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6:02:54

国检范文篇1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州“两基”工作水平,确保“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验收,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上报各地州市“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督导检查工作计划的通知》(新政教督发〔2007〕10号)要求,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巩固提高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真抓实干,使我州各类教育得到均衡、协调、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建设教育强州。

二、具体内容、工作标准及要求

(一)普及程度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县城达到100%,农牧区达到99.5%,辍学率县城控制在零,农牧区控制在0.2%以下;初中阶段入学率县城达到99.9%,农牧区达到99.2%,辍学率县城控制在0.3%,农牧区控制在0.5%以下;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县城达95%以上,农牧区达85%以上;青壮年脱盲人员的继续教育纳入职业、成人教育,复盲率控制在4%以内;青壮年非文盲率县城达99%以上;农牧区达96%以上,青壮年农牧区各类实用技术培训面累计达70%以上。

(二)师资水平

教师编制配备合理,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大专化程度达85%,初中本科化程度达53%,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0%以上。新补充教师合格率县城达100%,农牧区达80%以上。校长、教师经过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校长均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三)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财政预算内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中学90元、小学85元标准。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建立教育奖励基金;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各项待遇得到全面落实;县乡机动财力20%用于教育;财政预算内安排职业成人教育(含扫盲)经费不低于教育事业费的3%;城市教育费附加足额用于教育;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两免一补”及时落实。

(四)办学条件

学校布局调整合理,民汉合校全面推进;生均建筑面积达标,图书实验仪器、体音美卫劳器材配备达标,信息技术设施、校园网、城域网建设完善,及时更新改造消除危房,学校卫生、安全、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扎实有效。

(五)教育质量

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达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制订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稳步提高教育质量。

(六)扫除青壮年文盲

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教育、统计、公安及乡镇、村委会、社区共同参与开展扫盲工作。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展各类培训,做好“扫盲”指标的建档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各类数据普查工作。根据当地实际,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展新技术推广、种养殖实验、信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农科教工作。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一)县市自查自评阶段(2007年9月30日—10月31日)

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区、州关于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和“两基”指标体系做好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情况和扫盲数据普查等自查工作。指导各乡镇和学校认真做好档案资料的建立和各种资料数据的核查工作。按照《昌吉州迎接自治区、国家“两基”复检A

、C级指标资料说明》,各乡镇及学校在2007年10月底以前建立补充完善2006年六大指标(A1普及程度、A2师资水平、A3办学条件、A4经费投入、A5管理与质量、A6扫除青壮年文盲)建档工作。2007年10月中旬前完成自查自评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提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接受县督导评估组对学校“迎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复验,同时接受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的抽验。

(二)地州预检阶段(2007年11月5日一30日)自治州人民政府组成“两基”督导预检组,依据国家、自治区关于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和“两基”指标体系及《昌吉州迎接自治区、国家“两基”复检A、C级指标资料说明》,对全州七县市及乡镇、学校进行预检抽查。重点检查普及程度、师资水平、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扫除青壮年文盲指标体系的达标程度和各种表册、卡和各种统计报表的填写,数据是否做到上下一致、表表相符。通过预检对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提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

(三)地州复查验收阶段(2008年4月15日-6月30日)自治州人民政府组成“两基”督导复查验收组,依据国家、自治区关于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和“两基”指标体系及《昌吉州迎接自治区、国家“两基”复检A、C级指标资料说明》,对全州七县市“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全面复查验收。深入县市及所属乡镇、学校对“两基”指标的普及程度、师资水平、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扫除青壮年文盲指标的达标程度逐一进行复查,对“两基”迎“国检”A、C级指标资料逐一进行查阅。对照标准要求,查漏补缺,加强弱环节整改,确保各项资料齐全、真实、可信,各项指标达到方案要求。

(四)接受自治区抽查阶段(2008年10月10日-31日)自治州制订具体的“两基”迎接自治区抽查方案,并安排县市做好接受自治区抽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接受自治区验收阶段(2009年3月1日-4月30日)1、自治州制订具体的“两基”迎接自治区检查验收方案;

2、安排县市做好接受自治区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3、组团检查各县市对自治区抽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六)接受“国检”阶段(2009年5月1日-6月30日)1、自治州制订具体的“两基”迎“国检”方案;

2、安排县市做好“两基”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3、组团检查各县市对“两基”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及对自治区复查验收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处在“两基”巩固提高的第一线,是打好“两基”巩固提高战的直接领导者、指挥者、组织者。各县市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迎“国检”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两基”工作是政府行为的意识和法律责任的意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两基”迎“国检”工作作为2008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到“三落实四到位”(即思想落实、组织落实、责任落实,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宣传到位)。按照“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自治区检查验收以县为单位进行抽查,通过抽查县乡“两基”工作,对全州“两基”工作进行评估认定。因此,全州所有县市和乡镇都要扎实做好“两基”工作,完成“两基”任务,必须做到没有“空白点”。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迎接“两基”督导检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程序复杂,各县市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安排专人,分解任务,完善措施。“两基”迎“国检”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各相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在实施“两基”中的职能作用,做好“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工作。州人民政府将“两基”迎“国检”工作纳入县市年度教育任务目标的考核内容,对迎“国检”成绩突出的县市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或在迎检工作中因失职造成影响的,依据《自治州关于实行教育督导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昌州党办[2004]65号),对主要责任人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县市,乡镇,各有关学校在“国检”之前要进行认真自查,并针对自查情况主攻重点指标、薄弱环节。各县市、乡镇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都要认真准备“两基”材料。资料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归档要齐、细、实、亮,为“国检”准备的各种表、卡、册、簿,一律使用原始材料,不得重抄、复制。各种表、卡、册、簿的数据要真实、准确,且要一致,严禁随意更改、虚报瞒报。

1.县市准备的材料

县市政府“两基”工作自查报告,县市职能部门的“两基”工作汇报,“两基”评估验收情况登记表,县市的“两基”文件,县市与乡镇签订的“两基”目标责任书,对“两基”评估验收意见等。

2.乡镇准备的材料

乡镇政府“两基”工作自查报告,乡镇有关控制学生辍学的责任书等。

3.学校准备的材料

国检范文篇2

一、工作步骤及内容

(一)第一阶段:各区(县)自查自评(20**年12月31日前已完成)。

工作内容:按照自治区“两基”验收标准,各区(县)对辖区“两基”巩固提高情况进行认真自查自评,摸清相关基础数据,搜集佐证资料,梳理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形成自查自评报告。

工作要求:基础数据详实、准确,来源清晰;佐证资料按《**市“两基”档案资料目录》搜集,做到精炼、齐全、完善;数据、资料要能相互印证,做到“一核就准、一查就实”;问题梳理做到实事求是。

(二)第二阶段:市级预检(2008年1月—7月)。

工作内容:

1.2008年1月—2月,市“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对各区(县)自查自评工作质量、整改方案、自查自评报告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及审定,对“两基”资料建档进行统一部署。

2.2008年3月—5月,各区(县)根据审定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自纠。

3.2008年6月,市“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对各区(县)“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工作进行预检。重点检查各区(县)“两基”自查整改方案落实情况、“两基”工作达标情况、“两基”档案资料建档情况、“两基”相关指标抽查核实情况、辖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现状等,每区(县)至少2个工作日。

工作要求:

1.在市“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领导下,各区(县)2008年5月31日前完成“两基”迎国检自查自评报告、工作汇报修改和“两基”档案资料建档工作。

2.各区(县)按照“两基”迎国检责任制的要求,加强领导,确保本区(县)“两基”迎国检各项准备工作开展扎实、有序,并在规定时限内做好迎接市级预检准备工作。

3.市级预检要进一步摸清市属各区(县)“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工作的薄弱环节并及时上报,为我市“两基”迎国检下一阶段工作部署提供信息、依据。

4、市、区(县)两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把督促、检查、指导、服务贯彻工作全过程。

(三)第三阶段:市级复查验收(2008年8月—12月中旬)。

工作内容:

1.2008年8月—10月,各区(县)根据市级预检情况通报,对照“两基”指标体系,查漏补缺,加强薄弱环节整改,重点做好迎接市级“两基”检查验收准备工作。

2.2008年11月中旬起,市“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对各区(县)“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每区(县)至少3个工作日。

工作要求:各区(县)要按规定时限做好市级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第四阶段:自治区抽检阶段(2008年12月中旬至12月底)。

工作内容:接受自治区政府督导团对我市部分区(县)“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工作抽检。

工作要求:被抽检区(县)要提前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未抽检区(县)组织相关人员前往抽检区(县)参观、学习,熟悉检查验收程序、方法,对照改进,进一步完善本区(县)迎检方案,促进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第五阶段:自治区国检前全面检查阶段(2009年1月—3月底)。

工作内容:

1.根据市级“两基”巩固提高复查验收反馈意见和自治区对我市部分区(县)抽检情况,各区(县)进一步做好整改及完成国检前迎检相关准备工作(包括专题片、文件汇编、辖区中小学简介等资料汇编整理工作)。

2.完成市级“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自查自评报告、工作汇报撰写并形成文件。

3.完成市级“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档案资料归档、专题片制作、文件汇编等国检前其他准备工作。

4.制定**市“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迎验方案。

工作要求:各区(县)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两基”迎国检工作职责,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市“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各区(县)迎国检准备工作完成情况的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第六阶段:接受国检阶段(2009年4月起)。

工作内容:接受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我市“两基”工作的验收。

工作要求: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如市属区(县)有列入国检抽检名单的,市级未被抽验区(县)要在市“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下,全力协助,确保被抽验区(县)顺利通过验收。

国检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地处西北边远山区,距县城40公里。周边与武山、通渭接壤,正处于两地区三县交界之处,而由清溪河自然分为川区、北山区、南山区三大块,全乡共有17所学校(其中1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根据自然地理位置分为川区5所(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北山区6所小学(1个教学点),南山区6所小学(4个教学点),各教学点归隶属小学管理。现有教职工164人(男125人、女39人),其中公办教师158人(男119人、女39人),85、86县聘教师6人。公办教师本科学历48人,大专学历56人,中专学历45人,高中学历9人,公办教师中有3人借调,有2人体残无法上班,正常上班的有153人,其中50—59周岁的有47人,55—59周岁的24人。现有学生3916人(男1946人,女1970人),其中初中生1112人(男549人,女563),小学生2472人(男1219人,女1253人),学前教育332人(男178人,女154人),共设11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5个,小学84个,(其中复式班12个),学前教育14个,幼儿班3个。山区学校由于地理位置,校校间山大沟深,相距4公里外。

二、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

1、适龄儿童入学率:

小学阶段适龄儿童2008-2010年入学率3年均为100%,巩固率分别为100%。

2、适龄少年入学率:

初中阶段适龄儿童2008-2010年入学率均为100%,2010学年末在校生总数1068人。2011年秋入学率为100%。

3、辍学率:

初中:2008-2010年辍学率分别是2%、1.8%、1.5%。

4、完成率:

初等教育完成率:2010年全学区共有十五周岁人口372人,完成初等教育人数372人,初等教育完成率100%,十五周岁文盲率为0;17周岁人口413人,完成初级中等教育413人,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

(二)师资水平:

2011学年小学共有专任教师109人,中专及以上学历102人,学历合格率为98.3%;校长经过校长岗位培训持证上岗率100%。初中共有专任教师49人,学历合格人数为49人,学历合格率为100%。中小学近三年新补充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

(三)办学条件:

全乡各类学校总占地面积76358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1.6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7330平方米,其中初中校舍面积6398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5.86平方米,小学校舍面积1133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4.02平方米。近年来通过排危项目改造,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全学区没有D级危房,对现有的B级2042平方米,经加固维修能正常使用。所有中小学校都装备了卫星电视教学接收系统,建起了电教室,均能接收中国教育电视1、2台等多个教育频道的节目,初中和中心小学安装了宽带网,并安装了两间多媒体教室,四室建设已正常开课。图书:初中达到人均20册,中心小学人均15册,其它小学人均10册的标准,并能正常开展借阅。全学区各中小学均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校园达到了绿化、美化的环境。

(四)教育经费:

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育的使用,上级拔付的公杂费每学期如数下拔各校,确保教育经费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补助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教育专项资金按时足额拔付到位,无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近三年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五)教学质量:

我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校,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教学成绩稳中有升,初中毕业会考2008年总评名列全县十六个学区第6名;2009年荣获第4名;2010年第2名,2011年第4名。小学毕业会考2008年总评名列全县十六个学区第8名;2009年荣获第1名;2010年名次下滑,其主要原因是山区学校课程科目多,师资紧缺,每位教师都担任两三门主课,每周只有一两节空堂时间,负担较重,偏重主科放松副科的教学成为现实,尤其是各小学紧缺英语、音、体、美专业教师,导致造成全学区综合成绩偏低、名次下滑现象,为此,学区专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克服种种困难,将全学区六年级集中在初中和中心小学两校办学,以缓解当务之急,2011年小学毕业测试获全县十六个学区第7名,初中毕业会考获全县第5名。毕业率近三年小学毕业、初中毕业率均为100%,全学区各校均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未设置重点班,无留级,无乱收费、乱办班现象。

(六)安全工作: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学区各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实行分级管理,层层把关的原则,初中、各小学、幼儿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在学校正常的时间内校门上锁,要求学生不能随便出入校门,对外来人员实行登记、盘查,尤其初中、中心小学对在外住宿的学生,学校、家长、房东三家签定了安全协议书,各校都制订了安全管理制度,突出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定期师生的逃生、自救演练活动,始终坚持晨、午检制度,初中、小学、陈庄小学、幼儿园安装了监控系统,确保安全无事故。

(七)扫盲工作:

我乡总人口为21548人,15-50周岁人员共有13319人,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13319人,非文盲率100%,其中2010年脱盲80人(男14人,女66人),在校学习1285人(男652人,女633人),小学文化程度5088人(男2586人,女2502人),中学文化程度6260人(男3152人,女3108人),大专文化程度686人(男385人,女301人)。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办学面100%,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5所,办学面100%。2008年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04期,1065人次;2009年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4期,800人次;2010年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0期,765人次;近三年脱盲人数为240人(男46人,女194人),巩固率100%。

(八)领导管理: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区制定了学校各项工作管理细则,教学常规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开学初对全乡各校进行一次开学工作大检查,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评估,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定期落实,并对教师的到岗随时抽检,如有违规违纪等行为,严格按不良积分制进行处罚、兑现。让制度来约束人、制度来管理人,做到奖罚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提高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两基”迎国检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两基”迎国检工作的高效实施。乡政府将“两基”国检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地位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书记、乡长统筹抓,学区校长亲自抓,各校校长具体负责。于2011年3月24日召开乡“两基”迎国检业务工作会议,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将“两基”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各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明确“两基”工作的重要意义,细化责任。使“两基”工作成为全校性活动,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采集义务教育基本信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我学区全体教师4月16日、17日(星期六、星期日)两天,以行政村为单位,采取教师包村入户措施,对责任范围内的所有家庭逐户进行深入的调查摸底,与乡镇户口册详细对照并核准有关情况,掌握全部0-18周岁人口基本情况,采集人的信息,完成了表、卡的填写工作等,真正做到了底子清、数据准,确保监测基础信息的真实性。

(三)软件建设

学区、各校严格按照教体局“两基”建档要求,对照县“两基”迎国检乡镇、学校资料建档目录整理档案资料,查漏补缺,坚持了“两基”各项数据和情况做到真实准确,数据口径统一、表册人数与实际人数吻合。所有资料做到:“一要就有,一看就懂,一查就实,一核就准”的“两基”工作软件要求。

(四)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整脏治乱工作,努力优化育人环境。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学区各学校自2009年校安工程后共有D级危房面积3038平方米,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截止2011年8全部消除了所有D级危房,就2011年共拆除D级危房955平方米,其中近期拆除严重D级危房276平方米,2011年8月对全学区B级2042平方米,经加固维修后继续使用。对三所小学的厕所进行拆除重建,常湾小学无围墙,高湾小学无校门已在修建中,力争于9月底交工使用。动员全体师生,乡政府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图书,弥补了各校图书不达标的漏洞。

2、抓校园氛围的营造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好的校容校貌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

①绿化、硬化、美化校园,以优美的环境感染学生,各校每年都投入部分资金用于校园绿化,2010年——2011年春,硬化校园面积13500平方米,绿化校园1600平方米,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高度重视校园整脏治乱工作,狠抓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做到校园无脏、乱、差、死角,为学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

②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各学校针对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初中已建成校园文化墙85米。以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充分发挥少先队大队部、共青团支部、工会作用,丰富师生的课外活动。

③大力推进宣传力度,各校通过在校园周边书写永久性“两基”迎国检墙头标语3—5条,校园永久性标语、展室、展板、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多途径、全方位大力营造“两基”迎国检氛围。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良好师德、教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因此,各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加强作风建设,学校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风,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时事政治,择抄政治学习笔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认识,自觉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处处做学生的榜样。2011年6月学区对新世纪以来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组织了为期两天的专题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业务能力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各学校非常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坚持每周一、周四两个晚上的业务学习,做到有计划、有步骤,鼓励中青年教师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全体教师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改革工作通知培训等,通过学习和培训,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六)加大“两基”迎国检工作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两免一补”工作,努力控制辍学率。

学校加大力度面向全社会全面宣传“两基”迎国检的重大意义,使人人清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社会、家长和少年儿童应尽的义务。对全部入学儿童、少年实行学籍管理,定期对学校在校生数和转出、转入学生情况进行检查登记,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效性,让每一位适龄儿童都有学上。杜绝乱办班、乱收费现象发生,确保少年儿童按时完成义务教育,并使残疾儿童同等享受全面的义务教育。

各学校认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对家庭贫困学生等群体给予关爱和帮助,的确得到党的温暖,享受到“两免一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七)积极开展扫盲农教工作,充分利用好远教设备,认真开展农技培训。

各农民文化术村学校和村委会配合,运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积极开展农技培训,三年累计培训农技人员2630人次。通过培训,让许多农民朋友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一)存在问题:

1、教师缺编,尤其缺少英语、音、体、美专业教师。

2、各学校音体美器材短缺,各种教学实验仪器不完善。

3、学校各种配套硬件不够完善,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小学、李门小学、丰堆教学点的危改项目至今未落实,学生还在板房中上课,四室建设无条件开设。

小学现有的校舍面积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已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还设想将小学建成寄宿制小学,将全学区五、六年级学生都集中在小学办学,学生将达到1200名,才能使学生均能享受到同等教育资源。

初级中学创建于1998年秋,学校占地面积15061平方米,绿化面积15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447多平方米,生均2.8平方米,是县13所农村骨干初中之一,担负着全乡适龄青少年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重任。现有校园面积20亩,校舍建筑面积6398㎡,其中教室24间,2112平方米,学生宿舍3100平方米,教师办公室776平方米,有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1112人,教职工49人。按每班50名学生,共需27间教室,“四室”建设、教师办公都无法进行,学校现有的校舍面积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已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中心幼儿园创建于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1140平方米,现有教室310平方米,娱乐活动室110平方米,教师宿舍60平方米,现有校舍均为70年代土木结构建筑,属于D级危房。要办成3年制的幼儿园,学校现有的校舍面积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已严重制约着办园的进一步发展。

(二)今后的打算:

1、将小学办成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完全小学,将全乡五、六年级学生集中办学。

2、每个教学班都建成多媒体教学模式。

国检范文篇4

[关键词]检察改革宪政体制隐形程序客观义务检察一体化

我国的检察改革是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而且暗合了世界法律演进的潮流。上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进行了检察制度改革,英国80年代初进行了刑事司法改革无不是在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法律制度,通过改革之路来完善本国的法律制度是各国在不断探求后得到的共同的经验。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被司法改革的浪潮所席卷,检察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学界和实务部门普遍关注的话题。改革目标之一在于促进法律自身完备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法律能量的最大释放,使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中具有极大的权威。然而如何以中国法治化进程为背景,从整个司法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和推进检察改革,还面临很多课题。近几年来检察机关加大了改革的步子,力图把检察改革向纵深发展。其中有的改革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结果,有的改革则是从我国司法实践中得到的启发,部分改革项目在试点运作中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革的思路和路径的选择是值得称道的,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关注道理宏大的价值的实现,更注意把它与不弃微末的制度与程序结合起来。笔者欲通过我国检察改革中应当处理好的四大关系来透视我国检察改革的问题和方向。

一、检察体制与宪政体制的关系

英美法系以权利为主线的检察制度模式,英美国家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其宪政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权力,检察制度也渗透着以公民权利制约司法权力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检察官当事人化,检察机关在行使职权时的法律地位与公民对等;第二,检察机关的职能和职权受到较大的限制,主要职能是进行公诉;第三,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较为松散,检察官制度的职业化建设有限。在大陆法系国家,其检察制度是以权力为主线的。国家主义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国家至上的理念成了国家积极全面的介入刑事诉讼的理论根据。检察制度也体现出了突出国家权力的特点:第一,检察机关的地位高于当事人;第二,检察机关的职能、职权广泛,拥有对罪案的侦查职能,也有权指挥司法警察的具体侦查活动。检察官永拥有对侦查、审判行为的监督职能;第三,检察机关的住址体制事实上形成了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前苏联社会主义法系以监督权为主线的检察制度模式。这种检察制度的特征是:第一,检察机关在国家宪政中具有独立的宪法地位,其根本职责是为了维护法制统一而进行法律监督;第二,检察机关享有广泛的法律监督权,不仅享有在刑事诉讼中的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在民事诉讼中也享有监督权;第三,检察机关建立独立的组织系统并实行上下垂直的体制。[①]

由上述分析可见,不同的宪政制度下检察制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我国的检察制度改革必须站在本土化的基点,借鉴国外的检察制度亦必须考虑与本土宪政结构和法律文化的兼容与整合,寻求普遍性真理和我国本土资源的最佳结合点。我国检察改革必须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人民检察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视我国宪政体制于不顾,而奉西方“三权分立”为圭臬,必将使我国检察制度背离其设立的初衷,而使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产生冲突,甚至淹没于西风东渐的狂潮,而且这样的改革本身必然会夭折。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制度只有具有合宪性才具有合法性。要想正确把握检察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必须从宪法的高度探求。当然有人从诉讼构造的角度还有诉讼职能的角度认为应当取消检察机关监督的职能,笔者认为检察机关的该项职能是宪法明确规定的,要想发生变化仅从下位法规定是不合适的,应从宪法的角度来认识。在宪法没有做出修订之前,检察改革应在现有的宪法框架之下进行,擅自超越宪法的做法是不值得称道的。

检察机关和检察权的性质问题是检察理论研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决定着检察改革的方向。对检察机关的正确定位关乎整个检察改革的方向,因此必须厘清。学术界对检察机关的性质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检察权是一种司法权,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②]。第二种观点认为检察权是一种行政权,检察机关是行政机关[③]。第三种观点认为检察权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检察机关具有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双重属性[④]。第四种观点认为检察权是一种法律监督权[⑤]。

上述四种观点都对检察权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制下的实际状态做了各自的分析,虽然看起来大家对检察权的性质是莫衷一是,但实际上从上述各种观点的依据的标准来分析,不难看出虽然对检察权有着行政或者司法的争论,但它们都是以“分权学说”为其理论逻辑的起点,在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这个问题上大都着眼于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具体而言,有“大制衡”和“小制衡”理论之分,“大制衡”理论认为检察制度是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衡产物,“小制衡”理论认为检察制度是司法权内部分权制衡的结果。也正因为对制衡的角度理解不同,对检察权性质的定位也是迥异的。由此可见,在“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指导下才有了前两种观点的对立。上述两种观点难以厘清检察权的性质是因为这三种学说均违背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哥德尔第二定理认为:“一个包含数论的形式系统的一致性,在系统内部是不可证明的。”企图在三权分立的系统内来证明检察权性质这一系统的核心命题之一,而这在逻辑上是注定必然是艰难的。而第三种观点更多的是对前两种看法的归纳和综合。

第四种观点是在我国现有的宪政体制下提出的,侧重对现有制度的论证,更多笔墨着眼实然的分析而非应然的探究。从宪法规定来论证一项宪法性权力的合理性,显然逻辑上是难以完成的,正确的方法是在宪法规定之外找到理由。也有学者从法律本土资源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检察制度与古代监察制度的相似,认为把监察权定义为一种监督权很有道理。近而将分权制衡理解为实际上是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四权分立”实现的,这四权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⑥]这样的论证方式确有一定道理,但是笔者以为应当古代监察制度不具有现代意义检察制度的特点,检察制度是我们从西方泊来的,两者的内在机理是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语。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做狭义的理解:第一,从宪法确立的法院和检察院的法律地位看,二者是平等的,检察机关并没有凌驾于法院之上的地位和权力,在诉讼中也不存在检察机关最终否定法院裁判的权力,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属于平行机构之间的防错机制,比如检察院抗诉后最终裁决权仍然由法院行使。第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一种有限的监督。其监督效力仅限于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之中,而重点是对刑事违法和刑事诉讼程序的监督。第三,检察机关的监督是一种程序性监督,主要是提起、启动法律程序,是一种建议和启动程序权,以纠正违法行为,而不是直接纠正违法行为或作出最终裁决,不具有终局性或实体处理的效力。第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事后性,只有当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出现以后,检察机关才能启动监督程序,这种监督既不是超前的,也不是同步的。笔者以为虽然关于检察监督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其共同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都是以现行的宪法为基点进行研究的。一方面从宪法的高度规定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的专门地位,具有对法院、公安机关、监所的刑事司法监督权,即对侦查、审判、执行行为是否合法具有监视、监督、评判的权力;另一方面,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原则,把检察机关主要行使典型的公诉权即传统的检察权的主要权能。这样对检察监督制度和检察权制度的模糊化的认识,导致了对检察制度的妨碍。现行的检察监督制度与刑事公诉制度存在着理论上与制度上的必然冲突。[⑦]正确行使刑事公诉权就是把检察机关作为控方来定位,而行使检察监督权则要求检察机关高于公安、审判机关。这两者是难以协调的。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模式中引进了控辩式的诉讼机制,这一机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公诉方独立地承担控诉责任,审判方独立行使审判权,当公诉人兼有法律监督者身份时很容易使审判权的行使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笔者以为把检察权定位为法律监督权尚值得商榷。

笔者以为从政治科学和法律科学对国家权力的一般分类来看,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种“三分法”是比较科学的,这种划分方式有助于我们冲破表面的幻象,准确理解检察权的性质和其行使规律。把检察机关定位为司法与行政双重属性比较符合检察权特点,但在法制上将其定位为司法机关,把检察官定位为司法官比较好。至于这样亦此亦彼的理解能否揭示事物本质,笔者以为真理并不具有唯一性,我们应从角度主义的立场出发看待检察权。在肯定检察权双重属性的同时,把其主要定位为司法权,把检察官主要定位为司法官的理由如下:第一,检察官与法官的近似性和接近度第很大,正如德国教授洛克信所言:“证诸检察官之法律守护人的地位,对检察官及对法官而言,事实之究明与法律之判断,应依同一目标行事,因此,此乃两者得相提并论的强烈论证。”[⑧]检察官除了负责启动法官的审判权之外,还要负责监督或指挥这之前的侦查程序,这之间的出庭公诉程序,这之后的上诉和申请再审程序。因此,即使检察权本身不是第三权,但至少可以认定检察权是第三权不可缺少的“附件”。[⑨]基于此,就刑事诉讼程序而言,独立的司法只有在检察官也得到相应保障的前提下才可能达到。第二,从我国检察机关的特殊法律地位看,“一则在法律上尚担当法律监督职能,二则在体制上脱离行政系统,成为相对独立的另一类司法权”。[⑩]这样的定位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具有较好的容纳性。第三,可以防范行政不当干预司法。如果检察官在职务活动中一味屈从于行政指令的话,那么,可罚性与刑事追诉将不再取决于法官的裁判,而取决于行政权的操纵。第四,从世界范围看,强调检察权的司法性并由此而强化检察机关的独立性,应当说具有普遍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也应注意检察机关的行政性,在重新构建检察制度时从检察权本身的规律和本性出发来完善检察制度。

二、隐形程序与法律规则的关系

所谓隐形程序是指在司法机关内部通行或者认可的但未向外界公布的办案规则与程序。之所以称之为“隐形”,是因为这些办案规则与程序未经有权机关正式予以颁布,外界既无法查阅也无从知晓;之所以称其为“程序”,是因为其在诉讼中几乎与国家颁布的诉讼规程有着同等的效力和功能,甚至有时成为办案的首选规则。这些“隐形程序”在静态上主要是以内部红头文件、请示、批示、指示、通知、讲话、经验总结、惯例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动态上,主要表现为“暗箱操作”。隐形程序实际存在于司法运行程序中,因此,尽管在明文的法律中没有规定,在检察改革的过程中也应把这些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也唯有如此,检察改革才具有实际意义,而不仅是空泛的构想。

隐形程序除了具有不言自明的秘密性、非法性之外,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隐性程序具有单方性。在隐形程序中,“单方面接触问题”比较严重。第二,隐性程序具有多样性。由于隐形程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监督与制约的“地下活动”,因此,何人在何时何地出于何种目的采用何种方式开启该程序都存在极大变数,因而具有多样性。第三,隐性程序具有随意性。规范性是诉讼活动的基本特征,它要求诉讼的进行应严格依照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而不能由司法机关、诉讼参与人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由于隐形程序的多样性、非法性的特点,使得办案人员、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不受程序的多样性、非法性的特点,使得办案人员、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不受程序法的调整和约束,常常游离于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之外,没有统一的行为模式,至于是否启动、如何启动该程序完全取决于实施者,因而隐形程序具有较强的随意性。[11]在当今中国的刑事诉讼中,隐形程序与正当程序结伴而行、相伴而生,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它作为一种异化的诉讼程序所展现出来的负面效应十分明显。隐形程序不仅容易滋生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还是降低司法效率的诱因,隐形程序的出现大大增加资源消耗,从而降低司法的效率。

从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隐形程序已成为我国司法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为确保司法改革的顺序进行,必须找到渠道通畅的路径。笔者认为,当前的司法改革,除了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改善大环境以外,还应当明确从隐形程序走向公开的改革思路,具体说来应当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改革司法管理体制、领导体制、人事制度、财政制度,理顺司法权与党的领导、行政权、司法权之内在关系,确保司法独立,树立司法权威,重塑程序自治性。如果不解决权力配置的问题,检察机关人微言轻,即使检察改革把具体的制度设计的再怎么精致也难免会在隐形程序的影响下夭折。第二,加大检察人员的培训力度,把好检察队伍“入口关”,提高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加强检察队伍的建设才会业务过关、政治过硬,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公正执法。

现行法律的规制所形成的约束使检察改革处于这样一种窘境:要么系统地修改法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变法”;要么只能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进行局部性的调整。近年来,司法机构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又不得不谨慎地把“在现行法律范围内进行改革”、或“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进行改革”作为改革的一项原则。对这一原则的遵从,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司法机构的一种政治态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改革过程中无序、失控局面的出现。但是,完全以现行法律为基础,检察改革的全面、深层次推进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司法机构目前所提出的一些改革设想和方案,已属“红杏出墙”,溢出了现行法律的规制范围。比如2000年抚顺市顺城区推出的“零口供规则”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其一是当侦查机关将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即口供呈至检察机关提请批捕时,检察机关将视其有罪供述不存在,即为零,应通过在案的有关证据进行推论,证明其有罪。其二是在审查起诉时,犯罪嫌疑人对检察官的讯问应允许其做无罪、罪轻的辩解,允许其保持沉默。这明显违反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46条的规定。2001年3月27日,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对《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进行了第5次修改,“零口供”也被重新定义为:认定犯罪事实可不依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独立存在,使有罪供述对犯罪事实认定的影响降低到零。修改后的《规则》与原来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再把口供视为零,而是把对口供的依赖降到最低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时不再允许其保持沉默,原来的绝对“零口供”演变成现在的相对“零口供”,修改后的规则仍然与刑诉法规定有冲突。再比如对于当前各地检察机关对轻罪实行的暂缓起诉,就没有法律依据,属于“违法实验”。理由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审查起诉后作出的决定只规定了提起公诉、不起诉等处理方式,并没有规定可以暂缓起诉。许多检察机关推行的普通程序简易审与刑诉法第154条、第159条、第160条等条文的规定直接相违背;黑龙江牡丹江铁路运输检察院推行的“辩诉交易”与宪法和刑诉法许多规定相冲突。

虽然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擅自突破现有法律体系带来如下问题:首先,它违背了法制的统一性和司法的统一性原则。各地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依据只能是宪法、法律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而不是地方各搞一套,把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置之一旁。其次,如果任凭所谓“良性违法”发展下去,就会给长期阵痛刚刚步入正轨的法治建设添加绊脚石。擅自突破法律的规定往往会抑制人们法律信仰的生成。地方司法机关最重要的任务在于严格实施法律而不是“创造”法律,司法机关越权改革将会对一个正在培养公民法治信仰的国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司法机关自身的行为会对民众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其结果往往导致法律虚无主义的盛行,法治之路更加举步维艰。当然我们不能绝对排除局部先期实验。通过试点降低改革的风险,节约改革的成本;为进行系统的改革提供一种范例,积累经验,但是先期的实验应当受到规范,而不是盲目的改革。当改革设想和方案比较可行时,无疑必须修改法律使其合法化,然后在全国范围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定突破现有的法律体系,在改革时应伴随修改相应法律,将改革的成果通过正当渠道合法化、制度化。因此,检察改革不应采取由上而下的局部扩展方式,而应当采取由上而下的整体推进模式,避免各地方自行其是,破坏法制统一性,走合法改革的道路。

三、打击犯罪与维护公正的关系

为了在检察改革中避免陷入盲目而保持清醒理智的认识,我们在进行检察改革之前就必须回溯到检察制度的产生源头来认识检察制度的独特性。一方面可以把握检察制度的内在机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检察改革不仅仅限于对个别改革措施的研究和论证,而可以在一个较为宏观的高度来认识检察制度,便于整体性的思考和整体改革方案的设计。

检察制度发展的历史较短,其雏形是14世纪法国的国王制度,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以后,才产生了现代检察制度。检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社会发展的现象:第一,检察制度的产生与法院的职能由“全能法院”向“裁判法院”的转变有关。裁判法院要求诉审分离,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专门的起诉职能以及行使这种职能的官员即检察官就产生和发展起来了。第二,追诉制度向强化公诉制度的发展。追诉制度由私诉向公诉的转化体现了国家对犯罪的控制和打击力度的加强。起诉的专业化呼唤着检察制度的发展。第三,司法由“任意司法”向“程序司法”的转变。程序司法要求司法权力的行使受到严格的程序制约,检察制度因其限制和制约警察的权力警察的权力,制约法官的权力而成为保障司法的“程序性”的最有利的制度设计。第四,检察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分散法制”向“统一法制”的转变。检察官主要通过刑事追诉的手段,维护国家的法制。

设置检察制度目的是监督警察滥用警察权侵犯人民合法权益,防止法官法自由擅断。检察制度的产生是和诉审分离的原则的确立、摒除纠问制弊端紧密联系的。在纠问制中法官集追诉权、审判权与一身,往往会进行擅断,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分权思想的指引下,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由不同机关分别负责侦查和审判工作,但是这种做法又产生了警察权膨胀可能危及公民权利的顾虑。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同时制衡警察权和审判权,在欧陆史上便出现了追求“一石两鸟”之计,即以新创的法律官(检察官)监督法官裁判,控制警察活动,以法治国改造纠问国、防范警察国。[12]虽然侦、诉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在追诉犯罪这一点上警察与检察官的具有同质同向性,有的国家还实行警检一体,但一般来说是业务上一体,而非组织上一体。通过受过严格法律训练和法律拘束的公正客观的官署赖控制并引导警察的活动。所以,从检察官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出,检察官从产生的时刻起就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制度构建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由此可见,检察官不仅是与警察分工不同,各管一段的,是负有监督警察活动合法性的义务;基于不告不理、诉审分离、诉审一致等原则,检察官对审判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检察官不仅是为了片面追求打击犯罪而产生,更是法律的守护者,检察官也负有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正如台湾林钰雄先生说:欧洲自创立检察机关以来,一直处在法官与警察两座高峰之间的谷间带。检察官既不愿做侏儒的法官,也不愿做高级的警察。由此可见从产生之初,检察机关虽然地位尴尬,但是作为“革命之子”,检察官就具有客观公正义务。所谓客观公正义务,指的是检察院负有义务,应当不偏袒、公正地采取行动,特别是要全面地侦查事实真相,检察院不得单纯谋求证明被告人有罪。检察官所承担的客观公正义务使得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的角色不仅是原告当事人,而且具有司法官或准司法官的属性,从而区别于民事诉讼中的原告。在法国,检察官和审判官都是司法官,检察官俗称“站着的法官”或“立席司法官”,因为他们在法院开庭发言立而不坐,而审判官俗称“坐着的法官”或“坐席法官”。检察官的客观公正义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第一,在证据收集方面,客观公正义务要求检察官在进行证据收集时,不仅应当收集对被告人不利的有罪证据,也应当收集对被告人有利的无罪证据。第二,在证据开示方面,客观公正义务还要求检察院在进行证据开示时,不仅应当开示有罪证据,而且应当开示无罪证据。第三,在诉权行使方面,检察机关是社会的代表,是以社会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由于检察机关不是这种诉权的所有人,因此不能像民事诉讼中的原告那样有权任意处分公诉权,而必须基于客观公正的立场行使公诉权。检察官发现被告人不应当起诉的,就不应提起控诉;已经提起的控诉有错漏的,检察官应当及时通过撤回起诉、追加起诉或变更起诉的方式予以矫正。

四、检察一体化与检察官独立作用的关系

检察机关在其内部关系上实行“检察一体制”。所谓检察一体制是指,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每一个检察官通过上级对下级的指挥监督权,形成的全国统一、等级有序的组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处理检察事务。检察一体制的基础是每个检察官的独立。检察一体制是保障恰当地行使检察权,而不是为了限制检察官固有的独立性。而另一方面,根据检察一体制,上级检察官对下级检察官享有指挥监督权、事务调取权和移转权、权等,以防止个体检察官恣意或错误地行使职权。每个检察官都是检察组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公诉的提起实质上是检察厅这一组织整体的决定。

检察一体制体现了检察权行使方式的行政性,有利于发挥检察机关的整体优势,组织协调检察机关统一行使检察权,保证办案质量和效率。但同时,检察官执行任务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国对检察权的配置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国家将检察权完全赋予检察官,并根据检察官的不同级别赋予其不同的职权;有的国家将检察权直接赋予检察长,检察长再将部分检察权委托给检察官行使;有的国家将检察权直接配置给检察机关,检察长可以将部分检察权委托给检察官行使。不管配置方式如何,其共同点是,检察官是行使检察权的主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关于检察官相对独立行使检察权的理论基础,有三种观点:一是授权论。检察官的权力产生于检察长的授权。二是独立主体论。一般检察官与检察长同为检察权行使的主体。三是

论。检察官对外行使权力时检察院的首长。

我们认为,论主要是就外部关系而言的,并未解决内部权力和权力来源问题,因此不能作为检察官权力来源的理论依据。而授权论和独立主体论都可以作为检察官权力来源的依据。我们主张授权与独立主体的结合论。[14]过去检察官公诉部门一直遵循的“个人承办、集体讨论、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办案制度。在过去的这种办案机制中,普通检察官只是案件的承办人。检察官承办案件,部门负责人有审核权,决定权则由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集中行使。这一机制具有极为典型的上命下从的行政性特点,便于强化对承办人员的监督,有利于保障刑事追诉的统一性,但在实践中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第一,审而不定、定而不审,违背司法活动的规律。第二,造成承办人员对领导的依赖,不利于发挥检察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培养专家型检察官。第三,审批环节过多,程序繁琐,造成办案效率低下,浪费司法资源。第四,权责分离、责任不明,在发生错案时容易造成推诿责任,错案责任难以落实到个人。第五,影响了公诉效果。针对以上问题,应当建立、健全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健全、落实检察业务工作中的主诉、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依法明确主诉、主办检察官承办案件的程序和职权。从2000年起,在起诉部门全面推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主诉检察官的条件、选任、职责、管理、考核、奖惩、监督及工作机制作出统一规定。其他各业务部门也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责和具体情况,逐步实行符合本部门业务工作特点的主诉、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推行和坚持检察长、副检察长、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亲自办案制度。担任领导职务的检察官要定期承办具体案件,包括主持侦查工作、出庭支持公诉等,加强对业务工作的指导。

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作为实践中创立的一项具有法制意义的办案制度,其存在的合理性不仅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也需要进行法理上的分析。这主要是指,分析这种制度是否符合检察制度、司法制度的一般原理(公理),是否符合检察活动的特性和基本要求,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活动的内在规律。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改革在法理上是合理性的,这种办案制度符合检察活动的特征与要求,符合司法的规律。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什么是司法的特征和规律。

国家机关的活动大致可分为行政、司法和立法三种方式。行政权以命令、统筹和执行为特征;司法权以协调、中立和判断为特征;立法权以议事、决策和立制为特征。这里着重从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比较中具体分析司法的特性。

司法的第一个特性,也是司法的内在的本质特性,即判断性。司法之司乃动词,有掌管、操纵之意。而掌管或操作法律者当然是对事实和法律进行判断者。英语中称法官为judge,就是判断人,即判断是非功过之人。司法活动,是根据证据判断个案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法律适用的活动,司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个案争讼中的是非曲直进行判断,作出结论。而行政权是一种具有管理性质的权力,判断是一种“认识”,而管理是一种“行动”。

司法的第二个特性,即司法的判断性的外部表现和保障条件,是独立性,是司法官与司法行为的独立。法官除了法律没有上司,他只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以及对事实的把握作出判断。德国学者拉德布鲁赫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解说:“司法的任务是通过判决确定是非曲直。判决为一种‘认识’,不容许在是否真假问题上用命令插手干预。”而行政的特征是命令和执行,即上命下从,纵向关系。

司法的第三个特性,与司法的判断性直接相关并作为判断基础的,是亲历性。即亲身经历程序,直接审查证据和事实。诉讼法中的直接原则、言词原则、审理不间断和法官不可更换原则,就是保证司法亲历性的程序原则。而亲历性所贯彻的直接审查原则,是建立正确的内心确信,作出合理判断的基础,同时也是正确及时地处理程序推进中的法律事项的基本条件。而行政行为并不具有亲历性这一特征,将军可以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总统统领一国行政,总理日理万机,难以亲历实际过程,体验具体运作。

司法的第四个特性,是其法律适用的目的性。司法活动本身是为了适用法律规范,具有法适用的目的性。行政的特征是追求特定的社会目的,如调节经济、抗洪救灾。查出犯罪人等,具有行为本身的目的性,而法律只是为其提供一个行为的框架。

此外,有的学者还从法律适用性与判断性出发,概括了司法的另一些特点,如终局性、被动性、中立性、公平优先性等等。

检察官具有司法与行政双重属性,而建立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这种办案制度符合检察官活动的双重属性,而检察官的公诉活动正集中反映了检察官的司法属性。其一,这种活动是为了适用法律维护法制,即具有以法律适用为目的这一特征。其二,公诉活动以直接性和亲历性为基础,即要求公诉官员亲身经历程序,直接审查事实,从而建立内心确信。这一活动必然是个体化的,这种个体操作特征突出体现于法庭诉讼活动。公诉检察官在法庭上的举证、质证和辩论,包括在庭上采取公诉权范围内的各种诉讼行为,都只能是一种个体性操作,其他人想帮忙也帮不上。其三,由于直接性和亲历性以及个体操作特性,公诉检察官行使其职权应当相对独立,有权抵制不法干涉。

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是对检察权的重新配置,其实施关键是“放权检察官”,或者说是“还权检察官”。过去我们办理案件,长期实行的制度是“检察人员承办,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这一办案责任制的有利之处在于有利于强化对办案人员的监督并保证刑事诉讼的统一性。但由于它具有“审而不定,定而不审”的特点,因而与司法的一般规律不合,同时也难以充分调动检察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在目前迫切要求加强检察机关公诉职能的形势下,这种办案制度已显得不适应。对此进行改革,就要求使检察官从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案件承办人员成为有职有权的检察权行使主体。我们承认,为了有效地打击犯罪,并保证追诉权行使的统一性,检察官有必要服从上级的指令,也就是说检察权及其行使还具有一定的行政性特征,这一点与“除了法律没有上司”的法官是有所区别的,但我们决不能以检察官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政性而抹煞其司法独立性,如使检察官完全成为听命于上司指令而没有独立权限因而在业务活动中谨小慎微的公务员,就违背了检察活动的规律。

五、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关系

一般认为,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实行检警合一的关系模式。所谓检警合一,并不是强调检察院和警察机关在组织上的合二为一,而是意味着检察院集侦查权和控诉权于一身,检察院是法定的侦查权主体、形式上的侦查机关,而警察机关作为实质上的侦查机关,仅是为帮助检察院行使侦查权而设的“辅助机关”,警察机关的任务就是协助检察院侦查犯罪或受检察院的指挥、命令侦查犯罪。在侦查程序中,承担控诉职能的检察院是主导和中心,检察院不仅可以自行侦查,而且可以命令、指挥警察机关侦查犯罪。

对于“检警一体”机制的运行状况,许多学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意见。陈光中教授指出:“就外国立法例考察,也很少有国家真正实行警检一体。英美国家侦检在侦查阶段基本分离,检察机关一般只在审查起诉时审查侦查机关提交的证据是否达到对被告人有定罪希望的程度;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律虽然规定在侦查过程中检察官领导和指挥警察的侦查,警察只是检察官侦查的辅助机关,但司法实践中,检察官很少实施具体的侦查行为,因为现实中他们并没有足够的人员。侦查机关的独立性倾向在逐渐加强。在日本,检察官只是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侦查犯罪案件。因此,警检一体并不是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也不符合警检关系发展的大趋势。”[15]谢鹏程博士也指出:“检警分离”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检警各司其职,也是一个必要的分工。现在在大陆法系国家,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在探索有关方面的改革。这方面改革的趋向,他们基本的取向并不是要“检警一体化”,而是要把原来的诉讼法中规定的“检察机关拥有全部的侦查权而由警察部门来具体执行侦查权”这种法律和实践不符合的现象改变过来,也就是还是由司法警察来进行侦查,由检察机关来进行监督和起诉,并且把这种关系法律化。[16]而龙宗智教授则对检警分离的趋势作了全面的论述,他认为:一、检警一体在现行刑事司法体系中基本不存在。第一,警察是大部分侦查活动的实际主导者,警察机关是各国刑事侦查的主导力量。由警察负责一般刑事案件的侦查,本来是一个法律的常识问题。但有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使这个问题复杂化了。例如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具有大陆法传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侦查机关,而警察机关只是辅助机关。然而,这里存在一种法律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检察机关是法律上的侦查机关,而警察机关才是实际的侦查机关。刑事案件大部分是由警察机关独立侦查完成的。检察官的基本作用是在法律上作“过滤”和监督,如决定法定搜查扣押手段的使用,提请逮捕,尤其是决定起诉或不起诉。第二,检察与警察具有不同的隶属关系,并未形成“一体化”。……检察官和警察在组织和体制上互不隶属,但在刑事司法业务上则可能相互协作,而且由于侦查服从起诉需要,通常检察官对侦查官员有一定的监督和指导乃至指挥的权力。但这只是一种工作关系而不是检、警一体化要求的组织关系。二、检警一体化将损害刑事司法的合理性与效率。第一,从现代检察制度设立的意义看,需要保持检警的适当分离以形成必要“张力”,从而维持对侦查进行“过滤”以及对侦查活动实施法律控制的机制。第二,将刑事警察从警察机关剥离,将大大损害刑事警察的侦查能力。第三,由检察官全面负责侦查在一定程度上是强人所难,不利于保证侦查的专业化和实现侦查的效能。这是由检察官的学养、思维方式、心理障碍造成的。[17]

与大陆法系国家不同,英美法系国家在观念上并不将检察机关视为国家或政府的代表,而是将其视为民众的诉讼人。[18]因此,在观念上认为检察机关与作为政府代表的警察机关具有不同的性质,两者不存在合一的基础。据此,在英美国家,侦查犯罪被认为是警察机关的职权。检察机关一般不直接行使侦查权,侦查权和控诉权相对独立,检察机关与警察机关也相对独立,由此形成了一种检警独立的关系模式。

对于以英国为代表的检警分立模式,我们不能作肤浅表面的认识,认为这种模式绝对没有侦控职能合一的基础。实际上从英国公诉制度产生的历史考察,它原本并没有公诉制度,而是在美国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在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警察追诉为主的私诉制度。警察不但负责侦察犯罪,而且负责在侦查终结后的起诉工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警察机关集侦查和控诉职能于一身,同样实现了侦控职能的合一。只不过在大陆法系国家是侦控职能合于检察院,而在英国是合于警察机关而已。可见,在英国,同样存在于侦控职能合一的基础,英国式的检警分立模式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侦控合一的关系模式,这与我国的检警分立模式是存在根本区别的。[19]

从警察、检察官之间的关系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检警关系模式折衷化。因为实践证明,完全的检警分立或完全的检警合一都不是一种好的体制。虽然从立法上来看,大陆法系国家希望通过检警合一体制的运作使警察、检察和预审法官之间互相结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侦控主体,但司法实务中的情况却是:警检两家常常因分工不明而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严重地影响到犯罪的侦控效率。如意大利在1988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加强了检察机关对警察机关的侦查的控制,规定侦查活动由检察机关负责,结果导致警察在实践中认为,在接受检察机关的批示以前不需要做任何调查工作,以致警察失去了许多本应在案发后即刻收集的重要的案件信息。并且由于检察官通常缺乏在犯罪侦查方面的专业训练,其的侦查指令通常发生错误,这使警察和检察官之间经常发生冲突。[20]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对与中等以下的刑事案件,均由警察独立进行侦查,案情基本确定以后,才交给检察官,亦即在实际操作中,传统上实行检警合一体制的国家有由合一式向分立式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司法实务同时证明,警检完全分立,也不是一种理想的体制。因为检察机关进行的侦查活动最终是为了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服务的,警检完全分立,缺乏配合和制约,不利于警察机关在侦查时就按检察机关控诉犯罪的需要来收集确实、充分的证据。因而传统上许多实行检警分立的英美法系国家也出现了要求给予检察机关以一定的侦查建议和监督权的呼声。

在检警关系上越来越趋接近,走向折衷化的典型代表是美国。[21]美国虽为英美法系国家,在检察制度的设置上却受到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荷兰的影响。因此,在检察官的权利配置上与英国不同,而介于大陆法国家的检警合一模式和英美法国家的侦控分离模式之间。在美国,为准备起诉,检察官有时需要先为侦查工作。因此,尽管警察机关是独立的侦查机关,有权独立行使侦查权,[22]但检察官也享有侦查权,有权自行侦查,而且根据美国学术界的通说,侦查权是检察官的权利,而不是义务。检察官是否亲自进行侦查,由检察官自行决定。一旦检察官决定亲自进行侦查,其侦查工作并不因此而受到其他侦查机关如警察机关的任何限制和拘束。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在乡村地区,全部侦查工作之进行,通常都是由检察官亲自进行。但在都市地区,除了特殊案件以外,检察官为了避免麻烦,一般不愿意于案件发生之初,就介入麻烦且费时的侦查工作,而只是在警察的初期侦查工作有不充分的地方时,进行补充侦查。但在特定案件中,如在有暴力团体或地痞流氓牵涉在内的案件,或者警察人员因受不正当的利害关系所牵制,而不能进行公正的侦查时,如果公众希望检察官积极承担侦查工作,那么检察官就会亲自承担起侦查工作,自行侦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检察官被视为是民众人,应为民众谋福利;另一方面,更为现实的原因是,美国的检察官是由选举产生,如果无视民众的呼声,将导致检察官在竞选中失利。为履行侦查职能,有的检察机构有自己的专门侦查人员,还有些机构从当地的警察机构抽调侦探组成侦查队伍。从检察官有权进行侦查的角度说,美国区别于英国。但是,由于美国的警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相对独立,因此从法律上来说,检察官虽可以指导警察机关进行侦查或提出建议,但却不能指挥、命令警察。对此,警察没有服从的义务。这又是美国区别于大陆法系国家检警合一模式的地方。

如前所述,现在世界各国检警关系模式上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接近,走向折衷。在我国的体制背景和历史传统之下,“检警一体”的可行性甚低。[23]有些学者提议改变现阶段我国的刑事诉讼构造,实行以审判为中心、检警一体化的诉讼模式是最根本、最彻底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我们先不说此方案本身的合理性,单说这是一种涉及到一系列司法制度甚至是宪政体制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现在这种体制和环境之下,要进行这样大的变革也没有现实性。

所以,笔者认为,检警关系的重新建构,只能从我国的现有国情出发,在现有检警关系框架内,推行“检察引导侦查”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改革方法,这是目前一种相对合理、现实可行的做法。这是由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它不但是公诉机关,它同时也是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它通过运用自身职权来追诉犯罪、纠正法律适用中的违法行为,来保障国家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正确实施。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既要承担国家公诉人的角色,追诉犯罪,又要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防止和纠正刑事诉讼活动中可能发生的违法情况,维护国家、刑事被害人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使刑事诉讼活动按法定的程序进行。这是我国检察制度的特色,与其他国家检察制度的根本区别所在。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只在追诉犯罪这一点上与公安机关的目标是一致的,除此之外,检察机关还要承担对整个诉讼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的职责。那些特别强化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指挥关系或者使检警合一的做法,显然与法律监督者所应有的相对中立的角色特征是不相符合的,法律监督的内在要求决定检察机关只能引导侦查机关对刑事案件的侦查而不能对其指挥。因此,在目前的诉讼模式和立法框架下,我国不可能建立像德国、日本那样的检察官拥有绝对权力,检察机关指挥侦查的一体化体制,但可以从那些检察官对侦查控制力较弱的国家,如英国的做法中吸收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不违背现行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加强与侦查机关的协调与合作,探索并建立一种检察对侦查有适当影响的引导侦查机制。检察引导侦查是我国现阶段一种相对合理的检警模式。

检察引导侦查是检察机关近年来开展机制创新、推进检察改革的一项检察实践。从实践上看,它密切了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在追诉犯罪活动中的配合与联系,有利于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提高了侦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它促使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到侦查活动中去,改变了侦控分离的状况,实现了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过程的动态监督,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为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一机制在缓解现有检警关系的矛盾中,已发挥了殊途同归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检察改革的向前发展,为重塑我国检警关系迈出了令人欣喜的一步。

虽然检察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检察改革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积跬步才可以行千里,毕竟我们已经开始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但愿检察制度迈出的一小步能够带动中国司法改革的一大步。检察改革不能脱离国情,尤其是议行合一、一府两院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律制度运行的文化根基。只有把影响我国检察改革的特殊因素搞清楚了,才能克服“言必称英美,谈必话接轨”的毛病,不脱离国情,不割裂历史,考虑中国特色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理性地搞检察改革。

[①]参见孙谦:《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载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8卷,第69-74页。

[②]倪培兴:《论司法权的概念与检察机关的定位》,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3期。

[③]夏邦:《中国检察院体制应予取消》,载《法学》,1999年第7期。

[④]龙宗智:《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机关的改革》,载《法学》,1999年第10期。

[⑤]张智辉:《法律监督辨析》,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5期。

[⑥]参见曹呈宏:《分权制衡中的检察权定位——以本土资源为中心》law-/detail.asp?id=1160。

[⑦]洪浩:《检察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⑧]参见林钰雄:《检察官论》,中国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86页。

[⑨]参见孙谦:《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载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⑩]龙宗智:《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机关的改革》,载《法学》1999年第10期。

[11]参见王超:《试论隐形程序》,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1期。

[12]参见林钰雄:《检察官论》,中国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73-74页。

[13]谢佑平、万毅:《检察官当事人化与客观公正义务》,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5期。

[14]夏风:《主诉检察官问题研究》,宝安检察网。

[15]陈光中汪海燕:《论刑事诉讼的"中立"理念——兼谈若干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第34—35页。

[16]谢鹏程:检察引导侦查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main/mainxueshuhuiyi715

[17]龙宗智:《评“检警一体化”兼论我国的检警关系》,《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8]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第129页。

[19]毛建平、万毅:《我国检警关系的反思与定位》,《检察论丛》第?卷,第?页。

[20][意]马可·法布里著:《意大利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悖反》,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21]毛建平、万毅:《我国检警关系的反思与定位》,《检察论丛》第?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页。

国检范文篇5

(一)、检察权的内涵

检察权的内涵指检察权的权力属性。近年来,理论界对检察权的定位论争可谓激烈。主要有:行政权说,认为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在诉讼活动中追诉犯罪,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职业特质,与中立消极的司法权迥然不同,因此检察权就是行政权。行政和司法双重属性说,认为检察权虽然具有行政权的属性,但是检察官与法官在诉讼性质上具有“同质不同职”的职业特点,均依照同一法律目标行事,同时享有受宪法人身及事务独立性的保障,所以说也是司法权,具有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双重属性。司法权说,认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行使侦查、起诉等权力,必须依统一的诉讼程序进行,是诉讼中行使司法权的重要部分。法律监督说,认为法律监督权和检察权本是同等语义,检察机关的各项权能都由法律监督权派生而出,“诉讼程序成为法律监督的载体系统”。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宪法,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就是一种"法律监督"权。

(二)、检察权的外延

检察权的外延指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权范围。在检察权能中,以监督权为核心,由职务犯罪侦查权、批准和决定逮捕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构成权力体系,我国的的检察权能主要包括:1、侦查权。一是职务犯罪侦查权。检察机关有权立案查处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渎职行为,从而达到检察国家工作人员、保障公职人员廉洁勤政、依法行政的目的。二是普通刑事犯罪侦查权。主要指对公安和其他刑事犯罪侦查机关侦查不充分的案件进行补充侦查,以满足对案件提起公诉的证据要求。2、公诉权和参与诉讼权。这是检察权的核心内容。公诉权是指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提出控诉并在审判过程中出席法庭支持其主张的权力。参与诉讼权是指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参与由其他公民、法人、社会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权力。3、依法行使批捕的司法审查权。4、诉讼监督权。维护司法公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使命。诉讼监督包括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监督。

检察改革的方向应是强化法律监督,而不是削弱甚至取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检察机关据以行使法律监督职责的各项检察权能是法律监督权的外延,新形势下检察权功能的发挥不仅不能偏废,而且应当继续充实和完善。

二、检察权内部配置结构

从结构上看,我国检察权的内部配置呈三个层面:

1、检察系统的层级权力配置。根据宪法和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检察机关从上到下分为四个层级。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省、市、县三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行使的检察权不尽相同。

2、检察机关内设机构间的权力配置。目前,各级检察机关内部设立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是:(1)侦查监督部门。行使对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批准逮捕和决定逮捕权;对公安机关立案和侦察活动的监督权;(2)公诉部门。主要行使提起公诉权、刑事抗诉权以及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权;(3)反贪污贿赂部门,主要行使对贪污贿赂犯罪的侦查权;(4)渎职侵权检察部门,主要行使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的侦查权;(5)监所检察部门,主要行使对监狱、看守所、拘留所执法活动的监督权;(6)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主要行使控告、举报的受理和刑事申诉案件的复查权;(7)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主要行使对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案件审判的监督权;(8)法律政策研究部门,主要对检察权的行使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意见,并承担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的职责;(9)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主要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研究、分析全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提出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等。此外,各级检察院还设有政工、纪检监察、办公室、行政装备等专司党务、行政事务的部门。

3、检察人员的权力配置。检察人员的权力配置,主要体现在几个关系上:(1)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关系。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重大案件和重大问题。其中,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意见,可以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从立法寓意上可以看出,虽然检委会是检察机关的权力机构,但作为检察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检察长在同一检察机关的权力架构中起主导作用。(2)检察官和部门领导的关系。检察院组织法确定了检察机关的上下级的领导关系,而检察官法虽将检察官分为四等十二级,却未对高级别检察官可以领导低级别检察官从事检察业务工作作出规定。在检察官和部门领导的关系上,延用至今的机制具有非常典型的行政机关的特点。检察官的权力来源于检察长或者检委会授权和委托。检察院部门领导对检察官的职权行使具备审核权和一般指示权,并当然拥有日常行政管理权。检察官在部门领导的督促、指导和检查下完成职责任务,检察官本人不具备履职的独立性。(3)检察官和检察院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除检察业务部门以外,检察机关的运转还必须配置机关事务、行政装备、政治部、纪检监察、警务等综合部门,负责检察人员的管理、培训、保障,涉及的人员包括政工员、纪检员、书记员、档案员、保密员、技术人员和法警、司机等。这些人员对检察机关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持。多年以来,检察机关的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人员并未进行角色界分,检察官专司后勤、政工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而综合后勤人员作为有生力量介入检察业务和参与办案也很常见。

三、我国检察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权力分拆过细,导致法律监督力的整体弱化。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覆盖了侦查、公诉和参与诉讼、批捕、诉讼监督四大层面,检察机关的内部职能部门应主要依据法律监督的任务进行配置,不宜拆分过细。从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上看,一是由于缺乏一体化的制度支撑,在办案任务的立查结案指标需分级统计,业绩均单独以各个检察院作为考评主体,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领导更注重监督和指导,如侦查职务犯罪,基本按属地原则由案发地检察机关独立完成,上级检察机关的介入和指挥十分有限。二是内部职权分解过细,容易引起职能重叠和冲突,造成工作扯皮,致使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必要的知信力和查究力整体疲软。如公诉部门与侦监部门分立导致刑检案件的审查存在重复劳动之嫌,并有可能出现批捕部门和公诉部门案件判断上的矛盾,捕了以后诉不出去,在侦查监督上也容易引起监督脱节;反贪和渎检部门分立造成侦查资源分散,侦查实效降低,且贪污贿赂犯罪和渎职犯罪均属职务犯罪,二者往往相互交织难以界分,两部门分别单独画地为牢,自家各扫门前雪的传统调查方式违背职务犯罪的侦查规律;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实施民事行政案件的诉讼监督时,由于没有配置侦查权,不能对民事行政案件诉讼中的枉法裁判及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及时发现和进行查处,这种诉讼监督显然会打折扣。监所检察部门的刑罚执行监督和看守监狱场所的监督同样存在监督不力之嫌。

(二)、权力的行政性质突显,导致检察官履职能力的萎缩。

我国检察权的定位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检察权自身的司法属性,也桎梏了检察官履职能力。这反映了检察机关内部体制上即为:(1)检察官缺乏独立性。检察活动的司法属性要求保障检察官的独立性。而在我国,“检察权独立行使”的传统解释和制度设计指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而非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从检察院的权力层级上,检察长乃检察职权的集权者和代表人,其他检察官的履职行为均来自其授权,并不具备行使检察权的独立性。此外,检察官须接受分管副检察长、科处长的直接领导,他们可以否决检察官的办案意见,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的途径决定检察事务,然后报检察长批准。在这样的体制中,检察官只是行政垂直线上底部的一个点,其所承办检察事务,必须提交集体讨论决定,经由检察长批准,且上级的决定检察官亦必须执行。检察权是司法权。司法权的核心内容即为司法机关的机构独立和司法官的履职独立。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业务本身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检察官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张显办案个性,积极开展工作。(2)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混合。当前我国检察机关沿用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纵向位阶式的行政领导方法,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混合并以行政为主导。(3)检察长、检委会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不顺。从人民检察院这一机关法人的内部建构来看,检委会是该法人的权力机构,检察长是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但在二者具体运行过程中,现行立法却赋予了检察长对检委会强大的制约权,即提请人事任免权、会议当然主持权和最后排众请示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检察长主导并实际凌驾于检委会之上,破坏了检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之法定原则的真正贯彻,也使检察委员会其他委员讨论检委会事项的责任感的参与热情受到难以避免的体制性抑制。

(三)、检察权的配置不科学,导致检察权的内部耗散。

一是各内设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职能混乱,如侦查监督权,按照现有的情况,侦监部门、公诉部门、监所部门都责无旁贷,但这种部门视角下的检察监督有可能是片面地和无序的,造成“大家都管,大家又都不管”的状况。二是由于检察权配置上的不明确,有的职能部门没有完全行使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明确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刑事诉讼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没有明确要求,也没有作出有关解释和规定,实践中基本无法落实。三是检察机关称谓有待规范。如检察机关内部如今有厅、局、处、科、室等各种称呼,这些称呼均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不能反映检察机关的特点,缺乏应有的司法底蕴。

四、优化检察职权的配置

优化检察职权配置,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途径。优化检察职权配置,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国家立法的层面上,按照检察机关发挥功能作用的需要和司法活动的规律,通过立法授予和调整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使检察职权的配置必要、合理、科学;另一个是检察机关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按照公正高效和有利于监督制约的要求,通过内部的机构调整和职权配置,整合现有资源,更有效地行使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以下笔者主要从第二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索。

(一)、合理科学的配置检察权

1、增加违宪案件调查权。宪法监督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普遍性选择。我国现行宪法确立了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机关审查制。从具体运作看,这一机制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缺乏专门的违宪审查组织机构,宪法监督不能经常化;缺乏违宪审查的操作程序。由于传统理论认为宪法不具有可诉性,所以没有建立对具体违宪行为的宪法诉讼制度。200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立法法,对我国宪法规定的违宪审查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从运作现状看,缺乏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被认为是宪法监督弱化或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笔者认为,在宪法上,保留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同时增设独立的宪法委员会(或宪法法院)来行使违宪审查权,取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即实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监督和宪法委员会的专门违宪审查相结合、以宪法委员会为主的复合审查体制。在这一复合违宪审查体制中,根据检察机关承担的法律监督职责,应赋予其调查取证和启动程序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专门的科室予以负责。

2、合并现有主要业务部门。(1)职务犯罪监查局。将现行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职务犯罪预防、控申四个部门整合成统一的检察机关反腐败职能机构。受理公民控告(举报),是反腐执法的基础和前提,办理贪污贿赂案件和渎职侵权案件是反腐执法的直接体现,预防则是通过反腐执法的适度延伸,铲除诱发犯罪的病灶,实现反腐败执法功能、效果的最大化。"四位一体"的反腐败机构设置模式,正是反映了这一客观规律。(2)公诉局。将现行侦查监督、公诉两个机构整合为一个具有追诉性质的法律监督职能机构,行使目前由公诉、侦查监督和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履行的部分职能。检察机关不仅应当享有刑事案件的公诉权,而且也应当享有代表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而行使的民事公诉权与行政公诉权。公诉局的机构设置,为民事、行政公诉的司法实践提供了探索空间。反映了公诉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趋势。这样,更能从整体上凸显公诉职能的"客观性义务"和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法律监督性质。(3)设置诉讼监督局。将现行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等部门职权予以整合,除继续履行上述机构的职能外,应增加从公诉局分离出来的诉讼监督职能和内部执法监督职能,以行成对外(公安、法院)对内(检察执法)同时并举的全方位诉讼监督。具体职权是:负责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事项;负责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抗诉;对侵害公益的案件以国家代表人的身份提出诉讼;以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民事抗诉程序中的当事人和解等方式实施民事行政监督;负责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活动进行监督;负责对检察机关自身的办案活动和办案质量实行监督。

3、成立"司法行政管理部"。实行分类管理后,要相应地设立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管理检察机关内部的非司法性工作,即司法行政事务。"司法行政管理部"不仅要行使检察机关内部基本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如从事政工、行政、文秘、党务、纪检监察、会计、出纳、统计、档案等行政事务,还可负责检察机关同人大、法院及行政机关的联系。在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推向社会,实行社会化服务。另外,为加强检察官的协调,可在"司法行政管理部"内设置"检察官秘书处",作为检察机关检察官运行的协调机构。

(二)、改革检察机关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一是改革检察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检察工作特点的人事制度。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应当由检察机关按照最高检察机关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自行决定,而不应当由行政机关来为检察机关选拔和录用人员。国家应当设立区别于行政等级的检察人员工资福利序列,而不应当完全套用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标准。法官、检察官的等级、职责权限、工资福利,应当按照从事司法工作的资历和水平,由司法人员管理机构独立决定,而不应当完全按照行政级别由行政机关或行政管理部门来确定。检察机关的人员应当按照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及其实际需要进行分类,明确规定不同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职权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而不应当完全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上下级单向式的领导。对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考评更应当符合司法工作的实际,有利于激励、培养、造就和使用高素质专业化司法队伍。二是更新检察职权运作的观念,切实按照司法规律行使检察职权。检察机关内部更应当尊重司法规律,树立按照司法规律配置检察职权、按照司法规律管理检察人员、按照司法规律履行检察职能的理念,保证检察职权按照公正高效的要求来运作。要逐渐淡化和消除行政层级的观念,改革办案机制,减少对案件的行政审批环节,优化司法资源和职权配置。同时要通过考评机制和工资福利的改革,把检察人员的注意力从关注行政级别的晋升上引导到关注司法岗位职责的履行上来,努力营造使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有办案能力的人员脱颖而出的软环境,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的基础上实现检察职权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作。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检察制度研究》,叶青、黄一超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孙谦、郑良成主编:《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院、法院改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张智辉、杨诚主编:《检察官作用与准则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龙宗智著:《检察制度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5、洪浩著:《检察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6、郝银钟著:《刑事公诉权原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7、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8、曲新久著:《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国检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小学位于镇以北九公里,大丽路以东200米处。年月我校撤并了镇四所小学五、六年级及新庄教学点,组建了寄宿制完全小学。学校现有教师17人,均取得合格学历,其中小学一级教师9人,高级教师8人。

新组建的小学在校生402人,其中寄宿学生290人,学校占地面积11181平方米,生均27.81平方米,校舍面积4326平方米,生均10.76平方米,教学仪器配备良好,基本上满足了教育教学需求,学校共有图书3200余册,人均8册,计算机室1间,电脑32台,生机比达13:1,多媒体教室1间,光盘播放设备2套。

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上升,六年级毕业学生毕业考试合格率100%,受到对口中学教师的普遍欢迎和学校的高度评价。学校教育经费总支出逐年增加,预算内教育拨款逐年增加。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以和谐创新教育为主题,以优化教育过程为核心,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目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普九”工作,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完成率100%、辍学率为零,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满意度不断攀升。学校通过了县文明委的“文明学校”复查,学校正积极准备申报州级文明单位。

二、主要措施

1、以“两基”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

2、坚持德育为首,不断改进德育工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突出教学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5、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问题:

⑴教学设施设备跟不上形势发展需求,实验仪器与现用教材不配套且破损情况严重,电脑配置太低,部分计算机已不能正常使用。

⑵镇北片五大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增多,管理难度增大。

⑶寄宿学生年龄小,人数多,自理能力差,给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⑷寄宿学生路途遥远,居住分散,往返途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努力方向:

⑴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国检范文篇7

今天召开的贵阳市创建国家节水型乡村迎国检工作布置会。局长对迎接国家专家组到贵阳检查的有关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莫局长的安排,市在创建国家节水型乡村工作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完全赞同。各有关单位、部门、企业一定要按照要求,切实抓好落实,确保我市创建国家节水型乡村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考核、检查、验收。具体的工作我就不再多说,这里,讲三句话:

一、如何看待创建国家节水型乡村工作

当前。轰轰烈烈、扎实推进“三创一办”工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模范维护乡村、全国文明乡村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激进体育运动会的工作和任务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的部门和有的同志可能会不太理解:这种情况下,市正在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节水型乡村的工作有那么重要、有那么必要吗?各级各部门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到三创一办”工作中,还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抓节水工作吗?这里,要给同志们郑重声明几点:第一,创建国家节水型乡村是缓解水资源紧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工作。节约用水,历来都是全社会大力提倡的口号;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节水工作,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临时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乡村和节水型社会。水法》中也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第二,创建国家节水型乡村工作与“三创一办”工作相互交织,有机融合。仔细研究有关考核指标的同志就会发现,创建国家环境维护模范乡村指标中就有关于“单位GDP用水量<全国平均水平,且逐年减低”要求。开展节水创建工作,实际上也是为创模考核指标达标作贡献。第三,节约用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如果我现在不注重节约用水,子孙后代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用一句比较时髦的宣传口号来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流下的眼泪。

二、如何抓好创建国家节水型乡村迎国检工作

刚才莫局长对迎国检工作已经讲得很详细。狠抓落实。从现在起,现在再提几点有要求:一是高度重视。就要进入战备状态,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对检查涉及本部门的工作,要亲自抓、亲自安排,作好部署,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对在此次迎国检工作中有关部门因相互推诿、职能错位、职责交叉等造成盲区、空挡的现象,造成失误影响考核的单位、部门,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的责任。专家考核组确定现场考核单位是以抽查方式确定,各企业、单位、污水处置厂及供水水厂要充分做好迎检各项准备,不得存侥幸心理,现场考核中若出现问题实施“刚性”问责;涉及指标解答的创建部门市经信委、环保局、统计局、城管局、水利局、节水办对相关考核指标进行再次核查,并做好答疑准备。二是规范统计、完善资料。现场核查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对软件、硬件资料、设施等各行业要严格依照国家的有关要求进行准备,务必不能影响考核效果。三是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区、市直各部门要依照此次会议安排和迎检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互相配合、齐心协力、积极行动,确保国检工作有序进行。

国检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彭清华书记在州调研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良好教育局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二、目标任务

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各类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兑现到位,高质量高标准示范性通过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机构评估验收。

三、重点工作

(一)义务教育有保障。凡年满六周岁儿童(州为七周岁),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贫困户家庭中,没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的(因自身身体原因不宜上学的除外),认定为义务教育有保障。(二)全面落实国家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各级各类学生应助尽助,从幼儿园至大学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资助政策全部兑现,资助金按照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三)乡乡有标准中心校。五个指标均要达到国家和省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指标中的底限指标。(四)三残儿童“一生一案”,落实资助送教方案。(五)卷宗资料装订规范。(六)2018年教育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部署动员阶段(5月9日至5月13日)制定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召开动员大会。安排部署教育扶贫工作,对国家开展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的内容、方式、程序和要求进行讲解培训,吃透弄懂政策精神和工作要求;广泛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第二阶段:自查补短阶段(5月14日至5月26日)1、自查自纠。对照验收标准和责任分工,各乡镇、各学校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照《教育脱贫攻坚督查指标》对各项工作进行逐项自查评估,使各项指标都达到规定的“义务教育有保障”达标要求,各项数据与上报数据相符,形成自查报告上报教育体育局迎检办。各乡(镇)、各学校迅速开展控辍保学回头看,适龄儿童全覆盖摸排工作。一是坚持“双核实”,户籍所在地核实,就读学校核实;做到“三一致”,入库信息,户籍信息,就读信息一致。二是落实入学制度;排查报告制度;劝返复学制度。三是各村深入每户摸排,迅速开展对0至17周岁适年儿童花名册清理,形成结论:本村适龄学生全部在校,经村支书、村长签字后报乡镇,各乡镇确认签字后报教育体育局教育股;各学校迅速开展新学期学生转进、转出清理,形成结论:本校学生全部在校,各班班主任签字确认报学校,各校确认签字后报教育体育局教育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辍学。2、对标补短。县教育体育局对照标准对各乡(镇)、各学校进行评估验收,各乡镇、各学校根据评估验收意见,再次认真开展查漏补缺,全面整改落实。第三阶段:完善提升阶段(5月27日至5月31日)各乡镇、各学校按照“两高一示范”工作目标,做好迎检准备,接受县级抽查,对抽查中发现提出的问题,立即整改落实。第四阶段:巩固待检阶段(6月1日至国检开始)按照实之又实、细之又细的要求,开展迎国检“回头看”,再查工作部署是否有遗漏、工作落实是否已到位、存在问题是否已整改、重点风险是否能管控、工作细节是否已周全,逐条逐项检查落实到位,补充完善到位,做好接受国检的全面准备。

五、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确保落实。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突出问题导向、精准导向、结果导向,全面布置,精准细致地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确保教育扶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教育体育局成立教育扶贫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教育扶贫工作的指导,督查问题整改落实,档案资料规范完备,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抓好细节,全面提升。加强宣传力度,各中小学校长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其子女进行全覆盖资助政策宣传,做到贫困户子女应享受什么资助政策和已享受多少资助金额“一口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发挥乡(镇)、学校、村(组)联动作用,做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确保高质量高标准通过评估验收。

六、工作职责

(一)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1、领导小组。负责教育扶贫迎国检的全面工作;定期听取教育扶贫迎国检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协调和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督查教育扶贫迎国检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2、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教育扶贫迎国检工作相关文件、方案和汇报材料的起草制定;按要求分解落实教育扶贫迎国检工作任务;筹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各项活动;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反馈教育扶贫迎国检工作推进情况;收集整理教育扶贫迎国检工作档案;做好全县教育扶贫迎国检工作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二)控辍保学主要成员单位1、县委编办。依法落实和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为教育行政部门核定落实编制数,确保学校教师编制数达标。2、县政法委综治办。按照《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3、县教育体育局。制定控辍保学方案,落实学校控辍保学任务。建立适龄儿童辍学、失学信息通报制度,认真做好辍学学生的排查摸底和汇总上报工作,指导乡镇和学校切实采取措施,做好安全控辍、质量控辍、情感控辍工作。4、县财政局。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5、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每年春秋两季各开展一次用工执法检查,坚决禁止使用童工。对违法用工单位和个人依法从严予以处罚。6、县公安局。指导各派出所每年将适龄儿童信息集中汇总,及时提供给辖区内各学校,建立健全适龄儿童少年人口档案资料;大力打击诱导、欺骗、敲诈学生和家长的不法分子,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7、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禁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禁止电子游戏场所在非国家法定节假日接纳未成年人,对违反规定的营业单位及个人依法处罚。8、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残疾失能的少年、儿童进行医学鉴定。9、县食品药品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局。负责对非法招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务工、经商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从重处罚。10、县司法局。负责为我县依法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切实维护适龄儿童的合法权利。11、县脱贫攻坚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数据统计和更新,协助教育部门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的“控辍保学”工作。12、县团委。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促进少年儿童的品行培养。13、县妇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优化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14、县残联。负责准确核实全县残疾儿童基本情况,为各乡(镇)落实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5、乡(镇)长。开展辖区内“控辍保学”工作。加强领导,落实“乡(镇)长负责制”,抓好依法控辍、行政控辍,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无一人辍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同时要指导好各村(居)委会密切关注辖区内子女入学就读情况,及时督促监护人按时送被监护人入学;要组织指导各村(居)委会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切实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辖区内0-17周岁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统计,特别是适龄儿童入学情况按要求做好登记、汇总,确保其全部入学,无一人辍学。16、个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负责做好本校招生入学工作,落实好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工作,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为在校生提供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建立好学困生帮扶机制,确保在校生无一人流失。17、村长(居委会主任)。按照乡镇政府的工作安排,负责核实村组(社区)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确保辖区内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辍学。18、家长。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履行好送子女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三)县教育体育局各相关股室1、教育股。负责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辍学;各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统计核实,指导内业资料规范完备,确保评估验收达标。2、计财股。负责落实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和各类助学政策工作的落实,做好助学政策的宣传工作,扎实开展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助学帮扶体系,指导内业资料规范完备,确保评估验收达标。3、人事股。负责各学校教师编制统计核实,师生比的测算,教师学历统计,指导内业资料规范完备,确保评估验收达标。4、后勤办。负责各学校电脑配置、图书配置的统计核实,指导内业资料规范完备,确保评估验收达标。5、招生办。负责招生工作,落实“9+3”免费资助政策,内业资料规范完备,确保评估验收达标。6、体育中心。负责贫困村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设,内业资料规范完备,确保评估验收达标。

国检范文篇9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20*年上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我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今天,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对“两基”迎检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王菊梅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要作重要讲话。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先向大家传达一下“两基”国检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并就有关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

9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两基”督导检查工作安排的通知》,对今明两年“两基”国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11月14-15日,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在合肥召开了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两基”督导检查工作座谈会,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督导室主任和部分分管厅长参加了会议,国家督导办副主任于芳同志作了讲话。会议通报了全国“两基”工作进展情况和督导检查的内容,对今明两年“两基”国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议的主要精神:一是通报全国“两基”工作进展情况。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3个省级单位通过“两基”国检,今年10月份,国家教育督导团又对山西省的“两基”工作进行了国检,12月17日至24日,对安徽省进行国检。二是安排部署今明两年“两基”国检。国家教育督导团确定20*年对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国检,其中包括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黑龙江5省,中部5省国检安排在明年上半年进行。国家将于20*年底总结“两基”工作,对按规划实现“两基”任务的省份进行表彰奖励,对拖延的要问责。三是进一步明确“两基”国检的主体、标准要求和主要内容。接受“两基”国检的主体是省人民政府,通过抽查县、乡“两基”工作,对全省“两基”工作进行评估认定。“两基”国检的主要内容包括七项指标,即普及程度、师资水平、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质量、扫盲工作,其中普及程度是核心指标,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是督点,对存在D级危房、发生并造成师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2001年底以后拖欠教师工资的,实行“一票否决”。会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抓住国检机遇,对照“两基”督导检查验收标准,对一些贫困县可能存在的教育经费不足、办学基础设施差、学校发展不均衡、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初中辍学率偏高等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的统一安排,明年上半年,我省“两基”要接受国检,这将是对我省“两基”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促进我们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水平的一次机会。确保我省今年通过“两基”国检,实现全省“两基”目标,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定,是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死任务、硬目标,势在必行,没有商量的余地。各级教育部门要把迎接国检作为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做好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国检的标准要求尤其是七项指标和我省“两基”实际情况,当前,要抓好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1、动员流失学生返校,提高普及程度。普及程度是国家督导检查的七项主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20*、20*、20*三年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辍学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这是反映“两基”工作的核心指标,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不能降低要求。从全省统计的情况来看,我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辍学率和初中入学率、辍学率都符合“普九”验收的标准。但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个别地方的中小学生辍学现象还比较突出,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一是要抓好小学和初中两个入学率,组织适龄儿童全部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并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二是要高度重视学生流失问题,严格学籍管理,对年满15周岁未完成初等教育、年满17周岁未完成初级中等教育、辍学在家的儿童少年,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办法和途径,动员其返校接受义务教育。三是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农村女童、残疾儿童,跟踪了解随父母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不留盲点。

2、依法落实教育经费投入。对教育经费的检查主要是20*、20*和20*年度“三个增长”落实情况,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情况(对2001年后仍有拖欠教师工资的“一票否决”),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和使用情况,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教育的情况,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情况,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落实情况和“两免一补”政策资助贫困生情况。“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地位,在财政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省新增教育经费80%用于农村,教师工资全部按国家现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20*、20*两年安排“两免一补”资金26.2亿元,资助学生2180万人次,全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当前,关键是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做到专款专用。同志们回去后,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立即摸清情况,算清账,凡教育经费没有做到“三个增长”或城市教育费附加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的,要立即向政府报告,采取措施拨付到位,妥善解决。

3、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全面排查并及时拆除D级危房,D级危房是必查的内容,不允许存在D级危房。我省在完成D级危房改造任务之后,对新增的D级危房一定要彻底拆除。二是认真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加快现有工程建设进度,以及新建、扩建、挖潜等办法,切实消除超大班额。三是认真抓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切实加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是国家“两基”攻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检的必查项目。对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自20*年实施以来,工程进展情况不错,明年要继续抓紧抓好,工程完成的地区要在使用上下功夫,提高利用率;工程实施地区要在建设上保证质量,加快进度。在注重硬件的同时,加强软件的开发使用。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按“普九”标准,保质保量配齐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这几年,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校舍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仪器设备和图书缺乏,有的学校除近几年装备的远教工程设备外,几乎没有其他设备。各地要抓住这次国检机遇,向政府汇报,在国检前补充一批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

4、努力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检查组要对我省落实教师编制情况、教师学历合格率、新补充教师的合格率和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县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缺编空编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人事部门,对教师编制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统计核实,凡有教师空、缺编制的县(市、区),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报告,想尽一切办法在国检前解决。对新进教师要严把关口,必须符合条件。没有空、缺编制的县(市、区)要通过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组织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等措施,解决农村教师编制不足问题。

5、规范办学、收费行为,加强学校管理。一是规范办学行为。今年年初,我们制定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十不准》,在规范办学行为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地各学校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同时,要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法制观念。各地要根据今年评议学校行风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整改,尤其是要处理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两免一补”政策落实等热点问题。二是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收费,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特别是要把好春季开学前后这个关口,严格执行“一费制”,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查处力度。三是加强安全工作,严防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把安全工作摆在最重要位置,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加强门卫管理,做好校舍安全工作,预防交通、溺水、食物中毒、校园拥挤踩踏、校内暴力和伤害事故的发生,依靠扎实的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精心的关爱,把各项安全工作做细做实,把各种安全事故降到最低程度,打造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6、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制订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开齐学科,开足课时。二是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着力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成长、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7、认真做好扫盲工作。根据要求,各地要提供近三年扫盲工作最新数据情况,包括每年扫除青壮年文盲数,现有青壮年文盲数,青壮年文盲率、复盲率,在扫盲巩固提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等。各地要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制定扫盲工作的实施方案,核实文盲底数,弄清本市县分性别文盲等扫盲工作的基本情况,提高青壮年非文盲率和扫盲巩固率,着重是扫盲巩固提高工作。

8、及时完善“两基”档案。“两基”档案资料是国检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认真准备“两基”材料。各地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好政府参谋助手,切实做好“两基”档案资料建设工作。“两基”实施过程中颁发的文件、领导讲话、照片、影像资料以及各项数据等都应整理归类,做到内容清晰、数据准确,分类科学、核查方便、分年立卷、专柜专放,力求让档案资料客观翔实地再现“两基”工作过程,真实完整地反映“两基”工作实绩。基于有些地方在实现“两基”之后对档案建设的忽视和有些地方档案人员变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准备在这个会议结束后,举办一个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各省辖市和县(市、区)分管局长、教育科长、基教专干进行全面培训,促进各地进一步健全完善“两基”档案资料。

9、迅速行动,层层动员。省政府拟成立迎接“两基”国检工作领导小组,省教育厅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其他厅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教育厅迎接“两基”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了办公场所、人员和经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尽快建立迎检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抽调专门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全面启动迎检工作。“两基”国检工作要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从现在开始实行倒计时。同志们回去后,要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召开相应的动员大会,对迎检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因为从全省基本实现“普九”目标和扫盲通过国家验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了,不少市、县对“两基”工作,思想松懈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困难估计的充分一些,把形势分析的清楚一些,把要求提的明确一些,进行广泛动员,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10、各级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推进迎检工作过程中,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努力做好政府的参谋,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该负责的要勇于承担,该配合的要全力支持,该协调的要积极主动,决不允许因为个别人的工作不主动、某个地方的工作不到位,使整个迎检工作出现疏漏,进而影响全省。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的总体部署,将承担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分解到具体环节,落实到具体人员,明确到具体时间段,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同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明确职责,积极配合。“两基”工作涉及政府多个部门,教育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抓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扫盲及迎接检查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要配合财政部门抓好教育经费的落实;会同发改部门督促检查教育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会同编制、人事部门落实教师编制、教师补充等工作;会同税务、财政部门征足管好用好城市教育费附加;会同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抓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及学校安全工作;配合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二是加快进度,加强督导。各地要根据自查的情况,针对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认真解决,加快工作进度,把各项工作向前赶,不等不靠。教育和政府督导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迎检工作的督查和指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其他领导和科室要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对工作进度慢、任务重的县(市、区)和乡(镇),要派员驻点帮助抓落实。为督促指导各地做好迎检工作,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春节后将组织省督学分赴各地进行督导检查,省要检查到省辖市,省辖市要检查到每个县(市、区),县(市、区)要检查到每个乡镇、每所学校。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认真履行指导、监督职责。

国检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书记在州调研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落实精准要求、坚持脱贫标准、提高脱贫质量,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全面认真对标补短,充分调动干群力量,强化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摘帽总攻仗,确保决战决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标准、对标补短紧紧围绕贫困县摘帽“一低三有”、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和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标准,对标“三率一度”(即: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漏评率、脱贫人口错退率和群众认可度)要求,按照缺啥补啥、管控风险的原则,扎实开展迎国检准备工作。对目前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始终对标退出标准,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和要求,加力加速进行整改,确保工作有序有效。(二)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杜绝弄虚作假、违规操作,严格执行退出标准、退出程序,切实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注重脱贫质量,严肃工作纪律和评估检查纪律,坚决防止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评估检查结果客观公正、真实可信、社会认可、群众认账,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三)全员参与、干群齐动把迎国检作为当前全县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厘清职责,强化工作保障,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确保聚集起脱贫摘帽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工作力量。

三、工作重点

(一)“两不愁”“三保障”1.“两不愁”。指农户吃饭和穿衣有保障,能够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主要评判依据:⑴“不愁吃”:指根据居住地饮食习惯,农户有能力通过自产或自购,满足口粮需求及补充一定的肉、蛋、豆制品必要营养食物;饮水有保障。⑵“不愁穿”:指根据居住地环境,农户有能力自主购买或亲属资助,做到四季有换季衣服、日常有换洗衣服。2.“三保障”。指脱贫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⑴义务教育有保障。凡年满六周岁儿童(州为七周岁),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贫困户家庭中,没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的(因自身身体原因不宜上学的除外),认定为义务教育有保障。⑵基本医疗有保障。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户籍和身份证的基础上,参加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健康扶贫政策实现全覆盖,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县域内住院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深度贫困地区为5%以内),按规定得到了补助报销。⑶住房安全有保障。在评估时点,农户居住房屋达到住建部门规定的a、b级标准的,视为住房安全有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入住视为住房安全有保障。没有房屋的农户,长期居住在子女家、亲戚朋友家或敬(养)老院及稳定租房的,视为住房安全有保障。居住地属地质灾害避险区,或房屋跑风漏雨、水淹开裂等造成不适宜居的,进行重点核实。(二)“三率一度”指综合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申请退出贫困县要求:综合贫困发生率低于2%(西部地区低于3%),脱贫人口错退率低于2%,贫困人口漏评率低于2%,群众认可度高于90%。(三)“三落实”。1.责任落实。主要是指“市县落实”责任体系建设和落实情况,脱贫攻坚年度减贫任务完成情况和取得成效情况。要有工作资料、工作痕迹体现责任落实。2.政策落实。主要是指脱贫攻坚政策落实、项目实施情况和取得的实际成效。政策要公开公平公正兑现,重在精准。3.工作落实。主要是指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动态调整是否准确规范,是否因政策落实不到位、帮扶工作不扎实导致脱贫人口返贫,精准帮扶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扶贫资金安排、拨付、使用和管理是否规范高效。重点是工作要富有成效,前后对比有明显变化,群众认可。(四)特殊群体重点关注未纳入建档立卡的低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残疾人户等群体。

四、工作步骤

按照县脱领办《迎国检工作方案》,结合乡及乡村迎国检工作方案,我局工作步骤安排如下:(一)部署动员阶段(5月9日至5月13日)5月11日,参加乡脱贫摘帽迎国检工作安排动员部署会,5月12日召开专题会议对迎国检工作进行部署和动员,5月13日参加乡村脱贫摘帽迎国检工作安排动员部署会,对国家开展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的内容、方式、程序和要求进行讲解培训。广泛宣传动员,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二)自查补短阶段(5月14日至5月20日)大力开展自查自纠,召开会商会认真分析研判本单位帮扶责任范围迎国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重点是解决省、州、县考核验收检查发现问题是否整改到位、低质量退出群体如何巩固提升、五类特殊困难群体怎样加强帮扶、脱贫领域信访群体如何进行引导、各类拆迁移民群体怎么进行疏导、认识层面和工作层面哪些细节还需完善、工作责任和工作纪律如何落实等七类问题和风险点。要紧紧围绕贫困县摘帽“一低三有”、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和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的标准,以及“三率一度”的要求,深入持续开展好“八个一”活动(重点开展一次全覆盖走访、召开一次贫困户大会、召开一次群众大会、开展一次内业资料规范完善、进行一次集中公开),认真开展对标补短,把影响国检的各类问题解决到位,把各种风险点及时消除。(三)完善阶段(5月20日至5月31日)对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相关部门、村两委及及村组相关群众,再次进行整改和完善,确保国检工作的顺利完成。(四)巩固待检阶段(6月1日至国检开始)按照实之又实、细之又细的要求,全县上下开展迎国检“回头看”,再查工作部署是否有遗漏、工作落实是否已到位、存在问题是否已整改、重点风险是否能管控、工作细节是否已周全,逐条逐项检查落实到位,补充完善到位,做好接受国检的全面准备。

五、工作职责

(1)帮扶工作力量到位开展工作,负责准备好“五个一”帮扶工作档案资料,督促各村第一书记规范完善村卷、户档等工作资料。要熟练掌握相关脱贫攻坚政策,并对本单位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和成效充分了解。(2)继续宣讲党的精神、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及、书记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等精神负责多形式多途径大力度营造迎国检浓厚氛围;(3)切实担负起帮扶责任,按照《县高标准高质量示范性脱贫摘帽工作总攻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履行农建联系乡镇、脱贫攻坚帮扶、干部结对认亲等工作职责和任务,深入乡村和农户开展群众工作,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对自己无法解决的诉求,要按照有关规定作好汇报;对群众提出的不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诉求,要做好法律宣传和政策解释工作。(4)要围绕“三退出”目标和“三率一度”要求,全面补齐工作短板,改善乡村环境面貌,营造迎检良好氛围,增近干部群众感情,提升群众认可度。国检时要按照联系乡镇的统一安排部署,及时派出结对认亲小分队或干部职工提前到达指定点位,配合乡村做好接受国检工作。(5)配合乡、村做好贫困户明白人培训、向导引领、环境卫生、交通保畅、信访维稳等工作。充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做好村容村貌整治、家庭卫生清扫,做到礼貌待人、真诚待人、热情待人,以良好的形象迎接国家评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