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7:04:23

覆灭范文篇1

[关键词]明朝财政财务税收政策执行

财政状况是社会运行的晴雨表,能直接反映出政局的好坏。财政的恶化,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直至政权的丢失。从财政角度,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明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一、明朝的税种

税收是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明朝的税种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田赋,即土地税。中国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主,所以土地税也自然是税收的最主要来源,明朝也不例外。

明王朝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百废待兴,为此,朱元璋推出移民垦荒、大兴屯田、奖励垦田、减轻民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全国田赋粮由此而不断得到增加:洪武14年(1381年)为2610.5万石,至洪武26年(1393年)达到3278.98万石。田赋粮中的米麦,洪武26年将近2608.6万石,弘治时期(1488-1505年)为2679余万石,万历时期(1573-1620年)为2693.5万石。

与元朝相同,明朝的耕地分为官田与民田,官田约占全部土地的1/7,专指由无地少地的农民佃种的土地;民田则绝大多数为地主官僚所占有。田赋也分两税,按田亩计征夏税与秋税。具体税率为: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一勺=1/10合),民田减两升,为三升三合五勺。民田税轻,实际上于大地主有利,而对佃种官田的农民不利。这就使得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加大了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此外,明朝开国近70年后的正统元年起,规定全国税粮实行折银缴纳,粮四石折银一两解京,开始了田赋以银缴纳的变革。

(二)工商税收入。明朝主要的工商税收有盐税、矿税等。盐的生产主要以两淮为多,其次为两浙。盐政机关把灶户生产的盐收购过来,称为官盐,然后采取多种销售形式,如引法、开中法等。这种方式的食盐专卖,在实行初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食盐产销制度,盐务秩序也较好,所以官府从中获利颇丰。但是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商人贿赂官府,贩卖私盐,获取暴利,官府在盐课上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致使盐政弊坏。

矿税,是对金、银、铜、铁、铅、汞、朱砂、青绿等产品的课税。明初严禁采矿,所以矿税并不重要。但后来一方面由于矿产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对财货的追求日益热烈,使得征税一增再增。洪武年间银5000余两,永乐年间增至11万余两,宣德年间又增至13万余两,已达到洪武时期的27倍。至万历二十四年,诏开各处矿冶,并派宦官为矿监,到处勘察,勒索钱财,四处为害,人民怨声载道,终于激起民变。

除了盐税与矿税,明朝的工商税种还有很多,如里塌房税、门摊税、钞关税、渔税、工关税、海关税等。

二、财政政策的执行

(一)明朝的财政监督体制。明朝时期政府已经对财政税收进行了详细和严格的划分,有较为周密的制度安排。但字面上的诏书律令是否能顺利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可供使用的白花花的银子,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各级官员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当时的明朝统治者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设立了三大具有财政监督职能的机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户部十三清吏司。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由于明朝属于典型的封建帝国,因此这些财政机制都具有为君主集权服务的特征,各个监督机构之间,既有分工,也有交叉,财政监督落实到行政区域,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相互制约的监督网络。这些颇具成效的财政监督体制和政策促成了明王朝初期百年的繁荣和兴盛,也鲜明地显现了然而,明朝的财政监督体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明朝取消了隶属于刑部的独立财政监督机构比部,强化作为君主“耳目”的监察机构的财政监察与审计监督职权,与中央六部等机构一起直接向皇帝负责。这虽然有利于君主更直接更有效地掌控财政监督大权,却同时造成了极大的君主专制,本应自由的弹劾与稽核都必须经过君主的同意,否则很难有实效。这极大地降低了财政监督的效率,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君主大多懒于朝政,财政监督事宜不是落入阉党与少数大臣之手,就是根本无人过问。其次,缺少一个专业的、独立的国家审查机构,多层次交叉制约的监督机制虽强化了财政财务审查,但同时也造成机构重叠,职权混淆的弊端,很容易产生各方之间的纠纷。其三,财政监督机构内部人员匮乏。明朝后期,这一问题已相当突出。万历时监察御史应设110人,而实际只剩5人。整个统治阶层都处于极端腐败与混乱之中,如此的情形下,监督机构尚且不能自保,又怎么能有效地去行使其监督职能呢?

(二)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执行差异

从明朝的起运存留制度来看,中央财政在国家总财政中所占份额远远大于地方政府所占份额。在米麦等基本农作物方面,地方政府存留的食粮略高于起运中央的数量,但是在地方政府的起运中,还有大量的钞、绢、布、绒等。有学者通过对弘治15年的起运存留进行研究,得出二者的比例为:起运数额超过总数额的68%,存留仅占32%。

不难看出,中央过分注重朝廷利益,过分统揽财政大权,导致了地方财政的窘迫,也大大挫伤了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政策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消极征税,拖欠成风。据记载,苏松两府自万历14年至35年所欠金花48万两,布301万匹。由于地方连年拖欠,朝廷不得不全面大幅度地降低部分地区的税收。

三、明朝的财政支出

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初,崇祯皇帝做出了他十分难堪的一件事情,即颁布“罪已诏”,向天下臣民承认局势的糟糕及朝廷的失策。

其实,自万历后期张居正死后,财政状况就已经很难扭转,到天启年间,朝廷的财政更加恶化。崇祯即位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经济都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虽然明朝在税收问题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每年仅田赋一项就有几百万两白银的收入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好好加以利用,至少不会闹到最后人人无钱的局面,究其原因,明朝财政支出的不节俭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罪。自正德皇帝以后,明朝个个皇帝都极端不务正业:正德皇帝的胡闹可以说是历代少见,在太监的唆使下,做尽了皇帝本不该做的事情;嘉靖皇帝迷恋道教仙丹,大批幼女被逼入宫而不知所终,他自己也因为慢性中毒在晚年几乎成了一个怪物;万历帝自万历十三年起,就再也没有踏出皇宫一步,不理朝政,直到他驾崩被扛着去定陵,前后达三十余年之久;天启帝一心在宫中做木匠,任由魏忠贤之流在外面胡作非为。这样的一帮皇帝,自己玩乐以及纵容部下随心所欲挥霍的开支,无法估量。军费开支是财政开支中最大的一项。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先后用掉上千万两白银,其他的小敲小打,也动辄百万两。此后,辽东之战一发不可收拾,投入就如同无底洞。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军费开支也越来越大。

从以上明朝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明细帐不难看出,虽然无论是初期朱元璋,还是中后期的张居正,都推出过行之有效的财税政策,但由于各级政府执行不力或者统治者过分地集大权于一身等原因,影响了财政收入;明朝后期历任皇帝的昏庸荒唐和挥霍无度,加上军费开支的庞大,最终导致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摆脱困境,朝廷只能加征税收,这样做不仅杯水车薪,也更加剧了人民的不满,致使各路豪杰揭竿而起;没有钱粮,朝廷只能大欠军饷,士兵无法维持生活,不仅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哗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加上后金军队极强的战斗力,汇成了反明大起义的洪流,明王朝也最终被这股洪流所淹没。

参考文献

覆灭范文篇2

[关键词]明朝财政财务税收政策执行

财政状况是社会运行的晴雨表,能直接反映出政局的好坏。财政的恶化,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直至政权的丢失。从财政角度,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明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一、明朝的税种

税收是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明朝的税种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田赋,即土地税。中国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主,所以土地税也自然是税收的最主要来源,明朝也不例外。

明王朝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百废待兴,为此,朱元璋推出移民垦荒、大兴屯田、奖励垦田、减轻民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全国田赋粮由此而不断得到增加:洪武14年(1381年)为2610.5万石,至洪武26年(1393年)达到3278.98万石。田赋粮中的米麦,洪武26年将近2608.6万石,弘治时期(1488-1505年)为2679余万石,万历时期(1573-1620年)为2693.5万石。

与元朝相同,明朝的耕地分为官田与民田,官田约占全部土地的1/7,专指由无地少地的农民佃种的土地;民田则绝大多数为地主官僚所占有。田赋也分两税,按田亩计征夏税与秋税。具体税率为: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一勺=1/10合),民田减两升,为三升三合五勺。民田税轻,实际上于大地主有利,而对佃种官田的农民不利。这就使得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加大了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此外,明朝开国近70年后的正统元年起,规定全国税粮实行折银缴纳,粮四石折银一两解京,开始了田赋以银缴纳的变革。

(二)工商税收入。明朝主要的工商税收有盐税、矿税等。盐的生产主要以两淮为多,其次为两浙。盐政机关把灶户生产的盐收购过来,称为官盐,然后采取多种销售形式,如引法、开中法等。这种方式的食盐专卖,在实行初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食盐产销制度,盐务秩序也较好,所以官府从中获利颇丰。但是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商人贿赂官府,贩卖私盐,获取暴利,官府在盐课上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致使盐政弊坏。

矿税,是对金、银、铜、铁、铅、汞、朱砂、青绿等产品的课税。明初严禁采矿,所以矿税并不重要。但后来一方面由于矿产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对财货的追求日益热烈,使得征税一增再增。洪武年间银5000余两,永乐年间增至11万余两,宣德年间又增至13万余两,已达到洪武时期的27倍。至万历二十四年,诏开各处矿冶,并派宦官为矿监,到处勘察,勒索钱财,四处为害,人民怨声载道,终于激起民变。

除了盐税与矿税,明朝的工商税种还有很多,如里塌房税、门摊税、钞关税、渔税、工关税、海关税等。

二、财政政策的执行

(一)明朝的财政监督体制。明朝时期政府已经对财政税收进行了详细和严格的划分,有较为周密的制度安排。但字面上的诏书律令是否能顺利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可供使用的白花花的银子,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各级官员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当时的明朝统治者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设立了三大具有财政监督职能的机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户部十三清吏司。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由于明朝属于典型的封建帝国,因此这些财政机制都具有为君主集权服务的特征,各个监督机构之间,既有分工,也有交叉,财政监督落实到行政区域,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相互制约的监督网络。这些颇具成效的财政监督体制和政策促成了明王朝初期百年的繁荣和兴盛,也鲜明地显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然而,明朝的财政监督体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明朝取消了隶属于刑部的独立财政监督机构比部,强化作为君主“耳目”的监察机构的财政监察与审计监督职权,与中央六部等机构一起直接向皇帝负责。这虽然有利于君主更直接更有效地掌控财政监督大权,却同时造成了极大的君主专制,本应自由的弹劾与稽核都必须经过君主的同意,否则很难有实效。这极大地降低了财政监督的效率,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君主大多懒于朝政,财政监督事宜不是落入阉党与少数大臣之手,就是根本无人过问。其次,缺少一个专业的、独立的国家审查机构,多层次交叉制约的监督机制虽强化了财政财务审查,但同时也造成机构重叠,职权混淆的弊端,很容易产生各方之间的纠纷。其三,财政监督机构内部人员匮乏。明朝后期,这一问题已相当突出。万历时监察御史应设110人,而实际只剩5人。整个统治阶层都处于极端腐败与混乱之中,如此的情形下,监督机构尚且不能自保,又怎么能有效地去行使其监督职能呢?

(二)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执行差异

从明朝的起运存留制度来看,中央财政在国家总财政中所占份额远远大于地方政府所占份额。在米麦等基本农作物方面,地方政府存留的食粮略高于起运中央的数量,但是在地方政府的起运中,还有大量的钞、绢、布、绒等。有学者通过对弘治15年的起运存留进行研究,得出二者的比例为:起运数额超过总数额的68%,存留仅占32%。

不难看出,中央过分注重朝廷利益,过分统揽财政大权,导致了地方财政的窘迫,也大大挫伤了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政策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消极征税,拖欠成风。据记载,苏松两府自万历14年至35年所欠金花48万两,布301万匹。由于地方连年拖欠,朝廷不得不全面大幅度地降低部分地区的税收。

三、明朝的财政支出

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初,崇祯皇帝做出了他十分难堪的一件事情,即颁布“罪已诏”,向天下臣民承认局势的糟糕及朝廷的失策。

其实,自万历后期张居正死后,财政状况就已经很难扭转,到天启年间,朝廷的财政更加恶化。崇祯即位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经济都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虽然明朝在税收问题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每年仅田赋一项就有几百万两白银的收入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好好加以利用,至少不会闹到最后人人无钱的局面,究其原因,明朝财政支出的不节俭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罪。自正德皇帝以后,明朝个个皇帝都极端不务正业:正德皇帝的胡闹可以说是历代少见,在太监的唆使下,做尽了皇帝本不该做的事情;嘉靖皇帝迷恋道教仙丹,大批幼女被逼入宫而不知所终,他自己也因为慢性中毒在晚年几乎成了一个怪物;万历帝自万历十三年起,就再也没有踏出皇宫一步,不理朝政,直到他驾崩被扛着去定陵,前后达三十余年之久;天启帝一心在宫中做木匠,任由魏忠贤之流在外面胡作非为。这样的一帮皇帝,自己玩乐以及纵容部下随心所欲挥霍的开支,无法估量。军费开支是财政开支中最大的一项。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先后用掉上千万两白银,其他的小敲小打,也动辄百万两。此后,辽东之战一发不可收拾,投入就如同无底洞。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军费开支也越来越大。

从以上明朝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明细帐不难看出,虽然无论是初期朱元璋,还是中后期的张居正,都推出过行之有效的财税政策,但由于各级政府执行不力或者统治者过分地集大权于一身等原因,影响了财政收入;明朝后期历任皇帝的昏庸荒唐和挥霍无度,加上军费开支的庞大,最终导致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摆脱困境,朝廷只能加征税收,这样做不仅杯水车薪,也更加剧了人民的不满,致使各路豪杰揭竿而起;没有钱粮,朝廷只能大欠军饷,士兵无法维持生活,不仅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哗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加上后金军队极强的战斗力,汇成了反明大起义的洪流,明王朝也最终被这股洪流所淹没。

参考文献

覆灭范文篇3

新年伊始,××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平易近发出号召,要弘扬××精神,在农村打造“品牌文化”,培植夸姣家园。此举在全县引起强烈反映,一场钻研、进修、传布“品牌文化”的热潮在全县蓬勃兴起。笔者就此想揭晓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就教于宣教理论界的同业们。

“品牌文化”之由来

一九五八年,勤恳勇敢的××人平易近以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英雄气概,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元覆灭了血吸虫病,伟年夜翘楚得知此喜讯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辉煌诗篇《送瘟神二首》。从此,一个江南小县,因这首诗而立名全国。这首诗描画了××新旧社会两重天,赞扬了××人平易近的“送瘟神”精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就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掀开××的近代史,“春风品牌万千条”这是若干好多代××人平易近求之不得的夸姣愿望,可在旧社会,呈此刻我们面前的是满目疮痍,满目凄凉。血吸虫病的肆虐,加上反动统治者横征暴敛,造成平易近不聊生,人平易近糊口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平易近企盼解脱疾苦,可漫漫严冬,何时春会到?霹雷一声春雷响,驱走阴霾见苍天。在新中国的春景洗澡下,××人平易近如枯木逢春,呈现出勃勃朝气。在共产党的率领下,翻身作了主人的××人平易近,他们的力量获得了淋漓尽致的阐扬,这样的人平易近可以让高山“垂头”,可以令河水“让路”。他们是真正的“神”,真正的“舜尧”。所以,的诗句“春风品牌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写出了××社会主义培植的喜人气象,写出了××人平易近覆灭了血吸虫病后的精神面容。这种精神面容一向是××人平易近巩固××功效,培植夸姣家园的精神动力。经由近50年的积淀,它已经形成了××人平易近怪异的文化遗产,这个文化遗产若是要给以命名的话,把它命名为“品牌文化”是再适当不外的了,因为“品牌”这个词,经由的《送瘟神二首》这首诗的传布,使它与××人平易近有着不成朋分的联系,它已经成为××××文化的代名词。

“品牌文化”的内在

“品牌文化”本色上是××的××文化,它是××人平易近在××过程中缔造和培育的群众文化。它的焦点就是“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它的主要内在可归纳综合为:“布满朝气、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协调幸福”。

布满朝气。这是由“品牌文化”的价值不美观抉择的。××××文化的焦点价值系统就是“把人平易近群众的生命健康摆到登峰造极地位”。为了覆灭血吸虫病,各级率领干部和泛博医务工作者,身先士卒,加入灭螺年夜战,有良多人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为此献出了珍贵的生命。为了使得了血吸虫病的老苍生能获得实时治疗,不会因病至贫,党和政府按照老苍生的现实糊口状况,实施减免医药费等政策,而且把病房设在老苍生家里,病床由群众自己调剂解决,因陋就简,节约开支。同时对持久住院的病人还实施记必然的“工分”和贴息贷款。这可以说是我县实施得最早的对贫困群众的糊口保障法子。这种以平易近为本的思惟是“品牌文化”的主要理念,因为这种理念以尊敬群众生命财富为本,因而获得人平易近群众的拥护,能吸引泛博群众介入,能汇聚缔造历史的滔滔洪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文化”是布满朝气的文化。经由更始开放几十年的成长,它不竭吸纳时代精髓,现在已成长成为:一切以人平易近群众益处为重,一切以人平易近群众益处为先,一切以人平易近群众益处为年夜。把群众对劲过错劲,赞成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和磨练的最高尺度。

积极向上。这是“品牌文化”的主要特征。××××文化最具震憾力的是××人平易近决不向命运垂头的精神状况。据统计,××县在解放前30年间,因血吸虫病而衰亡的人数达29000多人,有42个村庄被杀绝,还呈现了良多“孀妇村”、“小组村”。“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确实是××那时现状的真实写照。面临如斯惨状,××人平易近并没有向命运垂头,他们依靠团结协作,发扬战天斗地的愚公移山精神,用最原始的手段(土埋灭螺、肩挑手挖)彻底覆灭了华佗也难医的血吸虫病,缔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事业。他们的豪举再一次证实,人平易近只有人平易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人平易近这种积极向上,不向命运垂头的精神,经由几十年的成长,吸纳时代的精髓,充实和完美其科学内在,现在成长成解放思惟、斗胆试探、脚结壮地、坚韧不拔等精神内核,它已经成为我们更始开放、崛起中争先的主要精神支柱。可见“品牌文化”是积极向上的文化。

健康文明。这是“品牌文化”的一个主要理念。××××文化中一个主要理念就是尊敬科学、尊敬自然纪律、尊敬经济纪律。××人平易近战天斗地也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在尊敬科学、尊敬自然纪律,充实阐扬人的主不美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去“战天斗地”,经由过程“战天斗地”,使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经由过程“战天斗地”,使人们的糊口情形、生态情形、出产前提获得了极年夜的改善和提高。健康和文明彼此依存,只有健康的、才是文明的,只有文明的才是健康的。同是,健康和文明只有成立在尊敬科学,尊敬客不美观纪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是以健康文明,是“品牌文化”的一个主要理念。这种理念经由更始开放几十年的成长,已形成××人平易近除陋习树新风,树立科学成长不美观,培植情形友好型社会等新的理念。可见“品牌文化”是健康文明的文化。

协调幸福。这是“品牌文化”的愿景。××××文化最初的方针价值就是覆灭血吸虫病,实现脱

贫致富。××人平易近懂得,不用灭血吸虫病一切幸福完竣都无从谈起,是以××人平易近把覆灭血吸虫病作为那时的奋斗方针和首要矛盾,当××工作和其他工作发生矛盾时,××工作要摆在第一位。正因为如斯正视××工作,不仅使我们覆灭了血吸虫病,而且使我们巩固××功效近半个世纪,让全国这面××红旗高高飘零。××人平易近深深懂得“春风品牌万千条”决不是上天赐赉的,而是××人平易近用勤恳的双手缔造的。是以××人平易近更懂得幸福的寄义,更珍爱幸福。经由更始开放几十年的成长,××人平易近追求幸福的理念,更为宽泛,更为完美。一方面经济要成长,另一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协调,即不仅要追求物质糊口水平的提高,而且要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把“协调幸福”作为××人平易近追求的成长方针。所以“品牌文化”是协调幸福的文化。

打造“品牌文化”的几点思虑

“品牌文化”是我们××的区域文化,同时也是××的主流文化,它浮现了××人平易近的焦点价值不美观。打造好“品牌文化”,不仅可以晋升××的知名度和××人平易近的精神面容,而且对××的经济社会成长可以供给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那么若何打造“品牌文化”?

第一,党委要正视。实践证实,文化和经济这两项工作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成。打造“品牌文化”是××实现富平易近强县,周全培植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成长不美观、构建协调新××的主要内容。各级党委要把它作为一项管辖全局性的工作来抓。一方面要挖掘“品牌文化”的科学内在,不竭吸纳时代精髓,提炼新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要鼎力宣传、弘扬“品牌文化”的精神本色,使之成为××人平易近的焦点价值系统,为××的经济社会成长供给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二,政府要主导。政府要把“品牌文化”渗入到××经济糊口的每一个细胞,让它指引经济成长并作为价值尺度,使它和经济互动,实现××经济的更快更好成长。

覆灭范文篇4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

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改良思潮与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国共两党的抗战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

派的产生和发展

覆灭范文篇5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

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改良思潮与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国共两党的抗战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

派的产生和发展

覆灭范文篇6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

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改良思潮与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国共两党的抗战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

派的产生和发展

覆灭范文篇7

《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三节)

【课型】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解放军突进中原;辽沈、淮海、平津大三战役的胜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国民政府的覆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

思想教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的成功对于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从此结束。

3.通过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及三大战役胜利原因的思考,培养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和各种救国方案的实施结果,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提高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概括历史问题和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中国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教学设备】

硬件:SW-EO3型多媒体电脑辅助语言教学系统;数字摄像镜头;打印机。

软件:“巨人集团”多媒体中学教育软件(历史)光盘。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通过教学系统考试功能,打开考题文件,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屏幕上显示的考题在5秒钟内按下各自的答题选择键)

1.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时间?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3.解放区军民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4.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5.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哪两个?(测试完毕,由系统自动处理,用打印机输出每个同学的测试成绩。)

教师简评: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这一年间,解放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已陷入孤立的困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了解人民解放战争中第二年、第三年战争形势。

讲授新课:(切入授课系统,打开教学光盘,进入新课子目。)

一、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屏幕显示,学生通过耳机收听光盘旁白、配乐音效及老师讲解。)

1.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经过一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反攻的突破门选在哪里呢?

(A)陕甘宁(B)山东(C)中原

(利用数字摄像机,将课文中《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史料输入电脑屏幕,引导学生分析,并完成上面选择题。若选择错误,电脑会自动提示错误原因。)

(点下页图标,进入下一页。)

A.三军配合

1947年6月底,、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反攻的序幕,他们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解放区。(旁附“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区”照片)

(点下页图标)

陈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开辟了豫陕边解放区。(下附“太岳兵团强渡黄河”照片)

、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向鲁西南出击,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下附“陈、粟率军向豫皖苏地区进军”照片)

(点“看地图”图标,显示“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战场形势,引导学生思考:中共中央为什么选定中原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

(切入播放电影系统,插播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中挺进大别山片断。返回授课系统,点下页图标。)

B.两冀牵制

西北解放军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的军队北上;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调向海边,

C.其他解放区的反攻

(看图片)华北: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

(看图片)山东:谭震林率领华东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胶东的进攻;

(看图片)东北:、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

(看图片)西北:、指挥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点下页图标)

2.三大战役

经过第二年的战略进攻,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兵力迅速增长,装备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士气低落,被迫退缩于大城市。

敌我力量变化情况项目1946年7月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130万人280万人国民党军队430万人365万人

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

(点“看图片”图标,显示“三大战役形势图。)

下面分组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A.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B.淮海战役是如何“中间突破”的?

C.为什么北平的解放要采取和平的方式?

D.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切入“组会议和小组示范系统”,全班八组分工,组内通话讨论,教师可监听各组讨论,并选组向全班示范。)

三大战役里,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里,广大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作出了巨大贡献。

(用数字摄像机将教材《三大战役简况》表格及《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表格摄入电脑屏幕)

(点“看图片”图标,“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前线”照片)

二、将革命进行到底

1.发出求和声明

(用数字摄像机摄入“在1949年元旦发出的求和声明“史料,要求学生分析其真实目的是:企图利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

(回主页面,点下页图标)

2.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他还提出了胜利后党的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作风等方面的注意事项。这次会议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准备,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下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的照片,旁白介绍报告内容。)(点下页图标)

3.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

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1949年初,内外交困,被迫下台。桂系李宗仁任代总统,他表示愿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并派张治中率团赴北平谈判。

(旁附“张治中赴北平谈判”照片)

从4月初开始,经过十多天的磋商,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交给国民党一方。但国民党政府于4月20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彻底暴露了其假和平、真备战的丑恶面目。(下附“国共北平谈判”、“国内和平协定”照片)这样,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就被彻底揭穿了。

(点下页图标)

4.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在、邓小平、等指挥下,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战线上,兵分三路,强渡长江。

(点“看图片”图标,显示“渡江作战示意图”;点“录像片断”图标,演播《渡江战役》史料片断。)

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军队。5月27日,解放上海。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大陆基本上解放。

(点“录像片断”图标,演播“攻占伪总统府”录像资料。)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旁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场”照片)

2.会议主要内容

A.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选举了中国人民政府主席及副主席:(点“看图片”图标,显示“主席及、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副主席在政协会议主席台上”的历史照片。)

C.确定了国旗、国徽、国都;

国旗:五星红旗;

国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点“看图片”图标,显示“五星红旗”和“国歌歌谱”照片,并响起庄严的国歌旋律。)

首都:北平,并将北平改为“北京”。

D.在天安门前建造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试比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切入“组会议和小组会议示范系统”,全班八组组内通话讨论,教师可监听各组讨论,并选组向全班示范。)

小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

“标志”——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推翻”——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

“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了。

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思想的理论指导;

C.走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开展武装斗争;

E.组织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着重分析: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为什么“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覆灭范文篇8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城市建设也有严格的规则。《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因此,西周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逐渐形成并传承后世。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战争的频繁以及筑城与攻守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高潮。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既有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的周代城制,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王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在城市建设上提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理念,从思想上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此后2000多年,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型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存在的。然而,《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却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且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历经三千多年,非但不衰,反而不断发展,受到越来越严格地遵崇。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元、国土广袤、气候复杂,又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形成了多元的规划思想,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周代王城制度竟然拥有如此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据笔者多年学习与思考,大抵有以下原因。

二、问题的分析

1.中华文明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

根据侯仁之院士考查,三千年以前,在黄河两岸,即今天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拥有大片原始森林,气候湿润、土层深厚、植被茂密、平原广布、湖泊众多,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最适宜条件。这里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两千年前,长江流域逐渐得到开发,这又是一片农业的沃土。虽然,整个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与农耕文化一直缓慢发展与进步,但经济与文化始终没有突破对这片土地的深深依赖。几千年来,农业一直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主要手段。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

周代幅员辽阔,而在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为实行有效统治,维持表面上大一统的局面,分封制便应运而生,为加强周天子权威,建立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而王城制度则是这套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在城市建设上的主要体现。

2.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立中央帝制,实行郡县制,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帝国的统一,但是,秦朝很快灭亡了。秦朝以法治国,残暴异常,这固然是它迅速覆灭的主要原因,但是始终没有在文化和道德上解决秦氏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这恐怕是秦朝快速覆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汉承秦制,以黄老治国,依然没能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也不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也无力对强悍的匈奴实施强有力的打击,仅以和亲维持表面的和平。故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思想。这不但使得汉朝刘氏江山的统治合法,而且也极大地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凝聚成强大的国家实力并最终歼灭了匈奴。汉秦以后,隋唐虽然在政治制度上有重大创新,但是依然基本上遵循了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皇帝固然需要法家权术,以驾御臣下,但是皇权专制只有披上儒学的道德外衣才能长久与合法。可以这样说,要维持帝制,就必须用儒学,而儒学的成功运用是中央集权帝制之所以维持2000多年的重要原因。转3.广袤的国土

数千年来,大一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而大一统意味着国土的广袤。尤其是从秦朝开始,中国的国土异常辽阔,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有所扩大,而落后的农业经济,落后的管理技术与交通技术始终是维护广袤帝国统一及实施有效统治的软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实行有效统治,只有推崇儒学,而周代创立的王城制度就是儒家礼制在城市建设上的具体运用,正好可以和儒学完美配合,一起来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服务。农业文明在战争能力上是先天不足的,而我们的北方,数千年来一直有武力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时刻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实行中央集权与加强儒家文化,才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保持强大的国力以抵御北方强敌。

4.绵延三千载的儒学

在西汉武帝时代,中央政府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最适合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和加强中央集权,《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在城市建设上的具体体现。从此,儒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统治。体现与维护礼制的周代城制也就一直受到遵崇,并得到不断发展和丰富。“天子居中、坐北面南、中央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这些体现礼制思想的城市建设制度,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得到越来越完美的展现,这正是儒学不断深入人心的表现,也是彰显礼制,强化皇权的需要。甚至地形复杂的南京皇城都绝不能免俗。非但首都,在整个北方和南方的平原地区,这个思想也得到严格遵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学说产生的主要土壤,国土的广袤和北方的强敌也迫使我们不能放弃中央集权和儒家学说。农业经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和儒家学说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它们之间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一破皆破、一强皆强、生死与共!只要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没有发生革命性的突破与进展,政治制度就不会发生变革,儒家文化就依然会是中华民族的统治思想。所以周代创立的王城制度就只能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而决不会动摇。

这正如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者芒福德所说:城市规划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问题。当然这里也有一个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因素,但它们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始终只是处于配角的地位,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

[摘要]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这是周代王城制度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的主要基础。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没有发生动摇以前,周代的王城制度就不会衰落。本文就周代王城制度何以持久这一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健词]中央集权儒家学说农业经济宗教礼法周代王城制度

参考文献:

[1]金经元.芒福德和他的学术思想.国外城市规划,1995,(1):51-55.

[2]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35-41.

[3]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覆灭范文篇9

1925年,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在形成高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震动中外。全国正处于北伐进军前夜,北洋军阀政府面临覆灭。北京发生女师大事件(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已作介绍),这里可着重提一下:女师大学生的斗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初步胜利,反动校长杨荫榆被撤职,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被迫下台。当时以胡适、陈源(陈西滢)为骨干的现代评论派,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宣扬“公平”“正当”“和平”“稳健”的中庸之道,实质上是反对人民群众的革命,为反动势力帮忙。而林语堂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这篇文章与现代评论派的反动言论是基本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写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和现实的阶级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中庸之道,明确地提出了革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应该采取的原则、策略、方法,号召人们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把革命进行到底。

作者在论证“痛打落水狗”这一中心论点时,先摆出敌论,从批判对方的论点、论据入手,从正面到反面,从历史教训到现实斗争,从理论到事实,正反对照,破立结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总结,指出一味姑息坏人,中国将永远沉沦在黑暗中。

覆灭范文篇10

每年10月10日关于辛亥革命纪念节日的由来历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1894年11月于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次年初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开始开展反清武装斗争.随后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用书刊大力宣传爱国和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1905年8月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革命党人积极联络海外爱国华侨,运动国内会党和新军,在中国西南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