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7:52:32

共用范文篇1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办铁路专用线共用业务的,均依照本办法管理。

本办法所称铁路专用线(以下简称专用线)共用,是指专用线管理单位与铁路车站联合组织专用线有偿为社会提供货物运输服务。

第三条市运输管理部门负责本市专用线共用管理工作。

第四条开办专用线共用业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市专用线共用发展规划布局;

(二)专用线所在铁路车站的货场装卸能力不足;

(三)专用线管理单位在完成本单位运输计划的前提下,有富余的运输和装卸能力;

(四)有与专用线共用业务相适应的站台、货位、场地、仓库、照明、消防及装卸机械等设施;

(五)有与专用线共用业务相适应的管理、技术人员。

第五条专用线共用的业务范围:

(一)办理整车货物的到达和发送;经铁路部门按审批权限批准,可以办理整车零担货物的发送。

(二)装卸和保管(包括仓储)在专用线到达、发送或转运的货物。

(三)代货主办理整车货物公路联运。

第六条开办专用线共用业务的程序:

(一)专用线管理单位与专用线所在铁路车站签订开办专用线共用业务协议书,明确双方责任,并报经双方上级主管部门同意。

(二)专用线管理单位持共用协议书、开业申办文书等文件到所在地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

(三)专用线管理单位持共用协议书、工商营业执照等文件到市运输管理部门备案登记。

第七条铁路车站在专用线共用业务中的责任:

(一)严格执行专用线共用运输计划,根据货主的申报及时向*铁路分局提报月度装车计划,依照日计划,调配完好车辆。

(二)在去专用线取、送车前,及时通知专用线管理单位,使其做好装卸车准备。

(三)凡在专用线装卸的货物,车站与专用线管理单位须妥善办理交接工作,发现因铁路部门责任造成的货损货差,应按规定记录,进行及时处理。

(四)根据铁路部门有关规定,对专用线管理单位有关工作人员经常进行关于铁路车辆使用、货物装载码放、运输限制及注意事项等宣传、教育和指导。

第八条专用线管理单位在专用线共用中的责任:

(一)按计划组织装车、卸车,并承担因装卸不当造成的货物损坏、丢失、短少或变质污染的赔偿责任。

(二)根据所在铁路车站的通知,及时检查专用线路安全状况,开放所经过线路的栏门,并做到牢靠坚固;夜间作业须及时开放照明设备。(三)做好装车前的车辆检查,保证车站、车窗、车底完好;负责装车后加固、捆绑、施封等作业,并向铁路部门交接。

(四)做好卸车前的车辆状况检查和卸车后向货主办理货物交接工作,并负责车底清扫及蓬布折叠回送工作。

(五)对装前卸后的货物要保管完好,并有严格的管理交接制度。

第九条两个以上专用线管理单位与同一所在车站开办专用线共用业务的,应由所在车站站长、专用线管理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并可设专用线共用办公室,具体办理专用线共用业务。

第十条专用线管理单位开办专用线专用业务,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超出专用线共用的业务范围。

(二)严格执行国家和本市统一规定的专用线共用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三)使用税务部门规定的发票。

(四)严格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货物运输的法规、规章,建立健全专用线共用的制度,保证服务质量,禁止野蛮装卸。

第十一条专用线管理单位违反本办法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擅自开办专用线共用业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办,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二)超出专用线共用业务范围的,根据情节轻重,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巧立名目乱收费的,由物价管理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处罚。

共用范文篇2

一、铁路专用线共用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铁路专用线——由企业或单位自己修建,由自己或委托其他单位管理,主要为本企业内部运输服务,与其他铁路线路接轨的岔线。一般长度较短,运输动力使用与其相接的铁路动力。

铁路专用线共用——在保证专用线产权单位运输需要和专用线既有设备能力富余的前提下,与其吸引范围内的单位共同使用该专用线办理铁路货物发到业务。

铁路专用线共用的宗旨——缓解铁路货场能力不足,保证货场畅通,挖掘专用线潜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铁路专用线共用的原则——坚持自愿互利、有偿共用和就地就近、方便货主的原则。

二、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意义

根据几十年共用工作实践,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概括为经下十个方面。

1、缓解货场压力,保证站线畅通。各地开展铁路专用线共用,都是在车站装卸能力不足,运量与动能矛盾突出,经常发生装不上、卸不下的情况下组织的。开展共用后,除少数地区仍然紧张外,多数地区渐趋缓解,保修了车站和铁路干线的畅通。

2、挖掘了专用线设备潜力,避免了重复建设。共用工作使用使用专用线设备能力得到了发挥,节省了和铁路部门为改扩建货场的大量资金。

3、填补了铁路货场功能不全的缺陷,发挥了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目前,全国多数车站尚不具备能够统揽半年散货、杂货、危险品、罐车等所有货物品类的能力,专用线共用货场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无论什么货物均能畅通无阻地在共用货场集散,分门别类地在各专业货场装卸。

4、方便货主,为货主节省费用。专用线共用能起到“就地就近,减少短途搬运”的作用,为货主节省了大量短搬费用,深受货主欢迎。

5、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为铁路增加了组货窗口,济宁市全市1997年共用发送量4109车、24万吨,同比增长20%,为改变铁路装车下降趋势做出了贡献。

6、开展竞赛和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铁路专用线共用因以线养线,微利经营,故能促进千方百计搞好服务,提高装载率,确保装载质量。如济宁棉麻站为用户装麸皮,由原来一车装900件增加到1200件,比原来每车多装300件,由于专用线场地宽阔,服务优秀,装载质量高,货损极少,多年来未出现装载事故和货主索赔现象。

7、为铁路部门增加了收益。各地的专用线共用收入分配均把铁路部门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合理的分配政策,有些地区还向铁路部门做了倾斜。铁路部门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保证了各种正常收费。

8、产权单位增加了收入,在新形式下解困增效。各共用产权单位多数是当年实力雄厚而目前却举步维艰的企业,多年来曾为其专用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坚持共用,能得到投资历回报,对于这些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深受欢迎。

9、是组织运输协作的有效办法。共用变多家跑站为专用线集约经营,并衽运输、装卸、仓储多边服务,减少了车站的工作量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提高了运输和工作效率,密切了路企关系。

10、加快了货物流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专用线装卸四点多场阔,就近装卸,平均缩短运距3公里,不仅为货主节省了费用,还大大加快了取送货速度,缓解了市区道路压力,加快了商品流通,真正实现了快装快卸,货畅其流。

三铁路专用线共用的基本做法

组织和推动铁路专用线共用可追溯始于60年代,但较普遍地开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进程可以说是逐步走向货场化、规范化、制度化以及市场化的目标前进。例如:1965年铁道部(65)铁经交联字1712号《加强专用线运输组织和管理工作》,首次指出“专用线共用是充分挖掘专用线设备潜力,减少短途搬运,便利运输的好方法。实行专用线共用时,要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妥善处理专用线所有者和其他使用单位之间的关系。”80年代起所颁发的一系列有关文件都明文规定要“有偿共用”,如1986年国家经委、计委、铁道部、交通部经交(1986)391号印发《全国联运工作纪要》中进一步指出:“开展铁路专用线有偿共用,是解决铁路货场紧张,挖掘运输潜力的一项有力措施。收费要合理,收益分配产权单位得大头,铁路和其他有关单位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适当分配”。同年,铁道部铁运(1986)345号发出《关于公布专用组织暂行办法的通知》,系首次颁发铁路专用线共用专门办法。在国家的倡导下。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四川、江、东北各省等省市都相继开展铁路专用线共用,并制定了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

1990年9月7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中铁路法》中,把铁路专用线共用写进了《铁路法》:规定“提倡铁路专用线与有关单位按照协议共用。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物价主管部门规定。”

1995年8月,铁道部、国家经贸委又以铁运(1995)107号文公布《铁路专用线共用铁路管理办法》,这个文件是在我国铁路运输走向市场的新形势下制定的,标志着全国铁路专用线共用进入提高阶段。

“办法”规定:“开展专用七共用应坚持自愿互利、有偿共用和就地、就近、方便货主的原则。在保证专用线产权单位运输的条件下,由共用单位、产权单位、车站三方签订共用协议。”“专用线共用管理要逐步走向货场化、规范化、制度化。”

据此,各省又修订或制订了本省的《办法》。总之,在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共用实践中,各地在组织铁路专用线共用上创造了丰富的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大致辞可归纳为:

政府管、企业办、铁路为骨干的工作体制。山东省明确规定:“专用线共用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其体制为省、地(市)经委牵头,会同铁路部门,组织铁路专用线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的铁路专用线共用工作,研究和处理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铁路专用线共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县(市)经委会同当地车站,组成站区粉公室,开展共用具体工作。因职责不同,地市以上办公室由经委湖员任主任,县以下由车站派员任主任。产权单位成立相对独立的工作实体,由分管领导负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业务例会,总结分析工作情况。

建立以“货场化标准”为龙头的正规化管理体系。为使专用线共用管理远东化、制度化、科学化,从容不迫987年开始,山东省各地市相继在共用的铁路专用线开展货场化标准建设及竞赛评比活动。将货场标准具体划分为“团结协作好、运输管理好、服务质量好、安全生产完成任务好”五项内容,并规定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开展铁路专用线共用,挖掘现有运输设施潜力,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不是应付一时短期行为、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方略,故应继续加以倡导和扶持,保持其稳定性和政策睥连续性。应在这个认识基础上,观察和处理铁路专用线共用中存在的问题,现试述如下。

1、认识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激烈竞争,铁路到发量呈下降趋势,因此有些人便认为铁路专用线共用过时了,应该加以限制或取消了,甚至强行规定不准在铁路专用线装卸车。然而事实是,铁路运输紧张状况缓解仅仅是部分地区,又恰恰说明该地区铁路竞争能力下降(扩建因素除外),致使装卸车减少,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铁路专用线是多年来为铁路组货的窗口,也是最得力的助手和合作者。那种持过时论、限制论、取消论者,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正确的认识是应继续贯彻《铁路法》中“提倡铁路专用线与有关单位按照协议共用”办事,并鼓励专用线单位走向市场,这铁路组货,给予其名正言顺的地位和优惠扶持措施。当然,专用线产权单位也要转变思路,由等靠铁路送车变为面向市场、找米下锅,同铁路携手,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2、业务交叉问题。在铁路货运车站、铁路多经、铁路装卸、联运企业的业务与铁路专用线共用业务有交叉,货物进入专用线货场后,上述机构便难以插手其业务,因而多有微词,甚至持对立态度。对这个问题,首先,要以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分析,用户在何处装卸车,取决于服务质量的优劣和收费的高低等因素,要尊重货主的自愿选择,尊重运输协议,尊重分工,而不应无端指责和干预。其次,要树立竞争观念,强化管理,苦练内功,打破一统天下和僵化封闭的旧观念、旧格局,在竞争中上质量,出效益,求生存,争发展,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重视适当调整利益关系,引导开展多边协作,寻求共同发展。

共用范文篇3

一、铁路专用线共用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铁路专用线——由企业或单位自己修建,由自己或委托其他单位管理,主要为本企业内部运输服务,与其他铁路线路接轨的岔线。一般长度较短,运输动力使用与其相接的铁路动力。

铁路专用线共用——在保证专用线产权单位运输需要和专用线既有设备能力富余的前提下,与其吸引范围内的单位共同使用该专用线办理铁路货物发到业务。

铁路专用线共用的宗旨——缓解铁路货场能力不足,保证货场畅通,挖掘专用线潜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铁路专用线共用的原则——坚持自愿互利、有偿共用和就地就近、方便货主的原则。

二、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意义

根据几十年共用工作实践,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概括为经下十个方面。

1、缓解货场压力,保证站线畅通。各地开展铁路专用线共用,都是在车站装卸能力不足,运量与动能矛盾突出,经常发生装不上、卸不下的情况下组织的。开展共用后,除少数地区仍然紧张外,多数地区渐趋缓解,保修了车站和铁路干线的畅通。

2、挖掘了专用线设备潜力,避免了重复建设。共用工作使用使用专用线设备能力得到了发挥,节省了和铁路部门为改扩建货场的大量资金。

3、填补了铁路货场功能不全的缺陷,发挥了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目前,全国多数车站尚不具备能够统揽半年散货、杂货、危险品、罐车等所有货物品类的能力,专用线共用货场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无论什么货物均能畅通无阻地在共用货场集散,分门别类地在各专业货场装卸。

4、方便货主,为货主节省费用。专用线共用能起到“就地就近,减少短途搬运”的作用,为货主节省了大量短搬费用,深受货主欢迎。

5、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为铁路增加了组货窗口,济宁市全市1997年共用发送量4109车、24万吨,同比增长20%,为改变铁路装车下降趋势做出了贡献。

6、开展竞赛和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铁路专用线共用因以线养线,微利经营,故能促进千方百计搞好服务,提高装载率,确保装载质量。如济宁棉麻站为用户装麸皮,由原来一车装900件增加到1200件,比原来每车多装300件,由于专用线场地宽阔,服务优秀,装载质量高,货损极少,多年来未出现装载事故和货主索赔现象。

7、为铁路部门增加了收益。各地的专用线共用收入分配均把铁路部门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合理的分配政策,有些地区还向铁路部门做了倾斜。铁路部门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保证了各种正常收费。

8、产权单位增加了收入,在新形式下解困增效。各共用产权单位多数是当年实力雄厚而目前却举步维艰的企业,多年来曾为其专用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坚持共用,能得到投资历回报,对于这些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深受欢迎。

9、是组织运输协作的有效办法。共用变多家跑站为专用线集约经营,并衽运输、装卸、仓储多边服务,减少了车站的工作量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提高了运输和工作效率,密切了路企关系。

10、加快了货物流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专用线装卸四点多场阔,就近装卸,平均缩短运距3公里,不仅为货主节省了费用,还大大加快了取送货速度,缓解了市区道路压力,加快了商品流通,真正实现了快装快卸,货畅其流。

三铁路专用线共用的基本做法

组织和推动铁路专用线共用可追溯始于60年代,但较普遍地开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其发展进程可以说是逐步走向货场化、规范化、制度化以及市场化的目标前进。例如:1965年铁道部(65)铁经交联字1712号《加强专用线运输组织和管理工作》,首次指出“专用线共用是充分挖掘专用线设备潜力,减少短途搬运,便利运输的好方法。实行专用线共用时,要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妥善处理专用线所有者和其他使用单位之间的关系。”80年代起所颁发的一系列有关文件都明文规定要“有偿共用”,如1986年国家经委、计委、铁道部、交通部经交(1986)391号印发《全国联运工作纪要》中进一步指出:“开展铁路专用线有偿共用,是解决铁路货场紧张,挖掘运输潜力的一项有力措施。收费要合理,收益分配产权单位得大头,铁路和其他有关单位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适当分配”。同年,铁道部铁运(1986)345号发出《关于公布专用组织暂行办法的通知》,系首次颁发铁路专用线共用专门办法。在国家的倡导下。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四川、江、东北各省等省市都相继开展铁路专用线共用,并制定了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

1990年9月7日,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中铁路法》中,把铁路专用线共用写进了《铁路法》:规定“提倡铁路专用线与有关单位按照协议共用。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物价主管部门规定。”

1995年8月,铁道部、国家经贸委又以铁运(1995)107号文公布《铁路专用线共用铁路管理办法》,这个文件是在我国铁路运输走向市场的新形势下制定的,标志着全国铁路专用线共用进入提高阶段。

“办法”规定:“开展专用七共用应坚持自愿互利、有偿共用和就地、就近、方便货主的原则。在保证专用线产权单位运输的条件下,由共用单位、产权单位、车站三方签订共用协议。”“专用线共用管理要逐步走向货场化、规范化、制度化。”

据此,各省又修订或制订了本省的《办法》。总之,在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共用实践中,各地在组织铁路专用线共用上创造了丰富的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大致辞可归纳为:

政府管、企业办、铁路为骨干的工作体制。山东省明确规定:“专用线共用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其体制为省、地(市)经委牵头,会同铁路部门,组织铁路专用线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区的铁路专用线共用工作,研究和处理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铁路专用线共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县(市)经委会同当地车站,组成站区粉公室,开展共用具体工作。因职责不同,地市以上办公室由经委湖员任主任,县以下由车站派员任主任。产权单位成立相对独立的工作实体,由分管领导负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业务例会,总结分析工作情况。

建立以“货场化标准”为龙头的正规化管理体系。为使专用线共用管理远东化、制度化、科学化,从容不迫987年开始,山东省各地市相继在共用的铁路专用线开展货场化标准建设及竞赛评比活动。将货场标准具体划分为“团结协作好、运输管理好、服务质量好、安全生产完成任务好”五项内容,并规定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开展铁路专用线共用,挖掘现有运输设施潜力,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不是应付一时短期行为、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方略,故应继续加以倡导和扶持,保持其稳定性和政策睥连续性。应在这个认识基础上,观察和处理铁路专用线共用中存在的问题,现试述如下。

1、认识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激烈竞争,铁路到发量呈下降趋势,因此有些人便认为铁路专用线共用过时了,应该加以限制或取消了,甚至强行规定不准在铁路专用线装卸车。然而事实是,铁路运输紧张状况缓解仅仅是部分地区,又恰恰说明该地区铁路竞争能力下降(扩建因素除外),致使装卸车减少,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铁路专用线是多年来为铁路组货的窗口,也是最得力的助手和合作者。那种持过时论、限制论、取消论者,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正确的认识是应继续贯彻《铁路法》中“提倡铁路专用线与有关单位按照协议共用”办事,并鼓励专用线单位走向市场,这铁路组货,给予其名正言顺的地位和优惠扶持措施。当然,专用线产权单位也要转变思路,由等靠铁路送车变为面向市场、找米下锅,同铁路携手,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2、业务交叉问题。在铁路货运车站、铁路多经、铁路装卸、联运企业的业务与铁路专用线共用业务有交叉,货物进入专用线货场后,上述机构便难以插手其业务,因而多有微词,甚至持对立态度。对这个问题,首先,要以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分析,用户在何处装卸车,取决于服务质量的优劣和收费的高低等因素,要尊重货主的自愿选择,尊重运输协议,尊重分工,而不应无端指责和干预。其次,要树立竞争观念,强化管理,苦练内功,打破一统天下和僵化封闭的旧观念、旧格局,在竞争中上质量,出效益,求生存,争发展,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三,重视适当调整利益关系,引导开展多边协作,寻求共同发展。

共用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设计;共用楼梯;设计探索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建筑置房开始重视,特别是年轻人会考虑到很多要素,其中楼梯、电梯设计就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针对于共用楼梯来讲,设计好坏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整体的稳定性,同时还会影响到人们居住的安全性,所以,应依照建筑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共用楼梯设计,以此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1共用楼梯的定义

共用楼梯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缺少详细且明确的定义,针对于共用楼梯在建筑消防设计中应重视防火与防烟,其也是连接外部安全区域的垂直交通空间[1]。另外,共用楼梯(仅以民用建筑来进行分析)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其一即为垂直共用的;其二即为水平共用的。前者可以满足一栋组合型建筑上下层使用功能的不同,可借助各自出入口来进入到这一共用楼梯中,进而实现人员疏散;后者即为相邻的防火分区借助各自入口来进入到同一个楼梯间中,然后实现人员的疏散[2]。针对于共用楼梯的应用需求来讲,下面以垂直共用来进行阐述,如以某综合办公楼为例子,这一办公楼的服务与功能如下:地下室为车库、首层门厅、一层小型商店、二层员工餐厅、三层健身区、四层会议室、五层机电房和档案室、六层以上为办公区域,每一层功能空间都可以直接通往一楼地面[3]。如果在建筑设计中不使用共用楼梯,那么就需要在每一个功能区中设置两部电梯,这样不仅会占用低层空间,并且也不经济划算。针对于水平共用来讲,实例即为大型汽车库,地面如果没有出楼梯的条件,那么设计共用楼梯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人员疏散这一问题,同时还可以节约用地。

2建筑共用楼梯设计原理分析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建筑项目安全出口有诸多设置要求,如公共建筑各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每一个楼层的安全出口数量设计都需要准确计算[4]。针对于安全出口来讲,即为人员疏散使用的楼梯间或室外楼梯的出入口,这里提到的楼梯间出入口也是安全出口,可以将楼梯间理解成为经过防火分隔处理之后由室内通向室外的安全通道,这一区域是相对安全的。另外,楼梯间较为特别,不用过于纠结其具体属于哪一个防火分区,因为楼梯间自身难以对防火分区属性进行明确,可以将通往楼梯间的防火门来视为这一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简单的理解即为安全出口是防火分区私有的,而楼梯间属于共有的,不论从哪一个出入口进入都是较为安全的[5]。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建筑物中的所有楼梯都属于共用楼梯,只是垂直的方向会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安全出口的定义只能是楼梯间的出入口,如果将其单一的定义成为安全出口,那么从概念角度分析则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建筑设计也难以有效进行。上述内容可以证明垂直共用是难以避免的,而水平共用也是可行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共用楼梯原理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共用楼梯在设计应用阶段可能会存在以下两个风险,需要对其进行规避,即为设计阶段和建成运行阶段。针对于设计阶段来讲,切不可过于放大共用楼梯的概念,尤其是在水平共用上,一旦出现四个防火分区使用一个楼梯的现象,就会导致建筑物疏散楼梯数量不足。在设计时应认真探索和分析人员疏散的有效性,如组合建筑物内的老人与儿童功能分区,需要对其设置单独的疏散楼梯[6]。针对于建成运行阶段来讲,因为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存在不确定因素,如楼梯间防火与防烟功能失去了效用,这样就会造成楼梯丧失了疏散功能。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规范,其一即为全面限制共用楼梯数量的使用,确保共用楼梯数量可以满足建筑设计要求;其二即为强化水平共用电梯的防烟、防火措施。

3探索建筑共用楼梯设计依据

3.1垂直共用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儿童活动场所和老人照料设置以及剧场、电影院等建筑设计都进行了明确规定。针对于儿童活动场所来讲,如果设计在高层、单独或多层建筑内,那么就需要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与疏散楼梯。针对于老人照料设施对新建与扩建建筑来讲,都需要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针对于剧场、电影院来讲,在设计到民用建筑内,需要至少设置一个独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另外,在《住宅建筑规范》中规定了当住宅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在同一个建筑物内,住宅空间与非住宅空间都需要设置防火分隔措施,并且确保单独设置住宅空间的安全出口与疏散的楼梯。在儿童活动场所、老人照料设施、剧场电影院以及住宅等功能的组合建筑设计中,功能区域需要依照规范要求来统一设置竖向独立的共用疏散楼梯。共用楼梯的垂直设计如图1所示。图1共用楼梯垂直设计图

3.2水平共用

在《实施指南》中借助四个问答对共用楼梯进行了全面论述,总结即为相邻的防火分区是否共同使用疏散楼梯间,在过程中需要综合建筑物的不同功能与人员特征再进行确定,原则上是不可以的。共用疏散楼梯间的建筑根据使用人员特征可以划分为汽车类、设备间使用人数相对较少和商店类人员密度较大的场所,具体措施为如下内容:①三到四级耐火建筑物可不使用共用楼梯,使用共用楼梯的建筑物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②共用疏散楼梯间的防火分区数量通常都可超出两个。③在一个防火分区面积超出1000m2时,那么就需要单独设计至少一个独立的疏散楼梯。④各个防火分区通向的共用楼梯前室都需要独立,前室门不可少于两个。⑤共用楼梯的梯段宽度应大于楼梯间门的宽度和,并且楼梯间第一层出口的门宽不可小于梯段宽。⑥各个防火分区借用相邻分区的安全出口宽度与进入到共用楼梯出口宽度和不可超出这一防火分区总宽度的30%。⑦共用楼梯前室面积需要依照建筑内人员数量来进行扩大。从建筑消防设计角度分析,针对于建筑共用楼梯设计来讲,为进一步保障建筑设计阶段防火分区间分隔有效性和疏散楼梯使用的安全性,应将共用楼梯间设置成为防烟楼梯间,并且借助相对独立的前室来保障疏散楼梯间防火分区的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前室门与共用楼梯门需要是甲级防火门,并且确保共用楼梯间的防火分区数量不可超出两个。针对于共用楼梯间设计来讲,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规定:①在一个防火分区面积超出1000m2时,各个防火分区都需要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员疏散楼梯。②各个防火分区通向共用楼梯的前室需要独立,并且保障前室门不超出两个。③共用楼梯的梯段宽度切不可小于楼梯间门的净宽度和,第一道门的宽度也不可小于梯段宽度。④各个防火分区借用相邻分区的安全出口宽度与进入到共用楼梯出口宽度和不可超出这一防火分区总宽度的30%。

3.3协调设计

第一,图底法。楼体和周围的空间可以通过图一底的关系来进行说明。在特定的楼梯设计中一方面要具备完整的闭合轮廓形态,另外一个方面可以将面积较小的面看作是“图”,将面积较大的被看做是“底”。建筑共用楼梯的设计要严格遵循“图-底”的设计理论,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处于大厅中楼梯打造出“景”。对于设计出来的景可以根据中心点的位置划分为前景、中景、背景。在具体设计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来安排景面。第二,对比法。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建筑的体量差异比较大,相应的造型处理就会比较容易。如果厅堂足够大,且楼梯所占比例较小,楼梯造型处理时是很难强调自身特点的。为了能够保持这种平衡状态,在设计楼梯的时候要使用对比减弱的方式,如在进行尺寸处理的时候要将小尺度作为重要标准,通过小尺度的处理来使得不大的厅堂看上去大一些。在方形、水平、竖直为特点的空间设计中也可以使用圆形、弧形的曲线来凸显出楼梯的设计特点,增强建筑设计的空间对比。

3.4补充设计

第一,功能补充设计。功能补充设计包含楼梯休息平台、楼梯外空间、楼梯顶部空间、楼梯的入口空间、楼梯的出口空间等。在补充空间的时候要注重关注空间设计的独立性。假设空间的下部是一个不完整的空间,如果设计的时候不注意会被看做是景观空间、贮存空间。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楼梯的底部净空比较高,可以作为服务性空间或者休闲区域存在。悬挑的楼梯下可设置水池、绿化设施。第二,空间补充设计。受楼梯自身空间表达不充分的影响,需要选择一种相关空间的补充设计手法。一方面是补充引导空间,另外一个方面是补充过渡空间。在楼梯的引导设计的过程中楼梯的出口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前几级踏步进行有倾向性的放大和旋转处理。在宣传的过程中一般会顺着人行的路线提前引导,通过补充设计来打造出过渡性较强的空间,并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起到标志性的点题作用。在各层平面的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些楼梯入口也是楼梯出口,在这些出入口的位置上可以设置专门的出入口空间,通过出入口空间的合理设置来规避空间粗陋设计的问题。

4总结与建议阐述

其一,在建筑设计中,共用楼梯属于相对安全的垂直交通空间,同时也是室外安全区域向室内的延伸,而安全出口属于向着楼梯间开放的出入口,切不可将规范中对安全出口的要求过于放大;其二,不应过度使用共用楼梯的概念,应确保共用楼梯数量在建筑物中均匀布置,同时强化楼梯间的防火与防烟措施;其三,为垂直共用楼梯需要全面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组合建筑设计中对不同功能空间布置的独立竖向楼梯要求,根据规范来设置相应功能空间的竖向楼梯;其四,为水平共用楼梯中的的防火分区数量切不可超出两个,楼梯净宽也不可小于通向楼梯间门的净宽度和,可以使用防烟楼梯间,并且保障每一个防火分区都设计出独立的前室。

5结语

结合全文,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共用楼梯已经成为了建筑安全与建筑稳定性保障的重要部分。目前,社会群众对建筑共用楼梯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建筑共用楼梯设计需要从建筑物实际用途角度出发,以此来确保共用楼梯发挥出自身作用,同时促进建筑设计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小强.降阶梯思维结合情景模拟训练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制图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20,(1):146-147.

[2]张婷婷,吴斌斌,张龙梅.火灾情况下共用安全出口与借用安全出口的安全性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20,(11):13-15.

[3]潘悦,焦杨.预制混凝土楼梯在公共建筑中的选型设计[J].城市住宅,2019,(1):43-46.

[4]张玉明,边广生.楼梯设计任务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高教),2020,1111(4):56-58.

[5]刘广哲.谈建筑施工图设计体会———以楼梯详图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14):81-82.

共用范文篇5

摘要:目的:探讨吸毒人员使用别人用过注射器的危险因素,为有关部门控制艾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对968名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Logistic模型分析,筛选出吸毒人员使用别人用过注射器的危险因素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会是艾滋病感染者、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有过性交是否会传染艾滋病、由注射吸毒转为口吸可以预防艾滋病、静脉注射时间。结论:吸毒人员使用别人用过注射器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吸毒时间和艾滋病知识。加强吸毒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减少吸毒人员的艾滋病感染率。

关键词: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艾滋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尤其吸毒人员是高危人群,共用注射器是感染与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关艾滋病研究的报道较多,但对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的相关因素研究未见报道[1~6]。本研究随机抽取968名吸毒人员进行研究,探讨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的相关因素,为有关部门提供戒毒与防控艾滋病的科学依据。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和整群抽样原则,在云南省个旧市和盈江县进行随机抽样,盈江县随机抽取吸毒人员363人,个旧市378人,在易门县和耿马县进行整群抽样,易门县52人,耿马县175人,共计调查968名吸毒人员。

12调查内容

根据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办公室制定的行为监测问卷Ⅱ对吸毒人员进行调查。

13调查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根据抽样结果,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根据吸毒人员的姓名和住址到家中进行询问调查,如果吸毒人员不在家中到劳教所戒毒,就到劳教所根据姓名进行调查。

14统计方法

全部资料在P4计算机上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输机后用该软件进行t检验、Logistic分析[7]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吸毒人员968人,男881人,女85人,男性占91.2%,女性8.8%。年龄分布为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31.42岁,标准差8.46岁。男性平均年龄为31.58岁,标准差为8.49人;女性平均年龄为29.56岁,标准差7.67岁。男性吸毒人员平均年龄高于女性(t=2.105,P<0.05)。文化程度为文盲143人,占14.8%;小学304人,占31.4%;初中407人,占42.1%;高中及以上113人,占11.7%。民族分布为汉族593人,占61.4%;少数民族373人,占38.6%。

22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专业知识,拟选了可能影响吸毒人员行为的36个因素,并进行了数量化,如年龄(岁)(取实际年龄),文化程度(1文盲或小学,2初中及以上),民族(1汉族,2其它),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会是艾滋病感染者(1会,2不会),由注射吸毒转为口吸可以预防艾滋病(1会,2不会),自愿做过HIV检查(1检查,2未检查),等。

表1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静注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以最近6个月内使用别人用过的注射器静注即共用注射器(1用过,0未用过)为因变量(Y),性别(N1)、年龄(N2)、文化程度(N3)、民族(N4)、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会是艾滋病感染者吗(N5)等行为因素作为自变量,进入水准a=0.05,剔除水准β=0.10,作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法),结果选入8个变量,见表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最近6个月使用别人用过的注射器静注危险因素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对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会是艾滋病感染者、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有套性交是否会传染艾滋病、由注射吸毒转为口吸可以预防艾滋病、静脉注射时间共8个因素,其中有4个为艾滋病预防和传播知识。

3讨论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1~4],静脉吸毒者HIV感染的危险性是口吸者的1150倍,共用注射器HIV感染的危险性是未共用的1128倍,且共用注射器人数越多,HIV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通过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静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表明,性别与共用注射器静注呈负相关,男性吸毒人员比女性更多使用了别人用过的注射器静注。年龄与共用注射器静注呈负相关,年龄越小越多使用别人用过的注射器静注。文化程度与共用注射器静注呈负相关,文化程度越低越多使用别人用过的注射器静注。对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会是艾滋病感染者、由注射吸毒转为口吸可以预防艾滋病均、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有套性交是否会传染艾滋病和共用注射器静注呈负相关,回答不正确的人比回答正确的人更多使用了别人用过的注射器静注。静脉注射时间与共用注射器静注呈正相关,注射时间越长,越更多使用别人用过的注射器静注。总之,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与艾滋病预防与传播知识有关,提高艾滋病知识,共用注射器比例就减少。建议加强吸毒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减少共用注射器比例,减少或控制艾滋病传播。

参考文献

1罗家洪,李晓梅,蔡乐,等.云南省暗娼艾滋病行为知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卫生软科学,2005,19(1):35~37

2张大龙,吴炽煦,王强.我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15(6):532~533

3刘旭阳.一类多传染阶段的艾滋病模型.数理医药学杂志,1996,9(4):293~296

4罗家洪,周曾芬,张永生,等.吸毒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6,15(5):265~266

5黄露香,冯铁建,刘德辉,等.深圳市吸毒人群针具共用相关高危行为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7):859~860

共用范文篇6

关键词:学校;资产管理;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针对学校的资产尤其是仪器设备,存在重复购置、长期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设备共享共用是一种解决之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仪器设备全面的共享共用,使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使用与合理的配置,《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2015〕4号)相继,大大推动了学校设备共享共用的进程。本文根据目前各学校纳入共享共用资产的范围,从学校类型与设备类型两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学校资产共享共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学校可纳入共享共用资产的范围选择

关于学校的资产共享共用,从制度上溯源,教育部在2000年《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就提出了相关要求,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也做了明确规定。随着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2015〕4号)文件,指出除涉密、功能特殊、技术要求特殊、研究目的特殊等仪器设备之外,其他用于教学科研且具有一定共性需求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特别是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均应纳入开放共享范围。从实务上看,目前高校将价值较高的通用大型仪器设备和专用设备纳入了共享范围,成为学校推动资产共享共用实践的典范。而其他类型的资产因价值低或共享价值不大等原因并没有纳入共享范围。

二、不同类型学校的资产共享共用的现状及建议

1.中小学和高校的资产共享共用水平存在差异。从文献整理和实务调研情况看,中小学本身体量小,注重相对基础的教育,而高校体量大,更注重高层次的教育与研究。因而,高校拥有更多可达到共享机制标准的设备,有些高校还会专门出台有关仪器设备共享的管理办法,披露设备共享共用的信息相对也多。(1)中小学的资产共享共用现状。中小学的资产共享共用水平不及高等学校。原因是一方面中小学的设备确实不如高校数量多、质量高,为了设备闲置问题而特意开展设备共享的工作,观念上认为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教育部对高校有明文规定,对高校的设备共享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对中小学却无专门的规定。毕竟中小学最主要的是对学生的基础教育,而非科学研究。通过分析发现:第一,在资产管理方面,中小学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现象,部分学校争取财政资金拨款十分积极,但资金到位后却没有制定明确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从而出现超标购买、重复购买的现象(李秀芳,2018)。目前很多中小学没有专职的资产管理员,资产基础工作还不扎实,即使闲置资产清晰的学校,因缺乏共享共用的规定,也无相应的激励措施开展该项工作。第二,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与高校相比,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也缺乏相应的基础实施条件。第三,在人才储备上,中小学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教师、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缺少技术型人员。(2)高校的设备共享现状。通过梳理相关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发现很多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制定了本高校的仪器设备共享办法,为设备共享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办法。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中国矿业大学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施办法》等。如图1所示,三个学校对纳入共享设备的范围和服务形式有不同的实践探索。在实际运用中,一些高校因地制宜,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全面共享工作。比如,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不仅大幅提高了大型仪器利用率,补足了设备维护经费,还为社会提供服务。3年来,大仪共享平台预约记录达上万多条,为社会测试了上千个样品(辛良等,2019)。还有一些高校的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纵横向课题合作、自主课题等形式与校外单位开展合作,在科研任务合作的过程中,还通过享用外部设备完成科研任务,各方都能节约资金,避免资源闲置。但不少高校在共享共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仍有高校对仪器设备共享缺乏重视,对开放共享工作的本质认识还不到位(邵玉昆,2019)。第二,在资产管理方面,设备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仍不尽完善。虽然在有关办法中制定了绩效评价,但是实际运用中,这些评价体系大都存在时效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目前大多简单地采用服务机时的多少来评价设备的使用状况。第三,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不能有效支撑共享工作的开展(邵玉昆,2019)。共享工作最终是要由专业、高素质的人来完成的,现实是许多高校的实验技术队伍,在数量、专业化、高素质等方面,无法满足工作要求。2.学校推进资产共享共用的对策。第一,通过机制设计引导学校重视共享共用工作。设备共享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学校、学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认识到设备共享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才能使设备共享工作发展长远。第二,完善管理制度,将评价与配置结合。高校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必要时对自身设备共享的管理办法进行改进。比如绩效评价问题,在现有的绩效评价标准之下,分析其实施的结果是否合理优化完善资产配置,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资产配置结合。第三,强化队伍建设,将绩效与激励挂钩。一是要设立专门的实验技术与管理岗位,明确合理的评聘制度,吸引进一批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优秀人才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的服务水平。根据用户的申请信息,对不同设备的使用需求,提供相关的应用指导,如相关的原理、功能、操作等,从而完善服务功能,从而提高共享大平台服务能力。三是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李晓颍等,2019)。

三、不同类型设备共享共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整理文献和实务调研发现,目前学校资产类的共享共用主要是仪器设备,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不同类型设备共享共用现状。(1)实验设备共享多,教学设备共享少。高校设备主要有实验设备和教学设备两大类。高校通常对实验设备进行共享,比如当高校间研究的课题方向类似,所需的实验器材也大同小异,为专门完成一些科研任务而采购的置备于高校实验室中的设备,主要包括电子设备类、机电设备类和部分仪器仪表类。实验设备采购单价高,但采购之后在高校内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严重(张欣等,王蓉蓉等,2019)。因此,如果通过对高校间实验设备的共享,可以减少浪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但受制于无法采集使用者的时间,而专人管理成本太高。教学设备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备的设备,比如黑板、桌椅、文件柜、电脑、投影仪、打印机、扩音设备等。但由于教学设备价值低、不便于共享、共享价值不大等原因,目前实务中很少进行共享。(2)标准化设备共享多,非标准化设备共享少。高校的标准化设备共享程度较高,比如用于测量、分析的日常实验设备等,而非标准化设备一般是用于一些特殊实验目的的实验设备,设备除了满足正常的高校教学需求外,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尽管很多中小企业对这类实验设备有需求,但因缺乏相关平台、受到条件制约,也无法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企业提供便利。(3)高价值设备共享多,低价值设备共享少。近年来,随着政府主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并出台了一些有关设备共享的政策方案,配套建立了一系列部级、院校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但实务中,学校主要还是对高价值、标准化的仪器设备进行共享,低于规定价值的设备的共享推行并不顺畅(武晓峰等,2014;柯红岩等,2019)。因此,并非所有的仪器设备都能有机会进行共享共用,低价值、非标准化的信息类实验设备的共享存在一定阻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在预算管理方面,资产预算过程管理与资产的价值管理、资产实物管理严重脱节;二是在资产管理方面,归口管理部门对专业和设备不熟悉,极易造成重复购置;三是信息化建设方面,一些学校资产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更不用说建立校内或校际的共享共用平台;四是专业人员方面,实务中,缺少人手对相关信息做出梳理,缺乏共享共用的基础准备工作。特别是非标准化设备,因其独特的功能、技术指标和应用领域,各不相同。2.推进学校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的建议。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可以由相关部门或某一高校牵头,共同建立校际统一的设备共享平台,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信息公开化,以推动非标设备、低价值设备的共享共用,通过分摊管理成本提高使用效率,通过共享提高学校收益。建议基于各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由有关部门牵头并推动建立统一的院际间的设备共享信息化平台,为提高学校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创造条件。通过院际间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一是提供共享资产详细信息按照设备类型、价值、区域等进行细分;二是做好共享管理,通过设计相关软件或者安读卡器,采集实验设备使用时间,或指派专人统一登记人工管理;三是预约用户使用便利,用户可以通过注册账号登录平台,查看了设备功能简介,预约设备使用,支付费用,订单完成评价留言,方便后续使用者了解设备性能;四是持续改进信息平台,根据用户的评价不断迭代平台功能,并持续维护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柯红岩,崔家瑞,金仁东,等.高等学校信息类实验设备开放共享模式探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

2.武晓峰,高晓杰.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吴诗捷,饶渐升,张珣,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科技资讯,2019(12).

4.张欣,岳鑫隆,李文洋,等.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机制与平台建设思考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2).

5.王蓉蓉,蒋鼎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以淮阴工学院为例.科技创业月刊,2019(9).

6.辛良,厉伟,王震威,申建.大型科研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实践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9).

7.李秀芳.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2).

8.邵玉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回顾、现状与对策.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8).

9.李晓颍,曹翠玲,王海静,徐宁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管理与探索.实验室科学,2019,22(02).

共用范文篇7

高校公共用房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基础条件保障,它是高校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用房的总资产量占据学校各类资产的首位,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科技大学2007年资产清查统计为例,公共用房资产约占学校总资产的50%以上。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公共用房使用效率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办学成本和管理水平。

一、高校公共用房的概念

所谓公共用房是指产权属于学校所有除教职工宿舍以外的各种用房。包括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行政办公、学生宿舍以及各类生活福利、商业服务的用房。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学校公共用房分为六类。

1、校党政机关用房。经学校正式确认的校级各类党政机构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办公室、资料室、会议室、接待室等。

2、学院用房。学校设立的学院用于办公、教学、实验和学习的办公室、会议室、教研室、研究生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实验室。

3、公共服务用房。面向全校服务的教室、图书馆、档案馆、网络中心、会堂、学生与教工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用房。

4、后勤与保障用房。后勤服务部门和条件保障部门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浴室、活动室、车队、医院、幼儿园等后勤服务用房和变电所、泵站、物资仓库、门卫室、收发室等条件保障用房。

5、产业、商业用房。产业用房是指经学校批准,由学校全部或部分投资兴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并在当地工商机构注册的企业在学校所使用的房屋。商业用房是指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因历史原因在校园内开办公共服务设施(如银行、邮局、电话站、商店、粮店等)而使用产权属于学校或占用学校土地自行建设的房屋;或根据地方规定由学校提供的产权属于学校的教职工住宅区内配套的公共服务(如服务网点、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用房;或为方便学生生活,由学校招商的服务企业使用学校产权的用房。

6、附属单位及其他用房。包括附属高中、附属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用房。

二、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我校公共用房至今尚未归口于一位校领导统一管理,是由全体学校领导集体管理。学校领导一般都分管着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条线,校领导所管的部门有用房需求,用房管理部门凭其在部门请示报告上的指示都得设法满足要求,直至没有任何空余房可调配。公有用房分配日积月累的遗留矛盾得不到解决,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用房管理部门对此只能束手无策。

2、缺少科学的分房政策。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此规划指标是普通高等学校总体设计任务书、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量化了相应学校各类公共用房的建筑面积。但许多学校与我校一样,至今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公有用房分配制度。这就使得分房无量化标准,造成调控困难。

3、二级管理部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学校公共用房管理实行的是无偿使用,为此各二级管理部门热衷于向学校争资源、争用房,却不太注意房屋的使用效率。有的学院设置多功能厅、健身房、超大办公室;有的学院许多用房都堆放满了废旧物资无人问津。退休多年的老教师也占着实验室不让,形成公共用房实际上的“终身制”、“占有者所有制”。

4、公共用房从设计到使用缺乏总体规划。学校近几年新建了新实验二楼、动力楼、西楼区实验楼。每幢楼分配到使用部门后都进行了面广量大的改造工程。新建实验二楼实际建筑面积为13600平米,改造面积达到6620平米。原设计作实验室的改作办公室,作为实验室的用房高度及大面积,在改造成办公室过程中要隔断、要吊顶,原来为实验室条件所铺设的水电管线全用不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对高校公共用房有效管理的探讨

1、统一认识,转变观念。高校领导要亲自组织学习上级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并将公共用房作为国有资产管理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间公共用房有人管理,有人负责,确实是有效使用。应当把占据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有效地保值、增值。

2、建立机构、明确责职。公共用房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确保公共用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成立公共用房领导小组,代行所有权人职责。成员由分管资产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和专家组成。公共用房领导小组负责公共用房规划评审、根据用途对建房方案审议、组织实施各项改革,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公共用房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重大违规事件等。

确定公共用房的主管部门,我校以国有资产处为学校公共用房管理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单位,代表学校具体制定、补充、修改、完善各类公共用房的实施细则并编制公用房配景方案,报公用房领导小组审定,对使用人的使用行为进行监督,负责公用房的综合管理。

各学院、机关处、所、直属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公共用房管理的具体事宜。具体贯彻执行学校公共用房的各项规定,对本单位的房屋进行内部配置,按规定对房屋进行管理和维护。

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公共用房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健全和完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建设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

确定公共用房的配置的原则“按需配置、定额使用、超额收费、缺额补贴”改革现行的公用房无偿使用制度,试行定额核算和使用单位超额面积向学校缴纳房产资源调节费,缺额面积学校调剂解决或给予补贴的政策,以建立公共用房管理使用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借助经济杠杆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用房的种种弊端,提高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科学测算、量化标准。建立一个公共用房计算机管理系统工程,将房屋的结构、楼层、房间、使用人、面积、建造时间、造价等内容用计算机管理起来。根据使用人的性质、功能、发展需要和资源状况制定配置标准,确定各使用人公用房配置类别、地点、楼层和面积,在深入调查摸底、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定额内用房面积及定额外用房面积,依此确定定额外用房收费额度或缺额面积补贴额度。

明确使用管理范畴,签订使用管理协议。公共用房使用协议是明确学校作为所有权人与公共用房使用人之间的权责关系的协议。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房,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实行不同的使用和管理方式。国有资产依据配套实施细则的规定,提供使用人超额、缺额清单、使用条件、管理要求,与使用人签署公共用房使用协议。

督促检查、循序渐进,国有资产处跟踪检查全校公共用房使用情况,督促各单位合理安排和充分使用本单位的房屋,努力提高公房的使用效率。详细收集公共用房使用、维护、安全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做好公共用房信息管理工作,对公共用房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违规情况,及时处理各种违规事件。

4、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用房管理部门对学校整体用房进行规划,报送公共用房领导小组审定。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由过去单一幢楼项目的规划,变为一个学校整体群楼全局性的规划。有时单幢楼的计划很好,但由于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结果整体来看很乱、很不协调。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认真分析全校用房需求、功能方面实际情况,针对各种问题,提出方案与对策,切实使每一项规划都符合实际情况。新建的每间房屋的功能都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使用部门的要求,少拆少改,节约经费。为公共用房领导小组决策是否需建房、建何种功能房、建在何处提供依据。

共用范文篇8

讲话提纲

同志们:

今天,把大家请过来,主要是就赵县“城市信息地下共用管网”项目建设进行研究部署。

近年来,电信、移动、联通、广播等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和企业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共用管网规划和管理上的脱节,也形成了弱电线杆林立、线路如网的紊乱局面,对城市交通和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地下弱电管网、进一步优化县城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在当前信息经营企业多元化竞争发展的现状下,按照信息经营企业各自的意志分散建设地下管网,势必形成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的局面,出现城市道路反复开挖,地下管网纵横交错的现象。因此,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多方考察的基础上,决定借鉴先进城市成功经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的原则,建设城市信息地下共用管网,合理配置城市地下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价值,实现城市地下通信管网一次性铺设到位,达到和满足县城二十年到五十年的通信管网需求。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将从根本上改变城区弱电网林立的现象,美化城市环境,提升赵县形象;另一方面将建成布局合理、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的地下信息管网基础平台,为我县信息化传输宽带化提供有力保证,全面提高信息设施水平,可以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下面,请河北城通网络工程投资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总经理钟毅先生介绍一下项目情况。

······

刚才,钟总介绍了赵县城市信息地下共用管网项目基本情况,下面,我就项目建设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经县政府研究决定,赵县城市信息地下共用管网工程由河北城通网络工程投资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组织实施,县政府给予该公司赵县地下公用信息管网建设专营权。项目建设及运营合同期内,县规划主管部门不再批准其它路由,其它任何单位不得再建地下信息管网,同时要求现有地上弱电缆线要随着该项目的建设同步入地。

二、赵县各信息经营企业,要与项目建设单位搞好配合,积极参加赵县城市信息地下共用管网工程的搭建和共建工作,以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各单位要根据自身需求,抓紧谋划本单位的地下管网发展计划和设施方案,并将本年度的建设计划和方案在规定时间内报建设局。并随着城市信息地下共用管网建设进度,将本单位地上线缆同步入地。

三、河北城通网络工程投资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要按照赵县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城市信息化传输网络设计方案,以

共用范文篇9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地价影响因素,与一般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差不多,包括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三种。

1一般因素所谓一般因素,就是指那些影响土地价格普遍的共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像自然条件、行政区划、社会经济状况、发展前景等等。其实,这和房市中划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一样,这是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区域因素土地地理位置对地价影响比较显著。区域内的各种条件决定区域地价水平。①繁华程度②交通条件不同③其他公共设施水平④环境质量⑤其他因素。影响公共用地价格评估的其他原因。

3个别因素影响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地价的个别因素,指的是宗地的个性特质,像宗地的面积、形状、用途限制和土地利用强度等,都可以对公共用地地价产生一些影响。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地价评估方法探索

1评估因素制衡评估公共用地地价时,要注意考虑公共用地中不同的种类、用地的特点和收益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种类公共用地的投资风险和增值效益也有差异。

2地价水平参照地价水平就是一个横向对比,公共用地应该和同等土地条件的住宅用地地价水平相当,有这样一个参照物,就不会给评估造成太多偏差。

3具体评估方法公共用地评估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收益还原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市场比较法、间接比较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等。公共建筑用地的地价评估方法,一般可采用成本逼近法、收益还原法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

3.1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就是指相同宗地情况下,公共用地的市场价值是多少,就可以简单以此类推,找到一个价格相近点,以此来确定公共用地的地价水平。由于公共用地交易、出让、转让市场案例很少,市场比较就很难找到比较对象。这种地价评估方法,适用范围比较小。

3.2成本逼近法公共用地地价评估中,成本逼近法是最简单的评估方法。成本逼近规避了公益性用地利用效益很难确定的缺陷,在市场交易案例难找的情况下,通过成本计算逼近公共用地地价。具体计算方法是:公共用地地价=土地取得费用+土地开发成本+管理成本+投资利息+税金+经营利润。采用成本逼近法,比较适合新开发用地和即将开发用地,因为地价组成中的各种数据比较好掌握,计算也比较实用。成本逼近法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就是成本价并不能准确反映土地价值。成本价高不代表土地价值就高,成本价低也不说明土地价值就不高。特别是我国公共用地供给中,一些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存在不确定性不合理性,这就直接影响了公共用地地价的评估结果。

3.3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就是将公共用地未来正常情况下的年纯收益,用一定的土地还原利率还原,来作为估算土地价格的方法。如公园用地,就是按照正常客流量来计算门票年总收入,加上其他租赁收入,然后去除建设成本折旧、管理费用、维修费用、利息等费用,就可以计算出年总收益。可以用公式表示:V=(a/r)[1-1(/1+r)n]V:代表土地收益价格。a:代表未来正常的土地纯收益(或地租)。r:代表土地还原率。n:代表未来土地使用年期。收益还原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对公共用地中有明显收益的用地比较适用,像学校、机关等经营性不强、收益不明显性的公共用地,就不适合用收益还原法来评估地价。

3.4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是利用城镇基准地价和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利用替代原则,用待估宗地区域条件和其所处区域的平均条件相比较,然后根据修正系数表选取对应的修正系数,对基准地价进行修正。这种地价评估方法适用范围广泛,评估结果相对客观科学,被普遍认可,是公共用地地价评估的常用方法。基本公式:V=V1b×(1±∑Ki)×KjV:土地价格。V1b:表示某一用地在某一土地级上的基准地价。∑Ki:代表宗地地价修正系数。Kj:表示估计日期、容积率、土地使用年期等其他修正系数。具体操作还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首先是收集相关基准地价资料,根据这些材料确定公共用地所处级别的同类用途基准地价。其次是分析这些公共用地影响原因,综合考量这些地价影响因素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表,来确定待估地地价修正系数。第三步是对骨架期日、容积率和土地使用年期等进行修正计算。最后求出待估宗地地价。当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时,公共用地的基准地价标准及其修正体系应当参照住宅用地的基准地价标准及其修正体系。

三、结语

共用范文篇10

摘要:文章对高校公共房产管理中存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总体规划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实现占据高校国有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资源的保值增值,节约教育经费的目标。

高校公共用房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基础条件保障,它是高校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用房的总资产量占据学校各类资产的首位,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科技大学2007年资产清查统计为例,公共用房资产约占学校总资产的50%以上。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公共用房使用效率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办学成本和管理水平。

一、高校公共用房的概念

所谓公共用房是指产权属于学校所有除教职工宿舍以外的各种用房。包括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行政办公、学生宿舍以及各类生活福利、商业服务的用房。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学校公共用房分为六类。

1、校党政机关用房。经学校正式确认的校级各类党政机构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办公室、资料室、会议室、接待室等。

2、学院用房。学校设立的学院用于办公、教学、实验和学习的办公室、会议室、教研室、研究生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实验室。

3、公共服务用房。面向全校服务的教室、图书馆、档案馆、网络中心、会堂、学生与教工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用房。

4、后勤与保障用房。后勤服务部门和条件保障部门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浴室、活动室、车队、医院、幼儿园等后勤服务用房和变电所、泵站、物资仓库、门卫室、收发室等条件保障用房。

5、产业、商业用房。产业用房是指经学校批准,由学校全部或部分投资兴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并在当地工商机构注册的企业在学校所使用的房屋。商业用房是指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因历史原因在校园内开办公共服务设施(如银行、邮局、电话站、商店、粮店等)而使用产权属于学校或占用学校土地自行建设的房屋;或根据地方规定由学校提供的产权属于学校的教职工住宅区内配套的公共服务(如服务网点、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用房;或为方便学生生活,由学校招商的服务企业使用学校产权的用房。

6、附属单位及其他用房。包括附属高中、附属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用房。

二、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我校公共用房至今尚未归口于一位校领导统一管理,是由全体学校领导集体管理。学校领导一般都分管着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条线,校领导所管的部门有用房需求,用房管理部门凭其在部门请示报告上的指示都得设法满足要求,直至没有任何空余房可调配。公有用房分配日积月累的遗留矛盾得不到解决,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用房管理部门对此只能束手无策。

2、缺少科学的分房政策。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此规划指标是普通高等学校总体设计任务书、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量化了相应学校各类公共用房的建筑面积。但许多学校与我校一样,至今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公有用房分配制度。这就使得分房无量化标准,造成调控困难。

3、二级管理部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学校公共用房管理实行的是无偿使用,为此各二级管理部门热衷于向学校争资源、争用房,却不太注意房屋的使用效率。有的学院设置多功能厅、健身房、超大办公室;有的学院许多用房都堆放满了废旧物资无人问津。退休多年的老教师也占着实验室不让,形成公共用房实际上的“终身制”、“占有者所有制”。

4、公共用房从设计到使用缺乏总体规划。学校近几年新建了新实验二楼、动力楼、西楼区实验楼。每幢楼分配到使用部门后都进行了面广量大的改造工程。新建实验二楼实际建筑面积为13600平米,改造面积达到6620平米。原设计作实验室的改作办公室,作为实验室的用房高度及大面积,在改造成办公室过程中要隔断、要吊顶,原来为实验室条件所铺设的水电管线全用不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对高校公共用房有效管理的探讨

1、统一认识,转变观念。高校领导要亲自组织学习上级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并将公共用房作为国有资产管理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间公共用房有人管理,有人负责,确实是有效使用。应当把占据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有效地保值、增值。

2、建立机构、明确责职。公共用房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确保公共用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成立公共用房领导小组,代行所有权人职责。成员由分管资产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和专家组成。公共用房领导小组负责公共用房规划评审、根据用途对建房方案审议、组织实施各项改革,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公共用房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重大违规事件等。

确定公共用房的主管部门,我校以国有资产处为学校公共用房管理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单位,代表学校具体制定、补充、修改、完善各类公共用房的实施细则并编制公用房配景方案,报公用房领导小组审定,对使用人的使用行为进行监督,负责公用房的综合管理。

各学院、机关处、所、直属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公共用房管理的具体事宜。具体贯彻执行学校公共用房的各项规定,对本单位的房屋进行内部配置,按规定对房屋进行管理和维护。

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公共用房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健全和完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建设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

确定公共用房的配置的原则“按需配置、定额使用、超额收费、缺额补贴”改革现行的公用房无偿使用制度,试行定额核算和使用单位超额面积向学校缴纳房产资源调节费,缺额面积学校调剂解决或给予补贴的政策,以建立公共用房管理使用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借助经济杠杆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用房的种种弊端,提高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科学测算、量化标准。建立一个公共用房计算机管理系统工程,将房屋的结构、楼层、房间、使用人、面积、建造时间、造价等内容用计算机管理起来。根据使用人的性质、功能、发展需要和资源状况制定配置标准,确定各使用人公用房配置类别、地点、楼层和面积,在深入调查摸底、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定额内用房面积及定额外用房面积,依此确定定额外用房收费额度或缺额面积补贴额度。

明确使用管理范畴,签订使用管理协议。公共用房使用协议是明确学校作为所有权人与公共用房使用人之间的权责关系的协议。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房,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实行不同的使用和管理方式。国有资产依据配套实施细则的规定,提供使用人超额、缺额清单、使用条件、管理要求,与使用人签署公共用房使用协议。

督促检查、循序渐进,国有资产处跟踪检查全校公共用房使用情况,督促各单位合理安排和充分使用本单位的房屋,努力提高公房的使用效率。详细收集公共用房使用、维护、安全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做好公共用房信息管理工作,对公共用房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违规情况,及时处理各种违规事件。

4、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用房管理部门对学校整体用房进行规划,报送公共用房领导小组审定。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由过去单一幢楼项目的规划,变为一个学校整体群楼全局性的规划。有时单幢楼的计划很好,但由于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结果整体来看很乱、很不协调。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认真分析全校用房需求、功能方面实际情况,针对各种问题,提出方案与对策,切实使每一项规划都符合实际情况。新建的每间房屋的功能都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使用部门的要求,少拆少改,节约经费。为公共用房领导小组决策是否需建房、建何种功能房、建在何处提供依据。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