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5:01:46

好莱坞电影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1

2002年,《英雄》以大投资、大营销、大明星的制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国产大片的创作先河,成功探索了大片创作之路。之后,一大批国产大片陆续进入市场,提高了国产片的市场占有率。对好莱坞电影模式的学习、借鉴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繁荣了国内电影市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背后的问题更值得关注,人们不禁会问,好莱坞电影到底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什么?好莱坞电影的突出特点是大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制作,前期拍摄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造景观;后期剪辑阶段,通过数字技术制造奇观、特效。大明星,明星的加盟提高了影片的知名度,保证了较高的票房收入。大营销,影片的宣传营销是电影取得票房成功的关键。影片公映前,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媒体炒作、大投资伴随着较高影片艺术水准、成熟的市场运营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保证前期可观的票房收益和后期相关衍生品市场的持续收益。美国电影有巨大的本土市场作为支撑,从而为单片提供了更好的成本回收基础。由此,美国电影企业可以投入相对较高的成本,造就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形成其巨大的国际比较优势。与此同时,由于电影“共同消费”特性的存在,这些高成本大片便可以低价向国际市场倾销,其他国家电影难以与其竞争。①

好莱坞电影大投资制作模式,保证了较高的票房收益,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了电影制作的门槛,使其占据垄断地位。这种模式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阻碍了国产电影多元化、产业化和健康发展。前期的投资不断增加,为了吸引观众启用高片酬的电影明星,增加了制作成本,提高了投资风险,使发片方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为了确保票房收益,不得不对影片进行商业化的包装、炒作。这种商业化的制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艺术质量,同时提高了创作门槛,使一些中小投资者望而却步,而大的制作企业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垄断电影市场。另一方面,抑制了电影消费市场的发展。大投资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为了降低投资风险,片方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即通过提高的电影票价,来确保票房收益。这种风险转嫁无异于竭泽而渔。目前,电影票价一般是普通职员一天工资的三分之二,如此高的票价,大大超出了观众的消费能力,严重抑制了其消费欲望。另外,新的娱乐方式不断出现,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使不同娱乐媒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高票价无疑是将电影观众拱手让给竞争对手。这对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极其不利,反过来也影响了电影自身的发展。

1注重影片的质量

提升影片的质量是国产电影走品牌化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国产电影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形势,国产电影要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尽管“营销大于产品”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一些艺术质量一般的电影通过大量的宣传营销,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但是这种个别现象在市场的洪流中很快被淹没,难以真正获得市场的青睐。影片的良好质量才是赢得市场的决定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繁荣文化创造,讴歌时代和人民。要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创作质量,努力生产出具有国家水准、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时代特色的传世之作,把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使文化艺术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②

2突出民族特色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同时也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③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这种形势下,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认同感,是国产电影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3多元化发展

在目前国产电影类型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国产电影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提高电影的市场竞争力,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提升电影的艺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国产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国产电影走出去的步伐;有利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丰富观众的娱乐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创作者试图通过独创性的电影语言,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尽管艺术电影在商业上很难取得成功,有的甚至无法进入主流影院播放,但是在艺术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功,在各种国际化的电影节上摘得桂冠,对提升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有所增强,但各自仍保持着自身独特的创作、发展模式,这对国产电影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提供了保障。三者共同发展、互相补充,极大丰富了国产电影的内容,繁荣了国内电影市场。

4立足本土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本土市场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电影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而要提升我国电影在国内对美国大片的抗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一定要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潜力可挖。④目前,国产电影品牌化发展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品牌屈指可数。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电影市场仍然是国产电影主要的赢利市场,也是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做大、做强国内电影市场是国产电影发展的关键,充分考虑国内电影市场的特点,以及观众的消费能力,适当降低电影票价,让更多的潜在观众走进影院消费观影。观众的积极参与,将极大促进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进而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产业的发展又增强了国产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了国产电影走出去的步伐。

5开发电影衍生品市场延长价值链

电影衍生品市场蕴含巨大的商机,是电影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衍生品市场的开发,不仅可以延长电影的价值链,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而且可以延长电影的“生命周期”。衍生品包括与电影相关的图书、玩具、DVD、动漫、游戏、原创唱片、主题公园等。对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开发不仅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增加电影收益,而且有助于降低电影票价,提高观众的观影热情。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2

这一时期诞生了大批人们至今还耳熟能详的影片,比如《乱世佳人》、《公民凯恩》等都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经典。时势造英雄,经典好莱坞时期在构建电影帝国的同时,也成就了几大盆满钵溢的电影公司和诸多风光无限的名演员、大导演。经典好莱坞时期创造出的辉煌几乎不可复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段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呢?我们不妨来看看黄金时代出现的时间,如前所言,这一时期大约从1930年开始,而这个时间恰好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开端。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同样,电影消费也并不算高,相对而言也属于廉价消费的范畴。

最重要的是,如果说化妆品可以安慰女人,那么电影几乎能够给所有生活在萧条年代的人们一个让心灵避难的空间。赏心悦目的俊男美女、戏剧性的情节、大团圆的结局,这些深深印刻着好莱坞特色的元素无一不把观众带入了一个超脱于现实的梦幻世界里。每个人都向往美好,哪怕是梦境中的美好。而好莱坞电影就像是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幻王国,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的残酷。这个梦境中无不显示着对爱、对自由、对真理的追求,这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缺少的、又恰恰是最想要的。于是人们花着手上的一点“闲钱”趋之若鹜般涌进电影院去寻找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求而不得东西———电影市场的需求大门打开了。除了需求和市场,刺激一个产业高速发展的因素还有商品的供给及其品质,电影产业也不例外。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美国人率先把声音带入了电影。《爵士歌手》给华纳兄弟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开启了里程碑式的有声电影时代。再加上华尔街的大财团的投资,资金日益雄厚、产量可观,电影进一步纳入了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商业化运作。此外,高度精细的分工、制片人制度、明星制度的确立更加使得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迈入了日益成熟、完善的机制。

搭着这班天时地利人和的顺风车,好莱坞电影大踏步地向黄金时代迈进。在一部部佳作诞生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类型电影的创作模式。所谓的“类型电影”,就是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分为西部片、喜剧片、强盗片、恐怖片、歌舞片和战争片等电影类型。由乔治•西德尼导演的好莱坞经典影片《出水芙蓉》是有机地融合了歌曲、舞蹈、花样游泳等形式并极具观赏性的经典歌舞电影中的一个典型。影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流行音乐的作曲家史蒂夫在加州爱上了美丽多情的大学游泳课老师卡洛琳,二人准备结婚,但遭到了唱片公司主管乔治的反对。经历种种艰辛后,史蒂夫没办法只好完成“水上盛典”,并要求乔治找卡罗琳来担纲主演。最后卡洛琳与史蒂夫消除误会,重归于好,“水上盛典”圆满成功。影片故事主线明确、戏剧化强烈,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电影。在叙事风格上,《出水芙蓉》同样也秉承着好莱坞电影的一贯手法:由一个矛盾冲突点开始,继而间断有节奏的设置兴奋点。例如,史蒂夫模仿女人化妆的喜剧小品、史蒂夫要赶在9点之前回寝室而千方百计躲过艾文斯教授的狗、史蒂夫在形体课上跳华尔兹时极力摆脱粘在身上的糖纸、院长带人检查寝室的那一段滑稽小插曲都使得整个影片充满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将观众始终牢牢地吸引在故事的叙事主线上。当然影片依然是以大团圆作结———卡洛琳与史蒂夫消除误会,重归于好,“水上盛典”圆满成功。这样的结局是“标准的好莱坞式的结局”,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丰收———既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又不能缺少美满爱情的点缀。

不仅仅是歌舞片,就连作为经典好莱坞时期恐怖片的代表作———希区柯克经典作品《西北偏北》也遵从好莱坞套路“出牌”。《西北偏北》讲的是一个有点幽默感的普通广告商—罗杰,在他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忽然被莫名其妙的被当作凯普林绑架,被带到了一所大房子里。在这里,罗杰被要求合作交出东西,罗杰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莫名其妙的灌醉了,杀手们想制造罗杰酒后驾车坠海而死的假象,而罗杰在朦胧中逃脱了。而后的指证也让杀手们提前准备,得以逃脱。罗杰为了还自己清白,来到凯普林的酒店,想找出线索,尔后的探寻过程中,遇到了年轻女郎伊夫•肯德尔,但伊夫实际上是杀手一伙的,之后就有了本片中最精彩的飞机追人片段,之后在FBI的帮助下,才知道伊夫是卧底,凯普林也是虚构出来迷惑间谍的,冰释前嫌的罗杰与伊夫相爱了,罗杰最后为了救出身处险境的伊夫,与杀手们在雕刻着美国历任总统头像的巨大山岩上展开搏斗,最后获得胜利。值得一提的是,悬疑不是《西北偏北》最主要的卖点,幽默才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看点,影片加入了大量幽默的对白,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再加上大团圆式的故事结局,好莱坞模式电影跃然荧幕之上。

不难发现,情节公式化、人物定性化、银幕叙事标准化是这一时期“类型电影”的主要特征。然而“类型电影”在为电影制作提供标准的范式、提高电影产出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压抑了创作者的个性发挥。电影史学家和艺术家们把好莱坞的“类型电影”看作是在电影工厂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地生产出来的相互雷同的娱乐品而不是艺术品。但我认为也不能以此全盘否认“类型电影”的合理之处,毕竟它的产生就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的,观众接受、认可就是它存在的最大理由。艺术有时代性、阶段性,虽然从宏观上来看“类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电影多元化发展,但是我们不应该完全以当下的评判标准来看待甚至是批判当时的电影作品。就好像病痛时吃药,人们只想着药能对症医病,至于之后又嫌当时的救命药有多苦、多难吃显然都是无意义的,毕竟当时的病好了才是王道。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观众需求也不一样。半个多世纪前的人们倾向于看到经典好莱坞式的叙事情节和故事结局以获得自我满足和安慰,那么相似类型的批量诞生自然也就具备其合理性。当然,认可经典好莱坞时期“类型电影”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所谓的模式制作电影。在当今的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和社会背景下,我们还是应该强调个性的发挥和创作以繁荣电影事业。“类型电影”批量生产的部分原因是电影公司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攫取利益,这种完全追逐商业化效应地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当下电影产业要避免的。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3

关键词:电影;好莱坞;中国元素;呈现

好莱坞电影以其独特的构思与美国叙事方式,加之以精准制作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电影的典型代表。中国是美国电影最大的海外市场,中国元素无疑是好莱坞扩大中国市场的一条捷径。通过在电影中引入中国元素,与中国观众建立起文化认同,进而吸引观众、增加票房,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商业营销策略。

一、中国元素的呈现

(一)数量渐增的中国面孔。20世纪末,以成龙、李连杰和杨紫琼等人为代表的华人影星,以完美的演技与东方特质进入了好莱坞电影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国际著名影星,但数量较少。进入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将更多目光投放在了东方文化中,他们善于利用中国影星的影响与地位,加深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巩俐、章子怡、刘亦菲等一系列明星大规模涌入好莱坞殿堂,以优异的成绩与不俗的演技将东方演员的特质带入了国际电影中,对国外受众解读东方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好莱坞近年来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从制片到动作设计,从服装到音效,都有了更多华人团队的加入,如袁和平、张艺谋等。中国面孔的加入一方面丰富了好莱坞电影资源,为全新、另类的电影表现方式提供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好莱坞电影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受众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面孔往往带有极强的本土受众号召力,这也是好莱坞电影打开与扩张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随着国力的不断强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成为好莱坞电影资源炙手可热的素材地。《功夫熊猫》《花木兰》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以《功夫熊猫》为例,影片的主要构成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中国功夫到中国茶道文化,甚至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与文房四宝等细节都有着真实再现。而《花木兰》则以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为蓝本,以女主人公的善良、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量身定制了具体的电影脚本,并在国际市场中一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何越来越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关注?第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文化现象与文化标志,这与现今的好莱坞电影表意系统高度契合。除此之外,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意境不同,往往赋予了不同电影的不同表现需求,以紧扣电影主题。第二,中国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已经逐渐摒弃了早期曲解、丑化中国形象的阶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电影市场的巨大诱惑力迫使好莱坞电影主动寻求中国元素的代表,以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保证好莱坞电影的高度与广度。(三)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中国文化既内化在具体的文化标志上,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又外化在具体的景观资源中,并附有特定的价值内涵。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汲取除了表现在内在文化标志上,也大量直观体现在外化的景观资源中,如好莱坞影片《碟中谍》利用大量镜头直观全面地展现中国的东方明珠塔。近年来我国发展迅速,市场的包容性愈发明显,大量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场景都有中国景观的体现,如《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源自中国黄山,《变形金刚4》在重庆武隆取景等。这些热门电影对中国景观的选择主要是因为中国元素的高度吸引力。从跨文化视角来看,元素象征着文化,而文化又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景观元素的利用不仅表达出了中国元素的丰富性与适应性,促进了好莱坞电影发展,同时也表明国际电影发展的趋势,即全球视角下的文化元素发掘与创新。无论是《不可能的任务3》展现出的上海还是《面纱》刻画的黄姚古镇,抑或是《木乃伊3》表现出的茫茫大漠,大量好莱坞电影的重要场景往往会选择东方特殊的景观或人文风貌去吸引受众,以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当然,好莱坞的电影选择在中国取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约制作成本,发展中国家无论人力资源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是其内在制作规律,也是值得我国电影学习的方面。

二、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的运用对我国电影的启示

(一)立足传统文化与资源。从影视学与媒介经济学角度来看,大众媒介的发展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壮大,而电影内涵与文化标志的强弱则直接关系到电影行业的生死存亡。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国力强盛与受众消费能力的增强已然让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所在。从我国本土电影的发展来看,目前大多对网络IP现象的复制较多,电影缺乏内在价值,完全商业化的制作模式与大量营销手段招致受众的极大排斥,而好莱坞电影的“良心制作”却被奉如上宾,这是我国电影与世界顶尖电影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是本土电影应该参考与创新方向的经验与指示。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则,本土电影应该加强对传统中国元素与文化资源的吸收,只有以更加丰富、多元化的电影制作理念贴近受众情感,才能获得消费认可,从而占据市场,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好莱坞电影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必要性,媒介生存压力与行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导致好莱坞电影需要快速突破桎梏,满足受众观影需求,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这应该成为中国本土电影的主要发展方向,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尽量避免大量的商业化操作或粗制滥造,以电影内容与主题创新吸引受众,才是发展的“正道”。(二)创新传播方式与角度。从本土电影的主要传播方式来看,传播方式的单一化是主要问题。尽管《长城》以另类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我国文化,但是其强制性地将科技感违和地与中国元素进行关联也在国际上招致了一些负面评论,这说明我国电影缺乏创新力,仅仅从表面生搬硬套了好莱坞电影中关于中国元素的传播方式,而在创新的内容建构与表达方式上却毫无成就,导致影片的整体脉络混乱。除此之外,我国电影的传播角度主要是单一性的商业化传播,电影本身的剧本创作缺乏创新,甚至存在大量抄袭的现象。在具体的外在表现上,传播角度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即什么题材火就拍什么题材的电影,主要的目的是进行商业化宣传营销,仅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如近些年来的盗墓系列、仙侠系列电影,既内容混乱毫无价值,又千篇一律毫无创新。从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运用的传播方式与角度来看,首先,传播方式合理有度,不过度商业化操作;其次,传播角度新颖,无论是《功夫熊猫》还是《花木兰》,都在中国传统元素上进行了二次创作,从观众角度来看,这种创作合情合理,让人为之惊叹。(三)创新叙事策略与技术。后媒介时代的到来让影视文化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渠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媒介环境的代表,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与创新也为影视文化的制作提供了具体的效果保障。无论是《星球大战》中的壮丽场景还是《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神秘性,无一不诉说着当前时代下的优质影视制作技术与强烈真实的表现效果。叙事策略单一陈旧以及技术落后已经成为我国电影的主要限制要素,不少业内电影制作人士也表示,中国电影的投资份额有75%为演员的片酬,而技术开发形同虚设,“5毛钱”特效比比皆是,这是中国影视的误区。除此之外,影视制作在剧本内容、叙事方式上也老生常谈,缺乏新意。作为世界电影水平的代表者,好莱坞电影近些年逐渐与中国元素相结合,搭配多元化的叙事策略与强势的制作技术,又有全世界大部分电影市场的受众支持,因此形成了当前影视文化传播的现象:创意且富有内涵的电影主题搭配精良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成为优质电影的必要条件。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解读尽管并不完全正确,但其融合技术与叙事策略却是目前中国电影的主要缺失部分,借鉴与吸收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优势模式不仅是解决我国目前电影行业瓶颈的途径,同时也是我国电影走向国际的关键所在。

三、总结

就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运用来看,无论是体现还是意义,都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有着莫大的益处。“强强联手”的结合既是对艺术创新的探索,又是对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尊重。但我国的电影市场在进军好莱坞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商业化气息浓郁且缺乏独特的文化特色。中国电影行业应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电影案例经验,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36-49.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4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哲学思辨;现实意义

一、引言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兄弟在杜格兰德咖啡馆(Dugrandcafe)用一台名为“电影摄影师”(Cinematogra-pher)的机器录制并放映了第一部公开(免费)的电影。有了这部名为《光明之路》的电影,他们引领了电影工业的基础。从巴黎开始,法国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丹麦和意大利紧随其后。[1]然而,欧洲电影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失去影响力,美国电影业开始走向世界,它产生了新技术,并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投资。此外,这些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也令人着迷。[2]因此,本文对这些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探讨,分析其历史沿革和特征,对其表现出的价值观进行思辨,思考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对我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历史沿革及主要特征

(一)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历史沿革。在好莱坞电影流派中,有大量描写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这些电影情节是基本都是关于英雄与不可容忍、残酷和不公正进行斗争,以保护生活在困境中的被压迫的普通百姓。在早期的电影中,这些英雄只是普通人或“暴徒”。例如1920年的《佐罗》,1921年的《三剑客》等。在20世纪30年代,描写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在内容上得到了扩大,涵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立双方之间的战争。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这些电影在“西部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好莱坞大片的子类型迅速发展,并不断流行。[3]在精神内涵上,早期的美国西部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梦”的表现之一,是“牛仔道义”精神的文化表现。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都是“非法分子”,他们为正义和道德而战。英雄们帮助并保护了被压迫的村民。总体而言,西部电影讲述了美国的各种冲突。这些冲突包括美国西部与东部之间,城镇与丛林之间,社会组织与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冲突。农场和森林,牛仔、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冲突。西部电影中的所有组成部分,例如人物,环境,处境和主题,都与上述冲突有关。[4]此后,西部电影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007系列”“兰博系列”等经典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出现,并创造了大量好莱坞式的荧幕英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英雄们与腐败的政府官员以及残酷的地方资本家作战。这一时期的电影既保留了西部电影的突出元素,也突破了西部电影服装,手势,骑马能力和手枪使用技巧等刻板印象,所创造的荧幕英雄形象同美国的“民主精神”一起,构建起了好莱坞大片的标准元素,以此来体现“人类的伟大”这一精神。在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具有社会疏远,孤独的特质,并隐藏着内心的冲突。及至现代,随着DC和漫威等一系列漫改电影的出现,从《超人》到《蝙蝠侠》,从《金刚狼》到《黑豹》,从《加勒比海盗》到《复仇者联盟》,好莱坞制造“超级英雄”的手法越来越多样化,“超级英雄”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不再是普通人,而是具有超自然能力。这种变化与时代的发展有关,但万变不离其宗,“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文化内核和核心价值观一直没有改变,即: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独立”和“自由”精神。[5](二)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类型十分的广博。从早期的西部牛仔电影到军事战争电影,从漫改电影到动作电影都能找到大量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经典影片,因此,想要单纯从电影的类型出发来探索好莱坞个人英雄电影的主要特征较为困难。但是,纵观这些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所创造的角色,无论是“终结者”还是“詹姆斯•邦德”,无论是“美国队长”还是“钢铁侠”,这些“荧幕英雄角色”尽管出身、能力、个性都有所不同,但都具备一些相同的特征。因此,从这些电影角色的特征出发,能够一窥好莱坞个人英雄电影的主要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英雄们必须表现出深刻的内心。在这些影片中,英雄承担着“领导者”角色,特别是社会角色,并具有不同的身份(根据情况和与他或她互动的人的身份)。这些英雄经常扮演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人的同时,又展现出深刻的内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都与周围环境和周围的人保持着充分的联系。他们不断聆听,通过自己的内在感来塑造所听到的声音,并根据内在声音来建立自己的行动。其次,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英雄们必须有正在执行任务,并遵守某种类型的法律或规则。英雄总是采用某种规范性的行为,以期取得一些实际结果。他们采取了意想不到的道路,超越了正常行动范围。在框架之内并同时在框架之外带来变化。最后,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英雄们必须拥有超强威力。他或她的举止爆发出无所不能的权威,表现出特殊的实力。在所有情况下,英雄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独当一面并拯救民众或完成任务。

三、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思辨

(一)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形式。尽管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类型丰富多样,但是,“暴力”仍然是好莱坞电影中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要形式。面对罪恶,好莱坞式的英雄人物不是将之诉诸于法律武器,而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化身为“法外制裁者”。固然,采取这种形式是由多种原因构成:其一,“暴力”让电影画面更加好看,让电影冲突更加激烈,符合电影语言的表达;其二,“暴力”能够让观众肾上腺素激增,能够让观众具有更高的代入感,在心理上更加贴近电影塑造的英雄角色,让其代替观众完成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这种表现形式对于三观未能正确树立的青少年而言,是弊大于利的。特别是在美国“合法持有枪械”的国情背景下,更是进一步的刺激了社会问题的发生,促使美国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当然,个人英雄主义所表现出的勇敢、坚毅、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等,也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同时,这也是好莱坞电影中,同“民主”一样,不断强调的精神内核。(二)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要性质。需要明确注意的是,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同一般意义上的英雄主义是有所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在性质上: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如古希腊英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英雄等)更具有集体性和道德吸引力。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主要的道德标准,其审美特征具有强大稳定性和鲁棒性。但是,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所表现出的性质更多是具有“个体性”,面对紧张局势,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会更加的矛盾和复杂,这一点在“死侍”这一角色的身上能够得到极佳的体现。

四、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现实意义

(一)对个人的意义。英雄这个词源自希腊语,英雄行为通常与某种程度的危险或军事行为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来帮助有需要的人。然而,在现代使用中,英雄已经超越身体和危险的行为,包括更广泛的积极行动,如社会牺牲。这反映在与英雄相关的品质和美德上,从勇气、同情和勇敢到诚实和希望。事实上,英雄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出现在古老的洞穴壁画,出现在赫拉克勒斯或阿基里斯等希腊传奇人物身上,出现在以、等为代表的现代英雄身上。尽管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榜样,有着持久的倾向和迷恋,但却很少有成为英雄的意愿。究其原因是英雄行为的关键情境限制,及“伤害风险”。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个人超乎寻常的能力,在危险的关头给予人们以希望和支持的一种理想主义。(二)对集体的意义。在我国的武侠作品中,现代观众在沉浸于江湖的“快意恩仇”时,也常常有“大侠打坏的物品谁来赔偿”的疑惑。这一点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是如此。无论有多么积极的包装,也不能掩盖掉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国民族英雄主义的背道而驰,不能掩盖的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对基督教救赎主思想的映射。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往往脱离群众,英雄们一意孤行,只关注自身的价值,而忽视在此过程中对民众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与之相对,我国的民族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更加强调协作的力量。有战争时,齐心协力一致对抗拯救民族;经济有危机时,政府与民众相互帮扶渡过难关;韩国部署萨德时,人民顽强抵制直到将乐天玛特赶出中国。这是好莱坞大片之个人英雄主义所不能带来的家国情怀。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创造的荧幕形象对于我国集体主义而言,弊大于利。

五、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好莱坞电影所表现出的“个人英雄主义”,我国社会各界要学会“过滤”,不能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吸收。通过辩证的看待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内化“个人英雄主义”中英雄崇拜、独立自主等积极的一面,去除“个人英雄主义”中对暴力、脱离群众等消极的一面,才能在保障个体利益的基础上,将个体融入到集体,以此实现更好的跳跃。

参考文献:

[1]邵飞.《复仇者联盟》系列: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意识形态解码[J].电影评介,2019(14):77-80.

[2]蔡永贵.电影《超人》英雄形象建构的文化表达方式[J].电影文学,2019(13):112-114.

[3]易伟斌.从《海王》看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路线[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0):104-105.

[4]潘娴.好莱坞电影的英雄形象之源与影像特征之显[J].电影评介,2018(24):52-54.

[5]刘静.从《黑豹》解析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文化[J].电影评介,2018(07):46-48.

[6]濮天.好莱坞战争电影塑造英雄形象的经验启示[J].军事记者,2019(1):62-63.

[7]赵起跃.DC与漫威构建超级英雄的叙事策略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5

关键词:本土文化;中国元素;好莱坞

电影面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1993年,由美籍华人王颖导演、迪尼斯出品的《喜福会》成功上映,自此,好莱坞拓宽了中国市场,不仅改编中国经典名著、翻拍中国故事,更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大胆创新,相继推出了《黄石的孩子》《木乃伊》《面纱》《雪花秘扇》等十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影片。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电影工业以迅猛之势在国际文化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丰厚利润的商业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好莱坞制作公司的目光。中国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化产物,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物质元素,同时也代表了相应的文化精神,兼具外部表层造型展示与内部深层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民族形象的对外呈现

电影作为综合性影像文本,通过传递影像文本中的视觉符号、声画信息等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接受者,同时,其在精神、文化、信仰等多方面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自中世纪末期,各国的来华传教士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所著的《游记》、鲁布鲁克所著的《蒙古纪行》、柏朗嘉宾所著的《蒙古史》等,都将中国在物质上的富庶和科技上的先进思想传达给西方人。由明朝时期的传教士利玛窦撰编写的《中国札记》,曾启发了欧洲皇室贵族模仿中国习俗,由此,在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追捧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民族形象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末代皇帝》通过讲述溥仪的人生历程,以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清王朝前后60年间的兴衰与落幕。影片将大量的影像篇幅对准了清王朝的宫廷生活,饱满的影像色彩、细腻的光线运用、独具深意的影调刻画充分展现了这座神秘且古老的清朝皇宫。在满洲皇宫的加冕仪式上,阴暗灯光斜斜地打在皇帝溥仪的身上,行礼的大臣们身处阴影,无疑暗示着此时此刻这位在接受朝臣顶礼相拜的著名皇帝,不过是一个掌握着摇摇欲坠的腐朽皇权的傀儡人偶,他生活的这座外在光鲜奢华的皇城,内里却早已悄悄衰败。影片在声音运用上也力求烘托清王朝的异域色彩。在影片中溥仪用餐时,背景音乐是苏聪所作的《lunch》,琵琶、古筝、扬琴交错进行,沉静而忧伤,所传递的浓郁古典风韵给人以典雅、沉寂、神秘之感,烘托出仪式般的皇家式饮食过程。在美国,电影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纯粹的商业活动,以追求利润为首要条件”。票房收入和市场份额是电影的命脉。从诞生之日起,好莱坞就有了市场和娱乐观众的意识,如环球公司的宗旨就是“为字宙提供普遍的娱乐”。既然好莱坞试图进军中国电影界,那么它就必须努力找出与中国观众趣味相符的兴趣点。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皇宫作为最完整的东方历史古迹,一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挑战。

二、中国历史文明的有效传达

“为国尽忠,为家尽孝”,忠孝两全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电影《花木兰》中,木兰父亲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无法为国征战,花木兰毅然剪短长发,替父从军,从此换上男儿装,为国为家尽忠尽孝。电影《功夫熊猫》中,阿宝为安抚师傅内心创伤,勇于挑战敌人,保卫和平谷安全,最终成为“神龙斗士”;而太郎为夺取“神龙宝典”,与养育自己的师傅反目,最终被打败,暗射中国传统“因果报应”之说。《游檀王国经》载佛言:“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为恶不受殃者。”在影片中扮演智慧角色的乌龟大师,始终相信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命中注定”,并讲究顺其自然,例如乌龟仙人所说“世间无巧合,一切都是注定的”“真是天意啊……”均是对佛家“因果报应”“世道轮回”的阐明。阿宝习武之地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绿瓦青砖、楼阁亭台、云雾飘渺、傍水依山,精致错落的建筑群像,层层递进,人与自然、宇宙合二为一,创造出“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品传入不同国家,在审美、娱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具备历史文化的强烈渗透。文化引领经济,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动力。全球化的文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若要消费产品,就必定要认同产品所在的文化背景。新世纪,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文化推广至全世界,谁能在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中占据先行者的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商业中获得主动权。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文明,在立足本民族文化文明的同时,准确把握当今电影发展潮流与趋势,积极应对文化竞争,以适应新时期下对电影艺术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中国本土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在国际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避免了一个国家单一文化所造成的意识形态束缚。好莱坞以文化为先锋队,经济为后继力量,开放中国市场,充分利用优势取得先机。在电影《2012》中,中国扮演了东方净土之地,描绘了神秘的中国佛教。7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由此佛教传入西藏,此后,在10世纪后半期正式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导演对“藏传佛教”的表现结合了民族与历史特色。影片通过佛寺、教堂的坍塌,鲜明地传递了它所蕴含的宗教主题。意大利罗马教廷的倒塌与其他一系列西方宗教的陷落似乎暗示着创世纪的亚当与上帝的分离,而最先受难的西方宗教教徒也暗示了上帝已不再眷顾人类。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佛教,却俨然一派超凡脱俗的风采。在影片中,几乎没有出现有关藏教佛像、佛塔或是喇嘛受难的画面,在洪水淹没了圣母峰之后,老喇嘛所在的寺院才被冲毁,相较于在恐惧中集体祈祷跪求的西方教徒,老喇嘛在洪水淹没寺庙之前敲响警钟,凸显出从容不迫。著名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毫不掩饰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喜爱,电影《杀死比尔》中大量出现中国相关宗教元素。女主角为学习武功前往道观并拜白眉道长为师,学习“五步穿心掌”,最终以此击败比尔。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源起敬天祭祖的殷商,后经春秋战国时期的黄老,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悠长历史。与以宗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国是最早脱离上帝的权威控制的民族。虽然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如崇拜天神和祭祀祖先等,但神学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日常生活限制却很少。“未知事人,焉知事鬼”“子不语乱力怪神”,由此可见,我们对待鬼神的传统态度大多是“敬而远之”,反而对人的本我关注更大,正如儒家所言,“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亦倡导人们关注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极强的现代意义。

四、结语

研究和探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既是一项对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梳理工作,总结在不同阶段、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类特征,同时也是对好莱坞电影中不断使用中国元素的意图的解析,虽然中国元素是被应用者,但好莱坞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在进行电影制作时,我们除了学习好莱坞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应该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在立足于本土的前提下,增强自身文化的可接近性,寻求正确的道路以契合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未来打破偏见,构建平等、友好的文化交流平台,促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走出国门,收获对艺术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赞誉。

参考文献:

1.马青.从符号学视角解读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创意———以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为例[J].电影文学,2008(18):36.

2.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J].中国文化研究,1994(02):17-19.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6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元素呈现

好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特有的美国构思和叙事方式,与其精准的电影制作技术相互结合,逐渐成为国际电影中的典型代表,而中国作为其最大的海外市场,通过在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吸引中国消费者建立文化认同,以此增加中国票房,这显然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商业营销策略。

1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

1.1逐渐增多的中国知名面孔。好莱坞电影市场上逐渐出现了许多华人影星,如成龙以及李连杰等。这些人以其精湛的演技和东方人特质成为国际著名的影视巨星。同时,美国的更多电影还将目光投放在中国有影响和地位的知名影星上,如刘亦菲以及章子怡等,以此增加这些明星的本土号召力,从而打开中国的电影市场。1.2形态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开始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取样素材地,如《功夫熊猫》整部影片制作的素材基本都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影片中体现了中国功夫、茶道、工艺品以及文房四宝等细节,以此拉近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市场占有率。[1]1.3具有优美特色的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具有优美特色的自然景观最近也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取材之一。例如,在好莱坞电影《碟中谍》中,曾经利用数量较多的镜头来展现我国的东方明珠塔。电影通过融入中国自然景观元素,充分发挥了我国文化元素的适应性和丰富性。此外,中国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其影片取景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也是其到我国取景的重要原因之一。

2好莱坞电影应用中国元素对我国电影制作的启示

2.1坚持以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为基础。在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中,通常都会融入一些中国元素。这一方面可以拓展其在我国的电影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影片制作和取材的成本。我国是具备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正契合了美国电影的表意系统。同时,中国文化通常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通过这种意境,往往会赋予不同类型的电影不同的表现需求。但是我国的电影制作目前更多的情况是大规模网络IP的复制,电影缺少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加之完全商业化制作和乱用的营销手段,常常会招致观众反感。因此,在我国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应该坚持把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基础,电影制作者只有充分理解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摒弃影视制作的粗制滥造,用更为丰富与多元的本土电影制作理念,加深我国广大群众的文化认同,从而占据影视消费市场,获得强大的本土电影发展动力。同时,精心制作每一个电影镜头,争取在影片中真正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大众媒介更好地传播出去。2.2不断创新我国电影的传播方式。从我国电影的传播方式来看,单一化是我国电影传播方式的主要问题。虽然《长城》这部电影用一种另类的手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解读,但是这部电影将现代科技感强制地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相结合,收到观众的不少负面评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电影传播方式只是在表面上模仿好莱坞电影中融入中国元素的传播方式,并没有真正从本土文化的内部进行电影传播方式的创新,从而导致电影制作的成片脉络凌乱,在内容上毫无创新。因此,我国未来电影的制作必须不断创新我国电影的传播方式,杜绝什么题材火就拍摄什么题材的电影,同时减少商业化的营销策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影片内容的表达上,从而合情合理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我国电影的制作。2.3更新电影创作的叙事策略和拍摄技术。随着后媒介时代的到来,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让信息迅速传播开来,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也为影视文化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因此,我国电影制作要改变传统、单一、陈旧的叙事策略,减少对“五毛钱特效”的利用,借鉴美国好莱坞电影在融合技术以及叙事策略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创新我国影视剧本内容,坚持内容为王的影视创作原则,更新电影创作的叙事策略和拍摄技术。同时,搭配传统多元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促进我国电影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2]

3结语

借鉴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与中国元素的融入方式,我国在电影制作上应该坚持以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创新我国电影的传播方式,更新电影创作的叙事策略与拍摄技术,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解读,从而促进我国电影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增加国际市场上的中国电影比例。

参考文献:

[1]程子瑞.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呈现与反思[J].视听,2019(06):54-55.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7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摩天营救》;中国元素

众所周知,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集中地,每年数以万计的影片在这里制作完成,走向世界,占据着世界各地的电影荧幕。好莱坞电影的强力输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电影的发展,而且强有力地传递了美国的价值观及民族文化。虽然好莱坞大片的发展势头猛烈,一度席卷全球,但好莱坞电影若想真正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电影制作模式及监管程序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好莱坞电影在进军中国电影市场的路途中举步维艰,更何况还存在中国本土电影的强大竞争压力,在此情况下,好莱坞电影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之路。近期热映的好莱坞商业片《摩天营救》讲述了主人公威尔•索耶在前往香港执行安保工作时,被人陷害遭遇突发事件。他身陷火海,只身攀爬1000多米摩天大楼,解救被困的家人并找出潜藏的罪犯的故事。影片属于制作上十分成熟的高水准好莱坞商业大片,故事通俗易懂,主题简单明了,节奏紧凑,画面逼真,动作场面让人惊心动魄,紧紧吸引观众眼球。当然,这些元素也是好莱坞大片的标准配置,但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中国元素”的应用可谓恰到好处。

1中国家庭观念注入主题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国度,而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自然传递着美国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致力于塑造个人英雄主义形象。1939年的《关山飞渡》是好莱坞电影中牛仔英雄片的标志性作品,影片塑造了灵果这一英雄形象,他一个人拖住了一群阿巴虚人,使得驿车里的人都得救,充分体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此后,展现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越来越多,影片主角无论何种身份、何种地位,一定是智勇双全,独来独往,或者具有某种特殊能力,在国家与世界陷入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拯救世界。美国在输出好莱坞电影的同时,借助大众文化传播之力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念,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或许可以赢得一时的叫座,但由于信仰不同,终究不是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长久之计,所以,优秀的好莱坞电影人便开始另辟蹊径。电影《摩天营救》中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注入主题,使影片主角不再是战无不胜、拯救世界的孤胆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牵挂的家庭支柱。对于非常重视传统家庭观念的中国而言,这一改变使得影片所传递出的一切,最终都落在家庭主题上,十分符合中国观众的伦理审美和价值取向。影片主人公威尔•索耶原是海军陆战队队员,在执行一次任务时意外失去左小腿,从此退役,开始了新的人生轨迹。放下军人的职责之后,他只是一个想好好守护家人,过安逸、幸福生活的男人。此时,老友的出现和一份突如其来的工作打破了他原本宁静的生活。影片中多次表达索耶已经放下过去,只想回归家庭的愿望,但好友的背叛,使得妻子及两个孩子陷入困境,索耶为救回家人奋力一搏。有了家庭的支撑,影片中的所有打斗画面以及惊险的高空动作戏码便不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有了情感的牵引,为每场动作戏蒙上了情感的外衣。整个过程中,索耶没有表现出一丝拯救全世界的觉悟,也没有一点一战成名的野心,他拼尽全力九死一生的每一步,都表达了一个普通父亲对孩子的爱和对家庭的爱。影片中,前后呼应,从开头索耶与两个孩子的互动,到救援中他鼓励孩子要勇敢的话语,以及得救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拥抱都一脉相承。无论电影将索耶这个角色描述得多么强大,多么像是一个英雄,但影片结尾时,他在人群里拼命寻找妻儿的执着目光和竭力呐喊,都让他再次回归到最真实的对家庭的渴求上。整个影片被浓浓的家庭情感所围绕,与往常的商业动作片相比多了一丝温情与感动,更符合中国电影观众的口味。

2人物设定具有中国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逐渐增强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中国形象已不足为奇。但似乎对中国形象的描写都过于片面和边缘化,使得中国观众观影后感到十分别扭和不和谐。例如,突然施展中国功夫的路人老大爷,手拿针灸、火罐和草药的中医先生,以及只为票房而出现却对剧情发展毫无帮助的青年演员。这些片面形象的展现,不仅无法在中国观众心中为电影加分,反而给电影画蛇添足,引起观众反感,成为电影的败笔。电影《摩天营救》中,中国形象的刻画告别了千篇一律的死板面孔,不再是奇怪的边缘人,开始有了正常人的个性和特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改变。首先,主要人物的设定中自然流露中国元素。影片主人公索耶的太太萨拉,也就是该片的女主角。她的学历背景被设定为与东方文化相关的语言研究,所以在设定一些矛盾冲突的桥段时,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比如,影片中出现的一个语言文化差异上的细节:香港女警察认为萨拉是听不懂粤语的,因此,在质疑萨拉动机时,故意转换语言跟上司对话。这样的设计,巧妙且不生硬,自然展现东方语言文化。索耶的两个孩子乔治娅和亨利在影片开头就说到要去看大熊猫,熊猫无疑也是中国的标志。索耶自己更是在与赵隆基见面时直接讲了普通话,虽然发音略显吃力,但给观众的感受却是诚意满满的。其次,影片塑造了能与主角媲美的中国英雄形象。赵隆基是影片中世界最高的明珠塔的拥有者,主人公索耶的老板,属于金字塔顶端的男人,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有情有义,能文能武。电影运用几处情景描写勾勒出其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其一,影片开端,他与索耶见面时,索耶为表诚意说了几句蹩脚的中文,他一句玩笑化解了此处的尴尬,并展现了他强大的语言能力和随意洒脱的人物性格,为后续情节发展做出铺垫;其二,当得知索耶的女儿被挟持之后,他直言真相,没有丝毫犹豫地投身营救行动,展现出中国古代的侠士风范;其三,明珠塔是他毕生的心血,当毕生心血毁于一旦之时,还能不急不躁地说出重启大楼计划,气魄宏大。最后,香港警察和美女打手的人物设定也颇为精心。故事发生在香港,香港警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这部影片中的警察又找回了香港警察该有的样子,港味十足。令观众十分惊喜的是在一部好莱坞电影中留给粤语原声对话的戏份竟然这么多,充分展现了粤语的语言魅力。影片中,饰演打手的青年女演员昆凌,借助其混血儿的外表和语言优势,竟然显得毫无违和感,由此可见,在演员的选择上,不只考虑到保障票房,更要从电影本身需求出发。

3细节处理展现中国文化

影片《摩天营救》将整个故事的发生地点设置在东西方文化交汇口,银翼风格笼罩下的香港。这个设定让整个故事在视觉效果和氛围上,都有一种奇妙的融合感。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该片在细节上的精心处理使影片给中国观众一种十分接地气的观影感受,有效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影片围绕一栋梦幻般的摩天大楼展开故事,摩天大楼中所有的操控面板、指示牌都细致地使用中英双语标识,背景音效里的大楼广播也全部都是双语播报模式,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放下心中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芥蒂。中国元素在整个摩天大楼中的运用也很素雅别致,尤其是中国风与高科技的融合,运用传统的石狮子作为高科技开门机关,触摸头部来识别掌纹启动机关,赋予了传统中国元素实质性的意义;关闭顶层幻境系统时,地面上水墨聚集流淌,最后汇成门上的龙状写意图腾的场面极具审美价值。这些中国风的细节呈现,不仅使影片极具中国特色,而且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观众的民族荣誉感。再者,香港警察抓人时冒出的一句“扑街”十分标准,立刻将观众带入疯狂追逐的香港街头。其他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如轮渡、粤语新闻、香港鸟瞰全景、围观群众等元素贯穿始末,增强了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4结语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8

关键词:电影产业链;国产电影“后产品”;现状;好莱坞模式

绪论:

人们生活在环环相扣且相互关联的网络中,只要“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能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一部《星球大战》掀起数轮太空狂潮,其早期发行仅供租借用的录像带,出租的收入迅速地超越一百万美元;一部《变形金刚》泛起一波机器人热,起票房收入达1亿美元,总收入达7亿美元;一部《哈利波特》更成为了一个价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庞大产业链,创造出了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一部电影除票房收入外,还有如此大的收益?

贾虹琳在《电影营销》一书中说道:“营销的,便必然是商品。电影,是特殊的商品,结合文艺与技术的商品。”如今的电影也如蝴蝶效应般,经历了从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过程,最终实现自由竞争和自我营销价值之路。众所周知,一个没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电影终极目标也自然而然地定在了获得丰厚的资金上。就中国电影产业链而言,从传统的“产—供—销”一体化、“制—发—放”一条龙向着产业型文化方向转换,现已以图建立一个“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完整运营体系。在中国电影产业转变运营体系的同时,有《头文字D》的“TOYOTAAE86”热,《七剑》的电影后电脑游戏产品,《长江7号》的“活物”遍布大街小巷……但中国的影视市场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一位制片人如此说道:“他不光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中国电影产业犹如一个温柔水嫩的少女,她的发展步履艰难,究竟是什么阻碍着她的美丽脱变?

诚然,好莱坞电影营销模式在全球业界首屈一指,我们可用周黎明老师的话概括:“好莱坞式电影业的龙头。你尽可以在文化上藐视它,但你不可能在商业上忽视它。那会是彻头彻尾的鸵鸟心态。如果把好莱坞看成是地方工业,就好比在大都市开快餐店完全不考虑麦当劳、肯德基的存在。”好莱坞电影素有“营销大于影片”的说法,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每年有大约70亿美元的电影收入,国内票房收入仅占27%,中国每年的电影票房在60亿元左右,占电影收入的90%到95%,美国电影业收入余下的73%和中国电影业收入余下的5%到10%,如此大的悬殊,究竟体现在哪一方面?我们该如何修补此环节的弊病?是继续如鸵鸟一般低下头以全不见外界为安,还是照搬照抄美国好莱坞模式发展本国电影业,还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业发展路子?本文将试对这个起增值作用的环节—电影后产品研发作如下探讨。

一、电影“后产品”开发概述

(一)电影“后产品”开发定义

产业链是一条增值链,从上游到下游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在这条被重新梳理的电影产业链中,有一些既陌生又熟悉的板块,其中,“营销”在电影的商业领域已具有越来越高的使用频率和渗透性,“院线制”也在走向成熟的电影市场中发挥着愈加明显的作用。终端为王,产业链的延伸应增强下游价值的开发力度。但当“好莱坞”已进入“后电影时代”而颇有收益的今天,我国的“后产品”开发却严重滞后,俨然成为制约我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一个“瓶颈”。所谓电影产业,是在有了电影相关商品开发后,才是真实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那么,什么是电影“后产品开发”。

好莱坞制片人兼导演卡梅隆如是说:“电影、视频、音乐、游戏、玩具、交互式软件,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渗透了许多媒体和市场的食物链。今后谁能在许多不同市场的同一主题上顺利投资,谁将会成为赢家。”

贾虹琳在《电影营销》中认为:“电影相关产业开发时指对出现于某部影片或与某部影片相关的人物形象、名称和事件进行相关商品的生产、发行、销售或其他形式的开发。如以T恤、图书、海报、珠宝、游戏、娃娃或玩具等形式进行开发。”

有学者将电影后产品分为两大类产品:权利转让和产品开发。一为权利转让。即电影版权方向各类电视台、网络运营商、航空器、交通工具、宾馆饭店等等播映平台转让电影播映权或者授权许可使用;二为产品开发。即包括利用电影中影像、音乐、文字的音像、图像制品出版发行;利用影片中的形象进行的产品开发、与电影相关的主题公园等旅游娱乐项目的开发、有关的广告、商业推广活动、以及游戏软件开发等等。

也有学者将后电影市场商品开发分为自行开发和授权开发。自行开发即制片方自己组织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的模式,这要求制片上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经营实力。授权开发即制片商将影片全部或部分商业资源开发产品的全力出售给其他经营者,由他们进行后电影产品经营的模式,他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成式,授权开发商和制片商按比例获得资金,另一种是买断式,开发商一次性支付使用费用,而后的全部产品经营应所得,均属于开发商。

虽然关于电影“后产品”概念的定义很多,但是我认为他们的中心点是一样的,与电影相关的事物,即电影衍生物。个人认为将后电影产品分为自行开发和授权开发的界定分类相对清晰,将主体分为制片方和开发商的界定更直观,较之前者的以开发产物而分类的界定,此点更突出了开发者的重要位置,因为没有“开发者”即没有电影“后产品”。

(二)电影“后产品”开发的特征

电影相关商品市场,亦称后市场,或为“下游产值”,它的价值可超越电影本身,所以电影“后产品”自然而然被归为商业产品,具备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进行交换;本文将这些特征归纳为附属性,行业跨度广,文化辐射强,创新能力。

1.附属性

“后产品”是电影的衍生物,对“电影”本身具有极强的依附性,是其附属产业。因此,只有电影制作的繁荣,才能带来后电影开发的繁荣,“马儿跑得快,全靠有人带”,电影“后产品”是电影品牌的延伸,未来的电影市场也将是品牌的竞争与碰撞。好莱坞的营销策略就是尽快地推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尽力地营销和尽好地传播,并以此构筑一个庞大的好莱坞品牌阶层。“后产品”的依附特征要求中国的电影营销要尽快制造品牌文化,以建立一个以电影为高端,带动文化附属产业的盈利模式。

2.行业跨度广

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有它的相关产业。在一部影片之后,也有着一系列的产业链。一部电影包含了看、听、玩、穿、用,吃,同理,消费者即观众的需求决定了开发电影相关商品的门类,它可能为餐饮业、娱乐业,商业、交通业。同样,出版业、音像业、玩具业,包括餐饮业和服装业。

3.文化辐射强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软实力”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强势依托。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强势文化的代表在全球各地大行其道,其中也包括载有其文化内涵的电影“后产品”。“后产品”被赋予可以跨国通行的形象和内涵,尤其是电影衍生的各类形象产品,它没有语言障碍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可以在各种文化氛围中自由通行。这类产品在取得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受传地区的审美取向和时尚潮流。这便是“后产品”高附加值的文化辐射力。

4.创新能力

当今,无论哪个行业包括我国电影后产品开发,其发展直指向创新。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创新性是最能体现开发者创造性的一大特征,一来体现了开发者对电影本身的知悉程度,通过对电影中的人和物开发衍生物,二来是电影后产品开发者对其本职工作的追求和升华,时刻注重管理创新、渠道创新、市场手段创新、服务创新、概念创新、口号创新,并且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以及后产品创新的后续创新。

(三)电影“后产品”开发意义

“后产品”开发是中国电影产业格局调整之后的一个重要链接以及终端环节,其开发的力度和盈利率直接影响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完善和协调运作。一个成熟的后电影市场不仅仅能以丰富的“后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电影投资背景的多样性、电影市场机制的完备性、电影运作系统的规范性,使中国电影产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价值链条。

后电影市场的开发是促进电影产业链完善的必要手段。通过电影后产品开发,不仅能够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建筑、装潢、玩具、电子、广告、零售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开发电影后产品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我国电影《手机》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达750万元,《茉莉花开》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达780万元,又如最近炒得火爆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它是电影版《非诚勿扰》的衍生物,其收视率高居全国卫视之首。电影后产品开发更有利于促进电影产业链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达到最初的盈利目的。

二、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

(—)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现状

中国电影产业链已从传统的“产—供—销”一体化、“制—发—放”一条龙向着产业型文化方向转换,到如今试建立一个“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完整运营体系。后产品的开发则是电影产业链中的最后一环,也是吸金的重要环节,起着为电影增值的作用,它包括电影品牌、玩具、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一切衍生产品;在网络上通过点击播放电影产品;有线电视和电影频道放映的电影;电影原作书籍;DVD、CD、VCD等;电影首映数年后以“怀旧”或回顾等名义再次在公共电影院播放的影片。简而言之,概而括之:影视衍生产品是指以影视内容为题材、外延广泛的系列商品,包括玩具、服饰、纪念品、音像制品、图书、电子游戏、主题公园、音乐等。衍生产品既是盈利的载体,也是传播的载体,在创造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丰富了品牌内涵。

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现状究竟如何?具有开创性的后产品实践是2002年张艺谋导的《英雄》。该片票房收入2.5亿元,后产品开发达3000万,1780万元出售DVD、VCD的版权;同名小说红极一时;在中国邮票总公司合作发行人物邮票,根据片中设计的道具。随英雄之后,《手机》、《七剑》步其“后尘”。《手机》与摩托罗拉,国美电器,中国移动,宝马公司展开不同形式的合作。葛优成了“神州行,我看行”的代言人,摩托罗拉通过抓住“手机”宣传,宝马赞助首映式,国美处处有“手机”的色彩,打出不同的手机优惠活动,电影频道更是花250万元买下电视播映权,片方获益从中获益10%。之后,徐克的《七剑》,在电脑游戏、漫画出版、手机游戏、形象产品开发、演艺经纪等总共7个项目上做文章,参与资金达10亿。周杰伦主演的《有文字D》,片商开发的有烟灰缸、打火机、钥匙扣、手机链、抱枕、其中一个正版钥匙扣80元。更牛的要数《长江七号》的七仔,做电影后产品的影漫堂此次花了60万元购买《长江七号》衍生产品版权,加之影院布点、宣传及制作共投入资金2亿元左右。热映之后的一段缓冲期,无论商场里,天桥上,马路边,都有七仔的可爱身影。论及正版的周星驰授权生产“七仔”,其制作公司InstantResultLimited在春节期间停产,正品一直供不应求,北京市场在2月初便已经断货,直至4月才有新货补上。从动漫电影来看,动漫产业80%以上收入来源于后续产品和衍生产品。《喜羊羊与灰太郎》周边产品比比皆是,在新华书店有DVD/VCD,走在西湖边能看见氢气球上印有喜羊羊,某纸巾品牌做的是喜羊羊的广告,电影首映之前,电视上不断播放电影预告……中德合资的《熊猫总动员》,让可爱的小熊猫“带出去”,“动员”玩具、服饰、纪念品、音像制品、图书、电子游戏等元素。从产生其他效应看,如《花样年华》掀起的复古风,《色戒》之后的“爱玲热”,许多张迷前去上海张爱玲旧宅怀念,当然,这些都是间接的。

我国一些质量较好、商业操作较为成功的影片,虽然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也忽视了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更谈不上其它衍生产品的开发,其文化与商业价值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纵观我国音像市场,电影部分几乎全部被港台片和进口片占领,这和我们自己不重视国产片的后电影开发不无关系。

(二)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问题

不能否认,随着近年来电影业的飞速发展,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也随之兴旺,但仍然处在但很多中国出品人没有勇气去尝试电影后产品这块蛋糕,因为一来,大部分电影本身的质量不高,很难再去开发衍生产品;第二,片商本身的投资少,只注重票房的开发,不擅长商业化的操作,不善于发现后产品的“兴奋点”,再加之版权问题,后产品市场常被忽视。

1、电影本身质量不高。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部电影还没开拍就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拍摄过程中新闻不断,首映式恨不得每个城市都搞一个,开映后则是恶评如潮,这样的情景在中国电影界已是屡见不鲜。大多投资商只认大腕级导演与明星,而忽视剧本的重要性,制作发行商迷信于花大钱炒作,似乎不炒就赢不了票房……试想一部质量不高的电影,不受观众欢迎,如何开发后产品呢?

2、有关部门对后产品的法律保护不完善导致盗版严重。法制不全,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机制不健,使后电影市场深入开发受限制。尽管我国关于电影的法律法规有《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但是盗版依然猖獗,主要是科技使盗版更加便利:执法力度不够;人们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普遍漠视。据2004年美国电影协会统计数据,印度盗版率达60%,韩国盗版率为20%,新加坡盗版率为15%,英国盗版率为20%,德国盗版率为22%,意大利盗版率20%,法国盗版率10%,澳大利亚盗版率8,中国香港盗版率20%,中国大陆盗版率达95%。1996年至今查获的盗版生产线达108条,全国共收缴盗版音像制品1.75亿件,也说明中国目前严峻的盗版现状。盗版使电影后产品陷入困境,造成电影产业链的断裂。

3、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在国外许多后产品属于限量发行,一些资深玩家购买后主要用于收藏,一代升值后再做投资。而在目前国内,众多玩家只是买来玩玩而已,距离投资还远。消费者自身的理财投资意识还有待加强。

4、开发商经验匮乏、人才不足。这里特指开发商和人才。其一,人才的缺失。因为长期以来把电影当作艺术品和舆论工具而非商品,电影的发行成为行政机制的产物,面对商业市场时,电影营销几乎没有已积累的经验来应对。号称亚洲最大的电影人才培养基地的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8年才设“电影市场营销管理的研究方向”课程。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电影人日益认识到电影的商品性质,对后电影市场也重视起来,时至今日,既懂电影艺术又懂商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仍然非常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电影市场的发展,成为电影营销的瓶颈问题。其二,开发者缺乏浪里淘沙的眼。首先就要掌握主流观众的心理,通过创新来打动观众的消费心理,要注重寻找电影衍生产品的主题更加重视目标用户价值和原型的契合点。要善于创新,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拓展思维,不拘泥于程式化。如,深圳影迷廖先生看完电影《孔子》出来,对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感慨颇深,便找到影院前台,想买一个孔子的人偶玩具回去,摆在家里既可以给孩子教育,也可以给自己启迪。然而影城工作人员无奈地告诉他,并没有这样的电影产品出售。

5、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体现在“后产品”专卖店上。国外有专门的公仔店和电影院配套发售“后产品”,而在中国,几乎买不到正版进口大片“后产品”。国内个别地区有,但是品种不齐,品种不齐,或者价格过高;《阿凡达》周边产品,从蓝色的纳美人到飞龙战机、精灵蜥蜴、魅影、毒狼,各种形象附着在水杯、钥匙扣、T恤、人偶玩具上,应有尽有。这些东西均价格不菲,原因是包含了版权费成本,然而依然追捧者众。对于国产电影包含了合法版权的后产品更是少之又少。

三、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的经验

衍生产品是一条利润巨大的产业链,好莱坞电影的形象产品开发已经被认为是电影附属权力中最有开发价值的一项。经典电影《星球大战》的全球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左右,而衍生产品收入则超过了45亿美元,迪斯尼乐园也是基于迪斯尼动画电影建立的主题公园,《阿凡达》游戏的开发以及其带动3D技术发展,三星,LG,SONY公司在不久即将推出3D电视机,爱丽丝对于时尚界而言是一个很重的情结,《爱丽丝漫游仙境》上映这三周的时间,这部影片的衍生品不下20件包括世界大牌SueWong、范思哲、Furla、甚至OPI也为其开发衍生品。

(一)电影质量高低是前提

精品才是品牌立身之本,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之道。好莱坞电影往往凭借大腕导演、大牌明星、大笔投资制作“大片”,打造经典电影品牌。首先,好莱坞电影采取普世策略选择电影题材,投入大笔资金打造明星阵容,制作高质量电影;然后,好莱坞电影采用整合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倾力打造经典品牌;最后,在电影成为品牌乃至经典后,票房收入节节攀升,衍生产品收入源源不断,从而实现高额的利润回报。《星球大战》、《007》都是好莱坞的经典系列之作,这些经典电影品牌的号召力令人咂舌,甚至在拍摄之前全球各地的忠实拥趸都已经在翘首以待。近日全球热映的3D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二)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

体现在有完整的机构支撑后电影时代,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的每一个组成元素都有单独成为商品的可能,电影投资者追求的是把每一个元素都尽可能挖掘出商业价值来,由此带来市场的集中化和马太效应。麦克法兰、BBI、威龙等。如《变形金刚》系列的母公司HASBRO----当今世界最大的玩具公司之一,于数十年前就已经在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美国公众拥有的公司。又如:迪斯尼首先制作、发行动画片,之后把动画片中的人物做成卡通、漫画,再把他们搬到主题公园,把电影中的音乐制作成单曲在主题公园里反复播放,把电影中的人物做成玩具在主题公园里出售。迪斯尼如法炮制,再把这一套照搬到其他国家,海外市场自然形成。迪斯尼只在电影中一次大规模投入,但因其对后电影市场的最大化开发,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收入组合。美国好莱坞启示我们: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和鼓励

美国制定严厉法律来限制盗版等非法行为,电影不仅有《美国知识产权法》保护,有《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作保障,而且有《艺术家权利和反盗版法》来约束。例如:如果(互联网上)在共享文件夹中拥有哪怕是预放映电影的拷贝,根据受到美国数名主要参议员支持的未来的版权法,文件交换者也可能被判处最高3年的监禁。除了监禁外,《艺术家权利和反盗版法》还处罚最高为25万美元的罚金。在这样的重罚之下,纵使有高利润的引诱,也很少有人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四)强势文化和经济优势来支持后电影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

美国电影有丰富的国际营销经验和强大的经济后盾,为后电影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外,美国的强势文化也促使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对其有先天的膜拜感、认同感。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表的1999年版人类开发报告书显示,当今美国占年出口份额最大的产品,不是飞机,不是计算机,也不是汽车,而是娱乐业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而电影和电视进入这些国家之后,后电影市场也随之洞开。“在世界范围内,每英尺胶片的美国电影带动了一美元的美国其他商品的销售”。后电影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其他国家,带走的是金钱,留下的美国的价值观念。

(五)电影版权转让以及形象产品开发

以电视播映为主的权利转让和音像制品的开发是“后产品”收益的重要来源。《魔戒》、《哈利波特》在电影频道的放映,一部播放权少之3,50万,多则600万元不等,出售电视播放权成为收入的又一大来源。从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的第一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问世以来,哈利波特已经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任人物,哈利波特旋风已经风靡全球,势不可挡,其周边产品拥有大量粉丝团。JK罗琳更是因为此系列书籍身家达到100亿美元,一个原著作家如此,更别说那个幕后操纵的大集团了,好莱坞所得财富不言而喻。镶有《阿凡达》图案的可口可乐零度汽水,在香港被叫卖5美元一听。公务员之家

(六)电影拍摄地以及主题公园

电影拍摄地以及主题公园是好莱坞收入的又一钞票印刷工厂。因为《魔戒》,让新西兰的观光业首先达到高峰,虽然未出偏远的南半球,可是2008年就有高达239万的观光客前往,超过新西兰人口的一半。那是因为,新西兰被称为“活的地形教室”,《魔戒》有六成实景在此地拍摄,可见一部电影,改变一个国家。主题公园以“迪士尼乐园”最为有名,在世界各地的扎营,吸引大量影片观众和游客,更使迪士尼公司的“大口袋”鼓鼓囊囊。

(七)电影植入广告

电影搭载广告一般包括电影放映之前的随片广告以及电影方式中的嵌入式广告。《爱丽丝漫游仙境》刚在北美上映,伦敦的Selfridges百货公司就用五个橱窗展示影片的故事,包括疯狂茶会这一场景,有帽匠扮演者强尼德普在影片中戴过的帽子、假发和穿过的服装,百货公司里的仙境室则销售以爱丽丝为灵感的珠宝和服装。

(八)电子游戏产品开发

目前对于电影与电子游戏之间的关联,存在将电影的情节做成游戏,也存在将有名的游戏拍摄成电影。如前者的《哈利波特》《阿凡达》,美商艺电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哈利波特电玩软件,游戏忠实呈现JK罗琳所创作最畅销小说中的迷人的魔法世界,配合每一集的剧情播出。《阿凡达》在上映之后,IPONE公司同步为其设计一款小游戏,由体验者在ITURNS上下载,体验纳美人和人类之间的壮烈战争。在全球,《阿凡达》游戏的电脑版与手机版下载量超过三千万次,在部分国家的收益甚至超过电影票房。后者如《古墓丽影》,《生化危机》,真实还原游戏中的人物,使虚拟人物有血有肉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玩家在满足游戏的同时,又过了一把戏瘾。

四、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策略

尽管分账大片进口已经多年,然而对它们的后产品开发却微乎其微。我国自从加入WTO后,电影市场逐步向国际开放,国产电影面临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空间狭小而单一的票房收入很难与进口大片抗衡。特别是实行院线制之后,打造产业链,探寻电影产品更多的创收渠道势必会成为电影制作公司考虑的首要问题,而国外特别是好莱坞的成功案例也告诉我们,电影后产品开发对解决这一症结无疑是一条很好的渠道。好莱坞在对后电影市场的不断挖掘时,也刺激了中国电影人近年来国内影视基地纷纷上马,“中国好莱坞”、“东方好莱坞”等不时见诸报端,中国发展壮大影视产业的雄心可见一斑。美国好莱坞式电影营销终为其带来“钱滚钱”的繁荣景象,我国电影产业不能一味照搬好莱坞发展模式,因为我国电影事业的性质决定了电影产品的性质,特别在电影后产品开发上,只有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后产品开发路子,才能促成后电影产业的持久平稳发展。在此提出如下几点:

(一)提高本土电影质量,打造国产电影品牌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部电影质量决定了其后产品开发效果。“后产品”是基于电影产生的,是电影的衍生产品,提高电影自身质量变为最基础的一项拯救国产电影后产品市场的任务。从中国电影目前的具体情况看,这种“大制作、大营销”的发展策略并不适合中国电影。例如阿凡达的林林总总,“大制作+大营销+高科技”却忽视了文化的软实力,这要求中国电影制作机构要力求寻找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契合点。但并不是一部好电影的定义就是实事片,好人好事片,光辉历史片,英雄传记片,或者商业性强的就是庸俗、低俗。要全面看问题,要在把握好政治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商业契合点,如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激起了人们的潜意识的政治荣誉感。要立足于我们本土的电影传统,立足于我们本土的电影发展需要,借鉴好莱坞电影经验,创作满足广大观众需求的电影类型,建立不同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建国大业》也是继承主旋律电影的基础,又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的一些经验,既满足观众欣赏也满足了消费。

对于中国电影业,更要追求电影的文化质量----具有中国特色,贴近百姓,为百姓所喜爱,且吸引大量观众的,才是成功的前提。再如《集结号》体现的是人文关怀,贴近百姓生活,其之后又在各卫视掀起一阵红色浪潮,电视剧的播放,收入不菲。近年来优秀国产影片如《建国大业》、《风声》,根据时光网豆瓣网统计平均分均占总分的80%,可见,一部优秀的影片,在注重市场的同时,更要兼顾作品的观赏性、艺术性、真实性。

(二)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影视产业相关立法

法制不全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机制不健使后电影市场发展受限。首先要从制、发、放入手,加大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有效地国际反盗版联合机制。注重对观众的引导意识,唤醒电影观众反盗版意识,提高大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达到拒绝盗版目的。

(三)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延伸电影产业链

需要建立灵活的投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培养电影营销人才,需要外部政策的配套和其他产业的配合。力求品牌延伸与产品整合、生产与销售、产品提供与消费需求相辅相成。要使我国的电影产业链能够形成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相关各方切实负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以“共赢”作为合作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原有的电影集团、广电集团以及其它集团的基础上,加快大传媒集团的组建进程,通过集团化的运作来促进电影产业链的发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企业制度,尤其体现在制片人中心制,不断完善电影产业链,有效提高市场占率。

(四)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创新意识

开发电影相关产品必须考虑相关因素,要重视市场调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系统合理地分配电影相关商品开发中各环节之间的利益,统一、协调、有效地指导和控制开发运作全过程;确保开发商的特色优势;降低开发商和营销过程环节和费用,降低商品市场价值和提高收入出率。诚然,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电影后产品开发中的创新成为必然。如前文中所提到的,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创新性是最能体现开发者创造性的一大特征,所具有的创新意识是电影后产品开发者对其本职工作的追求和升华。创新意识体现在管理创新、渠道创新、市场手段创新、服务创新、概念创新、口号创新,并且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以及后产品创新的后续创新。电影后产品开发商具有具备创新意识成为必然。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笔者基于开发商创新意识,总结出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建议,具体如下:

1.管理创新

电影相关商品开发商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经营者,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刚把电影的市场概念树立起来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明确自身在市场中定位,同时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从经营管理角度出发,电影衍生产品的推出应该涵盖不同的产品层次,就有必要对产品的种类、产品的体系和产品的组合进行科学的规划,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断强化目标用户的记忆,增强记忆联想,形成“蔓延激活”效应。同时,应对目标市场上类似产品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确立合理的竞争策略,为产品形象的合理定位奠定基础。开发商必须注重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特别体现在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各类创新。“后电影”必须介入“前电影”,而不是等电影拍摄完成后再考虑其是否有开发的价值。即往往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开始销售相关的玩具、海报等产品,这不仅要求电影需加强品牌效应,同时需要制片方在电影创作与后电影产品开发方面的通盘考虑。王中军认为“电影不能刚上映就嚷着要买后产品”,张伟平在《英雄》后产品成功运作之后,仍然认为该市场并不成熟而放弃对《十面埋伏》的“后产品”开发。由此可见,中国电影急需将“后产品”概念嵌入到中国电影多元化的运营道路中,整合电影品牌的管理营销思路,提升电影相关产品开发的地位。可见,开发商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不仅新了激励模式,更激发了内部人员潜在意识

2.渠道创新

电影诞生已逾百年,在他的黄金时代,影院里座无虚席,观众看的每一部电影,可以从影院看到,可以从电视上、可以通过DVD和VCD,如今步入多元化多媒体形式的影像时代。随着Web2.0时代的正式到来,网络成为能传输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于一体的超级媒体。网络视频的诞生使网络不再只是电影的宣传工具,也可作为一个播映平台,把电影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播放。它是有别于传统影院、电视、音像发行的一个新的发行方式。《宝莲灯》尝试在网络上建网址,进行网络发行。电影音乐以前往往是制作唱片、CD、盒带发行,在网络时代,听众能通过音乐网,付费下载音乐,这同样是创新的一种渠道。随着网络下载的盛行,MP3给人带来更加的听觉体验,国内外一些MP3厂家升级自身MP3使其具备更多功能,如新近出品的IPODnanoII,吸引主流人群眼球的拍照功能,IPODTOUCH的升级版IPAD在全球销量一路飘红。由此可见网络视频可以带给电影以无限的市场空间和营销增值点,技术的成熟,网站投入的加大,观众收看习惯的养成及收看需求的增强,视频播放从业余到专业、从补充到主营、从免费走向收费是必然趋势。由此可见,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要在新渠道中找出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使实物发展和虚拟发展齐头并进。

提及电影“后产品”的升级,自然而然想到“后产品”的后产品以及其技术上的创新:

3.后续创新--在旧“后产品”上进行价值创新

产品创新的死穴是无后续创新,就是因为没有接着进行在此之后的外部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宣传创新、内部销售创新、甚至内部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以至于导致前期的技术、产品创新付之东流。在美国,好莱坞传奇人物玛丽莲梦露的遗物,被当做拍卖物拿出来展示,供大家观赏;已故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在生前出价154.25万美元标得经典名片《乱世佳人》获颁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座,旧“后产品”的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使其获得新的价值,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官和心理享受。由此见得,并不是开发完“后产品”便完事,要注重后续创新,不断在旧“后产品”上开发出新产品,增加其附加值,实现价值创新。

当然,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创新实质上又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只要电影“后产品”开发商具备创新意识,在提升自身原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融合创新管理模式,注重渠道创新(特别是互联网这块硕大资源),便可应对外压内争的挑战(“外压”为国外电影后产品,“内争”为国产电影与电影之间后产品的销售量比照)。

五、结论:

随着电影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将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中国电影产业不能“一条腿走路”,生搬硬套好莱坞电影营销模式是行不通的。找到差距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积极学习、借鉴好莱坞后电影市场营销经验,充分考虑中国的基本国情,必将更好推动国产后电影市场的振兴和繁荣,使之早日壮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贾虹琳.电影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9月.

[2]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西婷.后电影产品与后电影时代[J].北京:电影艺术,2004,(5):13-16.

[4]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M].尹鸿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5]李晓霞,刘剑.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6]陈静,邵培仁.中国后电影产业分析[J].南昌:企业经济,2005,(4):113-114.

[7]杨丽媪.决胜于银幕之外:电影后产品之营销[J].北京:中外文化交流,2005,(1):12-13.

[8]张燕.电影版权与盗版应对[J].北京:专题研究2006,(4):118-121.

[9]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10月:290-291.

[10]畅享.常见的自然法则及管理启示.[EB/OL],2010年4月30日.

[11]沈芸.营销: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新贵”[J].当代电影,2008,9:16.

[12]饶曙光.开发电影后产品《建国大业》的几点启示.[EB/OL],2010年4月30日.

[13]章淑君.我国电影产业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年5月.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9

关键词:电影产业链;国产电影“后产品”;现状;好莱坞模式

绪论:

人们生活在环环相扣且相互关联的网络中,只要“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能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一部《星球大战》掀起数轮太空狂潮,其早期发行仅供租借用的录像带,出租的收入迅速地超越一百万美元;一部《变形金刚》泛起一波机器人热,起票房收入达1亿美元,总收入达7亿美元;一部《哈利波特》更成为了一个价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庞大产业链,创造出了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一部电影除票房收入外,还有如此大的收益?

贾虹琳在《电影营销》一书中说道:“营销的,便必然是商品。电影,是特殊的商品,结合文艺与技术的商品。”如今的电影也如蝴蝶效应般,经历了从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过程,最终实现自由竞争和自我营销价值之路。众所周知,一个没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电影终极目标也自然而然地定在了获得丰厚的资金上。就中国电影产业链而言,从传统的“产—供—销”一体化、“制—发—放”一条龙向着产业型文化方向转换,现已以图建立一个“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完整运营体系。在中国电影产业转变运营体系的同时,有《头文字D》的“TOYOTAAE86”热,《七剑》的电影后电脑游戏产品,《长江7号》的“活物”遍布大街小巷……但中国的影视市场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一位制片人如此说道:“他不光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中国电影产业犹如一个温柔水嫩的少女,她的发展步履艰难,究竟是什么阻碍着她的美丽脱变?

诚然,好莱坞电影营销模式在全球业界首屈一指,我们可用周黎明老师的话概括:“好莱坞式电影业的龙头。你尽可以在文化上藐视它,但你不可能在商业上忽视它。那会是彻头彻尾的鸵鸟心态。如果把好莱坞看成是地方工业,就好比在大都市开快餐店完全不考虑麦当劳、肯德基的存在。”好莱坞电影素有“营销大于影片”的说法,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每年有大约70亿美元的电影收入,国内票房收入仅占27%,中国每年的电影票房在60亿元左右,占电影收入的90%到95%,美国电影业收入余下的73%和中国电影业收入余下的5%到10%,如此大的悬殊,究竟体现在哪一方面?我们该如何修补此环节的弊病?是继续如鸵鸟一般低下头以全不见外界为安,还是照搬照抄美国好莱坞模式发展本国电影业,还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业发展路子?本文将试对这个起增值作用的环节—电影后产品研发作如下探讨。

一、电影“后产品”开发概述

(一)电影“后产品”开发定义

产业链是一条增值链,从上游到下游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在这条被重新梳理的电影产业链中,有一些既陌生又熟悉的板块,其中,“营销”在电影的商业领域已具有越来越高的使用频率和渗透性,“院线制”也在走向成熟的电影市场中发挥着愈加明显的作用。终端为王,产业链的延伸应增强下游价值的开发力度。但当“好莱坞”已进入“后电影时代”而颇有收益的今天,我国的“后产品”开发却严重滞后,俨然成为制约我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一个“瓶颈”。所谓电影产业,是在有了电影相关商品开发后,才是真实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那么,什么是电影“后产品开发”。

好莱坞制片人兼导演卡梅隆如是说:“电影、视频、音乐、游戏、玩具、交互式软件,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渗透了许多媒体和市场的食物链。今后谁能在许多不同市场的同一主题上顺利投资,谁将会成为赢家。”

贾虹琳在《电影营销》中认为:“电影相关产业开发时指对出现于某部影片或与某部影片相关的人物形象、名称和事件进行相关商品的生产、发行、销售或其他形式的开发。如以T恤、图书、海报、珠宝、游戏、娃娃或玩具等形式进行开发。”

有学者将电影后产品分为两大类产品:权利转让和产品开发。一为权利转让。即电影版权方向各类电视台、网络运营商、航空器、交通工具、宾馆饭店等等播映平台转让电影播映权或者授权许可使用;二为产品开发。即包括利用电影中影像、音乐、文字的音像、图像制品出版发行;利用影片中的形象进行的产品开发、与电影相关的主题公园等旅游娱乐项目的开发、有关的广告、商业推广活动、以及游戏软件开发等等。

也有学者将后电影市场商品开发分为自行开发和授权开发。自行开发即制片方自己组织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的模式,这要求制片上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经营实力。授权开发即制片商将影片全部或部分商业资源开发产品的全力出售给其他经营者,由他们进行后电影产品经营的模式,他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成式,授权开发商和制片商按比例获得资金,另一种是买断式,开发商一次性支付使用费用,而后的全部产品经营应所得,均属于开发商。

虽然关于电影“后产品”概念的定义很多,但是我认为他们的中心点是一样的,与电影相关的事物,即电影衍生物。个人认为将后电影产品分为自行开发和授权开发的界定分类相对清晰,将主体分为制片方和开发商的界定更直观,较之前者的以开发产物而分类的界定,此点更突出了开发者的重要位置,因为没有“开发者”即没有电影“后产品”。

(二)电影“后产品”开发的特征

电影相关商品市场,亦称后市场,或为“下游产值”,它的价值可超越电影本身,所以电影“后产品”自然而然被归为商业产品,具备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进行交换;本文将这些特征归纳为附属性,行业跨度广,文化辐射强,创新能力。

1.附属性

“后产品”是电影的衍生物,对“电影”本身具有极强的依附性,是其附属产业。因此,只有电影制作的繁荣,才能带来后电影开发的繁荣,“马儿跑得快,全靠有人带”,电影“后产品”是电影品牌的延伸,未来的电影市场也将是品牌的竞争与碰撞。好莱坞的营销策略就是尽快地推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尽力地营销和尽好地传播,并以此构筑一个庞大的好莱坞品牌阶层。“后产品”的依附特征要求中国的电影营销要尽快制造品牌文化,以建立一个以电影为高端,带动文化附属产业的盈利模式。

2.行业跨度广

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有它的相关产业。在一部影片之后,也有着一系列的产业链。一部电影包含了看、听、玩、穿、用,吃,同理,消费者即观众的需求决定了开发电影相关商品的门类,它可能为餐饮业、娱乐业,商业、交通业。同样,出版业、音像业、玩具业,包括餐饮业和服装业。

3.文化辐射强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软实力”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强势依托。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强势文化的代表在全球各地大行其道,其中也包括载有其文化内涵的电影“后产品”。“后产品”被赋予可以跨国通行的形象和内涵,尤其是电影衍生的各类形象产品,它没有语言障碍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可以在各种文化氛围中自由通行。这类产品在取得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受传地区的审美取向和时尚潮流。这便是“后产品”高附加值的文化辐射力。

4.创新能力

当今,无论哪个行业包括我国电影后产品开发,其发展直指向创新。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创新性是最能体现开发者创造性的一大特征,一来体现了开发者对电影本身的知悉程度,通过对电影中的人和物开发衍生物,二来是电影后产品开发者对其本职工作的追求和升华,时刻注重管理创新、渠道创新、市场手段创新、服务创新、概念创新、口号创新,并且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以及后产品创新的后续创新。

(三)电影“后产品”开发意义

“后产品”开发是中国电影产业格局调整之后的一个重要链接以及终端环节,其开发的力度和盈利率直接影响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完善和协调运作。一个成熟的后电影市场不仅仅能以丰富的“后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电影投资背景的多样性、电影市场机制的完备性、电影运作系统的规范性,使中国电影产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价值链条。

后电影市场的开发是促进电影产业链完善的必要手段。通过电影后产品开发,不仅能够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建筑、装潢、玩具、电子、广告、零售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开发电影后产品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我国电影《手机》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达750万元,《茉莉花开》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达780万元,又如最近炒得火爆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它是电影版《非诚勿扰》的衍生物,其收视率高居全国卫视之首。电影后产品开发更有利于促进电影产业链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达到最初的盈利目的。

二、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

(—)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现状

中国电影产业链已从传统的“产—供—销”一体化、“制—发—放”一条龙向着产业型文化方向转换,到如今试建立一个“制片—制作—营销—发行—院线—后产品开发”的完整运营体系。后产品的开发则是电影产业链中的最后一环,也是吸金的重要环节,起着为电影增值的作用,它包括电影品牌、玩具、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一切衍生产品;在网络上通过点击播放电影产品;有线电视和电影频道放映的电影;电影原作书籍;DVD、CD、VCD等;电影首映数年后以“怀旧”或回顾等名义再次在公共电影院播放的影片。简而言之,概而括之:影视衍生产品是指以影视内容为题材、外延广泛的系列商品,包括玩具、服饰、纪念品、音像制品、图书、电子游戏、主题公园、音乐等。衍生产品既是盈利的载体,也是传播的载体,在创造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丰富了品牌内涵。

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现状究竟如何?具有开创性的后产品实践是2002年张艺谋导的《英雄》。该片票房收入2.5亿元,后产品开发达3000万,1780万元出售DVD、VCD的版权;同名小说红极一时;在中国邮票总公司合作发行人物邮票,根据片中设计的道具。随英雄之后,《手机》、《七剑》步其“后尘”。《手机》与摩托罗拉,国美电器,中国移动,宝马公司展开不同形式的合作。葛优成了“神州行,我看行”的代言人,摩托罗拉通过抓住“手机”宣传,宝马赞助首映式,国美处处有“手机”的色彩,打出不同的手机优惠活动,电影频道更是花250万元买下电视播映权,片方获益从中获益10%。之后,徐克的《七剑》,在电脑游戏、漫画出版、手机游戏、形象产品开发、演艺经纪等总共7个项目上做文章,参与资金达10亿。周杰伦主演的《有文字D》,片商开发的有烟灰缸、打火机、钥匙扣、手机链、抱枕、其中一个正版钥匙扣80元。更牛的要数《长江七号》的七仔,做电影后产品的影漫堂此次花了60万元购买《长江七号》衍生产品版权,加之影院布点、宣传及制作共投入资金2亿元左右。热映之后的一段缓冲期,无论商场里,天桥上,马路边,都有七仔的可爱身影。论及正版的周星驰授权生产“七仔”,其制作公司InstantResultLimited在春节期间停产,正品一直供不应求,北京市场在2月初便已经断货,直至4月才有新货补上。从动漫电影来看,动漫产业80%以上收入来源于后续产品和衍生产品。《喜羊羊与灰太郎》周边产品比比皆是,在新华书店有DVD/VCD,走在西湖边能看见氢气球上印有喜羊羊,某纸巾品牌做的是喜羊羊的广告,电影首映之前,电视上不断播放电影预告……中德合资的《熊猫总动员》,让可爱的小熊猫“带出去”,“动员”玩具、服饰、纪念品、音像制品、图书、电子游戏等元素。从产生其他效应看,如《花样年华》掀起的复古风,《色戒》之后的“爱玲热”,许多张迷前去上海张爱玲旧宅怀念,当然,这些都是间接的。

我国一些质量较好、商业操作较为成功的影片,虽然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也忽视了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更谈不上其它衍生产品的开发,其文化与商业价值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纵观我国音像市场,电影部分几乎全部被港台片和进口片占领,这和我们自己不重视国产片的后电影开发不无关系。

(二)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问题

不能否认,随着近年来电影业的飞速发展,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也随之兴旺,但仍然处在但很多中国出品人没有勇气去尝试电影后产品这块蛋糕,因为一来,大部分电影本身的质量不高,很难再去开发衍生产品;第二,片商本身的投资少,只注重票房的开发,不擅长商业化的操作,不善于发现后产品的“兴奋点”,再加之版权问题,后产品市场常被忽视。

1、电影本身质量不高。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部电影还没开拍就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拍摄过程中新闻不断,首映式恨不得每个城市都搞一个,开映后则是恶评如潮,这样的情景在中国电影界已是屡见不鲜。大多投资商只认大腕级导演与明星,而忽视剧本的重要性,制作发行商迷信于花大钱炒作,似乎不炒就赢不了票房……试想一部质量不高的电影,不受观众欢迎,如何开发后产品呢?

2、有关部门对后产品的法律保护不完善导致盗版严重。法制不全,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机制不健,使后电影市场深入开发受限制。尽管我国关于电影的法律法规有《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但是盗版依然猖獗,主要是科技使盗版更加便利:执法力度不够;人们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普遍漠视。据2004年美国电影协会统计数据,印度盗版率达60%,韩国盗版率为20%,新加坡盗版率为15%,英国盗版率为20%,德国盗版率为22%,意大利盗版率20%,法国盗版率10%,澳大利亚盗版率8,中国香港盗版率20%,中国大陆盗版率达95%。1996年至今查获的盗版生产线达108条,全国共收缴盗版音像制品1.75亿件,也说明中国目前严峻的盗版现状。盗版使电影后产品陷入困境,造成电影产业链的断裂。

3、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在国外许多后产品属于限量发行,一些资深玩家购买后主要用于收藏,一代升值后再做投资。而在目前国内,众多玩家只是买来玩玩而已,距离投资还远。消费者自身的理财投资意识还有待加强。

4、开发商经验匮乏、人才不足。这里特指开发商和人才。其一,人才的缺失。因为长期以来把电影当作艺术品和舆论工具而非商品,电影的发行成为行政机制的产物,面对商业市场时,电影营销几乎没有已积累的经验来应对。号称亚洲最大的电影人才培养基地的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8年才设“电影市场营销管理的研究方向”课程。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电影人日益认识到电影的商品性质,对后电影市场也重视起来,时至今日,既懂电影艺术又懂商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仍然非常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电影市场的发展,成为电影营销的瓶颈问题。其二,开发者缺乏浪里淘沙的眼。首先就要掌握主流观众的心理,通过创新来打动观众的消费心理,要注重寻找电影衍生产品的主题更加重视目标用户价值和原型的契合点。要善于创新,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拓展思维,不拘泥于程式化。如,深圳影迷廖先生看完电影《孔子》出来,对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感慨颇深,便找到影院前台,想买一个孔子的人偶玩具回去,摆在家里既可以给孩子教育,也可以给自己启迪。然而影城工作人员无奈地告诉他,并没有这样的电影产品出售。

5、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体现在“后产品”专卖店上。国外有专门的公仔店和电影院配套发售“后产品”,而在中国,几乎买不到正版进口大片“后产品”。国内个别地区有,但是品种不齐,品种不齐,或者价格过高;《阿凡达》周边产品,从蓝色的纳美人到飞龙战机、精灵蜥蜴、魅影、毒狼,各种形象附着在水杯、钥匙扣、T恤、人偶玩具上,应有尽有。这些东西均价格不菲,原因是包含了版权费成本,然而依然追捧者众。对于国产电影包含了合法版权的后产品更是少之又少。

三、好莱坞电影后产品开发的经验

衍生产品是一条利润巨大的产业链,好莱坞电影的形象产品开发已经被认为是电影附属权力中最有开发价值的一项。经典电影《星球大战》的全球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左右,而衍生产品收入则超过了45亿美元,迪斯尼乐园也是基于迪斯尼动画电影建立的主题公园,《阿凡达》游戏的开发以及其带动3D技术发展,三星,LG,SONY公司在不久即将推出3D电视机,爱丽丝对于时尚界而言是一个很重的情结,《爱丽丝漫游仙境》上映这三周的时间,这部影片的衍生品不下20件包括世界大牌SueWong、范思哲、Furla、甚至OPI也为其开发衍生品。

(一)电影质量高低是前提

精品才是品牌立身之本,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之道。好莱坞电影往往凭借大腕导演、大牌明星、大笔投资制作“大片”,打造经典电影品牌。首先,好莱坞电影采取普世策略选择电影题材,投入大笔资金打造明星阵容,制作高质量电影;然后,好莱坞电影采用整合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倾力打造经典品牌;最后,在电影成为品牌乃至经典后,票房收入节节攀升,衍生产品收入源源不断,从而实现高额的利润回报。《星球大战》、《007》都是好莱坞的经典系列之作,这些经典电影品牌的号召力令人咂舌,甚至在拍摄之前全球各地的忠实拥趸都已经在翘首以待。近日全球热映的3D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二)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

体现在有完整的机构支撑后电影时代,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的每一个组成元素都有单独成为商品的可能,电影投资者追求的是把每一个元素都尽可能挖掘出商业价值来,由此带来市场的集中化和马太效应。麦克法兰、BBI、威龙等。如《变形金刚》系列的母公司HASBRO----当今世界最大的玩具公司之一,于数十年前就已经在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美国公众拥有的公司。又如:迪斯尼首先制作、发行动画片,之后把动画片中的人物做成卡通、漫画,再把他们搬到主题公园,把电影中的音乐制作成单曲在主题公园里反复播放,把电影中的人物做成玩具在主题公园里出售。迪斯尼如法炮制,再把这一套照搬到其他国家,海外市场自然形成。迪斯尼只在电影中一次大规模投入,但因其对后电影市场的最大化开发,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收入组合。美国好莱坞启示我们: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和鼓励

美国制定严厉法律来限制盗版等非法行为,电影不仅有《美国知识产权法》保护,有《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作保障,而且有《艺术家权利和反盗版法》来约束。例如:如果(互联网上)在共享文件夹中拥有哪怕是预放映电影的拷贝,根据受到美国数名主要参议员支持的未来的版权法,文件交换者也可能被判处最高3年的监禁。除了监禁外,《艺术家权利和反盗版法》还处罚最高为25万美元的罚金。在这样的重罚之下,纵使有高利润的引诱,也很少有人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四)强势文化和经济优势来支持后电影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

美国电影有丰富的国际营销经验和强大的经济后盾,为后电影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外,美国的强势文化也促使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对其有先天的膜拜感、认同感。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表的1999年版人类开发报告书显示,当今美国占年出口份额最大的产品,不是飞机,不是计算机,也不是汽车,而是娱乐业的电影和电视节目。而电影和电视进入这些国家之后,后电影市场也随之洞开。“在世界范围内,每英尺胶片的美国电影带动了一美元的美国其他商品的销售”。后电影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其他国家,带走的是金钱,留下的美国的价值观念。

(五)电影版权转让以及形象产品开发

以电视播映为主的权利转让和音像制品的开发是“后产品”收益的重要来源。《魔戒》、《哈利波特》在电影频道的放映,一部播放权少之3,50万,多则600万元不等,出售电视播放权成为收入的又一大来源。从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的第一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问世以来,哈利波特已经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任人物,哈利波特旋风已经风靡全球,势不可挡,其周边产品拥有大量粉丝团。JK罗琳更是因为此系列书籍身家达到100亿美元,一个原著作家如此,更别说那个幕后操纵的大集团了,好莱坞所得财富不言而喻。镶有《阿凡达》图案的可口可乐零度汽水,在香港被叫卖5美元一听。公务员之家

(六)电影拍摄地以及主题公园

电影拍摄地以及主题公园是好莱坞收入的又一钞票印刷工厂。因为《魔戒》,让新西兰的观光业首先达到高峰,虽然未出偏远的南半球,可是2008年就有高达239万的观光客前往,超过新西兰人口的一半。那是因为,新西兰被称为“活的地形教室”,《魔戒》有六成实景在此地拍摄,可见一部电影,改变一个国家。主题公园以“迪士尼乐园”最为有名,在世界各地的扎营,吸引大量影片观众和游客,更使迪士尼公司的“大口袋”鼓鼓囊囊。

(七)电影植入广告

电影搭载广告一般包括电影放映之前的随片广告以及电影方式中的嵌入式广告。《爱丽丝漫游仙境》刚在北美上映,伦敦的Selfridges百货公司就用五个橱窗展示影片的故事,包括疯狂茶会这一场景,有帽匠扮演者强尼德普在影片中戴过的帽子、假发和穿过的服装,百货公司里的仙境室则销售以爱丽丝为灵感的珠宝和服装。

(八)电子游戏产品开发

目前对于电影与电子游戏之间的关联,存在将电影的情节做成游戏,也存在将有名的游戏拍摄成电影。如前者的《哈利波特》《阿凡达》,美商艺电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哈利波特电玩软件,游戏忠实呈现JK罗琳所创作最畅销小说中的迷人的魔法世界,配合每一集的剧情播出。《阿凡达》在上映之后,IPONE公司同步为其设计一款小游戏,由体验者在ITURNS上下载,体验纳美人和人类之间的壮烈战争。在全球,《阿凡达》游戏的电脑版与手机版下载量超过三千万次,在部分国家的收益甚至超过电影票房。后者如《古墓丽影》,《生化危机》,真实还原游戏中的人物,使虚拟人物有血有肉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玩家在满足游戏的同时,又过了一把戏瘾。

四、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策略

尽管分账大片进口已经多年,然而对它们的后产品开发却微乎其微。我国自从加入WTO后,电影市场逐步向国际开放,国产电影面临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空间狭小而单一的票房收入很难与进口大片抗衡。特别是实行院线制之后,打造产业链,探寻电影产品更多的创收渠道势必会成为电影制作公司考虑的首要问题,而国外特别是好莱坞的成功案例也告诉我们,电影后产品开发对解决这一症结无疑是一条很好的渠道。好莱坞在对后电影市场的不断挖掘时,也刺激了中国电影人近年来国内影视基地纷纷上马,“中国好莱坞”、“东方好莱坞”等不时见诸报端,中国发展壮大影视产业的雄心可见一斑。美国好莱坞式电影营销终为其带来“钱滚钱”的繁荣景象,我国电影产业不能一味照搬好莱坞发展模式,因为我国电影事业的性质决定了电影产品的性质,特别在电影后产品开发上,只有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后产品开发路子,才能促成后电影产业的持久平稳发展。在此提出如下几点:

(一)提高本土电影质量,打造国产电影品牌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部电影质量决定了其后产品开发效果。“后产品”是基于电影产生的,是电影的衍生产品,提高电影自身质量变为最基础的一项拯救国产电影后产品市场的任务。从中国电影目前的具体情况看,这种“大制作、大营销”的发展策略并不适合中国电影。例如阿凡达的林林总总,“大制作+大营销+高科技”却忽视了文化的软实力,这要求中国电影制作机构要力求寻找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契合点。但并不是一部好电影的定义就是实事片,好人好事片,光辉历史片,英雄传记片,或者商业性强的就是庸俗、低俗。要全面看问题,要在把握好政治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商业契合点,如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激起了人们的潜意识的政治荣誉感。要立足于我们本土的电影传统,立足于我们本土的电影发展需要,借鉴好莱坞电影经验,创作满足广大观众需求的电影类型,建立不同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建国大业》也是继承主旋律电影的基础,又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的一些经验,既满足观众欣赏也满足了消费。

对于中国电影业,更要追求电影的文化质量----具有中国特色,贴近百姓,为百姓所喜爱,且吸引大量观众的,才是成功的前提。再如《集结号》体现的是人文关怀,贴近百姓生活,其之后又在各卫视掀起一阵红色浪潮,电视剧的播放,收入不菲。近年来优秀国产影片如《建国大业》、《风声》,根据时光网豆瓣网统计平均分均占总分的80%,可见,一部优秀的影片,在注重市场的同时,更要兼顾作品的观赏性、艺术性、真实性。

(二)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影视产业相关立法

法制不全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机制不健使后电影市场发展受限。首先要从制、发、放入手,加大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有效地国际反盗版联合机制。注重对观众的引导意识,唤醒电影观众反盗版意识,提高大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达到拒绝盗版目的。

(三)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延伸电影产业链

需要建立灵活的投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培养电影营销人才,需要外部政策的配套和其他产业的配合。力求品牌延伸与产品整合、生产与销售、产品提供与消费需求相辅相成。要使我国的电影产业链能够形成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相关各方切实负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以“共赢”作为合作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原有的电影集团、广电集团以及其它集团的基础上,加快大传媒集团的组建进程,通过集团化的运作来促进电影产业链的发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企业制度,尤其体现在制片人中心制,不断完善电影产业链,有效提高市场占率。

(四)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创新意识

开发电影相关产品必须考虑相关因素,要重视市场调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系统合理地分配电影相关商品开发中各环节之间的利益,统一、协调、有效地指导和控制开发运作全过程;确保开发商的特色优势;降低开发商和营销过程环节和费用,降低商品市场价值和提高收入出率。诚然,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电影后产品开发中的创新成为必然。如前文中所提到的,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创新性是最能体现开发者创造性的一大特征,所具有的创新意识是电影后产品开发者对其本职工作的追求和升华。创新意识体现在管理创新、渠道创新、市场手段创新、服务创新、概念创新、口号创新,并且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以及后产品创新的后续创新。电影后产品开发商具有具备创新意识成为必然。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笔者基于开发商创新意识,总结出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建议,具体如下:

1.管理创新

电影相关商品开发商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经营者,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刚把电影的市场概念树立起来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明确自身在市场中定位,同时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从经营管理角度出发,电影衍生产品的推出应该涵盖不同的产品层次,就有必要对产品的种类、产品的体系和产品的组合进行科学的规划,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断强化目标用户的记忆,增强记忆联想,形成“蔓延激活”效应。同时,应对目标市场上类似产品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确立合理的竞争策略,为产品形象的合理定位奠定基础。开发商必须注重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特别体现在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各类创新。“后电影”必须介入“前电影”,而不是等电影拍摄完成后再考虑其是否有开发的价值。即往往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开始销售相关的玩具、海报等产品,这不仅要求电影需加强品牌效应,同时需要制片方在电影创作与后电影产品开发方面的通盘考虑。王中军认为“电影不能刚上映就嚷着要买后产品”,张伟平在《英雄》后产品成功运作之后,仍然认为该市场并不成熟而放弃对《十面埋伏》的“后产品”开发。由此可见,中国电影急需将“后产品”概念嵌入到中国电影多元化的运营道路中,整合电影品牌的管理营销思路,提升电影相关产品开发的地位。可见,开发商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不仅新了激励模式,更激发了内部人员潜在意识

2.渠道创新

电影诞生已逾百年,在他的黄金时代,影院里座无虚席,观众看的每一部电影,可以从影院看到,可以从电视上、可以通过DVD和VCD,如今步入多元化多媒体形式的影像时代。随着Web2.0时代的正式到来,网络成为能传输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于一体的超级媒体。网络视频的诞生使网络不再只是电影的宣传工具,也可作为一个播映平台,把电影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播放。它是有别于传统影院、电视、音像发行的一个新的发行方式。《宝莲灯》尝试在网络上建网址,进行网络发行。电影音乐以前往往是制作唱片、CD、盒带发行,在网络时代,听众能通过音乐网,付费下载音乐,这同样是创新的一种渠道。随着网络下载的盛行,MP3给人带来更加的听觉体验,国内外一些MP3厂家升级自身MP3使其具备更多功能,如新近出品的IPODnanoII,吸引主流人群眼球的拍照功能,IPODTOUCH的升级版IPAD在全球销量一路飘红。由此可见网络视频可以带给电影以无限的市场空间和营销增值点,技术的成熟,网站投入的加大,观众收看习惯的养成及收看需求的增强,视频播放从业余到专业、从补充到主营、从免费走向收费是必然趋势。由此可见,中国电影“后产品”开发要在新渠道中找出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使实物发展和虚拟发展齐头并进。

提及电影“后产品”的升级,自然而然想到“后产品”的后产品以及其技术上的创新:

3.后续创新--在旧“后产品”上进行价值创新

产品创新的死穴是无后续创新,就是因为没有接着进行在此之后的外部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宣传创新、内部销售创新、甚至内部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以至于导致前期的技术、产品创新付之东流。在美国,好莱坞传奇人物玛丽莲梦露的遗物,被当做拍卖物拿出来展示,供大家观赏;已故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在生前出价154.25万美元标得经典名片《乱世佳人》获颁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座,旧“后产品”的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使其获得新的价值,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官和心理享受。由此见得,并不是开发完“后产品”便完事,要注重后续创新,不断在旧“后产品”上开发出新产品,增加其附加值,实现价值创新。

当然,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创新实质上又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只要电影“后产品”开发商具备创新意识,在提升自身原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融合创新管理模式,注重渠道创新(特别是互联网这块硕大资源),便可应对外压内争的挑战(“外压”为国外电影后产品,“内争”为国产电影与电影之间后产品的销售量比照)。

五、结论:

随着电影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将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中国电影产业不能“一条腿走路”,生搬硬套好莱坞电影营销模式是行不通的。找到差距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积极学习、借鉴好莱坞后电影市场营销经验,充分考虑中国的基本国情,必将更好推动国产后电影市场的振兴和繁荣,使之早日壮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贾虹琳.电影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9月.

[2]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西婷.后电影产品与后电影时代[J].北京:电影艺术,2004,(5):13-16.

[4]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M].尹鸿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5]李晓霞,刘剑.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6]陈静,邵培仁.中国后电影产业分析[J].南昌:企业经济,2005,(4):113-114.

[7]杨丽媪.决胜于银幕之外:电影后产品之营销[J].北京:中外文化交流,2005,(1):12-13.

[8]张燕.电影版权与盗版应对[J].北京:专题研究2006,(4):118-121.

[9]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10月:290-291.

[10]畅享.常见的自然法则及管理启示.[EB/OL],2010年4月30日.

[11]沈芸.营销: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新贵”[J].当代电影,2008,9:16.

[12]饶曙光.开发电影后产品《建国大业》的几点启示.[EB/OL],2010年4月30日.

[13]章淑君.我国电影产业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年5月.

好莱坞电影范文篇10

一、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特别是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体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中国从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好莱坞电影,"国片"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约"签定以后,好莱坞电影当时的年进口量就多达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电影公司还试图利?"中美商约"垄断中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业务,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电影院线的营业方针并限制国产片的放映。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宣告结束,美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又重新逐渐进入中国。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大陆电影则正处在这种全球化互动语境之中,再次面对好莱坞的挑战。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允许按照分帐发行方式进口外国"大片",美国电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中国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入世"后,每年将可能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与1946年相似的是,美国也提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好莱坞各大公司甚至已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研究,有的还设立了"中国部",以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好莱坞已经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显然,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将面对美国电影更大规模的进入,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政治权力问题,也是工业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文化主权问题。许多人担心,好莱坞电影所贯穿的美国式神话是否会在影响国族认同的同时创造一种美国情结,好莱坞电影那种个人英雄的叙事原型是否会解构民族发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莱坞电影那种奇观化趋势是否会压抑人们对本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体验,好莱坞电影那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否会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艺术规则是否会完全替代中国叙述美学的传统,好莱坞电影是否会彻底摧毁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好莱坞电影是否会使中国电影丧失所有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责任。应该说,在中国电影目前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威胁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于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也来自于百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电影工业机制的经验,还来自于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当然也来自于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并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或者,通过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关照来提供一种本土人文关怀,突出好莱坞重围,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的视野,如黄健新的城市影片。……显然,正如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电影艺术》2000年第二期的首栏标题一样,"面对WTO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考验。

二、当前世界这种被称为"后殖民"图景的不平衡互动性带来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状态中的一种普遍的民族情结: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