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7:29:52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范文篇1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简称AAA)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腹主动脉管壁局部薄弱,张力减退后伸延所产生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近来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寿命延长,加之检查设备的完善其发病率有增多趋势。该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占90%以上。[1]我科自1995~1998年收治AAA患者20例,无一例死亡,全部治愈出院。现将该病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19例,女1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5.5岁。既往病史中高血压13例(65.5%)。高血脂、心脏病4例,肺部疾患和糖尿病各2例,50%病人有吸烟史。20例均在全麻下行经腹途径腹主动脉瘤切除,腹主动脉-双髂动脉或双股动脉“Y”型人工血管转流术。

2术前护理

腹主动脉瘤手术难度高,有一定创伤性。为了提高疗效,周密仔细的术前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2.1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监测血压,每日不少于两次。本组中13例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术前血压尽可能控制在16~18kPa,血压控制程度还应参考意识、尿量,以免过低造成肾脑等脏器的损伤。除药物控制外,还要注意限制病人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这些均有利于血压的稳定,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造成的不良后果。

2.2警惕瘤体破裂

由于动脉瘤的扩大是进行性的,随着瘤体的增大动脉瘤有破裂出血的可能。值得强调的是:病人出现突发腹痛或腰背部痛常常提示是破裂前的征象。此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同时密切注意病人心率、血压、意识情况,腹部及腰背部是否膨隆。绝对卧床休息,尽可能在床边完成必要的检查。

2.3术前指导

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锻炼胸式呼吸,讲解吸烟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劝病人戒烟(术前至少戒烟两周以上),忌酒,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本组术前10例有长期吸烟史,其中有2例术后出现2次插管。饮食上食用高蛋白营养食品,并注意食物搭配,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多的食物。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焦虑、紧张情绪,给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2.4下肢循环的观察

术前观察下肢缺血征象,测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以便术后观察判断肢体的血运情况。

3术后护理

由于AAA多见于老年人,很多病人合并心、脑、肾、肺、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加之该手术复杂创伤大,术后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出血、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肾功能衰竭等。[4]因此术后护理的重点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

3.1循环系统

3.1.1术后高血压、低血压

AAA病人高血压病人较多。本组术前高血压者占65.5%。术中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常有血压不稳定情况出现。为了防止吻合口出血,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保持血压的平稳尤为重要。[3]尤其在术后麻醉清醒拔除气管插管过程中,常有血压急剧升高表现,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我科通常采用静滴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浓度为10~20μg/L。使用输液泵或可调速输液器及有创连续血压监测方法,确保安全可靠。由于有时监护仪显示血压值与袖带听诊器所测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一般1~2h进行对比测量。本组术后有13例应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其中有10例术前有高血压史,故对术前有高血压病史者,术后更应注意血压控制。在护理过程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病人一般情况尚好,血压平稳,无明显诱因而血压忽然升高,经过加快降压药速度仍无明显改善时,我们检查药液的浓度,静脉通路是否通畅,药液是否按规定的浓度进入人体。检查无误后再在医生指导下调节用药的浓度及滴速。当病人血压过低时应尽快找到原因如出血、容量不足等,及时升压治疗。

3.1.2术后出血

尽管术中严密止血,但因部分病人术后血压的波动,或需采用抗凝、祛聚治疗,特别是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易出现术后出血危及生命。因此术后密切注意意识、心率、血压、呼吸、尿量、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观察是否有贫血貌,有无皮下瘀斑、腹部切口内血肿情况等,[3]以估计是否有出血的可能。对于疑有出血者多次查Hb、RBC及HCT,床旁B超。

3.1.3心功能

高龄病人中有相当部分心功能较差,心排出量偏低。术后易出现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组有4例合并冠心病,其中有2例合并陈旧性心梗。护理中严格掌握输入液总量及输液速度,定期观察心率、中心静脉压和心电图变化。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泡沫样痰等心衰表现时,及时遵医嘱予以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并随时配合床旁摄胸片,了解肺瘀血情况。

3.1.4下肢循环

腹主动脉瘤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及附壁血栓,特别是动脉壁钙化严重者,术中阻断动脉很容易导致肢体栓塞。近端阻断时间长,肢体易出现血栓形成。上述情况均可导致下肢急、慢性缺血。因此术后及时了解下肢血供情况,包括:皮色、皮温、静脉充盈情况、肢体动脉搏动。发现异常时行Doppler检查。诊断明确者予以抗凝、祛聚、扩血管治疗。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尚需手术取栓。本组无1例发生动脉栓塞,有3例术后发现皮温低,动脉搏动弱,考虑动脉血管痉挛,遵医嘱给予罂粟碱等治疗,2~5h后症状缓解。

3.2呼吸道护理

造成术后肺部感染的因素很多,由于全麻气管插管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长期卧床,分泌物坠积,腹部切口疼痛,胃管刺激,咳嗽无力等,极易引起肺内感染及肺不张。本组有2例在拔除气管插管后第2天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血气PO2在5.2~6.7kPa,PCO2在9.2~12kPa。急行气管插管,从气管内吸出大量粘稠痰液,后经精心的呼吸道护理,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危险。这两例病人术前均有长期吸烟病史。故护理中特别注意:①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定时测量血气,以了解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情况,及时调整吸氧的浓度、流量和吸氧方法。②对全麻术后带有气管插管的病人至少每小时吸痰1次。③拔管后注意定时行雾化吸入。血氧分压低时,采用鼻导管加面罩吸氧,以提高血氧浓度。对于痰多,咳痰无力的病人用鼻导管经鼻腔入至咽后壁刺激咳嗽,将痰吸出。④对术后应用镇痛药者,特别注意对呼吸的影响。

3.3胃肠道护理

因术中创伤较大,腹主动脉瘤术后易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和急性胃扩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慢,术后必须行胃肠减压。对于同时作肠系膜下动脉切断结扎的病人,我们着重注意有无腹泄、便血、左下腹痛及腹膜炎等降结肠、乙状结肠缺血病变的征象。[2]

密切观察胃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间断胃肠减压。每日用温水冲洗胃管,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当病人腹胀,而胃管又无胃液引出时,检查胃管位置,是否打折或脱出,及时处理。本组有例术后发现腹胀,胃管阻塞。经重新插胃管后,引出200~300ml胃液腹胀减轻。留置胃管禁食水的病人常感口渴,咽部疼痛,口腔有异味,给予口腔护理。在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的条件下,可以饮用少量清水(准确记录饮水量),病人多感舒适,有利于刺激肠功能恢复。饮水量以湿润口腔为限,一般为10~20ml/次。对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可自胃管内注入蓖麻油、中药、汤剂或灌肠治疗,以利胃肠道功能恢复。

3.4肾功能保护

AAA有可能波及肾动脉。急性肾衰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常于术后48h内发生。虽然本组病变均未累及肾动脉,但由于应激反应,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可出现暂时性少尿。此外若术中长时间低血压,可引起肾脏缺血、肾小管坏死及肾动脉血栓形成,造成严重的少尿和无尿。术后主要应严密观察尿量。注意出入量是否均衡,由于循环容量不足引起的少尿、无尿现象,可在充分补充容量的同时,予以利尿治疗。因此准确记录并比较出入量,出现出入量失衡时及时报告医生是此方面护理的主要内容。失血量多者可因输入大量库血而发生某种程度的溶血现象,发现有血红蛋白尿时,应适当碱化尿液,避免管型生成。

3.5正确体位

术后主张病人卧床,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之后,采用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内渗出流向盆腔内(盆腔内腹膜吸收能力较强)。为避免人工血管吻合口撕脱出血,形成血肿或假性动脉瘤,主张7~10天后下地活动。在卧床期间,加强基础护理。病人出汗较多时,给予床上擦浴,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干燥,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出现。老年病人较长时间卧床后,开始行走时肌力低下容易跌倒,需借助于拐杖或在他人的扶持下慢慢行走。术后3周内避免剧烈活动,有利于血管内、外膜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冯友贤.血管外科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35-453.

[2]鲁洁,姚蕴伍.腹主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中华护理学杂志,1993,28,10:594-596.

腹主动脉瘤范文篇2

腹部搏动性肿块,仅有腹部轻度不适或胀痛。

2医疗目标

动脉瘤切开,人工血管移植,以取代病变血管的功能。

3护理目标

消除恐惧,及时发现并发症,协助自理。

4护理问题

4.1恐惧与瘤体危险性高有关。

4.2自理缺陷与瘤体破裂限制其活动和手术有关。

4.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术后卧床有关。

4.4潜在并发症大出血、切口感染。

5专科评估

5.1病人对疾病及手术的了解程度和反应。

5.2腹部搏动性肿块的大小及有无变化。

5.3有无邻近器官受压迫的临床表现。

5.4术后生命体征及其变化。

5.5术后恢复情况,有何不适,有无大出血的征象。

5.6病人是否及时得到有关疾病的健康指导。

6护理措施

6.1术前护理

6.1.1体位仰卧下肢屈曲位,避免剧烈激动及给予外力,以免造成瘤体破裂。

6.1.2心理护理理解和同情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问,使其积极配合手术。

6.1.3改善病人营养状态,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饮食,以提高病人抵抗力。

6.1.4避免便秘和剧烈咳嗽、打喷嚏致腹压增加。

6.1.5疑瘤体破裂,立即用腹带加压包扎,在积极抗休克同时送手术室急救。

6.2术后护理

6.2.1体位取仰卧位,卧床2周以上。

6.2.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是否存在吻合口出血的征象。

6.2.3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防止压疮。

腹主动脉瘤范文篇3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临床资料:本组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3岁,平均(62.0±3.6)岁。胸主动脉瘤4例,累及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的腹主动脉瘤1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5例,髂总动脉瘤1例论文。瘤体直径最大10.2cm,最小3.6cm。除1例病因为多发性大动脉炎之外,其余均为动脉硬化。11例患者均伴随其它脏器疾病,其中高血压9例、冠心病8例、脑血管病2例、心功能不全1例、肾功能不全1例、肺功能不全1例、腹部手术史4例。

2.带膜支架的选择:talent(worldmedicalmanufacturingco.美国)装置6例,vanguard(bostonscienticificco.美国)装置4例,自制国产带膜支架1例。3种支架均以镍钛记忆合金为材料,外覆薄层人造血管。自制支架(与中国有色金属设计院合作)外覆国产人造血管。支架分直筒和分叉2种。

二、方法

手术步骤(以放置分叉状支架为例):(1)局部或全身麻醉。解剖双侧股总及股浅、深动脉并预备阻断。(2)股总动脉穿刺造影进一步观察动脉瘤形态及成角状况。选择粗而直的髂动脉一侧做为输送支架主干部分的经路。放入terumo导丝超过瘤体近端颈部,用导管更换该导丝为amplaz超强导丝。经amplaz超强导丝放入携带支架的输送系统至瘤腔内。(3)支架定位后释放主体部分支架并用球囊扩张支架血管结合部位。经对侧股总动脉放入amplaz超强导丝经主干短臂进入主动脉中。经该导丝放入髂动脉支与主干相接。(4)造影检查支架放置后动脉瘤状况,必要时进一步处理。修复双侧股动脉切口。术中应用肝素60~140mg,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用抗凝药物。

腹主动脉瘤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身高181cm,体质量70kg,汉族,干部,以“右胸痛4d”主诉入院。入院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痛,胸痛呈阵发性发作,进行性加重,可向左肩部放射,疼痛呈钝痛,疼痛剧烈时伴冷汗,无腹痛,无返酸、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曾于其他医院就诊,胸部正侧位片示:右上肺可见片状高密度影,心肌酶(-),血常规:WBC7.58×109•L-1,N66.7%;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胸痛症状无改善,遂来我院,门诊以“胸痛原因待查”收治入院。患者曾于1972年发生胃穿孔,无其他疾病史,无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有40年吸烟史,无饮酒史。母亲因心脏病(具体不详)去世。入院体检:T36.8℃,P68次/min,R18次/min,BP160/80mmHg,神清,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HR68次/min,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入院当日检查结果:血常规示N80.2%,L16.6%,M2.8%,E0.3%;血清肌钙蛋白(TNI)0.335ng•ml-1;电解质示钾3.4mmol•L-1,氯109mmol•L-1;甲状腺功能正常;血沉(-);凝血功能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TⅡ、Ⅲ、avF、V5、V6倒置、平坦)。入院诊断:①胸痛原因待查: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②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

2治疗过程与药学监护

第1天: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药师参与首次查房,与患者初次交流,询问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和药物过敏史,告知患者在住院期间若出现任何药物不良反应可向药师反映。该病例为典型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NSTEMI处理原则:①缓解症状,②预防严重不良事件(死亡或心肌梗死或再梗死)[1]。因该患者为发病后4d入院,已错过早期介入治疗时机,故药师与医师共同为该患者制订了抗缺血、抗血小板和抗凝、降脂治疗等药物强化治疗措施。但该患者属于高危患者,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可能获益更大[2,3],因此,应择期再为患者行介入治疗。因该患者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药师建议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同时,应给予质子泵抑制药预防胃肠道出血,医师采纳建议,静脉给予泮托拉唑;因泮托拉唑溶解后易分解变色,药师提醒并建议护士在该药溶解稀释后4h内滴注完毕。第2天:体检示,BP110/65mmHg,HR72次/min。复查TNI0.694ng•ml-1;复查心电图,并继续给予心电监测;肺部CT示双侧肺尖肺大泡;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双侧肺门及纵膈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患者入院第1天给予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泵入,患者入院2d未再发作胸闷胸痛,医师将静脉用药改为口服硝酸酯类制剂,药师认为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已消失24h以上,医师对硝酸酯类药物的用药调整是合理的。第4天:患者排尿时发作胸闷、胸痛,每次持续约2min。体检:BP135/75mmHg,HR60次/min,律齐。复查心肌酶和TNI均已恢复正常。医师临时给予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泵入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第5天:夜间休息时仍多次发作胸痛,每次持续1~3min。药物强化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从第4天开始再次出现阵发性胸痛,医师考虑已预约心导管室明日行PCI术,治疗上暂未做更改。复查肾功能示Cr64.9μmol•L-1;电解质正常,故停用氯化钾缓释片。第6天:患者今日行PCI术,于右冠近段-中段植入支架两枚。因PCI术前给予ACS抗栓、抗心肌缺血及辅助治疗后,患者仍发作胸闷、胸痛,故医师考虑加用地尔硫艹卓(15mg,po,bid),并将比索洛尔剂量减半(1.25mg•d-1)。药师认为按照指南推荐剂量,比索洛尔2.5mgqd和单硝酸异山梨酯40mgqd的用量均不大,而钙拮抗药的使用,目前仅推荐β受体阻断药和硝酸酯类使用全量的复发性缺血患者[1];患者入院第5~7天的心电监测结果显示平均心率在60次/min,不宜贸然增加比索洛尔的剂量,故药师建议可先增加单硝酸异山梨酯的剂量,若仍未能有效控制心肌缺血的再发,或明确患者发作性胸痛为变异型心绞痛时可考虑给予地尔硫艹卓。医师未采纳药师建议,并考虑使用尼可地尔替代硝酸酯类药物。经查阅文献,药师认为尼可地尔的确适合作为硝酸酯类的替代药物,因其具有类硝酸酯样和K+-ATP通道开放双重作用,并且有多项试验从不同方面验证了尼可地尔在PCI术中、术后具心肌保护作用[5~7],具有预防PCI术后无再流/慢血流的作用,而且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8],赞同医师改予尼可地尔的治疗方案。第7天:患者术后伤口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药师在与患者沟通中了解患者于PCI术后出现夜间阵发性干咳并影响睡眠,进一步了解症状发生的时间与术后使用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的时间基本吻合,干咳症状可能为培哚普利引起的不良反应。药师将患者的干咳症状告知医师并建议停用培哚普利,换用ARB类药物替代[3],医师采纳建议停用培哚普利,但暂不加用ARB类药物。第18天:患者诉胃部不适。药师查看患者用药,了解近期饮食生活情况,考虑不适症状可能与空腹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有关,建议患者餐后服用该药。第24天:患者将阿司匹林改为餐后服用后未再诉胃部不适。因脑动脉+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处重度狭窄,行左颈内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术,于左颈内动脉狭窄段、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段各置入支架一枚。患者术中、术后未诉不适,BP140/75mmHg,HR56次/min,律齐。第26天:患者近3d出现晨起后血压偏高,最高达180/90mmHg,为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加查肾上腺、双肾B超均未示明显异常,复查血RAAS基本正常,血儿茶酚胺4.26nmol•L-1。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现腹主动脉瘤,加查腹主动脉B超示腹主动脉多发粥样硬化,腹主动脉下段局部瘤样扩张。患者近期血压控制并不理想,药师提醒医师,患者于第7日因干咳停用培哚普利后一直未使用该类药物,医师考虑患者继发性高血压可能不大,加用缬沙坦80mg•d-1代替原来停用的ACEI类药物。第28天:患者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未出现晨起后血压偏高现象。体检:BP106/60mmHg。患者出院,出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心功能I级;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③外周多发动脉粥样硬化,左颈内动脉夹层并狭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④腹主动脉多发粥样硬化,腹主动脉下段局部瘤样扩张。

3用药教育

患者住院期间,药师在药学查房时将药物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新的用药调整告知患者,并了解服用期间是否出现新的不适症状;出院时,药师告知患者院外需坚持服用的药物及其服用方法,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具体如下:①告知患者为预防再次梗死需终身服用阿司匹林0.1gqd,氯吡格雷75mgqd需至少服用12个月,服用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鼻腔、牙龈、血尿、黑便等情况,若发现出血情况立即告知医师药师;患者在住院第18天患者诉胃部不适,药师了解患者一直空腹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告知患者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肠溶片虽较普通片对胃刺激小,但在出现胃部不适症状时,建议将阿司匹林肠溶片改为餐后服用,患者调整阿司匹林用药方法后胃部不适症状消失[9]。②告知患者服用比索洛尔1.25mgqd,尼可地尔5mgtid,缬沙坦80mgqd,地尔硫艹卓15mgtid,可控制缺血症状,保护心脏,嘱患者出院后也应继续服用,并尽量减少开车,注意观察血压、心率,定期复查肾功能、肝功能;③服用阿托伐他汀强化调脂,强调戒烟的必要性,嘱其服用阿托伐他汀期间注意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心肌酶等。药师在与患者沟通出院用药的同时,将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记入服药卡和出院小结中,方便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并做好自我监护,保证院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腹主动脉瘤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血管外科中接受“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男患者75例、女患者45例,年龄为25~78岁,平均年龄为(48.32±10.17)岁。其中25例颈动脉狭窄、15例内脏动脉狭窄、18例下肢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以及闭塞/狭窄性疾病腔内手术治疗;17例内脏动脉瘤、13例动脉取栓行微创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12例、腹、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20例。1.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管理方法和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具体如下。1.2.1手术配合。①术前准备。首先术前1d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即由巡回护士将“一站式杂交”的相关知识以及特点详细告知患者。同时对患者是否对造影剂过敏,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是否做过导管检查,体内是否具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进行核对,并将该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详细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次准备好各项手术物品,即特殊的支架、球囊、导丝、导管以及常规手术器械等。②巡回护士术中配合。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先帮助患者建立颈外静脉通道,然后避开穿刺部位,且与患者交流后,配合麻醉再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对患者成功麻醉后,对其体位进行合理安置。手术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都需及时告知手术操作者并及时加以处理。③器械护士配合。即针对术中所用导管耗材准备一辆器械车,针对外科手术器械准备一辆器械车,共两辆器械车,打开手术所需敷料以及耗材。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注意将术野周围的器械数量减少,并将不使用的器械及时收回。术中植入支架以及进行造影的过程中,需要将手术台上未使用的器械向对应的器械车中撤回,然后对纱垫、纱布以及缝针等物品进行及时的清点,并于指定位置放置器械车。采用肝素盐水对耗材的官腔进行冲洗后备用,在治疗巾下放置导丝盘以防弹开;按照外科手术要求在置入支架后继续配合手术。1.2.2护理管理。①严格术中查对制度。即护士需仔细的核对高值耗材的型号以及种类,且与手术医师反复确认之后在进行使用,以防止出现浪费。注意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异物遗留患者体腔,在将手术器械包打开时,手术医师与护士需共同对物品的数量以及种类进行清点。在对患者体腔进行关闭前后,要对物品的数量以及种类进行再次核对,待总数相符之后才能让患者离开手术室。另外抢救中的口头医嘱或者术中执行医嘱如果存在疑问,则必须与医生进行反复核对,且医嘱执行的时间以及提出医嘱的医生都需准确记录下来。②制定应急预案。即按照“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的特点,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脏骤停以及大出血等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还需制定相应的预防坠车预案、预防坠床预案、预防导管堵塞脱出预案、预防交叉感染预案等。要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以及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等的操作流程加以完善,另外还需完善抢救心脏骤停以及大出血等的操作流程。③明确岗位职责。即针对“一站式杂交”手术中存在的高位环节,巡回护士需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且要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以及责任风险进行规避,同时对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完好性、急救物品以及药品的完好性等加以熟知。巡回护士还需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并加强管理手术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以减少环境风险。另外巡回护士还需建立等级责任制度,以确保每位巡回护士能够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④抢救药品、设备以及器械管理。安排专门的人员对介入手术使用的各种器材、导丝以及导管等进行管理,同时有序放置特殊器械、导管鞘、导丝以及导管,以方便取用。在介入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手术意外以及并发症,因此“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将各种抢救器材以及相关的药品准备充分,以便及时对患者进行急救。

2结果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护理管理,且护理满意度为95.83%(115/120)。而患者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00%,各项护理工作以及安全管理均顺利进行,且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任何死亡情况。

3讨论

在临床上,“一站式杂交”是治疗各种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术,而此类患者在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大多是由“一站式杂交”手术室完成。一旦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任何的意外事故,在该手术室中也能给予其及时的抢救[5]。“一站式杂交”手术室可同时进行常规外科手术以及影像学检查,因而患者在治疗期间无需在手术室以及介入导管室中进行来回的转移,这就有效避免了患者转运期间以及多次麻醉可能存在的风险[6]。此外“一站式杂交”手术室的优势在于:①能一起完成外科手术以及腔内手术,减少了患者创伤,降低了手术风险,且降低了手术费用。②能将治疗指征拓宽,解决了以往单一手术治疗或者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有效避免了纯腔内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外科技术的风险性,从而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③一旦患者在腔内手术中发生任何并发症,都可由外科手术加以治疗和解决[7]。该文的研究中,“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护理管理,且护理满意度为95.83%(115/120)。而患者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00%,各项护理工作以及安全管理均顺利进行,且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任何死亡情况。因此可以看出,“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应用于血管外科中的护理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广价值和意义。综上所述,“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应用于血管外科中的护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并能促使护理管理更佳规范化,从而为血管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提供充分保障,因此值得推广于临床应用。

作者:曹锦秋 单位:吉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参考文献]

[1]程华,郑静,徐莉,等.神经外科杂交手术的护理配合[J].华西医学,2013(4):585-588.

[2]颜婕,聂智容,刘宿,等.多学科“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构建[J].创伤外科杂志,2013(3):270.

[3]苗琳.一站式复合手术室的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8):746-747.

[4]宋秀棉,高静,何丽.“一站式杂交”手术高值耗材库在血管外科的运行与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11):72-74.

[5]郑元,陈皓,陈燕.腔内血管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配合[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年河南省患者手术安全规范化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4.

腹主动脉瘤范文篇6

1.细胞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更新和老化。

2.血液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定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及其机能及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液凝固与止血;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3.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血管生理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4.呼吸

肺通气和呼吸气体的交换的概念;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

5.消化与吸收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道激素;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和大肠内消化。

6.能量代谢与体温

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体温的正常变动及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7.肾脏的排泄

肾脏结构和功能特点;肾小球的滤过机能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机能;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过程及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排尿反射的概念。

8.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视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9.神经系统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突触与突触传递的概念及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脑的高级机能。

10.内分泌与生殖

激素的化学本质、分类和作用机制;脑垂体的微细结构和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和生物学作用及甲状腺功能的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生殖内分泌的概念及调节。

二.生物化学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结构与功能;酶原的激活原理和作用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维生素的作用。

2.物质代谢

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生物氧化的特点和类型;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糖尿病、饥饿时三大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调节。

3.信息的传递

DNA的复制、损伤及修复;RNA的不对称转录和转录后的加工修饰;逆转录及逆转录酶的概念;核酶;翻译过程;遗传密码的概念;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及基因转录调控;基因重组的概念。

4.器官和组织生物化学

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素的合成;肝脏在全身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胆色素的代谢,黄疽产生的生化基础。

三.病理学

1.细胞与组织损伤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坏死。

2.修复、代偿与适应

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再生。

3.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血栓;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炎症

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肿瘤

肿瘤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肿瘤的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常见的癌前病变;常见肿瘤的特点。

6.免疫病理

变态反应的类型和发病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分型及病理变化;自身免疫病。

7.心血管系统疾病

风湿病,心内膜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肌病、心肌炎的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8.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9.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变化;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0.造血系统疾病

霍奇金氏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白血病的病因分类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1.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2.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理变化;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3.其他

乳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甲状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四.内科学

1.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结核性腹膜炎、炎症性肠病、胰腺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急性中毒的抢救原则;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心脏骤停和心脏性淬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心脏骤停的急救处理;心脏瓣膜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呼吸衰竭的分型、诊断,治疗;肺炎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革兰阳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肺脓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肺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胸腔积液、气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4.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疾病的症状、检查、诊断及防治原则;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

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

7.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类风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五.外科学

1.外科总论

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类型;输血的适应性、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预防;外科休克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类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疼痛的分类、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外科感染;创伤;烧伤;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移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麻醉方法分类,常用麻醉药物,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2.普通外科

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表现、手术适应证;乳房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腹外疝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腹部损伤、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肠疾病、肠疾病、阑尾炎、直肠肛管疾病、肝疾病、门静脉高压症、胆道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腹症、胰腺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脾切除的适应证;腹主动脉瘤和肢体动脉瘤、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腹主动脉瘤范文篇7

**年,急性透析质量发起组(AcuteDialysisQualityInitiative(ADQI)Group)根据尿量及血清肌酐,提出危重病人ARF分期定义,被称为RIFLE(risk,injure,failure,loss,andendstage)。在20000例病人回顾性研究中发现RIFLE可独立预测ARF病人住院死亡率。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发现RIFLE可预测心脏手术病人ARF的死亡率。

RIFLE分期在肾功能衰竭诊断方面向前迈进重要一步,但早期识别肾功能损害并提供有价值治疗仍较困难,尽管有报道肾功能损伤的蛋白生物指标(类似于肌钙蛋白是心肌损伤指标一样)可以更早的发现肾脏疾病并提供更加及时治疗。而目前对手术病人尚缺乏预防肾功能衰竭的特殊治疗措施。

一、ARF的原因

ARF分为肾前、肾本身及肾后原因。肾前氮质血症是由于绝对或相对肾血流量不足,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缺血性肾小管坏死(ATN)。肾脏原因分为血管、肾小球、间质及肾小管原因。肾后原因包括膀胱及输尿管梗阻。危重病人ARF主要是肾本身原因,ATN是大部分病人潜在原因,文献报道大于70%,ATN起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由于缺血及毒性反应引起。在ICU中,败血症是急性肾衰的第一原因,几乎占50%以上。

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理生理

肾小管坏死发生于近段肾小管S3段,升支粗段坏死较轻。这部分肾区域是相对低氧的外髓部分。低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坏死、凋亡及炎症反应都可能是ARF的病因。推测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引起肾血管收缩、肾髓质充血,反过来又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包括钙离子代谢变化、内皮损伤及炎性指标增加。肾小管功能失常可导致ATP匮乏,引起凋亡、细胞结构改变、自由基生成及氧化损伤。

败血症引起ARF,一般认为部分由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及内皮素引起血管收缩造成。但最近一项研究,采用给清醒绵羊注射活大肠杆菌引起败血症从而引起ARF,发现与上述相反结果。将血流探头放置于肺动脉及左肾动脉,同时监测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结果发现注射大肠杆菌后引起高血流动力学状态,系统血管扩张、肾血管扩张及肾血流量明显增加,48h后血清肌酐明显增加,而肌酐清除率下降80%。此项研究提示动物模型或许不能代表人体败血症引起ARF的真实情况。

2.1ARF生物指标

血清肌酐值作为GFR生物指标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GFR明显下降许多小时后血清肌酐才发生变化。而急性肾损伤(AKI)(肌酐轻度改变(0.1-0.5μg/dl)不引起需透析的ARF)临床不容忽视。最近研究表明,肌酐轻度改变即可延长ICU住留时间及住院天数,增加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可增加发生肾衰危险。因此早期识别和治疗ARF非常重要。为尽早诊断和治疗ARF,急需一种可测得ARF生物指标,能够用来反映肾脏目前所处状态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情况。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gelatinase-associatedlipocalin)(NGAL)是铁粒子鳌和/转运体,急性肾小管损伤早期表达。虽然结构尚不清,但被认为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过程,可能与肾小管内皮再生有关。最近研究表明NGAL是肾损伤的敏感指标。对肾移植病人的研究表明尿中NGAL和白介素18(IL-18)增加可预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而且比血清肌酐增加的预测作用快近24小时。对心脏手术病人前瞻性研究发现术后1小时尿NGAL明显增加。

Caspases(是一类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细胞内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被认为在细胞许多功能方面起作用,包括凋亡及炎症。IL-18是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是由Caspases-1产生的。而Caspases-1在AFR病理中有一定意义。最近研究表明IL-18是体外循环病人及ICU病人急性肾损伤的早期生物指标。

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是有核细胞产生的基本蛋白。可被肾小球自由滤过,然后被肾小管重吸收和代谢。cystatinC在肾小球滤过率改变(以肌酐作为标准)时是否也发生改变,不同研究结果不一致,在一些ICU病人ARF的研究中发现cystatinC需3天才会有意义的升高,和肌酐相比没有优势。

肾损伤因子-1(KIM-1)是一种跨膜蛋白,肾小管损伤后在近段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反分化过程中表达,在肾细胞癌病人中也可出现。在急性肾功衰竭时,缺血后12小时内可被检出,对此项指标尚需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予以证实。

2.2ARF的预防和治疗

由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临床仍以维持足够的血容量,维持肾血流灌注,避免使用已知的肾毒性药物作为预防和治疗的手段,其它推荐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抗氧化剂及肾代替治疗(RRT),对这些预防和治疗措施的评价比较困难,因为以往缺乏标准的ARF定义以及ARF的多因素性质及缺乏早期诊断的生物指标。

利尿剂:对552例ARF队列研究显示(在调整covariatesandproperityscores后)利尿剂可增加死亡及肾功能不恢复的危险。相反,BestKidneyInvestigations最近所作的一项前瞻多中心研究发现,利尿剂并不增加ARF病人死亡率。在缺血再灌注引起ARF鼠模型中发现速尿可增加肾血流量,减轻缺血引起的基因表达。在已确诊需要透析的ARF病人中,速尿不能改变生存率及改善肾功能的恢复。总之,仍缺乏强有力证据推荐ARF病人常规使用利尿剂,尽管动物实验结果满意,但人体研究却不能得出相似的结果。

血管活性剂:有研究显示危重病人使用多巴胺可加重肾灌注损害,所以不推荐使用。选择性多巴胺1受体兴奋剂甲磺氨酸菲诺多泮(fenoldopammeaylata)可增加肾血流量,对ARF治疗有益。在有ARF危险的危重病人中,0.1ug/kg.min菲诺多泮不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比2ug/kg.min多巴胺能更有效降低血清肌酐。一项前瞻性、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发现,菲诺多泮0.09ug/kg.min可预防败血症病人ARF的发生。相反,另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却发现菲诺多泮并不改变已有ARF危重病人死亡情况及透析情况。总之菲诺多泮在预防和治疗ARF方面具有良好前景,但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来最终证实。

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是一种抗氧化剂,在预防造影剂引起的肾脏疾病(CIN)方面一些研究作了评价。最近研究表明N-乙酰半胱氨酸对CIN高危病人可起有益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动物实验表明N-乙酰半胱氨酸可增加缺血引起的ARF动物模型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滤,在缺血再灌注引起ARF动物模型中发现N-乙酰半胱氨酸在再灌注时不改变肾血流动力学,但可减轻组织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而对腹主动脉瘤及冠脉搭桥开放手术病人却没有发现有益作用。

肾替代疗法(RRT):需RRT治疗的ARF病人死亡率接近50%。尽管相关报道不一致,但临床证据表明增加透析剂量可能对ARF病人的生存有益。最近研究显示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加过滤比单纯过滤可明显增加ARF危重病人的生存率。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最佳RRT方式和剂量。

2.3ARF的实验性药物治疗

除上述治疗外,目前一些新的实验性药物治疗也在研究中,包括:挥发性麻醉剂,促红细胞生成素,腺苷受体兴奋剂及拮抗剂及干细胞治疗。虽然这些治疗在动物ARF模型中显示出有效的作用,但必须认识到许多动物实验结果并不能在人体中同样得到。

挥发性麻醉剂:鼠动物实验发现挥发性麻醉剂可以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人体肾远端小管细胞体外实验中,临床相关剂量七氟醚麻醉4小时可以激活前生存激酶(prosurrivalkinases)ERK和AKT,可上调心源性休克蛋白-70。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多种组织中表达包括人体肾脏。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内皮水平及小管水平可减损伤。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体内模型中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明显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功能恢复。而且在缺血损伤后6小时内给药有效,再一次表明能够早期作出诊断的生物指标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治疗。回顾性队列研究没有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在需RRT的ARF危重病人中与肾功能恢复有关。尚需前瞻随机对比研究来证实红细胞生成素在ARF中的可能有益作用。

2.5腺苷

根据参与受体亚型不同,腺苷介导肾脏的不同作用,包括血管收缩,血管扩张,管-球反馈及抑制肾素分泌。腺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理复杂,据报道A1受体激动剂、A2a受体激动剂以及非选择性腺苷受体拮抗剂茶碱都可起到有益作用。最近研究发现茶碱可改善同种异体肾移植鼠的移植肾功能。目前认为腺苷受体可能在ARF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起有益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确定。

2.6干细胞

ARF的另一项治疗措施是干细胞治疗,以帮助损伤小管细胞的再生。动物实验表明,间质干细胞(MSCs)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及顺铂引起的肾病的肾功能,促进功能恢复。最近研究也表明MSCs可能是通过肾的旁分泌细胞起作用,而不是通过转分化成为小管细胞的。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右旋糖酐铁标记的MSCs分布在肾小球而不是肾小管或血管内皮细胞也支持上述机制。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