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2:34:23

督政范文篇1

中学创建于1943年,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为完全中学,1999年通过省合格高完中验收,至此已历67年风雨沧桑。67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这里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用心血和智慧谱写教育发展壮歌,使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校园文化特色的学校,正迈着青春的步伐昂首前进。

中学占地65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在校教职工113人,专任教师102人,职员2人,工人9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人,专科学历人。中学高级教师15人,中学一级教师38人。在校学生人,其中高中人,初中人,是县惟一的一所高完中。学生公寓、大型运动场、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育系统等各种软硬件设施齐全。校园里,树木常青,花草飘香,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宽广的运动场地,精彩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感到这里是花园,是乐园,是学园。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有了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现有微机60多台。信息技术的推广,远程资源的利用,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中学以“正身、明志、博学、勇健”为校训,以“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发展”为教育理念,牢固树立“教育为社会服务,教师为学生着想,学校让群众满意”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尊师爱生、敬业乐群、合作竞争、和谐发展”的特色校园精神,形成“以初中为根,以高中为干,以特色为花”的办学模式,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着力打造中学软实力,创建特色学校。

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学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均有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县“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单位”、“高中教育质量先进集体”、“甲级治安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科技示范校”、“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市“省级科研课题优秀参研单位”、“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和被评为县“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奖”、“高中教育教学一等奖”、市“高中教学成果特别奖”等。

一、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情况

我校加大了各项管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整体水平和精神焕然一新。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师德修养、师德形象,使全体教师言行文明、勤学上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真正让教师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并用良好的教师文化带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我校召开了教代会,强化民主管理,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我校在继续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好地突出教学常规的过程和细节的管理,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切实提高各科教学质量;期末考试之后,我校严格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奖优罚劣,兑现绩效工资。

二、教学质量的情况

学校的生命线是什么?就是教育教学质量。不管东南西北风,狠抓质量不放松,这是我校的一句口号。

虽然近几年来,我校的办学条件旧貌换了新颜,我校的校园文化也是亮点纷呈,这些改变了社会各界对我校的看法,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生源素质等客观原因,尽管我校教育教学成绩逐年上升,但与县城中学及发达乡镇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正因为存在差距,我们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斗志不减、决心弥坚。我校积极响教育局的号召,大张旗鼓抓管理,旗帜鲜明抓质量,现在我校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几年来,我校考上中考、高考均取得可喜成绩,尤其打造出艺体特色品牌,成为县高中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

我校树立了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原则,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我校从广义上理解“质量”,那就是为了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后勤服务是高质量服务,任课教师有高质量的素质,校内各项管理要向高标准看齐。因为只有服务优、素质高、管理强,教育教学这项中心工作才有提升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在抓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我校加强检查的力度,常规教学一月一检查,对做得好的教师通报表扬,对不合格者当月处罚。加大检测的密度,各学科要求单元章节检测,九年级实行月考制,并加强诚信考试教育,严肃学风考纪,做到学生成绩没有水分。优化奖励的政策,实行多劳多得、优工优酬,对工作量重,教学质量高,管理效果好的教师以奖代补,激励教师出成绩,鼓励教师多拿奖金。对于高三、初三,我校从人员、时间、经费各方面予以倾斜。对于表现好,成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我校实行重奖。通过这些得力措施,我们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让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一流、内部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上乘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学校管理情况

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教学行为。

1、理直气壮抓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抓管理,促规范。为了进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学校建立了多元化网络管理模式,即领导班子--教导处--政教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学校通过召开“五会”,即班子会、教师会、年级会、班主任会、教研组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制定新学年工作计划和措施,很抓落实。

二是抓队伍,强化教师队伍管理,抓好廉政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与管理,积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最大限度的搞好全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抓教学,促质量。我校本着“优化资源,统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说课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提倡同科教师交流,逐步建立起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平台,创设区域性的发展大环境。

四是抓学习,促创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完善学习制度,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研教改和创新能力。

五是抓和谐,促发展。加强安全工作的领导,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建设平安校园。加强教育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让全社会都能理解教育、关心支持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后勤管理,搞好服务工作

我校后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做到两个确保、四个力争。

两个确保是:确保校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教学、办公生活用品的维护、维修、采购、保管、供应及时到位;确保学校财务管理规范、精细,账物相符。

四个力争是:力争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力争进一步完备服务项目:力争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力争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益;

我校加强后勤职工的思想建设,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本学年,我们要继续坚持并强化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育人原则,全面优化后勤管理。要让后勤工作人员树立“育人”的观点和“服务”的观点,后勤人员要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以身立教,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爱护公共财务教育、保护环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为了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质量,本学年在后勤职工思想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是:

落实后勤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以岗定人、以职定责、任务包干。要按照上级和学校的有关政策,从实际出发,对后勤各部门的人员实行科学定额、量化管理,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和“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根据量化考核情况,在待遇上要分别对待,适应拉开档次,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同时着重解决部分后勤人员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学校要加大对后勤职工的管理力度,实行每天签到制、岗位责任制。

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后勤的各项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逐渐加强,如果我们不强化法律意识,不严格依法办事,就会使学校的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为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法律意识,对自己的管理部门、设备、设施,要经常检查,保证教育教学、生活设施等无任何隐患,防止出现因设施不全或管理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后勤工作的各种管理制度要逐步完善和健全,使后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工作中,要抛弃过去松散型的管理方式,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规范人,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真正体现依法治校、依法办事的原则。

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开源节流,勤俭办学。财务管理要本着"票款分离,节约开支,精打细算,从严掌握,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1)坚持各种用品的购买和其他支出的审批及监察制度,做到合理开支,杜绝浪费。财会人员对每一笔收支都要认真审核,当好校长的助手,做到账目清楚,手续齐全。

(2)坚持财务购置的请示手续及核销手续。各部门需要购置物资,必须由各部门负责人上报行政办,提出购物申请,经校长批准后,由行政办统一购买,入库登记后,由申请人到保管员处领取。要严格核销手续,票据经采买、保管、主管负责人、校长签字后方可核销。

改善师生就餐环境,创建一流食堂。

(1)行政办要本着着眼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要求食堂承包人实行微利运营政策,通过转变经营思想、创新挖潜、成本核算、杜绝浪费、优化管理等措施,在微利中寻求高效益。

(2)加强伙食的检查与监督力度,并与防疫部门建立友好关系,严把进货、加工、销售三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师生食物中毒。学校要与食堂鉴定责任书,若承包人不服从学校管理,学校有权终止承包合同。行政办要经常对饭堂管理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卫生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要努力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领导满意。

(3)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保持就餐环境的优美和整洁。

(4)加强对校内服务部的检查力度,禁止过期、变质的食品、饮品出售。学校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校园内两个服务部及其所售食品质量及价格进行检查。

把安全防范工作放在首位。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安全防范工作的有关精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重点部门、重点地点严防死守,时刻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把隐患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工作、生活的安全。同时,要与各年级组及其它部门搞好配合,做好安全防范的宣传、检查和整改工作。

5、校园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中学主要建筑都是近几年新建的,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校内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基本各成一体,路灯、楼道提示语等方便学生活动,充满人文关怀的韵味。校园里绿树点缀,鲜花飘香。校园内,镌有言简意赅文字的校训、德育墙映现绿草花丛之中。温馨提示,感动人心;名人名言,催人上进。形式与内容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风景,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为了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我校将校园文化分成四部分: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生态文化。通过长期努力的工作,我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爱校园,讲文明讲卫生讲纪律讲节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出美化、净化、绿化、香化,欣赏起来爽心悦目,而且注重了校园内人文气氛的营造,使广大师生的精神情操得到陶冶。

我校确立了明确的办学目标。中学在“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全校上下,团结一心,把“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使学校工作整体上体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办学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逐步形成“爱生敬业,善导育人”的教风,“爱校守纪,乐学成才”的学风和“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校风。

四、教育投入情况

近几年来,上级加大对中学办学条件的投入,使我校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厅、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全部是近几年新建的,教学楼维修一新,多媒体教室电脑配备60多台,投资80万元新修了男生公寓,附属工程也正在筹建之中。综合楼的修建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务员之家

五、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情况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向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学校克服经济困难,负压自强,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一方面,学校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届的支持。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确立精打细算、求真务实过紧日子的思想,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餐厅、学生宿舍的相继修建使我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我校大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搭建师生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学校目前已有60多台电脑,配备了一个较高档次的微机室。目前,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设备为辅助教学提供了保障。通过教育信息网,教师有效实现了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老师们利用多功能教室上课可以说是争先恐后。

六、学校队伍建设情况

我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务实创新、战斗力强的领导集体。学校把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了干部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把素质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理念结合起来,通过民主生活会、定期述职、校务公开等办法,广泛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大大增强了干部队伍在教职工中的威信和号召力。

我校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师德行风建设,大力开展师德行风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先后组织教职工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的《义务教育法》以及县教育局颁布的有关规定,并通过定期举行评议教师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二是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为了深入落实新的课改精神,我校实施了“全员参与式”的校本培训计划,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自主学习中提升,在参观考察中提升,在案例分析中提升,在系列活动中提升。总之,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极大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自身素质。在上级教育部门举行的各类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校的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有多节课被各级评为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教案、公开课;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级发表或获奖。

我校整合教师队伍,加强教学管理过程。我们鼓励老师自学,让一批教师专教一门课,成为某学科的专职教师。我们不迷信“把关教师”,原则上实行任课大轮回,人人都有机会教毕业班。信任和压力,使许多老师勤奋工作,成了优秀的骨干教师。对教师的工作,我们一方面加强常规检查,规范教师行为;一方面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受打击。我们很抓远程教学,狠抓中考工作,对在这两项工作中做出成绩的老师和学生,实行重奖。

七、基础教育协调发展、规划布局情况

根据我校实际物质条件,依托社会各种积极力量,不断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的质量,丰富其内涵,建设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营造学习型校园。学校开源节流,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八、目前存在的困难

1、资金特别困难:由于前期在学生公寓、运动场等建设和校园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义务教育阶段债务化解后,目前尚负债高达180万元,每年单支付利息约需20万元,资金运转十分困难。经费问题成了制约中学稳定和发展的瓶颈。

2、高中招生困难:据市高中招生政策,禁止普通高中单独进行招生宣传,规定首先满足“示范校”招生,限定各校录取通知书发放比例等,对像我们一样的一般高中的发展特别不利。

3、教师培养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老中青”比例失衡,青年教师比例太大,由于种种原因,较成熟的骨干教师流失较为严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学科教师配套性差,非专业教师承担着其他学科的课程,如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初中部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4、教学设施不完善:中心校搬迁后小学校舍划归我校,虽能增加约1500平方米的教学用房,但还不能根本解决我校校舍紧缺的现状,至少还缺图书、实验、阶梯大教室等这样的综合楼,甚至连厕所也缺乏。而至目前,按要求原小学教学用房也属于拆除改造对象,更加剧了我校教学用房紧张的程度。另外,我校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等,大多是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配置的,不仅数量不够,而且严重老化,大多数不能使用;第三,空置坡地急需绿化,校园路面、场地地面破损严重,修缮资金缺口太大;第四,无教职工周转房,大量教职工住在校外,不利于学校管理。

督政范文篇2

教育督导考核评估指标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我们从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制政府出发,运用督导考核评估指标,把镇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引导到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教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确保教育投入、加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每年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等,我们都修订一套涵盖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重要内容的督导评估指标,作为对镇政府日常教育工作和年底考核评估的依据。指标的制订,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形式,通过工作例会,进行解读说明,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得到各镇政府的认可后,上报区文明办,纳入全区精神文明百分考核奖励方案,统一印发实施,以此来规范镇政府教育工作乃至成人教育工作与全区联动发展。几年来,对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的修订和实施,促进了镇政府教育工作特别是成人教育工作每年都有新的进步。

一是各镇党政领导履行教育职责的意识和行为增强了,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除分管镇政府教育工作的副镇长全面主持教育工作外,各镇都有一名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联系成人学校,经常性到校检查指导工作,为学校排忧解难,解决具体问题,为成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领导保障。

二是为完成督导评估指标中规定的特色项目的创建工作,各镇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巩固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人教育或社区教育工作特色项目。如青村镇的强化“七校一堂”阵地建设,开发多元地域教育课程全面夯实农村“全民宣教”阵地项目,获得了市级多项奖励;海湾镇的突出“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图书惠民、文化惠民”为理念的终身教育节,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柘林镇的葡萄架下齐践行,雷锋精神永传扬特色项目,弘扬了时代精神;四团镇的部门联动,推进关爱工作项目,为弱势群体撑起了保护伞;庄行镇的聚焦新农村建设,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特色项目,推进了学习型社区建设;海湾旅游开发区的加强安全工作,创造和谐教育环境项目,优化了孩子们的成长环境;金海社区的发挥社区资源优势,丰富学生实践活动项目,强化了社区资源的教育服务功能;奉城镇政府经过几年努力,在2012年成功创建上海市学习型社区;南桥镇政府的全民大教育特色项目,施惠于民;金汇镇政府的社区暑期假日学校项目,沟通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紧密结合;奉浦开发区的带文明回家主题系列活动项目,架起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桥梁等等,都创造了新鲜经验,展示了镇政府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风采。

三是随着督政工作的不断深化,有效促进了镇政府做好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镇级财政“支持”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提高。2010年各镇级财政教育投入总额为4257.62万元,2011年为4454.81万元,2012年为4497.72万元,呈现连年增长态势。镇政府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为了建立镇级财政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我们逐步引导镇政府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从2005年起,各镇相继建立了评选奖励镇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制度、学校管理考核奖励制度,以及教师年终奖、教师接送车补贴、教师节慰问费、学校重大活动专项支持经费等制度。在市政府对奉贤教育历次检查评估工作中,督查组对奉贤各镇政府办学积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五是在党政领导的重视推动下,各镇成人教育取得了喜人成绩。

各镇成校在2011年全部达到“上海市成人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为进一步提升成人学校办学水平,各镇按照“奉贤成人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学校基础性评价指标+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学校特色性评价指标”评估方案要求,不断推进标准化成校建设,庄行镇、南桥镇、青村镇、奉城镇等成校在2012年12月接受市专家组评估考核中被高分通过。各镇每年都超额完成上级分配的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任务。2012年青村镇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南桥镇、庄行镇老年学校在创建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学校评估工作中名列前茅。具有奉贤特色的各镇宅基课堂已发展到两千多个,直接作用于奉贤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老百姓欢迎,成为奉贤成人教育的亮丽名片。

二、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是规范督政操作,提高督政实效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履行对镇政府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职能,进一步促进各镇成人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完善和加强了以下制度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组建各镇教管办负责人和区有关职能部门联络员队伍,以此作为抓手,使政府教育工作有专人负责,专人操作,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2、建立工作例会制度。督导室规定每两月组织各镇教管办主任召开一次工作例会,进行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每次都有成人教育工作的相关内容。基本上每年都组织镇政府教管办主任外出考察学习,培训队伍,提高管理水平。

3、根据对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几个环节,我们建立了自评、督导评估考核、随访、反馈和表彰奖励制度。每年的年初,我们根据镇政府政府教育工作职责,制定考核细则,召开会议,布置工作计划;年中经常性的随访指导;半年一次工作总结交流;年底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镇自查自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督导评估的方式,对政府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在现场考核评估中,通过个别访谈或召开座谈会的督导方式,广泛征求成人学校等领导和教师对镇政府教育工作的意见,形成督导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

三、注重考核评估结果的运用,增强教育督导的权威性

督政范文篇3

中学创建于1943年,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为完全中学,1999年通过省合格高完中验收,至此已历67年风雨沧桑。67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这里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用心血和聪明谱写教育发展壮歌,使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校园文化特色的学校,正迈着青春的步伐昂首前进。

中学占地65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在校教职工113人,专任教师102人,职员2人,工人9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人,专科学历人。中学高级教师15人,中学一级教师38人。在校学生人,其中高中人,初中人,是宜宾县惟一的一所高完中。学生公寓、大型运动场、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育系统等各种软硬件设施齐全。校园里,树木常青,花草飘香,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宽广的运动场地,出色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感到这里是花园,是乐园,是学园。XX年以来,学校先后有了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现有微机60多台。信息技术的推广,远程资源的利用,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进步。

中学以“正身、明志、博学、勇健”为校训,以“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发展”为教育理念,牢固树立“教育为社会服务,教师为学生着想,学校让群众满意”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尊师爱生、敬业乐群、合作竞争、发展”的特色校园精神,形成“以初中为根,以高中为干,以特色为花”的办学模式,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着力打造中学软实力,创建特色学校。

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学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均有明显提高,先后获得宜宾县“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单位”、“高中教育质量先进集体”、“甲级治安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科技示范校”、“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宜宾市“省级科研课题优秀参研单位”、“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和被评为宜宾县“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奖”、“高中教育教学一等奖”、宜宾市“高中教学成果特别奖”等。

一、什么减肥药最好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情况

我校加大了各项管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整体水平和精神焕然一新。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师德修养、师德形象,使全体教师言行文明、勤学上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真正让教师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并用良好的教师文化带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我校召开了教代会,强化民主管理,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我校在继续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好地突出教学常规的过程和细节的管理,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切实提高各科教学质量;期末考试之后,我校严格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奖优罚劣,兑现绩效工资。

二、教学质量的情况

学校的生命线是什么?减肥药推荐就是教育教学质量。不管东南西北风,狠抓质量不放松,这是我校的一句口号。

虽然近几年来,我校的办学条件旧貌换了新颜,我校的校园文化也是亮点纷呈,这些改变了社会各界对我校的看法,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生源素质等客观原因,尽管我校教育教学成绩逐年上升,但与县城中学及发达乡镇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正因为存在差距,我们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斗志不减、决心弥坚。我校积极响教育局的号召,大张旗鼓抓管理,旗帜鲜明抓质量,现在我校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几年来,我校考上中考、高考均取得可喜成绩,尤其打造出艺体特色品牌,成为宜宾县高中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

我校树立了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原则,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我校从广义上理解“质量”,那就是为了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后勤服务是高质量服务,任课教师有高质量的素质,校内各项管理要向高标准看齐。因为只有服务优、素质高、管理强,教育教学这项中心工作才有提升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在抓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我校加强检查的力度,常规教学一月一检查,对做得好的教师通报表扬,对不合格者当月处罚。加大检测的密度,各学科要求单元章节检测,九年级实行月考制,并加强诚信考试教育,严厉学风考纪,做到学生成绩没有水分。优化奖励的政策,实行多劳多得、优工优酬,对工作量重,教学质量高,管理效果好的教师以奖代补,激励教师出成绩,鼓励教师多拿奖金。对于高三、初三,我校从人员、时间、经费各方面予以倾斜。对于表现好,成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我校实行重奖。通过这些得力措施,我们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让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一流、内部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上乘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学校管理情况

督政范文篇4

我国自1986年恢复教育督导工作制度以来,齐地先后建立了教育督导机构。时至2000年,“没有建立县级教育督导机构的县级单位全国还有120个。那么,理论上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是怎样定位的呢?1988年9月国家教委人事部联介发出《关于建立教育督导机构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是行政机构。但事实上,自1988以来,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立及其性质就五花八门。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建有以政府命名的教育督导机构,但性质却分属行政性质、事业性质、教育行政部门的挂靠科室,甚至极少数的教育督导机构被看成是“二线”机构、“安置”机构。山此可见,当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的定位还没有统。当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名义上属于国家行政性质,教育督导机构属国家行政机关。对此,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做了明确规定,同时还规定教育督导的职能是督学和督政。然而,现实情况又怎样呢?教育督导机构的这种性质和职能是否合理呢?

事实上,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五花八门很难定位为行政组织,这里所说的行政组织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个重要特点是:它是典刑的垂直结构,依靠严格的上下级之间行政权力行使职能,拥有行政权力是行政机关个本质特征,在我国,这点更为明显。我国的教育督导和机构是否拥有权力呢?我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下级机关只对上级权力机关负责,上级机关几乎拥有管理下级机关的所有权力,其中包括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虽然规定了教育督导机构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有督导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力是重叠的。教育督导机构对督导对象没有发号施令和直接进行奖惩的权力,只有建议权。由此可见,虽然原则上规定了教育督导机构有行政权力,但这种行政权力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自然很难落到实处,这是其工作力度难以保证的重要原因。与教育行政机关相比,其督导权力较弱,甚至落空。由于没有行政权力,有的督导机构不得以将机构性质定位为事业单位,监督的权力更难以保证;还有的教育督导机构是教委下属科室,教委主任和副主任分别是督导室的主任和副主任,督政职能基本落空;最后的“二线”机构、“安置”机构也就只剩下迷茫的份了。就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而言,“督政”和“督”更多地依赖于行政权力,带有一定的强制色彩,由于教育督导机构的行政权力难以保证,所以,直接导致了“督政”和“督”的职能的发挥不力,前面的分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受教育督导机构的行政属性所限,教育督导机构对学校还是以“督”为主,没有真正转到“导”上来,由于教育督导机构不直接管理学校,行政权力缺乏相应的保证措施,所以其督导的权力相对较弱,导致其督学的力度不够,教育督导机构没有权力自然很难做好“督”的工作。“督学”和“导”则更多地依赖于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由专业权威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的品德、学识、能力、经验所带来的权力),要以理服人。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目前的学术权力又相对较弱,要想做好“督学”和“导”,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这方面的努力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就学校自身而言,最不欢迎的可能就是行政命令,最需要的则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而教育督导机构在导学的问题上,又偏偏认识不足,同时受自身学术权力所限,在实际导学的过程中很难导到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不受欢迎。

综上可见,没有权力是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责完成不力的主要原因,因为权力是职责的保障。由于无权,造成了目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无位、无威、无所作为的现状。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首先应该从改变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理顺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入手。

二、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及职能的未来走向

从我国的现状看,要想把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定位为行政,理顺教育行政与教育督导行政的关系,可能难度较大,因为我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欲望都较强,分权难度较大,所以双头行政(教育行政与教育督导行政)操作起来有困难。那么,要改变现状,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及职能该朝哪个方向迈进呢?

1·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应由过去的重“督”转到重“导”上来。

从理论上讲,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之一,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督”和“导”自然也为同样的目的服务,但比较而言,只不过“督”更多的是通过行政命令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导”是直接帮助发展的有效手段:“督”是消极的,“导”是积极的。由比较可见,“导”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有效、直接的手段,对促进教育发展更具有明显的、现实的意义。而且一般认为,在督导工作中,“督”是手段,“导”是目的,应在“导”的基础上“督”,教育督导应由过去的重“督”转到重视“导”上来,实践中,世界各国的教育督导工作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各国的教育督导改革都重视“导”的作用,开展积极的建议活动,加强专业性的指导职能。世界教育督导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无疑为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及职能的未来走向指明了方向。我国的教育督导应该由重“督”转移到重“导”上来,增强自身的学术权力,在导学上下大力气。

2·教育督导机构转变为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其职能相当于教育行政机关的“参谋”、“媒介”和学校的导学专家。

笔者认为如果从转变督导机构职能、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督导机构应从目前无权的行政机关转变为有权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其性质应定位于教育行政机关领导下的教育事业单位,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将告别过去的无权时代。当然,它的权力不是来自于国家行政命令,而是来自于其自身的专业权威,这种权力是学术权力(或者称作自然权力),是由专业权威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的品德、学识、能力、经验所带来的权力。教育与评估中介组织应做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参谋”、“媒介”,组织无疑要由一些专家和权威人士组成,通过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反映给上级教育行政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对策研究向上级机关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上级行政机关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起“帮督”作用。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要做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帮助国家机关了解基层教育的现状,增强国家机关宏观调控的能力,充分实现教育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同时,在督学问题上,我认为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要不“督”只“导”,通过“导”来“督”,根据检查评估的结果,找出学校的问题,做归因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帮助学校改进提高,帮助学校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虽然没督,但客观上起到了“督”的作用,在学校,指导永远比监督受欢迎,比监督更解决问题,更具现实意义。国家领导下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是国家机关,在职能上相当于国家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不仅有权、有威、有位、有所作为,而且为的有意义。

3·教育督导与评估中介组织向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发展。

社会发展到今天,你时刻能感知到教育的重要性。21世纪将是教育大发展的世纪,温州人已经把教育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更有人看好校园内的IT行业,教育与市场已经在不经意间结下了不解之缘,教育产业已经零星地在变为现实,而且来势汹汹。无论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产业化,教育市场都必将空前繁荣,这必将使教育事业大有可为,教育竞争将异常激烈。校与校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以及学校内部的竞争等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发展无疑是硬道理。发展中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竭诚为您服务,这里各方面教育专家云集,他们有能力帮您力挽狂澜,使生源枯竭、行将倒闭的学校起死回生;他们有能力帮您解决您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使教学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的您走出困境;他们有能力帮助您一起解决最令父母头疼的孩子教育问题,帮助您分析孩子的特长、优势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您的孩子逐步走向优秀。但对您的服务是收费的,因为这时的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已经是企业,属服务行业。它的服务范围包括:学校教育问题咨询、子女教育问题咨询、帮助学校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帮助学校打有关教育问题的官司、帮助学校培养优秀教师、自己经营学校、做教育行政机关的智囊(但这时要收费)等等。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的职能角色有很多,如“教育医生”、“教育律师”、“教育参谋”等等。事务所的职能以指导服务为主,事务所的性质已经是服务性企业,那时,事务所的权力完全来源于组织及其个人的学术权力。到那时,事务所不仅大有可为,而且为的有价值,因为他们不但自食其力,而且还纳税,尤为可贵的是事务所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空前繁荣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及其职能的未来走向应是: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应由国家行政机关转变为国家督导与评估中介机关,再转变为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事务所(即企业)。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应由重“督”转为重“导”,然后转变为督政的谋士和导学的专家,再转变为“教育医生”、“教育律师”、“教育参谋”等等。

教育督导、教育立法和教育投入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我国教育督导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督政和督学。就督政而言,主要是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脸查,评估和指导。凡是人民赋予了权力的地方,人民就有权监督,而且必须监督,这己经是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事实。所以,督政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就督学而言,是指对学校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通过此工作帮助学校找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和缺点,向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指明前进的方向,其意义小言自明。做好督学和督政工作是国家和人民赋子教育督导机构的崇高使命。然而,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是否能小辱使命呢?

我国自恢复教育督导制度以来,教育督导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对于确保“两基”工作的贯彻落实和确保索质教育的全而推行,教育督导工作功不可没,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尤其是对于制止乱收费、解决危房问题、切实“减负”等专项工作的督导,教育督导更是成绩卓著。但成绩的背后却掩盖不住问题:为什么极少数的教育督导被看成是“二线”机构少安置”机构?为什么教育督导在教育界日碑不佳?这自然暴露了教育督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督政工作没有力度,在实际推行中打了折扣;督学工作实际上做得不够,做得不到位,不受欢迎。笔者认为职能是由性质决定的,所以,对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及其职能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做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及其职能的末来走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督政范文篇5

[关键词]教育督导;督导主体;督导对象;督导专业化

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工作虽然不断地得到加强和改善,但就总体而言,依然是传统教育督导观指导下的教育督导,偏重于行政视察和监督,具体表现为:注重督导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忽视督导政府对教育的统筹规划、政策导向、信息服务和育人环境创设;注重督导学校的行政管理,忽视督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对督导对象的监督和考核,忽视对督导对象的指导和服务。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和教育督导地位的提高,这种传统的教育督导观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督导的新需要,必须确立政府与学校主体责任、“督政”与“督学”兼顾、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平等合作、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等现代教育督导观。只有如此,教育督导才能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

一、政府与学校主体责任的教育督导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是消费行业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国家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不足的困扰,渐渐形成了政府的责任就是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传统认识,导致教育督导部门在督政时,主要看政府是否承担了抓教育的责任,政府是否确保了教育投入。多年的实践已充分表明,仅仅从经费投入上去考察政府抓教育的行为和承担的责任已远远不够,难以强化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主体责任行为,更难以提高政府依法治教的自觉性。教育督导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确立政府主体责任的教育督导观,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规范政府抓教育的行为,使政府部门能真正站在当今世界教育和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负责,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就学校而言,学校是办学的独立法人,拥有学校规划、教学指挥、质量控制、人事聘任、财务管理等办学自主权。学校的主体责任,既包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又包括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仅如此,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学校还要对每一个学生全面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最佳的条件和环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走向成功。过去在对学校进行督导时,虽然没有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依据,但是考试成绩往往会左右对学校的督导和评价,这种认识上和行动上的偏差,无形中加剧了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错误倾向。因此,在教育督导实践中,我们必须唤起学校的主体责任意识,着力提高学校依法办学的自觉性。

二、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观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督导表现为一种居高临下的行政视察,目的在于检查和考核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优劣,造成教育督导人员与学校教师的对立。借鉴国外教育督导的有益经验,我们应更新教育督导观念,确立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观。为此,必须改革凭借等级的职位和权力进行督导的旧观念,用合作意识和集体参与代替强制和命令,用权力平衡代替消极的服从;必须改革以单纯的检查监督或以奖惩为手段的旧观念,用热情的关怀和激励,内行的指导或辅导,真心实意地与被督导者共同研究探索并鼓励其自我改进、自我生长的创新精神。

教育督导的过程应该是协调合作的过程。督导工作只有发动督导对象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保证教育督导工作的客观性和结论的科学性、全面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随意性。督导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督导观念,摒弃钦差大臣式的指手画脚的做法。现代教育督导不是把督导对象置于被指责、控制的地位,不是用文件、指示、指标等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干预和限制,不是把督导对象作为检查、评价、调节、纠偏的主体,而是以合作意识、内行的辅导或指导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这样,“督”与“被督”之间目标一致,情感相通,“督”的导向作用和“被督”的主体作用就能达到最优结合。在教育督导的过程中,督导人员要广泛听取督导对象的意见,坦率真诚地与其交换意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鸣,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认同”感,激发自觉参与心理,使整个督导过程成为共同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过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三、“督政”与“督学”兼顾的教育督导观

自从教育督导制度建立以来,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就始终存在着如何处理“督政”与“督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法制建设相对完善,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教育督导的任务主要是侧重于对学校工作的督导,即以“督学”为主。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教育法制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在这种状态下,必须确立“督政”与“督学”兼顾的教育督导观,教育督导工作的侧重点应包括“督政”和“督学”两大方面。所谓“督政”,即监督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依法行政;所谓“督学”,即对所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就我国而言,“督政”一直是教育督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历次专项督导检查,还是“两基”评估验收,都是主要围绕“督政”进行的。根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不仅“两基”主要是政府行为,“两全”目标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首先要依靠政府。因此,不仅在对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中应以“督政”为主,在落实“两全”的督导工作和其他教育的督导工作中也要重视“督政”工作。但是,一个政府是否有效地发展了教育,还要具体地考察学校教育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办学条件是否得到了真正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是否得到了加强,教育法规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正是基于这种现实,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督政”与“督学”不能相互代替,更不能厚此薄彼,而应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督导的真正目的。

四、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的教育督导观

教育督导人员是教育督导机构中具有督导职位和督导专业知识与技能,代表国家教育督导部门行使教育督导职权的行政人员,教育督导队伍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督导的质量和实际效果。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势在必行。

(一)建立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严把教育督导人员入口关

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是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的必备条件,而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我国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对教育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获得资格的程序、资格获得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取消其资格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是建立专业化教育督导队伍的基础和前提。

(二)形成教育督导人员专业意识,加强教育督导人员自身建设

教育督导人员应对自身从事的督导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形成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以主人翁的态度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教育督导队伍的整体建设。

督政范文篇6

高职院校的督教体系存在各类瑕疵。笔者认为,其中应重点关注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督教人员职能定位偏差提高督导工作的效率是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校都聘请了不同背景的督教人员以监督和指导课堂教学,督教人员也确实试行了很多的方法,但督教人员对职能定位的偏差,影响了督教的成效。有的督导人员将自己定位为检查人员,例行巡视课堂,很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的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希望任课教师能够模仿这些方法和技巧。督教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帮助任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不是想方设法挑出缺陷,二者是相生而不是相克的。通过访谈,基本可以认定,有相当一部分督教对工作内容和性质定位不准确,督教工作仍存在传统上“督大于导”的问题。

2.指标体系不合理笔者收集、整理了上海部分高职院校正在使用的督教人员对课堂教学的记录。虽然样本有限,也可以窥见一斑。督教基本采用评分表的形式。第一,部分高职院校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对审核点定义不明确,评价过程中督教人员的个人经历与喜好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主观性较强。比如,对于“学生掌握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在没有笔试或口试等考核的情况下,不同督教人员会给出不同的判断;部分审核内容,过于表面化,评分结果一目了然。其次,督教审核主要集中在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秩序的规范、教学环节的全面等方面,但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审核则缺乏关注。第三,审核指标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一个环节,对于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的结果缺乏必要的监控。比如,部分督教记录显示“是否有备课教案”,但对于因课堂教学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教案更改情况则缺乏跟踪。第四,每所学校所有的督导使用统一的表格,没有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督教内容的区分,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课程在督教指标体系上雷同。总之,笔者认为,大部分督教记录对课堂教学考核的内容之间缺乏足够的关联度,考核标准设置片面,不能对课堂教学效率做出完整公正客观的评价。

3.缺乏即时信息反馈大部分学校采用二级或三级督教体制,即在主管校长与教务处领导下,院系层次为一级,教研室为二级,班级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为第三级,且基本为单向信息传导模式。督教人员来自各个院系,接受教务处的行政领导。基本的督教流程是,督教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填写记录表后与任课教师做简单沟通,将记录表上交教务处统计、备案。在此过程中,一级督教机构可能没有将结果反馈给二级机构,一般情况下,二级机构也不会把督教信息反馈给一级机构,而三级机构的信息更是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最重要的是,没有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分析总结收集到的督教信息的过程,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反馈,或者反馈的意见不具有建设性,只有问题,没有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另一个问题是,信息反馈不够及时,比如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或者即使是在学期中间形成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任课教师手中,也接近课程教学的尾声,没有充分的时间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导致的结果是,任课教师的小错误、小缺点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重现,影响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二、从实然到应然的改革途径

重构督教工作课堂教学指导的内容,需校内督导管理人员和督教人员转变观念,明确督教任务,理顺督教关系。部分高职院校的督教实践仍过分强调监督、检查的功能,所以应尽量弱化督教人员的行政层级观念,加强其引导、辅助的职能。比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与岗位迁移能力变化带来的新的教学要求等。导向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正确方向的重要职能,比如,人文素养的提升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但对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努力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长期地贯穿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而条块分割的专业知识教学任务容易使任课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影响,督教人员适时地提示与指导,则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使教学活动的主体均终生受益。督教监控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督教的质量成效。所以,为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应将对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作为督教指标体系的核心。督教人员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指导时,避免随意性的选择,应根据督教人员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督教课程结合。

从专业课程内容的角度,充分利用督教人员的专业特长和执教经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等,与任课教师共同、深入地探讨,以找到更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教学方法,比如新旧知识点之间如何衔接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新的理论内容如何引入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如何控制高职层次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等,而不是一般性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浅层次说明。各职业院校可以结合督教人员和任课教师的要求,实行督教人员与任课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导师制,以便在每一学期,每位任课教师都能够在至少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指导,而非蜻蜓点水、形式大于内容的监督。大部分高职院校应理顺督教流程关系,充分利用各部门、各时期收集整理的课堂教学记录情况,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调动任课教师的创新能力,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不是只将督教记录整理备案、束之高阁。没有经过分析、整理并被再利用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数据,不能被称为信息;收集整理无用信息的过程也就毫无价值可言。

三、结论

督政范文篇7

「民族」概念與中國人的「民族」概念的形成

古代漢語辭彙中有「民」有「族」,但沒有「民族」。在中國現代第一部較大規模的語文辭書《詞源》中,找不到「民族」一詞,這或可作為證據。1古漢語中,最接近當今「民族」一詞的恐怕是「族類」。《左傳》中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字」意為「愛」)又有:「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2這的「族類」有同宗同祖之義,祭祀時須各歸其宗,各祭其祖,不能亂來,否則神不會接受。不僅如此,同宗同祖也是相互溝通和信賴的基礎。如果熟悉中國的宗法制傳統,這一點不難理解。到19世紀末,「族類」概念演變為「種」、「類」概念。1895年,張之洞出版了著名的《勸學篇》,其內篇第四為「知類」,寫道:「西人分五大洲之民為五種:以歐羅巴洲人為白種,亞細亞洲人為黃種,西南兩印度人為棕色種,阿非利加洲人為黑種,美洲土人為紅種(……同種者性情相近,又加親厚焉)。」3這種理解淡化了「族類」概念的宗法色彩。不過,無論是《左傳》中的「族類」,還是《勸學篇》中的「種」、「類」,都跟今天所謂的「民族」有相當的距離。

現代漢語中的「民族」一詞所對應的是英語中的nation。這個概念直到20世紀初才被介紹到中國。一般英語詞典中對該詞的解釋是:居住在一個確定的領土範圍內,擁有相同的語言、傳統,為一個統一的政府所領導的人類群體。在這個意義上,nation又譯為「國家」,或者索性譯為「民族國家」。其與另外兩個也譯為「國家」的詞country和state的區別在於:nation側重於人類群體,country側重於土地區域,state側重於政府組織。當今最大的國際間組織「聯合國」就叫UnitedNations。nation意義上的「民族」或「民族國家」並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歐洲的特定歷史演化中逐步形成的。1648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國其他諸侯、法國和瑞典等國簽定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ofWestphalia)確定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確立了國際間大小國家平等和「在誰的邦,信誰的教」的原則,結束了自中世紀以來「一個教皇、一個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面,開創了歐洲近代國際關係,並為現代國際關係奠定了基礎,4並由此賦予了nation上述涵義。

在近代中西衝突之前,中國人並沒有把自己看成一個「民族」,把自己的國家看成一個「民族國家」。儒家歷來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5政治家和學者的最高境界不是僅僅關注一個有限區域,僅僅為一群人打算,而是關注普天之下為所有的人謀求和平與幸福。所以,中國文人大多具有「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中國人的「族類」觀念和「華夷之辨」也是從屬於這種「天下」意識的。今天看來,古代中國人的「天下」概念就其所關涉到的地理事實而言無疑大有問題,但這種「天下」意識在價值理想上卻無論如何要高於歐洲近代以來的「民族」意識。

中國人改造自己的「天下」觀而接受西方人的「民族」觀,經歷了一個眾所周知的痛苦與屈辱的過程。從鴉片戰爭開始,歐美列強的堅船利炮,帶著廉價商品、科學技術、政治文化,持續衝擊中國,讓中國人逐漸知道了中國及其周邊區域不是天下,中國也不代表天下。日本和俄國兩大強鄰在19世紀至20世紀早期的侵淩欺奪更讓中國人明白了即使在地緣政治中自己也處於下風。日本在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最終讓中國人有了徹底的「民族」覺悟,因為如果他們不在觀念和行動中將自己當作一個「民族」,他們就有可能從自己幾千年來所執著關懷的「天下」中被消滅掉。二戰以後的國際秩序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來建構的。每個「民族」都替自己考慮,然後再到UnitedNations中去互相討價還價。國際關係中普遍奉行的是「民族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中國式的「天下」情懷不再有實際擔承的法權主體。毛澤東時代的「國際主義」曾讓大陸的中國人或多或少找回了「天下責任」之感,但社會發展上的失敗又使這種感覺虛妄不實。近二十多年來,中國人採取了一種日益務實和謹慎的態度,切切實實地在方方面面把自己看成一個「民族」,並且向西方人逐漸學會了怎樣替自己打算的作風和方法。當今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可同時又是近二百個「民族國家」「平起平坐」、各自為「政」的時代;中國是作為其中之一而捲入全球化的洪流中的。可以說,在自己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國人從未像今天這樣不論在客觀上還是在主觀上都更是一個「民族」。

民族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狀況

自從有了「民族國家」,凡事就都要問一個「是誰的」——是自己民族的,還是其他民族的?同樣一種商品,其他民族生產的就得加收關稅,自己民族生產的則免交此稅,據說是為了保護本民族的經濟利益。這種保護既非針對個人,也非針對家庭、社區或其他社會範疇,而是針對「民族國家」。類似做法不僅施行於經濟領域,而且普遍存在于政治和文化領域。從廣州到上海旅行不需要辦簽證,因為這是在一國範圍內,但到溫哥華就得辦簽證,因為這到了另一個國家。可見,對於一個具體的人、一件具體的物品或一樁具體的事情來說,他(它)身上所具有的「民族國家」的性質在今天是多麼的重要。有時,即使當事人自己想淡化自己身上的「民族」性,別人也不會放過這一點。一個美國人可能並不支援對伊拉克的戰爭,但伊拉克人的怒火照樣可能發洩到他身上,因為他身上貼了「美國」標簽。一個旅美的中國人可能恥于自己的國籍而儘量學得像美國人,然而人家照樣忘不了他是Chinese。這種情況下,將「民族國家」的重要性在觀念上明確加以強調,在實踐中有意加以突顯,就成了「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也許譯為「民族國家主義」更恰當)的詞典定義值得在這引用一下:

「就其積極方面而言,它堅持一個民族的特性,這種特性是由那些典型地起源於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語言和宗教的獨具特色的特徵構成的。民族主義強調民族的自決權和主權,並要求保存它的文化。民族主義者常常聲稱,民族的價值和利益,至少在危險和危機的時候,是壓倒其公民的個人權利的。公民被要求以對民族的忠誠和為民族集體的目標服務來顯示愛國主義。

就其消極方面而言,民族主義熱衷於對一個民族的道德、文化和政治價值的過度重視。對一個民族的自身利益的孤傲的關注,會導致在評價其他民族或自己國家中的少數民族的價值和利益時的盲目無知和好戰。從這種意義上講,民族主義與沙文主義幾乎難以區分。」6

在一個以「民族國家」為世界政治交往的基本單位的時代,「民族主義」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意識形態與社會心理。強勢的「民族國家」要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鞏固自己的現有地位,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需要「民族主義」;弱勢的「民族國家」要想免受欺侮、擺脫困境、奮發圖強,也需要「民族主義」。正如眼下美國人和伊拉克人都同樣需要「民族主義」一樣,而其他旁觀的「民族」也無不在暗暗繃緊自己的「民族主義」這根弦。面對那個超級「民族國家」為了本「民族」的利益和價值每隔幾年就要肆無忌憚地炸毀一個「民族國家」的嚴峻現實,哪個「民族國家」敢放下「民族主義」的旗幟呢?——哪個「民族國家」敢於超越本「民族」的利益而去主持國際公道呢?哪個「民族國家」敢於指望那種沒有擔保的國際公道而不是指望自己來保衛自己呢?

對於中國人來說,「民族主義」是他們在近代遭遇列強欺淩同時又受西方思想啟發的結果。儘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不斷有「族類」之爭,但這種衝突既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間的對抗,也不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在內的社會整體的全面碰撞,因此其所激發出的類似「民族主義」的社會意識是極其有限的。中國人自覺的民族主義觀念產生於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保種、保國、保教」的時論中。張之洞將這三者的關係定位為「保種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國」。7不過,這些觀念尚未置於「民族國家」的概念框架中來建構,即更多的只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危機,而沒有瞭解到這種危機是一種特定的「民族國家」的時代處境所造成的。1902年《政藝通報》發表了確實的文章〈民族主義〉,其中「民族主義」被概括為「合一群,同道經、法律、風俗、文學美術,而組織一完美無缺之國家者也。」81903年,梁啟超撰文專門介紹了德國國際法著作家布倫奇利(J.K.Bluntschli,梁啟超譯為「伯倫知理」)的「民族」概念與國際關係理論,並對「民族」與「國民」、「民族」與「國家」的關係作了探討,還對中國應當實行「小民族主義」還是「大民族主義」提出了自己的主張。91922年,梁啟超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中又進一步將「民族」與「種族」等概念區分開來,並進而界定了「民族意識」、「中華民族」等概念。10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將「民族主義」放在第一位。在1905年的《〈民報〉發刊詞》中,「民族主義」的主旨在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所針對的是滿清統治。111924年,孫中山將「民族主義」重新解釋為對外反對帝國主義,「使中國民族得獨立自由於世界」;對內主張國內各民族的平等。12這應是中國民族主義思想成型的標誌。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更喜歡用「愛國主義」(patriotism)而非「民族主義」,至少說來,「民族主義」一詞不易跟馬克思列寧主義這種外來意識形態相整合。「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在當今中國已經被緊密聯繫起來,而「民族主義」則主要是新時期被翻新出來的一種學術語彙。馬克思列寧主義進入中國,客觀上模糊了中國民族主義的原有立場和價值。加上重開國門之後全球化浪潮的全方位衝擊,如今中國的民族主義,較之當初「保種、保國、保教」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已經相去甚遠,並且很難清楚界定了。儘管如此,面對西方強勢「民族國家」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上的巨大壓力,中國的民族主義仍然活潑在中國人的心頭,仍然在起著激發熱情、凝聚人心、認同國家、維護民族尊嚴的作用。只要這個世界還是以「民族國家」為單元,只要這個世界還奉行弱肉強食的強權政治,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就不可能放棄自己以幾代人的屈辱和犧牲為代價向西方人領教來的「民族主義」。

基督教在華傳教與中國民族主義的碰撞

據說,整部聖經有一處提到「中國」,並且只有一處。在以賽亞書中有這麼一段:耶和華說,「我必使我的眾山成為大道,我的大路也被修高。看哪,這些從遠方來,這些從北方、從西方來,這些從秦國來。」13其中,「秦」拼為Syene或Sinim,傳教士相信,這就是指中國。1842年,美國長老會海外傳教差會派到中國本土的第一位傳教士婁禮華(WalterMaconLowrie,或作婁理華)到達澳門,他就認為,聖經中的這段話就是神派遣他們到中國傳教的預言。14在聖經提及中國和婁禮華等近代傳教士來華傳教之間的漫長歲月中,基督教跟中國已經發生了許多實際的接觸。最初是聶斯脫利派(Nestorians)傳教士敘利亞人阿羅本(Olopen)於635年來到唐代中國首都長安,並受到太宗禮遇,使基督教(時稱「景教」)得以在中國傳播二百餘年,可謂盛極一時。但隨後的武宗滅佛株連景教,致其一蹶不振。1513世紀中葉,羅馬教皇的使者、傳教士以及蒙古西征擄來的基督徒相繼來華,使元代的基督教(時稱「十字教」或「也可溫教」)傳播一度復興。但這種復興隨著元朝的終結而頓挫。16影響最大的可能要數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hewRicci),他於1582年到澳門,1601年到北京,並供職於欽天監,近十年後在那去世。他的工作使基督教(時稱「天主教」)得以被明末的達官顯貴和知識份子所瞭解和接受。這一影響延及清康熙時期,其時基督教信徒已達十六萬多人。1718世紀初羅馬教廷和清廷之間發生「禮儀之爭」,導致基督教在華傳播再度中斷。181626年,荷蘭殖民者向臺灣派遣傳教士,19這是基督教新教在華傳教的開始。接下來就該是倫敦傳道會的馬禮遜(RobertMorrison)了,他是近代基督教新教來華傳教的先驅。他于1807年到達廣州,翻開了基督教對華關係史的新的一頁。20從那時到現在,近兩百年過去了。其間,基督教與中國的關係在一個更加複雜的國際交往背景乃至全球化背景上展開,並且跟中國近現代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如今已進入耶穌紀年的第三個千年了,這也是中國人採用耶穌紀年後跟廣大基督徒一起跨入的第一個千年之紀,這種情況也可看作基督教在華傳播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一個意味深長的結果。在這個時候,著重考察一下基督教在華傳播跟中國民族主義之間的碰撞,比一般性地泛泛而論兩者的關係可能更有意義。

在基督教跟中國的民族主義所發生的碰撞中,近代以前的碰撞跟近代以後的碰撞具有實質型的差別。近代以前,不論是武宗滅佛株連景教,還是禮儀之爭斷送傳教,碰撞的雙方都不是對等的「民族國家」,在中國這方主要是國家權力及其輿論支援,在基督教一方則僅僅是一個信教的群體。儘管其間中國方面有許多「華夷之辨」的輿論,顯示出了某種類似「民族主義」的特徵,但由於對手並不是一個對等的「民族」,即使傳教士背後的遙遠祖國也沒有被中國人看作可以跟自己國家對等的「民族國家」,更何況它們對事態也沒有發生太多實際影響,因而這類碰撞並不體現為「民族國家」之間的碰撞。如果比較一下近代以後的情況,我們就會發現,不論武宗還是康熙,在處理基督教問題時的心情要輕鬆、從容得多。鴉片戰爭以後的情況就不一樣了。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將傳教方面的內容寫了進去。1846年初,在法國人的壓力下,道光皇帝不得不正式宣佈馳禁天主教,發還教堂,懲辦「濫行拿查」教徒的地方官,21他的心情就跟武宗、康熙完全不同了。隨後,基督教(不論天主教還是新教)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完全合法化,這顯然跟站在其背後的「民族國家」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強大支撐密不可分。可見,在這一時期,基督教和中國方面所發生的碰撞才有了典型的「民族國家」間關係的意味,中國方面的反應才開始具有了「民族主義」的特徵。到了19世紀末,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勃發,無論是民間針對基督教的「教案」,包括義和團運動中的「教案」,22還是士大夫階層的「保教」活動,都已經具有了較為明確的「民族主義」意識,其所反映或折射的是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跟其他強勢「民族國家」之間的整體衝突。

基督教跟中國的民族主義所發生的碰撞可以進一步分為兩個基本方面:一是本原性方面,即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跟中國文化中的有關內容的碰撞;二是相關性方面,即信仰基督教的個人、群體和國家在政治經濟利益、價值偏好和習俗傳統方面跟中國的碰撞。

任何宗教信仰都以確認自己的信仰乃唯一正確之信仰為前提,而社會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信仰狀況又是五花八門的。就此而言,即使不考慮信仰所牽涉到的政治經濟等因素以及民族國家背景,不同信仰在純粹義理上也有不相容的地方,發生衝突很難避免。利瑪竇在華期間曾寫道:中國人「已蒙蔽在異教的黑暗中長達數千年之久,從沒有或幾乎沒有看到過一線基督教的光明」,傳教的目的就在於「教導這個異教的民族」。23約三百年後,倫敦會的米憐(WilliamMilne)也道出了類似看法:「基督教是唯一適合全世界的宗教,並且是唯一能夠將世俗的王國帶入永恆福樂的宗教」,「它在同樣的條件下向所有接受它的人——無論老幼、貴賤、智愚、生長于何國——賜予救贖和恩寵;對所有拒絕或侮辱它的人,它實施的雷霆般的懲罰也是一樣的,既公正,又沒有求懇或逃脫的餘地。」24即使雷鳴遠(VincentLebbe)所說的「中國歸中國人,中國人歸基督」的說法,25跟上述說法也無實質區別。根據這種觀點,中國人的傳統信仰就只能完全讓位於基督教,中國文化中就只有那些不妨礙基督教信仰的次要成分才可以保留下來。顯而易見,這種觀點以及相應的實踐肯定會激起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反應。康有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力倡孔教,1922至1927年非基督教運動風行全國,就是這種民族主義反應的具體表現。26要避免兩者之間的過度衝撞,就要求基督教在堅持自身信仰的獨一性的同時,給予中國傳統信仰及文化應有的尊重,給予那些不接受基督教的眾多中國人及其價值信念應有的尊重。當然,這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處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基督教是一種宗教信仰,但基督徒除了信仰基督教外,跟所有其他人一樣,還必須吃飯穿衣、學習工作、結婚生子,有自己的個人品性、經濟利益、政治權責、國家背景、民族傾向,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等。在中國這一方面情況也一樣。所以,由基督徒在信教和傳教活動中所牽連的相關因素要比單純的信仰因素複雜得多。在這個意義上,基督教跟中國民族主義的碰撞往往是各種因素攙雜起作用的結果,其中的是是非非很難一概而論和簡單了斷。大致說來,在跟信仰相伴隨的各種因素中,政治因素在雙方衝撞中所起的作用最為顯著。這一方面是因為「民族國家」的根本標誌是國家的政治主權,禁止基督教在華傳播的是中國的國家權力,迫使中國政府馳禁的是西方列強的國家權力。另一方面,古代中國是一個王權至上的國家,這一傳統非常強大,統治者政治權力的安危是全部政治關切的焦點,因此凡涉及政權的事情都異常敏感。不論是商人勢力,還是朋黨幫派、異端邪說,只要被疑心可能危害政權,不論來自海內還是海外,都會遭到限制甚至鎮壓。基督教被猜忌、查禁,從政府的角度說,主要是出於它對政權所造成的潛在威脅。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洪秀全就是浸禮會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JacoxRoberts)的學生,儘管後來羅孝全認為洪秀全搞的「拜上帝教」是一場「鬧劇」,27但恰恰是這場「鬧劇」差點要了清王朝的命。就此而言,在中國尚未將政治和宗教及非宗教信仰明確界劃清楚,尚未從法制上對宗教活動加以確切定位的情況下,基督教的對華傳教如果借重其他「民族國家」的政治強力而給中國的政治現狀帶來明顯不利的影響,就肯定會引起「民族主義」的政治反應。此外,經濟、日常事務等方面糾紛在基督教跟中國民族主義的碰撞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恕不一一論述。

總之,中國人對基督教在華傳教所產生的民族主義反應主要集中在文化和政治領域,由此形成文化民族主義和政治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針對基督教「皈化中國」的意圖,旨在給中國的傳統文化守護一片應有的空間;政治民族主義針對的是基督教背後的西方「民族國家」的政治干預和威脅,旨在維護中國的國家主權。這是觀察基督教跟中國民族主義的碰撞史所不難得到的印象。

結語

基督教是一種普世的宗教,是一種以愛為本的宗教。就其宗旨而言,它不屬於任何一個特定的民族國家。正因為如此,在兩千年的歲月中,它才一次次突破民族和區域的局限而傳播到全世界。在這點上,它跟中國傳統的「天下」精神有內在溝通之處。中國人本來是富於「天下」關懷的。基督教的普世之愛跟中國傳統的「天下」關懷相呼應、相結合,正好合乎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要求,可以補救這個時代普遍過度的「民族主義」。在這個意義上,基督教跟中國文化的交流,無論如何具有積極的意義。

與此同時,基督教又是長期浸潤在西方文明土壤中的一種特定宗教,基督教的大本營在西方,其教派、教會、教徒不同程度地都跟西方「民族國家」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中國是一個非西方國家,而且長期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壓。儘管近二十多年來中國自身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相對西方國家而言仍然處於弱勢地位。至少生活在大陸的中國人如今仍然能明顯感受到來自西方強權政治的壓力。這種情況下,基督教要致力於發揮其教義之所長,而避免跟中國的民族主義劇烈碰撞,確實還有許多關係需要理順,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至少不能「多了一個基督徒,少了一個中國人」。28

參考文獻:

1《詞源》的編纂開始于1908年,1915年出第一版,1980年出修訂本第一版。見《詞源》第二冊,商務印書館,1980年,北京,第1702—1704頁。

2《十三經注疏》下冊,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版,北京,第1901、1801頁。

3張之洞著:《勸學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鄭州,第74頁。

4參見丁建弘著:《德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第75—76頁。

5參見《禮記.大學》。

6NicholasBunnin和余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北京,第653—654頁。

7張之洞著:《勸學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鄭州,第50頁。

8《政藝通報》第7期;轉引自姜華著:《大道之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廣州,第6頁。

9參見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十三,中華書局,1989年版,北京,第67頁。

10《梁啟超論著精粹》,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廣州,第603—605頁。

11參見《孫中山全集》第一卷,中華書局,1981年版,北京,第288頁。

12參見《孫中山全集》第九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北京,第118—119頁。

13以賽亞書第49章,聖經(簡化字現代標點和合本),中國基督教協會印制,2000年,南京,第1160頁。

14參見W.M.Lowrie,TheLandofSinim,ChineseRepository,vol.13,p.113;轉引自吳儀雄著:《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廣州,第436頁。

15參見顧衛民著:《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第6—7頁。

16參見沈福偉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5—249頁。

17參見沈福偉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4頁。

18參見李寬淑著:《中華基督教史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第102—118頁。

19參見ChineseRepository,vol.20,pp.541-545.引自吳儀雄著:《在宗教与世俗之簡——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廣州,第32頁。

20參見[英]湯森著:《馬禮遜——在華傳教士的先驅》,王振華譯,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鄭州,第52頁。

21參見吳義雄著:《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廣州,第114—139頁。

22參見姚民權、羅偉虹著:《中國基督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第115—127頁。

23[意]利馮竇、[比]金尼閣著:《利馮竇中國札記》,何高濟、王尊仲、李申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桂林,第61、117頁。

24WilliamMilne,ARetrospectoftheFirstTenYearsoftheProtestantsMissiontoChina,pp.3-4;轉引自吳義雄著:《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廣州,第458—459頁。

25顧衛民著:《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第474頁。

26顧衛民著:《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第404頁;趙春晨、雷雨田、何大進著:《基督教與近代嶺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第272頁。

督政范文篇8

协助委领导处理日常工作;负责机关党务、政务、事务的综合协调和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组织委重要文件的起草;负责机关文秘、信访、档案、财务、保密、保卫和办公自动化工作;负责重要文件和会议决议事项的督查工作;会同业务处室管理有关民族宗教工作专项经费;负责管理本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指导、检查、审计直属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组织接待来本省学习、参观、考察的民族、宗教代表团。

政策法规处职能:

负责起草本省民族宗教方面的法规、规章(草案);掌握国内外特别是本省民族宗教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参与委综合文稿的起草工作;负责民族宗教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并对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承办本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等活动;承办涉及民族宗教政策问题的文章、书刊及音像制品的审核;承办委机关行政复议、行政赔偿案件和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

人事处职能:

负责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人事、劳资、机构编制工作;归口办理民族宗教工作的对外交往手续等事宜;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委(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民族处职能: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和使用等工作;了解本省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少数民族区域补助专款和专项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口支援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特需品的生产、供应工作,落实国家对民族特需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承办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事项;加强与民族乡、民族学校和各界少数民族人士的联系;负责处理有关突发事件。

宗教一处职能:

负责承办本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工作。依法管理本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方面的事务。依法维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对有关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政策性意见;帮助本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有关宗教团体搞好自身建设,培养、教育宗教教职人员;联系宗教界上层人士;协助办理需由政府协调的事务;负责对国家宗教事务局委托代管的以及本省自办的有关宗教院校的工作进行指导;承办有关宗教活动场所的报批、登记和检查工作;负责审查和报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方面在内部使用的宗教出版物的印制;负责处理有关突发事件。

督政范文篇9

第二条信访监督,是指纪检监察机关认为接到的人民群众对党政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和行政监察对象的举报信件内容,不构成违纪,或虽已违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追究党政纪责任的问题,由纪检监察机关找单位主要领导或被举报人进行谈话,或发《信访通知书》等形式对被举报单位或被举报者进行的警示诫勉,以达到澄清问题、纠正错误、严格教育的目的。

第三条信访监督的对象,原则上以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行政监察对象为主。对市直单位一些科级干部,如认为有必要也可列为信访监督对象。

第四条信访监督的内容和范围:

(一)反映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认为不构成违纪的信件;

(二)反映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一般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认为不及时纠正和制止可能发展成违纪行为的信件;

(三)反映领导干部的违纪事实比较具体清楚,但纪检监察机关认为情节显著轻微,构不成追究党政纪责任的信件;

(四)反映领导干部存在的一般不正之风问题,但尚未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信件;

(五)纪检监察机关和领导认为有必要实施信访监督的信访件。

第五条信访监督应遵循的原则:(一)实事求是的原则;(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四)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

第六条信访监督的主要形式。(一)领导谈话。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认为事实清楚,明显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被举报者当面提出批评指正、责其改进的,由主管信访工作的领导找其进行谈话。谈话后,被谈话者要写出书面说明材料,十五日内报市纪委监察局信访室。(二)发《信访通知书》。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只有现象,没有明确线索,需要在工作中引起注意的,或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线索,可信度较高,但调查难度大,查实可能性小的,由信访室向被举报人或其所在组织发《信访通知书》,将被举报的问题摘转告知本人,由其自我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于十五日内将情况书面反馈给市纪委监察局信访室。(三)发《信访督改意见书》。对信访室移交给案件检查室的信访件,经过案件检查室初步调查了解,被举报人违纪情节轻微,不需要转立案调查的,由调查案件的有关室提出督改意见,经领导批准后。由信访室向被举报人或单位发《信访督改通知书》,将调查了解后的问题摘转告知本人,责其作出说明和解释,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限期落实。并于十五日内以书面形式报市纪委监察局信访室。(四)组织上认为合适的其它形式。如,责成单位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单位问题或个人问题讲清楚、信访通报警诫、与组织部门沟通,在考察领导干部时注意对群众反映问题的了解等形式对被举报者进行信访监督。

第七条实施信访监督的程序。(一)对处级领导干部谈话、发《信访通知书》程序。由信访室提出,经主管信访工作的常委、副书记审定后,报书记审定。与副处级干部谈话,由主管常委和主管副书记进行;与正处级干部谈话,由书记和主管副书记或主管常委进行。(二)对处级干部发《信访督改意见书》程序。按照市纪委信访运行规定程序,由案件检查室调查了解后提出督改意见,经主管案件的副书记或常委审定后,报书记审定,然后交主管信访的副书记或常委阅后,发出《信访督改意见书》。(三)组织上认为合适的其它形式的程序。由信访室提出意见,经主管信访工作的常委、副书记审定后,报书记审定。(四)对科级干部的谈话、发《信访通知书》,信访室提出意见后,由主管信访的常委或副书记审定并实施,发《信访督改意见书》,由有关案件检查室提出督改意见,经主管案件的常委或副书记审定的,由主管信访的常委或副书记审定并实施。(五)实施信访监督后,被举报人谈话后的文字材料、对信访通知书的回复材料、对信访意见书的回复材料,信访室都要向廉政室提供复印材料,装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

第八条信访监督由市纪委监察局信访室具体负责实施。向党员领导干部发函或谈话,以市纪委名义;向行政监察对象发函或谈话,以监察局名义。同时,要告知其所在单位的纪检组长(纪委书记)。被举报人被实施信访监督后,回复的文字说明的问题都要在当年领导班子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上作出说明。

第九条实施信访监督要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不准将举报信原信或复印件以及带有人身攻击、侮辱性语言的材料转给被举报人,不得向被举报人和无关人员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单位及有关情况。

第十条被举报人必须实事求是地向组织说明问题,不得拒绝和敷衍。如果举报的问题与事实不符,被举报人可以向纪检监察机关作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也可向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党组织进行申辩。

第十一条实施信访监督后,市纪委监察局将区别不同情况作出如下处理:

(一)同意被监督对象说明的,报经原审批领导批准,可予了结。

(二)举报问题严重失实,纪检监察机关认为有必要为其消除影响的,经领导批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澄清。

(三)问题属实或部分属实的,对被监督对象进行批评教育,并责其限期改正。

督政范文篇10

一、强化巡(督)查和考核制度

目前由局城管处和稽查队为主组成的城管巡(督)查组力量比较薄弱,进行城管考核的次数不够多,范围不够广。同时,各城管职能单位的考核力度不强,巡查队伍兼职、义务人员较多,力量薄弱,部门间相互兼顾又较少,造成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浪费。

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快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拟把20****年初推出的《****市建设局城市管理考核实施办法》与各城管单位的巡查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巡督查和考核制度。

(一)整合巡查力量

各职能单位要建立自己的巡查制度,督促巡查队伍对市区的城管工作进行全方位检查(后附《****市市政设施有限公司市政设施巡查制度》供各职能单位参考)。各职能单位要把发现的问题分成二类处理,属本单位的问题自行解决,并在每月1日、16日汇总后填入《市建设局局属单位城管巡查情况报表(本单位情况)》(附表1)报局城管处(遇节假日顺延),属其他单位(包括外系统)的问题在当天或次日填入《市建设局局属单位城管巡查情况报表(非本单位情况)》(附表2)交局城管处存档,由城管处反馈给相应的单位处理。

(二)加强考核检查

城管巡(督)查组要增加巡督查频率,规范考核模式,把原来“每周二次的巡查和不定期的督查”改变为“每周二次的巡查和每月一次的督查考核”,每周二次的巡查以城管处、城建稽查队为主进行,每月一次的督查安排在下旬,由城管处、稽查队组织相关单位共同进行,各单位分管领导参加。城市道路管理的考核只对市政管理处进行,对设施公司在这方面的工作考核由市政管理处另行组织进行。每次巡、督查后均填写《市建设局城管巡(督)查情况表》(附表3),在城管处存档,并由城管处反馈给相关的职能单位。

(三)完善奖罚机制

建立城管工作记分制。

对遇媒体曝光、群众投诉(均经核实)及被领导批评或指出问题的单位视情扣分。

对未按时上报《市建设局局属单位城管巡查情况表(本单位情况)》或未按规定、不真实上报的单位视情扣分。

对城管巡督查组在巡督查期间发现问题的单位视情扣分,事后仍未及时整改的,加重扣分并在城建动态简报上予以公开曝光。

对在巡查中发现其他单位(包括外系统)存在问题并交城管处备案的单位,经核实后视情加分。

有扣分或加分情况发生的,由城管巡(督)查组每月以《市建设局局属单位城管工作计分情况月统计表》(号附表4)告知相应单位。所扣或加的分数,按一定比例体现在相关单位的年终考核中。

二、切实解决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一)完成市区内河集中清淤、环境整治,注重科学翻水

按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63号《关于市区实施内河清淤及沿河环境整治工程的协调会议纪要》要求,在4月底前分批对市区15条内河进行全面清淤,并完成环境整治相关工作。要认真研究科学翻水的方法和相应的管理制度,针对季节及气候特点,合理安排翻水时间,在确保水满、水活的同时注意能源节约。

(二)加大道路侧石斜坡和城南洗车店占道经营的整治力度

市区沿街商店或单位在人行道侧石处设置混凝土、砖斜坡的情况较多,严重影响城市道路正常功能的发挥。市政管理处已于20****年底拟出整治方案并开始实施。城南洗车店占道经营也严重影响着城市道路正常功能,整治工作已于20****年8月在城南先行开始。

要加大这二项整治的力度,确保在市“两会”召开前结束。在工作方法上,除了系统内各相关单位、处室要密切配合外,还要做好与城管执法和公安部门的沟通、协调,并取得支持。

(三)提高市区人行道青石板的维修质量,规范施工方法

目前市区人行道青石板维修后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往往是重复维修,此现象在经常停车的地方特别明显。为了尽量消除这个现象,拟由城管处、建设处、市政质监站共同制定人行道青石板维修标准及规范,确定好基层、勾缝的做法和单块石板的尺寸。

(四)进行火车站广场道路的改造

火车站广场道路破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实际使用荷载远远超过设计要求,造成路基变形从而导致面层破裂、沉陷。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拟对此道路进行从基础到面层的大修,面层拟采用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