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1:17:21

毒性范文篇1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用毒性药品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医疗用毒性药品经营企业定点工作的通知》(皖食药监安〔**〕82号)要求,我局将在全市开展医疗用毒

性药品经营定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医疗用毒性药品经营企业定点工作由省局统一领导和组织,市、县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工作,同时结合定点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层层落实毒性药品监管职责,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二、实行医疗用毒性药品定点经营管理

1、市区现从事医疗用毒性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应于**年5月31日前向市局提出申请。各申请企业按照《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和我省《毒性药品经营(批发)企业验收标准》(见附件5),由申请企业填写特殊药品经营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批发)(见附件3)并附相关材料(见附件2)报市局。

县区现从事医疗用毒性药品批发业务的企业,应于**年5月25日前向县局提出申请,县局对申报资料初审合格后于5月31日前报市局。

2、市区现从事医疗用毒性药品零售业务的企业,应于**年5月31日前向市局提出申请,按照我省《毒性药品经营(零售)企业验收标准》(见附件5),由申请企业填写特殊药品经营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零售)(见附件4)并附相关材料(见附件2)报市局。

县区现从事医疗用毒性药品零售业务的企业,应于**年5月31日前向县局提出申请,市局委托县局进行现场检查,各县局应于7月10日前将现场检查情况、审查意见连同企业申报资料一同报送市局。市局将组织对县局现场检查情况进行抽查。

3、新从事医疗用毒性药品批发、零售业务的企业按上述规定和时限提出申请。

毒性范文篇2

【关键词】头孢唑啉;铁缺乏;耳蜗;毛细胞;耳毒性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hangsofcochlearhaircellinducedbylargedosecephazolineiniron-deficientNewZealandwhiterabbit.Methods60healthyNewZealandrabbitwererandomlydividedinto4groups.TheanimalofgroupA、BwerefedwithstandarddietandgroupC、Dweregiventhebasiciron-deficentdietfor4weeks.TheratsofgroupsB、Dwerereceivedintravenousinjectionoflargedosecephazolinefor14days.Thechangsofcochlearhaircellwereobservedby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at15daysafterinjection.ResultsThe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howedstereociliaoftheouterandinnerhairycellweredisarrangmentandsomedisappearedatmiddle,apicalandbasecochleararea.ConclusionTheresultssuggestthatlargedosecephazolinemayhavepotentialeffectonthefunctionandstructureofcochlearhairycellwhenirondeficiencyexists.

【Keywords】cephazoline;irondeficiency;cochlea;hairycell;ototoxicity

头孢唑啉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儿童及成人患者,它的毒性主要是过敏反应,对耳蜗的毒性作用鲜有报道。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注意到一些患铁缺乏症的婴幼儿或儿童在大剂量应用头孢唑啉后出现感音神经性聋。由此推测大剂量头孢唑啉在铁缺乏等特定条件下可能存在耳毒性。本实验通过对大剂量头孢唑啉在铁缺乏条件下对新西兰大白兔耳蜗毛细胞影响的研究,探讨大剂量头孢唑啉的耳毒性。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体重1.25~1.5kg的健康、ABR阈值正常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耳廓检查外耳道皮肤无红肿、鼓膜完整、无中耳炎表现,耳廓preyer反射敏感。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正常对照组;B组:正常头孢唑啉组;C组:缺铁对照组;D组:缺铁头孢唑啉组。A、B组喂普通饲料,C、D组喂缺铁饲料,喂养至实验结束为止。饲养4周后开始用药,B、D组经耳缘静脉注射头孢唑啉0.5g/kg,每日2次,A、C组经耳缘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用药2周。停药后第15天处死作耳蜗电镜扫描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1.2药物同一批号的头孢唑啉钠盐粉针剂,由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际GMP达标药品,均在有效期内,使用前新鲜配制。

1.3观察指标及方法实验前及处死前断尾采血,应用HICN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血红蛋白(Hb)及血清铁(SI)含量;动物处死后沿正中矢状面剖开,分离颞骨,迅速打开听泡,在蜗顶外侧钻孔,用2.5%戊二醛和5%多聚甲醛耳蜗灌流1min,固定4~6h后在解剖显微镜下运用硬剥离法去除骨性蜗壳和螺旋韧带,分离椭圆囊、血管纹、暴露Corti氏器,将基底膜保留在蜗轴上,切好底座。将椭圆囊、血管纹、耳蜗在上述固定液中继续固定8h,再经1%锇酸固定2h,0.1MPBS充分洗净,乙醇逐级脱水,LG-1型临界点干燥仪干燥,解剖显微镜下定位,ID-5型离子镀膜机喷金镀膜,S-50型飞利浦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基底膜、椭圆囊斑、血管纹的变化。经Phaalloidin染色后显微镜下进行组织铺片,注意组织摆放,纤毛面朝上,基底膜朝下,甘油封片,Leic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用激发光波长为488nm氖激光进行基底膜、椭圆囊连续扫描观察比较损伤的程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Hb及SI含量A组Hb含量为(117.5±7.2)g/L,SI含量为(13.8±1.1)μmol/L;B组Hb含量为(112.4±6.8)μg/L,SI含量为(13.5±1.2)μmol/L;C组Hb含量为(67.2±7.6)g/L,SI含量为(7.5±1.5)μmol/L;D组Hb含量为(63.2±6.5)g/L,SI含量为(7.2±1.0)μmol/L;C、D组较A、B组Hb及SI明显降低(P<0.05),低于正常范围。

2.2扫描电镜观察A组各耳蜗内、外毛细胞纤毛完整,结构清晰,形态正常支持细胞表面结构完整,椭圆囊斑毛细胞纤毛完整,血管纹暗细胞完整;B组有2个耳蜗(13.3%)中区、顶区部分区域内、外毛细胞静纤毛轻度紊乱,纤毛缺失,内毛细胞纤毛倒伏、融合,支持细胞可见破坏,椭圆囊斑毛细胞纤毛倒伏、融合,血管纹暗细胞破坏,该组其余各期各耳蜗内、外毛细胞静纤毛结构清晰,形态大致正常;C组有3个耳蜗(20%)中区、顶区部分区域内、外毛细胞静纤毛散乱、扭曲、残缺不全或缺失。各耳蜗未发现明显内毛细胞改变,椭圆囊斑毛细胞纤毛倒伏、融合,血管纹暗细胞破坏,该组其余各期各耳蜗内、外毛细胞静纤毛结构清晰,形态大致正常;D组有9个耳蜗(60%)存在不同程度内、外毛细胞静纤毛散乱、扭曲、倒伏、残缺不全或缺失,以中区、顶区损害较重,其中有2个耳蜗中顶区部分区域表皮板变形、塌陷,部分毛细胞缺失(图1)。

2.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耳蜗基底膜变化A组耳蜗100μm基底膜62(58~64)个外毛细胞,B组耳蜗100μm基底膜60(54~64)个外毛细胞,C组耳蜗100μm基底膜60(56~64)个外毛细胞,D组耳蜗100μm基底膜46(40~52)个外毛细胞,D组外毛细胞明显减少,与A、B、C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图2);A组耳蜗底圈100μm基底膜有14(12~16)个内毛细胞,B组有12(10~16)个内毛细胞,C组有14(10~16)个内毛细胞,D组有6(4~10)个内毛细胞,D组内毛细胞明显减少,与A、B、C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前庭椭圆囊斑毛细胞的变化A组椭圆囊斑取100μm×100μm的区域正常毛细胞计数为101(98~105)个,B组为97(95~103)个,,C组为99(96~103)个,D组为87(82~93)个,D组前庭椭圆囊斑毛细胞明显减少,与A、B、C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

3讨论

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耳毒性药物目前已有数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耳毒性药物是庆大霉素。在庆大霉素耳毒性实验中,庆大霉素日用量为临床最大用量的20~25倍[1]。本实验头孢唑啉用量为0.5g/kg。正常头孢唑啉组停药后仅有2个耳蜗(13.3%)中区、顶区部分内、外毛细胞静纤毛轻度紊乱,其余耳蜗均正常。提示头孢唑啉对正常新西兰大白兔听毛细胞结构无明显影响或仅有一过性影响。铁缺乏对照组停药后15天有3个耳蜗(20%)中区、顶区部分区域内、外毛细胞静纤毛散乱、扭曲、残缺不全或缺失。各耳蜗未发现明显内毛细胞改变;提示单纯缺铁到一定程度也能对听功能产生影响。缺铁头孢唑啉组停药后15天有9个耳蜗(60%)存在不同程度内、外毛细胞静纤毛散乱、扭曲、融合、残缺不全或缺失,而且有2个耳蜗出现表皮板变形、塌陷、毛细胞缺失现象。可见,此时听毛细胞结构已受到严重损伤。大剂量头孢唑啉用药一段时间后表现出较明显的耳毒性作用。本实验中,头孢唑啉用量为0.5g/kg,由此推测,头孢唑啉耳毒性作用可能与用药剂量有关。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耳蜗中区毛细胞损伤出现较早,程度较重,之后向底回和顶回发展,程度由重到轻。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内、外毛细胞静纤毛散乱、扭曲、倒伏、残缺不全或缺失。

头孢唑啉和庆大霉素对耳蜗的毒性作用特点不同。庆大霉素对耳蜗的损伤最先发生在耳蜗底回,逐渐向中顶回发展[2]。可能有3个原因:(1)耳蜗底回血液循环量大,故底回的药物浓度较高;(2)底回蜗丛、外淋巴腔、螺旋韧带大,药物进出量大;(3)底回的外毛细胞体积小,神经末梢富含颗粒及线粒体,易受损伤。病理改变表现为内、外毛细胞静纤毛肿胀、融合、散乱倒伏,表皮板变形、塌陷或细胞消失[3]。头孢唑啉的毒性作用是在缺铁对耳蜗损伤的基础上发生,且其药物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特点与庆大霉素不同,所以对耳蜗的损伤特点不同[4]。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本实验初步证明:大剂量头孢唑啉对正常新西兰大白兔无明显耳毒性,但对铁缺乏新西兰大白兔可产生明显耳毒性。头孢唑啉可造成耳蜗内、外毛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毒性程度和特点可能与用药剂量有关。以上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缺铁性贫血等某些疾病的患者大剂量使用头孢唑啉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头孢唑啉条件性耳毒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unAH,XiaoSZ,ZhengZ,etal.A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icstudyofcochlearchangesiniron-deficientrats.ActaOtolaryngol(stockh),1997,104:211-216.

2GucekA,BrenAF,HergouthV,etal.CefazolinandnetilmycinversusvancomycinandceftazidimeinthetreatmentofCAPDperitonitis.AdvPeritDial,1997,13:218-220.

毒性范文篇3

现代关于服用中药导致中毒的报道不时见到,从而有否定中药的趋势,特别在国外,中药受到排斥。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及合理使用,是我们当前需解决的问题。中药是古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总结出来的,“药食同源”,大部分中药的安全性已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承认部分中药的确有毒性。古人对中药的毒性也有认识。《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到:“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唐代《新修本草》中药物均注明有毒与无毒。明代《本草纲目》专列毒草类,其中记载有47种有毒中药,将有毒中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其中毒性中药381种,列毒草类专篇[1]。十八反、十九畏也是关于中药毒性的记述。

下面浅议毒性中药及其炮制和中药肾毒性等方面的问题。

1毒性中药

1.1生物碱类川乌、草乌、白附子、附子、雪上一支蒿等乌头属植物(含二萜类生物碱,如双酯型乌头碱、海帕乌头碱、杰斯乌头碱)。雷公藤、藜芦[2]、曼陀罗、钩吻、马钱子、天南星等[1]。其中天南星生品口服具强烈麻辣刺激性,可引起舌肿音哑等症状,重者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3]。

1.2苷类

1.2.1强心苷类小剂量使用有强心作用,大剂量即可使心脏中毒,如夹竹桃、万年青、铃兰等[1]。

1.2.2氰苷类水解后可以生成氢氰酸(HCN),苦杏仁、桃仁、白果、郁李仁、木薯等均含苦杏仁苷等[1,2]。

1.2.3皂苷类毒性主要是对局部有强烈剌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尚有溶血作用,有木通、三七、商陆等[1]。

1.2.4黄酮苷毒性作用多为剌激胃肠道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如芫花、广豆根等[2]。

1.3毒蛋白类含有细胞原浆毒,损害肝、肾等实质细胞[1],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其毒理作用是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剌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这类中药有苍耳子、蓖麻子等[2]。

1.4萜与内酯类毒性作用发生于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延髓等),导致眩晕、惊厥等。这类中药有马桑、苦楝等[1]。

1.5亚硝酸类中毒表现为消化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这类中药有瓜蒂、白果、细辛、甘遂等[1]。

1.6动物性毒性药物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导致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异位心律等[1]。

1.7有毒成分为无机物的中药主要是矿物类中药此类中药含在砷、汞和铅等化合物,砷、汞化合物具有原浆毒作用,铅是多亲和性毒物,如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As2S2)〕、朱砂等[2]。

1.8含斑蝥素成分的昆虫类如斑蝥、红娘子、青娘子。斑蝥素具有发泡作用、抗肿瘤作用,内服斑蝥素30mg即可使人死亡。

2中药的炮制与毒性

中药的毒性与中药的产地、采收季节、部位、配伍及炮制有很大的关系。炮制可以解毒,凡是毒性中药,无特殊要求均需炮制,从净选、蜜炙、炒制到醋制,种种方法都是为了降低毒性,做到用药安全。

2.1蒸煮如乌头属植物,采用水浸、水漂后蒸、煮或加入一定辅料(如生姜、豆腐、甘草等)蒸、煮等热处理1h以上的方法,可使其剧毒的乌头碱流失或水解为毒性较小或无毒性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2]。

2.2炸制如马钱子主要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其次含马钱子碱,由于士的宁的熔点为288℃,而马钱子碱熔点为178℃,且其含量与士的宁相仿,毒性为士的宁的1/8~1/3,药效仅为士的宁的1/40。因此,采用油炸或砂烫的方法炮制马钱子,温度在230~240℃左右,对士的宁的影响不大,而马钱子碱在这种温度下基本降解[2]。

2.3醋制如藜芦主要含藜芦碱、原藜芦碱、伪藜芦碱等。由于藜芦生物碱的熔点较高,炒制的温度一般不会使其破坏,而此类生物碱具有甾核与喹诺里西定骈合成六环骨架,环上有较多羟基,这些羟基可与有机酸如醋酸等缩合成酯。故采用米泔水漂12~24h,焖48h,或用醋炒等炮制的方法,可减低其毒性[2]。

2.4制霜如巴豆制霜降低毒性,在蒸制制霜中由于温度较高,使不耐热的巴豆毒素变性,毒性减弱[4]。

2.5净选如斑蝥要求去头、足、翅后入药。蕲蛇头部的毒腺中含大量的出血性毒和溶血性等毒性成分,故使用时去头以降低毒性[4]。

2.6水飞如雄黄含有少量剧毒易溶于水的成分As2O3,水飞时可溶于水而除去。据报道,水飞后As2O3的含量可降至原药材的1/5[4]。

某些中药的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既要降低毒性又要保持疗效,因此掌握好中药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效的发挥极其重要。如斑蝥所含的斑蝥素对肝癌有疗效,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能剌激骨髓,引起白细胞升高,降低癌激素水平及影响癌细胞核酸代谢,彻底杀死癌细胞[5],但是研究发现约1%~1.2%斑蝥素,对皮肤、黏膜有很强烈的毒性作用,内服对肾脏有强烈的毒性作用,严重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6]。所以传统炮制用米炒制,不但可以使斑蝥中所含蚁酸臭味除去,主要减少斑蝥素的含量,从而缓解其毒性[7]。

3中药肾毒性及致癌致突变

斑蝥、蜈蚣、蜂毒、益母草、乌柏、番泻叶、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兜铃、土荆芥、芦荟、巴豆、使君子、大枫子、铁脚威灵仙,含有朱砂(汞)的中药对肾脏有毒副作用[6]。防己、木通、泽泻、钩藤、丁香、草鱼胆等利湿减肥药可致急性肾小管坏死;马兜铃、苦参、补骨脂、土牛膝、苦楝根可诱发氮质血症,对肾脏有剌激性或毒性的中药成分可分为生物碱、苷类、毒蛋白、挥发油、萜类、汞、铅、砷等重金属类[8]。木通虽有肾毒性,但法定剂量下的用量从未有任何毒性报道。《中药大辞典》载木通的用量为1~2钱(相当于3~6g),木通用量为1.5~4.5g[9]。有报道关木通同甘草或生地配伍实验中肾无病变[10]。而其毒性报道多是患者长期服用的结果,同时毒性反应也同患者的健康状况与其同时服用其他药物也有关系。

五加皮、茯苓、猪苓、山慈姑均属抗癌中药,在一定剂量下五加皮、茯苓、猪苓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均无潜在致突变性,但山慈姑本身却可诱发体细胞遗传损伤[11]。某些生物碱类有致癌致突变的作用,如含有吡咯双烷生物类中药、槟榔、雷公藤、半夏等[12]。“半夏动胎”说明古人对其毒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苏铁、细辛(黄樟醚)、藿香、辛夷、苦檀子、毛蕊花、昆明鸡血藤(皆含有鱼藤酮)均有致癌作用[12]。

4小结

长期以来,国人对中药的认识是中药无毒副作用,所以对中药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中药治疗而不引起同类疗效西药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但近年来关于马兜铃酸中药所致肾脏毒性作用的报道相继出现在国外医学杂志上,出现了“中草药性肾病”的说法[1]。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FDA)也停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所谓“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涉及马兜铃属的所有种,同时又有细辛属、千金藤属、青藤属、木防己属、蝙蝠葛属、铁线莲属、木通属和木香属部分品种共约70种[9],导致了普通人对于中药的恐惧,对中药的市场有很大的冲击。但笔者认为,首先关于中药无毒就是一个错误的理解,“是药三分毒”,就是象人参这种国际上公认的补益药,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引起副作用。其次某些生产商为了追求一己私利,而以次充好,乱用药材也是造成临床毒副反应的原因,再者中药大剂量的滥用也是原因之一。

中药同西药其治疗的物质基础都是化学成分,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药同西药开发的方法截然不同。西药是走合成再活性筛选的路径,而中药多是来源于自然界。笔者认为西药成分多是自然界不存在的,有机体从未接触过,所以西药能够表现出强的疗效,但服用后又会产生耐药性,同时又有一定的毒性。而有机体在进化中已大量接触过中药所含的化合物,因而对其的反应不如对西药强烈,毒性也远小于西药。

但部分中药存在毒性,而且有的毒性成分又是其有效成分,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及合理利用是我们要面对及解决的一大课题,同时也关系到中药产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士敬.辩证对待中药毒性[J].医学与哲学,2002,23(6):51.

[2]陈生春.毒性中药的毒理作用及炮制原理研究进展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0,16(1):47.

[3]时霄霄.天南星的炮制加工方法[J].中国药事,1997,11(6):420.

[4]程静.浅谈中药炮制减毒原理[J].时珍国医国药,1998,9(5):394.

[5]马丽.毒性中药与以毒攻毒[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3):324.

[6]王文英,李祥华.部分中药对肾脏毒副作用及其防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4):347.

[7]高晓山,苏式兵,吴雪阳,等.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27.

[8]张翥,叶任高.中药的肾保护与肾毒[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9):552.

[9]宋晓群,康亚国.对中药毒性问题的认识[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3):51.

[10]黄玉玺,姜洪华,王桦,等.中药关木通肾毒性及抵制其肾毒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10):566.

毒性范文篇4

一、蓖麻毒素的结构特点

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籽中提取的植物糖蛋白,分子量64000。毒素由A和B两条多肽链组成,两链间由一个二硫键连接。目前,A链和B链的氨基酸序列以及二级结构已基本清楚。毒素B链上含有两个半乳糖或半乳糖残基结合位点,可和细胞表面的含半乳糖残基的受体结合,通过内陷作用进入细胞质,发挥毒性作用。蓖麻毒素A、B链上还分别含有1和2个糖支链,链末端均为甘露糖残基[1],可以和网状内皮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结合。后者细胞表面富含甘露糖受体,可优先摄取蓖麻毒素,这对于毒素发挥生物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二、蓖麻毒素毒性作用机理

1.抑制蛋白质合成:蓖麻毒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属于蛋白合成抑制剂或核糖体失活剂,这也是在构建免疫毒素时,应用到蓖麻毒素的主要原因。毒素抑制蛋白合成的机理在70年代已经明确,以后略有补充[2,3]。首先,毒素依靠B链上的半乳糖结合位点与细胞表面含末端半乳糖残基的受体结合,促进整个毒素分子以内陷方式进入细胞,形成细胞内囊,毒素从细胞内囊中进入细胞质,随后蛋白链间二硫键被还原裂解,游离出A链。A链是一种蛋白酶,作用于真核细胞核糖体60S大亚单位的28SrRNA,水解A4324位点的腺嘌呤N-糖甙甙键,使其脱去腺嘌呤,丧失抗RNA酶的抗性而被降解,不能与延长因子(EF-2)结合,从而干扰了核糖体,EF-2,鸟嘌呤三磷酸腺苷(GTP)复合体的形成,导致蛋白质合成的抑制,最终细胞死亡。已引起研究者注意的是:①B链对A链发挥毒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②在细胞内链间二硫键的还原裂解对毒素发挥毒性作用具有重要作用。③最新的研究表明:B链上的半乳糖结合位点也参与了毒素的体内毒性[4]。

2.诱导细胞因子的损伤作用:蓖麻毒素中毒损伤的许多症状,不能完全由抑制蛋白质合成来解释,促使学者探讨其新的毒性作用机理。1986年,Tracey等[5]发现蓖麻毒素中毒大鼠的肠道损伤类似TNF/Chchectin处理的大鼠肠道。1991年Nadkami和Deshphude认为蓖麻毒素中毒后的许多现象,例如:发热,肝出血性坏死,腹水,胸水的渗出,肠道的出血坏死性炎症等等早期的急性反应都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的分泌有关。1993年,Licastro等[6]检测到蓖麻毒素诱导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同时在蓖麻毒素中毒大鼠的血浆中亦可检测到低水平的TNF-α。1994年Mudlooon等[7]发现,体内注射抗TNF的抗体,将明显降低蓖麻毒素对小鼠的氧化损伤。1997年,董巨莹等[8]亦报道了TNF在蓖麻毒素中毒小鼠肝脏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损伤的另一个例子是:对于由蓖麻毒素构建的免疫毒素1,2期临床试验中病人出现的副作用:包括发热、肌痛、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等可以通过封闭或拮抗这些细胞因子的功能而减轻[6]。

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机理目前多数认为是通过刺激淋巴样细胞产生的。主要为巨噬细胞和肝Kupffer′s细胞。这些细胞表面含有甘露糖受体,可与蓖麻毒素分子中3个末端甘露糖残基特异结合而优先被摄取。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毒素是否可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各细胞因子之间是否具有网络免疫调节的作用,尚待探讨。

3.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蓖麻毒素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不仅诱导细胞免疫,而且诱导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1991年,Muldoon和Stohes[9]发现蓖麻毒素可以诱导小鼠体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导致尿液中丙二醛、甲醛、丙酮的含量增加。1992年的研究表明[10],各脏器中脂质过氧化强度(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减少以及DNA单链断裂程度在毒素中毒36小时后最为强烈,且肝脏的损伤最为严重。结合以往的研究[11]:谷胱甘肽的使用可以部分对抗致死剂量的毒素效应,具有潜在的化学保护作用,因此,Muldoon等[10]认为蓖麻毒素引起的氧化作用可以归属到蓖麻毒素的毒性机理中去。

许多毒物可以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分泌ROS(reactiveoxygenspecies)和TNF诱发氧化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7,12]:TNF-α抗体,铁离子对蓖麻毒素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和氧化损伤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给小鼠注射抗TNF-α的抗体,可以明显降低尿液丙二醛,甲醛,丙酮的含量。铁离子以及去铁敏(desferrioxamine)的掺入,可分别增加和减少蓖麻毒素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水平。蓖麻毒素引起体内氧化损伤的机理还待更深入的探讨。

4.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凋亡:坏死和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两种方式。在引起细胞凋亡的三大类因素中,毒素,抗癌药物是其中之一。以往认为化疗药物是通过引起靶细胞发生不可逆代谢障碍而杀死肿瘤细胞,近年来认为是通过改变生理环境而诱发细胞发生PCD(programmedcelldeath)而达到疗效。1989年,Leek等[13]报道:在蓖麻毒素中毒的肠道病理研究中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肠道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存在凋亡样的变化。1990年,Waring报道[14];蓖麻毒素可诱导巨噬细胞,未成熟T细胞出现DNA破碎(DNAfragmentation),而后者被认为是与凋亡有关的生化改变之一。1991年,他们报道了蓖麻毒素诱导上皮样细胞发生凋亡样的形态学改变。1996年,Fu等[4]报道了蓖麻毒素可诱导小鼠体内甲状腺,脾脏的细胞出现凋亡现象。

凋亡的发生与一些凋亡相关基因的开放和凋亡蛋白表达的调节有关。蓖麻毒素作为蛋白合成抑制剂又如何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呢?两者是否矛盾呢?已有的实验证实[14]:蓖麻毒素等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与它们抑制蛋白合成作用无关,亦不需要Ca2+依赖性核酸内切酶的参与,而是与其升高细胞内的三磷酸肌醇水平有关。另外,有报道[15]:巨噬细胞的粘附可以阻止蓖麻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生。蓖麻毒素的抗吞噬细胞作用可能直接导致DNA断裂和诱导细胞凋亡。资料表明:引起细胞坏死的有害因素在强度很大时可导致细胞坏死,但强度较小时却引起细胞发生凋亡[16]。蓖麻毒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也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性[15]。总之,蓖麻毒素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与传统的蓖麻毒素作为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并不构成矛盾,有可能对现有的凋亡理论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补充和完善。

三、总结和展望

蓖麻毒素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诱导靶细胞凋亡等等都是在小剂量范围内具有的,而大剂量的蓖麻毒素仍主要表现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毒性。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均与其糖链末端甘露糖残基被巨噬细胞特异性摄取,并激活巨噬细胞有关,是毒素损伤的继发作用。蓖麻毒素等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诱导凋亡的理论研究对现有的凋亡理论可能会有重要的补充价值。

蓖麻毒素的毒性作用机理研究,特别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丰富了人们对蓖麻毒素毒性作用的认识,为蓖麻毒素抗癌研究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本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39500122)

作者单位:710032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毒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DavidNS,BrianMJF.ElectiveuptakeofricinA-chainbyhepaticnon-parenchymalcellsinvitro,importanceofmannoseoligosaccharidesinthetoxin.FEBS,1986,196:3367.

[2]SjurOS,RefsnesK,PihlA,etal.Mechanismofactionofthetoxiclectinsabrinandricin.Nature,1974,249:627-631.

[3]YaetaE,KazuhiroM,MitsuyoshiM,etal.Themechanismofactionofricinandrelatedtoxiclectinsoneukaryoticribosomes.JBiollChem,1987,262:5908.

[4]FuT,BurbageC,TaggeEp,etal.Ricintoxincontainsthreelectinsiteswhichcontributetoitsinvivotoxicity.IntJImmunopharmacol,1996,18:685-692.

[5]TraceyKJ,BeutlerB,LowrySF,etal.Shockandtissueinjuryinducedbyrecombinanthumancachetin.Science,234:470-474.

[6]LicastroF,MoriniMC,BolognesiA,etal.Ricininducedtheproductionoftumornecrosisfactor-alphaandinterleukin-1betabyhuma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BiochemJ,1993,294(Pt2):517-520.

[7]MuldoonDF,BagchiD,HassounEA,etal.Themodulatingeffectsoftumornecrosisfactoralphaantibodyonricin-inducedoxidativestressinmice.JBiochemToxicol,1994,9:311-318.

[8]董巨莹,王剑波,王文学.蓖麻毒素诱导小鼠肝脏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18:78.

[9]MuldoonDF,StohesSJ.Ricin-inducedoxidativestressinmice.Toxicologist,1991,11:214.

[10]MuldoonDF,HassounEA,StohsSJ.Ricin-inducedhepaticlipidperoxidation,glutathionedepletionandDNAsingle-strandbreaksinmice.Toxicon,1992,30:977-984.

[11]CorwinAH.Toxicconstituentsofthecastorbean.JMedPharmChem,1961,4:483-496.

[12]MuldoonDF,HassounEA,StohesSJ.Roleofironinricin-inducedlipidperoxidationandsuperoxideproduction.ResCommunMolPatholPharmacol,1996,92:107-118.

[13]LeekMD,GriffithsGD,GreenMA.Intestinalpathologyfollowingintramuscularricinpoisoning.JPathol,1989,159:329-334.

[14]WaringP.DNAfragmentationinducedinmacrophagesbygliotoxindoesnotrequireproteinsynthesisandisprecededraisedinositoltriphosphatelevels.JBiolChem,1990,,265:14476-14480.

毒性范文篇5

关键词苦豆籽粕毒性饲料添加成分

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s.)别名苦甘草、苦参草、苦豆根,是豆科槐属植物。我国的苦豆子集中分布在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其中以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数量最多,内蒙古又以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产量多,品质好,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4%,世界的62%,每年有9万吨之多。苦豆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糖类、有机酸、色素及生物碱,现已研究发现苦豆籽中含有槐定碱、苦参碱、槐果碱、苦豆碱等二十六种生物碱单体,这些生物碱在农林、医药方面应用广泛、价值极高。由于这些行业和机构的需求,制药工业每年处理生产大量的苦豆籽,随之而来的副产品由于未曾被深入研究而被闲置遗弃。遗弃后对当地的土壤、水源造成污染,特别是在长时间大量堆积的情况下腐坏恶臭对空气质量有很大极差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事实上苦豆籽粕中仍然含有可观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微量元素等,在能源紧缺的今天有很大的再次开发利用潜力。所以,本试验初步测定了苦豆籽粕的毒性,以期在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疾病防治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变废为宝。

1材料及方法

1.1材料

1.1.1受试物:苦豆籽粕(苦豆籽提取苦豆籽生物碱后的剩余部分),由临河市农药厂提供。

1.1.2试验动物:海蓝褐公雏鸡,由内蒙古家畜改良工作站良种试验鸡场提供。常规条件下饲喂至21日龄,然后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2方法:

1.2.1预试验:预试验每组4只受试动物。试验前12小时开始禁食,但不禁水.试验采用传统的灌胃方法,先以受试物苦豆籽粕500mg/kg体重的初始剂量直接用滴管儿注入鸡的嗉囊进行预试,动物无死亡或未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再进行下一个剂量的毒性预试验,即采用以上同样的方法24小时内分三次以总剂量为20000mg/kg体重的苦豆籽粕进行预试验。

1.2.2正式试验:正式试验每组10只,共分三组。在预试验基础上以20000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正式试验。试验方法同上。注入受试物苦豆籽粕之后连续观察14天,主要注意观察动物的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

2结果

2.1预试验结果:20000mg/kg体重的剂量下动物无死亡也未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确定正式试验剂量为20000mg/kg体重。

2.2正式试验结果:试验初期特别是在灌药6h内,试验动物较大部分饮食废绝,精神萎靡闭目嗜眠,嗉囊部颜色发紫;但在灌药12h~~48h之间动物的各种不良症状几乎全部消失,饮食恢复,精神正常如初。经14天仔细观察,试验动物无一死亡。见表1,表2。

表1苦豆籽粕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动物不良症状消失时间表

组别动物数2h6h12h24h48h72h96h120h144h

110012321100

210101421010

310013130110

总计30126882220

注:表中1、2、6、8、8……..数字表示动物灌药后一定时间段内,不良反应消失的动物数量。

表2苦豆籽粕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动物死亡表

组别试验动物数(只)试验分组(mg/kg体重)死亡动物数(只)

110200000

210200000

310200000

总计30200000

3结论

苦豆籽粕LD50>20000mg/kg体重,根据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分级表属无毒等级。见表3。

表3急性毒性(LD50)分级

级别LD50(mg/kg)

剧毒

高毒

中毒

低度

实际无毒

无毒<1

1~50

50~500

500~5000

5001~15000

≥15000

4讨论

4.1灌药6h内,试验动物出现较明显的眼观症状,但是短时间内又逐渐消失。其原因主要是:(1)由于苦豆籽粕灌注时呈浆糊状,大量注入嗉囊后对嗉囊壁产生机械性的挤压,嗉囊体积扩大,嗉囊壁有较高的张力,因此经过神经反射刺激中枢,使动物不愿再进行饮食活动。(2)机械性的膨胀使黏膜的血管系统膨胀扩大,血液大量的流入黏膜下,又因为灌注液有极高的渗透压,高渗液影响黏膜血液循环,发生淤血。故而外观呈紫红色。在嗉囊内的灌注液通过嗉囊进入下一个消化器官后,症状即得到好转,恢复饮食。

4.2结果证明苦豆籽粕具有极低的毒性,属于无毒的毒性等级。可以初步认为苦豆籽粕毒性较低,存在作为饲料添加成分被再次利用的巨大潜力。

4.3苦豆籽粕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据测定,其中含有粗蛋白质23.43%,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补充料,对于干旱荒漠地区的草食家畜越冬渡春有着非常重要饲用价值,并含有家畜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新的蛋白质饲料,如苦豆籽粕蛋氨酸的含量均高于苜蓿草粉和胡麻饼,表明苦豆籽粕是一种营养价值和饲用价值都很高的蛋白质饲料。粗脂肪4.93%、无氮浸出物46.64%,总能高于苜蓿草粉,与胡麻饼相当,说明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终上所述,苦豆籽粕毒性极弱,而又含有丰富的常规营养成分及可观的微量元素。在能源紧张、畜牧业大力发展今天,有可被充分利用作为饲料成分使用、变废为宝、资源有效利用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开发,推动畜牧业发展并使资源有效配制。

参考文献

[1]李爱华.苦豆子渣的营养成分及饲用价值[J].饲料研究,2000,(11).

[2]中国动物营养学会等编.猪鸡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M].1983年修订版.

[3]药理学课程组编.兽医药理学实习指导[M].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4]郭晓庄主编.有毒中草药大辞典[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2.212—213..

毒性范文篇6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肠外器官;损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发生比例较高,一般多发生于2周岁以内的婴幼儿群体中,新生儿发生比例相对不高,超过一半的腹泻患儿均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1-2]。有研究显示[3],轮状病毒性肠炎不仅会造成肠内感染,同时也会造成患儿肠外其他系统发生损伤,表现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上述肠外器官损伤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对其实施研究十分必要,对临床治疗起到参考作用。目前临床中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肠外器官损伤情况较为重视,对此,本研究就我院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其他症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73例,其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男女分布比为39∶34,年龄为3~29个月,平均(16.35±5.03)个月。纳入标准:(1)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感染症状;(2)患儿家长了解本研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先心病;(2)原发性肝肾疾病;(3)癫痫病史[4-9]。1.2方法。全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均采集其大便与血液标本,通过心电图、X线、脑脊液、血清生化检查,分析患儿的相关结果,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10-13]。

2结果

2.1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呼吸系统表现。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胸部X线检查,其中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支气管炎,占比6.85%;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支气管肺炎,占比10.96%;41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X线检查未见异常变化,占比56.16%。全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18例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占比24.66%。2.2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消化系统表现。4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占比63.01%;低血钠患儿15例,占比20.55%;低血钾患儿12例,占比16.44%;高血钠患儿2例,占比2.74%;低血钙患儿4例,占比5.48%。4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发热,占比61.64%;1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ALT升高,占比20.55%。2.3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循环系统表现。心肌酶谱异常方面,1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CK升高,占比20.55%;1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CKMB升高,占比20.55%;其中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CKMB超过常规标准2倍,占比8.22%。2.4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神经系统表现。3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热性惊厥,占比4.11%;1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存在无热惊厥,占比1.37%。上述4例患儿均为全身性发作,其脑电图检查显示未见异常,脑脊液、颅MRI检查未见异常。2.5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泌尿系统表现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泌尿系统,占比5.48%,其中1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轻度水肿,占比1.37%;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镜下血尿,占比2.74%;1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尿素氮升高,占比1.37%。2.6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液系统表现。1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血液系统,占比16.44%;其中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轻度贫血,占比6.85%;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重度贫血,占比2.74%;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粒细胞减少,占比5.48%;1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血小板减少,占比1.37%。2.7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其他表现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皮疹,占比5.48%。

3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发生比例极高,有学者研究,5周岁以下的儿童至少经历过一次轮状病毒性肠炎,一般多发生在秋冬季节[14],因此临床之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多被称之为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通过粪-口传播方式予以传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患儿感染后,其潜伏期多为1~3d,患者起病较急,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部分患儿在起病后1~2d后存在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患儿可能发生脱水、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情况,严重危害患儿的生长发育。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作用于患儿的小肠绒毛柱状上皮细胞,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儿的双糖酶含量,故造成二糖吸收不良症状,影响了患者的钠离子、氯离子吸收,患儿肠道呈现出高渗透状态,严重时患儿可能存在水样腹泻症状[15]。本研究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其他系统损伤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显示,支气管炎占比6.85%;轮状病毒性肺炎占比10.96%。上呼吸道感染占比24.66%。代谢性酸中毒占比63.01%;低血钠比20.55%;低血钾比16.44%;高血钠比2.74%;低血钙比5.48%。发热占比61.64%;ALT升高占比20.55%。CK升高占比20.55%;CKMB升高占比20.55%;其中CKMB超过常规标准2倍比8.22%。热性惊厥占比4.11%;无热惊厥占比1.37%。泌尿系统占比5.48%,其中轻度水肿占比1.37%;镜下血尿占比2.74%;尿素氮升高占比1.37%。血液系统占比16.44%;其中轻度贫血占比6.85%;重度贫血占比2.74%;粒细胞减少占比5.48%;血小板减少占比1.37%。皮疹占比5.48%。结果显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发生损害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一般而言病情较轻,尤其是呼吸系统损伤,临床中患儿病程时间较短,恢复效果确切,不会引发重度肺部感染症状。对于部分心肌酶谱异常的患儿,需给予其大量维生素C与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从而保护患儿的心脏功能,使其心电图异常症状有所恢复,但也需注意患儿其他临床指标,防止患儿发生其他肠外器官损伤。由于当前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肠外器官损伤机制尚不明确,一般多认为与病毒血症具有密切关系,在轮状病毒感染早期,其病毒对患儿的脑部、肝脏、肺脏的重要器官及系统产生影响,故发生损伤,此类损伤一般多为一过性,通过早期治疗可予以有效缓解。因此,临床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仍需以改善患儿病毒感染为主,但需对患儿多种肠外器官损伤早期表现进行合理鉴别,从而保障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毒性范文篇7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低聚木糖片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1.2实验动物清洁级昆明种小鼠和清洁级Wistar大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军)2002-001。

1.1.3Ames实验菌株由山东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提供。

1.2方法[1]

1.2.1小鼠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小鼠20只,雌雄各10只,体重为18~22g。剂量为10g/kg.bw,灌胃给予受试物,灌胃量为0.2ml/10g.bw。观察14天,记录动物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

1.2.2Ames试验试验菌株为经鉴定符合要求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TA97、TA98、TA100、TA102,体外活化系统为多氯联苯诱导的大鼠肝匀浆制备的S-9混合液。根据毒性测定结果,试验设立200、500、1000、2500、5000μg/皿5个剂量,同时设立自发回变组、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试验按照平板掺入法在加S-9与不加S-9混合液的条件下进行,每个组别设3个平皿。若受试物的回变菌落数为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以上,并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判定为阳性。整套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两次。

1.2.3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选择体重25~30g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3个实验组中受试物剂量分别为2.5、5.0、10.0g/kg.bw,另设蒸馏水阴性对照组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40mg/kg.bw)。灌胃给予受试物,共两次,间隔24h,末次给予受试物后6h处死动物,常规制片。每只动物镜检1000个嗜多染红细胞,记录微核细胞数,计算微核率(以千分率表示)。

1.2.4小鼠精子畸形试验选择体重25~30g雄性小鼠2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3个实验组中受试物剂量分别为2.5、5.0、10.0g/kg.bw,另设蒸馏水阴性对照组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40mg/kg.bw)灌胃给予受试物,连续5天,首次灌胃后第35天处死动物,常规制片。每只动物计数1000个结构完整的精子,记录畸变类型和数量,计算精子畸形率(以百分率表示)。

1.2.5大鼠30天喂养试验

1.2.5.1试验方法选用体重60~80g断乳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根据人体推荐量设立3个实验组,受试物剂量分别为0.65、1.30、2.60g/kg.bw(分别相当人推荐量的25、50、100倍),将受试物按照动物体重的10%计算食物摄入量掺入饲料中给予实验动物,即0.65%,1.30%,2.60%(质量分数)。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单笼喂养,自由饮食,每周称重,记录饲料加入量、剩余量,连续观察30天。第30天禁食16h,第31天处死动物,取血进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测定。

1.2.5.2观察指标(1)动物的一般表现、体重、食物利用率。(2)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等。(3)病理解剖:脏器系数、大体观察及病理组织检查(肝、肾、脾、胃及十二指肠,睾丸或卵巢)。

2结果

2.1急性毒性试验灌胃给予受试物后,两种性别的小鼠均未见明显中毒症状,14天内动物无死亡(见表1)。因此认为该受试物对两种性别小鼠的急性毒性LD50均大于20g/kg.bw。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该样品属无毒物质。

2.2遗传毒性试验

2.2.1Ames试验由表1-1、表1-2可见,两次试验中受试物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亦无剂量-反应关系,说明在加与不加S-9时该样品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四株试验菌株均未呈现遗传毒性。

2.2.2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由表2可见,受试物各剂量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该样品无致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产生作用。

2.2.3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由表3可见,受试物各剂量组小鼠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该样品无致小鼠精子畸形作用。

注:(1)疟的平,250μg/皿;(2)正定霉素,50μg/皿;(3)叠氮钠,1.5μg/皿;(4)丝裂霉素,0.5μg/皿;(5)2-氨基芴,50μg/皿;(6)1,8-二羟基蒽醌,50μg/皿

2.3大鼠30天喂养试验

2.3.1动物的一般表现、体重、食物利用率实验中各实验组动物均未出现拒食现象,生长活动正常,体重和食物利用率结果分别见表4和表5。从表中看出各实验组动物体重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实验组动物进食量、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

2.3.2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结果见表6、表7、表8-1、表8-2。从表中看出各实验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3大体及组织学检查大体观察各实验组未发现异常,解剖时亦未发现膀胱、肝总管结石,脏器系数未见异常(见表9)。镜下观察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动物少数出现肝细胞和肾间质细胞点状坏死,灶内有炎细胞浸润,肾小管变性等,但病变程度较轻,且无组间特异性分布。脾、胃、十二指肠、睾丸或卵巢等均未见有意义的病理改变。

2.3.4大鼠30天喂养试验在试验期内各实验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体重、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脏器系数等各项指标均在本室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亦未见异常,说明该样品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产生明显毒性作用。

3讨论

低聚木糖是低聚糖中有效服用量最小的糖类,具有低聚糖的所有优良性质。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生理功能正在日益引起人类的重视,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以下5个方面:(1)低甜度、低热量;(2)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食用后基本上不增加血糖和血脂,但有润肠通便的作用;(3)对人体大肠内双歧杆菌有明显的增殖作用,抑制肠内有害菌群的繁殖,降低肠道内的毒性,提高机体免疫力;(4)不被口腔酶液分解,不被龋齿的链球菌作用,有防龋功能;(5)具有钙、铁吸收和间接调节血脂的功效[2]。作为一种新型的保健食品,我们对其进行了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种低聚木糖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g/kg.bw,属无毒物质,小鼠骨髓微核试验、Ames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阴性,无致突变作用。大鼠30天喂养试验期内,各实验组动物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重、食物利用率、脏器系数等各项指标均在本实验室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血常规及血生化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大体观察各实验组动物的肝、肾、胃、肠、脾和卵巢/睾丸组织中,未见明显异常。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少数动物的肝、肾标本出现病理改变,但这些病理改变程度较轻且无组间特异性分布,考虑与动物质量有关。脾、胃、肠、卵巢、睾丸等脏器未见明显异常。从目前情况下可以认为食用该产品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毒性范文篇8

〔关键词〕优质护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护理管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疾病传染性较强,若早期未对其采取针对有效的治疗手段,则会导致病情恶化而变成肝纤维化,并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最终演变为肝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1]。临床上尚未发现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常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相关研究表明,后期予以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重要途径[2]。优质护理管理不仅能从表层化评估疾病与监测体征,同时还能满足患者需求,效果显著。本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7岁,平均(51.36±2.17)岁;病程1~18年,平均(11.21±1.23)年。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6岁,平均(52.47±2.62)岁;病程1~17年,平均(10.37±1.5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即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方案。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管理。(1)分层管理干预: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与技术能力实施分层管理,包括主管护士、主管组长及护理人员等,每一层护理人员的工作都应规范化,主管组长定期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确保护理服务的落实。(2)健康知识宣教与饮食干预: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讲解病房环境、消毒方法以及化验检查的重要性,为其详细讲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同时,还需给予营养不良患者饮食干预,嘱患者多食优质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注意少食多餐。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可给予补充能量与维生素。(3)用药干预:控制病毒的发展需针对患者的病情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在用药治疗前需采用迈瑞iPM8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常用的药物有奥曲肽、生长抑素等,使用佳士比2000注射泵缓慢注射,在注射时需严格控制速度,必要时可采用TERUFUSIONTE-135输液泵控制速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是漫长的过程,因此患者较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3]。因此,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并及时缓解其不良情绪。1.3临床评价。比较两组生命质量评分。采取生命质量综合评估问卷表(GQOL-74)进行评价,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命质量越好。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起到灭毒的作用,而后期采取优质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优质护理是以人为本,立足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以患者病情状况为基础而开展的护理干预[4]。由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治疗过程漫长,患者较易产生急躁、紧张等不利于恢复的负性心理。优质护理管理以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状态为依据,从饮食、药物、疾病知识等方面予以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生命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优质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护理服务质量,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改善其生命质量。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凤丽,赵慧.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148-150.

[2]唐文君,胥碧芬,林玲.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184-185.

[3]曹冬梅,殷爽,肖燕.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7,17(48):169,172.

[4]梅花,史改,孙青,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相关症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6,31(17):45-47.

毒性范文篇9

Keywordsseriousmyocarditisdiagostictechniques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现将1996年2月~2001年12月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3家医院自1996年2月~2001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12岁。

1.2确诊依据(1)发病前近期有明显的病毒感染史。52例中有明确感染史者48例(92.4%),其中36例(75.0%)为呼吸道感染,12例(25.0%)为肠道感染,其余4例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呼吸道或肠道症状;(2)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3)有心肌损伤的表现,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脑综合征及呼吸窘迫等;(4)血清心肌酶增高或(和)血清肌钙蛋白增高;(5)有组织学和病原学的证据。以上均符合1999年9月昆明会议制定的急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1.3临床表现

1.3.1发热所有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39.6℃,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

1.3.2呼吸困难本组有25例(48.1%)患儿以发热后突发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紫绀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左心衰竭症状。

1.3.3惊厥与抽搐有18例(34.6%)患儿表现为发热后5~7天出现惊厥,意识丧失和抽搐,小婴儿表现为双眼凝视。其中10例心电图证实为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并发心脑综合征。

1.3.4疼痛有8例年长儿在发热1周后分别出现持续性胸痛(5例)、腹痛(2例)和肌痛(1例),胸痛患儿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酷似心肌梗死表现,其中3例伴有心源性休克。

1.3.5其他症状52例中12例合并急性肺水肿,3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出现心包积液,3例出现胸腔积液,2例出现腹水。另外,患儿多有乏力、萎糜、苍白、多汗及肢端发凉等症状,小婴儿多有拒食、哭闹等表现。

1.3.6体征叩诊心脏扩大7例,听诊第一心音减弱23例,安静时心动过速26例,心动过缓6例,闻及奔马律19例,肺部干湿罗音13例,肝脾肿大9例,腹部移动性浊音2例。

1.4标准12导心电图记录窦性心动过速26例,心动过缓6例,Ⅲ°AVB10例,双分支三分支传导阻滞6例,窦房传导阻滞2例,AVB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合并阵发性房颤2例;ST-T改变13例,表现为以R波为主的导联2个或2个以上有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并有动态变化,其中5例伴有异常Q波;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性室速2例,频发房性早搏伴阵发性房颤5例。

1.5实验室检查

1.5.1血清心肌酶全部患儿自入院第1~2天测心肌酶1次,共7~10天,CPK、AST、LDH、CK-MB均持续增高1周以上,无酶峰变化。

1.5.2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共检测18例,其中17例增高。

1.5.3病毒分离28例进行了咽部分泌物和粪便的病毒分离,6例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但只有3份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4倍。

1.5.4中和抗体和IgM定36例进行了病毒中和抗体的测定,10例病毒中和滴度增高,5例IgM增高。

1.5.5病理检查1例5岁男孩,入院3天后死亡,尸检发现心脏肥大,心内膜下水肿,心肌横纹模糊,部分心肌断裂,肌束间水肿伴弥散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同时伴有脑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心脏血液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得柯萨奇B3病毒RNA阳性。

1.6超声心动图检查全部患儿入院后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病5天内12例可见左室内径增大,8例病愈后恢复正常,4例发展为扩张心肌病。4例发现少量心包积液,病愈后恢复正常。

1.7X线表现8例表现为心胸比率增大,11例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征象,3例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胸片特征。

1.8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多发病急剧,病情危重,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本组采用卧床休息、抗病毒、保护心肌、控制心力衰竭、抢救心源性休克、纠正严重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方法。15例早期应用激素治疗(应用时间为3~5天),28例应用黄芪注射液,19例应用了复方丹参注射液,22例应用穿琥宁(或类琥宁)注射液,8例应用了更昔洛韦,5例年长儿因AVB持续时间较长,安放了临时起搏器帮助度过了急性期。几乎全部病例均应用了维生素C,维生素B6和能量合剂等。

2结果

本组7例急性期死亡,其中3例死于急性肺水肿,2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死于心脑综合征。出院后随访2年,4例发展演变成扩张型心肌病,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6例心电图遗留有不同程度异常改变。

3讨论

3.1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急骤、病程进展迅速、病情危笃,常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脑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损害等,抢救治疗不当,常可危及患儿生命[2~4]。

3.2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一般不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几乎都有心肌负性作用,易诱发或加重心衰,或导致新的心律失常[5]。合并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积极推广射频消融术[6]。合并Ⅲ°AVB出现心脑综合征时,安放临时性起搏器是帮助患儿度过急性期的重要方法,4周仍未能恢复正常心律者,可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6]。

3.3本组12例在疾病早期发生左室内径增大,8例病愈后恢复正常,4例发展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近年来研究证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和免疫损伤有关,并且有人认为扩张型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感染早期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而后期则发生心室重塑[2]。提示我们早期应用药物干扰心肌纤维化是防止心肌炎向心肌病发展转化的手段之一。

3.4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可做为病原学诊断的参考依据。但多年临床体会,上述阳性率很低,而病原学的确诊指标又很难实施,所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仍然要依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2000,37:75.

2易岂建,钱永如.小儿心血管疾病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5):272.

3北京儿童医院.实用小儿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99-202.

4ResetarM,JanicinalI,KovacikovaO,etal.Rhythmdisordersafteracuteviralmyoeardilis.CeskPediatr,1993,48:19-23.

毒性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药生殖系统毒性

前言

由于中药作用相对温和,以复方为主治疗疾病,中药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随着国际上天然药物中毒事件的不断出现,对中药毒性重新认识的呼声逐渐增高。本文就中药的生殖毒性进行分析探讨。

一、中药对生殖系统毒性的古代记载

古代医药家很早就对妊娠禁忌药有所认识,东汉《神农本草经》即有堕胎药的记载。历代本草均把部分虫类中药列为妊娠禁忌的范畴,并列入许多妊娠禁忌药歌诀中。虫类妊娠禁忌药主要包括水蛭、虫、虻虫、全蝎、蜈蚣、地龙、斑蝥、白僵蚕、蝉蜕等9味。如水蛭,《本经》载:“破血瘕,积聚,无子”;《别录》载:“堕胎”;《本草经疏》亦言:“堕胎者,以其有毒善破血也”;近代记载:“妊娠不可服”。蜈蚣,《别录》载:“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孕妇应用仍应持小心态度”。地龙,《中华本草》(精选本)载:“脾胃虚寒证不宜服,孕妇禁服”;“地龙对子宫有兴奋作用,能引起痉挛性收缩,孕妇慎用”。明代李时珍总结为四十余种有代表性的禁忌药物,阐明了孕妇禁用的观点,并著有流传至今的“妊娠禁忌歌。”“虫元斑水蛭及蝱虫,附子乌头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米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硵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清代王孟英在李时珍禁忌用药的基础上增加至一百余种,现分类中主要是“妊娠禁忌歌”中的药物。将其分为禁用(剧毒)类,慎用(有毒)类,能用(无毒)类。禁用类:巴豆、螈青、牵牛子、斑蟊、天雄、野葛、水银、芫花、大戟、硵砂、地胆、雌黄、雄黄、水蛭、蝱虫、蜈蚣、蟹爪甲、干漆、商陆、麝香……;慎用类:附子、乌头、桃仁、红花、干姜、肉桂、三棱、牙硝、芒硝、牛膝、皂角、赭石……;能用类:茅根、通草、木通、瞿麦、薏仁、槐花、蝉蜕、丹皮、大黄、枳实、当归、川芎、冬葵子、益母草、半夏、南星、车前子、元胡、伏龙肝、神曲、麦芽等。

二、中药对生殖系统损伤的临床症状

长春花所含长春碱可产生精子形成障碍。洋地黄中的洋地黄毒苷长期应用可产生雌激素样作用,如男性乳房发育。孕妇(多)服商陆(商陆毒素)或芦荟(芦荟苷)或川乌可引起流产。孕妇误服白牡丹能引起流产。艾叶可致孕妇发生子宫出血及流产。棉花酚可致孕产期及哺乳期妇女肢体严重麻木,并伴有多饮多尿软瘫等症状。斑蝥(斑蝥素)可使性器官兴奋现象如阴茎勃起,子宫收缩或出血,孕妇流产。朱砂可致妇女月经障碍。升麻可致阴茎异常勃起。大黄可致雌性大鼠成熟期明显减缓,子宫卵巢重量减轻;小鼠及金黄地鼠睾丸曲细精子发生层有断脱,金黄地鼠和大鼠的性器官皆有萎缩;未成年大鼠卵巢萎缩,阴户延期甚至长期不能洞开。雷公藤(二萜类生物碱、三萜苷类)对男性常表现为精子数量显著减少,活动力下降,畸形率增加;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减少或闭经。滑石在阴道可引起肉芽肿。三七可引起女性月经增多,个别病例阴茎水肿红痛,龟头部分红斑、表面擦破糜烂。艾叶可致非经期阴道少量出血,子宫充血、出血,并引起子宫收缩、痉挛。决明子可引起大鼠睾丸中精子减少。黄芪可引起过期妊娠,产程延长,胎盘迟剥等。罂粟壳对生殖器功能有抑制作用,长期服用吗啡时,男性的睾丸酮分泌减少,第二性征退化,妇女则排卵受影响,并可能出现闭经。甘草可引起阳痿,睾丸、阴茎萎缩以及乳腺异常发育,非哺乳期妇女异常泌乳。西洋参可致月经失调,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常。半夏妊娠期服用可使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大剂量使用还可影响胚胎发育,产生毒性反应而导致胎儿畸形。丹参可致阴道不规则出血。雄黄可引起流产和死胎。寻骨风可导致死胎流产或畸胎等。红花对子宫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小剂量可使之发生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则使自动收缩增强,甚至痉挛。水蛭过量可使子宫出血,妊娠期可引起堕胎;红花油口服可引起死胎、流产。巴豆、芦荟、番泻叶、芒硝、生大黄、牵牛子、商陆、斑蝥等因峻下逐水及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盆腔充血及子宫收缩等。

三、中药对生殖系统毒性的实验研究

莪术的萜类和倍半萜类、牡丹的丹皮酚有抗早孕作用。川牛膝有抗早、晚期妊娠作用。蒲黄、冰片、麝香酮等亦有终止妊娠的作用。阿魏的两种脂溶性成分对小鼠有中止妊娠作用。合欢皮(合欢总苷)的抗早孕作用在于杀伤胚胎滋养层细胞。土荆皮(土荆皮乙酸)使早孕鼠子宫血流量减少是造成胚胎死亡的重要原因。芫花、甘遂可增加子宫收缩使胎盘剥脱而终止妊娠。苦参中苦参碱使精子瞬间失活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85~3.15g/L,形态学观察发现苦参碱对精子有致死作用。怀牛膝皂苷(ABS)对离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和抗生育作用;川牛膝水煎液有抗早、晚期妊娠作用,可使早期妊娠小鼠流产率增加;川牛膝及怀牛膝的苯提取物对小鼠均为有抗生育、抗早孕和抗着床作用。地龙及五倍子均为具杀精、抗生育作用的药物,且地龙有较强杀精作用。雷公藤对雌雄二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生育作用。半夏所含的半夏蛋白能终止妊娠,抗受精卵着床作用。麝香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对妊娠子宫更敏感,故在古代,孕妇禁止佩带麝香。

紫草有抗垂体促性腺激素样作用,可用于避孕;中药紫草对FSH和LH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紫草水提取物能终止小鼠和家兔的早期妊娠,还能使胎盘的绒毛细胞大量坏死。印楝素可显著抑制家蝇产卵,可能是药物影响到与产卵有关的一些激素合成和/或这些激素的分泌受阻。穿心莲能中断大鼠精子的生成,使输精管退化,间质细胞、附睾、精囊、前列腺及凝固腺退化;穿心莲具有抗精子生成及雄性特征的作用。石榴果皮的水提液具有体外抑制人精子活性、增加家兔阴道压力和强烈的抗家兔生育作用。鹿含草也有抗早孕作用,可引起子宫、卵巢萎缩。金银花经乙醇提取后煎液注射给药有明显抗生育作用。金银花抗生育作用的机制既与前列腺素有关,又与其对性激素的影响密切相关。槟榔的生殖毒性成分是所含鞣质。乌梅有较强的杀精子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乌梅枸橼酸,其杀精子机理为破坏精子的顶体、线粒体及膜结构。天花粉中天花粉蛋白对胎鼠早期器官形成有致畸作用。芦荟对雄性鼠性腺、精液有一定的影响,使雌性小鼠的妊娠率降低,畸胎率升高。大剂量生大黄对孕大鼠的毒性显著,使孕鼠有突出虚证表现,怀孕率显著降低,死胎率升高。土槿乙酸对大鼠和家兔,以皮下、肌肉、腹腔内和静脉给药均能产生明显的抗早孕作用。甘遂引产的机理可能是造成子宫内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刺激子宫肌收缩而致等。

斑蝥能显著降低怀孕率,提高畸胎率。白僵蚕能显著降低雌鼠的卵巢、子宫重量及妊娠率;增加雄性小鼠睾丸、贮精囊的重量。全蝎可使怀孕率降低、致畸率升高。蜈蚣可使小白鼠怀孕率降低、致畸率升高。小白鼠口服地龙煎剂,可显著降低雄鼠睾丸及贮精囊指数,降低雌鼠怀孕率、升高畸胎率。蝉蜕其煎剂能升高卵巢指数,降低怀孕率、升高畸胎率;还可使雄性小鼠睾丸及贮精囊指数显著降低。

四、中药化学成分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二氢青蒿素与青蒿琥酯对小鼠、金黄地鼠、豚鼠及家兔均有抗孕作用;在金黄地鼠和豚鼠表现为致流产,在小鼠和家兔表现为促胚胎吸收;二氢青蒿素对胚胎有较高的选择性,引起胚胎坏死的剂量对于母体子宫、卵巢和一般健康状况无明显损害。

生物碱类成分能在体内产生很强的雌激素活性,干扰同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例平衡,影响宫内膜发育,抑制蜕膜形成,从而导致妊娠终止;如从鸭嘴花中分离得到的鸭嘴花碱,从九里香中分离得到的月橘烯碱等。雷公藤总生物碱可引起不同程度睾丸生精细胞的损伤,其靶细胞主要为精子细胞和精母细胞,精原细胞未见明显损害,睾丸间质细胞、附睾未见形态学改变,生精细胞受损出现的时间及程度与剂量有关。此外,苦豆子生物碱、苦参碱等中药成分均具有杀精子或抑制精子生成的作用。

酚酸类的杀精作用主要反映在对精母细胞的毒性上。我国首先研制成功的男性抗生育药——棉酚就是一种多酚性化合物,主要抑制精子和产生精子细胞的乳酸脱氢酶X(LDH-X)。这种酶仅存在于精子和睾丸细胞内,棉酚是这种酶所必需辅酶的竞争抑制剂,因此抑制精子的生成。此外棉酚可直接抑制类固醇的形成,阻断LH对睾丸形成的兴奋作用,并可影响睾酮生物合成的某些阶段。此外,从大麻中分离得到的△s-四氢大麻酚通过影响精子膜活性和干扰细胞代谢的作用来抑制精子的能动性。

皂苷类的杀精子机理是通过干扰精子细胞生物代谢酶系的释放,抑制各级生精细胞的活性达到杀精子的目的。从爵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果篱樵皂苷具有稳定精子顶体膜的作用,妨碍精子中的酸性水解酶和蛋白酶的释放,顶体酶释放提前、失败和受阻均能妨碍卵细胞受精,起到抗生育作用。从满天星、肥皂草、象耳草、草木犀、商陆、七叶一枝花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皂苷,均具有较强的杀精子作用等。

萜类化合物也具有杀精作用,其机理主要是抑制精子活性。金属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起抗生育效应,即破坏二硫键改变子宫粘膜基层的理化特性,以及抑制某些含-SH基团的酶系;现已发现铜、银、锡、镍、钴、锂、镉和铅都具有抗生育作用,不仅能杀死精子,而且对睾丸也有毒性作用,体外试验表明铁离子可使精子制动;牛在缺碘时,性欲低下,精液质量降低,补充碘可提高精液质量和精子数;但金属及其离子对生殖系统的作用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公务员之家:

五、中药生殖毒性的应用——研究开发抗生育中药的展望

天然生殖药物的研究思路,一是对中草药进行广泛的筛选,寻找具有开发应用价值的中药,并从中分离活性单体和先导化合物;二是依据传统中医用药理论,加强催经、止孕和提高性功能复方的研究,从复方中开发新药。

如在围产体内主要由黄体细胞和滋养层细胞分泌孕激素,维持胚胎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通过抑制孕酮分泌和阻断其作用,可致子宫出血而造成流产,这一作用仍是目前节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许多中药具有明显的抗生育作用。如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天花粉制剂、芫花制剂,在引产、药物流产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孕产妇,由于妊娠合并症死于分娩、难产和不安全人工流产的妇女人数高达50万,故开发出高效安全的优生节育新药将是中药妊娠毒理研究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超,陈光亮,王钦茂.中药妊娠毒理研究进展(综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37.

[2]毛小平,毛晓健,萧庆慈,等.虫类妊娠禁忌药的部分药理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25.

[3]毛晓健,毛小平,肖庆慈,等.僵蚕抗生育的药理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3):26.

[4]伍义行,黄利权.中药生殖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2):28.

[5]赵兴梅,徐光忠,李建利,等.川牛膝和怀牛膝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3):205.

[6]张宏利,张跃进,韩崇选,等.苦参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5):31.

[7]王玉东,李大金.半夏蛋白抗早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6):475.

[8]罗学娅,李明辉,吕莉,等.紫草的药理作用与应用研究进展[J].大连大学学报,2004,25(2):80.

[9]何显忠,兰荣德.金银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65.

[10]毛小平,张洁,毛晓健,等.芦荟抗生育的部分药理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5):958.

[11]左风.蓖麻籽抗生育作用的毒理及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