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0:26:00

贺岁片范文篇1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国产贺岁片成为国产电影的重中之重。国产贺岁片的先行者冯小刚,他的“冯氏贺岁片”见证了国产贺岁片的发展历程。票房的逐年突破,标志着中国贺岁片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国产贺岁片不仅在制作上实现了国际化接轨,同时在营销方式上也不断朝着国际最新的营销方式发展,初现整合营销的雏形。

论文在前言中主要详述了国产贺岁片的缘起及电影营销的新趋势。论文第二部分则是探索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策略。以整合营销的视角,明确市场调查作为策略执行的基础地位,并指明调查的主要方向;以及整合营销策略的分步实施。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对比较成功的国产贺岁片的营销案例进行的分析。此部分是以2010年的贺岁档大热影片《十月围城》为例,透过它的营销活动和最终营销效果——票房和口碑,来看整合营销的有效执行。论文的第四部分是综合分析电影营销的过程,剖析国产商业贺岁片整合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全片文章的总结,并且在整篇论文的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产电影;贺岁片;电影营销;整合营销

前言

第一节贺岁片的缘起

贺岁片最早起源并流行于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自发的凑到一起,不计片酬的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因此最早的贺岁片是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为了迎合观众寻求欢乐和放松的心理需求,贺岁片采用轻松,幽默的风格;并以喜剧片和动作片为主要形式;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但是目前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已经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贺岁片的内容形式逐渐多元化。

1995年末成龙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中国内地的影片,当年8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仅次于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让一直以来票房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为之一振。深受启示的内地电影人冯小刚在1998年拍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

国产贺岁片经过十年的发展,几乎已成为华人地区的一种新年习俗,并且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风格上已打破了原有的界限。最初的贺岁片一般是喜剧,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到现在内容和题材更加多样。2008年科幻题材的《长江7号》;战争题材的《集结号》;2009年动画题材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2010年古乐府诗词题材的《花木兰》等等。虽然偏离了观众心中对贺岁片的轻松,幽默的定位,但这些影片满足了观众不同的观影需求,同时在贺岁档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自2009年11月20日起,随着《我的唐朝兄弟》的上映,2010年贺岁档大幕拉开,这个档期直到2010年2月20日才结束,其93天的跨度成为1997年内地贺岁档出现以来最长的一次。有六十多部影片加入激战,平均两天就有一部新片上映,这也将是内地贺岁档出现以来,最壮观的一次井喷。

第二节电影整合营销新趋势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电影业依托政府力量实行行政垄断,由于渠道的畅通无阻,当时娱乐方式的匮乏,保证了观影人次持续走高。但是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体制的“营销”早已成为电影营销的桎梏。世纪之交,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商业化转型、民营资本的崛起和介入、改革政策的强力推出,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出现使电影市场呈现一派繁荣,同时,电影营销也开始由传统的顶端市场走向终端市场,引入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的先进理论,并借鉴好莱坞的整合营销模式,以整合营销的方法配置电影资源,这是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出路。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于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被誉为“整合营销传播之父”的美国西北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Schultz)指出: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营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地传播的过程。资料显示,西方最早将“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的成功典范就是电影营销。

将这种营销模式运用到电影产业中就是指:以电影观众为目标,深入调查电影市场讯息,综合运用广告、公关活动、联合促销等手段,与媒体合作,展开立体交叉式宣传。

目前,好莱坞的八大电影公司推出的影片都是严格遵循电影整合营销的理念进行市场操作,从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全过程都拥有一整套统一有序的整合营销运营模式。它强调在这个全过程严格贯彻整合营销的4Cs观念:customer,围绕电影消费者需求,开展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工作;cost,实现电影成本控制,合理制定票价;convenience,强化渠道整合,实现消费者购买便利;communication,良好的整合营销沟通,将传播的整合视为整合营销体系的灵魂。

电影整合营销的主要手段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通过新闻会、制作专题等方式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并与企业建立合作进行联合营销,达到双赢的效果。

从2002年《英雄》起,国产贺岁片初步运用整合营销模式开始,电影票房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截至2009年10月底,作为考量电影终端市场的三大主要市场指标——场次、人次、票房全面超越去年同期;全国可统计票房近4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43.43亿票房。不仅表明在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勃勃生机,快速成长与巨大潜力得以显现;同时印证了好莱坞电影公司长久性的主导电影界所坚持的策略: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依赖电影产品的优势,更需要有效地电影营销保障。

第一章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策略

第一节整合营销的策略基础——市场调研

贺岁片的整合营销要求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迎合观众口味为导向。明确电影观众的需求以及贺岁片市场环境是实施贺岁片整合营销的基础。

电影企业设法了解:目前电影市场上都有什么,还缺什么,现有电影产品的优缺点是什么,各类电影消费者的数量和比例如何,电影观众的消费态度是怎样、还有什么潜在要求、更喜欢什么样的影院环境和服务,电影消费者最关心的产品焦点是什么等信息。

第二节整合营销策略实施

贺岁片消费作为一次性,风险性的消费,要使其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中脱颖而出,就要在广泛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有步骤的进行贺岁片的整合营销。国产贺岁片的整合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推广策略。四大策略以市场调研为依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的商业利润和社会价值目标。

一、产品策略

产品策略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贺岁片及其衍生品的制作和发行环节全面管理。

对贺岁片制作环节上的管理,主要表现在要重视影片制作的导演效应,明星效应以及剧情效应三个层面的统筹协调。导演和演员是一部贺岁片的灵魂,引导着市场走向和观众的口味。冯小刚作为大陆贺岁片市场的开拓者,也是贺岁片导演的标志性人物,与内地贺岁片“一哥”葛优的“导演+明星”的组合,完美诠释了“冯氏黑色幽默”。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一系列贺岁片的高票房,印证了导演、明星、剧本三个层面的统筹,是贺岁片制作环节成功的有效保证。同时,要重视衍生品的制作,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产品质量都要符合影片的定位和成本目标。

对贺岁片及其衍生品发行环节的管理,表现在影片及其衍生品的版权方面。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国产贺岁片DVD,OST版权的出售。有些贺岁片采用版权预售的形式实现资金提前回笼,保证贺岁片处于“保本”的基准线上。但是,采用版权预售的贺岁片要有大的制作或者发行电影公司,或者是大的导演,大腕明星的组合效应下才有可能实现。同时,在这种效应下的大制作的贺岁片,往往会走向国际市场,涉及海外市场发行。成功的海外版权出售是占领海外市场的关键。

二、定价策略

电影价格策略是指电影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对电影产品定价方案的制定、选择、优化和调整的过程。贺岁片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定价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贺岁片及其衍生品能否迅速进入市场,得到观众接受,并且延伸影响到贺岁片的市场占有率。

贺岁片及其衍生产品的定价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内部因素包括贺岁片及其衍生品的成本,电影企业的定价目标,电影企业的营销目标,营销组合策略,贺岁片市场特征等;外部因素包括电影市场的供求状况,电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竞争对手情况,国家政策法令等。

贺岁片及其衍生品的成本是定价策略主要的参考内容,是指贺岁片从策划期成本(故事/剧本购买费、剧本修改费、审查费)、生产前期成本(建组费、招商费、画面准备费)、摄制成本(演员酬金、人员劳务费、器材费、场地费、生活费)、宣传营销成本、发行成本(拷贝费、洗印费、发行权费、运输费、拷贝存储费、市场监察费、市场协调费)以及贺岁片再推销成本等。

整合营销的理念是从消费者出发,进而决定了贺岁片的整合营销要以观众为目标。贺岁片票价是观众个人成本消耗的总和,不仅包括贺岁片成本核算的票价,还必须囊括观众观影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其他成本。为了降低这些成本,可以实行“影企联合”的方式,通过影院广告播放降低成本,实现“物尽其用”。同时,影院方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为观众提供便利,完善影院服务,完备影院的硬件环境设施以及周边的交通配套设施,使观众感到“物有所值”。最终实现票房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推广策略

电影推广策略是指电影运营商向电影观众通过媒体或非媒体的形式传递影片信息的一系列活动过程。电影观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了解影片的内容、类型、演员、制作班底等等,从而引起观影的兴趣,激发观影欲望。

推广策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影片定位,选择不同的媒体组合方式,推广影片。整合营销的理念要求电影的推广策略服务电影受众,通过以新闻会和公关活动为先导,媒体广告为辅,全方位、多频次的扩大电影受众对影片的接触面,提高接触频率。推广策略主要分为两类:

媒体策略是四大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第五媒体——手机,网络新媒体六大媒体科学合理组合,进行广告和宣传片投放的推广策略。传统媒体的比重虽然很大,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手机的普及,3G技术的演进,互联网的网民和手机上网的人数不断递增,网络和手机的推广平台越来越受到重视。

非媒体策略是采用公共关系和销售促进的方式进行推广,包括新闻会,参展电影节,有奖促销,公益赞助,院线推广(与渠道策略重合)等等。

2010贺岁片《花木兰》将电影会开到了戛纳,与全世界媒体一起分享创作的感受。导演马楚成,主演赵薇、陈坤、刘雨欣,电影投资方星光国际董事长王喆,保利博纳总裁于冬等出席了会。影片在戛纳受到海外买家的极高关注,来自德国、土耳其、中东的买家都以很高的价钱买下了发行。2009年12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播报《花木兰》上映五天票房破4500万元的消息之后,美国《时代》周刊官网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VS迪士尼:木兰之争》的评论。这一系列的推广活动使贺岁片《花木兰》不仅成功到达观众的视野,同时打入了国际市场,为良好的票房成绩做了铺垫。

四、渠道策略

电影渠道策略是指电影运营商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影特色,观众需求,竞争对手状况,政策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选择一定的通道和途径,配合相应的排片档期,将电影产品送达到目标电影观众的过程。贺岁片的档期已经确定,只需要考虑电影的发行渠道。

我国电影的发行渠道主要分为三种:

首先,电影院线制是目前我国电影发行渠道基本形态的构建基础。所谓的院线制就是以几个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2009年,万达院线,中影星美院线,上海联合院线,中影南方新干线,北京新影联院线,广东金逸珠江院线六大院线年度总票房合计为四十亿左右,占全国市场份额66.6%。6大主力院线拥有国内放映市场三分之二的规模,拥有对市场更为充分的话语权。但是,整合营销的理念要求以电影观众为核心,渠道的选择不仅要给观众提供观影便利,同时在文化上要注重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同步放映的影片地方文化色彩过于浓厚的,要酌情将渠道重心放在文化地区,保证影片的票房。

其次,网络发行渠道日趋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人均支付成本的降低,以电脑为主体的互动传播的广泛发展,网络具备的便捷性、长期性等特性不仅满足了忠实受众经典回放的需求,也在他们长时期的反复回味中,潜移默化地记忆企业的品牌理念和产品,从而弥补了传统电影营销模式的不足;同时,网络发行渠道制作成本低,传播范围广。网络已经成为电影观众观影的主要渠道之一。

最后,手机新媒体渠道的不断拓展。3G技术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3G手机平台的推出,为电影发行拓宽了渠道。眼下媒体正在热炒手机电影,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手机中进行观赏的影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电影。但是,目前我国手机高端用户即能够达到手机看电影的人群有2000万。在3G手机渠道的电影发行,是一场即将拉开序幕的产业盛宴。

第二章国产商业贺岁片整合营销成功典范——以2010年贺岁片《十月围城》为例

第一节贺岁片《十月围城》简介

《十月围城》是由陈可辛、黄建新监制,陈德森执导的民国大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初发生在香港的故事。1906年,革命领袖孙中山冒险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则与十三省革命代表见面会谈。清廷在全港织起了一张“刺孙”的天罗地网,而革命党人陈少白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保卫孙中山的任务。大商人李玉堂,多年来暗中出资支持革命工作。请了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有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最终,孙中山安全离境,身后的香港已染满保镖和杀手们的鲜血。一年内,全国革命相继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十月围城》是由人人电影出品,制作费高达二千三百万美元,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雅信荣睿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华亿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天娱传媒有限公司等诸多广电影视巨头亦斥资加盟。于2009年12月17日率先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

第二节《十月围城》的整合营销策略

一、夺人眼球的贺岁大片

1、十年一觉“围城”梦——品牌效应

《十月围城》是陈德森筹备十年之久的电影作品。十年间经历了开拍筹资,初建“围城”,首选演员,非典肆虐,资金短条,扩建新城,再选演员,三人合作全力“突围”等许多曲折。“十年磨一剑”成为观众对该片的一大期待之一。而且监制陈可辛通过早期《甜蜜蜜》以及近年的《如果爱》、《投名状》等作品已经在大陆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号召力。而《十月围城》导演为陈德森,但监制为陈可辛,虽然宣传时强调是陈可辛制作,陈德森导演,但很多观众都认为《十月围城》是陈可辛的作品。

为还原历史真实感,制作方耗资4300万人民币,史上首度以1:1的比例,重铸了1906年的香港中环。皇后码头和皇后大街、《中国日报》社以及兰桂坊等地都被原貌重现,总占地面积超过100亩。该巨景将作为“老香港的唯一留影”永驻上海,成为一处极具历史意义的全新文化景观。

2、星光闪耀“城”中人——明星效应

甄子丹、王学圻、梁家辉、谢霆锋、胡军、曾志伟、李宇春、任达华、范冰冰、周韵、巴特尔、王柏杰及黎明等十三位华语影坛重量级明星悉数亮相,其中有极具票房号召力的“九帝一后”。满足观众对明星偶像的心理预期。

《十月围城》是李宇春的大银幕“处女作”,又是该贺岁片的唯一女主角。她在超级女声之后一直活跃于内地娱乐圈,其粉丝团声势浩大。从未演过电影的李宇春仍然成为许多人的焦点。有媒体在统计2009年最热门电影时称,因为李宇春的加盟,光是支持她的粉丝“玉米”就为《十月围城》带来了超过1个亿的票房收入。这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启用周杰伦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篮坛巨人巴特尔也成为影片中“六义士”之一。将明星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明星的炒作,制造悬念上《十月围城》直至影片首映礼孙中山的扮演者一直是个谜。张涵予版的孙文最后揭晓,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二、“围城”之后的“围城”——衍生品的开发与推广

1、《十月围城前传》的全媒体推广

《十月围城》全球上映后,有声小说《十月围城前传》也将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联合中文在线以全媒体方式同步出版。2008年12月,中文在线提出全媒体出版概念,并成功运作《非诚勿扰》一书。中文在线为“全媒体家族”打造闪亮红星——《十月围城前传》。

作为《十月围城前传》的数字出版方,中文在线将通过手机、互联网、手持阅读器、CD、MP3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十月围城前传》同步全媒体出版。将该书内容通过录音编辑以CD、MP3的形式在全国一百多家电台不渐断播出,让大家共同“道听途说”,感受不一样的汽车“阅读”。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不仅对该模式给予高度的认可与充分的肯定,还向广大无线手机阅读用户大力推广这本书:中国移动用户只需使用手机登录就可以进行阅读,同时,还能赢取电影票、明星签名书、G3阅读器等丰厚奖品。

2、计划筹拍电视版《十月围城》

监制陈可辛回应关于开拍《十月围城》前传的传闻:“《十月围城》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独立发展出一个故事,如果要拍前传,不知道要拍多少部,所以我们现在打算拍一部电视剧,至于剧本,现在已经在弄。”使《十月围城》的观众对影片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声势浩大的宣传推广策略

1、非媒体策略夺人眼球——炒作贯穿始终

在拍摄前期,对2010年的贺岁档已经备受关注,前后延续3个月,更有人戏谑成为“贺岁季”。六十多部影片参加混战,其中,《十月围城》与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拍片时间前后相接,成为多方关注,讨论的焦点,甚至出现所谓“中国电影门事件”。这样做使观众对《十月围城》的关注度不断升温。

在宣传过程中,策划了三次大的活动,整合非媒体资源。

第一是首映拜谒中山陵。2009年11月12日,《十月围城》在江苏南京举行全球首映礼。当日正是孙中山诞辰143周年,借此影片制作方监制陈可辛、导演陈德森组织主创人员拜谒了中山陵。《十月围城》中饰演孙中山的演员仍未揭晓,观众更加密切留意影片的动向。

第二是距《十月围城》正式上映20天之际,贺岁片5分钟超长纪录片版预告片在《花木兰》之前,提前“首映”,创下国内影院预告片长度的新纪录。监制陈可辛解释:“在国外,许多大片都会搞片花的首播会。《十月围城》这次,我们剪了一款纪录片式的超长版预告片,不仅在网络、电视播出,最重要的是在电影院放给观众看。”

第三,为了让更多的受众立体化地了解该片,人人电影特意将《十月围城》四款高清晰预告片和幕后花絮、以及45张高清晰的剧照等内容独家授权给北京飞螳科技有限公司()制作成iPhone多媒体应用程序,为全球iPhone用户提供免费下载,抢先体验《十月围城》。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少华语电影爱好者予以好评,在11月9日上线的第一周就取得了不错的下载成绩。很多用户认为这开启了华语影片在全球iPhone市场推广的新模式。

2、媒体策略强势推动

《十月围城》投资阵容内不仅包括国内具有顶尖实力的四大电影制作、发行机构,更规模性地集结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南广传媒集团三大最具实力的广电传媒集团共同参与影片投资,而九大投资方背后所涉及的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广东卫视、湖南卫视、旅游卫视五大卫视将会为《十月围城》提供超豪华立体式整合营销。

在CTR市场对2008年全国城市居民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在娱乐方面的支出涨幅最大,消费者的消费心态日趋成熟和理性,而理性消费促使人们去主动搜集信息,媒体接触习惯也随之改变。数据显示:人们对主动接触型广告,如报纸、杂志广告等关注度有所提高,主动点击网络广告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而对被动接受型广告,如电视、广播广告等关注度则有所下降。

《十月围城》的宣传,根据电影消费者接触媒体的习惯,选择恰当的媒介,作出了完善的宣传策划。《十月围城》分别采用了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报刊杂志媒体,网络媒体等,大众容易接触的媒体途径以利于影片宣传。《娱乐在线》、《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光影新攻略》等较高收视率的节目对《十月围城》的宣传,观看人群多为20—30岁的年轻人,符合《十月围城》电影观众的消费群体。同样的广播媒体选择的是《音乐之声》等节目。对于网络媒体方面,各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百度都刊登了《十月围城》上映及相关的娱乐信息;就连在大学生聚集的人人网、开心网都有《十月围城》的广告。其中,《十月围城》对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应用居多。

2010年12月,艺恩咨询对“观众获取《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媒体渠道排名”以及“观众获取《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具体媒体形式”进行了调研。统计数据见图2-1、表2-2。

调研结果显示:通过网络了解到《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观众最多,达到63.9%;然后依次是电视、影院、报纸、户外、杂志、广播、手机、人际传播和活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影院、报纸、户外、杂志、广播、手机了解《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观众比例普遍高于《刺陵》、《风云2》、《三枪》三部影片。这表明,《十月围城》的运营方不但媒体宣传覆盖面较广,而且在各大媒体上的投入力度都很大。

四、渠道覆盖

1、十五家院线鼎力支持

全国排名前15位的院线代表为《十月围城》保底3亿票房。依托点映场的“好口碑、好票房”,各院线给《十月围城》留出“好场次”,成全《十月围城》做“三好影片”。北京博纳悠唐影城的总经理指出:“其实影院看中的不仅仅是场次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场次的时间,我们给《十月围城》留的都是6点到10点档,这段时间是观影高峰,也是观影的黄金档。”

2、跨界合作,牵手互联网

2009年11月19日,暴风公司与《十月围城》出品方联手推出了一款“十月围城版”的暴风影音,这是世界上第一款专门为一部电影量身定做的播放器,除了可以播放高清电影之外,用户还可以在线观看《十月围城》的各种视频资讯,包括特别版的片花、独家专访、MV、幕后花絮、电影上档排期等。此外,暴风公司和制片方推出进一步的互动活动,包括一句话影评大赛,组织暴风观影团,数百网民将免费观看年度大戏《十月围城》。

2010年2月5日,网络电视新媒体PPTV对媒体宣布取得《十月围城》网络播放权。

第三节贺岁片《十月围城》突破“围城”

一、骄人的票房成绩

从表2-3中可以看出,自《十月围城》上映以来,领跑贺岁档。

二、良好的口碑

1、广电总局钦点为年度十佳

“2010新年电影招待会”上,排片强劲的《十月围城》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及电影局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年度最佳华语片”,成为继《建国大业》、《风声》之后又一部主旋律的献礼片。香港制造对于国庆献礼片来说,又多了更深一层的社会价值,使得《十月围城》不仅是商业片,也是2009年主旋律的影片,契合年度政治文化环境。

2、《十月围城》电影节折桂

《十月围城》游走于各大电影节,不仅宣传影片,同时获得业内一致好评。

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片方借机造势,推出一组共12张海报,曝光了首支外语宣传片。第12届上海电影节上,甄子丹携《十月围城》压轴电影节,为影片造势。

2010年1月10日,《十月围城》荣膺星光大典年度电影荣誉。11日,年度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揭晓,王学圻凭借电影《十月围城》荣获最佳男主角,夺得他的首个香港影帝殊荣,同时王学圻也成为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内地男演员。2月9日,第29届香港金像奖提名名单中,《十月围城》取得了最多的18个提名,以创历史纪录的方式成为本届金像奖最大热门影片,最终更是包揽了8项大奖。《十月围城》不仅在票房上商业效益显著,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章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第一节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面临的问题

随着贺岁档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商业贺岁片投入市场。虽然有些贺岁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是这与国内电影井喷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商业贺岁片的整合营销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一、贺岁片整合营销中缺失的市场调研

电影是一种工业,影片是一种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今天的电影同样面对的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直接竞争的产品,因此了解市场上的受众需求至关重要。市场调研是整合营销的策略实施的基础。通过周密、精确地市场调研,了解观众需求,竞争对手状况,推出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迎合观众口味为导向的优秀贺岁片。

2010年贺岁片《孔子》2月已经下线了。专家和观众的评论认为《孔子》失败了,败在市场调研的缺失。虽然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大讲《论语》时,整个中国都掀起一片红火的“国学热”,似乎预示着民众对儒学和孔子有着极大的需求,实则不然。于丹讲《论语》是用实用主义的眼光和手法对传统著作的目的性解读。《孔子》定位是史诗大片。电视剧式的叙事思维和《论语》的说教不可能使《孔子》成为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

看《孔子》,观众期待的是一种深邃的文化,是剧情的精彩,人们追求的孔子至圣先师的美德和教育家的风范。但是影片呈现给大家的孔子更像一个军事家,大量特技的应用也有些“画蛇添足”。没人会期待《孔子》也有《阿凡达》、《指环王》的气势。制作方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观众,没有作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商业分析,结果商业和文化的失败是必然的。

因此,贺岁片的整合营销必须关注市场调研,只要充分的调研,才能在激烈的贺岁档把握影片的观众需求,才能成功的实现贺岁片的整合营销。

二、票价问题成为贺岁片整合营销的瓶颈

2009年,虽然遭遇金融危机和H1N1病毒的影响,但电影票房不降反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最新公布,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2.0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比2008年的43.43亿元,增加近十九亿元,增加42.96%,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是高票房却没有带来观影人数的增加,也就是说电影市场没有像票房数据一样一路上扬。原因在于票价过高。高票价已然成为制约贺岁片整合营销的瓶颈。

一方面,电影调查显示:收入1000元——3000元的观众进影院看电影的比例远远高于收入3000元——8000元的观众,而且收入越高的群体,在电影观众群落结构中占有率越低。其中,富裕阶层的休闲时间主要用于影视之外的旅行、运动等方面,而不富裕的或者相对贫困的阶层才会把时间用在影视消费上。主要的观影人群为19-35岁的大学生和白领为主。这部分人的收入相对不高。一部大片,票价动辄80元、100元,不少普通白领、打工族和学生族只能“望片兴叹”。这样就缩小了电影市场,制约电影市场的规模。

另一方面,3D电影从好莱坞刮进中国,通过《冰河世纪3》、《飞屋环游记》成功被中国观众接受。制约3D电影成为“主流”的首先是票价。3D电影票价过高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南京的五星级影城80%的观众看电影都是票券抵换,但仍然比看普通电影贵很多。因此,票价高成为现阶段3D贺岁片整合营销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贺岁片整合营销渠道的制约

国内电影院线不断完善,但是商业贺岁片的拷贝数量,放映的场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贺岁片运营方投入的经济成本决定。目前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数已达到4723块,但是2010年六十多部贺岁片参加混战,如此竞争激烈的竞争,场次的多少显得尤为重要。新影联院线副总高军指出“今年的贺岁档被《2012》和《阿凡达》遏制,众多国产电影无法充足放映,内耗严重,盈利空间自然狭小”。虽然荧幕数不断增加,电影单片票房很容易过亿,但影院一多,发行成本也增加了。

《十月围城》能够在短时间内票房过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院线的支持。《十月围城》的拷贝数量超过1500个,创华语片之最,仅12月18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成都、杭州、西安、沈阳、重庆在内的全国10个票房重镇,《十月围城》的排片数,为5219场,高居榜首,在《阿凡达》上映前覆盖了超过50%的放映空间。

《疯狂的石头》以不足300万元的投资而收到近2200万元的票房,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实属奇迹,它是个剑走偏锋的营销神话,主要策略是观众的“口碑”效应。同样的小成本影片《夜店》的口碑也不错,但是还来不及口耳相传,影院就主动削减排片了。以上海联合为例,影片排映场次不到200场,票房产出18万左右,很多影院只是在白天时间排映两三场,仅此而已。《夜店》投放260个胶片拷贝,很多拷贝无用武之地。

院线对每年大片的高度青睐使得很多中低成本电影在大片面前几乎没有竞争力,甚至对于某些B级片来说,杀入院线就是胜利。所以实现贺岁片整合营销要摆脱渠道制约。

四、盗版猖獗影响贺岁片的整体收入

国内电影盗版行为按照传播途径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光盘为载体,以批发零售为传播途径的传统盗版方式;另一种是以网络电子数据为载体,以网络上传下载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新兴盗版方式。横店集团影视娱乐有限公司的一份市场调查表明: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核心人群是18-24岁的年轻人,他们看电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网络盗版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为电影行业的“头号杀手”。

业内人士估计,盗版电影每年蚕食掉的票房最少也有10亿元人民币。2000年大热的贺岁片《手机》在投资方拿出200万反盗版费的情况下,仅保证了5天的票房,第6天自第一批盗版光盘出现后,电影票房迅速开始下降。

从盗版对贺岁片发展影响的角度看,盗版贺岁片通过降低电影票房收入和电影音像版权收入的方式,压低电影产业的市场回报。

第二节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应对策略

一、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夯实国产贺岁片实施整合营销的策略基础

国产贺岁片的整合营销要以观众思考为起点,以市场调研为基础。通过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对贺岁片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周密的市场调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了解电影消费者的特征。明确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领域中的电影消费者的电影需求,爱好及其收入水平和愿意支付水平等等。为适应这样的特征,推出满足电影消费者需求的贺岁片,并制定在观众可支付能力范围内的电影票价和衍生品价格。

其次,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推广策略。贺岁档期作为黄金档期,每年上映的影片很多,市场竞争激烈。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影片,以避免内容上的雷同;同时,关注竞争对手的推广策略,将有效地营销策略加以借鉴和创新,对效果不明显甚至是失败的策略及时予以否定,避免资源的浪费。

最后,掌握推广渠道的基本情况。诸如影院,互联网,手机等不同的推广渠道,需要不同的投入和推广方式。整合贺岁片推广渠道的信息,衡量推广效果。同时结合贺岁片自身的投资成本,选择最有效的推广渠道,实现低投入和高产出,取得理想的推广效果。

目前,贺岁片的市场地位逐渐偏离原来的方向,越来越多的贺岁片失去了以往贺岁片迎合观众轻松喜悦的观影目的,有的仅仅是为了增加卖点使得暴力的元素泛滥。贺岁喜剧类影片的减少也说明贺岁片制作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据悉,《大兵小将》在2月14日正式登陆各大院线后,已拿下过亿元的票房,仅在大年初一和情人节首映当日,就顺利取得首日票房1500多万元的好成绩,领跑国产片贺岁春节档。而这部影片中的明星效应其他贺岁片同样具备,不同的是在2010年六十多部贺岁片中为数不多的喜剧片。可见虽然观众接受了内容再多元化的贺岁片,但是仍然乐意观看喜剧、幽默的贺岁片。

二、科学定价推动贺岁片整合营销深入实施

合理的定价才能有效地保证贺岁片整合营销的市场。科学合理的电影票价要在观众可接受的浮动区间内。见图3-1。

遵循效益原则,票价可行性,票价社会性,票价科学性,票价竞争力的原则,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

院线区别定价策略:很多院线盲目建设五星级的影院,造成成本上升。所以应该按照层次,不等同梯度的设置院线,制定票价。香港安乐公司旗下共有3条院线,但3条院线所排片上映影片是保持一定差异性的,最多影院的A院线以上映最商业化影片为主,票价稍便宜;B院线则以中高档商场为主,上映适合这些商场的消费群影片为主,票价适中;C院线则都在最高端商场,上映被认为是经典影片或文艺片为主,票价昂贵。也就是说,这些院线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而作出院线之间的区隔,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弹性定价策略:全面实现票价的回落在短期内会给贺岁片运营方和院线造成损失。但是弹性定价可以慢慢缓冲,实现科学合理定价的缓慢过度。和平影都2009年1月份推出天天半价的宣传广告。同样是在贺岁档,观众人数达到了11.7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0%。而平时每个月的平均人数一般在6万左右。这月和平影都的票房达到了411万人民币,是去年全年票房总收入的13%。

三、畅通的发行渠道推进贺岁片整合营销

2009年,新批准成立北京时代华夏今典、吉林长影2条院线公司,北京九州中原数字电影院线也已正式开始运营,使全国城市院线由2008年的34条增加至37条。2009年,全国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626块银幕,平均每天增加1.7块银幕,比去年同期新增118家570块银幕,增加24家56块,再次刷新纪录。见图3-2。

图3-22002-2009年中国影院数和荧幕数增长趋势

院线和银幕数在数量和质量上保证了贺岁片的畅通发行,另外还要加强其他渠道的拓展。

新浪作为网络互动营销的领航者,率先提出“网络电影营销”的概念,以强大的互动平台为基础,为客户提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疯狂的石头》投资不超过300万元,获得了近2200万元的票房收入。由此可见,对于一部成本低,大牌少而质量高的影片来说,有效的利用网络渠道来广泛宣传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全面打击贺岁片盗版

面对贺岁片严重的盗版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打击盗版的措施刻不容缓。但是,打击盗版不是一人之力,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公务员之家

在制度层面上,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关于盗版的法律法规。国外对于私自出售未经授权的盗版光盘,视其情节需要负刑事责任,在我国最多是以拘留或罚款。只有加大惩罚力度,才能使盗版行为收敛。

在电影运营企业方面,影片放映期间,以及衍生品开发整个流程加强管理。作为《虎虎生威》首款电影衍生品,“电影福袋”里有“喜羊羊护照”、12枚“喜羊羊徽章”和“喜羊羊飞毯”等《喜羊羊》电影的收藏品。同时,因为“喜羊羊”系列电影的火热,出品方也力推多种措施进行反盗版行动。在电影预售套票上甚至启用了防伪水印。在电影上映的同时,25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正版人偶也将出现在全国各大影院,与观众互动留影。据悉,此次每套人偶服装的价值都高达2.5万元,力求做到惟妙惟肖、细致逼真。此外片方更严格规范网络播放渠道,2010年1月有4家视频网站获得该片的播放授权。一系列的活动,将盗版拒之门外。

另外2007年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还未上映,就在网站打出了“《集结号》简装版抢先预订”的广告,DVD(d5)最低价为7.9元,而且还包快递,相当于在用盗版的价格叫买正版的影碟。这次在网上超低价提前预售,打破了一部大片上映45天后才出版DVD的常规,史无前例的将区间缩短到35天。消费者需要点击购买,而收货则是在影片公映后第一时间。这样,既能有效地防止盗版又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使消费者和投资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在专业反盗版方面,借助新兴的反盗版公司打击盗版。北京网尚文化李智勇联手正版发行商,寻找并取证盗版软件播放机构,最后进行诉讼,用“商业化”手段维权并赚钱。作为正版发行商,有了这些作品的正版授权,自然要打击盗版播映,而网吧、酒店甚至一些大的网站就是侵权的主要机构。经过取证、诉讼等法律手段,侵权案件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赔偿金由正版发行商、维权人、律师等法务人员按三三制分成。

五、“火车头”领跑贺岁片收入

好莱坞有一个著名的“火车头理论”这也是所谓好莱坞电影业成功的秘诀之一。电影作为火车头,它本身可能不赚钱,但它可以带动电影业的发展。在投资一部片子前,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等行业的经营者会与制片人共同探讨相关产品的开发问题,他们甚至还会对戏中的人物造型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单纯的票房收入则只占全部利润的小头。

在中国电影票房高歌猛进的背后,“后产品”开发一直是国产电影的短板。席卷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股旋风《阿凡达》终于风力减弱,渐渐淡出电影院线。然而《阿凡达》在中国的掘金狂潮却并没有停歇。衍生品从蓝色的纳美人到飞龙战机、精灵蜥蜴、魅影、毒狼,各种形象附着在水杯、钥匙扣、T恤、人偶玩具上,应有尽有。这些东西均价格不菲,原因是包含了版权费成本,然而依然追捧者众多。在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手机软件商城中,一款由好莱坞授权的《阿凡达》游戏高居下载排行榜榜首,截至一月底的收费下载次数已经超过400万次,成为中国亿万手机用户的机上宠儿。

而反观近一年来的中国电影大片,从《赤壁》、《风声》到《十月围城》、《孔子》,投资上亿者比比皆是,真正做到“后产品”开发并取得收益者却寥寥无几,张艺谋是其中之一。在2010年的的贺岁大戏《三枪拍案惊奇》上映后,其网络游戏《麻子面馆》也随之上线,让观众可以在游戏中扮演小沈阳、闫妮的角色。只有充分开发贺岁片衍生品,才能实现整合营销的深入发展,满足观众的需求。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国产贺岁片的档期已经趋于成熟,贺岁片的营销已经进入到整合营销的时代。国产贺岁片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风向标。未来几年的贺岁片营销不仅仅是在影片本身质量上的提高,更有营销策略的正确运用。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国产贺岁片占领国际市场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电影运营公司要建立“数据库”,以观众为核心,提供观众喜欢的电影产品。

其次,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有效资源,为观众提供便利,明确衍生品的消费成为观众消闲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渠道的选择和拓展。随着上游运营公司铺设院线,下游院线投资电影,中游的发行公司应该学会在市场中寻找机会,资源和需求同等重要。

再次,贺岁片的运营资本日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为贺岁片的整合营销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渠道支持,有利于中国电影向好莱坞大片看齐。

因此,整合营销所倡导的明确消费者导向观念,以接受者为中心,最终实现持续一致的声音,为消费者和发行公司带来最佳营利的新模式。国产贺岁片的整合营销就是要以观众为中心,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进行创作、发行、推广、营销;能够从整合的思维去营造电影消费氛围和市场培育环境。在多元化的模式下,国产贺岁片将会带动国产电影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于丽/主编.电影市场营销(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67.

[2]夏卫国著.电影票房营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01:99.

[3]肖云端,彭怡茂.整合营销:中国电影的出路[J].经济师,2007.09:177.

[4]毛明敏.中国大片制作的整合营销初探[J].现代商业,2007,1:67-68.

[5]俞剑红,翁旸著.电影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09:266.

[6]向竹.银幕数的不足将影响贺岁档的持续发展[J].当代电影,2009,3:12-15.

[7]吴曼芳主编.电影市场营销中的媒体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0:143,148

[8]票价问题:当下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瓶颈[J].2005.04:97.

[9]史可扬.培养观众: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J].当代电影,2007,5:117-120

[10]金冠军,钟瑾电影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01:178.

[11]网络电影营销决胜于银幕之外[J].成功营销,2007,08:80-81.

[12]金冠军,钟瑾电影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01.1:110.

[13]郭俊涛陈睿.电影营销:跨越大屏幕[J].国际公关,2007,5:78-79.

[14]文硕.网络电影营销,决胜于荧幕之外[J].整合传播,200,8:80—81—177.

[15]魏婷,张兴健.《浅析中国电影市场营销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济问题探索,2008,6:101—104.

[16]沈芸.营销: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新贵”[J].当代电影,2008,9:16-19.

[17]晏劲松.用整合营销体系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J].科技文汇,2007,20:61-62.

[18]JosephStraubhaar&RobertLaRose.MediaNow:UnderstandMedia,Culture,andTechnology[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贺岁片范文篇2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国产贺岁片成为国产电影的重中之重。国产贺岁片的先行者冯小刚,他的“冯氏贺岁片”见证了国产贺岁片的发展历程。票房的逐年突破,标志着中国贺岁片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国产贺岁片不仅在制作上实现了国际化接轨,同时在营销方式上也不断朝着国际最新的营销方式发展,初现整合营销的雏形。

论文在前言中主要详述了国产贺岁片的缘起及电影营销的新趋势。论文第二部分则是探索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策略。以整合营销的视角,明确市场调查作为策略执行的基础地位,并指明调查的主要方向;以及整合营销策略的分步实施。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对比较成功的国产贺岁片的营销案例进行的分析。此部分是以2010年的贺岁档大热影片《十月围城》为例,透过它的营销活动和最终营销效果——票房和口碑,来看整合营销的有效执行。论文的第四部分是综合分析电影营销的过程,剖析国产商业贺岁片整合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全片文章的总结,并且在整篇论文的基础上展望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产电影;贺岁片;电影营销;整合营销

前言

第一节贺岁片的缘起

贺岁片最早起源并流行于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自发的凑到一起,不计片酬的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因此最早的贺岁片是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为了迎合观众寻求欢乐和放松的心理需求,贺岁片采用轻松,幽默的风格;并以喜剧片和动作片为主要形式;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但是目前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已经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贺岁片的内容形式逐渐多元化。

1995年末成龙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中国内地的影片,当年8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仅次于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让一直以来票房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为之一振。深受启示的内地电影人冯小刚在1998年拍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

国产贺岁片经过十年的发展,几乎已成为华人地区的一种新年习俗,并且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风格上已打破了原有的界限。最初的贺岁片一般是喜剧,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到现在内容和题材更加多样。2008年科幻题材的《长江7号》;战争题材的《集结号》;2009年动画题材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2010年古乐府诗词题材的《花木兰》等等。虽然偏离了观众心中对贺岁片的轻松,幽默的定位,但这些影片满足了观众不同的观影需求,同时在贺岁档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自2009年11月20日起,随着《我的唐朝兄弟》的上映,2010年贺岁档大幕拉开,这个档期直到2010年2月20日才结束,其93天的跨度成为1997年内地贺岁档出现以来最长的一次。有六十多部影片加入激战,平均两天就有一部新片上映,这也将是内地贺岁档出现以来,最壮观的一次井喷。

第二节电影整合营销新趋势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电影业依托政府力量实行行政垄断,由于渠道的畅通无阻,当时娱乐方式的匮乏,保证了观影人次持续走高。但是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体制的“营销”早已成为电影营销的桎梏。世纪之交,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商业化转型、民营资本的崛起和介入、改革政策的强力推出,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出现使电影市场呈现一派繁荣,同时,电影营销也开始由传统的顶端市场走向终端市场,引入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的先进理论,并借鉴好莱坞的整合营销模式,以整合营销的方法配置电影资源,这是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出路。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于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被誉为“整合营销传播之父”的美国西北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Schultz)指出: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营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地传播的过程。资料显示,西方最早将“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的成功典范就是电影营销。

将这种营销模式运用到电影产业中就是指:以电影观众为目标,深入调查电影市场讯息,综合运用广告、公关活动、联合促销等手段,与媒体合作,展开立体交叉式宣传。

目前,好莱坞的八大电影公司推出的影片都是严格遵循电影整合营销的理念进行市场操作,从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全过程都拥有一整套统一有序的整合营销运营模式。它强调在这个全过程严格贯彻整合营销的4Cs观念:customer,围绕电影消费者需求,开展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工作;cost,实现电影成本控制,合理制定票价;convenience,强化渠道整合,实现消费者购买便利;communication,良好的整合营销沟通,将传播的整合视为整合营销体系的灵魂。

电影整合营销的主要手段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通过新闻会、制作专题等方式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传播,并与企业建立合作进行联合营销,达到双赢的效果。

从2002年《英雄》起,国产贺岁片初步运用整合营销模式开始,电影票房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截至2009年10月底,作为考量电影终端市场的三大主要市场指标——场次、人次、票房全面超越去年同期;全国可统计票房近4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43.43亿票房。不仅表明在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勃勃生机,快速成长与巨大潜力得以显现;同时印证了好莱坞电影公司长久性的主导电影界所坚持的策略: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依赖电影产品的优势,更需要有效地电影营销保障。

第一章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策略

第一节整合营销的策略基础——市场调研

贺岁片的整合营销要求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迎合观众口味为导向。明确电影观众的需求以及贺岁片市场环境是实施贺岁片整合营销的基础。电影企业设法了解:目前电影市场上都有什么,还缺什么,现有电影产品的优缺点是什么,各类电影消费者的数量和比例如何,电影观众的消费态度是怎样、还有什么潜在要求、更喜欢什么样的影院环境和服务,电影消费者最关心的产品焦点是什么等信息。

第二节整合营销策略实施

贺岁片消费作为一次性,风险性的消费,要使其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中脱颖而出,就要在广泛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有步骤的进行贺岁片的整合营销。国产贺岁片的整合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推广策略。四大策略以市场调研为依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的商业利润和社会价值目标。

一、产品策略

产品策略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贺岁片及其衍生品的制作和发行环节全面管理。对贺岁片制作环节上的管理,主要表现在要重视影片制作的导演效应,明星效应以及剧情效应三个层面的统筹协调。导演和演员是一部贺岁片的灵魂,引导着市场走向和观众的口味。冯小刚作为大陆贺岁片市场的开拓者,也是贺岁片导演的标志性人物,与内地贺岁片“一哥”葛优的“导演+明星”的组合,完美诠释了“冯氏黑色幽默”。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一系列贺岁片的高票房,印证了导演、明星、剧本三个层面的统筹,是贺岁片制作环节成功的有效保证。同时,要重视衍生品的制作,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产品质量都要符合影片的定位和成本目标。

对贺岁片及其衍生品发行环节的管理,表现在影片及其衍生品的版权方面。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国产贺岁片DVD,OST版权的出售。有些贺岁片采用版权预售的形式实现资金提前回笼,保证贺岁片处于“保本”的基准线上。但是,采用版权预售的贺岁片要有大的制作或者发行电影公司,或者是大的导演,大腕明星的组合效应下才有可能实现。同时,在这种效应下的大制作的贺岁片,往往会走向国际市场,涉及海外市场发行。成功的海外版权出售是占领海外市场的关键。

二、定价策略

电影价格策略是指电影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对电影产品定价方案的制定、选择、优化和调整的过程。贺岁片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定价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贺岁片及其衍生品能否迅速进入市场,得到观众接受,并且延伸影响到贺岁片的市场占有率。

贺岁片及其衍生产品的定价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内部因素包括贺岁片及其衍生品的成本,电影企业的定价目标,电影企业的营销目标,营销组合策略,贺岁片市场特征等;外部因素包括电影市场的供求状况,电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竞争对手情况,国家政策法令等。

贺岁片及其衍生品的成本是定价策略主要的参考内容,是指贺岁片从策划期成本(故事/剧本购买费、剧本修改费、审查费)、生产前期成本(建组费、招商费、画面准备费)、摄制成本(演员酬金、人员劳务费、器材费、场地费、生活费)、宣传营销成本、发行成本(拷贝费、洗印费、发行权费、运输费、拷贝存储费、市场监察费、市场协调费)以及贺岁片再推销成本等。

整合营销的理念是从消费者出发,进而决定了贺岁片的整合营销要以观众为目标。贺岁片票价是观众个人成本消耗的总和,不仅包括贺岁片成本核算的票价,还必须囊括观众观影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其他成本。为了降低这些成本,可以实行“影企联合”的方式,通过影院广告播放降低成本,实现“物尽其用”。同时,影院方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为观众提供便利,完善影院服务,完备影院的硬件环境设施以及周边的交通配套设施,使观众感到“物有所值”。最终实现票房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推广策略

电影推广策略是指电影运营商向电影观众通过媒体或非媒体的形式传递影片信息的一系列活动过程。电影观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了解影片的内容、类型、演员、制作班底等等,从而引起观影的兴趣,激发观影欲望。推广策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影片定位,选择不同的媒体组合方式,推广影片。整合营销的理念要求电影的推广策略服务电影受众,通过以新闻会和公关活动为先导,媒体广告为辅,全方位、多频次的扩大电影受众对影片的接触面,提高接触频率。推广策略主要分为两类:

媒体策略是四大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第五媒体——手机,网络新媒体六大媒体科学合理组合,进行广告和宣传片投放的推广策略。传统媒体的比重虽然很大,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手机的普及,3G技术的演进,互联网的网民和手机上网的人数不断递增,网络和手机的推广平台越来越受到重视。

非媒体策略是采用公共关系和销售促进的方式进行推广,包括新闻会,参展电影节,有奖促销,公益赞助,院线推广(与渠道策略重合)等等。

2010贺岁片《花木兰》将电影会开到了戛纳,与全世界媒体一起分享创作的感受。导演马楚成,主演赵薇、陈坤、刘雨欣,电影投资方星光国际董事长王喆,保利博纳总裁于冬等出席了会。影片在戛纳受到海外买家的极高关注,来自德国、土耳其、中东的买家都以很高的价钱买下了发行。2009年12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播报《花木兰》上映五天票房破4500万元的消息之后,美国《时代》周刊官网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VS迪士尼:木兰之争》的评论。这一系列的推广活动使贺岁片《花木兰》不仅成功到达观众的视野,同时打入了国际市场,为良好的票房成绩做了铺垫。

四、渠道策略

电影渠道策略是指电影运营商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影特色,观众需求,竞争对手状况,政策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选择一定的通道和途径,配合相应的排片档期,将电影产品送达到目标电影观众的过程。贺岁片的档期已经确定,只需要考虑电影的发行渠道。

我国电影的发行渠道主要分为三种:

首先,电影院线制是目前我国电影发行渠道基本形态的构建基础。所谓的院线制就是以几个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2009年,万达院线,中影星美院线,上海联合院线,中影南方新干线,北京新影联院线,广东金逸珠江院线六大院线年度总票房合计为四十亿左右,占全国市场份额66.6%。6大主力院线拥有国内放映市场三分之二的规模,拥有对市场更为充分的话语权。但是,整合营销的理念要求以电影观众为核心,渠道的选择不仅要给观众提供观影便利,同时在文化上要注重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同步放映的影片地方文化色彩过于浓厚的,要酌情将渠道重心放在文化地区,保证影片的票房。

其次,网络发行渠道日趋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人均支付成本的降低,以电脑为主体的互动传播的广泛发展,网络具备的便捷性、长期性等特性不仅满足了忠实受众经典回放的需求,也在他们长时期的反复回味中,潜移默化地记忆企业的品牌理念和产品,从而弥补了传统电影营销模式的不足;同时,网络发行渠道制作成本低,传播范围广。网络已经成为电影观众观影的主要渠道之一。公务员之家

最后,手机新媒体渠道的不断拓展。3G技术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3G手机平台的推出,为电影发行拓宽了渠道。眼下媒体正在热炒手机电影,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手机中进行观赏的影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电影。但是,目前我国手机高端用户即能够达到手机看电影的人群有2000万。在3G手机渠道的电影发行,是一场即将拉开序幕的产业盛宴。

第二章国产商业贺岁片整合营销成功典范——以2010年贺岁片《十月围城》为例

第一节贺岁片《十月围城》简介

《十月围城》是由陈可辛、黄建新监制,陈德森执导的民国大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初发生在香港的故事。1906年,革命领袖孙中山冒险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则与十三省革命代表见面会谈。清廷在全港织起了一张“刺孙”的天罗地网,而革命党人陈少白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保卫孙中山的任务。大商人李玉堂,多年来暗中出资支持革命工作。请了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有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最终,孙中山安全离境,身后的香港已染满保镖和杀手们的鲜血。一年内,全国革命相继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十月围城》是由人人电影出品,制作费高达二千三百万美元,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雅信荣睿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华亿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天娱传媒有限公司等诸多广电影视巨头亦斥资加盟。于2009年12月17日率先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

第二节《十月围城》的整合营销策略

一、夺人眼球的贺岁大片

1、十年一觉“围城”梦——品牌效应

《十月围城》是陈德森筹备十年之久的电影作品。十年间经历了开拍筹资,初建“围城”,首选演员,非典肆虐,资金短条,扩建新城,再选演员,三人合作全力“突围”等许多曲折。“十年磨一剑”成为观众对该片的一大期待之一。而且监制陈可辛通过早期《甜蜜蜜》以及近年的《如果爱》、《投名状》等作品已经在大陆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号召力。而《十月围城》导演为陈德森,但监制为陈可辛,虽然宣传时强调是陈可辛制作,陈德森导演,但很多观众都认为《十月围城》是陈可辛的作品。

为还原历史真实感,制作方耗资4300万人民币,史上首度以1:1的比例,重铸了1906年的香港中环。皇后码头和皇后大街、《中国日报》社以及兰桂坊等地都被原貌重现,总占地面积超过100亩。该巨景将作为“老香港的唯一留影”永驻上海,成为一处极具历史意义的全新文化景观。

2、星光闪耀“城”中人——明星效应

甄子丹、王学圻、梁家辉、谢霆锋、胡军、曾志伟、李宇春、任达华、范冰冰、周韵、巴特尔、王柏杰及黎明等十三位华语影坛重量级明星悉数亮相,其中有极具票房号召力的“九帝一后”。满足观众对明星偶像的心理预期。

《十月围城》是李宇春的大银幕“处女作”,又是该贺岁片的唯一女主角。她在超级女声之后一直活跃于内地娱乐圈,其粉丝团声势浩大。从未演过电影的李宇春仍然成为许多人的焦点。有媒体在统计2009年最热门电影时称,因为李宇春的加盟,光是支持她的粉丝“玉米”就为《十月围城》带来了超过1个亿的票房收入。这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启用周杰伦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篮坛巨人巴特尔也成为影片中“六义士”之一。将明星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明星的炒作,制造悬念上《十月围城》直至影片首映礼孙中山的扮演者一直是个谜。张涵予版的孙文最后揭晓,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二、“围城”之后的“围城”——衍生品的开发与推广

1、《十月围城前传》的全媒体推广

《十月围城》全球上映后,有声小说《十月围城前传》也将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联合中文在线以全媒体方式同步出版。2008年12月,中文在线提出全媒体出版概念,并成功运作《非诚勿扰》一书。中文在线为“全媒体家族”打造闪亮红星——《十月围城前传》。

作为《十月围城前传》的数字出版方,中文在线将通过手机、互联网、手持阅读器、CD、MP3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十月围城前传》同步全媒体出版。将该书内容通过录音编辑以CD、MP3的形式在全国一百多家电台不渐断播出,让大家共同“道听途说”,感受不一样的汽车“阅读”。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不仅对该模式给予高度的认可与充分的肯定,还向广大无线手机阅读用户大力推广这本书:中国移动用户只需使用手机登录就可以进行阅读,同时,还能赢取电影票、明星签名书、G3阅读器等丰厚奖品。

2、计划筹拍电视版《十月围城》

监制陈可辛回应关于开拍《十月围城》前传的传闻:“《十月围城》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独立发展出一个故事,如果要拍前传,不知道要拍多少部,所以我们现在打算拍一部电视剧,至于剧本,现在已经在弄。”使《十月围城》的观众对影片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声势浩大的宣传推广策略

1、非媒体策略夺人眼球——炒作贯穿始终

在拍摄前期,对2010年的贺岁档已经备受关注,前后延续3个月,更有人戏谑成为“贺岁季”。六十多部影片参加混战,其中,《十月围城》与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拍片时间前后相接,成为多方关注,讨论的焦点,甚至出现所谓“中国电影门事件”。这样做使观众对《十月围城》的关注度不断升温。

在宣传过程中,策划了三次大的活动,整合非媒体资源。

第一是首映拜谒中山陵。2009年11月12日,《十月围城》在江苏南京举行全球首映礼。当日正是孙中山诞辰143周年,借此影片制作方监制陈可辛、导演陈德森组织主创人员拜谒了中山陵。《十月围城》中饰演孙中山的演员仍未揭晓,观众更加密切留意影片的动向。

第二是距《十月围城》正式上映20天之际,贺岁片5分钟超长纪录片版预告片在《花木兰》之前,提前“首映”,创下国内影院预告片长度的新纪录。监制陈可辛解释:“在国外,许多大片都会搞片花的首播会。《十月围城》这次,我们剪了一款纪录片式的超长版预告片,不仅在网络、电视播出,最重要的是在电影院放给观众看。”

第三,为了让更多的受众立体化地了解该片,人人电影特意将《十月围城》四款高清晰预告片和幕后花絮、以及45张高清晰的剧照等内容独家授权给北京飞螳科技有限公司制作成iPhone多媒体应用程序,为全球iPhone用户提供免费下载,抢先体验《十月围城》。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少华语电影爱好者予以好评,在11月9日上线的第一周就取得了不错的下载成绩。很多用户认为这开启了华语影片在全球iPhone市场推广的新模式。

2、媒体策略强势推动

《十月围城》投资阵容内不仅包括国内具有顶尖实力的四大电影制作、发行机构,更规模性地集结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东南广传媒集团三大最具实力的广电传媒集团共同参与影片投资,而九大投资方背后所涉及的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广东卫视、湖南卫视、旅游卫视五大卫视将会为《十月围城》提供超豪华立体式整合营销。

在CTR市场对2008年全国城市居民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在娱乐方面的支出涨幅最大,消费者的消费心态日趋成熟和理性,而理性消费促使人们去主动搜集信息,媒体接触习惯也随之改变。数据显示:人们对主动接触型广告,如报纸、杂志广告等关注度有所提高,主动点击网络广告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而对被动接受型广告,如电视、广播广告等关注度则有所下降。

《十月围城》的宣传,根据电影消费者接触媒体的习惯,选择恰当的媒介,作出了完善的宣传策划。《十月围城》分别采用了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报刊杂志媒体,网络媒体等,大众容易接触的媒体途径以利于影片宣传。《娱乐在线》、《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光影新攻略》等较高收视率的节目对《十月围城》的宣传,观看人群多为20—30岁的年轻人,符合《十月围城》电影观众的消费群体。同样的广播媒体选择的是《音乐之声》等节目。对于网络媒体方面,各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百度都刊登了《十月围城》上映及相关的娱乐信息;就连在大学生聚集的人人网、开心网都有《十月围城》的广告。其中,《十月围城》对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应用居多。

2010年12月,艺恩咨询对“观众获取《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媒体渠道排名”以及“观众获取《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具体媒体形式”进行了调研。统计数据见图2-1、表2-2。

图2-1观众获取《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媒体渠道排名

表2-2观众获取《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具体媒体形式

媒体渠道媒体内容形式观众比例

网络

网络广告33.84%

网络电影排行榜26.24%

网络文章25.10%

影片官方网站20.91%

电视电视综艺节目31.18%

电视广告30.42%

电视评论22.43%

影院影院内设预告片31.75%

影院内海报26.43%

续表2-2

报纸报纸广告26.62%

报纸中的新闻/影评18.06%

户外户外广告碑(候车亭等)15.78%

公交电视14.64%

地铁灯箱/电视11.60%

楼宇电视11.03%

杂志杂志中的文章/报道22.24%

杂志中的影评20.34%

广播广播新闻/广播节目20.34%

广播中的影评10.84%

手机手机报18.44%

手机短信广告10.46%

人际传播亲友/同事的评价22.05%

活动电影节11.60%

店内联合促销活动10.84%

调研结果显示:通过网络了解到《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观众最多,达到63.9%;然后依次是电视、影院、报纸、户外、杂志、广播、手机、人际传播和活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影院、报纸、户外、杂志、广播、手机了解《十月围城》影片信息的观众比例普遍高于《刺陵》、《风云2》、《三枪》三部影片。这表明,《十月围城》的运营方不但媒体宣传覆盖面较广,而且在各大媒体上的投入力度都很大。

四、渠道覆盖

1、十五家院线鼎力支持

全国排名前15位的院线代表为《十月围城》保底3亿票房。依托点映场的“好口碑、好票房”,各院线给《十月围城》留出“好场次”,成全《十月围城》做“三好影片”。北京博纳悠唐影城的总经理指出:“其实影院看中的不仅仅是场次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场次的时间,我们给《十月围城》留的都是6点到10点档,这段时间是观影高峰,也是观影的黄金档。”

2、跨界合作,牵手互联网

2009年11月19日,暴风公司与《十月围城》出品方联手推出了一款“十月围城版”的暴风影音,这是世界上第一款专门为一部电影量身定做的播放器,除了可以播放高清电影之外,用户还可以在线观看《十月围城》的各种视频资讯,包括特别版的片花、独家专访、MV、幕后花絮、电影上档排期等。此外,暴风公司和制片方推出进一步的互动活动,包括一句话影评大赛,组织暴风观影团,数百网民将免费观看年度大戏《十月围城》。

2010年2月5日,网络电视新媒体PPTV对媒体宣布取得《十月围城》网络播放权。

第三节贺岁片《十月围城》突破“围城”

一、骄人的票房成绩

从表2-3中可以看出,自《十月围城》上映以来,领跑贺岁档。

表2-32009年12月28日—2010年1月3日,国内电影票房排行榜

位次片名发行公司本周票房(单位:

人民币)累计票房(单位:

人民币)上映天数

1《十月围城》保利博纳89000万2.74亿18天

2《三枪拍案惊奇》新画面/华夏3500万2.56亿25天

3《刺陵》中影集团850万6740万26天

4《风云2》橙天嘉禾680万5930万26天

5《扑克王》星光/中影670万1456万13天

6《午夜出租车》中影集团630万1290万13天

7《2012》中影/华夏500万4.66亿52天

二、良好的口碑

1、广电总局钦点为年度十佳

“2010新年电影招待会”上,排片强劲的《十月围城》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及电影局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年度最佳华语片”,成为继《建国大业》、《风声》之后又一部主旋律的献礼片。香港制造对于国庆献礼片来说,又多了更深一层的社会价值,使得《十月围城》不仅是商业片,也是2009年主旋律的影片,契合年度政治文化环境。

2、《十月围城》电影节折桂

《十月围城》游走于各大电影节,不仅宣传影片,同时获得业内一致好评。

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片方借机造势,推出一组共12张海报,曝光了首支外语宣传片。第12届上海电影节上,甄子丹携《十月围城》压轴电影节,为影片造势。

2010年1月10日,《十月围城》荣膺星光大典年度电影荣誉。11日,年度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揭晓,王学圻凭借电影《十月围城》荣获最佳男主角,夺得他的首个香港影帝殊荣,同时王学圻也成为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内地男演员。2月9日,第29届香港金像奖提名名单中,《十月围城》取得了最多的18个提名,以创历史纪录的方式成为本届金像奖最大热门影片,最终更是包揽了8项大奖。《十月围城》不仅在票房上商业效益显著,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章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第一节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面临的问题

随着贺岁档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商业贺岁片投入市场。虽然有些贺岁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是这与国内电影井喷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商业贺岁片的整合营销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一、贺岁片整合营销中缺失的市场调研

电影是一种工业,影片是一种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今天的电影同样面对的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直接竞争的产品,因此了解市场上的受众需求至关重要。市场调研是整合营销的策略实施的基础。通过周密、精确地市场调研,了解观众需求,竞争对手状况,推出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迎合观众口味为导向的优秀贺岁片。

2010年贺岁片《孔子》2月已经下线了。专家和观众的评论认为《孔子》失败了,败在市场调研的缺失。虽然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大讲《论语》时,整个中国都掀起一片红火的“国学热”,似乎预示着民众对儒学和孔子有着极大的需求,实则不然。于丹讲《论语》是用实用主义的眼光和手法对传统著作的目的性解读。《孔子》定位是史诗大片。电视剧式的叙事思维和《论语》的说教不可能使《孔子》成为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

看《孔子》,观众期待的是一种深邃的文化,是剧情的精彩,人们追求的孔子至圣先师的美德和教育家的风范。但是影片呈现给大家的孔子更像一个军事家,大量特技的应用也有些“画蛇添足”。没人会期待《孔子》也有《阿凡达》、《指环王》的气势。制作方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观众,没有作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商业分析,结果商业和文化的失败是必然的。

因此,贺岁片的整合营销必须关注市场调研,只要充分的调研,才能在激烈的贺岁档把握影片的观众需求,才能成功的实现贺岁片的整合营销。

二、票价问题成为贺岁片整合营销的瓶颈

2009年,虽然遭遇金融危机和H1N1病毒的影响,但电影票房不降反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最新公布,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2.0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比2008年的43.43亿元,增加近十九亿元,增加42.96%,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是高票房却没有带来观影人数的增加,也就是说电影市场没有像票房数据一样一路上扬。原因在于票价过高。高票价已然成为制约贺岁片整合营销的瓶颈。

一方面,电影调查显示:收入1000元——3000元的观众进影院看电影的比例远远高于收入3000元——8000元的观众,而且收入越高的群体,在电影观众群落结构中占有率越低。其中,富裕阶层的休闲时间主要用于影视之外的旅行、运动等方面,而不富裕的或者相对贫困的阶层才会把时间用在影视消费上。主要的观影人群为19-35岁的大学生和白领为主。这部分人的收入相对不高。一部大片,票价动辄80元、100元,不少普通白领、打工族和学生族只能“望片兴叹”。这样就缩小了电影市场,制约电影市场的规模。

另一方面,3D电影从好莱坞刮进中国,通过《冰河世纪3》、《飞屋环游记》成功被中国观众接受。制约3D电影成为“主流”的首先是票价。3D电影票价过高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南京的五星级影城80%的观众看电影都是票券抵换,但仍然比看普通电影贵很多。因此,票价高成为现阶段3D贺岁片整合营销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贺岁片整合营销渠道的制约

国内电影院线不断完善,但是商业贺岁片的拷贝数量,放映的场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贺岁片运营方投入的经济成本决定。目前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数已达到4723块,但是2010年六十多部贺岁片参加混战,如此竞争激烈的竞争,场次的多少显得尤为重要。新影联院线副总高军指出“今年的贺岁档被《2012》和《阿凡达》遏制,众多国产电影无法充足放映,内耗严重,盈利空间自然狭小”。虽然荧幕数不断增加,电影单片票房很容易过亿,但影院一多,发行成本也增加了。

《十月围城》能够在短时间内票房过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院线的支持。《十月围城》的拷贝数量超过1500个,创华语片之最,仅12月18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成都、杭州、西安、沈阳、重庆在内的全国10个票房重镇,《十月围城》的排片数,为5219场,高居榜首,在《阿凡达》上映前覆盖了超过50%的放映空间。

《疯狂的石头》以不足300万元的投资而收到近2200万元的票房,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实属奇迹,它是个剑走偏锋的营销神话,主要策略是观众的“口碑”效应。同样的小成本影片《夜店》的口碑也不错,但是还来不及口耳相传,影院就主动削减排片了。以上海联合为例,影片排映场次不到200场,票房产出18万左右,很多影院只是在白天时间排映两三场,仅此而已。《夜店》投放260个胶片拷贝,很多拷贝无用武之地。

院线对每年大片的高度青睐使得很多中低成本电影在大片面前几乎没有竞争力,甚至对于某些B级片来说,杀入院线就是胜利。所以实现贺岁片整合营销要摆脱渠道制约。

四、盗版猖獗影响贺岁片的整体收入

国内电影盗版行为按照传播途径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光盘为载体,以批发零售为传播途径的传统盗版方式;另一种是以网络电子数据为载体,以网络上传下载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新兴盗版方式。横店集团影视娱乐有限公司的一份市场调查表明: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核心人群是18-24岁的年轻人,他们看电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网络盗版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为电影行业的“头号杀手”。

业内人士估计,盗版电影每年蚕食掉的票房最少也有10亿元人民币。2000年大热的贺岁片《手机》在投资方拿出200万反盗版费的情况下,仅保证了5天的票房,第6天自第一批盗版光盘出现后,电影票房迅速开始下降。

从盗版对贺岁片发展影响的角度看,盗版贺岁片通过降低电影票房收入和电影音像版权收入的方式,压低电影产业的市场回报。

第二节国产贺岁片整合营销应对策略

一、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夯实国产贺岁片实施整合营销的策略基础

国产贺岁片的整合营销要以观众思考为起点,以市场调研为基础。通过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对贺岁片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周密的市场调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了解电影消费者的特征。明确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领域中的电影消费者的电影需求,爱好及其收入水平和愿意支付水平等等。为适应这样的特征,推出满足电影消费者需求的贺岁片,并制定在观众可支付能力范围内的电影票价和衍生品价格。

其次,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推广策略。贺岁档期作为黄金档期,每年上映的影片很多,市场竞争激烈。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影片,以避免内容上的雷同;同时,关注竞争对手的推广策略,将有效地营销策略加以借鉴和创新,对效果不明显甚至是失败的策略及时予以否定,避免资源的浪费。

最后,掌握推广渠道的基本情况。诸如影院,互联网,手机等不同的推广渠道,需要不同的投入和推广方式。整合贺岁片推广渠道的信息,衡量推广效果。同时结合贺岁片自身的投资成本,选择最有效的推广渠道,实现低投入和高产出,取得理想的推广效果。

目前,贺岁片的市场地位逐渐偏离原来的方向,越来越多的贺岁片失去了以往贺岁片迎合观众轻松喜悦的观影目的,有的仅仅是为了增加卖点使得暴力的元素泛滥。贺岁喜剧类影片的减少也说明贺岁片制作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据悉,《大兵小将》在2月14日正式登陆各大院线后,已拿下过亿元的票房,仅在大年初一和情人节首映当日,就顺利取得首日票房1500多万元的好成绩,领跑国产片贺岁春节档。而这部影片中的明星效应其他贺岁片同样具备,不同的是在2010年六十多部贺岁片中为数不多的喜剧片。可见虽然观众接受了内容再多元化的贺岁片,但是仍然乐意观看喜剧、幽默的贺岁片。

二、科学定价推动贺岁片整合营销深入实施

合理的定价才能有效地保证贺岁片整合营销的市场。科学合理的电影票价要在观众可接受的浮动区间内。见图3-1。

需求是票价的上限电影消费者的需求

电影票价

成本是票价的下限影片的制作发行成本

图3-1电影票价的浮动区间

遵循效益原则,票价可行性,票价社会性,票价科学性,票价竞争力的原则,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

院线区别定价策略:很多院线盲目建设五星级的影院,造成成本上升。所以应该按照层次,不等同梯度的设置院线,制定票价。香港安乐公司旗下共有3条院线,但3条院线所排片上映影片是保持一定差异性的,最多影院的A院线以上映最商业化影片为主,票价稍便宜;B院线则以中高档商场为主,上映适合这些商场的消费群影片为主,票价适中;C院线则都在最高端商场,上映被认为是经典影片或文艺片为主,票价昂贵。也就是说,这些院线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而作出院线之间的区隔,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弹性定价策略:全面实现票价的回落在短期内会给贺岁片运营方和院线造成损失。但是弹性定价可以慢慢缓冲,实现科学合理定价的缓慢过度。和平影都2009年1月份推出天天半价的宣传广告。同样是在贺岁档,观众人数达到了11.7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0%。而平时每个月的平均人数一般在6万左右。这月和平影都的票房达到了411万人民币,是去年全年票房总收入的13%。

三、畅通的发行渠道推进贺岁片整合营销

2009年,新批准成立北京时代华夏今典、吉林长影2条院线公司,北京九州中原数字电影院线也已正式开始运营,使全国城市院线由2008年的34条增加至37条。2009年,全国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626块银幕,平均每天增加1.7块银幕,比去年同期新增118家570块银幕,增加24家56块,再次刷新纪录。见图3-2。

院线和银幕数在数量和质量上保证了贺岁片的畅通发行,另外还要加强其他渠道的拓展。

新浪作为网络互动营销的领航者,率先提出“网络电影营销”的概念,以强大的互动平台为基础,为客户提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疯狂的石头》投资不超过300万元,获得了近2200万元的票房收入。由此可见,对于一部成本低,大牌少而质量高的影片来说,有效的利用网络渠道来广泛宣传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全面打击贺岁片盗版

面对贺岁片严重的盗版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打击盗版的措施刻不容缓。但是,打击盗版不是一人之力,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

在制度层面上,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关于盗版的法律法规。国外对于私自出售未经授权的盗版光盘,视其情节需要负刑事责任,在我国最多是以拘留或罚款。只有加大惩罚力度,才能使盗版行为收敛。

在电影运营企业方面,影片放映期间,以及衍生品开发整个流程加强管理。作为《虎虎生威》首款电影衍生品,“电影福袋”里有“喜羊羊护照”、12枚“喜羊羊徽章”和“喜羊羊飞毯”等《喜羊羊》电影的收藏品。同时,因为“喜羊羊”系列电影的火热,出品方也力推多种措施进行反盗版行动。在电影预售套票上甚至启用了防伪水印。在电影上映的同时,25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正版人偶也将出现在全国各大影院,与观众互动留影。据悉,此次每套人偶服装的价值都高达2.5万元,力求做到惟妙惟肖、细致逼真。此外片方更严格规范网络播放渠道,2010年1月有4家视频网站获得该片的播放授权。一系列的活动,将盗版拒之门外。

另外2007年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还未上映,就在网站打出了“《集结号》简装版抢先预订”的广告,DVD(d5)最低价为7.9元,而且还包快递,相当于在用盗版的价格叫买正版的影碟。这次在网上超低价提前预售,打破了一部大片上映45天后才出版DVD的常规,史无前例的将区间缩短到35天。消费者需要点击购买,而收货则是在影片公映后第一时间。这样,既能有效地防止盗版又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使消费者和投资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在专业反盗版方面,借助新兴的反盗版公司打击盗版。北京网尚文化李智勇联手正版发行商,寻找并取证盗版软件播放机构,最后进行诉讼,用“商业化”手段维权并赚钱。作为正版发行商,有了这些作品的正版授权,自然要打击盗版播映,而网吧、酒店甚至一些大的网站就是侵权的主要机构。经过取证、诉讼等法律手段,侵权案件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赔偿金由正版发行商、维权人、律师等法务人员按三三制分成。

五、“火车头”领跑贺岁片收入

好莱坞有一个著名的“火车头理论”这也是所谓好莱坞电影业成功的秘诀之一。电影作为火车头,它本身可能不赚钱,但它可以带动电影业的发展。在投资一部片子前,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等行业的经营者会与制片人共同探讨相关产品的开发问题,他们甚至还会对戏中的人物造型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单纯的票房收入则只占全部利润的小头。

在中国电影票房高歌猛进的背后,“后产品”开发一直是国产电影的短板。席卷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股旋风《阿凡达》终于风力减弱,渐渐淡出电影院线。然而《阿凡达》在中国的掘金狂潮却并没有停歇。衍生品从蓝色的纳美人到飞龙战机、精灵蜥蜴、魅影、毒狼,各种形象附着在水杯、钥匙扣、T恤、人偶玩具上,应有尽有。这些东西均价格不菲,原因是包含了版权费成本,然而依然追捧者众多。在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手机软件商城中,一款由好莱坞授权的《阿凡达》游戏高居下载排行榜榜首,截至一月底的收费下载次数已经超过400万次,成为中国亿万手机用户的机上宠儿。

而反观近一年来的中国电影大片,从《赤壁》、《风声》到《十月围城》、《孔子》,投资上亿者比比皆是,真正做到“后产品”开发并取得收益者却寥寥无几,张艺谋是其中之一。在2010年的的贺岁大戏《三枪拍案惊奇》上映后,其网络游戏《麻子面馆》也随之上线,让观众可以在游戏中扮演小沈阳、闫妮的角色。只有充分开发贺岁片衍生品,才能实现整合营销的深入发展,满足观众的需求。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国产贺岁片的档期已经趋于成熟,贺岁片的营销已经进入到整合营销的时代。国产贺岁片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风向标。未来几年的贺岁片营销不仅仅是在影片本身质量上的提高,更有营销策略的正确运用。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国产贺岁片占领国际市场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电影运营公司要建立“数据库”,以观众为核心,提供观众喜欢的电影产品。

其次,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有效资源,为观众提供便利,明确衍生品的消费成为观众消闲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渠道的选择和拓展。随着上游运营公司铺设院线,下游院线投资电影,中游的发行公司应该学会在市场中寻找机会,资源和需求同等重要。

再次,贺岁片的运营资本日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为贺岁片的整合营销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渠道支持,有利于中国电影向好莱坞大片看齐。

因此,整合营销所倡导的明确消费者导向观念,以接受者为中心,最终实现持续一致的声音,为消费者和发行公司带来最佳营利的新模式。国产贺岁片的整合营销就是要以观众为中心,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进行创作、发行、推广、营销;能够从整合的思维去营造电影消费氛围和市场培育环境。在多元化的模式下,国产贺岁片将会带动国产电影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于丽/主编.电影市场营销(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67.

[2]夏卫国著.电影票房营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01:99.

[3]肖云端,彭怡茂.整合营销:中国电影的出路[J].经济师,2007.09:177.

[4]毛明敏.中国大片制作的整合营销初探[J].现代商业,2007,1:67-68.

[5]俞剑红,翁旸著.电影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09:266.

[6]向竹.银幕数的不足将影响贺岁档的持续发展[J].当代电影,2009,3:12-15.

[7]吴曼芳主编.电影市场营销中的媒体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0:143,148

[8]票价问题:当下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瓶颈[J].2005.04:97.

[9]史可扬.培养观众: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J].当代电影,2007,5:117-120

[10]金冠军,钟瑾电影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01:178.

[11]网络电影营销决胜于银幕之外[J].成功营销,2007,08:80-81.

[12]金冠军,钟瑾电影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01.1:110.

[13]郭俊涛陈睿.电影营销:跨越大屏幕[J].国际公关,2007,5:78-79.

[14]文硕.网络电影营销,决胜于荧幕之外[J].整合传播,200,8:80—81—177.

[15]魏婷,张兴健.《浅析中国电影市场营销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济问题探索,2008,6:101—104.

[16]沈芸.营销: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新贵”[J].当代电影,2008,9:16-19.

[17]晏劲松.用整合营销体系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J].科技文汇,2007,20:61-62.

[18]JosephStraubhaar&RobertLaRose.MediaNow:UnderstandMedia,Culture,andTechnology[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贺岁片范文篇3

一、艺术表现探究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际不是全围绕政治风云,而是借助男性和女性的情感悲欢离合来表现,在已见的东西方关于这块地域表现的电影艺术中,《益西卓玛》的人性主题所蕴涵的魅力是真挚动人的。这部影片的出现破费周折,也说明传统观念对人性表现某种程度的陌生和局促,实际上,在我们的习惯领域中,对人的认识还较多把守着外在行动人的尺度,对情感动因和心理机缘的探入缺少成功的经验。

于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就是本年度中角度与深度颇值得探讨的影片。在对人性挖掘与心理拷问方面,该片艺术的表现是成功的。影片的心理探索成分占据很大比重,它对人性的认知方式是有别于以往的故事电影或较多心理表现色彩的影片。应该说,中国电影的世纪末忧虑其实多半和观众疏离有关,除了大众化时代必然产生的艺术变迁而导致的分流,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传媒对正经看电影方式的冲击之外,电影停留在事件描述层面和粗浅道理的直接说教是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熟悉这一套表现规程的观众已然厌倦了俗套。中国电影除非屈从世俗堕入打打杀杀和脱、透、漏式的泥沼,否则就要在根本的人文精神上下硬功夫。而中国电影的人文艺术味日渐消失是很值得忧虑的大事,人文电影的天地其实很大,而其要害是对人性和人的内在思想与心理世界的剖析。从这一意义说,《说出你的秘密》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影片落脚于一对夫妇因妻子造成车祸后隐匿不说,而导致整体生活世界的微妙变化,特别是深入挖掘了人的复杂心理内涵,丝丝入扣,逼真现实。影片直面人的现实困境--心理灵魂境界,毫不犹豫的以审视自我而拷问人生的深度,探入了隐秘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揭示了我们常常不敢正视的心理现实。就此而言,显示了创作者对人生探讨的认识深度。影片的揭密不仅在撞人逃逸者是谁的谜底上,而且更重要的落脚在常人面对这道难题时将如何正视的心理谜底上。在夫妻恩爱和怀疑猜忌之间,在良心谴责的道义感和惟恐罹难的恐惧感之间,影片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弱点、本能与人性良知之间的搏斗。着意于生活危难之际人心角逐与良知愧疚搏斗的表现,是创作者对人的认识深入化的体现。丈夫在同情执着寻找目击者的小女孩的道德感和益发产生深重犯罪感的痛苦心理,与惟望不是事实的侥幸心理的角逐,把当代生活中一个清白家庭可能遇到的恐惧和抉择平铺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会油然联想到人人熟悉的一个关于女性心理中常有的疑问:当丈夫在自己和婆婆同时落水时先救何人上岸?这种源于惧怕失去所爱而执拗式的无理追问就变成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类似的尴尬处境。

在探究的基础上,影片的思考的确是令人警觉的,一个普通女子,没有犯罪企图,也充满内疚,但在这样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后,将陷在怎样一个心理矛盾之中,而且这种不由自主的抉择和随之的痛苦又可能是常人刹那间都会遇到的,和美的家庭与谐和的夫妻关系在特殊状态中变得异常紧张,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又会如何处置?影片现实主义表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从心理层面展开的,这种从现实简单事件推向心理承受极致的人性思考带相当残酷的成分,没有人可以逃避这种在维系亲情和躲避危害时必须抉择的尴尬痛苦。所以,影片比起赤裸裸的现实人生表现多了思想的负重,警示人们思考,尽管由此影片某种优美荡然无存,但深刻成为可能。

《非常夏日》深含创作者的人生忧虑,对人性的体验的传达相当真实。影片在男主人公身上不仅集中了人生两极感受,还特别表现了一个人性格的“长大成人”。在经历了永难忘怀的非常夏日后,他懊悔愧疚,却难以弥补,影片着重表现一个青年力图挽回失去的勇气和找回心理平衡的渴求。最终当他被捆绑着却一次次横挡在暴徒的车前,顽强的向绑架者要求放了被俘女子,并爆发出“就是被你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的心声时,一个历经心理磨难和挣扎,终于挺立而起的成熟青年完成了他的心理成长过程。《非常夏日》实际上表现的是创作者对人生矛盾的解读,在特定的遭遇中凝缩人生身心矛盾和心理抉择。

对人性挖掘颇有特点的影片还有《过年回家》。青年导演对一个关于家庭情仇和人性心理表现的独特题材,处理得平实细腻、甚至多少显得阴冷可怕的背后,是对人性复杂本性的真切理解,隐藏其间的温情期盼和生命呼喊,其实是相当动人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具有个性化追求意识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本来指向是个性化和创造性,对人性意识的探究和敢于个性理解的表达都是通向艺术之路的。在市场化横亘于前的现实面前,任何艺术的追求都值得赞许。

其次是艺术表现精神的情感表现。

艺术没有情感,犹如花木没有汁液、青草没有露珠一样,将苍白无力。情感表现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这一简单的事实却没有被电影艺术很好接受,导致不少电影干巴死板,丧失生趣。至今,仍旧可以看到电影艺术这一方面的显而易见的缺憾。相比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洗澡》、《我的1919》、《一声叹息》、《相伴永远》等就是多少具备情感表现基础的较好创作。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声叹息》。作为引领内地贺岁片潮流的冯小刚,巧妙借助贺岁片打下的品牌效应和明星阵容,在不是贺岁片的时间创造了本年度几乎最好的票房效应。影片的争议显然是天生的:一个中年人的婚外恋情的周折。作为作家的主人公,既有和美的家庭,又有蓬勃的事业,无论阅历和社会地位都相当不错,却在美貌、纯真的外来诱惑面前心荡神驰不可自拔。影片对中年人跨界感情的直接描绘,显然超出了传统防守的界限,却实在是迈开了艺术直面情感现实的较大步伐。尽管我们不愿生活出现太多多向情感,却不能不承认社会发展导致情感的多样性纠葛,以及开放揭开了原本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欲望,对传统而言,这是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也是生活存在的残酷面相。从这一意义上看,《一声叹息》的现代感是明显的,遭致的议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着重指出的倒是影片对感情表现的分寸,人性情感的真实其实就在张、弛和隐、露的矛盾之间。影片中人对家庭的依恋与对情人的冲动,对道义责任的看重与对内心渴求的不可自持,都掌握着较好的分寸感,从而描摹了一幅现代生活中并不少见的情感危机图。影片让人疑惑的主要是结尾悬念式的电话,似乎在显示嘎然而止的艺术效果,也是为商业接续留下接口,但对原本习惯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观众,和接受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现代气息观众的接受习惯来说,显然是带有挑衅性的表现。我们无意褒贬,但应当承认,《一声叹息》对情感的把握是大胆而细致的,它使我们更加逼近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

再次是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有悠久的历史,从30年代确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就始终成为中国电影成功的支柱,梳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迁阶段: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电影;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50~60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70年代现实主义断流,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世界潮流;80年代现实主义回归,是冷峻现实主义的时期;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为滚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的最为芜杂状态。但随着现实生活的大众化时代到来,消费、享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艺术的现实主义遇到了明显削弱和改变。世纪末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为两种形态:揭示性和平民姿态。它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电影的艺术审美变迁。后者在“文化走向”介绍,这里重点分析前者。

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似乎和艺术表现的温吞水状态相关。生活纷纭复杂,人民迫切需要正视现实、揭示矛盾、崇扬高尚精神的艺术作品。《生死抉择》的出现无疑是观众心声的体现。这部创造2000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影片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影片是主流形态的创作,过去人们被这一类影片说教而无甚价值的产生疑惑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500万的成本取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而造就票房轰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对于处在改革过度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禁区。《生死抉择》的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片注脚;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框子;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而工人们的不满和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面影。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力。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电影的社会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邻居》、《人到中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等,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有《老井》、《野山》等等。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廊诵牡暮粲Γㄔ戳鞒さ挠帕即尘徒⑹ТP矶嗬频亩槌さ淖髌罚饶忠皇钡挠槔帜志纾成毖鹊南酪澹ㄏ烈澹┐炙坠庥埃晕蘖姆ξ叮皇侨狈κ侄危敲挥腥诵牡母杏ΑT谝恍┑胤椒庞场渡谰裨瘛肥保毕分惺∥谝皇榧切迹愿芊肿印案米サ淖ィ门械呐校惫壑谕蝗话樽庞捌俺觥案蒙钡纳保保樾鞔锏礁叱保耸保帐跤胧贝羯舱瘢捌挥欣碛刹槐话傩障不丁S捌僖淮沃っ鳎帐踔挥泻粲κ贝诵囊螅啪哂猩Γ嗣瞧诖男率兰椭泄缬氨厝皇欠从成畹挠判愦笃鳎?/P>

从《生死抉择》艺术表现中还可以看到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特点:真实表现。对现实主流形态影片的非议,常和正面主人公的缺乏生活气息相关,举手投足的演戏架子和没有血肉气的人物形象当然让观众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似乎这一类型电影的人物都成了毫无人气的木偶,电影批评也天然排斥这些形象。塑造凛然正气主人公有许多难度,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具有生活气息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不要因苛求英雄平民化而庸俗不堪。《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未必尽善尽美,但铿然之气是动人的,他的心理复杂面显示和本质上的时代英雄气质表现是比较生动的,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是和人物表现有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走向梳理

 90年代的文化背景是和大众文化弥漫、市场抉择难以分开的。电影的折射也十分明显,最为显著的是贺岁片为代表的时潮。贺岁片不止是一年中的新年贺礼片,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国电影绞尽脑汁为各种节日献媚的影片现象。中国电影的大半风潮被贺岁片夺去是确定的事实,这不仅是指票房收益,而且主要是指围绕与此的某种兴奋点集中状况。反思一年稍微具有热点效益的影片,宽泛意义的这一类娱乐影片形成头尾连绵呼应的两个高潮。年初的节庆仿佛是一个筐,以贺岁片为中心点的各种议题和年节延续不休,装筐入箱,新年、春节、情人节、双修日、长假等等吆喝声一阵紧似一阵的贴近,牵连起一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而上半年的节庆喊声还如雷贯耳,为下一个新年抄刀的新一轮贺岁片又紧锣密鼓的耍弄起来。内地贺岁片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抢占传媒风头却兴盛不已,而它的市场效益和投合观众心理却是有目共睹的。剖析贺岁片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到商业因素在如何侵袭推进并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实事求是地说,贺岁片的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贺岁片把此前中国电影电视已经掘开的娱乐通道拓展开挖得更加宽阔。这样的电影自然投合时宜,赢取票房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所以,初始阶段的贺岁片是电影走出传统老套值得赞扬的现象,而适应市场需求则是转变的根本。贺岁片的先天不足自然是艺术屈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时令、节庆人心、和大众需求,创作的规则就和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喜剧构架的单一化也成为基本规则。绵延几年的贺岁片已经扩展但失去了创造性,俗套导致贺岁片的滥情无聊。贺岁片多为喜剧片,热热闹闹逗人欢欣是喜剧的本务,但事实已经证明,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能耐看才是高招。耐看即有嚼头,能让观众不仅图一时之乐,过后还能留下回味余地,成功的分值才能高扬。但在能否使喜剧既好看又富含情感内涵上,是标示着喜剧品位高下与否的。至今的许多贺岁片还没有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发挥,倒是一味投靠想象中的大众要求,只求欢跃喧闹,导致艺术的庸俗化。所以,市场支配艺术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没有艺术内在支持的电影,无论是贺岁还是其它,都难以实现市场长远价值,更不用说艺术的独立价值。艺术创造力的缺乏和艺术热情的不足,是市场主宰带来的弊端。为跨世纪拍摄的贺岁片已经显露了问题的根芽。一些导演只在欢跃效应上急功近利,喜剧的无聊和情感的虚假凸现无疑。即便努力创作的影片也被陈俗功利弄得不伦不类。在被市场驾御和驾御市?≈洌帐跤Φ庇凶约旱拿魅匪悸贰<热幻挥刑油咽谐〉慕菥叮陀Φ卑盐找帐跤胧谐≈浜托车鞫墓叵怠;乇苁谐。彰旁斐倒倘挥薮溃晃锻逗鲜浪咨ナб帐醺抟墒亲陨薄?/P>

艺术化的影片,其文化走向中值得提及的主要有一些或隐或显的倾向。

一、怀旧感伤趋向。

90年代世界电影中不时呈现怀旧感伤走向,所以,怀旧感伤是创作的一种艺术的世界性倾向,世纪末中国电影的走向中也不免呈现这一状况,艺术和这一类影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对人生的体悟与感怀,伤切与回味是情感的本能,无法避及。在怀旧思忆中寻找美感是艺术难以避讳的方面。值得提及的主要有《我的父亲母亲》、《西洋镜》、《洗澡》等影片。

《我的父亲母亲》在宣传上就标明诸如导演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的噱头,“父亲”与“母亲”的浪漫恋爱情节简单至极,凝望、等待、奔跑构成感情接续的连接点,整个影片的诗化结构充溢着久远年代朦胧的情爱光环,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发生在乡村的浪漫故事,渗透其间的感情脉络其实让人想起诸如旧时代大上海都市中青春萌动、家境充裕而悠闲的女孩的情感思绪──也许就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的共同情感──其实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对纯洁感情的回味欣赏。这一类影片肯定不是商业饕餮大餐,而更多带怀旧情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追随着影片,沉浸在已逝感情的伤悼中,咀嚼在昨日情怀的重温中,流连在浪漫追慕的情境中。就情感抒怀而言,《我的父亲母亲》代表了这一类影片惟恐不够优美的优势。尽管影片和再早一些时候的《那山那人那狗》和《草房子》相比在朴质与精致处理上有一些不及,但本年度依旧是值得嘉许的创作。

而《西洋镜》与《洗澡》则一个是对历史的怀旧,一个是对心灵深处愧疚感的感伤。前者比较厚实,历史的翻检使之具有尘封感,艺术的精心也值得肯定,但需要辨析的是历史钩沉的现实化理解问题。急于参与现实的心理导致创作者做了一些艺术改造尽管可以理解,加之影片的构思比较开放,历史风貌的表现和人的关系处理都有可取之处,因此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材呈现得栩栩如生是付出了很大艰辛的。问题在于,影片过于张扬的东方需要向西方开放,西洋文明对东方艺术的胜利的主线,附加在主线上总让人感到分寸失度,意念的急切和尘封历史感之间的冲突不是以鱼水交融的方式展现,多少破坏了影片的完整形态。影片中主人公身置长城而大发长城功用的哲理意味谈论,对谭派艺术畏惧西洋影戏的着意表现,表现刘京伦为中国世俗社会不容却和外来商人雷门相处得如鱼得水般畅快等等,都生硬打破了艺术的和谐性,令人感到艺术意念化新潮和影片时代之间的距离。艺术不在于追赶时尚,深刻的历史思考可能还在于对历史深入还原哪怕是悲剧式的还原,使历史得以穿过重重迷雾艰难呈现在现代观念的人们面前。

《洗澡》是一部比较出色的影片,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沉稳进展颇富张力的情节很为动人,父子三人的亲情比照是和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生隔阂相连接的,在物欲横流的世俗背景下,关照孝心、舔犊之情、和温爱理解常理,构成影片颇为动人的氛围。影片伤感情调的主要承载,是细节穿插的老爷子陕北成婚的浪漫镜头,他在生命的末期沉迷于往事的怀想中,这一似乎是重笔的表现显得相当不协调,因为现实主义的整体风格使现实人生呈现出世俗生命的可爱自然状态,已经富于魅力,陕北的回忆既破坏了影片格调,也太明显透露出创作者的意念追求,艺术的协调感受到破坏。不可否认《洗澡》仍是艺术追求明显的好片子,但这里警示我们:任何别出心裁的意念创造都应当三思而后行,而往事歌谣的表现是需要水到渠成的真实沉淀。

二、英雄主义复归。

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疲软是中国电影在娱乐时代的表现,英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叱咤风云的盖世人物,而是指超脱于环境、在精神上崇高、具有独立不倚品格的人格形象。对英雄的崇尚是艺术积极创造力的理想体现。我们不会强求像新中国电影前17年那样英雄举目皆是,但随着时代演变,人们渴求的时代英雄几近销声匿迹却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跨世纪的英雄影像在主旋律影片中的出现,标枳着中国电影还有容纳英雄的天地。在《我的1919》、《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影片中,对时代英雄的理解是多向度的,即英雄不只是具体的形象高大,而是一种人格形象的完满,是精神的崇高坚强。当今时代崇善的早已不是高大全式的形象,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时潮,但实际上,即便如此,呼唤英雄的潜在欲望和渴求救世英豪的普泛要求不是减弱而是增强,在愈是个人化受到重视的年代,主持正义公道的英雄人格和具有舍己奉公情操的为人精神更成为大众内心的需求。我们的电影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现象,创作不是冷落了大众英雄,就是把平庸视为百姓所好,于是,丧失的不仅仅是英雄人格,而且导致中国电影格调的孱弱和感染力的降低。从弘扬时代英雄和人心需求的角度,主流影片的倡导不是没有道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自然更多从这里涌现。不过,长期以来,创作的概念化缺陷使人们的评价带上较多的批评。所以,当《横空出世》、《我的1919》为代表的影片出现时,我们理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一时期的较为出色的主流影片中,英雄的真实性得到最大可能的表现,性格的多层含义的挖掘有了深度,而值得欣喜的是不再把为了故做多样性而牺牲英雄主义的本质作为目标。

《横空出世》是相对更为出色的影片。影片对艰难时代的背景表现是可信的,它直截了当的为我们重现了50~60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的重重内外压力,使中国人民期待原子弹创业行动具有了真切背景,影片注重艰难时世中的英雄所承受的重担,少有的把武将的艰苦作为衬托,突出文将(科研人员)的英雄壮举;把为国争光的主线和个人精神忍受作为衬托,强调英雄的多向感情,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时代英雄。冯光达的形象是中国电影中最为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包含着战争年代英雄的献身服从的优点,诸如放弃获奖、隐姓埋名、个人的无所期求、与战士们共享清汤寡水的艰苦等;还格外包含有和平年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如执著科研事业、对数据的一丝不苟、对事业建设的不徇私情等。这在我们所见的英雄人物序列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但更为动人的还在于冯光达们的英雄主义是和人性情感的复杂色彩相联系,在他的坚韧、果决、无所畏惧的背后,是浪漫的情爱、是喜爱音乐的情致、是人之常情的眷念朋友旧情。作为服从事业的时代英雄,压抑住个人的喜好,和妻子决不谈及科研机密,近在咫尺却无缘深谈,还要承受家庭出生的牵累和保密机构的怀疑,在一系列对个人而言都多少是委曲求全的牺牲中,特定时代英雄的品格和精神才熠熠闪光。影片为我们渲染的久别夫妻在大雨滂沱中邂逅的激情动人场面,和此前夫妻因保密而默默无语相对场面的呼应对照格外动人。

相比起来,《我的1919》略逊于《横空出世》,但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努力也自有特点。作为世纪初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外交官顾维钧,代表国家利益的机智,表达民族尊严的慷慨陈词,和对激进的肖克俭行为的不解,与对他牺牲个人幸福为国捐躯精神崇敬等复杂万端情感,都集中连接在巴黎和会的斗争中。顾维钧似乎没有成为横空出世的时代英雄,他作为弱国外交的屈辱代表,承受着强权大国的蔑视,本国政府的矛盾政策和不信任态度,又使他无从为国伸张权益,激进爱国者的误解,还使他被迫承受骂名。在这样动荡多变局势中,顾维钧的身份多少变得混淆不清,但两场精彩的巴黎和会表现,使这一历史人物的主体判断突现出来,一是借题发挥的机智,对日本代表的钱包故事的引申阐述,很难说是史实再现,但对外交官的才华展现却不失为好构思。二是拒绝签字的大义凛然,在列国强权和本国政府双重压力下,战胜国中国却要签署屈辱协约,顾维钧抛开个人荣辱,慷慨激昂发言,这时,这一人物和影片环境氛围的谐和才达到最为接近的程度,影片着眼于他的凛然正气,既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民族的愤怒爆发。顾维钧的形象实际上更多符号化,他是代表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喊出我拒绝的呼声,在他身上负载着时代民族的重负和中国人民强烈的呐喊,单就艺术表现中中国人喊出“不”的呼声就意义重大。作为一部重心为对重大历史表现的影片,而还能兼顾作为人的较为丰富性描画,代表了现代情形下对时代英雄处理的分寸。

三、偏重平民的姿态。

平民化意识无疑是90年代末期随处可见的现象。艺术在趋近大众的潮流中逐渐学会了平视百姓和随和大众情感。《漂亮妈妈》,《幸福的家》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们以小民生活为题材,描绘艰难困苦的生活,强化抵抗困厄的意志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崇高感。这一类题材表现形成一些显著的特点。

比如以苦难的多重性来倾注情感。《漂亮妈妈》表现的是一个下岗女工从茫然失措走向自强自立的生命历程。题材和人物的特定性显而易见,平民大众的生活表现集中于母亲身受灾难的多重性:自己的工作失落、情感生活的孤单、孩子的残障。于是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位艰难的母亲疲惫交加的应付着接踵而至的困难,而后在孩子学语的眼泪中,在别人欺侮的无助中,在丢失财物的哭喊中感同身受,不由自主同情她的遭际,最后又伴随她教育孩子的成功而喜极而泣。

贺岁片范文篇4

先说小说。电影里的严守一老家在河南,小说里却变成了山西,这首先让我兴趣大增,因为俺是山西人,离作者写的地方似乎也不远,于是就想看看作者怎么编排山西人。这么一上心不要紧,还真看了一堆毛病。

毛病一。严守一的老家叫严家庄,但我却一直搞不清它究竟在哪儿。小说里说,严家庄距长治200里,离洪洞县有100多里的山路。又说当年吕桂花降生在“偏僻的晋南山村”(P12),但是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却又出现了如下的句子:“1926年和1927年,晋东南风调雨顺。”(P213)这说的也是严守一的家乡。那么这严家庄究竟是在晋南还是晋东南?小说写到严守一的祖父严白孩时反复说他操“晋南口音”(P224,231),由此可知严守一的老家应该是晋南,但为什么严守一他们回老家时却又坐上去晋东南的火车?(P76)当然,条条大路通老家,坐车先到了长治自然也可以再往晋南走,但熟悉这条线的人都知道,从北京到长治就这么一趟车(北京南—长治北),而且还是绕道河南新乡之后北上山西。去晋南那边也有火车,直通通就过去了,回老家走这条线似乎更顺当些,可作者为什么要他们跑到长治去呢?

毛病二。沈雪到了山西后学了句山西话:“洗脸吧——热水!”这句话是从哪儿学来的呢?小说中这样写道:“这是前天傍晚,严守一、费墨、沈雪从长治站下火车,一出站台,台阶上摆着一溜脸盆,每个脸盆沿上搭着一条油渍麻花的毛巾,一个脸盆前站着一个山西妇女在扯着脖子喊:‘洗脸吧——热水!’”(P88)这个细节有点问题。我曾无数次在长治站下过车,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景。当然,我没遇到过不等于没有,但我想放到新乡车站似乎更恰如其分。在新乡出站时,有两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第一句是“住不住旅舍?”第二句就是“洗脸吧——热水!”电影里用河南话一说,那真是“生活真实”,但小说里换成山西话(准确地说是长治话),我却不知道她们怎么行腔走调了。据说,刘震云先生的老家是河南延津,这个地方离新乡挺近。是不是作者不想让河南人民现眼,就把家乡那点事搬到了几百里外的长治?可这也算是一道民俗呢,朋友!哪能那么移花接木?赵树理要是把晋东南三仙姑的神课放到河南某地,我就觉得不像。作者写了那么多小说,这点小道理居然让他忘了,实在让我想不通。

毛病三。作者在小说的第2章写道:“严守一他奶是个小脚老太太”,(P86)但在第3章,严守一她奶却变成了个大脚女人。因为脚大,“老杨的儿子老用玻璃碴子划她的脚”,(P237),还是因为脚大,又成了严老有托媒提亲的一个重要理由。(P238)为什么严守一他奶年轻时是大脚,上了年纪却变成了小脚?莫非后来又用什么新技术缠小了不成?而且,小说中说严守一八岁那年摔断了腿,是他奶背着他走了100多里山路去洪洞县看病。(P77),如果是大脚,这个细节还说得过去,要是个小脚女人,你让她走20里平路给我试试。

毛病四。小说第2章,严守一他奶去世了,严守一赶回家里办丧事。小说里写道:“这天的夜特别黑,伸手不见五指。严守一四十三岁,拿着手电筒往天上写……”(P209)因为小说一开始就交待了1968年的严守一是十一岁,(P8)所以他奶奶去世的时间应该是2000年。到了小说的结尾,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文字:“三十年后,这姑娘成了严守一他奶。又四十六年后,严守一他奶去世,严守一跟她再说不上话。”(P238)屈指算算,严守一他奶去世的时间又变成了2003年。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读到这里,我又读出了一头雾水。

这些毛病挑出来之后,我就觉得自己特无聊。心想,写小说又不是做论文,论文做出了一堆硬伤,肯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但众所周知,小说是虚构的嘛,既然虚构,你这样处处夯实岂不是犯了忌讳?但仔细一琢磨又不对了,小说家为了给自己留一手,往往某些地方会含而糊之,大而化之。《手机》这个小说却非常特殊,这是因为第一,那里面的地名年龄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这种路数好像已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做报告文学;第二,大作家一般都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既然有人已把刘震云称为“伟大的作家”,1这种错误犯得实在让人心疼;第三,刘震云的老家是河南,河南话是刘作家的“母语”。现在都提倡母语写作,为什么却要放弃母语一头扎进晋南或晋东南的山沟沟里呢?长治距晋城200里,从晋城一“下山”就是河南,让严守一出生在河南某地,再让牛三斤到200里或300里外的长治三矿挖煤,这不是也挺顺当吗?作者把熟悉的东西“悬搁”起来却偏偏选择了容易露怯的地方,这种做法不太像一个大作家的派头。福克纳说,他守着一块邮票大小的地方就足够了,刘震云这次却没守住,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

我想起了《手机》的小说和电影分别上市之后,刘震云挂在嘴上的话是小说和电影“不一样”。2电影里严守一的老家在河南,小说里变成了山西,这肯定“不一样”。那么,除了这个“不一样”之外,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让我们细细道来。

如前所述,我是看了电影之后才去看这个小说的。根据我的阅读经验,我想小说应该比电影更丰富,更能深入到人物心理的层面,更能体现出昆德拉所谓的“小说精神”。3因为道理其实很简单,小说有小说的思维,电影是电影的思维;小说用加法,电影只能用减法。前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后者则是一种视觉的艺术。“电影既然不再以语言为唯一的和基本的元素,它也就必然要抛弃掉那些只有语言才能描述的特殊的内容:借喻、梦境、回忆、概念性的意识等,而代之以电影所能提供的无穷尽的空间变化、具体现实的摄影形象以及蒙太奇和剪辑的原理”。4电影美学家布鲁斯东的这番话现在看来依然适用于小说与电影的划分。但是很遗憾,在小说《手机》中,我没有看到更多的东西,那里面的结构与电影基本一致,人物的对话也与电影里的对白相差无几。当然,因为是小说,它毕竟又比电影或电影的剧本字数多些,但这些多出来的字数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对视觉图像的说明、解释和衔接。小说倒是在最后加了一章“严朱氏”,回过头来交待了一番若干年前传个口信如何费劲,严朱氏如何阴差阳错成了严守一他奶,这是与电影唯一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地方。但是很显然,这是为了制造一种与电影不一样的效果专门加上去的章节。因为正是在这一章中,我看到了一些前后不一致的东西,那些破绽我想可以做出如下解释:本来,没有这一章也是可以的,但那样的话就太像电影或电影剧本了。为了使它不太像电影剧本,就必须加上一点内容,而加这点内容时,前面那些细节大概已被作者忘到脑后了。

如此说来,这个小说是由电影(剧本)改编而成的?是的,确实如此。起初,作者还闪烁其辞,我也有点疑疑惑惑,后来看到新浪网上的访谈,刘震云自己揭开了这个秘密:《手机》“是先有电影剧本,再有小说。……现在有一个理论,先有电影剧本再有小说的话,小说会成为电影剧本的附庸,这证明以前这些作家对这件事情做得不是特好。”5言外之意似乎是说自己的小说不会出现那种毛病。这样,我们就需要先看看这个电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再看看作者说得有没有道理。从作者与导演披露的信息中获悉,这个电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拍这部电影,他们同时想到了“手机”,又共同分析了以“手机”缀连故事的各种可能性,最后在其中的三种中确定了一种。进入剧本写作阶段之后,俩人又继续合作(刘说:“电影剧本里面体现了许多冯老师的智慧。”“真正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我觉得冯导演起的作用比我大得多。冯导演起的作用是90%,我起的作用是10%。”冯说:“刘老师的话和文字是我们拍戏的纲领性的文件”6),最终弄出了剧本也弄出了电影。

为什么我想提请大家注意这个事实呢?因为这是解读小说《手机》的一把钥匙。由于所有的设计一开始都是围绕着电影展开的,又被“冯氏贺岁片”的框子罩着,所以这里面涌动着的是电影化的视觉思维,考虑的是商业卖点,渗透着的是“冯氏贺岁片”基本特征:平民化、生活化却常常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刘震云后来要把电影改成小说,他其实已无法把它还原成真正的小说。这是因为第一,电影的片头要打出“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手机》改编”的字样(本来是先有了剧本后有了小说,却必须这么“拧巴”着,这种“欺诈”行为让人深思),这意味着作者已不可能有大的动作;第二,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已被视觉思维塑造过,已被“冯氏贺岁片”抚摸过,作者已不可能摆脱电影思维而进入真正的小说思维。于是,我们只是看到作者在小说里耍的那点小聪明(比如把严守一的老家从河南改到了山西,增加了短短的一章内容),却无法看到他对小说深度模式的启动——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探寻与灵魂的拷问。严守一最终依然被钉在了平面化的十字架上,成了这部通俗化电影的殉葬品。

所以要我说,小说《手机》实际上是一本与电影互动,看准了市场,抓住了商业卖点的通俗畅销书(据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它的总发行量达22万本)。相信任何一个有点小说阅读经验的人都可以看出它思想容量的贫乏与文学意味的寡淡。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一些评论家云集的“《手机》作品研讨会”上,这本小说却被吹得天花乱坠。有人说:“我觉得《手机》的出版,在2004年或者2003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标志着一个伟大的作家重新回到人民中间。”还有人说:“我惊叹于小说的结构上的安排,结构有三部分,第一章是吕桂花、第二部分是伍月等等,第三章是严朱氏,我觉得是山形结构,是凸起,这个安排不是没有用意,标志着刘震云的思考,不是《一地鸡毛》的纯现实,而是把现实纳入历史中,从纵向观察,历史是渐渐淡出的现实,现实是隆起。所以,《手机》的结构是山形结构。”7这都哪儿跟哪儿啊,这话听了让人满身起鸡皮疙瘩。

阿多诺说:“对小说的叙述者来说更为困难的情况是,正如摄影使绘画丧失了许多在传统上属于它们的表现对象一样,报告文学以及文化工业的媒介(特别是电影)也使小说丧失了许多在传统上属于它们的表现对象。”8现在看来,阿多诺的担心纯属多余,因为在《手机》中,我们看到小说不仅没有因为电影而丧失它的表现对象,而且电影还成了它的表现对象。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布鲁斯东当年那本《从小说到电影》中的命题恐怕已经失效,现在更为迫切的事情是,搞电影的研究人员应该赶快申请一个“从电影到小说”的课题。这个课题非常前沿,如果再能把刘震云先生请到这个课题组来,那就简直是如虎添翼,没准儿以后还能拿个大奖。

说过刘震云的《手机》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冯小刚的《手机》。我曾经把冯小刚的贺岁片概括为“城市游荡者的人物设计,京味对白、调侃幽默的话语风格,喜剧或在喜剧中加进些许苦涩的思维套路,讲述‘小户人家的爱情故事’的言情模式,让‘二老’(老干部与老百姓)满意的制作方案。”其成功的秘方主要在于影片中的欲望设计与当代城市大众的欲望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9以往的冯氏贺岁片里王朔的味道比较浓,结果影片里表面上是调侃政治,实际上却又与主流意识形态眉来眼去、暗送秋波。那种不温不火的张力最终赢得了“二老”的欢心。可以说,正是冯小刚以电影的手段消灭或软化了王朔那种“动物凶猛”式的调侃之后,才成全了冯小刚的贺岁片,冯小刚也才成了王朔的合法继承人。然而,到了《手机》,我们看到冯小刚那种鸟枪换炮的冲动已呼之欲出,他在一定程度抛弃了“一点正经没有”的王朔(确实,这杆“鸟枪”已经用得太久了,已无法对大众形成极大的杀伤力),而是选择了刘震云这门“炮”,他希望这门“炮”里射出什么东西呢?我想不外乎是一些具有人文内涵(比如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啦等等)的东西,这样一来,贺岁片的文化档次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于是,我们在《手机》中确实看到了一些新鲜玩意儿。比如,这个题材就很抓人。手机是什么?手机是现代文明的成果,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可是因为这么个小东西,那个从河南农村里折腾出来的、很可能还是淳朴厚道的苦孩子却蜕化变质了。他后来变得满嘴瞎话,鸡飞蛋打,这不都是手机惹的祸?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无非就是这些。而既然手机已成为万恶之源,影片也就吹响了批判手机的号角。又因为手机与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所以批判手机就是批判现代文明对人的扭曲,就是批判技术理性。您瞧,这是一个多么隆重的主题,当年的马克思批判过异化,当年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也批判过工具理性,如此这般之后,冯小刚的贺岁片一下子靠在了一个伟大的人文传统中,这不单单是提升了影片的文化档次,而且简直是让冯氏贺岁片拥有了一种哲学内涵。

但是我想,冯、刘二人光顾玩深沉,却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古代的陈世美撒过谎,美国的克林顿也撒过谎,好像他们都不是因为手机,而是因为他们人格上的缺陷。当今那些如火如荼的婚外恋除了人格方面的原因外,似乎还可以这样解释:由于官员的腐败(在报道的腐败的官员中我们总能发现他们除了老婆之外还有情人,而且不止一个两个)和演艺界的混乱,上行下效变得在所难免。在这场全民运动中,社会的道德观念松动了,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成了一种常态,一夫一妻制反而有了变态的霉味。手机加快了谎言的传播频率和速度,也给严守一和伍月们提供了制造风流韵事的方便,这肯定没错,但手机绝不是男女变坏的主谋,充其量它只能算其中的一个帮凶。

然而,在《手机》中,冯小刚却放跑了真凶,拿了个手机当替罪羊,他让严守一把手机扔到了祭奠他奶奶的花圈堆里,又让他患上了恐“机”症,变成了个厌“机”主义者。说实在话,看到此处,我一方面可惜那只手机,一方面看得哈哈大笑。如果说影片还有点喜剧效果的话,我想也就是这一处了。按照导演的这种逻辑,严守一应该把他那辆车也一并烧掉,因为那也是“作案”的工具之一。但遗憾的是我在电影里没看到,可能这是下一个贺岁片里的情节吧。

另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是影片里有了农村,这又成了提升冯氏贺岁片人文品味的重要维度。众所周知,以前冯小刚只敢让他的主人公憋在城里,这都是让王朔的思路给害的。这回有了刘震云,一下子就把主人公的根扎到了河南。一旦主人公有了农村背景,他的形象也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往的主人公往往是刀子嘴豆腐心——说话虽然贫点痞点损点,但心眼儿不坏,那点善根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导演拿捏观众的一个法宝。但是,严守一的主要活动空间虽然也是在城里,却与他的前身(刘元、尤优等)断绝了血缘关系。他口是心非,拈花惹草,灵魂麻木,道德败坏,仿佛感染了全部的城市病毒,又仿佛成了城市垃圾的回收站;那些在普通大众眼中不文明、不道德、不健康的东西,那些只有城里人才有的屎盆子,全部扣在了严守一的头上。果然,依靠刘震云这一膀子,冯小刚确实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人物。

为什么冯小刚要造出这么个东西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往那里面塞进他所理解的那点人文关怀。为什么严守一会成为这么个主儿呢?再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他来自农村。实际上,《手机》中除了讲了一个因为手机变坏的故事之外,还隐含着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农村人进城之后学坏变坏的故事。囿于影片的长度,编导省略或淡化了这个故事的叙述程序,却又不断地用返乡(比如严守一两次回家)和进城(吕桂花的女儿进城)的叙述策略提醒人们注意主人公与农村的关系。而严守一他奶——那个农村的小脚或大脚老太太,俨然又成了道德良心的守护神。她老人家伫立在五千年农业文明培育出来的中原大地上,不断地以古老的方式(比如捎红枣,带口信)为她那个走上邪路的孙子施法驱邪,让她那个魂不附体的浪荡子魂兮归来。这一招果然有效,严守一终于在他奶奶的灵堂前烧掉了手机,然后开着汽车回去反省去了。费老曾经念过“还是农业社会好”之类的经,我不知道严守一不再使用手机之后是不是就能返回农业社会,但他那种假模假式的举动却制造了一种隐喻效果:因为城市的现代文明,严守一堕落了;因为农村的传统美德,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救赎。在农业社会的道德清算面前,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显得很没面子,或者起码它们打了一个平手。无论这种招子多么陈腐和虚假,冯小刚要的就是这种道德煽情,因为只有把这种情煽起来,才能让他获得人文精神的高峰体验,过一回人文关怀的瘾。

不说这种“精神”与“关怀”多么廉价,也不说治病救人的药方开得多么好笑,单说冯氏贺岁片增加了这么一维之后,它的价值观念立刻就乱了。冯小刚一方面把河南农村当成拯救现代人灵魂的风水宝地,一方面又用“城里人”的眼光把河南人打量成不折不扣的“乡下人”——他们耍心眼,东施效颦,实在得近于愚蠢。黑砖头打手机,沈雪坐在火车上说的那个段子,吕桂花的闺女报考戏剧学院的表演,这都是影片“出彩”的地方,但是这些彩出得实在是莫名其妙,它除了让城里的观众在低俗之笑中重新体验了一回“城里人”的优越之外,剩下的就是对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那点人文关怀的解构了。冯小刚说,他是一个“市民导演”,10这话没错,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却看出了这个“市民导演”前面那个“小”字。当他的主人公被圈在城里头瞎转悠时,他是一个“市民导演”,这时候他的价值尺度还不至于分裂;一旦让他的主人公出了城门,他就有点找不着北了。面对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他有点晕,他想拜倒在乡下人的传统美德面前(这是刘震云给他下的套子),但实在又不甘心,结果一不留神,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往根儿上说,出现这种局面,实际上是冯、刘二人的价值观念打架的结果。刘震云把中国80%的乡土文学作家所琢磨过的那点东西搬到了《手机》中,想提升这部影片的文化品味,冯小刚却时不时地用他原来的套路去败坏它一下。一个往上抬,一个向下压,心往一处想,劲却叉了道,结果,这部贺岁片也就只能长出一付不伦不类的面孔。而冯小刚一旦游离了他原来的语境,他反而失去了他已经建立起来的那种诚实。这种虚头晃脑的东西一多,冯氏贺岁片没准儿也就真的像崔永元说的那样,离寿终正寝的日子不远了。

注释:

1《刘震云新作〈手机〉研讨会实录》,

2《刘震云:年过四十玩〈手机〉》,2003年11月25日

3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7页。

4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5《冯小刚刘震云新浪访谈》,2003年12月9日。

6同上。

7《刘震云新作〈手机〉研讨会实录》

8TheodorW.Adorno,NotestoLiterature,VolumeOne,trans.ShierryWeberNicholse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pp.30-31.

贺岁片范文篇5

一、艺术表现探究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际不是全围绕政治风云,而是借助男性和女性的情感悲欢离合来表现,在已见的东西方关于这块地域表现的电影艺术中,《益西卓玛》的人性主题所蕴涵的魅力是真挚动人的。这部影片的出现破费周折,也说明传统观念对人性表现某种程度的陌生和局促,实际上,在我们的习惯领域中,对人的认识还较多把守着外在行动人的尺度,对情感动因和心理机缘的探入缺少成功的经验。

于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就是本年度中角度与深度颇值得探讨的影片。在对人性挖掘与心理拷问方面,该片艺术的表现是成功的。影片的心理探索成分占据很大比重,它对人性的认知方式是有别于以往的故事电影或较多心理表现色彩的影片。应该说,中国电影的世纪末忧虑其实多半和观众疏离有关,除了大众化时代必然产生的艺术变迁而导致的分流,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传媒对正经看电影方式的冲击之外,电影停留在事件描述层面和粗浅道理的直接说教是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熟悉这一套表现规程的观众已然厌倦了俗套。中国电影除非屈从世俗堕入打打杀杀和脱、透、漏式的泥沼,否则就要在根本的人文精神上下硬功夫。而中国电影的人文艺术味日渐消失是很值得忧虑的大事,人文电影的天地其实很大,而其要害是对人性和人的内在思想与心理世界的剖析。从这一意义说,《说出你的秘密》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影片落脚于一对夫妇因妻子造成车祸后隐匿不说,而导致整体生活世界的微妙变化,特别是深入挖掘了人的复杂心理内涵,丝丝入扣,逼真现实。影片直面人的现实困境--心理灵魂境界,毫不犹豫的以审视自我而拷问人生的深度,探入了隐秘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揭示了我们常常不敢正视的心理现实。就此而言,显示了创作者对人生探讨的认识深度。影片的揭密不仅在撞人逃逸者是谁的谜底上,而且更重要的落脚在常人面对这道难题时将如何正视的心理谜底上。在夫妻恩爱和怀疑猜忌之间,在良心谴责的道义感和惟恐罹难的恐惧感之间,影片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弱点、本能与人性良知之间的搏斗。着意于生活危难之际人心角逐与良知愧疚搏斗的表现,是创作者对人的认识深入化的体现。丈夫在同情执着寻找目击者的小女孩的道德感和益发产生深重犯罪感的痛苦心理,与惟望不是事实的侥幸心理的角逐,把当代生活中一个清白家庭可能遇到的恐惧和抉择平铺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会油然联想到人人熟悉的一个关于女性心理中常有的疑问:当丈夫在自己和婆婆同时落水时先救何人上岸?这种源于惧怕失去所爱而执拗式的无理追问就变成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类似的尴尬处境。

在探究的基础上,影片的思考的确是令人警觉的,一个普通女子,没有犯罪企图,也充满内疚,但在这样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后,将陷在怎样一个心理矛盾之中,而且这种不由自主的抉择和随之的痛苦又可能是常人刹那间都会遇到的,和美的家庭与谐和的夫妻关系在特殊状态中变得异常紧张,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又会如何处置?影片现实主义表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从心理层面展开的,这种从现实简单事件推向心理承受极致的人性思考带相当残酷的成分,没有人可以逃避这种在维系亲情和躲避危害时必须抉择的尴尬痛苦。所以,影片比起赤裸裸的现实人生表现多了思想的负重,警示人们思考,尽管由此影片某种优美荡然无存,但深刻成为可能。

《非常夏日》深含创作者的人生忧虑,对人性的体验的传达相当真实。影片在男主人公身上不仅集中了人生两极感受,还特别表现了一个人性格的“长大成人”。在经历了永难忘怀的非常夏日后,他懊悔愧疚,却难以弥补,影片着重表现一个青年力图挽回失去的勇气和找回心理平衡的渴求。最终当他被捆绑着却一次次横挡在暴徒的车前,顽强的向绑架者要求放了被俘女子,并爆发出“就是被你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的心声时,一个历经心理磨难和挣扎,终于挺立而起的成熟青年完成了他的心理成长过程。《非常夏日》实际上表现的是创作者对人生矛盾的解读,在特定的遭遇中凝缩人生身心矛盾和心理抉择。

对人性挖掘颇有特点的影片还有《过年回家》。青年导演对一个关于家庭情仇和人性心理表现的独特题材,处理得平实细腻、甚至多少显得阴冷可怕的背后,是对人性复杂本性的真切理解,隐藏其间的温情期盼和生命呼喊,其实是相当动人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具有个性化追求意识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本来指向是个性化和创造性,对人性意识的探究和敢于个性理解的表达都是通向艺术之路的。在市场化横亘于前的现实面前,任何艺术的追求都值得赞许。

其次是艺术表现精神的情感表现。

艺术没有情感,犹如花木没有汁液、青草没有露珠一样,将苍白无力。情感表现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这一简单的事实却没有被电影艺术很好接受,导致不少电影干巴死板,丧失生趣。至今,仍旧可以看到电影艺术这一方面的显而易见的缺憾。相比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洗澡》、《我的1919》、《一声叹息》、《相伴永远》等就是多少具备情感表现基础的较好创作。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声叹息》。作为引领内地贺岁片潮流的冯小刚,巧妙借助贺岁片打下的品牌效应和明星阵容,在不是贺岁片的时间创造了本年度几乎最好的票房效应。影片的争议显然是天生的:一个中年人的婚外恋情的周折。作为作家的主人公,既有和美的家庭,又有蓬勃的事业,无论阅历和社会地位都相当不错,却在美貌、纯真的外来诱惑面前心荡神驰不可自拔。影片对中年人跨界感情的直接描绘,显然超出了传统防守的界限,却实在是迈开了艺术直面情感现实的较大步伐。尽管我们不愿生活出现太多多向情感,却不能不承认社会发展导致情感的多样性纠葛,以及开放揭开了原本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欲望,对传统而言,这是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也是生活存在的残酷面相。从这一意义上看,《一声叹息》的现代感是明显的,遭致的议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着重指出的倒是影片对感情表现的分寸,人性情感的真实其实就在张、弛和隐、露的矛盾之间。影片中人对家庭的依恋与对情人的冲动,对道义责任的看重与对内心渴求的不可自持,都掌握着较好的分寸感,从而描摹了一幅现代生活中并不少见的情感危机图。影片让人疑惑的主要是结尾悬念式的电话,似乎在显示嘎然而止的艺术效果,也是为商业接续留下接口,但对原本习惯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观众,和接受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现代气息观众的接受习惯来说,显然是带有挑衅性的表现。我们无意褒贬,但应当承认,《一声叹息》对情感的把握是大胆而细致的,它使我们更加逼近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

再次是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有悠久的历史,从30年代确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就始终成为中国电影成功的支柱,梳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迁阶段: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电影;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50~60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70年代现实主义断流,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世界潮流;80年代现实主义回归,是冷峻现实主义的时期;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为滚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的最为芜杂状态。但随着现实生活的大众化时代到来,消费、享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艺术的现实主义遇到了明显削弱和改变。世纪末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为两种形态:揭示性和平民姿态。它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电影的艺术审美变迁。后者在“文化走向”介绍,这里重点分析前者。

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似乎和艺术表现的温吞水状态相关。生活纷纭复杂,人民迫切需要正视现实、揭示矛盾、崇扬高尚精神的艺术作品。《生死抉择》的出现无疑是观众心声的体现。这部创造2000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影片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影片是主流形态的创作,过去人们被这一类影片说教而无甚价值的产生疑惑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500万的成本取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而造就票房轰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对于处在改革过度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禁区。《生死抉择》的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片注脚;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框子;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而工人们的不满和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面影。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力。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电影的社会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邻居》、《人到中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等,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有《老井》、《野山》等等。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廊诵牡暮粲Γㄔ戳鞒挠帕即尘徒⑹ТP矶嗬频亩槌淖髌罚饶忠皇钡挠槔帜志纾成毖鹊南酪澹ㄏ烈澹┐炙坠庥埃晕蘖姆ξ叮皇侨狈κ侄危敲挥腥诵牡母杏ΑT谝恍┑胤椒庞场渡谰裨瘛肥保毕分惺∥谝皇榧切迹愿芊肿印案米淖门械呐校惫壑谕蝗话樽庞捌俺觥案蒙钡纳保保樾鞔锏礁叱保耸保帐跤胧贝羯舱瘢捌挥欣碛刹槐话傩障不丁S捌僖淮沃鳎帐踔挥泻粲κ贝诵囊螅啪哂猩Γ嗣瞧诖男率兰椭泄缬氨厝皇欠从成畹挠判愦笃鳎?/P>

从《生死抉择》艺术表现中还可以看到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特点:真实表现。对现实主流形态影片的非议,常和正面主人公的缺乏生活气息相关,举手投足的演戏架子和没有血肉气的人物形象当然让观众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似乎这一类型电影的人物都成了毫无人气的木偶,电影批评也天然排斥这些形象。塑造凛然正气主人公有许多难度,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具有生活气息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不要因苛求英雄平民化而庸俗不堪。《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未必尽善尽美,但铿然之气是动人的,他的心理复杂面显示和本质上的时代英雄气质表现是比较生动的,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是和人物表现有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走向梳理

90年代的文化背景是和大众文化弥漫、市场抉择难以分开的。电影的折射也十分明显,最为显著的是贺岁片为代表的时潮。贺岁片不止是一年中的新年贺礼片,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国电影绞尽脑汁为各种节日献媚的影片现象。中国电影的大半风潮被贺岁片夺去是确定的事实,这不仅是指票房收益,而且主要是指围绕与此的某种兴奋点集中状况。反思一年稍微具有热点效益的影片,宽泛意义的这一类娱乐影片形成头尾连绵呼应的两个高潮。年初的节庆仿佛是一个筐,以贺岁片为中心点的各种议题和年节延续不休,装筐入箱,新年、春节、情人节、双修日、长假等等吆喝声一阵紧似一阵的贴近,牵连起一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而上半年的节庆喊声还如雷贯耳,为下一个新年抄刀的新一轮贺岁片又紧锣密鼓的耍弄起来。内地贺岁片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抢占传媒风头却兴盛不已,而它的市场效益和投合观众心理却是有目共睹的。剖析贺岁片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到商业因素在如何侵袭推进并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实事求是地说,贺岁片的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贺岁片把此前中国电影电视已经掘开的娱乐通道拓展开挖得更加宽阔。这样的电影自然投合时宜,赢取票房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所以,初始阶段的贺岁片是电影走出传统老套值得赞扬的现象,而适应市场需求则是转变的根本。贺岁片的先天不足自然是艺术屈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时令、节庆人心、和大众需求,创作的规则就和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喜剧构架的单一化也成为基本规则。绵延几年的贺岁片已经扩展但失去了创造性,俗套导致贺岁片的滥情无聊。贺岁片多为喜剧片,热热闹闹逗人欢欣是喜剧的本务,但事实已经证明,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能耐看才是高招。耐看即有嚼头,能让观众不仅图一时之乐,过后还能留下回味余地,成功的分值才能高扬。但在能否使喜剧既好看又富含情感内涵上,是标示着喜剧品位高下与否的。至今的许多贺岁片还没有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发挥,倒是一味投靠想象中的大众要求,只求欢跃喧闹,导致艺术的庸俗化。所以,市场支配艺术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没有艺术内在支持的电影,无论是贺岁还是其它,都难以实现市场长远价值,更不用说艺术的独立价值。艺术创造力的缺乏和艺术热情的不足,是市场主宰带来的弊端。为跨世纪拍摄的贺岁片已经显露了问题的根芽。一些导演只在欢跃效应上急功近利,喜剧的无聊和情感的虚假凸现无疑。即便努力创作的影片也被陈俗功利弄得不伦不类。在被市场驾御和驾御市?≈洌帐跤Φ庇凶约旱拿魅匪悸贰<热幻挥刑油咽谐〉慕菥叮陀Φ卑盐找帐跤胧谐≈浜托车鞫墓叵怠;乇苁谐。彰旁斐倒倘挥薮溃晃锻逗鲜浪咨б帐醺抟墒亲陨薄?/P>

艺术化的影片,其文化走向中值得提及的主要有一些或隐或显的倾向。

一、怀旧感伤趋向。

90年代世界电影中不时呈现怀旧感伤走向,所以,怀旧感伤是创作的一种艺术的世界性倾向,世纪末中国电影的走向中也不免呈现这一状况,艺术和这一类影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对人生的体悟与感怀,伤切与回味是情感的本能,无法避及。在怀旧思忆中寻找美感是艺术难以避讳的方面。值得提及的主要有《我的父亲母亲》、《西洋镜》、《洗澡》等影片。

《我的父亲母亲》在宣传上就标明诸如导演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的噱头,“父亲”与“母亲”的浪漫恋爱情节简单至极,凝望、等待、奔跑构成感情接续的连接点,整个影片的诗化结构充溢着久远年代朦胧的情爱光环,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发生在乡村的浪漫故事,渗透其间的感情脉络其实让人想起诸如旧时代大上海都市中青春萌动、家境充裕而悠闲的女孩的情感思绪──也许就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的共同情感──其实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对纯洁感情的回味欣赏。这一类影片肯定不是商业饕餮大餐,而更多带怀旧情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追随着影片,沉浸在已逝感情的伤悼中,咀嚼在昨日情怀的重温中,流连在浪漫追慕的情境中。就情感抒怀而言,《我的父亲母亲》代表了这一类影片惟恐不够优美的优势。尽管影片和再早一些时候的《那山那人那狗》和《草房子》相比在朴质与精致处理上有一些不及,但本年度依旧是值得嘉许的创作。

而《西洋镜》与《洗澡》则一个是对历史的怀旧,一个是对心灵深处愧疚感的感伤。前者比较厚实,历史的翻检使之具有尘封感,艺术的精心也值得肯定,但需要辨析的是历史钩沉的现实化理解问题。急于参与现实的心理导致创作者做了一些艺术改造尽管可以理解,加之影片的构思比较开放,历史风貌的表现和人的关系处理都有可取之处,因此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材呈现得栩栩如生是付出了很大艰辛的。问题在于,影片过于张扬的东方需要向西方开放,西洋文明对东方艺术的胜利的主线,附加在主线上总让人感到分寸失度,意念的急切和尘封历史感之间的冲突不是以鱼水交融的方式展现,多少破坏了影片的完整形态。影片中主人公身置长城而大发长城功用的哲理意味谈论,对谭派艺术畏惧西洋影戏的着意表现,表现刘京伦为中国世俗社会不容却和外来商人雷门相处得如鱼得水般畅快等等,都生硬打破了艺术的和谐性,令人感到艺术意念化新潮和影片时代之间的距离。艺术不在于追赶时尚,深刻的历史思考可能还在于对历史深入还原哪怕是悲剧式的还原,使历史得以穿过重重迷雾艰难呈现在现代观念的人们面前。

《洗澡》是一部比较出色的影片,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沉稳进展颇富张力的情节很为动人,父子三人的亲情比照是和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生隔阂相连接的,在物欲横流的世俗背景下,关照孝心、舔犊之情、和温爱理解常理,构成影片颇为动人的氛围。影片伤感情调的主要承载,是细节穿插的老爷子陕北成婚的浪漫镜头,他在生命的末期沉迷于往事的怀想中,这一似乎是重笔的表现显得相当不协调,因为现实主义的整体风格使现实人生呈现出世俗生命的可爱自然状态,已经富于魅力,陕北的回忆既破坏了影片格调,也太明显透露出创作者的意念追求,艺术的协调感受到破坏。不可否认《洗澡》仍是艺术追求明显的好片子,但这里警示我们:任何别出心裁的意念创造都应当三思而后行,而往事歌谣的表现是需要水到渠成的真实沉淀。

二、英雄主义复归。

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疲软是中国电影在娱乐时代的表现,英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叱咤风云的盖世人物,而是指超脱于环境、在精神上崇高、具有独立不倚品格的人格形象。对英雄的崇尚是艺术积极创造力的理想体现。我们不会强求像新中国电影前17年那样英雄举目皆是,但随着时代演变,人们渴求的时代英雄几近销声匿迹却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跨世纪的英雄影像在主旋律影片中的出现,标枳着中国电影还有容纳英雄的天地。在《我的1919》、《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影片中,对时代英雄的理解是多向度的,即英雄不只是具体的形象高大,而是一种人格形象的完满,是精神的崇高坚强。当今时代崇善的早已不是高大全式的形象,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时潮,但实际上,即便如此,呼唤英雄的潜在欲望和渴求救世英豪的普泛要求不是减弱而是增强,在愈是个人化受到重视的年代,主持正义公道的英雄人格和具有舍己奉公情操的为人精神更成为大众内心的需求。我们的电影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现象,创作不是冷落了大众英雄,就是把平庸视为百姓所好,于是,丧失的不仅仅是英雄人格,而且导致中国电影格调的孱弱和感染力的降低。从弘扬时代英雄和人心需求的角度,主流影片的倡导不是没有道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自然更多从这里涌现。不过,长期以来,创作的概念化缺陷使人们的评价带上较多的批评。所以,当《横空出世》、《我的1919》为代表的影片出现时,我们理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一时期的较为出色的主流影片中,英雄的真实性得到最大可能的表现,性格的多层含义的挖掘有了深度,而值得欣喜的是不再把为了故做多样性而牺牲英雄主义的本质作为目标。

《横空出世》是相对更为出色的影片。影片对艰难时代的背景表现是可信的,它直截了当的为我们重现了50~60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的重重内外压力,使中国人民期待原子弹创业行动具有了真切背景,影片注重艰难时世中的英雄所承受的重担,少有的把武将的艰苦作为衬托,突出文将(科研人员)的英雄壮举;把为国争光的主线和个人精神忍受作为衬托,强调英雄的多向感情,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时代英雄。冯光达的形象是中国电影中最为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包含着战争年代英雄的献身服从的优点,诸如放弃获奖、隐姓埋名、个人的无所期求、与战士们共享清汤寡水的艰苦等;还格外包含有和平年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如执著科研事业、对数据的一丝不苟、对事业建设的不徇私情等。这在我们所见的英雄人物序列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但更为动人的还在于冯光达们的英雄主义是和人性情感的复杂色彩相联系,在他的坚韧、果决、无所畏惧的背后,是浪漫的情爱、是喜爱音乐的情致、是人之常情的眷念朋友旧情。作为服从事业的时代英雄,压抑住个人的喜好,和妻子决不谈及科研机密,近在咫尺却无缘深谈,还要承受家庭出生的牵累和保密机构的怀疑,在一系列对个人而言都多少是委曲求全的牺牲中,特定时代英雄的品格和精神才熠熠闪光。影片为我们渲染的久别夫妻在大雨滂沱中邂逅的激情动人场面,和此前夫妻因保密而默默无语相对场面的呼应对照格外动人。

相比起来,《我的1919》略逊于《横空出世》,但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努力也自有特点。作为世纪初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外交官顾维钧,代表国家利益的机智,表达民族尊严的慷慨陈词,和对激进的肖克俭行为的不解,与对他牺牲个人幸福为国捐躯精神崇敬等复杂万端情感,都集中连接在巴黎和会的斗争中。顾维钧似乎没有成为横空出世的时代英雄,他作为弱国外交的屈辱代表,承受着强权大国的蔑视,本国政府的矛盾政策和不信任态度,又使他无从为国伸张权益,激进爱国者的误解,还使他被迫承受骂名。在这样动荡多变局势中,顾维钧的身份多少变得混淆不清,但两场精彩的巴黎和会表现,使这一历史人物的主体判断突现出来,一是借题发挥的机智,对日本代表的钱包故事的引申阐述,很难说是史实再现,但对外交官的才华展现却不失为好构思。二是拒绝签字的大义凛然,在列国强权和本国政府双重压力下,战胜国中国却要签署屈辱协约,顾维钧抛开个人荣辱,慷慨激昂发言,这时,这一人物和影片环境氛围的谐和才达到最为接近的程度,影片着眼于他的凛然正气,既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民族的愤怒爆发。顾维钧的形象实际上更多符号化,他是代表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喊出我拒绝的呼声,在他身上负载着时代民族的重负和中国人民强烈的呐喊,单就艺术表现中中国人喊出“不”的呼声就意义重大。作为一部重心为对重大历史表现的影片,而还能兼顾作为人的较为丰富性描画,代表了现代情形下对时代英雄处理的分寸。

三、偏重平民的姿态。

平民化意识无疑是90年代末期随处可见的现象。艺术在趋近大众的潮流中逐渐学会了平视百姓和随和大众情感。《漂亮妈妈》,《幸福的家》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们以小民生活为题材,描绘艰难困苦的生活,强化抵抗困厄的意志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崇高感。这一类题材表现形成一些显著的特点。

比如以苦难的多重性来倾注情感。《漂亮妈妈》表现的是一个下岗女工从茫然失措走向自强自立的生命历程。题材和人物的特定性显而易见,平民大众的生活表现集中于母亲身受灾难的多重性:自己的工作失落、情感生活的孤单、孩子的残障。于是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位艰难的母亲疲惫交加的应付着接踵而至的困难,而后在孩子学语的眼泪中,在别人欺侮的无助中,在丢失财物的哭喊中感同身受,不由自主同情她的遭际,最后又伴随她教育孩子的成功而喜极而泣。

贺岁片范文篇6

一、艺术表现探究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际不是全围绕政治风云,而是借助男性和女性的情感悲欢离合来表现,在已见的东西方关于这块地域表现的电影艺术中,《益西卓玛》的人性主题所蕴涵的魅力是真挚动人的。这部影片的出现破费周折,也说明传统观念对人性表现某种程度的陌生和局促,实际上,在我们的习惯领域中,对人的认识还较多把守着外在行动人的尺度,对情感动因和心理机缘的探入缺少成功的经验。

于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就是本年度中角度与深度颇值得探讨的影片。在对人性挖掘与心理拷问方面,该片艺术的表现是成功的。影片的心理探索成分占据很大比重,它对人性的认知方式是有别于以往的故事电影或较多心理表现色彩的影片。应该说,中国电影的世纪末忧虑其实多半和观众疏离有关,除了大众化时代必然产生的艺术变迁而导致的分流,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传媒对正经看电影方式的冲击之外,电影停留在事件描述层面和粗浅道理的直接说教是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熟悉这一套表现规程的观众已然厌倦了俗套。中国电影除非屈从世俗堕入打打杀杀和脱、透、漏式的泥沼,否则就要在根本的人文精神上下硬功夫。而中国电影的人文艺术味日渐消失是很值得忧虑的大事,人文电影的天地其实很大,而其要害是对人性和人的内在思想与心理世界的剖析。从这一意义说,《说出你的秘密》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影片落脚于一对夫妇因妻子造成车祸后隐匿不说,而导致整体生活世界的微妙变化,特别是深入挖掘了人的复杂心理内涵,丝丝入扣,逼真现实。影片直面人的现实困境--心理灵魂境界,毫不犹豫的以审视自我而拷问人生的深度,探入了隐秘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揭示了我们常常不敢正视的心理现实。就此而言,显示了创作者对人生探讨的认识深度。影片的揭密不仅在撞人逃逸者是谁的谜底上,而且更重要的落脚在常人面对这道难题时将如何正视的心理谜底上。在夫妻恩爱和怀疑猜忌之间,在良心谴责的道义感和惟恐罹难的恐惧感之间,影片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弱点、本能与人性良知之间的搏斗。着意于生活危难之际人心角逐与良知愧疚搏斗的表现,是创作者对人的认识深入化的体现。丈夫在同情执着寻找目击者的小女孩的道德感和益发产生深重犯罪感的痛苦心理,与惟望不是事实的侥幸心理的角逐,把当代生活中一个清白家庭可能遇到的恐惧和抉择平铺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会油然联想到人人熟悉的一个关于女性心理中常有的疑问:当丈夫在自己和婆婆同时落水时先救何人上岸?这种源于惧怕失去所爱而执拗式的无理追问就变成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类似的尴尬处境。

在探究的基础上,影片的思考的确是令人警觉的,一个普通女子,没有犯罪企图,也充满内疚,但在这样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后,将陷在怎样一个心理矛盾之中,而且这种不由自主的抉择和随之的痛苦又可能是常人刹那间都会遇到的,和美的家庭与谐和的夫妻关系在特殊状态中变得异常紧张,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又会如何处置?影片现实主义表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从心理层面展开的,这种从现实简单事件推向心理承受极致的人性思考带相当残酷的成分,没有人可以逃避这种在维系亲情和躲避危害时必须抉择的尴尬痛苦。所以,影片比起赤裸裸的现实人生表现多了思想的负重,警示人们思考,尽管由此影片某种优美荡然无存,但深刻成为可能。

《非常夏日》深含创作者的人生忧虑,对人性的体验的传达相当真实。影片在男主人公身上不仅集中了人生两极感受,还特别表现了一个人性格的“长大成人”。在经历了永难忘怀的非常夏日后,他懊悔愧疚,却难以弥补,影片着重表现一个青年力图挽回失去的勇气和找回心理平衡的渴求。最终当他被捆绑着却一次次横挡在暴徒的车前,顽强的向绑架者要求放了被俘女子,并爆发出“就是被你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的心声时,一个历经心理磨难和挣扎,终于挺立而起的成熟青年完成了他的心理成长过程。《非常夏日》实际上表现的是创作者对人生矛盾的解读,在特定的遭遇中凝缩人生身心矛盾和心理抉择。

对人性挖掘颇有特点的影片还有《过年回家》。青年导演对一个关于家庭情仇和人性心理表现的独特题材,处理得平实细腻、甚至多少显得阴冷可怕的背后,是对人性复杂本性的真切理解,隐藏其间的温情期盼和生命呼喊,其实是相当动人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具有个性化追求意识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本来指向是个性化和创造性,对人性意识的探究和敢于个性理解的表达都是通向艺术之路的。在市场化横亘于前的现实面前,任何艺术的追求都值得赞许。

其次是艺术表现精神的情感表现。

艺术没有情感,犹如花木没有汁液、青草没有露珠一样,将苍白无力。情感表现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这一简单的事实却没有被电影艺术很好接受,导致不少电影干巴死板,丧失生趣。至今,仍旧可以看到电影艺术这一方面的显而易见的缺憾。相比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洗澡》、《我的1919》、《一声叹息》、《相伴永远》等就是多少具备情感表现基础的较好创作。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声叹息》。作为引领内地贺岁片潮流的冯小刚,巧妙借助贺岁片打下的品牌效应和明星阵容,在不是贺岁片的时间创造了本年度几乎最好的票房效应。影片的争议显然是天生的:一个中年人的婚外恋情的周折。作为作家的主人公,既有和美的家庭,又有蓬勃的事业,无论阅历和社会地位都相当不错,却在美貌、纯真的外来诱惑面前心荡神驰不可自拔。影片对中年人跨界感情的直接描绘,显然超出了传统防守的界限,却实在是迈开了艺术直面情感现实的较大步伐。尽管我们不愿生活出现太多多向情感,却不能不承认社会发展导致情感的多样性纠葛,以及开放揭开了原本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欲望,对传统而言,这是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也是生活存在的残酷面相。从这一意义上看,《一声叹息》的现代感是明显的,遭致的议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着重指出的倒是影片对感情表现的分寸,人性情感的真实其实就在张、弛和隐、露的矛盾之间。影片中人对家庭的依恋与对情人的冲动,对道义责任的看重与对内心渴求的不可自持,都掌握着较好的分寸感,从而描摹了一幅现代生活中并不少见的情感危机图。影片让人疑惑的主要是结尾悬念式的电话,似乎在显示嘎然而止的艺术效果,也是为商业接续留下接口,但对原本习惯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观众,和接受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现代气息观众的接受习惯来说,显然是带有挑衅性的表现。我们无意褒贬,但应当承认,《一声叹息》对情感的把握是大胆而细致的,它使我们更加逼近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

再次是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有悠久的历史,从30年代确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就始终成为中国电影成功的支柱,梳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迁阶段: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电影;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50~60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70年代现实主义断流,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世界潮流;80年代现实主义回归,是冷峻现实主义的时期;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为滚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的最为芜杂状态。但随着现实生活的大众化时代到来,消费、享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艺术的现实主义遇到了明显削弱和改变。世纪末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为两种形态:揭示性和平民姿态。它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电影的艺术审美变迁。后者在“文化走向”介绍,这里重点分析前者。

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似乎和艺术表现的温吞水状态相关。生活纷纭复杂,人民迫切需要正视现实、揭示矛盾、崇扬高尚精神的艺术作品。《生死抉择》的出现无疑是观众心声的体现。这部创造2000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影片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影片是主流形态的创作,过去人们被这一类影片说教而无甚价值的产生疑惑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500万的成本取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而造就票房轰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对于处在改革过度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禁区。《生死抉择》的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片注脚;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框子;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而工人们的不满和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面影。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力。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电影的社会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邻居》、《人到中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等,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有《老井》、《野山》等等。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廊诵牡暮粲Γㄔ戳鞒さ挠帕即尘徒⑹ТP矶嗬频亩槌さ淖髌罚饶忠皇钡挠槔帜志纾成毖鹊南酪澹ㄏ烈澹┐炙坠庥埃晕蘖姆ξ叮皇侨狈κ侄危敲挥腥诵牡母杏ΑT谝恍┑胤椒庞场渡谰裨瘛肥保毕分惺∥谝皇榧切迹愿芊肿印案米サ淖ィ门械呐校惫壑谕蝗话樽庞捌俺觥案蒙钡纳保保樾鞔锏礁叱保耸保帐跤胧贝羯舱瘢捌挥欣碛刹槐话傩障不丁S捌僖淮沃っ鳎帐踔挥泻粲κ贝诵囊螅啪哂猩Γ嗣瞧诖男率兰椭泄缬氨厝皇欠从成畹挠判愦笃鳎?/P>

从《生死抉择》艺术表现中还可以看到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特点:真实表现。对现实主流形态影片的非议,常和正面主人公的缺乏生活气息相关,举手投足的演戏架子和没有血肉气的人物形象当然让观众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似乎这一类型电影的人物都成了毫无人气的木偶,电影批评也天然排斥这些形象。塑造凛然正气主人公有许多难度,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具有生活气息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不要因苛求英雄平民化而庸俗不堪。《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未必尽善尽美,但铿然之气是动人的,他的心理复杂面显示和本质上的时代英雄气质表现是比较生动的,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是和人物表现有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走向梳理

90年代的文化背景是和大众文化弥漫、市场抉择难以分开的。电影的折射也十分明显,最为显著的是贺岁片为代表的时潮。贺岁片不止是一年中的新年贺礼片,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国电影绞尽脑汁为各种节日献媚的影片现象。中国电影的大半风潮被贺岁片夺去是确定的事实,这不仅是指票房收益,而且主要是指围绕与此的某种兴奋点集中状况。反思一年稍微具有热点效益的影片,宽泛意义的这一类娱乐影片形成头尾连绵呼应的两个高潮。年初的节庆仿佛是一个筐,以贺岁片为中心点的各种议题和年节延续不休,装筐入箱,新年、春节、情人节、双修日、长假等等吆喝声一阵紧似一阵的贴近,牵连起一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而上半年的节庆喊声还如雷贯耳,为下一个新年抄刀的新一轮贺岁片又紧锣密鼓的耍弄起来。内地贺岁片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抢占传媒风头却兴盛不已,而它的市场效益和投合观众心理却是有目共睹的。剖析贺岁片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到商业因素在如何侵袭推进并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实事求是地说,贺岁片的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贺岁片把此前中国电影电视已经掘开的娱乐通道拓展开挖得更加宽阔。这样的电影自然投合时宜,赢取票房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所以,初始阶段的贺岁片是电影走出传统老套值得赞扬的现象,而适应市场需求则是转变的根本。贺岁片的先天不足自然是艺术屈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时令、节庆人心、和大众需求,创作的规则就和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喜剧构架的单一化也成为基本规则。绵延几年的贺岁片已经扩展但失去了创造性,俗套导致贺岁片的滥情无聊。贺岁片多为喜剧片,热热闹闹逗人欢欣是喜剧的本务,但事实已经证明,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能耐看才是高招。耐看即有嚼头,能让观众不仅图一时之乐,过后还能留下回味余地,成功的分值才能高扬。但在能否使喜剧既好看又富含情感内涵上,是标示着喜剧品位高下与否的。至今的许多贺岁片还没有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发挥,倒是一味投靠想象中的大众要求,只求欢跃喧闹,导致艺术的庸俗化。所以,市场支配艺术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没有艺术内在支持的电影,无论是贺岁还是其它,都难以实现市场长远价值,更不用说艺术的独立价值。艺术创造力的缺乏和艺术热情的不足,是市场主宰带来的弊端。为跨世纪拍摄的贺岁片已经显露了问题的根芽。一些导演只在欢跃效应上急功近利,喜剧的无聊和情感的虚假凸现无疑。即便努力创作的影片也被陈俗功利弄得不伦不类。在被市场驾御和驾御市?≈洌帐跤Φ庇凶约旱拿魅匪悸贰<热幻挥刑油咽谐〉慕菥叮陀Φ卑盐找帐跤胧谐≈浜托车鞫墓叵怠;乇苁谐。彰旁斐倒倘挥薮溃晃锻逗鲜浪咨ナб帐醺抟墒亲陨薄?/P>

艺术化的影片,其文化走向中值得提及的主要有一些或隐或显的倾向。

一、怀旧感伤趋向。

90年代世界电影中不时呈现怀旧感伤走向,所以,怀旧感伤是创作的一种艺术的世界性倾向,世纪末中国电影的走向中也不免呈现这一状况,艺术和这一类影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对人生的体悟与感怀,伤切与回味是情感的本能,无法避及。在怀旧思忆中寻找美感是艺术难以避讳的方面。值得提及的主要有《我的父亲母亲》、《西洋镜》、《洗澡》等影片。

《我的父亲母亲》在宣传上就标明诸如导演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的噱头,“父亲”与“母亲”的浪漫恋爱情节简单至极,凝望、等待、奔跑构成感情接续的连接点,整个影片的诗化结构充溢着久远年代朦胧的情爱光环,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发生在乡村的浪漫故事,渗透其间的感情脉络其实让人想起诸如旧时代大上海都市中青春萌动、家境充裕而悠闲的女孩的情感思绪──也许就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的共同情感──其实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对纯洁感情的回味欣赏。这一类影片肯定不是商业饕餮大餐,而更多带怀旧情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追随着影片,沉浸在已逝感情的伤悼中,咀嚼在昨日情怀的重温中,流连在浪漫追慕的情境中。就情感抒怀而言,《我的父亲母亲》代表了这一类影片惟恐不够优美的优势。尽管影片和再早一些时候的《那山那人那狗》和《草房子》相比在朴质与精致处理上有一些不及,但本年度依旧是值得嘉许的创作。

而《西洋镜》与《洗澡》则一个是对历史的怀旧,一个是对心灵深处愧疚感的感伤。前者比较厚实,历史的翻检使之具有尘封感,艺术的精心也值得肯定,但需要辨析的是历史钩沉的现实化理解问题。急于参与现实的心理导致创作者做了一些艺术改造尽管可以理解,加之影片的构思比较开放,历史风貌的表现和人的关系处理都有可取之处,因此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材呈现得栩栩如生是付出了很大艰辛的。问题在于,影片过于张扬的东方需要向西方开放,西洋文明对东方艺术的胜利的主线,附加在主线上总让人感到分寸失度,意念的急切和尘封历史感之间的冲突不是以鱼水交融的方式展现,多少破坏了影片的完整形态。影片中主人公身置长城而大发长城功用的哲理意味谈论,对谭派艺术畏惧西洋影戏的着意表现,表现刘京伦为中国世俗社会不容却和外来商人雷门相处得如鱼得水般畅快等等,都生硬打破了艺术的和谐性,令人感到艺术意念化新潮和影片时代之间的距离。艺术不在于追赶时尚,深刻的历史思考可能还在于对历史深入还原哪怕是悲剧式的还原,使历史得以穿过重重迷雾艰难呈现在现代观念的人们面前。

《洗澡》是一部比较出色的影片,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沉稳进展颇富张力的情节很为动人,父子三人的亲情比照是和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生隔阂相连接的,在物欲横流的世俗背景下,关照孝心、舔犊之情、和温爱理解常理,构成影片颇为动人的氛围。影片伤感情调的主要承载,是细节穿插的老爷子陕北成婚的浪漫镜头,他在生命的末期沉迷于往事的怀想中,这一似乎是重笔的表现显得相当不协调,因为现实主义的整体风格使现实人生呈现出世俗生命的可爱自然状态,已经富于魅力,陕北的回忆既破坏了影片格调,也太明显透露出创作者的意念追求,艺术的协调感受到破坏。不可否认《洗澡》仍是艺术追求明显的好片子,但这里警示我们:任何别出心裁的意念创造都应当三思而后行,而往事歌谣的表现是需要水到渠成的真实沉淀。

二、英雄主义复归。

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疲软是中国电影在娱乐时代的表现,英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叱咤风云的盖世人物,而是指超脱于环境、在精神上崇高、具有独立不倚品格的人格形象。对英雄的崇尚是艺术积极创造力的理想体现。我们不会强求像新中国电影前17年那样英雄举目皆是,但随着时代演变,人们渴求的时代英雄几近销声匿迹却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跨世纪的英雄影像在主旋律影片中的出现,标枳着中国电影还有容纳英雄的天地。在《我的1919》、《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影片中,对时代英雄的理解是多向度的,即英雄不只是具体的形象高大,而是一种人格形象的完满,是精神的崇高坚强。当今时代崇善的早已不是高大全式的形象,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时潮,但实际上,即便如此,呼唤英雄的潜在欲望和渴求救世英豪的普泛要求不是减弱而是增强,在愈是个人化受到重视的年代,主持正义公道的英雄人格和具有舍己奉公情操的为人精神更成为大众内心的需求。我们的电影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现象,创作不是冷落了大众英雄,就是把平庸视为百姓所好,于是,丧失的不仅仅是英雄人格,而且导致中国电影格调的孱弱和感染力的降低。从弘扬时代英雄和人心需求的角度,主流影片的倡导不是没有道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自然更多从这里涌现。不过,长期以来,创作的概念化缺陷使人们的评价带上较多的批评。所以,当《横空出世》、《我的1919》为代表的影片出现时,我们理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一时期的较为出色的主流影片中,英雄的真实性得到最大可能的表现,性格的多层含义的挖掘有了深度,而值得欣喜的是不再把为了故做多样性而牺牲英雄主义的本质作为目标。

《横空出世》是相对更为出色的影片。影片对艰难时代的背景表现是可信的,它直截了当的为我们重现了50~60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的重重内外压力,使中国人民期待原子弹创业行动具有了真切背景,影片注重艰难时世中的英雄所承受的重担,少有的把武将的艰苦作为衬托,突出文将(科研人员)的英雄壮举;把为国争光的主线和个人精神忍受作为衬托,强调英雄的多向感情,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时代英雄。冯光达的形象是中国电影中最为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包含着战争年代英雄的献身服从的优点,诸如放弃获奖、隐姓埋名、个人的无所期求、与战士们共享清汤寡水的艰苦等;还格外包含有和平年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如执著科研事业、对数据的一丝不苟、对事业建设的不徇私情等。这在我们所见的英雄人物序列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但更为动人的还在于冯光达们的英雄主义是和人性情感的复杂色彩相联系,在他的坚韧、果决、无所畏惧的背后,是浪漫的情爱、是喜爱音乐的情致、是人之常情的眷念朋友旧情。作为服从事业的时代英雄,压抑住个人的喜好,和妻子决不谈及科研机密,近在咫尺却无缘深谈,还要承受家庭出生的牵累和保密机构的怀疑,在一系列对个人而言都多少是委曲求全的牺牲中,特定时代英雄的品格和精神才熠熠闪光。影片为我们渲染的久别夫妻在大雨滂沱中邂逅的激情动人场面,和此前夫妻因保密而默默无语相对场面的呼应对照格外动人。

相比起来,《我的1919》略逊于《横空出世》,但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努力也自有特点。作为世纪初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外交官顾维钧,代表国家利益的机智,表达民族尊严的慷慨陈词,和对激进的肖克俭行为的不解,与对他牺牲个人幸福为国捐躯精神崇敬等复杂万端情感,都集中连接在巴黎和会的斗争中。顾维钧似乎没有成为横空出世的时代英雄,他作为弱国外交的屈辱代表,承受着强权大国的蔑视,本国政府的矛盾政策和不信任态度,又使他无从为国伸张权益,激进爱国者的误解,还使他被迫承受骂名。在这样动荡多变局势中,顾维钧的身份多少变得混淆不清,但两场精彩的巴黎和会表现,使这一历史人物的主体判断突现出来,一是借题发挥的机智,对日本代表的钱包故事的引申阐述,很难说是史实再现,但对外交官的才华展现却不失为好构思。二是拒绝签字的大义凛然,在列国强权和本国政府双重压力下,战胜国中国却要签署屈辱协约,顾维钧抛开个人荣辱,慷慨激昂发言,这时,这一人物和影片环境氛围的谐和才达到最为接近的程度,影片着眼于他的凛然正气,既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民族的愤怒爆发。顾维钧的形象实际上更多符号化,他是代表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喊出我拒绝的呼声,在他身上负载着时代民族的重负和中国人民强烈的呐喊,单就艺术表现中中国人喊出“不”的呼声就意义重大。作为一部重心为对重大历史表现的影片,而还能兼顾作为人的较为丰富性描画,代表了现代情形下对时代英雄处理的分寸。

三、偏重平民的姿态。

平民化意识无疑是90年代末期随处可见的现象。艺术在趋近大众的潮流中逐渐学会了平视百姓和随和大众情感。《漂亮妈妈》,《幸福的家》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们以小民生活为题材,描绘艰难困苦的生活,强化抵抗困厄的意志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崇高感。这一类题材表现形成一些显著的特点。

比如以苦难的多重性来倾注情感。《漂亮妈妈》表现的是一个下岗女工从茫然失措走向自强自立的生命历程。题材和人物的特定性显而易见,平民大众的生活表现集中于母亲身受灾难的多重性:自己的工作失落、情感生活的孤单、孩子的残障。于是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位艰难的母亲疲惫交加的应付着接踵而至的困难,而后在孩子学语的眼泪中,在别人欺侮的无助中,在丢失财物的哭喊中感同身受,不由自主同情她的遭际,最后又伴随她教育孩子的成功而喜极而泣。

贺岁片范文篇7

一、艺术表现探究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际不是全围绕政治风云,而是借助男性和女性的情感悲欢离合来表现,在已见的东西方关于这块地域表现的电影艺术中,《益西卓玛》的人性主题所蕴涵的魅力是真挚动人的。这部影片的出现破费周折,也说明传统观念对人性表现某种程度的陌生和局促,实际上,在我们的习惯领域中,对人的认识还较多把守着外在行动人的尺度,对情感动因和心理机缘的探入缺少成功的经验。

于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就是本年度中角度与深度颇值得探讨的影片。在对人性挖掘与心理拷问方面,该片艺术的表现是成功的。影片的心理探索成分占据很大比重,它对人性的认知方式是有别于以往的故事电影或较多心理表现色彩的影片。应该说,中国电影的世纪末忧虑其实多半和观众疏离有关,除了大众化时代必然产生的艺术变迁而导致的分流,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传媒对正经看电影方式的冲击之外,电影停留在事件描述层面和粗浅道理的直接说教是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熟悉这一套表现规程的观众已然厌倦了俗套。中国电影除非屈从世俗堕入打打杀杀和脱、透、漏式的泥沼,否则就要在根本的人文精神上下硬功夫。而中国电影的人文艺术味日渐消失是很值得忧虑的大事,人文电影的天地其实很大,而其要害是对人性和人的内在思想与心理世界的剖析。从这一意义说,《说出你的秘密》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影片落脚于一对夫妇因妻子造成车祸后隐匿不说,而导致整体生活世界的微妙变化,特别是深入挖掘了人的复杂心理内涵,丝丝入扣,逼真现实。影片直面人的现实困境--心理灵魂境界,毫不犹豫的以审视自我而拷问人生的深度,探入了隐秘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揭示了我们常常不敢正视的心理现实。就此而言,显示了创作者对人生探讨的认识深度。影片的揭密不仅在撞人逃逸者是谁的谜底上,而且更重要的落脚在常人面对这道难题时将如何正视的心理谜底上。在夫妻恩爱和怀疑猜忌之间,在良心谴责的道义感和惟恐罹难的恐惧感之间,影片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弱点、本能与人性良知之间的搏斗。着意于生活危难之际人心角逐与良知愧疚搏斗的表现,是创作者对人的认识深入化的体现。丈夫在同情执着寻找目击者的小女孩的道德感和益发产生深重犯罪感的痛苦心理,与惟望不是事实的侥幸心理的角逐,把当代生活中一个清白家庭可能遇到的恐惧和抉择平铺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会油然联想到人人熟悉的一个关于女性心理中常有的疑问:当丈夫在自己和婆婆同时落水时先救何人上岸?这种源于惧怕失去所爱而执拗式的无理追问就变成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类似的尴尬处境。在探究的基础上,影片的思考的确是令人警觉的,一个普通女子,没有犯罪企图,也充满内疚,但在这样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后,将陷在怎样一个心理矛盾之中,而且这种不由自主的抉择和随之的痛苦又可能是常人刹那间都会遇到的,和美的家庭与谐和的夫妻关系在特殊状态中变得异常紧张,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又会如何处置?影片现实主义表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从心理层面展开的,这种从现实简单事件推向心理承受极致的人性思考带相当残酷的成分,没有人可以逃避这种在维系亲情和躲避危害时必须抉择的尴尬痛苦。所以,影片比起赤裸裸的现实人生表现多了思想的负重,警示人们思考,尽管由此影片某种优美荡然无存,但深刻成为可能。

《非常夏日》深含创作者的人生忧虑,对人性的体验的传达相当真实。影片在男主人公身上不仅集中了人生两极感受,还特别表现了一个人性格的“长大成人”。在经历了永难忘怀的非常夏日后,他懊悔愧疚,却难以弥补,影片着重表现一个青年力图挽回失去的勇气和找回心理平衡的渴求。最终当他被捆绑着却一次次横挡在暴徒的车前,顽强的向绑架者要求放了被俘女子,并爆发出“就是被你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的心声时,一个历经心理磨难和挣扎,终于挺立而起的成熟青年完成了他的心理成长过程。《非常夏日》实际上表现的是创作者对人生矛盾的解读,在特定的遭遇中凝缩人生身心矛盾和心理抉择。

对人性挖掘颇有特点的影片还有《过年回家》。青年导演对一个关于家庭情仇和人性心理表现的独特题材,处理得平实细腻、甚至多少显得阴冷可怕的背后,是对人性复杂本性的真切理解,隐藏其间的温情期盼和生命呼喊,其实是相当动人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具有个性化追求意识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本来指向是个性化和创造性,对人性意识的探究和敢于个性理解的表达都是通向艺术之路的。在市场化横亘于前的现实面前,任何艺术的追求都值得赞许。

其次是艺术表现精神的情感表现。

艺术没有情感,犹如花木没有汁液、青草没有露珠一样,将苍白无力。情感表现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这一简单的事实却没有被电影艺术很好接受,导致不少电影干巴死板,丧失生趣。至今,仍旧可以看到电影艺术这一方面的显而易见的缺憾。相比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洗澡》、《我的1919》、《一声叹息》、《相伴永远》等就是多少具备情感表现基础的较好创作。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声叹息》。作为引领内地贺岁片潮流的冯小刚,巧妙借助贺岁片打下的品牌效应和明星阵容,在不是贺岁片的时间创造了本年度几乎最好的票房效应。影片的争议显然是天生的:一个中年人的婚外恋情的周折。作为作家的主人公,既有和美的家庭,又有蓬勃的事业,无论阅历和社会地位都相当不错,却在美貌、纯真的外来诱惑面前心荡神驰不可自拔。影片对中年人跨界感情的直接描绘,显然超出了传统防守的界限,却实在是迈开了艺术直面情感现实的较大步伐。尽管我们不愿生活出现太多多向情感,却不能不承认社会发展导致情感的多样性纠葛,以及开放揭开了原本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欲望,对传统而言,这是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也是生活存在的残酷面相。从这一意义上看,《一声叹息》的现代感是明显的,遭致的议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着重指出的倒是影片对感情表现的分寸,人性情感的真实其实就在张、弛和隐、露的矛盾之间。影片中人对家庭的依恋与对情人的冲动,对道义责任的看重与对内心渴求的不可自持,都掌握着较好的分寸感,从而描摹了一幅现代生活中并不少见的情感危机图。影片让人疑惑的主要是结尾悬念式的电话,似乎在显示嘎然而止的艺术效果,也是为商业接续留下接口,但对原本习惯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观众,和接受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现代气息观众的接受习惯来说,显然是带有挑衅性的表现。我们无意褒贬,但应当承认,《一声叹息》对情感的把握是大胆而细致的,它使我们更加逼近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再次是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有悠久的历史,从30年代确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就始终成为中国电影成功的支柱,梳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迁阶段: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电影;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50~60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70年代现实主义断流,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世界潮流;80年代现实主义回归,是冷峻现实主义的时期;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为滚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的最为芜杂状态。但随着现实生活的大众化时代到来,消费、享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艺术的现实主义遇到了明显削弱和改变。世纪末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为两种形态:揭示性和平民姿态。它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电影的艺术审美变迁。后者在“文化走向”介绍,这里重点分析前者。

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似乎和艺术表现的温吞水状态相关。生活纷纭复杂,人民迫切需要正视现实、揭示矛盾、崇扬高尚精神的艺术作品。《生死抉择》的出现无疑是观众心声的体现。这部创造2000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影片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影片是主流形态的创作,过去人们被这一类影片说教而无甚价值的产生疑惑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500万的成本取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而造就票房轰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对于处在改革过度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禁区。《生死抉择》的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片注脚;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框子;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而工人们的不满和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面影。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力。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电影的社会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邻居》、《人到中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等,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有《老井》、《野山》等等。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道人心的呼应,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就将散失殆尽。许多垃圾似的儿女情长的作品,热闹一时的娱乐闹剧,砍杀血腥的侠义(狭义)粗俗光影,之所以无聊乏味,不是缺乏手段,是没有人心的感应。在一些地方放映《生死抉择》时,当戏中省委第一书记宣布,对腐败分子“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观众突然伴着影片同声喊出“该杀的杀!”,情绪达到高潮,此时,艺术与时代呼声共振,影片没有理由不被百姓喜欢。影片再一次证明,艺术只有呼应时代人心要求,才具有生命力,人们期待的新世纪中国电影必然是反映生活的优秀大气之作!从《生死抉择》艺术表现中还可以看到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特点:真实表现。对现实主流形态影片的非议,常和正面主人公的缺乏生活气息相关,举手投足的演戏架子和没有血肉气的人物形象当然让观众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似乎这一类型电影的人物都成了毫无人气的木偶,电影批评也天然排斥这些形象。塑造凛然正气主人公有许多难度,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具有生活气息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不要因苛求英雄平民化而庸俗不堪。《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未必尽善尽美,但铿然之气是动人的,他的心理复杂面显示和本质上的时代英雄气质表现是比较生动的,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是和人物表现有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走向梳理

90年代的文化背景是和大众文化弥漫、市场抉择难以分开的。电影的折射也十分明显,最为显著的是贺岁片为代表的时潮。贺岁片不止是一年中的新年贺礼片,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国电影绞尽脑汁为各种节日献媚的影片现象。中国电影的大半风潮被贺岁片夺去是确定的事实,这不仅是指票房收益,而且主要是指围绕与此的某种兴奋点集中状况。反思一年稍微具有热点效益的影片,宽泛意义的这一类娱乐影片形成头尾连绵呼应的两个高潮。年初的节庆仿佛是一个筐,以贺岁片为中心点的各种议题和年节延续不休,装筐入箱,新年、春节、情人节、双修日、长假等等吆喝声一阵紧似一阵的贴近,牵连起一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而上半年的节庆喊声还如雷贯耳,为下一个新年抄刀的新一轮贺岁片又紧锣密鼓的耍弄起来。内地贺岁片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抢占传媒风头却兴盛不已,而它的市场效益和投合观众心理却是有目共睹的。剖析贺岁片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到商业因素在如何侵袭推进并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实事求是地说,贺岁片的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贺岁片把此前中国电影电视已经掘开的娱乐通道拓展开挖得更加宽阔。这样的电影自然投合时宜,赢取票房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所以,初始阶段的贺岁片是电影走出传统老套值得赞扬的现象,而适应市场需求则是转变的根本。贺岁片的先天不足自然是艺术屈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时令、节庆人心、和大众需求,创作的规则就和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喜剧构架的单一化也成为基本规则。绵延几年的贺岁片已经扩展但失去了创造性,俗套导致贺岁片的滥情无聊。贺岁片多为喜剧片,热热闹闹逗人欢欣是喜剧的本务,但事实已经证明,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能耐看才是高招。耐看即有嚼头,能让观众不仅图一时之乐,过后还能留下回味余地,成功的分值才能高扬。但在能否使喜剧既好看又富含情感内涵上,是标示着喜剧品位高下与否的。至今的许多贺岁片还没有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发挥,倒是一味投靠想象中的大众要求,只求欢跃喧闹,导致艺术的庸俗化。所以,市场支配艺术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没有艺术内在支持的电影,无论是贺岁还是其它,都难以实现市场长远价值,更不用说艺术的独立价值。艺术创造力的缺乏和艺术热情的不足,是市场主宰带来的弊端。为跨世纪拍摄的贺岁片已经显露了问题的根芽。一些导演只在欢跃效应上急功近利,喜剧的无聊和情感的虚假凸现无疑。即便努力创作的影片也被陈俗功利弄得不伦不类。在被市场驾御和驾御市场之间,艺术应当有自己的明确思路。既然没有逃脱市场的捷径,就应当把握艺术与市场之间和谐但主动的关系。回避市场,闭门造车固然愚蠢,但一味投合世俗丧失艺术更无疑是自杀。

艺术化的影片,其文化走向中值得提及的主要有一些或隐或显的倾向。

一、怀旧感伤趋向。

90年代世界电影中不时呈现怀旧感伤走向,所以,怀旧感伤是创作的一种艺术的世界性倾向,世纪末中国电影的走向中也不免呈现这一状况,艺术和这一类影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对人生的体悟与感怀,伤切与回味是情感的本能,无法避及。在怀旧思忆中寻找美感是艺术难以避讳的方面。值得提及的主要有《我的父亲母亲》、《西洋镜》、《洗澡》等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在宣传上就标明诸如导演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的噱头,“父亲”与“母亲”的浪漫恋爱情节简单至极,凝望、等待、奔跑构成感情接续的连接点,整个影片的诗化结构充溢着久远年代朦胧的情爱光环,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发生在乡村的浪漫故事,渗透其间的感情脉络其实让人想起诸如旧时代大上海都市中青春萌动、家境充裕而悠闲的女孩的情感思绪──也许就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的共同情感──其实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对纯洁感情的回味欣赏。这一类影片肯定不是商业饕餮大餐,而更多带怀旧情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追随着影片,沉浸在已逝感情的伤悼中,咀嚼在昨日情怀的重温中,流连在浪漫追慕的情境中。就情感抒怀而言,《我的父亲母亲》代表了这一类影片惟恐不够优美的优势。尽管影片和再早一些时候的《那山那人那狗》和《草房子》相比在朴质与精致处理上有一些不及,但本年度依旧是值得嘉许的创作。

而《西洋镜》与《洗澡》则一个是对历史的怀旧,一个是对心灵深处愧疚感的感伤。前者比较厚实,历史的翻检使之具有尘封感,艺术的精心也值得肯定,但需要辨析的是历史钩沉的现实化理解问题。急于参与现实的心理导致创作者做了一些艺术改造尽管可以理解,加之影片的构思比较开放,历史风貌的表现和人的关系处理都有可取之处,因此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材呈现得栩栩如生是付出了很大艰辛的。问题在于,影片过于张扬的东方需要向西方开放,西洋文明对东方艺术的胜利的主线,附加在主线上总让人感到分寸失度,意念的急切和尘封历史感之间的冲突不是以鱼水交融的方式展现,多少破坏了影片的完整形态。影片中主人公身置长城而大发长城功用的哲理意味谈论,对谭派艺术畏惧西洋影戏的着意表现,表现刘京伦为中国世俗社会不容却和外来商人雷门相处得如鱼得水般畅快等等,都生硬打破了艺术的和谐性,令人感到艺术意念化新潮和影片时代之间的距离。艺术不在于追赶时尚,深刻的历史思考可能还在于对历史深入还原哪怕是悲剧式的还原,使历史得以穿过重重迷雾艰难呈现在现代观念的人们面前。

《洗澡》是一部比较出色的影片,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沉稳进展颇富张力的情节很为动人,父子三人的亲情比照是和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生隔阂相连接的,在物欲横流的世俗背景下,关照孝心、舔犊之情、和温爱理解常理,构成影片颇为动人的氛围。影片伤感情调的主要承载,是细节穿插的老爷子陕北成婚的浪漫镜头,他在生命的末期沉迷于往事的怀想中,这一似乎是重笔的表现显得相当不协调,因为现实主义的整体风格使现实人生呈现出世俗生命的可爱自然状态,已经富于魅力,陕北的回忆既破坏了影片格调,也太明显透露出创作者的意念追求,艺术的协调感受到破坏。不可否认《洗澡》仍是艺术追求明显的好片子,但这里警示我们:任何别出心裁的意念创造都应当三思而后行,而往事歌谣的表现是需要水到渠成的真实沉淀。

二、英雄主义复归。

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疲软是中国电影在娱乐时代的表现,英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叱咤风云的盖世人物,而是指超脱于环境、在精神上崇高、具有独立不倚品格的人格形象。对英雄的崇尚是艺术积极创造力的理想体现。我们不会强求像新中国电影前17年那样英雄举目皆是,但随着时代演变,人们渴求的时代英雄几近销声匿迹却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跨世纪的英雄影像在主旋律影片中的出现,标枳着中国电影还有容纳英雄的天地。在《我的1919》、《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影片中,对时代英雄的理解是多向度的,即英雄不只是具体的形象高大,而是一种人格形象的完满,是精神的崇高坚强。当今时代崇善的早已不是高大全式的形象,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时潮,但实际上,即便如此,呼唤英雄的潜在欲望和渴求救世英豪的普泛要求不是减弱而是增强,在愈是个人化受到重视的年代,主持正义公道的英雄人格和具有舍己奉公情操的为人精神更成为大众内心的需求。我们的电影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现象,创作不是冷落了大众英雄,就是把平庸视为百姓所好,于是,丧失的不仅仅是英雄人格,而且导致中国电影格调的孱弱和感染力的降低。从弘扬时代英雄和人心需求的角度,主流影片的倡导不是没有道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自然更多从这里涌现。不过,长期以来,创作的概念化缺陷使人们的评价带上较多的批评。所以,当《横空出世》、《我的1919》为代表的影片出现时,我们理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一时期的较为出色的主流影片中,英雄的真实性得到最大可能的表现,性格的多层含义的挖掘有了深度,而值得欣喜的是不再把为了故做多样性而牺牲英雄主义的本质作为目标。《横空出世》是相对更为出色的影片。影片对艰难时代的背景表现是可信的,它直截了当的为我们重现了50~60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的重重内外压力,使中国人民期待原子弹创业行动具有了真切背景,影片注重艰难时世中的英雄所承受的重担,少有的把武将的艰苦作为衬托,突出文将(科研人员)的英雄壮举;把为国争光的主线和个人精神忍受作为衬托,强调英雄的多向感情,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时代英雄。冯光达的形象是中国电影中最为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包含着战争年代英雄的献身服从的优点,诸如放弃获奖、隐姓埋名、个人的无所期求、与战士们共享清汤寡水的艰苦等;还格外包含有和平年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如执著科研事业、对数据的一丝不苟、对事业建设的不徇私情等。这在我们所见的英雄人物序列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但更为动人的还在于冯光达们的英雄主义是和人性情感的复杂色彩相联系,在他的坚韧、果决、无所畏惧的背后,是浪漫的情爱、是喜爱音乐的情致、是人之常情的眷念朋友旧情。作为服从事业的时代英雄,压抑住个人的喜好,和妻子决不谈及科研机密,近在咫尺却无缘深谈,还要承受家庭出生的牵累和保密机构的怀疑,在一系列对个人而言都多少是委曲求全的牺牲中,特定时代英雄的品格和精神才熠熠闪光。影片为我们渲染的久别夫妻在大雨滂沱中邂逅的激情动人场面,和此前夫妻因保密而默默无语相对场面的呼应对照格外动人。

相比起来,《我的1919》略逊于《横空出世》,但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努力也自有特点。作为世纪初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外交官顾维钧,代表国家利益的机智,表达民族尊严的慷慨陈词,和对激进的肖克俭行为的不解,与对他牺牲个人幸福为国捐躯精神崇敬等复杂万端情感,都集中连接在巴黎和会的斗争中。顾维钧似乎没有成为横空出世的时代英雄,他作为弱国外交的屈辱代表,承受着强权大国的蔑视,本国政府的矛盾政策和不信任态度,又使他无从为国伸张权益,激进爱国者的误解,还使他被迫承受骂名。在这样动荡多变局势中,顾维钧的身份多少变得混淆不清,但两场精彩的巴黎和会表现,使这一历史人物的主体判断突现出来,一是借题发挥的机智,对日本代表的钱包故事的引申阐述,很难说是史实再现,但对外交官的才华展现却不失为好构思。二是拒绝签字的大义凛然,在列国强权和本国政府双重压力下,战胜国中国却要签署屈辱协约,顾维钧抛开个人荣辱,慷慨激昂发言,这时,这一人物和影片环境氛围的谐和才达到最为接近的程度,影片着眼于他的凛然正气,既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民族的愤怒爆发。顾维钧的形象实际上更多符号化,他是代表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喊出我拒绝的呼声,在他身上负载着时代民族的重负和中国人民强烈的呐喊,单就艺术表现中中国人喊出“不”的呼声就意义重大。作为一部重心为对重大历史表现的影片,而还能兼顾作为人的较为丰富性描画,代表了现代情形下对时代英雄处理的分寸。

三、偏重平民的姿态。

平民化意识无疑是90年代末期随处可见的现象。艺术在趋近大众的潮流中逐渐学会了平视百姓和随和大众情感。《漂亮妈妈》,《幸福的家》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们以小民生活为题材,描绘艰难困苦的生活,强化抵抗困厄的意志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崇高感。这一类题材表现形成一些显著的特点。

贺岁片范文篇8

一、艺术表现探究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际不是全围绕政治风云,而是借助男性和女性的情感悲欢离合来表现,在已见的东西方关于这块地域表现的电影艺术中,《益西卓玛》的人性主题所蕴涵的魅力是真挚动人的。这部影片的出现破费周折,也说明传统观念对人性表现某种程度的陌生和局促,实际上,在我们的习惯领域中,对人的认识还较多把守着外在行动人的尺度,对情感动因和心理机缘的探入缺少成功的经验。

于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就是本年度中角度与深度颇值得探讨的影片。在对人性挖掘与心理拷问方面,该片艺术的表现是成功的。影片的心理探索成分占据很大比重,它对人性的认知方式是有别于以往的故事电影或较多心理表现色彩的影片。应该说,中国电影的世纪末忧虑其实多半和观众疏离有关,除了大众化时代必然产生的艺术变迁而导致的分流,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传媒对正经看电影方式的冲击之外,电影停留在事件描述层面和粗浅道理的直接说教是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熟悉这一套表现规程的观众已然厌倦了俗套。中国电影除非屈从世俗堕入打打杀杀和脱、透、漏式的泥沼,否则就要在根本的人文精神上下硬功夫。而中国电影的人文艺术味日渐消失是很值得忧虑的大事,人文电影的天地其实很大,而其要害是对人性和人的内在思想与心理世界的剖析。从这一意义说,《说出你的秘密》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影片落脚于一对夫妇因妻子造成车祸后隐匿不说,而导致整体生活世界的微妙变化,特别是深入挖掘了人的复杂心理内涵,丝丝入扣,逼真现实。影片直面人的现实困境--心理灵魂境界,毫不犹豫的以审视自我而拷问人生的深度,探入了隐秘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揭示了我们常常不敢正视的心理现实。就此而言,显示了创作者对人生探讨的认识深度。影片的揭密不仅在撞人逃逸者是谁的谜底上,而且更重要的落脚在常人面对这道难题时将如何正视的心理谜底上。在夫妻恩爱和怀疑猜忌之间,在良心谴责的道义感和惟恐罹难的恐惧感之间,影片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弱点、本能与人性良知之间的搏斗。着意于生活危难之际人心角逐与良知愧疚搏斗的表现,是创作者对人的认识深入化的体现。丈夫在同情执着寻找目击者的小女孩的道德感和益发产生深重犯罪感的痛苦心理,与惟望不是事实的侥幸心理的角逐,把当代生活中一个清白家庭可能遇到的恐惧和抉择平铺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会油然联想到人人熟悉的一个关于女性心理中常有的疑问:当丈夫在自己和婆婆同时落水时先救何人上岸?这种源于惧怕失去所爱而执拗式的无理追问就变成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类似的尴尬处境。

在探究的基础上,影片的思考的确是令人警觉的,一个普通女子,没有犯罪企图,也充满内疚,但在这样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后,将陷在怎样一个心理矛盾之中,而且这种不由自主的抉择和随之的痛苦又可能是常人刹那间都会遇到的,和美的家庭与谐和的夫妻关系在特殊状态中变得异常紧张,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又会如何处置?影片现实主义表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从心理层面展开的,这种从现实简单事件推向心理承受极致的人性思考带相当残酷的成分,没有人可以逃避这种在维系亲情和躲避危害时必须抉择的尴尬痛苦。所以,影片比起赤裸裸的现实人生表现多了思想的负重,警示人们思考,尽管由此影片某种优美荡然无存,但深刻成为可能。

《非常夏日》深含创作者的人生忧虑,对人性的体验的传达相当真实。影片在男主人公身上不仅集中了人生两极感受,还特别表现了一个人性格的“长大成人”。在经历了永难忘怀的非常夏日后,他懊悔愧疚,却难以弥补,影片着重表现一个青年力图挽回失去的勇气和找回心理平衡的渴求。最终当他被捆绑着却一次次横挡在暴徒的车前,顽强的向绑架者要求放了被俘女子,并爆发出“就是被你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的心声时,一个历经心理磨难和挣扎,终于挺立而起的成熟青年完成了他的心理成长过程。《非常夏日》实际上表现的是创作者对人生矛盾的解读,在特定的遭遇中凝缩人生身心矛盾和心理抉择。

对人性挖掘颇有特点的影片还有《过年回家》。青年导演对一个关于家庭情仇和人性心理表现的独特题材,处理得平实细腻、甚至多少显得阴冷可怕的背后,是对人性复杂本性的真切理解,隐藏其间的温情期盼和生命呼喊,其实是相当动人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具有个性化追求意识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本来指向是个性化和创造性,对人性意识的探究和敢于个性理解的表达都是通向艺术之路的。在市场化横亘于前的现实面前,任何艺术的追求都值得赞许。

其次是艺术表现精神的情感表现。

艺术没有情感,犹如花木没有汁液、青草没有露珠一样,将苍白无力。情感表现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这一简单的事实却没有被电影艺术很好接受,导致不少电影干巴死板,丧失生趣。至今,仍旧可以看到电影艺术这一方面的显而易见的缺憾。相比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洗澡》、《我的1919》、《一声叹息》、《相伴永远》等就是多少具备情感表现基础的较好创作。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声叹息》。作为引领内地贺岁片潮流的冯小刚,巧妙借助贺岁片打下的品牌效应和明星阵容,在不是贺岁片的时间创造了本年度几乎最好的票房效应。影片的争议显然是天生的:一个中年人的婚外恋情的周折。作为作家的主人公,既有和美的家庭,又有蓬勃的事业,无论阅历和社会地位都相当不错,却在美貌、纯真的外来诱惑面前心荡神驰不可自拔。影片对中年人跨界感情的直接描绘,显然超出了传统防守的界限,却实在是迈开了艺术直面情感现实的较大步伐。尽管我们不愿生活出现太多多向情感,却不能不承认社会发展导致情感的多样性纠葛,以及开放揭开了原本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欲望,对传统而言,这是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也是生活存在的残酷面相。从这一意义上看,《一声叹息》的现代感是明显的,遭致的议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着重指出的倒是影片对感情表现的分寸,人性情感的真实其实就在张、弛和隐、露的矛盾之间。影片中人对家庭的依恋与对情人的冲动,对道义责任的看重与对内心渴求的不可自持,都掌握着较好的分寸感,从而描摹了一幅现代生活中并不少见的情感危机图。影片让人疑惑的主要是结尾悬念式的电话,似乎在显示嘎然而止的艺术效果,也是为商业接续留下接口,但对原本习惯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观众,和接受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现代气息观众的接受习惯来说,显然是带有挑衅性的表现。我们无意褒贬,但应当承认,《一声叹息》对情感的把握是大胆而细致的,它使我们更加逼近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

再次是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有悠久的历史,从30年代确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就始终成为中国电影成功的支柱,梳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迁阶段: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电影;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50~60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70年代现实主义断流,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世界潮流;80年代现实主义回归,是冷峻现实主义的时期;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为滚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的最为芜杂状态。但随着现实生活的大众化时代到来,消费、享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艺术的现实主义遇到了明显削弱和改变。世纪末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为两种形态:揭示性和平民姿态。它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电影的艺术审美变迁。后者在“文化走向”介绍,这里重点分析前者。

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似乎和艺术表现的温吞水状态相关。生活纷纭复杂,人民迫切需要正视现实、揭示矛盾、崇扬高尚精神的艺术作品。《生死抉择》的出现无疑是观众心声的体现。这部创造2000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影片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影片是主流形态的创作,过去人们被这一类影片说教而无甚价值的产生疑惑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500万的成本取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而造就票房轰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对于处在改革过度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禁区。《生死抉择》的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片注脚;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框子;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而工人们的不满和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面影。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力。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电影的社会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邻居》、《人到中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等,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有《老井》、《野山》等等。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廊诵牡暮粲Γㄔ戳鞒さ挠帕即尘徒⑹ТP矶嗬频亩槌さ淖髌罚饶忠皇钡挠槔帜志纾成毖鹊南酪澹ㄏ烈澹┐炙坠庥埃晕蘖姆ξ叮皇侨狈κ侄危敲挥腥诵牡母杏ΑT谝恍┑胤椒庞场渡谰裨瘛肥保毕分惺∥谝皇榧切迹愿芊肿印案米サ淖ィ门械呐校惫壑谕蝗话樽庞捌俺觥案蒙钡纳保保樾鞔锏礁叱保耸保帐跤胧贝羯舱瘢捌挥欣碛刹槐话傩障不丁S捌僖淮沃っ鳎帐踔挥泻粲κ贝诵囊螅啪哂猩Γ嗣瞧诖男率兰椭泄缬氨厝皇欠从成畹挠判愦笃鳎?/P>

从《生死抉择》艺术表现中还可以看到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特点:真实表现。对现实主流形态影片的非议,常和正面主人公的缺乏生活气息相关,举手投足的演戏架子和没有血肉气的人物形象当然让观众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似乎这一类型电影的人物都成了毫无人气的木偶,电影批评也天然排斥这些形象。塑造凛然正气主人公有许多难度,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具有生活气息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不要因苛求英雄平民化而庸俗不堪。《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未必尽善尽美,但铿然之气是动人的,他的心理复杂面显示和本质上的时代英雄气质表现是比较生动的,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是和人物表现有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走向梳理

 90年代的文化背景是和大众文化弥漫、市场抉择难以分开的。电影的折射也十分明显,最为显著的是贺岁片为代表的时潮。贺岁片不止是一年中的新年贺礼片,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国电影绞尽脑汁为各种节日献媚的影片现象。中国电影的大半风潮被贺岁片夺去是确定的事实,这不仅是指票房收益,而且主要是指围绕与此的某种兴奋点集中状况。反思一年稍微具有热点效益的影片,宽泛意义的这一类娱乐影片形成头尾连绵呼应的两个高潮。年初的节庆仿佛是一个筐,以贺岁片为中心点的各种议题和年节延续不休,装筐入箱,新年、春节、情人节、双修日、长假等等吆喝声一阵紧似一阵的贴近,牵连起一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而上半年的节庆喊声还如雷贯耳,为下一个新年抄刀的新一轮贺岁片又紧锣密鼓的耍弄起来。内地贺岁片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抢占传媒风头却兴盛不已,而它的市场效益和投合观众心理却是有目共睹的。剖析贺岁片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到商业因素在如何侵袭推进并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实事求是地说,贺岁片的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贺岁片把此前中国电影电视已经掘开的娱乐通道拓展开挖得更加宽阔。这样的电影自然投合时宜,赢取票房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所以,初始阶段的贺岁片是电影走出传统老套值得赞扬的现象,而适应市场需求则是转变的根本。贺岁片的先天不足自然是艺术屈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时令、节庆人心、和大众需求,创作的规则就和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喜剧构架的单一化也成为基本规则。绵延几年的贺岁片已经扩展但失去了创造性,俗套导致贺岁片的滥情无聊。贺岁片多为喜剧片,热热闹闹逗人欢欣是喜剧的本务,但事实已经证明,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能耐看才是高招。耐看即有嚼头,能让观众不仅图一时之乐,过后还能留下回味余地,成功的分值才能高扬。但在能否使喜剧既好看又富含情感内涵上,是标示着喜剧品位高下与否的。至今的许多贺岁片还没有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发挥,倒是一味投靠想象中的大众要求,只求欢跃喧闹,导致艺术的庸俗化。所以,市场支配艺术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没有艺术内在支持的电影,无论是贺岁还是其它,都难以实现市场长远价值,更不用说艺术的独立价值。艺术创造力的缺乏和艺术热情的不足,是市场主宰带来的弊端。为跨世纪拍摄的贺岁片已经显露了问题的根芽。一些导演只在欢跃效应上急功近利,喜剧的无聊和情感的虚假凸现无疑。即便努力创作的影片也被陈俗功利弄得不伦不类。在被市场驾御和驾御市?≈洌帐跤Φ庇凶约旱拿魅匪悸贰<热幻挥刑油咽谐〉慕菥叮陀Φ卑盐找帐跤胧谐≈浜托车鞫墓叵怠;乇苁谐。彰旁斐倒倘挥薮溃晃锻逗鲜浪咨ナб帐醺抟墒亲陨薄?/P>

艺术化的影片,其文化走向中值得提及的主要有一些或隐或显的倾向。

一、怀旧感伤趋向。

90年代世界电影中不时呈现怀旧感伤走向,所以,怀旧感伤是创作的一种艺术的世界性倾向,世纪末中国电影的走向中也不免呈现这一状况,艺术和这一类影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对人生的体悟与感怀,伤切与回味是情感的本能,无法避及。在怀旧思忆中寻找美感是艺术难以避讳的方面。值得提及的主要有《我的父亲母亲》、《西洋镜》、《洗澡》等影片。

《我的父亲母亲》在宣传上就标明诸如导演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的噱头,“父亲”与“母亲”的浪漫恋爱情节简单至极,凝望、等待、奔跑构成感情接续的连接点,整个影片的诗化结构充溢着久远年代朦胧的情爱光环,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发生在乡村的浪漫故事,渗透其间的感情脉络其实让人想起诸如旧时代大上海都市中青春萌动、家境充裕而悠闲的女孩的情感思绪──也许就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的共同情感──其实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对纯洁感情的回味欣赏。这一类影片肯定不是商业饕餮大餐,而更多带怀旧情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追随着影片,沉浸在已逝感情的伤悼中,咀嚼在昨日情怀的重温中,流连在浪漫追慕的情境中。就情感抒怀而言,《我的父亲母亲》代表了这一类影片惟恐不够优美的优势。尽管影片和再早一些时候的《那山那人那狗》和《草房子》相比在朴质与精致处理上有一些不及,但本年度依旧是值得嘉许的创作。

而《西洋镜》与《洗澡》则一个是对历史的怀旧,一个是对心灵深处愧疚感的感伤。前者比较厚实,历史的翻检使之具有尘封感,艺术的精心也值得肯定,但需要辨析的是历史钩沉的现实化理解问题。急于参与现实的心理导致创作者做了一些艺术改造尽管可以理解,加之影片的构思比较开放,历史风貌的表现和人的关系处理都有可取之处,因此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材呈现得栩栩如生是付出了很大艰辛的。问题在于,影片过于张扬的东方需要向西方开放,西洋文明对东方艺术的胜利的主线,附加在主线上总让人感到分寸失度,意念的急切和尘封历史感之间的冲突不是以鱼水交融的方式展现,多少破坏了影片的完整形态。影片中主人公身置长城而大发长城功用的哲理意味谈论,对谭派艺术畏惧西洋影戏的着意表现,表现刘京伦为中国世俗社会不容却和外来商人雷门相处得如鱼得水般畅快等等,都生硬打破了艺术的和谐性,令人感到艺术意念化新潮和影片时代之间的距离。艺术不在于追赶时尚,深刻的历史思考可能还在于对历史深入还原哪怕是悲剧式的还原,使历史得以穿过重重迷雾艰难呈现在现代观念的人们面前。

《洗澡》是一部比较出色的影片,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沉稳进展颇富张力的情节很为动人,父子三人的亲情比照是和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生隔阂相连接的,在物欲横流的世俗背景下,关照孝心、舔犊之情、和温爱理解常理,构成影片颇为动人的氛围。影片伤感情调的主要承载,是细节穿插的老爷子陕北成婚的浪漫镜头,他在生命的末期沉迷于往事的怀想中,这一似乎是重笔的表现显得相当不协调,因为现实主义的整体风格使现实人生呈现出世俗生命的可爱自然状态,已经富于魅力,陕北的回忆既破坏了影片格调,也太明显透露出创作者的意念追求,艺术的协调感受到破坏。不可否认《洗澡》仍是艺术追求明显的好片子,但这里警示我们:任何别出心裁的意念创造都应当三思而后行,而往事歌谣的表现是需要水到渠成的真实沉淀。

二、英雄主义复归。

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疲软是中国电影在娱乐时代的表现,英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叱咤风云的盖世人物,而是指超脱于环境、在精神上崇高、具有独立不倚品格的人格形象。对英雄的崇尚是艺术积极创造力的理想体现。我们不会强求像新中国电影前17年那样英雄举目皆是,但随着时代演变,人们渴求的时代英雄几近销声匿迹却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跨世纪的英雄影像在主旋律影片中的出现,标枳着中国电影还有容纳英雄的天地。在《我的1919》、《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影片中,对时代英雄的理解是多向度的,即英雄不只是具体的形象高大,而是一种人格形象的完满,是精神的崇高坚强。当今时代崇善的早已不是高大全式的形象,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时潮,但实际上,即便如此,呼唤英雄的潜在欲望和渴求救世英豪的普泛要求不是减弱而是增强,在愈是个人化受到重视的年代,主持正义公道的英雄人格和具有舍己奉公情操的为人精神更成为大众内心的需求。我们的电影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现象,创作不是冷落了大众英雄,就是把平庸视为百姓所好,于是,丧失的不仅仅是英雄人格,而且导致中国电影格调的孱弱和感染力的降低。从弘扬时代英雄和人心需求的角度,主流影片的倡导不是没有道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自然更多从这里涌现。不过,长期以来,创作的概念化缺陷使人们的评价带上较多的批评。所以,当《横空出世》、《我的1919》为代表的影片出现时,我们理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一时期的较为出色的主流影片中,英雄的真实性得到最大可能的表现,性格的多层含义的挖掘有了深度,而值得欣喜的是不再把为了故做多样性而牺牲英雄主义的本质作为目标。

《横空出世》是相对更为出色的影片。影片对艰难时代的背景表现是可信的,它直截了当的为我们重现了50~60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的重重内外压力,使中国人民期待原子弹创业行动具有了真切背景,影片注重艰难时世中的英雄所承受的重担,少有的把武将的艰苦作为衬托,突出文将(科研人员)的英雄壮举;把为国争光的主线和个人精神忍受作为衬托,强调英雄的多向感情,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时代英雄。冯光达的形象是中国电影中最为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包含着战争年代英雄的献身服从的优点,诸如放弃获奖、隐姓埋名、个人的无所期求、与战士们共享清汤寡水的艰苦等;还格外包含有和平年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如执著科研事业、对数据的一丝不苟、对事业建设的不徇私情等。这在我们所见的英雄人物序列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但更为动人的还在于冯光达们的英雄主义是和人性情感的复杂色彩相联系,在他的坚韧、果决、无所畏惧的背后,是浪漫的情爱、是喜爱音乐的情致、是人之常情的眷念朋友旧情。作为服从事业的时代英雄,压抑住个人的喜好,和妻子决不谈及科研机密,近在咫尺却无缘深谈,还要承受家庭出生的牵累和保密机构的怀疑,在一系列对个人而言都多少是委曲求全的牺牲中,特定时代英雄的品格和精神才熠熠闪光。影片为我们渲染的久别夫妻在大雨滂沱中邂逅的激情动人场面,和此前夫妻因保密而默默无语相对场面的呼应对照格外动人。

相比起来,《我的1919》略逊于《横空出世》,但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努力也自有特点。作为世纪初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外交官顾维钧,代表国家利益的机智,表达民族尊严的慷慨陈词,和对激进的肖克俭行为的不解,与对他牺牲个人幸福为国捐躯精神崇敬等复杂万端情感,都集中连接在巴黎和会的斗争中。顾维钧似乎没有成为横空出世的时代英雄,他作为弱国外交的屈辱代表,承受着强权大国的蔑视,本国政府的矛盾政策和不信任态度,又使他无从为国伸张权益,激进爱国者的误解,还使他被迫承受骂名。在这样动荡多变局势中,顾维钧的身份多少变得混淆不清,但两场精彩的巴黎和会表现,使这一历史人物的主体判断突现出来,一是借题发挥的机智,对日本代表的钱包故事的引申阐述,很难说是史实再现,但对外交官的才华展现却不失为好构思。二是拒绝签字的大义凛然,在列国强权和本国政府双重压力下,战胜国中国却要签署屈辱协约,顾维钧抛开个人荣辱,慷慨激昂发言,这时,这一人物和影片环境氛围的谐和才达到最为接近的程度,影片着眼于他的凛然正气,既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民族的愤怒爆发。顾维钧的形象实际上更多符号化,他是代表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喊出我拒绝的呼声,在他身上负载着时代民族的重负和中国人民强烈的呐喊,单就艺术表现中中国人喊出“不”的呼声就意义重大。作为一部重心为对重大历史表现的影片,而还能兼顾作为人的较为丰富性描画,代表了现代情形下对时代英雄处理的分寸。

三、偏重平民的姿态。

平民化意识无疑是90年代末期随处可见的现象。艺术在趋近大众的潮流中逐渐学会了平视百姓和随和大众情感。《漂亮妈妈》,《幸福的家》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们以小民生活为题材,描绘艰难困苦的生活,强化抵抗困厄的意志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崇高感。这一类题材表现形成一些显著的特点。

比如以苦难的多重性来倾注情感。《漂亮妈妈》表现的是一个下岗女工从茫然失措走向自强自立的生命历程。题材和人物的特定性显而易见,平民大众的生活表现集中于母亲身受灾难的多重性:自己的工作失落、情感生活的孤单、孩子的残障。于是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位艰难的母亲疲惫交加的应付着接踵而至的困难,而后在孩子学语的眼泪中,在别人欺侮的无助中,在丢失财物的哭喊中感同身受,不由自主同情她的遭际,最后又伴随她教育孩子的成功而喜极而泣。

贺岁片范文篇9

一、艺术表现探究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际不是全围绕政治风云,而是借助男性和女性的情感悲欢离合来表现,在已见的东西方关于这块地域表现的电影艺术中,《益西卓玛》的人性主题所蕴涵的魅力是真挚动人的。这部影片的出现破费周折,也说明传统观念对人性表现某种程度的陌生和局促,实际上,在我们的习惯领域中,对人的认识还较多把守着外在行动人的尺度,对情感动因和心理机缘的探入缺少成功的经验。

于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就是本年度中角度与深度颇值得探讨的影片。在对人性挖掘与心理拷问方面,该片艺术的表现是成功的。影片的心理探索成分占据很大比重,它对人性的认知方式是有别于以往的故事电影或较多心理表现色彩的影片。应该说,中国电影的世纪末忧虑其实多半和观众疏离有关,除了大众化时代必然产生的艺术变迁而导致的分流,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传媒对正经看电影方式的冲击之外,电影停留在事件描述层面和粗浅道理的直接说教是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熟悉这一套表现规程的观众已然厌倦了俗套。中国电影除非屈从世俗堕入打打杀杀和脱、透、漏式的泥沼,否则就要在根本的人文精神上下硬功夫。而中国电影的人文艺术味日渐消失是很值得忧虑的大事,人文电影的天地其实很大,而其要害是对人性和人的内在思想与心理世界的剖析。从这一意义说,《说出你的秘密》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影片落脚于一对夫妇因妻子造成车祸后隐匿不说,而导致整体生活世界的微妙变化,特别是深入挖掘了人的复杂心理内涵,丝丝入扣,逼真现实。影片直面人的现实困境--心理灵魂境界,毫不犹豫的以审视自我而拷问人生的深度,探入了隐秘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揭示了我们常常不敢正视的心理现实。就此而言,显示了创作者对人生探讨的认识深度。影片的揭密不仅在撞人逃逸者是谁的谜底上,而且更重要的落脚在常人面对这道难题时将如何正视的心理谜底上。在夫妻恩爱和怀疑猜忌之间,在良心谴责的道义感和惟恐罹难的恐惧感之间,影片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弱点、本能与人性良知之间的搏斗。着意于生活危难之际人心角逐与良知愧疚搏斗的表现,是创作者对人的认识深入化的体现。丈夫在同情执着寻找目击者的小女孩的道德感和益发产生深重犯罪感的痛苦心理,与惟望不是事实的侥幸心理的角逐,把当代生活中一个清白家庭可能遇到的恐惧和抉择平铺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会油然联想到人人熟悉的一个关于女性心理中常有的疑问:当丈夫在自己和婆婆同时落水时先救何人上岸?这种源于惧怕失去所爱而执拗式的无理追问就变成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类似的尴尬处境。

在探究的基础上,影片的思考的确是令人警觉的,一个普通女子,没有犯罪企图,也充满内疚,但在这样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后,将陷在怎样一个心理矛盾之中,而且这种不由自主的抉择和随之的痛苦又可能是常人刹那间都会遇到的,和美的家庭与谐和的夫妻关系在特殊状态中变得异常紧张,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又会如何处置?影片现实主义表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从心理层面展开的,这种从现实简单事件推向心理承受极致的人性思考带相当残酷的成分,没有人可以逃避这种在维系亲情和躲避危害时必须抉择的尴尬痛苦。所以,影片比起赤裸裸的现实人生表现多了思想的负重,警示人们思考,尽管由此影片某种优美荡然无存,但深刻成为可能。

《非常夏日》深含创作者的人生忧虑,对人性的体验的传达相当真实。影片在男主人公身上不仅集中了人生两极感受,还特别表现了一个人性格的“长大成人”。在经历了永难忘怀的非常夏日后,他懊悔愧疚,却难以弥补,影片着重表现一个青年力图挽回失去的勇气和找回心理平衡的渴求。最终当他被捆绑着却一次次横挡在暴徒的车前,顽强的向绑架者要求放了被俘女子,并爆发出“就是被你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的心声时,一个历经心理磨难和挣扎,终于挺立而起的成熟青年完成了他的心理成长过程。《非常夏日》实际上表现的是创作者对人生矛盾的解读,在特定的遭遇中凝缩人生身心矛盾和心理抉择。

对人性挖掘颇有特点的影片还有《过年回家》。青年导演对一个关于家庭情仇和人性心理表现的独特题材,处理得平实细腻、甚至多少显得阴冷可怕的背后,是对人性复杂本性的真切理解,隐藏其间的温情期盼和生命呼喊,其实是相当动人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具有个性化追求意识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本来指向是个性化和创造性,对人性意识的探究和敢于个性理解的表达都是通向艺术之路的。在市场化横亘于前的现实面前,任何艺术的追求都值得赞许。

其次是艺术表现精神的情感表现。

艺术没有情感,犹如花木没有汁液、青草没有露珠一样,将苍白无力。情感表现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这一简单的事实却没有被电影艺术很好接受,导致不少电影干巴死板,丧失生趣。至今,仍旧可以看到电影艺术这一方面的显而易见的缺憾。相比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洗澡》、《我的1919》、《一声叹息》、《相伴永远》等就是多少具备情感表现基础的较好创作。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声叹息》。作为引领内地贺岁片潮流的冯小刚,巧妙借助贺岁片打下的品牌效应和明星阵容,在不是贺岁片的时间创造了本年度几乎最好的票房效应。影片的争议显然是天生的:一个中年人的婚外恋情的周折。作为作家的主人公,既有和美的家庭,又有蓬勃的事业,无论阅历和社会地位都相当不错,却在美貌、纯真的外来诱惑面前心荡神驰不可自拔。影片对中年人跨界感情的直接描绘,显然超出了传统防守的界限,却实在是迈开了艺术直面情感现实的较大步伐。尽管我们不愿生活出现太多多向情感,却不能不承认社会发展导致情感的多样性纠葛,以及开放揭开了原本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欲望,对传统而言,这是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也是生活存在的残酷面相。从这一意义上看,《一声叹息》的现代感是明显的,遭致的议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着重指出的倒是影片对感情表现的分寸,人性情感的真实其实就在张、弛和隐、露的矛盾之间。影片中人对家庭的依恋与对情人的冲动,对道义责任的看重与对内心渴求的不可自持,都掌握着较好的分寸感,从而描摹了一幅现代生活中并不少见的情感危机图。影片让人疑惑的主要是结尾悬念式的电话,似乎在显示嘎然而止的艺术效果,也是为商业接续留下接口,但对原本习惯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观众,和接受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现代气息观众的接受习惯来说,显然是带有挑衅性的表现。我们无意褒贬,但应当承认,《一声叹息》对情感的把握是大胆而细致的,它使我们更加逼近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

再次是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有悠久的历史,从30年代确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就始终成为中国电影成功的支柱,梳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迁阶段: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电影;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50~60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70年代现实主义断流,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世界潮流;80年代现实主义回归,是冷峻现实主义的时期;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为滚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的最为芜杂状态。但随着现实生活的大众化时代到来,消费、享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艺术的现实主义遇到了明显削弱和改变。世纪末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为两种形态:揭示性和平民姿态。它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电影的艺术审美变迁。后者在“文化走向”介绍,这里重点分析前者。

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似乎和艺术表现的温吞水状态相关。生活纷纭复杂,人民迫切需要正视现实、揭示矛盾、崇扬高尚精神的艺术作品。《生死抉择》的出现无疑是观众心声的体现。这部创造2000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影片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影片是主流形态的创作,过去人们被这一类影片说教而无甚价值的产生疑惑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500万的成本取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而造就票房轰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对于处在改革过度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禁区。《生死抉择》的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片注脚;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框子;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而工人们的不满和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面影。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力。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电影的社会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邻居》、《人到中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等,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有《老井》、《野山》等等。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道人心的呼应,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就将散失殆尽。许多垃圾似的儿女情长的作品,热闹一时的娱乐闹剧,砍杀血腥的侠义(狭义)粗俗光影,之所以无聊乏味,不是缺乏手段,是没有人心的感应。在一些地方放映《生死抉择》时,当戏中省委第一书记宣布,对腐败分子“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观众突然伴着影片同声喊出“该杀的杀!”,情绪达到高潮,此时,艺术与时代呼声共振,影片没有理由不被百姓喜欢。影片再一次证明,艺术只有呼应时代人心要求,才具有生命力,人们期待的新世纪中国电影必然是反映生活的优秀大气之作!

从《生死抉择》艺术表现中还可以看到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特点:真实表现。对现实主流形态影片的非议,常和正面主人公的缺乏生活气息相关,举手投足的演戏架子和没有血肉气的人物形象当然让观众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似乎这一类型电影的人物都成了毫无人气的木偶,电影批评也天然排斥这些形象。塑造凛然正气主人公有许多难度,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具有生活气息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不要因苛求英雄平民化而庸俗不堪。《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未必尽善尽美,但铿然之气是动人的,他的心理复杂面显示和本质上的时代英雄气质表现是比较生动的,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是和人物表现有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走向梳理

90年代的文化背景是和大众文化弥漫、市场抉择难以分开的。电影的折射也十分明显,最为显著的是贺岁片为代表的时潮。贺岁片不止是一年中的新年贺礼片,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国电影绞尽脑汁为各种节日献媚的影片现象。中国电影的大半风潮被贺岁片夺去是确定的事实,这不仅是指票房收益,而且主要是指围绕与此的某种兴奋点集中状况。反思一年稍微具有热点效益的影片,宽泛意义的这一类娱乐影片形成头尾连绵呼应的两个高潮。年初的节庆仿佛是一个筐,以贺岁片为中心点的各种议题和年节延续不休,装筐入箱,新年、春节、情人节、双修日、长假等等吆喝声一阵紧似一阵的贴近,牵连起一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而上半年的节庆喊声还如雷贯耳,为下一个新年抄刀的新一轮贺岁片又紧锣密鼓的耍弄起来。内地贺岁片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抢占传媒风头却兴盛不已,而它的市场效益和投合观众心理却是有目共睹的。剖析贺岁片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到商业因素在如何侵袭推进并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实事求是地说,贺岁片的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贺岁片把此前中国电影电视已经掘开的娱乐通道拓展开挖得更加宽阔。这样的电影自然投合时宜,赢取票房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所以,初始阶段的贺岁片是电影走出传统老套值得赞扬的现象,而适应市场需求则是转变的根本。贺岁片的先天不足自然是艺术屈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时令、节庆人心、和大众需求,创作的规则就和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喜剧构架的单一化也成为基本规则。绵延几年的贺岁片已经扩展但失去了创造性,俗套导致贺岁片的滥情无聊。贺岁片多为喜剧片,热热闹闹逗人欢欣是喜剧的本务,但事实已经证明,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能耐看才是高招。耐看即有嚼头,能让观众不仅图一时之乐,过后还能留下回味余地,成功的分值才能高扬。但在能否使喜剧既好看又富含情感内涵上,是标示着喜剧品位高下与否的。至今的许多贺岁片还没有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发挥,倒是一味投靠想象中的大众要求,只求欢跃喧闹,导致艺术的庸俗化。所以,市场支配艺术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没有艺术内在支持的电影,无论是贺岁还是其它,都难以实现市场长远价值,更不用说艺术的独立价值。艺术创造力的缺乏和艺术热情的不足,是市场主宰带来的弊端。为跨世纪拍摄的贺岁片已经显露了问题的根芽。一些导演只在欢跃效应上急功近利,喜剧的无聊和情感的虚假凸现无疑。即便努力创作的影片也被陈俗功利弄得不伦不类。在被市场驾御和驾御市场之间,艺术应当有自己的明确思路。既然没有逃脱市场的捷径,就应当把握艺术与市场之间和谐但主动的关系。回避市场,闭门造车固然愚蠢,但一味投合世俗丧失艺术更无疑是自杀。

艺术化的影片,其文化走向中值得提及的主要有一些或隐或显的倾向。

一、怀旧感伤趋向。

90年代世界电影中不时呈现怀旧感伤走向,所以,怀旧感伤是创作的一种艺术的世界性倾向,世纪末中国电影的走向中也不免呈现这一状况,艺术和这一类影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对人生的体悟与感怀,伤切与回味是情感的本能,无法避及。在怀旧思忆中寻找美感是艺术难以避讳的方面。值得提及的主要有《我的父亲母亲》、《西洋镜》、《洗澡》等影片。

《我的父亲母亲》在宣传上就标明诸如导演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的噱头,“父亲”与“母亲”的浪漫恋爱情节简单至极,凝望、等待、奔跑构成感情接续的连接点,整个影片的诗化结构充溢着久远年代朦胧的情爱光环,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发生在乡村的浪漫故事,渗透其间的感情脉络其实让人想起诸如旧时代大上海都市中青春萌动、家境充裕而悠闲的女孩的情感思绪──也许就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的共同情感──其实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对纯洁感情的回味欣赏。这一类影片肯定不是商业饕餮大餐,而更多带怀旧情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追随着影片,沉浸在已逝感情的伤悼中,咀嚼在昨日情怀的重温中,流连在浪漫追慕的情境中。就情感抒怀而言,《我的父亲母亲》代表了这一类影片惟恐不够优美的优势。尽管影片和再早一些时候的《那山那人那狗》和《草房子》相比在朴质与精致处理上有一些不及,但本年度依旧是值得嘉许的创作。

而《西洋镜》与《洗澡》则一个是对历史的怀旧,一个是对心灵深处愧疚感的感伤。前者比较厚实,历史的翻检使之具有尘封感,艺术的精心也值得肯定,但需要辨析的是历史钩沉的现实化理解问题。急于参与现实的心理导致创作者做了一些艺术改造尽管可以理解,加之影片的构思比较开放,历史风貌的表现和人的关系处理都有可取之处,因此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材呈现得栩栩如生是付出了很大艰辛的。问题在于,影片过于张扬的东方需要向西方开放,西洋文明对东方艺术的胜利的主线,附加在主线上总让人感到分寸失度,意念的急切和尘封历史感之间的冲突不是以鱼水交融的方式展现,多少破坏了影片的完整形态。影片中主人公身置长城而大发长城功用的哲理意味谈论,对谭派艺术畏惧西洋影戏的着意表现,表现刘京伦为中国世俗社会不容却和外来商人雷门相处得如鱼得水般畅快等等,都生硬打破了艺术的和谐性,令人感到艺术意念化新潮和影片时代之间的距离。艺术不在于追赶时尚,深刻的历史思考可能还在于对历史深入还原哪怕是悲剧式的还原,使历史得以穿过重重迷雾艰难呈现在现代观念的人们面前。

《洗澡》是一部比较出色的影片,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沉稳进展颇富张力的情节很为动人,父子三人的亲情比照是和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生隔阂相连接的,在物欲横流的世俗背景下,关照孝心、舔犊之情、和温爱理解常理,构成影片颇为动人的氛围。影片伤感情调的主要承载,是细节穿插的老爷子陕北成婚的浪漫镜头,他在生命的末期沉迷于往事的怀想中,这一似乎是重笔的表现显得相当不协调,因为现实主义的整体风格使现实人生呈现出世俗生命的可爱自然状态,已经富于魅力,陕北的回忆既破坏了影片格调,也太明显透露出创作者的意念追求,艺术的协调感受到破坏。不可否认《洗澡》仍是艺术追求明显的好片子,但这里警示我们:任何别出心裁的意念创造都应当三思而后行,而往事歌谣的表现是需要水到渠成的真实沉淀。

二、英雄主义复归。

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疲软是中国电影在娱乐时代的表现,英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叱咤风云的盖世人物,而是指超脱于环境、在精神上崇高、具有独立不倚品格的人格形象。对英雄的崇尚是艺术积极创造力的理想体现。我们不会强求像新中国电影前17年那样英雄举目皆是,但随着时代演变,人们渴求的时代英雄几近销声匿迹却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跨世纪的英雄影像在主旋律影片中的出现,标枳着中国电影还有容纳英雄的天地。在《我的1919》、《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影片中,对时代英雄的理解是多向度的,即英雄不只是具体的形象高大,而是一种人格形象的完满,是精神的崇高坚强。当今时代崇善的早已不是高大全式的形象,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时潮,但实际上,即便如此,呼唤英雄的潜在欲望和渴求救世英豪的普泛要求不是减弱而是增强,在愈是个人化受到重视的年代,主持正义公道的英雄人格和具有舍己奉公情操的为人精神更成为大众内心的需求。我们的电影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现象,创作不是冷落了大众英雄,就是把平庸视为百姓所好,于是,丧失的不仅仅是英雄人格,而且导致中国电影格调的孱弱和感染力的降低。从弘扬时代英雄和人心需求的角度,主流影片的倡导不是没有道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自然更多从这里涌现。不过,长期以来,创作的概念化缺陷使人们的评价带上较多的批评。所以,当《横空出世》、《我的1919》为代表的影片出现时,我们理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一时期的较为出色的主流影片中,英雄的真实性得到最大可能的表现,性格的多层含义的挖掘有了深度,而值得欣喜的是不再把为了故做多样性而牺牲英雄主义的本质作为目标。

《横空出世》是相对更为出色的影片。影片对艰难时代的背景表现是可信的,它直截了当的为我们重现了50~60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的重重内外压力,使中国人民期待原子弹创业行动具有了真切背景,影片注重艰难时世中的英雄所承受的重担,少有的把武将的艰苦作为衬托,突出文将(科研人员)的英雄壮举;把为国争光的主线和个人精神忍受作为衬托,强调英雄的多向感情,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时代英雄。冯光达的形象是中国电影中最为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包含着战争年代英雄的献身服从的优点,诸如放弃获奖、隐姓埋名、个人的无所期求、与战士们共享清汤寡水的艰苦等;还格外包含有和平年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如执著科研事业、对数据的一丝不苟、对事业建设的不徇私情等。这在我们所见的英雄人物序列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但更为动人的还在于冯光达们的英雄主义是和人性情感的复杂色彩相联系,在他的坚韧、果决、无所畏惧的背后,是浪漫的情爱、是喜爱音乐的情致、是人之常情的眷念朋友旧情。作为服从事业的时代英雄,压抑住个人的喜好,和妻子决不谈及科研机密,近在咫尺却无缘深谈,还要承受家庭出生的牵累和保密机构的怀疑,在一系列对个人而言都多少是委曲求全的牺牲中,特定时代英雄的品格和精神才熠熠闪光。影片为我们渲染的久别夫妻在大雨滂沱中邂逅的激情动人场面,和此前夫妻因保密而默默无语相对场面的呼应对照格外动人。

相比起来,《我的1919》略逊于《横空出世》,但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努力也自有特点。作为世纪初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外交官顾维钧,代表国家利益的机智,表达民族尊严的慷慨陈词,和对激进的肖克俭行为的不解,与对他牺牲个人幸福为国捐躯精神崇敬等复杂万端情感,都集中连接在巴黎和会的斗争中。顾维钧似乎没有成为横空出世的时代英雄,他作为弱国外交的屈辱代表,承受着强权大国的蔑视,本国政府的矛盾政策和不信任态度,又使他无从为国伸张权益,激进爱国者的误解,还使他被迫承受骂名。在这样动荡多变局势中,顾维钧的身份多少变得混淆不清,但两场精彩的巴黎和会表现,使这一历史人物的主体判断突现出来,一是借题发挥的机智,对日本代表的钱包故事的引申阐述,很难说是史实再现,但对外交官的才华展现却不失为好构思。二是拒绝签字的大义凛然,在列国强权和本国政府双重压力下,战胜国中国却要签署屈辱协约,顾维钧抛开个人荣辱,慷慨激昂发言,这时,这一人物和影片环境氛围的谐和才达到最为接近的程度,影片着眼于他的凛然正气,既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民族的愤怒爆发。顾维钧的形象实际上更多符号化,他是代表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喊出我拒绝的呼声,在他身上负载着时代民族的重负和中国人民强烈的呐喊,单就艺术表现中中国人喊出“不”的呼声就意义重大。作为一部重心为对重大历史表现的影片,而还能兼顾作为人的较为丰富性描画,代表了现代情形下对时代英雄处理的分寸。

三、偏重平民的姿态。

平民化意识无疑是90年代末期随处可见的现象。艺术在趋近大众的潮流中逐渐学会了平视百姓和随和大众情感。《漂亮妈妈》,《幸福的家》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们以小民生活为题材,描绘艰难困苦的生活,强化抵抗困厄的意志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崇高感。这一类题材表现形成一些显著的特点。

比如以苦难的多重性来倾注情感。《漂亮妈妈》表现的是一个下岗女工从茫然失措走向自强自立的生命历程。题材和人物的特定性显而易见,平民大众的生活表现集中于母亲身受灾难的多重性:自己的工作失落、情感生活的孤单、孩子的残障。于是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位艰难的母亲疲惫交加的应付着接踵而至的困难,而后在孩子学语的眼泪中,在别人欺侮的无助中,在丢失财物的哭喊中感同身受,不由自主同情她的遭际,最后又伴随她教育孩子的成功而喜极而泣。

贺岁片范文篇10

先说小说。电影里的严守一老家在河南,小说里却变成了山西,这首先让我兴趣大增,因为俺是山西人,离作者写的地方似乎也不远,于是就想看看作者怎么编排山西人。这么一上心不要紧,还真看了一堆毛病。

毛病一。严守一的老家叫严家庄,但我却一直搞不清它究竟在哪儿。小说里说,严家庄距长治200里,离洪洞县有100多里的山路。又说当年吕桂花降生在“偏僻的晋南山村”(P12),但是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却又出现了如下的句子:“1926年和1927年,晋东南风调雨顺。”(P213)这说的也是严守一的家乡。那么这严家庄究竟是在晋南还是晋东南?小说写到严守一的祖父严白孩时反复说他操“晋南口音”(P224,231),由此可知严守一的老家应该是晋南,但为什么严守一他们回老家时却又坐上去晋东南的火车?(P76)当然,条条大路通老家,坐车先到了长治自然也可以再往晋南走,但熟悉这条线的人都知道,从北京到长治就这么一趟车(北京南—长治北),而且还是绕道河南新乡之后北上山西。去晋南那边也有火车,直通通就过去了,回老家走这条线似乎更顺当些,可作者为什么要他们跑到长治去呢?

毛病二。沈雪到了山西后学了句山西话:“洗脸吧——热水!”这句话是从哪儿学来的呢?小说中这样写道:“这是前天傍晚,严守一、费墨、沈雪从长治站下火车,一出站台,台阶上摆着一溜脸盆,每个脸盆沿上搭着一条油渍麻花的毛巾,一个脸盆前站着一个山西妇女在扯着脖子喊:‘洗脸吧——热水!’”(P88)这个细节有点问题。我曾无数次在长治站下过车,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景。当然,我没遇到过不等于没有,但我想放到新乡车站似乎更恰如其分。在新乡出站时,有两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第一句是“住不住旅舍?”第二句就是“洗脸吧——热水!”电影里用河南话一说,那真是“生活真实”,但小说里换成山西话(准确地说是长治话),我却不知道她们怎么行腔走调了。据说,刘震云先生的老家是河南延津,这个地方离新乡挺近。是不是作者不想让河南人民现眼,就把家乡那点事搬到了几百里外的长治?可这也算是一道民俗呢,朋友!哪能那么移花接木?赵树理要是把晋东南三仙姑的神课放到河南某地,我就觉得不像。作者写了那么多小说,这点小道理居然让他忘了,实在让我想不通。

毛病三。作者在小说的第2章写道:“严守一他奶是个小脚老太太”,(P86)但在第3章,严守一她奶却变成了个大脚女人。因为脚大,“老杨的儿子老用玻璃碴子划她的脚”,(P237),还是因为脚大,又成了严老有托媒提亲的一个重要理由。(P238)为什么严守一他奶年轻时是大脚,上了年纪却变成了小脚?莫非后来又用什么新技术缠小了不成?而且,小说中说严守一八岁那年摔断了腿,是他奶背着他走了100多里山路去洪洞县看病。(P77),如果是大脚,这个细节还说得过去,要是个小脚女人,你让她走20里平路给我试试。

毛病四。小说第2章,严守一他奶去世了,严守一赶回家里办丧事。小说里写道:“这天的夜特别黑,伸手不见五指。严守一四十三岁,拿着手电筒往天上写……”(P209)因为小说一开始就交待了1968年的严守一是十一岁,(P8)所以他奶奶去世的时间应该是2000年。到了小说的结尾,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文字:“三十年后,这姑娘成了严守一他奶。又四十六年后,严守一他奶去世,严守一跟她再说不上话。”(P238)屈指算算,严守一他奶去世的时间又变成了2003年。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读到这里,我又读出了一头雾水。

这些毛病挑出来之后,我就觉得自己特无聊。心想,写小说又不是做论文,论文做出了一堆硬伤,肯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但众所周知,小说是虚构的嘛,既然虚构,你这样处处夯实岂不是犯了忌讳?但仔细一琢磨又不对了,小说家为了给自己留一手,往往某些地方会含而糊之,大而化之。《手机》这个小说却非常特殊,这是因为第一,那里面的地名年龄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这种路数好像已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做报告文学;第二,大作家一般都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既然有人已把刘震云称为“伟大的作家”,1这种错误犯得实在让人心疼;第三,刘震云的老家是河南,河南话是刘作家的“母语”。现在都提倡母语写作,为什么却要放弃母语一头扎进晋南或晋东南的山沟沟里呢?长治距晋城200里,从晋城一“下山”就是河南,让严守一出生在河南某地,再让牛三斤到200里或300里外的长治三矿挖煤,这不是也挺顺当吗?作者把熟悉的东西“悬搁”起来却偏偏选择了容易露怯的地方,这种做法不太像一个大作家的派头。福克纳说,他守着一块邮票大小的地方就足够了,刘震云这次却没守住,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

我想起了《手机》的小说和电影分别上市之后,刘震云挂在嘴上的话是小说和电影“不一样”。2电影里严守一的老家在河南,小说里变成了山西,这肯定“不一样”。那么,除了这个“不一样”之外,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让我们细细道来。

如前所述,我是看了电影之后才去看这个小说的。根据我的阅读经验,我想小说应该比电影更丰富,更能深入到人物心理的层面,更能体现出昆德拉所谓的“小说精神”。3因为道理其实很简单,小说有小说的思维,电影是电影的思维;小说用加法,电影只能用减法。前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后者则是一种视觉的艺术。“电影既然不再以语言为唯一的和基本的元素,它也就必然要抛弃掉那些只有语言才能描述的特殊的内容:借喻、梦境、回忆、概念性的意识等,而代之以电影所能提供的无穷尽的空间变化、具体现实的摄影形象以及蒙太奇和剪辑的原理”。4电影美学家布鲁斯东的这番话现在看来依然适用于小说与电影的划分。但是很遗憾,在小说《手机》中,我没有看到更多的东西,那里面的结构与电影基本一致,人物的对话也与电影里的对白相差无几。当然,因为是小说,它毕竟又比电影或电影的剧本字数多些,但这些多出来的字数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对视觉图像的说明、解释和衔接。小说倒是在最后加了一章“严朱氏”,回过头来交待了一番若干年前传个口信如何费劲,严朱氏如何阴差阳错成了严守一他奶,这是与电影唯一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地方。但是很显然,这是为了制造一种与电影不一样的效果专门加上去的章节。因为正是在这一章中,我看到了一些前后不一致的东西,那些破绽我想可以做出如下解释:本来,没有这一章也是可以的,但那样的话就太像电影或电影剧本了。为了使它不太像电影剧本,就必须加上一点内容,而加这点内容时,前面那些细节大概已被作者忘到脑后了。

如此说来,这个小说是由电影(剧本)改编而成的?是的,确实如此。起初,作者还闪烁其辞,我也有点疑疑惑惑,后来看到新浪网上的访谈,刘震云自己揭开了这个秘密:《手机》“是先有电影剧本,再有小说。……现在有一个理论,先有电影剧本再有小说的话,小说会成为电影剧本的附庸,这证明以前这些作家对这件事情做得不是特好。”5言外之意似乎是说自己的小说不会出现那种毛病。这样,我们就需要先看看这个电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再看看作者说得有没有道理。从作者与导演披露的信息中获悉,这个电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拍这部电影,他们同时想到了“手机”,又共同分析了以“手机”缀连故事的各种可能性,最后在其中的三种中确定了一种。进入剧本写作阶段之后,俩人又继续合作(刘说:“电影剧本里面体现了许多冯老师的智慧。”“真正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我觉得冯导演起的作用比我大得多。冯导演起的作用是90%,我起的作用是10%。”冯说:“刘老师的话和文字是我们拍戏的纲领性的文件”6),最终弄出了剧本也弄出了电影。

为什么我想提请大家注意这个事实呢?因为这是解读小说《手机》的一把钥匙。由于所有的设计一开始都是围绕着电影展开的,又被“冯氏贺岁片”的框子罩着,所以这里面涌动着的是电影化的视觉思维,考虑的是商业卖点,渗透着的是“冯氏贺岁片”基本特征:平民化、生活化却常常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刘震云后来要把电影改成小说,他其实已无法把它还原成真正的小说。这是因为第一,电影的片头要打出“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手机》改编”的字样(本来是先有了剧本后有了小说,却必须这么“拧巴”着,这种“欺诈”行为让人深思),这意味着作者已不可能有大的动作;第二,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已被视觉思维塑造过,已被“冯氏贺岁片”抚摸过,作者已不可能摆脱电影思维而进入真正的小说思维。于是,我们只是看到作者在小说里耍的那点小聪明(比如把严守一的老家从河南改到了山西,增加了短短的一章内容),却无法看到他对小说深度模式的启动——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探寻与灵魂的拷问。严守一最终依然被钉在了平面化的十字架上,成了这部通俗化电影的殉葬品。

所以要我说,小说《手机》实际上是一本与电影互动,看准了市场,抓住了商业卖点的通俗畅销书(据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它的总发行量达22万本)。相信任何一个有点小说阅读经验的人都可以看出它思想容量的贫乏与文学意味的寡淡。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一些评论家云集的“《手机》作品研讨会”上,这本小说却被吹得天花乱坠。有人说:“我觉得《手机》的出版,在2004年或者2003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标志着一个伟大的作家重新回到人民中间。”还有人说:“我惊叹于小说的结构上的安排,结构有三部分,第一章是吕桂花、第二部分是伍月等等,第三章是严朱氏,我觉得是山形结构,是凸起,这个安排不是没有用意,标志着刘震云的思考,不是《一地鸡毛》的纯现实,而是把现实纳入历史中,从纵向观察,历史是渐渐淡出的现实,现实是隆起。所以,《手机》的结构是山形结构。”7这都哪儿跟哪儿啊,这话听了让人满身起鸡皮疙瘩。

阿多诺说:“对小说的叙述者来说更为困难的情况是,正如摄影使绘画丧失了许多在传统上属于它们的表现对象一样,报告文学以及文化工业的媒介(特别是电影)也使小说丧失了许多在传统上属于它们的表现对象。”8现在看来,阿多诺的担心纯属多余,因为在《手机》中,我们看到小说不仅没有因为电影而丧失它的表现对象,而且电影还成了它的表现对象。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布鲁斯东当年那本《从小说到电影》中的命题恐怕已经失效,现在更为迫切的事情是,搞电影的研究人员应该赶快申请一个“从电影到小说”的课题。这个课题非常前沿,如果再能把刘震云先生请到这个课题组来,那就简直是如虎添翼,没准儿以后还能拿个大奖。

说过刘震云的《手机》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冯小刚的《手机》。我曾经把冯小刚的贺岁片概括为“城市游荡者的人物设计,京味对白、调侃幽默的话语风格,喜剧或在喜剧中加进些许苦涩的思维套路,讲述‘小户人家的爱情故事’的言情模式,让‘二老’(老干部与老百姓)满意的制作方案。”其成功的秘方主要在于影片中的欲望设计与当代城市大众的欲望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9以往的冯氏贺岁片里王朔的味道比较浓,结果影片里表面上是调侃政治,实际上却又与主流意识形态眉来眼去、暗送秋波。那种不温不火的张力最终赢得了“二老”的欢心。可以说,正是冯小刚以电影的手段消灭或软化了王朔那种“动物凶猛”式的调侃之后,才成全了冯小刚的贺岁片,冯小刚也才成了王朔的合法继承人。然而,到了《手机》,我们看到冯小刚那种鸟枪换炮的冲动已呼之欲出,他在一定程度抛弃了“一点正经没有”的王朔(确实,这杆“鸟枪”已经用得太久了,已无法对大众形成极大的杀伤力),而是选择了刘震云这门“炮”,他希望这门“炮”里射出什么东西呢?我想不外乎是一些具有人文内涵(比如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啦等等)的东西,这样一来,贺岁片的文化档次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于是,我们在《手机》中确实看到了一些新鲜玩意儿。比如,这个题材就很抓人。手机是什么?手机是现代文明的成果,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可是因为这么个小东西,那个从河南农村里折腾出来的、很可能还是淳朴厚道的苦孩子却蜕化变质了。他后来变得满嘴瞎话,鸡飞蛋打,这不都是手机惹的祸?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无非就是这些。而既然手机已成为万恶之源,影片也就吹响了批判手机的号角。又因为手机与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所以批判手机就是批判现代文明对人的扭曲,就是批判技术理性。您瞧,这是一个多么隆重的主题,当年的马克思批判过异化,当年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也批判过工具理性,如此这般之后,冯小刚的贺岁片一下子靠在了一个伟大的人文传统中,这不单单是提升了影片的文化档次,而且简直是让冯氏贺岁片拥有了一种哲学内涵。

但是我想,冯、刘二人光顾玩深沉,却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古代的陈世美撒过谎,美国的克林顿也撒过谎,好像他们都不是因为手机,而是因为他们人格上的缺陷。当今那些如火如荼的婚外恋除了人格方面的原因外,似乎还可以这样解释:由于官员的腐败(在报道的腐败的官员中我们总能发现他们除了老婆之外还有情人,而且不止一个两个)和演艺界的混乱,上行下效变得在所难免。在这场全民运动中,社会的道德观念松动了,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成了一种常态,一夫一妻制反而有了变态的霉味。手机加快了谎言的传播频率和速度,也给严守一和伍月们提供了制造风流韵事的方便,这肯定没错,但手机绝不是男女变坏的主谋,充其量它只能算其中的一个帮凶。

然而,在《手机》中,冯小刚却放跑了真凶,拿了个手机当替罪羊,他让严守一把手机扔到了祭奠他奶奶的花圈堆里,又让他患上了恐“机”症,变成了个厌“机”主义者。说实在话,看到此处,我一方面可惜那只手机,一方面看得哈哈大笑。如果说影片还有点喜剧效果的话,我想也就是这一处了。按照导演的这种逻辑,严守一应该把他那辆车也一并烧掉,因为那也是“作案”的工具之一。但遗憾的是我在电影里没看到,可能这是下一个贺岁片里的情节吧。

另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是影片里有了农村,这又成了提升冯氏贺岁片人文品味的重要维度。众所周知,以前冯小刚只敢让他的主人公憋在城里,这都是让王朔的思路给害的。这回有了刘震云,一下子就把主人公的根扎到了河南。一旦主人公有了农村背景,他的形象也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往的主人公往往是刀子嘴豆腐心——说话虽然贫点痞点损点,但心眼儿不坏,那点善根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导演拿捏观众的一个法宝。但是,严守一的主要活动空间虽然也是在城里,却与他的前身(刘元、尤优等)断绝了血缘关系。他口是心非,拈花惹草,灵魂麻木,道德败坏,仿佛感染了全部的城市病毒,又仿佛成了城市垃圾的回收站;那些在普通大众眼中不文明、不道德、不健康的东西,那些只有城里人才有的屎盆子,全部扣在了严守一的头上。果然,依靠刘震云这一膀子,冯小刚确实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人物。

为什么冯小刚要造出这么个东西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往那里面塞进他所理解的那点人文关怀。为什么严守一会成为这么个主儿呢?再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他来自农村。实际上,《手机》中除了讲了一个因为手机变坏的故事之外,还隐含着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农村人进城之后学坏变坏的故事。囿于影片的长度,编导省略或淡化了这个故事的叙述程序,却又不断地用返乡(比如严守一两次回家)和进城(吕桂花的女儿进城)的叙述策略提醒人们注意主人公与农村的关系。而严守一他奶——那个农村的小脚或大脚老太太,俨然又成了道德良心的守护神。她老人家伫立在五千年农业文明培育出来的中原大地上,不断地以古老的方式(比如捎红枣,带口信)为她那个走上邪路的孙子施法驱邪,让她那个魂不附体的浪荡子魂兮归来。这一招果然有效,严守一终于在他奶奶的灵堂前烧掉了手机,然后开着汽车回去反省去了。费老曾经念过“还是农业社会好”之类的经,我不知道严守一不再使用手机之后是不是就能返回农业社会,但他那种假模假式的举动却制造了一种隐喻效果:因为城市的现代文明,严守一堕落了;因为农村的传统美德,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救赎。在农业社会的道德清算面前,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显得很没面子,或者起码它们打了一个平手。无论这种招子多么陈腐和虚假,冯小刚要的就是这种道德煽情,因为只有把这种情煽起来,才能让他获得人文精神的高峰体验,过一回人文关怀的瘾。

不说这种“精神”与“关怀”多么廉价,也不说治病救人的药方开得多么好笑,单说冯氏贺岁片增加了这么一维之后,它的价值观念立刻就乱了。冯小刚一方面把河南农村当成拯救现代人灵魂的风水宝地,一方面又用“城里人”的眼光把河南人打量成不折不扣的“乡下人”——他们耍心眼,东施效颦,实在得近于愚蠢。黑砖头打手机,沈雪坐在火车上说的那个段子,吕桂花的闺女报考戏剧学院的表演,这都是影片“出彩”的地方,但是这些彩出得实在是莫名其妙,它除了让城里的观众在低俗之笑中重新体验了一回“城里人”的优越之外,剩下的就是对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那点人文关怀的解构了。冯小刚说,他是一个“市民导演”,10这话没错,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却看出了这个“市民导演”前面那个“小”字。当他的主人公被圈在城里头瞎转悠时,他是一个“市民导演”,这时候他的价值尺度还不至于分裂;一旦让他的主人公出了城门,他就有点找不着北了。面对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他有点晕,他想拜倒在乡下人的传统美德面前(这是刘震云给他下的套子),但实在又不甘心,结果一不留神,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往根儿上说,出现这种局面,实际上是冯、刘二人的价值观念打架的结果。刘震云把中国80%的乡土文学作家所琢磨过的那点东西搬到了《手机》中,想提升这部影片的文化品味,冯小刚却时不时地用他原来的套路去败坏它一下。一个往上抬,一个向下压,心往一处想,劲却叉了道,结果,这部贺岁片也就只能长出一付不伦不类的面孔。而冯小刚一旦游离了他原来的语境,他反而失去了他已经建立起来的那种诚实。这种虚头晃脑的东西一多,冯氏贺岁片没准儿也就真的像崔永元说的那样,离寿终正寝的日子不远了。

注释:

1《刘震云新作〈手机〉研讨会实录》,

2《刘震云:年过四十玩〈手机〉》,2003年11月25日

3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7页。

4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5《冯小刚刘震云新浪访谈》,2003年12月9日。

6同上。

7《刘震云新作〈手机〉研讨会实录》,

8TheodorW.Adorno,NotestoLiterature,VolumeOne,trans.ShierryWeberNicholse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pp.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