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凌草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2:06:44

冬凌草范文篇1

关键词:冬凌草;性状;显微鉴别

冬凌草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碎米桠Rabdosiarubescens(Hemsl.)Hara的地上草质部分,产于我国河南、山西、四川、贵州等地。冬凌草味苦,性微寒,具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及抗肿瘤之功效。河南民间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食管癌等已有五十余年历史,临床报道其水及醇提取物对食管癌、贲门癌、肝癌、乳腺癌有一定疗效。近年来的药理研究充分证明,冬凌草有良好的消炎、抗菌、镇痛作用,可有效地抑制甲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研究证明二帖类中的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是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多数学者对冬凌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上,而对其生药学鉴别的研究不足。为此,笔者对冬凌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别做如下研究。

一、材料与仪器

1.1材料实验用冬凌草于200904采集自河南济源地区,经药学院生药学科董诚明教授鉴定为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碎米桠Rabdosiarubenscens(Hemsl)Hara的全草。

1.2仪器及试剂光学显微镜XS-A4型显微镜;旋转式切片机(上海医疗器械四厂)。石蜡为专供生物组织切片用,二甲苯、无水乙醇、95%乙醇、水合氯醛为分析纯(杭州长征化工厂),番红、固绿为生物纯试剂(北京索来宝科技有限公司)。

二、方法

取新鲜材料茎、叶用FAA试剂固定,用石蜡包埋法做冬凌草的茎、叶的横切面石蜡切片,用番红、固绿双重染色法制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取干燥的冬凌草全草磨粉,过60目筛,制水合氯醛透化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显微结构的大小。

三、结果

3.1植物形态多年生亚灌木,高0.5~1m,根茎木质,有细长须根。茎直立,多数,基部近圆柱形,无毛,皮层纵向剥落,上部及分枝均四棱形,紫红色或褐色,被疏柔毛,幼枝密被绒毛。叶对生,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假翅,边缘具粗锯齿,齿尖有胼胝体,上面绿色,被疏柔毛及腺点,有时近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灰白色短绒毛至近无毛,侧脉两面明显,叶柄长1~3.5cm,茎顶端叶柄变短,其叶口尝味极苦。聚伞花序3~5花,下部有时多至7花,在茎顶排列成狭圆锥花序,花序轴、总花梗及小花梗密被微柔毛;苞叶菱形或菱状卵形至披针形,花萼钟形,5齿,10脉,外被灰色柔毛及腺点,果时增大,略弯曲;花冠二唇形,上唇四圆齿,外面疏被柔毛及腺点,内面无毛,下唇宽卵形,内凹,雄蕊4枚,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具髯毛,花柱丝状,伸出,先端二裂。花盘杯状。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淡褐色,无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3.2性状特征本品茎部方柱形,长30~70cm。表面灰绿色或红紫色,有柔毛。质硬脆,断面淡黄白色。叶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假翅状,边缘具粗锯齿,齿尖有胼胝体,上表面灰绿色,有腺点,下表面淡绿色,沿叶脉被疏毛。有时可见到花序,顶生聚伞状园锥花序,总花梗、小花梗及花序轴密被微柔毛,花小,二唇形,雄蕊4,花丝扁平,花柱丝状,伸出,先端二裂。气微香,味苦、甘。

3.3茎横切面呈四方形;表皮为一层长方形细胞,外壁较厚,角质化,四棱角处有厚角组织;外被有腺鳞、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较多,直立或弯曲,1~4个细胞;腺毛头部呈类球形,柄为单细胞。皮层3~4列细胞,略切向延长;韧皮部狭窄,木质部主要位于髓的周边四角处,导管大,壁较薄,非木化。中央髓部大,薄壁细胞多角形,无内含物。

3.4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为一列细胞,上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上、下表皮具有腺鳞、腺毛和非腺毛;叶内栅栏组织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整齐紧密,海绵组织有数层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薄壁细胞,排列疏松。维管束外侧有厚角或厚壁组织,有些侧脉维管束也较明显。公务员之家:

3.5冬凌草粉末特征粉末灰绿色。具众多非腺毛,多为2~3个细胞,偶见单细胞或5~6个细胞,长65~143μm,表面具微细疣点。常见多细胞腺毛,3~8个细胞组成,直径10.1~22.1μm,偶见单细胞的。薄壁细胞呈多面体状。气孔直轴式,直径11.7~19.5μm。纤维多见,直径10.1~26微米。导管多为环纹,直径7.8~45.5μm,偶见梯形及具缘纹孔导管。草酸钙簇晶常见,直径19.5~57.2μm,棱角圆钝。

四、讨论

冬凌草同属相似植物众多,生产中常有误采误用情况发生,本文研究报道了冬凌草植物形态、药材性状、茎叶显微构造、粉末特征,对保证临床正确用药和开发利用该药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冬凌草呈现典型的唇形科植物特征:茎方形,叶对生,该种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假翅,且口尝味极苦,可以做为其原植物鉴别的特征。冬凌草的茎叶、粉末的显微观察中可见特征性的腺毛、非腺毛和腺鳞,结合其它显微特征,可以作为冬凌草的显微鉴别依据。

【参考文献】

[1]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223.

冬凌草范文篇2

【关键词】冬凌草冬凌草素抗癌

冬凌草Rabdosiarubescensvar.taihangensis,又名冰凌草。冰凌花、雪花草,因其植株冬季凝结薄如蝉翼、形态各异的蝶状冰凌片而得名。

冬凌草系唇形科香茶莱属植物碎米桠的变种,曾被收入1977年版《中国药典》,并编人《全国中草药汇编》。其对冬凌草的一般描述为:味苦、甘,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感冒、头痛、气管炎、慢性肝炎、关节风湿痛、蛇虫咬伤。而近年来经过多家研究单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发现,冬凌草全株对食管癌、贲门癌、乳腺癌、直肠癌、白血病等有缓解症状并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冬凌草重新受到重视,被称为“中华神草”。检索文献发现,关于冬凌草的文章有半数是关于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有体外实验也有临床观察的实例。现报道如下。

1冬凌草抗肿瘤体外实验研究

张俊峰等[1,2]通过实验证明冬凌草甲素能抑制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白血病原代细胞的生长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而且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刘加军等[3~7]以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NB4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株、白血病K562细胞、U937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表明冬凌草甲素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王洪琦等[8]通过小鼠灌胃给药实验表明冬凌草提取物可以使腹水肝癌H22细胞大量坏死和凋亡;刘艳秋等[9]研究冬凌草甲素促进人淋巴瘤细胞U937分化的巨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的机制。肖大江等[10]通过观察发现冬凌草甲素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薛宏伟等[11]探讨发现冬凌草甲素(RuA)对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有诱导凋亡的统计学显著作用;刘明月等[12]观察了冬凌草甲素体外诱导人结肠癌HCT8细胞凋亡的作用,且凋亡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张春玲等[13]研究了冬凌草甲素诱导人黑色素瘤A375-S2细胞凋亡的作用,发现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间依赖性;张守伟等[14]研究复方冬凌草甲素对肺癌SPCA-l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以不同浓度的复方冬凌草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PCA-l细胞,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在普通及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结果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一定时间后均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仪的检测表明细胞凋亡率在一定范围内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杨胜利等[15]探讨发现,冬凌草甲素具有明显的抗DNA突变作用。

2冬凌草抗肿瘤临床实验研究

徐培元等[16]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发现冬凌草液热疗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可靠,复发率降至5%以下。车新平等[17]用冬凌草液腔内热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92例,治愈率77%;管仪周等[18]的研究表明,冬凌草素注射液对缩小肝癌瘤体、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比较满意的疗效。李登宝等[19]通过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冬凌草液膀胱腔内热疗可以提高膀胱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王瑞林等[20]观察了43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陈绍棠等[21]观察了鲁山冬凌草治疗食管、贲门癌的80个病例,结果是完全缓解(X线钡餐食管摄片及体检见肿瘤完全消退,维持>1个月)3例,部分缓解(摄片及体检见肿瘤缩小50%,维特>1个月)4例,有效(肿瘤缩小<50%,维持>1个月)24例,总有效率38.8%。王瑞等[22]观察了加热冬凌草液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临床疗效,结果40个病例,未复发38例,复发2例。陆灿红等[23]在残留白血病的中医治疗中、张申英[24]在30例贲门癌中医治疗复方中都应用了冬凌草,疗效满意。

3讨论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冬凌草对食管癌、贲门癌、乳腺癌、直肠癌、白血病等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陈美芳[25]在其食道癌的中医防治中、苏同义等[26]在防治食管贲门癌研究近况中、韩锐[27]在抗癌中草药研究进展中都无一例外地论述了冬凌草的价值,因此,冬凌草是一种很好的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抗肿瘤植物资源。

【参考文献】

[1]张俊峰,陈规划,陆敏强.冬凌草甲素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成药,2006,28(9):1325.

[2]张俊峰,刘加军,陈规划.冬凌草甲素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6,6(3):256.

[3]刘加军,陆惠玲,黄仁魏.冬凌草甲素对白血病NB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6):384.

[4]刘加军,黄仁魏,潘祥林.冬凌草甲素对白血病HL-60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中成药,2004,26(12):1027

[5]刘加军,潘祥林,伍新尧.冬凌草甲素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机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3,15(4):222.

[6]刘加军,伍新尧,潘祥林.γ-干扰素联合冬凌草甲素对白血病U937细胞的增生抑制作用[J].白血病·淋巴瘤,2003,12(6):342.

[7]王筠,刘清芸.冬凌草甲素诱导HL-60细胞凋亡[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4):402.

[8]王洪琦,崔娜娟,胡玲.清热解毒和补益中药对小鼠腹水肝癌H22细胞的作用及免疫学机制比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2):156.

[9]刘艳秋,游松,田代真一.冬凌草甲素通过激活ERK途径诱导U937细胞凋亡[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3):1856.

[10]肖大江,朱国臣,王晓岚.田基黄、冬凌草甲素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细胞毒作用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2):1396.

[11]薛宏伟,潘祥麟,杨尚军.冬凌草甲素诱导GBC-SD细胞凋亡及表达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3(4):336.

[12]刘明月,范魁生,樊青霞.冬凌草甲素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4,17(3):167.

[13]张春玲,吴立军,左海军.冬凌草甲素通过改变Bax/Bcl-xL表达激活caspase-3诱导A375-S2细胞凋亡[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6):669.

冬凌草范文篇3

【关键词】冬凌草叶型叶表皮特征气孔

StudyontheDiversityof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LeavesofRabdosiarubescens(Hemls.)Hara

Abstract:Objective8typesofleavesofRabdosiarubescens(Hemls.)wereemployedtofinditsgermplasmresourcesdiversitybyobservingthemorphologicalparametersofleaf,thecharacteristicsofleafepidermis,andmeasurementitsmaincharacters.MethodsThediversityofleaftypewasdescribed;themaincharacteristicssuchasleaflength,leafwidth,theleafapexlengthandwidthweremeasured;thecharacteristicsofleafepidermiswereobservedbymeansoflightmicroscopeaftertheleaveswereexfoliatedandtemporarysectioned.ResultsTheformofepidermalcells,thepatternsofanticlinalwalls,thestomataindexwereanomocytic.Butthereexisted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formofleafbase,leaflength,leafwidthandmicro-morphologycharacteristicsoftheleafepidermis(thecellnumberoftheadaxialepidermisandabaxialepidermis,thestomallength,thestomalwidth,thestomaldensity).ConclusionItexhibitedmutationin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leafandmicro-morphologycharacteristicsoftheleafepidermisinalong-termcultivationprocess.

Keywords:Rabdosiarubescens(Hemls.)Hara;Leaftype;Leafepidermischaracteristic;Stoma

冬凌草Rabdosiarubescens(Henmsl.)Hara为唇形科香茶菜属多年生植物。因其地上部分含有丰富的冬凌草甲素和乙素,而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健胃活血及抗肿瘤之功效。临床实验证明冬凌草对食道癌、贲门癌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1]。目前河南省许多制药企业生产的冬凌草含片、冬凌草片、冬凌草糖浆等中成药主要以冬凌草为原料植物。据报道冬凌草药材的年需求量约700万kg。但目前冬凌草的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栽培的先进技术及对其新品种的选育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对冬凌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栽培技术等方面[2,3],但在新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从生态型角度筛选优良中药材品种资源在丹参等药用资源上已取得成功[4]。我们在对冬凌草长期栽培过程中发现其出现了叶片形态上的变异。与传统的种质筛选方法相比,据叶片形态对冬凌草种质资源进行粗筛,无疑能加快高含量种质筛选的进程,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冬凌草的栽培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不同叶型的冬凌草为材料,对其叶片外部形态的多样性及表皮的微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冬凌草良种选育提供依据,同时亦为进一步探讨其种内的多样性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本实验冬凌草材料均来源于河南中医学院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河南省济源市)。

1.2方法

1.2.1叶片性状的观察及测量200605于冬凌草叶片的全展期,从每个叶型的冬凌草中,随机选取10株,观察不同叶型冬凌草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从其顶端向下的第3对叶片,用直尺,测量其叶长、叶宽、叶先端长(叶的尖端至第1个锯齿的距离)、叶先端宽,并统计其叶边缘锯齿。所测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1.2.2不同叶型冬凌草表皮特征的观察取材时间和部位同上,叶片采集后立即放入FAA固定液中,带回实验室作为表皮观察的材料。撕表皮时先用蒸馏水冲洗后,用20%次氯酸钠离析液在常温下离析,待叶片发白时剥离上下表皮。撕取的表皮部位均为叶片中部叶脉两侧5mm处,1%番红滴染,凡士林临时封片。拍照时均用CanonA620数码相机连接XS-A4型显微镜完成。

1.2.3光镜下观察测量对每个叶型分别统计单位面积mm2下的上(12个视野)、下表皮细胞数目(10个视野)、气孔数目(10个视野)。气孔指数根据蔡志全[5](2004)方法计算:SI=SD/(SD+ED)式中,SI为气孔指数,SD为气孔密度,ED为表皮细胞密度。测量气孔大小时每个叶型随机选取30个气孔分别测其气孔长度和宽度。并采用SPSS软件对以上各测定项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冬凌草叶形态变异的观察观察发现冬凌草在栽培过程中叶的外部形态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异。由表1~2可知,1号材料,叶绿色,卵状三角形,叶端骤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3.44倍,叶边缘具较密的粗锯齿,平均为9.85cm,叶基平截,渐狭成具狭翅的柄,叶长为叶宽的2.08倍。2号材料,叶黄绿色,卵状三角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16倍,叶边缘具密的粗锯齿,平均为10.63,叶基平截,叶长为叶宽的2.17倍。3号材料,叶绿色,卵状菱片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31倍,叶边缘具较密的粗锯齿,平均为8.93cm,偶有重锯齿,叶基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2.27倍。4号材料,叶绿色,卵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1.81倍,叶边缘具较密的腺体状锯齿,平均为8.5cm,叶基平截,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1.70倍。5号材料,叶绿色,卵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10倍,叶边缘具密的腺体状粗锯齿,平均为10.03cm,叶基平截,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1.99倍。6号材料,叶深绿色,卵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33倍,叶边缘具密的粗锯齿,平均为9.88cm,叶基微凹,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1.87倍。7号材料,叶黄绿色,卵状披针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2.03倍,叶边缘具密的腺体状粗锯齿,平均为9.05cm。叶基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2.27倍。8号材料,叶绿色,卵状披针形,叶端渐尖,叶先端长约为宽的3.03倍,叶边缘具较为稀疏的粗锯齿,平均为7.78cm,叶基渐狭成楔形。叶长为叶宽的2.33倍。表1不同叶型冬凌草叶片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略)

2.2不同叶型的冬凌草叶片性状的测量见表2。表2不同叶型的冬凌草叶片性状的比较(略)

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叶型冬凌草的叶片性状中,叶片宽差异最大(F=37.587),其次为叶先端宽(F=35.353)及叶片长度(F=30.505),叶先端长度(F=10.351)差异最小。在供试的8种不同叶型中7号型叶最长,为9.39cm,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叶片最宽的为7号叶型,为4.14cm,其次为4号叶型、2号叶型、5号叶型及1号叶型,方差分析表明,它们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叶先端最长的为7号叶型,为1.61cm;最短的为3号叶型,为1.09cm,二者之间差异显著。叶先端最宽的为7号叶型,为0.79cm;最窄的为1号叶型,为0.38cm,方差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先端长、叶先端宽可作为冬凌草不同叶型分开鉴定的植株叶片特征指标。

2.3不同叶型冬凌草叶表皮特征的研究见表3及图1~16。表3不同叶型的冬凌草叶表皮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特征(略)

对8种不同叶型的冬凌草的叶表皮细胞特征观察发现,不同叶型冬凌草的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波状弯曲。气孔器普遍存在于下表皮,上表皮均无气孔分布,气孔类型为直轴式气孔器(图1~16)。但不同叶型冬凌草上、下表皮数目、气孔密度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表3),其中1号叶型下表皮数目最多为689.98个/mm2,其次为2号叶型,为689.45个/mm2,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上表皮细胞数目1号叶型最多,为626.21个/mm2,其次为2号叶型与8号叶型,分别为625.33,614.29个/mm2,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不同叶型气孔指数在0.24~0.29之间,变化不大。气孔密度最大的为1号叶型,245.36个/mm2,其次为8号,7号和2号叶型、分别为230.52,229.99,223.64个/mm2,4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气孔密度最小的5号叶型(180.71个/mm2)相比差异显著。气孔长度最长的为2号叶型,为23.76μm,最短的为7号叶型,为20.23μm,二者之间差异显著。气孔宽度以1号叶型最宽,为18.55μm,其次为2号叶型,为18.02μm。与其他叶型相比差异显著,而其他几个叶型之间则差异不显著。不同叶型的冬凌草叶表皮形态特征表明,它们之间有共同的特征,体现了一定的遗传特性,但同时也表明冬凌草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叶表皮的形态特征有共同出现了一些变异。

3讨论

3.1冬凌草叶片形状的多样性本研究从叶基、叶先端、叶长、叶宽等形态特征上,揭示了冬凌草种内的叶片差异,并且我们在种植过程中发现,冬凌草甚至是同株植物上也会出现叶片的差异,这反映了冬凌草叶型上的多样性,表明冬凌草是一个叶“多型性”''''的种。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可能是其种质多样性的外在体现,这对于筛选冬凌草种质和保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本实验仅表明冬凌草种质资源在其外部形态特征上出现变异,至于遗传特性上是否也产生了变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不同叶型冬凌草叶表皮特征Culter等[6]根据大量实验结果分析,认为叶表皮特征受遗传因子的强烈控制。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交换气体及水分的通道,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都离不开气孔。气孔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物种具有重要意义[7]。本实验对不同叶型冬凌草叶表皮特征的观察表明,它们的叶表皮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表皮细胞的形状、其垂轴壁式样及气孔类型方面,这体现了一定的遗传性,但不同叶型的冬凌草之间的微形态学特征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为气孔密度及气孔的长、宽等方面。刘云等[8]发现不同桑树品种在气孔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而气孔类型和表皮细胞形状均具有共同的特征。陈曦等[9]认为不同烟草品种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有所不同。冬凌草不同叶型之间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否与出现了不同的品种变异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晓珂,董三丽,冯卫生.冬凌草的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2):10.

[2]刘净,梁敬钰,谢韬.冬凌草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4,16(2):1.

[3]许红艳,李章成,丁德蓉.冬凌草的栽培与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2):28.

[4]张兴国,王义明,罗国安,等.丹参品种资源特性的研究[J].中草药,2002,33(8):742.

[5]蔡志全,齐欣,曹坤芳.七种热带雨林树苗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可塑性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201.

[6]CulterDF.LeafsurfacestudiesinAloeandHawortiaspecies;Liliaceae:taxonomicimplications-trop.Suntrop.Pflanzenelt.(Acad.WissLitMainz)[J].1979,28:449.

[7]萨仁,苏德毕力格,陈家瑞.黄华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J].草地学报,2000,8(1):65.

冬凌草范文篇4

关键词:冬凌草;性状;显微鉴别

冬凌草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碎米桠Rabdosiarubescens(Hemsl.)Hara的地上草质部分,产于我国河南、山西、四川、贵州等地。冬凌草味苦,性微寒,具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及抗肿瘤之功效。河南民间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食管癌等已有五十余年历史,临床报道其水及醇提取物对食管癌、贲门癌、肝癌、乳腺癌有一定疗效。近年来的药理研究充分证明,冬凌草有良好的消炎、抗菌、镇痛作用,可有效地抑制甲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研究证明二帖类中的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是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多数学者对冬凌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上,而对其生药学鉴别的研究不足。为此,笔者对冬凌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别做如下研究。

一、材料与仪器

1.1材料实验用冬凌草于200904采集自河南济源地区,经药学院生药学科董诚明教授鉴定为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碎米桠Rabdosiarubenscens(Hemsl)Hara的全草。

1.2仪器及试剂光学显微镜XS-A4型显微镜;旋转式切片机(上海医疗器械四厂)。石蜡为专供生物组织切片用,二甲苯、无水乙醇、95%乙醇、水合氯醛为分析纯(杭州长征化工厂),番红、固绿为生物纯试剂(北京索来宝科技有限公司)。

二、方法

取新鲜材料茎、叶用FAA试剂固定,用石蜡包埋法做冬凌草的茎、叶的横切面石蜡切片,用番红、固绿双重染色法制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取干燥的冬凌草全草磨粉,过60目筛,制水合氯醛透化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显微结构的大小。

三、结果

3.1植物形态多年生亚灌木,高0.5~1m,根茎木质,有细长须根。茎直立,多数,基部近圆柱形,无毛,皮层纵向剥落,上部及分枝均四棱形,紫红色或褐色,被疏柔毛,幼枝密被绒毛。叶对生,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假翅,边缘具粗锯齿,齿尖有胼胝体,上面绿色,被疏柔毛及腺点,有时近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灰白色短绒毛至近无毛,侧脉两面明显,叶柄长1~3.5cm,茎顶端叶柄变短,其叶口尝味极苦。聚伞花序3~5花,下部有时多至7花,在茎顶排列成狭圆锥花序,花序轴、总花梗及小花梗密被微柔毛;苞叶菱形或菱状卵形至披针形,花萼钟形,5齿,10脉,外被灰色柔毛及腺点,果时增大,略弯曲;花冠二唇形,上唇四圆齿,外面疏被柔毛及腺点,内面无毛,下唇宽卵形,内凹,雄蕊4枚,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具髯毛,花柱丝状,伸出,先端二裂。花盘杯状。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淡褐色,无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3.2性状特征本品茎部方柱形,长30~70cm。表面灰绿色或红紫色,有柔毛。质硬脆,断面淡黄白色。叶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假翅状,边缘具粗锯齿,齿尖有胼胝体,上表面灰绿色,有腺点,下表面淡绿色,沿叶脉被疏毛。有时可见到花序,顶生聚伞状园锥花序,总花梗、小花梗及花序轴密被微柔毛,花小,二唇形,雄蕊4,花丝扁平,花柱丝状,伸出,先端二裂。气微香,味苦、甘。公务员之家

3.3茎横切面呈四方形;表皮为一层长方形细胞,外壁较厚,角质化,四棱角处有厚角组织;外被有腺鳞、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较多,直立或弯曲,1~4个细胞;腺毛头部呈类球形,柄为单细胞。皮层3~4列细胞,略切向延长;韧皮部狭窄,木质部主要位于髓的周边四角处,导管大,壁较薄,非木化。中央髓部大,薄壁细胞多角形,无内含物。

3.4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为一列细胞,上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上、下表皮具有腺鳞、腺毛和非腺毛;叶内栅栏组织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整齐紧密,海绵组织有数层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薄壁细胞,排列疏松。维管束外侧有厚角或厚壁组织,有些侧脉维管束也较明显。

3.5冬凌草粉末特征粉末灰绿色。具众多非腺毛,多为2~3个细胞,偶见单细胞或5~6个细胞,长65~143μm,表面具微细疣点。常见多细胞腺毛,3~8个细胞组成,直径10.1~22.1μm,偶见单细胞的。薄壁细胞呈多面体状。气孔直轴式,直径11.7~19.5μm。纤维多见,直径10.1~26微米。导管多为环纹,直径7.8~45.5μm,偶见梯形及具缘纹孔导管。草酸钙簇晶常见,直径19.5~57.2μm,棱角圆钝。

四、讨论

冬凌草同属相似植物众多,生产中常有误采误用情况发生,本文研究报道了冬凌草植物形态、药材性状、茎叶显微构造、粉末特征,对保证临床正确用药和开发利用该药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冬凌草呈现典型的唇形科植物特征:茎方形,叶对生,该种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假翅,且口尝味极苦,可以做为其原植物鉴别的特征。

冬凌草的茎叶、粉末的显微观察中可见特征性的腺毛、非腺毛和腺鳞,结合其它显微特征,可以作为冬凌草的显微鉴别依据。

【参考文献】

[1]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223.

冬凌草范文篇5

关键词:晚期乳腺癌;复方红豆杉;内分泌耐药;化疗;生存质量

雌激素依赖型晚期乳腺癌一线首选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有芳香化酶抑制剂(AI)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氟维司琼。新型药物CDK4/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联合上述常规药物可明显提高内分泌治疗的疗效[1]。AI或氟维司琼联合CDK4/6抑制剂为2021年CSCO指南推荐用药[1]。内分泌治疗复发后疾病快速进展,化疗仍是合适的选择。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不断提高肿瘤内科治疗疗效是本院肿瘤科多年来的坚持。近年来本科室使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洪善贻教授经验方———复方红豆杉配合化疗治疗内分泌治疗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本文收集2017年7月—2020年6月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为2017年7月—2020年6月宁波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经内分泌治疗后进展、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5365±832)岁;其中肺转移10例,肝转移10例,脑转移10例;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化疗用XT方案者15例,GT方案者15例。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与临床分期符合《临床肿瘤内科手册》[2]乳腺癌诊断标准和分期。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3]为气虚证:表现有乏力、气短、少言、自汗。

1.3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乳腺癌,HR(+),HER2(-),影像学确诊为Ⅳ期[2],有肝、肺、脑一处或多处转移;2)曾接受过手术及含蒽环类辅助化疗;3)转移后经内分泌治疗后进展,适合行化疗者;4)肝、肾、心脏功能正常;5)预计生存期≥3个月,卡氏评分[2]≥60分;6)年龄35~70岁;7)无结核病史。

1.4排除标准

1)患第二肿瘤者(原发);2)凝血功能障碍者;3)恶液质者;4)出现胸腹水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采用下列两种方案之一化疗。①XT:卡培他滨片(国药准字H20073024,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500mg/片)1g/m2口服,每天2次,D1~14;多西他赛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20543,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mg/支)75mg/m2或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国药准字H20183044,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100mg/支)260mg/m2,静脉滴注,D1。②GT:吉西他滨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0104,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mg/支)1g/m2,静脉滴注,D1、D8;多西他赛注射液75mg/m2,静脉滴注,D1。上述方案以21d为1个周期;发生白细胞下降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血小板下降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呕吐恶心予昂丹司琼或帕洛诺司琼治疗。全部患者接受2~8个周期化疗,每2周期CT评价发现进展则停止化疗。化疗首日起予中药复方红豆杉口服,组成:红豆杉8g,土贝母30g,冬凌草30g,薏苡仁30g,白术20g,党参20g,玫瑰花10g,橘核10g,日1剂,本院煎药房煎制成500mL,分两次服,治疗期间不间断。

2.2疗效标准

2.2.1近期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RECIST11[4],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客观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临床受益=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化疗前与化疗第2周期后行CT(飞利浦Brillianee64)胸、腹检查评价疗效[4]。2.2.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症状积分比=(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100%。显效:积分比大于70%;有效:积分比小于70%大于等于30%;无效:积分比小于30%。223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实用肿瘤内科治疗》[6],显著改善:KPS评分增加≥20分;改善:KPS评分增加≥10分且<20分;稳定:KPS评分变化在10分内;下降:减少>10分。

2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3.1中医症状评分化疗前与化疗第2周期后按《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3]中气虚证辨证,根据症状重、中、轻、无分别计3、2、1、0分。232生活质量评分化疗前与第2周期后用Karnofsky(KPS)[7]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行生活质量评价。2.3.3T淋巴细胞亚群化疗前与第2周期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计算CD+4/CD+8。

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3结果

3.1近期临床疗效

3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0例,进展3例,客观有效率567%,临床受益率900%。

3.2中医证候疗效

30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治疗2个周期后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

3.3生活质量疗效

30例患者中,显著改善9例,改善10例,稳定6例,下降5例;总改善率为633%。治疗2个周期后KPS评分为(8251±347)分。见表2。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4治疗前后

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T细胞亚群变化不显著。见表3

4讨论

近年来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内分泌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内分泌治疗耐药后,疾病进展迅速甚至出现有症状的内脏转移,仍需化疗[1],但化疗疗效瓶颈多年来无法突破;而这类患者往往体质虚弱,气虚证候明显,不能耐受多次化疗。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提高疗效是本院肿瘤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应用中医药可显著改善患者气虚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更好的耐受化疗。乳腺癌在中医学中有“乳石痈”“乳岩”等称谓。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洪善贻教授是第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8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临床诊治乳腺癌经验丰富。洪善贻教授认为本病以肝郁脾虚为本,气滞、痰凝、湿热、癌毒为标。因虚致实,常呈虚实夹杂之证。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复方红豆杉以红豆杉、土贝母、冬凌草为君,三者皆为化痰解毒抗癌之要药,味苦、性微寒,消瘕聚、化癥积;薏苡仁为臣,清湿热、泄浊毒;橘核、玫瑰花伍用党参、白术,疏肝理气健脾共为佐使。全方紧扣乳腺癌病机,攻邪不伤正,养正不留邪,攻补兼施,共奏健脾疏肝、行气化湿、消痰解毒之功。方中多味中药均具有抗肿瘤成分,如土贝母皂苷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8];冬凌草甲素可诱导细胞凋亡、并降低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9];薏苡仁含多糖葡聚糖及酸性多糖Ⅱa、Ⅱb,具有抗补体作用[10];白术、党参可增强免疫力,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10];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玫瑰花中香茅醇和丁香油酚均具有抗癌活性[11]。前期本课题组研究证实上述药物组方通过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干预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与抑制瘤体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上调E-钙粘蛋白(E-cad)表达,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有关[12];配合化疗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疗效好于单纯化疗[13]。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后治疗总体疗效不容乐观。有临床研究显示,化疗对于晚期乳腺癌近期有效率为326%~430%[1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58~72个月[15]。本观察中近期疗效高于以往临床研究,治疗后乏力、气短、少言、自汗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证明复方红豆杉能提高化疗疗效,改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回顾性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入组病例较少,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挖掘更多疗效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乳腺癌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280-282,540-542.

[2]石远凯,孙燕.临床肿瘤内科学手册[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25-430.

[3]沈自尹,王文健.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598.

[4]杨学宁,吴一龙.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J].循证医学,2004,4(2):85-90,111.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5-216.

冬凌草范文篇6

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leukemia:currentstatus

YalingFU,TaoCHEN

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reeGorgesUniversityMedicalCollege,Yichang,HubeiProvince443002,China

Keywords:Chineseherbaldrugs;effectivecomponents;leukemia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欠佳。经过多年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不仅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而且具有延长或阻止白血病复发、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和预防白血病相关并发症的优势[1]。本文就近年来在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临床常用抗白血病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

临床用于白血病治疗的中药复方及单味药多具有清热解毒、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的功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药中提取、研制了多种抗白血病药物和制剂。应用于临床的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中药包括砒霜和雄黄等;中药有效成分包括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亚砷酸、硫化砷(arsenicsulfide,As4S4)、长春新碱及长春碱类药、喜树碱类、三尖杉碱类、鬼臼素类、紫杉醇类、苦参碱、斑蝥素、槲皮素、蟾蜍灵、淫羊藿苷、甲异定靛和靛玉红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砷剂、高三尖杉酯碱和紫杉醇等[2]。

2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白血病之基本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热毒侵袭,伤及营阴;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脉络瘀阻。故清热解毒、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为治疗本病常用的治疗大法。由于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故在治疗时应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2.1扶正补虚对于白血病所致气血两虚的患者宜用扶正补虚法进行治疗。扶正中药不仅能够扶助正气,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害,而且能够提高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和巩固疗效,在白血病化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李仝等[3]认为该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以益气养血和扶正祛邪为主,方用八珍汤化裁。唐由君[4]以益气养阴解毒方,或健脾补肾方配用六神丸,可避免或迟延白血病复发。用两方治疗急性白血病315例,1年生存率达80%以上,2年生存率为60%~75%,3年生存率27.3%~66.0%。复方青黛片为含砷中药,主要成分为青黛、雄黄、太子参和丹参等,其功效为祛邪扶正[5]。毕玲玲等[6]用复方青黛片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2例,完全缓解率为94%。

2.2清热解毒对于白血病所致毒热炽盛的患者宜用清热解毒法进行治疗。清热解毒法大多用于白血病尚未进行系统化疗或化疗的诱导缓解阶段。研究表明,许多清热解毒药都具有抗癌细胞作用,可与化疗药物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尚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防治化疗中常易出现的感染倾向[7]。唐由君[4]以清热解毒散结方配用紫金锭,治疗急性白血病11例,7例获完全缓解。王泽民等[8]针对急性白血病阴虚内热的主要病机,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为治疗大法,选用大剂量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鲜中药(鲜生地、鲜白茅根和鲜麦冬等)为主组方,随证加减,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白血病76例,完全缓解37例(48.7%),部分缓解14例(18.4%),未缓解25例(32.9%),总缓解率达67.1%。对于血热毒盛证,范先基[9]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治法,以犀角地黄汤和六神丸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龙葵、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是白血病血热毒盛证的常用药物。

2.3活血化瘀对于白血病所致瘀血痰结的患者宜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活血化瘀药能够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免疫机能,有些活血化瘀药还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杀作用,同时也能使化疗药物容易到达病灶所在,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邓有安等[10]应用活血化瘀基本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20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7例,未缓解2例,总有效率90%,疗效明显好于单化疗对照组(21例总有效率57.14%)。唐由君[4]用犀黄丸,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情长期稳定。犀黄丸由麝香、牛黄、乳香和没药组成,具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之效。

3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是受到极其精细调控的基本生命现象。与此相反,肿瘤细胞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细胞增殖失控;二是细胞分化障碍;三是细胞凋亡受阻。故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抗增殖、诱导分化和凋亡。

3.1抗白血病细胞增殖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白血病时,均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扰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胞周期等发挥抑制增殖的作用[2]。冬凌草甲素可显著降低Raji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11],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紫杉醇作用于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后可见细胞染色质浓聚和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12],提示其有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孙震晓等[13]发现中药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大蒜素随着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人早幼白血病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HL60细胞的增长被明显抑制[14]。姜黄素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如Ksam和转录因子E2F等合成,或降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表达减少增殖[15,16],或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降低NFκB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三七皂苷R1为中药三七总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可显著抑制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株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17]。Zhang等[18]发现,As2O3在不同浓度时有不同的效果,低浓度(0.1~1μmol/L)时对细胞有增殖作用,可使κ端粒酶活性增加,而高浓度时则相反。

3.2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革命”的全反式维甲酸的研究及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的应用更推动了国内外诱导分化研究的进展。花宝金[19]报道,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中药有效单体主要包括苷类、多糖类、胆酸盐类、有机酸类、甾醇类、含维甲类和其他成分。袁丁等[20]发现,竹节参总皂苷对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分化和周期阻滞有关。人参皂苷可诱导K562生成血红蛋白,使U937向成熟单核巨噬细胞系分化[21]。杜振兰等[7]报道,猪胆汁酸钠既可诱导HL60向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又可向中性粒细胞分化。As2O3在低剂量时能诱导细胞分化,而高剂量时促进细胞凋亡[22]。苦参碱可促使K562细胞向红细胞系分化,可能与改变磷脂酶A2特别是胞质型磷脂酶A2的活性及cmyc表达下降有关,而这些又可能与苦参碱改变基因的甲基化有关[23]。靛玉红通过抑制CDK2和上调PU1表达,使HL60细胞向中性粒细胞方向分化[24]。

3.3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包括直接杀伤、细胞周期阻滞、影响凋亡基因表达、诱导分化、提高细胞因子及体内激素水平等。从三尖杉植物中提取出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能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是一种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已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疗效较好[25]。张晨等[26]报道雄黄体外对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CEM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亚二倍体的凋亡细胞和凋亡相关蛋白Apo2.7表达的升高。丹参酮能通过下调细胞cmyc、bcl2以及端粒酶活性,上调cfos和p53,诱导细胞凋亡[27]。三尖杉酯碱、人参皂苷、苦参和熊胆等均可通过分化白血病细胞而诱导其凋亡。激素可引起某些肿瘤发生细胞凋亡,如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引起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发生[28]。实验证明,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可引起靶细胞凋亡。人参、党参、黄芪、枸杞子、参三七、冬虫夏草和刺五加等补益类中药的煎剂及有效成分均有良好的促进IL2的产生,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发挥抗肿瘤(白血病)的作用[29]。

4中药治疗白血病的其他研究

4.1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白血病细胞免受化疗药物攻击最重要的细胞防御机制,是白血病化疗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逆转白血病MDR已取得不少的成绩,从单味药到中药复方以及联合用药均收到了明显疗效。高娜等[30]报道,中药及其单体如汉防己、砒霜、冬凌草、鸦胆子、全蝎、薏苡仁、川芎嗪、人参皂苷Rg3和补骨脂素,中药复方如复方三根制剂(由虎杖根、藤梨根、水杨梅根、党参、白术、茯苓、山楂肉、甘草等组成)、复方拮新康(主要成分为甲基莲心碱,属于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复方天佛参口服液(由天门冬、西洋参、佛手、倒卵叶五加、猕猴桃根、蟾酥等配伍制成)等均能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梁虹等[31]发现,As2O3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可能与其调控P糖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水平有关。浙贝母为临床常用的化痰散结类中药。李冬云等[32]报道,浙贝母生物碱具有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生物活性。研究证实,浙贝母生物碱对高表达的耐药蛋白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并能增加急性白血病细胞内抗癌药物浓度。

4.2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红参和麦冬提取物组成的注射液)可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减轻白血病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毒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减毒增效药物[33,34]。马武开等[35]报道,中药解毒化瘀方能够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改善病人化疗期间生活质量。

4.3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白血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包括CD3及CD4下降、CD8升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低下等。许多扶正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子、茯苓、灵芝、女贞子和甘草等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增加抗白血病能力的作用[36]。

4.4介导生物学治疗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治疗白血病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方法。这种治疗模式的特点是能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靶点,有选择性地去除白血病细胞,克服耐药,清除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对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如作用于CD33靶点的Mylotrag、HuM199,作用于CD45的抗CD45以及其他相关生物制品IL2、IL11和VEGF等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一些相关的研究证实了补益中药具有介导白血病生物学治疗的作用[29,37]。中药复方如养阴方、补血方、补益方等以及某些植物多糖,可诱发机体产生BRM,发挥抗白血病效果[38,39]。

5结语

冬凌草范文篇7

关键词:中原;茶文化;特征;代茶品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研究茶文化的成果极其丰硕。中原是中国南北茶文化的过渡区,中原地区不仅出产信阳毛尖这一佳茗,代茶饮品也极其繁多。中原茶文化具有历史传承丰满、文化底蕴深厚等特征。但目前学术界对中原茶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原茶史、中原茶俗、中原茶文化与艺术设计(尤其是茶叶包装设计)、中原茶文化与英语教学、茶文化与中原旅游等领域,从宏观上概括中原茶文化总体特征的成果尚属鲜见。本文拟从宏观上探讨总结中原茶文化的明显特征。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名茶少而质高

茶树是热带、亚热带的树种,喜欢温暖、湿润、多雾的环境。在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北方,茶树难以成活。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即冬季平均气温0℃的分界线。淮河流经河南信阳市的北部,信阳市所辖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的湿润区,能够满足茶树生长的气温要求,是中原唯一的产茶区。除气温外,茶树对土壤、光照也有比较苛刻的要求。茶树喜欢干湿适宜、疏松透气的土壤,陆羽《茶经》卷上《一之源》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1]3烂石砾壤,不易板结,透气性好,比纯黄土壤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茶树喜欢阳光,但光照又不能太强烈,否则不利于茶树的生长,“阳崖阴林”[1]3是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信阳地区多位于大别山区,这里云雾缭绕,降水充沛,林荫丰茂,多烂石砾壤,是中国境内有名的产茶区。唐代时,信阳茶即被茶圣陆羽评为上等,《茶经》卷下《八之出》称:“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1]46其中的光州、义阳郡的地理范围与今信阳市及罗山、潢川、息县等地多有重合。唐宋时期的茶为蒸青饼茶,明代以来的茶为炒青散茶。虽然制茶、饮茶的方式变了,但信阳茶的品质未变。陆羽《茶经》卷上《一之源》称:“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3明代以来的信阳茶以毛尖为主,信阳毛尖为绿茶,品质上佳,以茶芽为主,茶叶多为卷者。

二、代茶饮品众多

除信阳外,淮河以北的中原各地市并不产茶叶,人们习惯饮用各种代茶饮品。在中原居民的心目中,“茶”不仅指茶叶、茶水,还指可浸泡饮用的树叶或其他植物的叶子,菊花、玫瑰等花卉,冬凌草、地黄等中药材,干枣片、山楂片等干果片,生姜片、白萝卜片、绿豆等食材,甚至白开水、荷包蛋和部分流食也被称为“茶”。中原地区常见的代茶饮品主要包括以下种类:(一)树叶或其他植物的叶子。茶叶是茶树的叶子,在得不到茶叶的地方,人们自然想到用其他树叶来代替茶叶。早在金代,河南人就开始用温桑树叶来加工“茶叶”了。《金史•食货志》载:“章宗承安三年八月,以谓费国用而资敌,遂命设官制之。以尚书省令使承德郎刘成往河南视官造者,以不亲尝其味,但采民言谓为温桑,实非茶也,还即白上。”[2]1108金代以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的一些普通百姓喝不起茶叶,便采柳叶、枣叶、苹果叶、柿叶等制“茶”,人们称这种代茶的树叶为“托叶”或“粗茶”。与茶叶的采摘、制作讲究时令相似,中原人民制作“托叶”亦十分讲究时令,一般在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清晨采摘树叶,如《阳武县志》载:“五月五日为‘端阳节’……日未出,采树叶作茶。”[3]343《淮阳乡村风土记•信仰民俗》载:“五月:五日(即端阳节),我处是日向有采药、采茶一俗,迄今依然盛行。采药、采茶均于是日日未出前行之,谓一见红日即失去药、茶之效用。”[4]165淮阳,即古之陈州,今属周口市,境内并无茶树,淮阳人端午节清晨所采之“茶”,应为树之嫩叶。与树叶类似,中原居民也采竹叶、艾叶、黄蒿叶制“茶”。如明嘉靖《尉氏县志》卷一《风土类•岁时》载:“三伏日,采黄蒿阴干,以为来年正月‘元旦’煎汤和蜜汁饮之之用,云辟瘟病。”[5]92(二)以花卉代茶。与南方产茶区的人们喜欢喝纯净茶香的茶叶不同,北方人喜欢喝混有茉莉花、玫瑰花、蔷薇花、木樨花、梅花、桂花、菊花、莲花、兰花等花朵的“花茶”(花和茶)。在“花茶”中,花与茶的比例要适当,“量茶叶之多少以加之。花多,则太香而分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其美,必三分茶叶一分花而始称也”[6]6308。中原居民还将花和茶的“花茶”发展为全为花卉制作的花“茶”。在中原地区,最受人们欢迎的花“茶”是“菊花茶”。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菊花可医“目欲脱,泪出”,能“养目血,去翳膜”[7]930。中原菊花茶的产地主要有三:一是焦作市下属的温县、沁阳、武陟、孟州。焦作一带原属怀庆府,这里的菊花被称作“怀菊花”,属“四大怀药”之一。二是豫东的开封市,开封菊花品种繁多,菊花被誉为开封的“市花”。三是豫西北的林州市,该市的茶店乡近年来积极发展大行胎菊种植,生产菊花茶。(三)以中药材代茶。在中国历史上,有“汤”“熟水”等中药饮剂。其中,“汤”又称“饮子”,是中国古代用甘香味的中草药研磨成屑和水煎煮而成的保健养生饮料。“熟水”是中国古代用开水冲泡甘香味的中草药或植物花、叶而成的保健养生饮料。受历史上中原居民饮用“汤”“熟水”习俗的影响,中原居民有冲泡具有温补养生作用的中草药做为茶饮的习俗,最常见者有冬凌草、地黄、枸杞子、国槐米等。冬凌草,又称冰凌草、冰凌花、冻凌草,有杀菌消炎的功效。以冬凌草制“茶”,是济源、鹤壁等地居民的传统。地黄有干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之分,以地黄制“茶”,采用干地黄。干地黄有“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助心胆气,强筋骨长志,安魂定魄”的功效[7]1020。河南焦作生产的“怀地黄”品质最为优良,医家称:“怀庆山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7]1020焦作人以当地所产优质地黄为主,辅以大洞果(胖大海)、枸杞子、冰糖等,制成“六味地黄茶”。枸杞子可“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7]2113。枸杞子入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元代类书《新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即有枸杞子、面粉、江茶、酥油等制作“枸杞茶”的记载[8]130。国槐米,长期服用,可以“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合房阴干煮饮,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如瀁瀁舡车上者”[7]2005-2006。(四)以果干代茶。大枣富含糖分、维生素C和铁等营养成分,有“维生素之王”之称。随着茶文化的世俗化,至迟明代时人们开始浸泡大枣以代茶饮。在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中,黄花观观主即用红枣茶招待唐僧师徒四人,“却拿了十二个红枣儿,将枣掐破些儿,摁上一厘,分在四个茶盅内;又将两个黑枣儿做了一个茶盅,着一个托盘安了”[9]896。豫北的滑县、内黄盛产大枣,新郑盛产金丝小枣,人们除了鲜食外,也将大枣切片晒干,以代茶饮。山楂又称红果、朹子,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辉县、林州市以盛产山楂而闻名。北方人喜饮山楂片冲泡的“茶”饮,酸甜可口,既能生津止渴,亦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功效。(五)以食材代茶。中原人有感冒发烧、头痛脑热的小毛病,喜欢切几片生姜或白萝卜以代茶饮。绿豆有防暑解毒的妙用,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多熬绿豆汤以代茶饮。在豫东南的周口农村,人们习惯将白开水称为“茶”。平常待客,饮以白开水。只有贵客临门,才撒入一些白糖或红糖,称之为“糖茶”。也有一些县市以荷包蛋待客的,称之为“鸡蛋茶”。在周口农村,晚上有喝“米茶”者。与大米粥不同,“米茶”水米分离,并不相融。在豫西的渑池等县另有一种“米茶”,“元宵日,以米麦杂菜、杏仁为粥食之,曰茶”[10]330。偃师县又称为“面茶”[11]289,宜阳、洛宁两县则称为“打茶”[12]448;[13]218。这种“茶”实际是米粉做成的“粉粥”。与粉粥相类似,而有“茶”之名者,还有民间小吃“杏仁茶”和“油茶”。“杏仁茶”以河南开封的最为著名,它选用精制杏仁粉为原料,配以花生、芝麻等十余种辅料,用铜制龙凤大壶烧制的沸水冲制。“油茶”是河南武陟的著名风味小吃,其主料为精制面粉,配以淀粉、花生、芝麻、小磨香油、怀山药、茴香、花椒等辅料。在“杏仁茶”和“油茶”之中,均与真正的“茶”无涉。

三、历史传承丰厚

中原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以前中原居民初习茶事,唐代中后期饮茶之风在中原地区逐渐普及,至北宋时中原茶文化发展到极盛。金元以后中原茶文化开始转型,一方面简单易行的泡茶代替技艺复杂的煎茶、点茶,另一方面诸多“汤”“熟水”开始有了“茶”名,出现了众多的代茶饮品。(一)唐代以前中原居民初习茶事。一般认为,中国人饮茶是从巴蜀等西南地区兴起的。早在西晋时,即有四川人在京师洛阳售卖茶粥,陆羽《茶经》卷下《七之事》引西晋傅咸《司隶教》载:“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1]33这反映了饮茶习俗通过民间由四川向中原地区的传播。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至迟北魏时,茶饮已传入北方中原地区了。在当时的朝廷及贵族的宴会上常设茗饮,以茶待客在社会上层中也已经开始出现。不过,虽然当时北方人开始模仿南方人饮茶,但真正喜好饮茶的仍然是那些南方移民。中原地区的居民,尤其是社会上层对饮茶还抱有一种鄙视和排斥态度。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载:“(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14]109-1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人们对茶饮由声闻渐进为始习,为以后唐宋时期茶饮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流行奠定了初步基础。(二)唐代中后期中原饮茶之风的普及。饮茶之风在中原地区的普及有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杨晔《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15]524这大体反映了唐代中期以后北方中原地区饮茶的传播情况。中原地区普通百姓所消费的茶叶多是通过当地的茶市购得的。当时贩茶的商人很多,他们通过长途贩运,满足了各地对茶叶的需求。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所载,广大北方地区所消费的茶多由茶商从江淮贩运而来,数量巨大,“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16]51。茶肆是以聚众饮茶为主业的营业场所,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闲的环境,它是随着唐代茶市的兴旺、饮茶之风的盛行应运而生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所载的“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16]51,便是广大北方中原地区茶肆兴起的史实记述。北方中原地区各地的城市中和交通要道上多开设有茶肆,供应茶水。都城外的州县也开设有茶肆,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载:“九日,到郑州……遂于土店里任吃茶。语话多时。”[17]187-188这是州郡有茶肆的记录。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18]242说明当时中原地区连县城都有茶肆,而且数量不少,从祈求“沽茗”之利看,茶肆业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三)北宋中原饮茶之风的鼎盛。北宋时,中原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茶文化代表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最高水平。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云:“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19]106文中的祐陵是指宋徽宗。而宋徽宗《大观茶论》则自负地称:“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20]86宋人生产的龙、凤、石乳、白乳等极品茶,“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21]4477,百姓难得一见,当时即有“黄金易求,龙团难得”的说法。明代以前,人们多说“吃茶”。之所以言“吃”,是真的将茶吃到肚子里去的。宋人“吃茶”的方式是点茶(亦称“分茶”),即将团茶(又称“饼茶”“片茶”)或散茶先加工成茶粉,加少许温水调成膏状,然后慢慢用汤瓶注入适量的开水,边注水边用竹片制成的茶筅搅动,使茶与水均匀地混合,成为乳状茶液以供饮用。从后世中原地区的米茶、面茶、杏仁茶、油茶等“茶”的食用方式,仍然可以看到宋代点茶的影子。上层人士吃茶,吃的是茶香真味。但下层百姓吃茶时,有加盐、姜、香药等作料的风气。因为茶叶产自南方,中原下层百姓不容易得到茶叶,一旦得到茶叶,又以为茶叶味道不好,所以爱在茶叶里放入许多调料煎点。如苏辙《和子瞻煎茶》云:“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22]48苏轼《和蒋夔寄茶》一诗中记蒋夔寄给苏轼“紫金百饼费万钱”的上等好茶,苏轼引以为奇货,觉得“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不料“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23]655。北宋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所煎的“阿婆茶”,里面加了“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柤”[24]39。添加作料的这种吃茶方式,更是被米茶、面茶、油茶等所直接继承。在吃茶之风盛行的背景下,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社会风俗中,茶文化的因素日益增多。普通百姓开始把饮茶作为交际的手段。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记载:“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徣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25]451来客献茶的礼俗在这一时期也普遍化了。宋佚名《南窗纪谈》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至官府,下至里闾,莫之或废。”[26]9(四)金元中原饮茶之风的变异。北宋灭亡后,中原地区沦为金朝的统治区域,饮茶之风在金朝各阶层中仍很盛行。《金史•食货志》载:“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2]1108茶叶消费是金朝的一项重要开支。如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有大臣称:“今河南、陕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银二两,是一岁之中妄费民银三十余万也。”[2]1109金代统治者屡次下令禁止民间饮茶。如金章宣泰和六年(1206年)十一月,“遂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仍不得卖及馈献。不应留者,以斤两立罪赏”[2]1108-1109。与宋人的来客献茶不同,金代的女真人有宴罢饮茶的习俗,《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十九《婚略论中原茶文化的特征姻》载:金人婚嫁时,“宴罢,富者瀹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27]553。这种饮茶习俗对金人统治下的中原居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卷一[仙吕调]《恋香衾》所称的“饭罢须臾却卓(桌)儿,急令行者添茶”[28]10就是这种习俗的反映。宴罢或饭罢,客人即将离去。中原地区人们的传统习俗是客人欲去则设“汤”,金代时又增加设茶的习俗。一时间,饭罢有设茶的,有设“汤”的,也有茶“汤”俱设的。设茶、设“汤”的社会意义混淆,为以“汤”代茶和后世的“汤”取茶名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金(南宋)元时期,“熟水”的泡饮方式直接启发了明清茶叶的泡饮。“熟水”多冲泡饮用,《新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食类》所记“紫苏熟水”条载:“紫苏叶,不计多少。须用纸隔。焙,不得翻,候香。先泡一次,急倾了。再泡留之食用。大能分气。只宜熟,用次冷伤人。”[8]134先泡一次,迅速倾掉,再泡热饮,这与明清以来茶叶的泡饮方法何其相似。“熟水”为新的饮茶方式——泡茶在技术上做了充分的准备,缺少的是茶由团茶(饼茶、片茶)向芽茶的华丽转身。(五)明清以来中原饮茶之风的转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朱元璋“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29]2741。团茶的饮用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新兴的芽茶系炒青制作而成,“旋摘旋焙,色香俱全,尤蕴真味”[30]147。芽茶的饮用系用开水冲泡而成,明人对这种新的饮茶形式十分自负,认为“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29]2741。由煎点蒸青团茶粉到冲泡炒青散条茶,明代以来人们的饮茶之风实现了一次大的转型。明清以来,中原居民多喜欢冲泡信阳毛尖等绿茶。由于绿茶没有发酵,且多为质嫩的茶芽制成,故冲泡时不用沸水,而是将开水降温之后再用来泡茶。除绿茶外,中原居民还喜欢饮用各种花茶,香气溢人的茉莉花茶更是受到青睐。

四、文化底蕴深厚

在中原地区,茶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伦理日用紧密结合,茶文化底蕴深厚。中原茶文化偏重礼俗和实用,这与重视精神陶冶的南方茶文化有显著的区别。在中原地区,除日常家居饮用外,茶和各种代茶饮品广泛用于迎宾待客、男婚女嫁、岁时祭祀等。(一)家居用茶传承吃茶习俗。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由于不是产茶区,过去贫穷的普通百姓多买不起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茶不多,也有饮柳叶、竹叶、枣叶、苹果叶、柿叶、艾叶、芝麻叶等“粗茶”的。日常家居喝茶的,多是有钱有闲的社会上层人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原饮茶群体有所扩大,茶叶消费有所增加。中原的日常家居用茶更多的表现在饮用代茶饮品上,尤其食用称为“茶”的糊汤上。在豫东南的周口农村,过去晚上人们见面,常问:“喝罢茶了没有?”这里的“茶”是指面粉熬煮的“粉粥”(又称“糊涂”)。在泌阳、舞阳、宜阳、阳武、洛宁、新安、偃师等县,人们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正月二十三的“填仓节”、二月二日的“龙抬头节”,有食米粉、菜、豆等熬成的“米茶”(又称“面茶”“打茶”)。开封的“杏仁茶”和焦作武陟的“油茶”更是人们喜爱的两味民间小吃。这些名为“茶”的糊汤类粥食,或熬煮,或冲点,从中均可看到明代以前人们“吃茶”的影子,是吃茶文化在中原民间的传承,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茶文化的大众化和世俗化。(二)待客用茶表达好客之情。中原居民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水,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光绪二十年(1894年)《阌乡县志》所载的“士相见礼”称:“执事者进茶,宾受茶,揖辞,退揖。”[31]128这是晚清豫西阌乡县士绅彼此相见的用茶之礼。普通百姓也以茶敬客,民国年间河南驻马店正阳县人们过“旦日”(春节)时,“老幼男女皆新衣,设酒果、茶点款贺客”[32]137。以茶待客的这一做法在民间文学中亦有反映。在《淮阳乡村风土记•民间文艺》中有一首“花学生”拜访丈人家的歌谣,其中有“四嫂打火装上烟,五嫂烧茶六嫂送”的接待词[4]151。茶和烟一样,是接待贵客的必需品。《淮阳乡村风土记•民间文艺》中还有一首麦收后出嫁女回娘家而不受嫂子待见的歌谣,其词称:“小黄鹭,黄又黄,打了麦,上了场,提起篮子瞧俺娘……俺娘让俺喝盅酒,过来过去用眼瞅;俺娘让俺喝碗茶,过来过去用眼斜;俺娘让俺吃块馍,过来过去用眼锄(睹)。俺也不喝您里酒,也不教您用眼瞅;俺也不吃您里馍,也不教您用眼锄(睹),俺也不喝您里茶,也不教您用眼斜。”[4]153歌谣中提到了酒、馍、茶,酒在前,茶在后,是当地酒饭之后再饮茶这一习俗的反映。在中原的部分县市,有时招待客人的“茶”并非真正的茶叶。将并不是茶的待客饮料称之为“茶”,是来客敬茶礼俗高度发达与茶原料匮乏矛盾背景下形成的民俗,它充分体现了中原居民对茶礼的崇尚。(三)婚嫁用茶寓意爱情忠贞。茶用于婚礼,自宋代始行。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中即记载有当时东京(今河南开封)居民结婚之前一天,女方到男方家“铺房”时,“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4]479。古人由于种茶技术的局限,茶树移植则不活,故古人将茶树称为“不迁”,茶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因此,人们将婚礼用茶看得比聘金还要重要,如河南漯河郾城“将娶,先期男家行聘礼,以绸缎、羊酒、茶饼等物”[33]373。在豫西的新安县,男方送聘礼至女方,“女家则请族之有德望者作陪,盛筵相款,且预制新夫妇鞋各一双,茶碗一对,与米面肉之半作回,谓之‘过礼’,亦曰‘送书’”[34]594。女方家送男方家一对茶碗,寓义新婚夫妇成双成对,彼此忠诚,相敬如宾。也有一些地方人们婚娶时不用茶或茶碗,但定亲的聘礼却称“下茶”,意即此事不可移易、更改。如在河南上蔡的传统定亲仪式上,男方要送给女方六斤称之为“茶果”的点心。从表面上看,点心与茶没有任何关系,而命名为“茶果”,用之于婚礼,这就寓义深刻,意味着男方“下茶”定亲,永不反悔。除婚前礼仪用茶外,在不少地方的结婚仪式上,更少不了新娘子向公婆献茶的礼仪。在献茶仪式上,新娘子首次称呼自己的公公婆婆为爸妈,意味着从此以后成为一家人,自己也要和新郎一样孝敬父母。(四)祭祀用茶沟通祖先神灵岁时祭先祀神,常供之外,往往用茶。在豫南的信阳平桥区,人们除夕祭祀祖先时,“祭品丰俭称家,并陈果实、酒茗、粳米饭”[35]704。在光山县,在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时,“夕以饴茗斋供”[36]90。饴是胶芽糖,用来粘灶王之嘴,免得他到天上有不利言语;茶则是给灶王润口的。既给灶王润口,又要粘住其嘴,这灶王也实在难当,反映出中国人对神既敬奉又捉弄的态度。信阳平桥区和光山县均位于豫南大别山的产茶区,人们以当地所产的茶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可谓当然,不足为怪。中原地区的不少地方,并非产茶区也以茶茗祭祀祖先和神灵。如豫北的浚县,“元日”时,“先期作汤饼,汲井花水烹茶,晨兴设几陈于前荣,家长率众北面,阙九顿首,然后祀影堂,启门诣各祠庙进香,往来相贺”[37]305。豫西的灵宝县,农历六月初六有“士民各赴先茔,奠茶汤,化纸钱”的习俗,之所以如此,“盖因盛暑苦渴,亦仁孝之俗也”[38]279。在舞阳、汝阳、南阳等地,八月十五中秋节祭月时,除了瓜果月饼之外,也要用到茶茗[39]636;[40]102;[41]240。这些非产茶区的祭祀用茶,均应来源于外地。本地不产茶叶,即使购买于市场,也要用茶来祭祀祖先神灵,这深刻反映了中原茶文化底蕴的深厚。豫中南、豫西的一些县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至二月二日“龙抬头节”之间,多用“米茶”(“面茶”)祭神祀祖。如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一带),正月十三日“炒茶面、蒸大馍敬神”[3]341。舞阳、泌阳、偃师等地,元宵节用米茶祭祀神灵和祖先[39]636;[42]166;[11]289。中国人有“食祭余”的传统,认为食用祭神之后的食物,可得到神灵祖先的保佑。因此,用于祭祀的米茶,最后也落入了人们的胃中。如偃师在二月二日“龙抬头节”,“作面茶,供献毕合家咸食,曰‘完茶’”[11]290。

冬凌草范文篇8

【关键词】蟒河林场经营;困难与问题;发展建议

我国的国有林场是国家成立初期为了很好的培育森林资源,使生态得到改善,在一些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和荒山荒坡上,以国家投入资金的形式来进行森林资源和林业资源管理的林业事业单位。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在资源保护、林业科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国有林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结构调整不合理、经营模式单一等问题,直接制约了国有林场的发展,其林场职工的待遇也明显低下,虽然国家在林场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扶持政策频繁推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问题,但收效甚微,因此,林场要走出目前发展困境,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实施,一个就是政策层面的“外力”作用,一个就是国有林场自身创新的“内力”作用,如何既能运用好政策层面,又能自身创新发展,是本文讨论的着重点。

1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国有济源市蟒河林场总经营面积12.636万亩,位于济源西北部太行山南部,是河南部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区、部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地势高低不平,落差较大,并且地形复杂。地理坐标为:北纬35°10′—35°15′,东经112°23′—112°43′,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40公里,地跨克井、承留、思礼、等镇,涉及130多个自然村。下设孔山、圪针庄、蟒河口、长寿山、郑坪、原大寨6个管护区。

1.2林场人员情况

1958年济源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国有济源蟒河林场,现在职职工53人,退休31人,总计84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总共14人。

1.3林场树种情况

林场植被种类繁多。主要乔木树种有:椿栎、麻栎、五角枫、板栗、漆树、青檀、刺槐、油松、青杨、榆树胡桃等,生长繁茂,主要灌木以酸枣、胡枝子、黄荆、野皂角、马夹刺居多。属于一些耐瘠薄、耐干旱植物,在荒山绿化、水土保持等方面作用较大。主要草本植物有:冬凌草、白草、茅草、蒿类、野苜蓿、紫胡、丹参等,还存在有一些国家保护性植物,诸如红豆杉、青檀等。

2国有林场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需要

林场现在的经营模式极为单一,仍旧处于提供原木材料阶段,不能够很好的探索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新的发展模式,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在社会化的大潮中,仍旧缺乏竞争力和大产出能力。

2.2林场发展科技人员不足,科技创新力低

现在林场的科技人员占比总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不足20%,科技研发和科技人才建设等力度都达不到要求,科学创新力不足,导致林场在发展过程中,有科技含量的林业产业变少,粗放型的产业占比大,而这些粗放型的产业的产出效益远远无法与科技含量大的林业产业相比,长期如此,林场发展的后劲不足,能够使林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并没有形成,最终直接影响了林场的经济收益。

2.3资金投入不够

在林场发展中,要想发展一些收益性强的项目,就必须在项目前期,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而在现实情况下,资金的投入达不到连续性和可持性,导致一些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经营项目得不到及早、及时的发挥。

2.4资源分散,经营成本增大

蟒河林场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5公里,资源分布范围大,辐射的地域面积广,一些可以开发的林业资源呈分散状分布,开发利用条件限制较多,尽管区域内交通条件较好,但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到运输成本、培育成本以及维护成本都比较大,从而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也不便于开展森林资源集约经营和先进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国有林场经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3.1理顺体制机制,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在体制机制上,打破现有的体制机制弊端,出台一系列利于林场发展的政策,力争将国有林场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将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全额保障,使林场员工能够有所依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林场的生产、发展。

3.2建议给与政策支持,以林场为示范,建立专业合作社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林区富余劳动力都流失在外,导致林场内部劳动力不足,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林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要想激活这部分资源活力,建议成立专业的合作社,提高专业化水平,凸显“抱团”取暖效应,在市场化的大潮中促进林场经济发展。

3.3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引进

林场地处偏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相应的配套设施也跟不上,严重影响其发展。建议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统筹安排,科学合理的稳妥实施;积极争取国省项目和资金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加强人事管理,严格人事纪律,实行能进能出的人才使用机制,并定期为林场招录林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技术人员力量,改善人员结构,提高林场职工的整体素质。

3.4根据自身优势,做好发展规划

要深刻分析林场近年来经营收入模式,找出收入与支出的反差点,做好谋划,在今后的发展中,林场可以根据市场规律,创新发展模式:一是,招商引资,建立“基地+企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原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多层次,全方位,最大限度的利用林地资源。

4结语

制约林场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在新的经济常态下,林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自身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政策上放活经营权,另一方面自身要具有创新发展思路,只有“内外力”双修,才能在新形势下,把握好林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在林业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好路子。

【参考文献】

[1]丁靖.国有林场天然林保护工程绩效评价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9).

[2]范德鑫.浅谈国有林场聘用制护林员的保障与管理[J].山西林业,2013(4).

冬凌草范文篇9

溪黄草为香茶菜属Rabdosia(Bl.)Hassk.植物,原民间习用草药,现已作为中药材广泛应用,人们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笔者拟就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1基原与鉴别

溪黄草因其喜生于山谷明湿溪旁,新鲜叶片揉碎有黄汁而得名。虽有较长的使用历史,但见诸文字记载的当推《揭阳县民间习用草药简编》。香茶菜属植物全世界已知有96种,中国是其分布中心[1]。该属有几种植物的外形相似,都叫溪黄草,不同地区的药名、别名和植物名常有互混现象,经调查考证,认为溪黄草原植物应为线纹香茶菜Rabdosialophanthoides(Buch.-Ham.exD.Don)Hara.[2,3]。陈建南等[4]对广东省溪黄草药材进行原植物调查和商品鉴定,认为商品药材中的主流商品应为狭基线纹香茶菜R.lophanthoidesvar.gerardianus和溪黄草R.serra。其实,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叶形、黄汁特征以及味道等有明显差异,文献[2,5]已作了比较鉴别,可以区分。《广西药材标准》现已将两者分别列出(溪黄草的来源为线纹香茶菜,蓝花柴胡的来源为溪黄草)。肖树雄等人将线纹香茶菜、溪黄草与内折香茶菜,溪黄草与香茶菜和三姐妹(三味香茶莱)进行了生药学鉴别[2,6]。冯毓秀等[7]利用电子显微镜对12种香茶菜属植物的叶表面进行扫描和鉴别研究,为这几种植物提供了另一种鉴别途径。最近,赖小平等[8]对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和细花线纹香茶菜等4种植物成熟叶片表皮结构进行电镜扫描;陈林娇等[9]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溪黄草类植物进行鉴定研究,认为这对药材的地道性研究有意义;曾元儿等[10]运用感应耦合血浆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香茶菜属4种植物(含变种)共8个样品中的1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应用模糊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判断准确率为100%。

2植物化学和分析

对香茶菜属植物颇有研究的学者程培元[11]曾综述了国内外植物品种41种,共发现了二萜化合物160余个,并探讨了本属植物的发展前景。王兆全等[12]从线纹香茶菜的干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β-谷甾醇、齐墩果酸、α-,α-二羟基乌苏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线纹香茶菜酸(lophanthoidesacid)等5种单体,而后一个在香茶菜属中系首次发现。我们在制订标准时据此拟出TLC鉴别反应。李广义等[13]从溪黄草R.serra中分离出并鉴定为isodocarpin、nodosin、lasiodin和oridonin等4种二萜化合物,后两者经体外抗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吴兹武[14]分离并鉴定出溪黄草甲素(rabdoserriaA)和1,14-二羟基-7,20;19,20二桥氧基-(1α,4α,7α,14β,20β)贝壳杉烯-15-酮。金人玲等[15]分离并鉴定出溪黄草乙素,前者具抗癌活性。赵清治等[16]还在溪黄草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为5-羟基-4-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苷。对目前已发现的香茶菜属近300种二萜化合物,郭跃伟等人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归纳出光谱特征[17]和化学特征[18]。

分析方面,胡俊宏[19]等对显脉香茶菜、内折香茶菜、溪黄草和毛叶香茶莱等5种香茶菜属植物采用HPLC进行鉴定,由于各种植物所含的二萜成分结构不同而图谱也相异,同一品种植物虽产地不同但图谱仍一致,故具有鉴别意义。阮德娇等[20]对香茶菜属植物中的冬凌草甲素等8种二萜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法对香茶菜植物的有效成分及其二萜化合物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前导性筛选手段。

3药理学与临床研究

近期对香茶菜属中二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有许多药理研究报道,而以前者为多,如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21,22]、抗肿瘤作用[23]、护肝作用[24]、对平滑肌[25,26]和心血管[27]作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卢长安等[28]作了山地香茶菜提取物对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实验研究,表明它对HIV-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溪黄草能否按照此思路进一步做一些药理研究,至今见诸报道的很少。廖雪芬等[29]用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的水提取物作了一些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症反应,降低CCl4引起小鼠肝损伤后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的作用,而狭基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提取物能对抗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作用,说明三者都具有消炎利肝的作用。临床上,线纹香茶菜因清热利湿褪黄等功效,故广泛作为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片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近期有报道用溪黄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00例[30],用溪黄草与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等制成制剂治疗乙肝68例(有效率84%)[31],用溪黄草与其他药制成“炎瘤宁栓剂”等[32]。

4小结

综上所述,溪黄草来源为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今后应在分清与其他同属植物区别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加强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重点是二萜类和黄酮类。而药理学方面应参考同属其他品种的研究,着重在消炎、护肝及抗肿瘤方面,以其开发出更确切有效的医药产品。

参考文献

1,陈林姣,李植华,赖小平,等.中药材,1996,19(4):169

2,肖树雄,杨启存,吕,红.中药材,1993,16(6):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6:279

4,陈健南,赖小平,刘,念.中药材,1996,19(2):73

5,吴子超,周令仪,刘若雅.中药材,1990,(11):23

6,周晓东.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2):113

7,冯毓秀,宋万志,陈,红.中国药学杂志,1991,(3):147

8,赖小平,陈林姣,陈建南,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83

9,陈林姣,屈良鹄,施苏华,等.中国中药杂志,1998,23(6):328

10,曾元儿,赖小平,徐,晖,等.数理医药学杂志,1997,10(3):204

11,程培元,郭跃伟,许美娟.药学学报,1987(12):3

12,王兆全.华西药学杂志,1988,(1):38

13,李广义,宋万志,季庆义.中药通报,1984,9(5):29

14,吴兹武.化学学报,1986,44(11):1139

15,金人玲.中药通报,1987,(10):39

16,赵清治,张雁冰,薛华珍,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32(4):77

17,郭跃伟,程培元.中草药,1991,22(8):371

18,郭跃伟.中草药,1992,23(7):380

19,胡俊宏.南京药学院学报,1986,17(2):143

20,阮德娇.云南植物研究,1986,(8):109

21,张春芬.济宁医学院学报,1992,15(1):11

22,陈慧芳.国外药讯,1996,(7):32

23,葛日萍,陈维洁,王晨光.细胞生物化学,1995,17(2):83

24,姚素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4):46

25,李素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17

26,李惠兰.中药通报,1988,(10):46

27,张春芬,李建美,王道生.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2):15

28,卢长安.中国中医医学杂志,1998,4(4):25

29,廖雪芬,廖惠芳,叶木荣,等.中药材,1996,19(7):363

30,秦雪峰.陕西中医,1994,15(1):26

冬凌草范文篇10

1资源状况

1.1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鹤壁市总土地面积317.39万hm2,其中耕地上报面积149万hm2,荒山与难以利用土地面积54.34万hm2,可复垦荒地和适宜植树种草荒地面积30万hm2,其他为城镇、乡村和道路、林业、水域等项占地。现有耕地的质量情况和生产条件是:旱地面积40万hm2,分布在西部山区和丘陵区,该区有机质含量在1.5%左右,自然肥力较高,但由于缺乏灌溉条件,干旱缺水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水浇地面积107万hm2,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东的平原地区,其中东部砂土区面积接近30万hm2,漏水漏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6%~0.8%之间,土壤肥力低;中部高产区土壤质地为轻壤土、中壤土,部分地段为黏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1.6%之间,是鹤壁市粮食作物主产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经济效益差。

1.2农作物秸秆资源

近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量8.5亿kg左右,年油料总产量约0.55亿kg。粮食、油料产量与农作物秸秆产量按1∶1.2的比例折算,全市每年秸秆总量达到11亿kg。其中,小麦、玉米产量达8亿kg,秸秆总量达9.6亿kg。

1.3淇河水资源

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方脑岭,从林州市流入鹤壁市,至浚县淇门汇入卫河,全长161.5km,区内河段77.5km。淇河是华北地区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其水质常年达到二级饮用水标准。

1.4其他资源

鹤壁市的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有黄连木次生林、柿子、核桃、淇县无核枣、酸枣、高钙小米、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小河白菜等。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有淇县无核枣、黄连木次生林、高钙小米等。

2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2.1土壤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布局不太合理,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如西部丘陵山地和中部火龙岗地区,大部分耕地没有灌溉条件。大力发展林果业、生产以具有太行山代表性的优质柿子、核桃、大枣等干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当前生产中农民却盲目种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忽视了传统的谷子、红薯等耐旱作物的种植。盲目种植玉米等需水量较大、对土肥条件要求较高的作物,干旱年份造成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优质蔬菜生产面积小、分散且分布不尽合理;优质小麦面积小,技术标准缺乏规范。

2.2作物秸秆资源评价

农作物秸秆是食草动物的主要食料。目前,鹤壁市的秸秆还田和秸秆利用程度还很低,大量的玉米秸秆被农民作为废弃物就地点烧,既造成了空气污染,也浪费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为此,市政府每年都要成立专门的秸秆禁烧机构,组织投入大量的人力,投入大量的资金,阻止农民焚烧秸秆。这样以禁为主的手段措施,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容易造成与农民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

2.3名优土特产资源

2.3.1淇县无核枣淇县无核枣(也叫软核蜜枣)历史悠久,相传为周朝贡品,是全国独有的名优特产品。该枣果肉厚、汁多、甘甜、含糖高达58.49%,乃枣中上等佳品,而且座果多、病虫害少、无僵裂现象。2008年,经河南省科委、省林业厅、河南农科院和山西等地果科所57位专家教授鉴定,一致认为无核枣可作为河南省一个新的优良品种推广发展,建立基地。该枣树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很适合鹤壁市西部山丘荒地种植,通过繁育栽植或酸枣树嫁接,可大规模发展。

2.3.2小河白菜浚县小河混汤白菜分布于小河乡的两个自然村。其产品以熟食混汤、纤维素少而出名,市场销售快,价格高。如对产区的土壤、水质、环境以及产品的营养成份进行化验、研究,破解其机理,并加以应用,则可扩大生产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白菜产业”。

2.3.3缠丝鸭蛋和淇河鲫鱼淇河许沟段由于受温泉水质的影响,生产的缠丝鸭蛋和淇河鲫鱼品质均优于其他地区的产品。但由于产区受水域面积影响,产量较小。

3资源利用方向

资源的合理利用应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适用性,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终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3.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1)西部山地坡度大,土层薄,石砾裸露多,水土流失严重,应封山育林,严禁放牧,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种植核桃、柿子和淇县无核枣等耐旱干果树种以及耐旱高产优质牧草等。

(2)中部平原区土壤肥力高,地下水源丰富,可充分利用鹤壁市的畜禽粪便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从而形成蔬菜出口和蔬菜加工基地。

(3)东部沙区土壤通水透气性强,昼夜温差大,种植模式以大枣间作花生、红薯为主,也可发展适量的西瓜、大葱等经济作物。

3.2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利用淇河水和优质有机肥资源,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3.2.1实施目标采用安全、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建立30万hm2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包括建立肥料咨询服务中心、蔬菜产品指标监控中心等,每年可利用有机肥10亿kg左右,生产无公害蔬菜50亿kg以上。

3.2.2项目意义有效利用鹤壁市天然淇河水资源和丰富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和效益,建成全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年产值实现100亿元。

3.2.3实施措施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金融部门在贷款方面予以倾斜;对现有的蔬菜日光温室进行技术改造,克服原来日光温室存在的增热、保温、贮热、调热差的缺陷;制定技术规范,严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程序;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资金、技术进入鹤壁市蔬菜生产市场;成立专门组织,对蔬菜生产基地进行管理和服务。

3.3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措施之一。鹤壁市的小麦、玉米单产连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已经成为河南省重要的优质粮食主产区,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3.3.1争取纳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范畴鹤壁市浚县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县,淇县东部也属于粮食主产区。因此,我们抓住了国家于2004年以来启动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积极申报项目,详细汇报情况,争取把浚县、淇县纳入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县。

3.3.2大力推广优质小麦、优质玉米品种近几年来,鹤壁市优质麦、优质玉米从试种到推广,发展速度迅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宣传引导等多种形式,普及优质小麦、优质玉米在生产中的应用,把作物良种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3.3开展食品安全生产示范鹤壁市承担的食品安全生产示范项目对今后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内,要经过研究、试验、示范,总结、探索一套质量认定标准和监测体系,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标准,从而在鹤壁市农业生产中推广,把鹤壁市建设成食品安全生产示范市。

3.3.4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一是要结合农田林网、农林(农果)间作和村镇林建设,建成乔灌草结合、防护效益突出、经济效益优良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二是坚持以节水灌溉为主,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形成标准化的节水灌溉示范区;三是加快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

3.4挖掘乡土资源,打造鹤壁农产品品牌

淇县无核枣,太行山柿子、核桃、花椒,东齐香椿,小河白菜等这些传统名牌乡土产品,是鹤壁市农产品生产中的瑰宝。只有大力发展这些具有鹤壁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才能增加鹤壁市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才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4.1迅速扩大资源数量资源开发以资源数量为基础,资源数量是资源开发至为关键的限制因素。目前,鹤壁市的无核枣、柿子、核桃、花椒、香椿以及小河白菜等产品在市场上非常走俏,但由于资源数量少,形不成规模优势,打不进外部市场。以无核枣为例,目前全市无核枣栽培面积不足1万hm2,而真正进入盛果期的只有4000hm2左右,产量大约5万kg,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以至于市场上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优的产品。

3.4.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当前,鹤壁市的乡土名优产品仍然存留一定数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柿子、核桃为例,由于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和人为破坏,现在存留的数量较少,而且多为散生,树龄长,常年无人管理,造成树体营养不良、病虫害严重,结果能力急剧下降。因此,要采取果断措施,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管理,尤其是要增加科技投入,通过土肥水管理和整枝修剪管理,使其健康生长,重新焕发青春,大幅度提高产量。

3.4.3引入新的技术模式一是品种选优和品种更新,例如在无核枣方面开展品种选优,在发展柿子、核桃方面选择薄皮核桃、甜柿系列等;二是种植方式的更新,如柿子、核桃、大枣的密植、早产、丰产栽培模式,改过去的柿子核桃十多年才结果为现在的三五年进入产果期;三是栽培模式的更新,如对东齐香椿可以发展部分保护地栽培模式,做到淡旺季合理调控;四是间作模式更新,主要是推广乔木(如核桃、柿子)、灌木(如花椒、玫瑰)和草本植物(冬凌草、药材)等立体间作模式。

3.4.4大力发展贮运加工产业通过分级、包装,贮藏、运输,初加工、深加工,可以有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销售量,提高产品生产后劲。当前,在达到资源最大化之前,我们就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在农产品贮运、加工方面的投入,并且通过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和联姻,形成鹤壁市的优势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