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脏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4:38:41

多脏器范文篇1

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炎性介质

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尚无有效清除炎性介质的药物[12]。本研究应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选择收住ICU的MODS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0例进行连续24小时血液净化,比较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变化,以期寻找降低MODS患者炎性介质的有效治疗方法。

临床资料:

选取收住ICU的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危重病患者40例,MODS诊断符合美国危重病协会1992年制定的诊断标准[3]。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单号为实验阻,20例;双号为对照组(不用CRRT的诊断为MODS的危重病患者),20例

方法:

1、建立体外循环患者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留置ARROW双腔血透导管,

使用美国PRISMACRRT系统、PRISMA聚砜膜血液滤过器及血路管套件,血泵维持血流量在180-280ML/MIN之间。

2、样本采集实验组血样均在患者诊断MODS后进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前一小时内采集,CRRT进行24小时后,再次采集病人静脉血;对照组在诊断MODS后采集静脉血,24小时后,再次采集该病人静脉血。

3、测定:(放免药盒购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研究所)

①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IL-1β、IL-6)测定:取静脉血2ml,注入试管中待凝固后,分离血清,放-200C低温保存,采用平衡法一次监测;②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静脉血2ml,以10%EDTA二钠作抗凝剂,分离血浆后,放-200C低温保存,采用液相竞争法一次监测。

4、实验组除进行CRRT外,其他治疗均同对照组。

5、统计方法论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实验组患者经CRRT治疗24小时后,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对照组。如下表:

CRRT对炎性介质的影响

组别例数IL-1β(ng/L)IL-6(ng/L)TNF-α(ng/L)

对照组201h20.31±1.349.47±1.14112.62±8.22

24h276.11±79.32180.66±34.27205.91±136.14

实验组201h19.56±3.0912.35±4.9569.77±6.62

24h27.72±5.2633.99±5.7470.49±4.65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讨论:

全身炎症反应(SIR)是MODS发病机制的基础,当机体遭受感染或创伤等严重打击后细菌/毒素或组织损伤将刺激机体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等),肿瘤坏死因子是最早释放的炎性介质之一,可进一步刺激和激活巨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形成炎性介质介导的“瀑布样”连锁反应,犹如多米诺骨牌逐级放大,使炎性反应失控[4]。若不有效阻断其发展,将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甚至多脏器系统功能衰竭(MOSF),而致病人死亡。

目前的研究发现,参与炎症反应的介质种类繁多,取得的进展是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发现,由巨噬细胞被激活并释放。但至今尚无一种药物能满意阻止炎症介质的释放或去除已存在的炎症介质[12]。而炎性介质在MODS中占有重要地位,清除炎性介质,降低炎性介质的体内浓度,是逆转MODS的有效手段。通过本研究发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可以显著降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介质浓度,有效降低病人死亡率。

参考资料

[1]YoshitakaI,HirokiS,ShinY,etal.Regulationofadrenomedullinproductioninratsendotheliacells.Endocrinology,1998,139(3):838-846.

[2]沈洪,李银平,黎檀实.休克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与血管阻力变化的关系.中国危重病医学杂志,1999,11:757-759.

多脏器范文篇2

随着护理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对临床护理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开展护理讨论,拓展护士思路,为患者为患者拟定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成为提高疾病护理质量的又一种途径。我们于2008年5月14日10∶00由护理部主任、全员各科护士长及本科护士为1例因打架引起多脏器严重损伤的特种型患者进行了一次护理讨论,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回族。因55天前被人殴打致重伤,在当地医院治疗,于2008年4月15日转至我院,门诊以“严重颅脑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褥疮”收入我科。入院查体:患者神志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迟钝,T36.7℃,P94次/min,R23次/min,BP120/70mmHg。查体:患者极度消瘦,已置胃管给予鼻饲,气管切开,骶尾部见褥疮约8cm×8cm,深约1cm,创面呈坏死溃疡期,两髋骨各见2cm×2cm褥疮,创面呈浅度溃疡期,双下肢肌肉萎缩,双足下垂,留置导尿,尿道外口有脓性分泌物,入院后给予消炎对症,创面换药,静脉高营养支持。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经常出现烦躁、抽搐。

2护理

体检护理部主任组织大家入危重病房,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体检:体温36.4℃,脉搏94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8/75mmHg。患者神志呈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迟钝,气管切开处皮肤发红,左鼻腔置鼻饲管,右上肢和右下肢呈屈曲状,无法伸直,骶尾部褥疮约6cm×6cm,深0.8cm,创面干燥,创缘完整,两髋骨褥疮1.5cm×1.5cm,创面干燥,双下肢肌肉萎缩,双足下垂,导尿管通畅,尿色清,口腔、会阴及全身皮肤清洁。左足背建一路静脉通道,床单元清洁、平整,无碎屑,无皱褶。

3护理难点

3.1褥疮问题患者消瘦,由外院带入褥疮严重,虽经每日两次换药后创面较前好转,但骶尾部褥疮面积大而深,需要植皮手术,另患者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给予患者更多的营养支持,影响褥疮愈合。

3.2足下垂及右上、下肢屈曲的问题患者入院时已出现足下垂及右上、下肢屈曲严重,无法进行被动伸直功能锻炼。

3.3气管切开后感染的可能患者昏迷、气管切开时间较长,因清理呼吸道无效,而无法堵管。

3.4静脉通道建立困难的问题患者长期输注甘露醇等高渗液体,血管出现硬化,由于患者在输注时经常发生烦躁、抽搐,导致液体外渗,静脉破坏。

3.5疾病相关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患病时间长(已有3个月余);家属对疾病预后心理准备等。

4护理部主任组织讨论

通过病情介绍和护理体检,大家对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下面请各位发表意见,提出观点,解决护理难点。内科护士长:该患者褥疮是高危因素,原因有全身营养不良、长期卧床、创面再度受压,应置患者于气垫床,建立翻身卡,护士严格按时翻身,避免褥疮加重或预防新褥疮发生。换药时可在创面上撒上青黛10g+滑石粉50g的混合粉末,促进伤口消炎收敛。另护理上要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铺干净整洁。外科护士长: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不可大意。这影响着生命质量。护士要教会家属做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并交代其重要性,取得家属的配合,并与患者定制一双“丁”字鞋,有效地缓解足下垂。急诊科护士长:患者气管切开时间较长。气管切开处敷料每天更换2次,保持切口皮肤干燥[1]。查护理记录发现患者痰液较多时集中在清晨,能否与医生商量实施过渡性间歇堵管,即清晨吸痰后堵管,夜间睡前恢复管道通畅,堵管期间护士加强观察,确保呼吸道通畅。妇产科护士长:患者呈脑外伤后植物状态,可以采取针灸、按摩、听音乐、家属和患者多说话等方式来促进患者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另外患者烦躁和抽搐时要做好保护性安全措施,以免意外发生。护士甲:患者静脉通道建立困难,可以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经济困难采用静脉留置针时,也要做好输液肢体的固定,输液结束后严格按照封管方法,保护静脉。液体外渗或出现静脉炎后一定要用75%酒精湿敷穿刺部位或穿刺静脉。护士乙:重视与家属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协助家属做好生活护理,让家属有足够时间去取得外来经济支援,一方面要告知家属这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让家属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5护理部主任总结

今天为骨科的危重患者进行护理讨论,谈了许多各自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贵科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运用,我想今后我们要重点看贵科室的落实情况,将采纳措施后的效果于下次护理查房时反馈,让我们的护理工作讲方法、讲实效,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6效应

(1)资源共享,尤其是经验分享[2]。为患者提供更切实际的护理措施,解决护理问题,也为护士长和护理骨干们提供一个学习和展示自己护理水平的平台。(2)通过讨论,促进各科室护士团结协作精神,也培养护理骨干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护士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护理能力。(3)通过全院性的护理讨论,护理部了解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情况,对一些护理隐患起到防范作用,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4)开展护理讨论,有利于培养护理人才,有利于培养出一支护理技术水平高、业务素质好、凝聚力强和特别有进取心的护理队伍[3]。

【参考文献】

1黄丽丽.可冲洗气管套管囊上分泌物定时吸引对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4-25.

多脏器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经手术治疗的晚期胃癌36例。联合脏器切除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60±12.2岁;姑息性切除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54±13.5岁。

1.2病理类型及分期: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有明确病理诊断,其中低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14例,印戒细胞癌6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Ⅲb期18例,Ⅳ期18例。

1.3肿瘤部位及周围器官侵犯情况:原发肿瘤位于贲门处8例,胃底部4例,胃体部16例,胃体―胃窦8例。周围脏器侵犯例数:脾、胰体尾20例,脾5例,横结肠4例,肝脏2例,肺转移3例,发生脾、胰、肝多脏器侵犯2例。

1.4手术治疗情况:依据术中具体情况实施联合脏器切除23例,姑息性切除13例。联合脏器切除组行全胃、脾、胰体尾联合切除14例,全胃、脾联合切除5例,全胃、横结肠部分切除4例,均行食管、空肠Roux-y吻合;姑息性切除组行全胃切除6例,胃近端切除4例,均行食管空肠Roux-y吻合,胃远端切除3例,行残胃空肠Roux-y吻合。切除范围常规包括大小网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在根治性切除病例中,区域林巴结清扫范围达到根治工式(D1),根治II式(D2)、根治III式(D3)的分别为12例、8例和3例。

1.5随诊:截止至2005年5月,全组病例中36例均获随访,随访率100%。

1.6统计学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在spss10.0上进行分析,检验方法用Breslow检验,规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并发症:联合脏器切除组23例患者出现胰瘘1例,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占21.74%;姑息性切除组13例,出现胰瘘2例,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3例,占61.5%。

2.2生存情况:根据术后病理诊断,23例联合脏器切除病例及13例姑息性切除除病例病理结果是与术前病理诊断一致。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两组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分别为86.9%及46.2%,两年生存率分别为43.5%及30.8%,三年生存率分别为26.1%及7.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8Breslow检验)。生存曲线如图所示。

3讨论

3.1重视晚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所谓晚期胃癌是指Ⅲb、Ⅳ期的胃癌,大多失去了根治手术机会,既往多采取放弃手术的态度,现多数学者趋向于积极的治疗态度,而且实际疗效也得到肯定[1]。从本组统计生存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来看,说明即使晚期病例,手术切除仍具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对此,我们认为:只要病人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基本正常,全身状态允许,局部病变能切除者应手术探查,尽量切除原发病变,即使做肿瘤减量手术,也可以减轻机体的免疫负荷,改变机体与肿瘤的比势,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为综合治疗创造条件。另外,随着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不断深入认识,围手术期营养及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晚期胃癌的根治性切除也成为现实。故目前晚期胃癌的治疗仍是以外科手术为主,放疗、化疗及中医治疗为辅的综合性治疗[2]。

3.2联合脏器切除的可行性探讨:对于晚期胃癌的手术治疗是力争根治抑或尽量保守,是否应行联合脏器切除,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意见。持保守意见者认为既然病程已步入晚期,即使行联合脏器切除,不但于改善预后无补,反而可能因手术过大而增加死亡率;而持积极态度者则从根治角度出发,肯定联合脏器切除的实际意义。近年来,多数学者均主张根据胃癌自身的生物学行为、肿瘤分期、肿瘤生长的部位等来决定胃癌切除的范围[3]。目前对晚期胃癌的手术治疗主要有联合脏器切除及姑息癌肿切除两种,前者强调根治,不措扩大切除范围,而后者则以“减负荷目的”的主的姑息性切除,为后继治疗提供良好的内环境。有报道指晚期胃癌根治性切除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姑息性切除及短路手术[4],而从本组胃癌的联合脏器切除和姑息性切除两种手术的疗效来看,联合脏器切除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另外,联合脏器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则较姑息性切除为低。因此,只要①无腹腔广泛浸润及癌性腹水;②无腹腔内重要脏器多发转移;③无肺及其它远处转移,全身情况较好,或经支持治疗后可耐受手术,各重要脏器无较严重功能障碍者,应积极行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术,否则应行“减负荷”为主的姑息性治疗。

多脏器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l例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5~56岁,平均28.6岁。开放性损伤20例,致伤原因中,腹部锐器穿通伤18例,火器伤2例;闭合性损伤1例,致伤原因为车祸所致腹部严重挤压伤。本组全部患者均合并有腹部其他脏器损伤,其中合并l处脏器损伤5例;合并2处脏器损伤9例;合并3处或3处以上脏器损伤7例。本组患者均有严重失血性休克,持续的低血压(<90mmHg,>60min)。损伤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动静脉复合损伤。动脉损伤包括:腹主动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2例,胃网膜动脉2例,髂总动脉2例,髂外动脉1例,肝动脉1例;静脉损伤包括:下腔静脉2例,胃网膜静脉2例,肠系膜上静脉1例,肠系膜下静脉伤l例,髂外静脉1例,髂内静脉1例;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复合损伤1例,肠系膜上动脉伤及肠系膜上静脉复合损伤1例,胃网膜动静脉复合损伤l例。

1.2治疗方法

积极抗休克同时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紧急开腹手术。本组应用DCS原则的具体措施:行腹主动脉夹闭3例、损伤血管结扎9例、置人暂时腔内分流管7例、纱布填塞3例,简化手术后回ICU治疗,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确定性手术处理。确定性手术行单纯损伤性修补6例,血管补片修补4例,血管端一端吻合4例,血管结扎4例,自体血管移植搭桥2例,人工血管移植搭桥l例。

2结果

本组治愈15例(71.4%),死亡6例(28.6%)。4例死于失血性休克导致的凝血障碍、低体温和代谢性酸中毒。2例因合并其他脏器严重损伤,发生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3讨论

多脏器范文篇5

腹部外伤中,小肠破裂较常见,因为早期即产生明显的腹膜炎,故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是临床仍然有延误治疗和处理不当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病例[1]。综合本院自2003年9月至2008年8月诊治的23例外伤性小肠破裂资料,并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15~67岁,伤后入院时间0.5h~3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0例、刀刺伤6例、坠落伤4例、踢伤2例、挤压伤1例。开放伤7例、闭合伤16例。脏器损伤情况:小肠破裂1处15例、破裂2处4例、破裂2处以上2例、横断伤2例。合并其它脏器损伤15例,其中肠系膜破裂8例、脾脏破裂5例、肝脏破裂1例、结肠破裂2例、十二指肠破裂1例、膀胱破裂1例、颅脑损伤8例、脊柱骨盆骨折2例。临床表现:除昏迷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伴有呕吐18例、有典型腹膜炎体征19例,伴休克5例,有膈下游离气体8例,其中22例进行腹部穿刺阳性19例。

1.2治疗方法和结果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小肠修补15例、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8例。根据病情对合并脏器伤进行治疗处理,其中脾脏切除4例、脾修补、肝修补、结肠修补、结肠造口各1例,十二指肠修补加空肠十二指肠减压、膀胱修补各1例。并发切口感染4例、盆腔脓肿1例、肺部感染3例、尿路感染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治愈22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发性脏器损伤加手术创伤合并感染性休克,导致MODS所致。

2讨论

2.1早期诊断本组资料显示,外伤性小肠破裂以男性为主,交通事故是常见的原因,早期确诊率低,本组病例入院3h后手术,最长1例长达3d才确诊,原因是小肠破口较小,腹膜炎体征出现较晚所致。影响早期诊断的因素有(1)破裂口较小(<1cm),由于外翻的小肠粘膜、凝血块、食物残渣、纤维蛋白、大网膜等堵塞或反应性肠管蠕动抑制或痉挛等原因小肠内容物暂未外溢,伤后数小时可无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但当肠管蠕动回复或堵塞物脱落时,肠内容物外溢才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征;(2)肠壁挫伤严重、血肿形成或者不全撕裂或者较大的系膜血管分离,伤后早期有轻度的腹膜刺激症状,但是腹腔内无游离气体,腹穿已无阳性发现,但是数小时后肠管因缺血坏死而发生迟发性破裂,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症;(3)合并严重颅脑外伤时,由于昏迷掩盖腹部症状,当出现严重的腹膜炎时才明确诊断;(4)合并实质性脏器破裂时,由于严重休克、腹内大出血而掩盖了隐匿的小肠破裂的症状,有时术中未发现,术后出现相应的症状而再次手术等。因此,小肠破裂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正确诊断是降低外伤性小肠破裂并发症、病死率的关键。

为了提高外伤性小肠破裂早期诊治水平,必须做到:(1)详细询问病史;(2)认真细致反复体格检查,即使是初诊时无明确的脏器损伤体征,也绝不能轻易否认,尤其是对体质差、老年人等机体反应弱的患者;(3)反复多点、多次腹穿[2];(4)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血液检验能够间接反映炎症、机体失血等情况,B超检查能够早期发现腹腔内少量炎性渗出[3],腹部立位平片能够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这也是空腔脏器破裂最有力的证据,对于合并严重颅脑外伤和脊柱骨盆骨折的患者,行腹部CT检查,不仅能够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还能够了解其它脏器的情况,尤其是实质性脏器破裂、腹腔内出血,对腹膜炎所致的腹腔炎性渗出也有一定的鉴别意义[4,5];(5)手术探查时要常规系统的检查胃肠道,以免遗漏诊治[6]。

2.2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小肠破裂,应尽早手术,对于合并休克在纠正休克的同时应积极进行手术准备[7]。对有以下情况者应进行剖腹探查:(1)伤后持续剧烈腹痛,腹膜炎症状逐渐加重;(2)腹部开放伤无法判断是否伴有脏器损伤时,经过保守治疗观察,出现腹膜炎体征时或者损伤后直接出现肠管外露或肠液外溢;(3)X线检查提示膈下或腹膜腔内有游离气体;(4)腹腔穿刺阳性。术中要系统的完成探查,特别注意合并十二指肠损伤或伴有血肿的系膜缘小裂口,发现前壁破裂者必须探查后壁。

小肠破裂,手术以简单的修补为主,有以下情况者需行肠切除术:(1)破口周围有炎症,修补后不易愈合或破口较大;(2)破口周围有大面积挫伤或肠壁系膜缘有血肿,有肠管坏死可能;(3)肠管破裂修补后有肠管狭窄可能或一段小肠内有比较集中的多处裂口;(4)系膜严重挫伤或断裂及肠管系膜分离血供障碍。本组行单纯性肠修补术15例、肠切除术8例,均未发生肠瘘,显示单纯性肠修补和肠切除是治疗外伤性小肠破裂安全可行的措施。因此,选择合适的术式是降低外伤性小肠破裂并发症、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2.3腹腔冲洗引流腹腔冲洗一般用温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吸出冲洗液体清亮,尤其注意膈下、脾窝等不易暴露且易积液感染的部位,如果感染严重,还建议用甲硝唑注射液腹腔浸泡冲洗。目前对于腹腔引流仍存在争议,作者认为应该根据术中探查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对于单纯性单发小肠破裂,裂口较小腹腔内污染较轻,腹腔彻底冲洗后,可不放置引流,但是对于多处破口、破口较大或合并腹腔内其它脏器损伤的病例必需放置引流,有的还需放置多处引流,保证引流通畅,但是不可把引流当作保险措施和代替规范化的手术操作[8,9]。本组放置引流20例,有1例腹腔污染严重,术后腹腔渗液较多,引流管堵塞引流不畅而发生盆腔脓肿,后经直肠戳孔引流而治愈。

2.4重视全身和合并症的治疗外伤性小肠破裂应注意全身情况和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抗休克、治疗合并伤、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首先要建立快速通道,有条件的要采用中心静脉压(CVP)测定,要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多通道输液,甚至在补液同时应用升压药物。本组死亡1例是由于多发脑挫裂伤致昏迷掩盖了腹膜炎体征,多发的脏器损伤、感染性休克,再加手术创伤最终导致MODS所致,因此,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是影响外伤性小肠破裂病死率的关键。

综上所述,对外伤性小肠破裂,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彻底腹腔冲洗和合理的引流,早期应用抗生素,重视整体治疗,这样方能为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整体救治水平[10]。

【参考文献】

1黄庭.外科临床思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34~337.

2于峰.腹腔穿刺432例临床应用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4,6(12):1053.

3董菲,吴顺营,董晓兰,等.超声检查在腹部损伤的应用价值.浙江临床医学,2007,9(1):129~130.

4徐海滨,黄海,陈珏.手术治疗腹部多脏器损伤55例报告.浙江临床医学,2005,7(4):393~394.

5郑正葆.骨盆骨折合并小肠破裂伤的早期诊断与处理.浙江临床医学,2004,6(5):415.

6李秀芳,林乐江.腹部闭合性损伤延误诊治34例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2,4(2):128~129.

7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118,147~150.

8夏穗生.重视外科引流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4):195.

多脏器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9年11月期间本组共212例,其中男114例,女98例,年龄9~86岁,平均42岁。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8例,其中73例合并血气胸,5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肝损伤24例,脾脏损伤18例,胰腺损伤3例,肾脏损伤20例,空腔脏器损伤19例。本组中胸腹联合伤7例,多脏器损伤12例。

1.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全部住院治疗。以胸带肋骨外固定治疗单纯骨折的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闭式引流法治疗合并血气胸的患者;而对于胸部重度损伤患者采取剖胸治疗探查法。破裂患者大多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肝损伤者,可以肝破裂修补/部分切除术治疗;以住院保守治疗法治疗包膜下损伤的脾脏损伤患者,以脾修补/切除术治疗脾破裂患者;以修补/胰尾部分切除术和禁食治疗胰腺损伤;对肾切除术治疗肾破裂伤病者进行肾破裂修补。先动员外科组织抢救胸腹联合伤/多脏器损伤患者,之后再于ICU复苏治疗这些患者。

1.3仪器与检查方法胸部或腹部常规超声诊断检查所采用的仪器是SIEMENSAdara3型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5MHz,可在胸、腹的常规检查中运用。被诊断为正常的患者胸壁两层胸膜具有合二为一的特点,一般有一圈光滑的高回声带在超声检查之中显示出来,但难以检查到胸腔积液[2]。此图像只在超声诊断胸部闭合性损伤与血胸才显示出来。另有一些是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出血性病理生理改变的现象已经发生,出血、大出血或者在脏器四周出现组织出血性血肿和血块等症状已经在腹腔内产生,以上这些都属于其表现的主要特征[3]。

1.4超声图像超声图像诊断显示的结果为:肝切面形态存在失常现象属于那些肝损伤或破裂患者,还存在一些肝包膜中断不齐的现象,也有回声不均存在于肝部位上;形态失常肝切面主要产生于那些肝脏损伤或破裂患者,他们还存在脾包膜中断不齐、边缘不整的现象,肝部出现不均匀的回声,也见肝内有几个大约为35mm×(26~65)mm大小不等异常回声区于其中,有着不规则的形状和内部回声增强,腹腔内也显示出液性暗区。如果是脾脏损伤或破裂则有形态失常见于脾切面,脾包膜可见为中断不齐、边缘不整,也有不均的脾实质回声存在,也可于脾内见几个异常回声区,大约为33mm×25mm~80mm×56mm大小的不规则形状存在,于模糊的周边,近乎与包膜中断部位相连,腹腔里存在液性暗区。在损伤或破裂的胰腺周围,还有着大小为25mm×20mm~35mm×26mm不等的异常低回声。肾脏裂伤或破裂患者显示局限性的明显肿大现象,肾形态存在失常的现象,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内部结构不完整的特点显示出肾实质,内部还存在大小不一的暗区。肾包膜与肾皮质之间的分界不太清晰,能见到肾盂肾盏有不断扩大出血的凝血块,有着不规则的外形或者紊乱的低回声。在肾包膜与肾皮质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积血可见于肾盂肾盏,分离扩张的程度也不一样。倘若肾盂大量积血是由血块阻塞肾盂出口处或输尿管所导致,无回声中浮动着点状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则显示出来[4]。典型征象见图1~4。

2结果

128例为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在73例合并有血气胸的患者中,对17例行超声检查,未查56例,8例患者胸腔有少量积液,大量5例,达到了100%(17/17)的诊断符合率;对5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中的25例行超声检查后,达到88%(22/25)的诊断符合率。24例为肝损伤,对16例行超声检查,未查8例,2例被诊断为正常状态,肝破裂14例,准确率87.5%(14/16);20例肾损伤患者中,对12例行超声检查,未查8例,有9例患者被超声诊断为肾损伤患者,准确率75%(9/12);对3例胰腺损伤患者之中的2例行超声检查,未查1例,超声诊断正常的2例,胰腺损伤1例。对19例空腔脏器损伤患者之中的13例行超声检查后,仅仅发现腹腔间积液,而几乎全部是复杂伤患者,空腔脏器损伤情况在急诊超声检查中未提示。

3讨论

多脏器范文篇7

关键词:肾上腺转移瘤;CT

CT能使肾上腺显示率高达99%,已成为发现肾上腺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1]。本文总结1990~2006年经临床、CT和病理证实52例肾上腺转移瘤CT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8例,女14例;年龄26~72岁,40岁以上占87%。临床表现:肾上腺转移瘤多无功能,临床上除有原发癌的表现外,多无肾上腺内分泌功能改变的表现。少数因腺体严重破坏而出现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2],原发肿瘤:肺癌38例,肝癌、肾癌各3例,结肠癌2例,胸腺癌、膀胱癌和子宫平滑肌肉瘤各1例;另3例未查到原发肿瘤,但同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结合临床和CT导引下活检确诊为肾上腺转移瘤。

1.2方法采用岛津4500CT机和西门子SOMATOMSensation16CT机,常规扫描前30min口服1.5%泛影葡胺200ml,临扫描前再服200ml,用以充盈胃、十二指肠,避免将未充盈造影剂的肠管误为肾上腺肿物[3],常规平扫,病人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选择层面,或以剑突下20mm水平作为起始线,向下逐层扫描。一般层厚5mm,间隔4mm,扫描下界应包括肾门,以免遗漏低位肾上腺肿物。在工作站将图像信息进行三维重建及MPR后处理。本组40例做CT增强扫描。

2结果

2.1肾上腺区52例中38例为单侧,14例(27%)为双侧,总计为66个肾上腺肿瘤。

2.1.1肿瘤大小范围1.5cm×1.5cm~10cm×12cm.双侧受累者两侧瘤体均不等大。

2.1.2肿瘤外形圆形(25/66)、卵圆形(22/66)或分叶不规则形(19/66),肿块边缘清楚(56/66)、模糊不清(10/66)。圆形、卵圆形多见于<5cm的肿块,分叶状不规则形和边缘模糊不清者多见于直径>5cm的肿块。

2.1.3肿瘤密度本组66个肿块中,平扫呈实质密度58个,CT值29~78HU。呈囊性低密度8个,CT值8~35HU。本组增强病例中的肿块及囊壁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值56~85HU。

2.2侵袭周围结肠本组16例侵袭下腔静脉,肿块将下腔静脉包绕或与下腔静脉壁粘连;4例侵袭腰大肌。

2.3其他脏器并发转移肝脏转移9例(其中伴肺、腹腔多脏器转移各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伴脑、肾、胰周转移各1例),肋骨转移2例(伴1例椎体转移)。这说明肾上腺转移瘤是全身多发转移的一部分。

3讨论

肾上腺位于肾上极的上前内方。右侧肾上腺通常从右肾上极上方1~2cm平面开始显示,恰在下腔静脉的后方[1],因此右肾上腺肿瘤多位于下腔静脉之后。左侧肾上腺与肾上极的关系更为贴近,头部常位于肾上极前内侧及胰尾后方,这有助于了解肿块的起源,当肿块在脾血管后表示起自肾上腺,在前侧起自胰腺。由于肾上腺本身的形状和走行方向的差异,在CT横断面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图形,左侧肾上腺正常多呈“人”字形;右侧多呈倒“人”字形,长条形,少数可呈三角形。肾上腺CT扫描应以2~5cm薄层及间隔为宜,增强扫描是必要的,以便于观察病灶有无坏死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辅以三维重建更有利于观察肿瘤的来源及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肾上腺转移瘤较常见,据统计在肿瘤血行转移的好发部位中占据第四位,仅次于肺、肝脏和骨骼。转移瘤的来源按发生频率依次为肺癌、乳癌、胃癌、肝癌和胰腺癌等肝癌和肾癌可直接侵犯肾上腺造成转移[4]。肾上腺转移癌最常见的原发癌是肺癌。本组源于肺癌的转移38例(73%),Lee等报告肺癌转移到肾上腺发生率为55.6%[5]。我们认为凡肺癌患者作胸部CT时,将肾上腺区同时作扫描是很有必要的。

肾上腺转移癌的转移途径多数是从血行播散或从淋巴系统播散,直接侵犯肾上腺途径也是可能的,因此,当肝癌、胰腺癌、肾癌和其他腹腔肿瘤患者做CT扫描时,也应有意识的观察肾上腺。

肾上腺转移瘤CT表现肿块大小变化较大,本组肿块直径1.5~12cm,文献资料为3~11cm,平均直径6.4cm[6]。双侧肿块不少见,本组占27%。本组8例呈囊状低密度肿块直径均>5.0cm。其低密度灶系为肿瘤中心坏死所致。肾上腺肿块的恶性征为肿块直径>5cm以上,常呈分叶不规则外形,密度不均匀,倾向于囊状低密度区。双侧肾上腺肿块应考虑恶性可能。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是综合性的:原发癌史、恶性征和(或)并有其他脏器的转移。当肾上腺肿块<2~3cm时,密度不均,边缘光滑,则可能是良性病变[7]。尤其是不伴有其他脏器转移时,或单侧肾上腺肿块时,诊断肾上腺转移瘤要慎重。这时做CT导引下活检来确定诊断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董兆虎.肾上腺CT.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6:368.

2张雪林.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03-304.

3曹丹庆.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21-531.

4陈星荣.全身CT和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665-666.

5LeeJM,HahnPF,PapanicolaouN,etal.Benignandmalignantadrenalmasses:CTdistinctionwithattenuationcoefficients,size,andobserveranalysis.Radiology,1991,179:415.

多脏器范文篇8

【关键词】肺癌皮肤转移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haracter,diagnoseandtreatmentofskinmetastasisoflungcancer.MethodsAretrospecticreviewwascarriedouton16patientswithmetastasisoflungcancerfromJan,2003toJun,2007,12maleand4female,thepathologicdiagnosiswas:7casesofadenocarcinoma,5casesofsquamouscellcarcinoma,2casesoflargecellundifferentiatedcarcinoma,2casesofsmallcellcarcinoma.3casesreceivedsurgicalablation,11caseshadchemotherapy.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chemotherapywas27.3%(RR,3/11).14caseshadfollowup,13casesdied.Thetimelengthfromthediscoveryofskinmetastasistodeathwas1.5-13months,themeanlifespanwas3.9months.ConclusionsTheskinmetastasisoflungcancerisrareandthetherapeuticeffectisnotsatisfactorywithpoorprognosis.

【Keywords】LungcancerSkinMetastasis

肺癌皮肤转移临床少见,一旦出现多伴有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本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1537例肺癌中发现皮肤转移16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8~76岁,中位57.4岁。其中上叶肺癌10例、下叶肺癌6例。

1.2临床表现

2例以皮肤转移为首发症状,活检后寻找原发灶而发现肺癌,11例与肺癌同时发现,其余3例为肺癌手术切除后出现皮肤转移。皮肤转移灶直径为0.5~3cm,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欠佳。3例病灶皮肤表面形成溃疡呈菜花状,其余皮肤表面色泽正常。转移灶位于胸背部8例、腹部4例、头面部3例、四肢1例。13例为单发病灶,≥2个部位的多发皮肤转移灶3例。

12例在发现皮肤转移时合并其它多脏器转移,其中骨转移5例、脑转移、肺内转移各4例、肝转移3例、肾及肾上腺转移各1例,仅有3例未发现有其它脏器转移。

1.3治疗经过

16例肺癌中3例手术切除肺癌,术后2~10个月出现皮肤转移。16例中5例未行全身治疗,11例行全身化疗(4例皮肤局部病灶活检,7例局部病灶切除)。病理学类型:腺癌7例、鳞状细胞癌5例、大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癌各2例。化疗方案非小细胞肺癌选用MVP(丝裂霉素+长春地辛+顺铂)、GC(吉西他滨+顺铂)或NC(长春瑞宾+顺铂)方案,小细胞肺癌为EC(足叶乙甙+卡铂)方案,化疗2~4个周期,化疗后部分缓解(PR)、稳定(SD)各3例,疾病进展(PD)5例。脑转移2例、骨转移、肾上腺转移者行局部放疗各1例。

1.4随访及预后

2例失访,14例经过随访,1例单存皮肤转移存活10个月仍健在,其余13例均死于其它脏器转移,发现皮肤转移至死亡时间为1.5~13个月,中位生存期3.9个月。

2讨论

恶性肿瘤皮肤转移少见,在转移性皮肤肿瘤中,常见原发肿瘤部位男性为肺,女性为乳腺,肺癌皮肤转移发生率为2.8%~8.7%[1]。Pemg等[2]统计5539例肺癌患者中,有皮肤转移的63例,占1.1%。本组资料发生率为1.04%。转移的部位出现在原发癌附近皮肤处较多,以胸背部最常见,其次为腹壁及头面部,四肢少见。肺癌皮肤转移多与肺部肿块同时发现,甚至有以皮肤转移为肺癌首发症状者。本组2例皮肤转移癌活检后寻找原发灶而发现肺癌,3例为肺癌手术切除后出现皮肤转移。故对于肺癌患者,一旦皮肤出现新的病变,应高度怀疑

转移可能,应及时活检以利及时诊治。肺具有双重循环通路,血管网丰富,肺内毛细血管床直径较宽而阻力较低,肺癌间质血管的内皮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血管基底膜不完整,易受癌细胞侵犯而流入动脉循环通路再转移至皮肤。肺癌皮肤转移原发灶多位于肺上叶,可能是肺上叶由于其解剖和重力作用于血流,有利于癌细胞通过血流转移至皮肤。肺癌的组织学类型与皮肤转移有一定的关系,腺癌和大细胞癌发生皮肤转移的可能性较大,鳞癌和小细胞癌皮肤转移发生较少,本组资料也以腺癌为多。

恶性肿瘤发现真皮内外转移是预后的不良因素,治疗效果不佳[3]。肺癌在发现皮肤转移后同时多伴有其他脏器的转移[4],如转移至肝、脑、骨、肺、肾上腺等,本组12例在发现皮肤转移时合并其它脏器转移。Schoenlaub等[5]研究228例有皮肤转移的肿瘤患者,皮肤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是6.5个月,其中肺癌为2.9个月。在多见的易皮肤转移肿瘤中,肺癌发生皮肤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最短,预后最差。联合化疗本组有效率为27.3%,低于同方案无皮肤转移肺癌患者。虽经积极治疗,14例经过随访,13例均死于其它脏器转移,发现皮肤转移至死亡时间为1.5~13个月,中位生存期3.9个月。故肺癌出现皮肤转移意味着高度恶性,生存期短,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MolinaGarridoMJ,GuillenPonceC,SotoMartinezJL,etal.Cutaneousmetastasesoflungcancer.ClinTranslOncol,2006,8(5):330~333.

2PemgDW,ChenCH,LeeYC,etal.CutaneousmetastasisoflungcaIlcer:anominousprognosticsign.ZhonghuaYiXueZaZhi(Taipei),1996,57(5):343~347.

3AmbrogiV,NofroniI,ToniniG,etal.Skinmetastasesinlungcancer:analysisofa10-yearexperience.OncolRep,2001,8(1):57~61.

多脏器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残胃复发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前切除率的估计。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残胃复发癌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单纯探查和减状手术患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个月和11.4个月;切除的13例中随访9例,5例分别于1~5年内死亡。4例健在,分别满1年、2年(2例)和3年。结论:对于术后数月或数年又出现上腹不适、疼痛等症状或大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者特别要警惕,尽早作胃镜检查及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术前估计残胃复发癌能否行手术切除,主要依据首次手术的基本情况和本次纤维胃镜、超声内镜(EUS)、多层螺旋CT(MSC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检查结果等诸因素的综合分析。

1临床资料

2000~2007年,共收治残胃复发癌34例,其中行手术治疗22例,现就其诊断、手术指征、术前切除率的估计等进行讨论。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5例,女7例,年龄35~76岁,平均53.4岁。确诊为残胃复发癌距首次手术时间5~56个月,平均35个月。首次手术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11例,姑息切除2例,不详9例。首次手术重建术式:BillrothⅡ17例,BillrothⅠ4例,其中1例行姑息性切除,其余3例均因肿瘤侵及胰头及肝门部不能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1例。

1.2临床表现:上腹部饱胀不适17例(77.3%),疼痛13例(59.1%),上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大便潜血阳性)12例(54.5%),咽下困难8例(36.4%)。呕吐7例(31.8%),腹内肿块4例(18.2%),腹壁肿块2例(9.1%)。本组有13例进行了CT、超声内镜(EUS)检查。

1.3手术情况及病理:第二次手术行根治性切除6例(27.3%),姑息切除7例(31.8%),残胃空肠吻合4例(18.2%),空肠营养造瘘2例(9.1%),单纯探查3例(13.6%)。手术切除的13例中,行残胃全切除11例,残胃次全切除2例。合并外侵脏器联合切除8例,切除的脏器除残胃、部分空肠外,还有脾、胰体尾、横结肠、肝、胆囊、腹壁等,其中切除上述7个脏器1例,切除5个脏器3例,切除4个脏器2例,切除3个脏器2例。消化道重建术式:食管空肠袢P型Roux-en-y吻合9例,食管空肠袢端侧吻合加空肠侧侧吻合2例,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2例。术后8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3例,胸腔积液2例,粘连性肠梗阻、切口裂开、腹水各1例均治愈。本组无手术死亡。病理分类:低分化腺癌11例,中分化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4例。其中17例与首次手术病理结果相同,5例首次手术病理结果不详。在手术切除的13例中,胃各组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转移9例,无转移2例,记载不详2例。肝转移3例,2例为直接外侵所致。

2结果

单纯探查的3例分别在术后4个月、6个月和8个月死亡。残胃空肠吻合及空肠营养造瘘6例中,随访5例,生存期最长15个月,最短5个月,平均11个月。切除的13例中,随访9例,已死亡5例,其中术后1年内死亡1例,2年内死亡1例,3年内死亡2例,5年内死亡1例。现仍健在的4例中,术后已满1年1例,2年2例,3年1例。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复发胃癌的深入研究,对部分病例尤其是以残胃复发癌为主的复发胃癌采取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有的患者还可达到较长期的存活[1,2],因此对复发胃癌的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

3.1诊断:残胃复发癌是复发胃癌的一种形式,指的是胃癌术后5年内残胃又发生的癌或胃癌术后断端残留癌[3]。治疗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但是残胃复发癌的诊断并非易事,重要原因之一是医生和病人对本病认识不足,对一些早期症状没有足够的重视。从本组病人的临床表现来看,残胃复发癌常发生在毕罗氏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上消化道出血、咽下困难等。腹部包快、进行性消瘦等多为晚期症状。对于胃癌术后恢复顺利,各方面趋于正常,经过数月或数年后又出现上述某些症状时尤其应警惕残胃复发癌的可能。有的虽无明显症状,而大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者亦应高度警惕。应除了气钡双重对比造影、EUS、MSCT检查外,纤维胃镜检查是诊断残胃复发癌最可靠的方法。胃镜检查时,对吻合口部位粗糙、糜烂、溃疡组织等应作多处活检,必要时可再次用美兰染色活检。

3.2手术指征:残胃复发癌的治疗目前意见已趋向一致,即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只要全身状况尚好,可耐受手术,又无明显远处转移者,就应该积极地尽早手术探查,争取根治性切除,即残胃全切,受侵脏器的联合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除。即使行姑息性切除,也可减轻宿主的肿瘤负荷,多能延长生存期。对已不能切除的病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行残胃空肠吻合,以解除症状,为非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3.3术前切除率的估计:残胃复发癌术前切除率的估计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首次手术的基本情况,二是本次的术前检查。首次手术的临床病理分期为Ⅰ、Ⅱ期者再次手术切除率较高,Ⅲ期者切除率较低,Ⅳ期一般不考虑再手术;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较好,细胞分化程度高者再手术切除率较高,反之切除率较低;较规范的根治性切除再手术切除率较高,不规范的切除或姑息性手术者切除率较低;消化道的重建方式为BillrothⅡ式再手术切除率较高,BillrothⅠ式切除率较低,尤其是BillrothⅠ术后出现腰背痛或黄疸时,多因肿瘤侵及胰头胰体部、肝门部所致,一般不再考虑手术。本组中首次手术为BillrothⅠ式的4例中,仅1例行姑息性切除,其余3例均因肿瘤侵及胰头及肝门部而未切除。术前EUS、MSCT检查对了解残胃壁的轮廓改变,肿瘤与周围结构如肝、脾、胰、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外胆管的关系以及腹膜后淋巴结的情况,以判断肿瘤的外侵及转移情况,对术前估计肿瘤切除的可能性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EUS、RT-PCR的临床应用,对残胃复发癌的术前切除率的估计有较大价值。然而,目前对残胃复发癌术前切除率的估计仍然比较困难,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只要患者有手术指征,可先小切口剖腹探查。

3.4重视术前准备:残胃复发癌合理的手术术式是行残胃全切除,受侵脏器的联合切除以及区域淋巴结的清除。本手术的侵袭性大,加之患者术前体质多较虚弱,营养不良,抵抗力低,所以再次手术的术前准备尤为重要,除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外,要作好充分的肠道准备,作好受侵脏器联合切除的准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龚志军,朱慰祺,赵之青.胃癌根治术后再发癌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2,32∶662.

多脏器范文篇10

【关键词】创伤性;后腹膜血肿

随着交通的发达,车祸增多,由创伤所致的后腹膜血肿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后腹膜血肿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且病情危急,死亡率较高。以往认为创伤性后腹膜血肿是腹部创伤的并发症,但由于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特殊性,应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疾病看待,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虽然它的致伤原因及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我院于1998年12月~2006年6月共诊治创伤性后腹膜血肿42例,现结合有关文献谈谈诊治体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5~76岁。其中闭合性损伤38例,开放性损伤4例。受伤原因:车祸27例,刀刺伤3例,坠落伤7例,挤压伤5例。

1.2临床表现有确切的外伤史,入院当时休克32例,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体征者31例,肠鸣音减弱消失29例,腹穿抽出凝固血液5例。除5例无合并伤外,其余均有1处以上合并伤,合并脾破裂9例,肝破裂3例,胰腺损伤2例,十二指肠损伤2例,膈肌损伤2例,肾脏损伤11例,骨盆骨折16例,小肠及肠系膜损伤4例。

1.3治疗和预后本组手术治疗32例,术中除处理合并伤外,行血肿切开探查术20例,保守治疗22例。本组死亡3例,死亡率为7.1%,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器官衰竭1例。

2讨论

2.1诊断除有确切的外伤史及腹痛症状外,与一般的急腹症相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当一个腹部外伤病人出现休克症状,经抗休克治疗后仍不改善或有改善但很快又趋恶化,且又排除腹内脏器出血或血气胸时应考虑到创伤性后腹膜血肿的可能。由于血肿部位的不确定及临床医生的不够重视,本病往往容易漏诊。腹腔穿刺诊断术有助于诊断,若抽出凝固血液,且位置较浅,可做进一步检查,但腹腔穿刺的阳性率较低,B超和腹部CT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可动态观察,可明确后腹膜血肿的部位及大小变化,临床医生可据此采取合理、恰当的治疗措施。急诊腹部CT在腹部闭合伤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它的诊断率可达100%[1]。

2.2误诊分析本组有1例病人入院当时漏诊,该病人于外伤后1个月突发右下腹疼痛,诊为急性阑尾炎,取右下腹麦氏点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阑尾炎症不明显,但右下腹及盆腔处后腹膜血肿,追问病史,诉于1个月前有右侧腰部、臀部跌伤史。术中根据血肿的部位及大小未作进一步处理,经抗炎对症处理半月余,查CT示有明显缩小后出院。本组中另1例病人,入院当时脐周胀痛,病史反映于半月前有车祸史,当时仅局部挤压胀痛,后好转,结合CT示胰腺下方有一大小约10cm×15cm×12cm包块,考虑为后腹膜血肿,根据血肿部位及大小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为横结肠系膜内血管破裂所形成的血肿,并向后腹膜延伸,经清除血肿并止血后对症处理近半月治愈出院。由此可鉴,后腹膜血肿也像脾破裂一样有延迟性病例,一旦各种原因如活动、凝血机制减弱等可导致当时未引起临床症状的血肿范围扩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2.3治疗由于后腹膜血肿大多合并有腹内其他脏器的损伤,故正确判断伤情非常重要,决定采取剖腹探查抑或行保守治疗。单纯从病理角度讲,血肿是由于血管的破裂所致,而且由于后腹膜组织疏松,出血易扩散聚积成较大血肿。但由于后腹膜不同区域的血肿由于其周围器官的不同及组织解剖的差异,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组病例除对合并症处理外,对后腹膜血肿的处理有以下几点体会:对后腹膜破损的且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宜立即探查,扩大创口,积极止血。对后腹膜完整的血肿,根据其范围、大小、部位,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采取谨慎的必要的探查,可以分三个区域,分述如下。

2.3.1上腹中央区血肿由于该区血肿可同时伴有周围重要脏器如十二指肠、胰腺等损伤,故对该区血肿一般常规探查,以免漏诊其他重要脏器的损伤,造成严重后果。本组中2例探查发现十二指肠损伤,另有1例虽经探查但未发现胰腺损伤致胰腺假性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