从细节、微小处入手,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极富感染力的电视语言,体现审美与人文的有效结合,深入客体内心,实现情感共鸣。

正是凭借这种人文化的传播策略,它在播出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受众直视记者对生活原生态的审美化表述和对审美对象深层次的人文化挖掘。

一、主体全方位亲历原生态,实现传播者审美与人文意识的高度融合

在所有的20多篇纪实亲历中,记者对审美对象进行探索隐式的解读,体现了人生对于记者的一种考验,从某种程度上讲,记者体验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冒险”,在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时,记者要敢于去接触和征服。因此,主体全方位亲历原生态,是构成审美和人文致效的首要因素,没有这种全方位接触,记者即使去亲历,也只是与审美对象“蜻蜓点水”,难以形成能传输深层审美意义的体验。

此次走访不到一个月时间,五组记者深入到内蒙古八千里边防一线几十个连队、哨所,行程上万公里,他们上高山、下哨所、穿雪原、走戈壁,拍摄了大量真实感人的故事。生动细腻的电视画面,除了反映出记者高超的电视表现能力和素质,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彰示和折射出了记者作为审美主体对采访对象即审美客体所表现和融入的深厚情感。期间,采访小分队一行奔赴了雪域孤岛伊木河、额尔古纳原始森林、博克蒂沙漠,从大兴安岭茫茫林海到阿拉善大漠戈壁,从巴尔虎草原的夫妻哨到三角山上的“相思树”,哪里有哨所,哪里就有记者的足迹,哪里有士兵,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正是凭借着这股执著和热情,记者们与八千里边防生活原生态进行了全方位的接触,用电视画面纪录了大量感人生动的细节。如在大兴安岭最高的宝格达山哨所拍摄的两名记者,忽然发现天空中出现了罕见的“三日同辉”景观,为了给观众呈现完美的电视情境,记者立刻掉转摄像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画面。然而,其中有位记者只顾拍摄,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鼻子已经被冻白了。后在医务人员的悉心呵护下,才将冻伤的鼻子救治好。试想,记者如没有不畏艰险、大胆剖析审美对象的敢性意识,怎可给观众留下美丽感人的画面呢。

正是凭着这股记录真实的亲历理念,边防记者此行创造出了很多感人心弦的记录和“第一”,拍摄出了充满审美魅力的精品,如《最后的夫妻哨》、《生命禁区的巡逻兵》、《初识大漠驼兵》、《诺门罕的回忆》、《三角山哨所“相思树”》、《神山上的“神哨所”》、《阴山脚下的骑兵》、《雪域孤岛中的热血卫士》,等等。记者们对生活原生态的全方位亲历在电视文本中得到了充分证明,边防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感动了记者,记者作为审美主体有效再现镜头,在叹服自然的同时,折服了自己和受众的心灵。《最后的夫妻哨》中,记者通过直接现身与张坤红进行对话,“每次查线回来都带干粮吗”、“为什么靠在电话杆上”、“暴风雪过后怎么样”、“冬天经常发生故障吗”,四个简单的发问和张坤红朴实的回答,引起的是主客体心灵的强烈震撼,作者与审美对象的接触,在向受众传达这样的哲理:亲历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首要条件。对于新闻记者来说,主体思维的全方位亲历意识,是记者进行审美表达的首要因素。

二、审美主体的策略性选题,实现和满足了社会大众的主流心理诉求

有效而恰当的选题,是实现记者与新闻事实一体化,引发审美主体与客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情感共振效应的前提基础。良好的选题要求记者必须对社会大背景景观进行全面而透彻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再对报道对象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剖析,实现思想意识和审美领域的双重变奏,达到一种情感趋同、角色类同、认知略同和行为协同的状态,从而向受众展现极具审美内涵的客体,对受众实现情感引导和心理关怀。

在此次边防行采访中,我们可以透过细腻的电视文本,鲜明地看出记者对报道对象深入而细致的分析,20余段感人情节尽数立足展现内蒙古边防的小、散、远个体,这首先就是社会大众心理的普遍反映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流民意人文化倾向的日益凸显,大众关注的焦点开始向弱势群体和小散远群体转移,这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引导着社会舆论朝着良性和健康前进,它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积极提升的有力展现。

《内蒙》纪事片正是有效把握住了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将镜头定位在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的平凡而又伟大人与物,始终用细腻的画面情节展现不外世人所熟知的个体,从而唤起普遍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同。从骑兵到驼兵,从雪域孤岛到生命禁区,从兵妈妈送健康到祖孙三代同守生命线,从物到人再到景,记者展现给受众的是一道道远离都市生活的嘈杂、遥远、陌生而又感人至深的风景,在《生命禁区里的巡逻兵》中,记者用一句谚语引出生命禁区清河口的危险,“过了贺兰山,越走越辛酸,到了清河口,扭头就想走。”但随后的描述可以让大众一目了然,“这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7毫米,蒸发量却是3700多毫米。全年6级以上的大风要刮260多天,经常要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冬

季最低温度零下35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46摄氏度……清河口哨所有8名官兵,一个月由连队派人来轮换一次。生活给养要从300多公里以外来补充,当地水源全部是苦咸水,生活用水要跑100公里才能运来。值勤和巡逻是他们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巡逻方式根据不同的任务,通常采用徒步、乘车和骑骆驼。”短暂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清河口的恶劣环境一目了然,受众在不经意间只能唤起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对边防军人的一种高度的崇敬感油然而出。试想,作者若选择在繁华喧嚣的都市或灯红酒绿的风场,此情此景何能把握住大众内心深处

的心弦。因此,有效而策略性的选题是提升电视文本魅力的有效砝码。

三、主体叙事技巧的人文化撷取,提升电视文本的审美性和情感性效应

电视文本较之其它媒体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这是电视媒体自身的魅力所在。一步好的电视纪实作品不仅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记者拥有全方位的亲历意识和有效选题,而且还要能够策略性地灵活运用电视镜头手段和语言来展现情感。在《内蒙》系列纪实片中,记者在整个媒介事件和形象传播中,运用大量人文化的操作手段来减少传播信道中的“噪音”,无形中为审美价值的表述创造情感上的积淀。首先,适时的主体介入有效提升作品感染力。主体化的叙事情境表现为新闻记者完全存在于报道内容里,并以第一人称身份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进行情感和语言的直接交流,两者共同融入同一世界,实现心灵的直接对话与碰撞。受众在进行新闻阅读之前,都有一定的审美心理期待,希望被传递信息拥有很高的“保真”度和情感性就是重要的审美阅读心理,在主体化的叙事情境里,作者完全与报道客体处在同一世界里,以“我”的身份频繁出现,与文章中的人物直接进行情感和语言的交流,自然能够得到受众审美心理的认同。在《初识大漠驼兵中》中,记者跟随驼兵进行了巡逻,为避免巡逻之路在电视文本上的繁冗拖沓和单调乏味,记者在巡逻队做饭时切入自己和主人公关于巡逻常识和背景的系列对话:“像这样的活动一年搞几次?你们今天出来在沙漠中要走多少公里?”寥寥数语,就将关于本应提前讲述的信息介绍完毕,既不突兀又很自然。

其次,生动人性化的语言魅力增强人文效果。语言是电视文本向审美对象展现主体内在魅力、实现主客体情感共振效应的有效手段。作为审美创造者的记者从审美创作的意图出发,运用合理的审美框架对叙述者的语言和审美对象的语言进行审美选择,并借助一定的词语和句式来实现审美情感的渗透。《内蒙》系列纪实片,能产生内在审美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就是生动化和人性化的语言措辞。在《三角山哨所“相思树”》中,整个文本在简要的口导之后,用了记者与军嫂郭凤蓉的对话同期处理。前后三个简短的问答有效反应了郭凤蓉的人格魅力,尤其是最后的“那我们去您家行吗?”“那不方便吧,就这样吧,再见啦,抱歉……”她的意外拒绝之辞让记者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军嫂的人格魅力,同时,又从暗处映衬出受众对丈夫李向恩连长的尊敬和期待。独特的语言运用有效彰显了丰富的人格魅力,是电视文本产生活力的源泉。

再次,借助精巧的细节展现独特而细腻的情感风貌。细节是新闻文本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用特定的媒体文本形式来表现审美感染力的一种手段。投射在电视文本中,在画面的展现、镜头的运用和影像文本的连续性上采用细腻的刻画和设置来展现主客体的意识和思想。在《兵妈妈送健康》中,记者注重通过多次展现兵妈妈、心理学教授王立秋和哨所战士的之间心理咨询互动的细节,来展现边防战士同样呼唤心理关爱的命题。通过新战士白龙打消退堂鼓、士官狄少波增强信心以及哨所其他战士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向受众展示了边防线上存在心理防线,将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地提升和展露,是很大的创举。记者反复运用王教授和边防战士的镜头交接来展现真诚的交流,细腻而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在给官兵带来精神上享受的同时,也让受众感到了心理上的健康。

四、多元化的层次结构形式,增强文本内在的审美性和人文性厚度

新闻作品的结构,就是新闻作者在新闻作品的写作活动中,对新闻作品的组织、安排、构造。在电视文本安排中,合理的叙事结构不仅能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而且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一切都需要作为审美创造主体的记者对叙述文本进行人性化的权衡与审美化的思考。《内蒙》系列纪实片之所以能让受众感受到一种内在的人文魅力和审美厚度,和文本自身多元化的结构安排是分不开的。《初识大漠驼兵》中,记者在展现了博克蒂沙漠的实际情形后,就采用人物现场对话的结构形式来表现和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大面积的对话同期声的运用将驼兵魅力深刻展现。在《生命禁区巡逻兵》中,记者运用大块镜头重点展现巡逻路上供官兵休息和避难的“风雨亭”,通过将1995年3月11日的一幕和现今的连队、哨所情况进行双向对比,灯亮了、水净了、路通了,驻扎在生命禁区里的部队正在发生信息化和基地化。官兵在生命禁区里体会到组织温暖,受众通过镜头感受到人文关怀。巧妙的对比安排鲜明、自然地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同样的对比安排在《边防官兵的绿色行动》中也得到恰如其分的运用。

直观叙事和间接叙事的双向运用也可有效提升文本的内在魅力。在《千里边防网络牵》中,记者以一个运用信息手段处理马群越境事件的场景进行直观叙述,反映边防信息化建设成果。

随后又通过大量的同期画面,以战士唐世甲之口来讲述边防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直观描述和间接叙事的双效运用将边境管理的进步展现的完美无遗,观众在轻松的文本解读中即可获得直观的审美愉悦。

五、一点警示:人文情感的营造,要坚持准确而和谐的审美理解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种表现形式,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是纪实类报道获得强势传播效果的重要审美特征。《内蒙》系列片从取材、用景、镜头处理、细节设计都很注重突出提起受众的审美感染力。但是,记者在进行情感氛围的营造时,也应要注意不可滥用情感,处处煽情,尤其是在进行具体的细节描述时,一定要坚持审美适度的法则,过分地渲染情感则会使新闻事实失去其应有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起到相反的传播效果。

宏大范文篇7

郭松松见义勇为不留名的壮举,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生动的表率。在全社会学习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下,大力宣传郭松松的动人事迹,号召学习郭松松的良好品德,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充分肯定郭松松正义行为和道德风范的同时,笔者以为事件中的另两个人的好风尚也该得到弘扬,他们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忠实践行者。

一位是受害人丁女士,她是作为郭松松见义勇为的受益人,在自己痊愈康复后立即着手寻找“恩人”。几番周折找到江西财经大学,向郭松松送上了一面锦旗。

她还准备了两千元钱,“想表达一下心中的感激”。她那句“谢天谢地,我终于找到他了”,直白地显示了她知恩图报、扬人善美的品德。这虽然做人应有的良知,但在世下亦已弥足珍贵,不少人受人帮助后不辞而别,给爱心善举以诛心之害。丁女士作为一家大公司的主管,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富而好礼”,全体公民都应该学习。

另一位是送受害人去医院的的哥,丁女士仍在苦苦找寻之中,但他做好事不留名、不图报的义举,与郭松松一样让人感动不已。据丁女士回忆,“当时流了很多血,处在昏迷状态,醒来时已在医院里。”是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送往了医院。

很多出租车司机拒拉丁女士这种情况的人,一怕血弄脏了车子,二怕犯血光忌讳,三怕拿不到车费。见到被劫丁女士流血的情况,这位出租车司机毫不犹豫地将她送到了医院,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不畏“三怕”救人的行为,也是见义勇为、克己助人,同样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宏大范文篇8

关键词:春晚的意义意识形态宏大叙事凝聚和谐

春节联欢晚会问世于1983年的除夕夜,春节晚会剧组采用了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用现场开辟的4部热线电话加强这种“共时性”与临场感。这样,人们在观看晚会节目时,就不再是简单地与己无关的“观看”,而是要“在春节晚会中过年三十”了——春节晚会把能够看到电视的中国观众都卷入到了这台晚会之中。这天晚上,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骤然上升,人们普遍爱上了这种通过现场直播与亿万同胞在春节晚会中高高兴兴“过节”的新样式。春晚发展到今天,也引起了大众的一些思考,它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发展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春晚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从春晚走过的这24年中不难看出春晚每年的节目形式都涵括了歌舞、相声、小品、戏剧、杂技等传统的文化节目,有的还增加了西方的歌剧、魔术等吸引人的新颖节目,虽然节目众多,但每一年的晚会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如1984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统一、团结;1996年春晚的主题是欢乐、祥和、凝聚、振奋、辉煌;2002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颂、社会主义颂以及改革开放颂。所有的主题都深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吸收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成果,在公共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平衡框架内,确立社会主义的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从而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作主;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

二、春晚的定位与主题构成

众所周知,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基本都被定位于诸如喜庆、欢乐、团结、祥和与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这不是电视文艺编导包括晚会创演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年节庆典的普遍意愿与共同心声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内容决定形式。春节联欢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这台电视晚会的形式特征。

很显然,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交流和宣传国家与民族在过去一年里的巨大成就,历数和展示各行各业在过去一年里的风云变幻,更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春晚的丰富内涵及寓意

事实上,春节联欢晚会在运用艺术展示的手段进行娱乐联欢的同时,或通过主持人之口,或通过节目的题材内容,或引入与当年的成就与辉煌密切相关的杰出人士如科技英才、体育明星、抗洪英雄、劳动模范包括海外学子、驻外人员乃至世界政要等等祝福拜年,已然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与清理盘点,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与普遍愿望,包括国际友人的良好祝福,集中地予以展现、宣示和传递。在营造辞旧迎新欢乐氛围的同时,也契合着电视荧屏前亿万观众的节庆心理,激发着大家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在用艺术的展示渲染年节的同时,也用审美的祈愿来宣示情怀、昭告理想。在这样一种将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的愿望及理想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异常热烈而又激情澎湃的节庆语境里,春节联欢晚会与其说是一台主题确定的特殊节目,毋宁说是一个使思想与情感加快传递、精神与理想高速交流的技术平台:东西南北中,广袤的国土,56个亲如一家的民族家庭,以春节的名义,在艺术与节庆的审美互动中,构成了一道传统年关的特殊风景。从而藉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年节仅限于家庭式团聚和亲情式祝福的庆典模式;借电视传媒,扩大并提升了年节团圆的节庆境界。每到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谁能说春节联欢晚会只是一台明星荟萃的文艺节目呢?实质上它是一次借助现代传媒与电视手段,宣示、交流和凝聚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思想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艺术文化手段和精神审美纽带。

而这些国家宏大叙事的传播确实是非常隐性的,它隐藏在宏大的春晚节目中,却在晚会的过程中深深进入人们的心。因为百姓对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支持和信任,春晚所要传达的信息也将非常具体地深入百姓的心中,而这些信息通常是对于某种精神或者思想的宣传,特别是对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在2006年的春晚中,专题节目《赴台大熊猫》分为四个章节穿插在其他的节目板块之间,向世界人民传达的是大陆对台湾人民的友好以及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熊猫团团、圆圆也象征了我们对于团圆的向往。这样的专题,很显然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统一的决心和信念。别的题材如何,春晚是不容有失的,始终是作为“灵魂”的重大题材。具体到今年的春晚,以下的节目担负着这一重要任务:“雪灾”题材的“配乐诗朗诵”、《温暖2008》;奥运题材的《百年圆梦》、《火炬手》以及以市民与民工“城乡和谐”为主题的相声剧《公交谐奏曲》。公务员之家

宏大范文篇9

*州地处我国大西南、亚洲三大区域板块——大中华经济圈、东南亚联盟经济圈、南亚联盟经济圈的结合部。随着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关系加强,实施南向战略,*州特殊地理位置显得越来越来突出。无论从长远的观点看,还是从现实的紧迫性以及地缘政治的角度讲,制定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目标和平台,从而加快实施连接云南与缅甸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不仅对加快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与南亚联盟的合作至关重要,而且对有效应对世界能源政治变化至关重要。

一、实施南亚大通道战略是中国面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地缘政治和区域战略的取向上,选择全方位开放、多渠道、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推动全球化进程。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发挥自己在区域合作中地区大国的作用,实施南向打开陆上国际大通道战略,这是中国面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

东南亚、南亚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自年起,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以平均15%的幅度增长。中国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区域合作和区域贸易向着更快更大规模发展,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地缘政治战略的需要和多渠道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资源需求和市场需求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洋已成为群雄争斗的目标。中国是距印度洋最近的大国。中国与南亚、中东、西亚、非洲、欧洲发展经济政治关系,印度洋是必经之地。目前我国通向印度洋的通道仅有经马六甲海峡的一条海上通道。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的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年起,我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家对外战略中不可忽略的头等问题。我国进口的原油主要是从中东和非洲进口,而且主要是海上运输,据统计,*年从中东进口原油4636.51万吨,占原油进口量的50.9%;从非洲进口2218.2万吨,占原油进口量的24.3%。两者合计占75.2%。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从这两地进口的原油都要经马六甲海峡。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约60%驶往中国,其中绝大部分是油轮。因此,只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战略石油通道,就可以随时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而今台海局势紧张,南海之忧,菲律宾开发油气染指南沙;越南南沙旅游,意在资源;美图谋马六甲海峡等等,形成了我国经济安全“海峡困局”。石油运输海上通道安全变数越来越大,迫切需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国际通道战略和出海通道安全。因此,打通大西南陆上出海通道,南向印度洋,突破“海峡困局”,成为中国21世纪的战略选择。

二、*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

*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全州三县两市一区,除一个县外,其它两县两市一区与缅甸接壤,山水相连。国境线长503.8公里。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是连接三大经济区、南向印度洋(直距600公里)的战略结合部和经济大走廊。

1、*是我国与两亚连接的重要门户,是陆路边境对外开放的最好方位

从区位优势分析,*州位于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和三大市场的交汇地。是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合作中独具优势的大西南重要门户。从地理条件上分析,有三条理由足以证明*是我国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对外开放条件最好的方位。第一,从北方开放,经黑龙江出境连接俄罗斯向欧洲延伸,经第一座亚欧大陆桥到圣彼得堡有14000公里,路途遥遥,人烟稀少;第二,从西北方向开放,经新疆出境穿过中亚、西亚第二座亚欧大陆桥,新疆到欧洲的鹿特丹港运距也有13000公里左右,所经地区人口少,“市场”容量小,且受到“三股”势力的不利因素限制;第三,从西方向开放,西藏与南亚印巴次大陆之间有喜马拉雅山阻隔,能通行的少数几个出口海拔也在5000米左右,受制于自然条件和经济规模。而从西南方向开放,从昆明出发沿公路一天即可到达相邻国家的边境,且地理、气候条件优越,边境口岸、对外通道可以“全天候”利用。尤其从*出境经缅甸连接两亚、南向不到1000公里就可到达印度洋、安达曼海和南亚次大陆,由此,可以看到*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十分显著。

从对外开放角度分析。我国以往主要面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沿海为主的亚太战略、欧洲战略受到挑战,特别是“马六甲困局”的警示,21世纪的亚太战略、欧洲战略应以海洋和陆地相结合,必须让海上通道及陆上通道同时参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化。*处在我国陆上通道参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

2、*是确保我国未来石油传输安全的重要战略要地

从能源地缘政治角度分析,进入21世纪,能源竞争进一步成为国家之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是全球消费比例最高的能源。目前,世界石油消储区形成了以北美、亚太、西欧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构成格局和以欧佩克等为主的世界石油储产量区域格局。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亚太地区位居第二,西欧第三。这三个地区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近80%,其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2%。世界石油的消费区域结构与资源区域的构成严重错位和失衡,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将会更激烈,也使对原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面临更大的压力,世界能源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当今,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从里海到外高加索,再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能源聚集地带。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了65%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专家把北非—波斯湾、里海—俄罗斯称为“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而围绕着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又形成了两环世界能源需求圈,第一环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第二环包括北美、南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太平洋地区。在世界能源需求圈中。从能源需求未来发展趋势及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的关系上考虑,亚太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据预测,*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因此,亚太地区称为未来的“世界能源需求心脏地带”。我国作为亚太地区大国和石油消费进口大国,必须确保从供应心脏到需求心脏的安全运输通道。*州不仅处在两环能源需求圈的中心腹地,而且是在从“需求心脏地带”通往“供应心脏地带”的战略要冲。

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在石油的需求大幅度提升。我国目前石油储备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远。中国和平崛起,只有解决好能源供应问题,才能确保成为经济强国。世界上任何国家崛起,稳定的能源供应是首要条件。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是海上石油生命线。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进口原油运输五分之四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与中国经济安全息息相关。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复杂化随时可能威胁中国的经济安全。规避这种战略能源运输风险,建立连接云南与缅甸的国际大通道,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而*是必经的要道和通关口岸。

三、南向国际大通道战略及建设方案

1、马六甲海峡风险加剧,南向大通道建设刻不容缓

20世纪80年代始,美国积极推行“两洋战略”(太平洋、印度洋),以图掌握全球16条海上要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多年来志在必得的一个战略要地。如今以反恐名义摆到桌面上搞所谓《区域海事计划》,提出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据分析,美国的战略意图大体是:第一,美国在马六甲海峡立足,使俄罗斯海军打消重返越南北部湾基地的想法;第二,马六甲海峡毗邻中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和重要能源供给线,马六甲海又与台湾海峡、南中国海相距较近,而只要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就将永远成为中国崛起的“绊脚石”。第三,美军进驻马六甲海峡,将使印度海军难以向太平洋一侧发展;第四,美国在马六甲海屯兵,还将使日本不得不继续服从于美国。由此可以看出马六甲海峡的潜在问题日趋复杂化,我国的石油运输“生命线”面临严峻挑战,开辟新的石油安全运输线刻不容缓。大西南陆上通道,连接云南与缅甸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是不可多得战略选择。

2、滇缅陆水联运通道建设

滇缅陆水联运通道从昆明经大理、保山、瑞丽至缅甸八莫港,再沿伊洛瓦底江南下经曼德勒港至仰光港。这一条通道包括高等级公路、口岸枢纽、中转站、水路和出海港,全长2192公里。其中昆明至八莫陆路910公里,八莫港至仰光水路1280公里。目前这条通道从昆明至瑞丽陆路已有等级公路,瑞丽至八莫有便道可以通车。八莫至仰光水路分段分别已有500吨级800吨级船舶和轮船通航。通道在中国境内已有较好的陆上运输基础,缅甸境内水路也有较好的通航条件和理想的港口建港基础,是一条包括高等级公路、口岸枢纽、中转站、水路和出海港在内的陆水联运通道。该通道的开辟既可促进滇缅经贸合作,又可为大西南提供由瑞丽经伊洛瓦底江直达印度洋的出海通道。从昆明经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通道终点仰光港至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较昆明至我国沿海各港口绕马六甲海峡至上述地区缩短3000公里。中缅双方从1996年始,已开始联合考察、堪测设计,提出一整套报告和文件以及会议纪要,但由于中途变故被搁浅。

3、昆明—仰光高等级公路建设

从昆明至仰光的滇缅公路全长1800多公里,是中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和南亚发展经贸关系的又一重要通道之一。目前,这条公路中国段从昆明至瑞丽长747公里,是320国道干线上海-瑞丽的末端,也是云南中国段最大的交通主动脉。目前除保山至*200余公里尚属二级路面外,其余段基本实现了高等级化。缅甸段从仰光到曼德勒也已是高等级公路,但从曼德勒-腊戌-木姐段需要改建。滇缅公路是中缅两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产物。战时是我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战后又是加强两国传统友谊、开展经贸活动的重要运输线。加快完善和完成改建扩建这条友谊桥梁通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政治经济意义。

4、泛亚铁路西线建设

泛亚铁路西线走向为昆明-大理-保山-瑞丽-缅甸腊戌-曼德勒-仰光-毛淡棉-耶城-泰国南多-帕依-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泛亚铁路西线东起我国长江之口上海港,西经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州东侧的仰光港后,穿经泰国、马来西亚,终点为新加坡。该线国内段,大多已建成铁路网,需要新建的路区段少。国内线有沪杭、浙赣、湘黔以及成昆铁路,昆明-广通-大理等段共3000公里。国际段缅甸境内有仰光-曼德勒-密支那1166公里。国内段只需新建大理至瑞丽的552公里,国际段只需修瑞丽至腊戌195公里,共新修747公里就可以从昆明到仰光铁路全线通轨,并从缅甸耶城与泰国的班塔纳区段连接,即可与马来西亚铁路接轨直达新加坡,投资少、见效快。此外,泛亚铁路西线由缅甸曼德勒向西可达印度,经局部完善后可延续至伊朗、土耳其、希腊穿越欧洲腹地至达大西洋岸荷兰王国的鹿特丹港。泛亚铁路西线建设开通,将形成新的第三座欧亚大陆桥,前景十分广阔。

四、泛亚铁路西线建设的意义及方案选择

1、泛亚铁路西线建设的意义

为改变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原油经马六甲海峡单一运输风险,我国政府一直在寻求石油来源多元化,开辟确保我国石油供应安全保障的新战略,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等签署了购买石油和修建输油管道的协议。但这两条管道的修建近来遭到了美国和日本的严重干扰,而且俄罗斯对我国的崛起一直怀有戒备之心,中俄安大输油管道方案被冻。依靠俄罗斯和中亚石油实现石油来源多元化的外部阻力很大。据测算,就算安大线和中哈石油管道建设顺利,从俄罗斯和中亚进口的石油也达不到进口需求的一半。从中东和非洲进石油的绝对量仍比目前要大,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仍是举足轻重。避开马六甲海峡,开辟寻求新的替代性运输方式及运输通道仍然是个重大战略课题。

2、泛亚铁路西线建设的主要方案

目前国内探讨避开马六甲的替代运输方案主要是“克地峡运河”、“海陆联运陆桥”和“泛亚洲石油大陆桥”三个方案。

①克拉地峡运河方案。克拉地峡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半岛,是泰国南部的一段狭长地峡,地峡以南约400公里地段均为泰国领土。该方案就在克拉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修这条运河就可不必穿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运河一旦开通,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程至少可缩短1200公里,大型轮船可节省2~5天时间,这对航运严重依赖马六甲的国家是件大好事。但该运河的开辟需要5~10年时间,耗资280亿美元,而且克拉地河的开通对一向受益于马六甲海峡的马来西来、新加坡等国的利益造成巨大冲击,在东盟内部形成新的矛盾和冲突,也会严重影响中国与马六甲海峡两岸国家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泰国政府没有足够的经费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开工建设,而泰国南部穆斯林聚居的五个府长期以来闹独立,运河预案刚好将这五个府与国土主体隔开,可能导致国家分裂。基于这些因素,泰国政府提出折中的“海陆联运陆桥”方案,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克拉地峡运河方案。

②海陆联运陆桥方案。该方案是在克拉地峡修建公路、铁路和输油管道。但该方案要求物资和石油重复装卸,公用油轮要增加一倍,该方案对我国并不合算。实际上“克拉地峡运河”方案和“海陆联运陆桥”方案还是解决不了与马六甲海峡同样的问题,因我们担心马六甲海峡实际上是担心美国卡脖子,但改道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美国在泰国的梭桃邑、乌塔保、曼谷也有驻军。

③泛亚洲石油大陆桥方案。泛亚洲石油大陆桥方案是目前准备修建泛亚铁路进行石油运输。这是一个前景比较看好的替代运输方式。通过此方式,石油运输不仅能够完全避开马六甲海峡,而且便利,省时、省费,非常经济。只要我国进口的石油在安达曼海寻找一个有铁路的港口卸载就可以顺利运入我国。毫无疑问,仰光港就是现成的和最好最合适的港口。但泛亚铁路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方案,三条方案只有西线具备这个条件。而东线、中线没有这个条件,东线要经由几个国家,特别是中越关系复杂,而中线运距长,同样要经过几个国家,从安全的角度看很不利。尤其是辅之干输油管道建设,就更谈不上了。因此,西线方案无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战略安全的角度讲都是最适合和最好的选择。

泛亚铁路西线的建成将形成与地缘经济关系紧密联系的国际区域经济大动脉,形成中国进入印度洋的最近通道和与西亚和欧洲的经济交往便捷的交通运输线,构成沟通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及亚欧大陆的交通运输网络,将降低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原油经马六甲海峡的单一风险。经比较,由昆明至瑞丽出境,经曼德勒至仰光的陆路运程2415公里,比昆明经广州绕马六甲海峡至仰光的运程7066公里缩短4651公里;从昆明经缅甸、泰国至新加坡5500多公里,比经广州、湛江出境至新加坡缩短运距3000多公里。由上海经昆明、大理、瑞丽至仰光的大陆桥总长度为4840公里,比绕马六甲海峡至仰光大陆桥缩短运程约3000公里。

五、正确定位*大发展方略

1、*在中缅关系、经贸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门户,不仅是连接三大经济区的交汇地点,而且是连接云南与缅甸国际大通道、南向印度洋的经济走廊和关键枢纽环节,所处的地位在中缅两国关系、两国经贸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维护中缅两国的传统友谊健康发展,首先巩固好、发挥好*这块桥梁和纽带非常重要。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在中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重视充分发挥*特殊的地缘关系和人文背景,增进两国边民的友好往来,巩固中缅两国的世代友好关系。*在中缅关系以及在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南向印度洋的发展战略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站在时展、历史和现实的战略高度,重视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同缅甸的友好合作,积极推进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南向印度洋战略合作争取主动权。

自古以来,中缅两国亲仁善邦、共饮一江水,“胞波”情谊深。老一代两国领导人精心培植的传统友谊,政治互信基础,虽经几度风雨,特别是缅甸政府几经动荡,中缅关系一度受损,但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根基牢固,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未受破坏。当前影响两国关系因素固然来自外部势力的干扰,但两国边境存在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的影响不能忽视。加强中缅关系事关重大,发展经贸关系优势互补、加强双边合作利国利民,建设连接两国的国际大通道将给两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当前缅方对大通道建设犹豫不决,特别是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建设方案最先是缅方提出来的,但后来经两国联合考察组共同考察、堪测设计、万事俱备,只差签订协议,缅方却突然变故。泛亚铁路西线建设方案,缅方采取消极态度,不积极、不支持。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缅甸对我国发展崛起强大产生担忧和顾忌,要消除这些心理障碍,工作重点在边境、在*。

*不仅仅是开展两国边民商贸活动、人员交往、维护两国传统友谊等传统意义上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开展更高层次的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融入世界经济伙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资源需求和市场需求,连接云南与缅甸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势在必行。全面提升*的战略地位,大力支持和重视*加快发展是消除缅方心理障碍的关键一环,也是用和平崛起的战略和理念影响缅甸,带动缅甸共谋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对缅关系的特殊地位,树立和平合作、共谋发展的形象,尽快启动连接两国国际大通道建设,使两国关系、经贸合作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新要求。

2、发挥*区位优势,定位*发展方略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毗邻,和云南*山水相连,城镇相接,村寨相依,田地相间;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是连接东南亚与南亚的必经之地,也是我国进入印度洋的捷径,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缅关系在我国周边关系特别是东南亚、南亚之间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它国家不可比拟。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缅甸作为东盟成员国之一,地处连接南亚与东南亚两大板块的战略要冲,又是我国通向印度洋出海口的最便捷的陆水通道。缅甸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陆地构成了我国构筑周边安全地缘战略依托东南亚和南亚两大板块的结合部黏合剂,在海上可成为我国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向东可经安达曼海监控和影响马六甲海峡的态势,掩护我国南海地区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向西可经孟加拉湾直下到被称为世界海权“心脏”地带的印度洋,建立并保障我通向中东地区和非洲战略资源供应通道,通过我国在印度洋的存在,实现对大国行为的影响。当前,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加强和深化中缅关系是我国实施“两亚”和南向战略的关键和任务。

*要适应新形势下中缅关系的发展,必须立足贯彻“睦邻、安邻、富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政策,全面推动中缅睦邻友好关系和推进和平崛起战略,打造中缅友谊桥梁,连接“两亚”,南向印度洋的发展平台。为构建这一发展平台,*州委州政府提出了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基础、调整结构、建立支柱、打造品牌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地缘政治需要出发,将*建设的目标放在多功能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枢纽中心进行战略规划和战略建设。构筑包括通道、信息、经济、贸易、旅游、科技、文化、生态与环保、金融、能源、产业、禁毒和友谊等功能齐全、系统完善的发展平台。

—通道功能。以大通道战略为主线,推动“昆明-*-曼德勒-仰光”国际大通道经济走廊、政治走廊建设,促进这一承载多功能经济效应,提高*的综合发展能力和对内对外吸引力、影响力的战略工程建设步伐。

—信息功能。开创经济走廊信息化建设,实现*-缅甸信息走廊与“电子东盟”接轨,以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以信息化推动*内连外接的良性互动。

—经济功能。依托*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开放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创建沿边开放经济增长带,构筑内连外接的贸易、加工、仓储、交易中心平台。

—贸易功能。以外贸兴州为动力,加快*以中缅贸易为托,黏合三大市场,构筑中缅、中印、中孟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中心。

—旅游功能。以旅游活州为开拓,开拓*-缅甸-印度-孟加拉国际旅游网络建设,提升*旅游多功能和国际化建设。

—科技功能。以科技兴州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使经济走廊科技化。

—文化功能。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优势,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中缅历史文化背景、两国传统友谊和民族情结发挥*民族“歌舞之乡”、“孔雀之乡”的丰富内涵,扩大外延,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具战略深远意义的多元文化发展,承接中缅、中印友谊桥梁,为黏合三大市场服务。

—生态环保功能。高度重视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建设和实现美好家园保障绿色物质基础;为建设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园艺园林绿化城市体系创造条件。加快实施美好家园战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士到*旅游、居住、开拓事业,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走廊建设。

—金融功能。建立中缅两国金融关系,加速两国间各种贸易结算便利化,确保两国货币兑换汇率。

—能源功能。在加快实施连接云南与缅甸国际大通道建设,积极推动铺设从仰光到昆明的输油管道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能源运输的同时,大力开发*电力资源,实施州电外送和参与联网西电东送,构建能源走廊经济体系。

—产业功能。发展经济,改善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以及中缅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面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加工业和工业加工园区建设。要以生产开发、产业开发辐射和带动两国边沿不发达封闭地区各民族摆脱贫困。加强两国间国际产业发展合作。

—禁毒功能。*是全国全省禁毒工作的主战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与缅甸罂粟种植区金三角相近,流入境内的占全省的40%以上(云南占全国的40%以上),大宗案件占全省的40%以上,危害严重。多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禁毒抗灾,堵源截流,持续斗争,年均抓获各类案件在1230起以上,缴获2301.835千克以上,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承受着极大的牺牲和灾害。要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安全的利益出发,高度重视*的禁毒工作,建立完善的禁毒机制,探索与缅方的合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危害根源,为全面推进中缅经济合作门路开道。

—友谊功能。充分利用*这块地理、人文环境,构建中缅友谊走廊,促进中缅两国民间交往、文化交流,通过共建友好纪念馆、民族文化馆等软硬件建设,广泛传播友谊,架设起中缅合作、连接“两亚”、南向印度洋,连接中东和非洲,西向西亚连欧洲的桥梁。

通过上述13大功能的优化组合和协调发展,提升*的综合发展能力,以适应中缅两国关系发展需要,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需要,适应“两亚”关系和南向战略需要。

六、加快大西南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经济合作,沟通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市场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下,加快大西南通道即连接云南与缅甸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势在必行。几年来虽然缅政府始终认为中缅两国友好,缅甸离不开中国。但是在连接两国国际大通道建设,建立更深的经济、贸易关系等方面举棋不定。其中主要原因是缅军政府受“中国威胁”论影响,一方面担心与中国加深经济贸易合作,对其政治基础和生产关系受冲击,动摇他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受担心国门大开导致资源流失等等狭益意识左右,对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建立更进一步的经济关系产生影响,导致有利于两国人民共谋发展,共享利益的连接云南与缅甸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始终未能提到协定日程。当前,缅甸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对于加深中缅两国关系,强化双边经济贸易等多领域的合作有利。缅政府国际上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和政治打压,需要我国在外交上支持、经济上扶持。现阶段是我国抢占缅市场,在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的最佳时机。近来,缅政府主动提及连接两国大通道建设的事宜,今年4月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缅期间,与缅方签署了21个协议。其中一项就是缅甸腊戌至木姐铁路可行性考察换文,为两国大通道建设奠定了基础。5月份,*州贸易考察团赴缅考察时,双方交换了大通道建设事宜。启动大西南陆上通道即连接云南与缅甸的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时机已经来临。我们要抓住机遇,切不可丧失机遇,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站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发展战略性的中缅关系。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实施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沟通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过程中更多的重视缅甸的地位和作用,加大两国间的经济政治交往,包括项目建设援建等多领域的合作。尽快启动协作谈判机制,达成协议,加快实施大通道建设。

2、云南省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在实施中国即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云南省先行先试计划中,首先考虑和安排连接云南与缅甸的国际大通道建设项目。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更深层次的审视云南国际通道建设战略,调整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规划实施行动方案,为连接云南与缅甸的国际大通道建设项目迅速摆到议事日程,创造条件,促成中缅两国国际大通道建设项目尽快达成协议,抓紧和优先启动泛亚铁路西线方案。同时在加快完成泛亚线路前期工作的同时,本着先易后难,铁路、公路、陆路、水路并举的原则,迅速启动开工滇缅公路(320国道)高速公路,保山-*段建设工程建设。

3、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云南省,尽快就铺设从仰光到昆明的输油管道和在*境内或在其它适合的西线所经州市建设中型或大型炼油厂进行可行性研究。

4、*的发展与中缅关系重大,与“两亚”战略和南向战略攸息相关,建议省和国家应从国家地区战略、地缘政治战略角度进行考虑,在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上作为区域合作的前卫工程和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重点实施。

5、*是我国大西南国际大通道的重要门户和陆上开放的前沿阵地,建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应对*的发展重点支持,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城市化建设和口岸体系建设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宏大范文篇10

关键词:新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我和我的祖国》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在2019年国庆档期间上映的一部献礼片,于短时间内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影片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7个代表性事件,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下由不同的导演创作完成。电影是叙事的艺术,把故事讲好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新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如何打破传统叙事范式,在商业片大行其道的今天获得成功的?本文在对电影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其叙事策略,以期为新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找寻突破口。

一、新主旋律电影的诞生与发展

电影是具有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长期以来,其意识形态属性是我国电影生产中的重要支撑,由此涌现了一大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然而其经济属性却遭到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很好地吸引受众。近些年来这一状况有所变化,在国家政策主导下,电影的商业价值得到业界的重视,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更加尊重受众的需求,还积极转变创作理念,生产出了有别于主旋律电影的作品,从而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有学者认为,这些同样是弘扬主旋律的电影,需要与之前的进行区分,所以开始使用“新主旋律电影”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的意识形态导向更加受到国家重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得到繁荣发展,在数量上出现了较大的增长,也出现了一些涤荡心灵的作品。与此同时,主旋律电影的概念不断得到厘清,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腾进贤在1987年提出了电影制作要坚持主旋律的发展方向,又在1991年的全国电影创作会议后提出具体要求:“我们的电影创作应该突出颂扬时代精神,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它应成为一种融汇于创作主体的全部艺术思维过程和创作过程中的自觉的内驱力,是充实于电影艺术家创作实践中的体现着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精神力量。”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会上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再次得到重视。然而,很多主旋律电影坚持宏大叙事这一范式,电影叙事结构单调、视角单一,带有浓重的说教意味。特别是在商业片大量上映之时,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往往不够理想。进入21世纪以后,得益于文化产业的不断改革,这一现象逐渐发生变化。以《建国大业》为标志,官方主导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开始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并加入商业元素,大批明星联袂出演,塑造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奇观”。理念上,创作者更加尊重电影的规律,开始回归到电影的本体层面叙事。为了对不同时期的主旋律电影进行更好的区分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新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就有关新主旋律电影的研究而言,一些研究者认为新主旋律电影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创作手法更加灵活,具有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也有学者认为主旋律电影实质上等同于主流商业大片,这一观点是将新主旋律电影放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商业大片的范畴进行研究,无法充分地与更加重视政治性的主旋律电影进行比较研究,会造成研究的割裂。周汉杰和曲玮婷则认为,“区别于传统主旋律电影,新主旋律电影不再将政治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三者割裂开来,而是用更加广泛的题材、更多样化的叙事、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多元化的影像表现方式来承载中国新时代的精神,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内涵。”这一概念更加完整、准确地概括了新主旋律电影的特性、题材和叙事等内涵,因而本文将在这一定义基础上展开研究。

二、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对叙事基础进行分析之前应当厘清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理念。“叙事理念是对不同民族的叙事传统和叙事方式的抽象概括,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的叙事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也是对叙事这一传播方式和文化现象的进一步提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新主旋律电影则继承了主旋律电影中的爱国主义叙事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挖掘人文主义的深刻内涵,这种新的叙事理念正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完善。

(一)爱国主义———从宏大叙事到微宏叙事

爱国主义的表现方式本应是多样的,然而在实践中却长久地受限于宏大叙事的藩篱,在各种影像作品中变成了一味的说教。宏大叙事这一概念来源于后现论,与语言学关系密切,它的题材一般要反映人类和社会重大问题,以群体抽象为基础,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全面而完整的叙事。在此过程中,叙事由于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细节和人物而不够生动,从而变得空洞,客观上拉远了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新主旋律电影突破了宏观叙事这一范式,“小切口”的方式得到大量的运用,在叙述故事时不再从大的历史背景着手,转而具体到鲜活的人物或事件上,再加上对细节进行仪式化的描写,从微观映射宏观,既增加了作品的故事性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即是“微宏叙事”,“它不再是以宏大呈现宏大,而是改以微细方式呈现宏大,或者以微细传达宏大”。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第一个故事《前夜》聚焦电动按钮这一更加微观的元素,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中交代了林治远是恐高的,但是为了国旗能够正常升起,他克服恐惧只身一人爬上22.5米高的旗杆。镜头以林治远为中心进行旋转,与空旷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渲染人物坚定的信念与英雄气概。也正是这个细节描写,观众了解到开国大典中的这个电动按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个看似微小的事件背后都有如此多的困难,更加凸显出革命时期的艰难险阻。可见,微宏叙事因为有了具体的故事情节的切口而使电影更加生动,同时有宏大的背景作为支撑,保证了主旋律的向心力。

(二)人文关怀———从精英视角到平民视角

人文关怀来源于人文主义,是新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重要转向。人文精神是指人与人之间是自由、平等的,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只有呈现具体而真实的人,影视作品才能做到具体真实,叙事主题才能“接地气”。“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电影叙事应以人为本,善于把握细腻的情感。由于私人议题在宏大叙事的范式下被掩盖,人文关怀在以往的作品中略显不足,在电影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精英视角的“霸权”,平民的存在感较弱。事实上,由于我国“家国一体化”传统理念的存在,在艺术作品中逐渐地形成了“家国叙事”的传统。新主旋律电影时常利用人物的家国情怀叙述故事,人文情怀主导的关照平民的叙事理念在此基础上得以实现。《夺冠》中主人公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学生,但是从出场到结束,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都在他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故事发生地点在最基层、最普遍的中国城市一隅,主人公的街坊邻居组成了电影最基本的人物群像,代表的是亿万个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其次,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体育飞速进步的时代,小学生冬冬和小美同时在故事开始时练习打乒乓球,这样的开场反映了人们对体育事业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了《夺冠》的主题。而冬冬要送出的礼物是一个封面为《我的中国心》的磁带,这首红遍一时的歌曲唤起了观众对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最后,冬冬的爸爸是八级电工,在万人空巷看直播的休息时间还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种敬业精神也是女排所拥有的,无形之中再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三)叙事结构:从平铺直叙到起伏跌宕

电影叙事的内容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故事化情节,只有配合适宜的叙事结构,才能提升电影的整体品质。就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整体而言,叙事结构是新颖的。电影由七个故事组成,这种设计在电影中比较少见,在献礼片中也是首次出现。每个故事中间用书写相应的文字作为过渡,再按照时间线进行排列。由于都是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每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比较流畅,也能够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中。就每个故事而言,叙事结构也做出了一些突破,代表了新主旋律电影的整体方向。首先,《回归》和《护航》两个故事大胆采用插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回归》中修表匠华哥是由于洪水灾害被冲到香港的,摔断了腿,被香港警员莲姐救治,此后与莲姐成婚并在港生活。这种插叙结构的设计,反映了华哥与莲姐的因缘际会,也说明了香港与内地的水乳交融和不可分割。《护航》也采用了插叙的结构,以吕潇然作为备飞参加阅兵为主线,在飞行过程中对她的成长经历进行描写,从小时候从烟囱上纵身往下跃到进入部队以后与男飞行员训练和比赛,都体现了这位女飞行员不服输的倔强性格。在阅兵前组织通知她是备飞,这与要强的她形成强烈的对照。导演在结构设计时将之与主线穿插叙述,既能反映吕潇然成长过程中逐渐因为不服输的性格变得优秀,更能反映这样性格的她在服从命令并顺利完成备飞任务过程中的委屈和挣扎,由此烘托出一个更加高大的人物形象。

三、结语

新主旋律电影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按照文艺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要求,人文关怀要做到位,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转向关照个人。同时,个人的故事一定是处在特定时代,宏大的背景不能丢,因此以细节作为小切口成为最实用的叙事方式。在此背景下,为了贴近受众,宏大叙事变为微宏叙事,平民视角的作品开始登上荧幕。《我和我的祖国》采用微宏叙事的范式,通过塑造立体的平民人物群像来反映他们的家国情怀,借助多元化的叙事结构,推动电影主题不断得到强化,收效甚好,是新主旋律电影的又一代表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增添了光彩。虽然个别故事细节打磨得还不够,但是就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而言已经做出了不少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古田军号》:今昔对视中的微宏叙事[J].电影艺术,2019(05):42-45.

2.周汉杰,曲玮婷.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征与思想价值研究[J].电影文学,2019(05):26-28.

3.袁亮杰.中国新型叙事理念的特点与表现[J].青年记者,2018(08):

5-6.4.张振华.论“新主旋律电影”[J].学术月刊,2011(02):110-115.

5.翟建农.关于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答问———电影局局长滕进贤访问记[J].电影艺术,1991(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