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1:59:47

恶化范文篇1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舒什针对1929年大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在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提交的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理论提出后经过索洛的历史考查,辛格的进一步完善,得到了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的认同。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变迁,市场容量以及需求弹性,收入弹性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下跌)恶化的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贸易条件恶化论是发展经济学家主张落后国家工业化的直接依据,也是其后提出的政府推动经济计划化,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根据。而以瓦伊纳、哈伯勒等为首的新古典学派主流经济学家则否认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制造品的价格长期恶化趋势,他们提出农业并不等于贫困,工业并不等于富裕的口号,认为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在工业或农矿业中的比较优势状况,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同样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他们还从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统计中得出,在长期中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与发达国家制造的贸易条件是基本持平的。法国经济史学家保罗·贝罗奇更是得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有所改善的结论。两派对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长期的争论。那么,贸易条件的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争论双方的分歧及其实质

我认为,两派争论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不同,发展经济学派更重视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出口商品价格变化的长期趋势;而新古典经济学家更注重各国的技术变迁对改变自身的贸易条件的影响,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从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较快,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地区,先是以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为首的亚洲四小龙的强劲崛起,接着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这四只小虎的腾飞,最后是中国这条老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上来,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很明显,东亚经济的腾飞与其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是紧密相连的。那么,能否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就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呢?能否因为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其出口导向工业的成功息息相关就能证明贸易条件恶化论过时了呢?

不能,事情需要辩证地看,虽然从动态上看,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自己的产业技术水平,从而改善了自己的贸易条件,通过外向型发展确实取得了成功。但从静态上看,长期以来,不同技术层次的产品出口价格差距依然存在,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在国际贸易中也客观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不断改善自己的产业结构,提升自己产业的技术水平,改变自己的出口结构,从而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其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发展水平就比较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如韩国、新加坡、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它们从出口农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又迅速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断超越技术障碍,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改善了自己的贸易条件,取得发展的成功。现在,四小龙正进一步赶超知识经济,大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构筑硅岛和数码港,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长期以来,初级产品的价格是在不断下滑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以1957年到1982年为例,欠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下降了32%,这一恶化体现在四类主要的初级商品上:粮食下降了21%,饮料下降了28%,农业原料下降了45%,金属下降了28%。(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览》1982.4月5日第110页)从1980年到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又下降了4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用类农产品价格下降了30%,矿物价格下降了45%。(注:联合国《统计日报》2000年9月)那些产业结构原始,技术发展缓慢,主要依靠出口初级农矿产品作为外汇来源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持久的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发展速度缓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以东南亚的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为例,由于出口的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大,技术水平低,因而发展大受影响,伦为最不发达国家之列。因此,虽然一国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使自己的贸易条件不断改善,但从长期来看,低技术水平的产品与高技术水平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的恶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否认的,这极大影响了落后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对贸易条件变迁的争论中,发展经济学家更强调其消极面,解释了落后国家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了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极大地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而新古典经济学家更强调其积极面,提出新兴工业化国家可以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最终取得了经济的发展。两者从不同侧面介绍了自由贸易这柄双刃剑,都有一定道理。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发展经济学家为落后国家推御发展的责任,更不能排除某些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贸易条件优化论为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辩护,这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

当普雷维什、辛格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时,当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方式主要是初级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因此,当时的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指初级农矿产品对工业品价格的恶化。随着七、八十年代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初级加工品生产领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转变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那么,是否也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呢?汉斯和沙卡等人的研究为该问题提供了答案;他们通过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间的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价格指数年均下降了0.65%。(注:《经济工作导刊》2001.11.4~5)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于中心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联合国在2000年1月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注:《经济工作导刊》2001.11.4~5)并且,在相同技术层次的工业品之间也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对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已进入信息时代,作为后进国家又必然面临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对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和恶化。能否超越技术障碍,早日缩小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将决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条件是否能得到改善,也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发展趋势。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的恶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引起的。

由此可见,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对落后国家是在不断恶化的,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的贸易,主要存在着以初级农矿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交换,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交换,资本密集型产品与知识密集型产品相交换三种技术层次。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科技发展水平,分别处于侧重于出口初级农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分工上,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每一个较高技术层次的国家相对于更高技术层次的国家存在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但相对于较低技术层次的国家,他们又存在着贸易条件的优化趋势。只有技术水平越高,一国才越有可能占领市场先机,也才能拥有更多的有利贸易条件,使贸易条件优化的收益大于贸易恶化的损失,最终改善自己的贸易环境,实现经济的腾飞。否则,则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越掉越远。根据一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体现的不同的生产力状况,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发展后果,人们把它们划分为最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由此可见,最终决定一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的是一国科技发展的水平。国际贸易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增强自己的科技实力,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

在贸易条件恶化论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工业品的价格下降的速度,下降的幅度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能否用此而否定贸易条件恶化论呢?比如电脑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款新式电脑刚开发出来时价格非常昂贵,但经过几年之后,它的价格就下降得非常厉害。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能否说明知识密集型产品相对于别的类型的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显然不能。这需要利用商品的周期理论来解释,因为随着知识的扩散,技术的传播,一款新式电脑刚开发出时是知识密集型产品,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它很快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简化和标准化,开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组装,进一步由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转变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可此可见,随着技术的扩散,一台电脑逐渐地由一种知识密集型产品变成了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脑价格的大幅下降不仅不能否定贸易条件恶化论,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理论。其说明了贸易条件恶化不仅在于生产什么产品,而在于生产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

四、贸易条件恶化论对我国产业发展的意义

通过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对落后国家来说,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存在于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而且存在于不同技术种类的产品之间;它不仅存在于不同技术要素种类的产品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技术要素产品的不同技术层次之间。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发展中国家才能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贸易条件的恶化。从我国的贸易结构来看: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为147亿美元,仅占同期出口总额的7%,2000年出口额达到370亿美元,但在中国同期出口总额的比重中也只有15%,远低于世界八大贸易国家的平均比例40%,而在1998年出口总额的1837.57亿美元中,光学、计量、检验、医疗、精密仪器和设备的出口额仅为65.6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4。(注:《管理世界》2001.2.22~26)可见,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扩张促进了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比例太小,发展速度太慢。这意味着我们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面临着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事实也确实如此,以1980年的贸易条件为100,1985年下降到95,1990年下降到73,1995年下降到71.5,1999年为68.7。(注:《管理世界》2001.2.22~26)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们不仅不能成为贸易强国,恐怕连贸易大国的地位也不会长久。要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条件,我们必须努力吸收四小龙发展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商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恶化范文篇2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贸易恶化论对中国贸易条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贸易条件恶化论”。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然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

企业内贸易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就跨国企业而言,对于发生在内部各实体之间的交易价格,完全可以由企业按照整体规划来自主确定。跨国企业在我国采取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来达到其减少企业税负、避开风险与管制、调拨资金和有效分摊费用的目的。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额中已占到12强,这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更趋恶化。

(三)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鼓励出口的国策,采取了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使得很多企业采取“只外销,不内销”策略,因为出口意味着可以减少成本。同时,这种出口政策也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说是恶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强调扩大出口规模,有“一刀切”的现象。

(四)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出口方面,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另外,从进口的构成看,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进口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而这些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近几年一路攀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这也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并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材料、医疗、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需要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再次,还应当扩充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工业力量,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从而大量降低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使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

以法律形式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要建立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跟踪、通报机制,我国进出口价格监督、监控机制。取消对三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逐步化解跨国公司内部化行为对我国市场的扭曲和利益侵害。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应当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并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三)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促使外贸企业有序竞争

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使外贸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除了要继续放开外贸经营权外,还要促进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外贸企业组建大型的贸易集团,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状况,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使企业避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采取综合竞争手段进军国际市场。在外贸体制改革当中不仅要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实业集团,同时也要为民营企业实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恶化范文篇3

关键词:贸易条件国际贸易贸易恶化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贸易条件恶化论”。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然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

企业内贸易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就跨国企业而言,对于发生在内部各实体之间的交易价格,完全可以由企业按照整体规划来自主确定。跨国企业在我国采取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来达到其减少企业税负、避开风险与管制、调拨资金和有效分摊费用的目的。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额中已占到1/2强,这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更趋恶化。

(三)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鼓励出口的国策,采取了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使得很多企业采取“只外销,不内销”策略,因为出口意味着可以减少成本。同时,这种出口政策也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说是恶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强调扩大出口规模,有“一刀切”的现象。

(四)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出口方面,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另外,从进口的构成看,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进口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而这些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近几年一路攀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这也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并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材料、医疗、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需要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再次,还应当扩充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工业力量,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从而大量降低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使贸易条件的改善。公务员之家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促使外贸企业有序竞争

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使外贸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除了要继续放开外贸经营权外,还要促进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外贸企业组建大型的贸易集团,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状况,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使企业避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采取综合竞争手段进军国际市场。在外贸体制改革当中不仅要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实业集团,同时也要为民营企业实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

以法律形式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要建立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跟踪、通报机制,我国进出口价格监督、监控机制。取消对三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逐步化解跨国公司内部化行为对我国市场的扭曲和利益侵害。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应当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并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参考文献:

恶化范文篇4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贸易条件恶化论”。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

1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然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普遍恶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

企业内贸易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就跨国企业而言,对于发生在内部各实体之间的交易价格,完全可以由企业按照整体规划来自主确定。跨国企业在我国采取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来达到其减少企业税负、避开风险与管制、调拨资金和有效分摊费用的目的。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额中已占到1/2强,这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更趋恶化。

(三)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鼓励出口的国策,采取了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使得很多企业采取“只外销,不内销”策略,因为出口意味着可以减少成本。同时,这种出口政策也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说是恶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强调扩大出口规模,有“一刀切”的现象。

(四)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出口方面,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另外,从进口的构成看,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进口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而这些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近几年一路攀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这也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2提升我国贸易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并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材料、医疗、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需要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再次,还应当扩充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工业力量,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从而大量降低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使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促使外贸企业有序竞争

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使外贸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除了要继续放开外贸经营权外,还要促进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外贸企业组建大型的贸易集团,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状况,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使企业避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采取综合竞争手段进军国际市场。在外贸体制改革当中不仅要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实业集团,同时也要为民营企业实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外贸企业之间的竞争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

以法律形式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要建立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跟踪、通报机制,我国进出口价格监督、监控机制。取消对三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逐步化解跨国公司内部化行为对我国市场的扭曲和利益侵害。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应当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并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参考文献:

恶化范文篇5

1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

1.1患者及其家属方面①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医院能包治百病.不能出现治不好或死亡的结果,如果出现,医生就应承担责任。②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医疗结果及服务质量不满意、或认为自身的权利被侵害时,仅从单方面考虑,而忽略医疗法规的存在。③生活水平提高,保健知识增强,对生命与健康广泛重视,对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对医学科学的发展现状不了解,对医疗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缺乏认识.对在医疗工作中出现的意外、疾病的转归、并发症等不理解。④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寻找各种借口,提出各种苛刻要求,达到经济索赔的目的。

1.2医院自身及医疗方面①医院和医务人员对新的市场形式认识不足。医疗市场同样存在竞争机制,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有高度的选择权,过去患者“求医”的格局逐渐转变为“选医”模式。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及医院的收费标准等尤为关注,而有的医务人员对此并未引起高度重视。②对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的服务的方式尚不适应,这种“以人为本”的全程服务观念的转变,需要扩展服务职能,适应患者新的需要。③服务不到位,态度生硬,讲话随便,工作漫不经心,对患者缺乏同情心。④虚假广告宣传,无科学依据及不负责任的承诺,出现问题时推卸责任。⑤工作中法制观念淡漠,病历记录不全、不及时或不完整,病情交代不清,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操作不规范等责任或技术原因造成的不良后果,或在医疗上未造成不良后果,但患者认为结果不满意等。

1.3社会方面①医疗费用过高致社会不理解,虽然国家多次调整药品价格,但多种因素的影响,老百姓尚不能完全体会到实惠。此外,由于公费医疗、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患者仍需支付一定比例的医药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药费用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等卫生费用支出必然会不断增加。②某些新闻媒体的炒作及消协的介入。新闻媒体因对医学专业的风险性和特殊性不太了解,对某些报道不够全面、客观。易误导社会舆论,使患者失去对医院、对医生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医院的形象和声誉。

2加强医疗管理。提高防范意识

2.1查找薄弱环节.排除不安全因素医务人员应该不断加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思想上加强“五种观念”,即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心患者的精神、心理、生活及社会各方面的全程服务;在医患关系上坚持交流和沟通、理解与尊重;在诊治工作中坚持高度负责精神、技术上不断钻研和精益求精: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坚持严格遵章守纪、操作规范:在医德医风建设上坚持精神文明、以德行医的行风。

2.2加强规章制度教育。提高遵纪守法观念严格规章制度,规范医疗操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措施。医院的规章制度是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2.3加强管理,维护医院正常工作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强化行风建设,真正做到廉洁行医、合理收费,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活动.把真诚的爱心和高超的技术献给患者.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制观念。

2.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档的医疗设备需要高技术水平的人去掌握和操作。因此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培养技术骨干,参加学术活动,开拓视野,开展新技术、新疗法,以提高医疗诊治活动的高效率

恶化范文篇6

农村工矿企业发展产生的污染

一方面,农村乡镇企业的殿军突起,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乡村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很多乡村工业排污量大、没有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而直接排入大气和水流,影响空气和水流的质量,使乡村上空总是乌烟弥漫,水流变黄发黑,发出刺鼻难闻的臭味。很多工厂排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经雨降落后,形成酸雨。酸雨降到地面后,导致水质恶化,对各种水生动物和植物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的CO2气体,是“温室效应”的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高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如金属冶炼、化工、食品加工、垃圾场等。这些企业由于环保意识差、资金投入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和追求高额利润,基本上没有对其排放物进行处理。如排放大量的污水,这些污水灌溉了当地的农田并渗透到地下水,造成农田和水源的污染。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用水含氟、锰、细菌等严重超标。目前,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一些纠纷和上访是这一问题的一个反映。

养殖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养殖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农村畜禽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养鸡、养牛、养羊、养鸭等种类上,尤其以规模化养殖小区和零散养殖户养鸡大棚占的比例较大。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三方面:粪便、污水和恶臭。这些污染物基本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出。养殖业的粪尿排泄物及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致病菌等污染物,并产生恶臭,污染物量大而集中。部分区域流域的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畜禽粪便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的农村第三大污染源。因此,对农村养殖业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对其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循环利用和处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恶化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风险防范发展策略

1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双方利益相容。

2.4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

恶化范文篇8

一、“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舆论综述

(一)外资企业抱怨在华经营受到限制

美国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声称通用电气在中国正面临25年来最严峻的经营环境,指责中国政府的保护主义倾向日益浓厚,对外国跨国企业越来越“不友好”。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再加上中国本土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通用电气在中国面临的竞争是日益地激烈,生意也是越来越不好做了。通用董事长的言语当中,流露出了对中国的不满,认为中国过多的开发自己的技术,与美国出口商品展开竞争。

其实,通用电气对中国的抱怨代表了很多美国企业的心声。今年1月,美国政府接到由微软、波音等大公司签署的信函,警告说中国政府正在采取系统性的政策,以损害美国企业的利益为代价来支持本土企业;今年3月,全球搜索引擎巨擘谷歌宣布退出中国,该公司此前一直抱怨其搜索业务受到中国方面的审查;今年5月,中美在北京举行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之际,美方向中国自主创新政策频频发难。

(二)在华商会认为外资企业遭受不公待遇

2010年3月,美国在华商会发表报告,抱怨外商企业在华受到越来越多不公平待遇,认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美国在华商会表示:其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感觉不被欢迎参与中国市场并进行竞争的企业增加到受访企业的38%,是商会对该问题对会员企业进行调查的四年来,“不满意”比例最高的。

2010年6月,中国欧盟商会也指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其对514家在华经营的欧盟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其中39%的企业对中国法律执行情况感到不满,33%的企业对冗长的工商注册程序提出指责,29%的企业把矛头指向了知识产权保护,而26%的企业认为在执行中国国家标准时,地方政府存在保护本地企业。同时,欧盟商会2010年商业信心调查报告认为,欧盟在华企业的盈利率自2008年起逐年下降。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企业里,75%的企业把市场扩张列为增加盈利率的重要举措,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共同的诉求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但对中国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感是大多数欧盟企业的普遍担忧。

(三)外国政府机构(政界官员)指责中国政策不够透明

7月19日,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贸易参赞安凯彬抱怨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安凯彬提出,中国政府采购政策的表述不够清晰,常常引起美国企业的过分忧虑。

7月22日,欧盟贸易委员卡雷尔·德古特在出席上海世博会比利时-欧盟馆召开的欧盟贸易日活动时,其发言剑指中国自主创新政策。“尤其不能用自主创新作为借口,在关键行业,特别是信息、绿色行业设置障碍,把欧盟企业排除在外。”卡雷尔·德古特在发言中强调,“中国应该确保其采购市场公开、透明,任何不利于竞争的规则都将阻碍经济增长。”

7月26日,随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同来华的德国企业负责人,在公开会议上质疑中国对待跨国企业的方式,希望在中国市场能够被“公平对待”。

(四)国际金融公司报告指出中国投资环境不佳

2010年7月,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了一份名为《2010年跨国投资》的报告,对包括我国在内的87个国家投资环境的四个方面做出评估,这四个方面是:外国企业进行的跨行业投资行为,成立子公司的过程,取得工业用地的程序,商业纠纷仲裁机制。我国竟然在这四项指标的评估结果中均表现不佳。报告当中就指出中国外资企业设置的限制太多,吸引外资表现并不突出,导致很多的企业现在已经开始担心中国的投资环境恶化。

二、“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下的中国外资利用情况

(一)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

2009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近40%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仍保持在900亿美元的高位,仅下降2.6%,仍是全球吸引外资规模第二大国家。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6月,全国非金融领域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4万家,同比增长18.8%;实际使用外资5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其中6月当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39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5.1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8.3%和39.6%。到今年7月底,中国已累计吸收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同时,我国吸收外资已经连续12个月保持当月同比的正增长。

(二)在华外企运营良好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总体运营良好,回报丰厚,不少企业成为其母公司全球业务的增长亮点和利润中心。美国商会的《2010年商务环境调查报告》称,去年71%的美国在华企业实现了盈利,76%的企业利润率不低于其全球平均利润率。对于未来5年在中国的发展前景,91%的美国企业持乐观态度,超过75%的企业将中国列为其今年全球投资的三大首选地之一,近80%的企业计划在今年扩大在华投资。而代表了1600多家企业和个人会员的华南美国商会也了《2010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报告称,九成会员企业对目前中国的经商环境较为满意,会员企业今年在中国的再投资预算增长44%。

今年上半年,通用汽车在中国销售120万辆,使这家跨国巨头百余年来海外市场的销量首次高于美国本土。拜耳、沃尔沃、现代、宝洁等均在筹划大规模对华投资和业务整合计划。星巴克与可口可乐公司也向中国调查公司透露,中国一直是他们最为重要的成长市场。百事可乐公司也因为看到中国市场的丰厚利润,计划未来4年内向中国投资10亿美元,建造14个新的饮料生产基地。

三、原因分析

(一)政策不够透明,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但是外资企业仍然抱怨在中国经营的最大挑战是政策的不透明。外商认为他们在中国经营,碰到的法令规章和行政裁量权会处处碰壁。外商抱怨其无法与成长迅速的我国企业享有同等的市场机会,如基础设施、设备的采购等等。在一些招投标中,因为不够透明的制度,外资(尤其是高科技外资企业)的竞标失败了,从而产生很强的失落感。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外资的不断引进,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外资在我国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外资比较重视的维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方面,2008年6月中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基本建立了体系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虽然我国已经拥有良好的法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远远不能够令外资满意。

(二)逐步上升的劳动力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新的劳动法的颁布,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今年以来沿海企业大面积加薪、相关部门对于劳动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加大等客观上对外资企业形成较大压力,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尤其造成那些从事粗放型、低附加值产业投资的外资企业生存更加困难,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令一些外资企业产生中国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误解。

(三)实行国民待遇导致优惠条件的丧失

近年来,我国取消对外资企业的特别优惠政策,表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已进入新阶段,即真正把在华外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使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例如,在2008年之前,新进入中国的外国制造企业享有5年的所得税优惠,包括2年全免和3年折半。如今,除了极少数专业领域之外,这些税收优惠已经取消。同时,在中国的经济特区,外国企业曾经每年只需缴纳15%的所得税。现在,这一税率已经上调至25%。除税收政策外,之前对外商投资者的其它激励也被逐步取消了。例如,因为新的重点被投放到农民福利问题上,外商投资者要从地方政府租赁土地的费用变高了。换句话说,因为现在要接受与本土商家一样的待遇,外商投资者感受到排斥和限制。

(四)我国企业竞争能力增强

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发展很快,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从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上榜数就可以看出来,在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最新排名中,中国入榜企业数量再次刷新,共有54家企业榜上有名,超过了去年的43家纪录,同时有三家企业进入前十名。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让外企感觉到了压力,于是原来在中国很正常的一些事情也让外企高管们感到威胁,外资企业感觉在华的经营越来越困难,而他们把这归结为中国投资环境的恶化。

(五)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部分外企遭遇挑战

我国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结合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需要,外资政策确实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这些政策并不直接针对外资,但是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导致中国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的外商投资企业订单量下降,甚至向海外转移,在中国整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背景下,低碳道路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此,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项目遭遇挑战。由于这一原因,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企业抱怨中国投资环境恶化。

四、相关建议

(一)增加政策透明度,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我国某些法律法规的不透明、不完善或者是法规执行不到位,往往就会使外资企业产生抱怨,产生我国的市场环境不好的看法,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加政策透明度,特别是在外商关注较多的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同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改革创新力度,努力为外商投资营创造更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更加高效便捷的融资环境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发挥外商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

(二)定期进行外资政策宣传

外资企业的“抱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程序以及我国外资政策宣传中的种种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定期举行宣传活动,对外资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解释,消除一些误解。例如,劳动力成本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是一个事实,但不仅仅是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都在上升。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但是还是比较低的,并且中国的综合成本还是低的。在宣传中要向外资企业强调,中国优势正在从依赖于人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向综合的竞争优势转变,包括市场空间和产业配套、劳动力的素质、政策环境等方面。

(三)相关部门举行中外企业交流会

通过交流会,给中方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交流平台,让其了解有些问题不止外资企业遇到,中方企业同样遇到,让其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并不是针对外资企业,国内企业同样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例如,劳动力成本问题,事实上,感受到压力的并不仅仅是外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诸多国内本土企业也受到其影响。同时,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也使本土企业遭受巨大压力,对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外资企业,我国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遭受了很大打击。

(四)适当的政策灵活性

虽然外商投资者的大部分抱怨并不足为信,大部分抱怨是由于外商投资者的误解而产生的,但是我国政府需要意识到外商投资者期盼和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毕竟外商投资者在中国投资是想获得一定的利益,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适当的政策灵活性的确会吸引外商。政府应该准确分析与把握外商投资者的需求,在我们能做到的地方,给予外商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增加政策的灵活性,实现我国政府与外商企业的双赢。当然,政府还要继续提高市场效率,减少腐败以保持长期增长。

(五)加快修订《外商投资产业导向目录》

自从2007年对我国《外商投资产业导向目录》进行修订以来,近几年我国未对《外商投资产业导向目录》进行修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变化,《外商投资产业导向目录》已经落后于我国的相关政策。因此,为了使外商对我国的外资政策有更清晰和明确的了解,我国要加快《外商投资产业导向目录》的修订,在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导向目录》中要明确我国将扩大鼓励类和允许类产业、减少限制类产业,还将鼓励外资大力进入中国西部。同时,我国吸收外资未来将引导于符合中国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方向,将大力鼓励外资投向于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行业,而投资区域将以西部为重心。

参考文献:

[1]李高超、侯玉,《IBM、英特尔宣布在华投资新动作,外资巨头看好中国投资环境》,《中国外资》,2010年第9期.

[2]梅新育,《中国投资环境果真恶化》,《中国新时代》,2010年第5期.

[3]林毅夫,《中国投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北方经济》,2010年第9期.

恶化范文篇9

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成为当时农业开发的重点区域。明清时期,垦殖规模最大的山区是鄂豫陕交界处的荆襄地区。这里明初尚为荒无人烟之地,而后流民不断涌入,到明中叶已接近200万人,大量土地被开垦。明末清初,此地人口曾一度锐减。但康熙以后,四方流民再次向这一地区迁移,到乾隆末年,“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17)。在河湖纵横的地区,人们与水争利,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荒芜湖渚,先世所弗田者皆尽垦”(万历《荆州府志》卷3)。在鄱阳湖平原,当时湖区各县修筑的圩堤总数不下数百条,有的规模很大。如南昌县的富有圩、大有圩,首尾相联约30里,义修圩南北径20里,围约40里,皆为庄舍(光绪《南昌县志》卷6)。在洞庭湖平原和汉江平原,则到处兴建垸田。如监利县在明代中后期通过筑垸围垦,增加水田近万亩(康熙《监利县志》卷3)。

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则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为保证盐业生产,政府曾拨给灶户一些荡地以供柴薪。明中叶以后,“草荡多被势豪侵占,开垦为田”(朱廷立《盐政志》卷7)。由于泥沙沉积,入海口附近不断产生新涨荡地,人们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沙滩渐长,内地渐垦,于是同一荡地,有西熟、有稍熟、有长荡、有沙头之异,西熟、稍熟可植五谷,几与下田等,既而长荡亦半堪树艺,惟沙头为芦苇之所”(叶梦珠《阅世编》卷1)。沿海人民还采用沉放石块或修筑拦沙堤等方式,加快泥沙的沉积速度。据估计,在明清两代,珠江三角洲通过围垦滩涂,增加耕地面积达数万顷。

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在明代,东自辽东西至甘肃,驻扎着数十万军队,为提供军饷,朝廷大力推行屯田。明中后期,沿北部防线陆续筑起一道边墙(即长城),沿边一带广阔的草原不断得到开垦。如宁夏花马池一带,先前因缺乏屏障,“全无耕牧”,“自筑外大边以后”,“数百里间,荒地尽耕,孽牧遍野,粮价亦平”(张萱《西园闻见录》卷54)。清初,朝廷限制汉人到蒙地耕作,但每年春去秋回前往蒙地租种的汉人仍有不少。清中期以后,限制政策逐步放松,大量汉人遂在蒙地定居下来。到清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

明清时期,正是通过大规模的农业垦殖,扩大了耕地总面积,提高了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的总产量。但另一方面,由于在垦殖过程中缺乏规划,往往不顾后果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森林缩减。西北的许多山岭,在明代还保持着“林木葱茂”的景观,经过不断地垦殖樵采,到清代已是“牛山濯濯”。如祁连山脉的黑松堡,“昔则松柏丸丸,于今牛山濯濯”(乾隆《五凉全志》卷4)。秦巴山区原来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比年来开垦过多,山渐为童”(同治《房县志》卷4),“群兽远迹,石骨峻峰,向之蔚然森秀者,今已见其濯濯矣”(光绪《紫阳县志》卷1)。

二是水土流失。由于当时对山岭的垦殖多采用刀耕火种的粗放形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如在秦巴山区,“老林开垦,山地挖松,每当夏秋之时,山水暴涨,挟沙拥石而行”(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9)。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道光《建始县志·户口》)。

恶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妊娠;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关节型;肾炎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妊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互影响,妊娠可致SLE病情恶化,以肾炎型为重。笔者回顾分析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妊娠病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资料来源于1999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19例SLE肾炎型及皮损关节型合并妊娠病例,全部病例按美国类风湿学会1982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在妊娠前确诊。年龄20~35岁,平均25.5岁;病程1~15年,平均4.3年。其中肾炎型11例,皮损关节型8例。

1.2妊娠的时机及条件[1]一般认为SLE患者允许妊娠的条件是:(1)妊娠时疾病缓解>5~6个月。(2)肾功稳定,血清肌酐清除率≥50ml/min,尿蛋白<3.08g/24h,血清补体正常;(3)不伴有心内膜炎、心肌炎或心衰,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无进展及肾衰;(4)强的松维持量每日少于7.5mg/d;(5)未使用免疫抑制剂。

1.3妊娠期管理建立系统保健卡,嘱患者避免劳累与日晒,注意观察有无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光敏、水肿等症状。定期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量,血沉,ANAs、补体C3、C4等。按时行产前检查,妊娠晚期还需进行生物物理评分,血尿雌二醇、血胎盘催乳素测定等联合监测,同时注意对患者的心理管理和饮食管理,使患者能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和妊娠,保持营养平衡。

1.4SLE活动及恶化标准[2]SLE活动的指标包括:疲乏、体重下降;皮肤黏膜表现:关节肿、痛;发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胸痛(浆膜炎);血管炎;头痛、癫痫发作(需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三系减少(排除药物所致);泡沫尿、尿少、水肿、管型尿、血尿、蛋白尿、非感染性白细胞尿,尿蛋白增多,肾功能异常,低补体血症,血沉增快,DNA抗体滴度升高。凡临床症状减轻不需用药物控制者为“缓解”,妊娠或产后病情加重或复发者称为“恶化”。

1.5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分析。

2治疗方法

2.1皮质醇激素皮质醇激素可使孕期病情稳定,减少流产和早产率,且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3]。强的松能被胎儿的11-β去氢化醇氧化,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故使用如下:(1)孕前未使用激素者,孕期服用小剂量强的松(每天口服10mg)维持。(2)孕前服用强的松(每天口服5~15mg)维持者,孕期加倍应用,最大口服60mg/d。(3)病情严重者用甲基强的松龙每日60~100mg,4~5天冲击治疗。

2.2免疫抑制剂因免疫抑制剂对卵巢有抑制作用,尤以环磷酰胺的作用较明显,用药3~6个月以上可引起闭经,妊娠前或妊娠期不主张使用。故所观察的病例中,只有4例因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给予环磷酰胺0.6g/周加生理盐水20ml分2次静推,连用4周,后改为隔周1次,至总量8g。

2.3抗炎患者有发热或血尿常规异常或有其他感染征象,无论有无症状均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根据感染情况用青霉素320万u每日2次静点或头孢曲松钠2.0g每日2次静点。

2.4积极控制妊娠高血压选取对母婴相对安全的降压药如甲基多巴、硝苯地平等口服,重度者选用硫酸镁及安定、冬眠合剂等治疗。

3结果

3.1SLE分型与病情恶化、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情况比较肾炎型11例病情恶化8例,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5例;皮损关节型病情恶化2例,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1例。病情活动和分型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2妊娠结局除肾炎型有1例流产和1例孕31周胎死宫内外,余肾炎型9例及皮损关节型8例均顺利产下胎儿,母子平安。妊娠的丢失率为10.5%,且均发生于肾炎型患者。表119例两种类型妊娠期病情恶化率及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

4讨论

(1)妊娠是一种免疫变态反应,妊娠后由于性激素特别是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使免疫反应持续增强,致使SLE病情恶化;妊娠后由于孕妇及胎儿代谢产物增多,肾脏血浆流量增加,肾脏负担加重,使曾经有过肾脏损伤的SLE肾炎型患者病情恶化及诱发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据国内统计,SLE妊娠期恶化率为16.7%~54.3%,少数可致死[4]。本临床研究统计与文献报道接近,皮损关节型恶化率25%,肾炎型恶化率72.7%,病情恶化及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与SLE临床类型有关,肾炎型显著高于皮损关节型。

(2)国内研究表明:SLE孕妇妊娠丢失率高于正常人群[5]。本资料显示妊娠丢失率为10.5%,且均发生于肾炎型患者。肾炎型SLE患者妊娠丢失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①伴有狼疮肾炎继发的高血压引起子宫、胎盘血管痉挛致胎儿、胎盘血循环障碍;②滋养层基底膜内免疫复合物、补体C3和纤维蛋白沉积,导致胎盘、血管坏死性炎症病变[6];③抗磷脂抗体的存在。故合理地运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积极控制妊娠高血压,适度的支持对症治疗有助于提高妊娠的成功率。(3)随着社会生活和医疗卫生的发展,SLE患者妊娠已不是绝对禁忌,但妊娠易致SLE活动,特别是肾炎型SLE患者。SLE患者妊娠成功的关键是做好妊娠时机的选择和妊娠期的监护、管理及适度的药物调节。对SLE肾炎型患者,妊娠以后要特别注意妊娠高血压疾病预防,同时密切加强胎儿、胎盘功能的监测,在妇产科及风湿科医生共同监护下以保证母儿安全。

【参考文献】

1吴玉珍,孙念怙.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1):43-44.

2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5-1066.

3RaLphSH.PrincerontheRhcumaticDiseaseNinthED.ArthrirtisFcundationAtlantaGA,1998,110.

4姜学义,李世荫.红斑狼疮与妊娠.临床皮肤科杂志,1987,16(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