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8:29:02

躬读范文篇1

“”结束后的二十年来,语文教改的气氛十分活跃,新的“理论”、“观点”、“主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法、课型、模式层出不穷,大有使人——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之感。然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并不能令人满意。“耗时多,效率低”几乎成了对语文教学众口一词的评价。语文教学处在困惑之中,必须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新的出路。

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阅读的一般规律。拿到一篇文章,怎样才能解其道悟其文呢?显然只有读。首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这是解道;在此基础上,再下一番细读深思的功夫,加深对形式的理解,这是悟文。中学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读一篇篇文章,自然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情况。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对教材有理解不透,领悟不深之处是必然的,正常的。因此,教师的讲是不可缺少的,这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人所共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读书(当然还有听、说、写方面的目的)不用教师讲而能解道悟文,即达到叶(圣陶)老说的“用不着‘教’”的境界。显然,这种读的能力只有在反复读的历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读也就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应该读讲结合,以读为主。读应是首选的方法,凡学生能读懂(达到教学要求)的,就要让他们认认真真去读;凡经教师启发点拨后能读懂的,就要在适当启发点拨后让他们读;即使教材的难点,需要重点讲解的地方,也要在讲解之后让学生通过读加深理解,尽可能地把教师讲的内容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读,应该是学生课堂上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基于此,不少人把语文教学(作文课除外)叫做阅读教学。至于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准。首先,是何处讲要选准。一定要讲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能读懂的,万万不可以讲代之。其次是讲的广度和深度要把握准。不足固然不好,过了头,讲得太多,太深,代替了学生读,限制了学生思考,也不好。二是要有启发性,要以“讲”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处在十分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去解道悟文。

当然,强调学生读,绝不意味着教师撒手“放羊”,听之任之,而是要给予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读的质量;读也不仅仅是放声念,而应是包括吟咏背诵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读更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应是读中有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反复玩味,不断加深理解与领悟。

二、少阅无读的教学

“”后的二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方法课型模式虽然繁多,其中也不乏确有实效者,但就多数而言,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重讲轻读。讲成了课堂的主角,乃至独角,读被严重削弱。阅读教学,少阅无读,名存实亡。其实,这种情况并非始于“”之后,可追溯到白话文刚用做教材的时候。这里,对建国后的情况略加分析。

五十年代,有以讲析课文内容为主的“红领巾”教学法;到了六十年代,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进一步发展的对课文政治因素的架空分析;“”之中,大讲特讲阶级斗争,课堂成了大批判的“战场”;“”之后,强调“双基”教学,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写法技巧等成了讲的主要内容。近半个世纪之中,讲的内容虽随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有不同侧重,但讲的地位没有改变,语文课堂始终是讲的一统天下。这种情况从高中到初中乃至小学高年级概莫有外,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三、难得文道真谛

以讲代读的危害是多方面存在的,根本的直接的危害便是难得文道真谛。请想,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强大的感染力,传神的描写,语言的风格,作品的韵味等等,等等,这一切是能够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的吗?在这里任何讲都是无力的,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琢磨,玩味,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才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所谓只可默会,难以言传,即指此而言。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在他们理解不深,领悟不到的地方,当然必须进行讲解,但讲解之后,仍要让学生去读,去琢磨,去体会,绝不能一讲了之。用以讲代读的方法教语文,犹如把梨子放在学生面前,只是喋喋不休地讲梨子的味道,却不让他们亲口吃一吃。不论你讲得如何生动形象,最终他们还是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梨子与其它水果有何不同。

无须多言,由于难得文道真谛,必然产生以下连锁反应:

厌学语文。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深处。”难得文道真谛,兴趣自然无从产生。再加上相当多的所谓讲,基本上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难免重复luō@①嗦)重述课文内容,二是用繁琐的提问肢解课文,前者并无多少新意,后者则或严重破坏了课文意境,或把血肉丰满的人物变成只有共性毫无个性的“僵尸”,学生听来如同嚼蜡,度“课”如年,这就更要使他们产生厌恶情绪。人们常说学生爱看语文书,不爱听语文课,原因就在于此。根据调查,在所有各门学科之中,语文是学生最少感兴趣的。

写作能力差。读是写的基础,读不能解道悟文,怎能写好文章?

降低练的质量。对课文理解领悟不深,自然难以很好地完成相应的练习。讲得多,把练挤到课下,既无教师指导,又无时间保证,这便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养成许多不良习惯,有的要带之终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写字姿势不正,便是其中之一。

等等。

种种危害的最后结果,便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低下。

四、原因分析

以讲代读这种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所以长期而普遍地存在,必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对教师作用的片面理解。

不少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讲书,讲得越多越深越细便是责任心越强,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有的甚至觉得上课不讲就无事可做,不像个上课的样子。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上述认识可能源于此。千年之前,古人对教师作用做出如此的概括,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都不容低估。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作用也必须有新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那就是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做知识的探求者,结论的推导者,真理的发现者,而绝不能把他们视为被动的接受“成品”的“容器”,一句话,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终学会独立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进取探索创造的精神,这是科技高度发达,竞争日趋激烈时代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教师作用中必不可少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比前更为重要。如此理解教师作用,自然不能让讲独霸课堂。

(二)夸大讲的作用

热衷于讲的老师,不论自觉与否,都极大地夸大了讲的作用。对此,叶(圣陶)老讲过一段极其深刻而形象的话,他说:“我还要说教师只管‘讲’这回事。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显然,这种认识是违背学习语文的规律的,叶老是不赞成的。他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切中语文教学的痼疾。

(三)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机械因袭

躬读范文篇2

“”结束后的二十年来,语文教改的气氛十分活跃,新的“理论”、“观点”、“主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法、课型、模式层出不穷,大有使人——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之感。然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并不能令人满意。“耗时多,效率低”几乎成了对语文教学众口一词的评价。语文教学处在困惑之中,必须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新的出路。

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阅读的一般规律。拿到一篇文章,怎样才能解其道悟其文呢?显然只有读。首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这是解道;在此基础上,再下一番细读深思的功夫,加深对形式的理解,这是悟文。中学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读一篇篇文章,自然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情况。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对教材有理解不透,领悟不深之处是必然的,正常的。因此,教师的讲是不可缺少的,这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人所共知,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读书(当然还有听、说、写方面的目的)不用教师讲而能解道悟文,即达到叶(圣陶)老说的“用不着‘教’”的境界。显然,这种读的能力只有在反复读的历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读也就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应该读讲结合,以读为主。读应是首选的方法,凡学生能读懂(达到教学要求)的,就要让他们认认真真去读;凡经教师启发点拨后能读懂的,就要在适当启发点拨后让他们读;即使教材的难点,需要重点讲解的地方,也要在讲解之后让学生通过读加深理解,尽可能地把教师讲的内容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读,应该是学生课堂上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基于此,不少人把语文教学(作文课除外)叫做阅读教学。至于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准。首先,是何处讲要选准。一定要讲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能读懂的,万万不可以讲代之。其次是讲的广度和深度要把握准。不足固然不好,过了头,讲得太多,太深,代替了学生读,限制了学生思考,也不好。二是要有启发性,要以“讲”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处在十分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去解道悟文。

当然,强调学生读,绝不意味着教师撒手“放羊”,听之任之,而是要给予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读的质量;读也不仅仅是放声念,而应是包括吟咏背诵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读更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应是读中有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反复玩味,不断加深理解与领悟。

二、少阅无读的教学

“”后的二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方法课型模式虽然繁多,其中也不乏确有实效者,但就多数而言,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重讲轻读。讲成了课堂的主角,乃至独角,读被严重削弱。阅读教学,少阅无读,名存实亡。其实,这种情况并非始于“”之后,可追溯到白话文刚用做教材的时候。这里,对建国后的情况略加分析。

五十年代,有以讲析课文内容为主的“红领巾”教学法;到了六十年代,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进一步发展的对课文政治因素的架空分析;“”之中,大讲特讲阶级斗争,课堂成了大批判的“战场”;“”之后,强调“双基”教学,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写法技巧等成了讲的主要内容。近半个世纪之中,讲的内容虽随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有不同侧重,但讲的地位没有改变,语文课堂始终是讲的一统天下。这种情况从高中到初中乃至小学高年级概莫有外,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三、难得文道真谛

以讲代读的危害是多方面存在的,根本的直接的危害便是难得文道真谛。请想,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强大的感染力,传神的描写,语言的风格,作品的韵味等等,等等,这一切是能够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的吗?在这里任何讲都是无力的,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琢磨,玩味,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才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所谓只可默会,难以言传,即指此而言。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在他们理解不深,领悟不到的地方,当然必须进行讲解,但讲解之后,仍要让学生去读,去琢磨,去体会,绝不能一讲了之。用以讲代读的方法教语文,犹如把梨子放在学生面前,只是喋喋不休地讲梨子的味道,却不让他们亲口吃一吃。不论你讲得如何生动形象,最终他们还是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梨子与其它水果有何不同。

无须多言,由于难得文道真谛,必然产生以下连锁反应:

厌学语文。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深处。”难得文道真谛,兴趣自然无从产生。再加上相当多的所谓讲,基本上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难免重复luō@①嗦)重述课文内容,二是用繁琐的提问肢解课文,前者并无多少新意,后者则或严重破坏了课文意境,或把血肉丰满的人物变成只有共性毫无个性的“僵尸”,学生听来如同嚼蜡,度“课”如年,这就更要使他们产生厌恶情绪。人们常说学生爱看语文书,不爱听语文课,原因就在于此。根据调查,在所有各门学科之中,语文是学生最少感兴趣的。

写作能力差。读是写的基础,读不能解道悟文,怎能写好文章?

降低练的质量。对课文理解领悟不深,自然难以很好地完成相应的练习。讲得多,把练挤到课下,既无教师指导,又无时间保证,这便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养成许多不良习惯,有的要带之终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写字姿势不正,便是其中之一。

等等。

种种危害的最后结果,便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低下。

四、原因分析

以讲代读这种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所以长期而普遍地存在,必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对教师作用的片面理解。

不少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讲书,讲得越多越深越细便是责任心越强,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有的甚至觉得上课不讲就无事可做,不像个上课的样子。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上述认识可能源于此。千年之前,古人对教师作用做出如此的概括,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都不容低估。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作用也必须有新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那就是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做知识的探求者,结论的推导者,真理的发现者,而绝不能把他们视为被动的接受“成品”的“容器”,一句话,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终学会独立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进取探索创造的精神,这是科技高度发达,竞争日趋激烈时代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教师作用中必不可少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比前更为重要。如此理解教师作用,自然不能让讲独霸课堂。

(二)夸大讲的作用

热衷于讲的老师,不论自觉与否,都极大地夸大了讲的作用。对此,叶(圣陶)老讲过一段极其深刻而形象的话,他说:“我还要说教师只管‘讲’这回事。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显然,这种认识是违背学习语文的规律的,叶老是不赞成的。他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切中语文教学的痼疾。

(三)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机械因袭

讲,是我国古代教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文言与口语有很大的距离,不讲,学生不理解,所以叶老说:“是文言,就得讲。”后来教材变成了白话文,“教法也有所变更,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化,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叶圣陶)显然,这是对文言文教法的机械搬用,违背了学习语体文的规律。教学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读(如何指导学生读语体文当然与读文言文不同),却被丢掉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从广泛的意义上论述学习,富有哲理,给人教益。如果专门谈论学习语文,则应该说:“耳闻得来终觉浅,绝知文道要躬读。”鉴于此,笔者愿借贵刊向同行们呼吁:讲独霸课堂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少讲多读。果能如此,语文教学必走出困惑,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

躬读范文篇3

挂职得挂心当官要为民

2000年9月,时任农行河南省分行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的董心奎受河南省委组织部的派遣,到西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

董心奎到任的第二天一大早,就一头扎到乡镇和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当了解到乡镇财政困难,农民负担过重的现实后,他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出发挥当地优势,找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使农民增收。

西平县是河南省小麦生产大县,但农民祖祖辈辈种植的小麦由于品种单一,增产不增收。董心奎提出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入手。他的想法得到县委一班人的支持。他把培育出了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9023”的河南省农科所傅为刚博士请到西平,研究试种“9023”。

秋后对“9023”小麦实行单收、单打,没想到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比普通小麦增产150公斤,每公斤售价比当地普通小麦高出1角8分钱,2万亩小麦比当地小麦品种增产300万公斤,农民增收180多万元,当年西平县就被确定为全省小麦良种基地县。2002年,全县扩大播种面积47万亩,全县增产小麦4700多万公斤,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2002年5月,全省优质小麦观摩会在西平县召开,西平县被确定为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年底和外商签订了小麦出口协议,从而实现了我国小麦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口。

两年多来,董心奎不做“走读”干部,牢记“挂职得挂心,当官要为民”,扑下身子为民办实事。他为发展当地经济不辞劳苦,先后引进农业科技、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5个,形成产值2亿多元,实现财政增收300多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力400多人。

浇花浇到根上帮扶帮到心上

2002年6月4日,是西平县轴承厂下岗职工陈静最难忘的日子。陈静和丈夫离异,左眼患病作了手术,右眼视力也不好,孩子正在读中学,书杂费都是向亲戚们东借西凑的。正当陈静面对阴沉的天而暗暗落泪时,没想到县委副书记董心奎带领工会干部走访来到家中。当了解到陈静曾评为地区“三八红旗手”和县“优秀共产党员”时,董心奎鼓励她失业不失志,战胜眼前的暂时困难。临走时,董心奎留下了200元钱。陈静眼含热泪地说:“党组织没忘俺下岗职工,话都说到俺心里去了。这些钱俺先补交党费。”听了陈静的话,董心奎也被感动了,对随行的工会同志说:“浇花要浇到根上,帮扶得帮到下岗工人心上,咱党组织啥时候也不能冷落了下岗工人啊!”

过后,为帮助陈静彻底解困,董心奎在县医院为她找了一份打扫卫生的活。陈静十分珍惜,不怕脏不怕累,埋头苦干,深受医务人员的赞扬,成为西平县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模范。

董心奎就是这样时刻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他无论是到工厂还是到农村布置检查工作,都要过问困难职工和贫穷农户的情况,为当地党组织出谋划策,帮困难职工解困和贫穷农户脱贫。

2002年9月的一天,董心奎来到环城乡检查工作。他了解到王店村有个叫魏孟举的孩子,父母双亡,跟着爷爷一起生活,因家境贫穷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为此,他来到王店村小学,当场把3000元钱交给村党支部书记手里,作为魏孟举读完中学的学杂费。

两年多来,董心奎走访了上百家农户和职工家庭,先后帮扶了6个困难家庭,资助5个贫困学生和两个孤儿。

摆个样子不如躬下身子

董心奎在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体会中写道:“我们为人民做事不能图形式、摆样子,摆个样子群众蔑视你,躬下身子群众信服你。”两年来他正是用一个共产党人躬身为民的形象,感染和带动了周围的一群人。

杨庄高中搬迁工程是西平县83万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事。老杨庄高中处在小洪河滞洪区,受地理位置影响,老师外流严重,教育质量下滑。西平县曾两次成立搬迁指挥部,都因资金和征地困难而搁浅。董心奎主持杨庄高中搬迁工作后,为筹措资金,他带领教育局长、高中校长六上郑州,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解决了启动资金;为规划设计,他和主管副县长两下京沪,土建40万元的设计费用只花11万元;为解决征地问题,他和常务副县长、政法委书记一起到农民家里座谈协商。

躬读范文篇4

其实对于《论语》许多人认为其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读过《论语》一书的人也是寥寥可数。自从县交通局组织人员学习于丹读《论语》视频以及书籍讲座后,我通过这次活动第一次认识到了如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理解与掌握《论语》的精髓。让我收益良多。

首先介绍下本次关于《论语》宽恕之道见解的主讲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于丹教授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出二千多年前《论语》内涵。她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并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于丹教授认为: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美好呢?

我们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心里的依据到底在哪儿。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跟他的学生曾子说,他说我道一以贯之。他说你知道吗?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个不变应万变,一以贯之,根本的出发点。曾子就心领神会,说唯,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门人和底下的同学就问他,说老师说的到底是什么呀,那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就给他们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个道理就是忠恕二字。何为忠,何为恕呢?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又该怎么办呢?就应该听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恕。

我们有一句俗语:世界上哪个不议论人,哪个又不被人议论。大家都会在私下里,飞短流长。孔子的学生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子贡,子贡方人,什么叫方?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议论短长。老师就说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你已经很贤达了是吧,已经贤达到可以去指点他人的短长,品评人物,老师我还没有做到,夫我则不暇。暇是闲暇,我现在还没有这个闲暇工夫,可以去品头论足,议论他人短长。我要是有点闲工夫,得先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

我听完后内心最深刻的感悟是做人要做一个忠诚而善于宽恕别人,检讨自我的人。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一个外在的标准,也不是忠诚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制度。他忠诚的是内心的道德判断,良知所在。孔子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保持一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而不是老怪罪别人,薄责于人。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这样,就会远离对别人的抱怨。

躬读范文篇5

“斑马线,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这样吧,干脆,我宣判,把你撤了,你也省事,节约资源嘛!”

斑马线被弄得一头雾水,丧气地出了法庭。路上,与红绿灯不期而遇。

“斑马兄,你为何如此沮丧呀?”

“灯兄,我命苦啊。刚被炒了鱿鱼。你又为何来法庭呀?”斑马线不解地问。

“一言难尽。我来找法官评理!”红绿灯边说边走进了法庭。

“法官大人,法官大人,我冤啊!人们乱闯红灯,根本忽视我的存在呀!”

“红绿灯,干脆,你也歇着吧。回家吧,我要睡觉了。”法官说完一挥手,“砰”的一声把关上了门,把红绿灯逐走了。

“法官大人……我话还没说完呢!”红绿灯的声音逐渐远去。

交警抱怨路人不听指挥;路人埋怨道路阻塞、寸步难行。法院里多了厚厚一叠交通事故案卷,法官终于从梦中惊醒了。

他把斑马线、红绿灯、交警、行人全部召集到了法庭。

法庭上。

行人开口了:“法官大人,没了斑马线,没了红绿灯,交警又不指挥,交通完全瘫痪,我们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交警不服气,愤怒地说:“我哪没指挥了,是你们根本不听我的!”

行人又说:“不是我们不听,是我们根本不懂你们指挥的内容。”

法官说:“不要喧哗!”

红绿灯愤愤不平地对行人说:“是你们乱闯红灯,法官撤了我们,才使得你们有如此多的借口!”

“是呀!”斑马线也站了起来,“要是你们不乱穿马路,会发生这么多事故吗?会让我们待业在家吗?会把这一切都搞得如此糟吗?”斑马线显然有些激动了。

法官惭愧地低下头,向前迈了一步:“好了,我懂了。陪审团的结果也出来了。”

“本庭宣判如下:

一、斑马线恢复本职工作。规定在各路段有斑马线处设置减速栏,以方便行人穿越马路!”

二、红绿灯恢复原位。规定延长绿灯时间,使车子不用等太久。

三、交警要勤恳端正,联合各传媒加强交警手势解读,宣传交通知识,普及交通法规。

四、处罚条例。交警开罚单,注意将车拦在路边;若情节不严重,可以让违章司机在原地大声朗读相关法规十遍,让他们印象深刻。

五、各有关人员注意遵守交通法规,多关注交通知识,将生命安全进行到底。

六、根据市区普遍违章停车现象。现规定,各区多设免费停车定位线,方便市民也有助于美化市容。

躬读范文篇6

张思德,一个红军老战士,在革命的队伍中为解放人民的事业奋斗着。我,一个基层的公务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同样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而他,似乎更平凡,也更伟大。他平凡,平凡在他的职业上——他干过炊事员,当过警卫员,与千千万万普通战士一样,行走在革命的队伍中。原创:他伟大,伟大在他的思想上——入伍十年,同年当兵的战友都已经提干,他却仍然在做饭烧炭,无怨无悔地履行着一位普通战士的职责,奉献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岗位上。是啊,砍柴做饭,哪比得上在战场上与敌拼杀来得壮烈;深山烧炭,哪比得上冲锋号里奋勇向前来得痛快。然而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张思德用信念、用行动、甚至用生命,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内涵,难道这不是伟大么?看电影《张思德》时,我流泪了,为他的平凡、朴实,更为他在平凡和朴实中谱写的伟大!也是在那一刻,我决心像张思德同志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人们在生活富裕、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却丢失了很多精神上的至为珍贵的东西。在这个时候,胡主席在全国上下提倡“八荣八耻”,不仅及时,而且绝对必要。“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八荣八耻人人须知……”当“八荣八耻”思想随着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时,我作为公务员,一个人民公仆,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为人民提供最好的服务。公务员,不是我们向往的头衔,而是我们肩上一份神圣的职责,更是人民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在我心中,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应该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联系到自身实际,我生活在人民群众身边,为人民利益而工作,人民群众再小的事,我都把它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只有这样去想,这样去做,才能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接待来政府办事的群众,为他们倒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尽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就是我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记得去年八月的一个星期天,一位大叔风尘仆仆地赶到政府,我当时正在值班,就急忙搬来凳子请他坐,并倒了茶水。他坐立不安、欲言又止。于是,我主动和他唠家常,谈生活,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长谈,终于弄清了他遇到的困难。原来,他的女儿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眼看开学了却始终没能凑足学费,要强的汉子几天几夜没睡了,为了女儿上学,他才硬着头皮来政府求助。于是我立即打电话请示领导,领导当即表示,一定全力解决他的困难。当我把情况告诉汉子时,他落泪了。送他走时,我往他手里硬塞了两百块钱,虽然我也并不富裕,但我知道这两百块钱对于他的意义更大。送他到门口,汉子突然回头向我鞠了一躬,原创:说:“这钱,我一定还上。”然后转过身,大踏步走了。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又一次体验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躬读范文篇7

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大得多。他又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主,而区区于法制之未以防之,……亦必不胜乎”。(《同安县谕诸职事》)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同时,他在《董蒙须知》和《训学斋规》中,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当前在大中学生中,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西方为榜样、是非标准差。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潜藏着信仰、信念、信任危机;爱国主义思想淡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滋长“蛇年风波”以及风波后影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应使他们真心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为崇高的事业而献身。这一代青年从幼儿园开始都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歌,小学、中学都进行政治教育,考试成绩都是八九十分。但实际情况怎样样呢?这需要我们深思,需要我们找到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要研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各进行哪些德育,怎样进行德育。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争取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矩和细则,既引导又防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和积善成德

朱熹对学生一贯主张教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他主张学生从八岁起入学,受小学教育,从十五岁起入大学,受“大人之学”的教育。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到了大学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小学中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习,并在实际练习中入手,以逐步培养其德性。反其长大,进入大学,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工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止于完善。所以他特别重视小学教育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子以前,小学没有书籍,是朱熹把古代贤人的所谓“嘉言善行”汇集记录起来,编成《小学》,内分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作为小学必读之书。此外还专为蒙童编写《蒙童须知》,内容切实可行,有助于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朱熹还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读了“四书”再读其他经书。儒家学者把“四书”视为学者必读之书,也实始于朱熹。可见他在对学生道理思想教育方面,十分重视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下而上达的原则。小学与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整体的。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扩充和深究。虽然程度有深浅,但内容却是一贯的。既是循序渐进,又是连续一贯,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这些对我们今天学校德育也是有借鉴的。

从目前学校的德育看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德育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德育方法是“关、管、灌”的铁三角。从大学生情况看来,有两方面表现较差:一是缺乏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有的人连最起码的公共道德、卫生常识都没有,志大材疏,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点应引起注意。据报道有的大学设有七个部门管理学生还没有管理好,这是因为中小学生没有打好底子,到了大学,还是抱着走。二是大学生的处世、办事能力差(不是指关系学那一套)。这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关。中小学不能只重视课堂教学,更不能死记硬背,高分低能、以开学率作为唯一标准,把中小学办成“升学预备班”,以智育代德育。而应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积小善成大德,积小德成大善。

三、致知和践行结合

朱熹自己做学问,就在于“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所以他教学生,也是从“穷理”与“笃行”入手。“穷理”即穷知事君,事父兄等理,因而他主张的穷理分为两个方面:

躬读范文篇8

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大得多。他又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主,而区区于法制之未以防之,……亦必不胜乎”。(《同安县谕诸职事》)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同时,他在《董蒙须知》和《训学斋规》中,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当前在大中学生中,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西方为榜样、是非标准差。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潜藏着信仰、信念、信任危机;爱国主义思想淡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滋长“蛇年风波”以及风波后影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应使他们真心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为崇高的事业而献身。这一代青年从幼儿园开始都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歌,小学、中学都进行政治教育,考试成绩都是八九十分。但实际情况怎样样呢?这需要我们深思,需要我们找到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要研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各进行哪些德育,怎样进行德育。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争取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矩和细则,既引导又防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和积善成德

朱熹对学生一贯主张教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他主张学生从八岁起入学,受小学教育,从十五岁起入大学,受“大人之学”的教育。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到了大学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小学中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习,并在实际练习中入手,以逐步培养其德性。反其长大,进入大学,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工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止于完善。所以他特别重视小学教育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子以前,小学没有书籍,是朱熹把古代贤人的所谓“嘉言善行”汇集记录起来,编成《小学》,内分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作为小学必读之书。此外还专为蒙童编写《蒙童须知》,内容切实可行,有助于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朱熹还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读了“四书”再读其他经书。儒家学者把“四书”视为学者必读之书,也实始于朱熹。可见他在对学生道理思想教育方面,十分重视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下而上达的原则。小学与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整体的。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扩充和深究。虽然程度有深浅,但内容却是一贯的。既是循序渐进,又是连续一贯,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这些对我们今天学校德育也是有借鉴的。

从目前学校的德育看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德育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德育方法是“关、管、灌”的铁三角。从大学生情况看来,有两方面表现较差:一是缺乏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有的人连最起码的公共道德、卫生常识都没有,志大材疏,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点应引起注意。据报道有的大学设有七个部门管理学生还没有管理好,这是因为中小学生没有打好底子,到了大学,还是抱着走。二是大学生的处世、办事能力差(不是指关系学那一套)。这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关。中小学不能只重视课堂教学,更不能死记硬背,高分低能、以开学率作为唯一标准,把中小学办成“升学预备班”,以智育代德育。而应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积小善成大德,积小德成大善。

三、致知和践行结合

朱熹自己做学问,就在于“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所以他教学生,也是从“穷理”与“笃行”入手。“穷理”即穷知事君,事父兄等理,因而他主张的穷理分为两个方面:

躬读范文篇9

【引子】曾听过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传说:最早以前,蜜蜂大多都没刺,温温顺顺,嘤嘤嗡嗡,煞是讨人欢心,而蜂群中偶尔几只带刺的,则被同伴视作“另类”,因那可恶的“刺儿”而被人们唾弃,然而,几经风雨,风经灾难,今天,忙碌于百花之中,造福于人类的不仅有那些没刺的,更多的却是那些“带刺”的蜂儿……

“我有刺儿!”

四月的一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踏着欢快动听的校园晨曲,穿过鲜花烂漫、蜂飞蝶舞的校园,我来到五(A)教室,“老师,您早!”随着一声清脆的问好,我看到了一位可爱的“小平头”,矮墩墩的身材,两只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稍黑的脸庞衬托得两颗大门牙儿出奇的白。他恭恭敬敬地向我鞠了一躬,然后望着我,足有五秒钟之久,似乎在企盼着什么,见我没反应,便怏怏地走了……这一天,我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上课,和孩子们谈心,跟孩子们一起活动……放学后,正当我带着一腔感慨与惊喜跨出校门时,又是那可爱的“小平头”挡住了我:“老师,今天你还我一个礼!”忽闪的大眼睛透着坚定与勇敢。他见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说话更显得不容置疑:“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今天早上……”我恍然大悟:“噢,谢谢你的友情提醒!”我感激地拍拍他的肩头:“叫什么名字?”“黄蜂,蜜蜂的‘蜂’,我——有——刺——儿!”“好,没刺儿,就不成其为蜜蜂,有个性!”我真喜欢上了眼前的孩子。“周老师,合作愉快!”他老练地伸出右手,这一举动着实让我感到突兀,但我还是很快地伸过手去,两只手握住了一起,我第一次领悟到师生间“平等”的真正内涵。他抽回手去,“周老师,再见!”再一次深深地鞠躬。“黄蜂同学再见!”我热情地向他招手,这下,他满意了,高兴得露着两颗洁白的大门牙儿欢快地跑远了……

半个月后的一天,实验课在五(A)教室进行,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为了这节课,我反复揣摩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为了体现“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我在课堂进入尾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把你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后选出我们班的‘金话筒’,上台一展风采。”一下子就跳出了“金小燕”,对!由她来读,准会为这节课锦上添花!民主推选开始了,有推选李琳的,有推选张雪倩的,有推选孙瑛瑛的……但我知道,他们的朗读水平远不如金小燕,于是我只能反复地“耐心诱导”:“还有更好的吗?”说着,便把目光在金小燕身上“锁定”。这时“小平头”“唰”地举手了,我如遇救星,迫不及待地让他发言,想不到,他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课?公开课!所以今天的‘金话筒’非‘金小燕’莫属!金小燕,上台威风去吧!这个嘛,地球人都知道!”说完,还来了一个经典的赵本山动作,课堂一下子骚动起来,全班哄堂大笑。今天,我结结实实地被“大黄蜂”狠“蜇”一口,面对这众多的老师、学生,我恨不得地上有个洞让我钻下去,但这又能怪谁呢?这一“蜇”确实刺到了我心灵的顽疾处,它让我反思了一次又一次……说实在的,公开课上的这一“黄蜂事件”是足以让我反思一辈子的。事后,我坦诚地告诉学生:“黄蜂这番话,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受益终生……”听完我的话,他却红着脸低下了头……

“刺儿被刺!”

六月份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动物组”的孩子选定的课题是研究蜜蜂,他们的口号是“勇敢地走近蜜蜂,以蜂儿为友!”“组员名单”一栏中,六位成员都勇敢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组长”一栏中,“刺儿黄蜂”这四个字赫然醒目。看到这一份活动计划,我既惊喜又害怕,喜的是孩子们确已做到“留心生活、关注生命”了。近几天,学校旁边的田野里开遍了不知名儿的野花,花香阵阵、姹紫嫣红,煞是美丽!引来了好几位养蜂人,这不,几十个蜂箱儿“一”字儿摆开,蜂儿出出进进,煞是繁忙!孩子们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把蜜蜂作为研究对象,无可非议;怕是说,蜜蜂可不是好打交道的“主儿”,弄不好蜇伤了人怎么办?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觉得有必要与小组成员商量一下:是否该取消这一活动?商量结果,我只得无条件地服从孩子们的决定,因为他们周密的活动计划实在让我叹为观止!一、搜集资料。他们已从图书馆、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蜜蜂的知识,其中一篇《怎样躲避蜜蜂的攻击》让我吃了一粒“定心丸”。二、采访养蜂人。养蜂人成天跟蜜蜂打交道,但不会被蜜蜂刺伤,孩子们已获得了养蜂人的经验。三、小组活动,服从安排。小组明确规定:小组活动由黄蜂同学“深入虎穴”“冲锋陷阵”,这样一旦出现意外(蜜蜂蜇人),就会使伤害降低到最小。末了,还有一条“法规”:“谁违背规定,一律除名。”下面落款为组长:黄蜂。三个星期下来,活动顺利开展,未见任何意外,这期间,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从图片到数据,内容详实,并且通过研究,他们自己解决了不少有关蜜蜂的许多难题,孩子们有了成功的体验。对研究蜜蜂这件事儿真是乐此不疲!第四周的一天中午,突然有学生向我报告:“‘刺儿’被刺!”我心急火燎地赶到养蜂点,只见黄蜂坐在地上,膝盖肿得像个大馒头,热情的养蜂人正在为他处理伤口,见到我,忙不迭地说开了:“老师,说实在的,我的这群蜂儿确实也够‘朋友’!你看,这么多天,跟孩子们相安无事……可这孩子,偏要一个个地去清点蜂窝小孔的数目,说什么要计算蜜蜂的采蜜量……我养这么多年的蜂,都没去思量过……这不,惹怒了蜜蜂,可要吃苦头了……”见我满脸焦急,黄蜂却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小精灵还真青睐于我,据说,被蜂一蜇,关节炎就会痊愈……”他微笑着,又露出两颗洁白的大门牙儿,但我看得出,他笑得并不轻松。以后,他严格按资料上所说的治疗措施去做,不到一星期,膝盖上的“大馒头”不见了,这下,又轮到他自鸣得意:“这种体验,唯我独占!”不久,他的一篇科普小论文《蜜蜂》获得了市级一等奖。“刺儿被刺”事件虽然很快过去了,但我想,它留给黄蜂自己,其他的孩子,乃至我这个老师太多太多的东西却永远不会过去……

躬读范文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熏染作用,置身于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就会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第一次进入华中校园的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面积仅有65000平方米,但园内每处布置都匠心独运,体现规划者的思想。跨进校门是一条长几十米的文化长廊,两边是镶有玻璃的橱窗,是各科组的园地以及学校发展蓝图。校道两旁种植着历届校友种植的景观树,有白玉兰、香樟、大王椰;要两人才能合抱,枝繁叶茂,婀娜多姿是木棉树,种植于上世纪60年代,人们常说木棉花开预示学校的兴旺。沿校道走入高一、高二教学区,这是“梦园”,华中人说是梦开始的地方。种植着樟树、荫香、罗汉松、芒菓树,色彩斑斓,层次分明。两旁石凳,可以晨读、闲坐,紧凑有序,幽静别致,精神豪气,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从南端向北远眺,一幢幢建筑,鳞次栉比,红墙黄瓦,彰显王者气势。锡麟楼,学校的行政办公指挥中心,稳固、墩厚、质朴,其貌不扬,正上方悬挂着校训“尊道厚德,博学善思”,八个大字美观大气,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喧嚣之中恪守着清高,平凡之中蕴含着活力,低调之中孕育着壮美。这是华中人务实进取的写照,也是华中人必须坚持的位置。拾级而上是融中西建筑风格,设计独特、典雅的一百周年纪念大楼。她的设计古色古香,巧夺天工,是61届校友———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其先的杰作。百年楼依山而建,固势成形,前后映衬,制高点被设计成形似“博士帽”。站在塔顶可以俯瞰全镇:蜿蜒的205国道,雄壮的广梅汕铁路,笔直的何梅高速,如彩带飘飘,令人遐思无尽。远处正南方是南越王赵佗的长乐台和明代的狮雄山塔,与“博士帽”遥相呼应,成三足鼎立之势。多年来,学校精心打造塔顶文化,校长与学生同登塔顶,共抒情怀,激励和鞭策学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从华中小舞台走向世界大舞台,成为学生心中神秘而热议的话题。百年楼内的主题花园———笑园。园中有总理的石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激励着一届届高三莘莘学子志存高远,心系家园,报效祖国。园中种植的66棵含笑,见证了高三学子夏读三伏,冬读三九,勉励着他们笑对高三,笑迎高考,笑傲人生,冀望他们从华中出发,畅想美好人生……综合楼设施齐全,和平楼古色新韵,图书馆端庄肃穆,墙壁上一块块古今中外名言警句牌匾,温馨精美,激情励志,天下兴亡,我有责任,既展示了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深厚思想内涵,又鞭策着学生爱国爱校律已的思想怀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学宫文化:崇文重教,德文并重

一百年华中,六百年学宫。始建于宋朝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乐学宫,坐落在长乐县(今华城)城内紫金山下(今五华中学内)正南方。长乐学宫为古代传统风格的宫殿式建筑,是嘉应五属中规模最大的学宫。走进仪门,古牌坊雕刻精美,纹饰严谨,门上左右对称,图案祥和高贵,畔地中央是仿北京的金水桥建筑。走进大门,有东西两厢,中间大殿孔子与其子弟子路、颜回等雕像形神兼备。学宫有三扇大门,正中是状元门,左右两边为榜眼门、探花门。按明、清规定,平时三门紧闭。只有当地出了状元、榜眼、探花,金榜题名时才开启使用。清乾隆年间,长乐(五华)相继出了武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长乐学宫的状元门、榜眼门才开启使用。长乐学宫历史古老而悠久,底蕴博大而深厚,庇护和见证了百年华中的兴盛和发展,开拓与创新,给华中人以无限的自豪、骄傲和荣耀。一直以来,每逢新生入读,远游求学,升学考试,金榜报喜,师生必躬身前来行礼,虔诚膜拜,提振信心和决心,牢记先贤仁德爱人、崇文重教古训,勿忘天下责任,更好服务社会。2009年以来,五华县委县政府相继投资800多万元重修学宫,打造成梅州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营造出一个充满人文古意的建筑氛围。学宫学校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文德兼有。

三、管理文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文化实际上是人们心目中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作为学校管理由人治(这时学校管理者要晚眠早起,事必亲躬),到法治(即制度管人,不是谁权大谁说了算,而是符合这个标准才是对的),再到德治(墙上无制度,员工心中有制度),即文化治校,这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当这种情况出现以后,校长已无必要事必亲躬,完全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未来学校的发展,这样的学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一所好的学校,能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不仅仅是有好的校舍,较高质量等表面的东西,更主要的是管理孕育的内涵和文化散发的魅力。我校已有110年的办学历史,在传承发展、改革创新中积淀了深厚文化,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教职工坐班制度》《教职工请假制度》《教职工值日制度》《教学常规落实细节》《下班辅导制度》《班主任工作细节》《安全工作一岗双责》等。长期以来约定俗成,只要开学初学校统一部署,稍作调整,即可落实。当然,学校文化管理少不了人情味。多年来,我校积极构建“制度建设下的人文关怀”,如对于年龄超过50周岁或在哺乳期的女教师或家中有特殊情况的老师,学校允许其弹性管理;学校工会及时上门慰问生病教师,对老师子女升学就业提供适当帮助,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有利更好地开展工作。抓规范,导行为,创建良好校风,使学生管理务实求是。学校制订了《学生操行评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宿舍内务卫生细节》等,加强学生的考勤、午息、晚修、晚息、仪容仪表等制度的落实;以学生的一日安全为抓手,全天候严格跟踪;建立了宿舍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游泳安全等应急预案;坚持每期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每月一次安全隐患排查,逢会必讲安全,逢特殊天气必强调安全,印发安全知识小册子,举行安全知识竞赛;凡重大活动坚持谁组织,谁负责,谁参与,谁有责的管理责任,确保师生安全,确保和谐校园秩序。近年来,通过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尊师孝顺的感恩教育、勤学拼搏的励志教育等生动鲜活的专题活动,养成了人人讲卫生、事事讲安全、处处讲文明、件件讲落实的校园风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得到很好的阐释。

四、教研文化:立足发展,着眼未来

为学生的前途着想,为教师的幸福奠基,为学校的未来谋划,需要建设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因此,管理者必须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一是抓集体备课的成效备课组活动是落实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整体水平、避免老师单打独斗的有效途径。为使备课组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我校对备课组活动提出“四定五统一”的要求(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方法,统一测练考评),每周坚持一次集体备课。逢备课组会议时,对应的蹲科行政要参加相应的备课组会议,杜绝空有计划无活动、空有活动无内容、空有内容无效果的走过场现象,对无故不参加活动的老师每周行政会议通报。同时要求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结合起来,加强针对性,提升备课质量。二是抓听评课制度落实听评课是一所学校最经常、最直接、最有效的校本培训手段。根据我校的听评课制度,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校级公开课、年级公开课、推门听课“三管齐下”,实施形式多样的复式听评课活动。全员开课,全员听课,全员评课。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根据学校的要求,所有教师安排上一节公开课,规定各科组每周两节的活动时间,准时听课,及时评课,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收到较好的效果。新调入教师上亮相课。凡新调入我校的教师,不论资历、年龄,均要上亮相课,以促进他们适应华中教学,提高业务水平。对年轻教师进行结队帮扶,实行青蓝工程,要求他们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打实基础,五年向名师靠拢。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加各级教研会,外出教访,邀请市教育局英语教研员和广东省中学英语教师培训讲师团金牌讲师、东山中学英语教师李杏玲为我校英语教师上示范课,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优质课评比制度化。根据《五华中学优质课评比实施方案》,我校每学年举行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通过大张旗鼓的评比活动,引导、激励教师苦练基本功。三是抓常规教学的检查要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关键是要在常规教学上下工夫。我校通过抓有效课堂、有效作业和有效测评,构建有效教学链条。课堂结构优质化。课堂是落实常规,提升质量的主要途径。我校要求教师依据大纲,紧扣考点,上好每一节复习课,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到根基。要求适度练习,注意梯度,精讲精练,点拨梳理,每节课讲课不超过25分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复习思考。作业检查常态化。程度差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往往较差。老师不检查,少批改,学生就会懈怠,就会放弃。我校每周星期五下午组织高三行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测试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与改作情况,有效提高了复习课的质量,教学相长。测练安排科学化。根据各学科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每年3月下旬各学科可结束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以专项测练为主,落实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4月份进入第二轮复习测试,针对学生暴露的存在问题,通过专项训练、典型题型强化考点,构建知识体系稳步提升实战能力。5月份的第三轮复习,主要进行综合学科的临考模拟综合训练,提高高考的实战性。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突出综合测练的针对性、高考情景训练的模拟性,平时当高考。培优托中责任化。我校临界生多,始终把分类推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定临界生,建立跟踪档案,责任到人。要求课堂多提问,生活多关心,作业多批改,平时多招呼,树立临界生的自信心。对于优秀生,挑选骨干教师,充分利用时间,征求学生意见,在确保书本知识过关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扩宽、加深、延伸,力争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在高分层次上有新的突破。

五、行为文化:立德树人,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