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1:39:02

腹壁范文篇1

【关键词】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负压引流个体化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2%~11%。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发生切口积液、积血、感染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9年5月诊治腹壁切口疝31例,对其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理,以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现象的发生,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35~74岁,平均60岁。本组大切口疝8例,巨大切口疝2例,疝环最大距离均在5cm以上,其中1例达10cm。31例中无复发性切口疝。

1.2材料

采用美国“美外”,意大利“善释”及国产“华立普”提供的聚丙烯单丝编织的不可吸收材料。

1.3手术方法

均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根据2001年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制定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1]的建议,常规手术修补,术中适度分离缺损区域,妥善放置并固定补片,低功率电刀严密止血,皮下常规放置负压闭式引流管1-2根,并保证闭式负压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术后于切口上方加与分离区域形状、大小相当的小枕(内装小米,厚度以完全覆盖分离区域,放置后略高于周边皮肤为佳),并以多头腹带加压包扎固定。严密观察引流情况,直至引流液少于5ml/d时,方可拔除引流管,没有具体时间表,完全依病人情况,个体化决定。术后同时予以2代头孢以上或奎诺酮类抗生素3-7天,并注意体温变化及经常查看伤口,保证引流管路的密闭与通畅。各病例均无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等现象发生。

1.4结果

1.4.1术后引流管放置无需规定放置时间,完全依据引流量决定。在放置期间,只要注意引流管的观察护理,保持引流管的密闭和通畅,完全可以避免因引流管而引起的感染的发生。1.4.2术后予以适度加压,特别是用与分离区域大小相当的小枕加压切口,对于增强引流效果有确切的作用。

1.4.3术中尽可能避免使用电刀,如必须使用,也尽可能选择最低有效功率,以减少对周边组织的损伤。

1.4.4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基础护理同样重要。

2讨论

2.1关于手术术中分离区域要适当,能够常规妥善放置补片即可,不宜过大或过小游离疝周组织。术中减少电刀的使用,止血时,应先以纱垫压迫止血,若压迫止血无效,使用电刀时也尽量使用低功率(40W以下),且应选用点凝,以防止电刀功率扩散而导致周边组织损伤,发生术后皮下脂肪液化等情况,影响手术效果。本组在手术过程中全部遵循上述原则,为术后的良好恢复奠定了基础。

2.2关于引流术后要常规放置负压引流,并注意保持引流管道的通畅、无菌和密闭。一般认为,视引流量决定拔管时间,不宜超过72小时[1]。但笔者认为,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做到个体化引流,即引流管拔除的时间依引流物的多少决定,而不能仅以放置时间来决定。一定要等到引流液少于5ml/d后,方可拔出,期间要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工作,防止感染、脱落、漏气、堵塞等情况的发生,并注意勤于检查伤口。本组病例中,最长1例引流时间长达12天,其原因系该患者脂肪层厚达7cm左右,且腹壁缺损严重,约7×7cm,最短1例于术后第2天拔除。

2.3关于加压术后于切口上方置与分离区域大小相当的小枕,对于术后恢复同样重要。适度加压包扎可以避免因分离过大导致的死腔,以及因负压管吸引范围有限而造成的死腔,从而弥补单纯负压引流的不足。我院曾有1例因未加小枕而致的分离区远离引流管部位积液,经反复穿刺抽吸、抗炎等处理后方痊愈。加压要适度,过分加压会导致加压区域的组织坏死,反而造成切口难以愈合的情况。而加压不足则无法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同样可能造成术后切口的积液。

2.4关于术后其它处理术后抗生素的使用及基础护理同样重要。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确保氧供,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加强拍背护理,防止肺部感染。术后还要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增加腹肌的收缩,通过肌肉的挤压作用排出创面内的积液;另一方面,起床活动后,切口内的渗出液易向低处聚集,从而有利于引流;第三,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一旦肠道功能恢复,要早期进食,增加饮食营养,以利创面愈合。

腹壁范文篇2

【关键词】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在老年病人及多次手术病人,发病率均2%~10%[1],而应用传统的手术方式修补切口疝,术后复发率高达30%~50%[2]。本院在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腹壁切口疝病人32例,均采用生物合成网片腹膜外进行修补,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36~73岁,平均60.5±11岁。既往手术史:胃癌12例、结肠癌11例、阑尾病变4例、胆道病变5例。腹壁切口疝环直径5~24cm,平均11.6±6cm。腹壁切口疝发生距离首次手术时间3~12个月,平均(3.5±4)个月,其中7例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首次手术切口:经腹直肌切口8例、正中切口15例、右侧肋缘下切口5例、右下腹麦氏切口4例。应用生物合成材料:丙烯补片(ProleneMesh,Bard公司生产)。

1.2手术方法

术前30min常规应用抗生素。11例采用硬膜外麻醉、21例采用全身复合麻醉。手术时由原切口切除皮肤瘢痕,充分游离皮下组织,显现疝环并充分解剖出疝环全层与腹壁的关系,直到疝环边缘,并向外游离>5cm,直至腹直肌或腹壁肌的腱膜层。仔细游离疝囊,显露缺损边缘,根据疝环大小切除疝囊壁,丝线缝合壁层腹膜闭合疝缺损。依据缺损大小修剪一相称的网片覆盖于该缺损处,补片疝缺损缘>3cm,用单股0号不吸收线在补片的边缘做连续缝合,使补片平整地贴在腹壁肌的腱膜上,再将疝环边缘的坚强组织与补片间断缝合固定。彻底止血后,最后在网片外层置放皮片引流或负压引流管,逐层关腹。

2结果

临床转归无术后死亡病例。患者手术时间1.5~2.5h,平均2±0.5h。术后住院6~10d,平均8±1d。术后发生切口下积液3例,经敞开引流后愈合;肺部感染2例,经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36~48个月,无1例复发。

3讨论

腹部切口疝的形成主要有全身、切口局部和医源性3方面因素,包括内科原疾病、过度肥胖、切口感染、修补材料和缝合技术等[3]导致腹壁肌肉萎缩,腹壁组织对抗力减弱,腹壁缺损面形成。腹壁疝一旦形成,很少有自愈的可能。单纯采取直接缝合修补切口疝时,腹壁张力大,而且修补后复发率高[4]。因此选择合适的切口疝修补方式、材料、手术时机和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术后复发率的关键。

作者采用Prolene网片对腹壁切口疝腹壁缺损进行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手术时机的选择对切口疝修补成功与否至关重要。(1)对无切口感染史的病人,建议在切口愈合后3~6个月行修补手术;(2)对有切口感染史的病人,建议在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1年行修补手术[5];(3)已接受过采用修补材料行修补手术感染的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1年以后再修补;(4)伴有污染创面的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直接缝合修补。创面污染不重,可在充分术前准备下采用聚丙烯网片修补,不宜使用聚四氟乙烯及其复合材料修补;(5)急诊手术时,原则上不同时使用不可吸收材料修补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过早或术前准备不足极易使残存感染再次发生,致切口疝复发,手术失败。

正确的围术期处理对预防切口疝复发的关键。术前对于存在导致切口疝发生的合并疾病,应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在术前改善病人全身状况,消除疝促发因素。对健康状况恶化和经准备后无改善者,不能手术。对于需要植入生物材料者,术前是否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仍有争议,作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需术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1)巨大切口疝,修补时要分离的创面大,手术时间长。(2)既往切口感染Ⅱ期愈合和切口裂开重新缝合者,切口内可能有细菌残留。(3)糖尿病病人。术后1周可在床上适当活动,1周后可下地行走。生物材料加固腹壁后1个月内尚未能获得最大的抗张力作用,因此术后最好腹带加压束扎2周,后继续用腹带2~3个月。术后6个月属结缔组织修复愈合期,故在此期间应禁止所有体育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参考文献】

1李基业,黎沾良.腹壁切口疝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116~118.

2ManninenMJ,LavoniusM,PerhoniemeVJ.Resultsofincisionalherniarepair:aretrospectivestudyof172unselectedhernioplasties.EurJSurg,1991,157(

1):29~31.

3代绍武.73例老年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5):46~47.

腹壁范文篇3

1988年Stark首创的剖宫产术受到了妇产科医生的推崇和应用。作者对这一新术式进行多项指标的临床观察,并进行追踪随访,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在本院分娩孕妇共8500例,其中初产妇剖宫产1700例,将受术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新式剖宫产510例,年龄23~38岁,中位年龄28岁。B组: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1190例,年龄23~37岁,中位年龄27岁。对两组患者术后追踪随访至2006年4月,观察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时腹腔粘连的情况,其中A组再次剖宫产72例,B组再次剖宫产121例,两组剖宫产指征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72例再次剖宫产,其中距第一次剖宫产≤3年剖宫产9例,>3年63例;B组121例再次剖宫产,其中距第一次剖宫产≤3年剖宫产14例,>3年107例。

1.2手术方式

A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式,取耻骨联合上3横指切口,切开皮肤,裁开筋膜,撕拉式钝性分离脂肪层,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切开2~3cm横切口,左右撕开子宫肌层约10~12cm,胎儿胎盘娩出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全层,不缝合腹膜,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3针。B组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取下腹正中线纵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长约15cm,裁开筋膜腹膜,子宫下段横向剪开膀胱腹膜反折,并下推,在子宫下段肌层正中横切2~3cm,向两侧撕开10~12cm,胎儿胎盘娩出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和膀胱腹膜反折,1号丝线连续缝合腹膜,7号丝线间断缝合筋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

1.3观察指标

对二次剖宫产的患者,进行术中术后观察,记录每例手术时间、娩胎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起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切口疼痛、产褥病率,术中主要观察开腹时粘连、子宫破裂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第1次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A组各指标均优于B组(P<0.01或P<0.05)。表1两组产妇第1次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略)

2.2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情况比较

见表2。除腹壁切口血肿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再次剖宫产两种术式比较(略

3讨论

新式剖宫产术的优点:新式剖宫产采用Jool—cohen切口,该切口与下腹皮肤张力一致,缝合时对合准确,愈合后瘢痕纤细,该切口的位置远离锥状肌,且不缝合腹膜,具有手术时间短、术时损伤少、术后切口疼痛轻、产妇下床活动早、肛门排气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的优点:腹壁切口瘢痕纤细,再次手术时均按原切口原方式通过腹壁各层,不需切除原瘢痕,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术后切口疼痛轻。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肛门排气时间、起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A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时作者发现腹壁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A组与B组(对照组)比较,切皮至娩胎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褥病率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至3个月,B超检查子宫内切口均愈合佳,无晚期产后出血发生。

本资料第一次采用新式剖宫产在再次剖宫手术的病例中,见到子宫与腹膜有粘连8例,其中疏松粘连7例,致密粘连1例;对照组再次手术病例中,子宫与腹膜粘连12例,其中疏松粘连10例,致密粘连2例。腹腔内粘连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温济英等[1]的报道一致。根据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生盆腔粘连的原因是腹腔缺血、局部组织坏死、异物刺激,主要缘于腹膜的牵拉和缺血[2]。新式剖宫产术虽无缝合腹膜造成腹膜异物反应,但钝性分离腹膜却造成腹膜的损伤,由于手术中多种操作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热损伤均可导致组织缺血,从而引起粘连的发生。

第2次剖宫产术中发现不全子宫破裂A组和B组各有1例。两组发生子宫破裂者均为2年以内的剖宫产且术后子宫内切口愈合欠佳者,说明新式剖宫产一层式缝合不影响子宫内切口愈合。

本资料新式剖宫产术式术后出现腹壁切口血肿3例,而B组未发现,可能是由于新式剖宫产术式采用撕拉式进腹,拉断肌肉的营养血管,而术中未发现,导致术后腹壁切口血肿形成。

总之,新式剖宫产术后恢复比传统剖宫产快,第2次手术仍可采用原术式,而且新式剖宫产因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切口张力低,切口美观,术后疼痛比传统剖宫产少,可以不用镇痛泵等优点。但第2次剖宫产术时,如前置胎盘、宫口开全而产程停滞、胎盘早剥等急诊行剖宫产时,由于第1次新式剖宫产下腹横切口瘢痕形成,弹性差,娩胎相对困难,而且术中容易出血,出血多时缝合困难;传统剖宫产术野清晰,子宫容易托出,能达到准确缝合,从而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因此,作者认为,第2次剖宫产术前估计经原横切口手术有困难时宜改纵切口为好。

【参考文献】

腹壁范文篇4

【关键词】新式剖宫产再次剖宫产粘连

新式剖宫产是1988年以色列的star医生对下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改进[1],采用joel-cohen的开腹方法及独具风格的关腹方法,使剖宫产手术取得了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少、术后恢复快的好效果,很快在全世界推广。我院自1997年底开展新式剖宫产以来,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近年来,我院剖宫产术较多,再次剖宫产的数量随之增加,为探讨新式剖宫产术远期影响,对我院再次新式剖宫产与同期再次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比较,旨在寻找危害小的剖宫产方式,以期改良手术方式,减轻或者减少手术并发症。

1资料

1.1一般资料对象选择1998~2005年间在我院首次行剖宫产手术,本次亦在我院产前检查并分娩152例单胎妊娠孕妇,70例前次行新式剖宫产者为观察组,72例前次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下腹部纵切口)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26.83岁;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27.18岁。两组患者在孕周、剖宫产间隔时间、第一次手术指征上均相近,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采用沿原手术疤痕开腹,修剪皮肤层疤痕,逐层切开腹壁各层,打开腹腔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或子宫体部剖宫产加绝育术。

1.3观察指标开腹入腔时间及手术总时间,开腹出血量及术中总出血量,用负压瓶吸取测量法及纱布称重法(1g相当于1.05ml);术中观察切口与腹直肌、腹膜、大网膜、膀胱等粘连情况、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等指标进行统计比较。术后对术后体温、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等进行比较分析。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妊高征、合并阑尾炎、腹壁疝、胎膜早破、术中行其他脏器切除、多次阴道检查和患有遗传性疾病者为排除。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V2。

2结果

2.1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两组开腹时间、开腹出血量、手术总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总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术中情况比较(略)

2.2两组术中粘连情况比较两组形成粘连的组织有前鞘、腹肌、腹膜、肠管、膀胱、大网膜,观察组因剥离腹肌范围大,腹肌与前鞘、腹膜、子宫前壁、网膜等粘连严重,使开腹难度增加。观察组腹肌粘连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下腹部粘连情况及子宫愈合情况比较(略)

2.3两组术后情况比较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术后情况比较(略)

3讨论

3.1新式剖宫产采用joel-cohen的开腹方法,开腹时皮下脂肪采用撕拉方式,钝性分离腹腔,子宫肌层2层缝合,不缝脏、壁层腹膜,关腹时皮肤、皮下脂肪全层2层缝合,整个切口仅缝合3针,整个术式具有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拆线早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产科病情急、变化快,需快速终止妊娠娩出胎儿的特点,得到了医患双方广泛认可[2]。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开腹时间、粘连程度以及术后排气时间作了比较,差异显著,对再次剖宫产增加了难度,时间延长,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风险大,特别是对急诊,如胎儿宫内窘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先兆子宫破裂等,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出胎儿,给手术造成一定困难。

3.2本文结果表明,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剖宫产术再次手术术中观察子宫愈合情况,术中总出血量,再次剖宫产术后体温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腹壁解剖层次较清,粘连程度较轻,观察组腹直肌与前鞘及腹膜的粘连比较严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中发现观察组开腹时,腹直肌前鞘、腹肌、后鞘及腹膜常紧密粘连,解剖层次分不清,分离困难,常需要锐性分离,有时需切断两侧的腹直肌,导致出血增多、进腹时间延长。观察组开腹进腹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由于粘连严重,分离操作多,术后排气恢复慢,二次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观察组切口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产妇住院天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新式剖宫产较传统剖宫产在再次剖宫产术中难度增加,但术后切口并发症少及住院天数少,降低了患者的费用,所以可以选择性行新式剖宫产术,术中尽量避免腹肌拉断及损伤,彻底清洗腹腔及切口,用可吸收肠线缝合脏、壁腹膜,恢复解剖层次减少粘连,为第二次手术创造条件。

3.3新式剖宫产未缝合脏、壁腹膜,裸露的组织粗糙,便于腹膜爬行前就可能粘合,大网膜常趋于保护创面,导致腹壁与大网膜、宫前壁形成粘连[3]。本文对传统剖宫产组腹壁解剖层次较清,粘连程度轻,开腹时间、开腹出血量、24小时排气恢复快,切口感染比较有显著性意义。因此,笔者认为新式剖宫产较传统剖宫产在再次手术开腹难度增加,时间延。因横切口不利于探查腹腔内脏器,术中操作困难。近几年剖宫产率的盲目剧增,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不努力遏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需引起重视[4]。妇产科医生在做手术时要减少腹腔内不必要的干预和操作,减少组织的创伤,保证组织的血供,避免体内异物产生,将手术的创伤减少到最低[5]。笔者认为,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术适应症,提倡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术率,以期改良手术方法,选择术式,缝合腹膜,为下次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彦彦,主编.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23.

[2]沈红玲,任芬若,李红雨,等.剖宫产术对再次妇科手术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0):616.

[3]李佳倪,高素清.新式剖宫产与盆腔粘连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0):630.

腹壁范文篇5

1.1方法

1.1.1治疗方法

经常规消毒处理后,铺设无菌巾、敷料,在患者脐下缘行1cm左右的弧形切口后建立人工气腹,将10mm的Trocar针置入后放置腹腔镜,探查患者的腹腔和胆囊情况,在剑突下3cm部位放置Troca(r10mm)穿刺。在患者的右腹前线在右锁骨线下2cm或右腹前线部位穿孔,将5mm的刺锥置入,穿刺后进行穿孔手术治疗。

1.1.2护理方法

对照组3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依据相关标准手术程序进行;观察组3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术前准备:术前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帮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绪,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并能够积极的配合手术的进行。术前12h禁止患者摄入食物,术前6h禁止患者饮水,并做好手术前夜的清洁和灌肠处理。术前1d访视患者,注意患者的症状情况,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具体流程以及手术室的大体布局。指导患者了解腹腔镜手术,并鼓励患者积极的面对治疗。(2)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如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及时将术中出现的污物清除,保证手术医师的视野清晰,将术中切下的标本保存好。(3)术后护理:术后将患者缓慢送入病房,并认真清点手术室中的设备和仪器。妥善固定患者引流管,注意观察患者引流管的颜色和量。当患者发生并发症时,在给与并发症干预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安慰患者不要担心和害怕,消除患者存在的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病症的信念,帮助患者能够以乐观积极的状态接受治疗,从而起到改善临床治疗效果的作用。

1.2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症状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体温、呼吸等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异常反应发生,且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

1.3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疼痛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取我院自制满意测评量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其中非常满意为评分高于90分,基本满意为评分在70~89分,不满意为评分低于70分;其中护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二者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无论是手术时间还是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疼痛分级比较

两组患者经临床评估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治疗方式,在医疗技术逐渐进步的同时期治疗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并在临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操作方式为在患者腹部的不同部位行直径为5~12mm的小切口,并经由切口将摄像镜头、手术器械等置入,探查患者腹腔环境以及各脏器,将其以图象的形式反应出来,临床医生通过对所获取的图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决定选择的手术操作以及使用的操作器械。腹腔镜手术中所采用的腹壁戳孔取代了腹壁切口操作,显著的减少或避免了操作中对神经、血管和肌肉等造成的损伤,无术后切口疝或腹壁薄弱的现象发生,不会因术后肌肉瘢痕而影响正常运动,也不会发生优于腹壁神经切断而导致的机体麻木。

腹壁范文篇6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根据欧美国家的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1]。腹股沟疝通常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斜疝最常见,约占腹股沟疝的95%[2],男性患腹股沟疝多于女性,但股疝多发生于女性[3]。腹股沟疝临床表现典型时,诊断明确,但有时由于临床查体的疏忽与检查方法不当以及疝形成初期时肿块不明显,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漏诊,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Macvay和Shouldice,并相继产生了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腹股沟疝的诊断

1.1首先要熟悉腹股沟疝门的解剖因为疝只发生在解剖薄弱的腹壁处,而腹股沟区解剖学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再加上后天病理性损害因素,如腹压增加、营养不良等,疝极易发生,凡在该区域出现的肿块,都要考虑到疝的可能。

1.2其次要系统询问病史由于腹股沟疝平时往往表现为腹股沟区若隐若现的肿块,医生往往为局部肿块所吸引,忙于做理学检查,并由此获得诊断,却忘了详细询问病史。病史对婴幼儿和老年人更为重要,前者由于检查时啼哭、腹紧,不易进行,从母亲处可以得到较好的启发。老年人病程长,疝所在区往往慢性发炎,疝环周围组织松弛,疝内容物易与疝囊发生粘连,成为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病史可加以澄清,也可以解释如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尿频、尿痛等临床症状。

1.3必要的常规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和手法回纳。腹股沟疝病人检查一律先采取站立位,显露整个腹部、腹股沟区,双侧进行比较,应注意双侧的腹股沟疝是多见的。腹股沟疝的肿块常位于耻骨结节上方,若阴囊内有肿块,首先检查肿块四周,特别注意的是其上缘,是否与其他边缘一样界限分明,能摸到一条正常的精索,反之肿块属阴囊内病变,如睾丸鞘膜积液;如肿块上缘不“断”带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则应先拟诊疝为妥。其次是做咳嗽试验,检查者手紧按肿块,令其用力咳嗽,如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加,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这是疝的一大特点,然后是做手法回纳,医生站在病人肿块侧,一手扶住病人的背腰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于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以便作手法回纳。手法回纳也可在病人平卧位进行,婴儿疝可趁熟睡时回纳。多年疝的存在常致已有粘连的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只能回纳部分疝块。

1.4辅助检查

1.4.1X线平片适用于嵌顿性腹股沟疝,站立位时可显示:肠胀气、阶梯状气液平等肠梗阻征象。

1.4.2疝囊造影术对于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筛选隐匿性腹股沟疝具有非常实用的诊断价值,其敏感性100%,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93%,无假阴性[4,5]。但要注意疝囊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盲目穿刺可致腹直肌或肠壁血肿,甚至引起腹痛而需手术探查。

1.4.3B超检查对疝的诊断亦有价值,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疝内容物的血供情况、血流速度,以了解有无绞窄和坏死。Hsu-Chong[6]总结诊断腹股沟疝的标准:(1)筋膜缺损;(2)疝囊内可见蠕动的肠袢;(3)当增加腹压时,疝囊突出和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疝囊可以缩小。测量腹股沟管的直径(≥4mm),特别是用力咳嗽时,腹股沟管直径增加(≥2mm),可以提示腹股沟疝[7],超声诊断疝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92.7%、81.5%~96%[8,9]。Babkova[10]报道超声诊断斜疝准确度为84%,直疝准确度为96%。对于长期腹股沟区疼痛而没有发现疝出的病人,超声可为最有效的诊断方法。Orchard等[11]人证明了腹股沟区超声对持续腹股沟区疼痛病人诊断的有效性。超声还可通过确认疝口的位置、疝囊突出途径以及腹壁下血管与疝囊的关系,从而区别直疝和斜疝。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观察腹壁下血管和疝囊的关系区别直疝和斜疝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86%[12]。有研究证明疝囊内大量的液体、疝出的肠壁增厚(>4mm)、疝出的肠袢内含有大量液体、腹腔内肠袢扩张为嵌顿疝的特征影像[13]。

1.4.4CT特别是螺旋CT可以清楚显示疝囊的解剖位置和疝的内容物。CT主要应用于诊断闭孔疝,对于隐匿性、表现不典型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又不能明确或肯定的病例,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病变,但要注意尽管腹股沟疝的CT表现典型,也需要注意与腹股沟区的肿块、肌肉、淋巴结、隐睾、鞘膜积液、急性肠梗阻进行鉴别诊断[14,15]。

1.4.5MRI可以清楚显示增宽的腹股沟管前后径和疝出的脂肪和肠袢,还能提供良好的软组织影像,可以发现其他引起腹股沟疼痛的疾病。MRI诊断疝的敏感性为94.5%,直疝和斜疝诊断准确度为89.7%[16]。

2腹股沟疝的治疗

2.1有张力修补术(1)Bassini法(1887年):是切断并高位结扎疝囊颈后,在精索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此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年人腹股沟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2)Ferguson法(1890年):是一种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修补术。(3)Halsted法(1889年):此法也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不同之处是在于将精索移位于皮下。此法也适合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不适合于儿童与青年人。(4)Macvay法(1948年):与Bassini法的唯一区别处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肌腱膜弓缝于耻骨梳韧带上,以达到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目的。此式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

上述疝修补术总体疗效满意,但存在诸多不足:(1)均用已有缺陷的邻近组织进行修复;(2)将不在正常解剖位置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张力很大,不符合外科手术原则;(3)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的缝合是两种不同组织间的缝合,不易产生真正的愈合;(4)修复术中留有大量的线结增加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由于上述因素,疝修补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报道初发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约为10%,复发疝高达20%,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7%~12%之间[17]。

2.2低张力修补术Shouldice法(1953年)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将切开的两叶重叠缝合,然后将腹内斜肌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此法自20世纪70年代有广泛应用趋势,适宜于较大的成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其复发率低于1%,此术式只适用于腹横筋膜未损坏者,操作较复杂,基层医院难以开展[18]。

2.3无张力修补术主要的方法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平片修补手术、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等。

2.3.1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此手术是在1998年Rchins等首先设计,将疝环充填物固定缝合在内环或缺损处有边缘上,通过与美国Banl公司合作,推出了成型产品Marlexmeshprefixplug使手术操作更为简单,也使该手术方式在欧美许多国家迅速推广。国内报道其复发率为3.2%[19]。其标准手术步骤为:充分游离疝囊;还纳疝囊;植入充填物;嘱患者咳嗽,证实充填物到位;将充填物与内环或缺损处边缘缝合;放置补片。该手术简单、快速、有效,手术中仅需很少的缝合,是当今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最佳术式。

2.3.2平片修补手术此手术是由Lichtenstein于1989年设计的一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一个片状Martex补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而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的游离、缝合与传统手术相同,容易掌握。该术式不需缝合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损伤机会少。术后局部无明显的疼痛感及紧绷牵拉感,平片修补术的材料也较疝环充填式价廉。

2.3.3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即GPRVS(giantprostheticreinforceofthevisceralsac)是在腹股沟处用一较大的补片来替代腹横筋膜,多用于复杂和复发疝,通过巨大补片挡住内脏囊,后经结缔组织长入,补片腹膜发生粘连得以实现[20]。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1)手术适应证广泛,适用于各种初发与继发的腹股沟疝;(2)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术中组织分离少,不需要做腹股沟区的广泛解剖,相对微创;(3)术后恢复快,2~3h即可下床活动;(4)术后短期或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远低于张力性修补术(7%~12%)并发症的发生率;(5)术后疝复发率显著降低,充填式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在初发疝低于1%,复发疝低于2%。

2.4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常用的主要有:(1)腹膜内铺网法(intraperitonealonlaymesh,IPOM);(2)经腹腔腹膜前固定铺网修补法(transabdomialapproachwithstapledpreperitonealmeshrepair,TAPP);(3)腹腔外腹膜前铺网法(totallyextrapertionalapproachwithpreperitonealonlaymesh,TEP)。大多数学者采用TAPP或TEP[21~23],因为前者是经腹膜内解剖,后者是经腹膜外解剖。后者操作较复杂,手术时间长,且易损伤血管、神经以及周围脏器,并发症较多,而IPOM复发率较高。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点:(1)术后疼痛轻,无需服用镇痛药;(2)术后恢复快,一般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术后1周即可恢复正常活动;(3)对双侧疝、复发疝的治疗最为适合,对于双侧疝它不需要增加手术切口,手术时间也明显缩短;而对于复发疝不需要解剖瘢痕组织,避免损伤腹股沟管的结构;(4)腹腔镜下可较全面地观察双侧腹股沟管的位置,对各种腹内疝作出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特别是对复合疝以及隐性疝;(5)它是在无张力状态下进行修补的,不需强力缝合,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不需游离精索,减少了损伤;(6)术后复发率低。

主要缺点是:(1)费用较高,患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2)需在腹腔内和气腹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马颂章.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回顾和展望.上海: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1,11.

2郁解非.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08-923.

3SteveEubanks.SabistonTextbookofSurgery.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15-1233.

4MacarthurDC.CrieveDC,ThoropaonAM,etal.Herniographyforgroinpainofuncertainongin.BrJSurg,1997,B4:684-685.

5CalderF,ExanaR,NeilsinD,etal.Valueofherniographyinthemanagementofoccultherniaandchronicgroinpaininadults.BrJSurg,2000,B7:824-825.

6Hsu-ChongY,CynthiaLJ,BurtonA,etal.UltrasonographyandCTofabdominalandinguinalhernias.JClinUltrasound,1994,12(8):479-486.

7ChouTY,ChuCC,DiauGY,etal.Inguinalherniainchildren:USversusexploratorysurgeryandintraoperativecontralaterallaparoscopy.Radiology,1996,201(2):385-388.

8TruongS,PfingstenFP,DreuwB,etal.Valueofsonographyindiagnosisofuncertainlesionsoftheabdominalwallandinguinalregion.Chirurg,1993,64(6):468-475.

9vandenBergJC,deValoisJC,GoPM,etal.Detectionofgroinherniawithphysicalexamination,ultrasoundandMRIcomparedwithlaparoscopicfindings.InvestRadiol,1999,34(12):739-743.

10BabkovaIV,BozhkoVV.Ultrasoundassessmentindiagnosisofuncomplicatedinguinalhernia.Khirurgiia,1999,2(2):46-50.

11OrchardJW,ReadJW,NeophytonJ,etal.GroinpainassociatedwithultrsoundfindingofinguinalcanalposterioerwalldeficiencyinAus2tralianrulesfootballers.BrJSportsMed,1989,32(2):134-139.

12KorenkovM,PaulA,TroidalH.Colorduplexsonography:diagnostictoolinthedifferentiationofinguinalhernia.JUltrasoundMed,1999,18(8):565-568.

13RettenbacherT,HollerwegerA,MacheinerP,etal.Abdominalwallhernias:Crosssectionalimagingsignsofincarcerationdeterminedwithsonography.AJR,2001,177(5):1061-1066.

14彭桂岚,范正平,邹定刚.膀胱腹股沟疝一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2):785.

15裘法祖.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7-398.

16vandenBergJC,deValoisJC,GoPM,etal.etectionofgroinherniawithphysicalexamination,ultrasound,andMRIcomparedwithlaparoscopicfindings.Investadiol,1999,34(12):739-743.

17吴肇汉.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手术的新趋势.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5.

18唐健雄.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06.

19姜海平,汤汉林,杨冠群,等.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国综合临床,2003,19(7):652-653.

20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0).

21SchultzL,GraberJ,PietrafittaJ,etal.Laserlaproscopicherniorrhaphy:aclinicaltrialpreliminaryresults.JLaparoendoscSurg,1990,1(1):41-45.

腹壁范文篇7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根据欧美国家的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1]。腹股沟疝通常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斜疝最常见,约占腹股沟疝的95%[2],男性患腹股沟疝多于女性,但股疝多发生于女性[3]。腹股沟疝临床表现典型时,诊断明确,但有时由于临床查体的疏忽与检查方法不当以及疝形成初期时肿块不明显,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漏诊,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Macvay和Shouldice,并相继产生了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修补术。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腹股沟疝的诊断

1.1首先要熟悉腹股沟疝门的解剖因为疝只发生在解剖薄弱的腹壁处,而腹股沟区解剖学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再加上后天病理性损害因素,如腹压增加、营养不良等,疝极易发生,凡在该区域出现的肿块,都要考虑到疝的可能。

1.2其次要系统询问病史由于腹股沟疝平时往往表现为腹股沟区若隐若现的肿块,医生往往为局部肿块所吸引,忙于做理学检查,并由此获得诊断,却忘了详细询问病史。病史对婴幼儿和老年人更为重要,前者由于检查时啼哭、腹紧,不易进行,从母亲处可以得到较好的启发。老年人病程长,疝所在区往往慢性发炎,疝环周围组织松弛,疝内容物易与疝囊发生粘连,成为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病史可加以澄清,也可以解释如消化不良、腹胀、便秘或尿频、尿痛等临床症状。

1.3必要的常规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和手法回纳。腹股沟疝病人检查一律先采取站立位,显露整个腹部、腹股沟区,双侧进行比较,应注意双侧的腹股沟疝是多见的。腹股沟疝的肿块常位于耻骨结节上方,若阴囊内有肿块,首先检查肿块四周,特别注意的是其上缘,是否与其他边缘一样界限分明,能摸到一条正常的精索,反之肿块属阴囊内病变,如睾丸鞘膜积液;如肿块上缘不“断”带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则应先拟诊疝为妥。其次是做咳嗽试验,检查者手紧按肿块,令其用力咳嗽,如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加,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这是疝的一大特点,然后是做手法回纳,医生站在病人肿块侧,一手扶住病人的背腰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于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以便作手法回纳。手法回纳也可在病人平卧位进行,婴儿疝可趁熟睡时回纳。多年疝的存在常致已有粘连的难复性疝或滑动性疝,只能回纳部分疝块。

1.4辅助检查

1.4.1X线平片适用于嵌顿性腹股沟疝,站立位时可显示:肠胀气、阶梯状气液平等肠梗阻征象。

1.4.2疝囊造影术对于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筛选隐匿性腹股沟疝具有非常实用的诊断价值,其敏感性100%,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93%,无假阴性[4,5]。但要注意疝囊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盲目穿刺可致腹直肌或肠壁血肿,甚至引起腹痛而需手术探查。

1.4.3B超检查对疝的诊断亦有价值,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疝内容物的血供情况、血流速度,以了解有无绞窄和坏死。Hsu-Chong[6]总结诊断腹股沟疝的标准:(1)筋膜缺损;(2)疝囊内可见蠕动的肠袢;(3)当增加腹压时,疝囊突出和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疝囊可以缩小。测量腹股沟管的直径(≥4mm),特别是用力咳嗽时,腹股沟管直径增加(≥2mm),可以提示腹股沟疝[7],超声诊断疝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92.7%、81.5%~96%[8,9]。Babkova[10]报道超声诊断斜疝准确度为84%,直疝准确度为96%。对于长期腹股沟区疼痛而没有发现疝出的病人,超声可为最有效的诊断方法。Orchard等[11]人证明了腹股沟区超声对持续腹股沟区疼痛病人诊断的有效性。超声还可通过确认疝口的位置、疝囊突出途径以及腹壁下血管与疝囊的关系,从而区别直疝和斜疝。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观察腹壁下血管和疝囊的关系区别直疝和斜疝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86%[12]。有研究证明疝囊内大量的液体、疝出的肠壁增厚(>4mm)、疝出的肠袢内含有大量液体、腹腔内肠袢扩张为嵌顿疝的特征影像[13]。

1.4.4CT特别是螺旋CT可以清楚显示疝囊的解剖位置和疝的内容物。CT主要应用于诊断闭孔疝,对于隐匿性、表现不典型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又不能明确或肯定的病例,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病变,但要注意尽管腹股沟疝的CT表现典型,也需要注意与腹股沟区的肿块、肌肉、淋巴结、隐睾、鞘膜积液、急性肠梗阻进行鉴别诊断[14,15]。

1.4.5MRI可以清楚显示增宽的腹股沟管前后径和疝出的脂肪和肠袢,还能提供良好的软组织影像,可以发现其他引起腹股沟疼痛的疾病。MRI诊断疝的敏感性为94.5%,直疝和斜疝诊断准确度为89.7%[16]。

2腹股沟疝的治疗

2.1有张力修补术(1)Bassini法(1887年):是切断并高位结扎疝囊颈后,在精索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合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此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年人腹股沟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2)Ferguson法(1890年):是一种加强腹股沟管前壁的修补术。(3)Halsted法(1889年):此法也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不同之处是在于将精索移位于皮下。此法也适合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不适合于儿童与青年人。(4)Macvay法(1948年):与Bassini法的唯一区别处是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肌腱膜弓缝于耻骨梳韧带上,以达到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目的。此式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

上述疝修补术总体疗效满意,但存在诸多不足:(1)均用已有缺陷的邻近组织进行修复;(2)将不在正常解剖位置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张力很大,不符合外科手术原则;(3)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的缝合是两种不同组织间的缝合,不易产生真正的愈合;(4)修复术中留有大量的线结增加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由于上述因素,疝修补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报道初发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约为10%,复发疝高达20%,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7%~12%之间[17]。

2.2低张力修补术Shouldice法(1953年)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将切开的两叶重叠缝合,然后将腹内斜肌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此法自20世纪70年代有广泛应用趋势,适宜于较大的成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其复发率低于1%,此术式只适用于腹横筋膜未损坏者,操作较复杂,基层医院难以开展[18]。

2.3无张力修补术主要的方法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平片修补手术、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等。

2.3.1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此手术是在1998年Rchins等首先设计,将疝环充填物固定缝合在内环或缺损处有边缘上,通过与美国Banl公司合作,推出了成型产品Marlexmeshprefixplug使手术操作更为简单,也使该手术方式在欧美许多国家迅速推广。国内报道其复发率为3.2%[19]。其标准手术步骤为:充分游离疝囊;还纳疝囊;植入充填物;嘱患者咳嗽,证实充填物到位;将充填物与内环或缺损处边缘缝合;放置补片。该手术简单、快速、有效,手术中仅需很少的缝合,是当今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最佳术式。

2.3.2平片修补手术此手术是由Lichtenstein于1989年设计的一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一个片状Martex补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而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的游离、缝合与传统手术相同,容易掌握。该术式不需缝合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损伤机会少。术后局部无明显的疼痛感及紧绷牵拉感,平片修补术的材料也较疝环充填式价廉。

2.3.3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即GPRVS(giantprostheticreinforceofthevisceralsac)是在腹股沟处用一较大的补片来替代腹横筋膜,多用于复杂和复发疝,通过巨大补片挡住内脏囊,后经结缔组织长入,补片腹膜发生粘连得以实现[20]。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1)手术适应证广泛,适用于各种初发与继发的腹股沟疝;(2)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术中组织分离少,不需要做腹股沟区的广泛解剖,相对微创;(3)术后恢复快,2~3h即可下床活动;(4)术后短期或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远低于张力性修补术(7%~12%)并发症的发生率;(5)术后疝复发率显著降低,充填式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在初发疝低于1%,复发疝低于2%。

2.4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常用的主要有:(1)腹膜内铺网法(intraperitonealonlaymesh,IPOM);(2)经腹腔腹膜前固定铺网修补法(transabdomialapproachwithstapledpreperitonealmeshrepair,TAPP);(3)腹腔外腹膜前铺网法(totallyextrapertionalapproachwithpreperitonealonlaymesh,TEP)。大多数学者采用TAPP或TEP[21~23],因为前者是经腹膜内解剖,后者是经腹膜外解剖。后者操作较复杂,手术时间长,且易损伤血管、神经以及周围脏器,并发症较多,而IPOM复发率较高。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点:(1)术后疼痛轻,无需服用镇痛药;(2)术后恢复快,一般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术后1周即可恢复正常活动;(3)对双侧疝、复发疝的治疗最为适合,对于双侧疝它不需要增加手术切口,手术时间也明显缩短;而对于复发疝不需要解剖瘢痕组织,避免损伤腹股沟管的结构;(4)腹腔镜下可较全面地观察双侧腹股沟管的位置,对各种腹内疝作出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特别是对复合疝以及隐性疝;(5)它是在无张力状态下进行修补的,不需强力缝合,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不需游离精索,减少了损伤;(6)术后复发率低。

主要缺点是:(1)费用较高,患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2)需在腹腔内和气腹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马颂章.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回顾和展望.上海: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1,11.

2郁解非.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08-923.

3SteveEubanks.SabistonTextbookofSurgery.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15-1233.

4MacarthurDC.CrieveDC,ThoropaonAM,etal.Herniographyforgroinpainofuncertainongin.BrJSurg,1997,B4:684-685.

5CalderF,ExanaR,NeilsinD,etal.Valueofherniographyinthemanagementofoccultherniaandchronicgroinpaininadults.BrJSurg,2000,B7:824-825.

6Hsu-ChongY,CynthiaLJ,BurtonA,etal.UltrasonographyandCTofabdominalandinguinalhernias.JClinUltrasound,1994,12(8):479-486.

7ChouTY,ChuCC,DiauGY,etal.Inguinalherniainchildren:USversusexploratorysurgeryandintraoperativecontralaterallaparoscopy.Radiology,1996,201(2):385-388.

8TruongS,PfingstenFP,DreuwB,etal.Valueofsonographyindiagnosisofuncertainlesionsoftheabdominalwallandinguinalregion.Chirurg,1993,64(6):468-475.

9vandenBergJC,deValoisJC,GoPM,etal.Detectionofgroinherniawithphysicalexamination,ultrasoundandMRIcomparedwithlaparoscopicfindings.InvestRadiol,1999,34(12):739-743.

10BabkovaIV,BozhkoVV.Ultrasoundassessmentindiagnosisofuncomplicatedinguinalhernia.Khirurgiia,1999,2(2):46-50.

11OrchardJW,ReadJW,NeophytonJ,etal.GroinpainassociatedwithultrsoundfindingofinguinalcanalposterioerwalldeficiencyinAus2tralianrulesfootballers.BrJSportsMed,1989,32(2):134-139.

12KorenkovM,PaulA,TroidalH.Colorduplexsonography:diagnostictoolinthedifferentiationofinguinalhernia.JUltrasoundMed,1999,18(8):565-568.

13RettenbacherT,HollerwegerA,MacheinerP,etal.Abdominalwallhernias:Crosssectionalimagingsignsofincarcerationdeterminedwithsonography.AJR,2001,177(5):1061-1066.

14彭桂岚,范正平,邹定刚.膀胱腹股沟疝一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2):785.

15裘法祖.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7-398.

16vandenBergJC,deValoisJC,GoPM,etal.etectionofgroinherniawithphysicalexamination,ultrasound,andMRIcomparedwithlaparoscopicfindings.Investadiol,1999,34(12):739-743.

17吴肇汉.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手术的新趋势.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5.

18唐健雄.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06.

19姜海平,汤汉林,杨冠群,等.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国综合临床,2003,19(7):652-653.

20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0).

21SchultzL,GraberJ,PietrafittaJ,etal.Laserlaproscopicherniorrhaphy:aclinicaltrialpreliminaryresults.JLaparoendoscSurg,1990,1(1):41-45.

腹壁范文篇8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的合理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乙状结肠扭转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治疗的实践经验。结果36例中,7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后来4例复发行手术治疗;3例行乙状结肠复位固定术治愈;9例行乙状结肠复位系膜短缩固定术治愈,后来2例复发,再手术行乙状结肠大部切除术治愈;2例行乙状结肠肠造瘘2期大部分切除吻合术治愈;15例行乙状结肠大部分切除1期吻合术治愈。结论乙状结肠扭转需手术治疗,乙状结肠大部分切除吻合术是最佳术式,1期切除吻合术是可行的。

乙状结肠扭转以手术治疗为主,合理的术式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1998~2006年,我院共收治了36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现就手术治疗实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36例病人,男性34例,女性2例,年龄54~76岁。21例有不同程度便秘,4~8d排大便1次;19例病人平时有不同程度下腹坠胀不适,且多次出现腹痛便后缓解。7例经保守治疗梗阻缓解;3例行乙状结肠复位固定术;9例行乙状结肠复位系膜短缩固定术;2例行乙状结肠复位造瘘2期大部分切除吻合术;15例行乙状结肠大部分切除l期吻合术。

2治疗方法

进腹腔后先将乙状结肠复位,仔细观察乙状结肠血运情况,有无瘀点瘀斑、坏死灶、乙状结肠系膜有无血栓形成及侧支循环影响程度、肠管扩张程度、乙状结肠系膜长短。若行乙状结肠固定术,嘱巡回护士协助置入肛管,与术者配合行乙状结肠减压,之后将乙状结肠系膜缘与侧腹壁缝合固定或将乙状结肠系膜沿血管走行呈扇形将其重叠缝合短缩系膜后与侧腹壁缝合固定。若决定行2期手术,则将乙状结肠行肛管减压后拉出双腔造瘘。若决定行乙状结肠大部分切除1期吻合术,则分离乙状结肠系膜血管,确定切除乙状结肠长度,勿使吻合后形成张力,确保吻合处血运良好,将欲切除段乙状结肠系膜血管逐一结扎切断后,台下置入管行肛肠减压,于远断端拟切断处置肠钳切断乙状结肠,消毒后将乙状结肠近端拉至腹腔外手术台下无菌袋内,行盲肠造瘘,置入F24蘑菇头引流管,接无菌输血器行术中结肠灌洗,具体方法为:先用温生理盐水(34℃~3℃)持续肠腔灌洗,连冲边挤压肠腔,将从小肠到乙状结肠之肠内容物全部清除,以引出液清亮为止,之后用1:10稀碘伏液(含有效碘0.05%,生理盐水稀释)2000m|冲洗肠腔。灌洗满意后,于近断端拟切断处置肠钳切除乙状结肠,消毒后行1期乙状结肠端端吻合,闭合系膜孔,将盲肠造瘘管于右下腹戳口引出,并将造瘘处盲肠固定于侧腹壁,1:10温稀碘伏液冲洗腹膜腔,盆腔置引流管l根,关腹。术毕扩肛1次,术后每日扩肛1次直至肛门排气,造瘘管持续低负压吸引,每日冲洗(将甲哨唑片0.8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自造瘘管注入肠腔,2次/d,冲洗后夹闭3h),10d后拔除造瘘管。

3结果

36例患者,7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后来4例复发行手术治疗;3例行乙状结肠复位固定术治愈;9例行乙状结肠复位系膜短缩固定术治愈,后来2例复发,再手术行乙状结肠大部切除术治愈;2例行乙状结肠肠造瘘2期大部分切除吻合术治愈;15例行乙状结肠大部分切除1期吻合术治愈,无吻合口瘘发生。

4讨论

腹壁范文篇9

【关键词】腹腔镜;输卵管绝育术;局麻

前言

输卵管结扎绝育术对世界范围内控制人口数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切断、结扎、电凝、钳夹、环套输卵管或用药物粘堵输卵管管腔,使精子与卵子不能相遇而达到绝育的目的。这是一种安全永久性节育措施。我院自2008年5月~2009年5月对自愿来院行绝育术的98例患者,予以腹腔镜下行输卵管绝育手术,术后效果满意,无需住院,且治疗费用大大降低,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09年5月自愿来我院行双侧输卵管绝育术的患者共98例,其中年龄25~42岁。平均35.7岁,分娩胎次为二胎产后76例,三胎产后22例。其中二次顺产59例,一次剖宫产史25例,二次剖宫产史14例,分别为产后3~24月不等,门诊排除手术禁忌证,无需住院,术后观察2小时,无任何不适后离院,术后随访一年。

1.2手术方法:腹腔镜绝育术均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术前准备同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来院后,术前要求禁食4小时,常规血尿化检后,筛选排除腹腔镜手术禁忌症,清洁脐部,排空膀胱后,平卧手术台。常规消毒铺巾,于脐孔下缘和左侧腹壁用1%利多卡因10毫升作局部浸润麻醉,而后用两把布巾钳夹起脐部腹壁,尖刀纵形切开皮肤,置入0.5毫米Trocar,经Trocar置入操作器械,充二氧化碳压力至12毫米汞柱,穿刺左下腹壁,置入另一0.5毫米Trocar,摇手术床置患者于头低足高位,充分暴露子宫,双极电凝进腹,钳夹一侧输卵管电凝5秒,两次。输卵管固化,组织僵硬,变白约1厘米长度,剪刀进腹自中间剪断输卵管,无出血;同法电凝剪断另一侧输卵管,检查腹腔、腹壁各层有无出血,血肿和组织损伤,取出操作器械,放掉腹腔二氧化碳气体,摇平患者体位,皮内缝闭创口,贴好创口贴,手术结束。术后平卧30分钟,无不适,留观察室观察2小时;离院。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三天,余无特殊护理。

1.3手术效果:本组98患者中,93例采取两个穿刺点,其中5例患者因过度肥胖,大网膜遮盖输卵管。曾加右侧穿刺点进腹协助手术,手术完成;术后2小时无特殊不适60例,稍感恶心,呕吐32例;双肩疼痛6例;24小时后症状消失。无一例发生术中意外,无一例术后并发症。

二、护理

2.1术前准备

(1)心理护理:手术前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向患者简要介绍手术室布局及手术的简要过程,及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的区别及优越性,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和忧虑,告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清醒的,一般手术时间5~15分钟。让患者以较好的心态接受手术,以利手术的顺利进行。(2)物品准备:常规腹腔镜结扎器械一套、全套电视腹腔镜监视系统一套,(包括显示器、摄像系统,冷光源,二氧化碳气腹机等)双极电凝器、无菌腔镜保护套。普通器械高压灭菌,数据线,冷光源线及双极电凝线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

2.2术中配合:手术开始时巡回护士轻轻安抚患者,帮助其转移注意力。术者穿刺脐部,置入Trocar后,及时打开气腹机并调节气腹压力12毫米汞柱,关闭无影灯,摇手术床置患者于头低脚高位,并扳起手术床头板防患者坠床,必要时可上肩托。手术结束后及时关闭气腹机,打开无影灯并摇平手术床。提示术者排空患者腹腔二氧化碳气体,协助患者穿衣下床。

三、结果

98例手术中,进腹后,剖宫术后16例见网膜与腹膜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索,6例子宫膀胱反折腹膜与腹壁粘连致密。18例子宫后倾,固定。其中5例因过度肥胖采取三孔穿刺手术。余采取两小孔穿刺,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20分钟不等,平均10分钟。术中穿刺无出血,术后无需住院;病人恢复快,易于接受此术式;既往经腹行输卵管绝育术,病人肥胖、剖宫产术史,特别是两次剖宫产史,子宫后位,固定均为手术高危风险,手术过程中,扩大手术且切口术中出血,膀胱损伤,钩取输卵管困难,力量过大时易形成输卵管系膜血肿等情况出现,而腹腔镜手术第一步采取穿刺点在脐部,上述高危因素均不影响脐部穿刺,直视下捉起输卵管管腔;固化电凝组织长度达1厘米后切断;绝育效果确切,术后均随访一年,无再通及异位妊娠发生。

腹壁范文篇10

1.1一般资料及诊断依据:本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2~81岁,平均58岁。既往患慢性支气管炎10例,冠心病6例,吸烟35年以上者17例占47.2%。检查方法为胸片~,胸部CT,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痰脱落细胞检查,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最后诊断均依据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鳞癌21例,腺癌10例,小细胞肺癌5例。

1.2临床首发症状及体征:咳嗽22例(其中痰血9例),胸痛3例,胸闷,气急3例,低热1例,声音嘶哑2例,头痛,抽搐1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例,肌无力1例,腹壁包块1例。

1.3胸片及胸部CT片:所有病例均有胸部X线正,侧位片,其中21例同时作CT扫描。肺部X线征象:肿块影28例(周围块影15例,肺门块影13例),阻塞性肺炎4例,胸腔积液2例,肺不张1例,无明显异常发现1例。

1.4首次就诊诊断的疾病:36例中健康检查初诊4例,因有症状初诊诊断肺癌10例,有症状但初诊为非肺癌的其它疾病22例,其中诊断为腹壁皮肤囊虫病,喉炎,原发性脑瘤,周期性麻痹,结核性胸膜炎,冠心病心绞痛各1例;诊断为癫痫,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感染各2例;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例;诊断为肺炎6例。22例误诊病例从初诊到确诊为肺癌的时间:半月以内3例,半月~1个月以内7例,1个月~2个月10例,2个月以上2例,其中17例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有一处或多处转移。

2讨论

本组22例初诊诊断为非肺癌的其它疾病,延误了诊断的时间,有些病例甚至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我们体会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是对肺癌症状和体征的特点认识不足。

2.1肺癌临床症状的特点:

2.1.1咳嗽的特点本组病例以咳嗽为首发症状者有22例,因为引起咳嗽的疾病很多,它不是肺癌的特征性症状,所以易于误诊。我们体会肺癌的咳嗽特点除本组4例并有阻塞性肺炎者外,为无痰或少量白色粘液痰的顽固性咳嗽。

2.1.2痰血的特点临床上几乎所有支气管-肺疾病均可痰中带血,我们从本组痰血9例体会到肺癌血痰的特点为间歇性的咳痰带血丝,而不同于大叶性肺炎的铁锈色痰或混匀血的痰。

2.1.3肺炎的特点本组病例肺炎的特点为阻塞性肺炎,如有1例右上叶后段反复发作肺炎,胸片无明显肿块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看黄豆大肿物阻塞右上叶后段管口,活检证实为低分化鳞癌,其属中心型肺癌管内型。我们体会凡符合阻塞性肺炎的应考虑肺癌,尤其并有叶间裂移位的阻塞性肺炎更应考虑肺癌,应常规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

2.1.4转移的特点肺癌可伴发癌转移的症状,如本组有头痛,抽搐(颅脑CT证实脑转移瘤)。

2.1.5胸痛,胸闷等不典型和顽固存在的症状,如1例患者胸片未显示明显病变,但因患者胸痛持续存在而行胸部CT示左上叶背段团块影包绕肺动脉并累及胸膜。此外,尚应对肺癌的肺外症状提高警惕,本组有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