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5:33:59

福州市范文篇1

关键词:内河;污染治理;概况;问题;对策;福建福州

生态城市与城市内河治理问题在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1],这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切实相关。如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其中内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内河的传统治理方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内河进行管理和整治成为了新的议题[2]。讨论了生态城市的由来与发展,分析了内河在“生态城市”中的作用。介绍了内河污染的来源与内河治理的方法。内河治理的方法一般分为工程方法与生物方法,国内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工程方法,如:内河河道整治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与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等,在城市内河的治理中取得初步的成果。

1内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人群积聚的地区,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供水、污水处理和防洪安全。一旦遭遇干旱、洪水、污染,城市水循环就会被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必须处理好城市内河的污染问题。

1.1河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类就依水而居,近水而种。河流与城市的产生、发展息息相关,河流为城市居民供应了用水资源,浇灌土地和为物资运输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而近代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的作用更为突出,城市生活、工业、服务业、公共事业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都与水资源密不可分[3-5]。居民生活必须要有充分的用水保障,工业生产必须水资源充足,优美的城市环境更离不开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系统,而河流在水运交通、改善气候、稀释污水、排除雨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河流对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城市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但它又与城市内河的状况密切相关,二者相互衬托。福州市因为内河问题严重而影响了周围的城市景观。河流的水质对于城市的景观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风水学历来注重水在景观中的审美作用。福州市的光明港,是个风景优美的港湾,在傍晚的时候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因生活、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垃圾堆放而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不仅破坏了光明港的水质,连周围的景观也遭受到了破坏。

1.3河流在内涝方面的作用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一个城市有好的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在降水丰富的季节还可以调节水资源分布,特别是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在2005年的10月,“龙王”台风造成了福州市100年一遇的内涝,经济损失惨重,而当时福州市内河水生态系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福州市内河存在断流现象,水质状况被破坏,因而在内涝方面的作用减弱。

1.4河流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灾害防御,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千家万户,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流域性和系统性,它受到特定的地理、区位、环境变化和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城市的用水、治水、管水在客观上具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6],因此内河污染治理的治理是保证优良生态环境的关键。

2福州市内河治理概况

福州城区依江而立,闽江下游河道穿越而过,注入东海,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区内河网密布,约有90条,长约200km,水网平均密度3km/km2以上。纵横交错的内河形成了以白马河为主的西区水系,以晋安河为主的东区水系和以光明港为主的河口水系。

2.1福州市内河发展历史

福州市地处闽江下游,与大海近在咫尺,历史上的福州内河纵横交错,北面高山上的溪水汇集流入城内,另外相当的一部分内河是唐宋以来护城沟濠的遗迹。东西南北交织成网、井井有条。水网平均密度之大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都属少见,积水面积达159.77km2。

唐代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福州经济繁荣,人口稠密,观察史郑镒再度修筑城池,设5个城门,每个城门均有宏伟壮观的护城河。在明嘉靖三十八年间(公元1559年),城区修筑了7个城门及4个水门关,以沟通城内外的河道。而不断筑起的护城沟壕逐渐演变为今日纵横交错的福州市内河。到明清时期,中原百姓因避战乱,而大量涌入福州,使得福州人口骤增,开始了福州市内河的脏乱臭的年代。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工业废水的无节制排放,内河问题愈发严重。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仅1990年,福州市内河总的污水排入量约为24t,而工业废水约占了50%。晋安河上游的污水在无法随着退潮汇入闽江的同时[7],又随着下一次涨潮往上游回流,导致大量的污水在内河深处回荡、无法退却,因此内河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2.2福州市内河治理工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市领导、部门为了加强对内河污染的管理,解决城区内涝、改善内河水质,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作,并设立了内河管理处,展开了一系列的治理工程:一是内河排涝整治工程。针对内河淤积严重、河床不断淤高、内涝频繁的问题,在对城区内河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涝灾成因,校核了各内河现有的排涝能力,根据城区各地段控制性标高,提出了满足设计标准的各内河各河段整治、疏浚、拓宽的方案,并已在城区内河大部分河道实施,且取得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西区的白马河,效果显著。二是内河生态补水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又称引水冲污工程。在文山里和西河建立的抽水泵站引用闽江水,而在金山的抽水泵站则是引用乌龙江水,以此来改变内河的水动力条件,加大内河水流流量,提高流速。利用内河与闽江相连的地理位置,使内河稀释后污染浓度比较低的水排入闽江。这种生态补水的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河的水质,特别是鼓楼区和晋安区受益最大。

2.3污水处理厂与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排水系统十分不完善,生活污水与雨水合流直接入内河,使内河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截至目前,福州市仅有2个污水处理厂,一个是1996年在西区建成的设计规模为5万m3/s的祥坂污水处理厂;另一个是2002年底建成的设计规模为20万m3/s洋里污水处理厂其主要服务范围为东区。但是这2个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量为25万m3,仅为现状日排污量45万m3的56%,仍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内河,影响了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内河的截污,使内河的污染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2.4整治内河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

整治内河,产生了3个方面的环境效益。一是内河稀释能力增加、净污比提高、水质改善;二是河网正向流速增大,潮水顶托减弱,污水滞留时间缩短,污染物的累积影响被消除,水体的黑臭问题得以解决;三是内河平均水深加大,有利于行舟划船和景观的改善。内河的治理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如果内河的污染问题解决了,不仅能改善内河水质,使水清澈,环境更加优美,还能够吸引投资商来福州投资发展,可以有力地带动福州经济的发展,从而给人们生活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虽然实施了上述3项内河整治工程,但是内河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到现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3福州市内河治理存在的问题

内河的污染问题已困扰着福州数十年,对于福州人民来说,解决内河的污染问题是福州人民最大的心愿。人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福州发展的命脉,现在福州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内河问题,内河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现在工业污染已基本上解决,但是生活污水污染仍然很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破坏内河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气温调节。虽然实施了上述3项内河整治工程,但是内河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到现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3.1生态补水分配不均,冲污效果差

由于内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内河各河道生态补水分配不均、水环境改善不平衡,而且还有许多断头河的存在,长年淤积,河道堵塞,生活污水不断排入,且污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长年黑臭。根据调查,现在虽然有上游来水,但内河黑臭仍然很严重,溶解氧含量仍然很少,有机物难以被分解,NH3—N留在内河大部分断面上,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

3.2污染源众多,生活污水为主要污染源

根据福州市内河管理处对市区内河污染源的调查,内河污染源众多,特别是沿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市政府对违章工业的强制拆除,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严格控制,其水对内河的污染程度有所下降,但相应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福州市内河污染的主要来源。

3.3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福州市内河众多,相互交叉分布,又与闽江相连,受闽江水潮涨潮落影响较大,但是城区内排涝防洪设施不健全,严重威胁着城市安全。最严重的一次是2005年的“龙王”台风,因为排涝设施不完善,造成福州市区内涝严重,损失惨重。目前为止,城区内的排污管网与污水处理设备不配套,区内仅有2处污水处理厂,并且处理能力与城市排污量不相平衡,给城市带来很大负担。

3.4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尽管《福州市内河管理办法》已经颁布多年,并经过数次修改,但是市民们对环境污染问题不够重视,许多市民环保意识弱,把日常的垃圾及粪便直接倒入河中。

4福州市内河污染治理对策

4.1强化“一河一策”,加强内河管理

加强内河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发放《内河法》宣传小册,与沿岸单位、居民签定《护河公约》,加强内河执法力度,市区执法要密切配合内河管理处,加强沿河监管工作,要及时拆除违章、占用河岸建筑,要坚决制止、纠正向内河排污乱倒的行为。做好内河引水日常管理,保证引水工程合理调度,科学运行。

4.2开发内河潜在旅游资源

面对日益严重的内河污染必须要有进一步的整治措施,向旅游开发的方向整治,在这个方向上,必须要彻底截污,做好雨污分流工作。利用内河相互交错的优势,把内河建设成为旅游码头,修坡岸,清淤泥,沿岸建设绿化带,打通道。而对断头河进行埋管覆盖或者挖通接头,使福州市区呈现新景象。当游客到来时带领他们坐上游船在清澈透明的内河上领略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光。

4.3发展水上旅游交通公交

福州的内河水网密度高,整个市区在相互交叉的内河水网下交通四通八达,在西边有白马河为主的水系,在东边有晋安河为主的水系,南边有光明港。可以根据各条河流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设计合适的船只,开辟行船河道,把旅游与娱乐相结合,既分担路面交通的拥挤,还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为城市添加亮丽的景致。另外,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如英国的泰晤士河整治的经验,及时跟踪监测水质,保证河水的清澈与洁净。

5结语

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内河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河流只是生态城市建设其中的一部分,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范围广泛,不应该忽视其他部分,应该相辅相成,坚持以自然与生态原则为基础,保持河流水质,这样才能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城市、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方法,因而必须转变城市规划观念,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创立着眼于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用新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福州生态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江山.福州内河环境治理与生态城市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3):99-103.

[2]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王超,王沛芳.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董宪军.生态城市论[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福州市范文篇2

关键词:内河;污染治理;概况;问题;对策;福建福州

生态城市与城市内河治理问题在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这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切实相关。如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今后探析的热点,其中内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内河的传统治理方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内河进行管理和整治成为了新的议题。讨论了生态城市的由来与发展,分析了内河在“生态城市”中的作用。介绍了内河污染的来源与内河治理的方法。内河治理的方法一般分为工程方法与生物方法,国内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工程方法,如:内河河道整治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与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等,在城市内河的治理中取得初步的成果。

1内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人群积聚的地区,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供水、污水处理和防洪安全。一旦遭遇干旱、洪水、污染,城市水循环就会被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必须处理好城市内河的污染问题。

1.1河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类就依水而居,近水而种。河流与城市的产生、发展息息相关,河流为城市居民供应了用水资源,浇灌土地和为物资运输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而近代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的作用更为突出,城市生活、工业、服务业、公共事业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都与水资源密不可分。居民生活必须要有充分的用水保障,工业生产必须水资源充足,优美的城市环境更离不开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系统,而河流在水运交通、改善气候、稀释污水、排除雨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河流对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城市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但它又与城市内河的状况密切相关,二者相互衬托。福州市因为内河问题严重而影响了周围的城市景观。河流的水质对于城市的景观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风水学历来注重水在景观中的审美作用。福州市的光明港,是个风景优美的港湾,在傍晚的时候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因生活、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垃圾堆放而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不仅破坏了光明港的水质,连周围的景观也遭受到了破坏。

1.3河流在内涝方面的作用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一个城市有好的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在降水丰富的季节还可以调节水资源分布,特别是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在2005年的10月,“龙王”台风造成了福州市100年一遇的内涝,经济损失惨重,而当时福州市内河水生态系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福州市内河存在断流现象,水质状况被破坏,因而在内涝方面的作用减弱。

1.4河流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灾害防御,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千家万户,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流域性和系统性,它受到特定的地理、区位、环境变化和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城市的用水、治水、管水在客观上具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内河污染治理的治理是保证优良生态环境的关键。

2福州市内河治理概况

福州城区依江而立,闽江下游河道穿越而过,注入东海,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区内河网密布,约有90条,长约200km,水网平均密度3km/km2以上。纵横交错的内河形成了以白马河为主的西区水系,以晋安河为主的东区水系和以光明港为主的河口水系。

2.1福州市内河发展历史

福州市地处闽江下游,与大海近在咫尺,历史上的福州内河纵横交错,北面高山上的溪水汇集流入城内,另外相当的一部分内河是唐宋以来护城沟濠的遗迹。东西南北交织成网、井井有条。水网平均密度之大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都属少见,积水面积达159.77km2。

唐代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福州经济繁荣,人口稠密,观察史郑镒再度修筑城池,设5个城门,每个城门均有宏伟壮观的护城河。在明嘉靖三十八年间(公元1559年),城区修筑了7个城门及4个水门关,以沟通城内外的河道。而不断筑起的护城沟壕逐渐演变为今日纵横交错的福州市内河。到明清时期,中原百姓因避战乱,而大量涌入福州,使得福州人口骤增,开始了福州市内河的脏乱臭的年代。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工业废水的无节制排放,内河问题愈发严重。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仅1990年,福州市内河总的污水排入量约为24t,而工业废水约占了50%。晋安河上游的污水在无法随着退潮汇入闽江的同时,又随着下一次涨潮往上游回流,导致大量的污水在内河深处回荡、无法退却,因此内河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2.2福州市内河治理工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市领导、部门为了加强对内河污染的管理,解决城区内涝、改善内河水质,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作,并设立了内河管理处,展开了一系列的治理工程:一是内河排涝整治工程。针对内河淤积严重、河床不断淤高、内涝频繁的问题,在对城区内河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涝灾成因,校核了各内河现有的排涝能力,根据城区各地段控制性标高,提出了满足设计标准的各内河各河段整治、疏浚、拓宽的方案,并已在城区内河大部分河道实施,且取得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西区的白马河,效果显著。二是内河生态补水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又称引水冲污工程。在文山里和西河建立的抽水泵站引用闽江水,而在金山的抽水泵站则是引用乌龙江水,以此来改变内河的水动力条件,加大内河水流流量,提高流速。利用内河与闽江相连的地理位置,使内河稀释后污染浓度比较低的水排入闽江。这种生态补水的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河的水质,特别是鼓楼区和晋安区受益最大。

福州市范文篇3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概况。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12000~2015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部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图2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发展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2.2原因分析。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积极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多功能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为福州市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奠定基础。福州市是一个临海靠山的城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应当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山区农业可以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发展为一体的山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海洋农业应充分利用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集滨海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运动、海洋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休闲农业。3.2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应加强对农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支持和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技服务、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现代流通等。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地产、娱乐、康养、会展、博览等三个以上相关或支持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性、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可以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3.3激励创新农业人才的成长。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协作联动,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会的农业创新人才资源,对企业、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造就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3.4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农技信息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搜索、咨询、传达、解答等服务,确保信息畅通的传递。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产销渠道。进一步使用物联网监控农业安全生产、跟踪生产过程及销售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为传统的农业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莺 李子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110.

福州市范文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福州市若干中小学130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对福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1.2.2问卷调查法。主要从体育教师角度开展问卷调查,设计体育教师问卷,主要内容为影响福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信度法,初步选择35名体育教师进行初测,经过45天重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重测信度系数R=0.0000,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可信度。问卷的效度则采用专家评价法,根据相关专家意见进行问卷的修订,以保证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3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8份,有效问卷为12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9%。1.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21.0对教师问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影响福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

2结果与分析

2.1福州市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分析。2.1.1KMO值和Bartlett的检验经过极大方差法进行降维处理,结果表明,KMO=0.750>0.7,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性<0.001,说明所调查的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2.1.2特征值表2显示,对28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五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21%。2.1.3因子载荷矩阵根据表3,可以得出教师问卷各个因子载荷。(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达到20.186%。包括X25校长重视、X13体育经费、X11体育教师数量、X17体育课程安排、X7体育场地器材、X18学校负责开展、X15学校体育氛围、X22新兴运动影响。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小学体育环境的影响因素。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体育环境”。(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5.999%,包括X24体育课安全、X28体育教师个人素养、X23体育教学方法、X6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小学与体育课程相关的影响因素。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体育课程”。(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399%,包括X14同学交互影响、X20各种媒体宣传、X1教育法律法规、X10家长支持。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小学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体育外部环境”。(4)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0.366%,包括X12课外活动创新、X21课外活动安全、X2课外活动形式、X27课外活动指导、X5课外活动交流、X8课外活动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小学课外活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5)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670%,包括X26学生自身惰性、X4学生运动偏好、X16学生的运动需求、X3学生体育生活方式、X19学生的体育明星崇拜、X9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主要反映的是福州市中小学学生对对体育的认识情况,因此将该主成分命名为“中小学学生对体育的认知”。2.2讨论。中小学体育环境、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小学体育外部环境、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和中小学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这五个影响因素对福州市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小学体育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是阳光体育运动得以实施的基础,中小学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认知则是阳光体育开展的推动力。(1)从福州市中小学体育环境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反映了领导层面、经费问题、师资力量、场地设施、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从福州市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校领导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直接决定了阳光体育运动能否有效开展。因此,各级学校校领导要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这是因为校长能够调配各类有效资源支持阳光体育运动。(2)从福州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主要反映了体育课安全、体育教师个人素养、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内容。重点是安全问题,由于顾虑到学生的安全性,故各级体育教师为了确保体育课学生安全,会刻意地对一些运动项目采取回避措施,教师的体育教学积极性会下降。(3)从福州市中小学体育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主要反映了同学交互影响、各种媒体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家长支持。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交往能力进一步加强,加上网络资讯的发达,各种体育赛事随时可看,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各种交流。尤其是由于趋同的体育爱好会促进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现象。(4)从福州市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主要反映了课外活动创新、课外活动安全、课外活动形式、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交流、课外活动内容。由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最根本的时间保障,课外活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对课外活动的重新认识是阳光体育运动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5)从福州市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角度来看,主要反映了学生自身惰性、学生运动偏好、学生的运动需求、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学生的体育明星崇拜、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实质上,自身惰性、怕受伤等原因是影响学生锻炼的重要因素。中小学阶段有较多的学习任务,且学生对运动的需求较低,没有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崇拜的明星多是娱乐明星,对健康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在面对体育锻炼中出现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

3结语

福州市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分别由中小学体育环境、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小学体育外部环境、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和中小学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构成。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阳光体育运动构成影响。建议福州市各个中小学设置专门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建立青年教师引入机制,积极更新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所需的场地器材设施,注意运动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以保证福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峥,唐炎.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执行阻滞的表现、成因及治理[J].体育科学,2014(10).

[2]费加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反思[J].中国学校卫生,2014(8).

[3]杜发强,樊晶晶.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3).

福州市范文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优质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福州市日益重视特殊教育内涵建设,重视优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行政部门每年下拨数十万特殊教育专项研训经费,以“师德”为基石,以“实践”为导向,“教、研、训”三位一体,搭建各种平台,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促进福州市特殊教育优质发展。

一、深化教研活动内涵

(一)基于课题研究的专题研讨活动

市级层面的教研活动注重将教学与研究紧密联系,视线投射于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市级以上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各校的主体作用,团结协作,组织研讨活动。例如“医教结合提高听障学生语言能力的研究”专题研讨、“低学段自闭症学生教康结合教学模式”专题研讨等。活动内容包括教学展示、交流研讨、专题讲座,将研究情况展示与专家指导有机结合,推动了全市特殊教育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的共同提高。

(二)基于示范引领的“送教、送培”活动

2013年10月起,我们启动了“送教、送培下乡”工作,以加强福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际交流,推动全市特殊教育和谐、均衡发展。每学期都在各校推优的基础上选派优秀教师,并聘请省内外专家一同“送教、送培”。活动也同时安排“被送”学校的教师执教公开课,接受专家、同仁的指导。这一活动成效是双赢的,一方面“送教、送培”的优秀教师不仅有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还会提升研究特殊学生、设计教学活动以及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被送”学校的教师在专家以及优秀同仁的引领下,教学业务能力及理论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三)基于答疑解惑的专题教研活动

特殊教育服务对象障碍情况日益复杂,在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往往会囿于疑难。如果难点始终得不到突破,教师将迷惘无所适从,更有甚者会陷入职业倦怠,教学也可能会徘徊在低效状态。而走出困境的办法之一,是能“善假于人”。例如,各校往往会根据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学生情况开展校本综合主题教学,但教师们又往往会产生疑惑:主题教学内容究竟要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主题教学的每节课是否还要注重学科性?为此,我们请来了在此方面已取得丰硕教科研成果的国内特殊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现场执教同一主题具有不同领域侧重点的示范课,并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答疑解惑。教研活动激发了全市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了职业成就感,提高了专业自信。

二、丰富培训活动形式

(一)基于特殊教育学科开展培训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制订计划,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就培训对象而言,注重“面向全体与关注部分”相结合;在培训内容方面,注重“开放视角与聚焦热点”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培训中,既有面向全员的,如特殊教育论文写作与教育科研专题研修;也有面向特定人员的,如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培训等;既有紧随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步伐而开展的培训,如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也有聚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而开展的系列化专题培训,如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学专题培训、融合教育专题培训等。福州市拥有全国第一所市教育局直属公立自闭症学校,而且其他特殊教育学校自闭症学生数也在不断增长,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学生总人数的40%以上。特殊教育教师原有的专业素养已难以适应自闭症学生的发展需求,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自2014年起,我们每学期定期举办福州市自闭症儿童评估与教育教学专题培训,系统化地培养一批能从事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学的专业骨干教师。2018年起,我们在前几年模块化培训的基础上,选拔了30位优秀学员开展专项提高研修。这一专项培训为期两年,不仅教授理论,更注重实操指导。通过每学期集中研修,每周线上学习、线下实践,以期建立起一支能教学、能指导、能科研的自闭症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二)跨专业、跨学科开展培训活动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我们还注重开展专业融通、学科融合的培训活动。专业融通、学科融合,不仅包括特殊教育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专业之间跨专业、跨学科培训,更是指向普通中小学各学科、与幼儿园之间的融合培训。首先是日常的岗位培训。福州市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参加一定次数的特殊教育专业学习外,还需根据自身任教情况,不定期地参加区域内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的适性岗位培训。其次,市级层面的专题培训注重联合其他学科一起开展。例如,与心理健康学科联合开展“福州市特殊儿童心理特点及干预”、福州市“中小学生学习及情绪障碍的诊断与辅导”培训活动;与幼教学科联合开展“台湾幼儿园一日生活与保教课程实施”专题培训等。我们所策划组织的每一场培训活动,都力争请来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特殊教育专家。除了专家专题讲座,还尽量安排与教学实践相关的内容,如让参训教师展示公开课、观摩教学实录等,专家现场点评指导,做到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研、训”三位一体,让参训教师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落实培训成效。

三、搭建教师培养阶梯

在常规研训活动的基础上,构建“金字塔”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福州市特殊教育名优骨干教师队伍。

(一)骨干培训

“金字塔”的第一层级是福州市骨干教师培训。骨干班学员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由各基层单位择优推荐,为期两年。我们会为每一位学员选派市级优秀导师。培训期间学员必须参加市内集中培训、线上学习等,并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教学实践、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所有项目考核合格者,将获得市级骨干培训证书,也就具备了参评福州市骨干教师的基础条件。

(二)高级研修

“金字塔”的第二层级是福州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时长两年左右。高级研修对象一般为已被认定的福州市骨干教师。研修方案会根据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大致涵盖异地集中研修、实践研修和成果提炼、总结、汇报等几个阶段。按要求完成所有研修任务的学员,将获得市级高级研修证书,具有参评福州市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资格。

(三)影子研修

“金字塔”的第三层级是福州市特殊教育名优教师影子研修,时长也是两年左右。影子研修对象一般为市级以上特殊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评选获奖者等。研修目的是打造特殊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具有较高教学与管理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领头羊”,以引领福州市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项目最显著的特点是参加研修的教师至少要脱产一个月到异地名校,全方位跟随导师学习、实践,“如影随形”。当然也同样需要经历包括本地实践研修以及成果汇报、考核等过程。考核合格且其他各项条件符合要求者,可以直接参评福州市学科带头人。[5]5年来,丰富又务实的研训活动促进了福州市特殊教育名优及高级教师队伍迅速壮大。相比于2013年9月的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3月数据显示,在福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全市特殊教育高级教师从10人增到44人,占比9.71%;市级骨干教师从28人增到6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从0人增到22人,特级教师1人,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2人,名优教师人数占比18.10%,增加12.63%。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推动了福州市特殊教育优质发展。其中2015年、2016年,福州市共选送22位特殊教育教师参加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学评优活动,不但全部获奖,而且一等奖的获奖率达50%。优质的特殊教育教学得到了福建省和福州市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也获得了省内外特殊教育专家、同仁的广泛赞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

[2]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7—2020年)》的通知[Z].

福州市范文篇6

关键词:内河;污染治理;概况;问题;对策;福建福州

生态城市与城市内河治理问题在近几年来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1],这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切实相关。如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其中内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内河的传统治理方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内河进行管理和整治成为了新的议题[2]。讨论了生态城市的由来与发展,分析了内河在“生态城市”中的作用。介绍了内河污染的来源与内河治理的方法。内河治理的方法一般分为工程方法与生物方法,国内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工程方法,如:内河河道整治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与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等,在城市内河的治理中取得初步的成果。

1内河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人群积聚的地区,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供水、污水处理和防洪安全。一旦遭遇干旱、洪水、污染,城市水循环就会被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必须处理好城市内河的污染问题。

1.1河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类就依水而居,近水而种。河流与城市的产生、发展息息相关,河流为城市居民供应了用水资源,浇灌土地和为物资运输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而近代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的作用更为突出,城市生活、工业、服务业、公共事业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都与水资源密不可分[3-5]。居民生活必须要有充分的用水保障,工业生产必须水资源充足,优美的城市环境更离不开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系统,而河流在水运交通、改善气候、稀释污水、排除雨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河流对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城市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但它又与城市内河的状况密切相关,二者相互衬托。福州市因为内河问题严重而影响了周围的城市景观。河流的水质对于城市的景观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风水学历来注重水在景观中的审美作用。福州市的光明港,是个风景优美的港湾,在傍晚的时候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因生活、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垃圾堆放而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不仅破坏了光明港的水质,连周围的景观也遭受到了破坏。

1.3河流在内涝方面的作用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一个城市有好的水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在降水丰富的季节还可以调节水资源分布,特别是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在2005年的10月,“龙王”台风造成了福州市100年一遇的内涝,经济损失惨重,而当时福州市内河水生态系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福州市内河存在断流现象,水质状况被破坏,因而在内涝方面的作用减弱。

1.4河流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灾害防御,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千家万户,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流域性和系统性,它受到特定的地理、区位、环境变化和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城市的用水、治水、管水在客观上具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6],因此内河污染治理的治理是保证优良生态环境的关键。

2福州市内河治理概况

福州城区依江而立,闽江下游河道穿越而过,注入东海,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区内河网密布,约有90条,长约200km,水网平均密度3km/km2以上。纵横交错的内河形成了以白马河为主的西区水系,以晋安河为主的东区水系和以光明港为主的河口水系。

2.1福州市内河发展历史

福州市地处闽江下游,与大海近在咫尺,历史上的福州内河纵横交错,北面高山上的溪水汇集流入城内,另外相当的一部分内河是唐宋以来护城沟濠的遗迹。东西南北交织成网、井井有条。水网平均密度之大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都属少见,积水面积达159.77km2。

唐代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福州经济繁荣,人口稠密,观察史郑镒再度修筑城池,设5个城门,每个城门均有宏伟壮观的护城河。在明嘉靖三十八年间(公元1559年),城区修筑了7个城门及4个水门关,以沟通城内外的河道。而不断筑起的护城沟壕逐渐演变为今日纵横交错的福州市内河。到明清时期,中原百姓因避战乱,而大量涌入福州,使得福州人口骤增,开始了福州市内河的脏乱臭的年代。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工业废水的无节制排放,内河问题愈发严重。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仅1990年,福州市内河总的污水排入量约为24t,而工业废水约占了50%。晋安河上游的污水在无法随着退潮汇入闽江的同时[7],又随着下一次涨潮往上游回流,导致大量的污水在内河深处回荡、无法退却,因此内河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2.2福州市内河治理工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市领导、部门为了加强对内河污染的管理,解决城区内涝、改善内河水质,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作,并设立了内河管理处,展开了一系列的治理工程:一是内河排涝整治工程。针对内河淤积严重、河床不断淤高、内涝频繁的问题,在对城区内河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涝灾成因,校核了各内河现有的排涝能力,根据城区各地段控制性标高,提出了满足设计标准的各内河各河段整治、疏浚、拓宽的方案,并已在城区内河大部分河道实施,且取得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西区的白马河,效果显著。二是内河生态补水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又称引水冲污工程。在文山里和西河建立的抽水泵站引用闽江水,而在金山的抽水泵站则是引用乌龙江水,以此来改变内河的水动力条件,加大内河水流流量,提高流速。利用内河与闽江相连的地理位置,使内河稀释后污染浓度比较低的水排入闽江。这种生态补水的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河的水质,特别是鼓楼区和晋安区受益最大。

2.3污水处理厂与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排水系统十分不完善,生活污水与雨水合流直接入内河,使内河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截至目前,福州市仅有2个污水处理厂,一个是1996年在西区建成的设计规模为5万m3/s的祥坂污水处理厂;另一个是2002年底建成的设计规模为20万m3/s洋里污水处理厂其主要服务范围为东区。但是这2个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量为25万m3,仅为现状日排污量45万m3的56%,仍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内河,影响了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内河的截污,使内河的污染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2.4整治内河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

整治内河,产生了3个方面的环境效益。一是内河稀释能力增加、净污比提高、水质改善;二是河网正向流速增大,潮水顶托减弱,污水滞留时间缩短,污染物的累积影响被消除,水体的黑臭问题得以解决;三是内河平均水深加大,有利于行舟划船和景观的改善。内河的治理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如果内河的污染问题解决了,不仅能改善内河水质,使水清澈,环境更加优美,还能够吸引投资商来福州投资发展,可以有力地带动福州经济的发展,从而给人们生活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虽然实施了上述3项内河整治工程,但是内河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到现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3福州市内河治理存在的问题

内河的污染问题已困扰着福州数十年,对于福州人民来说,解决内河的污染问题是福州人民最大的心愿。人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福州发展的命脉,现在福州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内河问题,内河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现在工业污染已基本上解决,但是生活污水污染仍然很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破坏内河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气温调节。虽然实施了上述3项内河整治工程,但是内河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到现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3.1生态补水分配不均,冲污效果差

由于内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内河各河道生态补水分配不均、水环境改善不平衡,而且还有许多断头河的存在,长年淤积,河道堵塞,生活污水不断排入,且污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长年黑臭。根据调查,现在虽然有上游来水,但内河黑臭仍然很严重,溶解氧含量仍然很少,有机物难以被分解,NH3—N留在内河大部分断面上,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

3.2污染源众多,生活污水为主要污染源

根据福州市内河管理处对市区内河污染源的调查,内河污染源众多,特别是沿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市政府对违章工业的强制拆除,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严格控制,其水对内河的污染程度有所下降,但相应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福州市内河污染的主要来源。

3.3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福州市内河众多,相互交叉分布,又与闽江相连,受闽江水潮涨潮落影响较大,但是城区内排涝防洪设施不健全,严重威胁着城市安全。最严重的一次是2005年的“龙王”台风,因为排涝设施不完善,造成福州市区内涝严重,损失惨重。目前为止,城区内的排污管网与污水处理设备不配套,区内仅有2处污水处理厂,并且处理能力与城市排污量不相平衡,给城市带来很大负担。

3.4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尽管《福州市内河管理办法》已经颁布多年,并经过数次修改,但是市民们对环境污染问题不够重视,许多市民环保意识弱,把日常的垃圾及粪便直接倒入河中。

4福州市内河污染治理对策

4.1强化“一河一策”,加强内河管理

加强内河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发放《内河法》宣传小册,与沿岸单位、居民签定《护河公约》,加强内河执法力度,市区执法要密切配合内河管理处,加强沿河监管工作,要及时拆除违章、占用河岸建筑,要坚决制止、纠正向内河排污乱倒的行为。做好内河引水日常管理,保证引水工程合理调度,科学运行。

4.2开发内河潜在旅游资源

面对日益严重的内河污染必须要有进一步的整治措施,向旅游开发的方向整治,在这个方向上,必须要彻底截污,做好雨污分流工作。利用内河相互交错的优势,把内河建设成为旅游码头,修坡岸,清淤泥,沿岸建设绿化带,打通道。而对断头河进行埋管覆盖或者挖通接头,使福州市区呈现新景象。当游客到来时带领他们坐上游船在清澈透明的内河上领略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光。

4.3发展水上旅游交通公交

福州的内河水网密度高,整个市区在相互交叉的内河水网下交通四通八达,在西边有白马河为主的水系,在东边有晋安河为主的水系,南边有光明港。可以根据各条河流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设计合适的船只,开辟行船河道,把旅游与娱乐相结合,既分担路面交通的拥挤,还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为城市添加亮丽的景致。另外,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如英国的泰晤士河整治的经验,及时跟踪监测水质,保证河水的清澈与洁净。

5结语

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内河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河流只是生态城市建设其中的一部分,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范围广泛,不应该忽视其他部分,应该相辅相成,坚持以自然与生态原则为基础,保持河流水质,这样才能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城市、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方法,因而必须转变城市规划观念,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创立着眼于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用新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福州生态城市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张江山.福州内河环境治理与生态城市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3):99-103.

[2]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王超,王沛芳.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董宪军.生态城市论[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福州市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平台;“三农”服务

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社会都在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与投入。福州市政府历年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与实施意见,县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围绕地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县区经济、科技、人才等资源条件不同,在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引进,尤其在新产品开发,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普遍感到发展的后劲不足。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带动各县、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2006年9月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申报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简称“三农”平台),获得省科技厅立项。

“三农”平台项目,是本着自愿、协同的原则,将市、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有关为“三农”服务机构的各项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此培育、促进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成长与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一.国内外同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村科技服务是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各省市纷纷加快了“三农”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

乌鲁木齐、合肥、重庆、杭州、宁波、长沙等省市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建立了农业智能专家分析系统,有效地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相关地技术决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我省南平市也已经建成农业远程视频培训系统,系统利用数据传输网络把多个地点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达到远程、实时、交互地开展科技培训,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罗源县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及为“三农”服务的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组成。

1.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技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一个为福州市“三农”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构建而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在线疑难杂症诊断服务、最新成果系统、远程视频点播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网上展览系统、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价格行情、供求信息、专家咨询服务系统、科技文献共享子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及网络科技环境子平台等构成。

平台借助自身的优势整合福州市各级涉农网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关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与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体系,为促进福州市农业生产、流通和农民致富发挥长效支撑,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实用、方便、经济实惠的信息渠道。

息平台将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信息渠道,整合信息资源,消除农村信息贫困,为我市各级乡镇村的农民提供随时获取各类实用信息,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信息渠道闭塞、信息来源少等问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科技知识及通过网上互动方式解答农民关于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拉近农民朋友和农技人员之间的距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农业信息工作网络化延伸,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发展速度;通过网上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推广良种良法新品种,提供农业致富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引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

2.罗源县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食用菌产业是罗源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近年来,该县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加以垒高垒大,食用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5年全县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3.5万吨,总产值达1.49亿元,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罗源县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由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组建。“中心”主要承担省市科技项目和全县新菌种引进、食用菌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工作。“中心”充分整合罗源县现有的科研试验设备,加大食用菌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力度,大力推广菌种培育、保藏新方法及生产管理、鲜菇保鲜新技术,实现栽培品种多样化;栽培季节周年化;生产方式规模化;加工增值化;市场网络化。

3.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

为加强我市各县区农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手段,有必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广、通信速率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依托福州市“三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个“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以提高我市农村开展远程教育、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服务的能力,扩大教育培训及技术服务的规模、范围和层次的目标。

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主要分为五个子系统: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系统、病虫害数据库检索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电子答疑系统、远程会诊系统。

其中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子系统是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子系统利用数据传输网络把分布于我市各县区多个地点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达到远程、实时、交互地开展科技成果、农产品等知识培训的功效,具有高清晰、软硬结合、双流合一、云台控制、多画面显示和强大数据功能(资料分发、程序共享、实时录像、白板交互、同步浏览)等优点,建成后的农村远程视频科技培训子系统将覆盖我市五区八县及部分乡镇。远程视频教育培训系统中5个子系统功能互补,能够有效地为我市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决策、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

福州市范文篇8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金融;农业信贷;问题与建议

由于农村金融体制不够完善,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三农”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农村金融体系直接决定了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党中央已采取众多措施缓解城乡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这对农村金融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探索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问题,建设和完善适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在我国现阶段,农户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减少城乡经济差距,就应当在市场中追求农户家庭效益的最大化。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农民的农业收入并不乐观。因此,提高农业投资规模,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户整体收入的提高。在农业资金规模投入中,农业信贷已成为农民投资的主要来源,进一步研究农业信贷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农村金融信贷的重要意义

农村金融是指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而不是只为农业生产提供信贷服务的农业金融,或仅为农业和农村领域自身需要而开展的业务活动。农业信贷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金融中的农业信贷越来越引起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农业信贷发展不健全等问题阻碍着农业问题的解决,对农业信贷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以及城乡差距的减小影响不可忽略。首先,农业信贷提供了大量运转资金,能够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现在农户大多依靠人力和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工作效率低导致资源的浪费。欲对现有条件进行改善,就需要科技推动农业,而科技农业需要巨额的经济投资,这些大规模的农业投资远远超过了农户的支付范围,对于农业信贷来说可以为农户提供大量资金以解决该项难题。其次,农业信贷提供大量资金为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提供科技农业技术,这些技术对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二、福州市主要农业信贷发展现状

“三农”问题提出后,党中央根据中国农业的现实情况,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在这种新形势下,福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加大了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创新的信贷产品,在全面推出“一证”贷款业务的基础上,试行单人小额信贷,简化贷款手续;增加信贷额度,根据大型养殖户的实际需要增加信用担保金额;合理的贷款期限,贷款期限长达18个月,可以有效解决因农业资源价格上涨导致农民增产的矛盾,避免在年底通过粮食销售商的降价来抑制农民的收入,使农民能够选择在最低的时间购买农资,并选择以最高的粮食价格出售;推广“阳光信用”,向公众披露服务内容,公开运营程序,公开服务期限,公开承诺贷款“不准”,公开联系方式和投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家庭信贷问题起到了短暂的缓解作用。在担保形式方面,福州市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抵押担保、保证担保和质押担保三种形式;商业模式方面,涉及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和基于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的信用担保。福州农业信贷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农业银行信贷形势为例,简要介绍了福州农业信贷的发展趋势。截至2018年,中国农业银行在福州的贷款总额为329亿元,贷款额比去年增加16亿元,增长6.34%。福州全县各区农业信贷总额为147亿元,福州市中国农业银行的农业信贷占中国农业银行在福州市贷款总额44.8%。福州各区域农业银行农业信贷额度排名前三的区域为福清、长乐和平潭;增幅前三的为平潭、罗源和永泰。从各区域增幅上可知福州市整体农业信贷需求量呈现增长趋势,并且各区域间信贷需求量存在差异。信贷机构应根据各区域信贷量合理分配信贷额度,确保福州市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福州市农业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分析,现将福州市农业信贷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一)信息不对称是主要难题。在信贷市场中,如果借款人和贷款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当利率受交易性质影响时,市场就无法清算。信贷农户的信息以两种形式表现:一种是显信息,即农户的收入、财产;另一种是隐信息,即借贷人信用如何,是否存在不良记录。当借贷人没有抵押品时,这些隐信息对银行的重要性就表现出来了,但这些信息很难准确的得到,另外借贷机构对借贷人很难进行风险评估预测,从而出现农业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二)农业担保体制不健全。一方面,借贷人担保物不足。农民就目前形势的财产而言,如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在被视为担保物还存在不足,导致农民的担保物缺乏。另一方面,农业信贷担保可执行性差。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提供借款的机构对借款用户的信用等隐性信息了解不够,同时金融机构对担保物的贷款前进行评估预测和贷款后的担保物的管理相当困难。(三)农信社等提供农业信贷机构服务目的偏离了主体政策。农业信贷机构成立的最初目的是服务于农民的集体信贷,然而福州市近年来出现了信贷服务目的的偏斜,如农民贷款困难,甚至贷不到款的现象,贷款侧重于企业优先,同时还存在小额贷款不受理,偏向于大额贷款等问题。农业信贷机构本身就是致力于解决农户贷款困难,而现在却偏离了它的运行轨道。(四)农业信贷资金外流,可提供贷款资金缺乏。党中央通过一系列政策解决了部分农业问题,使得农户经济有所改善,由于部分资金用于非农化发展,导致了信贷资金外流。福州大多农村金融机构只吸收资金而不发放贷款,而这些吸收的资金一般都划分到了地级市以上的机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当农业信贷需求增加,很容易出现农业贷款资金缺乏的现象。(五)政府的财政补贴仍有待提高。由于近年来国家提供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福州市虽然也给予了相应政策的颁布,但执行力度有所欠缺,投入的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在一些条件极差的偏远地区,对于一些金融机构的利润小,几乎没有金融网点,对于那里的农户进行农业信贷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应对福州市农业信贷问题的策略

(一)解决信贷机构与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农民个人信用应录入信息库。定期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审核,时刻掌握贷款人的信用信息。采取一定措施鼓励贷款人如期还款,如对于那些按期积极还款人在下一次贷款时可以提供较低的贷款利息。政府也应该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对农户的信用重要性进行培训,加强农户对其的重视程度。(二)优化抵押担保机制和抵押担保方式。福州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担保机构创新符合农村现状的担保业务;根据农村现实情况,创新施行农田抵押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物权担保制度,使农户的土地经营权以及房屋可以合法的进行抵押;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金融机构可以依法收回用户抵押物,如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房屋。(三)农业金融机构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三农”建设。对于符合农业信贷的用户,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论小额还是大额贷款应该一视同仁,积极办理。农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民的需求,始终牢记其服务宗旨。同时福州政府也应该担起责任,对那些不及时扭转服务理念的农业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为解决“三农”问题道路扫清障碍。(四)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回流机制。第一,设立农业信贷资金回流激励政策。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福州地区吸收存款,在当地发放贷款,减少贷款资金向市级以上机构外流的比例。第二,对于福州市的金融机构,政府应该设立优惠政策,如减少税收,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投入力度;同时采取优越政策,吸引外来金融机构来福州投资,对农业金融机构提高优惠力度。第三,以农村金融机构和“三农”问题的共同利益为切入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五)当地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和农业信贷宣传力度。对于偏远山区,政府应该对金融机构采取降税和补贴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开设服务点服务农民,同时政府也应该按照地区不同发达程度给予相应的农业补贴。同时,要改变金融网点“坐等”客户的状况,要促进服务人员到乡镇居民点进行宣传,解决农户文化程度低,对金融产品了解不足的问题,有效的让农户真正的了解政策,受益于政府的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陈艳.农业银行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以福州地区为例[J].银行家,2012(11):114-116.

[2]彭虹.金融支持与城镇化的关系分析———以福州市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16(06):29-33+42.

[3]鹿瑶.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现状及建议[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5):182.

[4]常燕.加快农业信贷改革,推动农业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3(32):28.

福州市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建设;景观规划;园林布局;生态园结构;布局研究

1前言

城市生态园林是景观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对城市的布局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感受[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阶段城市的个性逐渐消退,各个地区的城市园林建设模式趋于一致,虽然便于日常的管理和调整,但是不再具有更强的城市特色[2]。这对于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进步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3]。除此之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目标,对于城市园林的建设和调整也需要以环保、绿色等因素作为引导,从多个实践角度来考虑,实现规划与布局[4]。传统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一般采用单向形式,以固定的参照物作为对比,以此为核心,布置、设定对应位置的景观植物与基础设施,完成合理规划和布局[5]。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完成预期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但是整体的布局并不灵活、生动,对于后期的维护与修改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再加上固定的参照主体的约束,形成对应的制约因素,不利于规划和布局结构的完善[6]。因此,本次以真实的园林建设为背景,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过程中针对园林景观建设的特性、类型及作用等因素,进行均衡划分布设,与此同时,在特定的位置增设承接过渡基础设施,增加园林整体的生动程度,构建多维的主导建设方向,为后续的二次规划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7]。

2园林景观建设概况分析

本次主要是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福州市为例。福州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陆地面积约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平原纵横、林网如织、湖泊棋布,自然环境十分优越[8]。福州市生态园林的规模较大,为增加生态覆盖面,最近几年期间,将城市园林的绿化覆盖率由原来的8.5%增长到22.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增加到3㎡。为改善园林的景观建设效果,对园林中所种植的观赏植物作出了对应的调整,便于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州市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较快,再加上经济、文化的推动,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情况也将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与规划布局等工作提上日程。福州市的城市园林建设模式较为特殊,是以覆盖为前提的局域设计方式,这一园林建设模式会选择一个标定的建筑物,以其为核心点,向四周发散性延伸,最终形式一个圆形轮廓的城市园林。福州市西湖公园中的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均是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突出所设计的景观的中心,以此来增加园林整体的层次感。

3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研究

3.1景观覆盖面积规划界定

在对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景观进行建设规划和布局之前,需要先对景观覆盖面积占比作出合理界定。通常情况下,在园林景观布置或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所用的景观材料以及植物作出规划和汇总,便于后续工作的高效执行。而园林的景观通常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软质景观,主要包括:花草、树木、水体、空间等,这一类设计对于园林的整体效果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另一类则是硬质景观,主要包括:墙体、建设设施、砖瓦等一类,多为人造景观,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为确保该园林设计建设的稳定和完善,需要对各类型景观的覆盖面积界定。福州市的园林至今还保留着传统城市文化的特征,且在园林的中心位置,设定有人工湖,人工湖侧后方的位置是一片生态湿地。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城市化的需求,对景观的覆盖占比进行调整或者重置。结合上述情况,可以获取基础的园林指标数值,并计算出景观的致密度,具体如公式(1)所示:G=(0.52-r)×rd(1)公式(1)中:表示景观的致密度,表示园林长轴宽度,表示园林的长轴长度,表示平均半径。根据计算,可以得出实际园林景观设计的致密度。根据致密度的变化情况,以4:6的比例重置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完成对景观覆盖面积占比的界定。

3.2多元生态景观结构规划分割

根据上述景观覆盖面积占比的界定结果进行多元生态景观结构规划分割。通常情况下,建筑与园林景观的设计之间是存在较强联系的,需要实现互相融合。为增加园林整体的生态感和自然性,采用庭院、游廊、花墙、门窗设计、拱门设计、圆洞设计等作为景观的过渡,在设计的过程中,增强景观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实现多维立体规划布局分割。设计者将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植被区、活动区、水体区以及湿地区,不同的区域需要采用对应的标志性景观进行分割,将处在不同环境下的建筑和独具特色的园林生态景观逐渐融为一体,以此来增加园林的层次感和自然过渡特征。随后,针对各个区域做出定向的多元分割处理。首先是对植被覆盖区域的分割,这部分一般也是采用植物作为分割的主体。以花草将园林的景观划分为结构部分,这种形式较为简洁、高效,同时也促使景观与景观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具有较强的一体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层次感,艺术价值较高。随后,是对水体区以及湿地区的多元分割,这部分工作相对较为繁琐,复杂,由于水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自身的面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一般需要采用硬质的景观进行处理。由于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建筑风格整体呈现复合式样,所以采用木建筑、石建筑等分割的效果会更好一些。水体的分割规划较为多样性,且形式、规模以及位置也是不同的,自然性较强。最后是活动区分割,这部分较为多样化,一般会采用建筑、植被等分割,便于后期的维护与调整,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实际的生态景观分割效果。

3.3植被紧缩布局设计

根据规划分割后的多元生态景观结构,结合实际的园林景观建设需求,设计植被紧缩规划模式。所谓植被紧缩法,主要指的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范围之内,实现植被种植的最大化。本次以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边坡阶梯植被为例分析,在标定的范围之内,尽量选择枝繁叶茂的树木进行栽种,确保树冠紧凑,这样也便于后期的修建维护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软质景观的生长速度,增强适应能力,降低病虫害交叉延伸的概率。与此同时,针对福州市园林的重构需求及标准,调整相应的规划指标参数,具体如下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完成对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景观建设规划指标参数的设定。过程中为突出生态园林景观的主题,还可以在景观中进行植物种类的合理搭配,将园林的硬质景观建筑和植物融为一体,促使整个生态园林的景观更为形象、生动且协调。

3.4硬质景观归一化布局搭接

在完成对植被紧缩布局的设计之后,接下来,需要根据园林植被景观的设计标准,进行硬质景观的排布设定。针对硬质景观的设计,需要遵循生态性和统一性两项原则。由于福州市园林受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建筑特色,所以相对的硬质景观也需要与特色建筑的形式保持一致。明确园林各个区域景观的布局主题、标准以及方案等,先完成生物景观的植入之后,根据剩余园林面积,开发空间资源。可以将硬质的景观集中构建,形成聚集空间,给整个园林营造一种多维的层次感和空间围合效果。通过附近的植物与建筑的呼应来调节园林的空间光影范围,逐步形成竖向交错、冠下重叠等景观设计效果。以此为基础,针对自由活动场地,也要与空间交错布规划指标基础标准调整差值致密度%8912.35扩展周长(m)40.355.25植被延伸比1.360.62表1福州市园林景观建设规划指标参数设定表设保持一致,建筑线条的衬托,再加上植物穿插覆盖、点缀,形成浑然天成、独具一格的一致空间区划,再加上园林景观中生态空间的布设与延伸,例如:生态湿地、生态湖泊等,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过滤空气、固沙防风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硬质园林景观的归一化布局搭接,增强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景观的设计稳定性与可靠性。

3.5交错融合实现园林景观布局设计

在完成对硬质景观归一化布局的搭接之后,接下来,需要采用交错融合的景观设计形式,完成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布局的设计。通常情况下,园林设计的融合与景观、水体、人均存在极大的关联。可以在园中寻找一个核心的比照节点,以点带线的方式,对周围的景观作出调整和修建,与此同时,在标定的范围之内,根据设计者的主观意愿,结合福州市当地文化的特征,进行夜色景观的双向融合。但是这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交错融合并不受园林范围或者规模的限制,但是也需要对融合的覆盖面积加以控制,确保整体园林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完成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交错融合。另外,园林景观的交错融合也体现在庭院、道路设计工作之上,对于园林的过渡位置的设计,必须贯穿于整个园林的景观,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艺术性,凸显出园林的层次美,实现多方向的协调设计,进一步彰显地区景观设计特色。

4结论

综上所述,便是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的研究与设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成为主要的处理工作。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园林规划和布局模式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根据生态的循环情况,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规划方案。不仅如此,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文因素、交通出行因素、生活空间等的考虑,最大程度上提升对应的规划、布局效果,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环境为引导目标,结合城市生态的建设观点,为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博伦.基于园林设计的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03):74-76.

[2]施德法,张军.大地景观化,城乡园林化———加快浙江大花园建设[J].浙江园林,2021(03):11-15.

[3]潘宇鑫,孙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路径探析———基于湖北科技学院“青马工程”社会实践分析[J].山西农经,2021(22):131-133.

[4]刘传影.城市园林景观安全设计与原生态环境利用策略———评《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安全格局规划途径》[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1,17(09):196.

[5]李彦民.城市建设的环保与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3):112-113.

[6]肖飞.初探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及其意境[J].河南建材,2020(03):143-144.

[7]荣丙禄.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探讨[J].现代园艺,2020(04):89-90.

福州市范文篇10

关键词: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

根据对福州市26个区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情况展开的大量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发现,在各级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各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理念得到了全方位的落实。特别是在“关于推进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使得目前我国福州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整体建设水平处于高度发展阶段,甚至在一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诞生,其以法律条文的身份,对各区级人民政府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不仅要求区级人民政府要将能够满足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和特色的区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总馆,而且还要将区域内的社区图书室和综合文化站作为基层服务点或者分馆,以此成立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服务和资源有效蔓延下沉,逐渐向基层人群拓展,而且还能确保能够有效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1采取点面结合措施,加强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落实

1.1加强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贯彻与融合

第一,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福州市作为我国开展三大公共数字化惠民工程的目标之一,不仅成为我国福州市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工作试点,而且将全市范围内进行有效覆盖的任务有效完成,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帮助。第二,建立综合性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福州市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图书阅览方面的建设,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印发的服务规范和建设规范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已经成为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重要依据。第三,建立农家书屋。在当地政府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各区图书馆对图书配送和更新的积极配合,福州市已经建立了多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积的农家书屋,这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2打造城市书吧,创新全民阅读

福州市为了促进市民积极投入到全民阅读中,着手打造城市书吧这一民心工程。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对书吧进行建设,图书的管理和配送由市局出版社统一执行,由市区两级图书馆对书吧开展的“图书漂流”进行定期执行。在开展“图书漂流”的过程中,选址多为公园和社区等公共场所,并会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2000本以上的图书出版物,为当地居民打造一个良好的免费阅读休闲空间。与此同时,一部分具有较高示范性的书吧,要将自身具有的亮点在建设过程中突出呈现。除此之外,城市书吧还要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电子视听服务,加强对阅读推广活动的积极开展。这样不仅能够使城市书吧受到市民的认可,而且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有效建设功不可没。

1.3自发尝试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

我国自从正式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之后,在具体创建标准中,将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正式纳入其中,不仅促进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有效建设和具体落实,而且为广大市民享受高品质阅读提供了良好环境。因此福州市的区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对这一机遇进行有效利用,加强对城市书吧和通借通还体系等建设基础措施的有效利用,主动尝试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进行建设。截止到2020年底,福州市已经有61%的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对本区域展开了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使全民阅读活动在总分馆体系的促进下有效开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便利服务。

2标准化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途径

2.1加强对责任的明确,采取专项投入政策

根据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与服务规范”相关内容展开的详细调查能够对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相关工作中具有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明确了解,需要相关部门投入专项经费,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所需的系统维护和设备购置给予支持。政府部门通过统一的规划,对人、财、物进行管理,这样能够将传统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受到分级式财务体制约束导致相关工作具有的虎头蛇尾问题和长效保证机制严重缺乏的问题有效解决。特别是针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采取专项投入政策,能够有效改善由于经费短缺导致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无法顺利开展的问题。福州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制建设中分馆、基层服务点部分建设要求如表1所示。

2.2采取规范统一的方式,确保运营工作的完善性

根据对福州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情况展开的实际调查能够知道,很多地区在建设工作开展的初始阶段拥有众多的牵头建设部门,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管理效果缺乏严谨性,对整体效能的进一步提高造成严重阻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总馆应该将统一采购、编目标、调拨文献资源的工作交由区图书馆,并且通过对通借通还体系的有效利用,确保开展的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统一性和协调性,使本区内文献资源体系的有效流通和整合目标有效实现。与此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增设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的服务项目、文献资源,加大对场地设备的优化力度,最大程度延长开放时间。

2.3提高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加强对考核的重视力度

对于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而言,最终建设目标是否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直接有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所决定。在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还要从中选择一名只有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员担任分馆的馆长,对总分馆的相关业务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指导。与此同时,每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针对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的业务培训活动,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分馆拥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而且还能使这些人员享受到专业化的培训。除此之外,在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中,将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纳入其中,从而使各总分馆服务体系工作人员的建设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3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现状呈现

3.1数量较多,外面积较广

根据对福州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现状展开的详细调查能够知道,多个区级公共图书馆已经投入到相关建设工作中,一些区域从原本没有总分制图书馆,到目前拥有多个总分制图书馆,使得全市总分制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逐渐朝着均衡化迈进。如图1所示,在实施“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与服务规范”之后,福州市分馆、基层服务点数量变化对比。[1]图1《规范》实施前后福州市分馆、基层服务点数量对比。

3.2加强对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

对于福州市而言,在开展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之后,相比于之前具有的最大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政府统筹规划方面。根据实际调查能够知道,目前福州市各区在相关规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开展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具体情况,对相关规章制度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相关制度明确规定不仅要进行专项经费的合理投入,而且还要确保专款专用,加强对相关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自身的职责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

3.3提高建设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相关制度和规范的有效制定,能够为福州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工作提供保障。通过实际调查能够发现,福州市的区级公共图书馆中,总馆数量占83%,分馆与其他基层服务点之间不仅针对建设措施签署了相关协议,而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具有较高服务集成和资源集成的管理系统,对本地区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情况进行有效协调和掌控。与此同时,福州市在开展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过程中,98%的图书馆能够采用通还体系和统采统编体系对文献资源进行利用。除此之外,2020年由总馆馆组织各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组织开展的业务培训高达12次,使得多数在2019年之前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的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目前已经能够满足相关规范和制度中对硬件设施的指标要求。[3]

4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启示

4.1加强对服务效能的提升力度

对于区级公共图书馆而言,无论总馆具有多强的资源优势,分馆和基层服务点提供的服务是否贴近群众,都必须加大对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通过对智能化数字服务、互联互通的资源整合、全民阅读丰富活动的有效利用,是特色服务、基础服务、理念服务有效结合,从而使读者具有的便捷化、多元化文化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4]

4.2加大推广和宣传的力度

想要提高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水平,首先要确保社会大众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保证读者被体系内开展的多元化服务所吸引。通过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有效提升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使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这也是目前我国各地区开展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目标。将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的分布地图进行有效绘制并分发给社会大众,使分馆开展的各项活动信息通过网络多元化的社交网络进行传递,将服务数据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公布。虽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广途径和宣传手段具有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元化,但依然需要各图书馆和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作为,主动展。[5]

4.3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主动投入到图书馆事业建设中,将社会力量引入到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中,能够有效实现共同建设、有效管理分馆和基层服务点、提高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业务范围,确保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各项操作具有较高灵活性和可行性。其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大众参与到图书馆外延服务项目的建设中,这样不仅能够对了解社会公众具有的实际文化需求提供帮助,而且还能使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6]

5结束语

根据以上针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有效建设途径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和详细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明确的了解,在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领域开展的相关工作中,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有效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改革目标之一。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中曾经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理念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立健全,确保公共文化的重心充分下沉,实现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目标,从而使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进一步提高,具有的覆盖面积有效扩大。通过加强对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有效建设,能够为我国社会基层群众享有均等、普遍公共文化服务机会提供保障。福州市通过加强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力度,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已经各地区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逐渐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依然有一些短板问题和不足之处存在于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但是相信通过不断朝着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必然能够使共享文化的硕果能够惠及到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杨雪萍,牛爱菊,刘兰.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宣传与推广路径——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6):100-103.

[2]林毅忠.数字时代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变革与发展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4):195-198.

[3]周美华,魏文杰.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补贴模式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20(03):139-141.

[4]金武刚,李国新.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J].图书馆杂志,2020(05):114-115.

[5]尚庄.我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03):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