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5:44:54

甘遂范文篇1

【关键词】甘遂;炮制;十八反;配伍禁忌

Abstract:ItreviewsthedevelopmentsofmodernpreparationoflicoriceandEuphorbiakansuiLiou.,andtheancientandpresentprocessingevolutionbyreferringtoalldocumentations.中国论文联盟

Keywords:EuphorbiakansuiLiou.;preparation;18contraindictions;compatibilityandcontraindication

甘遂系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是临床上常用峻下逐水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但现在只有醋炙,煮制二法。其它炮制方法已经失传,本文试对甘遂炮制方法演变过程及现代炮制研究作一概述。

1炮制目的及意义

降低毒性,减少烈性,《中国药典》记载:甘遂经醋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围,如胡麻制,脂麻制。宋《小儿药证直诀》中有:“炒焦用之,乃温也”。清《外科证治全生素》:“苦寒之性,经(甘草)制,则净不苦而甜,不寒而温,专消坚结痰块核毒”。

2古今炮制方法

2.1古代炮制法甘遂炮制始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雷曰:“甘遂采得后,去茎,于槐钻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滤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滤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1]”。唐代《外治秘要》出现猪肾制法,熬制。《三因极一病症方法》有去心,宋代甘遂炮制有了很大发展,首次出现湿纸煨,《太平圣惠方》有胡麻制,《圣济总录》有酥制、麥夫制、麥夫炒,《卫生宝鉴》有面煨等法,如宋《圣惠芳》甘遂丸中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时,甘遂半两(煨令微黄)的描述,以及治二便不通,用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炙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元朝又新增煮制甘遂《丹溪心法》,明代煨法较普通,李时珍曰:“今人多以面煨,以去其毒”,《奇效良方》中记载:“将甘遂入大鲫鱼肚内,煨令焦黄,取出烘干”。另外尚有大麦制,培制《普济方》,面煮《仁术便览》。至清代又新添猪肾煨制《握灵本草》。甘草制《外科证治全生集》,其记载如下:每斤用甘草四两,煎汤浸三日,汤黑去汤,河水淘洗,取清水日淘,每日换水数次,三日后去心,再淘,浸四五日,取一勺入白瓷盆内隔一宿,次日盆中水无异色,乃妥,再浸三四次,沥干,以面裹如团,入糠火煨,煨至面团皆黄,内药熟透,取出晒干,入锅炒透,磨粉[2]。

2.2现代炮制法古代对甘遂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现今留存只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的醋制甘遂和煮甘遂《中药药大辞典》中的煮甘遂两种。有研究据报道给小白鼠分别口服生甘遂和炙甘遂的酒精浸膏后,均有明显泻下作用,但生甘遂泻下作用较强,其毒性也较大,说明醋炙甘遂能降低毒性。又生甘遂刺激性比炮制品大6倍左右,生甘遂水煎液的刺激性比炮制品水煎液大2~3倍。此外煨法,甘草制,豆腐制均能降低毒性[3]。

3甘遂与甘草炮制研究

古代医学认为甘遂与甘草属“十八反”配伍禁忌。如《本草经集注》云:“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但是《本草汇言》中有:“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及《金匮要略》甘草半夏汤,甘遂与甘草联合配伍,因此产生分歧。现代大鼠实验研究认为: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4],还有人用小鼠腹腔注射甘遂50%乙醇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为(18.459+0.369)g/kg,如甘遂与甘草以1∶0.5,1∶1,1∶3,1∶1.5之量同上制取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大为降低分别9.967,0.697,0.209,0.132g/kg。另据杨志军等[5]报道:将84只健康小白鼠随机分为NS组、甘遂组、甘草甘遂4∶1组、甘草甘遂2∶1组、甘草甘遂1∶1组、甘草甘遂1∶2组、甘草甘遂1∶4组,共7组。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对小鼠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尤以甘草甘遂1∶1组对肝脏的损伤最严重。可见,甘草制甘遂其毒性大为增加,且甘草越多,毒性越大。

4结论

甘遂炮制历史悠久,其方法有20余种,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方法已失传,故应积极发掘整理。胡麻制、脂麻制其目的是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畴,因出现时间较短,且未记载炮制作用及目的,应进一步探究其炮制目的和意图。甘草制属于“十八反“禁忌范围却两药配伍使用尚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检验,但是经过近年来实验研究表明多数认为甘草甘遂不宜配伍,以免增加毒副反应,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参考文献】

1]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M].上海中医出版社,1986:102.

[2]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0.

[3]国家药监局.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医学出版社,2000:214.

甘遂范文篇2

降低毒性,减少烈性,《中国药典》记载:甘遂经醋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围,如胡麻制,脂麻制。宋《小儿药证直诀》中有:“炒焦用之,乃温也”。清《外科证治全生素》:“苦寒之性,经(甘草)制,则净不苦而甜,不寒而温,专消坚结痰块核毒”。

2古今炮制方法

2.1古代炮制法甘遂炮制始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雷曰:“甘遂采得后,去茎,于槐钻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滤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滤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1]”。唐代《外治秘要》出现猪肾制法,熬制。《三因极一病症方法》有去心,宋代甘遂炮制有了很大发展,首次出现湿纸煨,《太平圣惠方》有胡麻制,《圣济总录》有酥制、麥夫制、麥夫炒,《卫生宝鉴》有面煨等法,如宋《圣惠芳》甘遂丸中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时,甘遂半两(煨令微黄)的描述,以及治二便不通,用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炙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元朝又新增煮制甘遂《丹溪心法》,明代煨法较普通,李时珍曰:“今人多以面煨,以去其毒”,《奇效良方》中记载:“将甘遂入大鲫鱼肚内,煨令焦黄,取出烘干”。另外尚有大麦制,培制《普济方》,面煮《仁术便览》。至清代又新添猪肾煨制《握灵本草》。甘草制《外科证治全生集》,其记载如下:每斤用甘草四两,煎汤浸三日,汤黑去汤,河水淘洗,取清水日淘,每日换水数次,三日后去心,再淘,浸四五日,取一勺入白瓷盆内隔一宿,次日盆中水无异色,乃妥,再浸三四次,沥干,以面裹如团,入糠火煨,煨至面团皆黄,内药熟透,取出晒干,入锅炒透,磨粉[2]。

2.2现代炮制法古代对甘遂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现今留存只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的醋制甘遂和煮甘遂《中药药大辞典》中的煮甘遂两种。有研究据报道给小白鼠分别口服生甘遂和炙甘遂的酒精浸膏后,均有明显泻下作用,但生甘遂泻下作用较强,其毒性也较大,说明醋炙甘遂能降低毒性。又生甘遂刺激性比炮制品大6倍左右,生甘遂水煎液的刺激性比炮制品水煎液大2~3倍。此外煨法,甘草制,豆腐制均能降低毒性[3]。

3甘遂与甘草炮制研究

古代医学认为甘遂与甘草属“十八反”配伍禁忌。如《本草经集注》云:“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但是《本草汇言》中有:“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及《金匮要略》甘草半夏汤,甘遂与甘草联合配伍,因此产生分歧。现代大鼠实验研究认为: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遂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4],还有人用小鼠腹腔注射甘遂50%乙醇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为(18.459+0.369)g/kg,如甘遂与甘草以1∶0.5,1∶1,1∶3,1∶1.5之量同上制取浸出液,则半数致死量大为降低分别9.967,0.697,0.209,0.132g/kg。另据杨志军等[5]报道:将84只健康小白鼠随机分为NS组、甘遂组、甘草甘遂4∶1组、甘草甘遂2∶1组、甘草甘遂1∶1组、甘草甘遂1∶2组、甘草甘遂1∶4组,共7组。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对小鼠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尤以甘草甘遂1∶1组对肝脏的损伤最严重。可见,甘草制甘遂其毒性大为增加,且甘草越多,毒性越大。

4结论

甘遂炮制历史悠久,其方法有20余种,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方法已失传,故应积极发掘整理。胡麻制、脂麻制其目的是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扩大用药范畴,因出现时间较短,且未记载炮制作用及目的,应进一步探究其炮制目的和意图。甘草制属于“十八反“禁忌范围却两药配伍使用尚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检验,但是经过近年来实验研究表明多数认为甘草甘遂不宜配伍,以免增加毒副反应,望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参考文献】

1]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M].上海中医出版社,1986:102.

[2]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0.

[3]国家药监局.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医学出版社,2000:214.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S].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73.

[5]杨志军.甘遂与甘草配伍对小鼠肝脏组织中MDA、GSHPX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6,(7):75.

甘遂范文篇3

【关键词】甘草;毒副作用;使用禁忌

甘草是临床医生十分常用的药物,开完处方,医生往往信手添上一味甘草。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说:“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故有“十方九草”之说,尊称“国老”。它性平味甘,生则微寒,能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炙则微温,能益气生津,缓和药性,缓急定痛。但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甘草毒副作用的报道越来越多。现综述如下。

1甘草毒副作用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德国医学周报》报道,甘草的急性中毒症状,有血压增高和血容量增多所致的头痛、眩晕、心悸、心源性喘息和血钾降低所致的心悸、体倦怠、重度腹胀。20世纪60年代雷巴斯报告,甘草对胃溃疡效果良好,但会引起高血压和浮肿。在1968年科恩报告,给予肝炎患者甘草甜素(423mg/d)时,肝炎好转,但血压升高,引起低血钾及低血钾性痰病。在甘草甜素剂量为2~5g/kg(PO)时,可见电解质作用(ip,钠潴留及钾排泄),甘草的溶血作用较弱。日本卫生部管理条例规定,对甘草甜素剂量超过100mg/d或甘草的剂量超过2.5g/d(iv)的患者,必须予以紧密监控。

1968年荷兰医学杂志报道,大量食用甘草糖果的儿童和成年人,由于盐类和水份的潴留引起浮肿,并往往伴随着高血压,舒张压常达13kPa。另报道300mg/d的甘草酸服用患者,有30%的人出现严重反应。对于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即使用量很少,也有不良反应。1974年加拿大报道,甘草浸膏引起的副作用对那些有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易发生。新西兰报道,有4名妇女每天服用25~200g甘草,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终因甘草慢性中毒而住院。另外,还观察了14人,每天服用甘草100~200g,1~4周后,血钾浓度急剧下降,血浆中的结晶凝乳酶活性明显减弱,其中4人患有低血钾症。据日本学者报道,甘草酸每日剂量超过500mg,连续1个月即可产生假醛固酮症,250mg时,有的也会出现上述症状。日本东洋医学会副理事长在使用汉方时意外发现,芍药甘草附子汤引起浮肿,炙甘草汤引起大量出汗,甘草人参汤引起黑便,还有甘草泻心汤引起腹泻[2]。1984年我国临床报道,老年病人及贫血病患者用甘草,最易产生水肿,尤其是贫血病,每日用甘草10g以上,连续4~5d即可发生水肿。同样长期服用复方甘草片也会出现上述症状[1]。

《本草正义》云:“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误得甘草,便成满闷,其则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盛故尔”。故止呕降逆剂多不用甘草,这是因为以治饮食及湿热停积胃肠的方剂,轻者内消即可,重则须通下,加甘草不但无益,反而为害。

总之,不论单味甘草或甘草的复方制剂,只要长期服用或短期大量服用,都会出现水肿、高血压、低血钾、四肢无力、头晕头痛等的不良反应,这与其有盐皮质类固醇样作用有关,男性较女性多见。临床一般不宜大量使用。若必须大量久服甘草,可配适量泽泻、茯苓等利水渗湿药同用,并宜低盐饮食,以预防或减轻滞钠排钾、浮肿等的副作用,故应用此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2“十八反”的研究

海藻、芫花、大戟、甘遂反甘草,为后世用药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此也成为不可一用的禁区。但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所载甘遂半夏汤中有甘草和甘遂。《汤液本草》胡洽治痰癖用芫花、大戟、甘遂加以大黄、甘草五物同煎。《医宗金鉴》中的通气散坚丸方中的海藻和甘草,海藻玉壶汤里也有海藻和甘草。《本草新编》载录也有海藻和甘草同用。近年来,有人取海藻和甘草与其他活血化淤、软坚消瘤药物同用,佐以止血之品相伍,临床治疗子宫肌瘤,不仅无副作用,而且疗效显著。

对于甘草的毒性问题,研究工作者们做了不少的工作,但结果不一样。有人用小鼠LD50的方法测其毒性反应,随着甘草用量的增加,小鼠LD50量随着下降[3]。有人对十八反中甘草的中药配伍组成C,L,T,G丸进行诱变试验,结果对Ames法TA98和TA100株均无诱变作用;在枯草杆菌重组修复试验中也未表现DNA损伤作用。

海藻和甘草配伍,1∶2时降压作用时间延长;1∶1时几乎无影响,实验表明甘草剂量大时毒性随之增加。在含有海藻和甘草的拮抗丸对小鼠未发现兴奋和镇静、竖毛、流涎、眼睑下垂、眼球突出、鼻腔分泌、呼吸快慢等异常现象。“海甘散”治疗气火痰郁结所致的瘰疠、乳癖、肉瘿等病均有良效。

3药物相互作用对疗效的影响

甘草在药物配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降低附子、柴胡、大黄、芒硝、链霉素、呋喃妥因、组织胺、水合氯醛、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等的毒副作用。但对阿托品、毒扁豆碱、吗啡、锑剂等无解毒作用。若配伍不当或制法不妥也会因甘草而降低药物疗效,增强毒副反应。

3.1生成沉淀,疗效降低甘草与黄连配伍产生沉淀,经证实2分子的小檗碱和1分子甘草酸中2个葡萄糖醛酸的羧基以离子状态结合的盐。甘草与元胡、吴茱萸、石膏产生沉淀,与麻黄、附子、玉片、半夏发生浑浊,有人对18个仲景方的沉淀研究表明,其配伍甘草的11个方中有10个产生沉淀或浑浊,占91%。实验表明,甘草易与含有季胺、叔胺碱基及多元芳香环碱性强的生物碱中药发生沉淀反应,而碱性较弱的中药材不易产生沉淀[4]。甘草与含鞣质类物质能缓慢生成污黄色皮屑状沉淀。使体内吸收减少而降低疗效。

3.2增强毒副反应①甘草与强心苷药物合用则可加重其中毒反应。②与西药速尿合用,使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引起低血钾。③甘草与水杨酸衍生物配伍,使消化道溃疡发生率增加。④甘草与口服降糖药合用,因甘草的类皮质激素功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髂肌中移到肝脏,由于酶的作用,使糖元与葡萄糖产生增加有升血糖的作用[6]。⑤麻黄素和肾上腺素中毒时,用甘草解毒反而加强其毒性作用。⑥甘草甜素虽对可的松抗体产生抑制和应激反应抑制有增强作用,但对可的松肉芽肿,肝糖元蓄积,肝色胺酸吡咯酶活性增强,肝胆固醇合成加强,胸腺萎缩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分泌抑制作用有拮抗作用。⑦甘草不宜与水合氯醛合用,因甘草可拮抗水合氯醛的镇静和催眠作用,诱发洋地黄中毒[5]。

4甘草不良反应的对策

4.1控制剂量对一般药品,规定甘草酸的最大配伍量每日300mg以下,甘草为每日5g以下。5g以上的药品,要注明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肌肉症患者和低血钾患者禁用。服用本剂量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副作用,一旦有异常应停药。

4.2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当服用甘草制剂出现低血钾症、血压上升、浮肿、体重增加、软弱无力、四肢痉挛、麻痹等症状,应立即停药或给予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症状会消失。芍药甘草附子汤引起的浮肿,用五苓散治疗。

综上所述,从甘草的药理作用之广以及上千年的临床应用来看,甘草是一味广为应用的良药。但是通过研究表明,甘草的用法用量要根据病种、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异,在组方时,要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甘草并非是万能解毒剂及调和百药,故不能将其盲目地广泛用于矫味、解毒、调和诸药,要合理使用,充分发挥特长以提高疗效[6]。

【参考文献】

[1]常章富,刘树民.甘草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间介(综述)[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2):30.

[2]TakagiKeijiro.甘草的药理学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0,12(4):38.

[3]丛雅琴,孔令嘉,樊友平.甘草研究新进展[J].日本医学介绍,1991,12(6):286.

[4]孙秀英,黄丽娟,刘霞.中药甘草化学成分分析[J].中医药学报,1994,5:40.

甘遂范文篇4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酶;肝微粒体;肝细胞培养;肝组织切片;离体肝灌流

药物代谢(drugmetabolism)一般是指药物的生物转化(drugbiotransformation)。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可引起药物的药理活性或∕和毒理活性的改变。因此,研究药物的生物转化,明确其代谢过程,对新药开发、新剂型设计及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肝脏是药物生物转化的重要器官,含有参与药物代谢重要的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P450,CYP450),该酶系参与药物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CYP450酶系由三十多种同工酶(亚型)组成,主要有CYP1、CYP2、CYP3三大家族[1]。本文所介绍的各种体外代谢系统均含有一种或多种CYP450酶的同工酶,为研究药物体外代谢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动物肝体外代谢研究可以较好地排除体内因素干扰,直接观察酶对底物代谢的选择性,为整体试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肝脏为基础的体外代谢系统主要包括肝微粒体、基因重组CYP450酶系、肝细胞、肝组织切片及离体肝灌流。

1肝微粒体

1.1肝微粒体的制备

多数采用差速离心法[2],通过高速离心使微粒体与其他成分分离,操作简单,无需其他试剂辅助。但较耗时,设备要求高,使该法的普及和深入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些情况,可采用试剂辅助分离的方法[3],在离心前额外加入一定比例的PEG6000或CaCl2,促进微粒体沉降。此法对设备要求降低,并缩短了实验周期。肝微粒体的制备过程均应在4℃下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缓冲液,能起到良好介质的作用,按比例加入后进行肝组织的破碎和匀浆,才可有效分离肝微粒体和避免细胞器受损。

1.2肝微粒体的主要应用

1.2.1测定CYP450酶活性

测定原理是在特定酶催化下,底物在辅助因子以及适合的温度、时间作用下反应,借助仪器测定生成的特定产物量。由于反应可控和周期短,目前大多数P450酶以肝微粒体作为反应体系进行酶活性的测定[2]。各种酶活性测定的步骤基本相同,差别主要在于酶对应的底物和检测仪器的选择。一般以底物及代谢途经来命名各种酶,如7乙氧基试卤灵O脱乙基酶(CYP1A1)[4]、氯唑沙宗羟化酶(CYP2E1)[5]等。根据底物特性选择检测仪器,常用的有紫外∕荧光分光光度计,或联用HPLC系统。

1.2.2考察药物对肝药酶活性的影响

某些药物在体内不同程度地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这将影响到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的代谢,如抑制CYP3A活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若与其他经这一家族酶代谢的药物(如西尼地平等)同时服用,则可能减慢其代谢,从而增强药效或毒副作用[6]。近年来,关于考察中药成分对肝药酶活性影响的报道增多,从体外分子水平来评价它们对肝代谢的影响,可为中药配伍提供依据。如代方国等[7]考察给以甘草、甘遂、甘遂甘草配伍药液的大鼠的肝微粒体中CYP2E1的活性,发现甘草组和配伍组对CYP2E1活性的诱导作用显著高于甘遂组;甘遂可能通过诱导肝脏CYP2E1的表达与活性上升;甘遂甘草配伍使用时,甘草对CYP2E1活性的诱导能力更强,故两者配伍时,可促进甘遂所含前致癌物质和前毒物转化成为致癌物和毒物的过程,并导致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增强。

1.2.3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研究

将药物加入肝微粒体中进行孵育后,利用质谱检测离子碎片来鉴定代谢物的结构,包括药物不同位点上的羟化物或去烷基产物,从而确定代谢途径。有报道指出[8],新型抗焦虑药AF5加入人肝微粒体中进行孵育,经GCMS分析,鉴定出两种主要代谢产物:4羟基AF5(Ⅰ)及4羰基AF5(Ⅱ)。AF5在肝微粒体中代谢的主要产物为Ⅰ,Ⅰ在人肝微粒体中,可进一步转化为Ⅱ,后者不再被代谢。

1.2.4考察手性药物的代谢立体选择性

周权等[9]把手性药物与大鼠肝微粒体相结合,对其立体选择性代谢作了详细的考察。作者把R/S普罗帕酮(propafenone,PPF)加入经地塞米松或β萘黄酮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中孵育,经提取及手性拆分后,进入HPLC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经诱导的肝微粒体中,PPF的Ⅰ相代谢呈显著的立体选择性。

总之,改进后的体外肝微粒体法耗时少,重现性好,易大量操作。适用于酶活性及体外代谢清除等方面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广。但同其他体外肝代谢方法相比,需要的原材料较多,且与体内情况的一致性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其结果是否有利预测体内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2基因重组人肝微粒体CYP450酶系

利用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将调控CYP450酶系表达的基因整合到大肠杆菌或昆虫细胞,再经培养可表达高水平的CYP450酶系,纯化后还可获得较单一的CYP450同工酶。在明确某些药物经特定酶代谢后,即以此酶进行单一代谢,更准确地观察代谢结果,避免受其他酶共同参与此代谢途径的干扰。Ching等[10]通过在酵母中克隆方法,得到高表达的人CYP1A1和CYP1A2,用于测定普萘洛尔对映体的去烃基化和环羟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和酶动力学参数,明确了CYP1A2均参与了2种途径,但CYP1A1只参与了去烃化反应。有学者进一步运用重组人肝微粒体,应用酶抑制剂对普萘洛尔对映体的代谢途径进行对照实验[11-13]。其中Yoshimoto等[12]应用基因重组的及人肝微粒体中的CYP酶系同工酶进行研究,发现α萘黄酮对普萘洛尔R/S对映体的N脱异丙基化(desisopropylation)抑制作用分别为20%和40%;奎尼丁对其2种对映体的4环羟化代谢的抑制作用较完全;而其他酶抑制剂对其对映体的影响较小。

基因重组CYP450酶系与前述的肝微粒体在研究药物代谢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前者在药酶诱导特异性和选择性研究上优于其他的体外方法,并可在分子水平上,为药物与酶在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尽管该方法先进性较为突出,但由于受到设备条件和技术的限制,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酶量与种类仍较有限,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故其作为研究代谢的体外系统的地位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肝细胞培养

3.1体外培养技术与细胞活性的维持

体外培养包括肝细胞株的培养和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根据细胞来源于不同,经重复筛选可制备出不同型号的肝细胞株,满足各种实验需要。肝细胞株容易贴壁存活,在相对稳定的培养条件下,传20~30代不会出现明显衰老现象。原代细胞需经过从器官中分离的过程,存在分离难度大、体外培养要求条件高、存活时间短、增殖及传代困难等问题。多数研究者采用改良的Seglen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但此法操作繁琐,设备及实验技术要求高,影响因素较多[14],包括灌注液的种类和速度、肝脏灌洗是否充分、分离消化的酶、培养液的组成和肝细胞悬液的离心清洗等。鉴于上述原因,刘友平[15]等采用肝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即只把组织块剪碎,不用胶原酶消化,直接按肝细胞的培养方法进行贴壁培养,在传代时加胰酶消化,只取上层细胞悬液继续培养。该法简单快捷,无需灌注、离心,所得肝细胞活力高。

为了解决肝细胞活性体外维持时间短的问题,Hengstler[16]等研究优化肝细胞冷冻技术。同新鲜肝细胞相比,经过该技术冷冻储藏的肝细胞活性为新鲜肝细胞的80%以上,而其Ⅰ相、Ⅱ相代谢酶的活性>60%,可用于反应时间不超过8h的代谢研究,亦可用于药酶的诱导研究,但该技术仍需进一步优化。

3.2肝细胞培养的主要应用

3.2.1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与体内相关性研究

Nakagawa等[17]将BPA[2,2bis(4hydroxyphenyl)propane,2,2双(4羟苯基)丙烷]加于大鼠肝细胞中,经质谱检测,BPA很快代谢为单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及2个次要代谢物(单硫酸结合物和3OHBPA)。在BPA体内代谢研究中发现,约20%~30%的BPA从尿中排泄,主要为首过效应中生成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其中硫酸结合物占尿液中总代谢物的2%~3%[18]。因此BPA肝细胞体外温孵与体内过程很相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2进行药物体外代谢清除研究

Shibata[19]等人运用冷藏保存的人肝细胞混悬于100%的人血浆中,将预测的肝利用度及清除率与14种临床常用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血浆清除率进行比较时,发现不同的细胞来源,内在清除率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性。同时在基础的生物定标系数(3.1×109个/kg)下,用外推法将体外实验结果应用于体内实验的预测,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偏低现象,因此计算的定标系数应比基础生物大3~5倍。为获得更可靠的定量预测结果,通过预试验来确定校正的定标系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由于在新鲜分离的肝细胞中,介导药物代谢的CYP450酶系存在时间依赖性衰减的现象,所以一般的肝细胞培养都要求在肝细胞生存时间跨度内进行。Griffin和Houston[20]对体外单层肝细胞培养的内在清除能力(CLint)与新鲜游离肝细胞悬液的清除能力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在的清除能力与代谢速度有关,单层肝细胞体外实验更适合于代谢速度慢的药物。

总之,用肝细胞培养方法作为评价药物代谢的体外系统,存在一定的偏差。其结果与体内的情况相近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经验。

3.2.3参与新型多器官共培养的研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都只是单纯考察药物代谢在某一种器官(如肝脏)中的作用情况。而实际上,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根据最新报道[21],肝细胞参与整体非连续性多器官共培养体系(IdMOC),即把肝细胞和来自于其他多个器官的非肝原代细胞一起培养,为在药物代谢和毒副效应方面评价多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可能性。

肝细胞同肝微粒体相比,在代谢物生成、体外代谢清除等研究方面有许多相似性,但针对代谢物种类、主要代谢物及所反映的代谢特性上存在着质或量的差异。随着肝细胞冷冻技术的发展,因其体外活性维持时间短而造成的应用限制会不断得到改善。4肝组织切片

在各种器官组织切片中以肝切片的应用最多,可在较长的孵育时间内保持代谢活性。据报道,小鼠肝切片可培育3~5d[22]。组织切片的实验与培育条件使得其重现性比灌注器官的重现性容易得多。切片制备相对快捷而简便。但其缺点为切片机的大量使用受限,而且价格昂贵。DeKanter[23]等利用利多卡因、睾酮及7乙氧基香豆素为探针药物,进行了器官切片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多相代谢途径,且易于比较不同器官组织的代谢差别。研究发现不同种属及不同器官间代谢类型及速度不同。

Vickers[24]用肝組织切片研究环孢素A(CSA)的代谢,CSA本身是CYP3A4的底物,但在人肝切片中加入1~10mol/LCSA培育24h,使CYP3A4活性降低了25%,说明在CSA高浓度时可减少本身的清除率而提高血药浓度。若用某些疾病的标记物加入肝组织切片中培育,也可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对肝的损害(以GSP或核基质蛋白Numa为标记物)或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以Lp(a)为标记物)等。

组织切片完整地保留了所有的肝药酶及细胞器的活性,而且保留了一定的细胞间质。这些特点相比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更具宏观性与整体性,更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生理情况下的实际代谢过程,为分子理论与离体器官之间,乃至临床应用架起了桥梁。

5离体肝灌流

5.1肝脏灌注的特点

肝脏灌流技术作为一种与在体肝脏最具可比性的体外系统,有其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接近生理状况的条件下进行肝功能研究,保持完整细胞的天然屏障和营养液的供给,能排除其他组织、脏器的干扰及便于动态定量分析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因而离体器官灌注处于体内与体外的临界点。然而肝脏灌流技术亦存在缺陷,如受时间的限制、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手术操作、灌流液组成、流速等),手术及插管操作技术极复杂。

5.2离体肝灌流的主要应用

5.2.1持续考察药物代谢

利用离体肝的生理活性进行持续性的药物代谢考察及某些生命物质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有效预测体内-体外的相关性。Wang等[25]运用大鼠肝灌流,测定美托洛尔的Vmax和KM、代谢物的增加量和氨基酸的减少量,以此考察氨基酸对美托洛尔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氨基酸可逆地减少了母药及代谢物的Vmax约50%,而对KM则影响不明显。氨基酸可能直接抑制了代谢美托洛尔的酶。因此估计多种类似代谢机制可有效影响人体内食物与高首过效应的药物。应用离体肝脏灌注,定性和定量检测灌流液中的母体药物及代谢产物浓度,可了解受试化学物质在肝脏内所发生的代谢变化及反应类型。

5.2.2药物首过效应的研究

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生物利用度低,这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受到重视。在药物研究过程中,应用分离肝细胞、肝匀浆、肝微粒体等体外方法虽可揭示药物肝脏代谢的机制和相关代谢酶系,但不能提供关于体内首过代谢程度的信息。Lau等[26]利用离体灌注大鼠肝模型,研究利福平对阿托伐他汀及其代谢物的生物转化的影响,认为口服阿托伐他汀生物利用度极低与首过效应有关,尤其是存在明显的肠道首过效应。

5.2.3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Lucas[27]等应用一过式离体大鼠肝脏灌流模型研究了植物雌激素异黄酮对硫酸干扰乙酰氨基酚在肝脏形成及处置的影响,结果发现l0μmol的异黄酮混合物能减少硫酸对乙酰氨基酚的形成,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清除。

6结语

肝体外代谢系统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研究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研究背景下互相补足。肝微粒体代谢快,易大量操作,近年来在大量文献中用于酶活性及体外代谢清除等方面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广。基因重组CYP450酶系在分子水平上的“单一性”为深入研究药酶诱导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提供了技术支持。肝细胞所保持的完整微观结构,针对代谢特性及多种细胞共同作用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研究空间。而组织切片所保留的细胞器和细胞间质,以及离体肝灌注所保持的正常生理活性,可更全面地在“体外”这个层面上,为前3种微结构系统与体内一致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根据各系统的特性,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分别选择应用,才能正确解释实验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接近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孙忠实,朱珠.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2(1):6.

[2]朱曼,王睿,张永青,等.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检测方法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5):500.

[3]郑英,张捷,楼宜嘉.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简易制备法对活性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1(6):429.

[4]马璟,钱蓓丽,顾性初,等.人肝细胞色素P450含量及其同工酶1A1、2A6活性的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10):449.

[5]马璟,钱蓓丽,顾性初,等.人肝细胞色素P4502C8/9、2E1比活性测定[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18(1):36.

[6]孟群,柳晓泉,王广基.人肝微粒体内红霉素等药物对西尼地平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6):524.

[7]代方国,罗仁,王宇光,等.甘遂配伍甘草对大鼠肝脏CYP2E1表达及活性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8):742.

[8]张金兰,周同惠.抗焦虑新药AF5及其代谢物在人肝微粒体体外温孵体系中代谢研究[J].药学学报,2001,36(7):528.

[9]周权,姚彤炜,曾苏.手性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盐酸普罗帕酮对映体及其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J].药学学报,2000,35(5):370.

[10]CHINGMS,BICHARAN,BLAKECL,etal.Propranonol4and5hydroxylationandNdesisopropylationbyclonedhumancytochromeP4501A1andP4501A2[J].DrugMetabDispos,1996,24(6):692.

[11]BICHARAN,CHINGMS,BLAKECL,etal.PropranololhydroxylationandNdesisopropylationbycytochromeP4502D6:studiesusingtheyeastexpressedenzymeandNADPH/O2andcumenehydroperoxidesupportedreactions[J].DrugMetabDispos,1996,24(1):112.

[12]YOSHIMOTOK,ECHIZENH,CHIBAK,etal.IdentificationofhumanCYPisoformsinvolvedinthemetabolismofpropranololenantiomersNdesisopropylationismediatedmainlybyCYP1A2[J].BrJClinPharmacol,1995,39(4):421.

[13]MASUBUCHIY,HOSOKWAS,HORIET,etal.CytochromeP450isozymesinvolvedinpropranololmetabolisminhumanlivermicrosomes.TheroleofCYP2D6asringhydroxylaseandCYP1A2asNdesisopropylase[J].DrugMetabDispos,1994,22(6):909.

[14]韩聚强.体外肝细胞培养技术新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2,23(3):184.

[15]刘友平,丁慧荣,何涛,等.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大量肝细胞培养方法[J].生物学通报,2005,40(1):47.

[16]HENGSTLERJG,UTESCHD,STEINBERGP,etal.Cryoperservedprimanyhepatocytesasaconstantlyavaibleinvitromodelfortheevaluationofhumanandanimaldrugmetabolismandenzymeinduction[J].DrugMetabReview,2000,32(1):81.

[17]NAKAGAWAY,SUZUKIT.MetabolismofbisphenolAinisolatedrathepatocytesandoestrogenicactivityofahydroxylatedmetaboliteinMCF7humanbreastcancercells[J].Xenobiotica,2001,3(3):113.

[18]POTTENGER,DOMORADZKILH,MANKHAMJY,etal.TherelativebioavilabilityandmetabolismofbisphenolAinratsisdependentupontherouteofadministration[J].ToxicolSci,2000,54(1):3.

[19]SHIBATAY,TAKAHASHIH,CHIBAM,etal.Predictionofhepaticclearanceandavailabilitybycryopreservedhumanhepatocytes:anapplicationserumincubationmethod[J].DrugMetabDispos,2002,30(8):892.

[20]GRIFFINSJ,HOUSTONJB.Predictionofinvitrointrinsicclearancefromhepatocytes:comparisonofsuspensionsandmonolayercultures[J].DrugMetabDispos,2005,33(1):115.

[21]LIAP.Humanhepatocytes:Isolation,cryopreservationandapplicationsindrugdevelopment.[J]ChemBiolInteract,2007,9[Epubaheadofprint].

[22]CERVENKOVAK,BELEJOVAM,VESELYJ,etal.Cellsuspensions,cellculture,andtissueslices?importantmetabolicinvitrosystems[J].BiomedPapMedFacUnivPalackyOlomoucCzechRepub,2001,145(2):57.

[23]DeKANTERR,OLINGAP,anslicesasinvitrotestsystemfordrugmertabolisminhumanliver,lungandkidney[J].ToxicolinVitro,1999,13(45):737.

[24]VICKERSAE.Useofhumanorganslicestoevaluatethebiotransformationanddruginducedsideeffectsofpharmaceuticals[J].CellBiolToxicol,1994,10(5-6):407.

[25]WANGBO,SEMPLEHA.Inhibitionofmetoprololmetabolismbyaminoacidsinperfusedratlivers[J].DrugMetabDispos,1997,25(3):287.

甘遂范文篇5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酶;肝微粒体;肝细胞培养;肝组织切片;离体肝灌流

药物代谢(drugmetabolism)一般是指药物的生物转化(drugbiotransformation)。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可引起药物的药理活性或∕和毒理活性的改变。因此,研究药物的生物转化,明确其代谢过程,对新药开发、新剂型设计及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肝脏是药物生物转化的重要器官,含有参与药物代谢重要的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P450,CYP450),该酶系参与药物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CYP450酶系由三十多种同工酶(亚型)组成,主要有CYP1、CYP2、CYP3三大家族[1]。本文所介绍的各种体外代谢系统均含有一种或多种CYP450酶的同工酶,为研究药物体外代谢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动物肝体外代谢研究可以较好地排除体内因素干扰,直接观察酶对底物代谢的选择性,为整体试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肝脏为基础的体外代谢系统主要包括肝微粒体、基因重组CYP450酶系、肝细胞、肝组织切片及离体肝灌流。

1肝微粒体

1.1肝微粒体的制备

多数采用差速离心法[2],通过高速离心使微粒体与其他成分分离,操作简单,无需其他试剂辅助。但较耗时,设备要求高,使该法的普及和深入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些情况,可采用试剂辅助分离的方法[3],在离心前额外加入一定比例的PEG6000或CaCl2,促进微粒体沉降。此法对设备要求降低,并缩短了实验周期。肝微粒体的制备过程均应在4℃下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缓冲液,能起到良好介质的作用,按比例加入后进行肝组织的破碎和匀浆,才可有效分离肝微粒体和避免细胞器受损。

1.2肝微粒体的主要应用

1.2.1测定CYP450酶活性

测定原理是在特定酶催化下,底物在辅助因子以及适合的温度、时间作用下反应,借助仪器测定生成的特定产物量。由于反应可控和周期短,目前大多数P450酶以肝微粒体作为反应体系进行酶活性的测定[2]。各种酶活性测定的步骤基本相同,差别主要在于酶对应的底物和检测仪器的选择。一般以底物及代谢途经来命名各种酶,如7乙氧基试卤灵O脱乙基酶(CYP1A1)[4]、氯唑沙宗羟化酶(CYP2E1)[5]等。根据底物特性选择检测仪器,常用的有紫外∕荧光分光光度计,或联用HPLC系统。

1.2.2考察药物对肝药酶活性的影响

某些药物在体内不同程度地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这将影响到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的代谢,如抑制CYP3A活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若与其他经这一家族酶代谢的药物(如西尼地平等)同时服用,则可能减慢其代谢,从而增强药效或毒副作用[6]。近年来,关于考察中药成分对肝药酶活性影响的报道增多,从体外分子水平来评价它们对肝代谢的影响,可为中药配伍提供依据。如代方国等[7]考察给以甘草、甘遂、甘遂甘草配伍药液的大鼠的肝微粒体中CYP2E1的活性,发现甘草组和配伍组对CYP2E1活性的诱导作用显著高于甘遂组;甘遂可能通过诱导肝脏CYP2E1的表达与活性上升;甘遂甘草配伍使用时,甘草对CYP2E1活性的诱导能力更强,故两者配伍时,可促进甘遂所含前致癌物质和前毒物转化成为致癌物和毒物的过程,并导致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增强。

1.2.3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研究

将药物加入肝微粒体中进行孵育后,利用质谱检测离子碎片来鉴定代谢物的结构,包括药物不同位点上的羟化物或去烷基产物,从而确定代谢途径。有报道指出[8],新型抗焦虑药AF5加入人肝微粒体中进行孵育,经GCMS分析,鉴定出两种主要代谢产物:4羟基AF5(Ⅰ)及4羰基AF5(Ⅱ)。AF5在肝微粒体中代谢的主要产物为Ⅰ,Ⅰ在人肝微粒体中,可进一步转化为Ⅱ,后者不再被代谢。

1.2.4考察手性药物的代谢立体选择性

周权等[9]把手性药物与大鼠肝微粒体相结合,对其立体选择性代谢作了详细的考察。作者把R/S普罗帕酮(propafenone,PPF)加入经地塞米松或β萘黄酮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中孵育,经提取及手性拆分后,进入HPLC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经诱导的肝微粒体中,PPF的Ⅰ相代谢呈显著的立体选择性。

总之,改进后的体外肝微粒体法耗时少,重现性好,易大量操作。适用于酶活性及体外代谢清除等方面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广。但同其他体外肝代谢方法相比,需要的原材料较多,且与体内情况的一致性方面存在不足,因而其结果是否有利预测体内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2基因重组人肝微粒体CYP450酶系

利用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将调控CYP450酶系表达的基因整合到大肠杆菌或昆虫细胞,再经培养可表达高水平的CYP450酶系,纯化后还可获得较单一的CYP450同工酶。在明确某些药物经特定酶代谢后,即以此酶进行单一代谢,更准确地观察代谢结果,避免受其他酶共同参与此代谢途径的干扰。Ching等[10]通过在酵母中克隆方法,得到高表达的人CYP1A1和CYP1A2,用于测定普萘洛尔对映体的去烃基化和环羟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和酶动力学参数,明确了CYP1A2均参与了2种途径,但CYP1A1只参与了去烃化反应。有学者进一步运用重组人肝微粒体,应用酶抑制剂对普萘洛尔对映体的代谢途径进行对照实验[11-13]。其中Yoshimoto等[12]应用基因重组的及人肝微粒体中的CYP酶系同工酶进行研究,发现α萘黄酮对普萘洛尔R/S对映体的N脱异丙基化(desisopropylation)抑制作用分别为20%和40%;奎尼丁对其2种对映体的4环羟化代谢的抑制作用较完全;而其他酶抑制剂对其对映体的影响较小。

基因重组CYP450酶系与前述的肝微粒体在研究药物代谢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前者在药酶诱导特异性和选择性研究上优于其他的体外方法,并可在分子水平上,为药物与酶在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尽管该方法先进性较为突出,但由于受到设备条件和技术的限制,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酶量与种类仍较有限,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故其作为研究代谢的体外系统的地位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肝细胞培养

3.1体外培养技术与细胞活性的维持

体外培养包括肝细胞株的培养和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根据细胞来源于不同,经重复筛选可制备出不同型号的肝细胞株,满足各种实验需要。肝细胞株容易贴壁存活,在相对稳定的培养条件下,传20~30代不会出现明显衰老现象。原代细胞需经过从器官中分离的过程,存在分离难度大、体外培养要求条件高、存活时间短、增殖及传代困难等问题。多数研究者采用改良的Seglen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但此法操作繁琐,设备及实验技术要求高,影响因素较多[14],包括灌注液的种类和速度、肝脏灌洗是否充分、分离消化的酶、培养液的组成和肝细胞悬液的离心清洗等。鉴于上述原因,刘友平[15]等采用肝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即只把组织块剪碎,不用胶原酶消化,直接按肝细胞的培养方法进行贴壁培养,在传代时加胰酶消化,只取上层细胞悬液继续培养。该法简单快捷,无需灌注、离心,所得肝细胞活力高。

为了解决肝细胞活性体外维持时间短的问题,Hengstler[16]等研究优化肝细胞冷冻技术。同新鲜肝细胞相比,经过该技术冷冻储藏的肝细胞活性为新鲜肝细胞的80%以上,而其Ⅰ相、Ⅱ相代谢酶的活性>60%,可用于反应时间不超过8h的代谢研究,亦可用于药酶的诱导研究,但该技术仍需进一步优化。

3.2肝细胞培养的主要应用

3.2.1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与体内相关性研究

Nakagawa等[17]将BPA[2,2bis(4hydroxyphenyl)propane,2,2双(4羟苯基)丙烷]加于大鼠肝细胞中,经质谱检测,BPA很快代谢为单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及2个次要代谢物(单硫酸结合物和3OHBPA)。在BPA体内代谢研究中发现,约20%~30%的BPA从尿中排泄,主要为首过效应中生成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其中硫酸结合物占尿液中总代谢物的2%~3%[18]。因此BPA肝细胞体外温孵与体内过程很相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2进行药物体外代谢清除研究

Shibata[19]等人运用冷藏保存的人肝细胞混悬于100%的人血浆中,将预测的肝利用度及清除率与14种临床常用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血浆清除率进行比较时,发现不同的细胞来源,内在清除率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性。同时在基础的生物定标系数(3.1×109个/kg)下,用外推法将体外实验结果应用于体内实验的预测,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偏低现象,因此计算的定标系数应比基础生物大3~5倍。为获得更可靠的定量预测结果,通过预试验来确定校正的定标系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由于在新鲜分离的肝细胞中,介导药物代谢的CYP450酶系存在时间依赖性衰减的现象,所以一般的肝细胞培养都要求在肝细胞生存时间跨度内进行。Griffin和Houston[20]对体外单层肝细胞培养的内在清除能力(CLint)与新鲜游离肝细胞悬液的清除能力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在的清除能力与代谢速度有关,单层肝细胞体外实验更适合于代谢速度慢的药物。

总之,用肝细胞培养方法作为评价药物代谢的体外系统,存在一定的偏差。其结果与体内的情况相近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经验。

3.2.3参与新型多器官共培养的研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都只是单纯考察药物代谢在某一种器官(如肝脏)中的作用情况。而实际上,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根据最新报道[21],肝细胞参与整体非连续性多器官共培养体系(IdMOC),即把肝细胞和来自于其他多个器官的非肝原代细胞一起培养,为在药物代谢和毒副效应方面评价多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可能性。

肝细胞同肝微粒体相比,在代谢物生成、体外代谢清除等研究方面有许多相似性,但针对代谢物种类、主要代谢物及所反映的代谢特性上存在着质或量的差异。随着肝细胞冷冻技术的发展,因其体外活性维持时间短而造成的应用限制会不断得到改善。4肝组织切片

在各种器官组织切片中以肝切片的应用最多,可在较长的孵育时间内保持代谢活性。据报道,小鼠肝切片可培育3~5d[22]。组织切片的实验与培育条件使得其重现性比灌注器官的重现性容易得多。切片制备相对快捷而简便。但其缺点为切片机的大量使用受限,而且价格昂贵。DeKanter[23]等利用利多卡因、睾酮及7乙氧基香豆素为探针药物,进行了器官切片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多相代谢途径,且易于比较不同器官组织的代谢差别。研究发现不同种属及不同器官间代谢类型及速度不同。

Vickers[24]用肝組织切片研究环孢素A(CSA)的代谢,CSA本身是CYP3A4的底物,但在人肝切片中加入1~10mol/LCSA培育24h,使CYP3A4活性降低了25%,说明在CSA高浓度时可减少本身的清除率而提高血药浓度。若用某些疾病的标记物加入肝组织切片中培育,也可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对肝的损害(以GSP或核基质蛋白Numa为标记物)或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以Lp(a)为标记物)等。

组织切片完整地保留了所有的肝药酶及细胞器的活性,而且保留了一定的细胞间质。这些特点相比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更具宏观性与整体性,更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生理情况下的实际代谢过程,为分子理论与离体器官之间,乃至临床应用架起了桥梁。

5离体肝灌流

5.1肝脏灌注的特点

肝脏灌流技术作为一种与在体肝脏最具可比性的体外系统,有其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接近生理状况的条件下进行肝功能研究,保持完整细胞的天然屏障和营养液的供给,能排除其他组织、脏器的干扰及便于动态定量分析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因而离体器官灌注处于体内与体外的临界点。然而肝脏灌流技术亦存在缺陷,如受时间的限制、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手术操作、灌流液组成、流速等),手术及插管操作技术极复杂。

5.2离体肝灌流的主要应用

5.2.1持续考察药物代谢

利用离体肝的生理活性进行持续性的药物代谢考察及某些生命物质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有效预测体内-体外的相关性。Wang等[25]运用大鼠肝灌流,测定美托洛尔的Vmax和KM、代谢物的增加量和氨基酸的减少量,以此考察氨基酸对美托洛尔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氨基酸可逆地减少了母药及代谢物的Vmax约50%,而对KM则影响不明显。氨基酸可能直接抑制了代谢美托洛尔的酶。因此估计多种类似代谢机制可有效影响人体内食物与高首过效应的药物。应用离体肝脏灌注,定性和定量检测灌流液中的母体药物及代谢产物浓度,可了解受试化学物质在肝脏内所发生的代谢变化及反应类型。

5.2.2药物首过效应的研究

首过效应明显的药物,生物利用度低,这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受到重视。在药物研究过程中,应用分离肝细胞、肝匀浆、肝微粒体等体外方法虽可揭示药物肝脏代谢的机制和相关代谢酶系,但不能提供关于体内首过代谢程度的信息。Lau等[26]利用离体灌注大鼠肝模型,研究利福平对阿托伐他汀及其代谢物的生物转化的影响,认为口服阿托伐他汀生物利用度极低与首过效应有关,尤其是存在明显的肠道首过效应。

5.2.3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Lucas[27]等应用一过式离体大鼠肝脏灌流模型研究了植物雌激素异黄酮对硫酸干扰乙酰氨基酚在肝脏形成及处置的影响,结果发现l0μmol的异黄酮混合物能减少硫酸对乙酰氨基酚的形成,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清除。

6结语

肝体外代谢系统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研究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研究背景下互相补足。肝微粒体代谢快,易大量操作,近年来在大量文献中用于酶活性及体外代谢清除等方面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广。基因重组CYP450酶系在分子水平上的“单一性”为深入研究药酶诱导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提供了技术支持。肝细胞所保持的完整微观结构,针对代谢特性及多种细胞共同作用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研究空间。而组织切片所保留的细胞器和细胞间质,以及离体肝灌注所保持的正常生理活性,可更全面地在“体外”这个层面上,为前3种微结构系统与体内一致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根据各系统的特性,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分别选择应用,才能正确解释实验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接近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孙忠实,朱珠.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2(1):6.

[2]朱曼,王睿,张永青,等.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检测方法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5):500.

[3]郑英,张捷,楼宜嘉.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简易制备法对活性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1(6):429.

[4]马璟,钱蓓丽,顾性初,等.人肝细胞色素P450含量及其同工酶1A1、2A6活性的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10):449.

[5]马璟,钱蓓丽,顾性初,等.人肝细胞色素P4502C8/9、2E1比活性测定[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18(1):36.

[6]孟群,柳晓泉,王广基.人肝微粒体内红霉素等药物对西尼地平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6):524.

[7]代方国,罗仁,王宇光,等.甘遂配伍甘草对大鼠肝脏CYP2E1表达及活性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8):742.

[8]张金兰,周同惠.抗焦虑新药AF5及其代谢物在人肝微粒体体外温孵体系中代谢研究[J].药学学报,2001,36(7):528.

[9]周权,姚彤炜,曾苏.手性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盐酸普罗帕酮对映体及其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J].药学学报,2000,35(5):370.

[10]CHINGMS,BICHARAN,BLAKECL,etal.Propranonol4and5hydroxylationandNdesisopropylationbyclonedhumancytochromeP4501A1andP4501A2[J].DrugMetabDispos,1996,24(6):692.

[11]BICHARAN,CHINGMS,BLAKECL,etal.PropranololhydroxylationandNdesisopropylationbycytochromeP4502D6:studiesusingtheyeastexpressedenzymeandNADPH/O2andcumenehydroperoxidesupportedreactions[J].DrugMetabDispos,1996,24(1):112.

[12]YOSHIMOTOK,ECHIZENH,CHIBAK,etal.IdentificationofhumanCYPisoformsinvolvedinthemetabolismofpropranololenantiomersNdesisopropylationismediatedmainlybyCYP1A2[J].BrJClinPharmacol,1995,39(4):421.

[13]MASUBUCHIY,HOSOKWAS,HORIET,etal.CytochromeP450isozymesinvolvedinpropranololmetabolisminhumanlivermicrosomes.TheroleofCYP2D6asringhydroxylaseandCYP1A2asNdesisopropylase[J].DrugMetabDispos,1994,22(6):909.

[14]韩聚强.体外肝细胞培养技术新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2,23(3):184.

[15]刘友平,丁慧荣,何涛,等.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大量肝细胞培养方法[J].生物学通报,2005,40(1):47.

[16]HENGSTLERJG,UTESCHD,STEINBERGP,etal.Cryoperservedprimanyhepatocytesasaconstantlyavaibleinvitromodelfortheevaluationofhumanandanimaldrugmetabolismandenzymeinduction[J].DrugMetabReview,2000,32(1):81.

[17]NAKAGAWAY,SUZUKIT.MetabolismofbisphenolAinisolatedrathepatocytesandoestrogenicactivityofahydroxylatedmetaboliteinMCF7humanbreastcancercells[J].Xenobiotica,2001,3(3):113.

[18]POTTENGER,DOMORADZKILH,MANKHAMJY,etal.TherelativebioavilabilityandmetabolismofbisphenolAinratsisdependentupontherouteofadministration[J].ToxicolSci,2000,54(1):3.

[19]SHIBATAY,TAKAHASHIH,CHIBAM,etal.Predictionofhepaticclearanceandavailabilitybycryopreservedhumanhepatocytes:anapplicationserumincubationmethod[J].DrugMetabDispos,2002,30(8):892.

[20]GRIFFINSJ,HOUSTONJB.Predictionofinvitrointrinsicclearancefromhepatocytes:comparisonofsuspensionsandmonolayercultures[J].DrugMetabDispos,2005,33(1):115.

[21]LIAP.Humanhepatocytes:Isolation,cryopreservationandapplicationsindrugdevelopment.[J]ChemBiolInteract,2007,9[Epubaheadofprint].

[22]CERVENKOVAK,BELEJOVAM,VESELYJ,etal.Cellsuspensions,cellculture,andtissueslices?importantmetabolicinvitrosystems[J].BiomedPapMedFacUnivPalackyOlomoucCzechRepub,2001,145(2):57.

[23]DeKANTERR,OLINGAP,anslicesasinvitrotestsystemfordrugmertabolisminhumanliver,lungandkidney[J].ToxicolinVitro,1999,13(45):737.

[24]VICKERSAE.Useofhumanorganslicestoevaluatethebiotransformationanddruginducedsideeffectsofpharmaceuticals[J].CellBiolToxicol,1994,10(5-6):407.

[25]WANGBO,SEMPLEHA.Inhibitionofmetoprololmetabolismbyaminoacidsinperfusedratlivers[J].DrugMetabDispos,1997,25(3):287.

甘遂范文篇6

1.1中医翻译的必要性

(1)把中医推向世界。

尽管新的科学体系在西方的发展运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却很少在国际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中医是其中之一。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没有有效的得到推广。中药翻译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当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包括专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中医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中医背后的文化,这样一来,中医就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1.2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

(1)语言模糊性。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后者一方面和中医水乳交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凌两可,晦涩难懂。最常见的例子有阴阳,五行,气等,这些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等的翻译。

(2)文化障碍。

中医文章里的词语。不仅能够传递出信息;而且还承载着文化意义。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文化背景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二是中医里面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有可能让西方人很难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3)术语的不规范性。

很久以前,中医的基本理论就形成了,但其所使用的语言却不标准。与此同时。中医教育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一些中医学校,也因派别不同各自独成体系,彼此之间很少有交流,这样,中医的理论和观点就很难与时俱进。久而久之,不仅国外的医生。甚至国内的医者都对中医里的术语困惑不已。

1.3对中医译者的要求

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我们国家需要训练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的中医译者。李照国教授总结了医者应具备的一些能力要求:(1)熟练的掌握外语,特别是医学方面的外语词汇;(2)对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方面的书籍有一定的涉猎;(3)熟悉中医理论;(4)对中国古汉语有深刻的理解;(5)对西医有基本的了解;(6)对中国古典哲学有很好的领悟

2中医术语的命名原理

毋庸置疑,西医对严重的病状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但是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很多人却对绿色、安全的中药情有独钟,且这种趋势越发凸显。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外国的专家学者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医也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医学流派。

2.1中药原材料的命名方法

(1)根据中药的构成部分命名。

按皮命名。比如:“杜仲皮”(duzhongpi,杜仲皮)“丹皮”(danpi,芍药根部的皮);按叶子命名。如:“桑叶"(sangye);“金银花”(jinyinhua);按种子命名。如:“车前子”(cheqianzi,车前草的种子)“蛇床子”(shechuangzi,蛇床的种子);按果实命名。如l“桑葚”(sangshen,桑树果实);“无花果”(wuhuaguo,无花果树的果实);按叶穗命名。如:“荆芥穗”(jingjiiesui。荆芥的叶穗)。(2)按照中药原产地命名。

产自中国四川的中药通常以“川”(chuarl)为开头来命名,如:“川贝”(chuanbei,)“川芎”(chuanxiong);产自浙江杭州的中药通常以“浙”(zhe)“杭”(hang)开头来命名,如“杭参”(bangshen)“杭芍”(hangshao)等。

(3)其他命名标准。

根据颜色如:“丹参”(danshen,鼠尾草的根部是红色的)“白药”(baiyao);根据味道如:“甘遂”(gansui,甘遂味甜);根据药效如:“益草母”(yicaomu。对于妇女有良好药效;根据采摘季节如:“半夏”(barlxia,因其果实在夏季中叶成熟得名)

2.2传统中药命名方法

(1)根据药材命名。命名公式:材料+药形。如:“五仁露”(Wurenlu,FiveSeedsSyrup),“黄芩汤”(Huangqjntang,RadixScutellariateDecoction),“牡蛎散”(Mulitang,ConehaOstreaePower)。(2)根据所治疾病命名。命名公式;疾病名称+药形如:“疝气汤”(Shanqitang。HerniaDecoction),“阴虚丸”(Yinxuwan,YinAsthenicPill)。(3)根据药效命名。命名公式:效果+药形。如:“保和丸”(Baohewan,Digestion-promotingPill)。“涤痰丸”(Ditanwan,Phlegm-eliminatingPel-let)。(4)根据主要的药材及药效命名。命名公式:主要药材+药形+药效。如:“牛黄清心丸”(NiuhuangQingxinwan,CaleulusBovisBolusforClearingAwayHeat-fire)“甘草泻心汤”(Gancaoxiexinwan,RadixGlycyrrhizaeDecoctionforPut-gingStomach-fire)“当归补血散”(DangduiBuxuesan。RadixAngelicaeSinesisPowerforEnrichBlood)。

3中医术语翻译

3.1中医术语翻译的策略

(1)用常用词语来翻译以保持本意。

若只是机械的寻找中医术语在外语里类似的表达方式,而忽略中药术语的词源,就很难准确的翻译出来。就像不了解英语中很多词语来源于拉丁语一样。因此,用通俗的语言来翻译中医术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强调中医传达的信息,避免过于文雅。翻译中医术语的时候可以采取注释的方式,但有时候注释仍然过于文雅,补充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原意中没有的。翻译的过于文雅是当前翻译的一个普遍现象,译者需要对此加以注意。译者要向外界传达的是中国古代的医学知识而非花哨的语言和空洞的文字。

3.2多种翻译方法的运用

(1)直译。

直译就是把一种语言逐字逐句的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方法。它是为了准确的表达语言。直译也是一种运用拼音来翻译一些具有典型意义要无法在英语莉找到对等词语的翻译方法。如“阴”(Yin),“阳”(Yang)and“气”(Qi)的翻译就是采用拼音翻译法。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拼音不仅用在单个汉素而要用在一个语言单位上,并采用斜体。二,直译和其他翻译方法相结合。三,中药的形态无须翻译出来。

(2)采用拉丁名字。

在中药产品中用拉丁名字标识有助于把中药推向世界。因为西药通常都这样做,而且西方人也习惯这种方式。比如,“复方罗布麻片”(TabellaeApocyliVenetiCompositae),“穿心莲片”(TabellaeAndrographitis),“姜酊”(TincturaZingiberis),ect(陈锋,2006:25)。

中医里的原材料通常是动物或植物,它们的名字基本可以用拉丁文字表示。一般来说,单味药材或者当这种药原材料绝大部分是一种药材的时候,就可以用拉丁名字,但大多数的药品,因为原材料种类繁多,就没有对应的拉丁名字。如:“十全大补丸”(ShiquanDabuWan)“川贝批把糖浆”(ChuanbeiPipaTangiang)(赵霞,2007:35)。

(3)寻找同义术语。

翻译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原文和目标语形成对应,即在目标语中寻找对等的表达方式。如:“菊花”(chrysanthemum);“薏仁”(adlay)但是,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往往很难找到。大多数情况下,在翻译的过程中有要有些意思无法翻译出来。对译者而言,要尽可能找到和原意对等的语言使翻译更加成功。

甘遂范文篇7

【关键词】临方制剂;中药调剂;防治攻略

中医中药是中国璀璨的文化明珠,对国民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着化学药物无法达到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可是在基层中医院中医中药的适应人群在逐渐的呈现出"萎缩",这并不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错,而是在于它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的步伐,再加上人们对中医中药的不甚了解歪曲了中医中药治疗的真正涵义;在于中医治疗方法的落后、单一。在人们的印象中,中药治疗就是一碗一碗的喝那难闻的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没有更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攻略。其实不然,中医临床用药,除内服汤剂和一般成药外,有时治疗上的需要医师处方的要求将药物临时加工成丸、散、膏等剂型,又称“临方制剂”。

一、临方制剂的概念

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某单个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病情的制剂。属于中药调剂学的范畴。应纳入调剂学管理。广义上说,中药汤剂就属于临床制剂的范畴。由于中医治疗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属于个体化治疗。可随证加减的中药汤剂将不可避免永久存在,这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同样临方制剂也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是中药防治的重要攻略。

二、临方制剂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的异同

临方制剂在制作原则上是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没有区别的,但是临方制剂又不同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相当于小规模生产)。

三、临方制剂常用的剂型

3.1散剂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作简单。是指一种或几种中药混合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散剂包括单味散剂和复方散剂。复方散剂的制作一般包括粉碎、过筛、混合等操作。由于临方制剂的量较少多用研磨混合法。比如,常用的单味散剂:用于降低转氨酶的五味子散,用于治疗遗精的生鸡内金散、刺猬皮散等经验告诉我们用散剂效果要好于汤剂。外用于小儿支气管炎的吴茱萸散。常用的复方散剂:用于小儿寒性腹痛的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用于口腔溃疡的苍倍散(苍术、五倍子等)使用剂量约为汤剂的三分之一。还有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受热成分被破坏用汤剂没有效果,只好加入散剂或其他剂型中如甘遂、雷丸、冰片等。

3.2硬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的粉末直接装入空胶囊壳中制成的剂型。不受所制药量多少的限制。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一般药物都可以用这一剂型。

3.3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物提取物和芳香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其中的蔗糖和芳香料等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故尤其适宜于儿童。糖尿病人禁用。

3.4膏剂亦称膏滋、蜜膏,系指经中医师辨证论治而开具的处方,经煎煮提取、浓缩后,加入某些辅料(糖、蜜、酒、阿胶等)制成的稠厚的半流体或浆状剂型。多用于内服滋补,也可用于慢性病,对具有止咳嗽、滋润,润肠,补气血虚弱等的作用的可选用此剂型。煎膏剂含有大量的蜜和糖不但可以矫味可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有防腐的作用。在临床上尤其对老年人咳嗽、便秘等宜冬天使用。在制作时可凭经验判断合格与否。

3.5丸剂系指药材粉末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制剂。主要供内服。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法相对简单。使用范围广。临方制剂中应用的主要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后三者都可以用塑制法,不受药量的限制,多少都可以制。水丸多用泛制法,药量太少(≤1千克)不宜做均匀。

3.6颗粒剂系指以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的细粉混匀加入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的干燥颗粒状的剂型。是近30年在汤剂、散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具有汤剂、散剂的特点,由于有蔗糖,又类似糖浆,味道好,服用方便,也倍受广大患者所喜欢。

四、临方制剂的剂型选择原则

临方制剂主要使用于病后的调理、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其选用可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及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病情不稳定或初诊,病情短期可痊愈者,应选用中药汤剂。病情稳定需较长时间治疗,比如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等;对药物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比如:儿童病人,其本身就拒药,如果所用的药物再苦一些就更别提了,吃药跟要他的命差不多。如果给他作成带果味香的糖浆剂、颗粒剂,就比较好接受了。另外,需要长期用药调整的亚健康状态的、美容的人们不愿意天天熬药,可以为他们作成膏剂,每天按时的取一汤匙的药膏冲服就得了。无论那种情况的病人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选择剂型。这是临方制剂的原则。《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杲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五、临方制剂存在的意义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些药物不适用于用汤剂治疗,比如:驱虫药雷丸因含蛋白酶加热至60摄氏度易破坏而失效,需研粉冷水调,饭后服。如果直接购进雷丸粉,一是外观不易鉴别,二是药粉不易存放,而失去有效成分,所以需临时制作。再如甘遂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又为峻下利水药,用量又少,为了使使用剂量准确临时为患者研粉准装几粒胶囊服用。还有象鸦胆子必须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中吞服。另外,此类病人又非常有限。这些只是临时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有些病人可能会因长期服用汤剂,烦琐的熬煎滤沉就已被那中药味灌满了鼻孔,再看到那黑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就难以下咽,甚至病恶心、反胃,再由于工作、经济的原因不便使用汤剂的,有可能他们会放弃中药治疗。如果给他们调剂成蜜丸、水丸等服用方便,又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的临方制剂,服用方便又不影响工作,他们就有可能继续切底的治疗。

对某些病人来说,临方制剂和用中药汤剂比较有时会更经济,更节约药源,这也是对中药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方面。wWw.gWyoO

另外,临方制剂对基层中医院来说,不仅可以吸引来更多的病人,也会提高医师的治疗水平,增加医师治疗、药师调剂的技术含量。更进一步的讲,运作好临方制剂这一防治的攻略可以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广庆.中药调剂学[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2]谭德福.中药调剂学[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编写,2005年全国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0-406.

甘遂范文篇8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位贴敷;冬病夏治;临床观察

变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祖国医学谓之“鼻鼽”。变应性鼻炎为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复发、疗效不稳定为其特点,是临床治疗的一道难题。2004~2006年以来,我科对连续在夏季三伏天采用中药(位贴敷配合常规变应性鼻炎对症治疗方法的308例患者进行追踪观察,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观察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53例,男性81例,女性72例,年龄6~67岁,平均年龄(32±14)岁,病程0.5~20年。观察组155例,男性78例,女性77例,年龄7~70岁,平均年龄(34±13.5)岁,病程0.5~2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

符合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史:①反复发作史,具有鼻痒、喷嚏、鼻分泌物多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②鼻腔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肿胀;③实验室检查:a.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有1种为++或++以上;b.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阳性。

1.3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采集病例均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程半年以上;年龄6~70岁;无严重器质性疾病,不伴哮喘者;夏季三伏天症状发作期患者。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疗法,观察组在基础疗法上加用(位贴敷疗法。

1.4.1基础疗法采用1%麻黄素地塞米松液和2%色苷酸钠液交替滴鼻,每日3次。口服敏奇片,每次2mg,每日2次,疗程为2周。

1.4.2(位贴敷疗法①取(:肺俞、膻中、大椎、膈俞、脾俞、肾俞。②药物组成:白芥子、细辛各占15%,甘遂、白芷各占15%,延胡索占10%,附子、肉桂、丁香各占10%,上药共为细末,用老姜汁调成糊状,用专用纱布贴敷以上(位。③治疗时间:在夏季农历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预约患者在该日治疗,每次敷贴时间3~6h,3次为1个疗程。④注意事项:由于此法在贴敷处易起水泡,叮嘱患者不要搔破,防止感染,如水泡较大,可穿刺放水,涂上碘酒,再用消毒纱布包敷。有明显热证者禁用。

1.5观察指标

根据疗效评定标准[1]将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级计分观察。症状分级计分见表1。体征分级: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计3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计2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计1分。1.6疗效评定标准[1]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计分,评定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改善率计算公式: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改善率≥66%为显效,26%~65%为有效,≤25%为无效。

1.7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2%,对照组为6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两组半年后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为44.5%,对照组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讨论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其多因患者素体虚寒,感受风寒或异气而发病,尤其是气候突变时明显。该病以寒和虚为特点,祖国医学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抽象概括其特点,喻为四季的冬季,故谓之“冬病”[2]。“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3],将运气学说与天灸疗法融合在一起,在人体的(位上进行药物敷贴,通过经络而刺激全身,以祛除肺中内伏寒邪,补益人体阳气,从而驱逐宿邪,疏通经络,鼓舞正气,增加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中医认为:夏季农历三伏天天气炎热,为1年中阳气最旺的季节,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开放,血流畅通。若此时在背部俞(敷以辛温逐痰走窜的中药来达到温肺利气,驱除肺中内伏寒邪以补益人体阳气,从而全面调整脏器功能,提升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可有效减轻冬季多发病的症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变。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贴敷的药物可以经皮吸收,刺激(位,通过反射弧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使之兴奋与抑制过程达到协调,降低变应性。另外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的刺激作用可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灶,从而改变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状态[4];另外药物贴敷后,在局部形成有效的界点,在该点以某种形式存在聚集着的高能量物质分子从基态飞跃到激发态,从而影响生物能量的转化、扩散和消耗,进而调节内分泌平衡和促进免疫功能恢复[5]。在三伏天取肺俞、膻中、大椎(位以宣通肺气,使邪从表解;取膈俞、脾俞、肾俞健脾补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方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白芷、延胡索等中药温经通阳开窍,附子、肉桂、丁香散寒利气,取扶正祛邪目的。本法的综合治疗机制是补益脾肺,调节脏腑,刺激经络,改善体质,减少发病等;同时又融合了中医的运气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现代治疗学和免疫学等诸多学科理论。

对于该病的治疗,尽管目前有许多见效快、疗效好的药物和方法,能很快控制症状,但易复发且临床难以根治。在采取常规基础疗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综合性治疗,能有效减少该病复发率。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以及半年后的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三伏天中药(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廉价方便,无不良反应,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委员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2]孙国杰,涂晋文.中医治疗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3]涂晓明.天灸法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l991,10(4):237-239.

甘遂范文篇9

【关键词】肿瘤何裕民中医外治法名医经验

前言

何裕民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肿瘤,在具体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药内服加外敷、身心并治等综合调治办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肿瘤辨治思路。笔者作为何教授的学生,将何教授外治法治疗肿瘤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机理

何裕民教授在认真总结前人对肿瘤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代医学肿瘤治疗策略与理念,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形成了“中医药内外兼治”的独特方法。何教授认为,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复杂险恶的顽疾,单靠内治一法,似难有重大突破。肿瘤是全身疾病在身体局部的体现,治疗肿瘤,应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给药方法,重视内外兼治,一方面运用内服药进行机体的综合调养,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配合外用药来治疗患者的局部症状,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何裕民教授指出:“据外治之宗《理瀹骈文》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肿瘤中医外治法,可以说是一大类疗法的总称。就我们的习惯,把所有非直接内服经胃肠吸收的中药治法都含盖在外治法之下,除了外敷法、浸泡法、熏洗法等,它实际上还包括了含漱法、熏鼻、枕剂垫头、糊剂食道吞咽、直肠灌药等方法。”外治法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就近透邪,简单概括为在病灶的局部用药以缓解症状。例如:骨转移而有膝关节痛者,可浸泡双下肢及病侧热敷;卵巢癌、直肠癌患者直肠窝有占位的,可灌肠给药;颈淋巴转移而放疗无效者,可局部外敷等。此外,还有引火归原、透皮吸收和经穴传导等方法。总之,方式方法多样,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灵活使用。

外治法的途径和适应症

多年来,何教授积累了丰富的肿瘤中医外治经验,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体方法如下。

外敷法即将干药研成粉末,或加水,或直接将药粉敷于肿块或病变局部的方法。

1、癌性疼痛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产生心理压力,而且对病情的控制与治愈极为不利,因此,癌痛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WHO也把癌痛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综合规划的重点之一。癌性疼痛较顽固,西药止痛一般采用强效镇痛药,副作用大、易成瘾、治疗时间短为其缺点。癌痛是中药外治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在体表痛区直接给药,经皮肤或粘膜表面吸收后,药力直达病所,无内服药的肝脏首过效应。辨证辨病结合配制的外敷中草药制剂对各种癌性疼痛疗效尤其明显,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持久发挥镇痛作用。临床上可供辨证选用的止痛药物很多,在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清热、散结等诸药之中都有止痛作用,如三棱、马钱子、干蟾皮、阿魏、元胡、血竭等打粉,干敷疼痛局部,可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恶性积液在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等中晚期患者中,胸腹水较常见,且多为血性,利尿剂不能缓解,并可引起低钾等电解质紊乱,具有顽固、量大、反复出现的特点,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腹水患者常感腹胀,喝汤剂很不舒服,中药外治法可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痛苦,并在常规疗法无效的情况下显示一定作用。常用甘遂、大黄、槟榔、大戟等打粉,外敷胸水病变部位、背部肺俞,或脐腹部,可用干敷或干湿敷交替,可较好地缓解胸腹水症状。

3、淋巴结肿对于一些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癌,用天南星、天葵子、冰片、夏枯草等打粉干敷局部,可起到良好的消肿散结作用。

此外,在恶性肿瘤晚期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腹胀、便秘、癃闭等,亦可采用相应的中药外敷而及时缓解症状,以减轻患者痛苦。

含漱法即将药物煎汤,常含口内,漱口吐出,并不下咽的方法。主要用于口咽部肿瘤及放化疗引起的口腔粘膜反应,及口腔癌、鼻咽癌患者,考虑到其特殊解剖位置,可不时啜服、漱口、擤鼻或药气熏蒸,使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升高。常用薄荷、佩兰、生甘草等。

熏洗法即用药物煎汤,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等方法。乳腺癌根治引起臂肿者,及下肢肿瘤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而引起的下肢肿胀,可用川芎、乳香、没药、车前子、茯苓等煎汤熏洗加浸泡患肢消肿以减轻患者痛苦。

灌肠法将药物制成药液,借助灌肠器插入病变部位注入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肠癌患者可用蒲公英、川连、红藤、制大黄、皂角刺、山慈菇等煎汤灌肠,使药物通过粘膜透达入里,直接作用于病灶攻邪毒抗癌、止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泡脚法肿瘤患者伴有高血压,或头部虚汗多或哮喘甚者,用知母、肉桂、桃仁、川芎、川牛膝等煎汤浸泡双腿以引火归源,纳气下行。

食道糊剂吞服食道癌患者吞咽困难时,用三七粉、硇砂、山豆根、紫草根等研粉后和藕粉吞服,有助于改善食道梗阻症状。

案例举例

病案一郑×,男,65岁,患有原发性肝癌伴腹水,因为患者年高体弱,加之肝脏质地差,肝功损伤严重,仅靠抽腹水无法缓解症状,病人腹大胀满难忍,脘闷纳呆,不敢饮水,小便短少。求治于何教授,考虑到具体病情,无法内服汤剂,所以先用外敷药(桃仁、红花、甘遂、肉桂、大戟、槟榔,打粉,干湿敷交替,敷于脐腹部)缓解其腹水,两周后腹水明显消退,症状明显减轻,食欲恢复,这时再加内服汤药,症情逐渐好转。

病案二陈×,女,50岁,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之后,因左腋下淋巴结清扫而出现左臂肿胀,不敢活动,并因服用三苯氧胺出现潮红、心烦、出汗等症。何教授根据其具体病情采取了内服汤药加外用熏洗浸泡肿胀左臂的治疗方法(川芎、乳香、没药、川草乌、车前子、茯苓、猪苓、蒲公英),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调理,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左臂肿胀逐渐消退,功能恢复正常。

讨论

何教授使用外治法用药选方注重辨证论治,如外敷癌痛有寒热之分,外治癌性积液有气血水之辨,粘连有瘀滞之别。若癌痛辨为寒证则选川乌、草乌等热药,若为热痛则用芒硝、冰片等寒药。若癌性积液以气滞为主,则重理气药,若以血瘀为主,则重用活血药,若以水阻为主,则重用利水药。粘连若以瘀为重,则以化瘀为主,若以滞为重,则以理气除滞为主。

甘遂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药生殖系统毒性

前言

由于中药作用相对温和,以复方为主治疗疾病,中药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随着国际上天然药物中毒事件的不断出现,对中药毒性重新认识的呼声逐渐增高。本文就中药的生殖毒性进行分析探讨。

一、中药对生殖系统毒性的古代记载

古代医药家很早就对妊娠禁忌药有所认识,东汉《神农本草经》即有堕胎药的记载。历代本草均把部分虫类中药列为妊娠禁忌的范畴,并列入许多妊娠禁忌药歌诀中。虫类妊娠禁忌药主要包括水蛭、虫、虻虫、全蝎、蜈蚣、地龙、斑蝥、白僵蚕、蝉蜕等9味。如水蛭,《本经》载:“破血瘕,积聚,无子”;《别录》载:“堕胎”;《本草经疏》亦言:“堕胎者,以其有毒善破血也”;近代记载:“妊娠不可服”。蜈蚣,《别录》载:“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孕妇应用仍应持小心态度”。地龙,《中华本草》(精选本)载:“脾胃虚寒证不宜服,孕妇禁服”;“地龙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能引起痉挛性收缩,孕妇慎用”。明代李时珍总结为四十余种有代表性的禁忌药物,阐明了孕妇禁用的观点,并著有流传至今的“妊娠禁忌歌。”“虫元斑水蛭及蝱虫,附子乌头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米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硵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清代王孟英在李时珍禁忌用药的基础上增加至一百余种,现分类中主要是“妊娠禁忌歌”中的药物。将其分为禁用(剧毒)类,慎用(有毒)类,能用(无毒)类。禁用类:巴豆、螈青、牵牛子、斑蟊、天雄、野葛、水银、芫花、大戟、硵砂、地胆、雌黄、雄黄、水蛭、蝱虫、蜈蚣、蟹爪甲、干漆、商陆、麝香……;慎用类:附子、乌头、桃仁、红花、干姜、肉桂、三棱、牙硝、芒硝、牛膝、皂角、赭石……;能用类:茅根、通草、木通、瞿麦、薏仁、槐花、蝉蜕、丹皮、大黄、枳实、当归、川芎、冬葵子、益母草、半夏、南星、车前子、元胡、伏龙肝、神曲、麦芽等。

二、中药对生殖系统损伤的临床症状

长春花所含长春碱可产生精子形成障碍。洋地黄中的洋地黄毒苷长期应用可产生雌激素样作用,如男性乳房发育。孕妇(多)服商陆(商陆毒素)或芦荟(芦荟苷)或川乌可引起流产。孕妇误服白牡丹能引起流产。艾叶可致孕妇发生子宫出血及流产。棉花酚可致孕产期及哺乳期妇女肢体严重麻木,并伴有多饮多尿软瘫等症状。斑蝥(斑蝥素)可使性器官兴奋现象如阴茎勃起,子宫收缩或出血,孕妇流产。朱砂可致妇女月经障碍。升麻可致阴茎异常勃起。大黄可致雌性大鼠成熟期明显减缓,子宫卵巢重量减轻;小鼠及金黄地鼠睾丸曲细精子发生层有断脱,金黄地鼠和大鼠的性器官皆有萎缩;未成年大鼠卵巢萎缩,阴户延期甚至长期不能洞开。雷公藤(二萜类生物碱、三萜苷类)对男性常表现为精子数量显著减少,活动力下降,畸形率增加;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减少或闭经。滑石在阴道可引起肉芽肿。三七可引起女性月经增多,个别病例阴茎水肿红痛,龟头部分红斑、表面擦破糜烂。艾叶可致非经期阴道少量出血,子宫充血、出血,并引起子宫收缩、痉挛。决明子可引起大鼠睾丸中精子减少。黄芪可引起过期妊娠,产程延长,胎盘迟剥等。罂粟壳对生殖器功能有抑制作用,长期服用吗啡时,男性的睾丸酮分泌减少,第二性征退化,妇女则排卵受影响,并可能出现闭经。甘草可引起阳痿,睾丸、阴茎萎缩以及乳腺异常发育,非哺乳期妇女异常泌乳。西洋参可致月经失调,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常。半夏妊娠期服用可使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大剂量使用还可影响胚胎发育,产生毒性反应而导致胎儿畸形。丹参可致阴道不规则出血。雄黄可引起流产和死胎。寻骨风可导致死胎流产或畸胎等。红花对子宫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小剂量可使之发生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则使自动收缩增强,甚至痉挛。水蛭过量可使子宫出血,妊娠期可引起堕胎;红花油口服可引起死胎、流产。巴豆、芦荟、番泻叶、芒硝、生大黄、牵牛子、商陆、斑蝥等因峻下逐水及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盆腔充血及子宫收缩等。

三、中药对生殖系统毒性的实验研究

莪术的萜类和倍半萜类、牡丹的丹皮酚有抗早孕作用。川牛膝有抗早、晚期妊娠作用。蒲黄、冰片、麝香酮等亦有终止妊娠的作用。阿魏的两种脂溶性成分对小鼠有中止妊娠作用。合欢皮(合欢总苷)的抗早孕作用在于杀伤胚胎滋养层细胞。土荆皮(土荆皮乙酸)使早孕鼠子宫血流量减少是造成胚胎死亡的重要原因。芫花、甘遂可增加子宫收缩使胎盘剥脱而终止妊娠。苦参中苦参碱使精子瞬间失活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85~3.15g/L,形态学观察发现苦参碱对精子有致死作用。怀牛膝皂苷(ABS)对离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和抗生育作用;川牛膝水煎液有抗早、晚期妊娠作用,可使早期妊娠小鼠流产率增加;川牛膝及怀牛膝的苯提取物对小鼠均为有抗生育、抗早孕和抗着床作用。地龙及五倍子均为具杀精、抗生育作用的药物,且地龙有较强杀精作用。雷公藤对雌雄二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生育作用。半夏所含的半夏蛋白能终止妊娠,抗受精卵着床作用。麝香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对妊娠子宫更敏感,故在古代,孕妇禁止佩带麝香。

紫草有抗垂体促性腺激素样作用,可用于避孕;中药紫草对FSH和LH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紫草水提取物能终止小鼠和家兔的早期妊娠,还能使胎盘的绒毛细胞大量坏死。印楝素可显著抑制家蝇产卵,可能是药物影响到与产卵有关的一些激素合成和/或这些激素的分泌受阻。穿心莲能中断大鼠精子的生成,使输精管退化,间质细胞、附睾、精囊、前列腺及凝固腺退化;穿心莲具有抗精子生成及雄性特征的作用。石榴果皮的水提液具有体外抑制人精子活性、增加家兔阴道压力和强烈的抗家兔生育作用。鹿含草也有抗早孕作用,可引起子宫、卵巢萎缩。金银花经乙醇提取后煎液注射给药有明显抗生育作用。金银花抗生育作用的机制既与前列腺素有关,又与其对性激素的影响密切相关。槟榔的生殖毒性成分是所含鞣质。乌梅有较强的杀精子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乌梅枸橼酸,其杀精子机理为破坏精子的顶体、线粒体及膜结构。天花粉中天花粉蛋白对胎鼠早期器官形成有致畸作用。芦荟对雄性鼠性腺、精液有一定的影响,使雌性小鼠的妊娠率降低,畸胎率升高。大剂量生大黄对孕大鼠的毒性显著,使孕鼠有突出虚证表现,怀孕率显著降低,死胎率升高。土槿乙酸对大鼠和家兔,以皮下、肌肉、腹腔内和静脉给药均能产生明显的抗早孕作用。甘遂引产的机理可能是造成子宫内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刺激子宫肌收缩而致等。

斑蝥能显著降低怀孕率,提高畸胎率。白僵蚕能显著降低雌鼠的卵巢、子宫重量及妊娠率;增加雄性小鼠睾丸、贮精囊的重量。全蝎可使怀孕率降低、致畸率升高。蜈蚣可使小白鼠怀孕率降低、致畸率升高。小白鼠口服地龙煎剂,可显著降低雄鼠睾丸及贮精囊指数,降低雌鼠怀孕率、升高畸胎率。蝉蜕其煎剂能升高卵巢指数,降低怀孕率、升高畸胎率;还可使雄性小鼠睾丸及贮精囊指数显著降低。

四、中药化学成分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二氢青蒿素与青蒿琥酯对小鼠、金黄地鼠、豚鼠及家兔均有抗孕作用;在金黄地鼠和豚鼠表现为致流产,在小鼠和家兔表现为促胚胎吸收;二氢青蒿素对胚胎有较高的选择性,引起胚胎坏死的剂量对于母体子宫、卵巢和一般健康状况无明显损害。

生物碱类成分能在体内产生很强的雌激素活性,干扰同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例平衡,影响宫内膜发育,抑制蜕膜形成,从而导致妊娠终止;如从鸭嘴花中分离得到的鸭嘴花碱,从九里香中分离得到的月橘烯碱等。雷公藤总生物碱可引起不同程度睾丸生精细胞的损伤,其靶细胞主要为精子细胞和精母细胞,精原细胞未见明显损害,睾丸间质细胞、附睾未见形态学改变,生精细胞受损出现的时间及程度与剂量有关。此外,苦豆子生物碱、苦参碱等中药成分均具有杀精子或抑制精子生成的作用。

酚酸类的杀精作用主要反映在对精母细胞的毒性上。我国首先研制成功的男性抗生育药——棉酚就是一种多酚性化合物,主要抑制精子和产生精子细胞的乳酸脱氢酶X(LDH-X)。这种酶仅存在于精子和睾丸细胞内,棉酚是这种酶所必需辅酶的竞争抑制剂,因此抑制精子的生成。此外棉酚可直接抑制类固醇的形成,阻断LH对睾丸形成的兴奋作用,并可影响睾酮生物合成的某些阶段。此外,从大麻中分离得到的△s-四氢大麻酚通过影响精子膜活性和干扰细胞代谢的作用来抑制精子的能动性。

皂苷类的杀精子机理是通过干扰精子细胞生物代谢酶系的释放,抑制各级生精细胞的活性达到杀精子的目的。从爵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果篱樵皂苷具有稳定精子顶体膜的作用,妨碍精子中的酸性水解酶和蛋白酶的释放,顶体酶释放提前、失败和受阻均能妨碍卵细胞受精,起到抗生育作用。从满天星、肥皂草、象耳草、草木犀、商陆、七叶一枝花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皂苷,均具有较强的杀精子作用等。

萜类化合物也具有杀精作用,其机理主要是抑制精子活性。金属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起抗生育效应,即破坏二硫键改变子宫粘膜基层的理化特性,以及抑制某些含-SH基团的酶系;现已发现铜、银、锡、镍、钴、锂、镉和铅都具有抗生育作用,不仅能杀死精子,而且对睾丸也有毒性作用,体外试验表明铁离子可使精子制动;牛在缺碘时,性欲低下,精液质量降低,补充碘可提高精液质量和精子数;但金属及其离子对生殖系统的作用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公务员之家:

五、中药生殖毒性的应用——研究开发抗生育中药的展望

天然生殖药物的研究思路,一是对中草药进行广泛的筛选,寻找具有开发应用价值的中药,并从中分离活性单体和先导化合物;二是依据传统中医用药理论,加强催经、止孕和提高性功能复方的研究,从复方中开发新药。

如在围产体内主要由黄体细胞和滋养层细胞分泌孕激素,维持胚胎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通过抑制孕酮分泌和阻断其作用,可致子宫出血而造成流产,这一作用仍是目前节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许多中药具有明显的抗生育作用。如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天花粉制剂、芫花制剂,在引产、药物流产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孕产妇,由于妊娠合并症死于分娩、难产和不安全人工流产的妇女人数高达50万,故开发出高效安全的优生节育新药将是中药妊娠毒理研究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超,陈光亮,王钦茂.中药妊娠毒理研究进展(综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37.

[2]毛小平,毛晓健,萧庆慈,等.虫类妊娠禁忌药的部分药理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25.

[3]毛晓健,毛小平,肖庆慈,等.僵蚕抗生育的药理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3):26.

[4]伍义行,黄利权.中药生殖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2):28.

[5]赵兴梅,徐光忠,李建利,等.川牛膝和怀牛膝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3):205.

[6]张宏利,张跃进,韩崇选,等.苦参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5):31.

[7]王玉东,李大金.半夏蛋白抗早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6):475.

[8]罗学娅,李明辉,吕莉,等.紫草的药理作用与应用研究进展[J].大连大学学报,2004,25(2):80.

[9]何显忠,兰荣德.金银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65.

[10]毛小平,张洁,毛晓健,等.芦荟抗生育的部分药理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5):958.

[11]左风.蓖麻籽抗生育作用的毒理及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