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0:20:23

高房价

高房价范文篇1

关键词:高房价;集团利益房价走势;宏观策略

一、高房价下的房地产开发商利益分析

房地产开发商是房地产市场的利益主体,是高房价最为直接的受益者。高房价为开发商带来的好处主要在于:1.高价可促销差品、积压品。在高房价形成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假象掩盖下,人们关心更多的是商品短缺而非商品优劣,此种“稀缺”业态,有助于房产商达到竞销差品、处理存货的目的。房改之后“九八年积压”“九九年走高”即是房产商竞销存货的初始目的。2.扭曲需求,攫取暴利。2000年后,房产价格连续高涨,消费者心理受到强烈打压,受投资寻租与投机获利的动机驱使,消费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助力下,消费、投资、投机三大需求普遍出现集中超前兑现倾向,潜在和现实的需求与现实供给形成巨大需求缺口假象,这使得真实的市场供需关系受到强烈扭曲,而制造出的“繁荣景象”反过来又成为房产商抬高房价攫取暴利的充分借口和理由。3.转嫁风险,空头套利。2003年后,房价的走高趋势、住房信贷、预售制度致使房产商的投资回报与经营风险存在着严重的非对等性,让房地产商实现了无风险炒作,这是房地产市场正常发展与扭曲的分界点。4.高房价下,更加有利于开发商结成利益联盟。200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在越来越大程度上由少数开发商决定,即少数开发商凭借其所处的垄断地位,默契配合,结成价格联盟,哄抬房地产价格(许经勇、马原,2005)。中国的房地产定价已不再是简单的成本费用定价、商品价值定价和市场定价,而是包含了强烈的人为因素,这种定价是通过开发商的利益协作与联合来完成的,这种定价方式采用的是利益协同、主观操控方式,带有明确的方向性、持久性和扩散性。

二、高房价下非金融相关产业利益分析

伴随着过去5年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走高的趋势,与房地产市场紧密相关的产业部门、单位,获得了各自利益,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上海第六届中国住房交易会上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了57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和适时调整所形成的溢出和收缩效应牵动的部门广泛,同时,这种溢出和收缩效应存在着高速度、高效益的双高特点,具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郭贵祥,2005)。受到收入分配不公、财富积累偏差、贫富差距加大的影响,形成现实需求不足、消费乘数下降、科技拉动尚不具备的市场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刺激、产业发展的上佳选择。房价上涨为房地产市场关联部门、单位现时带来的实质利益使得这些利益相关群体乐观房价上涨,甚至助其走高(尽管这些利益可能是即期、暂时的,甚至很可能有损于利益相关群体自身未来的长远发展)。介于上述房地产市场的高度相关性,房地产市场调控与开发商行为约束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多部门的协同调控,二是房地产支柱产业需求拉动的持续动力与相关产业部门的利益保证。

三、高房价下相关金融产业部门利益分析

银行不是房地产,房地产也不应当是银行。时下的“银行房地产、房地产银行”(银行担风险、房地产分红利)现象,是双方责权、利益交叉、替代、合作、依赖失“度”的结果,纵容的是房地产炒作投机。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房地产借贷资本。房地产商品保值、增值的稳定性使得房地产商能够得到金融融资的信赖,致使金融利益与房地产业结合得高度紧密。但这种紧密必须有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是银行金融商品的保值增值。既有助于产业发展又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是金融资产运作的基本法则,但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任务则显得更为重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方面为帮助邻国早日摆脱危机保持汇率不变的承诺损失,充分验证了中国金融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突出地位。站在保值获利的角度上,房地产价格的适度上扬带动房地产投资信贷的保值和增值理所当然地成为银行信贷支持房价上涨的合理依据。房地产炒作行为带来的价格虚涨套利风险是银行借贷所不愿意看到的,特别是当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致使房地产的“炒作套利”发展为房地产的“炒作套贷”更是银行资产所不允许的。但站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度”上,上述现象中的“炒作套利”是默认的,后一种现象中的“炒作套贷”则要看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指向性要求。

四、高房价下相关政府部门的利益分析

政府机构作为公益部门,除非具有引导产业、扶持产业的必要,不应将公共管理权倾向某一产业部门甚至与产业部门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公共权利与产业利益的捆绑必将刺激产业部门与公共权力的共同利益,通过行政、经济的互助互益攫取更高的共同利益的同时牺牲的是公共权力整体的公益性。这也就是说公共权利的逐利性行为是以其公益权利正常执行的偏离为代价的。由于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产生的需求拉动效应符合政绩考核中的价值考核要求,使得价值考核较为容易地转化为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默认与支持。又由于我国房产和地产是结合在一起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由地方政府垄断的(即只有政府可以倒卖土地),房地产税也是归政府支配的,因而地方政府对发展房地产的积极性很高,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和目标往往是一致的(许经勇、马原,2005)。央行在2005年5月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上海房地产的财富增长值估计超过2万亿元,房地产市场给上海市政府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约占该地方财政收入的35%。但是政府的部门利益具有明显的社会舆论与宏观政策的约束性,它不可能一味地支持房价上涨。当房价上涨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能反映出政绩、业绩时,提倡、鼓励、支持甚至主动推动房价上涨,由于过分的虚涨致使风险大于收益而形成的需求拉动下降,甚至由于对过高风险的担忧而产生的负拉动,特别是受到舆论、宏观政策调整压力的影响,当部门利益受到影响而必须割舍时,利益分割中的相关部门便会真正正视房价泡沫带来的负面作用,整顿房价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行动才会真正开始。从赞成开发商涨价到“保价托市”再到调控抑价措施的不断出台反映的是政府部门利益及其政策运作方式的不断转换过程。

五、高房价下消费者的利益分析

房地产商品消费者是房地产商品的最终使用者,也是房地产市场各项费用的最终承担者,房价上涨为他们带来的利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随着房价上涨成为自身居住房产的百万富翁却依然过着与过去生活没有什么两样的原有住房户的“正利益”。另一类则是为了购房承受着巨大还贷压力的“房奴”们的负利益。原有住房者在房价上涨的过程中获得的“正利益”,可能是实际利益也可能是名义利益,其主要取决于其自有房产的出售与否。对于房屋自住的消费者来说,得到的只是资产的名义计价价值的增加与住房折旧、居住成本的上升。房地产价格上涨只有售出的房产才能在出售的过程中通过房产涨价获得膨胀利润。房地产消费者是房地产市场中尚未形成合作,因而不具备组织行为的群体。消费者所发生的分散的、非专业的购买行为,有着较强的可诱导性。房价上涨的过程中他们较多得到的是负利益,房产炒作、囤积房源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公开的、最大的“宰客”行为。正是这些非正当的市场行为致使房地产消费者背负了巨额的房贷债务,房地产价格飞涨直接剥夺的是消费者应有的住房权利,间接剥夺的是对社会成果的正常享受。相对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部门组织利益的联合,消费者行为的物资实力与精神基础明显单薄,作为房地产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在房地产市场行为的博弈中他们的力量不成比例,力量的悬殊对比使得消费者需求较其它利益因素对房价走势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对房地产市场具有最终决定性影响力的是自然需求,自然竞争市场条件下自然需求对价格的决定是十分明显的,但在垄断竞争、完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消费需求表现较多的是购买力的最终决定,特别是当今现实状况,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投机资本支撑的房地产市场下,即使是房地产的自然需求也一样显得微乎其微。房地产消费者作为社会税赋的来源,相关政府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支持和保护其正当权益。政府部门为了政绩考核的需要,放弃百姓利益而与开发商的相互应和,共同抬高房价、虚涨房市价格的做法,是政府公共管理“错位”“倒位”、错误的政绩观造成的,是一种对百姓利益不负责任的行为。

六、房价走势与对策

从上述看,除去房屋潜在的购买者,再难找到其他的降价因素。由于降价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繁荣目标的运行相违背,很难将其作为宏观调整的目标。自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以来,多次的调控文件提出的都是“平抑限涨思路”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就目前的市场条件,房价的理性回落不太现实,其原因在于市场上缺乏这种理性回落的因素和动力。特别是在当前的“消费资金不足,银行买单”的情形下,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未来走势应该是稳中有升甚至会继续“飙升”。只要购房者的首付、还贷能力、银行的房地产信贷能够得到继续维持,房地产开发商能够在这种持续中将经营风险转化为消费风险与金融风险,并能得到较为高额的投资回报,利益集团的涨价行为便不会停止,消费者的利益就难以保障。但房价不可能无限地上涨,集团利益、涨价欲望最终考验的是消费者现实房地产消费支出、房地产信贷的潜力与承受力。消费需求、住房信贷的耐力与疏通能力即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的接受程度将是市场规律强制惩罚下的自然回归。在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既能惠及百姓的住房需求又能有效地促进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发展应当是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初衷目的和基本要求。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调整抑涨对产业需求拉动的影响,应通过策略的调整给予减少或补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本导向应当是,限制“百姓买不起”的房地产供给所引起的市场需求减少,通过“百姓买得起”的住房供给的增加引起居民现实住房需求的增长来补足。“国八条”中两次提到的限制高价位、大面积房产、别墅,提高小面积、低价位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给比率的目的就在于此。市场运行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情形要求不同的调控方法,利息的调整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情况。贷款利息率的上调适用于借款还贷的人群,抑制的是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套利”行为与住房需求的正常消费,对于借贷不还的“炒作套贷”没有作用。炒作房产的目的是借助住房信贷转嫁风险套取贷款,对其具有抑制作用的是购房首付比例的增加与房贷成数的减少。银行套利反而被套,是操作失误还是刺激需求的调控需要尚需探讨。当务之急应当是快速关上银行大门提高首付比例,特别是限制高价房、奢侈房产的贷款比例。这在宏观调控政策中的力度明显不够。

[参考文献]

高房价范文篇2

论文摘要: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确也是实情,尤其是大城市,多数城市早就在透支国家下达的指标。治理高地价的关键是什么--增加供给!市场经济真的很简单,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映(当然,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价格失灵),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政府硬按着地价不让涨,则企业只能寻求托关系、搞公关来购地。

近期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总结、规范和完善“限房价竞地价”、“双向竞价”、“综合评标”等多种房地产用地出让模式,推动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近两年来,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出让方式,持续不断的受到质疑和反对,很多人认为这种卖地方式很容易推高地价,最大的受益方是地方政府,从而导致土地财政肥得流油。

由此看来,国家确实正在紧锣密鼓的研究和推进土地出让方式改革。实际上,部分城市早在2009年就开始尝试了,比如上海积极尝试“预申请”、“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再如,近期北京有块土地,出让时对报价进行限高,如果有多家企业都愿意出限高价,则就让他们竞配建保障房面积,谁愿意为政府免费配套最多的保障房,谁就最终胜出。

显而易见,进行这项改革的目的是限制地方土地财政,同时抑制地价,进而有助于稳定房价。无疑,这一政策的指向是正确的。在房地产调控一波紧似一波的背景下,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居然高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超千亿的城市数量剧增。而且,从价格上看,去年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大概同比上涨7%,而开发企业购置的土地成交均价却大涨34%左右。

抑制地价、减少地王,正在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去年12月19日,《国土部关于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通知》要求: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成交确认书签订后2个工作日内,填写《房地产用地交易异常情况一览表》,分别上报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明摆着,这是向地方政府施压。

然而,靠这种办法并不太管用,近一个月来,全国溢价率超过50%的地块普遍性的存在,光上海就有多个案例。另外,人为的压制地价,尤其是减少挂牌和拍卖行为,而增加招标形式,确实能在一段时间内减少高价地,却有点“治标不治本”;其负面效果不容忽视,招标方式的透明度较挂牌和拍卖低很多,如何防范内幕交易?如何阻止权势企业横行?又如何解决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被拒之土地市场门外的困局?

治理高地价的关键是什么--增加供给!市场经济真的很简单,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映(当然,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价格失灵),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政府硬按着地价不让涨,则企业只能寻求托关系、搞公关来购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确也是实情,尤其是大城市,多数城市早就在透支国家下达的指标。

高房价范文篇3

论文摘要: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确也是实情,尤其是大城市,多数城市早就在透支国家下达的指标。治理高地价的关键是什么--增加供给!市场经济真的很简单,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映(当然,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价格失灵),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政府硬按着地价不让涨,则企业只能寻求托关系、搞公关来购地。

近期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总结、规范和完善“限房价竞地价”、“双向竞价”、“综合评标”等多种房地产用地出让模式,推动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近两年来,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出让方式,持续不断的受到质疑和反对,很多人认为这种卖地方式很容易推高地价,最大的受益方是地方政府,从而导致土地财政肥得流油。

由此看来,国家确实正在紧锣密鼓的研究和推进土地出让方式改革。实际上,部分城市早在2009年就开始尝试了,比如上海积极尝试“预申请”、“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再如,近期北京有块土地,出让时对报价进行限高,如果有多家企业都愿意出限高价,则就让他们竞配建保障房面积,谁愿意为政府免费配套最多的保障房,谁就最终胜出。

显而易见,进行这项改革的目的是限制地方土地财政,同时抑制地价,进而有助于稳定房价。无疑,这一政策的指向是正确的。在房地产调控一波紧似一波的背景下,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居然高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超千亿的城市数量剧增。而且,从价格上看,去年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大概同比上涨7%,而开发企业购置的土地成交均价却大涨34%左右。

抑制地价、减少地王,正在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去年12月19日,《国土部关于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通知》要求: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成交确认书签订后2个工作日内,填写《房地产用地交易异常情况一览表》,分别上报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明摆着,这是向地方政府施压。

然而,靠这种办法并不太管用,近一个月来,全国溢价率超过50%的地块普遍性的存在,光上海就有多个案例。另外,人为的压制地价,尤其是减少挂牌和拍卖行为,而增加招标形式,确实能在一段时间内减少高价地,却有点“治标不治本”;其负面效果不容忽视,招标方式的透明度较挂牌和拍卖低很多,如何防范内幕交易?如何阻止权势企业横行?又如何解决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被拒之土地市场门外的困局?

治理高地价的关键是什么--增加供给!市场经济真的很简单,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映(当然,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价格失灵),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政府硬按着地价不让涨,则企业只能寻求托关系、搞公关来购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确也是实情,尤其是大城市,多数城市早就在透支国家下达的指标。

高房价范文篇4

近期,国家和一些地方连续出台抑制高房价的政策措施,直接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预计短期内,它们将对房价过快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从长期看,还需要采取一些彻底的改革措施来治本其力度和针对对象的明确程度前所未见。

1相关政策相互矛盾是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源

我国平均房价连续十几年上升,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房价普遍上涨过快,引起广泛担忧。从根本上说,目前房价居高不下不仅与供求矛盾等市场因素相关,更与长期以来我国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改善民生的公共政策相互矛盾有直接关系,也与房地产开发模式及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有直接关系。

比如,让每一个公民“住有所居”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而要实现“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需要政府大规模投入,需要设法使房价大体保持在多数百姓能够买得起的水平上,而不应指望通过税费和高额地价从房地产开发中获取巨额财政收入。然而长期以来,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和一大消费热点,不仅对GDP的快速增长贡献巨大,也成了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对地价、房价上涨“乐见其成”。

再如,土地的垄断性决定了房地产业并非充分竞争产业;房子也并非完全市场化的商品,而具有保障、改善民生的公益性质,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调节。可是现实中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却是完全市场化、企业化的。通过各种办法拿到地的开发商完全按照市场化操作,为追求超额利润,将房价炒到畸高,造成了目前民众抱怨的困境。

眼下,普通百姓都希望房价降低,低到自己能够买得起,但如果房价下降过快、降得过低,又将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极大地压缩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使得开发商投资开发的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和地方GDP增速的减缓;二是可能导致大量房地产企业破产,累及银行业。因此,上述后果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和金融企业,对降房价大多不积极,而恰恰就是这些利益主体对于房地产市场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主导权。是政策错位导致了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银行和百姓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导致房价高企成为普遍现象。

2唯有彻底改革才能突破高房价困境

破解高房价困境的根本之道,在于彻底改革。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应该把改善民生与调整房地产供应结构紧密结合,努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有资料显示,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比例分别达到了50%和84%。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它们的经验,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进而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比例。同时要加快制订、完善全国统一的保障性住房配售条件、流转、管理等的法律和制度规范,严格依法管理,杜绝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腐败问题,杜绝保障性住房的完全市场化开发和商业化投资炒作。

第二,应该把调控房地产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将土地批租作为地方政府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做法已不可持续,要采取切实措施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增加地方税收留成,改变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维持财政运转的现状,逐步建立保证各级政府财政可持续运作的长效机制。未来,调控房地产的政策能否切实收到预期效果,关键看财税体制的综合改革是否配套,在多大程度上减轻了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

第三,要着手改革现行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实行多轨制的开发与建设。应打破只有房产商开发房地产的格局,走房产商开发、政府开发、单位集资建房等多种途径。比如可以采取“政府出地,房产开发商建房”的办法,由政府提供成熟土地,按“代建制”即建设主体招投标的模式实施各类房屋的建设,房产商只能买卖地上建筑部分的房屋,地皮部分则以税收或租金方式由政府根据地价增值情况逐年累进或分年限向房屋购买者征收。还应改革现行的单一的供地制度,按使用方向实行有条件的土地“招拍挂”,如解决普通居民自住用房的“三限”土地招标(限房价、限地价、限户型)等。

第四,构建类似调控通胀的全国统一的房地产价格指标体系和调控机制。长期以来,对于房价等资产价格过高的问题,我们没有像针对CPI过高那样、以类似央行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调控,也没有针对性较强的专门调控手段。主管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部门往往把重点放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上,站在开发商一边考虑问题多,而对危及百姓“住有所居”的房价管理问题思考得少。这也许是导致几年来房价一直下不来,并且“越调控越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尽快落实各级政府调控房价的责任部门和考核机制,把有效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

高房价范文篇5

论文摘要: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确也是实情,尤其是大城市,多数城市早就在透支国家下达的指标。治理高地价的关键是什么--增加供给!市场经济真的很简单,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映(当然,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价格失灵),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政府硬按着地价不让涨,则企业只能寻求托关系、搞公关来购地。

近期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总结、规范和完善“限房价竞地价”、“双向竞价”、“综合评标”等多种房地产用地出让模式,推动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近两年来,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出让方式,持续不断的受到质疑和反对,很多人认为这种卖地方式很容易推高地价,最大的受益方是地方政府,从而导致土地财政肥得流油。

由此看来,国家确实正在紧锣密鼓的研究和推进土地出让方式改革。实际上,部分城市早在2009年就开始尝试了,比如上海积极尝试“预申请”、“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再如,近期北京有块土地,出让时对报价进行限高,如果有多家企业都愿意出限高价,则就让他们竞配建保障房面积,谁愿意为政府免费配套最多的保障房,谁就最终胜出。

显而易见,进行这项改革的目的是限制地方土地财政,同时抑制地价,进而有助于稳定房价。无疑,这一政策的指向是正确的。在房地产调控一波紧似一波的背景下,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居然高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0.4%,超千亿的城市数量剧增。而且,从价格上看,去年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大概同比上涨7%,而开发企业购置的土地成交均价却大涨34%左右。

抑制地价、减少地王,正在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去年12月19日,《国土部关于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通知》要求: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成交确认书签订后2个工作日内,填写《房地产用地交易异常情况一览表》,分别上报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明摆着,这是向地方政府施压。

然而,靠这种办法并不太管用,近一个月来,全国溢价率超过50%的地块普遍性的存在,光上海就有多个案例。另外,人为的压制地价,尤其是减少挂牌和拍卖行为,而增加招标形式,确实能在一段时间内减少高价地,却有点“治标不治本”;其负面效果不容忽视,招标方式的透明度较挂牌和拍卖低很多,如何防范内幕交易?如何阻止权势企业横行?又如何解决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被拒之土地市场门外的困局?

治理高地价的关键是什么--增加供给!市场经济真的很简单,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映(当然,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价格失灵),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政府硬按着地价不让涨,则企业只能寻求托关系、搞公关来购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确也是实情,尤其是大城市,多数城市早就在透支国家下达的指标。

高房价范文篇6

关键词:高房价;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率

2009年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令人惊异。3月份以前依然延续着2008年年末的疲弱,之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房屋销售面积迅速增长,房价快速飙升,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主要城市房价节节攀升,引起业内业外一片惊呼。国家统计局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额15800亿元,同比增长53.0%。

房价的高涨,一方面带来了土地开发的热情,带来投资的上升,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却如一把双刃剑,成为制约城市居民消费的障碍,给我国当前最为急迫的启动内需带来负面影响。因为高房价使大多数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只能省吃俭用,压缩消费,从而造成严重的内需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认为,房价持续增高压抑了其他方面的消费。

5月底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6月1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购房意愿低位徘徊,超过6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仅有15.1%的城镇居民选择“更多地消费”,比上季下降14.6个百分点,降至历史最低。

是何因素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呢?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恶化的投资环境

受经济危机影响,政府加大信贷和直接投资来东实体经济,但是由于外部环境恶化,各个产业基本进入产能过剩的境地,实体经济的恶化使得扩大生产,加大投资危险性增大,于是很多资金进入周期短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来套利,于是出现高房价和股市高涨的现象。

(二)地方或是国家严重依赖房地产业的体制性因素

中国的经济主要是投资和消费和出口,现在出口萎靡,连续数月下降,国内市场严重的产能够过剩,消费市场狭小,于是导致国家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带动水泥,钢铁,建材,冶金都行业的发展,解决大量人口就业。

而地方政府,由于长期的依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是体制性的问题,政府收入严重依赖土地出让,几乎占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半,于是及时政府有意调整房地产业,也是徒劳。地方政府从信贷和土地招投标,购房补贴上扶持“摇钱树”房地产业,而其自身通过减少土地拍卖数量和速度,从而牟利。

(三)各地商业银行公然违抗央行的放贷政策,而且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导致银行一方面放松放贷政策为房地产伤提供购房贷款,另一方面由于暴利,银行乐于向房地产商贷款,于是房地产商及时面临世界性的房价衰退,也能猪坚强。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中产阶层应该是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稳定阀”,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对中等收入人群来说,买一套合心意的房子也很不容易。即便是成功买上了房子,每个月的月供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当上了‘房奴’就意味着,不敢炒老板的鱿鱼,更不能被老板炒鱿鱼;无力再继续学习进修;不能去旅游、不敢生孩子;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大。”一位自称月收入5000多元的白领感慨地说。

专家指出,房价的快速上涨,让普通老百姓增加了生活压力,不少家庭为了在自己心仪的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耗尽了所有的积蓄,从小康之家变得债台高筑,“房奴”们被每月的高额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只好缩减本来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和投资支出,导致购买力被严重透支。“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高房价不仅影响到了那些成为‘房奴’的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老百姓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比如旅游、培训等,进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发展。现在的房价连中产阶级都难以承受,可以说,高房价正在透支中国消费的未来。”曹建海说。国家统计局在网站上刊发的一篇文章称,房价飞涨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居民消费的障碍,给我国当前最为急迫的启动内需带来负面影响。从楼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高房价的挤出效应影响到了居民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制约消费启动最大阻力。

近日,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购房意愿低位徘徊,超过6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高,难以接受”。47%的城镇居民在安排支出时选择“更多地储蓄”,此比例比上季提高9.5个百分点,升至历史最高。美国《时代》周刊前两天发表了一篇名为《房地产为何成了最令中国头疼的事》的文章,其实房地产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绝非是“头痛”二字就能概况的,美国人怎么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房价如此之高却依然无法阻止不断爆发的刚性需求,为什么在中国三代六个家庭宁肯紧衣缩食,不下饭馆,不去旅游也非要支持一个小家庭结婚买房子。

但有了房子不一定就有了生活的幸福,房子并是感情的助推器,更不是婚姻的入场券,最近电视剧《蜗居》正是对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我们都会想想,为了房子,我们到底能牺牲些什么?可以忍受天天开水煮白菜,可以一年不买新衣,可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如果为了那几十平方米,牺牲了生活、牺牲了爱情、牺牲了最根本的价值观,那宽敞的房子还能称之为家吗?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几十平方米是否就是幸福的根源?

高房价范文篇7

一、六大国情背景决定了长期的明显的求大于供局面

所谓“六大国情背景”,是指人多地少、人口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剧、经济高速增长、城乡收入差异严重、家庭规模小型化等6个明显体现现阶段中国发展背景与特点的因素。中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如果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这些国家比,差距就更明显了。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的国策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也就是说农业是第一位的,要先保吃饭问题。这么大的国家,如果粮食短缺,需要大量进口,可能就不是一个外汇或者经济问题了。国内的稳定问题不说,中国还必然会受到西方大国的要挟,在政治上、外交上、国家安全上甚至领土完整上付出大的代价。1994、1995年,美国人莱斯特·R·布朗连续发表了两篇表达同一思想的惊世骇俗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当2030年中国粮食问题成为世界问题的时候》、《未来的限制》。这两篇文章再次提醒我们,放松耕地控制是不对的。中国已经成为粮食净进口国,严格保护耕地的意义已经不止停留在纸面上。要严格控制耕地,控制城市规划面积,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就受到限制,房地产开发就受到限制,供给的增长就受到了限制。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却在继续增长,在这种人口的机械增长过程中,城市人口必然随之增长,对房地产的需求就要增加。除了机械增长外,还有个结构变化问题,也就是城市化问题。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化率已由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根据统计,2003年,中国共有建制市660个,同年,中国总人口为12.9亿,其中市镇人口为5.2亿。2003年城市人口上升了1.5个百分点,大约增加了2000万。但中国的城市化也需要二、三十年的过程。它会带动投资热,当前80%左右的中长期投资就都与城市住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它还会带动重工业的再次发展和消费升级。而消费升级又带动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当然也要房地产业作支撑。

中国还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增长速度世界第一,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如果中国致力于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至少会在经济不过剩的情况下再高速增长20年。世界经验表明,经济起飞时期,房地产业需要超前发展以提供固定资产支撑。房地产也不可能不发展,因为这一阶段收入增长快,住房需求必然旺盛。

再就是城乡收入差异问题。中国这个问题很严重,而且未来10年内不可能解决。不仅仅是农业产量低、粮食不值钱问题,农村土地少、乡镇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也很少,而城市就业机会多,失业了政府还帮助再就业,而且有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各种救济等。这么大的诱惑当然农民争着进城了。进城就得有房住,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

最后,我们看家庭规模小型化倾向。目前,核心家庭和丁克家庭在中国城市家庭结构中高达60%以上,而且有增加的趋势。这种社会变革使中国传统的大家庭结构受到冲击,增加着对住房的需求。家庭结构愈小,人均消费面积愈大。即使是两口之家,也需要厨房、客厅、厕所以及过道等。因此即使人口总量不变,小家庭结构的大量出现也会引起住宅需求的增加。

二、三大制度背景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极大地抬升了需求水平

三大制度背景是指住房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金融深化)和社会福利制度现状对房产市场产生的影响。前两个因素从时间角度将原本该均匀分布在几十年时间段的住房需求挤压到当前较短的大约20年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实现,特别是最近几年是典型的“喷发期”;后一个因素则从空间角度将分布在全社会的住房需求吸附城镇中实现。这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但与城市化本身的起因是不同的,是农民阶层对城乡社会福利分配不公的本能反映。

传统的城镇住房制度是一种国家统包统配、低租金使用的实物福利制度,由于存在着住房建设资金不足、国家和企业包袱沉重、房屋失养失修现象严重、住房分配不公和苦乐不均等一系列严重的弊端和问题,国家决定实施住房制度改革,把城镇住房还原为商品,促进城镇住房供给的增加,建立广阔的住房市场。但是,由于人的自利本性以及各种体制、制度的相互制肘,这项改革是相当艰巨的。尽管住房制度改革已经搞了20多年,但在前几年未彻底切断福利分房渠道以前,人们或多或少存在“赚便宜”的想法,有钱也不想自己买,至少不愿按市场价买,买方的需求远没有现在这么大。但住大房、住好房的愿望是与日俱增的。1998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但直到2001年,实物分配的渠道才基本被堵死。当福利分房渠道被彻底切断后,大家知道再等已经没有结果,必须买房了,于是压抑了十几年、几十年的需求叠合在一起迸发出来。

另一方面,金融制度改革带来了金融深化、金融竞争和信贷业务创新,银行开办了按揭贷款业务,而且竞争导致贷款成数很高。这带来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急剧增加。例如,2000年年初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864亿元,年末就达到了1791亿元。截至2002年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7213亿元。此后这项业务发展更快,截至2004年11月17日,仅工商银行一家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就达到了4027.11亿元。对购房者来说,只要交上20%的首付,其余80%银行解决,有的银行一度还开办了“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这就使“租小房→租中房→买小房→买中房→买大房”这样一个未来十几年、几十年逐渐实现的需求过程跨越中间环节,一步到位了。与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相汇合,一前一后几十年的需求叠加到几年、十几年爆发,当然很强烈。目前,个人购买商品房的比重已达95%以上,居民已经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市场需求主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再就是福利制度问题。目前中国在城乡福利制度的安排上存在巨大差别。这突出表现在教育与医疗保障上。由于区位、政策和市场等原因,教育资源呈现出违背公平的流动、积聚和配置格局,使城乡之间的相对差别和绝对差别明显拉大。在医疗资源的城乡配置上也是如此。在城市里,有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医院林立;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和高质量的师资。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有优势。而在农村,农民面对的是缺医少药的医疗条件和残缺不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城乡之间还存在其他方面的福利差别。改革以来农民的见闻开阔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也突出起来。近年来由于政府对城乡来往控制程度稍有放松,这必然引起农民向城市流动,中小城市的人向大城市流动,形成城市化的动力之一。显然这对住房需求也要产生巨大影响。

三、“三大意识背景”对房价的上升具有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

“三大意识”是指城乡阶层意识、群居意识和正在形成的负债消费意识。它们对住房需求的扩大和房价的上升也是有重要影响的。

城乡阶层意识源于城乡经济差别和政治差别的客观存在,而经济差别与政治差别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城乡经济差别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上。城市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乡村主要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由于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聚集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使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比乡村居民高。另外,由于城市产业起初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劳动就业率比农村高。由于城市在经济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它在政治上也处于优势。城市是一个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空间的载体,其在区域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现阶段,城与乡的政治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由于在经济上广大乡村是城市的腹地,政治上也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福利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市民与农民之间就产生了还存在严重的阶层意识,也就是地位意识问题。有一些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水平、见识等等确实与市民存在明显差距,所以农民盼望着“跳龙门”,进入城市生活、工作,即使第一代进城农民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们一般也会努力去克服,以求为子女换来生存的“尊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城市主要是通过人的思维规划建造的,它根据人的生活需要建设相应的人工生活环境,能更大程度的满足人的需求。而乡村是纯自然的,限制了人们更好地生活。城市又是科学技术的创造地,城市的劳动力比乡村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科学技术知识,而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更加剧了城乡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别。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这一点似乎在中华民族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中华民族的群居意识是很强的,也是很有特色的社会现象,即使到了国外也要住在一起,所以形成了不少“唐人街”。由于中国人好热闹,重视血缘、姻缘、地缘、学缘、业缘等各种关系,崇尚互爱互助、密切交往,这也导致人口不断集中,从社会学角度促进了城市化,增大了住房需求。

高房价范文篇8

两会声音

地方高层:房价涨得太快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的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是比较平稳的,但部分中心城市房价增长过快,像广州、深圳,在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房价上涨超过40%,我们将采取一些措施来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对于同样的话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开放日对媒体称,上海的房价很高,需要进一步采取综合性措施予以遏制。他同时表示,目前住宅问题已成为上海人才发展的瓶颈,很多在沪人才由于房价过高而不能安心工作。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1月,一幕幕房地产"神话"在海南上演。对于这一点,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解释说:"这主要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有关。这段时间拉动了我们整个房地产量价齐升的是海南的高端房产,也就是说面向岛内外购买力比较强的群体量在增加,这反映出这些购房者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良好的预期,当然也有一定的泡沫。"

"调控房价,北京要下大力气带好头。"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发言中明确表态。

政协委员:根治过高房价

谈到房价,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黄鸿翔说:"如果房价再继续上涨,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又引导了银行与民间的资金流向房地产业,不利于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同时,也妨碍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群众深有不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进中央常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指出:"在各级政府的管理层中,弥漫着对超高房价继续趋涨的姑息和期盼,他们不希望房价出现下跌,已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占统治地位的认识。如果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在间歇性疯涨到超高位后,按照稳价控涨的理念进行微调,就意味着房地产崩盘的引信没有拔除,巨大的危险仍然如影随形,灾难性的后果随时可能爆发。"

九三学社社员严慧英、谢俊奇在提案中建议开征房地产不动产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建议改革土地招标制度。他认为,价低者拿地可以根治高房价。

市场现状

北京楼市未见价跌迹象

两会期间,媒体铺天盖地的"抑制房价"之声,无疑会使开发商、卖房人、买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波动,但从北京楼市的实际成交情况来看,还没有对房价产生实质影响。

现象1

卖房人仍然很"牛"

最近准备买房的王先生,经常一天接到好几个电话问自己愿意不愿意看房。与中介的热心相比,多数房主还是一副"爱看不看"的架势。想砍价,房主直接就说:"两会都说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说的是不过快,涨还是要涨的。公务员之家:

对于近期二手房房价,链家、我爱我家、中原等地产中介机构均向记者表示:没降。

现象2

二手房成交量近几日猛增

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显示,2009年12月,北京二手房住宅成交39264套,2010年1月,成交12726套,2月,成交8544套,3月首周,成交3373套,确有成交量下降,市场观望现象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本周一开始,二手房的日成交量猛增,周一、周二、周三的住宅成交量分别为787套、875套、711套,有回暖之势。

现象3

开发商推迟开盘

上周,本市新开盘项目仅3个,总共提供房源仅400套,两会的政策走势不

定,很多本来准备3月开盘的项目部分退后。

3月首周,北京商品房总成交量比2月首周下跌65。2%,住宅成交量下跌达到了71。8%。

价格方面,成交均价依然达到了每平方米19820元,相比2月同期上涨了6。6%。

今年房价总体平稳向上

高房价范文篇9

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

这实际上是从房屋供给的角度解决住房市场供求矛盾。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未来住房存量的增加缓解高企的住房需求对房价的推升作用,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保障性住房是对商品房市场的分流,而且分流出的绝大部分是自住型、消费型需求,而这部分消费者的福利往往最容易受高房价的侵蚀。日前,温总理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我国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若这项计划能落到实处,那么我国住房压力、房价过高等问题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有效缓解。当然,如何将保障房落到实处,杜绝保障房建设中的权利寻租,保证真正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

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我们不难看出,打击投机性需求,将投资性购房从购房需求中剥离,使商品房回归自住市场,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着力点。长期以来遏制房价的政策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在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通胀预期等背景下,有钱人越来越将房产作为首选的财富保有方式,引发了大量投机投资需求,扭曲了房屋的自住属性。从今年月出台的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到上海、重庆等地推出的房产税细则,其效用旨在通过限购、税收、信贷政策、土地供应等一系列“组合拳”合理引导住房需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使房地产市场只能成为像粮食、蔬菜一样的消费型市场,不能成为像股市一样的投资型市场。

高房价范文篇10

[关键词]房地产房价政策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价格上的快速飞涨。基于房地产行业的重要地位,政府对它做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2004年以来,政府就综合运用了土地供应、金融信贷、税收和行政干预等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其中以金融和行政调控为重点。这一轮调控一直持续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但是这一切调控的后果最初并未使房价回落,反而在各大城市出现房价,投资一路高涨。这一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与不同以往,我们有必要配合其他改革,借鉴国外的经验,多管齐下,才能使房地产市场步入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正是有这样的认识,2007年9月份至今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以“组合拳”为主基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等等为组合,以土地控制为核心,通过灵活运用和强有力的执行,逐渐把过去房价虚涨的部分挤出去,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到理性发展状态。

一、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

价格的高低与供求关系密切相连,所以政府调控房价,主要也从供求入手,两方面都要同时调整。我国当前的局面是供给严重不足,需求过度膨胀。需求在当前的膨胀既与我国过去的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有关,同时也与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金融产品的衍生有关。供给不足有客观原因,如土地的不可再生,原材料价格上涨,房地产开发环节过长等等。主观上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捂盘惜售等恶劣行为,以及国际热钱的涌入,市场投机过盛也使得房源供应不足。

既然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局面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那么我们执行短期的调控政策只可能把主观原因消除,把过分虚涨的价格部分挤出去,而客观原因的存在使供不应求局面长期保持,房价从长远趋势看是上涨的。所以长期的调控政策的重点就应该以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理性繁荣为主,而不能只纠缠于房价是上涨还是下降这一单一的命题上,这样才是按经济规律办事。2007年出现调控结果是房价越压越涨,这与政策的滞后性有关。而从2008年开始,供求形势发生了一定转变:很多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国家在2007年布署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正加紧在2008年实施,加上90/70的政策,市场上的房源逐渐增加了很多。但老百姓大多还在持币观望,这可能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应该说对于短期调控目标的实现2008年第二季度已比较明朗.但我们并不期望出现“硬着陆”的局面,所以必须要完成长期调控目标。

二、已出台政策的利与弊

1.按揭政策

个人住房按揭政策的新变化表现为首付和利率在原有基础提高,买第二套房还要提高首付和利率,这些都是为了打击炒房者,腾出房源卖给真正的自住者。但这些措施抑制了炒房者也抑制了真正的购房人,这让他们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削减了。此时的供求关系好象显得供过与求。但这群真正的买房人终究是要买房的.等他们赚足了首付,就会在以后某一特定时期集中爆发出购买需求,使得这一时期又出现供不应求,房价又会快速飞涨。同时投资者中有的财力雄厚,他们几乎不靠贷款来投资,加息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目前虽然人数不多,但其占有的房屋面积不少,如果任由其占用更多的资源,那么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会进一步恶化。另外就整体经济而言,进一步提高利率会刺激外资的涌入,国际热钱通常流向楼市和股市,从而更加引发价格上涨。就个体企业而言,加息使其财务成本增加.在无法更好把握未来形势下,很多开发商会谨慎行事,或减产或转移资产,供应又会进一步缩小,价格还会上涨。

另外开发商之所以有机会造高价房,除了考虑旺盛的需求外,还和个人住房按揭制度的漏洞有关。银行在决定放贷之前一般要对抵押房产作评估。目前在国内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实际运作中一般都简单地采用市场比较法,对比周边类似楼盘的市场价位加权平均推算出按揭楼盘的价值,而没有更多地考虑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按揭房产在处置时可能受到的限制和处置成本,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高估按揭房产价。而且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一手按揭房产不要求评估,而是以房产的销售价格作为发放贷款的价值依据。这种做法必然鼓励开发商尽量建造高价房屋,或者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推高房价,促成高价交易合同,以获取高额按揭贷款。

2.货币政策

紧缩型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进行正回购操作,这些为的是缩小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回收过剩的流动性。少了金融的支持,开发商举步为艰,整个行业重新优胜劣汰。尽管这种“洗牌”会使房地产资源得到合并重组,产品今后的性价比会更高。但继续使用这一政策也会出现一定难度。发行央行票据,意味着央行增加了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这加大了央行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进行协调的难度,很难同时兼顾量与价的平衡,且发行成本上千亿元,难以为继。用提高准备金率固然有降低调控成本的好处,但是由于央行要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这客观弱化了它对金融机构“课税”的调控功能。

3.税收政策

对于目前实行的二手房流转环节营业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税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产投机,能使原来的投机性需求转向投资,使炒房者转向长线投资。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增加了二手房流转难度,二手房交易成本的增加不利于存量房市场的流通,而存量房市场的不发展,反过来将加剧新房的供不应求,房价上涨。

4.行政干预

对于90/70的规定,政府是想通过调整供应结构来增加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房源。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每个地区有自己对面积和总价的习惯性认同和综合考虑。90平方米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是在特定时期执行的直接行政干涉,主要为的是防止出现国家出台原则性政策,地方想方设法拖延的局面,政策得不到执行,房价还会上升。至于这种做法今后的完善,各大城市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定一些细则加以妥善处理。另外有的城市政府直接干涉本地商品房价格的制定,虽然博得老百姓拍手称好,但这很明显违反了市场规律,在利润的推动下,当成本上涨,价格又不准涨的情况下,开发商只可能降低工程质量,减少供应或转移资产,价格终究还是会上涨起来。

所以从目前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到,针对房地产市场所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很多在2007年并没有出现当初想象的理想效果,但进入2008年后这些政策的威力就显现出来。我国的调控政策有其优势的一面,也有不足的部分。要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首先要考虑他们的收入状况。现在的国情按收入来划分,人们可分为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高收入者。低收入者肯定买不起房,高房价又带来了高租金,所以低收入者的生存条件特别恶劣。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他们人数多,对房屋需求大,条件要求高一些,其收入与高房价相比,他们也买不起。如果市场上只有单一的高房价的房源,他们被迫选择,成为“房奴”。这也是当前开发商哄抬房价的底气—不愁没人买。高收入者与他们刚好相反.愿买好房就买好房,愿出多高的价就出多高的价,那是他们的自由,这群人的住房问题完全可由市场来解决。所以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是占中国绝大多数人的住房保障问题,看还需在现有政策之下如何再完善,而不是单纯的降低房价。价格问题应主要交给市场去解决,而政府应把过去自己所忽略的保障责任担负起来。三、需配合的政策

1.拓展住房保障系统

过去我们针对中低收入家庭,主要靠经济适用房来解决。这种微利商品房只售不租。由于监管不力,导致购买主体错位。另外在制定购买者申购条件时,过去的标准比较模糊。城市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差异非常明显,不能混淆在一起,否则容易把中等收入者这群中坚力量边缘化。所以我们应区别对待,二者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基于这种认识,我国从2008年以来对此明确提出:低收入家庭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中等收入家庭用限价房解决。过去经济适用房出现的诸多弊端中最显著的有政策的敷衍执行和结构不合理,现在正随着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广而逐渐修正现有的缺陷。而限价房的推出一开始是为降低房价,同时也为兼顾政府土地收益。这是“双限双竞”方式下出现的过渡产品,同时也起到调整住房结构的作用。限价房目前叫好不叫座,主要在于其地处偏远,配套不完善。我们借鉴国外的做法应在选择限价房的位置时考虑公共交通量大的地方,才能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国家首先应对交通作规划,才能既满足买房人的基本需求,提高其购买积极性,从而促使开发商愿意投资该类产品,并从宏观上又能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所以从长远看限价房应建在城市中经济目前相对落后的地方,首先政府发展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交通,在落后地区推出大量限价房,引来大量人流和物流,再促使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2.按揭贷款评估基础的改变

由于以销售价格作为贷款的依据使得风险过分集中到银行身上,并帮助开发商推动房价的上涨,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评价这一依据的合理性,应该考虑众多影响因素来确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贷款依据。以房地产成本价格和社会公认的利润水平为基础即成本法来确定的按揭贷款价值,能挤出房价虚高造成的泡沫。成本法中房地产的成本很多组成部分比较好测算。如果银行以成本法来确定按揭贷款价值时,需要政府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定期当地房地产的平均成本,以及合理的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成本由评估机构和信贷员按开发商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并与平均水平相比较以考察其真实性,而利润则按公布的数据为依据。由于有政府的参与,这种测算结果使评估机构和信贷人员对外说明时有更高的公信力。当然这种方法确定的贷款额度与具体项目的销售价格相比有一定降低,所以会影响银行的眼前利益,但这将使银行的贷款风险趋近于零,也将彻底扭转银行与房地产商共同推高房价的现象,平抑超高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