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效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1:35:04

工效学范文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作业;工效学;作业效率;人工智能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脑力劳动者大量涌现,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广义定义)已成为企业实践和管理学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不少企业特别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主的企业,如:惠普、麦肯锡、清华同方等,已经通过建立知识库、内部信息网络建设等知识管理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大多仅关注对于知识这种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狭义定义)。即便是在这样一种狭义上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内容、策略与原则以及能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进行讨论,而对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既没有展开,也没有进行系统研究。”

应当指出,信息化建设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事实上,在实践中已经有不少企业由于片面强调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平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而忽略企业管理中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从而导致其信息化建设失败,不但没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负担。在这方面,为数不少的失败的ERP案例就是典型的例子。

管理的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向来是并将永远是工作效率的问题。尽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组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但人们管理的目的和本质总是追求最少的输入和尽可能多的输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在组织效率中,最为基础的问题是各项作业的效率。100年前,正是基于对体力劳动作业效率的追求和研究,使得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要提高企业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关注企业生产的作业过程以及这些作业过程中的工作效率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业取代体力劳动作业成为最普遍的劳动方式。因而在知识管理中,最基础和核心的问题应当是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知识作业工效)问题。为此,应深入知识作业过程进行工作效率研究,否则,如果忽视知识管理中的基础性问题而片面强调外部的技术工具和手段,企业将难以从知识管理中真正获益。而深入作业过程进行研究正是工效学的基本研究方式,知识作业的工效问题既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问题也是工效学研究应当关注的问题。工效学应开拓其在知识管理的基础性领域——知识作业工效的研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但目前的工效学的关注焦点仍在于对操作性体力劳动的效率以及人与机器、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即便是涉及知识管理,也大多只从环境对知识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影响等如何提高脑力劳动者的工作舒适度这样一些角度进行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环境极不协调。知识管理的需要以及工效学本身的发展要求尽快将工效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以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知识作业过程研究中来。

二、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和基本技术思路

1.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

对知识作业效率的工效学研究就是要深入知识作业的过程,从作业效率的角度研究人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对知识信息和相关物质资料进行接收,加工与输出,特别不能忽视的是中间的加工过程。由于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内隐性、差异性以及难以定量等问题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脑力劳动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以及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应用。在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应用中,人们大多将知识作业过程当作一个“黑箱”,通过关注“黑箱”两端的输入和输出,并凭借外部技术手段来提高其输出,忽略或者说是有意回避了中间的过程(由于脑力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相关基础性理论研究的不成熟)。

知识作业过程的研究虽然复杂,但从目前的“人工智能”和“脑力劳动机械化”的研究现状来看,深入人脑思维过程对知识作业进行研究仍然可行。所谓“脑力劳动机械化”是由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提出的:“用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作为人手的延伸可以称之为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用某种设备代替脑力劳动作为人脑的延伸可以称为脑力劳动的机械化”。它实际上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从目前看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讲是对人们已知的、有规律性的思维和行为的模仿,知识作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正有此规律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工智能事实上已经对知识作业过程进行了模仿,而这一模仿必然建立在对脑力劳动作业过程进行研究并最终标准化、程序化的基础上。由此,我们可以预见,知识作业的过程虽然复杂,但打开知识作业过程这一黑箱,深入黑箱进行研究,把黑箱变成“灰箱(greybox)”以至“白箱(whitebox)并非不可能之事。

2.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技术思路。

如何进行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追寻管理学和工效学的发展史,人们可以发现:100多年前,泰勒(Taylor)的“时间-动作研究”(timeandmotionstudies)建立了以时间和动作研究设立的工作标准,推动了管理各项工作科学化进程,开工效学研究之先河并使传统的经验管理步入科学的殿堂。1912年著名的美国效率专家吉尔布雷思(Gilbreth)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首次发表《细微动作研究》,从众多的操作性作业活动中分离、抽取出18种一般操作活动动作要素(简称动素)。193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莫金逊以一种新的概念——“工作简化”,把科学管理的技术思路由工厂作业扩大到行政事务管理、商业、医院等各个领域。这些开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奠定了一条对作业进行“细分→简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为提高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思路,他们的成果至今还是管理学、工效学方面教科书的经典理论。

100年来,沿着经典科学管理奠定的“细分→简化→标准化”研究思路,围绕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等核心问题,研究者们深入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大量研究,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管理效率。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劳动和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体力为主的操作性作业的“时间——动作”分析和动作要素分析等经典理论与方法已不能满足以脑力劳动为支撑的知识作业研究的需要。然而,尽管经典科学管理与现代管理研究的对象有着本质的差异,经典科学管理深入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细分→简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仍是研究知识作业(脑力劳动)工效可以借鉴的基本学术思路。这对于知识作业工效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上的继承性和延伸性,是在新的领域内的深入,也是对一般工程操作研究在知识作业研究方面的提升与拓展。人工智能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对某些脑力劳动进行标准化研究的可行性。如同对操作性作业的分析与研究一样,通过对知识作业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类似于“时间——动作”研究和动作要素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思路为指导,分解知识作业,抽取与定义知识作业的工作要素,探讨知识作业的一般环节、程序、过程,合理地组织知识作业的工作要素并再设计标准化作业方式,以科学地提高知识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基于个体工作效率的管理效率。

三、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对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意义

工效学注重通过作业过程研究来提高系统效率,其基于作业过程的研究成果曾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的内容,许多成果成为管理实践中的基础性要求。可以预见,在知识经济时代,注重知识作业的效率研究将同样有助于这一时代的管理实践,并如同对体力劳动的作业研究是传统管理(相对于知识管理)的基础一样,知识作业的效率研究必将奠定知识管理的基础。

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具有基础性意义。其一:它可以提供较全面的知识工作职业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这样的一个分类标准(现有的分类标准涉及知识型职业较少,大多为技能型职业。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要建立这样一个分类标准,就必须深入各种知识作业过程,考察、细分和比较各职业之间的相对作业难度,从而建立他们之间可比较的等级划分标准,给知识工作者一个社会化的价值评估标准。这将有利于更科学地定义脑力劳动和评价脑力劳动的价值,为企业聘用人才,激励人才提供标准,对于社会对人才的培育以及人才自身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二:如同泰勒对体力劳动的“时间——动作”研究为体力劳动提供标准动作从而提高了传统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一样,对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可以为一些重复性脑力劳动设定标准化“操作程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这些脑力劳动机械化的前提),从而极大地提高这些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控制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家N.Wieaer曾说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手由于机器竞争而贬值,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质的判断作用将要贬值”。可以预见,在脑力劳动作为主要劳动方式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过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使一部分重复性脑力劳动程序化(贬值)将为整个社会劳动效率的提升起到基础性作用。公务员之家

参考文献:

1.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综述.科学决策,2000,(3):32-37.

工效学范文篇2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人力资源调度员工需求

一、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与人力资源调度问题

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通常涉及到多种生产要素。当某种生产要素在价值较昂贵或者数量上稀缺时,就应当在生产过程中对该要素进行合理恰当的配置,即对该要素进行调度。

人力资源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并且在许多行业中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在医疗保健、金融、航空运输等行业和警察、紧急救援、法院等政府部门中,由于其运作过程严重依赖于员工的专家知识,人力资源是其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这些行业的服务对象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统称为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

除了对员工专家知识的依赖外,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的运作过程还有另一个特性,人力资源和运作流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割,即某个员工不需要对一定的流程或事务负责到底,这一特性使人力资源可以调配。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可调配性使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面临着人力资源调度问题。

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的另外两个特点加剧了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的重要性。其一是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的人力成本在成本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在国内医院,人力成本占到总成本的1/5,而在国外则高达1/2。其二是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针对的又是基本生活需求,低劣的服务质量将会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何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运作流程的效率和效果,不但将为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但对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来说,人力资源调度的难度同样十分突出。与其他调度问题不同,人力资源调度问题要受到法律法规、劳动合同、人类工效学、服务需求时间、人力资源层次性等方面的约束,这些约束大大增加了人力资源调度的难度。由于被调度对象是自然人,人力资源调度过程必须遵守相关法律和劳动合同的规定。人类工效学的研究表明,一些排班方式,如白班-夜班-白班,无法使员工得到有效的休息。为了保障服务的质量,人力资源调度应当遵守这些规律。

知识密集型公众服务业都必须长时间地,甚至是无间断地提供服务,如大多数医院都是全年无休的,人力资源调度过程还面临着克服服务需求时间与人类生理习惯之间矛盾的问题。人力资源的层次性是指员工存在着知识水平和权限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高水平或高权限的员工可以替代低水平低权限的员工(可能导致一定的额外成本),但反之则不能。层次性约束是指人力需求与人力资源层次的相关性,如医院中每个班次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高级职称医生。

二、员工需求

人力资源调度问题与其他调度问题的最大差别在于其被调度对象对问题的求解存在着要求,即员工对排班存在着要求。如果在调度过程中不考虑员工的需求,必然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运作的效率与效果。而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低的员工满意度将导致低的顾客满意度。只有在求解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需求,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创造力,从而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和效果。特别对前述医院等行业来说,由于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服务的质量有着直接关系,提高员工满意度对提高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充分考虑员工需求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是人力资源调度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但人力资源调度问题难以考虑所有的员工需求。为了能得到更好的工作和休闲方式,员工需求通常过泛,甚至是互相矛盾,如多数员工都不情愿上夜班。并且人力资源调度过程必须满足法律法规、人类工效学、人力资源需求等“硬约束”。在员工需求不可能全面满足的情况下,需要对员工需求有选择地满足或拒绝。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员工需求存在着不稳定性。特别对于高知识人才来说,他们不仅对休闲娱乐有着更高的需求,还必须不断的进行学习和继续教育,其需求更易变动。员工需求的易变性要求采用动态的方法求解人力资源调度问题。

三、交互式人力资源调度系统框架

对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的求解,国外已经有了许多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看作组合优化问题,应用数学规划、约束逻辑规划、人工智能、局部搜索、启发式算法、基因算法、模拟退火、禁忌搜索等数值方法寻求能够最小化人力成本的调度方案。但这些研究没有将员工需求考虑在内,尽管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却无法保障员工合理的生活与学习需求,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为了能在求解人力资源调度问题时充分考虑员工需求,作者提出了基于HTTP协议的交互式人力资源调度系统框架。该系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调度服务器是系统的核心,由Web服务模块、员工需求分析模块和调度算法模块组成。

在调度开始时,员工首先通过Web浏览器提交自己的员工需求。Web服务模块在收集了所有的员工需求后,交由员工需求分析模块分析。员工需求分析模块在剔除了不合理及互相矛盾的员工需求后,将剩余的员工需求提交给调度算法模块。调度算法模块应用成熟的数值算法对人力资源调度问题求解,当有解时将排班结果通过Web服务模块给员工。如果因为员工需求过多而导致问题无解时,则员工需求分析模块尽一步剔除部分员工需求,如此往复,直到问题有解。

参考文献:

[1]刘晖:谁持医改柳叶刀.21世纪经济报道,2007.3.5

[2]CheangB.,LiH.,LimA.etal.Nurserosteringproblems-Abibliographicsurvey[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3,151(3):447~460

[3]崔芸:浅析顾客满意度与员工满意度之间的内在联系[J].开封大学学报,2006,(4):19~21

[4]ErnstA.T.,JiangH.,Krishnamoorthy,M.,SierD.Staffschedulingandrostering:Areviewofapplications,methodsandmodel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4,153(1):3~27

工效学范文篇3

l、大型化:由于城市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积聚和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使得建筑在不断向高空生长的同时,也在向地下扩展,例如北京的京广中心地下3层、地上52层,上海的金茂大厦地下3层、地上88层,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大。

2、复合化:由于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建筑空间已不再单独表现为住宅或办公室,更多地将住宅、商场、办公楼、停车场结合为一体,建筑具有了复合功能。

3、智能化:由美国工业的电气化引发的智能技术,被美国纽约城市广场建筑应用后,目前已扩延到了整个建筑领域。通过计算机和其他高新技术对建筑进行控制,帮助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保证建筑的可靠运行,提高建筑价值。

4、同质化:建筑材料的选用、功能的设计、室内外的环境,从厅堂灯光布置到居室房间分隔,千篇一律。建设变成公式,整个城市规整而又单调,小区内的建筑越来越雷同,小区之间也越来越相像,个性被共性所湮灭。

5、抽象化:受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影响,建筑的内涵变得更加费解,建筑的外观已不能完全展现其具有的功能。为区分建筑的空间场所,表达建筑的用途和功能,只能借助于一些符号对建筑进行空间定位,来恢复建筑的环境秩序。

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对获取信息、增加自身能力的渴求,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价值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相互结合,共同构筑了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l、知识性:信息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兼容性和流动性特点,使得人们不出门而晓天下,因此要求建筑必须具有更多的知识内涵。建筑所含的信息量、所拥有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建筑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价格走向。

2、情感性:由于生产的高效、生活的集中和竞争的压力,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从物质享受变为对精神愉悦的追求,美学、生态学、心理学、住宅社会学、人体工效学、行为学等多种学科将在建筑中得到体现,建筑文化与情感相互融合。

3、技术性:高新技术作为建筑的内在品质,在建筑的各个领域大显其能,它的实质是通过数据的传播、转换和控制来实施完成建筑物的各项预定功能。技术密集型大楼成为21世纪建筑的象征,更多的工业文明将在建筑中得到体现。

4、多元性:人类与自然、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国际趋势与本国国情相互融合互补,各种理论争鸣,建筑创作将更具理性,不再盲从于某一学派,各种风格的建筑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而广泛存在,个性建筑将得到突出和体现。

工效学范文篇4

关健词:银行;女职工;健康;职业危害

健康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群在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不同的有害因素,进而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针对女性健康问题明确提到了要加强妇女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和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并制定了具体实施策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应该以国家发展纲要为契机,对女性群体加以关注并开展的工作。近年来,妇女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女职工的健康状况受到生理因素等影响,同时承受家庭、工作等压力,因此更容易受到某些职业危害因素的伤害。银行业女职工人数众多,长期处于坐姿状态,工作中会接触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性有害因素,工作压力巨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女性群体之一。本文就银行女职工健康状况做了回顾性综述,以了解银行女职工健康状况、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因素等,为下一步进行银行系统女职工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充分的调查依据,为她们的劳动保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1银行女职工的工作现状及职业危害

银行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银行员工需要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工作,每天面对不同的客户,需要有高度的注意力来完成工作,日复一日的做同样的工作容易产生疲乏感。银行职员主要有以下的职业危害。1.1工效学及物理因素。1.1.1久坐。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要以坐姿为主,久坐容易造成痔疮、肩颈不适等症状。银行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钱”的事无小事,来不得半点差错,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衰弱等。长时间的高强度注意力,容易引起人的职业压力,久而久之形成职业倦怠。职业压力也会产生心理压力,可以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是妊娠女性,会对子代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引起妊娠并发症,还会干扰子代的认知和行为发育[1],还有可能造成流产[2]。工作倦怠不但会对员工的正常的生活习惯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缺乏工作热情,也会产生工作消极、效率降低,甚至产生离职的想法[3]。银行职员工作时以坐位为主,活动量少,而且午餐大多是快餐,饮食搭配不科学,多种因素造成许多人超重或有脂肪肝,为许多疾病埋下隐患[4]。1.1.2电脑辐射。长时间看电脑屏幕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视力模糊、眼睛干涩等症状。长期视频作业会产生职业倦怠,继而会影响工作效率,葛华等[5]调查研究发现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明显高于对照组。1.1.3荧光及紫外线。验钞原理主要有荧光检测法,磁性检测法、红外穿透检测法、激光检测法、防夹心检测法、多光谱检测和分析检测法,其中荧光检测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紫外线对人民币的纸质进行检测,人民币采用专用纸张制造,假钞通常采用经漂白处理后的普通纸进行制造,经漂白处理后的纸张在紫外线波长为365nm的蓝光的照射下会出现荧光反应在紫外线的激发下衍射出波长为420~460nm的蓝光,人民币则没有荧光反应。紫外线可以导致人体发生电光性眼炎。1.1.4密闭环境。银行的工作环境一般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操作的,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久了容易造成头晕、呼吸受窘等症状。长期使用空调还可能造成鼻塞、皮肤干、皮肤紧、肤质变差、过敏等症状[6]。1.2化学因素。钱币的印刷过程会使用绿色环保的油墨,据曹雪玲等[7]的调查显示,油墨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合成树脂、颜料、矿物油、石油溶剂、助剂等,油墨的物料安全数据表显示均不含有苯系物。油墨中矿物油、石油溶剂、助剂等可能会含有烃类的有机挥发物,如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环己烷等,这些危害因素的毒性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8],钱币经过印刷后,油墨等化学成分会大大降低,但还会有微量残留,银行职员每天都要长时间的接触钱币以及各种单据上的油墨,应该加强个人防护。1.3生物因素。钱币上存在大量的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张巍巍等[9]调查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卫生情况,显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在纸币中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5.2%、14.3%、26.3%。杜娟等[10]调查显示第五套人民币细菌污染情况严重,细菌污染总数超过WS205-2001《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中皮肤接触类用品细菌总数的限度要求,提示纸币细菌数存在一定的健康安全隐患。还有调查显示银行职员EB病毒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检查人员,推测感染可能是因为纸币起到了媒介的作用[11],可见纸币上细菌、病毒对人体造成潜在的致病危害。

2银行女职工的健康状况

2.1常见疾病。据调查显示,银行系统女职工在基础代谢性疾病方面,存在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高血糖、高尿酸、腱鞘炎、眼睛干涩等疾病[12-14]。2.2妇科疾病。银行职工保持同一姿势时间长,脑力劳动为主,神经系统紧张度较高,女职工长期处于坐姿状态,盆腔无活动坠积时间长,妇科疾病发病率高[15]。银行女职工的妇科疾病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有调查显示,某银行女职工妇科疾病的发生率为57.8%,主要是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附件炎以及乳腺增生等[16],袁萍等[17]调查发现银行女职工妇科疾病的检出率高达73.7%,其中乳腺疾病检出率为37.8%,宫颈炎检出率为25.8%,阴道炎检出率为20.6%。还有调查显示银行女职工宫颈糜烂的发生率为8.97%,宫颈糜烂严重的可以导致女性不孕[18]。某银行女职工乳腺超声调查发现乳腺异常率为72.1%,主要为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和乳腺癌[19],孔敏敏[20]的调查中也发现乳腺增生发生的比例相当高,这可能和银行工作环境及工作压力有一定的关系。2.3心理疾病。职业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压力来源主要有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工作因素和服务对象因素[21]。职业压力可以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也会间接导致人的身体疾病,形成恶性循环。有调查显示,血脂异常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他们大多会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22],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每个人在一定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他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方式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够在积极的心态下工作,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可见情绪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有调查显示,情绪管理在很多银行管理中呈现缺失的状态[23]。2.4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很多基础性疾病以及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有关,并且存在不同的层级关系[24]。银行系统工作人员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比对照组相对要高,柜台工作人员的发生率比行政管理人员的发生率要高[25],这可能与他们长期久坐而具有高强度的压力有关。2.5其他疾病。有调查发现银行职员其他疾病[20]如慢性咽炎、心电图异常、肝肾囊肿、胆囊炎,胆囊结石等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北京某医院诊断了一例因验钞导致的电光性眼炎的病例,患者因每天验钞大概80次,每次约3秒钟,所用验钞机为紫外线的验钞原理,这在金融系统的行业里是罕见的,应该引起重视。

3对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健康状况的建议

工效学范文篇5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职业危害;卫生防护;地质

职业危害普遍存在于各种作业中,包括在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产生或存在,它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工作效率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在作业过程中加以消除或防护[1-4]。随着新“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和监管职能的转变,加强了职业卫生的监管力度,但目前我国对于职业危害的防治和监督主要针对生产型企业,而忽视了一些非生产性工作场所,如高校实验室等。有研究显示:“从事检测检验工作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5~7倍”[5],因此检测检验人员职业卫生监管不容忽视。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扩张、在校人数不断攀升,高校实验室数量明显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我们了解实验室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特征和种类,加强个人防护,确保实验人员的健康[6-11]。地质实验室是以岩石样品为主,主要采用显微鉴定、理化分析,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等手段测试岩石样品的各项指标,和一般实验室比较有其特殊性,在实验过程存在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此要对地质实验室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和识别,采取有效防护对策措施,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1职业危害分析与辨别

地质实验室所接触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噪声危害、粉尘危害、化学性危害、电离辐射、劳动过程不良条件等因素。1.1物理性危害。噪声:噪声主要由机械振动,撞击、摩擦、气流喷射、交变力相互作用等而产生,以波的形式在介质(通常为空气)中传播。地质检测与鉴定实验室中的噪声主要来自通风橱柜运行和样品制备环节,样品要通过破碎、细磨、筛分等过程,会产生较大的噪声,特别是在破碎和细磨时,瞬时噪声可达到85dB以上,可能对人的听力造成伤害。而一旦人的听力受到损害,则很难康复。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主要是高能量的射线,如X光、α、β射线等,能和被辐射组织相互作用,使物质的原子、分子产生电离,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害。地质实验中常见的X荧光、X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高分辨率岩石CT系统等仪器设备会产生电离辐射(X射线)。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对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甲状腺、性腺造成危害,并且能够使基因突变而致癌。氡气:氡是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无色无味,主要由自然界中镭、钍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氡的半衰期很短,在空气中的容易衰变,产生氡子体并释放α粒子。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容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具有放射性,通过呼吸进入人的肺泡,在人体中不断累积,释放α射线,对细胞造成辐射伤害。氡是WHO公布的主要致癌物质,是仅次于吸烟引起人类肺癌的第二大因素。地质实验室许多样品来自天然岩石,本身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在衰变过程中产生氡气,对人体产生危害。1.2化学性危害。粉尘:粉尘分为总尘和呼尘,其中呼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7.07m的固体颗粒,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危害尤其严重。地质实验室中产生粉尘的场所主要为样品制备,由于样品大多是天然岩石,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往往是矽尘,危害更大。当人体吸入小于5m的呼尘时,会沉滞在肺泡,引起尘肺病(矽肺),最后演变成肺癌。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于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而产生的危害。常用的高毒试剂有氰化物、苯胺、甲醛等;挥发性毒物有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正己烷;刺激性气体有硫化氢,氯化氢,氯气、氨;腐蚀性物料有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这些毒物在试剂配置、样品处理、样品的测定等过程产生蒸汽、酸雾、气溶胶等形态的有毒有害成分,并暴露在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通过呼吸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危害,特别是刺激性气体,一旦吸入,容易造成鼻、喉、支气管等器官的伤害,严重时可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甚至死亡。1.3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危害。显微鉴定作业:地质实验室对岩矿、古生物鉴定等项目基本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完成,鉴定人员主要以观察显微镜、视屏终端(VDT)作业为主,长时间VDT作业后,可出现“VDT”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样症状、肩颈腕综合症和眼睛视力方面的改变,部分人可发生皮炎,感冒发生率也增高。同时,镜下鉴定多采用坐姿观察,若实验台、显示屏及座椅的设计安装不符合人机工效学的原理,可能使实验人员出现视力疲劳、背部疼痛等症状,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产生腕管综合征、颈肩腕综合征等职业病。

2控制对策

2.1噪声与粉尘防护。地质实验室产生噪声与粉尘主要在样品制备场所,主要措施有:噪声防护:选用低噪声的破碎、细磨、筛分设备,将这些设备单独设置,并采用消声、隔声、吸声、减振等措施,必要时佩戴防噪声耳罩或耳塞。粉尘防护:在样品制备时使用的破碎、细磨和筛分设备上安装上吸或侧吸式吸尘罩,减少粉尘的逸散,可能的话采用湿法制样;对制样场所和设备上存在的积尘及时清理,防止二次扬尘,佩戴合格的防尘口罩。2.2电离辐射防护。X射线防护:地质实验室所使用的X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高分辨率岩石CT系统等仪器设备都为X射线放射源,购置这些设备时,要优先选择防护好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减少人员工作时接触;要按照安装要求独立设置,人机隔离,观察窗要用铅玻璃防止辐射外泄。必要时,操作人员要穿戴铅围脖,铅围裙,铅眼镜等以保护甲状腺、眼睛、性腺、内脏等重要器官。氡:氡气比空气重,主要来自岩石样品放射性物质的衰减,因此在样品储存室墙底部安装轴流风机,将氡气排出室外;人员进入样品室时间较长时,要佩戴防护口罩,以免吸入氡气,对肺部产生危害。2.3化学性危害防护。首先实验人员应完全熟知所用的化学试剂的基本性质,熟悉该试剂的安全说明书(MSDS),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在打开试剂瓶瓶塞时不可将瓶口对着人,严禁对着自身或他人面部,以免发生意外;对于产生有害气体的检测,应在通风装置内进行,并佩戴防毒口罩;使用腐蚀性试剂时,要戴防护手套;化学试剂贮藏室应具备独立的通风系统,能够调节室内温度,以免气温过高,增加有害试剂的挥发;测定易燃易爆物品时,要保持小心谨慎,穿戴防爆服、防护眼镜、手套等。2.4建立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制定并颁布科学的实验操作规程,避免实验人员违规操作和误操作;建立切实可行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职业危害负责人主体责任;教育培训实验人员,提高人员素质,遵守岗位职责;在实验过程中,明确可能接触到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采用适当防护措施等;在实验室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志和提示标识,发现职业危害方面的隐患及时报告,待维修正常后再继续实验。2.5加强监管和健康监护。针对地质实验室环境和工作特性,按监管要求定期开展职业危害检测。了解实验室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和浓(强)度,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要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体检,对接触放射危害的人员要进行个人辐射剂量监测,确保个人剂量不超标。

3结语

工效学范文篇6

“信息化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要回答这一问题,先要看一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产业界出现了怎样的令人注目的模式转向。首先,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行为方式转为丰富的多样化生产、快乐感受消费的行为方式。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合理性和大众化原则被表现性、审美性、独特性和个人化所替代;其次,单向传达的产品信息扩展为双向或多向传达的信息交流,由于获取和发送信息的渠道增多,产品从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普遍需要转向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第三,消费者方面,从希望有实用的、高品质的产品转而希望使用自己想要的、适用的产品,企业方面,则从制造实用的、高品质产品转向追求“个人化”的“感性产品”与之相适应,产品开发也随之以满足个性、快乐、多样的充分感性化的产品为中心。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注重人的“感性的时代”,感性是信息化时代的本质特征。

关于“感性”的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该词来自日本语,是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绍欧洲哲学时所造的一系列用语之一,如“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两个外来词被翻译为“感性”,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西周将此译为“感性”;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意为官感,感性;实体,现实感,感性事物;情欲,性感。天野贞祐在1921年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时将此译为“感性”。新村出编《広辞苑》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如“从民众的感性出发撰写广告语”、“按年轻人的感性制造MP3”等。感性的含义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理解,由此可见,感性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展的一种能力。

二、感性工学的诞生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

“感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KanseiEngineering,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如上所述,感性一词在日文中的内涵丰富,其含义具有积极的理解,与Sensibilty有了较多的差异,在英文中没有与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语言。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各国对感性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加上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各国对其命名亦会有多样的可能,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会有根本的区别,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学者以KanseiEngineering命名。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规律也是可以掌握的。

最早将感性分析导入工学研究领域的是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的研究人员。1970年,以在住宅设计中开始全面考虑居住者的情绪和欲求为开端,研究如何将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设计中具体化为工学技术,这一新技术最初被称为“情绪工学”。当时工学部34岁的副教授长町三生参与了这一研究,之后,他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察觉到了日本的产业模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那种为满足消费者普遍需要而大量生产的方式正在逐渐消退,他敏锐地感到了一个表现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感性的时代”即将到来。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从1989年开始,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感性工学的论文和著作,成为日本著名的感性工学研究专家。

长町三生1936年生于神户,1958年广岛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1963年获广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工学部研究人间工学和安全工学。曾获得过美国人类工程学学会“优秀外国人奖”和国际安全人类工效学学会“安全人类工效学奖”。1970年开始研究感性工学,1995年任广岛大学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长町三生撰写了《汽车的感性工学》(汽车研究,11(1),2-6,1989)、《感性工学与新产品开发》(日本经营工学会誌,41(413),66-71,1990)、《感性工学及其方法》(经营システム,2(2),97-105,1992)等重要论文;著作有《感性工学》(1989,海文堂出版)、《快适科学》(1992,海文堂出版)、《感性商品学——感性工学的基础和应用》(1993,海文堂出版)等。设计在线.中国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生产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一改过去“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简捷”、“快乐”使用的设计定位。其中,日产汽车分析消费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作为研发中心;三菱汽车特别重视感性化的驾驶台的设计;位于广岛的马自达汽车则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车内装饰,将过去狭窄的车内空间,在不改变物理性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宽敞感和舒适感,从而获得了成功,据研究者介绍,“感性工学”这一名称的确定,来自马自达株式会社山本建一社长的建议。而正式确立“感性工学”名称,则是在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

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住宅、服装、汽车、家电产品、体育用品、女性护理用品、劳保用品、以及陶瓷、漆器、装饰品等领域都将感性工学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其中,纤维产业的应用与学术研究超过了汽车产业,处于领先地位。1993年,日本文部省开始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由政府投入财力支持学术界展开调研。1995年,日本学术会议举行首届“感性工学研讨会”,二年后,“日本感性工学学会”成立。

在欧洲,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人类工效学研究室是欧洲较早研究感性工学的机构,德国的波尔舍汽车公司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都热衷于感性工学的应用研究;在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也运用感性工学技术研制出新型的家用轿车;在亚洲,日本的邻国韩国,一直在关注感性工学的发展,韩国政府决定在二十一世纪在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已有了相当深入的感性工学的研究。

我国近年来也有关于感性工学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发表了相关论文和中日合作的相关研讨,台湾省的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和交通大学也正在进行为期4年的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的合作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感性工学研究方兴未艾,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感性工学的教育

作为一门诞生在大学中的“感性和工学相结合的技术”,是在什么时候被列入教育,又是如何展开教学的呢?

1991年,日本信州大学白石教授向文部省提出成立“感性工学科”的申请,二年后,“感性工学”被列入文部省学科分类目录,广岛大学、筑波大学和千叶大学都是较早将感性工学列为教学内容的学校,但正式建立感性工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实施教学则是在1995年,该年4月,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感性工学学科,该学科聚集了工学、理学、医学、文学和艺术学等专门领域的专家15人,以清水義雄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为首确立了“知晓心灵意图、掌握心形信息、创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设立了感觉分子生理学、感性信息学、感性造形学三大讲座课程,建立起感性工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专门教育。

笔者曾在1997年于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听过来访的日本信州大学清水義雄教授关于“感性工学学科的构成”的演讲,并得到由清水義雄主编的《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一书。该书是根据信州大学纤维学部感性工学学科编写的教材汇编而成,全书13章。从中可了解最初的感性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感性与感性工学;第二章、感性的哲学;第三章、计测感性;第四章、感觉与感性;第五章、脑的构筑与感觉情报处理;第六章、感性与心理学;第七章、感性与传达;第八章、感性与制品;第九章、感性与媒介;第十章、工业设计与感性;第十一章、时尚与感性;第十二章、艺术中的感性;第十三章、文学中的感性.

“感性工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为使“感性工学”这一新学科让普通市民了解,获得相关知识,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决定将《感性工学への招待》一书的内容制作成通俗的广播节目形式,作为公开讲座将全书十三章分为十三讲,从1996年8月开始,通过信越、山梨等广播电台向普通民众播放,由此开始了感性工学的普及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除了信州大学建立了相关的教育机构组织,许多工科院校也设置了相关课程,特别是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和一些艺术设计院校也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关课目,如日本筑波大学、千叶大学、东北工业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东京工艺大学、九洲艺术工科大学等学校和我国台湾省的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等学校。那么,其课程教学如何展开?笔者手头有一份台湾交通大学的感性工学教学大纲,从中可窥见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下面是台湾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硕士生感性工学研究课程大纲:设计在线.中国

(一)、课程目的:

感性工学是一种关于“心理感受”与“实体对象”关系的人因工程研究,其不仅能帮助设计者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对于设计元素的掌握与运用,也有指针性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对于此类问题上的解决及方法除了说明外也例举相关应用实例以助了解。

(二)、课程内容:

1、课程介绍:感性工学概论;2、感性工学的基础概念;3、感性与设计;4、感性意象的解析(多元尺度分析);5、感性意象的解析;6、感性意象的解析(因素分析);7、实体产品的解析;8、实体产品的解析(数量化一类分析);9、关联模式的建构;10、关联模式的建构(复回归分析);11、感性应用系统的建构;12、研究论文研读Ⅰ;13、研究论文研读Ⅱ;14、专案进度报告;15、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手机;16、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吸尘器;17、感性工学在产品开发的运用——门面装饰;18、期末专案展现与报告。

(三)、课业要求:

学生在课程中必须完成,包括数个作业练习以及执行一个完整的研究项目

(四)、考试和评分标准:

出席状况5%;上课的参与15%;平时作业与报告40%;期末项目报告40%

四、感性工学的构成

从信州大学清水義雄确立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及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大体了解感性工学的构成情况。以下为清水義雄所画的学科结构图:

按图表所述,感性工学的学科结构及基本的研究领域为:

1、感觉分子生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感性的源头,脑的构造和机能。从人脑的构筑、机能分布、神经细胞和神经传达、脑的感觉处理,到视觉与感性、听觉与感性、嗅觉与感性、触觉与感性等方面的联系,偏重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过感性的计测检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人类的感性进行评估。

评估的方法有二种:一是检测法,是对人的感觉器官作检测,对照受测者的感受变量和“辨别阈”、“剌激阈”的细微变化,作生理与心理的快适性评估;二是SD法,是利用语言表述官感,然后对之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受验者的感受量曲线。

2、感性信息学。

主要对人类感性心理的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作系统处理,包括收集和处理输入数据,以计算机为基础建立人类感性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变换、运算和分析,将其转换为决策者所需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输出的完整机制,然后进行感性量和物理量之间的转译,再以适当的形式传输、,提供给设计者和制造者。

另按长町三生的研究,其方法有三种:

(1)顺向性感性工学:感性信息——→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要素

(2)逆向性感性工学:感性诊断←——信息处理系统←——设计提案

(3)双向混成系统:将顺向性与逆向性两种感性工学信息处理转译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可双向转译的混成系统。

3、感性创造工学。

主要是为达到符合使用者欲求的产品而作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研究。从简便、快适、无公害、个性化、趣味性等方面研究感性与形态、感性与材料、感性与色彩、感性与工艺、感性与设计方法、感性与制造学之间的关系。

其中,针对特定产品的使用目的,分别对以不同感性为主的应用工具进行介面、有效性、使用性、运算性与推广性的评估,以实验设计方式满足产品的感性化诉求。

由此可见,感性工学的研究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模式,汲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它起始于整体基础上的个别要素的分解,对具体的一个个感性要素作出判断和处理,从暧昧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感性表现中寻求、归纳出重要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之构成清晰的可操作的东西,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应用实施。五、未来的设计:感性化设计

过去的产品是设计者站在制造方的立场,通过预测市场商品的流行趋势,落实定位目的和设计意图,从材料、技术、设备、性能、成本和流通经费等方面,考虑实施生产的可能性,由此来策划设计方案,这是生产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利用感性工学技术制造的感性产品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考虑上述各因素,并从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使用环境、废弃处理等方面入手,以产品使用者的意识、个性、审美、多样、快乐、舒适为重点,以综合的功能性、合理性替代过去狭窄的功能性和合理性,这是生活者利益优先的方式。

感性化设计是未来设计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设计。

未来的设计是符合使用者个性生活方式的设计,感性化设计针对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从生理、心理、物理三个方面建立起新的设计模式:对使用产品时人的肌肉活动、皮肤温度变化、冷、热、出汗以及疲劳等现象作客观的生理反映测定;由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语言、表情、瞳孔变化、脑波变动等现象作人的心理反映测定;对材料的刚柔、表面凹凸、光反射、热传导等材料学的特性作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的评估。由此统合一起,按新的设计模式,立足于健康意识,在各种设计、各类产品中表现使用者的个性,符合其独特的生活方式。

2、使用者与生产者对话的设计方式

为满足使用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创造个性,让使用者参与设计,将自己的欲求通过对话的方式传递到生产者,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对话的方式是全方位的,使用者与售货员、使用者与送货人、使用者与设计师、使用者与制造商之间传递、对话,最终按使用者的意图达成一致。在当前的设计活动中,认识到与个人对话式的设计生产方式的企业还很少,感性设计提倡这样的设计方式,这也是未来设计的方式。

3、作为设计活动基础的信息及产品信息标准化

互联网、可视电话、数码电视等行为方式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信息沟通十分便利,这些基本设施将成为设计活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互动的对话式设计活动的展开。但由于国家、民族、文化、教育的差异,加上产品均有特有的性能,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需建立产品信息的标准化,通过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才能使各类信息有效地、准确地传递到所需方。目前信息标准化的建立有很多困难,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4、感性化设计创造生活

感性设计合乎人的个性,开展全方位对话型的设计方式,将促进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从普通的购买产品到参与产品的设计,逐步改变着产品的面貌,使产品中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创造出人类新的生活。设计在线.中国

参考文献:

[1][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M].日本:海文堂出版社,1989.

[2][日]长町三生.感性工学のおはなし[M].东京:日本规格协会社,1995.

[3][日]筱原昭、清水義雄、坂本博编.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暮らしを考える[M].东京:森北出版社.1995.

[4]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专家论文集[C].2002.

[5]李砚祖.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J].新美术,2003,(4):20-25.

[6]陈国祥、何明泉、邓怡莘.复合式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开发之整合性研究[J].工业设计,2004,(32):108-117.

工效学范文篇7

1“人—机—环”系统模型

要预知风险,就得充分了解事故发生的规律。在分析实验事故的原因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违规操作、粗心大意等表面浅层次原因,只有追本溯源剖开现象抓住本质,探究科研实验人员为什么会操作失误、违章违纪,找出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才是有效控制和预防因不安全行为引发事故的必要途径。当前在对事故的原因统计分析中,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因果链锁模型[1](见图1)。我国的国家标准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也是基于这种因果连锁模型制定的。该模型着重于从2个角度分析事故的原因,一是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二是更深一层的原因,管理缺陷。安全心理学就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最终达到减少或消除事故的科学[2]。“人—机—环”系统模型是安全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见图2),即把“人”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环节,通过感官系统(如眼睛)接受机器材料的信息,经由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再指挥运动器官系统(如手)操作和控制机器材料系统,形成“人—机”信息交流闭环系统,同时信息交流的效率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人—机—环”系统。科研实验活动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环”系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科研实验过程中,科研实验人员通过眼睛、耳朵、皮肤等感觉系统接收来自仪器或实验材料的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再指挥手、脚等运动系统开始操作,进行实验活动。同时,“人—机”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温度、噪声、人文环境等因素也会不断地干扰和影响“人—机”系统的效率。本文以该模型为依据,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高校科研实验室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探索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建设途径。

2安全行为与人心理活动的关系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按照重要程度分为5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社交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向高逐层递升,低层次为基础性需要,高层次为发展性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向高层次发展。可见,科研实验人员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之一就是安全需要的满足。早在20世纪初,著名的“霍桑实验”结果就表明,在生产活动中士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员工的心理因素而非物质条件[3]。德国人帕布斯•海恩分析了55万个机械事故,发现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结果,技术和制度永远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即著名的海恩法则[4]。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调查了7.5万件工伤事故,发现98%是可以预防的,其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占89.8%,而以设备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仅占10.2%[5]。李志红调查了2001—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发生的典型事故,58%的实验室事故都与人为因素有关[6]。可见,在“人—机—环”系统中,“人”的这个环节,是对作用过程效率的最大限制。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要了解科研实验人员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有效控制或者约束科研实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达到安全进行科研工作的既定目标。

3基于“人—机—环”模型的实验室安全状况分析

关于“人—机—环”系统,人类工效学将“人”定位为主体核心地位。在科研实验活动中科研实验人员是主体,他们的心理因素对科研实验活动过程的安全进行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的着眼点就是讨论科研实验人员的心理与安全行为的关系,及作为客体的设备仪器、实验材料和环境等因素如何通过影响科研实验人员的心理,进而影响科研实验人员的安全行为。3.1高校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人员的心理过程与安全。3.1.1高校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人员的一般心理过程与安全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均与安全行为密切相关。在认知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两者关系密切。科研实验活动中需要通过对各种意外未知的信息进行不断地分析,同时做出综合判断,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来确定实验进展是否安全顺利、环境是否良好,还可以通过推理来获得应变能力。如果科研实验人员在认知过程中能够保持高的感觉、知觉敏锐度及准确性,并在实验操作中能够细致、认真、集中注意力,实验操作中的危险性就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性格会影响思维的准确性。工作的热情往往影响到思维活动的效率:热情高涨时,思维活动的效率就高,这时的思想明确、灵活机智、思维过程迅速;颓废、心灰意懒时,思维活动的效率就低,联想过程就进行得缓慢;情绪激动、急躁紧张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都影响思维的顺利进行。所以,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保证安全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意志的果断和坚韧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显得难能可贵。心理素质较强的人头脑冷静沉着,思维敏捷果断,能急中生智,积极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进行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危害性。而心理素质较弱的人面临意外时,则表现为惊慌失措、动作紊乱,往往扩大和加重了事故的危害程度。科研实验由于其探索性,决定了有时是非常复杂的工作状态。只有科研实验人员对实验设计和有关操作的各种概念和要点理解得越准确、越全面,才越能对思维提供可靠的帮助,进而提升操作能力。在实验室的“人—机—环”系统中,科研实验人员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最难控制和最薄弱的环节。科学研究工作有着明显的特定工作行为特性,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科研实验人员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具体实验操作探索等,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若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甚至是细节性的问题,都可能引起不安全行为,甚至导致事故发生。3.1.2高校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人员的个性心理过程与安全高校科研实验室除了完成科研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目标,所以实验室人员结构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梯度结构。这样的梯度结构使得科研实验人员的素质、经验、需要、人际关系等均参差不齐,势必不同人员的个性心理存在差异,尤其新进实验室的学生更是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往往处于不安全状态。个性差异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而个性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科研实验人员的个性心理是可以被认识并逐渐改变的。根据科研实验人员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往的经历等因素的不同,认识每个人的个性,针对不同的个性心理采取相应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方法,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安全积极性和责任感,做好安全工作。可以从以下4方面考虑:(1)人的特定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得以提高,所以在学生开展实验工作以前,根据实验方案的设计,提前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试剂及仪器进行了解和学习,尤其应通过培训,掌握仪器和试剂的安全操作知识及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变知识,从而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2)运用纪律来培养意志品质,加强意志力的自我培养、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意志的坚韧对于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降低事故危害程度是可贵的品质,要达到熟练的技能需要后天的努力,需要坚韧的意志力。只有良好的意志自制性,才能自觉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积极主动地去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3)积极安全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与安全知识、工作经验、技术水平及群体影响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实验室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活动,或运用群体影响,创造具有安全约束力的实验室工作环境,或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等途径形成积极的安全态度。个人的态度具有内涵性和稳定性,规范的安全管理能够对人的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其向积极的态度转变。(4)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各种生理机能的变化受生物节律的影响。据报道,在各类事故中有80%以上的人处于节律低潮期。那么在实验室的管理中,可以倡导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生物节律变化曲线,根据曲线安排实验活动。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生物节律的不良影响有着重要的抑制作用。实验室可以阶段性地对科研实验人员的个性心理进行调查评估,了解和掌握其在气质、性格、能力、节律等方面的个性心理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同时针对不良的个性心理,应通过心理教育手段来改变,以提高其应对、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3.1.3高校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人员的异常心理因素与安全实验的进展总是迂回曲折的,科研实验人员在实验进程中势必会遇到挫折、面临压力和疲劳等异常心理因素。力不从心或者压力很大都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研究表明,压力与工作成果呈倒U关系[7],压力过大,人的精神就会紧张疲惫、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效率和控制能力降低、安全行为受到影响。有时科研实验人员在巨大的科研压力下,会产生挫折、沮丧、悲观等心理障碍,进而引发失误行为。心理上若存在反抗、对立情绪,还会违反章程野蛮操作,酿成事故。在对以往安全事故原因的分析中,往往忽视心理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实际上,许多安全事故正是由于人身体或心理不良状态的扩大化而导致的。对此,就要帮助科研实验人员采取积极的行为适应压力,改变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和评估以消除其心理疲劳。首先,开展心理治疗,疏导受挫者的失常感情,缓和其情绪上的压力,解除其心理上的负担,使其提高认识水平,树立对人对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其次,安排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做到劳逸结合,始终保持充沛的经历和敏捷的反应,避免引起心理疲劳;最后,要尽力通过学习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和操作水平,增加个人目标实现的可行性。3.2高校科研实验室材料设备与安全。在“人—机—环”系统中,针对高校科研实验室,机是客体,包括科研实验人员需要接触并接受信息反馈的仪器设备和试剂材料2部分。人类工效学认为,产品和服务应围绕人的本性思考,在技术上尽可能地智能化,具备安全设计,耐失误,以适应人的需求[8]。3.2.1符合人类工效学设计的材料、仪器设备一些实验事故和科研实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与仪器设备的设计和布置不适宜有相当大的关系。要控制实验室内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实验室建设中,选择实验设备仪器或其他材料时,尽可能选择构造性能良好、科学技术水平高、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含有耐失误设计、便于操作、尽量减少人的错误反应、人机匹配自动化程度高的,从而达到安全、舒适、高效的目的。比如,生物实验室的高压蒸汽消毒柜的选择,根据人体的反馈速度,电子数显屏幕比指针仪表更方便准确判断,尤其是若带有安全保护装置——自动联锁装置,在压力和温度出现异常时,柜门则自动锁死,操作人员即使判断失误,也会将失误无害化。再例如高速冷冻离心机,如果选择人机匹配智能化高、具有防失误设计的,当学生操作的转速要求与转子不相匹配时,则仪器自动防护程序启动,禁止运转。离心结束,在转速未降到零以前,离心机的盖子自动锁死,无法打开。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仪器伤人事故。噪音和振动也会降低操作者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水平,使失误率提高,所以选择仪器设备时应该提高降低噪音和减少震动的标准。例如超声波破碎仪的使用就要格外注意选择屏蔽效果好的材料。再如生物安全柜如果有警示装置,在紫外灯开启时,柜门若处于开启状态,则自动报警提示操作者,这样就防范了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的辐射伤害。另外,基于大数据产业和信息技术的虚拟仿真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型虚拟实验平台陆续被构建,这应该是目前实验室安全保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虚拟实验是一种动态的体验,是现有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由虚拟实验台、虚拟器材库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组成,基于Web3D技术、虚拟现实平台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9-11]。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模拟实验平台,使其作为桥梁,虚实结合,从而使科研实验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有娴熟的操作技巧和镇定的头脑来敏捷地应对异常情况。如果每个实验室都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开发建立一个相应的虚拟实验平台,让科研实验人员在实际操作之前,尤其是涉及高危的创新性科研实验时,先在虚拟实验平台上,对各种仪器原理功能、操作方法熟练掌握,对于危险有毒等特殊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和配制方法提前得到充分的了解和演练,以及提前对各种突发状况进行评估,对安全的保障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各大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国外,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开设了PhET交互式虚拟仿真实验室,英国开放大学也构建了与课堂平行的三维虚拟环境。在国内,截至2015年,我国已陆续建设有200个部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2017年办公厅了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通知,推动高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科研新模式[12-13]。3.2.2多种风险预防分析方法的采用在“机”这个环节,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提前预防分析,风险评估,规避仪器设备、材料试剂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例如HAZOP分析方法的采用。HAZOP(hazardandoperabilityanalysis)即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它能够对实验活动操作过程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和检查,对各环节要素进行全面描述并提问,找出可能出现偏差或漏洞失误的原因,确定这些可能发生的现象是否会上升为危险源[14]。继而通过HAZOP分析对造成可能危险源的原因、后果做好风险评估。最终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基本防范措施,做好应急预案。有些高校实验室已经将HAZOP分析方法应用在设备仪器以及材料的管理中。HAZOP分析方法是一种辨识危险的强力有效的手段,使用HAZOP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地把握危险试剂和仪器设备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侧重点,是降低风险水平、提高实验操作安全的一种稳定有效的手段。这些安全细节的改进,是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会有越来越多的更加安全、更加符合人类工效设计的设备材料及分析方法被引入高校科研实验室建设。3.3高校科研实验室环境因素与安全。科研实验人员在从事实验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环境因素在实验室的安全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机—环”系统中,“人—机”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物质环境(温度、照明、标识等)、群体的性质、管理行为等也将不断地影响和干扰此系统的效率。实验室、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是影响科研实验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毋庸置疑,良好的环境有助于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事故的严重程度。3.3.1实验室空间环境实验室空间物质环境的设计,如果布局合理、空间充足、清洁卫生,环境温度、采光、照明合适、并能有效控制噪音,对健康心理的形成都有很大的益处[15-16]。学习区、休息讨论区与实验区分区域进行,实验区根据实验内容、仪器试剂的操作要求以及会不会造成污染等原则可继续细分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贴有颜色鲜明的警示标志,这样进入不同的区域,操作人员潜意识就会有相应的心理准备。3.3.2实验室心理环境实验室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个实验室或科研团队都是一个群体结构。其他的学生、教师作为环境以其自身的特点影响和制约着实验室群体内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当然,实验室群体中的每一个学生为了适应实验室环境也会表现出与单独情况下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使其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不同的变化。这就意味着群体环境对安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如果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会使学生,尤其是新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产生紧张感,注意力分散,操作容易失误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如果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帮助,及时沟通,就会有融洽的科研气氛,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而合作互补是安全操作的必要条件。陆翠岩等[17]研究发现,学生所生活的群体内部关系状况、群体凝聚力、群体行为规范及群体思维等对学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团队里的士气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低落会很快地弥散和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容易产生疲劳和分散注意力,从而发生不安全行为。所以实验室群体意识、凝聚力、士气,对保证实验室个体的安全行为具有重要价值。激励手段可以提升团队的士气和斗志,示范引领作用可以强化团队管理,利用群体的约束力推动安全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实验室中具有优秀品德、才能出众、知识渊博、技术精湛并与他人情感融洽的高年级学生,一般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比较大,可以通过嘉奖的方式激励大家向他们看齐,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影响力,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每一个高校科研实验室应该尽量将自己的团队,尤其是合作同一个项目的科研团队,建成一个高质量的有效群体,即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凝聚力和高昂士气的团队。这样的群体里的个体之间,配合默契,心理上的相容性和互补性高,能遵章守纪,自觉地标准化操作,会大量减少不安全行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不仅是制度的建立,更是个体与团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3.3.3实验室安全管理环境的建立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型、协作性和技术性较高的工作,需要多层次、多部门协作管理[18]。2015年教育部有对高校科研实验室进了全面的安全现场检查,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根据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运行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机制。赵明、彭华松等[19-20]提出的严格实验室准入制度、建立安全工作奖惩制度、建立实验室多层次管理联动运行机制等,以及及时根据实验室的发展需要完善安全制度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建设,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构建由学校、二级单位和实验室组成的三级联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借鉴布拉德利安全曲线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等,都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运行制度和监管机制。其次,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通过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如根据心理学的规律研究切实可行、不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等。北京大学倡导“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事故应对技能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特质”,从入校起就普及安全常识[21]。蔡霞等[22]对复旦大学157名研究生进行了生物安全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的认知度较低,分别为54.14%和69.21%,对与实际操作相关的安全常识和如何正确用消毒灭菌剂处理废弃物的认知度仅为73.57%和76.43%。对在实验中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并有效规避风险及实验室发生突发事故时应如何正确处理的认知度分别为73.14%和80.89%,也有待提高。因此,在高校中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及培训十分必要。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环境的建设。美国高校提出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系统,着重建设安全工作管理体系,有力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英国高校对各个层级的安全检查与培训工作格外重视。日本高校在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安全软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与安全意识,形成了安全、环保的良性循环[21]。正面有效的安全管理行为对实验室的安全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研实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与个人自身因素和实验室环境有关,也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社会传媒、政治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等。叶茂林等[23]研究表明,农村籍硕士生幸福感指数显著低于城市籍硕士生,与社会支持、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杨蔚[24]提出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心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功利化倾向、社会负面情绪增多、沉迷虚拟世界对现实人际关系冷漠等。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环境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在管理中有效地建设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氛围的形成,以便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安全行为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这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4总结与思考

工效学范文篇8

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品的竞争力已不再由技术性因素唯一确定,品牌、外形及设计风格等工业设计领域考虑的因素已成为影响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1]。在一般机电产品的设计中,消费者对产品在美学上的主观感受往往是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苹果的iMac电脑就预示着一场“计算机的美学革命”[2]。工业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已成为小型机电产品提高附加价值与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这些产品的设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在大型轨道交通工具的设计与制造中,工业设计也逐渐进入技术人员的视野,并越来越体现出其意义与价值。在高速列车的设计制造领域,国内几家主要企业都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工业设计部门,着力培养工业设计团队,科研院校也已展开针对列车内室的情感化设计等软性技术的研究[3]。然而,在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轨道车的设计中,基于技术的工程设计仍然是其重心所在,基本没有出于工业设计的考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内某轨道车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工业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在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问题。

1某轨道车制造企业的设计现状分析

JY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国有铁路控股公司,目前已成为轨道车辆、电气化铁路施工维修检测车辆、大中型养路机械及轻轨地铁维修车辆四大产品系列的专业生产厂家,是我国在轨道车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JY公司沿用了我国制造业传统的“串行设计”[4]工作模式,其轨道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设计工作从产品规划开始,在决定了产品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后就进行产品结构设计,然后进行加工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与此同时进行车辆电气系统的设计,检测合格之后就进行产品试制,如果满足要求就进入量产环节。上述产品设计流程是基于JY公司的一系列职能部门的,分别是工程机械研究所、技术应用部、信息技术部及试验检测中心等,这些部门中集中了铁道车辆、铁道电气化、工程机械、流体力学、自动控制、技术经济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把开发智能化、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作为公司的宗旨。从JY公司的设计模式可以发现,其工作重心是技术创新、结构设计、工艺规划及电气设计,而这些都是技术导向的工作,从设计思想上进行考察,即是典型的“机器中心论”[5]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与工业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完全相反,在设计中以机器系统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为标准,设计往往变成机械设备的简单堆砌,没有整体的考虑与规划,需要什么功能就增添什么设备,经常导致设计的反复。另外,由于各职能部门相互之间的独立性,很容易造成“信息孤岛”而使信息流通不畅,使产品开发周期延长、开发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JY公司注意到顾客需求多样化的倾向,采用了CAD辅助设计手段,初步建立了公司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以此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然而,这些措施仍然是基于技术的考虑,设计思想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导致产品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显得粗糙与缺乏设计,使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大打折扣,这就凸显出工业设计的重要性。

2工业设计思想的引入与实现

简单的说工业设计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把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原动力,通过设计解决用户碰到的问题,使产品更有用、更好用和更高效率。人和机器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有着生理与心理的种种限制,人的注意资源有限,人有情绪的干扰,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长时间检测多个信息源而不出差错,反复的机械劳动往往造成人注意力的减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正是基于此的考虑,在设计中要求根据人的生理限制合理地设计机械系统的尺寸,同时要考虑人的认知与行为特性进行控制器、显示器的布局与分组设计,另外车辆的色彩与室内的照明设计也要考虑人的心理感受。工业设计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JY公司的设计现状,工业设计的思想在轨道车的造型设计、涂装设计、作业空间设计、操作界面设计、内室环境设计等方面(见图2)得以实施,并从整体上提高JY公司产品设计的品质。通过工业设计可以改变轨道车造型设计一成不变的局面。在高速列车及地铁、轻轨的设计领域,富有时代象征意义及体现本地传统文化特色的车辆造型层出不穷,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惊奇,而铁路养护轨道车的造型则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工业设计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车辆涂装是轨道车外形设计的重要部分,多年来我国轨道车的涂装设计一直保持着大型机械常见的黄色,车辆色彩不仅具有警示作用,而且对人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在涂装设计中应综合考虑色彩的工效学与心理作用两方面的影响,好的涂装设计可以提升车辆的整体设计水准;同时,轨道车是铁路养护工人工作的场所,其操作界面设计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而目前的设计对于控制器和显示器的功能布局、编码形式、交互方式、显示方式、信息分组等问题几乎没有考虑,这不但降低了操作界面的工效学效果,而且不利于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如目前JY公司生产的轨道车扶梯一般都设计成垂直的,不但不便于使用,而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这正是工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内室环境与作业空间的设计都属于轨道车的内环境设计问题,利用工业设计的方法可以从人体测量数据、人的认知与行为特性入手进行分析,保证设计不但符合功能的要求,而且满足人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3基于工业设计的轨道车设计程序与方法

工业设计的大部分工作在产品设计的前期进行,即产品规划阶段,从用户需求研究开始到贯穿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基于工业设计的轨道车设计程序如图3所示。整个轨道车的设计程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用户需求研究、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及检测和试制。用户需求研究和方案设计阶段是轨道车工业设计的重点。用户需求的研究整体上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无到有的研究,就是顺向工程。在研究中,可采用现场观察用户操作、设计调查及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到用户需求的关键点;另一种是从有到无的研究,就是逆向工程,对已有的设计进行模型重建工作,然后在人机关系计算机仿真分析系统(如Jack软件)中进行模拟分析,从中找到现有设计不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的所在。其中,设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目的是调查用户潜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诉求等内容;实验研究主要是对用户视觉特性的研究,因为人类的视觉可以反映其大部分思维活动,因此用对用户视觉特性的研究来反映其思维与认知特性,常用的实验器材是眼动仪及行为分析工具。通过对用户操作的观察、设计调查及实验研究,可以建立用户模型,并提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建议。在用户研究与人机关系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明确定义设计定位,用于指导后续的方案设计工作。方案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轨道车造型、涂装、人机界面、内室环境及作业空间的创新设计工作,采用工业设计的方法进行方案构思,并从众多方案中择优进行详细设计。详细设计的工作与JY公司目前的设计模式的差别主要是,方案设计与详细设计是并行设计的关系,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如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及模具设计也是并行设计的关系,改变了以往一个部门设计完成之后转给另一个部门的工作方式,图3中用双向箭头进行表示。

4面向工业设计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流程再造

为了实现方案设计与详细设计阶段的并行工作,在原有职能部门的基础上需要对JY公司进行流程再造,设置专门的设计部门,其与其他职能部门级别一样,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在具体的产品开发项目中以设计部门组织的设计专案组形式进行运作。设计专案组的成员可以流动,随着设计进程的发展,可以灵活安排各专业的人员进入专案组,也可以针对具体的设计内容去掉某些专业的人员,如图4所示。在用户研究阶段,可以将市场营销人员纳入设计专案组,协同工业设计人员、用户研究人员及人机工程专家共同研究用户需求;在方案设计阶段,去掉营销人员,将机械设计与工程设计人员纳入专案组,这样可以在产品方案设计时就综合考虑技术的可实施性,减少设计的反复,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在详细设计阶段,去掉专门的用户研究人员,而纳入工艺设计人员,使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与电气系统的设计并行进行,符合并行设计的要求;在检测与试制阶段,可以去掉人机工程专家,加入模具设计与检测人员。产品开发项目完成之后,设计专案组可以临时解散,技术人员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待下一个设计项目开展时重新组建。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轨道车的开发过程中,工业设计人员始终参与设计专案组,确保工业设计的思想在产品开发的每个环节都得以贯彻落实,把设计作为一种企业资源来利用,用工业设计的手段创造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这种形式有利于开发系列化的产品,用工业设计保留优秀的产品基因,最终形成JY公司的品牌形象。

工效学范文篇9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12306手机客户端;界面设计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智能手机作为当前时代最为普遍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其基本功能也在不断丰富,早已远远超越了最初的移动通话这一单调的概念,各种手机终端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其中12306互联网购票从2013年的33.3%升至今年的73.1%,其中手机客户端占比高达66%。作为铁路部门官方的出行购票APP,拥有大量的基础用户,也遭遇了产品使用不顺畅、购票验证码难识别等问题。所以,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情感体验的好坏决定了该产品未来的生存发展情况,课题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对12306手机客户端当前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改良。

2影响12306手机客户端的情感化设计因素

2.1本能层面的表达。本能层一般是通过视觉反映为用户营造第一印象。比如,颜色更饱满明亮的ICON更容易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而目前的12306手机客户端的界面版式老旧,缺乏激发用户的视觉元素。通常情况下第一次使用的用户会小心翼翼的查看着各项控件,试图确认每个控件的含义,这些通过自身第一直觉判断而产生的操作行为,都是直接来自人的本能水平。2.2行为层面的传达。这一层次的中心在于手机客户端在操作逻辑上和特殊用户的行为方式所带来的复杂性问题。通过上文中对12306手机客户端用户情况的分析可知,使用12306手机客户端的用户的主要诉求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车次并且进行购票这项行为。但这也有部分用户是正在进行购票行为的过程中因为付款问题或席别问题而放弃了付款,再次进入APP中却没有引导提示,找寻待付款订单却“迷失”在一级界面中,因为“走错路”而浪费操作时间,引起急躁的消极情绪。所以如何使用简单且有趣的设计创意为用户做出最合理的界面布局和最清晰的逻辑指示,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中获得优质的情感体验是目前12306手机客户端有待解决的问题。2.3反思层面的延续。通过上两小节可知:本能和行为层是“现在”看到和使用时的感受,而反思层则可以延续得很长,用户可以回想“过去”和畅想“未来”。就像当用户选择进行使用12306手机客户端购买火车票这一行为时,一般不会因为界面自身的问题立刻放弃当前决定的购票行为,因为需求目的纯粹且列车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票价较低等特点。但不好的体验感受会在用户内心产生消极的意识,在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下会直接影响用户在后期是否依然选择使用12306手机客户端购票,这样一来反思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12306手机客户端的优化设计建议

3.1基于情感化设计的优化建议。通过前文对12306手机客户端现有的不足之处的分析,捕捉用户的内在情感需求,为课题的研究找到准确的方向。利用本能层的第一眼印象突破现有的单调视觉设计,通过行为层的逻辑思考完善产品流程,总结反思层的情感延续现象提高交互方式的趣味性,从而营造出全新的购票环境,给用户满意的购票体验,使得此次课题研究能为用户带来新感受,产生积极的情感。3.2情感化的设计分析。笔者对现在已经上线的同类购票APP,如淘票票、高铁管家和大麦进行使用和竞品分析后中寻找亮点并加以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创新之处:1)界面的主色不再选定为某单一颜色,而是选用渐变的色块赋予产品活泼的生命感。2)打破现有的APP界面以矩形划分区域的方式,使用灵动的波浪形进行过渡划分菜单栏和信息栏,是产品具有视觉上的流动性。3)视觉样式更具生活化,比如:确认订单时的信息显示于类似实体票的样式,出票时的撕纸的痕迹等。3.2.1从行为层完善功能性。从功能角度分析可知,产品的易用性、可靠性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认知,从而产生愉悦、信赖等情感反应。由于12306原本的一级界面中的出现了与查询列车无关的选项且十分杂乱,故将信息整合后纳入个人界面,用抽屉式的设计方案使得选项不再杂乱的铺开在界面中,防止扰乱用户的视觉中心。抽屉式的设计在腾讯QQ、网易、酷狗等APP的个人中心界面中得以应用,此次优化方案也以其抽屉式的设计形式为参考。(如图2)。就目前12306APP查询页面中“出发日期”实际可点击编辑,但该界面并没有给用户可点击的行为暗示。优化时加上图标给使用者在操作上给予可点击的引导式暗示。而“添加乘客”这选项在确认购买车票时依旧存在,此功能模块在该界面中显得累赘,增加操作时间,故将其删去。3.2.2从反思层优化易用性和便捷性。对于大部分购票的用户来说,挑选列车时他们更关心的是出行的时间、历时长短和席别,而具体的停靠站并不是主要决定因素。为了节约页面的空间,在查询的二级界面中删去站点停靠的展示,只进行列车展示,并且会根据乘客的查询时间计算列车的排序顺序方便用户挑选。用户也可以挑选自己需要查看的排序方式,排序方式选项由底栏收入到右下角的图标中,减少视觉上的不同信息的输入,该页面的目的性更加明确。3.312306手机客户端优化方案的评估。目前12306手机客户端的已经拥有亿万用户,每天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进行日常使用,一些小的改动都可能造成一部分用户的不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创新以及用户接受度之间寻找较为完美的平衡点。本课题从情感化设计的角度,对12306手机客户端界面优化实践有如下总结:1.对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以情感化三层次理论为依据分析现阶段1236手机客户端的不足之处,并探寻可以代替的迭代优化方案,使其成为了一款更具有针对性、更懂得用户的产品,实现了产品外观的情感化和操作的情感化,达到了研究的目的。2.在不打破原有交互逻辑的基础上应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业务的发展,除了在交互的逻辑上帮助用户明确在不同阶段下的操作行为,优化查询以及购票的流程,还在产品上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前沿建议,如:无纸化乘车、到点乘车提示、列车正晚点查询等。

4结论

此次12306手机客户端在优化设计中注重用户情感,将用户的需求和反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优化时避免出现与当前的不足之处相同的错误。从当前呆板的界面配色和布局中脱离出来,用活泼生动的视觉效果激发出饱满而适宜的情感,并且结合用户需求提出了更加便利的新功能去打动用户。让用户在使用手机客户端的时候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从而不断的完善12306手机客户端的优化迭代产品。

参考文献:

[1]张洁.新一代智能手机交互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D].北京服装学院,2012

[2]杨子倩.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5

[3]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李征.情感设计与人本设计[J].装饰.北京:北京报刊发行局,2004.6

[5]Donald.A.Norman.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2-35

[6]杨子倩.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5

工效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Web课件设计

ResearchofErgonomicsinWeb-basedCoursewareDesign

AbstractInthelastyears,wehaveseenaproliferationofnetworkeducation.Howtoconstructtheresourcesofnetworkeducationeffectivelyhasbeenanimportantandimminencyproblem.Inthisarticle,theauthorpresentstheergonomicproblemsinweb-basedcoursewaredesign.Web-basedcoursewaredesignshouldbebasedonlearner’sneedsinphysiologyandpsychologyaspossibleaswecan.

KeyWordsErgonomicsWeb-basedcoursewareDesign

近年来,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建设网络资源日益成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对于网络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件的设计,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网上运行的课件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形式单一、枯燥、操作不便、界面设计不合理等等,那么Web课件的设计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和方向才能近可能地满足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使学习者操作更便捷,学习更高效呢?很显然,在当前形势下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人机工程学?

1.1概念

人机工程学又称人机工效学(Ergonomics),是一门让技术人性化的,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即如何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把人作为产品和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使其性能、色彩等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从而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安全、便捷和舒适,工作效率更高。其研究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1.2两个熟悉的例子

牙刷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用品,而它的设计中反映出许多人机工程学问题。我们可能都见过普通宾馆里的一次性牙刷,这些牙刷大都设计得比较简易,杆身很直,使用时手握起来不便用力,手腕的曲度不合适容易造成手腕酸痛;另外,有的牙刷的毛刷过硬,容易损伤牙龈,这些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设计比较好的牙刷则较多地考虑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牙刷的毛刷软硬适度、材料适当有利于保护牙龈;牙刷的杆身曲度合理且其上有些凸凹槽,使用时便于手腕用力。以上这些考虑是人的生理上的满足,不仅如此,其清晰、淡雅的色彩和杆身的合理曲度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这些是人的心理上的满足。这是一个生活方面的例子,下面让我们看一个人与机交互方式演变的例子,看一下它是怎样体现人机工程学问题的。

回顾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演变,从利用穿孔纸带输入计算机程序,到面对终端机上的字符操作界面,再到个人计算机上的图形界面和多媒体,继而是网络和虚拟现实,界面的日益"友好"或者说计算机技术的日益"人性化",其实质也就是人机工程特性的不断提高。具体说来,字符界面对用户的要求是一种回忆加工,用户必须记忆大量的计算机命令才能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而图形用户界面对用户的要求则是一种再认加工,用户只要能够再认出菜单、按钮、滚动条的意义就能够与计算机交互,再认加工与回忆加工相比对用户的认知负荷的要求要低的多,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用户的认知负担,这样有利于用户工作更快、更舒适、更高效,不容易有挫折感和疲劳感,更易于自学和探究,学习到更多的能力。让我们再看一下虚拟现实技术是怎样体现"以人为本的"。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说,虚拟现实技术把人类的空间感、行走等感觉和行为功能纳入到人机交互之中,使得人与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和没有障碍。

2Web课件设计中人机工程学问题

从以上人机工程学的概念和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出为了让作业中的人工作更高效、更舒适,我们产品的设计应该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为出发点。那么,Web课件设计主要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才能使学习者操作更便捷、更舒适,学习更高效呢?笔者认为我们在Web课件设计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2.1Web课件的设计应建立在脑科学和教育心理科学的基础之上。

无论课件的组织(选取的哪些内容,通过规则学习还是示例学习、通过超级链接形成怎样的结构、课件中小单元的容量等)还是界面上色彩的搭配、界面的布局,声音、图象等多媒体的组合等所有的工作都要有科学的理论所依,而不是凭着感觉走,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目前网络上运行的很多课件在设计时在这方面考虑的不多,很多工作只是凭着感觉走,结果,要么色彩搭配不合理,就是声音和图象搭配不合理,最终学习效果。下面举一个小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说,心理学家Rayner和Pollatsek通过图画知觉过程中的眼动研究表明:人眼对信息区的及时注意是受物体之间差异的大小影响的,人眼总会及时把眼光移动到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物体上,并且画面中不协调的物体比协调的物体注视时间要长。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设计界面时就可以通过或动静或大小或色彩的区别来突出重点内容。然而,由于有些设计者对有关理论了解不多,在设计时只凭着感觉走,把画面设计得很花哨,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突出重点内容,一些非重点内容反而牵扯了很多注意力。

总之,课件设计的一切工作都要有据可循,课件的结构、单元的容量、声音和图象的匹配等等要符合大脑和心理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很显然,如果我们的设计符合人类脑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大大提高。尽管,目前能够用于教育的脑科学成果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表单,心理的认知规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但了解脑科学和教育心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并把我们的设计工作建立在其上,这应该是课件设计者引以注意的问题。在这一方面,Learning这个网站做得比较好,尤其把脑科学的一些成果用于指导课件的设计,有些知识的学习通过一个问题解决的认知情境来实现,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2.2Web课件的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智能性

2.2.1为了让学习者尤其初学者不在课件的畅游中(尤其在比较复杂的网状结构的课件中)迷航,课件应当具有"帮助"系统,就像Office中的小助手一样,帮助学习者熟悉课件的结构(本知识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全局关系图),帮助使用课件的交互功能等等。

2.2.2课件中应当有能够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的系统,这样学习者一旦中断学习进程,就不必重新开始进入,并且,教师根据学习者与系统的交互问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2.2.3学习者应当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心得或对课件设计的建议或对其中问题的处理方法提交进课件中。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让学习者提交其想法:

这样知识的学习模式由:

变为:

这样的好处是,首先,加强了教师和学习者彼此之间的沟通,增强了学习的反馈和评价功能,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调动学习积极性。其次,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使得课件质量不断改善,而不像以前那样仅仅依靠编制?quot;个人"的力量,最终学习者也从中受益,共享资源,不过此时的专家要加强其管理职责。

当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课件的智能性也会相应地逐步完善,比如,机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其认知水平,从而实行因材施教;机器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并能对带有学生个性特点的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具备更好的交互能力等等。

2.3Web课件的设计应当加强人人交互环境的创设。

人机界面交互技术经历了命令界面到目前的图形用户界面、多媒体用户界面,正朝着虚拟现实和多通道用户界面的方向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机交互趋向自然、和谐、高效,在目前图形用户界面和多媒体用户界面的情况下,我们在设计课件时除了考虑运用良好的导航图标设计等来增强人机交互外,设计者还应当加强人人交互环境的创设。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因此,在课件设计、开发时必须考虑师生、生生之间同步和异步的交互,让学习者感到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在和自己说话,而是始终有人在一起参与的,是人性化的。目前,异步的双向交流方式主要有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等;同步的双向交流方式重要有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

2.4Web课件在必要时应有一定的实拍的或虚拟的真实情境。

人类大多数活动领域具有三维和直接操纵特点,也许数学和逻辑的活动例外,人生活在三维空间,习惯于看、听和操纵三维的客观对象,并希望及时看到这种控制的结果。心理学已经证明更多地借助物理、空间或形象的表示比单纯的文字或数字表示更有利于"问题解决"和"学习"。因此,课件中的有些内容不能仅仅用文字来呈现;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例如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并且,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课件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介绍、操作练习、单元测验、资料查询,而应创设一个问题求解的认知情境,并且学习内容要选择起初性任务,不能过于简单,以免远离现实情境。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创建多媒体化的真实自主的协作情境使学习发生趋于自然,这样对学习者知识和能力的获取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不能很好地满足人自然的生理和心理认知需求。

2.5Web课件的界面设计要尤其注意。

课件最终要通过界面和学习者进行交互,因此,不管课件的其他工作做的如何,如果界面设计得很糟糕,那是很影响学习效果的。比如,有些网页或课件的界面设计是:墨绿色的底色上面是黑色的字体,字体又小,学习者在看界面时需刻意瞪大眼睛、向前探身才能看清屏幕上的信息,屏幕上的信息不是自然、悦目地映入学习者的眼帘,学习者观看这种界面不仅很快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不能全部精力放在思考问题上(需一部分精力放在看清信息上)。因此,学习者与这种界面交互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而且造成视力下降,影响身体健康,更谈不上舒适。这里只是举了一个小例子,其实,目前,网上运行的课件界面还存在其它种种问题,有的动静处理不当,有的界面布局不合理,有的主次不清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使学习者感到视觉疲劳、学习注意力分散、心理不舒适,最终影响健康和学习效果。一般来说,界面的设计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同样的界面对象是否具有一致性、连续性的行为?

2各种提示信息是否简单、清晰?

3色彩是否统一、协调?是否避免了同时使用太多的颜色?

4文字内容是否简洁、重点突出?字体、字号、字型是否合适?

5界面对象的动静处理是否得当?

6布局是否合理、简洁、协调、美观,画面是否均衡等等?

一般来说,好的用户界面应当使用户把所有注意力集中于完成任务上而无需为界面分心,例如,用户的视线自然地落在所感兴趣的对象之上。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在信息的传播、呈现、获取、存储、共享等方面,网络教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网络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如缺乏真实情境、机器的呆板、缺乏人性化等等。人本主义认为教育应以人的需要为本,最终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技术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质量。我们在设计网络资源时应尽可能地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出发,使其满足学习者生理、心理的需要,使学习者感到健康、便捷,舒适、和谐、高效。这样,我们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尽量弥补其不足。

1]、吴小勇,让技术人性化的--人机工程学,

/ergodesk/papers/aritcle1.htm

[2]、课件设计的基础--脑科学,学术报告,

[3]、JamesZ.Li,KnowledgeSystemDesign,学术报告,

[4]、刘颖,菜单界面设计的认知工效学研究[J],心,2000年第2期

[5]、陶云,图形知觉过程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第2期

[6]、王忠华,多媒体CAI课件的人机界面设计[J],技术,2001年第1期

[7]、杨凯,基于Client/Server的浏览式课件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