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媒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2:04:31

工具媒介

工具媒介范文篇1

关键词:工具媒介;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家

早在15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器、骨胶和赤铁矿在洞穴的岩壁上刻画各种狩猎的场景,以此来乞求狩猎获得丰收。这些简单的动物、人形均体现出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概括,是早期的艺术作品。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工具也就成为完成艺术作品的工具材料。1917年杜尚将一个签名为“R·Mutt”的小便池送人展览馆,从而质疑了传统的艺术范畴。在这里,其观念以更强有力的方式进入了作品,它不再是一种观察和表现,而是方法本身,如仅仅将“小便池”作为作品的工具材料未免不达意。那么,这个行为、这个观念以及这个观念所针对的传统艺术都作为一种无形的材料介入其中的话,其“工具材料”一词的物质性是相当有限的,对此,笔者将采用“工具媒介”一词。

媒介(media)的用法首创于加拿大社会学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第一章即以“媒介即是信息”作题。在书中他写到“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他又说“虽然媒介本身即是信息——而内容却是另外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的表述,正如书籍的内容是语言,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一样。”…因此可以说,媒介是信息的承载者,而它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等级性的结构。之所以采用“工具媒介”这个词是因为基于它的包容与弹性。笔者将通过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静态研究

1.工具媒介的层次等级性媒介拥有一种多层次等级性结构。以绘画作品为例,在一幅具象绘画作品中,工具材料的物理属性构成了作品的第1个层次,即它是用水彩、水粉、还是油彩、中国画颜料画成;而写形状物是画面语言的第2个层次;构图、画面的节奏与形式趣味构成了媒介的第3个层次。由于以上这几个层次结构的不同,其画面效果也各有异。

在一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中,这三者紧密相连,不分彼此,人物之美即是画面之美(达·芬奇曾通过选择不同人物的不同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理想人物),平整的画面,完美高雅的人物,以及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使画面充实完整。也就是说作品的物理属性、写形状物的要求与形式趣味这几个媒介层次都得到了体现。而在一幅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其构图节奏,画面音乐性则成为艺术家所主要强调的——即形式趣味。另外,一些极简主义的作品,通过取消人为痕迹,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然流淌,也展现了材料的物理特质。

当然,这些都是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作品则是通过强调这几个层次的不同序列而得到充满意味的形式的。以马蒂斯为例:通过对模特进行多次的描绘与提取,马蒂斯得到了一个体现艺术家感受和模特形体空间的线性图式,在构成一幅阿拉伯纹样式的开放性构图中,这些线条可以被移动,然而感受和体现的精髓却始终保留。因此,形式既取得了构图所要求的完整,又能表现出画家对客体的认知与感受。就像画家所说:“我绘画一切。”也就是说,描绘层次与构图层次既相互促成又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马蒂斯可以说是古典性的,然而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又确与我们的视觉习惯相去甚远。

2.工具媒介使用的传承性及对艺术家的作用在以上分析的几个层次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描绘事物的方式以及构图的规范与趣味,都是艺术家使用工具媒介的具体表现。但是,也应看到:艺术家使用什么工具材料,如何使用,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有一定的传承性,但这种传承也不是完全的。而传承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题材与工具使用语言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是形式趣味的形成与精妙化,如中国画中对笔墨气韵的强调,笔墨形式对个人精神气质与审美品格的体现等(文人画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趣味传承与发展的结果)。

对艺术家来说,传统既是资源,又是束缚,艺术家承袭这些传统,从中形成具有历史脉络的形式趣味,同时,不同时代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又造成了感受性的不同。在这种要求下,艺术家一方面将这种形式趣味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个体感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趣味与图式。清代郑燮言“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正有这种含义。“眼中之竹”更多的是外界刺激,是未加整理的和新鲜的;而“心中之竹”则是为艺术家的修养、心智所捕获和整理的;“手中之竹”是与各层次的工具媒介互动的结果,是脱胎于传统又体现艺术家独特感受的形式。

另外一点也是极为有趣和有待商榷的,即材质的物理特性对艺术作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力的影响。以东西方绘画比较而言,中国画以毛笔、宣纸为媒介,笔迹行走的过程是即时的,不易修改的,行笔的一竖一划都体现出极强的过程性,是一种固化了的过程。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强调过程,强调贯穿过程之气,讲究气的蒙养。而对西方绘画(相当一部分)来讲,无论是铅笔,还是油彩,其修改的可行性很大,作画过程有强烈的指向,强调目的、结果,其作品常常是草稿的完整实施,且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至于到底是先有材料媒介的选择,还是先有材料媒介的使用来塑造这种思维方式,现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这种工具媒介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是极为有趣的。

二、动态研究

1.科学技术促进了工具媒介的彻底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工具媒介,且使某些材质的限制在新材料的运用中不复存在。然而,新的材料媒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也并非只为改善原材料而来,其自身也是一个拥有多种特性的物质实体(即拥有媒介的多层次性,这种媒介的层次越复杂,它对其应用的原系统的影响就越大,如电子媒介),这种新媒介的使用不仅会带来艺术作品本身制作过程与形式趣味的变化,而且也常常对原有的艺术观念形成冲击,产生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原有系统的边界更为模糊,类似一种语义学上的混乱。“发展不象理性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那样由某种理念磁化(aimante)而成,发展仅仅依据其内在的原动力的加速和发展而产生,它吸收偶然性,储存其信息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作为其发展运作中新的必要中介。”以电子音乐的发展为例,留声机发明后,音乐得以以声音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在此之前,乐曲的流传与传承主要以乐谱的形式完成。演奏家们将乐谱转译为声音,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技巧和自身的理解将声音形式完成为带有个人特性的作品。然而,在乐谱的传承方式中,这种声音形式的再创造被取消了。声音转录不仅将演奏家的作用凸显出来,而且还使演奏成为一种可以广泛流传和分析的文本。声音转录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求更清晰地再现其声音作品,这种要求已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仿真的要求也显得更为严苛和微妙。从某些音响发烧友的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即音响部件的仔细匹配,甚至是连接部件的缆线,播放的厅室也被细加推敲,更有甚者是听者与音响的位置也被严加考察。以上的安排基于一个理想:即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真实地再现演奏厅中的音乐演奏实况。然而,发烧友们发现他们借助昂贵的音响器材得到了现场所无法听到的东西。例如,他们可以将复杂的声音分解为分离的声部,从合唱中分辨出个人的嗓音。这样,他们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获得从重现过去的声音到产生过去声音的新复本。

2.工具媒介的改变对艺术品审美规范及特性的影响第一,对审美规范的影响。电脑图形软件的应用使设计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干净明晰的设计图案,所设计的物品与环境也可通过电脑进行仿真呈现,观者甚至可以通过动画“步”入其中;另一些软件可以直接模仿某些艺术大师的造型特点(如Painter)。然而,许多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与图形处理的人常常发现,在电脑屏幕上,所有的设计与图形都显得完美——屏幕提高了色块的亮度与饱和度(某些绘画在屏幕上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实际效果),直线、曲线都得以最精确的呈现,没有污迹和瑕疵。这种美来源于先进的科技,就像精良的摄影器材和细腻的胶片所能提供的一样。第二,对艺术品特性的影响与此同时,电脑对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修改的便捷也使艺术家制作的过程被彻底隐藏了,而艺术家所面对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最后产物。有一些艺术家利用电脑程序进行创作,给出几个简单的基本元素,使其以偶然的方式进入程序,同时,设计一套组合原则,使之不断地组合再生。这样,在必然的原则下,偶然性的基本元素呈现出一种永不停息的不同组合样态——作品从艺术家那里得到一个起点,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作品可以在网上流通,这样就使集体创作成为可能。

工具媒介范文篇2

关键词:工具媒介;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家

早在15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器、骨胶和赤铁矿在洞穴的岩壁上刻画各种狩猎的场景,以此来乞求狩猎获得丰收。这些简单的动物、人形均体现出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概括,是早期的艺术作品。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工具也就成为完成艺术作品的工具材料。1917年杜尚将一个签名为“R·Mutt”的小便池送人展览馆,从而质疑了传统的艺术范畴。在这里,其观念以更强有力的方式进入了作品,它不再是一种观察和表现,而是方法本身,如仅仅将“小便池”作为作品的工具材料未免不达意。那么,这个行为、这个观念以及这个观念所针对的传统艺术都作为一种无形的材料介入其中的话,其“工具材料”一词的物质性是相当有限的,对此,笔者将采用“工具媒介”一词。

媒介(media)的用法首创于加拿大社会学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第一章即以“媒介即是信息”作题。在书中他写到“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他又说“虽然媒介本身即是信息——而内容却是另外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的表述,正如书籍的内容是语言,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一样。”…因此可以说,媒介是信息的承载者,而它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等级性的结构。之所以采用“工具媒介”这个词是因为基于它的包容与弹性。笔者将通过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静态研究

1.工具媒介的层次等级性媒介拥有一种多层次等级性结构。以绘画作品为例,在一幅具象绘画作品中,工具材料的物理属性构成了作品的第1个层次,即它是用水彩、水粉、还是油彩、中国画颜料画成;而写形状物是画面语言的第2个层次;构图、画面的节奏与形式趣味构成了媒介的第3个层次。由于以上这几个层次结构的不同,其画面效果也各有异。

在一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中,这三者紧密相连,不分彼此,人物之美即是画面之美(达·芬奇曾通过选择不同人物的不同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理想人物),平整的画面,完美高雅的人物,以及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使画面充实完整。也就是说作品的物理属性、写形状物的要求与形式趣味这几个媒介层次都得到了体现。而在一幅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其构图节奏,画面音乐性则成为艺术家所主要强调的——即形式趣味。另外,一些极简主义的作品,通过取消人为痕迹,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然流淌,也展现了材料的物理特质。

当然,这些都是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作品则是通过强调这几个层次的不同序列而得到充满意味的形式的。以马蒂斯为例:通过对模特进行多次的描绘与提取,马蒂斯得到了一个体现艺术家感受和模特形体空间的线性图式,在构成一幅阿拉伯纹样式的开放性构图中,这些线条可以被移动,然而感受和体现的精髓却始终保留。因此,形式既取得了构图所要求的完整,又能表现出画家对客体的认知与感受。就像画家所说:“我绘画一切。”也就是说,描绘层次与构图层次既相互促成又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马蒂斯可以说是古典性的,然而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又确与我们的视觉习惯相去甚远。

2.工具媒介使用的传承性及对艺术家的作用在以上分析的几个层次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描绘事物的方式以及构图的规范与趣味,都是艺术家使用工具媒介的具体表现。但是,也应看到:艺术家使用什么工具材料,如何使用,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有一定的传承性,但这种传承也不是完全的。而传承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题材与工具使用语言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是形式趣味的形成与精妙化,如中国画中对笔墨气韵的强调,笔墨形式对个人精神气质与审美品格的体现等(文人画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趣味传承与发展的结果)。

对艺术家来说,传统既是资源,又是束缚,艺术家承袭这些传统,从中形成具有历史脉络的形式趣味,同时,不同时代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又造成了感受性的不同。在这种要求下,艺术家一方面将这种形式趣味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个体感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趣味与图式。清代郑燮言“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正有这种含义。“眼中之竹”更多的是外界刺激,是未加整理的和新鲜的;而“心中之竹”则是为艺术家的修养、心智所捕获和整理的;“手中之竹”是与各层次的工具媒介互动的结果,是脱胎于传统又体现艺术家独特感受的形式。

另外一点也是极为有趣和有待商榷的,即材质的物理特性对艺术作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力的影响。以东西方绘画比较而言,中国画以毛笔、宣纸为媒介,笔迹行走的过程是即时的,不易修改的,行笔的一竖一划都体现出极强的过程性,是一种固化了的过程。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强调过程,强调贯穿过程之气,讲究气的蒙养。而对西方绘画(相当一部分)来讲,无论是铅笔,还是油彩,其修改的可行性很大,作画过程有强烈的指向,强调目的、结果,其作品常常是草稿的完整实施,且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至于到底是先有材料媒介的选择,还是先有材料媒介的使用来塑造这种思维方式,现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这种工具媒介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是极为有趣的。

二、动态研究

1.科学技术促进了工具媒介的彻底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工具媒介,且使某些材质的限制在新材料的运用中不复存在。然而,新的材料媒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也并非只为改善原材料而来,其自身也是一个拥有多种特性的物质实体(即拥有媒介的多层次性,这种媒介的层次越复杂,它对其应用的原系统的影响就越大,如电子媒介),这种新媒介的使用不仅会带来艺术作品本身制作过程与形式趣味的变化,而且也常常对原有的艺术观念形成冲击,产生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原有系统的边界更为模糊,类似一种语义学上的混乱。“发展不象理性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那样由某种理念磁化(aimante)而成,发展仅仅依据其内在的原动力的加速和发展而产生,它吸收偶然性,储存其信息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作为其发展运作中新的必要中介。”以电子音乐的发展为例,留声机发明后,音乐得以以声音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在此之前,乐曲的流传与传承主要以乐谱的形式完成。演奏家们将乐谱转译为声音,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技巧和自身的理解将声音形式完成为带有个人特性的作品。然而,在乐谱的传承方式中,这种声音形式的再创造被取消了。声音转录不仅将演奏家的作用凸显出来,而且还使演奏成为一种可以广泛流传和分析的文本。声音转录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求更清晰地再现其声音作品,这种要求已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仿真的要求也显得更为严苛和微妙。从某些音响发烧友的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即音响部件的仔细匹配,甚至是连接部件的缆线,播放的厅室也被细加推敲,更有甚者是听者与音响的位置也被严加考察。以上的安排基于一个理想:即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真实地再现演奏厅中的音乐演奏实况。然而,发烧友们发现他们借助昂贵的音响器材得到了现场所无法听到的东西。例如,他们可以将复杂的声音分解为分离的声部,从合唱中分辨出个人的嗓音。这样,他们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获得从重现过去的声音到产生过去声音的新复本。

2.工具媒介的改变对艺术品审美规范及特性的影响第一,对审美规范的影响。电脑图形软件的应用使设计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干净明晰的设计图案,所设计的物品与环境也可通过电脑进行仿真呈现,观者甚至可以通过动画“步”入其中;另一些软件可以直接模仿某些艺术大师的造型特点(如Painter)。然而,许多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与图形处理的人常常发现,在电脑屏幕上,所有的设计与图形都显得完美——屏幕提高了色块的亮度与饱和度(某些绘画在屏幕上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实际效果),直线、曲线都得以最精确的呈现,没有污迹和瑕疵。这种美来源于先进的科技,就像精良的摄影器材和细腻的胶片所能提供的一样。第二,对艺术品特性的影响与此同时,电脑对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修改的便捷也使艺术家制作的过程被彻底隐藏了,而艺术家所面对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最后产物。有一些艺术家利用电脑程序进行创作,给出几个简单的基本元素,使其以偶然的方式进入程序,同时,设计一套组合原则,使之不断地组合再生。这样,在必然的原则下,偶然性的基本元素呈现出一种永不停息的不同组合样态——作品从艺术家那里得到一个起点,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作品可以在网上流通,这样就使集体创作成为可能。

工具媒介范文篇3

关键词:工具媒介;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家

早在15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器、骨胶和赤铁矿在洞穴的岩壁上刻画各种狩猎的场景,以此来乞求狩猎获得丰收。这些简单的动物、人形均体现出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概括,是早期的艺术作品。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工具也就成为完成艺术作品的工具材料。1917年杜尚将一个签名为“R·Mutt”的小便池送人展览馆,从而质疑了传统的艺术范畴。在这里,其观念以更强有力的方式进入了作品,它不再是一种观察和表现,而是方法本身,如仅仅将“小便池”作为作品的工具材料未免不达意。那么,这个行为、这个观念以及这个观念所针对的传统艺术都作为一种无形的材料介入其中的话,其“工具材料”一词的物质性是相当有限的,对此,笔者将采用“工具媒介”一词。

媒介(media)的用法首创于加拿大社会学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第一章即以“媒介即是信息”作题。在书中他写到“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他又说“虽然媒介本身即是信息——而内容却是另外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的表述,正如书籍的内容是语言,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一样。”…因此可以说,媒介是信息的承载者,而它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等级性的结构。之所以采用“工具媒介”这个词是因为基于它的包容与弹性。笔者将通过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静态研究

1.工具媒介的层次等级性媒介拥有一种多层次等级性结构。以绘画作品为例,在一幅具象绘画作品中,工具材料的物理属性构成了作品的第1个层次,即它是用水彩、水粉、还是油彩、中国画颜料画成;而写形状物是画面语言的第2个层次;构图、画面的节奏与形式趣味构成了媒介的第3个层次。由于以上这几个层次结构的不同,其画面效果也各有异。

在一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中,这三者紧密相连,不分彼此,人物之美即是画面之美(达·芬奇曾通过选择不同人物的不同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理想人物),平整的画面,完美高雅的人物,以及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使画面充实完整。也就是说作品的物理属性、写形状物的要求与形式趣味这几个媒介层次都得到了体现。而在一幅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其构图节奏,画面音乐性则成为艺术家所主要强调的——即形式趣味。另外,一些极简主义的作品,通过取消人为痕迹,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然流淌,也展现了材料的物理特质。

当然,这些都是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作品则是通过强调这几个层次的不同序列而得到充满意味的形式的。以马蒂斯为例:通过对模特进行多次的描绘与提取,马蒂斯得到了一个体现艺术家感受和模特形体空间的线性图式,在构成一幅阿拉伯纹样式的开放性构图中,这些线条可以被移动,然而感受和体现的精髓却始终保留。因此,形式既取得了构图所要求的完整,又能表现出画家对客体的认知与感受。就像画家所说:“我绘画一切。”也就是说,描绘层次与构图层次既相互促成又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马蒂斯可以说是古典性的,然而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又确与我们的视觉习惯相去甚远。

2.工具媒介使用的传承性及对艺术家的作用在以上分析的几个层次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描绘事物的方式以及构图的规范与趣味,都是艺术家使用工具媒介的具体表现。但是,也应看到:艺术家使用什么工具材料,如何使用,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有一定的传承性,但这种传承也不是完全的。而传承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题材与工具使用语言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是形式趣味的形成与精妙化,如中国画中对笔墨气韵的强调,笔墨形式对个人精神气质与审美品格的体现等(文人画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趣味传承与发展的结果)。

对艺术家来说,传统既是资源,又是束缚,艺术家承袭这些传统,从中形成具有历史脉络的形式趣味,同时,不同时代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又造成了感受性的不同。在这种要求下,艺术家一方面将这种形式趣味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个体感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趣味与图式。清代郑燮言“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正有这种含义。“眼中之竹”更多的是外界刺激,是未加整理的和新鲜的;而“心中之竹”则是为艺术家的修养、心智所捕获和整理的;“手中之竹”是与各层次的工具媒介互动的结果,是脱胎于传统又体现艺术家独特感受的形式。

另外一点也是极为有趣和有待商榷的,即材质的物理特性对艺术作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力的影响。以东西方绘画比较而言,中国画以毛笔、宣纸为媒介,笔迹行走的过程是即时的,不易修改的,行笔的一竖一划都体现出极强的过程性,是一种固化了的过程。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强调过程,强调贯穿过程之气,讲究气的蒙养。而对西方绘画(相当一部分)来讲,无论是铅笔,还是油彩,其修改的可行性很大,作画过程有强烈的指向,强调目的、结果,其作品常常是草稿的完整实施,且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至于到底是先有材料媒介的选择,还是先有材料媒介的使用来塑造这种思维方式,现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这种工具媒介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是极为有趣的。

二、动态研究

1.科学技术促进了工具媒介的彻底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工具媒介,且使某些材质的限制在新材料的运用中不复存在。然而,新的材料媒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也并非只为改善原材料而来,其自身也是一个拥有多种特性的物质实体(即拥有媒介的多层次性,这种媒介的层次越复杂,它对其应用的原系统的影响就越大,如电子媒介),这种新媒介的使用不仅会带来艺术作品本身制作过程与形式趣味的变化,而且也常常对原有的艺术观念形成冲击,产生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原有系统的边界更为模糊,类似一种语义学上的混乱。“发展不象理性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那样由某种理念磁化(aimante)而成,发展仅仅依据其内在的原动力的加速和发展而产生,它吸收偶然性,储存其信息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作为其发展运作中新的必要中介。”以电子音乐的发展为例,留声机发明后,音乐得以以声音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在此之前,乐曲的流传与传承主要以乐谱的形式完成。演奏家们将乐谱转译为声音,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技巧和自身的理解将声音形式完成为带有个人特性的作品。然而,在乐谱的传承方式中,这种声音形式的再创造被取消了。声音转录不仅将演奏家的作用凸显出来,而且还使演奏成为一种可以广泛流传和分析的文本。声音转录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求更清晰地再现其声音作品,这种要求已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仿真的要求也显得更为严苛和微妙。从某些音响发烧友的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即音响部件的仔细匹配,甚至是连接部件的缆线,播放的厅室也被细加推敲,更有甚者是听者与音响的位置也被严加考察。以上的安排基于一个理想:即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真实地再现演奏厅中的音乐演奏实况。然而,发烧友们发现他们借助昂贵的音响器材得到了现场所无法听到的东西。例如,他们可以将复杂的声音分解为分离的声部,从合唱中分辨出个人的嗓音。这样,他们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获得从重现过去的声音到产生过去声音的新复本。

2.工具媒介的改变对艺术品审美规范及特性的影响第一,对审美规范的影响。电脑图形软件的应用使设计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干净明晰的设计图案,所设计的物品与环境也可通过电脑进行仿真呈现,观者甚至可以通过动画“步”入其中;另一些软件可以直接模仿某些艺术大师的造型特点(如Painter)。然而,许多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与图形处理的人常常发现,在电脑屏幕上,所有的设计与图形都显得完美——屏幕提高了色块的亮度与饱和度(某些绘画在屏幕上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实际效果),直线、曲线都得以最精确的呈现,没有污迹和瑕疵。这种美来源于先进的科技,就像精良的摄影器材和细腻的胶片所能提供的一样。第二,对艺术品特性的影响与此同时,电脑对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修改的便捷也使艺术家制作的过程被彻底隐藏了,而艺术家所面对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最后产物。有一些艺术家利用电脑程序进行创作,给出几个简单的基本元素,使其以偶然的方式进入程序,同时,设计一套组合原则,使之不断地组合再生。这样,在必然的原则下,偶然性的基本元素呈现出一种永不停息的不同组合样态——作品从艺术家那里得到一个起点,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作品可以在网上流通,这样就使集体创作成为可能。

工具媒介范文篇4

关键词:工具媒介;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家

早在15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器、骨胶和赤铁矿在洞穴的岩壁上刻画各种狩猎的场景,以此来乞求狩猎获得丰收。这些简单的动物、人形均体现出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概括,是早期的艺术作品。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工具也就成为完成艺术作品的工具材料。1917年杜尚将一个签名为“R·Mutt”的小便池送人展览馆,从而质疑了传统的艺术范畴。在这里,其观念以更强有力的方式进入了作品,它不再是一种观察和表现,而是方法本身,如仅仅将“小便池”作为作品的工具材料未免不达意。那么,这个行为、这个观念以及这个观念所针对的传统艺术都作为一种无形的材料介入其中的话,其“工具材料”一词的物质性是相当有限的,对此,笔者将采用“工具媒介”一词。

媒介(media)的用法首创于加拿大社会学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第一章即以“媒介即是信息”作题。在书中他写到“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他又说“虽然媒介本身即是信息——而内容却是另外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的表述,正如书籍的内容是语言,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一样。”…因此可以说,媒介是信息的承载者,而它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等级性的结构。之所以采用“工具媒介”这个词是因为基于它的包容与弹性。笔者将通过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静态研究

1.工具媒介的层次等级性媒介拥有一种多层次等级性结构。以绘画作品为例,在一幅具象绘画作品中,工具材料的物理属性构成了作品的第1个层次,即它是用水彩、水粉、还是油彩、中国画颜料画成;而写形状物是画面语言的第2个层次;构图、画面的节奏与形式趣味构成了媒介的第3个层次。由于以上这几个层次结构的不同,其画面效果也各有异。

在一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中,这三者紧密相连,不分彼此,人物之美即是画面之美(达·芬奇曾通过选择不同人物的不同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理想人物),平整的画面,完美高雅的人物,以及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使画面充实完整。也就是说作品的物理属性、写形状物的要求与形式趣味这几个媒介层次都得到了体现。而在一幅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其构图节奏,画面音乐性则成为艺术家所主要强调的——即形式趣味。另外,一些极简主义的作品,通过取消人为痕迹,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然流淌,也展现了材料的物理特质。

当然,这些都是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作品则是通过强调这几个层次的不同序列而得到充满意味的形式的。以马蒂斯为例:通过对模特进行多次的描绘与提取,马蒂斯得到了一个体现艺术家感受和模特形体空间的线性图式,在构成一幅阿拉伯纹样式的开放性构图中,这些线条可以被移动,然而感受和体现的精髓却始终保留。因此,形式既取得了构图所要求的完整,又能表现出画家对客体的认知与感受。就像画家所说:“我绘画一切。”也就是说,描绘层次与构图层次既相互促成又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马蒂斯可以说是古典性的,然而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又确与我们的视觉习惯相去甚远。

2.工具媒介使用的传承性及对艺术家的作用在以上分析的几个层次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描绘事物的方式以及构图的规范与趣味,都是艺术家使用工具媒介的具体表现。但是,也应看到:艺术家使用什么工具材料,如何使用,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有一定的传承性,但这种传承也不是完全的。而传承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题材与工具使用语言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是形式趣味的形成与精妙化,如中国画中对笔墨气韵的强调,笔墨形式对个人精神气质与审美品格的体现等(文人画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趣味传承与发展的结果)。

对艺术家来说,传统既是资源,又是束缚,艺术家承袭这些传统,从中形成具有历史脉络的形式趣味,同时,不同时代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又造成了感受性的不同。在这种要求下,艺术家一方面将这种形式趣味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个体感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趣味与图式。清代郑燮言“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正有这种含义。“眼中之竹”更多的是外界刺激,是未加整理的和新鲜的;而“心中之竹”则是为艺术家的修养、心智所捕获和整理的;“手中之竹”是与各层次的工具媒介互动的结果,是脱胎于传统又体现艺术家独特感受的形式。

另外一点也是极为有趣和有待商榷的,即材质的物理特性对艺术作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力的影响。以东西方绘画比较而言,中国画以毛笔、宣纸为媒介,笔迹行走的过程是即时的,不易修改的,行笔的一竖一划都体现出极强的过程性,是一种固化了的过程。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强调过程,强调贯穿过程之气,讲究气的蒙养。而对西方绘画(相当一部分)来讲,无论是铅笔,还是油彩,其修改的可行性很大,作画过程有强烈的指向,强调目的、结果,其作品常常是草稿的完整实施,且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至于到底是先有材料媒介的选择,还是先有材料媒介的使用来塑造这种思维方式,现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这种工具媒介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是极为有趣的。

二、动态研究

1.科学技术促进了工具媒介的彻底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工具媒介,且使某些材质的限制在新材料的运用中不复存在。然而,新的材料媒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也并非只为改善原材料而来,其自身也是一个拥有多种特性的物质实体(即拥有媒介的多层次性,这种媒介的层次越复杂,它对其应用的原系统的影响就越大,如电子媒介),这种新媒介的使用不仅会带来艺术作品本身制作过程与形式趣味的变化,而且也常常对原有的艺术观念形成冲击,产生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原有系统的边界更为模糊,类似一种语义学上的混乱。“发展不象理性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那样由某种理念磁化(aimante)而成,发展仅仅依据其内在的原动力的加速和发展而产生,它吸收偶然性,储存其信息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作为其发展运作中新的必要中介。”以电子音乐的发展为例,留声机发明后,音乐得以以声音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在此之前,乐曲的流传与传承主要以乐谱的形式完成。演奏家们将乐谱转译为声音,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技巧和自身的理解将声音形式完成为带有个人特性的作品。然而,在乐谱的传承方式中,这种声音形式的再创造被取消了。声音转录不仅将演奏家的作用凸显出来,而且还使演奏成为一种可以广泛流传和分析的文本。声音转录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求更清晰地再现其声音作品,这种要求已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仿真的要求也显得更为严苛和微妙。从某些音响发烧友的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即音响部件的仔细匹配,甚至是连接部件的缆线,播放的厅室也被细加推敲,更有甚者是听者与音响的位置也被严加考察。以上的安排基于一个理想:即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真实地再现演奏厅中的音乐演奏实况。然而,发烧友们发现他们借助昂贵的音响器材得到了现场所无法听到的东西。例如,他们可以将复杂的声音分解为分离的声部,从合唱中分辨出个人的嗓音。这样,他们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获得从重现过去的声音到产生过去声音的新复本。

2.工具媒介的改变对艺术品审美规范及特性的影响第一,对审美规范的影响。电脑图形软件的应用使设计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干净明晰的设计图案,所设计的物品与环境也可通过电脑进行仿真呈现,观者甚至可以通过动画“步”入其中;另一些软件可以直接模仿某些艺术大师的造型特点(如Painter)。然而,许多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与图形处理的人常常发现,在电脑屏幕上,所有的设计与图形都显得完美——屏幕提高了色块的亮度与饱和度(某些绘画在屏幕上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实际效果),直线、曲线都得以最精确的呈现,没有污迹和瑕疵。这种美来源于先进的科技,就像精良的摄影器材和细腻的胶片所能提供的一样。第二,对艺术品特性的影响与此同时,电脑对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修改的便捷也使艺术家制作的过程被彻底隐藏了,而艺术家所面对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最后产物。有一些艺术家利用电脑程序进行创作,给出几个简单的基本元素,使其以偶然的方式进入程序,同时,设计一套组合原则,使之不断地组合再生。这样,在必然的原则下,偶然性的基本元素呈现出一种永不停息的不同组合样态——作品从艺术家那里得到一个起点,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作品可以在网上流通,这样就使集体创作成为可能。

工具媒介范文篇5

关键词:工具媒介;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家

早在15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器、骨胶和赤铁矿在洞穴的岩壁上刻画各种狩猎的场景,以此来乞求狩猎获得丰收。这些简单的动物、人形均体现出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概括,是早期的艺术作品。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工具也就成为完成艺术作品的工具材料。1917年杜尚将一个签名为“R·Mutt”的小便池送人展览馆,从而质疑了传统的艺术范畴。在这里,其观念以更强有力的方式进入了作品,它不再是一种观察和表现,而是方法本身,如仅仅将“小便池”作为作品的工具材料未免不达意。那么,这个行为、这个观念以及这个观念所针对的传统艺术都作为一种无形的材料介入其中的话,其“工具材料”一词的物质性是相当有限的,对此,笔者将采用“工具媒介”一词。

媒介(media)的用法首创于加拿大社会学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第一章即以“媒介即是信息”作题。在书中他写到“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他又说“虽然媒介本身即是信息——而内容却是另外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的表述,正如书籍的内容是语言,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一样。”…因此可以说,媒介是信息的承载者,而它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等级性的结构。之所以采用“工具媒介”这个词是因为基于它的包容与弹性。笔者将通过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静态研究

1.工具媒介的层次等级性媒介拥有一种多层次等级性结构。以绘画作品为例,在一幅具象绘画作品中,工具材料的物理属性构成了作品的第1个层次,即它是用水彩、水粉、还是油彩、中国画颜料画成;而写形状物是画面语言的第2个层次;构图、画面的节奏与形式趣味构成了媒介的第3个层次。由于以上这几个层次结构的不同,其画面效果也各有异。

在一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中,这三者紧密相连,不分彼此,人物之美即是画面之美(达·芬奇曾通过选择不同人物的不同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理想人物),平整的画面,完美高雅的人物,以及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使画面充实完整。也就是说作品的物理属性、写形状物的要求与形式趣味这几个媒介层次都得到了体现。而在一幅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其构图节奏,画面音乐性则成为艺术家所主要强调的——即形式趣味。另外,一些极简主义的作品,通过取消人为痕迹,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然流淌,也展现了材料的物理特质。

当然,这些都是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作品则是通过强调这几个层次的不同序列而得到充满意味的形式的。以马蒂斯为例:通过对模特进行多次的描绘与提取,马蒂斯得到了一个体现艺术家感受和模特形体空间的线性图式,在构成一幅阿拉伯纹样式的开放性构图中,这些线条可以被移动,然而感受和体现的精髓却始终保留。因此,形式既取得了构图所要求的完整,又能表现出画家对客体的认知与感受。就像画家所说:“我绘画一切。”也就是说,描绘层次与构图层次既相互促成又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马蒂斯可以说是古典性的,然而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又确与我们的视觉习惯相去甚远。

2.工具媒介使用的传承性及对艺术家的作用在以上分析的几个层次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描绘事物的方式以及构图的规范与趣味,都是艺术家使用工具媒介的具体表现。但是,也应看到:艺术家使用什么工具材料,如何使用,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有一定的传承性,但这种传承也不是完全的。而传承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题材与工具使用语言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是形式趣味的形成与精妙化,如中国画中对笔墨气韵的强调,笔墨形式对个人精神气质与审美品格的体现等(文人画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趣味传承与发展的结果)。

对艺术家来说,传统既是资源,又是束缚,艺术家承袭这些传统,从中形成具有历史脉络的形式趣味,同时,不同时代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又造成了感受性的不同。在这种要求下,艺术家一方面将这种形式趣味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个体感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趣味与图式。清代郑燮言“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正有这种含义。“眼中之竹”更多的是外界刺激,是未加整理的和新鲜的;而“心中之竹”则是为艺术家的修养、心智所捕获和整理的;“手中之竹”是与各层次的工具媒介互动的结果,是脱胎于传统又体现艺术家独特感受的形式。

另外一点也是极为有趣和有待商榷的,即材质的物理特性对艺术作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力的影响。以东西方绘画比较而言,中国画以毛笔、宣纸为媒介,笔迹行走的过程是即时的,不易修改的,行笔的一竖一划都体现出极强的过程性,是一种固化了的过程。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强调过程,强调贯穿过程之气,讲究气的蒙养。而对西方绘画(相当一部分)来讲,无论是铅笔,还是油彩,其修改的可行性很大,作画过程有强烈的指向,强调目的、结果,其作品常常是草稿的完整实施,且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至于到底是先有材料媒介的选择,还是先有材料媒介的使用来塑造这种思维方式,现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这种工具媒介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是极为有趣的。

二、动态研究

1.科学技术促进了工具媒介的彻底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工具媒介,且使某些材质的限制在新材料的运用中不复存在。然而,新的材料媒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也并非只为改善原材料而来,其自身也是一个拥有多种特性的物质实体(即拥有媒介的多层次性,这种媒介的层次越复杂,它对其应用的原系统的影响就越大,如电子媒介),这种新媒介的使用不仅会带来艺术作品本身制作过程与形式趣味的变化,而且也常常对原有的艺术观念形成冲击,产生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原有系统的边界更为模糊,类似一种语义学上的混乱。“发展不象理性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那样由某种理念磁化(aimante)而成,发展仅仅依据其内在的原动力的加速和发展而产生,它吸收偶然性,储存其信息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作为其发展运作中新的必要中介。”以电子音乐的发展为例,留声机发明后,音乐得以以声音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在此之前,乐曲的流传与传承主要以乐谱的形式完成。演奏家们将乐谱转译为声音,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技巧和自身的理解将声音形式完成为带有个人特性的作品。然而,在乐谱的传承方式中,这种声音形式的再创造被取消了。声音转录不仅将演奏家的作用凸显出来,而且还使演奏成为一种可以广泛流传和分析的文本。声音转录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求更清晰地再现其声音作品,这种要求已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仿真的要求也显得更为严苛和微妙。从某些音响发烧友的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即音响部件的仔细匹配,甚至是连接部件的缆线,播放的厅室也被细加推敲,更有甚者是听者与音响的位置也被严加考察。以上的安排基于一个理想:即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真实地再现演奏厅中的音乐演奏实况。然而,发烧友们发现他们借助昂贵的音响器材得到了现场所无法听到的东西。例如,他们可以将复杂的声音分解为分离的声部,从合唱中分辨出个人的嗓音。这样,他们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获得从重现过去的声音到产生过去声音的新复本。

2.工具媒介的改变对艺术品审美规范及特性的影响第一,对审美规范的影响。电脑图形软件的应用使设计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干净明晰的设计图案,所设计的物品与环境也可通过电脑进行仿真呈现,观者甚至可以通过动画“步”入其中;另一些软件可以直接模仿某些艺术大师的造型特点(如Painter)。然而,许多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与图形处理的人常常发现,在电脑屏幕上,所有的设计与图形都显得完美——屏幕提高了色块的亮度与饱和度(某些绘画在屏幕上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实际效果),直线、曲线都得以最精确的呈现,没有污迹和瑕疵。这种美来源于先进的科技,就像精良的摄影器材和细腻的胶片所能提供的一样。第二,对艺术品特性的影响与此同时,电脑对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修改的便捷也使艺术家制作的过程被彻底隐藏了,而艺术家所面对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最后产物。有一些艺术家利用电脑程序进行创作,给出几个简单的基本元素,使其以偶然的方式进入程序,同时,设计一套组合原则,使之不断地组合再生。这样,在必然的原则下,偶然性的基本元素呈现出一种永不停息的不同组合样态——作品从艺术家那里得到一个起点,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作品可以在网上流通,这样就使集体创作成为可能。

工具媒介范文篇6

[关键词]新媒介;大学语文;变革与应对

一、新媒介概念及其特征

何为新媒介?显而易见,“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相比较而言“传统”一词更为贴切。

(一)新媒介之概念

“新媒介”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在向尼克松总统的报告中多次引用,由此新媒介一词由美国流行而扩展至全世界。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历史上雕版印刷术、无线电广播、黑白电视都曾是每个时代的新媒介,但是都没有永恒的占据这一名称。当下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专门指那些信息化、网络化为手段,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概念。

(二)新媒介之特征

1.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介的本质特征。在新媒介之中,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准传播者。例如在当下的微博之中,每一个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信息,同时又可以转发、复制其他用户的信息。如此,在一个简单的微博平台之中人们之间无论认识与否都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制造者”。这种新媒介的交互性是互联网得以存在的根本因素。正是新媒体用户的运用和操作才带来了如此多的新媒介的发展和创新。

2.自媒体化

在新媒介背景之下,手机、电脑、iPad成为每一个社会人所必须拥有的日常工具,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相互沟通、联系。工作亦或是生活、娱乐,这些日常的工具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介例如电视机、无线电广播,信息的传播都是单项的,电视台或者广播是信息的“发出者”,民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传统媒介时代的人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的。而当下的新媒介时代,具有交互性的本质特征,人们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进而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自媒体化”。自媒体化的典型代表是当下非常火的直播软件,微博是最为广泛的,用户通过微博的直播平台分享各种主题的奇闻趣事。除微博之外,各种APP软件,例如快手短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如雨后春笋涌向大众,进而“网络主播”成为新媒介时代下的新职业。自媒体时代背景之下,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项的,而是交互性的,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平民大众越来越具有话语权,通过自己的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

3.泛娱乐化

当下,每个人只要翻开手机无时无刻不被“娱乐圈”这个特殊的领域所霸屏。各种网页、APP客户端都有专门的娱乐版块讲述娱乐圈的故事,“泛娱乐化”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点。[3]娱乐明星的各种新闻层出不穷,电视频道、手机客户端无时无刻不在报道明星的新闻。人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娱乐大爆炸的时代,娱乐明星的新闻甚至比作家、科学家更受人关注。电影、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将娱乐化推到了更高的结点,各种影视作品、综艺节目涌向观众。微博平台本质是舆论平台却成了娱乐明星娱乐大众的平台,上百万、上千万的粉丝,娱乐明星的一件小事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毫无疑问,新媒介的交互性,自媒体化的特点,导致了我们生活在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二、新媒介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现状

语文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人文性则是指语文促进人发展的范畴,一个社会的人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学到了文化、道德、情感、礼义廉耻等具有社会性的范畴。在新媒介语境下,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呈现了弱化趋势,出现了以下现象。

(一)语文学科地位下降

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中大学英语是必修课而且是公共课程之中最为重要的。每一个学生在大学都必须学习,当然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须学好英语这门世界性的语言。但是,与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四年的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的地位可谓微乎其微。许多高校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甚至有的大学根本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语文学科,具有着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化子民的作用,在大学中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是我国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当下社会人情关系淡漠、社会信用缺失与大学语文教育的不被重视有着密切关系。

(二)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应在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弱化的当下,语文学科本身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在现有的语文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出现了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之中的工具性可想而知,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中都是重头戏,教师的教育目的也就倾向于让学生多拿分。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分数至上,分数才是未来的敲门砖,因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充分发挥。大学本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的语文教育注重的不应该是分数,而应该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应是传统文化的研习以及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但是,与之相反,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一门选修课大学语文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是当做一门可以提高学分的科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而不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育方式落后,教师被边缘化

新媒介语境下,大学生无时无刻不被手机、电脑互联网终端等支配着,甚至上课都无时无刻不盯着手机,浏览各种网页。在此背景之下大学的语文教育却仍然延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播放多媒体,向学生讲述文章段落、中心句、中心思想,播放视频,规定学生必学的课文等。这种教育方式与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因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的语文教师也就随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严重的边缘化了。许多高校对语文学科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不会派遣专门的老师给学生授课,大学中很多语文老师都是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讲完课走人。语文课程得不到重视,语文教师被边缘化,最终导致语文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是一门可以获得学分的普通课程,语文课程的价值还在于它的工具性,人文性没有得到重视。

三、新媒介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应对

(一)重视人文性培养

当今市场经济和娱乐大众文化流行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新媒介语境下,学生无时无刻不被广告、明星所影响,最终导致大学校园中,学生之间攀比成风,手机、衣服、鞋子、电脑、包包都成为相互攀比的对象。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出现了一种攀比趋势,手机一定要最新的苹果,包包、化妆品一定要一线大牌,才显得“有面子”。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难以支撑“有面子”的奢侈生活,于是衍生了新的社会现象“网贷”。男女生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欲望,不惜通过网络借高利贷,代价是高利息,拍裸照等,一旦规定时间内没有还清欠款,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无限放大。近期,大学生因网贷无法还清而自尽的新闻频频出现。此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作为一个大学生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修身,即提高自己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学会做人。当下在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与大学生中语文课程缺失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大学中应当重视语文教育,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学会做人。

(二)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新媒介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信息大爆发,互联网个体化,大学生每天接收来自世界各国的信息。然而,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还没有形成,面对众多的信息往往无选择的全盘接收。对于还没有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无法分辨好的与坏的,有用的和无用的,因此大学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科的教育,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去分析社会,辨别社会,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去应对社会。

(三)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

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教育方式落后,语文教师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因此,要改变大学语文的现状,必须重视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师的素养应当包括两个范畴:一是能力素养;二是职业道德素养。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注重能力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力,只有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时刻牢记自己应当上好语文课而不是应付了事。如何提高大学教师的素养?首先,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大学教育机构必须招聘有能力的语文教师来教授学生。语文教师必须是语文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其次,在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师中加强教师的素养培训。高校应该开设大学语文教师培训班,对现有的大学教师进行能力的评估和有计划的培训。只有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教师才能够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朱飞.新媒介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思考[J].学术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7:64-66.

[2]张高杰.新媒介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7):105-108.

工具媒介范文篇7

一、媒介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所指的媒介不仅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也包括了被誉为新媒体的手机、互联网等媒体。近年来,伴随媒介在农村的进一步普及,媒介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如下角色。

(一)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工具的媒介

农业科技信息作为对农传播信息的一种类型,通村扩散,而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承担着信息沟通、信息展示和学习的功能。首先,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交流的工具。媒介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媒介在人的日常交流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同样依赖于由媒介搭建的信息通路。这体现在:一是媒介是农民与科技工作者、专家沟通的重要工具;二是媒介是农民之间进行农业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三是媒介是农民对外进行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的重要工具。以“12316热线”为例,当农民遇到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时,只需要通过电话或手机拨打热线咨询相关专家就可以得到解答。吉林省于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通该热线,据报道“2009年,热线日均通话量平均1万次,最高达到2万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等问题比例达99%。专家除接听电话外,还积极参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定期为报纸提供文章。通过热线服务,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3]类似的农业科技服务热线遍布全国,因为方便了农民的信息咨询需求而被戏称为“农技110”。日前,在云南边疆调研时发现,西双版纳景洪市城郊的“克木人”自然村,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协助下,于2008安装了卫星视频工具,即使远在边疆也可以和国务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汇报和交流。其次,作为农业科技信息展现和演示的工具。以电视、电影和电脑为例,媒介具有多媒体信息展示的功能,能综合影像、音效、动画等手段进行信息展示。对于抽象的科技信息、技术操作还可以进行电脑模拟,使抽象的科技信息形象化,难度大的操作简易化,枯燥的信息趣味化。如2010年5月17日晚,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千蚌村忙品的三个村民小组就在政府工作人员组织下观看了科技影片。[4]与传统的科技信息座谈会和简单的说教相比,观看科技影片无疑丰富了科技信息演示的手段。最后,作为农业科技信息学习的工具。内容涵盖丰富的农业科技书籍、报刊和杂志是学习农业科技的重要工具。2007年,由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在全国开展的“农家书屋”工程,“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5],笔者在西双版纳景洪市曼暖点自然村调研时发现,自从村里设立“农家书屋”之后,村民们可以借阅农业技术、自然科学、日常百科等方面书籍和音像制品,从借阅记录来看,农业技术和日常百科的图书音像资料最受村民欢迎。此外,现代媒介还提供了像远程教育、手机科技报、互联网农业科技专家系统等手段的远程农业科技学习方式,丰富了农民的学习渠道和手段。而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则分别推出了内容涵盖农业科技、农业气象等方面的“农信通”、“金农通”、“信息田园”短信服务,使得农民可以不出家门而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的学习。农业专家系统是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科技系统,用户可以通过专家系统进行学习,或查询信息解决农业生产过程遇到的相关问题。

(二)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介

作为信息的载体,媒介是承载、记录和保存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如农业科技报、知识手册、书籍、宣传册、宣传栏、电视节目、电影、音像制品、有线和无线广播、电子显示屏、网站、手机报等。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具有信息存储容量大、内容丰富、展现方式生动多样、流通广、容易长期保存(个别媒介除外)等特点,媒介能够保存和记录农业科技信息,同时提供较低成本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由于不同的载体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方面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特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受众来说,应适当考虑不同媒介的搭配和使用。通常来说,纸质媒介需要受众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识字数量,并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适合文化层次较高、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受众。广播需要受众掌握普通话,并具备一定的速记能力,适合农业科普知识的普及而不适合复杂的科技演示。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需要受众掌握相对复杂的媒介使用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因此,适合于能较快掌握操作技术的受众。音像制品和电视、电影的信息展现相对来说更通俗、生动、形象化,对受众的素质要求也相对较低,既能适应复杂的科技演示,也可以进行科技知识普及。因此,音像制品和电视、电影更能够被大部分农村受众接受。另外,不同的载体对硬件的要求不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各自的特点,同时充分考虑建设的地域环境和投入成本。

(三)作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媒介

媒介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手段和载体,同时也是农业科技信息重要的资源和来源。媒介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并且在更新和传播最新农业科技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来说,媒介还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科技实践案例。无论是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还是农民来说,媒介提供了海量的农业科技信息。先不说数不清的农业科技书籍、杂志、报纸,仅仅是涉农的网站数量就将近2万个,[6]几乎所有涉农网站都或多或少编辑有农业科技信息,这还不包括农业科技报道的统计数量。另外,还有专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图书资料库、专家数据库等专业的数据资料库,可以说媒介是农业科技信息重要的信息来源。媒介被誉为社会的瞭望哨,农业科技信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需要不断更新,媒介在农业科技信息更新、信息查询、译介国内外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国内“三农”问题和对农传播的复杂性,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摸索。媒介以便捷、低成本的渠道为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提供了各类研究案例。

(四)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重要影响力量的媒介

1.媒介放大了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范围媒介,尤其是大众传媒能有效提升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由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策划执行,并连续进行了12年的全国收视率调研显示CCTV-1、CCTV-7等6个央视频道的覆盖人口均超过10亿[7],从理论上说,通过这些频道传播的信息可以获得超过10亿人口的关注。本文的调研也显示,即便是在云南许多交通不便的乡村,CCTV-7的农业节目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许多调查对象甚至明确指出CCTV-7的农业科技节目是他们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

2.加快了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更新速度通过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通常由固定的设备完成,因而到达率高、准确度高、针对性强。以“农信通”[8]为例,笔者在云南西双版纳调研期间正是“稻飞虱”疫情突发的高峰季节,当地农业部门通过“农信通”短信平台及时编发了一系列与“稻飞虱”相关的知识和防治办法,全州超过55000名[9]订阅信息的农民,可以及时了解疫情最新情况,并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另外,媒介加速了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如一篇题为《云南发现木本经济植物新种》[10]的新闻报道了云南发现的经济植物新种的过程和情况,及时更新了相关领域的信息。另一篇题为《小麦专家张平治传授冬季田管要诀》[11]的新闻则第一时间报道了发生在安徽的小麦受灾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出了小麦防冻的管理要诀,为冬小麦的灾害预防与管理及时提出了解决方案。媒介极大地加速了农业科技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

3.媒介能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尔(Lasswell,1948)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协调功能,他指出“大众传播以其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1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包括农村受众的参与。联络和协调其间的各种力量和关系,媒介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一篇题为《县科协开设“专家咨询热线电话”及时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3]的新闻报道了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农民通过该县开通的“专家咨询热线电话”反映玉米出现大面积病情,负责热线的县科协及时找来专家为农户排忧解难的事件。2012年,《南方都市报》的一篇题为《农田种植草皮富了眼前伤了环境》的报道则反映了洪梅镇农民将自家农田出租给他人种植草坪,长此以往将给土地带来极大破坏的情况,该报道被三农直通车、新浪网等媒体先后转载,引起社会的重视,报道的最后记者编发了专家提出的无土草坪栽培解决方案,并提醒当局关注此事的影响和后果。媒介能及时反映和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能发挥第三方协调的功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4.媒介营造了一个“科技致富”的舆论环境尽管国内的媒介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方面尚有诸多不足,媒介也并不是传递“科技致富”观念的惟一渠道,但不可否认媒介在营造“科技致富”的舆论环境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功效。学者贺倩在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在欠发达地区55%的村民渴望通过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脱贫致富”[14]。本文此前在云南农村调研时发现超过9成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重要或非常重要。有了信息可以“改变思想”“、充实自己”、“用信息做生意”、“用信息找钱”是较为普遍的回答。与之相对应的是超过90%的调查对象都看过“致富经”栏目,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自认为是该栏目的忠实观众。在回答“您现在最需要哪方面的信息?”时,排在最前面的是“致富信息”,其次是“技术信息”和“健康信息”。国内无论是新闻节目、电视剧、广播、报刊内容,还是村里的宣传栏,墙体广告都能找到“科技致富”的宣传内容。长期以来,媒介不遗余力地宣传有助于受众产生“科技致富”的共识。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作为基础,才会产生对信息的渴望和获取行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也使得科技信息工作者的工作在农村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工具媒介范文篇8

关键词:新传媒时代;交通新闻采访;创新;策略

新传媒时代,媒介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以往的传媒格局,催生了一批以此为基础的新型传媒工具与媒体,并促进了各媒体间的融合,呈现出信息传递迅速、媒介融合加快、互动性强等新特征。在此背景下,当前主要凭借传统媒介工具进行采访的交通新闻采访工作呈现出许多弊端,这表现在新闻采访与制作理念落后、采访方式单一、内容不够接“地气”、记者素养亟需提高、忽视对新传媒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由此,探讨如何借助新传媒时代的新观念与技术来创新交通新闻的采访工作变得十分必要,它对于推进交通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传统新闻理念,树立新型媒体思维

新闻采访创新的关键首先在于采访记者需突破传统新闻理念,树立新型媒体思维。当前许多交通新闻记者还抱持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理念,观念上的陈旧极大制约着目前交通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采访工作者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来改善这一情形:首先,树立“对话”式的新闻制作观念。过去的交通新闻制作多以媒介方为主体,注重的是自己的传者角色,相对忽视受众的信息反馈与互动;新时期,时代的发展要求交通新闻的制作应从以往的只顾自说话,转变到“对话”的新闻制作观念,因而其新闻制作应以受众为中心,注重利用新媒介工具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了解其新闻需求,以更好服务于交通新闻的受众。其次,树立“双向互动”的新闻传播理念。以往的交通新闻工作者多将新闻传播视为向受众的单向线性传播,其传播途径与形式也单一。新时期,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与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特征将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推动交通新闻传播的数字信息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实现交通新闻记者与受众的良好互动。

二、创新新闻采访方式,改进新闻采访内容

采访方式单一、采访内容不够“接地气”是交通新闻采访工作长期存在的问题。传统媒体受限于其观念与媒介工具没有与时俱进,在进行交通新闻采访时,多采用单一采访形式,这阻碍了交通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在新传媒时代,媒介技术的多样化与融媒技术的理念可丰富交通新闻的采访方式。一方面,新闻记者可利用各种新出现的媒介工具进行采访,提高其采访效率;另一方面,媒介技术产品的简捷化与普及使得生活中的每一人都可成为交通新闻的采访记者,这既丰富了交通新闻的素材来源,又能最迅速地记录交通资讯,为交通采访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另外我们以往以制作方为本位的制作理念使得交通新闻采访在内容方面不够贴近百姓生活,交通报道用词也过于专业,拉远了与新闻受众的距离。在新传媒时代,大数据技术可帮助新闻工作者详细了解受众的交通信息需求,交通新闻记者可借此来安排采访内容,并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观众传播信息,以更好服务于交通新闻的受众。

三、提升采访记者素养,打造高效采访队伍

采访记者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采访工作创新的进展,因此提升采访记者的素养对于促进推进交通新闻的采访工作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新传媒时代,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检索出受众需要的新闻信息至关重要,这对于新闻记者的知识素养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采访记者应多利用工作外时间阅读专业书籍,不仅是加深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了解,还应多涉猎各科相关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同时还应多训练自己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摸索如何将新媒介工具应用到自己的采访工作中。另外,目前许多记者采访技巧掌握不够,这使得他们无法胜任新传媒时期复杂多变的采访任务。新时期的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交通新闻采访记者可利用各种新出的媒介工具与技术来不断丰富和创新自己的采访技巧,如结合新旧传媒工具提升采访工作效率、采访时借助新媒体即时了解社会的舆论趋向、利用新媒体及时了解受众想法,以增强采访工作的互动性等。

四、注重传媒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新闻采访归根究底主要为一种利用传媒技术进行信息采集的活动,传媒技术的创新可以加快推动新闻采访工作创新的步伐。因此交通新闻采访工作者应重视传媒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应有重视传媒技术创新的意识。目前交通新闻工作者对于技术的引进,主要为外界的被动推动,没有借鉴新发展的媒介技术的主动意识,管理者应鼓励采访人员多去了解媒介技术的最新进展,奖励相关的技术创新工作,并树立起注重技术创新的理念;其次,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新闻采访工作依赖于传媒技术的运用,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创新交通新闻采访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无论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还是在采访活动中,或是采访后的整理工作,这中间每一步采访工作者都可利用现代传媒的新技术来提高其工作效率。另外,交通新闻采访部门还应积极借鉴新媒体的技术与资源,尝试将其与交通新闻采访进行融合,实现各媒体间的资源共享,满足交通新闻受众日益多元的新闻需求。

五、结语

新传媒时代,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新型媒体的不断涌现无疑极大加剧了新闻媒体竞争的格局,同时也为各种新闻媒体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交通新闻采访工作者应积极借鉴新传媒技术与理念,创新采访工作,推动交通新闻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楠.地方台交通新闻要因时而变[J].视听纵横,2016(05):113-114.

[2]武斌.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03):259-261.

工具媒介范文篇9

关键词:艺术创作绘画数字化数字绘画

1946年第一台数字化计算机“电子数字集成和计算机”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在这60年里,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个人电脑进入家庭,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不断开发,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数字化也在迅猛发展,艺术家把数字技术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从而改变了传统艺术绘画创作方式,也使艺术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

一、传统绘画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游戏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创造虚拟人类生活事件的文化活动过程。创作出的文化产品称为艺术品,要想创作出公众喜爱的艺术品,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的语言技艺水平和创造新的语言风格。高水平的语言技艺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能够使创作出的虚拟事件在描绘上准确生动和别具特色,从而使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才能够有效地创造出一定内容和特色的艺术作品。

2.绘画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借助于可被利用的物质材料和相应的制作方法以创造艺术形象,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各种绘画工具以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绘制手段,将颜料、墨汁、油墨及其他有色物质描绘和移置到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或图像,创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并具有—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艺术形象。绘画艺术从材料、工具来分,其种类主要有: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等。

二、数字绘画艺术沿革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和处理,或以数字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便于今后操作和处理。数字绘画艺术是以电脑作为绘画艺术创作工具,通过运用一定的电脑程序,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把每个像素用若干个二进制数码进行编码而形成虚拟的视觉图像,并进行输入和输出。

1951年首台供商业应用的电子计算机获得专利,除了大量深入的技术研究,也偶尔涉及音乐和视觉艺术。由于大多数研发人员是科学家,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所以早期的电子艺术的美学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可。美国年轻研究员诺尔可以算作第一批“数字艺术家”,他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1963年用电脑绘出抽象图案《高斯二次方程》,尝试着在二维的画面中表达三维的空间。此时电脑对大量的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技术上比较难掌握的机器,数字计算机绘画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还只是模仿传统媒介,并没有用来进行主流艺术创作、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和新的价值观体系。

随着电脑功能被进一步开发,艺术家逐渐利用电脑作为程序控制工具,将天幕当成画布将镭射光束作为画笔进行艺术创作,如德国艺术家皮尼的《奥林匹克彩虹》,美国艺术家巴拉德的《视觉化时间》。严格来讲,他们在本质上仍然以传统媒介为主,并非是在进行艺术与科技的探索,而是琢磨如何通过运用电脑这种时髦机械来迎合当时大众的口味。

1990年以来,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并且越来越容易使用,新一代艺术家对电脑操作不再陌生,逐渐将其变成创作工具或者媒介。艺术创作过程从单纯地模仿传统媒介走向利用电脑程序在电脑中创作或自动生成,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绘画和雕塑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每次革命均来自于概念和材料的不断发掘和更新,数字艺术这种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

杜桑以来,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以来,真现实和虚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是以电脑为技术支撑的电子时代的新媒介,是艺术摆脱以视觉为中心的束缚过程中的一大飞跃。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传统的图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不再突出。艺术品的价值存在于通过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交换之中,艺术家将把因特网当作最大的美术馆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当作直接向公众传播作品的工具。

三、数字绘画艺术的工具选择

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基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手段的更新,它直接跟数字技术的发展相关;二是创造理念的更新,它主要是指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变化。技术是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绘画软件的构成分为矢量图和位图两大类,Adobe公司的Illustrator软件、Corel公司的CorelDRAW和Painter是众多矢量图形设计和绘图软件中的佼佼者;Photoshop是制作和处理位图图像的最好软件。矢量图形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等不会失真;最大的缺点是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真图像效果。而位图图像能表现层次丰富、具有逼真色彩的照片品质图像,缺点是放大若干倍后会产生“马赛克”现象。图像质量决定于设置的分辨率(一个单位面积内所包含像素的个数)的高低,分辨率越高,图像就越清晰,信息量越大,文件也就越大。提高分辨率虽然可以使图像更清晰,但是,尺寸却会随着分辨率的增大而变小;反之,降低分辨率会使图像变大,画质会变得比较粗糙。像素数目、分辨率和图像尺寸可通过以下公式来理解。像素数目÷分辨率=图像尺寸。根据图像输出的要求,低的可设置72dpi的视频显示模式,高的可设置300dpi的打印机模式,还可设置高达2570dpi的照排设备模式。所以,多数艺术家采用Photoshop软件来进行数字绘画艺术创作。

结语

目前,人和电脑处于一种既矛盾又合作的关系中,电脑仍然在人的指挥下与人合作,艺术家利用电脑这种媒介进行创作。与传统媒介相比,虽然数字绘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基本原理(透视学原理、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等等)和其他艺术形式都是相同的。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千姿百态的表现手段、形式技巧和风格特色,无论哪种形式,它最重要的应是依赖视觉来感受和欣赏造型艺术,要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形式要完美结合,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同时还具有美感。在数字化绘画艺术创作中,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是会不断更新和贬值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数字化对创作观念产生的影响,只有通过研究技术进而深入研究创作理念方面的变化,才是具有价值的,使人从中受到教育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工具媒介范文篇10

关键词:艺术创作绘画数字化数字绘画

1946年第一台数字化计算机“电子数字集成和计算机”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在这60年里,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个人电脑进入家庭,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不断开发,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数字化也在迅猛发展,艺术家把数字技术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从而改变了传统艺术绘画创作方式,也使艺术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

一、传统绘画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游戏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创造虚拟人类生活事件的文化活动过程。创作出的文化产品称为艺术品,要想创作出公众喜爱的艺术品,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的语言技艺水平和创造新的语言风格。高水平的语言技艺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能够使创作出的虚拟事件在描绘上准确生动和别具特色,从而使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才能够有效地创造出一定内容和特色的艺术作品。

2.绘画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借助于可被利用的物质材料和相应的制作方法以创造艺术形象,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各种绘画工具以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绘制手段,将颜料、墨汁、油墨及其他有色物质描绘和移置到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或图像,创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并具有—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艺术形象。绘画艺术从材料、工具来分,其种类主要有: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等。

二、数字绘画艺术沿革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和处理,或以数字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便于今后操作和处理。数字绘画艺术是以电脑作为绘画艺术创作工具,通过运用一定的电脑程序,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把每个像素用若干个二进制数码进行编码而形成虚拟的视觉图像,并进行输入和输出。

1951年首台供商业应用的电子计算机获得专利,除了大量深入的技术研究,也偶尔涉及音乐和视觉艺术。由于大多数研发人员是科学家,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所以早期的电子艺术的美学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可。美国年轻研究员诺尔可以算作第一批“数字艺术家”,他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1963年用电脑绘出抽象图案《高斯二次方程》,尝试着在二维的画面中表达三维的空间。此时电脑对大量的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技术上比较难掌握的机器,数字计算机绘画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还只是模仿传统媒介,并没有用来进行主流艺术创作、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和新的价值观体系。

随着电脑功能被进一步开发,艺术家逐渐利用电脑作为程序控制工具,将天幕当成画布将镭射光束作为画笔进行艺术创作,如德国艺术家皮尼的《奥林匹克彩虹》,美国艺术家巴拉德的《视觉化时间》。严格来讲,他们在本质上仍然以传统媒介为主,并非是在进行艺术与科技的探索,而是琢磨如何通过运用电脑这种时髦机械来迎合当时大众的口味。

1990年以来,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并且越来越容易使用,新一代艺术家对电脑操作不再陌生,逐渐将其变成创作工具或者媒介。艺术创作过程从单纯地模仿传统媒介走向利用电脑程序在电脑中创作或自动生成,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绘画和雕塑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每次革命均来自于概念和材料的不断发掘和更新,数字艺术这种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

杜桑以来,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以来,真现实和虚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是以电脑为技术支撑的电子时代的新媒介,是艺术摆脱以视觉为中心的束缚过程中的一大飞跃。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传统的图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不再突出。艺术品的价值存在于通过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交换之中,艺术家将把因特网当作最大的美术馆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当作直接向公众传播作品的工具。

三、数字绘画艺术的工具选择

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基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手段的更新,它直接跟数字技术的发展相关;二是创造理念的更新,它主要是指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变化。技术是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绘画软件的构成分为矢量图和位图两大类,Adobe公司的Illustrator软件、Corel公司的CorelDRAW和Painter是众多矢量图形设计和绘图软件中的佼佼者;Photoshop是制作和处理位图图像的最好软件。矢量图形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等不会失真;最大的缺点是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真图像效果。而位图图像能表现层次丰富、具有逼真色彩的照片品质图像,缺点是放大若干倍后会产生“马赛克”现象。图像质量决定于设置的分辨率(一个单位面积内所包含像素的个数)的高低,分辨率越高,图像就越清晰,信息量越大,文件也就越大。提高分辨率虽然可以使图像更清晰,但是,尺寸却会随着分辨率的增大而变小;反之,降低分辨率会使图像变大,画质会变得比较粗糙。像素数目、分辨率和图像尺寸可通过以下公式来理解。像素数目÷分辨率=图像尺寸。根据图像输出的要求,低的可设置72dpi的视频显示模式,高的可设置300dpi的打印机模式,还可设置高达2570dpi的照排设备模式。所以,多数艺术家采用Photoshop软件来进行数字绘画艺术创作。

结语

目前,人和电脑处于一种既矛盾又合作的关系中,电脑仍然在人的指挥下与人合作,艺术家利用电脑这种媒介进行创作。与传统媒介相比,虽然数字绘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基本原理(透视学原理、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等等)和其他艺术形式都是相同的。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千姿百态的表现手段、形式技巧和风格特色,无论哪种形式,它最重要的应是依赖视觉来感受和欣赏造型艺术,要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形式要完美结合,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同时还具有美感。在数字化绘画艺术创作中,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是会不断更新和贬值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数字化对创作观念产生的影响,只有通过研究技术进而深入研究创作理念方面的变化,才是具有价值的,使人从中受到教育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