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8:39:12

涵养范文篇1

一、勤学习以养才气,以卓越的才华塑造组工形象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华横溢者受人尊敬、令人信服,而才疏学浅者则往往难以服众。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组工干部只有勤读书,善思考,多实践,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一要广而博学,学以增智。“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组工干部要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凭着自身的领导能力树起威信,要练就一身过硬本领。练就本领的关键是要博学,要广泛学习,善于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仅要努力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而且要注意向同事乃至部属学习。要学深党的先进理论,学透专业知识,学精新技术新技能,善于在学习中借鉴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增强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的过硬本领。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做到目标明确、定位科学、思路清晰、措施具体、落实到位。

二要学有所思,思有所获。“业精于勤而慌于嘻,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组工干部在向书本、向群众、向实践学习的同时,要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和探索本职工作中的一些疑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善于思考与研究工作中带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拿出解决制约本单位或本地区全面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要善于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思考问题,把勤学善思作为创新的基础,并融入到自身的人格中去,成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先行者。

三要学以促用,以用促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和用是辩证统一的,学是基础,用是目的。组工干部只干不学,腹中空空,容易滑向经验主义;只学不用,纸上谈兵,即使皓首穷经亦徒劳无益。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组工干部只有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学习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也才能保持持久的动力。要紧紧围绕如何把加强自身建设与促进本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结合起来,加强学习与研究,拿出创新性措施,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识才干,才能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二、淡名利以养正气,以高尚的品行树立组工形象

古人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官德,是为官之魂,从政用权之本。在干部群众眼中,组工干部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党的形象、党执政的形象、党的干部形象,因此,组工干部务应把道德修养作为立身之本,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一要正心立德,常思贪欲之害。“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心乃善恶之源,心正则身正。“正心”,即坚定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作为做人之本、立德之魂。组工干部要做到正心,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做到德在人先、利居人后,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清清白白为“官”。“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组工干部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要常思“贪欲”害,常洗“名利”脑,常敲“自警”钟,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禁得住诱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要正身养德,常念倡廉之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身”,即是指为人正直,公道正派,一身正气。组工干部的一身正气,是一种信赖、是一种凝聚力。古人云:“不知其非,安能去非?不知其过,安能改过?”组工干部无论身居何职,官拜何位,都应“一日三省”,问问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三个代表”要求,是否符合组工干部的身份。“公生明,廉生威。”组工干部要清正廉洁,恪守政德,时时以党纪国法告诫自己,用党性原则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不令而行”的人格效应。

三要正行守德,常练拒腐之功。“富而无德不仁,官而无德致乱。”“正行”,即正确行使权力,守住道德防线。权力的相对稀缺与权钱交易的巨大利益,使得组工干部往往成为其他逐利者的主攻对象,这就要求组工干部在行使权力的时侯必须特别谨慎。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使人高尚,也能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使人堕落。为公用权,利国利民,利人利已;为私用权,祸国殃民,害人害己。因此,组工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定要看到权力是人民给的,要公权公用而不要公权私用,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

三、敢作为以养浩气,以务实的作风展现组工形象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作为组工干部要着眼于形成求真务实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党员,到困难多、矛盾多、复杂问题多的地方去开展工作,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组工干部的威信才能树立、维护和巩固。

一要大胆谋事,突出创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组工干部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能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决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不仅能继承前任所创下的业绩,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开创出新的局面。要敢于从实际出发,把对上负责任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进俱进,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为本单位或本地区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二要服务决策,注重科学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做事之本、成事之道。作为组工干部,担负着组织工作的推进、督查和落实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善于针对组织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和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等问题开展深入地调查研究,广泛了解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反映。同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交流研讨,认真、客观地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切实增强组织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

三要致力落实,务求实效性。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皆成于实。组工干部想不想干事、会不会干事,最终还要通过工作落实的有效性来检验。组工干部对每一项工作和任务,不能只满足于发号召,造声势,作指示,听汇报,靠文件指导,靠电话布置;也不能把决心当行动,把口号当实绩;更不能说空话,鼓虚劲,办虚事,结虚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抓落实上,把决心、计划、措施付诸于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上见成效。对工作抱有抓不出成效不撒手,不见效果不收兵的态度。同时,又具有务实的作风,想问题,办事情,抓建设,从实际出发,从需求出发,不看“来头”,不赶“浪头”,不争“彩头”,不图形式,力求实效。

四、善修身以聚人气,以真挚的情感升华组工形象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组工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饱含爱民之情,始终把干部群众的评价作为自身修养的参照物,以真诚的情感凝聚人心。

一要谦和为人,增强向心力。“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谦和是组工干部应具备的一种美德,只有礼贤下士,才能团结人。对干部、群众要谦虚谨慎,和蔼可亲,树立“万事民为先”的理念,懂得“做官先做人”的道理。要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把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甘做人民的公仆。要体恤民情,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困,多办好事实事,时刻让干部群众体会到关怀,并自觉把这种关爱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涵养范文篇2

摘要:行政裁量内涵的界定是研究行政裁量的前提。然而,目前国内外行政法学界对这一问题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力图从理论和实务等方面对各派观点加以阐述和辨析,提出行政裁量的内涵包括了判断权和选择权,并推演出行政裁量的定义及存在形态。

关键词:狭义裁量论;广义裁量论;要件裁量;效果裁量

一、狭义裁量论与广义裁量论的交锋

1.狭义裁量论的主要观点

首倡狭义裁量论的德国行政法学界大多认为,行政裁量(德国学者中多采用“裁量”一词)仅限于法律效果上,不允许行政主体在法律要件方面享有裁量权。为此,德国学者将不确定法律概念(UnbestimmterRechtsbegriff)与裁量(ErmessenderVerwaltungsakt)截然分开。不确定法律概念是指法律条文中常使用一些概念不甚具体、明确的用语,让法律适用者可以斟酌实际情形来判断其内容,如可靠性、“较大数额”罚款、特殊困难等等,大多出现在法律要件领域;而裁量是存在于法律效果领域,“是在已确定事实要件的情况下,法定的确定法律效果的酌量余地。”〔1〕德国学者同时又认为,即使在不确定法律概念中,法院也要在特定情形下承认行政主体依专业知识做出的最恰当的解释与法律适用,即判断余地(Beurteilungspielraum)。〔2〕

这种判断余地多适用于行政主体对不确定法律概念做出价值判断的时候,如“重大公益”、“公共安宁之重大危害”等。〔3〕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授权行政主体行使裁量权,因为法律使用不确定法律概念针对的不仅仅是行政主体,而是针对所有的法律适用者包括法院,因此,法院可以对不确定法律概念进行审查,只是出于务实的考虑而承认行政主体在某些专业技术性强的领域的判断空间。同时,承认判断余地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绝对排除法院的审查,对于明显违反程序或经验法则的判断,法院仍可行使审查权。〔4〕

2.广义裁量论的主要观点

广义裁量论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方面:

第一,行政裁量是行政主体享有的一种判断权和选择权,因此,法律要件和法律效果中均存在着裁量。

英美国家中有许多学者认为行政裁量是广泛存在于行政过程之中的。美国的戴维斯教授(K.C.Davis)认为,行政决定的做出过程涉及发现与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和做出相应的决定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中都存在着都存在着裁量的因素,因此,“只要对公共权力的有效限制不足以排除权力行使者进行判断和自由做出选择的可能性,就存在着行政裁量权。”〔5〕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教授克雷格(PaulCraig)也认为,法律也往往留给行政主体一定的判断空间。〔6〕

日本在二战后受美国法的影响,开始摒弃传统学说,以佐佐木为代表的学者承认行政主体在要件方面也享有裁量权。〔7〕即使在严守狭义裁量学说的德国,也有不少人开始持广义裁量论的主张,认为不确定法律概念和行政裁量的区别只是行政法上的一种拟制,要件中也存在着裁量的情形,与效果中的裁量很难截然划分,因此,二者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不同;〔8〕更有甚者,有学者主张二者根本无任何区别,主张建立统一的裁量理论。〔9〕

第二,要件裁量和效果裁量也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应当加以区分。

英国学者伽利根(D.J.Galligan)就对行政裁量的存在形式做出了区分,他认为,做出一个决定包括三个主要环节:查明事实、确定标准和做出决定。在第一个环节上有着某种裁量的意义,但更核心意义上的裁量还是在第二个环节上,因为行政主体要对标准进行判断和估量,而最清晰、最核心意义上的裁量存在于最后一个环节。而克雷格认为,对法律要件和法律效果的司法审查是不同的,对于前者,法院审查的唯一方式时要求行政主体提供一定的证据以使其判断得以正当化,只要行政主体能够证明其判断具有合理的基础,法院就应当尊重;对于后者,法院应当审查行政主体是否怠于行使裁量权,行使裁量权的过程是否恰当以及是否存在滥用权力等情形。

二、两派观点之辨析

要件中的判断权和效果中的选择权究竟是否均为裁量权的应有之义,是定分止争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对判断余地与效果裁量的司法审查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判断权和选择权都属于裁量权,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一判断的价值在于:

第一,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现代国家的功能已经由单纯地维持秩序转变为积极地引导和塑造社会,法治理念也从形式法治主义转向实质法治主义,行政主体被法律赋予了更大的能动性,在行政过程的多个环节均享有自主的评判权。

第二,认可行政主体在法律要件中的判断权和法律效果中的选择权的同质性,契合了行政裁量的本源意义,使行政裁量的概念更加体系完整、逻辑周延,使得对行政裁量的研究扩展到行政决定做出的全过程。

第三,统一了对行政裁量司法审查的基本理念,即无论对于要件裁量还是效果裁量,法院都应当在尊重行政主体裁量权的基础上,依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审查。

三、行政裁量的定义及存在形态

1.行政裁量的定义

行政裁量是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限度、标准的范围内或依照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自主地行使判断权和选择权的行政行为。

2.存在形态

从行政裁量的内涵推演出其存在形态,是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需要。笔者认为,行政裁量的存在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法律要件和法律效果,这两大类又可以分别细化成若干具体形态,根据不同形态的特点,应当采取不同的司法审查标准:

(1)法律要件层面

①事实认定。这主要是运用证据对事实做出认定的过程,涉及证据证明力的问题,法院在专业技术强的领域或行政程序较严格的情况下,要尊重行政裁量权。

②解释法律。通常情况下,对于法律的解释属于法院的职责,法院可以全面审查,然而有些法律立法目的不明确或趋于多元化,尤其在存在不确定法律概念的情形下,法院也要尊重行政主体对于某些专业性法律解释的裁量权。

③法律适用。这是判断案件事实是否符合法定事实要件的过程,也是行政主体适用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过程。原则上法院可以进行审查,但是在特定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领域,法院应当尊重行政主体的裁量权。

(2)法律效果层面

①确定法律效果。这指的是行政主体根据前几个阶段的结论,最终做出行政行为的过程。最核心意义上的行政裁量存在于这个阶段,法院通常应当对法律赋予行政主体的行政自主性给予高度的尊重,只在裁量违法时才予以审查。

②程序选择。在这一阶段,法律授予行政主体以选择适当程序做出决定的权力,但是如果行政主体违背了正当程序原则,或者存在程序瑕疵或违法情形时,法院也可以令其补正或撤销。

③时间选择。在这一阶段法律赋予行政主体以选择时间的裁量权,但是如果行政主体超越裁量权或滥用裁量权,如不履行或拖延履行职责,或者在紧急情况下不及时做出行政决定,则法院有权进行审查。

参考文献:

[1][德]平特纳著,朱林译.德国普通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7.

[2]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49.

[3]翁岳生.论不确定法律概念与行政裁量之关系[A].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C].台北:台湾省祥新印刷公司,1979.68.

[4]翁岳生.行政法(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236-237.

[5]K.C.Davis.DiscretionaryJustice:APreliminaryInquiry[M].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69.2.

[6]PaulCraig.AdministrativeLaw[M].3rdedition,Sweet&Maxwell,1994.384.

[7][日]室井力主编,吴微译.日本现代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87.

涵养范文篇3

1培育良好家风的必要性

1.1家风建设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什么是家风?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在从小在良好的家风培育起来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岳飞之母教子精忠报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就是家族良好家风中形成的。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许多革命家庭形成的良好家风,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了重要贡献。习家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习家兄弟姐妹的成长正是得益于其良好家风的熏陶。早在2003年前,就对习家的家风做过这样的总结:家国情怀、家庭和睦、勤俭持家。1.2良好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我国古代把家风建立在家国一体的封建制度之上,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也要看到有其借鉴的价值。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亡国之家何谈家风。虽然,时代在变,制度在变,但家与国的联系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疑与好的家风的内容有相契合的地方。国家从哪里来?国家从家里来。《礼记•大学》所列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者是修身,未必人人都能治国、平天下,但修身和齐家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说,家风之于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家风是构筑民风党风政风的基石。1.3家风是构筑民风党风政风的基石有句歌词写得好: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孟子也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都很好地诠释了家与国、家风与民风党风政风的关系。家风起自家庭立足于家庭,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升华、民族的凝聚,都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正如说的那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千万个家庭和谐美满了,整个国家、社会才会安定团结。习还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的重要原因。”在一个良好家风熏陶下的人,在家孝顺父母,品行端正,言有信,行必果,走上工作岗位也往往会尽职尽,对社会、人民和国家都会做出有益的奉献,更会对民风党风政风涵养底气。重新发现并挖掘家风文化的价值,对解决当下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等困境,是一条非常现实的路径。家风良好,社会风气才能积极向上。所以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员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涵养良好的家风。

2在践行“两学一做”中涵养良好家风

涵养范文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涵养范文篇5

一、实施原则

(一)自愿原则。在个人提出申请自愿的基础上,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二)“三联动”原则。在个人放弃相应的耕地经营权益及集体使用土地补偿收益的前提下,参加“镇保”,办理户口“农转非”。

(三)统一保障原则。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参加“镇保”。

二、参保标准

按当年新征地人员参加“镇保”的标准落实保障。

三、资金渠道

我区市级水源涵养林征用地人员参加“镇保”所需资金除市补贴资金外,由区、镇财政分三年安排。

四、实施办法

(一)确定人数。根据市级水源涵养林地区生产队的种林面积、原耕地面积、16周岁以上农村户籍人数一次性锁定落实保障人数。全区应办理人数为3579人。其中*镇1498人、吴泾镇283人、马桥镇771人、颛桥镇22人、华漕镇1005人。

(二)分期落实保障。各有关镇根据核定的落实保障人数,确定“出劳”对象。“出劳”对象按退休优先的原则分三年(年)落实保障,优先解决大年龄人员,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各有关镇按照核定的人数、对象,组织材料上报区劳动保障局,经市劳动保障局审核批准后,落实保障、办理户籍转性。各镇确定的落实保障人数在相关生产队无“出劳”对象的情况下不得调剂使用。

(三)区劳动保障局、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房地局、区农绿局和各有关镇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涵养范文篇6

在中共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广大农民群众已从粮食直补中得到了实惠,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当前,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怀农民是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保持全国稳定的头等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地税系统面临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农村发展的后劲尚有不足,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在支持“三农”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我们地税系统如何利用税收的杠杆,大力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支持广大农民进一步脱贫致富,是当前摆在地税干部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加大扶持“三农”力度,是地税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就告诫全党全国,“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水源缺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安康、农业粮食的安全,是我们各行各业的首要问题。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告诉我们,农业是百业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粮食价格决定物价,物价影响金融和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八十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和抢购风潮使我们记忆犹新;去冬今春以来粮食价格的波动引发的物价的波动,也是最现实的明证。

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国家粮食的安全,也没有农村个体私营和工商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地方税收事业和各级财政的发展和巩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大力扶持“三农”,是县级地税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为地税事业的长远发展着眼,只有农业的不断壮大,才能使基层地税事业“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近年来在基层农村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价格存在的“谷贱伤农”问题长期存在。由于价格的扭曲,“剪刀差”的日益加大。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2004年与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年相比,柴油由每公升1.5元上升至3.6元,增长2.2倍,农业用电由每度0.3元增长为0.5元以上,增长近一倍,化肥(标准肥)由每公斤0.5元增为1.8元,增长三倍以上。而粮食价格则不增反降。在粮食价格不能表现价值的市场作用下,粮农不肯对土地作较多的投入,更不肯对农田设施基本建设作长期投资K撬担爸值夭蛔话讯瞧ぬ睢保绰阌诖虻憧诹浮E┟穹从辰昀丛诹甘巢牟糠值乜槌鱿至恕拔郎铩保ú簧先魏畏柿希┖汀巴焓铡保ú唤剿糠峙┗Ф愿刂恢植谎斐赏恋赝嘶⑺亮魇В踔脸鱿至烁霰鸹┚獭⒘继锘奈叩南窒蟆U庑┪侍猓荒懿灰鹞颐嵌粤甘嘲踩侍獾木韬蜕钏肌?o:p>

(二)、体制形式的资金占用问题。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实行,给中国农业带来强大的活力。但是,千家万户对农机具“小而全”的重复购置,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发挥大量资金的整体效益;据调查,目前平均每户购买农机具的费用在8000元以上。二是家用小型农机具的利用率较低,农机动力机械的利用率平均在10%左右,而配套机械的利用率权为2%,表面上是农机的闲置,实际上是资金的闲置形成的自然折旧损失,资金浪费是相当惊人的。因此,在农机服务中需要有关部门支持,进一步增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三、扶持“三农”及粮食生产的对策

(一)、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硬件的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干部,应制定粮食生产的长期规划,并研究出一套在现行体制下,组织农民开展防灾救灾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有效措施,如以工代赈、集资办水利等,本着“谁出钱,谁受益”的原则,民主制定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有效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远的办法。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在价格体系,农业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从“民以食为天”这个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国家给农民的优惠政策真正给农民带来好处,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地税系统应在直接为农口生产的企业如农业机构、水利、化肥、农药的企业中,采取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或支农退税扶持政策,这不仅可以涵养税源,让利于农,而且主要利用税收的政策杠杆,扶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这样虽然短期养活了部分税收,而从长远来看,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对县级税收和财政事业的发展壮大,对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建议尽快取消农业税收及各种农税,如“农业四税”,在当前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制企业迅速发展,税源不断增长、整体税收形势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取消农业税势在必行。大部分县级财政已没有征收农业四税的必要。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风险大、困难多,取消或减免农税,或降低农业税率,不仅是合情合理的、应该的,而且是可能的。只有我们财税系统对广大农民群众轻税薄赋,才能使农业增强后劲,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及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为基层地税创造更多的税源,以保护农民休养生息,保证农村长治久安。

涵养范文篇7

在中共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广大农民群众已从粮食直补中得到了实惠,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当前,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怀农民是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保持全国稳定的头等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地税系统面临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农村发展的后劲尚有不足,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在支持“三农”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我们地税系统如何利用税收的杠杆,大力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支持广大农民进一步脱贫致富,是当前摆在地税干部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加大扶持“三农”力度,是地税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就告诫全党全国,“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水源缺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安康、农业粮食的安全,是我们各行各业的首要问题。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告诉我们,农业是百业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粮食价格决定物价,物价影响金融和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八十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和抢购风潮使我们记忆犹新;去冬今春以来粮食价格的波动引发的物价的波动,也是最现实的明证。

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国家粮食的安全,也没有农村个体私营和工商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地方税收事业和各级财政的发展和巩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大力扶持“三农”,是县级地税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为地税事业的长远发展着眼,只有农业的不断壮大,才能使基层地税事业“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近年来在基层农村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价格存在的“谷贱伤农”问题长期存在。由于价格的扭曲,“剪刀差”的日益加大。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2004年与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年相比,柴油由每公升1.5元上升至3.6元,增长2.2倍,农业用电由每度0.3元增长为0.5元以上,增长近一倍,化肥(标准肥)由每公斤0.5元增为1.8元,增长三倍以上。而粮食价格则不增反降。在粮食价格不能表现价值的市场作用下,粮农不肯对土地作较多的投入,更不肯对农田设施基本建设作长期投资K撬担爸值夭蛔话讯瞧ぬ睢保绰阌诖虻憧诹浮E┟穹从辰昀丛诹甘巢牟糠值乜槌鱿至恕拔郎铩保ú簧先魏畏柿希┖汀巴焓铡保ú唤剿糠峙┗Ф愿刂恢植谎斐赏恋赝嘶⑺亮魇В踔脸鱿至烁霰鸹┚獭⒘继锘奈叩南窒蟆U庑┪侍猓荒懿灰鹞颐嵌粤甘嘲踩侍獾木韬蜕钏肌?o:p>

(二)、体制形式的资金占用问题。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实行,给中国农业带来强大的活力。但是,千家万户对农机具“小而全”的重复购置,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发挥大量资金的整体效益;据调查,目前平均每户购买农机具的费用在8000元以上。二是家用小型农机具的利用率较低,农机动力机械的利用率平均在10%左右,而配套机械的利用率权为2%,表面上是农机的闲置,实际上是资金的闲置形成的自然折旧损失,资金浪费是相当惊人的。因此,在农机服务中需要有关部门支持,进一步增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三、扶持“三农”及粮食生产的对策

(一)、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硬件的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干部,应制定粮食生产的长期规划,并研究出一套在现行体制下,组织农民开展防灾救灾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有效措施,如以工代赈、集资办水利等,本着“谁出钱,谁受益”的原则,民主制定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有效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远的办法。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在价格体系,农业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从“民以食为天”这个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国家给农民的优惠政策真正给农民带来好处,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地税系统应在直接为农口生产的企业如农业机构、水利、化肥、农药的企业中,采取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或支农退税扶持政策,这不仅可以涵养税源,让利于农,而且主要利用税收的政策杠杆,扶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这样虽然短期养活了部分税收,而从长远来看,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对县级税收和财政事业的发展壮大,对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建议尽快取消农业税收及各种农税,如“农业四税”,在当前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制企业迅速发展,税源不断增长、整体税收形势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取消农业税势在必行。大部分县级财政已没有征收农业四税的必要。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风险大、困难多,取消或减免农税,或降低农业税率,不仅是合情合理的、应该的,而且是可能的。只有我们财税系统对广大农民群众轻税薄赋,才能使农业增强后劲,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及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为基层地税创造更多的税源,以保护农民休养生息,保证农村长治久安。

涵养范文篇8

是的,少先队需要音乐一直受到领导和音乐家的重视。它有自己的队歌,有自己的鼓号谱,它的坚定、有力而富有儿童语言特点的队歌,鼓号声表现了当代中国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当孩子们齐声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当他们庄严地举着队旗,打着队鼓齐步行进时;当他们以天真的话语朗诵自己的心愿时……多少人被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看到了希望的一代。

孩子的生活需要音乐,少先队的集体更需要音乐带来欢乐和激励。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对于我,作曲是灵魂的自白”,乐圣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孩子虽不懂什么是哲学的启示,音乐却能叩响他们心扉。

六十年前,当少先队的前身共产主义儿童团在闽西苏区成立时,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苏区团中央不忘立即给孩子选定“时刻准备着”作为儿童团的团歌。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主义儿童团……”这一首简短、有力的歌博得孩子的极大喜爱,顿时吸引了许多农村儿童要求参加儿童团,它象号角一样召唤了儿童。记得有一篇华北抗日游击区的通讯报导,记载一个女战士深入农村教唱歌,开始只有几个人,女战士唱一句,孩子们学唱一句,他们越唱越有劲,结果,村里正在吃晚饭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正唱歌的女战士周围,不由自主地都兴奋地唱了起来,可以说在战争年代里,通过唱歌团结教育少年儿童,是党的宣传工作传统,很多老同志在歌咏活动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包括受前苏联歌曲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

1950年全国建立少先队,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即请诗人郭沫若作词,请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家马思聪作曲,为少先队创作了队歌。建队初期参加少先队的当年的队员,现在已是中老年的同志,可能都还记得这首亲切、富有内涵而熟悉的曲调。

新时期少先队队歌选用了电影《英雄小八路》的插曲,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反映儿童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歌曲,是一首受到儿童喜爱的歌,一直歌唱至今。

音乐也广泛地运用在少先队的各种活动中,大小联欢会、春游、秋游、庆祝节日、夏令营,无不需要音乐的伴随。过去常有以一个主题展开的队会,通过诗歌、音乐或戏剧的表述加深印象。这可说是一种很好的传统,在通过音乐文艺表述主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这方面的修养,并易为儿童接受和喜爱。几十年来我国诗人和作曲家热情地为少先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歌曲,丰富了少先队的生活。

如在电影《祖国的花朵》中,少先队员到北海春游,他们划着小船在湖面上抒情地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红星歌》、动画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劳动最光荣》,以及《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多么幸福》、《娃哈哈》、《一分钱》、《嘀哩嘀哩》、《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都是几代少先队员曾经唱过的,很具备儿童性格特点,抒情、激励、幽默而活泼的歌。

涵养范文篇9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的奋斗历史中,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谱写出一幅幅壮丽篇章,形成了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珍贵价值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情操和人文境界,又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红色文化对于引领青年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是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有力思想武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发展的特点,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乘机渗透到青年群体中,给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人造成了不良的思想文化冲击。特别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表面以推崇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为诉求,其本质却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割裂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造成一些青年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虚伪的民主,放弃了树立崇高理想的信念,得了精神上的“软骨病”。而红色文化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的体现,又是中国人民共同凝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凸显,其思想内涵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崇高的理想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等革命和建设时期凝结的宝贵精神品质,就是医治三观紊乱这一思想问题的最佳良药,是清楚认识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增强四个自信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及危害

(一)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第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红色文化关注不够的问题。新时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初见成果的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他们学习基础知识的时代,西方文化正蓬勃地进入中国的公共视野,市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多会选择精彩刺激的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向大众推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戏剧、国画书法等审美形式不被青年欢迎,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式微。而红色文化的教育在青年学生应试的层面所占比例不高,教师们迫于分数压力只讲考点,缺乏对整个红色文化的体系化教育,导致青年学生只求背诵标准答案,却不求甚解也不感兴趣的情况。第二,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对错误意识形态缺乏辨析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将意识形态输出作为他们分裂其他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们往往会将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影视剧、卡通漫画、电子游戏等受青年人欢迎的渠道来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青年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往往缺乏警惕,将自身对西方影视剧中某个夸大虚假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喜欢,直接投射到对西方语言、传统节日和生活娱乐方式等各方面的过分崇拜,缺乏辩证看待和批判性思维。第三,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文化自觉不够、参与和融入先进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不足的问题。费孝通曾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青年大学生因自身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对于偏向严肃的文化内容存在先天的疏离,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情况下,更易于接受娱乐性更强的文化形式,需要文化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争取和引导。(二)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危害。第一,文化自信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崇高信仰,成为错误思潮的推波助澜者。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思潮碰撞激荡的风口浪尖,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容易在思潮的交锋中产生思想的困惑,甚至在一些披着虚伪外衣的西方价值观的诱惑下,背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解构民族英雄、怀疑革命历史,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情绪,不经意间在网络上被阴谋势力所利用。第二,文化自信的缺失会造成青年对民族和社会主义的未来道路失去信心。青年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割裂地看待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未来,导致对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失去自信,陷入浑浑噩噩,缺乏崇高理想信念和为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的勇气和干劲。没有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就不会有民族未来。第三,文化自信的缺失会影响青年继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能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实践和创新,青年大学生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造新时代先进文化的生力军。但是,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十分淡漠,在校园内外不愿意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将自己游离在集体活动之外,既不利于自身健康三观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文化共识的凝聚,对中国文化的未来也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红色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和矛盾的智慧。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余,对与之相生相伴的西方文化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秉持科学的态度,做到全方位地看待各种文化思想,既不崇洋媚外全盘接受,也不闭目塞听完全否定,学习和利用好西方先进文化的有利之处,将其融入中国文化中,才是真正有益的借鉴方式;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的言论裹挟着各类社会思潮,存在谣言横生、观点片面化、思想碎片化等新问题。青年大学生要通过学习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科学文化理论来增强自身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的本领,才能够培养出认清西方虚伪的政治话术和从本质上批判其糟粕思想的思辨能力。(二)有利于大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前景有高度的自信。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在接下来的民族复兴伟业中,其精神文化的光芒将继续照耀前途。2021年央视献礼剧《觉醒年代》中用李大钊先生的一句台词“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讲述了革命者们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在风雨如晦的黑暗中探索的时代,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面科学的旗帜,百年的奋斗历史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当代大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必然抱有坚定的信心。植根于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卓越的民族精神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创新了民族文化,既具有坚强的文化根基,又拥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动力,必然在推动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经验和智慧,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方向。

四、以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涵养范文篇10

一、加大扶持“三农”力度,是地税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就告诫全党全国,“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水源缺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安康、农业粮食的安全,是我们各行各业的首要问题。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告诉我们,农业是百业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粮食价格决定物价,物价影响金融和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八十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和抢购风潮使我们记忆犹新;去冬今春以来粮食价格的波动引发的物价的波动,也是最现实的明证。

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国家粮食的安全,也没有农村个体私营和工商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地方税收事业和各级财政的发展和巩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大力扶持“三农”,是县级地税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为地税事业的长远发展着眼,只有农业的不断壮大,才能使基层地税事业“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近年来在基层农村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价格存在的“谷贱伤农”问题长期存在。由于价格的扭曲,“剪刀差”的日益加大。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2004年与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年相比,柴油由每公升1.5元上升至3.6元,增长2.2倍,农业用电由每度0.3元增长为0.5元以上,增长近一倍,化肥(标准肥)由每公斤0.5元增为1.8元,增长三倍以上。而粮食价格则不增反降。在粮食价格不能表现价值的市场作用下,粮农不肯对土地作较多的投入,更不肯对农田设施基本建设作长期投资K撬担爸值夭蛔话讯瞧ぬ睢保绰阌诖虻憧诹浮E┟穹从辰昀丛诹甘巢牟糠值乜槌鱿至恕拔郎铩保ú簧先魏畏柿希┖汀巴焓铡保ú唤剿糠峙┗Ф愿刂恢植谎斐赏恋赝嘶⑺亮魇В踔脸鱿至烁霰鸹┚獭⒘继锘奈叩南窒蟆U庑┪侍猓荒懿灰鹞颐嵌粤甘嘲踩侍獾木韬蜕钏肌?o:p>

(二)、体制形式的资金占用问题。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实行,给中国农业带来强大的活力。但是,千家万户对农机具“小而全”的重复购置,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发挥大量资金的整体效益;据调查,目前平均每户购买农机具的费用在8000元以上。二是家用小型农机具的利用率较低,农机动力机械的利用率平均在10%左右,而配套机械的利用率权为2%,表面上是农机的闲置,实际上是资金的闲置形成的自然折旧损失,资金浪费是相当惊人的。因此,在农机服务中需要有关部门支持,进一步增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三、扶持“三农”及粮食生产的对策

(一)、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硬件的投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干部,应制定粮食生产的长期规划,并研究出一套在现行体制下,组织农民开展防灾救灾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有效措施,如以工代赈、集资办水利等,本着“谁出钱,谁受益”的原则,民主制定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有效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远的办法。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在价格体系,农业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从“民以食为天”这个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国家给农民的优惠政策真正给农民带来好处,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地税系统应在直接为农口生产的企业如农业机构、水利、化肥、农药的企业中,采取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或支农退税扶持政策,这不仅可以涵养税源,让利于农,而且主要利用税收的政策杠杆,扶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这样虽然短期养活了部分税收,而从长远来看,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对县级税收和财政事业的发展壮大,对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建议尽快取消农业税收及各种农税,如“农业四税”,在当前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制企业迅速发展,税源不断增长、整体税收形势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取消农业税势在必行。大部分县级财政已没有征收农业四税的必要。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风险大、困难多,取消或减免农税,或降低农业税率,不仅是合情合理的、应该的,而且是可能的。只有我们财税系统对广大农民群众轻税薄赋,才能使农业增强后劲,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及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为基层地税创造更多的税源,以保护农民休养生息,保证农村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