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0:38:36

果品范文篇1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01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01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市场上,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二、果品产业发展规划

**年至**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12.5万亩,其中:柑桔发展8万亩(锦橙3万亩,夏橙5万亩),优质梨2.5万亩,桃李等2万亩。到**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20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果品生产增加值1.77亿元,税收1939万元。其中:柑桔发展到35万亩(锦橙22万亩,夏橙5万亩,红桔4万亩,脐橙、桠柑等4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2亿元,增加值达1.5亿元,税收1664万元(锦橙产量5万吨,产值0.7亿元,增加值0.5亿元,税收560万元);优质梨发展到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200万元,增加值877万元,税收96万元;桃李等发展到10万亩,产量2.8万吨,产值2240万元,增加值1637万元,税收179万元。

三、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发展资金。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的发展要求,需果品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就目前看,资金投入较少。一是农民不原出钱发展果品生产,全县在县外打工的农民达30多万人,每年打工收入达2.4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发展三产业上,用于发展果品生产的资金较少;二是乡镇近年财政较困难,在果品产业发展中,很少有资金安排;三是据了解,今年县上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果品生产的发展资金只有75万元,较去年少一半,退耕还林政策也只有2万亩(其中柑桔1.5万亩,优质梨0.5万亩);五是去年县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换的扶贫资金,经过县上有关单位验收后,至今部分乡镇资金还没有到位。

(二)部分乡镇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果品产业发展认识不够,认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产的发展,但“卖果难”现象仍然突出,没有真正将果品生产工作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仗来打,对今年工作及“届期”规划思路不够清晰。如江里片区县上规划发展优质梨,但该片区的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县上硬性规定发展优质梨,而农民认为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优质梨,愿意种植柑桔,因此这些乡镇领导对发展优质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县上规划的任务难以完成。

(三)部分乡镇规划不成片。前两年虽然新植的柑桔、优质梨面积比较大,但由于没有集中规划成片,而是分散种植,不利于田间管理;加之建园的基础条件差,管理技术没有到位;特别是去年其他部门从县外引进的优质梨种苗质量差,导致果树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四)果树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没有督促、指导果农按照科学技术要求抓好果树生产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壮果、病虫综防、树盘覆盖、果实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实用技术落实到位差,特别是今年少数乡镇出现了柑桔高换树不能下砧的问题。

四、果品产业发展中的对策

(一)借鉴工业思维模式。用工业思维谋划果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按照技术高新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园办成“绿色工厂”,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全面提升果品产业升级。

(二)推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业主开发运作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在果品业发展中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要主动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企业建立合约关系,为果品加工争取订单。大力争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工商企业、私营业主到我县落户,从事果品鲜销及批发市场建设。壮大果品生产者及运销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

(三)探索绿色食品生产模式。果品业本质上即是一个生态型产业。“猪——沼——果”生态模式实用性强,经济、环保效益高,颇受果农的欢迎。要进一步合理利用果品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值,大力引进环保技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发生产绿色食品。

五、果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县政府应设立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等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和兑现今年果品产业发展资金,以确保果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果品范文篇2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开展果品安全生产督导检查,通过专项行动,重点查处违法使用禁用农药和化学药品添加剂的行为和农药残留超标的果品,查清果品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及时消除隐患,防止重大果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果品产业健康发展。全面增强果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果品质量监管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推动林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二、督导任务:

(一)开展果品生产环节的检查督导。检查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安全使用情况,产地周围企业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废料的情况,监督检查投入品登记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生产经营档案、索证索票制度情况。彻底清查果品生产过程中未经许可使用的投入品的类别、名称、来源、用途、用法等情况。检查果品安全生产制度执行及监管情况,果品生产记录和果品检测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是水果中使用的禁限用农药、化合物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开展果品储存、流通环节的检查督导。检查果品采收后存放环境,是否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它化学物质,在储存过程中防腐、保鲜剂和其它化学药品使用情况,储存果品来源及销售台帐登记情况。

(三)开展果品加工环节的检查督导。重点检查果品加工过程中的生产环境、果品原料来源、化学添加物品使用情况、产品质量检测情况、产品销售去向登记情况。

三、督导检查方法

本次检查督导采取“听、查、看”的形式:

1、听:听取县区工作汇报。

2、查:查看与检查督导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和图表。

3、看:实地查看和实物检查。现场察看果品生产基地生产情况,果品储存情况和加工运输销售情况。

四、督导检查要求

1、检查督导组要认真负责,检查结束后要形成书面报告,检查人员要签字。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督导检查不走过场。

果品范文篇3

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倾力打造中华大果园。“实施中华大果园10处特色园建设”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012年度十件实事之一,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是制定了中华大果园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全县果品生产布局,结合旅游开发,完成了10处特色园的详细规划:年内基本建成苹果园、樱桃园、葡萄园、桃园、林果大观园等5处特色园,生态科技园、百果园、柿子园等其它特色园部分建成。二是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特色园建设进展顺利。经检查验收,已基本建成了6处特色园,分别是:中庄镇的苹果园,燕崖乡的大樱桃园,东里镇和张家坡镇的巨峰葡萄园,西里镇、徐家庄乡和土门镇的桃园,大张庄镇的红提葡萄园以及镇和悦庄镇的县城北部林果大观园。这些特色园吸引了济南、青岛、等地的十几万游客来此赏花、摘果、观光,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加了果农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月份,县人大常委会对特色园建设进行了视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他特色园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三是围绕中华大果园10处特色园建设,全县新发展大樱桃、苹果、葡萄、核桃等名优特果品1万亩,完成老劣果园改接换优2万亩,引进果品新品种23个,全县果品品种优化率达到92%以上。

(二)全力抓好标准化林果基地建设。“标准化林果基地建设”是全市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中的一项重点工程,我县作为全市林果生产重点县,我们全力抓好工程的实施。一是加强领导。中心整合技术力量,组建了重点工程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二是很抓落实。年内,全县改建、提升以“沂蒙山”牌为主的优质标准化林果基地15.69万亩,其中苹果5.6万亩,桃4.09万亩,葡萄2万亩,大樱桃1万亩,超额完成了市里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三是抓好示范园建设。全县共建立果品标准化示范园30处,其中,分别在中庄镇、大张庄镇、西里镇和燕崖乡建设红富士苹果、红提葡萄、中华寿桃和大樱桃四处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截至目前,全县果品标准化生产达到46万亩,年内推广先进实用技术3项,实施配方施肥23万亩,疏花疏果40万亩,人工及壁蜂授粉35万亩,完成各类果实套袋20亿个。

(三)认真抓好县城北部林果大观园建设。我们根据林果大观园旅游综合规划要求,结合林果发展现状,制定了林果大观园果树整合提升工程规划方案,项目区内共规划果园总面积14200亩,需新栽各种果树4200亩,整合提升10000亩。经检查验收,园内共栽植栽植苹果、大樱桃、山楂、核桃、板栗等各类经济树11.8万余株,折合3800余亩,成活率在96%以上,原有果园的综合管理水平也有较大提升。在大观园内建成4处特色采摘园(镇和悦庄镇各两处),新建凉亭19座,铺设进园道路26条,计4000余米,平整停车场2处,修建休息服务场所5处,设置宣传广告、采摘引导牌等35块。各采摘园于国庆节期间成功举办了旅游采摘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切实搞好果品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一是加大果品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以红富士苹果获得2012年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专供果品和全省首家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为契机,加大果品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先后组织参加了在青岛、济南举办的牛郎织女爱情文化传说暨奥运专用苹果推介会、中国苹果节和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等活动。沂蒙山品牌获得2012年全国果菜产业十大驰名品牌。二是规范果品包装标识。针对全县的果品包装标识混乱、特色不突出的问题,统一设计了四种规格的包装标识,向全县推荐使用,县财政并给予一定的补助,进一步规范了高档果和礼品果的包装标识。三是积极开展了沂蒙山果品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工作,目前,申报材料已逐级上报到省工商局。四是加强果品保鲜储藏设施建设。年内,新增果品保鲜储藏能力1000万公斤,果品加工储存率有了新的提高。

(五)切实抓好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一是抓好高层次的集中培训。年初,全市果树高新技术培训班在我县举办,另外,我们先后聘请山农大、青岛农大、省植保所、省果树所的专家教授及日本果树专家小林良次来我县举办技术培训班6期,共培训果树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近期,我们又聘请了辽宁果树所、省果树所、山农大的专家教授,先后在张家坡、、中庄、燕崖等乡镇,举办了有机果品生产培训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抓好现场培训。根据果树生产需要,中心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和重点园片,进行实地现场培训,对中庄、东里、张家坡等果品生产重点乡镇,按果树生产流域逐村进行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果树技术培训班250多期,培训果农2.26万余人次。三是利用现代媒介进行技术宣传和推广。在县电视台制作技术讲座4期,在《通讯》刊登果树技术资料8篇;编发《果树生产简报》四期,向全县果农发放果树管理年历6万余份。四是设立了2部专家服务热线,对果农遇到的难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问必答,随叫随到,无偿提供服务,全年通过热线电话解答果农咨询460余人次。

二、创新创优工作情况

(一)认真抓好绿色有机果品生产。一是大力推行优质果袋。利用我县被确定为农业部苹果套袋示范补贴项目区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好6000亩苹果高档内红双层果袋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县苹果、桃和葡萄生产中,全面推广使用高档果袋,生产优质果品。二是推广安全高效果树生产新技术。在市、县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在西里、中庄、燕崖选择了三处不同类型果园安装了314盏频振式杀虫灯,对1万亩果园害虫进行了无害化杀虫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杀虫效果;进行了控释肥和沼液沼渣的示范推广工作,全县控释肥和袋控肥达到12万亩,沼液沼渣施肥5万亩。三是为有机果品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全县有机农产品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以后,围绕有机果品产生,组织了果树技术人员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咨询有关专家教授,初步确定了杀虫灯、粘虫板、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等十几种控制病虫害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替代现在普遍使用的化学合成农药,初步确定了生物菌肥、有机肥、沼液、沼渣等十几种肥料种类,替代普同的化学合成肥料。以便在今后的有机果品基地建设中推广使用。

(二)茶叶试种圆满成功。聘请了省内茶叶专家作指导,组织了外出参观学习,从茶园选址、种籽购进、茶籽处理和播种,到苗期管理、越冬防寒,固定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提供服务和指导,全县共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在土门、东里、张家坡、石桥四个乡镇新发展茶叶571亩,超额完成了500的规划任务。

(三)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一是积极争取了全市苹果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我县设立,我县成为全省首家拥有市级苹果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县。二是“20万亩红富士苹果优质综合开发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积极争取农业大学和省果树所设立了全国苹果行业创新项目示范基地,该项目主要对果园树性改造、栽培模式及控释肥进行研究,将为我县今后果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开展全方位综合服务。在抓好技术推广、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完善专用农资服务网络,逐步拓展品牌服务领域,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今年县果树技术协会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省的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召开,县果树技术协会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县果树中心被评为全市巾帼科技培训先进单位。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年内,新发展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每周五集体学习,开展了专业技术比武活动,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三是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深化年”主题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围绕“弘扬‘精神’,强化‘八种意识’”,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及业务技能学习,认真查摆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限期加以整改,健全和完善了各项制度,形成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四是认真开展了“法律进机关”集中推进年活动,通过学习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五是认真组织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组织22名干部职工三次到所帮扶的贫困户家中,按照“六到户”的要求建立帮扶关系,并给他们送去了大米、面粉、花生油等生活物品及部分现金,人均达到316元。六是扎实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立了“科学发展、调整富民”的主题和“抓好四项工程,促进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载体,重点解决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七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政承诺,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和中心的各项制度,做到了令行禁止,步调一致。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稳定工作,在中心内部形成了上下一心、团结稳定、扎实工作的好局面。

四、存在问题和主要经验

果品范文篇4

为进一步加快全市果品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确保“三、四、三”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如期实现,制定本意见。

一、重大意义

到2005年底,全市果树面积126.5万亩,果品总产15.8亿斤,产值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果品业己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发展果品业可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发展区域特色果品产业可使全市的农业产业格局更加趋于合理;大面积发展果树,可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优化环境的作用,有利于加快我市绿化进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果品龙型经济的壮大发展,带动果品相关产业链的延伸、膨胀和发展,对全市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优势条件

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区,适于多种落叶果树生长,除苹果、梨、桃外,还有枣、杏、葡萄、柿子、核桃、石榴等,生产的果品具有优良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品质,*红富士苹果、*鸭梨、杏梅,深州蜜桃、枣强马莲小枣、*黄口大枣、*仕女红桃等地方特色果品在市场上久负盛誉,驰名中外;我市人少地多,高于全省及全国人均占有土地水平,目前全市仍有100多万亩沙化地、盐碱地,为果树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土壤资源保障;我市劳力资源丰富,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果品生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发挥劳动力资源多的优势,提高我市果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我市广大果农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掌握了常规生产技术,林业系统有一批高学历、深资历、较高职称和较多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指导和带动广大果农提高果树管理水平、生产优质果品,为全市的果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市位于冀东南,境内有京九铁路、106国道、石德铁路、石黄、石德高速公路,近可直抵京、津、石、远可达港、澳,为我市的果品生产发展,为果品走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交通便利条件。

三、指导思想、坚持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发展区域经济、特色经济和龙型经济的要求,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果品,努力建设果品强市,实现果品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坚持原则:全市果品业发展坚持如下五大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调整和发展的重点及内容,充分发挥市场对果品资源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二是坚持质量和效益第一的原则,在果品生产能力稳步增长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把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三是坚持调整与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与调整的关系,以调整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调整;四是坚持生产、加工、流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生产和加工为基础,确保流通快速发展,以流通促进生产和加工的发展与提高;五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发挥区域和品种比较优势,尽快形成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构建和打造一县一品、两县一品和一县多品区域特色发展新格局。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果树总面积稳定在190万亩以上,其中新发展果树60万亩,果树高接换优10万亩,新发展果树设施栽培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0亿斤,果品的贮藏率达到38%,果品业年产值达到11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果品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体系比较发达,果农收入大幅度增加,集中产区果农人均果品收入2000元以上,基本实现果品强市目标。

四、建设重点:

“十一五”期间,*市果品业发展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一)果品布局优化和调优工程

全市着力发展和建设五大外向型区域特色果品基地120万亩。其中以深州、*、*三县市为重点建设创汇型优质梨40万亩;以深州、*、安平三县市为重点建设优质鲜桃系列基地35万亩,使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鲜桃果品基地;以枣强、故城、武强三县为重点建设优质枣外向型基地20万亩,以冀州、*两县市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基地20万亩;以*、景县、桃城区为重点建设优质小杂果基地5万亩。在果树品种上突出发展优势新品种、地方特色品种和市场适销对路的品种,努力建设区域特色果品基地。苹果主要是发展优系红富士、嘎啦、美国八号等优新品种;梨主要是发展黄金、圆黄、晚秀、绿宝石、晚秋黄梨等梨优新品种;桃突出发展深州蜜桃,重点发展优系大久保、中华沙红、红岗山、大京红、美帅、仕女红桃等优新品种;红枣主要发展马莲小枣、冬枣、黄口大枣、金丝小枣等优新品种。小杂果主要发展杏梅、李子、杏等树种的优新品种公务员之家

(二)果品提质增效工程

一是建设和完善果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大果品生产标准实施力度。二是加快建立健全果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尽快启动市果桑花质量监督检验站开展工作,全市完成3~5个县市级果桑花质量检测机构建设。三是健全果品病虫害防治体系。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大力推广生物、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充分利用天敌防治主要害虫,形成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四是加快无公害果品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对全市果品生产和经营全面实行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行果品市场准入制度,对农药和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果品禁止进入市场交易。加强与周边市的区域合作,实现果品检测互助互认,加大对国外、省外进入我市市场果品的监督检测力度,确保果品食用安全。

(三)果品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重点抓好“华发”、“鸿志”、“东方”、“津霞”等10家果品龙头企业和组织,到2010年力争使年产值超亿元的市级龙头企业和组织达到3家,全市果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的果农户数力争占到全市果品农户数的70%。

发展现代化气调库,由现在的3家增至10家,建设和改造机制恒温库,进一步改善果品贮藏保鲜条件。新上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0条以上,使全市梨、苹果、红枣等主要果品60%以上实现采后处理,提高果品商品质量和档次。提高果品精深加工能力和附加值,到2010年,全市果品加工能力要达到果品总产量的25%,果品深加工带来的附加值与初级产品的价值比由目前的0.6:1提高到1:1。加快果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集中产区大型果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在深州、*、*、枣强、*等地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交易市场和果品专业销售市场。在主销区大中城市建立连锁店和专营店,开展异地直销,尽快形成多层次、多产、渠道的果品销售市场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实行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对建设果品强市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果品业发展纳入本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和实施本地果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要层层建立目标和工作责任制,推行县、乡、村三级“一把手工程”,明确主要领导同志的责任,任务到人,目标量化,一抓到底。各级主管负责同志,要将果品业发展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亲自规划、狠抓落实、严格调度,通盘掌握好整个工作的进展情况,认真抓好落实,确保计划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考核评比奖惩制度,市委、市政府对在果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二)广泛深入宣传,全面组织发动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专题节目、开办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展果树的重要性,宣传国家有关政策,采取县、乡、村层层召开干部群众动员大会的方式,进行广泛的组织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行政领导讲形势、讲政策,技术干部讲效益、讲技术,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利用赶科技大集、培训会、发放明白纸的形式,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方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调结构、发展果树,促进增收的积极性,把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果品业的布署,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

大力实施以提高果品精深加工能力、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和贮藏保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龙头企业技改扩建工程,积极谋划兴建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项目。强化金融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机制活、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省支持果品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扶贫开发、农业开发和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等项目资金向果品倾斜,积极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资金发展果品基地,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果品业发展项目的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增加贷款规模,市、县级财政也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果品业的发展。

(四)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建设,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

依托果品龙头企业和组织,加快组建市、县级果品行业协会及苹果、梨、桃、枣等主要果品的行业分会和县、市、区特色主导果品的行业协会,并赋予协会必要的协调和服务职能。加强对协会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不断完善协会章程,健全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实现公平有序竞争,提高整体效益。鼓励果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企业和组织,成立企业、组织联合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县政府要在财政补贴、贷款扶持、税收减免、简化注册登记手续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使行业协会和联合会为企业和果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果品范文篇5

一、总体要求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开展果品安全生产督导检查,通过专项行动,重点查处违法使用禁用农药和化学药品添加剂的行为和农药残留超标的果品,查清果品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及时消除隐患,防止重大果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果品产业健康发展。全面增强果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果品质量监管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推动林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二、督导任务:

(一)开展果品生产环节的检查督导。检查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安全使用情况,产地周围企业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废料的情况,监督检查投入品登记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生产经营档案、索证索票制度情况。彻底清查果品生产过程中未经许可使用的投入品的类别、名称、来源、用途、用法等情况。检查果品安全生产制度执行及监管情况,果品生产记录和果品检测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是水果中使用的禁限用农药、化合物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开展果品储存、流通环节的检查督导。检查果品采收后存放环境,是否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它化学物质,在储存过程中防腐、保鲜剂和其它化学药品使用情况,储存果品来源及销售台帐登记情况。

(三)开展果品加工环节的检查督导。重点检查果品加工过程中的生产环境、果品原料来源、化学添加物品使用情况、产品质量检测情况、产品销售去向登记情况。

三、督导检查方法

本次检查督导采取“听、查、看”的形式:

1、听:听取县区工作汇报。

2、查:查看与检查督导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和图表。

3、看:实地查看和实物检查。现场察看果品生产基地生产情况,果品储存情况和加工运输销售情况。

四、督导检查要求

1、检查督导组要认真负责,检查结束后要形成书面报告,检查人员要签字。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督导检查不走过场。

果品范文篇6

一、调整果树种植结构改造提升传统特色果品品质势在必行

*乡位于燕山余脉东段,属于半山地丘陵区,全乡耕地面积29000亩,其中果树面积20000亩,酿酒葡萄面积4500亩,其它作物面积4500亩,主要品种以梨、苹果、桃、杏、葡萄等为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乡出产的蜜梨曾送给伟大领袖,被全国人民所知,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至90年代初,由于*乡的特殊地理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种植果树经验,果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尤其以桃树的种植面积发展较快。其中,早、中、晚熟桃多达十几个品种,在冀东地区乃至全国*乡桃以其种植早、品种多、规模大、质量好的优势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主要品种有雨花露、庆丰、九宝、京玉、金宝、绿化九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全乡桃树种植面积达1万亩,年产鲜桃2500万公斤。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乡果品优势地位明显趋弱,市场竞争能力不断下降,果农靠种植果树的收入明显减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导产品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桃树投入产出效益明显下降。一是桃品种老化问题日渐突出。*乡现有桃树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随着优质桃新品种的不断推出,新发展的桃树品种主要以新、特为主,品质和产量俱佳,*乡现有桃树品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已栽植的桃树大部分已过了盛果期,亟待更新改造。桃树的生理特性是见效早,丰产早、易管理、树龄短,一般管理好的树龄20年左右,盛果期在8—15年间,15年树龄后的桃树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逐年下降。到目前,*乡栽植的桃树树龄基本上都在20年以上,加之前几年持续干旱,水资源缺乏,桃树自然死亡严重,存活的桃树发育也不够旺盛;三是病虫害对桃树构成较大威胁。近年,食心虫在*乡危害及其严重,尤其是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对桃树危害性更大,造成好果率不足20%。随着剧毒农药的禁用,加之群众采取的防治技术措施不规范统一,单户经营各自为战,喷药时间不集中,用药品种多样化,害虫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病果多,甚至绝收。为此,群众刨掉了不少桃园。近三年来,鲜桃收入由过去的户均1万元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千元,甚至有的种植户一年下来还赔钱。鲜桃的产量和产值成倍下降,到目前,*乡桃种植面积已减少到不足2000亩。

2、蜜梨、京白梨等传统特色产品品质退化问题严重。现有的蜜梨、京白梨等传统特色产品,由于近年来缺乏统一的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品质退化问题也日趋突出。蜜梨、京白梨果实个大、肉细、汁多、味甜、耐贮的特点逐步被果个变小、果肉变粗、果汁变少、果味变淡而取代,亟待对蜜梨、京白梨等传统优势特色果品品质进行改造提升。

3、适宜旅游、观光、采摘的生态果园,特色果园,文化果园发展缓慢,果树种植结构难以适应市场需要。目前,*乡果品种植结构仍以追求产量为主,传统大宗果品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特色果品少,忽略了果品内涵潜力的挖掘。特别是适宜旅游、观光、采摘的生态果园,特色果园,文化果园发展缓慢,*乡山、水、花、林自然景观虽然美丽,但缺乏必要的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形不成观光、采摘、旅游的小气候。另外,文化水果开发缓慢,带字水果,有字水果,印字水果、无公害水果,保健水果等没有很好的与传统特色果品有机结合起来。

二、调整果树种植结构,改造提升传统特色果品品质,发展乡村观光农业的主要措施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核心就是要突出地方特色,调整种植结构,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培育优势特色产品,发展乡村观光农业,以此吸引游客、顾客,不断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目前,*乡现有的25000亩果树面积中,需要通过改造提升稳定的果树面积17000亩,需要通过引进新品种进行结构调整的果树面积8000亩。

1、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启动蜜梨、京白梨传统特色品种改造提纯科技示范工程

蜜梨、京白梨作为*乡的传统优势特色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蜜梨平均单果重150克,果色金黄,果斑极小,口感甜脆,皮薄有透明感,常温下可贮存到来年5月,是我省极少有的品种。京白梨8月下旬采收,平均果重150克,放置一段时间后呈浅黄色,果点浅淡,果味清香浓郁,口感细腻多汁,品质上等,是中秋节、国庆节期间不可缺少的佳品。目前,*乡现有蜜梨、京白梨3000多亩,年产350万公斤。针对蜜梨、京白梨品质退化问题,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启动蜜梨、京白梨品种改造提纯科技示范工程。主要任务是通过田间试验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纯,优化、改造京白梨、蜜梨生产类型,筛选出适合冀东地区推广的蜜梨、京白梨优系品种;研究适合冀东地区生态环境的蜜梨、京白梨优质丰产栽培的树形、留果指标和果袋种类等;建立冀东地区蜜梨、京白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完成昌黎原产地域产品昌黎蜜梨、昌黎京白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今年,在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专家教授、县内果树专家、果农参加的联合考察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完成了对蜜梨、京白梨生长情况实地考察任务,为明年准备进行田间嫁接试验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西张村、东张村建立密梨、京白梨示范基地200亩。

2、建立燕龙板栗、薄皮核桃等干果新品种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节水型果树新品种的发展

燕龙板栗干果新品种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选育出的一个集寡雄、高产、个大、色好、优质、可短截、适于密植等优良性状于一身的板栗新品种。该新品种的突出特性为:寡雄、高产,3年生嫁接树折合每公顷产量4864.5公斤;个大、色好、质优,坚果平均重为10.2g,果面茸毛很少,呈红褐色,油亮美观,果实质地糯性,细腻香甜,糖炒品质优良;可以短截、适于密植,该新品种可在结果母枝下部形成混合花芽,适于进行短截修剪,短截后的果枝率为52.2%—61.7%,较一般品种提高50%以上,适于密植栽培,亩栽培量可达166株;新植4年(嫁接第二年)栗园进入盛果期,比其他品种和技术早5年左右。重点在山坡地、水源条件差的地方示范推广板栗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今年,由县科技局投资建立了3亩板栗种质资源苗圃,5亩燕龙板栗干果新品种示范园。在长峪山、正明山发展矮化板栗示范基地300亩。

针对*乡长欲山村100多亩百年板栗大树管理粗放、产量不高的问题,实施板栗大树低产改造科技示范工程。主要针对板栗大树存在的问题,采取高接换头嫁接新品种,去掉中心枝干,培植开心型树势,促进堂内结果的技术改造模式,从而达到提高大板栗树产量和品质的目的。同时,配合*象花果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发长欲山百年板栗大树乡村观光游,逐步形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带。

引进高产、早丰、密植薄皮核桃新品种,建立薄皮核桃新品种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后*村、梁各庄村、坎上村等发展矮化核桃示范基地300亩。

3、建立大樱桃采摘生态农业观光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大樱桃特色果品的发展

借鉴山海关大樱桃农业观光采摘园的模式,建立10亩大樱桃新品种科技示范园,采用玻璃光沼气罐处理农家肥,确保大樱桃优质、无公害,打造昌黎大樱桃知名品牌。辐射带动五峰山大樱桃示范基地100亩。依托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旅游景点,充分挖掘*乡山、水、花、果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旅游线路逐步向*乡花果山引伸,形成独特的蜜梨采摘园、京白梨采摘园、板栗园、板栗大树观光园、核桃园、大樱桃采摘园等,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果品范文篇7

关于魏晋—隋唐时期(约相当于公元三至九世纪)我国北方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的情况,农史及中古史研究者虽曾间或言及,但均十分简略,不能使人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总体印象。有鉴于此,笔者多方杷梳史料,试图对此作一力所能及的考述,以期对当时这一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情况,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认识。综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肯定: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较之前代有一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一、传统果树品种增加、分布区域扩大,并涌现了一批优质名产和著名的果品产区;二、汉代以后陆续传入内地的多种外来果品,这一时期逐渐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成为常见果树,并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三、果品加工较之前代亦有所进步,果品加工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分别略作陈述。

一、传统果品继续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当家果品仍旧是本地原产的枣、栗、桃、李、杏、梨等若干种类,但这一时期,上述果品的生产在前代基础上又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品种增加、产地扩大、名品辈出,这在郭义恭《广志》、贾思勰《齐民要术》及其它文献中多有反映。以下略加分述。

1、枣自上古以来,枣即是北方地区的当家果品之一,先秦文献中已有栽培和收获的记载[1];至汉代,已出现安邑(今山西夏县、运城一带)等著名产区,生产规模甚为可观[2]。

至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枣树种植甚为广泛,晋·傅玄《枣赋》称:当时枣子分布,“北阴塞门,南临三江,或布燕赵,或广河东”,其枣“离离朱实,脆若凌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当夏之珍,坚者家干,荐羞天人。……”[3],诚为分布广泛的美果嘉啖。

由于枣子种植的发展,当时涌现了不少品质嘉美的名枣品种及著名产区,明确见于文献记载的枣名已达数十个。据郭义恭《广志》[4]记载,当时闻名于世的有:河东安邑枣、东郡谷城紫枣、西王母枣、河内汲郡枣、东海蒸枣、洛阳夏白枣、安平信都大枣、梁国夫人枣等名品,此外尚有大白枣(名曰“蹙咨”,小核多肌)、三星枣、骈白枣、灌枣;又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氐枣、木枣、崎廉枣、桂枣、夕枣等不同名目,大体反映了当时枣子的重要品种及其产区。

河东地区产枣甚盛,品质亦佳,《齐民要术》卷4《种枣》第三十三引《尔雅》“郭璞注”称:“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曹魏时安邑枣为“御枣”,时称龙眼、荔枝不能比[5],正因为当地枣子品质上乘,故连南方人亦盛加称赞[6]。至唐时,该地区所产干枣为贡品[7]今河南境内的汲县、新乡及洛阳等地,当时也是著名的产枣区,分别产有“河内汲郡枣”(一名墟枣)、“洛阳夏白枣”等著名品种。河北地区的安平信都(在今河北冀县一带)也以产枣著称,该地所产枣,史书记载甚多,魏晋人士盛加称赞[8]。另外《太平御览》卷965《果部》二引杜宝《大业拾遗录》还记载有一种“仲思枣”,“枣长四寸、五寸围,紫色细文文绉,核肥有味,胜于青州枣”。传说是北齐时一位名叫仲思的仙人得此枣种之,故亦名“仙枣”,“海内唯有数树”;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信都曾上贡400颗。又据《元和郡县志》卷17《河北道》二“冀州”载:当地有“煮枣故城”,“在(信都)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每煮枣油,即于此城。”可见这一地区中古时代产枣甚盛,而且品质特嘉。

今山东省境内亦多产名枣,其中东郡谷城(今山东东阿一带)的紫枣,枣长二寸;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与山东临沂交界地区)还特产一种“蒸枣”;此外,《齐民要术》又记载当时青州齐郡西安、广饶二县(今山东临朐至寿光一带)所产的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相传该枣是乐毅破齐时从燕地带来的良种[9];至唐代青州北海郡亦以美枣称贡[10]

“西王母枣”为中古文献中出现频率甚高的名枣之一,据称西晋时宫苑之内栽有不少[11];十六国时石虎亦于邺城苑内种之[12]北魏时,洛阳城内亦有种植[13]不过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枣,诸书记载不一,《广志》云其“大如李核,三月熟”,应是一种小枣,但据上引其它文献则又象是一种果实特大的枣。不过,枣子再大,亦不可能达“三子一尺”甚至“长五寸”[14],这当是文人夸饰之词;至于西王母枣的成熟期,诸书记载亦不一,《广志》称“三月熟”应无可能;《邺中记》称“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又嫌太晚,《洛阳伽蓝记》云“霜降乃熟”则近合理。诸书记载出现如此多的矛盾和不合情理,令人怀疑“西王母枣”是不是一种实指的枣名。无论如何,这至少说明当时北方盛产品质佳美的好枣,故人们每以仙品视之。

由于枣子在古代不仅是果品,而且还常作粮食,故政府对于枣树栽培亦特别重视,自北魏至于隋唐,“均田制”都规定受田民户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枣及其它杂树果木,如《魏书》卷110《食货志》云:“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夺其不毕之地。”[15]这类制度规定,无疑大大促进了枣树种植的发展。

2、栗栗也是古代北方的重要果品,《诗经》中已见有记载;至汉代,《史记·货殖列传》称“燕、秦千树栗”,其经营者富可比千户侯。至中古时代,栗子生产又有所发展,《齐民要术》卷4设有《种栗》专篇,《四时纂要》也多处讨论栗子的生产与加工。大体上说,魏晋—隋唐时期北方的栗子,仍以燕赵地区和关中一带出产最多,是两个最大的产区,所出栗子品质也最好。对燕赵地区的栗子,郭璞甚为推重,其《毛诗疏义》说:“五方皆有栗,周秦吴杨(案:杨当作扬)特饶,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卢毓《冀州论》也称:“中山好栗,地产不为无珍”[16];唐朝时期,栗曾是幽州的重要土贡品[17]。关中地区也产好栗,郭义恭《广志》说:关中有一种大栗,“如鸡子大”[18]。中古时期,栗子不仅作果品,出产丰富的地区也以此充粮。此外,当时北方地区还出产一种榛栗(即榛子)[19]。不过,榛子自古即以野生为多,中古时代、特别是饥荒时期,人们常入山采以充食。

3、桃和樱桃桃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在先秦已被人工种植,多次见于当时文献的记载,如《诗经·魏风》中有《园有桃》篇,《诗经·国风·桃夭》中的“桃之夭夭”,更是人们所熟悉的诗句;至汉代,北方人民已培育有不少桃子品种,单《西京杂记》即记载有10个品种[20]。及至魏晋以后,北方地区桃的生产又有了一定发展,郭义恭《广志》记载说:当时的桃有冬桃、夏白桃、秋白桃、襄桃、秋赤桃等,其中秋赤桃品质甚美[21];散见于其它文献记载的桃树品种还有不少个。魏晋北朝时代北方的桃,声名最著的品种有邺城的勾鼻桃,栽种于石虎的苑内,据称这种桃大可重至三斤或二斤半[22];此外还有洛阳华林园内的“王母桃”,这种桃“十月始熟,形如括(案:当作栝)蒌。俗语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劳’。亦名‘西王母桃’”[23]。历史文献关于西王母桃的记载甚多,这与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神话传说的流传有关。

不过,在唐代,文人们说得最多的却是樱桃。樱桃,一名含桃,又名楔桃,虽然自古即以桃名之,但实际上并非桃类。

早在先秦时代,樱桃已用于宗庙祭祀[24]。西晋时代,宫廷内苑颇多种植,《晋宫阁名》称:“式乾殿前,樱桃二株,含章殿前,樱桃一株,华林园樱桃二百七十株。”[25]唐代两京樱桃种植甚盛,宫廷内苑也栽种有不少,当时皇帝每以樱桃赐与大臣,臣子承恩受赐后,往往要写下感激涕淋的谄媚诗章[26];新进士及第,常要开所谓“樱桃宴”,时俗十分重视,以致一些人不惜重金置办。[27]

4、李同样古老、而且栽种广泛的果树还有李,在先秦时代亦已人工栽种。至汉代,据称汉武帝建上林苑时,群臣所献的李树良种就有8个。[28]至魏晋北朝时期,李的品种增加了不少,《广志》即记载有:赤李、麦李、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当作房)陵李、糕李、柰李、劈李、经李、杏李、黄扁李、夏李、冬李、春季李等15个品名,贾思勰又增记了木李和中植李。[29]当然,当时声气最大的李并非产于北方,而是出自房陵(今湖北房县),时人诗文屡有提及。魏晋时期人们对李似乎很重视,有人家有好李,只因怕别人得到其种,竟然在卖李时总要把李核钻破[30]。不过,唐代文献中关于栽李吃李的记载似乎不多,不知是什么缘故,也许象当时禁食鲤鱼那样,因唐朝皇室姓李故禁食之?

5、杏杏早在先秦时代已出现于苑囿之中[31],也是北方原产并广泛分布的一种果品,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些著名品种和产区,如《广志》就记载说:“荥阳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黄杏、有柰杏。”[32]魏晋时期魏郡出好杏,时人甚称之[33],有些地方还有大片的野杏林分布,《齐民要术》卷4《种梅杏》第三十六引《嵩高山记》说:“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34]而位于济南郡东南的分流山也有一种好杏,杏林成片,其杏“大如梨,色黄如桔,土人谓之‘汉帝杏’,亦曰‘金杏’。”[35]可能也是一种野杏。杏子不但果肉可食,而且杏仁也是一种珍味,寒食节多用之作粥,唐肃宗某年,“洎将寒食,京兆司逐县索杏仁以备贡奉……”,可见宫中所需甚多[36]。

6、梨诸果之中,最能解烦释渴的是梨。早在先秦时代,《诗经》等文献中已有关于梨树栽培的记载[37]。据记载,汉代皇家园囿中栽种有不少良种梨树。[38]到了魏晋北朝时代,北方地区梨的品种更多,产地也更广了。这从《广志》等书的记载就可以看出。《齐民要术》卷4《插梨》第三十七引《广志》称其时,有“洛阳北邙张公夏梨,海内唯有一树。常山真定[39],山阳巨野,梁国睢阳,齐国临淄、巨鹿,并出梨。上党楟梨,小而加甘。广都梨——又云巨鹿豪梨——重六斤,数人分食之。新丰箭谷梨。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诸谷中梨,多供御。阳城秋梨、夏梨。”此外,《齐民要术》还记载有齐郡出产的朐山梨和另一种别名为“糜雀梨”的张公大谷梨[40];一种从汉武帝时代即开始栽培的美梨——“含消梨”(可能即是上面的张公大谷梨),在北魏时期仍栽种于洛阳城南的劝学里,据说这种梨“重十斤,(梨)从树着地,尽化为水”[41],可见是一种十分松脆的好梨。由这些记载可知:在魏晋北朝时代,北方地区各地均产梨,其中今河南洛阳、商丘、登封、灵宝,河北正定、平乡,山东巨野、临淄,以及山西东南部和陕西关中一带,乃为著名的梨产区。关于唐代的梨,我们没有找到太多的材料,但河东绛州、河中府一带(今山西南部)肯定出产上等的好梨,因为这些地方的梨在当时是贡品[42];而真定所产的一种紫花梨,唐时也作为贡品上献皇帝,据说这种梨还曾用于治疗唐武宗的心热之疾。[43]

7、其它除上述而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其它果品。比较重要的有瓜,即甜瓜[44]。据《齐民要术》的引载,当时全国各地瓜的品种很多,所引《广雅》、《广志》及陆机《瓜赋》分别记载各地瓜的品种9个、12个和14个,这些品种的瓜虽然并不都产自北方地区,但产于这一地区者必定不少[45],傅玄《瓜赋》称:不同品种的瓜“白者如素,黑者如漆,黄逾金箱,青侔含翠”,其中“旧有蜜筒及青栝楼,嘉味溢异,鲜类寡俦,一啮之顷,至三摇颈,细饥(案:当作肌,即瓜肉)蜜(案:当作密)理,瓤少瓣丰,旨绝异,食之不〓”[46],可见是上好的品种。《齐民要术》种瓜篇记载瓜的栽培技术甚为详细,自选种、选地、下种、锄草、治瓜笼至收摘,均一一讲解,还专门记载了比较高产的区种瓜法,说明当时瓜的地位相当重要;唐末的《四时纂要》中讨论种瓜的条文也有多处。从各种文献的零散记载来看,当时社会各阶层,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食瓜,炎暑季节食之尤多,由此亦可推知当时瓜的生产甚为普遍[47]。

梅虽系南方果树,但在先秦时代的中原地区也有种植[48]。梅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重要的调味之物,常与盐并提,为日常饮食所不可少,《尚书》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说法。至东汉以后,由于生态的变迁特别是气候转冷,北方地区已不太适合栽种梅树了,但至少在宫廷内苑仍有种植,社会也可能有少量栽培者,否则《齐民要术》和《四时纂要》中不可能有关于种梅和加工梅子的讨论。不过,梅在当时北人果品消费中的实际意义,终究与其在诗文歌赋中的声望不能相称。

另一种果品虽然名气不大,但却是一种值得提及的果品,这就是柿。关于柿,中古文献记载不多,我们只从《广志》记载得知:小型品种的柿,其果实如小杏一样大,在晋阳一带出产一种“晋阳软,肌细而厚,以供御(即上贡给皇帝)”;《齐民要术》虽然记载了它的栽培方法,但只有寥寥数语[49]。在唐代,许州出产的干柿品质不错,所以常上贡给皇帝[50]。柿虽然名气不大,但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人喜爱,唐末的段成式说:当时“俗谓柿树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51],当然从文字上看,这里的所谓“俗”,主要还是文人雅士中的“俗”。

最后还有柰和林檎。前者是绵苹果,后者则是沙果、也叫花红,古时常被混为一谈。柰在河西地区出产甚多,《广志》说:“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收藏枣、栗。”[52]但既然《齐民要术》有专门的篇章谈到了它们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则此两种果品在内地也当有栽种,不过文献记载十分缺乏。唐代的情况,据记载贞观年间,顿丘县有人在黄河滩上偶然拾得一果实,持归种植,所结的果实十分酸美,故以之上献皇帝,这种果子后名为“朱柰”,亦称“五色林禽”,后来又得俗名叫“文林果”,不少地方引种[53]。

二、外来果品的逐步推广

魏晋—隋唐时期果品生产发展最值得注意的方面是:葡萄、核桃和石榴等若干外来果树逐步推广种植。这三种果树虽然在汉代即陆续传入了北方地区,但在当时还栽种得很少,直到魏晋—隋唐时代,它们才真正成为北方果园中的重要成员,并在当地居民的饮食生活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首先是葡萄生产的推广。葡萄,汉唐文献中多称“蒲陶”、“蒲桃”或“蒲萄”,原产于地中海及里海地区,远古至上古时代随着中西亚各民族的活动和迁徙,逐渐东传[54]。据《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记载说:汉时“(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这是我们现今所能掌握的有关西域果品内传的最早文字记载,其中唯一提到的果子是葡萄,并且并未明载是张骞本人带回的。然而自魏晋时起,人们多将西域物产的传入附会于张骞,以致于以讹传讹、贻误后人[55]。在汉代,葡萄主要种植在皇家苑囿,并未见有向社会大量推广栽培的记载。

到了魏晋北朝时期,葡萄仍是皇家园囿中的宠物之一[56],但在这一时期葡萄已不再局限于皇家园林,它的藤蔓已开始伸出了禁苑之外,社会上也有人栽种葡萄了。

关于魏晋北朝时期社会上种植葡萄的记载颇为不少,如《太平御览》卷972《果部》九引《秦州记》曰:“秦野多蒲萄”,可见当时秦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多有种植;同书同卷又引《本草经》曰:“蒲萄生五原、陇西、敦煌,益气强志,令人肥健延年轻身。”则魏晋以后这些地区都有出产[57];关中京兆地区,自汉以后,葡萄逐渐由禁苑向民间引种,北魏时期庾信与北魏使臣尉瑾等人即曾议论说:在那一带葡萄种植已不只在禁林,“乃园种户植,接荫连架”[58];这些是西北内地种植葡萄的情况。在魏晋北朝时期,葡萄种植还不断东进,《太平御览》卷972《果部》九又引钟会《蒲萄赋》曰:“余植蒲萄于堂前,嘉而赋之,命荀勖并作应禎……”,则曹魏时期在黄河下游地区,也有达官贵人开始种植葡萄了;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洛阳城中多植葡萄,其中白马寺浮图前所种,“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蒲萄实伟于枣”,味道殊美,名冠中原[59];文学家潘岳在其《闲居赋》也谈到他种植葡萄的情况[60]。由这些情况看来,《齐民要术》记载有葡萄的种植方法,即不足为奇了[61];《要术》并引郭义恭《广志》说:葡萄有黄、白、黑三种,郭氏是说当时北方所种的有三种,抑或是说据他所知葡萄总共有三种,不得而知。

不过,虽然早在魏晋时期已有人将葡萄列为南方所无的“中国珍果”之一[62],但总体上说,在当时的社会心理中,这种果品究竟还是一种稀罕之物,不象中国本地所产的寻常果品那样轻易可得一食。有几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情况:北齐时,李元忠曾赠予世宗一盘蒲萄,后者回赠白缣百匹[63],说明葡萄十分珍贵;直到唐初,当李渊以葡萄宴侍臣时,侍中陈叔达还省下来留给患口干(疑为消渴即糖尿病),令李渊十分感动[64],可见其时葡萄仍非常难得。

到了唐代,北方地区不仅从西域的高昌引进了一个优质的葡萄新品种——马乳葡萄[65],而且在不少地方都有大面积的葡萄种植、与过去的零星栽种不可同日而语。当时陇西和河东地区已成为著名的葡萄产区,这些地区有大片的葡萄园,葡萄栽培技术也已相当成熟,唐人的诗文对此多有反映。比如杜甫《寓目》一诗谈到陇西某县:“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66];刘禹锡则有《葡萄(一作蒲桃)歌》吟唱晋地葡萄栽培技术甚详,又有《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诗,显然也是谈河东葡萄;此外诗人姚合亦有诗吟及河东汾州之葡萄。[67]在唐玄宗开元时期,葡萄已成为太原府的重要土贡物产之一[68]。至此,葡萄不再只有达官贵人们才能偶尔一沾其味,随着其在内地种植的推广,已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平民大众的果盘了。

另一种外来果品——核桃在这一时期也得到推广种植,其中以关中栽培最多。黄河下游地区的邺都、洛阳等地也有不少种植,时见于文献记载。

核桃,中古文献一般称作“胡桃”,又或作“羌桃”,即从胡羌地区传入的一种“桃”,实际上这种果子与通常所说的桃毫无亲缘关系。关于核桃的传入,除了从张华《博物志》延续下来的附会之说(见上文注)外,我们没有找到任何新线索。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有汉上林苑中有“胡桃”,云是出自西域,是否即为核桃不得而知[69]。但自曹魏以后,有关胡桃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据《艺文类聚》的引载,当时好友之间有互赠胡桃者[70],胡桃已作为祭礼物品[71],而晋朝内苑华林园中则种有胡桃八十四株[72]。至北朝时期,关中地区陈仓和阴平两地成为著名的胡桃产地,都出产好胡桃。《太平御览》卷971《果部》八引《广志》曰:“陈仓胡桃,皮薄多肌;阴平胡桃,大而皮脆,急捉则破。”不过,自《广志》以后,文献中关于胡桃的记载又很少见了,《齐民要术》和《四时纂要》也都没有记载这种果树的栽培方法。相比起来,文人雅士似乎更钟情于石榴,故文献中关于它的记载甚多。石榴,汉唐文献多称为“安石榴”,又或称之为“涂林”。关于石榴的传入,历史文献也是语焉不详,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石榴的最早记载,来自西晋时代陆机的《与弟云书》和张华的《博物志》,均云由张骞引自西域[73],但从汉代史书中我们找不到关于张骞或其追随者引进石榴的记载。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魏晋北朝时期,石榴在内地一些地方已有种植,《太平御览》970《果部》七引《邺中记》曰:“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案:指果实)大如碗盏,其味不酸。”又引《襄国记》曰:“龙岗县[74]有好石榴”。而同时代的缪袭祭仪称:“秋尝果以梨、枣、柰、安石榴”,可见当时石榴已用于祭祀。北魏洛阳城中也种植有这种果树,并且似乎颇受时人珍爱,故有“白马甜榴,一实直牛”之语[75]。这一时期安石榴已栽种较多的事实,还可以从《齐民要术》有《安石榴》专篇讨论其栽种方法得到证明[76];据《广志》所载,当时的石榴有甜、酸两个不同品种[77]。至唐代,《四时纂要》中仍记载有石榴的栽培方法,但都是抄自《要术》[78]。可能由于石榴形色甚可玩爱,故魏晋—隋唐时代文人关于它的吟咏篇章颇为不少,甚至石榴“房中多子”的特点,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在北齐时已作为祝愿新婚夫妇多生贵子的“喜物”[79]。但无论就其对当时北方果品消费的实际影响、抑或是其社会声望来说,石榴都不能与葡萄相比,虽然关于它的栽培记载不少,却尚未出现著名产区。

由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魏晋—隋唐时代北方地区的传统果品,在前代的基础上,品种明显增多,产地也有扩展;自汉以后陆续传入北方的西域果品,在这一时期真正开始推广栽种,并在北方居民的果品消费中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北方果树生产的这一发展,不仅丰富了当时北方人民的饮食生活,而且也为后代果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果品加工的发展

由于果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每年都有相当长的一个果品供应匮乏期,在收获季节将所收果品的一部分进行必要加工、以便贮藏留备他日所需,乃是果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们如何加工果品?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大致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主要方法,即干制、作脯、作油、作麨、腌渍及加工果酒等。

1、干制

明确见于当时文献记载的果品干制方法有“作干枣法”、“藏干栗法”和“作干蒲萄法”等,其目的大抵均为便于久藏。

《齐民要术》卷4《种枣》第三十三引《食经》有一种“作干枣法”,将:“新菰蒋,露于庭,以枣著上,厚三寸,复以新蒋覆之。凡三日三夜,撤覆露之,毕日曝,取干,内屋中。率一石,以酒一升,漱著器中,密泥之,经数年不败坏也”,其中技术要领是:先将枣置于菰叶中晾三日三夜,然后曝晒干;晒干后的枣,每石以酒一升漱洒,密封藏于器物之中。如此处理过的干枣,可藏数年而不坏。这种方法与现今华北地区的“醉枣”加工方法有相似之处,只是其用酒的量要少得多。

栗的干制方法有数种:其一法如《食经》所载,是取栗穰即栗的总包壳(外层带刺者)烧灰加水淋,以灰汁浇栗,然后曝晒直至栗肉焦燥,经过处理后可藏至来年春夏,不畏虫蛀[80];另一法出自《四时纂要》,是将栗以盐水腌渍一宿然后晒干收藏,栗一石用盐二斤,可免虫蛀而且肉质不变硬。以上两种方法,一以灰汁浇,一以盐水腌渍,当均是为了造成栗肉的生理脱水,以便久藏。此外当时还采用沙藏法贮藏鲜栗和榛子[81]。

葡萄干的加工方法,当是传自西域,《齐民要术》记载有一种“作干蒲萄法”,云:(取葡萄之)“极熟者一一零叠摘取,刀子切去蒂,勿令汁出。蜜两分,脂一分,和内蒲萄中,煮四五沸,漉出,阴干便成矣。非直滋味倍胜,又得夏暑不败也”[82]其方法比较特别,是在葡萄中拌和一些蜂蜜和动物脂肪,然后煮开四、五沸捞出阴干。为什么作葡萄干要加蜂蜜和动物脂肪,仅仅是为了增味,抑或是有别的意图,我们尚未弄清楚,不便妄测。

此外,《齐民要术》还记载有作白李、白梅和乌梅诸法,大抵亦可归入干制加工之类,其中前二者均以盐渍而后曝干,而乌梅则采用烟熏方法干制,加工后的成品可以下酒或作羹汤的调料[83]。柿子加工,有一种“火焙令干”的方法,目的在于脱涩;还可以灰汁浸泡而后曝干,其目的大概亦如此[84]。但经这类加工而成的干柿,与后世的柿饼是否相类,一时不能肯定。据上文可知,唐代许州贡有干柿,说明这一地区干柿加工甚多而且质量精好。

2、作脯以果品作脯,在魏晋—隋唐时代的文献中亦屡有所见,柰、枣、梅、杏俱得作之。有些地方的果脯加工甚为不少,例如郭义恭《广志》即称:“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收藏枣栗”[85]。不过文献关于果脯加工方法的记载甚为简略,如《齐民要术》记载“作柰脯法”仅云:“柰熟时,中破,曝干,即成矣。”又记“枣脯法”曰:“切枣曝之,干如脯也”[86],可能当时的果脯加工方法原本即很简单。

3、作果“油”比较特别的是将果品加工成“油”。可以加工果“油”的有枣、柰、杏和梅等,其中以枣油为多见,而且历史可能最为悠久,战国以来即有之。《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二《冀州》云:“煮枣故城,在(信都)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每煮枣油,即于此城。”枣油的加工方法,已见于汉代著作,《齐民要术》卷4《种枣》第三十三引“郑玄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据此,则所谓枣油者,实近于现今之枣泥。大约汉魏以来人们以“枣油”为珍食,故时或用于祭祀,《卢谌祭法》曰:“春祠用枣油”[87];柰油及杏油的做法与枣油大体相同,刘熙《释名》卷4《释饮食》第十三曰:“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应如现今的果酱之类。

4、作麨另一比较特别的方法是将果品将加工成麨。所谓麨,原指炒米粉或炒麦粉,即将米、麦炒熟而后研磨的粉(亦或先磨而后炒),古人以作干粮。干制而成的果品粉末与此相类,故亦称作麨,简单地说即是果沙,类似当今市场上的酸梅粉、果珍之类。根据文献记载,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常以酸枣、杏、李、柰、林檎等果品制作这类果沙,《齐民要术》中即专门记载有“作酸枣麨法”、“作杏、李麨法”、“作柰麨法”、“作林檎麨法”等等。各种“麨”的作法或有异同,但大抵都是将果肉研烂,取汁去滓,然后将果汁曝干,所留下的果粉末即为麨”;只有林檎是直接晒干磨粉。这类果沙味甜而酸,可以“和水为浆”作解渴的饮料,亦可与米麨相拌同食、以增进口味[88]。其中以果沙冲饮浆水,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为我国古代饮料生产与消费开辟了新路,我们至今仍受其惠。

5、腌渍果品的腌渍,主要用盐和蜜,也有用灰渍者。以盐、草木灰和蜜腌渍果品,大致主要利用其所具有的渗透压造成果品的生理脱水,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以防止果品腐烂、达到久藏的目的;同时还可能具有去涩味的作用。

梅大概是最早实行腌渍加工的果品,《尚书·说命下》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句,或许“盐梅”即指用盐腌渍加工过的梅子,不能肯定。《齐民要术》转引《诗义疏》称梅“亦蜜藏而食”,亦即以蜜腌渍贮藏而后食,不过没有谈及具体的方法;但同卷所引《食经》“蜀中藏梅法”则云:“取梅极大者,剥皮阴干,勿令得风。经二宿,去盐汁,内蜜中。月许更易蜜。经年如新也。”同时采用了盐和蜜进行腌渍处理,处理之后的梅子能够久藏,“经年如新”[89],不知这种方法在当时的北方是否被采用。

另一种常被腌渍加工的果品是木瓜,《齐民要术》转述了前人所记的两种方法:一种出自《诗义疏》,云:木瓜“欲啖者,截著热灰中,令萎蔫,净洗,以苦酒、豉汁、蜜度之,可案酒食。蜜封藏百日,乃食之,甚益人”;另一种出自《食经》,其“藏木瓜法”为:“先切去皮,煮令熟,著水中,车轮切,百瓜用三升盐,蜜一斗渍之。昼曝,夜内汁中。以令干,以余汁密藏之。亦用浓杬汁也。”[90]说明当时木瓜加工采用了灰渍、盐腌和蜜渍方法;有时还添加些苦酒(即醋)、豉汁和浓杬汁等以增其味。不过,后一种方法似出自南方。

除上述之外,当时北方还发明采用了其它一些果品加工方法,比如《齐民要术》卷4《种桃柰》第三十四记载有一种“桃酢法”:“桃烂自零者,收取,内之于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实即将烂桃装入瓮中使其发酵变酸;同卷《插梨》第三十七又记载“醋梨”加工,只言“易水熟煮”而不及其它,大概因为煮熟的梨可以发酵变酸,故称“醋梨”,据称其味甜美而不伤人脾胃。

6、加工果酒这一时期果品加工的突出发展,是酿造果酒技术的内传和推广,具体来说是葡萄酒由令人悬想的天外奇酿逐渐本土化、开始在内地一些地方大量酿造和饮用,这在中国酒史上亦是一个大的飞跃。

早在西汉时期,华北内地人士即闻知西域有葡萄酒,这得益于张骞通西域。最早记载葡萄酒的是《史记》,该书卷123《大宛列传》称:“大宛……有蒲陶酒”;又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不过,虽然两汉时期内地即已开始栽种葡萄,葡萄酒也通过使者和商人传入中原,但当时内地并没有开始酿造葡萄酒,故葡萄酒一直是极为稀罕之物。东汉灵帝时,孟他竟因向中常侍张让馈赠了些许葡萄酒即被拜为梁州刺史[91]!尽管曹魏文帝为了夸耀自己的领土上物产丰饶曾将葡萄视作中国珍果,并谈到将葡萄“酿以为酒,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92],但在唐代以前,人们仍均认为它是西域特产的奇味嘉酿[93],内地所饮均来自西域贡献。

明确地见于史籍记载的葡萄酒法内传事件发生在唐太宗时期,《唐会要》卷100载:“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世或有贡献。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94]武则天时高昌又遣使贡献一种“干蒲桃冻酒”,未知其法是否同时传入[95]。

虽然明确见于记载的葡萄酒法内传史事发生在唐初,但有迹象表明,河东地区的葡萄酒生产可能早于此时。北周庾信《燕歌行》中有“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96];隋末唐初河东人王绩的诗中也有“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之句,而且还谈到当时的“酒家胡”,在葡萄酒法的传播过程中,“酒家胡”可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97]。他们关于河东葡萄酒的记咏都早于贞观时期。唐代文献的记载表明,除西域和河西之外,河东地区特别是太原一带正是当时中国葡萄酒的生产中心,自中唐以后,当地所产的葡萄酒屡见于诗人的吟颂。例如刘禹锡曾有《葡萄歌》记述河东的葡萄生产,称晋人种葡萄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98]在《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一诗中,他又说:太原葡萄“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99];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中亦有“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之句[100]。正是在唐代,河东特产的“干和蒲桃”酒已赫然居于天下名酒之列[101],并已成为上贡物品之一[102]。由于葡萄酒法的传播,中国原产的一种野葡萄——蘡奧也被用于酿造葡萄酒,据称这酒与正宗的葡萄酒味道相似[103]。非常可惜的是,现存文献未能留下关于当时葡萄酒酿造方法的记载。

随着内地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葡萄酒消费渐渐不再局限于皇室贵族,而是逐渐开始注入华北普通居民的酒壶之中。虽然在唐代葡萄酒的生产消费尚不能说已如何普遍,但这至少已使原先谷物酒独霸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中国酒业发展有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新开端。

果品范文篇8

一、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

1、领导组织全面覆盖。

群众路线活动开展以来,支部根据上级单位的安排和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本单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活动安排,成立了以支部书记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凌勤同志任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全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按照镇活动办的要去,对本单位的活动开展进行安排。初步形成了活动全面覆盖的局面。

2、动员部署迅速有序

3月15日,支部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会议传达学习了实践活动动员相关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安排部署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全体党员要依照实际,结合自身工作职责,深入开展活动,做到工作与学习同步推动。参会率达到100%,做到了不留死角。

3、听取意见深入广泛

清明前期,支部邀请了果品加工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共开展征求意见座谈会2场,多人参与了座谈会,收集到的建议和意见有5条,涉及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4、组织学习热情认真

活动开展以来,活动办共计在支部发放群众路线书籍或者读本近100份,专门召开会议学习群众路线相关知识。4月15日,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支部的活动开展进行指导。

活动开展以来,支部按照要求广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除了完成规定的集中学习必学科目,还积极开展自学活动。活动中,针对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党员,开展送学上门工作,让许多人足不出户听到党的方针和政策。下一步拟对流动党员开展送学征求意见活动,让流动党员更好地参与到组织建设中。

5、活动开展稳扎稳打

从3月15日召开第一次群众路线工作部署会议以来,全支部召开的党员大会4次,镇活动领导小组专门部署会议2次,活动办公室会议10次。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活动的开展进行细化和安排,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不冒进、不走空,扎扎实实的开展好活动的每个阶段,认认真真落实活动的每项过程,这成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经验和方法。

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收获

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开展以来,我们总体感到收获丰厚、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学习更进一步

从“让你学”变成“我要学”,这对于党员来说显得尤为不易。许多党员本来就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对于这些高深莫测的学习材料刚开始的确很头疼。学不懂、学不会是大难题。为此,在培训会上就提出了要求:理论学习与案例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电教学习与读本学习相结合。“三个结合”针对不同阶层的党员干部,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理论素养更高一点

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把理论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始终立足于学习提高,从理论的高度深入思考问题,消除了许多模糊认识,绝大多数同志在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自学,领导班子成员都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理论水平、思想认识提高明显。

3、作风转变更快一步

通过实践活动,特别是通过深化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和严格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到,党的作风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作风,直接影响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通过整改,切实转变了作风,切实把作风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落实到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

4、廉洁自律更强一点

通过学习、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各样的活动不仅让党员干部认识到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也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廉洁自律意识。党员干部对“务民务实清廉”六个字从一知半解到现在慢慢的认识和理解。群众利益无小事,他们将廉洁作风践行到自身工作实际中,推动活动的成效和发展。

三、第一阶段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是前提

镇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实践活动,在认真学好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本单位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的现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保证措施,以广泛深入的动员发动和宣传引导,使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在思想上明确认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措施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的热情,推动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实践证明,准备充分,发动广泛深入,教育实践活动就起步快,参与率高,效果明显。

2、创新方式是途径

果品加工行业党员分布较散,镇活动领导小组从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因党员群体和个体而异,不搞一刀切,制定了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采取了不同措施,提出了不同要求。使广大党员都能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检验活动成效,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果品范文篇9

一、国内外市场果品供求情况

(一)总体概况

全世界共有176个国家生产果品,主要有苹果、柑桔、葡萄、香蕉等。1996年,世界果品总产量为4139亿公斤,其中落叶果树中的葡萄574亿公斤,苹果500亿公斤,梨130亿公斤,桃104亿公斤。产量以亚洲最多,欧洲居第二位,大洋洲最少(见表1)。主产国有中国、印度、巴西等20个国家(见表2)。1998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已达545亿公斤,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世界果品的年进、出口贸易量约为400亿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0%左右,主要有苹果、柑桔、香蕉、梨、葡萄等。1998年我国的果品进口量略大于出口量,均为7亿多公斤(海关统计数),分别占世界果品出口、进口贸易量的3.6%。

从流通情况看,发达国家果品流通主体明确、市场体系健全,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果品的采后处理、贮运、市场销售,一直到消费者食用均实现了恒温环境和气调贮藏,产业链延伸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目前,这些国家有80%以上的果品靠此流通方式进入市场及消费者手中。而发展中国家果品流通主体不太明确,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不高。

从消费情况看,1996年世界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已达70公斤,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一直保持在100公斤左右,多的在200公斤以上;发展中国家果品的消费水平较低,属季节性消费,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在50公斤以下。我国人均果品年消费量约为45公斤。鲜食果品在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加工产品在消费总量中也占一定位置。

(二)市场对果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国外市场要求果品外观精美,果形端正,果实表面光洁,个头较大、整齐;着色品种上色均匀、全红;果品内在品质佳,果实固有风味浓郁、糖酸比适中,属无公害果品,无检疫对象,须进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欧美市场对果品质量要求严格,不能带有活生物体,且按其提出的方案定园生产,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对果品质量要求不太严格,一般中档果也能接受;中东市场由于世界各地的果品都在向其涌入,对热带果品比较挑剔,对落叶果树中的梨、苹果等果品十分欢迎,但对其质量要求也较严格。另外,进入国际市场的果品要求包装精美,形式多样;包装器具大小适宜,耐贮运、不易变形,目前包装物正在向小型、透明化方向发展。

国内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大中城市的果品超市及高档宾馆、饭店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与出口果品基本相同,特别是一些名特果品、错季果品、时令果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农村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不很严格。据调查,目前国内市场对精品果的需求约占15%,对中高档果的需求约占50%,对一般果品的需求约占35%。

(三)国内外市场预测

目前,国内外果品的消费仍以苹果、梨、柑桔、香蕉等大宗果品为主,以特稀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为辅,季产年销。总的特点是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国际市场上以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这些地方的果品生产量也比较平稳;非洲、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果品生产量较小,市场潜力较大。今后我国及我省果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量的重点应是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果品消费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按我国食物构成发展规划和平衡膳食标准年人均食用果品80公斤计算,尚有近一倍的需求潜力,特别是农村果品市场潜力巨大,以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市场前景最为广阔。

总体看,随着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的急剧增加,果品的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移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消费者对果品的追求及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较大变化,已逐步形成求新、求异、求名的消费心理和少量多次的购果习惯。总的趋势是,对大宗果品的需求趋于平稳,销售价格稳中有降;一些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和板栗、核桃、杏仁等干果,市场竞争力增强,销售价格上升或基本平稳,生产经营效益明显。

二、我省果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果品业现状

建国以来,我省果树发展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六十年代中期,主要发展的是苹果、梨等;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以苹果、梨、桃、红枣、板栗等为主;第三次高潮是九十年代初期,果树生产得到全面发展,面积、产量、产值急剧增长(见图1、2)。到目前,全省果树面积已达1870万亩,其中结果树900多万亩,年产果品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见表3),其中梨、红枣、板栗、柿子、杏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葡萄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苹果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果品贮藏能力已达1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近25%;果品加工量已达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7%左右;果品年产值80多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3%、林业总产值的80%以上;以梨、苹果、板栗等为主,年出口果品1.8亿公斤,占全国果品总出口量的25.7%,创汇8800多万美元。

我省地处北纬38度线周围,发展果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现有果树树种103个,主要栽培有苹果、梨、红枣、板栗、桃、杏、葡萄、柿子、核桃、山楂等十多种,以苹果、梨、红枣、板栗为主(见图3、4)。河北鸭梨、雪花梨、京东板栗、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保定磨盘柿、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涿鹿杏扁、黄骅冬枣等在市场上久负盛誉,驰名中外。我省生产的梨(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七分之一)、苹果、桃、板栗、红枣等大宗果品,以省外销售较多,约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流通主体是近2000个民营的一体化组织和数万个个体商贩。国内销售以南方市场和城镇市场为主,约占总销量的75%。据调查,1998年我省为京、津市场提供果品3亿公斤,约占其外调果品的40%。国外销售以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及中东市场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果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名牌精品较少,果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2、树种、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水果面积偏大,优种干果面积偏小;名特稀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不足;苹果、梨、桃等主要树种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力度不够,适合市场需求和我省省情的更新换代品种、特别是加工品种不足。

3、果品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和组织较少,产业链的联接十分脆弱,信息尚不灵通,组织程度较低;果品贮运设施等落后,果品加工量小,果品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果品市场体系

不健全,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4、部分果树立地条件较差;农业特产税返还果树生产少,果树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急需健全和改进。

总的看,目前我省果品状况是总量不足,特别是干果和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不足,与局部大路果品相对性、结构性、低质性过剩同时存在。

三、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

今后河北省果树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和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强化果品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建设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围绕这个思路,近期果树工作重点是: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到2005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商品果率90%,贮藏能力达到果品总产量的30%,加工量达到果品总产量的15%,人均果品占有量120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2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2%左右,由果树大省跨入果树强省;到2010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果品总产量达到80亿公斤,实现产值150亿元。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四种观念,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树立面向市场确定和发展生产的观念,逐步实现“订单生产”、提供“餐桌果品”。二是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稳产提质,以优取胜,增加市场占有率,实现提质增效。三是树立开拓市场的观念,建立和完善果品批发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树立信誉至上的观念,严格按合同办事,讲求信誉,联系长久客户,互利互惠。尽快实现由计划安排生产向市场引导生产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

(二)依靠科技,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

1、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支持和强化果树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尽快应用于我省果树生产。

2、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将不同树种、品种的优质、低耗、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傻瓜”技术,以综合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形式进行强力普及和推广。目前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及设施栽培等关键技术。河北鸭梨重点是提高果实含糖量(12%以上)、改善风味、增加单果重(200g以上);红富士苹果重点是生产单果重300g以上的产品,并在果面全红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示范果园,以点带面,实现优质高效。

3、建立和完善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加速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广大科技人员深入果园进行研究、指导、示范,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问题,不断把优秀论文写在果园中。继续在全省开展“争名创优”和“提质增效”等活动,强化各项管理,提高整体水平。

4、加强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省及地方都应设立良种基金,加大本省果树选优、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和育种工作力度,特别是梨、枣、板栗、柿子、杏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树种,要从“良种工程”中拿出一定资金,加大选种的投资力度;加强引种及种质资源的后续管理,重点引进早、晚熟优种和加工品种,尽快选育出适合河北省情且深受市场欢迎的优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对已确定的省级、市级良繁骨干苗圃给予重点支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实行“三证”管理制度。

(三)调整结构,进一步优化果树布局

1、优化布局

果树生产发展继续坚持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基地的布局,按照瞄准市场、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利用区划成果、经济调控等手段,逐步将基地外的500多万亩果树,向基地内即优生区集中,尽快建成区域经济;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县(市),以形成特色经济;采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生产技术,实行绿化、美化相结合,并不断向适生区条件较好的交通干线两侧集中,建设绿色经济。

2、调整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市场的需求,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特别是加大设施果树的发展力度;在果树集中产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加工业发展及市场体系建设。在发展力度上应调整为,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调整树种结构。一是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干鲜果比例由目前的1:2.4调整到1:2;二是稳定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李子、石榴、樱桃等名特优新果树面积,将其比例由目前的8.4:1.6调整为8:2。

(3)调整品种结构。苹果主要是压缩中熟品种,增加藤牧一号、嘎拉等早熟品种和优系红富士等晚熟品种比例,由现在的0.3:3.3:6.4调整到0.5:2.5:7;淘汰鸡冠、倭锦等老劣品种。梨主要是稳定鸭梨、雪花梨面积,适度更新发展黄冠、早酥等早熟品种及新雪、新高等晚熟品种,将其比例由目前的0.6:9:0.4调整到1:8:1;加快鸭梨、雪花梨选优步伐,适度推广甜鸭梨、早鸭梨等综合性状和市场反映较好、有希望成为鸭梨替代品种的优良品种(品系)。桃主要是稳定大久保等中熟品种的面积,适当增加早凤王、早花露等早熟品种和重阳红、中华寿桃等晚熟品种面积,同时适度发展瑞光、艳光等系列棚室桃和加工品种。

(四)强化服务,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

1、加强信息引导,强化综合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省及果品重点产区的市、县两年内应建立起各自的果品协会或果品购销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果品购销、加工、贮运等经济实体,为果品流通做好服务。

2、实施精品工程,争创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和创名牌意识,加大生产精品果品和创名牌力度,并加强宣传;同时,建立和扩大名牌果品、精品果品出口生产基地,以更好地占领市场。在完善省内产地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果品促销、展评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国内应继续下大力挤占京、津和南方市场,并重视和组织力量不断拓展农村市场,特别是“三北”和西南市场;国外要在继续拓展日本及东南亚果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欧美、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处理水平。主要是通过对果实进行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来提高果品的商品质量、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及重点县(市)都须尽快建设安装1-2条选果流水线,并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开发多种多样的包装产品。

4、大力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增加果品贮藏、加工业的投入,以恒温和气调为主改善果品贮运条件,以苹果、梨等的加工为重点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5、行政推动,加快产业化进程。继续处理好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的关系,将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加投入,创造条件,组建和强化龙头组织,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到2005年,每个市及果品生产重点县(市)都应分别建成2条和1条以上、功能比较齐全的果品龙型经济组织,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型经济组织省应给予重点支持。

(五)建立健全机制,促进果品业的健康发展

在果品生产上,应重点推广和发展“龙头组织(公司、专业市场等)+中介组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户”的组织形式。在运行机制上,一是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重点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利益分配的合同契约关系,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确保果品产、加、销等各方面关系的长期化、法制化、稳定化,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二是在完善果树服务网络的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服务和合作经济服务等为主体的服务保障机制,提供信息、技术、赊销物资、保护价收购果品、利润返还等服务;三是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普及等一条龙的科技推动机制;四是成立组织,重点搞好规划布局、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和督促检查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六)加强领导,加大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

1、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建议省及地方成立由省政府主管领导挂帅,林业、供销、外贸、轻工、科委、计委、财政、农行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果品提质增效领导小组,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果品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以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真正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深入实际,研究果品业发展方案及措施,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果品业的健康发展给予重点支持,按中央的要求在保证果树承包期至少延长30年不变的同时,制定出台扶持果品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建立果品发展基金、四荒拍卖并鼓励多部门多渠道筹资开发建果园、调整果树结构减免农业特产税及农业特产税部分返还果树生产和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承包或领办果园的政策;各级均应从农业特产税果树部分中提取30-50%左右返还果树生产,主要用于品种改良、调整结构、技术普及、技术推广和各项管理等;省财政应继续增加果品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资金。各级林业部门也应从育林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与其他资金捆绑使用,解决好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果品范文篇10

一、国内外市场果品供求情况

(一)总体概况

全世界共有176个国家生产果品,主要有苹果、柑桔、葡萄、香蕉等。1996年,世界果品总产量为4139亿公斤,其中落叶果树中的葡萄574亿公斤,苹果500亿公斤,梨130亿公斤,桃104亿公斤。产量以亚洲最多,欧洲居第二位,大洋洲最少(见表1)。主产国有中国、印度、巴西等20个国家(见表2)。1998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已达545亿公斤,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世界果品的年进、出口贸易量约为400亿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0%左右,主要有苹果、柑桔、香蕉、梨、葡萄等。1998年我国的果品进口量略大于出口量,均为7亿多公斤(海关统计数),分别占世界果品出口、进口贸易量的3.6%。

从流通情况看,发达国家果品流通主体明确、市场体系健全,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果品的采后处理、贮运、市场销售,一直到消费者食用均实现了恒温环境和气调贮藏,产业链延伸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目前,这些国家有80%以上的果品靠此流通方式进入市场及消费者手中。而发展中国家果品流通主体不太明确,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不高。

从消费情况看,1996年世界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已达70公斤,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一直保持在100公斤左右,多的在200公斤以上;发展中国家果品的消费水平较低,属季节性消费,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在50公斤以下。我国人均果品年消费量约为45公斤。鲜食果品在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加工产品在消费总量中也占一定位置。

(二)市场对果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国外市场要求果品外观精美,果形端正,果实表面光洁,个头较大、整齐;着色品种上色均匀、全红;果品内在品质佳,果实固有风味浓郁、糖酸比适中,属无公害果品,无检疫对象,须进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欧美市场对果品质量要求严格,不能带有活生物体,且按其提出的方案定园生产,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对果品质量要求不太严格,一般中档果也能接受;中东市场由于世界各地的果品都在向其涌入,对热带果品比较挑剔,对落叶果树中的梨、苹果等果品十分欢迎,但对其质量要求也较严格。另外,进入国际市场的果品要求包装精美,形式多样;包装器具大小适宜,耐贮运、不易变形,目前包装物正在向小型、透明化方向发展。

国内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大中城市的果品超市及高档宾馆、饭店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与出口果品基本相同,特别是一些名特果品、错季果品、时令果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农村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不很严格。据调查,目前国内市场对精品果的需求约占15%,对中高档果的需求约占50%,对一般果品的需求约占35%。

(三)国内外市场预测

目前,国内外果品的消费仍以苹果、梨、柑桔、香蕉等大宗果品为主,以特稀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为辅,季产年销。总的特点是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国际市场上以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这些地方的果品生产量也比较平稳;非洲、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果品生产量较小,市场潜力较大。今后我国及我省果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量的重点应是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果品消费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按我国食物构成发展规划和平衡膳食标准年人均食用果品80公斤计算,尚有近一倍的需求潜力,特别是农村果品市场潜力巨大,以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市场前景最为广阔。

总体看,随着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的急剧增加,果品的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移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消费者对果品的追求及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较大变化,已逐步形成求新、求异、求名的消费心理和少量多次的购果习惯。总的趋势是,对大宗果品的需求趋于平稳,销售价格稳中有降;一些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和板栗、核桃、杏仁等干果,市场竞争力增强,销售价格上升或基本平稳,生产经营效益明显。

二、我省果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果品业现状

建国以来,我省果树发展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六十年代中期,主要发展的是苹果、梨等;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以苹果、梨、桃、红枣、板栗等为主;第三次高潮是九十年代初期,果树生产得到全面发展,面积、产量、产值急剧增长(见图1、2)。到目前,全省果树面积已达1870万亩,其中结果树900多万亩,年产果品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见表3),其中梨、红枣、板栗、柿子、杏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葡萄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苹果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果品贮藏能力已达1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近25%;果品加工量已达5亿公斤,占全省果品总产量的7%左右;果品年产值80多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3%、林业总产值的80%以上;以梨、苹果、板栗等为主,年出口果品1.8亿公斤,占全国果品总出口量的25.7%,创汇8800多万美元。

我省地处北纬38度线周围,发展果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现有果树树种103个,主要栽培有苹果、梨、红枣、板栗、桃、杏、葡萄、柿子、核桃、山楂等十多种,以苹果、梨、红枣、板栗为主(见图3、4)。河北鸭梨、雪花梨、京东板栗、沧州金丝小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保定磨盘柿、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涿鹿杏扁、黄骅冬枣等在市场上久负盛誉,驰名中外。我省生产的梨(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七分之一)、苹果、桃、板栗、红枣等大宗果品,以省外销售较多,约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流通主体是近2000个民营的一体化组织和数万个个体商贩。国内销售以南方市场和城镇市场为主,约占总销量的75%。据调查,1998年我省为京、津市场提供果品3亿公斤,约占其外调果品的40%。国外销售以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及中东市场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果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名牌精品较少,果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2、树种、品种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水果面积偏大,优种干果面积偏小;名特稀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不足;苹果、梨、桃等主要树种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力度不够,适合市场需求和我省省情的更新换代品种、特别是加工品种不足。

3、果品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和组织较少,产业链的联接十分脆弱,信息尚不灵通,组织程度较低;果品贮运设施等落后,果品加工量小,果品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果品市场体系

不健全,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4、部分果树立地条件较差;农业特产税返还果树生产少,果树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急需健全和改进。

总的看,目前我省果品状况是总量不足,特别是干果和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不足,与局部大路果品相对性、结构性、低质性过剩同时存在。

三、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

今后河北省果树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和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强化果品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建设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围绕这个思路,近期果树工作重点是: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到2005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商品果率90%,贮藏能力达到果品总产量的30%,加工量达到果品总产量的15%,人均果品占有量120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2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2%左右,由果树大省跨入果树强省;到2010年全省果树总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果品总产量达到80亿公斤,实现产值150亿元。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四种观念,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树立面向市场确定和发展生产的观念,逐步实现“订单生产”、提供“餐桌果品”。二是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稳产提质,以优取胜,增加市场占有率,实现提质增效。三是树立开拓市场的观念,建立和完善果品批发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树立信誉至上的观念,严格按合同办事,讲求信誉,联系长久客户,互利互惠。尽快实现由计划安排生产向市场引导生产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

(二)依靠科技,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

1、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支持和强化果树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尽快应用于我省果树生产。

2、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将不同树种、品种的优质、低耗、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形成“傻瓜”技术,以综合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形式进行强力普及和推广。目前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及设施栽培等关键技术。河北鸭梨重点是提高果实含糖量(12%以上)、改善风味、增加单果重(200g以上);红富士苹果重点是生产单果重300g以上的产品,并在果面全红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示范果园,以点带面,实现优质高效。

3、建立和完善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实行产、学、研三结合,加速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广大科技人员深入果园进行研究、指导、示范,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问题,不断把优秀论文写在果园中。继续在全省开展“争名创优”和“提质增效”等活动,强化各项管理,提高整体水平。

4、加强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省及地方都应设立良种基金,加大本省果树选优、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和育种工作力度,特别是梨、枣、板栗、柿子、杏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树种,要从“良种工程”中拿出一定资金,加大选种的投资力度;加强引种及种质资源的后续管理,重点引进早、晚熟优种和加工品种,尽快选育出适合河北省情且深受市场欢迎的优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对已确定的省级、市级良繁骨干苗圃给予重点支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实行“三证”管理制度。

(三)调整结构,进一步优化果树布局

1、优化布局

果树生产发展继续坚持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基地的布局,按照瞄准市场、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利用区划成果、经济调控等手段,逐步将基地外的500多万亩果树,向基地内即优生区集中,尽快建成区域经济;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县(市),以形成特色经济;采用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生产技术,实行绿化、美化相结合,并不断向适生区条件较好的交通干线两侧集中,建设绿色经济。

2、调整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市场的需求,抓住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特别是加大设施果树的发展力度;在果树集中产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加工业发展及市场体系建设。在发展力度上应调整为,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调整树种结构。一是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干鲜果比例由目前的1:2.4调整到1:2;二是稳定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李子、石榴、樱桃等名特优新果树面积,将其比例由目前的8.4:1.6调整为8:2。

(3)调整品种结构。苹果主要是压缩中熟品种,增加藤牧一号、嘎拉等早熟品种和优系红富士等晚熟品种比例,由现在的0.3:3.3:6.4调整到0.5:2.5:7;淘汰鸡冠、倭锦等老劣品种。梨主要是稳定鸭梨、雪花梨面积,适度更新发展黄冠、早酥等早熟品种及新雪、新高等晚熟品种,将其比例由目前的0.6:9:0.4调整到1:8:1;加快鸭梨、雪花梨选优步伐,适度推广甜鸭梨、早鸭梨等综合性状和市场反映较好、有希望成为鸭梨替代品种的优良品种(品系)。桃主要是稳定大久保等中熟品种的面积,适当增加早凤王、早花露等早熟品种和重阳红、中华寿桃等晚熟品种面积,同时适度发展瑞光、艳光等系列棚室桃和加工品种。

(四)强化服务,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

1、加强信息引导,强化综合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省及果品重点产区的市、县两年内应建立起各自的果品协会或果品购销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果品购销、加工、贮运等经济实体,为果品流通做好服务。

2、实施精品工程,争创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和创名牌意识,加大生产精品果品和创名牌力度,并加强宣传;同时,建立和扩大名牌果品、精品果品出口生产基地,以更好地占领市场。在完善省内产地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果品促销、展评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国内应继续下大力挤占京、津和南方市场,并重视和组织力量不断拓展农村市场,特别是“三北”和西南市场;国外要在继续拓展日本及东南亚果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欧美、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处理水平。主要是通过对果实进行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来提高果品的商品质量、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及重点县(市)都须尽快建设安装1-2条选果流水线,并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开发多种多样的包装产品。

4、大力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增加果品贮藏、加工业的投入,以恒温和气调为主改善果品贮运条件,以苹果、梨等的加工为重点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5、行政推动,加快产业化进程。继续处理好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的关系,将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加投入,创造条件,组建和强化龙头组织,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到2005年,每个市及果品生产重点县(市)都应分别建成2条和1条以上、功能比较齐全的果品龙型经济组织,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型经济组织省应给予重点支持。

(五)建立健全机制,促进果品业的健康发展

在果品生产上,应重点推广和发展“龙头组织(公司、专业市场等)+中介组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户”的组织形式。在运行机制上,一是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重点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利益分配的合同契约关系,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确保果品产、加、销等各方面关系的长期化、法制化、稳定化,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二是在完善果树服务网络的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服务和合作经济服务等为主体的服务保障机制,提供信息、技术、赊销物资、保护价收购果品、利润返还等服务;三是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普及等一条龙的科技推动机制;四是成立组织,重点搞好规划布局、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和督促检查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六)加强领导,加大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

1、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建议省及地方成立由省政府主管领导挂帅,林业、供销、外贸、轻工、科委、计委、财政、农行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果品提质增效领导小组,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果品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以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真正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深入实际,研究果品业发展方案及措施,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果品业的健康发展给予重点支持,按中央的要求在保证果树承包期至少延长30年不变的同时,制定出台扶持果品业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建立果品发展基金、四荒拍卖并鼓励多部门多渠道筹资开发建果园、调整果树结构减免农业特产税及农业特产税部分返还果树生产和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承包或领办果园的政策;各级均应从农业特产税果树部分中提取30-50%左右返还果树生产,主要用于品种改良、调整结构、技术普及、技术推广和各项管理等;省财政应继续增加果品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资金。各级林业部门也应从育林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与其他资金捆绑使用,解决好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