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6:47:41

工程专业

工程专业范文篇1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咱也品质和职业道德。

(2)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3)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4)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5)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二)前言

在xx至xx学年第二学期末,自xx年12月1日起,我们进行了为期14天的工程测量实习。

这次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这次实习与以前的课堂实习相比,时间更加集中、内容更加广泛、程序更加系统,完全从控制测量生产实际出发,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在实习的第一天,由常允燕老师给我们做了实习的动员。在动员会上,常老师强调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水电校地理条件较复杂及建筑物密集等因素给本次实习带来的困难。并鼓励同学们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本次实习。还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本次实习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尺、脚架、经纬仪。当天我们就正式开始了室外的测量工作。

(三)实习建议

为期两个星期的工程测量学习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深刻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测区是我们重庆市永川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区,虽然测区比较大,基本上是整个学校,测绘图也是我们整个学校的平面图,为了能尽快地完成任务,我们小组星期六、星期天加班进行测量,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也并不感到累,也没有感到辛苦,反而还能自得其乐。

测量学首先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校期间在课堂上对测量学的学习,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四)实结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也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一、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二、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三、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工程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制药工程;工程伦理;教育工程

伦理,蕴含内容非常广泛,指从事工程活动中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工程师的道德观念,也涉及整个工程活动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超出活动预期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工程活动中的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在现代工程活动中,伦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工程伦理是工程认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雇主、公众、环境和社会所负的责任。目的是培育未来工程师正确的工程伦理价值观,令未来的工程师在职后的工程活动中"具有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形成以工程伦理的视角和准则来处理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而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及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逐渐培养形成起来的。前期人们在学校接受到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再进行强化、巩固。

1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制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化学合成制药在制药行业中一直独占鳌头,但化学制药工业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三废多,成分复杂,严重危害环境。虽然大部分制药企业已经获得了国际上通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但也有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对环境保护方面做得很少。而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有必要通过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药品和人类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制药行业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导致出现了多起药害事件,如“梅花K”事件、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欣弗”事件、“毒胶囊”事件等,这些案例无不反映出部分制药企业盲目追求利润,导致对人类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究其原因,也是他们缺乏伦理意识。

2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从学科方面来讲属于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它包含工程人员职业伦理教育、社会伦理教育和环境伦理教育三个主要内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相应的教学大纲,与一些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大多数高校和老师没有对工程伦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进行,或者是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时偶尔进行一些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体系不完善,从而导致工科大学生对于工程伦理知识的缺乏。也就导致了一系列工程事故。目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教师和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和学生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工程师能够将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工程就够了,而其他有关人文方面的知识与专业无关,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所谓的"工程精神"就是工作的精确度以及工作效率,认为优秀的工程师是要把产品做好,至于做产品过程中,对人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产品形成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都没有考虑。也有一些工程人员,为了谋求利益,忽视工程质量,以次充好。所以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样很可能导致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目前,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如药害事件,还有一些其他工程质量危害等。

2.2教学手段单一,亟待建立工程伦理案例库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授课,学生只听课。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手段,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学习效率也不高。而且,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自己的工程伦理案例库,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缺少必要的素材。这就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只能泛泛而谈,而学生听课后印象也不深刻,后期工作中责任感也不强。

2.3教学缺乏针对性

有些已经开设工程论学课程的高校,大多是以公开课形式,往往是很多工科专业一起上课。而事实上,由于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每个专业有各自的特点,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将工程伦理育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的工程伦理观。

3制药工程专业伦理教育途径

制药工程专业涉及到人类生命安全,针对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急需对制药工程专业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在这方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3.1转变制药工程教师工程理念,注重教师的工程伦理素质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谋生工具为重要目标,而忽视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制药工程专业教师转变工程理念,注重个人的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备课,结合具体事例,设定教学情境,增加教学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工程伦理原则与规范。例如,可针对药害事件,让学生去分析讨论,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由于工程伦理素质的缺乏,导致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

3.2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加强制药工程学生工程伦理学的教育

我们通过开设安全与环保、清洁与技术等相关的通识课程,提高制药工程学生的环保素养,增强其进行节能减排、绿色化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明白各学科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提升学生伦理意识,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伦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快速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为进一步的伦理判断打下基础。

3.3以制药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强化制药工程学生

工程伦理素养专业认证是对工程类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当前,实现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是中国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严格对照并遵循教育部教指委颁发的专业规范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制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学生毕业后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制药工程学生工程伦理素养,提高学生质量。总之,基于制药工业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使其具备工程伦理精神,明确工程伦理责任。我们要集合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共同的力量,为我国制药工程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培养出制药行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靖.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4.

[2]项昭保,伍晓玲.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5,43(1):190-192.

[3]伍接潮.我国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实践体系建构[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3.

[4]万翔,黄思琦,潘建红.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4):242-246.

工程专业范文篇3

传统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信息化技术和汽车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不足,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关联性,缺少交叉与渗透。因此,需要以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引入信息化技术、汽车新技术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新设计整合课程之间、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夯实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学科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将产业发展融入教学体系,强化新知识新技术的注入,探索课程间的内容整合、交叉与渗透。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和工程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在新的课程谱系中,突出课程内容整合,融入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强化实践教学与基础课程的关联性,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一年级课程主要为人文社科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及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图学等,其中工程数学与Matlab是应用于工程方面的数学,是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延伸,注重实用,是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二年级课程为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及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如工程软件应用(2D\3D)、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等。其中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改造了传统的机械制图测绘,增加了逆向工程三维模型重建与装配体运动仿真,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这一过程使学生对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有深刻理解。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了内容整合。三年级课程为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方向类课程及工程实践,如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其中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原理,且以“电池、电机、电控”为重点介绍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部件的结构及原理,为后续的汽车故障诊断奠定基础。四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及工程实践。包括汽车市场营销、大数据基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等。其中将大数据基础、互联网等技术融入汽车金融管理类课程中,体现更多的学科交叉与渗透。使得人才培养始终与技术发展、产业发展相适应。

2新形态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拓展教与学到课堂之外

工程教育强调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深度渗透,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大学慕课、微课、精品在线课程、SPOC等纷纷涌现,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主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课内主动探究和批判性思维,推进了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立了多门课程的线上资源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在学院四个专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极大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工程素质的提升。

2.1多门课程建立线上资源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工程图学课程以吉林省“金课”建设项目为契机,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平台,设计建立新形态数字化动态三维形体资源库。该模型库包括轴测图库和基于CATIA三维建模软件,建立的典型机械零件库和装配体模型库,并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零件结构和装配关系。资源库中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性认识,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三维形体与二维视图的联系,攻克学习难点,强化工程概念。同时,在线上课程平台,融入了教师课件基础资源、知识点精讲微课、习题集精讲微课、自测题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课内外学习。

2.2聘请资深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授课,优质师资资源共享

聘请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资深教授来我院授课,主讲教师经验丰富,各具特色,让学生分享到不同风格的教师授课,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拓思维,耳目一新,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聘请汽车制造领域企业高级工程师进校授课并开展前言讲座,将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分享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到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工程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3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淡化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方法,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采取课程内融入项目教学,课程间实践教学整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新模式。

3.1课程内,创新实验,项目教学,知行耦合

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引入创新性实验。以项目教学形式采用三维逆向建模软件,对零件或装配体进行数字方式表达和修改,实现零件的构型和装配体的虚拟装配,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借助虚拟装配模型进行分析,在软件中进行虚拟装配体的截面分析和碰撞分析,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如图2),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践意识培养。机械设计基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人文社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专业基础课程自然科学高等数学、工程化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热流体力学等工程基础工程图学基础、专业绘图基础、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测试技术专业核心方向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系统建模与仿真、汽车市场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服务系统规划与设计、二手车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汽车服务企业管理图1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础课程设计中,结合减速器设计项目,使每个同学进行全过程设计,包括功能分析、设计计算、工程建模与分析、绘制工程图样、项目汇报等。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设计工具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绘制齿轮油泵装配示意图绘制装配图绘制零件图零件建模、虚拟装配、运动仿真3D打印各零件齿轮油泵拆卸测绘、绘制零件草图图2以齿轮油泵为载体的项目教学内容体系。

3.2设置综合性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科交叉,多样竞赛

工程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机械产品创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引入课堂进行项目式教学。引入产品设计全过程的概念,将零件图、装配图与机构简图、结构简图联系起来。以功能设计和轻量化设计为主线,3D打印和数控加工为制造手段,学生间相互协作,以团队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加工。培养学生准确应用图形语言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不同竞赛模式、不同作品形式、不同时空模式的多元化学科竞赛内容引入实践指导范围,学生分成项目小组,由教师带队,分工协作主动设计与学科竞赛相关的作品,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层次互动,提升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3校企协作,需求融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工程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需坚持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以校企联合为核心,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商用车销售服务“1+X”职业技能认证。我们设置了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教学环节,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并获得A级考评员资格,借助企业商用车销售服务虚拟仿真平台,从商用车销售服务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具备完成商用车大客户交钥匙前的各项技能的能力。2019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商用车销售服务“1+X”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全员通过,成绩优异。构建以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为校外导师的融合教学团队,向企业人员征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邀请企业专家开展前沿技术讲座,聘请高级工程师开设专业课,并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指导,让企业需求、企业技能、工程思维走进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空间之一。

4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践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基于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考核,提高过程性考核比重,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将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不仅具有工程基础知识,还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1.评价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测验考试以外,还包括项目活动的作品,汇报展示的PowerPoint制作,答辩,课堂参与积极性,学习态度等,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从只重视考试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提升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2.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在教师的评价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到图样作品的错误或不规范画法,正确认识制图国家标准的规范性,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生生互评,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3.考核基于学习全过程。改变了传统的只依靠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的弊端,将考核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和实践过程。通过考核改革,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从只注重知识积累到乐于动手实践,主动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结束语

面对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新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建设与改革尤为重要。本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面向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新普系,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途径,建立了以校企协作为抓手,引入企业优质教学资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以上改革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对于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其华,闰业翠,周天俊.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0).

[2]张颖,张翠翠.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

工程专业范文篇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首先,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动力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工艺过程为先导,以先进的装备和控制技术为保障,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正是这些产业的支柱。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基本上参照原苏联的模式。1951年大连工学院首先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1952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先后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简称为“化机”专业。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该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化工、石油化工、轻工、制药等行业作用尤为明显。该专业主要特点是“化工”和“机械”的交叉与复合。既可以处理化工类的问题,又可以处理机械类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化工和机械的综合问题,而后一类问题在过程工业中非常普遍,实现了化工与机械的复合,曾被誉为“万金油”专业。这正是“化机”专业生存以及“化机”专业人才一直受到社会青睐的根本原因。近几年“化机”专业数量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已有140余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化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由于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的进行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化-机-电一体化”,这是“化机”专业改革的必然[1]。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辽宁工业大学将“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正式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专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是将机械工业和控制工程经发展和改造,使之能服务于过程工业。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一个融“过程”、“机械”和“控制”为一体,将“化工”、“机械”和“信息”学科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化—机—电”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2]。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简称‘一体两翼’)”的复合型专业[3],培养以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工艺过程,熟悉机械基础,突出过程装备及控制。研究内容包括: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高效节能装备的开发、成套装置的开发与设计、成套工程、设备结构及强度理论、过程安全理论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粉体理论与技术等。主要服务对象定位能在化工、石油化工、能源、轻工、制药、制冷、动力、环保、生化、食品、机械和劳动安全等行业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的设计、研究、运营、技术开发与及管理工作。三、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参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总体框架,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及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过程装备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研制、开发、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等[4]。教学计划体现了“一体两翼”的专业总体构架,实现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多学科交叉。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目前,该专业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博士占25%,硕士占75%)、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占65%、高级职称占75%)、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1]。为弥补原“化机”专业教师过程控制方面理论知识的欠缺,我们引进二位博士来做过程控制带头人。

(三)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讲课突出重点[1]。对容易理解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督促、答疑质疑和考核作用,让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指导、解难答疑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先进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CAI)和教学模具教学。如过程装备制造、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机械和化工原理等课程,使用三维课件加图片资料讲解,增加动态演示效果,看到了只能下厂实习才能看到的设备结构、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真实。加深了学生对制造过程、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解决了黑板甚至挂图也难以表达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辽宁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知识结构为框架、以培养规格为尺度,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在教育思想上由传授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加强基础、砍掉重复”的原则进行重组,并充分注意各课程的分工、衔接、协调与补充[2]。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方面,以过程装备为主体,以化工过程和过程控制为两翼,具体地说:过程的主体是化工装置,包括化工单元设备及设备成套技术,且必须以工艺技术(化工过程)和过程控制为补充,从而使之成为培养工程型人才的摇篮。贯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2]。结合辽宁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下:

1.精炼化工方面课程、加重机械方面课程、强化控制方面课程。由于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是复合专业,即化机电的集成,它不可能将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全部照搬,故根据我校情况,在教学计划中只设置了工业化学及化工原理两门化工方向的课程,将普通化学砍掉;又因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机械为主体,故在课程设置上格外突出机械方向的课程。如:按传统设置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过程设备设计和过程机械等;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过程工业必需的基础课程,我们设置了粉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此外,为加强过程装备的自动控制,实现机电一体化,我们认为最核心部分是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的应用。为此,设置了电子技术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PLC技术基础和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应用等课程,从根本上实现了化机电的复合。

2.加强专业实验,强调工程实践,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过控”专业实验室主要承担“过控”的专业实验,过去大多是化工机械方向的实验,与“过控”专业要求很不相适应。为此对专业实验进行了全面整合,按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想,补充了过程装备控制项目的实验。实验类型由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例如:新增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多功能综合实验,多容液位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搭建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实验数据采集、测量、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大部分实现计算机控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实验仿真和实际实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目前可为本科生开设20余个实验,供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验教学基地,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支持,同时还可为社会承担科研与开发任务。

3.充实和丰富实习环节内容,实现实习模式的多样性。实习是工科学生完成工程师基本训练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也是目前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6]。其内容与实施方式安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与知识面。经多年教学经验,我们感到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确保实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强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的建设,聘任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来参与实习指导,从而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水平[6]。其次,还要强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校内无法学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经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互惠互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无偿或有偿地提供一些技术咨询和科研服务,从而使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为学生实习奠定基础[6]。即使这样,也不可能一遇到问题就到企业去实践,对于一些简单的或特别复杂的问题,可将过去去校外实习的单一模式改为在校内实习模式。通过仿真软件的训练,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既经济、方便,又能达到实习目的。校内实习基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和仿真软件,由人工建造的模拟工厂操作与控制或工业过程设备为工具,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字模型代替真实工厂的仿真实习,缓解由于实习经费紧张,造成实践教学质量滑坡的压力,并可以学到校外实习难以学到的知识;在仿真实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化工过程,设备性能及控制参数有了更深理解。这种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既缓解了实习压力,又丰富了实习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4.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从单体化工设备为主转向成套装置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完成工程师素质基本训练的一个关键性教学实践活动。根据企业的要求,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指导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从工程实际或纵(横)向科研课题选好题目(不设虚拟题目)后,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计算机为结合点,把机械、化工及控制技术三个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集成,考察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过程装备系统性和大工程概念的理解,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单体化工设备设计模式[2]。学生在确定自己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后,采用计算机软件(AUTOCAD、CAXA和Word)绘制工程图样并输入和输出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从中得到了真刀实枪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过去单一的独立设计模式转变为部分独立项目与部分协作项目设计模式,培养了学生协同工作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5.加强能力培养,以体验为手段,学研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计划有2个创新学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的做法由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体会、工程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把工程案例带进课堂。这些知识的传授必然能够启发学生思维[5]。然后学生自己申报创新实验的题目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以实验室(实验装置或过程设备拆装)或工厂为平台,以教学模型或实物为道具,让他们在动眼、动脑、动手过程中认识基本结构,了解基本原理、让技术还原[5],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中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最后,学生将成果以专利、发表科技论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创新实验报告的形式申报,经评审合格获取1~2创新学分。

工程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工程制图;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工程应用;移动教学平台

工程制图系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正投影理论和作图方法,培养其绘制和阅读土木工程图样、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专业图样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制图系列课程包括工程图学基础和工程制图,各32学时。工程图学基础主要讲授“画法几何”的内容。工程制图主要讲授土建工程图的读图和作图方法、制图标准和要求,以及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内容。近些年来,各高校针对工程制图课程开展了许多相关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机械、精仪或测绘等专业,其与土木建筑类(以下科称“土建类”)制图课程无论是在对象、课程内容还是在教学目标上都存在较大差别[1-7]。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土建类的工程制图系列课程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反映工程图学基础内容多、进度快、难度大,导致学习跟不上,每年课程不及格率较高;从后续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来看,课程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少学生的图纸成果不符合国家制图标准,有的甚至出现不少错误之处。此外,虽然学生基本具备了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土木工程图样的能力,但仍不能绘制三维图形,这与现今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以及BIM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备扎实的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制图手段为工程实践服务的高素质土木专业人才,成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系列课程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笔者多年来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土建类工程制图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一、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建议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完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基于成果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要求针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围绕专业需求、以工程应用为目标去设定教学大纲、构思教学方法。

(一)重点引导学生具备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

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工程图学基础课程的理解难度较大,即使明白概念也不会解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逐渐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首先是工程图学基础课程的思维方式与高中数学类课程有着较大差别。后者主要依靠公式推导和数学计算完成定量的解答,而前者是根据已有的投影规律(通常非常直观和容易理解),通过一步步逻辑推理得到点、线、面的投影作图,其思维方式更类似于中学的几何证明题。如图1所示的典型例题,可以明显看到这种递进式的解题思路,即每一步都包含了“因为……所以……”的逻辑推理方法;其所基于的定理或投影规律如“直角投影定理”“直线平行投影规律”“点的投影规律”,相比中学的几何定理都是很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只要稍加用心,掌握和运用应没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大一新生来说,其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中学阶段。教师在教学过工程中要有意识地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这种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这部分的练习不在多而在精,即精选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从而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增强学生熟练阅读和绘制土木工程图样的能力

工程图学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包括投影基本知识、立体的投影、轴测投影、模型测绘及构型设计四部分。从内容上看,各章节层层递进形成完整的画法几何知识体系并无问题,但是笔者在授课时常碰到一些学生,他们直言不知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不知道学这些内容有何用处。工程制图系列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熟练阅读和绘制土木工程图样的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为此服务。作为以投影理论为主的基础课程,投影基本知识、投影规律和绘图方法固然重要,但现有土木工程制图的画法几何部分往往照搬建筑、机械或测绘专业的内容,其中有一些知识点在土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并不多。现有课程大篇幅讲述如何通过平面作图解决复杂的空间几何问题,例如表1的“直线、平面之间的相对位置”中包含了大量线线平行、相交、交叉和垂直,线面相交垂直、面面相交等情况的作图,以及“直线投影”和“平面投影”中求解直线实长和夹角、平面倾角、点面距离等内容,这些其实与土木专业的工程实践并无多大联系。此外,由于土木工程图样大都是标准位置的正投影,而且建筑物或构筑物一般比较规则,因此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投影变换”“立体的斜交相贯”“立体的表面定点和复杂截切”等内容也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况且,对于更为复杂的土木工程结构例如造型复杂的钢结构或附属结构,现今大都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的专业软件(如AutoCAD或Xsteel等)进行图纸绘制或深化设计,无须根据复杂投影理论进行人工作图。通过对上述课程进行“瘦身”,一方面使得课程的教学目的更为突出,即为工程应用服务,另一方面去除了晦涩难懂且无实用价值的复杂空间问题的相关内容,从而避免了学生由于学习困难而丧失兴趣的问题。在删减部分内容的同时,工程图学基础中组合体部分的课时需要加强。土木工程中常见的构件、节点、房屋建筑、桥梁、道路、涵洞等,其工程图纸的绘制过程即为组合体的投影作图过程,组合体部分的课程训练对于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很有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教材及习题集中的组合体多为机械零件或小物件等,缺乏土木工程中的典型实例,对于培养学生专业认识的作用有限[8]。因此,建议在以后的教材编著或课堂讲述中,增加与土建相关的例子和习题。这样在学习组合体作图相关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所学知识能够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解答了其“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学这些内容有何用处”的疑惑,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此外,应重视学生阅读工程图样能力的培养,因为读图是绘图的基础,在以后的课程和工作中学生也将经历“先大量读图,再在此基础上绘图”的过程。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制图训练

目前,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制图课程教师讲述了AutoCAD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并实行“分组大作业”,4位学生为一组完成一份多层住宅楼的全套图纸(立面图、平面图、剖面图和详图等),其中一张图纸为手绘图,其余为计算机绘图。从作业质量和学生的反馈来看,此教学方式效果较好,只要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就能基本掌握工程图样的绘图要点和计算辅助绘图基本方法。但笔者在教学中仍然发现,由于上机实操课时较少,部分学生的AutoCAD基本绘图操作仍然掌握得不够好。因此,工程制图课程中计算机绘图的课时和实操训练还需增加。此外,随着计算机辅助绘图特别是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各种结构的三维造型和制图在设计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小到单根构件和节点,大到整个建筑,其几何尺寸和建造信息都可以建模并存储在三维模型中,可以实现数据共享、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等功能。可见,计算机三维造型的能力是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或毕业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为了顺应行业的发展,十分有必要在工程制图课程中加入计算机三维绘图的教学内容。具体可基于AutoCAD平台开展三维建模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由于课时的限制,可以适当地介绍BIM技术及基本操作方法将学生引入门,引导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的学生课下自学并给予一定的辅导。

(四)依托微课依托微课、移动平台等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手机阅读成为一种易于被学生接受、广泛存在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移动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笔者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移动平台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工作,主要尝试了以下教学手段。(1)录制课堂讲课的视频,提供给学生进行回顾复习。事实上,由于传统专业课课堂时间较长(2×50分钟),很多学生并不能全程保持注意力(即使听名师讲课也一样),会漏掉一些知识点,因此讲课录像回看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和深化理解。(2)录制专题微课(短视频)。每节微课为5~15分钟,可采用案例分析、常见错误解析等方式,强调重要知识点或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微课更为聚焦,方便在手机端观看学习,易被学生接受,可以非常有效地定点清除难点、查漏补缺。(3)搜集和制作各种典型土木工程构件和结构的三维模型以及对应的图纸图样,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工程结构的组成、功能和图样画法,以工程实例为对象、工程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4)通过雨课堂、微信群等平台,推送各种课程学习资料、多媒体材料以及拓展阅读资料,同时提供讨论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从教学效果来看,上述移动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解决了“部分学生跟不上、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获得了不错的反馈。

二、结语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下,基于OBE和面向工程应用的教学理念,本文分析了目前工程制图课程存在的“思维方式需要转变”“教学内容需要精简”“计算机辅助制图需要加强”等问题,分析了其内在原因,进而提出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措施和建议,包括加强逻辑推理方法教学、精简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应用导向、开展三维建模教学、采取微课和移动平台辅助教学手段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1.教学内容和大纲的改革涉及范围较广,影响到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需要不断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进行持续改进。2.土木专业相关的画法几何例题库和三维模型库需要不断完善。目前大部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较少,而例题、模型等资料的收集和制作耗费很大精力,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同时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精选。3.基于互联网移动平台的各种教学手段中,目前看来效果比较突出的是微课,其达到了给学生查缺补漏和让学生加深理解的目的。对于其他手段,如何使其效果最大化,是后续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单国骏,丁志昆.土建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1(2):24-25.

[2]江洪,吉维峰.运用三维绘图软件SolidWorks改革工程图学教学的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4(1):109-113.

[3]叶晓芹.关于新形势下画法几何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4(4):168-171.

[4]杨中,柳爱群,张令诺.新建本科学校“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84-85.

[5]牛炳昆,高春艳.建筑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13):174-175.

[6]侯卫,周雪峰,齐峰,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70-73.

[7]胡海军,裴金萍,杨秀娟,等.土建类专业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7(3):66-68.

工程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谱系;学科交叉;校企合作;考核评价

1以交叉复合为切入点构建模块化三段式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信息化技术和汽车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不足,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关联性,缺少交叉与渗透。因此,需要以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引入信息化技术、汽车新技术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新设计整合课程之间、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夯实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学科交叉复合为契入点,将产业发展融入教学体系,强化新知识新技术的注入,探索课程间的内容整合、交叉与渗透。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和工程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在新的课程谱系中,突出课程内容整合,融入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强化实践教学与基础课程的关联性,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一年级课程主要为人文社科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及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图学等,其中工程数学与Matlab是应用于工程方面的数学,是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延伸,注重实用,是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工具。二年级课程为工程基础类课程模块及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如工程软件应用(2D\3D)、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等。其中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改造了传统的机械制图测绘,增加了逆向工程三维模型重建与装配体运动仿真,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这一过程使学生对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有深刻理解。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了内容整合。三年级课程为专业核心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方向类课程及工程实践,如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其中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原理,且以“电池、电机、电控”为重点介绍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部件的结构及原理,为后续的汽车故障诊断奠定基础。四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专业核心方向课程模块及工程实践。包括汽车市场营销、大数据基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等。其中将大数据基础、互联网等技术融入汽车金融管理类课程中,体现更多的学科交叉与渗透。使得人才培养始终与技术发展、产业发展相适应。

2新形态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拓展教与学到课堂之外

工程教育强调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深度渗透,使得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大学慕课、微课、精品在线课程、SPOC等纷纷涌现,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主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课内主动探究和批判性思维,推进了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立了多门课程的线上资源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在学院四个专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极大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工程素质的提升。

2.1多门课程建立线上资源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工程图学课程以吉林省“金课”建设项目为契机,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平台,设计建立新形态数字化动态三维形体资源库。该模型库包括轴测图库和基于CATIA三维建模软件,建立的典型机械零件库和装配体模型库,并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零件结构和装配关系。资源库中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性认识,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三维形体与二维视图的联系,攻克学习难点,强化工程概念。同时,在线上课程平台,融入了教师课件基础资源、知识点精讲微课、习题集精讲微课、自测题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课内外学习。

2.2聘请资深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授课,优质师资资源共享

聘请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资深教授来我院授课,主讲教师经验丰富,各具特色,让学生分享到不同风格的教师授课,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拓思维,耳目一新,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聘请汽车制造领域企业高级工程师进校授课并开展前言讲座,将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分享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到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工程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3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淡化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方法,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采取课程内融入项目教学,课程间实践教学整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新模式。

3.1课程内,创新实验,项目教学,知行耦合

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课程,引入创新性实验。以项目教学形式采用三维逆向建模软件,对零件或装配体进行数字方式表达和修改,实现零件的构型和装配体的虚拟装配,零件的结构设计、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要素借助虚拟装配模型进行分析,在软件中进行虚拟装配体的截面分析和碰撞分析,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再经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产品(如图2),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践意识培养。机械设计基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人文社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专业基础课程自然科学高等数学、工程化学、工程数学与Matlab、工程热流体力学等工程基础工程图学基础、专业绘图基础、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装配体测绘与3D打印、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测试技术专业核心方向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系统建模与仿真、汽车市场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服务系统规划与设计、二手车评估、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汽车服务企业管理图1三段式模块化课程新谱系础课程设计中,结合减速器设计项目,使每个同学进行全过程设计,包括功能分析、设计计算、工程建模与分析、绘制工程图样、项目汇报等。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设计工具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2设置综合性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科交叉,多样竞赛

工程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实践,突出应用,提升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机械产品创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引入课堂进行项目式教学。引入产品设计全过程的概念,将零件图、装配图与机构简图、结构简图联系起来。以功能设计和轻量化设计为主线,3D打印和数控加工为制造手段,学生间相互协作,以团队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加工。培养学生准确应用图形语言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不同竞赛模式、不同作品形式、不同时空模式的多元化学科竞赛内容引入实践指导范围,学生分成项目小组,由教师带队,分工协作主动设计与学科竞赛相关的作品,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层次互动,提升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校企协作,需求融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发展战略

工程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需坚持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以校企联合为核心,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商用车销售服务“1+X”职业技能认证。我们设置了商用车销售服务实训教学环节,指导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并获得A级考评员资格,借助企业商用车销售服务虚拟仿真平台,从商用车销售服务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具备完成商用车大客户交钥匙前的各项技能的能力。2019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商用车销售服务“1+X”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全员通过,成绩优异。构建以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为校外导师的融合教学团队,向企业人员征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邀请企业专家开展前沿技术讲座,聘请高级工程师开设专业课,并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指导,让企业需求、企业技能、工程思维走进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空间之一。

4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践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基于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考核,提高过程性考核比重,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将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不仅具有工程基础知识,还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1.评价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测验考试以外,还包括项目活动的作品,汇报展示的PowerPoint制作,答辩,课堂参与积极性,学习态度等,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从只重视考试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提升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2.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在教师的评价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到图样作品的错误或不规范画法,正确认识制图国家标准的规范性,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生生互评,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3.考核基于学习全过程。改变了传统的只依靠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的弊端,将考核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和实践过程。通过考核改革,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从只注重知识积累到乐于动手实践,主动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结束语

面对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新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建设与改革尤为重要。本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面向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新普系,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途径,建立了以校企协作为抓手,引入企业优质教学资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以上改革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对于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其华,闰业翠,周天俊.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0).

[2]张颖,张翠翠.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

工程专业范文篇7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工程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教育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加之“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深入推进,地铁、综合管廊、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此外,针对近年来地震、暴雨等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的情况,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深入研究,都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该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与其相关的工程领域也不断增加。其工作内容已不再只是原来的工程勘察而是包括了“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等各方向,来服务于交通、水利、水电、铁路等工程建设部门[1]。由此可见,未来的岩土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对相关各工种的交叉融合、不同专业人员在具体工程和科研实践过程中顺畅的协调配合与交流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行业“排头兵、侦察兵”[2]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运营”整个过程的全局意识,深刻理解本专业在具体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从事相关工作的必要技能,树立科学、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改革各专业课程原有分项独立的课程设计、开展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是实现上述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3-5]。本文将结合重庆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后文称“本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建设情况进行相应的探讨。

2原有分项课程设计的不足

根据专业设置的特点,本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基本分为地质类课程(如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等)和工程类课程(如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边坡工程、土木工程施工等)两大部分[6]。这两类课程后续的实践环节均包含实习类课程和课程设计,但前者以实习类居多,后者课程设计任务较重,如前述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边坡工程、土木工程施工等主干课程均有对应的课程设计环节。以往的这些课程设计大都在理论教学完成后相对独立进行,虽然在课程的安排和调度上较为灵活,但是却存在明显的缺陷:①原先岩土工程勘察、边坡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组织等理论教学后续的课程设计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难以通过设计训练建立系统综合的知识体系;②以往的分项课程设计课时较短(大都均为1周),设计题目的设置及相关要求只能删繁就简,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结合不够密切,设计过程和步骤格式化现象明显,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无法避免大范围抄袭情况的发生;③由于各课程设计独立开展,各设计的责任教师大都为该门课程的理论授课教师,使得各相关课程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交流与互动,导致可能的理论教学内容重叠,有时还会出现不同的课程设计布置雷同的题目和任务等情况,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极大浪费,无法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因此,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围绕重庆大学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合理设置能够融合学科特色与教学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课程设计环节。

3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3.1综合课程设计涵盖内容及任务。按照重庆大学本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要求,结合相关理论课程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针对本专业的特色与定位,确定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边坡支挡结构、地基基础、施工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学时共4周。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边坡支挡结构课程设计、地基基础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四门课程设计(每门设计原课时均为1周)合为一体。综合课程设计的任务是:首先,根据拟建工程的相关要求、场地条件等原始资料,结合现行规范要求提出合理的勘察方案,进行场地稳定性、水土腐蚀性、建筑可行性等的分析评价并提供必要的相关参数取值;其次,依据上一环节提供的相关参数,对周边环境边坡进行支护结构设计;第三,根据前期勘察设计与边坡支护设计的成果,结合拟建建筑物相关结构参数具体要求,对主体建筑物基础(基坑)工程进行综合设计;最后,对前面涉及的边坡支护和基础工程分项内容进行施工组织计划设计。3.2选题模式。合理的选题是影响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设计课题内容时,应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主旨,并保证能够涵盖所涉及的所有先修理论课程的基础与重点内容。例如本专业综合课程设计题目可以针对某具体的工程或科研项目(涵盖教学要求的勘察、边坡支挡、基础、施工等设计环节),通过变换部分关键原始资料数据形成多个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3.3设计指导模式。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结合综合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模式开展设计指导工作:一是将教学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5人),每组1-2名责任老师,负责该组设计全过程指导工作;另一种是将综合课程设计分“勘察”“边坡支挡设计”“基础设计”“施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若干责任老师负责该阶段的设计指导工作。具体的模式选择可以结合本专业师资力量、选题情况、前期理论教学情况等综合考虑。但是无论选取何种模式,均应满足相关的要求(详见后文第4节),以便保质保量地完成综合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3.4考核模式。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可持续开展综合课程设计的保障[7]。成绩考核建议以阶段性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阶段性考核在综合设计各主要环节计划截止的时间节点上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在该环节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以及与之前设计成果的衔接情况;最终考核在课程设计终期节点进行,主要包括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计算书、图纸等的格式与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设计是否符合现行标准与规范并合理可行,相关计算是否正确,设计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方面。应制定涵盖上述各方面的具体量化评价指标,结合学生日常考勤以及最终答辩情况给予最终评分。

4综合课程设计的相关要求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综合课程设计“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的目的[8],笔者总结多年来的相关教学经验,认为在推进本专业的综合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单位、责任教师、学生均需要满足相应的基本要求,分述如下。4.1对教学单位的要求。教学单位承载着综合课程设计教学任务的制定、下发、监督以及审核等工作,在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提供合适的设计场所。设计教室中需要提供多媒体教学设备、制图桌板等必要的设施。(2)拥有满足设计要求的较为详尽的信息资料库(包括网络信息资料和实体图书馆),能够提供相关电子或纸质文件形式的相关研究论文、专著、教材以及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等资料。(3)应有长期联系(合作)的相关工程建设项目或工程建设单位,能够在综合课程设计之前的相关理论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场所,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现象的理解与认识,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4.2对责任老师的要求。责任教师是综合课程设计教学任务具体的指导者与执行者,其对学生能否顺利完成符合要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应注重以下工作:(1)责任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对课程设计涵盖的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前期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能够很好地理解与执行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对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等非常熟悉;建议有相关工程经验的教师或邀请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组成员。(2)要准备相应数量、满足设计需要、涵盖综合课程设计各个环节的设计依托工程原始资料。在设计开展之前要对各个设计题目进行可行性、难易程度、与现行规范的符合度等的试做与核查,以避免可能的错误、遗漏、矛盾等不合理情况发生。可供选择的设计课题及相关要求应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适度宽松,以便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创造力。(3)在课程设计准备及正式开展过程中,各专业(分组)教师之间应定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设计准备阶段的协调主要包括设计题目的选取、关键数据变换、各组题目难易程度的平衡、各环节的具体任务以及应该得出的关键数据和结论(为后续环节做准备)、各环节设计时间安排等;设计开展过程中的协调主要包括对前述设计准备过程中可能的遗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反馈、其他未预见的问题等的协商、处理。(4)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考勤制度及答疑安排,并严格遵照执行。教学计划主要涉及各个环节的进度计划、时间节点以及阶段考核安排;考勤制度主要涉及对学生日常出勤情况以及设计进度情况的检查;答疑的主要形式为设计教室日常答疑、固定时段专门答疑,此外还可充分利用网络通讯的优势进行网上及时答疑,具体的答疑形式及时间安排应由责任教师之间协商并充分征询学生意见后确定。4.3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是参与课程设计的主体和关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务必遵照下述要求:(1)理解和领会综合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和相关要求,在给定的范围内合理选题并独立完成。(2)综合运用之前课堂教学中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课程设计要求及所选课题的具体情况,开展综合设计工作。(3)注重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设计中除了向责任教师咨询答疑外,应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标准规范与资料的查询、阅读、理解和运用,并能够提出合理可行的创新性方案和设计成果。(4)最终提交的文字报告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可行;计算说明书内容详实、计算正确、各部分前后呼应不矛盾;相关图纸符合规范、图面整洁、绘制正确。(5)严格遵守考勤制度,按时出勤;注意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尽可能提前完成并交付责任教师核查,给自己留有修改错误和不足的时间。

5结语

综合课程设计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实用性、系统性的重要教学环节,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及继续深造与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对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对教学单位、责任教师、学生等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顺利推进,为社会培育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独立工作能力和富有创造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丁军霞,张保俭,汤劲松.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4):279-281.

[2]杨忠平,文海家,王桂林,等.重庆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4(4):67-71.

[3]左其亭,臧超.大学本科专业课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136-138.

[4]吕玉增,韦柳椰,李长伟.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15-118.

[5]杨宁.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模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S):57-60.

[6]左双英,梁风,陈,筠,等.基于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优化[J].中国地质教育,2015(3):68-72.

[7]余晓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建设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12-116.

工程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方案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1.2学时安排

我院的《工程测量》课程共48-64学时,3-4个学分,每学年有9个~11个班级授课,年修读学生300人以上。

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工程测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课程的延续,又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其它的专业和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完成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1.4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学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生没有吃透测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3];(2)在实践操作中有诸多不合规范的操作习惯;(3)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不得更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例如: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习;(4)面对棘手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立足于新的视角合作的解决;(5)课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4]。2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围绕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做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在理论教学上,教学内容吸取国内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进经验;深入到社会项目上,与一线的技术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优化和完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适当删减过时保守内容或者仅作简单讲述;(2)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通过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增加投入购置新型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测绘仪器销售商的交流;(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课课件、实践操作录像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感官教学方法[6][7];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专业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并检测学生的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测量专业知识;(4)另外,关注提高学生的“测、绘、算”技术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了解GPS测量技术[8],学习CASS成图技术,让学生尝试结合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软件;(5)在考试改革上,采用综合性笔试和平时性考核项目的多维度考核办法,不断探索优化更加客观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该课程总体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果的体现程度。

3工程测量课程目标

(1)掌握各类普通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并会正确规范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2)会结合现行规程规范和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一般性的测量方案,并进行有效率的测量和内业处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项目、建筑物变形监测项目。

4工程测量课程活动设计

4.1各类普通测量以分组比赛类型教学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作介绍。(1)目的:使学生正确熟练的操作水准仪;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规范操作工序和规范的水准内业处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高实操水平;(2)活动安排: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观测方法、内业处理流程、学生练习水准仪、普通水准测量实验,计划4课时;分组完成四等水准外业、内业,提交成果资料,计划2课时;成绩和总结,评定成绩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仪器操作与观测方法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小组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测量以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测量为例做介绍。(1)目的:了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掌握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样流程;(2)活动安排:课堂讲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计划2课时;课堂讲解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计划2课时;观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现场教学视频,课堂提问学生,总结分析施工放样流程,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学结,计划4学时;(3)评价方案:课堂提问占40%;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学结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变形测量以完成项目类型教学

(1)项目目的:使学生了解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解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施测内容与测量方法;熟悉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的整个流程;(2)活动安排:收集该项目相关的资料,了解此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配置测量仪器,制定观测计划,计划2课时;布设水准点、观测点,做垂直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布设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做水平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处理数据,整理项目成果,并给出项目结论及建议,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外业测量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项目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测量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理论考试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其他考核项目在授课期间进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综合性笔试,占总评成绩比重50%,评分标准依据参考答案评分;(2)小组数据和总结报告,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水准测量占25%、角度测量占25%、距离测量占25%及小区域控制测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测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4)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成果书面材料,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占30%,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汇总占20%,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占30%,附图附表占20%;(5)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比重5%,评分标准是把握测绘科学前沿动态占40%,内容充实可靠占50%,论文形式要素正确占10%;(6)出勤,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旷课、迟到、早退酌情扣分。

6总结

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色和学习目标,在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实施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别从不同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活动,并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成果的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许善文 唐小方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参考文献

[1]岑敏仪.土木工程测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颜为莉.探究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6):136-137.

[3]许善文.浅谈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水准测量实践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16(3):118-121.

[4]陈晓刚,赵海云,林辉.MOOC背景下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测绘通报,2016(4):128-132.

[5]田桂娥,吴长悦.测绘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完善[J].山西建筑,2016(10):246-248.

[6]宋岩.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69-71.

工程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工科;农业工程;毕业设计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并迅速组织研讨,我国工程教育翻开了新工科建设的新篇章。农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工程类专业是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因此,农业工程类专业理所当然的成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革的排头兵。毕业设计是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保证,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毕业设计时间灵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基本都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对于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为涉农领域,工程设计之后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毕业设计时间固定化,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需求。应根据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农作物生长、收获季节,适当调整毕业设计时间,以满足涉农类毕业设计的需求。另外,农业工程类专业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较前三学年的课程学习任务偏少,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学期的业余时间,做一些适合秋季或对季节性要求不高的毕业设计题目,第二学期在签约企业或相关企业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毕业设计选题形式个性化

传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方式大都是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选题,供学生选择,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目前,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大部分为涉农领域,对于热衷于科技实践的学生,这种方式属于被动接受,自主选择性较差,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对于已经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也想做一些与硕士生导师相关的毕业设计题目。工程类专业知识涉及面较广,可由学生自主拟定题目,可以是涉农题目,也可以是非涉农题目。学生根据题目的相关性,自主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文献查阅,着力把控毕业设计的大方向,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能有效补充、完善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

三、毕业设计团队配置科学化

目前,虽然毕业设计是“一人一题”,但部分选题相关性较大,指导老师一般都是根据选题组建不同的毕业设计团队,一个团队协同进行工程设计或实验。传统的团队配置方式,大多未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性格等。指导老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应安排与成绩好、态度认真的同学在一起组队。第二,实践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应安排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同学在一起组队。第三,性格内向的学生应安排与性格外向的同学在一起组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力所能及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还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取得人才培养和工程研究的双丰收。

四、毕业设计内容现代化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状况是,对于科研型教师来说,考虑到本科生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本科毕业设计时间较短,对科研项目的贡献度较低,索性将已成型的科研成果交由学生整理。而对于教学型教师来说,鉴于科研项目较少,故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过于陈旧,创新度匮乏。学校层面应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这两类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内容应引入“新工科”的现代教育理念,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与引领性行业需求来培养人才,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行业融合,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毕业设计过程检查可控化

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中期检查环节,侧重于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和完成质量情况,目的是使下一阶段能更好地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目前采用的方式大多和研究生一样,由教研室组成中期检查小组,学生汇报毕业设计进度以及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中期检查小组针对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提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本科毕业设计时间较短,就农业高校工程类专业特点来说,很多工程设计或实验成果在毕业设计后期才能获得,此种检查方法大多流于形式,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不可控。在注重多学科融合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指导教师应定期(3~4周)召开毕业设计过程检查报告会,每次报告会邀请1~2名不同领域的老师参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毕业设计过程检查的可控性。

六、毕业设计答辩形式多样化

毕业设计答辩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采用的方式是成立答辩委员会,听取学生关于毕业设计完成情况的PPT汇报,然后提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由答辩委员会集体商议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而大多数农业高校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成果无法很好地使用PPT展示,可以采取现场演示答辩、实验展示答辩、成果验证性答辩等多种形式,从而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质量。对于一次答辩不通过的学生,可组织进行二次答辩。

七、毕业设计实践与探索

(一)毕业设计分批实施。根据毕业课题特性、学生发展目标等,毕业设计工作分三批实施,尽量满足老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1、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末启动第一批毕业设计工作,主要针对季节性(暑期)要求比较严格的涉农题目,实行老师申请开题、学生自愿选题的原则。指导老师在学期末向学院提出开题申请,学院批准后选题公告,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题,毕业设计的实验环节主要在暑期进行。本批学生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实验数据汇总、整理、分析以及毕业论文撰写,第四学年其他时间的主要精力可放在考研或就业方面。2、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初启动第二批毕业设计工作,主要针对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实行学生自主命题和自愿选题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自主命题的学生,可由学生自行联系指导老师,亦可由学院根据命题涉及的技术领域,为学生配备指导老师。本批学生第四学年第二学期主要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可在签约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以便更早地熟悉工作岗位。3、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初启动第三批毕业设计工作,主要针对第一学期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实行学生自愿选题和校外导师负责的原则。对于已经考取硕士研究生且已确定导师的学生,可申请在硕士研究生录取高校进行毕业设计,提前熟悉研究生导师的课题方向。学生的研究生导师可聘为校外指导老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学院为学生指定校内指导老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及答辩工作。(二)毕业设计过程管理。1、学生选题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增加科学合理调配环节。系部通过日常课程教学环节,一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等方面较为熟悉,而团委通过学生管理,一般对学生的性格、心理等方面较为熟悉,系部和团委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科学、合理调配学生选题,倡导学生互帮互助、团队协作、共同进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2、尝试毕业设计指导双师制,即为毕业生配备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多学科交叉与行业相融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毕业设计融合新工科,提高课题的创新度和实施成效,而且有利于指导老师自身业务水平提高。3、摒弃形式,重在实质,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鉴于本科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不同类型选题实验节点时间不一,系部不再统一组织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由指导老师根据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自行确定检查时间,并组织检查报告会。(三)毕业答辩。根据毕业设计的选题特性,由指导老师提出答辩形式申请、系部答辩小组研究确定,可以使用PPT现场演示答辩,也可以采用实验展示答辩、成果验证性答辩等多种形式。对于2020届毕业设计,学生若无法在答辩时间返校参加现场答辩,可采用网络视频答辩的形式进行,不具备网络视频答辩条件的学生亦可申请采用答辩小组综合评定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单位的过渡。全面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意识,重视该环节对于培养具有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新工科”学生起着关键作用。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实现毕业设计时间灵活化、选题形式个性化、团队配置科学化、内容现代化、过程检查可控化、答辩形式多样化,可有效保障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