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菜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8:29:52

高菜价范文篇1

2010年初,大蒜、绿豆、生姜的价格接力式地疯狂上涨,并纷纷超过猪肉的价格。而这一系列“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接力涨价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菜价持续性上涨,使老百姓手中的“菜篮子”陡然沉重了起来。如果高房价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那么高菜价就是最直接最凶猛的民生问题,房价的上涨对大部分中低收入者来说影响毕竟有限,但蔬菜却是家家户户每天的必需品,它的影响具有强制性。菜价的不合理上涨必将极大地限制低收入水平家庭的正常消费,甚至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存问题,这也将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带来很大的政治风险。如果菜价的上涨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购买力,那么这样的价格上涨是应该理解和支持的,因为我国农产品的价格长期相对偏低,合理的上涨能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问题是这一波菜价的疯狂上涨并没有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多少,因为菜价上涨的大部分收益都流向了流通环节和进行炒作的游资手里。同时,菜农还要承担游资炒作之后价格下跌的风险。这样,菜价的不合理上涨不仅“伤民”而且“伤农”。同时,农产品的价格具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能进一步推动原材料、工资、劳务等各项成本的上涨,最终推高各类产品的价格,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高菜价的控制刻不容缓。

二、高菜价形成背后的原因。

(一)气候异常与游资的炒作直接推动价格上涨。

2010年初,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低温雨雪、干旱等异常气候,使这些地区的农产品产量下降,加上恶劣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造成了短期的供不应求,从而使蔬菜价格上涨。同时,国内游资乘机炒作:一方面散布虚假消息,制造菜价上涨的预期;另一方面对较易保存的农产品,如大蒜、绿豆等进行囤积,造成菜价飞涨,牟取暴利。而造成游资们一次次得手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鉴于蔬菜价格较低的特性,往往只需几百亿即可通过杠杆效应垄断全国的某类农产品,这与房价动辄需要上千亿资金比起来,相对容易得多。其次政府在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方面存在漏洞,将蔬菜的生产流通完全交给市场来自我调节,缺乏像对待粮食、猪肉等食品的宏观干预手段,使游资的炒作有机可乘。最后在蔬菜上涨的谣言四起时,政府缺乏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布机制和菜价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从而导致菜价的疯狂上涨。

(二)蔬菜基地的减少与人们对蔬菜需求的增长之间的矛盾。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政府其实早在1988年就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老百姓餐桌上的菜品已,大大地丰富了。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城市的郊区菜地面积已大幅度下降,尤其在房地产业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被侵占,使蔬菜基地的面积大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对蔬菜的摄入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人们对蔬菜的摄入量增长了50%以上。蔬菜基地不断减少、产量不断降低而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却不断的上涨,这就必然造成城市周边的“菜篮子”无法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使得商家只能从外地引进,而这种改变显著地增加了运输成本,抬高了菜价。

(三)流通环节过多是菜价上涨的关键。

对于2010年菜价的疯狂上涨,气候的异常和游资的炒作不过是偶然因素,或者是一个导火索,菜价上涨背后隐藏的是蔬菜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痼疾——臃肿的流通环节。据商务部统计,在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占了50%左右,而这一比例是欧洲的两倍以上。蔬菜从菜农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一般要经过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市场。在这些环节中,层层加价,使菜价很难降下来。同时,在这些环节中,大多是小规模经营,效率低成本高,且容易造成蔬菜价格的不稳定和投机,为游资的炒作埋下了伏笔。另外,近年来石油公司连续多次上调燃油费,也对菜价的上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城市中的大部分蔬菜都要通过长途运输从外地输送过来,而燃油价格的上调必然使长距离运输的成本显著提高。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由于燃油价格上升,仅从山东到北京的运输成本就增加了15%~20%,而从海南运往北京的成本则增加得更多。此外,再加上“绿色通道”制度的不完善和高速公路过高的费用,都使菜价的运输成本不断增加。

三、高菜价难题的解决之道。

(一)建立权威的信息公布机制和完善的市场监督制度。

信息不对称是炒作的基础,在这波“蒜你狠”、“豆你玩”的炒作中,炒家们正是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制造错误的市场预期,进而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因此,政府应首先建立权威的信息渠道,将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价格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并进一步建设全国蔬菜价格信息网络系统。其次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制度,对于大蒜、绿豆这类较易储藏的农产品进行市场干预,通过有关部门出面直接收购贮藏,在市场出现波动时,通过收购和抛售来调节市场的供需平衡。目前我国对大米、小麦、猪肉等都有这种托市收购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同样重要的蔬菜也应当进行有效的调控以防止游资的投机行为,填补这方面宏观调控的空白。最后加强对市场投机的监察力度,对于这种散布谣言、哄抬物价、从而牟取暴利的不正当经营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并以法律手段予以严厉打击。

(二)强化蔬菜基地的建设与生产布局。

目前,城市中的“菜篮子”蔬菜基地被房地产业和工业等部门“挤出”的现象越发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情况,首先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生产基地与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扩大蔬菜基地的规模、改善蔬菜基地的生产条件,做到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蔬菜基地的抗灾能力。其次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引进新技术,培育和推广耐寒、耐旱、易保存、高产的新品种。再次调整全国生产布局规划,防止主要产地过度集中。例如:我国的食糖主要产地集中在云南、广西,占了全国的80%以上,西南地区发生大旱之后,使该地区甘蔗产量大减,造成全国食糖的供应紧张,为游资的炒作创造了条件。因此,政府有必要重新规划全国生产基地的布局,为了分散风险而牺牲部分效率。

(三)缩减流通环节、加大扶持超市的力度。

流通环节过多是造成菜价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流通环节过多的痼疾。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心在于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物流体系,通过超市与农民、蔬菜基地直接签约,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储藏,实现农超对接,使生产地的蔬菜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减少中间环节、解决小规模经营的低效率和高成本,降低菜价。目前,农超对接已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例达70%以上,美国达到80%,而我国仅为15%左右,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力度扩大“农超对接”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成本,同时,通过双方签约能够使农民的生产更有目的性,减少盲目种、盲目卖造成的风险,也避免了菜农“年初种、年尾发愁卖”的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菜价范文篇2

2010年初,大蒜、绿豆、生姜的价格接力式地疯狂上涨,并纷纷超过猪肉的价格。而这一系列“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接力涨价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菜价持续性上涨,使老百姓手中的“菜篮子”陡然沉重了起来。如果高房价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那么高菜价就是最直接最凶猛的民生问题,房价的上涨对大部分中低收入者来说影响毕竟有限,但蔬菜却是家家户户每天的必需品,它的影响具有强制性。菜价的不合理上涨必将极大地限制低收入水平家庭的正常消费,甚至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存问题,这也将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带来很大的政治风险。如果菜价的上涨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购买力,那么这样的价格上涨是应该理解和支持的,因为我国农产品的价格长期相对偏低,合理的上涨能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问题是这一波菜价的疯狂上涨并没有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多少,因为菜价上涨的大部分收益都流向了流通环节和进行炒作的游资手里。同时,菜农还要承担游资炒作之后价格下跌的风险。这样,菜价的不合理上涨不仅“伤民”而且“伤农”。同时,农产品的价格具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能进一步推动原材料、工资、劳务等各项成本的上涨,最终推高各类产品的价格,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高菜价的控制刻不容缓。

二、高菜价形成背后的原因。

(一)气候异常与游资的炒作直接推动价格上涨。

2010年初,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低温雨雪、干旱等异常气候,使这些地区的农产品产量下降,加上恶劣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造成了短期的供不应求,从而使蔬菜价格上涨。同时,国内游资乘机炒作:一方面散布虚假消息,制造菜价上涨的预期;另一方面对较易保存的农产品,如大蒜、绿豆等进行囤积,造成菜价飞涨,牟取暴利。而造成游资们一次次得手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鉴于蔬菜价格较低的特性,往往只需几百亿即可通过杠杆效应垄断全国的某类农产品,这与房价动辄需要上千亿资金比起来,相对容易得多。其次政府在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方面存在漏洞,将蔬菜的生产流通完全交给市场来自我调节,缺乏像对待粮食、猪肉等食品的宏观干预手段,使游资的炒作有机可乘。最后在蔬菜上涨的谣言四起时,政府缺乏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布机制和菜价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从而导致菜价的疯狂上涨。

(二)蔬菜基地的减少与人们对蔬菜需求的增长之间的矛盾。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政府其实早在1988年就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老百姓餐桌上的菜品已,大大地丰富了。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城市的郊区菜地面积已大幅度下降,尤其在房地产业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被侵占,使蔬菜基地的面积大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对蔬菜的摄入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人们对蔬菜的摄入量增长了50%以上。蔬菜基地不断减少、产量不断降低而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却不断的上涨,这就必然造成城市周边的“菜篮子”无法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使得商家只能从外地引进,而这种改变显著地增加了运输成本,抬高了菜价。

(三)流通环节过多是菜价上涨的关键。

对于2010年菜价的疯狂上涨,气候的异常和游资的炒作不过是偶然因素,或者是一个导火索,菜价上涨背后隐藏的是蔬菜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痼疾——臃肿的流通环节。据商务部统计,在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占了50%左右,而这一比例是欧洲的两倍以上。蔬菜从菜农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一般要经过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市场。在这些环节中,层层加价,使菜价很难降下来。同时,在这些环节中,大多是小规模经营,效率低成本高,且容易造成蔬菜价格的不稳定和投机,为游资的炒作埋下了伏笔。另外,近年来石油公司连续多次上调燃油费,也对菜价的上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城市中的大部分蔬菜都要通过长途运输从外地输送过来,而燃油价格的上调必然使长距离运输的成本显著提高。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由于燃油价格上升,仅从山东到北京的运输成本就增加了15%~20%,而从海南运往北京的成本则增加得更多。此外,再加上“绿色通道”制度的不完善和高速公路过高的费用,都使菜价的运输成本不断增加。

三、高菜价难题的解决之道。

(一)建立权威的信息公布机制和完善的市场监督制度。

信息不对称是炒作的基础,在这波“蒜你狠”、“豆你玩”的炒作中,炒家们正是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制造错误的市场预期,进而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因此,政府应首先建立权威的信息渠道,将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价格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并进一步建设全国蔬菜价格信息网络系统。其次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制度,对于大蒜、绿豆这类较易储藏的农产品进行市场干预,通过有关部门出面直接收购贮藏,在市场出现波动时,通过收购和抛售来调节市场的供需平衡。目前我国对大米、小麦、猪肉等都有这种托市收购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同样重要的蔬菜也应当进行有效的调控以防止游资的投机行为,填补这方面宏观调控的空白。最后加强对市场投机的监察力度,对于这种散布谣言、哄抬物价、从而牟取暴利的不正当经营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并以法律手段予以严厉打击。

(二)强化蔬菜基地的建设与生产布局。

目前,城市中的“菜篮子”蔬菜基地被房地产业和工业等部门“挤出”的现象越发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情况,首先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生产基地与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扩大蔬菜基地的规模、改善蔬菜基地的生产条件,做到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蔬菜基地的抗灾能力。其次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引进新技术,培育和推广耐寒、耐旱、易保存、高产的新品种。再次调整全国生产布局规划,防止主要产地过度集中。例如:我国的食糖主要产地集中在云南、广西,占了全国的80%以上,西南地区发生大旱之后,使该地区甘蔗产量大减,造成全国食糖的供应紧张,为游资的炒作创造了条件。因此,政府有必要重新规划全国生产基地的布局,为了分散风险而牺牲部分效率。

(三)缩减流通环节、加大扶持超市的力度。

流通环节过多是造成菜价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流通环节过多的痼疾。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心在于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物流体系,通过超市与农民、蔬菜基地直接签约,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储藏,实现农超对接,使生产地的蔬菜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减少中间环节、解决小规模经营的低效率和高成本,降低菜价。目前,农超对接已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例达70%以上,美国达到80%,而我国仅为15%左右,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力度扩大“农超对接”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成本,同时,通过双方签约能够使农民的生产更有目的性,减少盲目种、盲目卖造成的风险,也避免了菜农“年初种、年尾发愁卖”的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菜价范文篇3

关键词:蔬菜价格保险;保费收入;高自给率

2009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始积极促进江西省“三农”保险事业的发展,在有关部门和国家的大力财政支持下,江西省“三农”保费规模逐年递增。截至2016年底,江西省“三农”保费收入高达8.11亿元,可以说是自2009年以来,江西农业保险的发展已正式进入快速增长时代(见图1)。

一、江西省发展蔬菜价格保险的必要性

江西省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气候优势。因此在1993年,江西省全面推进了“菜篮子工程”。从那时起,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长,截止到2015年,江西省蔬菜种植面积高达57.2万平方千米。在江西农业版图中,蔬菜产业占据较大比例,如何避免蔬菜价格波动影响农民收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2003年~2014年江西省蔬菜价格波动数情况中(见图2),我们可以看到,蔬图22003年~2014年江西省蔬菜价格波动情况

二、江西省发展蔬菜价格保险的可行性

1.高自给率的蔬菜供给。必要的蔬菜自给率是推动蔬菜价格保险的必要依据,由于过低的市场自给率会导致政府对蔬菜市场掌控力不足,这将极大制约蔬菜价格保险风险保障功能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影响蔬菜价格保险推出的必要性。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江西省蔬菜自我供应率达60%~70%(见图3),剩下的依靠从外地“进口”,总体来看,江西省蔬菜供应自给率较高,在该自给率下推行蔬菜价格保险是切合实际的。(单位:%)2.高额的政府财政补贴。蔬菜价格保险的实施,必须得到强大的财政补贴的支持,这一点在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试点的上海蔬菜价格保险中已经充分说明。近年来,江西省无论是财政补贴方面亦或是政策支持方面均加大了支持力度,这些举措为推广蔬菜价格保险提供了政府的支持。首先,江西省对农业保险的财政预算补贴资金逐年递增,补贴金额由2009年的4000万元增至2014年的2.3亿元。(见图4)。其次,先后下发了《江西省农业保险总体方案》《江西省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和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文件,明确了如何协调、如何推动、如何补贴等实施细则。3.完善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早在2009年,江西省就已开始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省已建立1150个“三农”保险服务站,保险服务站覆盖全省80%的乡镇,服务点辐射全省52.5%的行政村(见图5)。完善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为保险公司的核保、理赔等程序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得江西省推广蔬菜价格保险具有现实可能。

参考文献:

[1]吉瑞.农产品价格保险对农产品价格风险调控的影响及启示以上海市蔬菜价格保险为例[J].中国财政,2013,(06):48~50.

[2]周燕齐.江西省推广蔬菜成本价格保险方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3]刘莉莉.江西农业保险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高菜价范文篇4

一、蔬菜价格高位运行,涨幅较大

从云南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情况来看,今年4月我省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7.9%,环比上涨4.6%。建水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1—4月,建水县的蔬菜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2.7%、36.9%、48.0%和46.8%。2010年5月上旬,玉溪市马铃薯平均每公斤出售价格为2.73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09元,增66.4%;大萝卜每公斤1.44元,比上年同期增0.4元,增38.6%;西红柿每公斤3.04元,比上年同期增0.56元,增22.7%。1-4月,宾川县蔬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9%、10.2%、11%和16.6%。

二、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今年1-4月,蔬菜价格涨幅较大,一些网民和社会人士称:我们感受到蔬菜价格在“发烧”,通胀预期在逐渐增强。鲜菜是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必需食品,它的价格上涨,不仅影响到市场物价的总体运行,同时也给消费者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公众感受到蔬菜价格在“发烧”,担心其价格上涨将推动通胀是在所难免的。

受干旱影响,云南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是导致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但如果简单地把今年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受旱情的影响,是不客观的。据云南调查总队调查资料分析,我省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干旱因素的影响,而且有种植成本增大、需求量增加、运输成本上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1、受干旱影响,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受干旱影响,各地降雨量少,再加之持续高温,水分蒸发量大,不利于蔬菜的生长,产量减少,造成市场供应量下降,价格上涨。玉溪市2010年小春蔬菜受旱面积达30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5.65万亩,绝收面积15.77万亩。2010年开远市蔬菜综合平均每亩产为1868公斤,比上年减少255公斤,减产12%。甜椒、黄瓜、茄子、西红柿、韭菜等主要蔬菜播种面积为70.2亩,比上年减少10.1亩,减12.6%。建水县蔬菜受灾面积累计达11.2万余亩,成灾面积近3.7万亩,绝收面积0.93万余亩,受灾较重的曲江镇、临安镇等蔬菜主产乡镇,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0%左右。

2、蔬菜种植成本增加

主要表现在抽水燃油费、农药、雇工工资等支出增加。据对建水调查队对西庄镇罗弄村的调查数据显示,该村主要种植小米辣、四季豆、南瓜、马铃薯等蔬菜,因干旱,需用小水泵抽水库水浇灌,2010年种植一亩蔬菜需多支出抽水燃油费200元左右。据对通海县蔬菜种植户的调查,用于购买抽水机、小水泵、皮管,加油、打井、挖塘等的支出增加,使得蔬菜生产成本每亩增加200~300元。此外,因干旱,蔬菜的病虫害较多,农药的用量比往年增加,药的档次比往年高,2010年一亩蔬菜的农药比去年平均多支出100.00左右元。再有,由于旱情持续时间长,主要靠人力挑水浇菜,而且浇水的次数也比往年增加较多,据建水县西庄镇罗弄村菜农反映,2009年雇工工资一天25元,今年涨到35元,涨幅达40%。

3、蔬菜需求量增加

今年部分省区气候异常,东北低温、南方洪涝灾害影响了蔬菜生产,市场供需关系矛盾突出,许多外调蔬菜的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加上现在是季节交替时期,应季蔬菜“青黄不接”,导致部分蔬菜的价格上涨。此外,蔬菜外调数量的增加,还推动了本地蔬菜价格的上涨。建水县甸尾乡的反季节作物马铃薯,3月份就可上市,而很多省市要到5月底才开始上市。从2月底开始,全国各地近60家收购商云集甸尾乡进行收购,马铃薯价格自然走高。上年马铃薯平均收购价1.20元,今年5月中旬已高达2.40元。建水县面甸镇的洋葱,每公斤收购价为2.20元至2.40元,比上年同期每公斤上涨0.60元-0.80元,涨幅达33.33%-37.5%。

另外,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加,饮食习惯有所改变,蔬菜消费量不断增加,导致蔬菜需求量增加明显。同时,随着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对蔬菜的需求也在增加。

4、运输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批零差价

运输成本的增加,加大了鲜菜的购进成本。从2009年至今我国几次上调了燃油价格,燃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了运输费用的上涨,造成鲜菜运输成本的提高,从事蔬菜零售的个体商户,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拉大批零差价,以保证销售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蔬菜价格的上涨。据建水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西红柿收购价格为1.6元/公斤,零售价格为2.6元/公斤;韭菜收购价格为1.4元/公斤,零售价格为2.2.元/公斤。公务员之家:

三、5月蔬菜价格出现“退烧”

从云南调查总队调查的情况来看,5月上旬蔬菜价格开始“退烧”。对官渡区关上蔬菜批发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4月22日,大白菜2元/公斤、小苦菜3元/公斤、大苦菜3元/公斤、莴笋尖2元/公斤、莲花白1.5元/公斤,5月20日,大白菜1.8元/公斤、小苦菜2.5元/公斤、大苦菜2元/公斤、莴笋尖1.5元/公斤、莲花白1.2元/公斤,降幅分别为10%、16.7%、33.3%、25%、20%。开远县各集贸市场主要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调查数据显示:五月上旬主要蔬菜品种的价格有所回落,与上月相比,大白菜每公斤下跌3.6%、西红柿每公斤下跌3.8%、茄子每公斤下跌5.1%。

高菜价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一)蔬菜生产情况

1、蔬菜种植情况:全县约有蔬菜种植总面积2400亩,其中:种植基地面积约2000亩;县城区周边农户零星蔬菜生产面积约400亩。主要种植青椒、茄子、土豆、无筋豆、大夹豌豆、冬瓜、南瓜、苦瓜、白菜等品种,年产量约2000-2300万斤,其中:种植基地年产量约1750-2000万斤;县城区周边农户零星蔬菜生产年产量约250-300万斤。

2、蔬菜种植基地情况:全县有集中成片蔬菜种植基地4个,分别为隆盛五一村生产基地(约300亩,年产量约260-300万斤)、隆盛三家店村生产基地(约250亩,年产量约220-250万斤)、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约800亩,年产量约,700-800万斤)、回马长江坝生产基地(约650亩,年产量约570-650万斤)。

(二)蔬菜需求情况

据测算全县城区日均蔬菜需求约为11万斤以上,年均蔬菜需求总量约为4000万斤—4500万斤。我县生产基地仅有20%左右(320-350万斤)销往本县,蔬菜需求缺口约为3200-3700万斤。

(三)市场营销情况

1、县城区蔬菜批发经营户情况:县城区现有蔬菜批发商7户。其中5户为专业蔬菜批发商,其批发量占市场份额约80%。进货渠道主要为、成都、绵阳,其中:由进货蔬菜占80%、成都占15%、绵阳占5%。另外2户批发商(隆盛五一村生产基地,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其批发量约占市场份额的20%。4个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约20%在县内销售,80%销往、达州、重庆等地。

2、县城区蔬菜零售经营户情况:县城区约有330户固定个体菜商。其中老城区约有200户,新城区约130户,主要集中在县城区6个农贸市场,租用固定的摊位销售蔬菜,其销售量约占市场份额的80%。县城周边农户零散流动菜商约80-100户,日均入市销售量占比不到市场份额的1%。县城区超市零售蔬菜有4家,进货渠道主要为(80%)、成都(15%)、绵阳(5%),日均销售量约为2万斤,市场占比约为20%。

(四)与周边市县蔬菜价格比较情况

经调研,我县蔬菜主要类综合平均价格与周边区县蔬菜价格同比约高10-15%。

二、导致我县蔬菜价格偏高的主要因素

(一)蔬菜生产面积偏少

据统计,全县蔬菜生产面积约2400余亩,其中专业化生产面积约为2000亩,占83%。其余的400余亩为农户零星生产。而相关标准规定人均蔬菜生产面积应不低于0.04亩。县城区现有常住人口按12万计算,蔬菜生产面积应在5000亩左右。

(二)蔬菜生产品种偏少

从我县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看,该基地生产面积约800亩左右,常年生产的蔬菜主要为种植技术要求不太高,单产较高、易种易收的品种。如:冬瓜、南瓜、苦瓜、土豆、无筋豆、大夹豌豆、白菜、青椒、茄子等10多个品种。因基地无储藏设施,加之又集中上市,本地市场无法全部消化,往往只能采取低价竞争方式向外地销售,给人力、物流、市场销售都带来不小压力,因此经营效益一直不好,基本处于保本微利的境况中。

(三)生产条件落后

从我县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看,普遍缺乏滴灌、连动大棚等基础设施,无法生产反季节蔬菜,设施蔬菜生产、精细化蔬菜生产的比重不到20%,致使生产企业盈利水平不高,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生产力不强。

(四)无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

目前,我县尚无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现有蔬菜批发业务主要集中县城盐桥街周边的临街门市和街道上。但因场地狭小,拥堵不堪,缺乏冷储等保质保鲜设施,损耗极大。门市储存量小,增加了物流成本。再加之我县门面租金高,与纵横农产品批发市场门市年租金比较,纵横农产品批发市场门市年租金约为180元—200元/平方米,而我县盐桥街门市年租金则为1200元—15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租金高近7倍,极大增加了蔬菜流通成本。

(五)蔬菜批发销售环节层层加码

1、批发商加价情况:批发环节在进价的基础上平均加价50%,在形成零售价格的权重约20%;

2、个体蔬菜零售商加价情况:个体蔬菜零售商在批发价的基础上平均加价80-150%,在推高零售价中约占80%权重。

3、超市零售蔬菜加价情况:超市零售蔬菜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约为10%。其价格一般为市面零售价的60%左右。这对平抑蔬菜价格过量偏高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六)旅游人数剧增,市场供求原因导致价格偏高

我县实施优秀旅游城战略以来,以中国死海为龙头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总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从2004年-2014年,我县旅游总人数从138.2万人增加至557.4万人,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多导致我县蔬菜供不应求,由于市场供求原因导致蔬菜价格增高。

(七)组织领导和价调基金功能弱化

近年来县蔬菜办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名存实亡,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蔬菜价格调节基金形同虚设,功能尽失,完全由市场供求来调节蔬菜价格,从而导致我县蔬菜价格长期高于周边地区。

三、关于解决蔬菜价格偏高的几点建议

为有效地抑制住我县蔬菜价格偏高的现象,让广大消费者吃上质优价廉的放心蔬菜,我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一)建设专业蔬菜批发市场

在县城区建设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减少流通环节,批发市场要完善冷储保鲜分拣加工等基础设施,提升保质保鲜水平,降低损耗和门市租金成本,扩大仓储周转量,降低物流成本。建议市场选址在太吉、殷家沟等区域。

(二)支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完善蔬菜生产设施

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蔬菜生产品种,适度生产反季节蔬菜,提高蔬菜自给率达70%左右。

一是提高全县蔬菜生产面积。全县蔬菜生产面积应不低于5000亩,其中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主集中连片的生产面积应达到4000亩左右。政府在涉农资金扶持方面可以给予一定倾斜,以增加我县新的蔬菜基地,拉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是把握政策,加大帮扶,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把握国家、省、市涉农项目资金扶持方向,进一步加快已建和新建蔬菜基地建设,依托基地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支持资金,建设滴灌、连动大棚等现代化种植设施,提升设施蔬菜的生产比重达50%左右。

三是建立蔬菜产销信息库,按需增加蔬菜种植品类。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蔬菜生产提供较为精准的产销信息,积极对接省市,了解市场需求,按照需求引导支持基地增加生产品种,满足更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四是支持蔬菜品牌建设。相关部门要支持生产基地建立蔬菜品牌,严格执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原产地标识认证、驰名商标获取制度。推动蔬菜生产走品牌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

五是设立蔬菜办和价调基金。设立县蔬菜办,专门负责引导蔬菜产业发展。设立蔬菜价调基金,充分发挥价调基金对价格波动的平抑作用,确保蔬菜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维护市场稳定和产销利益关系良性互动。

(三)招引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专业经营企业,或在现有的商贸流通企业中选择培育市场主体参与蔬菜产销经营。提升市场经营的规模和集中度,走品牌化、电子商务、连锁直销的路径。

二是按照统一标识、着装、店面装饰,价格信息天天公示公开的原则。依托社区、居住小区大力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纳入便利店销售的蔬菜、水果、鲜肉由公司统一配送并制定合理的零售价格。

三是积极推广互联网+,搭建o2o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区域电商平台,逐步开展净菜、高端水果同城购业务,让便利店成为看货和配送终端。

高菜价范文篇6

关键词:菜价波动;菜贱伤农;农业保险;政府补贴

“菜贱伤农”问题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关切。蔬菜成本价格保险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蔬菜成本价格保险是在菜价低于成本价时,通过保险赔付补足成本价差额,保护菜农的利益,维护菜农种植积极性。但是作为一种保险机制目前还不完善,尚需要在承保的范围、承保条件、保险费率的确定、赔偿方式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一、蔬菜成本价格保险承保范围的确定

我国幅员辽阔,蔬菜种类丰富,目前阶段尚不具备将所有蔬菜品种都纳入承保范围的条件。我们认为各地在确定蔬菜成本价格保险承保范围时需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1.某蔬菜品种播种面积的稳定性。蔬菜价格的波动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农户盲目决策在种植面积上一哄而上,导致供求比例严重失调是蔬菜价格狂跌的主要原因。而那些受播种自然条件,消费的地域性等因素限制而在种植面积上比较稳定的蔬菜品种,如太湖莼菜、武汉的洪山菜薹等,则很少出现价格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蔬菜是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据测算播种面积每增加10%,菜价会有20%-25%的跌幅。在种植面积稳定的条件下,即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菜价可能会出现狂涨,但很少会出现暴跌。所以,真正导致“菜贱伤农”问题的原因就种植面积的不稳定。所以,要首先将那些种植面积波动较大的品种纳入承包范围。2.某蔬菜品种在居民蔬菜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各蔬菜品种受价格、消费习惯、营养价值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面积和销量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蔬菜成本价格保险还不能做到全覆盖,应该选择那占居民日常的蔬菜消费比例较大,百姓餐桌的常备菜作为优先承保对象。消费量是和种植面积成正比例的,此种菜价如果出现暴跌,受影响的农户数量就会非常大,因而优先将这类品种的蔬菜纳入承保范围,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该保险的功效,而且对于平抑菜价的整体水平,以及保证菜农整体收益方面效果会更为显著。3.某种蔬菜的保鲜期、储存难易度。产量提高导致供过于求是菜价暴跌的主要原因。但是那些保鲜期较长且容易储存的蔬菜则可以采用错峰上市的办法来减小菜价的巨幅波动,比如土豆等。可是那些保鲜期短而且不易储存的蔬菜往往会出现大量集中上市的情况,而导致菜价的狂跌,比如莜麦菜、生菜等。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价格暴跌与滞销共存的情况,有些蔬菜甚至直接腐烂在菜地里,导致菜农血本无归。所以,蔬菜成本价格保险应该优先承保那些保鲜期较短,储存成本高、难度大的蔬菜品种。4.某种蔬菜深加工潜力以及出口难易度。如果某种蔬菜的深加工潜力比较大,那么就可以减少初级市场投放量,通过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转换销售形式,就可以缓解供需求矛盾。同理,如果某种蔬菜可以大量出口,那么就可以大幅的减少国内市场的投放量,也可以降低菜价下跌压力。相反那些不具备深加工潜力和出口较为困难的品种则只能通过国内初级市场来消化产量,一旦供求比例失衡,菜价巨幅波动就会成为必然。所以,应该优先将不具备深加工潜力,出口困难的品种纳入承保范围。

二、蔬菜成本价格保险的承保条件

蔬菜成本价格保险主要功能在于保护菜农利益,维护种植积极性,稳定菜价,这是有别于其他保险产品,所以在承保的条件上也会有其特殊性。我们认为投保该保险的至少应满足如下条件:1.投保者蔬菜种植面积总和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采用的是一种分散的经营方式,农户间蔬菜种植面积相差很大,那些种植面积较小的农户面临的价格风险是比较小的,自己完全具备承受该风险的能力。农业保险的经营费用是比较高的,因此从效率角度应该设定一个承保的最低经营规模条件。国外农业保险也都有类似的限制性规定,比如日本就规定只有种植面积达到1.5亩(1000平方米)的农户才能加入农业保险。统计数据显示每亩露天蔬菜的种植成本大概在300-3000元之间,大棚蔬菜种植成本在1500-3500元之间,而以家庭为风险承担主体的话,10000元应该是目前可以自我承担的合理数值。综合两个数据建议以3亩作为承保的最低种植面积是较为适宜的。2.农户所种蔬菜必须是用于经营目的。在我国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或多或少种植一定数量的蔬菜,如果是以自家食用为目的种植,这部分蔬菜不上市、不销售,农户自然也不会面临菜价下跌的风险。蔬菜成本价格保险需要承保的只是那些用于上市销售或深加工等经营目的的蔬菜。但是如何区分蔬菜的种植用途又是一个很难解决问题,我们建议从农户投保数额中扣除1亩,算作自用菜范畴,其余列入保险范围,较为简便易行。3.设定保险公司承保总数的上限。蔬菜成本价格保险涉及面广,承保数额较大,赔付金额巨大,这会给保险公司带来非常大的承保压力。因此,应该设定保险公司承保面积总数的上限。具体操作方法是各地农保公司要和相关部门配合测算出当地某种蔬菜总需求量以及需要本地供应的蔬菜量的数据,最终确定计划承保面积的总额,然后按照农户投保的先后顺序承保,超过计划数额的投保不再受理。这也是向农民传达某种蔬菜种植面积的信息,引导广大农民均衡的播种,均衡的供应,均衡上市,确保农户在某一时期的种植数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熟菜成本价格保险费率的确定

蔬菜成本价格保险的保险费率的确定既要能使农户保得起,也要保证农保公司赔得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该保险市场的供需平衡。我们认为确定蔬菜成本价格保险费率时应该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某种蔬菜种植成本的高低。蔬菜成本价格保险的定位是补偿种植成本损失,也即只有在蔬菜销售价格低于种植成本时,保险公司才会赔偿,而当蔬菜销售价格高于种植成本时,保险公司则不会赔偿。某种蔬菜种植成本的越高,农户亏损的空间就越大,也即成本和售价之间的可能差额越大,而这正是需要保险公司进行赔付的部分。赔付金额的高低,决定了保险公司面临风险的大小。风险越高,费率越高。所以,某种蔬菜成本价格保险费率的高低是和这种蔬菜种植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的。2.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的高低。保险公司在确定保险费率时,还需要考虑该险种的运营成本。首先是宣传费用,农民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加之该类保险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保险公司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提高投保率。其次是渠道费用,保险公司维持品牌形象及拓宽市场,不仅花重金宣传品牌及其产品,还会拓展人、经纪公司、网销、电销这些渠道一同协助销售产品。再次是人力成本方面,农业保险涉及的地域广阔,保险公司需要设立较多的分支机构,组织架构庞大,自然也就增加了人力成本。同时,理赔环节也成本高昂。按照基于个别农户的多风险保险的理赔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三次查勘定损,查勘量巨大,定损手续烦琐,成本支出巨大。上述运营成本最终都要通过保险费的形式转嫁到投保人身上,所以保险公司运行费用的高低是和保险费率成正比例的。3.政府补贴力度的大小。完全采用商业化模式的农业保险市场很容易发生供方不足与需方不足共存的局面,导致市场失灵。这是源于保险公司维持经营所需要的高费率与农民保费承受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基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特性,要维持农业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政府出台保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保险市场的供需均衡。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是属于WTO农业补贴“绿箱政策”的范畴,发达国家都积极地采取补贴政策促进国内农业保险的发展,如日本政府平均承担保险费的54%,美国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相当于保费50%-80%的补贴,西班牙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额为保费总额的20%-50%。我国也应该结合自己的财力状况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政府补贴力度是和保险费率呈反比例关系的。

四、蔬菜价格保险的赔偿金额的确定

蔬菜成本价格保险的赔偿需要三个参数:保险合同中约定的成本价格、保险期内蔬菜的实际零售价格以及单位面积产量。1.蔬菜成本价格的确定。我们认为成本价格除了包括种子(幼苗)、农药、化肥等农资费用外,还要将菜农的劳动力成本考虑在内,这样除了可以补偿菜农的成本损失外还能兼顾菜农的收益损失。在确定成本价格时,除了进行市场大数据的收集、精确地测算外,建议还要采取听证会的方式认真听取农业专家、农户、农业合作组织以及企业的意见,确定一个各方都认可的参数价格。2.实际销售价格的测算。菜农的销售价格是要低于市场的零售价格的,但是由于批发商的收购价格差异较大,而且不容易测算。所以,我们建议以市场零售价格作为参数价格,扣除一定百分比的中间商利润,计算出菜农的平均销售价格。零售价格的测算,应该以某种蔬菜集中上市时间的平均零售价作为参数。样本价格的选取也必须具有代表性,要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价格水平。实践中可以采用选取当地若干家大型标准化菜市场的平均零售价格来确定,这样获得的参数能基本反应蔬菜的真实价格水平。3.单位面积产量的确定。蔬菜成本价格保险承保的主要是市场风险,排除自然因素影响,在种植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单位面积产量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在确定赔偿金额时,单位面积产量应该作为一个常量,而不应该根据农户的实际产量确定。单位面积产量的确定可以采取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专业测量数据,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利益双方在这方面的争议,也可以增加数据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我国发展农产品价格保险的难点及原则[J].田辉.经济纵横.2016(06).

[2]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的有效性研究——金乡大蒜价格指数保险案例[J].赵德泉,张燕,亓合英.金融发展研究.2015(06).

[3]宁夏基本蔬菜价格政策性保险优势分析[J].刘晓璟.宁夏农林科技.2015(06).

[4]美国及我国农产品价格保险研究综述[J].吴迪,赵元凤.农村金融研究.2018(02).

高菜价范文篇7

一、南充市蔬菜产销概况及供应现状

1.产销概况

近几年,随着各级党政的重视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南充蔬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86万亩,产量278万t,其中商品蔬菜基地32万亩,产量100万t。蔬菜播面、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在商品蔬菜基地中,有专业蔬菜基地15万亩、特色外销蔬菜基地10万亩、加工蔬菜基地7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6.5万亩。蔬菜产值达22.7亿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的23.8%.

蔬菜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一大经济作物.

南充产蔬菜主要销往本地市场和周边大中城市。其中15万亩专业蔬菜基地产菜50万t,主要供应本地市场,满足本市城乡居民生活需要,在生产旺季少量供应外地市场;7万亩加工蔬菜基地产芥菜、海椒、生姜等加工蔬菜原料20万t,满足本市冬菜、生姜等蔬菜加工企业需要;10万亩特色外销蔬菜基地产蜜本南瓜、冬瓜、韩国萝卜等特色外销蔬菜30万t,加上其它零星外销,每年有40万t鲜菜销往重庆、广安、达县、泸州等大中城市批发市场。重庆因建三峡电站,大量的商品菜地被淹没,蔬菜缺口大,近两年重庆市场订单销售南充蔬菜就达20万t,加上其它途径,每年销往重庆市场的南充蔬菜达到30万t.

2.供应现状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供应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

(1)蔬菜品种丰富随着市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逐年对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的不断开展,南充常年种植和供应的蔬菜涵盖了12个种类200多个品种,基本实现了老百姓想吃什么,市场就卖什么,基地就生产什么,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品种多样性的需求.

(2)错季节蔬菜增多随着塑料大棚、遮阳网等蔬菜设施的建设和新技术的不断推广,春提早、秋延后的错季节蔬菜发展速度加快,市场错季节蔬菜明显增多。2008年全市错季节蔬菜播面达到20万亩,产量35万t,既丰富了市场供应,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要,也提高了菜农收入.

(3)周年供应均衡在5~8月、11~2月,为本市蔬菜生产旺季,市场主要销售本地蔬菜,作为品种调剂少量调进外地蔬菜;在3~4月、9~10月为本市蔬菜生产淡季,依托桑园坝蔬菜批发市场,大量购进外地蔬菜,满足市民消费需求。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地调运,基本形成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使我市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想吃什么有什么,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二、南充市蔬菜价格现状及特点

1.南充市蔬菜价格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南充调查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1~6月,大白菜、黄瓜、萝卜等25种常用蔬菜的零售均价南充为1kg4.18元(成都4.66元、绵阳4.40元、广安4.30元、遂宁3.74元),南充分别比成都低11.4%,比绵阳低5.3%,比广安低0.28%,比遂宁高10.5%.南充前3年上半年相同品种的25种蔬菜的零售均价,2006年为1kg2.92元、2007年3.39元、2008年3.49元,2009年南充蔬菜较前3年同比上涨了1.26元、0.79元、0.69元,涨幅分别为43.2%、23.3%、19.8%;从各年度的涨幅看,2007年上半年较2006年同期上涨16%、2008年较2007年上涨3%、2009年较2008年上涨19.8%。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在整体物价稳中有降的形势下,蔬菜是食品类产品中涨幅最高的品种.

2.南充市蔬菜价格特点

(1)品种不同,价格差异悬殊

白菜、甘蓝、箩卜等生产季节长、耐储运的蔬菜品种价格低,1kg均价在3元以内;年度间涨幅小,2007~2009年3年间净增长0.4~0.6元/kg,年度涨幅在8%以内;地区间差异小,同品种不同城市仅差0.1~0.3元/kg,波幅在10%以内.

丝瓜、青椒、蒜薹等生产季节短的品种价格高,1kg均价在5.3元以上,蒜薹等个别品种高达8.4元;年度间涨幅大,2007~2009年3年间净增长了0.6~2.5元/kg,年度涨幅均在10%以上;青椒、莲藕等个别品种年度涨幅高达20%~30%;地区间差异大,同品种蔬菜在不同城区差异达1.0~3.0元/kg,波幅高达20%~40%。如蒜薹:2009年1~6月南充均价(1kg,下同)为8.43元,遂宁为5.99元,波幅达40%;丝瓜:南充为5.33元,成都7.03元,波幅达32%;菠菜:遂宁为1.33元,南充3.14元,绵阳3.97元,广安4.28元,成都4.46元,成都与遂宁差价高达3.13元,波幅达235%.

(2)季节不同,价格差异悬殊

从全年来看,2月(春节)菜价最贵。2006年2月1kg均价为3.72元、2008年2月为4.61元,分别是全年平均菜价的127%和132%;其次是春淡的3~4月、秋淡的9~10月菜价偏高,是全年平均菜价的110%;价格最低是春菜生产旺季的6~8月、秋菜生产旺季的11~12月,是全年平均菜价的80%~90%;2008年最高点和最低点价差达1.89元,波动幅度达到69%三、蔬菜价格构成的因素据对顺庆区搬罾镇9、10村蔬菜基地生产的青油菜薹进行调查,目前市场蔬菜有3种价格,即产地批发价、市场批发价、农贸市场零售价(各种价格的构成和比例见表1).

四、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1.生产资料涨价据四川城调队调查统计,2009年1月份,化学肥料比上年同期上涨了7.7%。据攀枝花市调查反映,2009年1月攀枝花尿素零售价格1kg销价已达1.65元,创1998年以来月零售价最高。据我们在生产基地调查,2009年1~2月,尿素每包(40kg)销价由上年的60~70元涨到95~100元,涨幅达30%~40%,油枯由1kg1.3~1.4元涨到2.0元;茄子、辣椒、豇豆、地膜等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也在20%以上。由于生产投入品价格上涨,导致蔬菜价格的全面上涨,这是2009年蔬菜价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劳动力大幅升值

2009年上半年,劳动力升值快。据调查,在南充市内随处的建筑工地一名普通的技工工资每天在120元以上,杂工工资每天在80元以上,普通餐饮业的服务员包吃包住每月最低也要800元,在前一年的基础上部分工种的工资翻了一番。农村请劳力做农活也要25~30元(只工作8小时,如需工作8小时以上,还要另加工资),前一年农村劳力一般为20元左右。劳动力的大幅升值,是2009年蔬菜价高的又一主要原因.

3.商品菜地少,商品菜总量严重不足

据对市辖三区蔬菜基地调查:市辖3个区在建市前城区人口20余万,有近郊一线专业蔬菜基地2万亩。建市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其中的1.2万亩被征用,现仅剩0.8万亩。加上近几年新发展的二线菜地5.2万亩,3个区现共有专业菜地6万亩。但目前满足市辖3个区城市供应就需要10万亩,缺口达4万亩。新发展的二线菜地远离城区,因资金等投入不足,道路、水渠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菜农的科技水平低,产出能力弱,生产的商品菜总量明显不足.

据对南充市桑园坝蔬菜批发市场调查:该市场年交易量近40万t,在本地菜生产旺季,本地菜占80%,外地菜占20%,在本地菜生产淡季,本地菜占20%,外地菜占80%,全年本地菜交易占70%,约28万t,外地菜交易占30%,约12万t。外地菜有40%来源于省内攀枝花、彭州、凉山、遂宁等地,有60%来源于海南、广西、陕西、山东等10余个省市。本市全年销售本地蔬菜约45万t,引进外地蔬菜20万t。从市场看,我市生产的商品菜总量严重不足,必须从外地引进总量的1/3才能满足市场供应.

4.农村劳动力缺乏

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整地、播种、栽植到采收、市场出售等全过程都需要较多的劳动力。但目前农村的劳动力较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相当缺乏。农村劳动力缺乏,是目前限制蔬菜产业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5.销售链条长,流通环节成本高

目前蔬菜从基地菜农到消费者最少都要经历以下四个环节:菜农→产地菜贩→批发市场批发商→零售市场零售商,如是外地蔬菜,环节就更多。在每一环节都有成本和利润,环节多、成本高导致菜价高.

五、控制蔬菜价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商品菜地,增加蔬菜总量“菜篮子”工程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按照中央和省管“米袋子”,市、县管“菜篮子”的指示精神,市、县两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菜篮子工作,大力发展商品蔬菜基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需要。南充市现有城镇人口150万,加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流动人员和部分农村家庭购买商品菜人员,南充现有食用商品蔬菜的人口有230万人。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10人需要1亩菜地才能达到供求平衡的原则,全市需要城市专业商品蔬菜基地23万亩,现仅15万亩,尚差8万亩。市、县政府应加大力度,采取强力措施,及时补充建设高标准的商品蔬菜基地,增加蔬菜总量,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2.控制生产资料上涨,降低生产成本

蔬菜价格上涨,很大程度取决于种子、肥料、农膜、劳动力等生产投入品的价格上涨,要降低蔬菜价格,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必须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可出台政策限制肥料、农膜等可调控的农资价格;为了鼓励农民发展蔬菜,降低生产成本,市、县政府也可参照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办法,对蔬菜种植户由财政给予种子、农膜、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补贴.

3.鼓励产销直接见面,缩短销售链

目前蔬菜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少都要经历4级以上的销售环节,环节越多菜价就越高。鼓励具一定规模的蔬菜基地乡、村,选择懂经营、有威信的农村能人,组建产地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这个组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支持他们对蔬菜进行整理、分装、配送,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在市场直接开设销售窗口,替代运输商贩、批发商和零售商,缩短销售链,降低流通环节成本.

4.积极推行“农改超”,降低经营成本

农贸市场是目前蔬菜销售的主战场,零售商贩是市场的主力军,零售商的劳力和利润也是提高蔬菜成本的主要因素,仅此一项占蔬菜售价的25%.可参照成都、福州、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分期分批地将农贸市场改为农贸超市,减少农贸商贩,降低蔬菜成本.有条件的超市可同时做好蔬菜的整理、洁净、分装等采后处理工作,提高蔬菜质量和采后附加值,满足部分高档消费群体需要.

高菜价范文篇8

一、蔬菜物流过程

蔬菜物流师一个独立的、综合的物流系统,按照蔬菜生产经营的特点,蔬菜物流系统可分为蔬菜供应物流、蔬菜生产物流、蔬菜销售物流、蔬菜废弃物及再生物物流等。

二、蔬菜物流成本的构成

1.供应物流成本。供应物流成本,指从原材料(包装容器、包装材料)采购到从供应商购入,这一物流过程所耗费的费用。蔬菜物流的供应成本一般包括蔬菜种子、地膜、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也包括一定的生产工具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2.生产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指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与物流相关的费用。蔬菜物流的生产成本一般包括种植期间的育苗、锄田、浇水、杀虫及收获等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人力成本。由蔬菜生产的特点可知,其生产物流成本与供应物流城本一般都会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单位成本变动较小。

3.销售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指从确定向顾客销售到向顾客交货这一物流过程所需要耗费的成本。蔬菜物流的销售费用一般包括在产地的包装材料费(包装袋、吸水纸、胶带等)、在产地和蔬菜到货后的装卸搬运材料费和人工费、代销费等。蔬菜属鲜活产品,具有易腐性,蔬菜在因储存不当等因素造成的货损也属销售物流成本,而在重庆蔬菜销售物流成本还包括市场管理费、货车进场费、固定摊位费和治安管理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因为重庆多为丘陵地貌,不仅抬高了运输成本,也不利于机械作业的使用,装卸搬运等作业活动多靠人力,所以装卸搬运成本及运输费用极高,这也使得重庆市蔬菜的销售物流成本在整个物流成本中所占比重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4.退货物流成本。这里以退货物流成本,来衡量图一蔬菜物流过程中的回收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指随售出商品的退货而发生在物流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而根据蔬菜这一商品易腐性、一次性消费的特点可知,退货发生的概率很小,也就是说蔬菜物流的回收成本是极小的。

5.废弃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指由于产品、包装或运输容器材料等的废弃所耗的费用。蔬菜具有易腐性,且重庆多丘陵地貌,使得运输的距离和难度都较大,而我国的保鲜技术近几年虽有一定发展,但仍无法满足我国对鲜活农产品运输的需求,所以整个蔬菜物流过程中的货损极大,这必然会产生很多废弃的蔬菜;同时蔬菜的包装使用的一次性的包装袋较多,会产生很多的,在可降解材料的研发运用较困难的情况下,对废弃物物流进行合理的组织无疑是解决蔬菜废弃物和“白色污染”问题最好的途径。

三、重庆蔬菜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蔬菜物流供应链冗长,链上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极其分散,为供应链上批发市场等众元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形成“中间笑两头叫”的怪相。

2.蔬菜物流流通成本偏高。启程超重返程空驶、倒流运输和重复运输等多种不合理运输方式并存方式,导致蔬菜运输成本过高。首先,重庆作为桥都,繁重的过桥费加上其他名目繁多的收费及税负使得运输企业不堪其重,出现“不超载就不赚钱”的观点,启程超载返程空车现象在重庆范围内普遍存在;其次,部分郊县的菜价比市区还高,这主要是由蔬菜的“倒流”引起的———一方面很多蔬菜如渝之后要经过中转后才能到达郊县,另一方面,由于蔬菜经过批发市场等环节的中转流回郊区,使得郊县蔬菜价格高于市区;最后,很多城市“货车不能直接进入市区”的规定,产生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了将蔬菜运送到市区客户手中,虽面临“客货混装”被罚款的风险,但很多货主仍选择用面包车将蔬菜“偷运”到市区,这一方面增加了二次运输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装卸搬运的次数,使得货损增加,严重影响了蔬菜物流运输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运力、运输工具、运输线路选择不当等问题,不仅增加蔬菜流通成本的同时,增加了蔬菜损耗的概率,最后导致蔬菜价格的上涨。

3.信息技术落后。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且数量和质量都有限,菜农无法及时了解市场的供需。多数仅根据上期的蔬菜价格来决定本期的种植品种和规模,不可谓是导致蔬菜价格陷入“大涨大落”的怪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重庆蔬菜物流成本管理的优化策略

高菜价范文篇9

一、当前蔬菜价格情况

(一)主要在售蔬菜价格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在调研了白菜、莴笋、土豆、西蓝花等蔬菜价格后发现部分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如白菜6元/公斤(环比上涨120%,同比上涨27.7%,与春节相比上涨76%);莴笋6元/公斤(环比上涨63.9%,与上年同期持平,与春节相比上涨52.3%)。

(二)在田蔬菜生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略坪镇高玉村蔬菜种植大户反映下半年蔬菜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略增。受连续降雨影响,产量同比预计减产3成,上市时间预计推迟半个月,主要销往贵州、甘肃、重庆等省市。

二、涨价原因

(一)蔬菜因受灾而减产。一是直接减产。区今年9月-10月中上旬,连降三场暴雨,部分蔬菜被水淹导致直接减产近三成;二是间接减产。因降水过多,幸存的蔬菜病虫害发生率增加而减产。

(二)生长期延长而影响市场供应。受连续降水影响,土壤板结,菜苗吸收、生长不佳,导致生长周期延长,造成蔬菜上市时间较常年预计推迟半个月,短期内会影响蔬菜供应。

(三)蔬菜供应的有效衔接被打断。通常情况下目前这段时间处于夏季蔬菜陆续退市,秋冬季蔬菜开始上市的阶段,但由于降雨影响造成部分秋冬季蔬菜减产,又延迟上市时间,使得部分蔬菜供应减少,从而价格上涨。

(四)种植成本上涨。今年人工费用100元/天,同比上涨25%;肥料(复合肥)3000元/吨,同比上涨50%,油枯3200元/吨,同比上涨60%。

三、蔬菜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蔬菜作为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将导致居民生活成本增加,降低生活品质,可能会引发老百姓恐慌。

四、工作建议

(一)积极开展保供稳价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保供稳价工作,密切关注蔬菜的市场运行情况,强化监督预警,督促商贸流通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增加重点时段备货量,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高菜价范文篇10

一、县城市场蔬菜产销和价格情况

1.蔬菜供给情况。据调查,2013年度全县正常生产经营的商品蔬菜基地仅有4家297.8亩,以生产辣椒、茄子、豇豆、白菜、结球甘蓝、萝卜、黄瓜、西葫芦等大宗品种为主,蔬菜产量1150吨左右。另外,县城周边有150~200户农户采取常规方法种植蔬菜,在7~12月夏秋季上市为主,上市量2600吨左右。因此,全年县城南北市场上市蔬菜总量大约3750吨左右。

2.市场销售情况。以县城常驻人口5万、人均日需菜量0.5公斤计算,全年需菜量9100余吨,蔬菜缺口达到5350余吨,本地蔬菜上市旺季缺口50%左右,淡季可能达到85%以上,全年平均缺口率达58.8%。

为满足市场供给,我县蔬菜供应旺季每天有蔬菜贩运车辆7~9辆(其中往3~4辆、往大余4~5辆),每天运进量达8~9.5吨,淡季贩运车辆5~7辆(其中往2~3辆、往大余3~4辆)每天运进量达6~7.5吨。还有些不经县城中转的贩菜车辆未作调查,如扬眉片三个乡镇至南康贩菜、铅厂镇到大余贩菜、过埠片(3个乡镇)直接到贩菜,这些数量还很大。不完全统计,全年运进县城的蔬菜总量达5300余吨。这些蔬菜大约有80%在县城南北市场销售,20%转批乡(镇)集市销售。

3.蔬菜价格情况。据县物价局对超市蔬菜和县城南北市场蔬菜价格监测,青椒等14个品种全年平均(算术平均)零售价4.99元/公斤,比4.77元/公斤(市物价局监测数据)高出4.6%。其中蔬菜大量上市的旺季(6-10月)14个品种平均每公斤4.804元,比5.264元下降了8.74%;但蔬菜淡季(11月-次年5月)县城和蔬菜价格基本持平,都在5.1-5.2元/公斤。县城蔬菜旺季和淡季价格也相差较大,14个品种平均价格相差6.1%。如:青椒最低价格在7月份4元/公斤左右,在9月份、春节前后高达8~14元/公斤。就县城南、北两个农贸市场蔬菜价格也相差较大。据调查县城南门市场蔬菜价格普遍比北门市场高出20-30%左右。

从调查的情况看:县蔬菜价格主要是季节上的价格偏高。在本地露天蔬菜大量上市季节,蔬菜价格普遍较低,比还低,甚至出现卖菜难问题;但本地蔬菜上市淡季,因为市场上的蔬菜主要靠外地调入,中间环节增多,蔬菜价格相对较高,尤其一些难以种植的品种,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如茄子在6月中旬本地生产上市季节,价格较低,最低时段1.0元/公斤,而在春节前后,市场零售价高达6元/公斤;过埠果木刘艺海2013年早春所种植的萝卜在上市初期价格好时,卖4-6元/公斤;而在后期大量上市时,出现买不出去,甚至亏本,只好清理作肥料2万多公斤。

二、县城蔬菜价格高数量少的原因

县城蔬菜价格高、品种少、供给不足,主要是外面的蔬菜老板不愿意来、本地的有一技之能种植蔬菜的能人又不愿意种,种植面积少;外面的蔬菜调入贩运成本高等。调查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一)生产环境缺乏吸引力。一是气候条件上,县属典型山地,早春气温上升较周边县市慢,阴雨寡照日数多,光照不足,蔬菜生长缓慢;另一方面湿度大,病虫发生概率高,增加防治成本,降低质量安全标准,产量低。因此,同一品种,在、大余能获得上市早、产量高的预期,但县的难度更大。二是土地上也没有优势。外面的老板进来,必需集中连片一、二百以上,离县城较近,并且土地平整,便于搭棚和机械化操作,但是这样的土地我县除了过埠果木,其它地方就很难找了。另外,在劳动力方面,由于我县土地规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在时间上难以赶上进度,在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又大大增加。

(二)扶持政策缺乏吸引力。蔬菜扶持政策上,我县每亩扶持500元,按每亩1400公斤蔬菜,每公斤0.18元;而及几个中心城区县,每亩商品蔬菜至少补助3500元以上,每公斤达到1.25元。

(三)市场容量缺乏吸引力。县城按5万人,每天人均0.5公斤蔬菜,也才2.5万公斤。按每天30个品种,每个品种平均才需要800公斤的市场需求,对于规模蔬菜基地,不可能种很多品种,一个品种往往种几十亩,所以除了少量销售外,大量的蔬菜要销往周边的市场。据调查了解,我县蔬菜运往,运输成本要比等周边县增加0.2元/公斤。

(四)投入大、风险大,技术要求高。一是一次性投入大。如种20亩蔬菜,其中10亩大棚,一次性投入就要近40万元,一般人是不敢涉足的;二是技术要求高。蔬菜生产环节多,病虫防治难度大,管理要求精细,茬口安排十分关键,每一环节做不好直接影响产量和上市蔬菜价格,赶不上高价季节,弄不好就要亏本;三是蔬菜自然灾害风险大,遇上早春的霜冻或阴雨低温天气影响延迟上市时间,错过价高季节,有量无价,今年的天气就是典型的例子;四是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大,生产成本高,如果赶不上好的市场价格,就可能严重亏本。如生产一公斤辣椒,土地租金按600元/亩年,每亩产量3500公斤,成本0.17元/公斤;简易钢架大棚19000~20000元/亩,五年折旧,生产辣椒3500公斤/亩,成本1.1元/公斤;种植一亩荐辣椒每亩需劳力50个工,每个60元,3000元工资,产量3500公斤/亩,成本0.8~0.9元/公斤;生产每亩辣椒的肥料、种子等物资投入1000元,成本0.3元/公斤。仅上面四项生产每公斤辣椒成本就要2.37元,如果市场低于3元/还能种吗?

(五)蔬菜贩运成本高。一是运输费直接推高蔬菜成本。农业品运输高速通行费要求车辆容积量(或吨位)达2/3以上,而我县蔬菜批发容量较小,经常存在凑不足车的情况,需缴纳通行费,无形中增加贩运成本。二是路途比周边县较远,运费较高,增加贩运成本。三是入市短运费、上车费、停车费用等。四是等地蔬菜批发市场一般在零晨起至上午8点以前,整个过程中根据每品种到场时段的数量变化而价格变化很大,较近路程的批菜商可以有时间等待低价批入,而因路远,必需赶在早上6点前到达本县,没有选择低价位的时间。据调查了解,由于这些原因直接推高蔬菜成本0.2元/公斤以上,还不包括没有选择低价位的时间而推高的蔬菜价格。

(六)摊位零售成本高。据调查,我县南北市场管理机构属自收自支单位,需对菜场经销商收取摊位费,蔬菜类收取标准为2~3元/平方米/天,每个蔬菜零售固定摊位面积16.8平方米,需缴纳摊位费33.6~50.4元,俩个人的工资200元/天,以每天销售100~150公斤/天,摊入蔬菜成本0.22~0.5元/公斤,摊入成本1.6~2.5元/公斤,所以蔬菜转入零售商后,基本上每品种都需加价

三、促进我县蔬菜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蔬菜价格较高,关键是种植面积少、贩运成本高,要丰富的菜篮子,降低价格,关键要发展生产,降低流通环节费用。为此建议:

(一)确立发展思路。我县商品蔬菜近期要以解决蔬菜供给的春淡和秋淡为重点,因此在发展的思路上,以设施蔬菜为主,开展早熟栽培、抗热栽培、秋延后栽培、越冬栽培缓解春淡和秋淡市场蔬菜供给压力;以大路菜为主,外面调入一些难以种植的特色菜为辅,进行市场调节,满足市场供给。

(二)探索经营模式。近期蔬菜发展以立足本县市场为主,重点支持5-20亩(其中大棚占50%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蔬菜合作社发展规模蔬菜生产,并积极支持与超市、蔬菜贩运户开展订单生产、农超对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三)加大设施投入。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建立比较稳定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加大基地水利、公路、机耕道等设施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提倡生产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并对水利等设施实行有偿使用,调动全社会投资兴建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四)加强资金扶持。建立蔬菜发展专项基金,完善和稳定以奖代补办法,提高大户种菜积极性;为种菜大户扩大产业规模提供资金援助,金融部门放宽蔬菜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和个人抵押贷款条件,或财政给予贴息;对乡村支持种植大户开展土地流转给予资金奖励等,切实解决种菜大户、企业生产资金周转难、贷款难、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五)开展科技扶助。以重点大户、合作社为依托,建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并利用试验基地,进行现场培训、宣传、推广,邀请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等,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蔬菜科研试验经费。

(六)推行蔬菜保险。保险机构要根据国家对农业的保险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开展蔬菜保险工作,减轻蔬菜生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