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2:26:28

地层学范文篇1

关键词:构造地层学二叠系延边吉林

构造地层学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兴末艾,是当前地学前沿之一。国际上,构造地层学主要研究构造地层单元(unit)和序列(Seqence)及其大地构造意义。Tectonostratigraphy作为专门术语,首见于1978年印度东北那加(Naga)山系蛇绿岩带的研究中(Srivastavaetal.,1978)。但实际研究始于60年代,包括许靖华教授的一系列研究。70年代晚期至80年代晚期,随着地体研究而加强,但非地体的研究也是大量的。其研究区域遍及世界各主要造山带,同时也包括变质岩区、裂谷、盆地以及对某个蛇绿岩带、杂岩、地层组等的专门研究。86年至今,有关文献己超过百篇,相关的研究文献更多。研究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划分构造地层单元,研究单元内部岩石、岩组、结构及单元间的构造关系,分析构造的变形、变位(Steltenpohl,1987;Slivaetal.,1994);结合大地构造总结构造一地层事件演化(Surlyk,1991),论述放射虫古生物学在构造地层学中的意义(Bogdanovetal.,1991),探讨构造地层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Harrisetal.,1994),构造地层学与金成矿作用(Bardouxetal.,1994),大陆边缘裂谷与地壳减薄作用的构造地层学模式(Spadinietal.,1995),以及造山带、海沟、地体某个专门单元的构造地层学研究等等。大致可以分为以地层学、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相结合研究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和序列的“狭义”构造地层学和与大地构造相结合,辅以古生物、沉积、同位素年代、古地磁等多学科,研究大的地层序列、构造及构造一地层事件演化史的“广义”构造地层学。其中,对造山带的研究颇类似于近年来国内兴起的非史密斯地层学、造山带综合地层学、造山带区域地层学等(殷鸿福等,1997;张克信等,1997;龚一鸣等,1996;冯庆来,1993,1997,1999;王乃文等,1994,1995;郭宪璞等,1996;罗建宁,1994;杜远生,1995,1997;刘本培等,1996;姚华舟等,1994;方宗杰,1998;吴根耀,1998等)。

总体上,国内外对构造地层学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总结的阶段,还不成熟,与国际上相比,目前国内研究范围主要是造山带、变质岩区,且重点在层序重建和原始沉积环境的依复,大多数研究基本上属地层学的范畴。然而,无可否认,在研究构造活动区带及受构造运动影响的地层中,沿用正常地层的方法已不完全适用,必须辅以或主要采用构造地层学的方法,才能正确恢复和建立地层层序,同时构造地层学己日益成为造山带和构造活动区带研究的基础之一,因此,发展和完善构造地层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为地质行业科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HY979824)成果之一

一、延边地区二叠系构造地层学研究

延边造山带是兴凯地块与龙岗一狼林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二叠系是主要沉积地层。长期以来,因沿用正常地层方法而未能正确建立地层层序。自张允平等认为“山秀岭组”可能是外来岩块(1994),邵济安、唐克东等识别了6种活动大陆边缘沉积(1995),已开始认识到延边地区二叠系必须用构造地层学方法才可能正确建立地层层序。

延边造山带主要限定于古洞河及汪清一密江断裂之间,其中的二叠系被花岗岩侵入后成残留块状分布于开山屯区、汪清一图门区和安图等地,大多数建组剖面在开山屯区,仅庙岭组建组于汪清。汪清一密江断裂以东的密江一珲春区是兴凯地块边缘区,因此和造山带区是二个独立的构造地层小区。恢复当时构造沉积环境,造山带二叠系是弧前盆地沉积,兴凯地块边缘区是山弧带和弧后盆地沉积。

1、开山屯区

开山屯区己识别出12个以上的鳞片状冲断岩片,岩片间为出露很宽的糜棱岩带,各组间大多以此相隔或成不正合接触。全区,特别是南部广泛发育有基性、超基性、硅质岩和灰岩等外来岩块,包含于黑色粉砂岩中。地层成挤压带状和透镜状。北部构造线方向为SWW一NEE,南部近SN,形成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的推覆。

1.大拉子盆地不正合边界;2.花岗岩;3.糜棱岩断层带;4.地层界线;5.基性、超基性岩块;

6.石灰岩块;7.高地;8.采树沟组(P12-1);9.大蒜沟组(P12-2);10.香仁坪组(P12-3);11.开山

屯组(P21-1);12.柯岛组(P21-2)

物质主要来自俯冲带的消减杂岩弧,形成以洋壳、海山碎块、碎屑为主的浊积岩和滑塌沉积混杂岩,以大蒜沟组、香仁坪组和柯岛组为代表,亦接受大陆边缘以花岗质为代表的沉积,以开山屯组和大蒜沟组底部和中部二层花岗质杂砂砾岩为代表,此外还有半深海硅泥质沉积,以采树沟组为代表。在西南部草坪一带还有几十平方公里的构造混杂体。经历了半深海一非海相一半深海的沉积过程,其间又经历了由深变浅的多次旋回。其沉积类似于印尼苏门答腊岛南缘尼亚斯巽他弧的消减杂岩附近弧前盆地沉积模式(迈尔,1991)。包括本区在内的延边地区化石稀少,灰岩岩块和砾石中的动物大化石较多来源于消减杂岩中的海山;基质粉砂岩中的化石较少,也是再沉积的产物,因此岩块和砾石中的化石可以老于、相同于和新于基质中的化石时代。其中的蜒、腕足、珊瑚和少量的瓣鳃类等,最老时代为中石炭世,最新时代为茅口期。各组动物化石的相似性和混杂性已无法用于对比地层和恢复层序,但总体沉积时期可确定为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运用构造-沉积环境分析、非构造地层的覆盖和标志层对比后恢复的地层层序自下而上是:

采树沟组(P12-1)一杂色、灰色硅泥质建造

为本文新创建,分布于中西部岩片中和南部咸万洞口,在龙井南胜地一带也有分布。以糜棱岩断层带与其它组接触。岩性为杂色、灰色硅质岩和硅泥质岩,在胜地附近见硅质岩与碳酸岩组成条带状互层。迄今未分析出化石。建组剖面位于采树沟西、板田沟东山638高地一511高地。

香仁坪组灰、灰绿色砂质板岩

大蒜沟组(P12-2)一沉积混杂岩建造和造山前磨拉石建造

孙恒元所建的大蒜沟组剖面,被视为倒转层序,由于“山秀岭组”被否定而应是正常层序。经测制咸万洞西山654高地剖面和东山941高地一733高地剖面,再复查山秀岭大粱剖面,该组由花岗质杂砂砾岩一黑色粉砂岩一花岗质杂砂砾岩一黑色、灰色粉砂岩、砂砾岩组成二个沉积旋回,在黑灰色粉砂岩、砂砾岩中散布有较多的基性、超基性、硅质岩和石灰岩块(包括“山秀岭组”岩块),大可几平方公里,小至砾石级。原建组剖面仅相当上旋回的一部分。该组以有较大灰岩块体、透镜体,基质粉砂岩不显层理、韵律为特征,可在造山带区对比。

香仁坪组(P12-3)一杂色浊积岩建造和泥质岩建造

此组相当于前人所建上柯岛组、滩前组,为1962年杨启伦命名。建组于开山屯一香仁坪剖面,而非滩前村,“滩前组”一名不符合建组地点应与建组名称一致或附近的要求,同时据命名优先原则,应恢复香仁坪组一名。建组剖面上,此组与柯岛组(原下柯岛组)之间为糜棱岩断层带,不是覆盖关系。在岩性上,该组的含碳酸岩铁锰结核的杂色粉砂泥质板岩与粒序层理组成的粗碎屑浊积岩成间层,可以香仁坪北和西江边及寺洞沟公路剖面为代表。该组以灰绿、灰紫、灰黑等杂色,含碳酸岩、铁锰结核及浊积岩粒序层理等特征可在延边地区对比。

开山屯组(P21-1)一造山前磨拉石建造

与原建组含义一致。以具有磨园度好的花岗质砾石的杂砾岩、杂砂砾岩为特征。虽然与大蒜沟组中的花岗质砂砾岩层很相似,但该组以零星团块状分别覆盖于香仁坪组、大蒜沟组之上,分布于寺洞沟东山、大西山、山秀岭、四树坪、石门一带。大蒜沟组中的相似花岗质杂砂砾岩层成带状线形分布,可以与此组区别。

柯岛组(P21-2)一黑色浊积岩建造

建组剖面位于柯岛一山谷旗和寺洞沟旧水库,分别相当于原下柯岛组、山谷旗组和寺洞沟组,也分别代表该组的下段和上段。原柯岛组或柯岛群包含了现划分的柯岛组和香仁坪组,因此柯岛群一名应废除,而将柯岛组的含义限于以柯岛剖面为代表的粒序层理发育的粗碎屑浊积岩和以寺洞沟旧水库剖面为代表的细粒浊积岩。据命名优先原则而不用山谷旗组。而上下段在区域上不易划分,同时分别代表同一沉积体系的远源和近源浊积岩,因此不再划分出寺洞沟组。该组分别覆盖于香仁坪组、开山屯组、大蒜沟组之上,在建组剖面与香仁坪组为糜棱岩断层带相隔。以黑色、局部为暗紫色的粒序韵律层理发育的粗、细碎屑浊积岩为特征,可在延边地区对比。

2.汪清一图门区

汪清一图门区的冲断岩片构造不甚发育,粗碎屑沉积层也较少,未发现采树沟组。但是庙岭组中的石灰岩、基性、超基性岩块较多,包含于黑色粉砂岩中,所谓的“山秀岭组”灰岩与庙岭二叠纪灰岩联为一体,形成了巨大的岩块。表现了与大蒜沟组相似的沉积特点。前人将庙岭组分别与大蒜沟组、“下柯岛组”和“上柯岛组”对比,形成了不同的地层划分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是沉积特征和化石的对比,而是区域构造分析。

汪清庙岭地区从天桥岭一庙岭一大兴沟为一背斜构造,轴部正是在庙岭,两翼分别向北西和南东倾斜。轴部核心的庙岭组的代表剖面是庙岭采石场一533高地一593高地,背斜北翼可以天桥岭西的口山村一桃源村一铜矿公路剖面代表,在桃源村附近可见香仁坪组与柯岛组之间有十几米厚的磨园度好的花岗质杂砂砾岩,似为开山屯组沉积,同时可见柯岛组的黑色浊积岩。南翼可以庙岭一大兴沟公路剖面为代表,柯岛组的浊积岩特征亦很明显。上述背斜的地层层序是庙岭组一香仁坪组一柯岛组,即二黑(庙岭组、柯岛组)夹一红(香仁坪组)。因此庙岭组是最下部层位,应与大蒜沟组对比。

汪清西大坡一图门地区,地层走向近南北,为一相对独立的地层区域,由于汪清一密江断裂带穿越该区,是造山带与兴凯地块拼接部位。其重要地层问题之一是西大坡石灰岩块的认定,经查明,西大坡采石场的石灰岩有较多的黑色粉砂岩贯入体,表现了与山秀岭灰岩块相似的构造沉积特点,应隶属于庙岭组中的外来岩块。其二是满河组火山岩系的定位,由于该火山岩系为灰绿、灰紫、灰黑色的杂色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与东邻的侏罗系火山岩系相似,且上、下地层不清,因此在未采到可靠化石之前暂不作定论。这一情况与密江乡南铁路路堑剖面的情况类似。在密江乡西北铁路路堑剖面发育一套含碳酸盐铁锰结核的杂色粉砂泥质板岩,可确定为香仁坪组,被众多的花岗岩脉、岩墙和后期的基性、火山岩脉穿插,代表了山弧边缘拼合带的构造岩浆侵入。目前,该区能够确认的为庙岭组和香仁坪组。

3、密江-珲春区

密江珲春区为兴凯地块基底所控制的山弧和弧后盆地沉积区,构造破坏不明显,向东成单斜排列,主要有解放村组和关门咀子组。解放村组为粉砂、细砂质板岩,除产少量植物化石外,在太平沟灰岩中见长达成20cm的海百合茎,代表了静水沉积,因此是海陆交互相;在十里坪乡也发现了黑色粉砂岩与白色石英岩互层,后者代表了成熟度高的海滨沉积;此外,该组也有局部的细浊积岩,说明当时处于大陆边缘及边缘斜坡。在马滴达盆地见有浊积岩,应为弧后盆地沉积,可与解放村组对比。关门咀子组以安山岩为主,代表了山弧火山岩系。密江-珲春区总体表现为关门咀子火山岩居中,两侧为细碎屑沉积,据此有人将其视为背斜倒转层序,但在解放村组与关门咀子组之间有灰岩夹层(太平沟灰岩)沿走向断续分布,而东侧则无此现象,因此两侧是不对称的,不能视为背斜、向斜的倒转。将关门咀子组等同于满河组并置于解放村组之下(李东津,1997),是不合适的。

二、总结

综上所述,运用区域构造分析和造山带沉积学研究,延边造山带的二叠系地层主要由硅质岩一沉积混杂岩一浊积岩一造山前磨拉石一浊积岩组成,但基本发育的是沉积混杂岩和浊积岩(包括泥质岩)。开山屯区冲断岩片构造发育,岩层走向有近东西,也有近南北,沉积类型多,地层组合全,表现了弧前盆地靠近消减杂岩弧一侧的沉积特征。汪清一图门区,构造相对简单,主要是褶皱和断裂,不同区域岩层走向分别为近东西和近南北,但岩片构造不发育,沉积类型和地层组合不完全,表现了当时靠近大陆边缘的盆地中心区域沉积。密江一珲春区则是大陆边缘区,主要为滨海沉积和火山岩系,弧后盆地规模小。上述特点反映了小型地块造山的增生弧一陆“软碰撞”特点。

参考文献

孙恒元,1988;吉林延边地区二叠系研究的进展,地层学杂志,12,(3),p.202—209.

迈尔,(孙抠等译),1991;沉积盆地分析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p.388—407。

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二分队,1964;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大拉子幅,北京:地质出版社。

吉林省地质矿产局,U88;吉林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p.137—139,156—166,174。

吉林省地层表编辑组,1975;吉林省地层表。

李东律等,1997;·吉林省岩石地层,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p.24—28,156—163。

张允平,张炯飞,1994;延边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研究新认识,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集刊,3,p.80.

邵济安,唐克东等,1995;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北京:地震出版社,p.64—70。

Bardoux,M.etal.,1994:TectonostratigraphyandgoldmineralizationofCadillactectoniczoneatMcWattersMine,in:Rouyn-NorandaDistrictgolddepositsgitology;recentstudies,pp.1-31.

Bogdaov,N.A.eta1.,1991:SignificanceofradiolariansintectonostratigraphyofnortheasternUSSR.,in:PaleontologicalandstratigraphicinvestigationofthePhonerozoicintheFarEast;resultsofradio1ariananalysisformapping,pp.20-29.

Harris,W.B.etal.,1994:Paleogenetectonostratigraphyandglobalsealevelchange,NorthCaro1inacoastalplain,in:Geo1ogicalSocietyofAmerica,26;7,pp.151.

Sliva,R.etaI.,1994:TectonostratigrphyofthecetralnorthD''''Agui1arB1ock,southeasternQuees1and.in:DeformationprocessesintheEarth;frommicrocrackstomountainbelts;fieldconference.Abstracts-Geo.Soc.ofAustralia,36;pp.148—149.

Spadini,G.eta1.,1995;TectonostratigraphicmodellingoftheSardinianmarginoftheTyrrhenianSea.Tectonophysics,252(1-4);pp.269—284.

Srivastava,S.N.Reta1.,1978:Tectonostradtigraphyoftheophio1itebeltoftheNagaHills,northeasternIndia,HimalayaGeology,8,Part;pp.550-559.

地层学范文篇2

延边造山带是兴凯地块与龙岗一狼林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二叠系是主要沉积地层。长期以来,因沿用正常地层方法而未能正确建立地层层序。自张允平等认为“山秀岭组”可能是外来岩块(1994),邵济安、唐克东等识别了6种活动大陆边缘沉积(1995),已开始认识到延边地区二叠系必须用构造地层学方法才可能正确建立地层层序。

延边造山带主要限定于古洞河及汪清一密江断裂之间,其中的二叠系被花岗岩侵入后成残留块状分布于开山屯区、汪清一图门区和安图等地,大多数建组剖面在开山屯区,仅庙岭组建组于汪清。汪清一密江断裂以东的密江一珲春区是兴凯地块边缘区,因此和造山带区是二个独立的构造地层小区。恢复当时构造沉积环境,造山带二叠系是弧前盆地沉积,兴凯地块边缘区是山弧带和弧后盆地沉积。

1、开山屯区

开山屯区己识别出12个以上的鳞片状冲断岩片,岩片间为出露很宽的糜棱岩带,各组间大多以此相隔或成不正合接触。全区,特别是南部广泛发育有基性、超基性、硅质岩和灰岩等外来岩块,包含于黑色粉砂岩中。地层成挤压带状和透镜状。北部构造线方向为SWW一NEE,南部近SN,形成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的推覆。

1.大拉子盆地不正合边界;2.花岗岩;3.糜棱岩断层带;4.地层界线;5.基性、超基性岩块;

6.石灰岩块;7.高地;8.采树沟组(P12-1);9.大蒜沟组(P12-2);10.香仁坪组(P12-3);11.开山

屯组(P21-1);12.柯岛组(P21-2)

物质主要来自俯冲带的消减杂岩弧,形成以洋壳、海山碎块、碎屑为主的浊积岩和滑塌沉积混杂岩,以大蒜沟组、香仁坪组和柯岛组为代表,亦接受大陆边缘以花岗质为代表的沉积,以开山屯组和大蒜沟组底部和中部二层花岗质杂砂砾岩为代表,此外还有半深海硅泥质沉积,以采树沟组为代表。在西南部草坪一带还有几十平方公里的构造混杂体。经历了半深海一非海相一半深海的沉积过程,其间又经历了由深变浅的多次旋回。其沉积类似于印尼苏门答腊岛南缘尼亚斯巽他弧的消减杂岩附近弧前盆地沉积模式(迈尔,1991)。包括本区在内的延边地区化石稀少,灰岩岩块和砾石中的动物大化石较多来源于消减杂岩中的海山;基质粉砂岩中的化石较少,也是再沉积的产物,因此岩块和砾石中的化石可以老于、相同于和新于基质中的化石时代。其中的蜒、腕足、珊瑚和少量的瓣鳃类等,最老时代为中石炭世,最新时代为茅口期。各组动物化石的相似性和混杂性已无法用于对比地层和恢复层序,但总体沉积时期可确定为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运用构造-沉积环境分析、非构造地层的覆盖和标志层对比后恢复的地层层序自下而上是:

采树沟组(P12-1)一杂色、灰色硅泥质建造

为本文新创建,分布于中西部岩片中和南部咸万洞口,在龙井南胜地一带也有分布。以糜棱岩断层带与其它组接触。岩性为杂色、灰色硅质岩和硅泥质岩,在胜地附近见硅质岩与碳酸岩组成条带状互层。迄今未分析出化石。建组剖面位于采树沟西、板田沟东山638高地一511高地。

香仁坪组灰、灰绿色砂质板岩

大蒜沟组(P12-2)一沉积混杂岩建造和造山前磨拉石建造

孙恒元所建的大蒜沟组剖面,被视为倒转层序,由于“山秀岭组”被否定而应是正常层序。经测制咸万洞西山654高地剖面和东山941高地一733高地剖面,再复查山秀岭大粱剖面,该组由花岗质杂砂砾岩一黑色粉砂岩一花岗质杂砂砾岩一黑色、灰色粉砂岩、砂砾岩组成二个沉积旋回,在黑灰色粉砂岩、砂砾岩中散布有较多的基性、超基性、硅质岩和石灰岩块(包括“山秀岭组”岩块),大可几平方公里,小至砾石级。原建组剖面仅相当上旋回的一部分。该组以有较大灰岩块体、透镜体,基质粉砂岩不显层理、韵律为特征,可在造山带区对比。

香仁坪组(P12-3)一杂色浊积岩建造和泥质岩建造

此组相当于前人所建上柯岛组、滩前组,为1962年杨启伦命名。建组于开山屯一香仁坪剖面,而非滩前村,“滩前组”一名不符合建组地点应与建组名称一致或附近的要求,同时据命名优先原则,应恢复香仁坪组一名。建组剖面上,此组与柯岛组(原下柯岛组)之间为糜棱岩断层带,不是覆盖关系。在岩性上,该组的含碳酸岩铁锰结核的杂色粉砂泥质板岩与粒序层理组成的粗碎屑浊积岩成间层,可以香仁坪北和西江边及寺洞沟公路剖面为代表。该组以灰绿、灰紫、灰黑等杂色,含碳酸岩、铁锰结核及浊积岩粒序层理等特征可在延边地区对比。

开山屯组(P21-1)一造山前磨拉石建造

与原建组含义一致。以具有磨园度好的花岗质砾石的杂砾岩、杂砂砾岩为特征。虽然与大蒜沟组中的花岗质砂砾岩层很相似,但该组以零星团块状分别覆盖于香仁坪组、大蒜沟组之上,分布于寺洞沟东山、大西山、山秀岭、四树坪、石门一带。大蒜沟组中的相似花岗质杂砂砾岩层成带状线形分布,可以与此组区别。

柯岛组(P21-2)一黑色浊积岩建造

建组剖面位于柯岛一山谷旗和寺洞沟旧水库,分别相当于原下柯岛组、山谷旗组和寺洞沟组,也分别代表该组的下段和上段。原柯岛组或柯岛群包含了现划分的柯岛组和香仁坪组,因此柯岛群一名应废除,而将柯岛组的含义限于以柯岛剖面为代表的粒序层理发育的粗碎屑浊积岩和以寺洞沟旧水库剖面为代表的细粒浊积岩。据命名优先原则而不用山谷旗组。而上下段在区域上不易划分,同时分别代表同一沉积体系的远源和近源浊积岩,因此不再划分出寺洞沟组。该组分别覆盖于香仁坪组、开山屯组、大蒜沟组之上,在建组剖面与香仁坪组为糜棱岩断层带相隔。以黑色、局部为暗紫色的粒序韵律层理发育的粗、细碎屑浊积岩为特征,可在延边地区对比。

2.汪清一图门区

汪清一图门区的冲断岩片构造不甚发育,粗碎屑沉积层也较少,未发现采树沟组。但是庙岭组中的石灰岩、基性、超基性岩块较多,包含于黑色粉砂岩中,所谓的“山秀岭组”灰岩与庙岭二叠纪灰岩联为一体,形成了巨大的岩块。表现了与大蒜沟组相似的沉积特点。前人将庙岭组分别与大蒜沟组、“下柯岛组”和“上柯岛组”对比,形成了不同的地层划分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是沉积特征和化石的对比,而是区域构造分析。

汪清庙岭地区从天桥岭一庙岭一大兴沟为一背斜构造,轴部正是在庙岭,两翼分别向北西和南东倾斜。轴部核心的庙岭组的代表剖面是庙岭采石场一533高地一593高地,背斜北翼可以天桥岭西的口山村一桃源村一铜矿公路剖面代表,在桃源村附近可见香仁坪组与柯岛组之间有十几米厚的磨园度好的花岗质杂砂砾岩,似为开山屯组沉积,同时可见柯岛组的黑色浊积岩。南翼可以庙岭一大兴沟公路剖面为代表,柯岛组的浊积岩特征亦很明显。上述背斜的地层层序是庙岭组一香仁坪组一柯岛组,即二黑(庙岭组、柯岛组)夹一红(香仁坪组)。因此庙岭组是最下部层位,应与大蒜沟组对比。

汪清西大坡一图门地区,地层走向近南北,为一相对独立的地层区域,由于汪清一密江断裂带穿越该区,是造山带与兴凯地块拼接部位。其重要地层问题之一是西大坡石灰岩块的认定,经查明,西大坡采石场的石灰岩有较多的黑色粉砂岩贯入体,表现了与山秀岭灰岩块相似的构造沉积特点,应隶属于庙岭组中的外来岩块。其二是满河组火山岩系的定位,由于该火山岩系为灰绿、灰紫、灰黑色的杂色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与东邻的侏罗系火山岩系相似,且上、下地层不清,因此在未采到可靠化石之前暂不作定论。这一情况与密江乡南铁路路堑剖面的情况类似。在密江乡西北铁路路堑剖面发育一套含碳酸盐铁锰结核的杂色粉砂泥质板岩,可确定为香仁坪组,被众多的花岗岩脉、岩墙和后期的基性、火山岩脉穿插,代表了山弧边缘拼合带的构造岩浆侵入。目前,该区能够确认的为庙岭组和香仁坪组。

3、密江-珲春区

密江珲春区为兴凯地块基底所控制的山弧和弧后盆地沉积区,构造破坏不明显,向东成单斜排列,主要有解放村组和关门咀子组。解放村组为粉砂、细砂质板岩,除产少量植物化石外,在太平沟灰岩中见长达成20cm的海百合茎,代表了静水沉积,因此是海陆交互相;在十里坪乡也发现了黑色粉砂岩与白色石英岩互层,后者代表了成熟度高的海滨沉积;此外,该组也有局部的细浊积岩,说明当时处于大陆边缘及边缘斜坡。在马滴达盆地见有浊积岩,应为弧后盆地沉积,可与解放村组对比。关门咀子组以安山岩为主,代表了山弧火山岩系。密江-珲春区总体表现为关门咀子火山岩居中,两侧为细碎屑沉积,据此有人将其视为背斜倒转层序,但在解放村组与关门咀子组之间有灰岩夹层(太平沟灰岩)沿走向断续分布,而东侧则无此现象,因此两侧是不对称的,不能视为背斜、向斜的倒转。将关门咀子组等同于满河组并置于解放村组之下(李东津,1997),是不合适的。

二、总结

综上所述,运用区域构造分析和造山带沉积学研究,延边造山带的二叠系地层主要由硅质岩一沉积混杂岩一浊积岩一造山前磨拉石一浊积岩组成,但基本发育的是沉积混杂岩和浊积岩(包括泥质岩)。开山屯区冲断岩片构造发育,岩层走向有近东西,也有近南北,沉积类型多,地层组合全,表现了弧前盆地靠近消减杂岩弧一侧的沉积特征。汪清一图门区,构造相对简单,主要是褶皱和断裂,不同区域岩层走向分别为近东西和近南北,但岩片构造不发育,沉积类型和地层组合不完全,表现了当时靠近大陆边缘的盆地中心区域沉积。密江一珲春区则是大陆边缘区,主要为滨海沉积和火山岩系,弧后盆地规模小。上述特点反映了小型地块造山的增生弧一陆“软碰撞”特点。

参考文献

孙恒元,1988;吉林延边地区二叠系研究的进展,地层学杂志,12,(3),p.202—209.

迈尔,(孙抠等译),1991;沉积盆地分析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p.388—407。

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二分队,1964;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大拉子幅,北京:地质出版社。

吉林省地质矿产局,U88;吉林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p.137—139,156—166,174。

吉林省地层表编辑组,1975;吉林省地层表。

李东律等,1997;·吉林省岩石地层,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p.24—28,156—163。

张允平,张炯飞,1994;延边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研究新认识,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集刊,3,p.80.

邵济安,唐克东等,1995;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北京:地震出版社,p.64—70。

Bardoux,M.etal.,1994:TectonostratigraphyandgoldmineralizationofCadillactectonic

zoneatMcWattersMine,in:Rouyn-NorandaDistrictgolddepositsgitology;recentstudies,pp.1-31.

Bogdaov,N.A.eta1.,1991:Significanceofradiolariansintectonostratigraphyofnortheastern

USSR.,in:PaleontologicalandstratigraphicinvestigationofthePhonerozoicintheFarEast;

resultsofradio1ariananalysisformapping,pp.20-29.

Harris,W.B.etal.,1994:Paleogenetectonostratigraphyandglobalsealevelchange,NorthCaro1inacoastalplain,in:Geo1ogicalSocietyofAmerica,26;7,pp.151.

Sliva,R.etaI.,1994:TectonostratigrphyofthecetralnorthD''''Agui1arB1ock,southeasternQuees1and.in:DeformationprocessesintheEarth;frommicrocracksto

mountainbelts;fieldconference.Abstracts-Geo.Soc.ofAustralia,36;pp.148—149.

Spadini,G.eta1.,1995;TectonostratigraphicmodellingoftheSardinianmarginoftheTyrrhenianSea.Tectonophysics,252(1-4);pp.269—284.

Srivastava,S.N.Reta1.,1978:Tectonostradtigraphyoftheophio1itebeltoftheNagaHills,northeasternIndia,HimalayaGeology,8,Part;pp.550-559.

地层学范文篇3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3张;

(4)、1:10000地形地质图1张;

(5)、1:10000构造纲要图1张;

地层学范文篇4

关键词:江西;多金属;矿产;地质勘查;成矿指标

江西多金属矿区主要位于江西的西部,多金属矿区成带分布,具有集中出现的特征。大部分矿体在平面上呈椭圆状、透镜状,矿体的规模都不大相同,地表处露出的面积也大不一样,小者仅数平方米,大者可达几十平方千米。很多学者对多金属矿的地质特征、岩石矿床成因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本文主要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对江西多金属矿区矿产地质的勘查特征以及成矿指标进行研究。

1江西多金属矿区矿产地质勘查特征

具体来讲,江西是多金属矿区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江西的西部,大地构造比较混杂,该地带具构造迁移和多旋回造山的特点。出露的地层显示了良好的地球化学成矿环境。多金属矿床的矿化带宽1200m,最大宽度可以达到2000m,呈东西向分布。大部分的多金属矿区多是铅、锌矿,其中还会带有金。银等有色金属,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必须的原料。因此,国家的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足够的矿产资源,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江西多金属矿区部分地段具有分枝复合、透镜状等现象。多金属矿区在矿带内断续出露,可分为三个矿段,圈出20条矿体,金属平均品位为0.055x12。多金属矿区矿产地质勘查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矿区构造江西多金属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吉安的中段。矿区构造是紧闭复式背斜,其轴部主要是由黑色页岩组成,其翼部地层中小褶皱、次级褶皱发育比较好,在不少矿区内,均可观测到小褶皱,其主要是由于变质地层构成的,表明该区域的变质作用与褶皱变形是同步完成的,而且很多小褶皱本身就是由面理构成的。断裂构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切层断裂,其特点是比较短小,并右行滑移;另一种是逆冲断裂,其特点是平行褶皱轴向,延伸长,发育较强。另外,在多金属矿区内一般会发育比较强烈的变形构造。在多金属矿区的含矿层中,具有脆性剪切带,其中发育面理、拉伸线理、石香肠,该处的多金属矿体亦遭受强烈变形。

(2)矿区地层在多金属矿区范围内具有出露的岩石,主要的岩石是沉积岩,一般的也会有少量的岩浆岩。关于对江西多金属矿区地层学者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震旦一寒武纪形成的;另一种认为其主要是以二叠系为主。江西多金属矿区矿产地层主要分为两层,上层是碳酸盐岩组,下层是碎屑岩组。根据沉积岩的特征,下层碎屑岩组又可细分为4个岩性段。

(3)矿体特征江西多金属矿区非常多,单个多金属矿体一般长450m~900m,平均厚度是3m~12m,其中的金属品位最高可达0.5。多金属矿区在成矿之后,在构造变形的作用下,多金属矿体可能会发生变形或重就位,形成了现在多金属矿区的特点—“似层非层,似脉非脉”,导致其在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较大;多金属矿体的横剖面中主要呈包络面分布,有限延伸。

2江西多金属矿区矿产成矿指标

一般情况下,成矿指标都以岩层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来表示。对江西多金属矿区中的矿层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多金属矿区矿层中铅、锌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构成沉积岩系。再加上早期在矿体周围有规模不大的火山活动,其为多金属矿区的形成带来了较丰富的成矿物质,成矿元素逐渐的丰富,并有直接形成金属矿的可能。晚期在构造变形的作用下,岩层发生了韧性剪切,造成了岩层变形,这导致分散的微量元素发生了再分配,导致微量元素的富集,然后形成矿区。经过研究发现,江西多金属矿区主要位于强变化区内,其中含有使体积增大的外来物质成分,这说明多金属矿区经历了后期构造叠加成矿作用,也就是多金属矿区的构造经历了二次富集成矿。

3结语

本文首先对江西多金属矿区地质勘查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矿区构造;矿区地层;矿体特征。其次对其成矿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分析了江西多金属矿区的成矿过程以及成矿指标。希望本文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占卉,王勇.江西北部大湖塘钨钼多金属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J].低碳世界,2017,46(28):70-71.

地层学范文篇5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建设领域和军事领域都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石油资源的持有量和开采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我国而言,人均石油量较低,属于石油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借助先进的勘探技术和勘探设备,促进我国石油开采规模和开采效率,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石油地质勘探现状

2.1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涌现

我国地质主要呈现三面受挤、多期破坏、相变剧烈、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满足我国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不断研发新方法,实验新技术,总结新经验。至今为止我国已经在地质理论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含油气系统、层序地层学等七大理论,为我们认识裂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为传统的石油生产理论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的促进了石油地质勘探新成果的涌现。

2.2地质勘探研究实用化

在地质勘探研究方面,我国传统做法倾向于对长期性、风险大、基础性工作的研究,而现在却改为以效益为研究目标,加大了对中、短期项目工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一调整提高了地质勘探研究工作的实用性,寻找与油气效益有直接联系的项目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2.3地质勘探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石油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科技成为影响石油勘探的重要因素,石油企业开始重视科技的影响,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提高石油勘探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我国地质勘探技术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和创新,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如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感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层序地层学技术等已在石油勘探开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合作研究趋势加大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的难度不断加大,对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设备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合作研究就成为今后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可实现资源、技术、人力的优化配置,减少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3我国石油地质勘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我国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进步。

3.1石油地质勘探面临的问题

①勘探环境不断复杂化、广域化。勘探区域由传统的陆地勘探和海上勘探,逐渐扩展到深海勘探、沙漠勘探、丛林勘探以及极地勘探,勘探对象更加隐蔽,更加深层化,现有的勘探技术难以满足以上勘探条件。②环境要求更为苛刻。能源勘探和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这是未来石油地质勘探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减少石油勘探开采过程给环境的危害,降低环保费用是各大石油企业面临的难题。③经济效益低。通过先进技术勘探出来的新油田规模小、丰度低,而其勘探技术要求却极为苛刻,这就造成了勘探费用高,而回报率低的尴尬局面。

3.2石油地质勘探发展趋势

①大力发展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地质勘探离不开地球物探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地震技术、三维地震技术应用到地质勘探以后,具有高分辨率的四维监测技术也开始投入到石油地质勘探领域,降低了勘探成本;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而成的成像测井技术,极大的提高地质勘探的效率;三维地震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化技术对于提供勘探效率,降低勘探工总人力和物力的成本投资十分有利;空中遥感技术实现了无人操作,使勘探工作真正达到了无障碍化。因此,未来地质勘探的工作重点仍是研发新型的勘探技术和勘探设备,以实现石油地质勘探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成功率。②增强石油地质勘探中的环保意识。就我国目前而言,各类能源的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问题。石油勘探开采对土壤、水体、空气都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勘探开采中缺乏有效管理,因此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源勘探开发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石油勘探企业应在勘探过程中以社会利益为重,提高环保意识,增强能源开采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清洁开采与降低生产成本之间是一致的,也是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极力解决的关键问题。③注重石油地质勘探的经济效益。石油勘探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对勘探设备和开采设备的技术要求较高。若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则可能出现勘探开采成本大于石油产量收益的局面。现阶段的石油地质勘探,需要以效益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勘探目标进行评价分析,以确定该目标是否具有开采价值,这就是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储层评价。随着石油企业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需求越来越大,储层评价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由此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如随钻储层评价、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前的分析。④重视合作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之间应以利益为结点,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也应不断增加。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以积极学习对方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方法,以降低勘探开采的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石油地质勘探属于大型的工程项目,单个的企业无法完成整个工程项目,而通过合作经营,则可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

4总结

地层学范文篇6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问题;设计方法;低渗透油藏水平井

井网技术开采石油有着很多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目前来看,水平井区的开发就存在着井网和井型的形式单一、水平井的设计没有完善配套的筛选标准、注采井网不完善,因而导致了一些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不理想,以及快速变差等问题。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是以期能够改善水平井区开发效果,提高水平井产能与油田采收率。

1水平井井网井优化的主要内容

1.1水平井位置优化

在研究水平井井网的优化设计问题之前,首先要对水平井的平面位置优化问题有所明确。对于水平井的优化这里只做简单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要从油藏参数、单井控制储量等方面优选水平井平面位置,首先在满足水平井适应性粗选条件后,再依据井区井组具体条件、井网形式、开发状况、优选水平井平面位置。

1.2井网优化的主要内容

在选择低渗透油田井网优化模式的时候,要考虑相关的参数及具体地质等情况。首先要考虑低渗油田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下面的环节。然后是对砂岩规模以及断块破碎的情况进行一个综合的考虑,再根据所开发油田所在井区的相应渗透率以及裂缝发育的程度与走向、单井采油的储量、经济界线值这些诸多因素进行考量。

2水平井井网设计的原则

2.1井网设计原则

水平井井网有很多的设计形式,常见的有水平井井网,垂直井网,水平垂直混合井网,这些井网形式中数水平井网较为复杂些。在进行井网的优化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很多的因素:整体水平井的结构是否与局部井网相结合,油藏的存储层特征是否与井网的设计相适应等,水平井井网的设计原则都是基于要发挥出井网的最大功效。基于水平井井网的设计原则,再依据设计的原理对水平井区域的大小与油层的结构等进行研究。

2.2水平井优选原则

水平井优选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考虑选区,另一个是考虑选层。选区时,若油田比较单一时,水平井需放置在砂体较宽广的地段。选层时,根据水平井组周围垂直井油层钻遇率大小来确定。

3水平井井网形式优化设计研究

3.1井网形式优化研究相关结论

(1)由于水平井平行井网注水,注入水可以均匀线性驱替,波及系数大,采出程度较高。(2)与九点井网相比水平井五点井网采出程度更好。(3)水平井作用面积较大,井间干扰严重,不易采用注采比偏小的井网模式,而平行井网含水上升快,特别在开发后期低效开采期长,水平井五点法井网继承直井五点法井网优点,易调整含水上升慢,因此,延安组整体水平井开发推荐采用五点法井网。

3.2井距优化研究

这里主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井距优化问题。在设定好的储层均质与非均质两种情况之下进行试验分析相关参数,得出的结论:(1)实验表明,井距越大相应的控制储量就越大,虽然井距越大会造成一部分地质储油量的损失,但是相比较而言200m的井距更适合。(2)250井距的优势在于非均质条件下地层短期的开发效果比较好。(3)对于非均质油藏井距250m更佳,此时采出程度降幅加大。(4)200-250m适用于延安组油藏水平井井距。3.3排距优化研究对于排距而言,在非均质油藏条件下应当适当的加大,350m为佳。此时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平衡点,其他排距会随着排距参数增大,累计产油增大,采出程度却降低。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优化设计方法是一个综合因素较多,研究难度较大,过程较复杂的项目。井网的形式不能过于单一,要根据不同的油藏储层情况设计相应的井网模式,开采时将出油量做到最大的同时控制好地质出油量的损失值。

作者:杏毅 李天太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席天德等,延长西部水平井开发油藏参数优化研究,延长油田科研成果,2012.12.

[2]席天德等,西部油田延长组主力油层水平井开发井网优化研究,延长油田科研成果,2012.12.

[3]段景杰等,《延长油田水平井开发效果跟踪评价,延长油田科研成果,2014.06.

[4]薛良清,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方法与前景,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5):8-13.

[5]周丽清,邵德艳等,洪泛面、异旋回、自旋回及油藏范围内的小层对比,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12(6).

[6]裘亦楠,陈子琦,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30-335.

[7]姜汉桥,谷建伟等.时变油藏地质模型下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91-93.

地层学范文篇7

国外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研究发展较快。加拿大阿波罗科技集团公司推出的三维建模与分析软件MicroLYNX,通过对离散点采样、钻探采样和探槽采样等空间数据的处理,产生剖面、块和面等模型,确定矿藏分布和等级变化并计算矿藏储量。加拿大GemcomSoftwareInternationalInc.公司开发的Gemcom软件通过钻孔、点、多边形等数据,利用实用的图形编辑和生成工具,显示钻孔孔位分布,运用不规则三角网建立表面和实体模型,运用多义线圈闭岩层和矿体边界进行储量和品位分析,提供了交互操作功能并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家知识勾画地质模型,实现任意剖面切割任意角度观察和实体与实体或实体与表面的交切与布尔运算等。国外软件主要是瞄准采矿工程,能够较好地满足采矿工程活动中的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地下矿井和露天矿坑设计和规划、矿产资源管理和采矿生产管理等需求。美国Kinetix公司开发的3DStudioMAX,Alias/Wavefront公司开发的Maya和微软公司开发的Softimage等大众化的三维建模软件,在构建工业和建筑模型与动画制作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交互查询的功能较弱,与工程勘测数据库结合并应用于工程地质三维建模方面还有较大距离。

张菊明等对风化带分布、多层地层等地质信息的可视化和断层错断岩层的表达和显示的算法[1,2]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软件的开发准备了数学基础,并借助AutoCAD平台实现了复杂三维地质图形的显示。国内的灵图VRMa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有较强的地形模拟和地表地物的查询功能,但不是真三维的地质建模工具。北京东方泰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TITAN三维建模软件,基于框架建模的思想,利用平行或基本平行的剖面数据,建立起三维空间复杂形状物体的真三维实体模型,但目前只是初步的三维建模与图形处理的引擎,在面向具体专业时,需要添加或扩充专业模块,比如工程地质专业模块等。

纵观国内外几种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现状,它们为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提供了很宝贵的开发经验。但是,对于工程地质专业的地质体建模与可视化分析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工程地质生产与研究的专业功能需要。因此本文将从分析工程地质的三维建模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入手,简单描述作者在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和可视化方面的初步开发研究成果。

2关键技术问题分析2.1离散数据的插值与拟合

工程地质复杂地质体中的各种地质信息,包括地表地形、地下水位、地层界面、断层、节理、风化带分布、侵入体及各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或数据的等值面(线)等,都可以看作是三维空间中的函数,它们的拟合函数要根据实际勘测数据建立,实测数据越丰富,越能够真实描绘出这些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地表地形测量数据、地下水位埋深测量信息等的单值曲面图形生成可归结为双自变量离散数据的插值和拟合,多值曲面如倒转褶皱和空间等值面等,则应采用多参变量插值等其他一些较复杂的方法。空间曲面插值函数有以下构造方法,如与距离成反比的加权方法(Shepard方法),径向基函数插值法(Multiquadric方法)[3],平面弹性理论插值法[1,2]等,它们同样适用于单个连续地层界面、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地球化学勘探数据以及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在地质体空间的分布。

2.2三维数据结构

工程地质体一般是不规则形体,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曲线和曲面总是分别通过很多微小直线段和微小三角面逼近来模拟地层岩性界线和岩层曲面,即岩层界面(和地表曲线、地下水位面等地质层面界线)和岩层曲面都分别是许多微小直线段和微小三角面的集合。地质体三维空间数据结构是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和可视化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具备有效的分层的三维数据结构,能够确保人机交互和查询的实现。

2.3曲面求交

地质体中存在大量各种层面,当出现地层不整合、断层错断岩层、地层尖灭和地下水出露于河谷地表等情形时,就自然会遇到曲面间求交的问题;地质体三维模型的上部边界是地表曲面,通过数学方法拟合出的岩层面或地下水位面不应超出地表曲面,即超出部分不应显示。同样的,当显示多层地层时,下面的每一岩层应以其上一岩层为边界。因此,为了可视化地层界面必须要解决地层面与地表、断层面和其他地层面的求交问题。另一方面,在剖面图成图时,地质界线的绘制是通过显示剖面(平面)与各种地质界面(曲面)求交所得出的交线。因此曲面求交包括地质界面(层面)之间的相交,和地质界面与剖面的相交两类问题。

2.4三维拓扑结构分析

从地质学角度看,拓扑是地质对象间关系的表格,拓扑表存储层位间上覆、下伏和交切(被断层切割后地层的拓扑表达)等的地层学关系及地质空间位置关系。拓扑也可视为允许这些地质关系合理储存的数据结构。例如,考虑多层地层,上一个岩层的底面和与其相邻的下一个岩层的顶面是上下岩层这两个实体的公共部分或共享边界,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就是相邻和同一的关系,在存储数据时只存储上一个岩层的底面或其相邻的下一个岩层的顶面,即相邻岩层的边界曲面可以存为一个地层曲面,大大减少数据存储量。评价地质模型系统的优缺点往往决定于描述地质对象所用的拓扑结构[4]。

2.5可视化技术

工程地质复杂地质体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工程勘测获得的数据,转换为形象直观的便于进行交互分析的地下地质结构空间形态的立体图和剖面图形,其基础是工程数据和测量数据的可视化〔5〕。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从庞大的地质勘测数据中构造出地质工程中对于边破稳定性和地下硐室变形破坏等起关键作用的岩层和结构面,并显示其范围、走向和相互交切关系,帮助工程地质人员对原始数据做出正确解释,继而为工程地质分析具体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3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初步开发与应用3.1研究框图

工程地质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研究框图如图1所示。

基于离散采样数据的插值与拟合的思想,即将离散数据转化为连续曲线曲面,工程地质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过程是,从勘探数据库中提取各种地质信息的坐标位置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通过不同的拟合与插值函数得到地质层面(曲面)和地质实体的三维计算机图形显示,表达地质信息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规律。生成地质岩层面和地质实体后,实现从任意角度观察建立的模型,实现根据指定的剖面走向、倾向和倾角生成垂直剖面。

3.2初步开发与应用3.2.1工程勘测空间数据库管理

在收集整理现场勘测数据后录入金沙江某水电工程勘测空间数据库各分项数据表,这些数据表不仅包括地质信息的位置数据,更重要的是提供属性数据。

以地层岩性数据表为例,要求录入钻孔编号、岩层起始深度、岩层终止深度、层厚、岩性(地层名称)、地层代码(地层年代)、岩层走向、岩层倾向、岩层倾角、接触关系、地质描述等数据。随着工程勘测的进展,能够方便地修改补充和管理勘测数据。图2是工程勘测数据库中钻孔地层系统数据表的管理界面。

3.2.2三维浏览

通过孔口坐标和测量数据等的离散数据的拟合和插值法绘制坝址区的右岸地表曲面网格(图3),进而可在三维图形环境中进行虚拟现实浏览观察(图4)。

3.2.3三维地质立体图

利用工程勘测数据,建立了坝址区右岸三维立体地质图。该坝址区自上而下地层岩性组合为:第四系崩坡堆积物,侏罗系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三叠系上统厚至巨厚层状细至中粒砂岩,三叠系上统薄至中厚层状粉细纱岩、粉砂岩,三叠系上统中厚至厚层状中粗砂岩。通过有限的工程勘测数据得出的立体图,能够较好地满足工程地质的精度。图5表达了该坝址区右岸三维地质图。

3.2.4三维可视化查询

通过图形与工程勘测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的链接,实现可视化查询地层岩性和其他工程地质信息,最终完成向三维地质信息系统的转变。图6是一简单的被断层错断的水平多层地层模型,通过模型的每个地层实体名称与数据表中的岩石名称字段对应链接,能够查询地层的岩性,地质年代,起止深度和地质描述等工程地质人员关心的地质信息。

4结论

(1)运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与交互图形技术建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现场勘探实测和试验数据,建立工程地质体的三维模型,工程地质工作者可随着勘察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细致,对研究(工作)区域随时补充信息来自动显示地质信息在研究(工作)区域内的分布,从而不断提高模型精度,并且利用模型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发现已有勘察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及时修改勘察或研究工作方案,指导下一步勘探或研究工作的实施。

(2)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现场勘探实测或试验数据,达到节约投资减少勘察或研究成本的目的。当现场勘探和试验数据资料不足情况下,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插值与拟合到建立三维模型,可以推断和预测未知区域或研究较少区域的地质信息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分布趋势,从而为减少勘探工作量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依据,达到节约花费,为生产或研究部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目的。

(3)工程地质岩土体是复杂的不规则形体,存在各种地质岩性层面、结构面以及各种空间分布的地质与力学信息,完全表达地质信息的空间分布及岩层和结构面间的位置关系,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张菊明.三维地质模型的设计和显示,中国数学地质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58-167

ZhangJuming.DesignandDisplayof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model,AdvancementofChinesemathematicalgeology.Beijing:PressofGeology,1995,158-167

[2]张菊明孙惠文刘承祚.局部间断拟合函数在地质曲面分析和显示中的应用,中国数学地质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4-23

ZhangJuming,SunHuiwen,LiuChengzuo.Applicationofpartiallydiscontinuousfittingfunctioninanalysisanddisplayofgeologicalcurvesurface,AdvancementofChinesemathematicalgeology.Beijing:PressofGeology,1995,14-23

[3]唐泽圣等.三维数据场的可视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30-135

TangZesheng,etc.Visualizationofthree-dimensionaldatasets.Beijing:PressofTsinghuaUniversity,1999.130-135

[4]孟小红王卫民姚长利等.地质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与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4-8.

MengXiaohong,WangWeimin,YaoChangli,etc.PrincipleofComputer-aideddesignofgeologicalmodelanditsApplication.Beijing:PressofGeology,2001,4-8

地层学范文篇8

关键词: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地质信息

1前言

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都主要表达二维的地表地物的图形和属性信息,要扩展到真三维包含地下地质结构的地质信息系统还有差距。一个大型地质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到详细设计阶段,乃至到工程施工与运行阶段,往往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用三维模型图形图像来表达和解释如此庞大的资料,比光靠数据库和图表图纸等传统手段来得有效的多。建立工程地质体的三维模型,处理岩层界面与结构面组合关系,逼真反映地下主要地质结构全貌,将为工程地质工作者分析研究工程地质现象和发现掌握岩土体结构规律,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国外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研究发展较快。加拿大阿波罗科技集团公司推出的三维建模与分析软件MicroLYNX,通过对离散点采样、钻探采样和探槽采样等空间数据的处理,产生剖面、块和面等模型,确定矿藏分布和等级变化并计算矿藏储量。加拿大GemcomSoftwareInternationalInc.公司开发的Gemcom软件通过钻孔、点、多边形等数据,利用实用的图形编辑和生成工具,显示钻孔孔位分布,运用不规则三角网建立表面和实体模型,运用多义线圈闭岩层和矿体边界进行储量和品位分析,提供了交互操作功能并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家知识勾画地质模型,实现任意剖面切割任意角度观察和实体与实体或实体与表面的交切与布尔运算等。国外软件主要是瞄准采矿工程,能够较好地满足采矿工程活动中的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地下矿井和露天矿坑设计和规划、矿产资源管理和采矿生产管理等需求。美国Kinetix公司开发的3DStudioMAX,Alias/Wavefront公司开发的Maya和微软公司开发的Softimage等大众化的三维建模软件,在构建工业和建筑模型与动画制作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交互查询的功能较弱,与工程勘测数据库结合并应用于工程地质三维建模方面还有较大距离。

张菊明等对风化带分布、多层地层等地质信息的可视化和断层错断岩层的表达和显示的算法[1,2]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软件的开发准备了数学基础,并借助AutoCAD平台实现了复杂三维地质图形的显示。国内的灵图VRMa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有较强的地形模拟和地表地物的查询功能,但不是真三维的地质建模工具。北京东方泰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TITAN三维建模软件,基于框架建模的思想,利用平行或基本平行的剖面数据,建立起三维空间复杂形状物体的真三维实体模型,但目前只是初步的三维建模与图形处理的引擎,在面向具体专业时,需要添加或扩充专业模块,比如工程地质专业模块等。

纵观国内外几种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现状,它们为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提供了很宝贵的开发经验。但是,对于工程地质专业的地质体建模与可视化分析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工程地质生产与研究的专业功能需要。因此本文将从分析工程地质的三维建模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入手,简单描述作者在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和可视化方面的初步开发研究成果。

2关键技术问题分析2.1离散数据的插值与拟合

工程地质复杂地质体中的各种地质信息,包括地表地形、地下水位、地层界面、断层、节理、风化带分布、侵入体及各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或数据的等值面(线)等,都可以看作是三维空间中的函数,它们的拟合函数要根据实际勘测数据建立,实测数据越丰富,越能够真实描绘出这些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地表地形测量数据、地下水位埋深测量信息等的单值曲面图形生成可归结为双自变量离散数据的插值和拟合,多值曲面如倒转褶皱和空间等值面等,则应采用多参变量插值等其他一些较复杂的方法。空间曲面插值函数有以下构造方法,如与距离成反比的加权方法(Shepard方法),径向基函数插值法(Multiquadric方法)[3],平面弹性理论插值法[1,2]等,它们同样适用于单个连续地层界面、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地球化学勘探数据以及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在地质体空间的分布。

2.2三维数据结构

工程地质体一般是不规则形体,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曲线和曲面总是分别通过很多微小直线段和微小三角面逼近来模拟地层岩性界线和岩层曲面,即岩层界面(和地表曲线、地下水位面等地质层面界线)和岩层曲面都分别是许多微小直线段和微小三角面的集合。地质体三维空间数据结构是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和可视化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具备有效的分层的三维数据结构,能够确保人机交互和查询的实现。

2.3曲面求交

地质体中存在大量各种层面,当出现地层不整合、断层错断岩层、地层尖灭和地下水出露于河谷地表等情形时,就自然会遇到曲面间求交的问题;地质体三维模型的上部边界是地表曲面,通过数学方法拟合出的岩层面或地下水位面不应超出地表曲面,即超出部分不应显示。同样的,当显示多层地层时,下面的每一岩层应以其上一岩层为边界。因此,为了可视化地层界面必须要解决地层面与地表、断层面和其他地层面的求交问题。另一方面,在剖面图成图时,地质界线的绘制是通过显示剖面(平面)与各种地质界面(曲面)求交所得出的交线。因此曲面求交包括地质界面(层面)之间的相交,和地质界面与剖面的相交两类问题。

2.4三维拓扑结构分析

从地质学角度看,拓扑是地质对象间关系的表格,拓扑表存储层位间上覆、下伏和交切(被断层切割后地层的拓扑表达)等的地层学关系及地质空间位置关系。拓扑也可视为允许这些地质关系合理储存的数据结构。例如,考虑多层地层,上一个岩层的底面和与其相邻的下一个岩层的顶面是上下岩层这两个实体的公共部分或共享边界,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就是相邻和同一的关系,在存储数据时只存储上一个岩层的底面或其相邻的下一个岩层的顶面,即相邻岩层的边界曲面可以存为一个地层曲面,大大减少数据存储量。评价地质模型系统的优缺点往往决定于描述地质对象所用的拓扑结构[4]。

2.5可视化技术

工程地质复杂地质体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工程勘测获得的数据,转换为形象直观的便于进行交互分析的地下地质结构空间形态的立体图和剖面图形,其基础是工程数据和测量数据的可视化〔5〕。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从庞大的地质勘测数据中构造出地质工程中对于边破稳定性和地下硐室变形破坏等起关键作用的岩层和结构面,并显示其范围、走向和相互交切关系,帮助工程地质人员对原始数据做出正确解释,继而为工程地质分析具体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3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初步开发与应用3.1研究框图

工程地质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研究框图如图1所示。

基于离散采样数据的插值与拟合的思想,即将离散数据转化为连续曲线曲面,工程地质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过程是,从勘探数据库中提取各种地质信息的坐标位置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通过不同的拟合与插值函数得到地质层面(曲面)和地质实体的三维计算机图形显示,表达地质信息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规律。生成地质岩层面和地质实体后,实现从任意角度观察建立的模型,实现根据指定的剖面走向、倾向和倾角生成垂直剖面。

3.2初步开发与应用3.2.1工程勘测空间数据库管理

在收集整理现场勘测数据后录入金沙江某水电工程勘测空间数据库各分项数据表,这些数据表不仅包括地质信息的位置数据,更重要的是提供属性数据。

以地层岩性数据表为例,要求录入钻孔编号、岩层起始深度、岩层终止深度、层厚、岩性(地层名称)、地层代码(地层年代)、岩层走向、岩层倾向、岩层倾角、接触关系、地质描述等数据。随着工程勘测的进展,能够方便地修改补充和管理勘测数据。图2是工程勘测数据库中钻孔地层系统数据表的管理界面。

3.2.2三维浏览

通过孔口坐标和测量数据等的离散数据的拟合和插值法绘制坝址区的右岸地表曲面网格(图3),进而可在三维图形环境中进行虚拟现实浏览观察(图4)。

3.2.3三维地质立体图

利用工程勘测数据,建立了坝址区右岸三维立体地质图。该坝址区自上而下地层岩性组合为:第四系崩坡堆积物,侏罗系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三叠系上统厚至巨厚层状细至中粒砂岩,三叠系上统薄至中厚层状粉细纱岩、粉砂岩,三叠系上统中厚至厚层状中粗砂岩。通过有限的工程勘测数据得出的立体图,能够较好地满足工程地质的精度。图5表达了该坝址区右岸三维地质图。

3.2.4三维可视化查询

通过图形与工程勘测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的链接,实现可视化查询地层岩性和其他工程地质信息,最终完成向三维地质信息系统的转变。图6是一简单的被断层错断的水平多层地层模型,通过模型的每个地层实体名称与数据表中的岩石名称字段对应链接,能够查询地层的岩性,地质年代,起止深度和地质描述等工程地质人员关心的地质信息。

4结论

(1)运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与交互图形技术建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现场勘探实测和试验数据,建立工程地质体的三维模型,工程地质工作者可随着勘察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细致,对研究(工作)区域随时补充信息来自动显示地质信息在研究(工作)区域内的分布,从而不断提高模型精度,并且利用模型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发现已有勘察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及时修改勘察或研究工作方案,指导下一步勘探或研究工作的实施。

(2)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现场勘探实测或试验数据,达到节约投资减少勘察或研究成本的目的。当现场勘探和试验数据资料不足情况下,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插值与拟合到建立三维模型,可以推断和预测未知区域或研究较少区域的地质信息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分布趋势,从而为减少勘探工作量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依据,达到节约花费,为生产或研究部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目的。

(3)工程地质岩土体是复杂的不规则形体,存在各种地质岩性层面、结构面以及各种空间分布的地质与力学信息,完全表达地质信息的空间分布及岩层和结构面间的位置关系,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张菊明.三维地质模型的设计和显示,中国数学地质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58-167

ZhangJuming.DesignandDisplayof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model,AdvancementofChinesemathematicalgeology.Beijing:PressofGeology,1995,158-167

[2]张菊明孙惠文刘承祚.局部间断拟合函数在地质曲面分析和显示中的应用,中国数学地质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4-23

ZhangJuming,SunHuiwen,LiuChengzuo.Applicationofpartiallydiscontinuousfittingfunctioninanalysisanddisplayofgeologicalcurvesurface,AdvancementofChinesemathematicalgeology.Beijing:PressofGeology,1995,14-23

[3]唐泽圣等.三维数据场的可视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30-135

TangZesheng,etc.Visualizationofthree-dimensionaldatasets.Beijing:PressofTsinghuaUniversity,1999.130-135

[4]孟小红王卫民姚长利等.地质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与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4-8.

MengXiaohong,WangWeimin,YaoChangli,etc.PrincipleofComputer-aideddesignofgeologicalmodelanditsApplication.Beijing:PressofGeology,2001,4-8

[5]张生德张时忠门吉华.可视化技术及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浅析.地质勘探安全,2000(4),42-43

ZhangShengde,ZhangShizhong,MenJihua.BriefanalysisofVisualizationtechniqueanditsapplicationingeologicalexploration.Securityofgeologicalexploration,2000(4),42-43

地层学范文篇9

1920年李四光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教授。执教期间,他对中国北方,特别是山西虫科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求揭示石炭二叠纪太原系的地层层序和煤层层位,满足煤田工作的需要。后来又把这项研究延伸到华南,因为华南石炭纪和二叠纪灰岩分布广泛,虫科化石丰富,他采集了大量虫科化石标本,详细研究了它们的壳体构造,从而建立了虫科化石分类标准,该标准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1921年他带领学生野外实习时,在太行山东麓首次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此后,在长江中下游、江西庐山、安徽黄山和华南其他地方,开展进一步调查,收集到更多冰川流行的证据,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文章,其中《冰期之庐山》是其代表作之一。经他根据调查的大量资料鉴定后,确定了鄱阳、大牯、庐山三次冰期和两次间冰期,后又提出鄱阳冰期之前还有更老的亚冰期存在。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在生产实践上对地下水资源、砂金矿床、选定工程建设场址,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有成效的。

在他致力于华东石炭----二叠纪地层工作时,发现这些地层北方主要是陆相碎屑沉积,夹有海相灰岩,而在南方则主要是海相灰岩。这表明从北往南,海水加深。经他对大陆上海水进退规程的初步探索,得出一种假说:大陆上海水的进退有可能由赤道向两极和由两极向赤道的方向性运动。这种方向性运动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反复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所引起的。从而提出构成大陆的岩石受到长期地应力作用会发生刚性和塑性形变,他根据多年野外工作经验,发现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一切形变(构造)现象,它们的方位,对地球自转轴来说,是有规律的。他指出:一切具有成因联系的构造体系,经常按照一定形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的体系构造,即构造体系。他把构造体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纬向构造体系;在中国境内有三条东西走向的构造带,即天山----阴山东西构造带,昆仑山----秦岭东西构造带和南岭东西构造带。第二,经向构造带;第三,各种扭动构造,包括山字型构造、多字型构造、人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和旋扭构造,其中规模较大的扭动构造体系是中国东北部----北东向的新华夏系,以及各种旋卷构造等。并建立了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和步骤,他提出,岩石对应力作用的反应,主要决定岩石的力学性质,应力作用的时间长短以及岩石所处的物理条件,特别是所在地的热状态。李四光关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思想,先后较系统地发表在《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中,对这样一门边缘学科,他觉得用“地质力学”这一词更为确切。

1927年,李四光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邀请,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并首任所长,任职二十余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带领全所人员,辗转数千公里,坚持地质科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他对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辞艰辛、呕心沥血,培养了大量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不依赖洋人,不迷信权威,在第四纪冰川、微体古生物、地质力学等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杰出的科学成果。

李四光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地质学家,同时还担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聘任、财务、庶务委员会委员和仪器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协助蔡元培校长为北京大学校务建设做出了贡献。此外,他还筹办了武汉大学,任过中央大学代校长、教授,京师图书馆副馆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前夕,李四光虽远在欧洲讲学考察,但仍关注着祖国的命运。1949年初,他数次给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许杰(地质学家、解放后曾任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人写信,支持他们坚守南京,反对搬迁广州,为新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保留了一支队伍及设备。他本人拒绝国民党政府的利诱,冲破重重阻挠,于1950年初回到祖国怀抱,从此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李四光回国后,接受中央的委托组建全国的地质机构,规划地质科学研究、勘探与教育事业,并开始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l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又担任部长。在任十五六年中,新中国的地质队伍先后在各省、市、自治区迅速发展起来,探明了数以百计的矿种和矿产储量,并为城市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建设、铁道建设和重型建筑等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为了使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建立在我国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的基础上,他先后在地质部组建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及十几个专业性和区域性的研究所,完善、扩建了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资料馆和图书馆;为适应全国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对地质院系进行了调整和扩大,主持了北京、长春、成都等地质学院以及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的建立。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人才的培养。李四光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成长费尽了心血,他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当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是摆在新中国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1949年以前找到的石油储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建设的需要。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究竟如何?到哪里去找?对此和等中央领导极为关切,曾垂询地质部长李四光。李四光分析了中国油气形成和移聚的基本地质条件,对中国天然油气资源前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提出关键是做好地质勘探工作,应打开偏居西北一隅的勘探局面,要在全国广泛开展油气普查工作,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油气区,作为勘探开发基地。1954年他在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我国大地构造型式的特点和含油远景(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指导了石油勘探工作。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指出新华夏系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李四光为祖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四光在担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期间,为发展全国核能事业,寻找铀矿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深感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在能源方面光靠石油和煤是不够的,也易于造成资源浪费,是十分可惜的。因而积极提倡在我国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加快打开地下热能宝库。

李四光担任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和全国地震领导小组负责人时,对山西、甘肃、四川、广东等地区发生地震后,都及时进行了调查研究。尤其是1966年邢台发生强烈地震之后,非常焦虑,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很严重,在他生命最后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因此,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其动向,是十分重要的。他提出的这些思路和方法已为地震预测预报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李四光率先在我国开拓许多新领域,如:古地磁、同位素地质、构造带地质化学、岩石蠕变及高温高压试验、地应力测量、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是地学方面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典范。

地层学范文篇10

1、*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必修课,始终坚持理论学习。

近年来,他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积极参加了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组织的理论培训和厂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坚持做读书笔记、撰写思想政治论文。平时还坚持读书看报,了解重大时事政治,使自己能紧跟时展的步伐。

2、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

一直以来,他把立场坚定性、政治敏锐性、是非界限性作为处世的前提。一是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严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信守党的誓言,经常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党的先进性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做一名“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二是自觉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与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和厂党政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重大决策上,在上级的重要决定上,始终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坚决贯彻落实党的重大决策及上级的重要决定。在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北石油企业重组决定,他认为是及时、必要和必须的,是做大做强石油产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是优化企业资源、整合企业优势、发展延长石油的正确决策。积极按照上级的要求,配合做好重组的各项工作,始终坚信重组后的延长石油优势更加明显、实力更加雄厚、潜力更加充足。特别是集团公司提出的“三个立足、三个依靠、三个推进”,稳定油气主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确定的建设国际化现代能源化工企业、“十一五”进入中国企业50强、“十二五”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战略目标,使他对延长石油的明天更加充满信心,更加激发他为延长石油事业奋斗的豪情和斗志。三是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注重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非分明、爱憎分明,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敢于与邪恶作斗争,坚决抵制、抨击不良风气,能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二、坚持业务学习,努力做一名业务精良、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

2002年-2006年,他参加了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还积极订阅了《中国石油报》、《石油学报》、《地层学杂志》、《地质学报》、《沉积学报》等报刊杂志。同时与大油田、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加强技术合作,积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的成藏规律和地质规律,联手进行技术、工艺的改进,强化挖潜项目的合作,实现了我厂生产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业务学习,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为油田开发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以一个找油人的执著秉性,实现油田勘探上的一个又一个突破,不断实现超越。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领导干部,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实现勘探上的突破、控制足够的储量,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以一个找油人的执著秉性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丰富了他对油气地质的规律性认识,为厂区在勘探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在企业重组以来,按照油田公司“勘探先行”、“深化勘探”的勘探指导思想,陆续发现了贺家沟-柏林湾、石子沟、贾渠沟等有利含油区,每年弥补产能8万多吨。2007年找到两个富集区块,冯庄乡英沟区域可圈闭含油面积12km2;任家沟区域可圈闭含油面积15km2。在安家沟区域长64油层试油突破了出油关;在注8井和注16井发现了长4+51上部油层、长8、长9油层,均获得较好的油气显示,迈出了向深层勘探的第一步。其中,注8井区域可圈闭含油面积20km2。为我厂连续实现原油生产50万吨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促进了我厂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以一名油田开发的管理者,科学规划采油厂的油田开发。

在丰富川油田实现勘探突破后,在突破年产50万吨以后,为了寻找可靠的资源接替,他将目光重新转移到老区域,在加强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科学选择有利富集区,努力挖掘老区域、老油井的潜力。在年前指导编制好全年的油田开发方案。在开发实践中,按照“完钻一口,总结研究一块,边总结,边开发”的思路,并根据资源状况适时调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为实现50万吨稳产目标提供了资源保证和时间保证。

五、以一名技术革新者,致力我厂整体开发水平的提高。

他经常深入钻井、压裂等生产作业现场,认真研究面临的难题,带领广大技术人员刻苦攻关。在长期的油田勘探开发实践中,带领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进行特低渗透储层研究,寻求有效的勘探开发工艺技术,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体系。

1、是应用浅油层丛式井钻井技术,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从2000年起,引进浅油层定向井钻井技术,推广丛式井开发方式,使井网规范,井位落实,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方便了油井管理,降低了油井维护费,也为后期管道输油提供了便利条件。全面采用丛式井开发,能大大减少井场、道路占用土地面积,降低建设工程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是完善压裂改造技术,确保了油井增产增效。针对各类油层不同的特点,我们使用不同的压裂工艺技术:对长6油层使用大砂量、高砂比、一层多缝、限流压裂等工艺技术;对长2油层使用高砂比、小排量、小砂量、宽短缝、酸化压裂、二次加沙、控制垂直缝高度、尾追陶粒支撑剂等压裂方法。压裂技术的进步使油井产量大幅度提高,新井投产第一年的平均产量由1996年的115吨,增加到2006年的226吨,增加近1倍。旧井重复压裂后第一年增产由1995年的43.7吨,增加到2006年的163.2吨,增产3.7倍。压裂成功率也由1995年的78.6%提高到2006年的96%。油井和油层利用率大大提高,压裂事故率及其处理费用大大降低,整体开发效果明显。

3、是推广反九点丛式井注水开发模式,减缓油井递减,提高了综合采收率。在以往的油田开发中,主要依靠自然能源开采,受地质条件的限制,油田综合采收率一直较低,油气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70年代我厂曾经进行过小范围的注水试验,由于受技术、设备及水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注水效果不佳,未能成功。从2001年全面推行区域注水工作以来,截至目前我厂运行注水站3座,水井217口,注水控制面积31km2。姚店油田注水开发区在注水井8个月后,受益井开始见效,注采同层的油层产油综合递减率为8.7%;注采不同层的油层产油综合递减率为12.3%,未注水区域的油层综合递减率为16.4%。丰富川油田注水开发半年后,综合递减由原来的33.4%下降为18.2%。丛式井开发、反九点井网开发、注水开发使油田开发进一步规模化、效益化,全面提高了我厂的整体开发水平,使我厂的开发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是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姚店油田整体注水方案》、《姚店油田长6油藏精油研究》、《丰富川油田长2油层开发方案》、《丰富川油田稳油控水方案》等项目。通过这些基础性研究,有效地指导了生产实践。

五是坚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应用,并自主创新,推动了技术进步。近年来,先后引进、推广了氮气单井吞吐、长2油层酸化解堵、自生热压裂、泡沫洗井、微裂缝填砂压裂、隔薄层压裂、限流压裂、微生物采油、clo2高效解堵、纳米膜驱单井吞吐、生物酶驱油、yc-2驱油剂驱油等技术;应用了低频振动清防蜡器、旁孔式泄油器、防蜡降粘增油装置;自主创新,积极进行了小改小革活动。(1)自行设计了“气砂锚”:防止抽油泵砂卡、气锁,投入生产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自行设计制作了“套管排气定压阀”:用来控制套管气的排放,达到保持地层能量的目的。(3)设计了“冲砂钻头”、“套管刮蜡器”、“管式抽油泵防气环形阀总成”。(4)自行设计制作的封井器在施工中收到良好的效果。(5)设计制作了斜井泵固定凡尔总成,克服了泵在抽汲中的不足。(6)根据油层厚度、物性、含油性、储层配伍性等确定合理的射开程度、射孔液类型、压裂方式和压裂参数等,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压裂配方,形成了适合我厂不同区块、不同油层、不同季度、不同温度下破胶彻底、储层流体配伍性好、对油层破坏小、便于压裂施工的压裂方式。

六、抓好我厂全盘工作,促进我厂的平稳发展。

自组织决定由他主持厂行政和党务工作始:为了确保厂的平稳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生产的组织管理。强化生产调度的作用,将生产日定额下达给各采油队,加强分工协作,督促各生产单位加强相互协调和配合,每天下午召开生产协调会,现场解决各单位的困难和难题,保证了生产运行的衔接有致、紧凑高效。迅速召开“大干三月份”劳动竞赛动员会议,在全厂掀起了“大干三月份”的劳动竞赛热潮。全厂干部职工团结一心,顽强拼搏,3月份弥补年初因雪灾造成的欠产3000吨,顺利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并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

2、加强安全环保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厂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实行厂领导安全生产分片包点责任制,进行了安全生产具体分工。强化各单位安全环保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环保部门的职能作用,督促其经常深入一线进行安全环保检查;加强节日期间的安全工作和“三站一库”的防火、防爆工作,亲自带队深入一线进行安全环保检查,确保了厂里的安全环保生产。

3、加强综合管理工作。强化各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严格实行归口管理和专业管理,对部分职能重叠的部门,明晰权限,各负其责。按照集团公司、油田公司文件精神,成立了厂招标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招投标工作。加强项目建设和物资采购管理上,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办事,坚决杜绝了违反规定和程序的行为。

4、心系职工群众。召开各类座谈会和发放意见、建议表,设立专门信箱,听取职工群众、离退休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一线了解职工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走访慰问困难户和离退休老职工,为他们解决困难问题。并组织职工群众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组织捐款3次,全厂职工群众累计捐款229850元。

5、规划全厂勘探开发工作。如何规划全厂勘探开发工作,如何实现油田的稳健、科学、持续发展成为他思考的一个主题。在2003年突破50万吨后,由于生产区域和油层潜力的限制,生产任务较为被动和吃紧。为了改变常年“摸爬滚打”的被动局面,遵循科学发展的思路,着力厂里的长远发展,根据厂里的资源现状及递减规律,摸清“家底”,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油井普查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本摸清了厂里各个区域的生产现状和资源潜力,制定了稳产50万吨、稳产48万吨、稳产45万吨三个油田开发方案。并经过了详细的考察论证,稳产45万吨可达到20年。对于实现厂里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以廉洁从业为荣,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能够自觉贯彻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按照中央和省、市、公司关于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进行自查自纠,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能够认真对照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观审视自己,检查自己,践行“八荣”,抵制“八耻”,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能够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参加厂里的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生活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自觉维护共产党员的优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