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5:42:26

二氧化碳范文篇1

1、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2、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2、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教师演示实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探究活动一:

探究二氧化碳灭火及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归纳完整,体现在板书上。

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推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课堂反馈:

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释。

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收获。

布置作业:

1、研究性学习: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书P120第3、4、6、7题

二氧化碳范文篇2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引入】

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天我们将来探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根据前面学习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经验分析,在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代表发言。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展开】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应可生成CO2?

学生活动:

列出很多反应

除大家列出的反应外,还有许多反应可以得到CO2。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如煅烧石灰石在实验室中很难实现。碳燃烧生成的气体可能不纯等等。

提问:以上反应中最适合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和实验排除反应1、2、3、4、6、7、8。明确反应5为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

[板书]:

实验药品:

1.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请归纳反应的特点。

3.反应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4.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实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

教师提供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

1.首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提供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最好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满足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

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类似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控制开关或固液分离机关设计)

提出问题:根据大家的设计,总结满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

3.随时开始随时停止的实验装置。

【结束】

提问:根据CO2的制取装置的讨论,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

家庭小实验:

二氧化碳范文篇3

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讨论与交流]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活动与探究]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交流与展示]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与归纳]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联想与反思]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

宜昌市九中班组组长组内成员探究时间

一、探究时参考信息

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从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推测)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说明。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OH)2]反应。

3.铜与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应。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空气密度为1.293g/L。

二、探究内客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点比较反应速度快慢)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钙粉末(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点滴板(或自制点滴板或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可以用图式表示):

观察记录:

结论: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下列给定的仪器(也可以从其他未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能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它们的简图。并比较几组装置的优缺点,交流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的几组装置为:(可用装置图表示)

(2)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或其他仪器设计的装置:

(3)实验操作时实际采用的装置: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2)验满方法:

4.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现象为:

二氧化碳范文篇4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既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与水反应实验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总结: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碳酸饮料)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化工产品的原料

3.制冷剂

4.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建筑材料

2.制生石灰:CaCO3=====CaO+CO2­

3.制水泥

结束: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二氧化碳范文篇5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原理;合成纤维;天然纤维

1前言

超临界染色(supercriticalfluiddyeing,简称sfd),也叫无水染色(waterlessdyeing),于1989年由德国西北纤维研究中心的科学家schollmeyer等发明,从这时起,各国科学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无水染色新技术。

无水染色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对传统印染业的革命,传统织物染色需大量用水和化学助染剂,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无水染色具有工艺简单、流程短,不用助剂、染色后不用清洗、染料利用率高,并从源头上杜绝废水的生成等优点。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工艺的发展将给传统印染工业带来质的飞跃,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这一革新的技术都是很有意义的。

2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常规条件下物质一般有三态,即气、液、固三态。这三种状态在常压条件下可相互转变,其转变可用相图加以说明(图1)

图1纯净物质的相图

当某一种物质被压缩到其临界压力和加热到临界温度之上时,其气相和液相就成为超临界。临界点有温度和压力两个坐标,即分别为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强(pc)。在临界点之上物质将成为超临界流体,其性质位于典型气体和液体之间,并兼具两者的优点。

能形成超临界流体的化合物有多种,但考虑到达到超临界状态的难易,使用时的安全性、化合物的稳定性以及是否容易获得等因素,最常用的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不燃、不爆、无毒、无腐蚀性又容易获得的非极性气体,当超过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31.1℃)和临界压力(7.39mpa)时,即超过临界点后,二氧化碳转变到超临界流体状态。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物体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比气体大得多,甚至超过液体,它的密度是气体的数百倍,接近于液体,但其粘度又同气体相等,它的扩散系数是气体的1左右,但又比液体大数百倍。超临界流体对溶质的溶解度取决于其密度,密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当改变其压力和温度时,密度即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溶解度发生变化。超临界流体染色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些特性发展起来的染色技术。

3超临界co2的染色原理

二氧化碳是非极性分子,只能溶解非极性或极性低的染料。在染色过程中,染料首先溶解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溶解的染料随染液的流动逐渐靠近纤维界面→染料进入动力边界层(难以流动)靠近纤维界面到一定距离后,主要靠自身的扩散接近纤维→染料迅速被纤维表面吸附(它们之间的分子作用力足够大)→染料将向纤维内部扩散转移(纤维内外产生用量差或者内外染料化学位差)。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的工艺过程很简单。染色通常是在15—35mpa的高压下进行,染色温度根据织物(或纤维)的品种进行调节,要大于纤维的玻璃化温度,一般掌握在80—160℃,也可再高些。染色时间一般为10-120min。

图2超临界co2染色过程示意图

超临界织物的染色过程为(图2):将卷绕被染物的经轴放在高压染色釜中,把染料放入染料釜中,关闭压力容器,二氧化碳被泵压缩到超临界状态,并经过加热器加热到规定温度。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溶解染料釜中的染料,并被送到染色釜中,染色流体通过循环泵循环,从而染料被纤维吸附(染色)。染色结束后,染液通过分离器被减压。这时,二氧化碳变成气体,其中的染料溶解性降低而沉淀,从而分离二氧化碳和染料。不含染料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储藏。另一方面,停止染色槽中的二氧化碳循环,开启高压染色釜,取出染色物。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染色时不用水,无废水污染;(2)染色物没有烘干这一工序,即可缩短工艺流程,又节约能源;(3)上染速度快,匀染和透染性好,染色重现性也很好;(4)染料和二氧化碳易于回收利用;(5)不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或其他助剂,不仅降低成本,提高染料的利用率,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污染;(6)适用的纤维品种较广,一些难染的合成纤维也可染色。

4超临界co2染色研究进展

4.1涤纶纤维

关于涤纶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的报道已经很多,涤纶属疏水性纤维,纤维结构较紧密,结晶度高。当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染色介质时,虽然二氧化碳分子和涤纶分子间不会形成氢键,但是由于它分子小,分子间不会形成水中的“冰山结构”或簇状体,容易进人纤维结构致密的区域,对纤维有很强的增塑作用,可以降低纤维的玻璃化温度,增加纤维分子链的活动性和自由扩散体积,所以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便可染色。而且,有关超临

界二氧化碳对涤纶形态和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纤维性能(拉伸性能、双折射率及纤维形态的改变)没有不利的影响。

e.schollmeyer研究小组最先利用汽巴公司提供的一系列染料对涤纶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验。他们研究发现涤纶纤维吸收的各种染料的量不仅受染色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虽然染色设备不影响吸收的染料的比率,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却确实对它发生影响,从而产生色差。染色温度对吸收的染料量影响最大。温度愈高,吸收的染料愈多。在某些情况下,130℃条件下染色的纤维吸收的染料量比70℃下染色的纤维吸收的染料量要多40—50倍。

研究人员应用混合染料染涤纶时,发现每一种变化都会引起的亮度、饱和度和色相的变化。用三种染料拼色进行染色所固着的染料总量少于用两种或一种染料所固着的染料总量,表明几种染料争相进入纤维的受染位置。应用三种染料,在温度不变条件下增加压力,引起吸附染料量比例增加的变化是,红色染料较多,蓝色、黄色染料则较少。认为可能是蓝色染料和黄色染料分子量小于红色染料,较易泳移,以致染座让给红色染料。样品在低温下变化压力进行染色,色变更加明显。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4.2其他合成纤维

锦纶纤维可以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实现无水染色,并能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和涤纶纤维染色相同,在一定的压力(或温度)条件下,锦纶上的染料上染量随着温度(或压力)的升高而增加。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染色,锦纶织物的耐磨擦牢度不低于水介质工艺的染色牢度。

涤纶超细纤维(pet)织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可获出色的匀染性和比水质工艺更好的耐磨擦牢度。纤维素二醋酸酯(ct)、纤维素三醋酸酯(ca)的染色性都比常法染色好。除此之外,凯夫拉尔(kevler)纤维、诺梅克斯(nomex)纤维可在200℃条件下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聚丙烯纤维也可用某种分散染料染色,达到实用的染色浓度。斯潘德克斯纤维dolastan的染色也没有问题。

4.3天然纤维

目前,通常有以下几种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天然纤维的方法:

(1)溶胀剂和交联剂浸渍处理。这种方法早期是采用8—20(owf)的高分子聚醚衍生物、聚乙烯氧化物和聚乙烯或聚丙烯乙二醇浸渍纤维。染色过程中,分散染料溶解在助剂中,通过助剂层向棉纤维空隙扩散。该工艺的主要不足是助剂的浸渍和去除必须要采用两步烘干工序。

(2)纤维改性。用疏水性基团对纤维表面进行永久改性,这些基团可与分散染料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根据已发表专利的实验结果,烷基氨改性棉及棉/pet混纺织物不仅有较高的得色量,而且综合牢度性能很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队改性天然纤维进行染色的技术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3)用活性分散染料对未改性天然纤维染色。用可与纤维发生反应并形成化学键的功能基团对二氧化碳可溶分散染料进行改性。表1列出的是目前已确定的活性基在纤维素及蛋白质纤维上的固着率及纤维的色牢度性能。

表1反应基对天然纤维超临界co染后得色量及色牢度(级)的影响

5结束语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方法已经取得了实验室的初步成功,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超临界染色技术最大的缺点是设备高投资和高压的安全性,100l的染色设备大约需要18xxxx—20xxxx元;高温和超高压条件下,设备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2)设备的清洁问题。由于染色在一个循环体系中进行,染色过程中染料将残存于设备的管道中,这对换色带来极大的不便。

(3)匀染性问题。目前大部分设备不用搅拌装置,在染色过程中易产生染色不均匀,增加流体的流速会增加对设备的要求和成本。

(4)二氧化碳的非极性限制了超临界流体的多方面应用,为了配合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工艺需要研究各种专用纤维和染料。

(5)染色操作控制过程复杂,对生产人员的要求很高。

参考文献:

[1]刘秋阳,尹恩华.超临界染色技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23):11-12.

[2]刘景旺,顾炳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j].化学教学.2001,(6):21-22.

[3]s.k.liao等著.马正升译,董红霞校.超临界二氧化碳为介质用分散-活性染料对尼龙66染色[j].国外纺织技术.2001,(8):25-29.

[4]侯爱芹,戴瑾瑾.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中上染涤纶的研究[j].纺织学报.2004,25(5):17~19.

[5]张莉莉,阎克路.纺织品超临界co染色[j].上海纺织科技.2002,(2):33-36.

[6]徐谷仓.用高科技来创造染整行业新的辉煌[j].纺织导报.2006,(2):71-75.

[7]开吴珍.“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进展及其原理[j].纺织信息周刊.2005,(15):15.

[8]邢声远.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j].北京纺织.第26卷第5期.2005,(10):62-63.

[9]陆同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技术[j].江苏丝绸.2004,(6):11-13.

[10]何中琴译,王雪良校.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无水染色[j].印染译丛.2001,(6):72-79.

[11]林春绵,宋赛赛,周红艺,蔚立玉.锦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染色研究[j].印染.2006,(7):1-3.

[12]e.bach等著.刘玉莉(译).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国外纺织技术.2004,(3):15-27.

[13]bartle,kdandlewis.cottonfibresdyeingofwithdispersedyesin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j].dyespigments,1998,36(20):103~110.

[14]袁爱琳,林鹤鸣,余志成.真丝织物的tct改性及其在超临界co中的染色[j].丝绸.2005,(7):32-34.

二氧化碳范文篇6

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录像]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布置任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家庭实验]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交流讨论]

[思考、填写]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提问、讨论、解答]

[分析信息]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用自带的碱面和醋完成实验、得出性质]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交流讨论、总结]

[家庭实验]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二氧化碳范文篇7

关键词:二氧化碳浓度地下超市商场温湿度

0前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建筑的兴旺,随着地面建筑用地的日益紧张,人们开始在地下寻找发展空间。与地面环境相比,地下空间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空气流通差、阳光和自然光缺乏、封闭和潮湿等等。现代化的商场、超市等建筑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商场柜台平面布置灵活,照明设施纷繁复杂。由于商业建筑自然通风面积不足的特点,全年都要求机械通风。商场、超市中人员相对集中,呼出的CO2不易从商场、超市内经由自然气流排出。据统计,CO2浓度超过700×10-6会使少数比较敏感的人感到有不良气味并有不舒适的感觉;CO2浓度超过1000×10-6会使人有不舒适的感觉,并易引起人员产生嗜睡[4]。目前,国内尚无商业建筑CO2浓度的卫生标准规定。国外,如美国、日本等在商场条件下,常以低于1000×10-6为室内CO2的允许浓度。本文对长沙市内几家商场和超市的热湿环境及空气中CO2浓度对人体感觉的影响进行了实测分析。

1测试方法

我们对两栋集超市与商场于一体的建筑热湿环境和CO2浓度进行了测量,并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建筑A定下一楼为超市,一至七楼为综合性购物商场;建筑B地下层为超市,地面仅一层为以服饰为主的商场。因顾客反应在超市B中感觉较闷,因此对超市B进行了详细测试,从早上8:30到中午客流量最大的14:30分,其余地方测试一次,选择客流量最大的12:00到14:30进行。根据商场面积大小,每个地方选择8到10个测量点,测量数据见表1,数据为各点平均值,问卷调查对象也均布在商场各处,问卷对象包括18至45岁的顾客和工作人员。

表1主要测试数据地点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二氧化浓度

(ppm)环境辐射温

℃焓值

(kj/kg)气闷感

(%)不满意率

(%)风速

(m/s)

超市B夏季26.545.81252.526.4051.6777.60%36.80.15

超市B冬季18.64093118.5831.549.80%36.30.1

超市A冬季21.642120022.1038.8572%30.10.15

商场A冬季20.44080020.93546.70%30.10.1

商场B冬季18.6349001930.1458%34.50.1

2影响人体热舒适度和气闷感的因素

在问卷调查表中,参照Fanger热感觉的七个等级将热感觉分为7个等级:热、比较热、有点热、适中、有点冷、比较冷、冷;选择有点热、适中、有点冷视为舒适,选择其他四项的视为不舒适;将不舒适者数量与总人数之比计为不满意率。气闷感觉则分为三级:闷、比较闷、无感觉,将选择闷、比较闷人数与总人数之比视为气闷感百分数。LeiFang与Fanger曾提出人对环境的满意度会随着温度和湿度(实验时温度范围18-28℃,RH30%-70%)的上升而降低,随着空气焓值(试验时焓值的范围20-70kj/kg)的增加而线形下降[2]。但是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满意率均为33%左右,这是由于商场这一特定环境所造成的,商场或超市中空气流通差,阳光和自然光缺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工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消极反应,如不舒适、烦闷等。这就是无论热湿环境如何变化也不能达到10%不满意率的原因。因我们测试的时间选择在7月或11月底进行,相对室外环境来说商场超市内的空调环境是舒适的,因此气闷感较高时,不满意率并没有上升,这也说明温湿度对热舒适产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

由图2中可以看出气闷感随着CO2浓度的增加的增加,当CO2浓度超过1200ppm是气闷感百分数达到了70%以上,而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相对湿度和焓值对气闷感百分率没有明显的影响。所测环境中相对湿度均为40%,是十分合适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地下超市的CO2浓度明显高于,位于地面以上的商场。位于同一大楼内的超市A和商场ACO2浓度分别为1200ppm和800ppm。超市B夏季客流高峰期CO2浓度也到达1252ppm。

3CO2浓度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5和图6分别表示了在测试时间内超市B内冬季的某个周六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超市开门一小时后温度达到

18℃,此后一直在18.5℃左右波动,温度比较稳定。而二氧化碳浓度刚开门时仅为450ppm,到10:30时为869ppm,此后两小时内比较稳定,12:30时为907ppm,而随着客流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又开始上升到测试结束14:30时已经达到1253ppm,这显然说明商场的新风量不足。

4CO2浓度浓度过高的原因

ASHARE-1982给出最小新风量为8.6m3h·人,推荐新风量为12.8m3h·人。参考这一标准,我国商场新风量的取值标准为8.5~12m3h·人。由于新风量的取值与人均占有空间或面积有关。ASHARE62-81标准对商场新风量取值8.6m3h·人时,100m2建筑面积测试人数为20~30人,而我国大型商场在峰值客流量时每100m2面积人数高达200人。根据Yaglon的试验,当人均占有空间为14.0m3人时,必须新风量为8.5m3h·人;当人均占有空间为2.8m3人时,必须换气量则增至39.0m3人。我国大中型商场人均占有空间的体积在客流量高峰期尚不足2m3人,在设计客流量下人均占有空间也不足4m3人。因此,我国大中型商场人均新风量取值不宜偏低,至少应取标准规定的上限即12m3h·人[2]。

超市B营业面积6000m2左右,根据在测量时统计的客流量在,从8:30分开始11:00进入6192人,各出口出来人数为3499人,即11:00超市B内,约有2700人,100m2建筑面积测试人数为45人[1]。若选择标准规定的上限12m3h·人,则新风量应取32400m3/h;而该超市总设计风量20000m3/h,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商场内CO2浓度才会一直上升(图5所示)。

5结论

通过对长沙市内商场、超市热湿环境及CO2浓度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各商场、超市的热湿环境是合理,地上商场的CO2浓度也在标准范围之内,但是地下超市的CO2浓度却超过了标准所规定的1000ppm,以致超市内70%人员感觉到空气不新鲜,较闷。地下空间本来就是一个特殊场所,影响人们心理更为复杂。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超市客流量,按照标准选取合理的新风量;空调系统尽量考虑有使用全新风的可能,以在过渡季节达到既节能有满足空气质量要求的效果;在运行时,应根据客流量大小合理调节新风量。

参考文献

[1]Chang-zhiYang,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indoorenvironmentandHVACsystemofthemarketplaceinwinter.Energy&Environment.345-350

[2]LeiFang,Temperatureandhumidity:Importantfactorsforperceptionofairqualityandforventilationrequirement.ASHRAETrans.106(2)(2000)503-510

二氧化碳范文篇8

关键词:煤化工工艺;排放;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在我国经济中煤炭资源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其所发挥的作用较为突出。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出许多化工用品,同样在社会的各方面意义重大。然而,伴随煤炭用量的不断增加,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污染问题。大量的焚烧降低了其使用率,并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比较严重,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煤化工业的进程。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形势下,我国需要积极引入各种新技术,以尽可能地降低CO2排放量。

1煤化工中CO2的来源

通过分析得知,煤化工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可以形成CO2。1.1煤制甲醇工艺流程。煤制甲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煤气化、合成气的净化和合成甲醇等,煤气化排放出最多的CO2。煤、水、氧气物质燃烧,涉及到2个化学反应:A.C+O2=CO2;B.CO+H2O=CO2+H2。在合成甲醇时需要氢气,因此,一定比例的一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以后生成氢气与CO2,这样就重新生成了CO2。上述两次化学反应形成的CO2仅仅只有很少的量生成甲醇,大多数均被直接排放出去。相关资料显示,生成1t的甲醇,所需排放的CO2质量为2t。1.2直接液化工艺。煤制油当中排放的CO2来自以下两方面,首先,直接液化当中排放一定的CO2,该环节高温下煤与氢气会发生液化反应生成液体油。其中,煤炭提供了O2,和氢化剂反应后,氧气与水一起被排出,所以,形成相对较少的CO2。按照相关资料,该反应中每生产1t液化油需排放CO2大约2.1t。1.3间接液化法过程中。此工艺涉及到以下3个流程:煤气化、煤化气合成和精炼,而CO2主要是由气化与合成形成的。由直接液化可知,在煤的液化中,气化剂为O2与水蒸汽,因此,间接液化生成的CO2来自于下列4个化学反应:1、铁基催化剂参与的F-T反应:2CO+H2=CO2+CH2;2、水煤气变换反应:CO+HO2=CO2+H2;3、歧化反应:2CO=C+CO2;4、甲烷化反应:2CO+2H2=CH4+CO2。这就说明生成等量液化产品间接液化比直接液化多生成大约1tCO2。1.4煤制烯烃工艺流程中。该过程是煤制甲醇的进一步深化。主要包括四个过程,即煤气化、净化合成气、合成甲醇、甲醇制烯。其中煤气化、净化合成气、合成甲醇生成CO2的过程基本上和煤制甲醇类似。甲醇转换烯烃主要是多种气化剂的反应,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经过求解,按反应产生1t甲醇,排放CO2大约2t。按每吨生成1t烯烃,那么就会排放CO2大约6t。

2CO2减排技术

截止到现在,国内专家学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探讨。其一,提升煤炭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降低消耗,即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其二,收集所排放的CO2,然后埋存至地下,以此减小空气中CO2的含量。现阶段,煤化工公司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3种减排方法:CO2的收集保存、循环利用、化学转化3种。其中,前两者能够有效防止CO2排到大气之中,但实用性较低。后者是把CO2转变成化工产品,这一方面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此外还真正实现了减排。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技术方法:2.1收集保存技术。该方法是现在最普遍的一个方法,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收集CO2,其次,通过分离以及压缩等流程,再次,将通过压缩处理的二氧化碳输送至地下深层且保存好。保存的地层主要是开采完的石油和天然气井,该方法在国内获得很大发展。相关理论结果指出,储存了CO2的油气田的回采率明显提升,经过估算,能够提高大约10%的产量。不仅如此,将CO2保存在海底深咸水层以后,高压条件下,它还能够和附近的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碳酸盐。但该方法的安全性不太高,在地壳运动中CO2会逃逸,既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还将导致气温升高。同时,CO2还将和地下的重金属元素反应,渗透到地下会污染地下水。2.2CO2的循环利用。此方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且可以变废为宝。煤化工生产中排放的CO2浓度相对较高,同时其中还包含许多杂质气体,由此就使得循环利用变得更加困难。煤化工公司可根据CO2的性质对其再次利用,例如,用来制备灭火器等,这在CO2再循环中超临界萃取技术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CO2属于超临界萃取剂,化学稳定性不错,且易于达到临界条件,操作的时候步骤简单,安全性还高,因此,在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3CO2的分离和输送。对比来说,此技术较为有效。由于煤化工过程中形成了浓度较高的CO2,因此极易进行收集,并且还降低了成本。比如,以纯氧为氧化剂的现代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生产的合成气,其中,在分离CO2的过程中需要相对较低的成本。分离和输送过程中由于CO2里面含有一定的杂质气体,必须使用比较特别的管材来输送。以此不仅会明显减小CO2的排放,还将日常的煤化工生产和加工产生影响,此方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2.4CO2的转化固化。除去上文所说的收集保存技术以后,还能够通过转化的方法来处理,由此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现在该项技术获得迅速发展。CO2固化指的是生物吸收CO2以后发生反应,进而形成有机物质,此方法主要通过大自然中的生物完成,属良性循环。生物固化二氧化碳的方法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无后顾之忧,有效降低了CO2的排放,并且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柴油,以后该方法发展会更好。2.5CO2的化学转化。从当前来看,相对成熟的CO2化学转化技术用以制备水杨酸、碳酸盐等产品。CO2制取塑料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其原材料进口,所以这一方法在今后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其一能够生成可降解塑料,其而可以降低CO2的排放。当前,全球各个国家仅有美日韩等能够达到年产上万t,而我国则存在不小的差距,年产仅仅为千t。这项技术一方面有着良好的经济意义,另外,还有不可估量的环保意义,高校与院所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希望不但可以实现CO2的减排,而且能够实现CO2可降解塑料的规模生产。除了上述技术外,还有催化合成技术,通过CO2来生产化工产品,比如酯类、烃类、甲醇。瓜果蔬菜的保鲜同样需要CO2,其不仅成本低,污染少,而且制冷的效果不错。此外,在饮料行业CO2也有大用处,我国是一个饮料消费大国,光饮料消费就占消费总量的30%,其发展潜力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在烟草行业也应用二氧化碳。在上述提及的CO2减排技术中,其收集保存、循环利用以及化学转化这3种方式都各有利弊。需要指出的是,CO2存储技术优势比较显著,鉴于其储存量大,技术成熟,因此,很多国家都广泛应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对CO2的总量进行减少,只是暂缓了其对气候的影响。相比其它技术来说,CO2化学转化技术还不能规模生产,但是其具有的优势不可忽视,比如产生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为企业提高效益,因此,加大对该方法的研究,使其扩大规模,形成一定的产业链结构,这是当前我国应大力发展和提倡的技术。

3结语

总之,现阶段,全球的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归根结底,是由于碳排放造成的。我国在治理CO2排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很大进展,要想妥善处理好煤化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必须采用科学化理的方法来收集与转化CO2,在降低CO2排放的基础上,还可以制造出其他附加产品。

参考文献:

[1]巩旭.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减排技术[J].化工设计通讯,2016,42(5):8.

[2]张强.浅谈煤化工工艺过程中CO2的排放及减排[J].科技风,2012(13):121.

[3]任继勤.国内外煤化工碳减排技术及进展[J].化工管理,2014(1):65-67.

[4]段昌峰.煤化工工艺过程CO_2排放分析及减排技术要点[J].化工管理,2018,498(27):200-201.

二氧化碳范文篇9

关键词:煤化工;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1引言

煤炭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发大量化工产品,但同时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且煤炭化工领域发展受限。全球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的严重,而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大,所以需要加强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以更好的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煤化工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分析

(1)煤制甲醇工艺流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煤制甲醇要经过煤气化、合成气的净化与合成甲醇等等环节,在煤气化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而给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危害。煤在O2和H2O同时燃烧去情况下会发生如下两个反应:C+O2=CO2CO+H2O=CO2+H2而甲醇合成必须要使用H2,如此一来,CO与H2O反应又会产生比较多的H2和二氧化碳,进而形成更大量的二氧化碳。上述两个反应中,仅有非常少量的部分会形成甲醇,其他绝大部分都会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根据相应数据统计分析,生产1t的甲醇,需要排放2t的二氧化碳。(2)直接液化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煤制油时二氧化碳主要有如下的形成路径:其一是通过使用液化的操作方式将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该环节就是煤与H2在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形成液体油。从这一化学反应出发,煤炭会提供氧气,然后与氢化剂发生一系列的反应,氧气会随着水分直接排出去,此时的二氧化碳的产出会相对较低。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可以确定,每生产1t液化油需要排放2.1t左右的二氧化碳。(3)间接液化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该工艺环节中具体包含煤气化、煤化气合成、精炼等几个过程,气化与合成环节所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较多,也是主要的形成环节。从直接液化的角度出发,氧气与水蒸气在液化的环节中具体作为气化剂使用,所以间接液化所形成的二氧化碳具体可以发生以下几个反应:A.水煤气变换反应:CO+H2O=CO2+H2B.铁基催化剂参与的F-T反应:2CO+H2=CO2+CH2C.甲烷化反应:2CO+2H2=CH4+CO2D.歧化反应:2CO=C+CO2从相应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相同液化产品环节中要比直接液化会产出多1t左右的二氧化碳气体。(4)煤制烯烃工艺流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煤制烯烃在进行煤制甲醇的环节中,其包含多个环节,整个过程中的气化剂反应相对比较复杂,反应的难度也比较高。根据相应的专业数据统计分析确定,反应阶段中生成1t甲醇,排放2t的二氧化碳。(5)煤制天然气工艺流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煤制天然气工艺在开展的过程中,它包含了煤质合成天然气以及煤质二甲醚与煤间接液化等工艺的应用。在各种工艺运用上会排除很多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1)收集保存技术。这是目前应用极为广泛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之一,操作简单且效果比较好。首先需要通过专业性的设备来实施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并且进行必要的分离、压缩等等环节,然后使用设备直接注入到地下深层位置上。保存的空间具体就是石油、天然气等开采之后的空间,所以并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从相应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油气田内充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之后,回采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基本上可以提高约10%左右。此外,在海底深咸水层内充入二氧化碳气体之后,不可避免的会与气体周边所存在的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碳酸盐。但是该技术的应用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地壳运动中容易被释放,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会导致气温的升高。(2)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二氧化碳可以应用到各种领域中,以更好的减少该其他的排放量。煤化工领域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具备较高的浓度,且会有一些难以处理掉的杂质,一旦不能合理使用,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根据目前应用方面开展分析,二氧化碳最为主要的使用领域就是灭火器、食品添加剂等等。应用该技术之后,稳定性得到很大的提升,也能够达到临界条件,且操作环节更加的安全、简单,可以广泛的使用该技术,以避免二氧化碳污染环境的问题存在。(3)二氧化碳的分离和输送。二氧化碳的分离和输送技术,相对来说处理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更好的处理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在煤化工领域中会产生体量巨大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直接使用设备在终端收集,操作成本较低。比如,使用纯氧来进行合成气的制作,整体操作简单,设备也不复杂,处理效果相对较好。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以及内部所含有的杂质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进行运输,否则将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进行分离、输送二氧化碳,可以更好的减少排放量,还不会给煤化工的生产造成不利的应用,所以该技术需要全面的研发和应用。(4)二氧化碳的转化固化。就目前来说,二氧化碳的处理还可以进行转化处理,以消除其不良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二氧化碳转化、固化技术水平比较高,所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固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生物将二氧化碳实现吸收和使用,这种操作方式是在自然界中完成的,并不会产生的任何的负面影响。生物固化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有害物质,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5)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理解方面比较简单,可以使用一定的化学物质来实现转化和使用。根据生物学的相应原理分析出发,植物在生存过程中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转化成为氧气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从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很多国家开始研究使用二氧化碳生产可以降解的塑料材料,环保性高且经济效益明显。二氧化碳制作塑料材料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可以降低对于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尽量的实现规模化的生产。通过制作塑料产品,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能够产生比较高的经济效益,综合效果非常好。从工业角度出发,可以使用先进技术将二氧化碳气体制作成甲醇、烃类、酯类等化工产品;蔬菜、瓜果的保鲜贮藏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来进行,其制冷性能比较高且运行成本低,还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二氧化碳还可以制作碳酸饮料,目前我国的饮料消费占比达到世界总量的30%,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二氧化碳还能够应用到烟草工业中。从上文中的几种处理方式分析可以发现,各有特点,但是二氧化碳的存储技术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该技术的处理量比较大,该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已经有了很多实际的案例可以分析,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二氧化碳排放超标所产生的的严重问题,但是只是能够暂时缓解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未来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危害。而二氧化碳的转化技术的科学使用,可以有效的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成为有价值的产品,也能够产生比较高的经济价值,也能够形成完整的工业生产链,所以我国应该注重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我国作为世界上碳排放的大国,需要积极的研发先进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可以更好的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改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敬荣.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减排技术[J].当代化工研究,2017(3).

二氧化碳范文篇10

煤炭焦化技术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煤炭焦化技术不仅能直接提升煤炭化工产品的附加值,还能促进煤化工及其相关行业的有序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低成本,高环保已经成为该技术目前的主要发展趋势。另外,煤炭液化技术,也是我国目前煤炭工业产业中的主要技术之一,虽然目前煤炭液化技术有待提升和完善,但是煤炭液化技术是我国煤化工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对二氧化碳进行科学利用的重要作用

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及煤炭资源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类型,其中,在我国总能源中,煤炭资源占据了相当中的位置。同时,我国的实际煤炭资源总蕴藏量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三,而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储存量相对煤炭资源明显较低,所以使得我国石油资源紧缺,现阶段我国自产的石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对于煤炭资源,虽然我国总体蕴藏量较高,但是煤炭的实际消耗增长速度惊人,目前我国燃料煤的利用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粗暴焚烧方式转变为化工式提取利用的方式,这也是我国未来煤炭资源利用的主要发展趋势。眼下,全球石油资源短缺情况严重,而对于可替代石油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获得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可替代能源的完善生产体系。为此,我国加大了对煤化工产业及附属行业的研究,改变化工产品过分依赖石油生产的传统模式,使石油资源集中于各类燃料油等产品的生产当中,暂时性的解决目前我国原油紧缺的现状。但是,在煤化工企业在大力生产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例如大量废气,废水以及废渣等随意排放,不仅增大了废气物处理工作的强度,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另外,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也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引发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等现象,同时还会造成世界沙漠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粮食产量降低等。所以,对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进行科学的减排不仅仅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煤化工产业预期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更是实现世界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3现阶段煤化工行业中关于二氧化的碳减排现状分析

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影响下,使得大众对煤化工行业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从而忽略了煤化工产业中二氧化碳带来的影响。为了有效避免此类情况的不断扩大,保护自然环境,所以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对化石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科学的措施提高化石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能耗耗损,该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节约资源,还能对温室气体的实际排放进行有效的降低和控制,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源对实际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科学的收集,并将其正确埋存入地下的方式,使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得到及时的降低。

4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分析

4.1煤制甲醇工艺流程方面。煤制甲醇的工艺流程中包含了煤气化环节,以及合成甲醇等环节,都会排放不同含量的二氧化碳。其中煤气化环节,实际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环节。主要是因为煤在氧气与水的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例如C+O2=CO2,CO+H2O=CO2+H2。甲醇的成功合成,离不开H2,所以CO与H2O经过充分的反应便会生成H2O与H2,这便会再次形成CO2。由于此过程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无法完成甲醇的预期生成目标,这些二氧化碳便直接进行了排放处理。4.2直接液化工艺方面。在煤制油的直接液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因为在煤制油的液化工艺中,煤与H2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实际所需的液体油。在煤制油的液化环节中,煤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氧气,在加入氢化剂后便会和氧气发生反应而形成二氧化碳,在氧气顺水流出的过程中,二氧化碳也随之排出。4.3间接液化方面。在间接液化方面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煤气化工艺,第二个环节是煤化气合成工艺,第三个环节则是精炼工艺。根据直接液化工艺可知,氧气与水蒸气为主要气化剂,在经过间接液化而形成二氧化碳。例如CO+H2O=CO2+H2,2CO+H2=CO2+CH2以及2CO+2H2=CH4+CO2和2CO=C+CO2。同时,在同一类产品的生产中拍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明显高于直接液化的方式。

5现阶段对于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减排技术

5.1收集保存技术分析。利用收集保存的方式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的,是目前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技术类型。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收集后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与压缩处理,再将压缩后的二氧化碳进行专业的装置和运输,将其存储在地下深层之中,实现大气与二氧化碳的有效分离,避免二氧化碳对大气造成污染。目前对二氧化碳存储区域选择通常是废气的地质结构之中,例如开采完毕的天然气地质层,或者不具有开展机制的煤层等等。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目前能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长期隔离储存。同时,此方法还能有助于有油气田开采率的提升。根据实际调查统计发现,将二氧化碳施加高压,并将其存入到废气油田之中,能明显提高油田的开采率。5.2分离与输送技术分析。利用二氧化碳分离技术与二氧化碳输送技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都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在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通过应用二氧化碳的分离与输送技术,能为二氧化碳的收集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还有直接降低资金投入。另外,在二氧化碳的分离和输送环节,二氧化碳中都会有杂质气体的存在,这便给运输环节的运输管材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只有利用特殊的专业管材进行运输,才能保证运输的效率与质量。利用分离技术与输送技术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不会影响煤化工的有序运转,同时资金投入相对较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未来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5.3再生利用技术分析。在煤化工技术以及加工工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使得我国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目前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可知,对于多次使用二氧化碳的再生利用技术类型较多,例如舞台效果方面,食品添加剂方面等等。另外,在粉煤运输环节,技术人员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将N2进行科学转换,从而得到CO2,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则将水生产技术进行科学转化,形成CO2。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其根本目标是降低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针对二氧化碳再利用而言,超临界萃取技术是目前的热门方向,主要是因为该述不仅使用简便,而且使用效果显著,同时不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从而降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5.4化学转化技术分析。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主要是专业的技术人充分结合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利用科学的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其他物质后再投入到相应的使用当中,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应,这个过程被称为二氧化碳的转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日益成熟,例如,使用二氧化碳生产碳酸盐等一系列相关的化工产品。对于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部分发达国家对于该技术的研究力度和应用效果明显高于我国,虽然我国相关政府对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增加了研发力度,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针对眼前的发展现状而言,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能获得理想的减排目的,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5.5埋存技术分析。利用上述方式都能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且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性明显,所以,在制定二氧化碳减排措施时都要充分结合当地区域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现状,从而保证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二氧化碳埋存技术,也是现阶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二氧化碳埋存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利用沉积盆地的深部咸水层进行二氧化碳的埋存。第二:利用废旧油气田的结构层进行埋存。第三:利用二氧化碳强化煤层结构进行埋存。通过以上三种方式都能获得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但是埋存技术不是将二氧化碳进行永远的保存,埋存后的二氧化碳也会同地下的地质结构与环境发生各类化学反应,虽然实际反应速度慢,但是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科学的处理,必定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6结语

社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基础之上。为此,要获得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则要利用科学的措施促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煤化工产业是我国化工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社会发展多样化的时代,要保证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是重中之重。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对二氧化碳减排工作高度重视,还有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可行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从而保证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玲.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影响研究——基于2002-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7(03):9-11.

[2]王燕.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化学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04):114.

[3]陆诗建,黄凤敏,李清方,等.燃烧后CO2捕集技术与工程进展[J].气体净化,2015(05):78.

[4]王秀国,马磊,杨丽霞.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及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14(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