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0:49:09

和而不同范文篇1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特别应该重视人的人文素养:即珍视人的价值,保持人的尊严,崇尚道德情操和人格理想的追求,能够以博爱深广的心灵,去看待天地间一切有情、无情的物类,对于世间万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如果说西方文化倾向于求“真”,属于“科学型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明显倾向于求“善”,属于“伦理型文化”。伦理型文化主要关注的是人,关注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人最基础的信仰。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是融会贯通的,即宇宙真理与人生真理是重合一致的。自西方工业革命300年来,人与自然的对立已经到了相当可怕的程度,在中国也不例外。在今天重提“天人合一”的思想,意义非常重大。

1988年,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其中物理学奖得主阿尔文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显然是代指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亦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宋代杰出的思想家张载就把天、地视为人类的父母,进而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天地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类都是我的朋友,这是何等宏伟博大的胸襟!古人这一平等对待自然的思想是极可宝贵的,在今天发扬起来,可以补救源自西方“戡天役物”的作为带来的弊端。

“和合”这个文化概念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已形成。“和”的含义是性质相异的元素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合”的含义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异质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沟通和融合。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把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力量合理搭配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万事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形成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儒家经典《礼记》中关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描绘,就表达了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对和谐、和平的太平世界的向往和渴求。在我国民间,人际关系讲“以和为贵”,夫妻关系讲“琴瑟之和”,家庭关系讲“家和万事兴”等等,都说明注重“和合”的价值取向已获得人们普遍认可。

和而不同范文篇2

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组织系统与其他系统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中的“和”。对于“和”的问题,应该重点学好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和总书记七月一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通知》和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要完成的“两个目标”和“一个使命”。两个目标是:全党同志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一个使命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这是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总动员,是组织系统与其他系统、组织工作与其他工作、组织工作干部与其他工作干部共同的奋斗纲领。

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组织系统与其他系统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中的“不同”。组织系统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的“不同”之处,《通知》中有明确规定:“组织部门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干部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这是党中央专门对组织系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总方针。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关键还要准确把握组织工作与其他工作的不同、组织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不同、组织工作干部与其他干部的不同。

准确把握组织工作与其他工作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中的“不同”,关键在于始终做到谋划组织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依据,推进组织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强大动力,检验组织工作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成效为根本标准,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这是中组部长贺国强同志今年6月在陕西、江西和上海考察工作时提出的总要求。所以,组织工作的着眼点应该以增强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以党管人才为抓手,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各类人才凝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

和而不同范文篇3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党充分吸收和利用“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建设现代和谐社会,同样要尊重和而不同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而且也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中华文化中“和”的前提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源头,可追溯到公元800年左右的西周末年,当时郑国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周语》)的思想。在《论语子路》中,孔子也指出和而不同是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别性和不同性。没有多样性,差别性,不同性就构成不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性。因此和谐之中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和而不同的成分。

一、和而不同构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话说明,自然界里的事物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否则就不会成之为世界。

人类社会的事物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事物。世界上的国家,生产力有发达的,也有不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等等都说明由于不同,才形成了人类社会,这也是“和而不同”,否则就无所谓人类社会。

“和”是指世间万物相附相生,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和”不等于“同”,“同”是无差别的同一,而“和”是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有机结合。和而不同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承认不同,尊重不同,才可能追求“和谐”。

2002年同志在美国乔治·布什图书馆的演讲中提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想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二、和而不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之路

和而不同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和准则。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扬“和而不同”这一闪耀着辩证法光辉的传统思想,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上成功之路。

其一;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宗旨是同志主张的“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民主即“不同”,通过民主表达不同意见,寻找共同点从而达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而实现党内的集中。这种“和而不同”既让个人发表了意见,又能达到统一实现全党团结和谐,从而使中共能在各种困难面前经受考验,取得成功。

其二;统一战线。把它称之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党派等为了共同的目标,在共同点上进行合作,在合作中扩大和增进共同性,同时又承认成员之间的差异和一定范围内的组织独立性,政治自由和法律地位的平等。不同时期,我党始终与不同的阶段、阶层、团体党派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分别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成功。这都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实践中成功的运用。

其三;“一国两制”的思想。即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创新和发展,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真正做到了承认不同,尊重不同,从而达到一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施,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好评和普遍欢迎。

三、和而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或者说其最后落脚点,就是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从利益的原则。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各依其序,各尽其能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要遏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诉求,保持分配上的平均;也不是要泯灭个性,保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绝对统一。和谐社会主张“善解能容”,本质上是一个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应鼓励差异的合法存在,以彼此的尊重融合而不是以相互排斥,压制形成社会秩序,这种社会是多元的,是“和而不同”的。

2005年2月19日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六大基本特征都贯穿和体现着“和而不同”的精神。

其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应该是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实现的,本质上就是要建立系统的利益均衡制度。通过法治和德治共同实现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将有助于加快我国实现社会政治和谐。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追求的理想境界,而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和根本途径,“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其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做到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的合理,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将公正的天平稍微向弱势群体倾斜一点,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会阶层利益最大化,有助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由此可见,公平正义是有差异的公平正义,是“和而不同”的公平正义。

其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友爱有助于消除人民内部矛盾,有助于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爱,特别有助于缓解当今中国社会突出的城市与农村的矛盾,有助于缓和城乡以及地区间的紧张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人性化”发展。但是,提倡诚信、友爱,绝不是主张消弭个性,牺牲自我。和谐社会需要的是充分尊重个性,尊重独立思想,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存在,要容忍各种思想观点存在,要尊重别人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确立自律自立与宽容共存的理想诉求,通过教育增强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不同社会组织的作用,在诚信的基础上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形成团结友爱的社会大环境,一样是“和而不同”。

其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绝不是不允许各种矛盾存在,也不是要从根本上消灭矛盾的社会,而是承认差别,正视矛盾,协调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社会。我们应该给予个人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各尽其能,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效果,“和而不同”才可以最有效的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其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所谓安定有序,一方面是强调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在承认利益主体差别的前提下,强调要有着不同利益与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不同群体之间的激励得到公平的反映,才能使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保障,社会才会安定有序。这种安定有序毫无疑问也是“和而不同”的。

其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其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承认自然规律与人类的“不同”,尊重自然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敬畏自然,保证生物物种资源的繁衍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建立起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群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而这种和谐很明显也是“和而不同”的。

四、结束语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以“和而不同”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向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华民族精髓之一的“和而不同”思想,它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它在今天的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控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和而不同”思想的魅力越来越凸现出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和贯彻“和而不同”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新华网,2005年2月24日

[2]邓伟志,《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公关世界》,2005年5月

和而不同范文篇4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尊重多样性的社会,因为“一个东西本身无所谓‘和’,因为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构成‘和’,至少必须有两种以上的东西才能够形成‘和’”。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它体现在人们的利益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异的社会,有差异必然产生矛盾。社会从来都不是一元的存在体,但是“和谐”的本质是如何对待差异,处理矛盾,这体现一个政治系统容纳和处理社会争端的能力。除了固守立场、在斗争中求生存之外,“和谐”的思想为群体与个体提供了另外一种与他人共处的思路――尊重与包容。探讨多样性的价值与协商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

首先,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和谐社会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现代政治文明下的民主政治是要在彼此差异的公民之间建立联系。利益分化与多元价值决定了社会群体间的分歧与矛盾,自古以来,人们对待冲突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强权制造统一,以一人之偏好做万人之所爱;一种是在混乱与征战中争夺对于纷争的定夺权;第三种则是良序社会,多样性的价值相互认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变革的同时,产生各种新的社会身份、社会群体,他们的偏好与利益都与旧的体制下的传统群体不同,不同的社会群体身份引发的偏好利益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要求和谐社会必然要化解矛盾,融合各种群体间的偏好差异,形成有效的政治认同。

共和国是利益分化和价值多样性群体的和谐与共存,和谐社会也是群体成员在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种融洽的心理状态,它所要求的社会氛围是宽容与信任,协商与认同。个体利益与偏好的表达是通过民主机制实现的。民主的本质是人民主权,是平等公民自由而理性的参与。宣扬平等是对人皆为人的承认,而承认差异则是对人皆为独特的人的包容。和谐不是外表意见与行为的僵化一致,它不需要在偏好伪装的情况下达成统一意见;而是通过交往与信息的传递,以及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说服、认识等理性的判断,达成认同。这个过程中,社会成员已经充分理解与锻炼了对于社会问题的理智分析与理性参与,这种共识是认同的结果。因此,尊重与宽容对方的偏好,培养全社会都会需要的社会资本,可以创造出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群体对于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促进形成多样性与和谐并存的民主氛围。研究多样性与和谐的问题,对于加深理解共和国的理念和国家政治生活有着很好的帮助。它改善了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们之间彼此对待的方式,体验社会群体生活的意义。在现代政治文明的理念下,国家不仅进行权力统治,在斗争中争取资源,而更要在合作与宽容中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

其次,和谐社会不是道德天成,却必然是良序的社会。多样性必须在秩序的框架下才是多样性,在对秩序的体验中,人类的实践理性得到了提升。秩序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秩序定义了公共行为的伦理基础。建立秩序是规则的产生与遵循。规则也是规律,是我们对自然与社会基本性质的认识与掌握。没有理性规则,就不是生存竞争,而是混战。和谐社会是讲究科学规律的社会。历史的进步,始终应该体现在以规则完善替代道德提高的期盼上。现代民主模式是以追求私利的大众为主体,它的默认前提是良好道德基础的缺失:它既是对于守信的期盼,又是对失信的预防;它既是对人性取代神性的欢呼,也是对人性并非神性的承认。民主取代了威权统治,称之为现代文明的进步,不是因为民主体制下的人性更为完善,而是在民主的演练中,人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政治过程中人性的缺陷。如果人类都是天使般本性,就不需要法律规范对之进行约束。

和而不同范文篇5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党充分吸收和利用“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建设现代和谐社会,同样要尊重和而不同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而且也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所追求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中华文化中“和”的前提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源头,可追溯到公元800年左右的西周末年,当时郑国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周语》)的思想。在《论语子路》中,孔子也指出和而不同是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别性和不同性。没有多样性,差别性,不同性就构成不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性。因此和谐之中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和而不同的成分。

一、和而不同构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话说明,自然界里的事物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否则就不会成之为世界。

人类社会的事物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事物。世界上的国家,生产力有发达的,也有不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等等都说明由于不同,才形成了人类社会,这也是“和而不同”,否则就无所谓人类社会。

“和”是指世间万物相附相生,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和”不等于“同”,“同”是无差别的同一,而“和”是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有机结合。和而不同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承认不同,尊重不同,才可能追求“和谐”。

2002年同志在美国乔治·布什图书馆的演讲中提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想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二、和而不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之路

和而不同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和准则。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扬“和而不同”这一闪耀着辩证法光辉的传统思想,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上成功之路。

其一;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宗旨是同志主张的“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民主即“不同”,通过民主表达不同意见,寻找共同点从而达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而实现党内的集中。这种“和而不同”既让个人发表了意见,又能达到统一实现全党团结和谐,从而使中共能在各种困难面前经受考验,取得成功。

其二;统一战线。把它称之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党派等为了共同的目标,在共同点上进行合作,在合作中扩大和增进共同性,同时又承认成员之间的差异和一定范围内的组织独立性,政治自由和法律地位的平等。不同时期,我党始终与不同的阶段、阶层、团体党派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分别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成功。这都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实践中成功的运用。

其三;“一国两制”的思想。即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创新和发展,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真正做到了承认不同,尊重不同,从而达到一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施,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好评和普遍欢迎。

三、和而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或者说其最后落脚点,就是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从利益的原则。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各依其序,各尽其能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要遏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诉求,保持分配上的平均;也不是要泯灭个性,保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绝对统一。和谐社会主张“善解能容”,本质上是一个宽容的社会。和谐社会应鼓励差异的合法存在,以彼此的尊重融合而不是以相互排斥,压制形成社会秩序,这种社会是多元的,是“和而不同”的。

2005年2月19日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六大基本特征都贯穿和体现着“和而不同”的精神。

其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应该是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实现的,本质上就是要建立系统的利益均衡制度。通过法治和德治共同实现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将有助于加快我国实现社会政治和谐。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追求的理想境界,而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和根本途径,“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其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做到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的合理,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将公正的天平稍微向弱势群体倾斜一点,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会阶层利益最大化,有助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由此可见,公平正义是有差异的公平正义,是“和而不同”的公平正义。

其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友爱有助于消除人民内部矛盾,有助于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爱,特别有助于缓解当今中国社会突出的城市与农村的矛盾,有助于缓和城乡以及地区间的紧张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人性化”发展。但是,提倡诚信、友爱,绝不是主张消弭个性,牺牲自我。和谐社会需要的是充分尊重个性,尊重独立思想,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存在,要容忍各种思想观点存在,要尊重别人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确立自律自立与宽容共存的理想诉求,通过教育增强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不同社会组织的作用,在诚信的基础上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形成团结友爱的社会大环境,一样是“和而不同”。

其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绝不是不允许各种矛盾存在,也不是要从根本上消灭矛盾的社会,而是承认差别,正视矛盾,协调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社会。我们应该给予个人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各尽其能,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效果,“和而不同”才可以最有效的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其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所谓安定有序,一方面是强调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在承认利益主体差别的前提下,强调要有着不同利益与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不同群体之间的激励得到公平的反映,才能使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保障,社会才会安定有序。这种安定有序毫无疑问也是“和而不同”的。

其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其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承认自然规律与人类的“不同”,尊重自然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敬畏自然,保证生物物种资源的繁衍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建立起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群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而这种和谐很明显也是“和而不同”的。

四、结束语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以“和而不同”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向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华民族精髓之一的“和而不同”思想,它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它在今天的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控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和而不同”思想的魅力越来越凸现出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和贯彻“和而不同”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新华网,2005年2月24日

[2]邓伟志,《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公关世界》,2005年5月

和而不同范文篇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派的共同创造。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华大地,体现着“和谐”内涵,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追求和谐,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从政党的起源和发展看,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自政党产生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等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于*世纪初,此后,中国的政治家们模仿西方的政党制度从事政治活动。但多党制和一党制,都未能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

中国在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党林立、混乱纷争和此后的国民党、万马齐喑的黑暗岁月之后,必然要寻求一种符合中华民族心理、体现中华民族“和合”理念的政党制度。正因如此,*8年5月,当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提出与各派等筹备召开新政协、组建民主联合政府时,便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以*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华文化的选择。

我国当代政党制度的特点,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先生概括为以下四点,即:共产党在各政党中处于领导地位,各派在政治上接受中共的领导;共产党和各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目标;共产党和各派之间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实行一种长期共存、平等合作、民主协商、互相监督的关系;共产党和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这些特征,无不蕴涵着“和合”思想的精髓。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一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生;“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与各派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正确和智慧地处理“同”与“异”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以多党合作的实践诠释着“和而不同”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各派则是由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所组成的政治联盟。但派在政治上始终与执政党保持高度一致,接受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的政治目标是合作的第一要义,它决定着合作的性质、内容和范围,也是多党合作保持稳定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与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各派则分别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得不到正常的体现,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而多党合作这样一种政治格局,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又使各方面、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都能充分地反映、表达出来,在一致性和差异性的调整中使社会达到和谐。

总之,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这是其成为执政党的前提。而作为参政党,派则具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性和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性。如果没有进步性,派就会演变为在野党和反对党,就失去了与执政党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如果没有广泛性,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就失去了必要性。因此,“和而不同”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派的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结合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政党和谐的主导因素

在中国政党和谐的命题中,中国共产党是主导性的因素。中国共产党与派“和而不同”中的最大不同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肩负着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以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崭新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要使其真正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现实目标,关键是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工作思路,探索发展途径,实现发展目标。

目前,中国共产党亟需解决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而从实践层面看,亟需解决以下问题。

1、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在社会和谐方面,我们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大量存在,有些看似经济问题,实际是政治问题,是我们党如何从政治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公,虽然经济方面有严重的缺陷,但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不公平。其根源就在于一部分人掌握着不受监督、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把本应当用来为公民服务的权力变成了私有的特权。这种政治不公平的局面,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把执掌权力者的行为,置于法律、舆论和人民群众的严格监督之下,才可能有效改变。

2、着力解决民生大业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正处在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因而,使得关系民生基本问题的一些社会矛盾都特别地突出起来,主要集中表现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着力解决民生大业作为关键问题。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解决住、行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合理地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问题。

3、树立法治诚信意识

在经历了28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洗礼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华民族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社会腐败等问题,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树立法治诚信意识,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社会条件。

4、调整好阶级阶层关系

阶级阶层结构以“橄榄形”为最和谐,而我们的阶级阶层结构现状是洋葱头形,少数人太富,多数人太穷,中间阶层太少。这种阶级阶层结构,使社会财富的分配出现严重不公平,社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潜藏了多层面各方面的不和谐因素,日久天长,势必形成新的阶级冲突,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必须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减少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带来的社会动荡。

5、发展社会组织

社会学家曾有提醒:不要把社会组织都看作海啸。应该看到,非政府组织是政府的伴侣。社会组织能起到政府起不到、也不应当起的作用。社会组织是社会交融的黏合剂,是社会矛盾的稀释剂。同时,社会组织还是政府的“减肥剂”,有助于使政府趋精趋强。

6、加强多党合作制

政党是重要的社会资源。中国的派是和谐社会中跳动着的音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晶、文化的认同。中共中央不久前颁发《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强调统一战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指出要“使中国共产党同各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派的关系”。这无疑是统一战线和派工作的又一福音。中国共产党要在统战工作实践中,鼓励派增强参政党的意识,鼓励派在与中共“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以尽到监督的责任。对党内以极左观点歧视派、视派“和而不同”为杂音和异己,在派工作中设难使绊的少数人,要给予教育引导。

三、派——中国当代政党和谐的积极因素

各派作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友党,作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可以大有作为。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派大有作为的具体内容。派的参政党地位和任务,决定了她与中共在人才结构、工作方式、话语特点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唯有保持这种“不同”,才能体现派的特有风貌,展现中国当代政党关系“和而不同”的风采。为此,派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领会和把握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规律,明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任务和途径,积极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以派的热诚回应中国共产党的坦诚,形成真诚合作的和谐政治局面。

当前,派亟待加强和进行的主要事务有如下内容。

1、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现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它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代替牵扯倾轧,对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回顾派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在历史的各个关键时刻,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帮助和领导下,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贡献,都是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团结奋斗的结果。历史表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是派的立党之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保障。

当前,我国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挑战。而政党制度往往成为敌对势力推行西方民主、实行西化的突破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认识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自觉抵御西方多党制、两党制和议会制的影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推进政党之间的合作与和谐,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2、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厚。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派紧扣发展主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很多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的建议,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派应继续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和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继续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把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本着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的精神,协助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要发挥整体功能和组织优势,选择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党和政府决策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3、积极协助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民生、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兼顾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成员和群众的具体利益的责任。

反映社情民意是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派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派应协助党和政府疏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理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继续发挥位置超脱、渠道畅通的优势,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如实反映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4、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积极因素,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文化维系和谐,和谐孕育活力。充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必定更加发展与和谐。

派成员主要是中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本身就是各个领域中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派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充分调动、发挥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巩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捍卫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念;发挥优势,积极推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的繁荣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优秀文化传统,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当前,还应以共同的文化传统为纽带,通过经济合作、学术交流、文化联谊、亲友往来等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推进同台湾同胞的联系和沟通,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的理解与共识,为祖国统一作贡献。

5、努力协调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和而不同范文篇7

人类文明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不是脱离时空的天外来客,任何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都不可能不顾国情而在荒原上孤立独行,更不可能离开历史传承。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灵活地相结合。同时在继承和借鉴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发展重要规律“和而不同”的基础上,设计提出了既能扎根于中国土壤,又顺应时代潮流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时代命题。“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规律,它作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创造发展出在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伟大的政治文明,那么它也必将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提供强大的文化底蕴。

上世纪末,全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齐聚巴黎集会宣言称:人类如果要在下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收儒家思想的智慧。当今在世界上更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将占主导地位。在我的理解,这绝不是说要“东风压倒西风”,而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的思想智慧在处理多元文化的“不同”中实现和平、发展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和”。当今世界不同政治文明的因子相互渗透、融合、影响,构成了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正是体现了时代精神,体现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的根本和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体制上的保障。各派成员通过派出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发挥参政、议政和监督作用,派成员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与派在国家政权中合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各派成员虽然以代表不同的界别加入各级人大,充分体现了差别性和个性的“不同”,但在人大所有的活动则不是以党派身份参加而是以人民代表身份发挥作用,充分体现了同一性和共性的“和”,在真正意义上最广泛代表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派与共产党既有在奋斗目标、根本利益、政治原则上的一致性,也就是“和”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和差异,也就是“不同”的一面。把必须保持一个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原则。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派忠言献策,有利于共产党接受来自党外的批评和民主监督,有利于政治协商制度的有效发挥,形成和谐的政治局面。历史证明,有“和”才能“合”,有“合”才能“作”。派的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决定了与执政党存在一定差异,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不同”。只有坚持求同存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和”来践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和而不同范文篇8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阐述了把事情做过了头,或达不到火候两种相反的状况,均不合乎“中庸”的原则,不能恰到好处。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孔子认为过与不及都不可取的,因为二者都背离了“中”。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中,只有适中才是最好的。“过”和“不及”就是孔子所说的“两端”,它们同样都是不好的。在孔子看来,过,犹不及,两者是等价的。“过”、“不及”可以划上等号,这是放在“中”的标准下来说的,这种将“过”与“不及”等同起来,认为它们不如“中”更有利于人际关系及事情的处理,这是中庸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现代领导者在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能使权力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尽量避免“过”或“不及”两种错误倾向。因为决策权过于分散容易出现目标冲突、各自为政的现象;而在管理方面工作量又比较大,需要整体把握,适当放权。所以领导者对于决策权要相对集中,对于管理权则可相对分散。领导责任就是领导职位所赋予的任务,也可称之为职责。责任比权力能较本质地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官品”。

同时,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权力和责任成正比例关系,责任是一个制度、法律性的规定,它还与道德相联系,是一种道德的自觉。法律制度意义上的责任只是出于对人的邪恶的一面而做出的限制,是一种作为基准而存在的最低限度的责任,它对于弘扬真善美的一面来说就无法发挥作用。致使领导者仅满足于履行最低限度的责任,甚至尽可能地回避这种责任,缺乏主动性,甚至促使领导者为获得个人利益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出现。这是一种被动的责任。道德责任作为法律责任的补充,更是法律责任的提升,并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是一种通过不断完善领导者的道德修养来提高其道德责任的。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主张德治、仁政的政治家、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学派从各个方面对官吏道德做了大量的阐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德治、仁政思想。这种德治、德政思想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内圣外王”,以“内圣”为根基,以“外王”为目标,并将道德修养贯彻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去,以主导人的思想和行为。

二、提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其《论语集解》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君子内心虽然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心怀天下,有的人出仕为官,有的人则教书育人,但由于他们内心都遵守共同的法则,这种“不同”反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由于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彼此相争,这必然会使他们之间产生利益冲突,这种“同”反而最终导致了“不和”。“和谐”、“以和为贵”的“和”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中庸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概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甚至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和基本条件。“过”和“不及”是我们所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我们提倡“和而不同”。“和”是矛盾对立基础上的协调,有条件、有原则的,不是折中主义、调和主义;无原则和条件的随声附和叫作“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看到了客观事物或认识主张即存在差别,又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领导者应严格区分“和”与“同”,做到“和而不同”。凡无关原则的小事,重和谐,要协调;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适中地把握和运用,进行全局性的指挥和协调;不能盲目服从或献媚、附和,违背客观事实,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提出不同的建议。现代领导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可以借鉴中庸“和”的思想,提高其管理协调能力。以帮助领导者用来协调、调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孔子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作为管理者,多与属下接触,关心其工作生活,爱惜、激发其才能,上下一心,这样的组织又怎么会倾呢?解放后,人们对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甚至出现了“两个凡是”,后,又对其全盘否定,在这种情形下,邓小平提出了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思想的著名论断,引领了新时代“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意味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时时处处持宽容的态度,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艺术化的沟通策略。在纠纷处理时采取调停的办法,在合作时采取共赢的主张,在学习与交流时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等等。现代领导者应借鉴儒家德政思想,不断增强道德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廉洁奉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前,人类正快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领导者要经受的考验也越来越多,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日益复杂。因此,现代领导者若要符合新时代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就应要不断地学习钻研最新的科学技术。

和而不同范文篇9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它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内容,是一个理论体系,更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和”,原意为声音相应,后演化为和谐、和睦、和善等;“合”,原义为上下嘴唇合拢,后来演化为融合、结合、合作等;而“和合”放在一起,则强调事物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冲突以及相互融合。“和合”思想在东方管理学中占据着中心地位。

一、“六位成章”和“刚柔立本”

在东方哲学中,“和”是宇宙最高的准则。《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相反相成,相合相生,和合孕育着对立统一、变化发展。《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具体到管理思想,中国的东方管理学家认为阴阳和合的管理原则有两条:“六位成章”和“刚柔立本”。

“六位成章”原意是指《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由六爻所组成的稳定结构,每一爻都是这个结构的一个层次,在一卦里每一爻都因其性质和位置空间不同,表现出彼此相互联系的关系。也就是说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整体结构的变化。“六位成章”告诉我们,任何管理系统都是一个稳定的系统,管理就是要使这个系统保持稳定和谐。企业是由多个职能部门组成,为了企业的稳定和谐发展,必须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六位成章”的哲理与现代管理思想是相通的。

“刚柔立本”,“刚柔,即阴阳。论其气,即谓之阴阳;论其体,即谓之刚柔也”。所谓“立本”,“言刚柔之象,在立其卦之根本者也。”每卦的根本是阴阳的变化和相互配置,阴柔阳刚。阳刚代表刚健猛烈,积极的东西。阴柔代表柔弱温和,消极的东西。阴阳二性的调和,构成大千世界稳定协调的状态。在整体的关系上上级为刚,下级为柔,上、下级阴阳调和,协调配合。在管理模式上,制度代表刚,软性的文化代表柔,刚柔相济。

二、“和而不同”

在管理策略上,和合思想的应用之一是“和而不同”。《国语•郑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称为和,而简单的附和则是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包括了“他”与“他”即包含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而仅仅是表面的同,并不能生成新事物。孔子进而把这一思想发展为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管理上,孔子强调“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和而不同”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这条原则不仅仅能用到个人的人际关系处理,而且可用来处理企业内部人际冲突,也可以用来构建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对业务的独特想法,如何把每位员工聚集到组织目标上来,就是企业文化要做的事情。诚然,每个企业的文化都各具个性,都是企业长期经营累积的结果。但任何强企业文化必定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能营造一个共同的组织价值体系,以实现“和而不同”。

三、竞合共赢

在管理策略上,和合思想的另一个表现是竞合共赢。孔子极力崇尚“和”,将“无讼”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但要实现这种理想,就必须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解决分歧,用“人和”取代无休无止的诉讼。“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所倡导的是化解人际间的矛盾,铲除隔阂;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管理者应当把“和”的思想纳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去,以创造公司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平和、宽容、顺从、团结、依赖等特征,使大家相互尊重、相互依赖,而不要过于突出自己。

和而不同范文篇10

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妥协,是“和而不同”。古人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善于把不同的人和事、意见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变不同为共同。小人则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一团和气,实际意见纷纷,貌和神不和。我们说的“和而不同”,是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为了共同目标,善于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尤其是善于团结有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一起共事,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修正错误,促进工作,达到真正的团结和统一。

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妥协,是“和而不流”。“和而不流”是指善于以和待人处事,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但又不能不讲原则,随波逐流。做到“和而不流”,

一是要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主见,不随波逐流。对任何事情都不盲从,不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