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1:51:44

大转变

大转变范文篇1

〔中图分类号〕K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26(1999)06—0035—05

一、问题的提出与大转变观 国内外理论界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思想转变的研究基本限于同一分析框架,即世界观转变的研究,通常着重考察他们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这一分析框架源于梅林、普列汉诺夫,特别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研究。列宁在1914年写的《卡尔·马克思》一文所附的参考书目中就指出: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P59)。目前,虽然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完成思想转变的具体时间界标还存在分歧,但对于这一分析框架思路都普遍接受,并将其模式化,推广开来,作为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各国无产阶级领袖思想转变的一般框架模式。

固然,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时,这一分析框架是有其科学性、合理性的,但将其推广开来,用于分析马、恩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思想转变就不完全合适。原因在于马克思、恩格斯与其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思想转变是两种不同质型的思想转变,前者属于原发内生型,后者属于继发外生型。所谓原发内生型思想转变,是指由于对一种新世界观的首创性发现所带来的个人思想的根本转变。它的突出特点:一是独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探索;二是新世界观的首创性发现;三是以这种世界观作为自己人生理想和追求,并用它来唤醒更多的人。在这里,是否首创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世界观是关键性因素。以此衡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属于这种类型的思想转变只有马克思、恩格斯二人。所谓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是指在直接继承接受他人发现的新世界观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思想的根本转变。它的突出特点:一是经历了多元的理论(世界观)选择过程;二是全面彻底接受前人发现的新世界观作为个人的终生信仰、理想和追求;三是以这种新世界观为指导,来开拓自己国家或民族的伟大事业。在这里,选择、继承、实践、发展四部曲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以此衡量马、恩之后的各国无产阶级领袖的思想转变,都属于这种类型。

显然,这是两种不同质型的思想转变过程。前者是独到的理论发现和创造过程,后者是多元理论的选择过程;前者是新世界观的首创性发现过程,后者是已知世界观的认同和继承过程;前者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世界观的划时代创造性,后者的根本意义在于其所选择的世界观在各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具体运用以及在与该民族、国家革命实践结合过程中的丰富和发展。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将后者理解为个人伟大理想的确立及其在自己民族、国家范围内化为现实的过程。对此,国内已有学者从其它角度道出其中的机理,指出:“理想把现实活动与未来结果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个体迈出的每一步都向着这个既定的目标接近……。”[2](P71—75)由此可见,如果说原发内生型思想转变是否完成的标志是看其首创的世界观的彻底程度,那么,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是否完成的标志则不这么单一,它不仅要看对既定世界观接受和继承的全面程度,认识和理解的深刻程度,而且要看对这种世界观具体运用、完善和发展的科学程度及成功程度。这就出现了双重标准,且二者的重要性是同等的,缺一不可的。而这后一个标志已超出了迄今为止国内外理论界研究思想转变问题的分析框架,即超出了单纯的世界观转变研究。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建立大转变观作为研究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的新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框架的主要特点是将对领袖人物思想转变的考察视野放得更宽,不仅考察其继承接受新世界观的复杂选择过程和最终全面程度,而且考察其对新世界观认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将新世界观与本国、本民族革命和建设事业实际相结合的成功程度。基于这种认识,大转变观借鉴了现代系统科学的分析理路,即“输入→输出→反馈→输入”分析,将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系统,它是由选择、继承、实践和发展等前后相继、谐调互动的诸要素组成。因此,对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的分析,也就随之转化为对“选择

附图{图}

发展”过程的双向动态分析。这相对于时下理论界那种单向静态分析框架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改进,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具体看,大转变观对于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充分注意到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的两重性特点,即,一方面,是对本国、本民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认识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人信仰和理想的选择和确立过程。这两个方面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离开了前者,后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将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存在意义或价值,坠入个人奋斗或宗派主义的狭小天地;离开后者,前者又将丧失科学理论的指导,陷入盲目性,很难获得成功。这两个方面谐调互动,共同构成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完整的内在逻辑基础,必须将它们统一起来,作为研究该类型思想转变过程的两个基本评价维度。否则,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做文章,人为地割裂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必然造成此项研究内在逻辑上的缺陷,影响结论的科学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其二,还充分注意到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的实践环节和其反馈过程对于最终完成转变以及我们认识这一转变过程的价值,自觉确立实践标准。它不仅重视思想转变本身内在逻辑轨迹的分析,重视对时代大环境的分析,也重视对新世界观在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状况的反馈分析,使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相结合,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应该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上确立实践标准与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中确立实践标准意义同样重大。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投身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从长远观点来看,在实践中屡屡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挫折乃至失败的“马克思主义”,其科学性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二、青年思想转变的两重性

青年的思想转变内含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过程:一是对中国人民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正确道路的探索和认识过程;二是个人理想和信仰的选择和确立过程。二者谐调互动,共同构成青年思想转变的动态过程。

首先,从这两个过程的逻辑关系看,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前者是青年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后者是其外显直观内容;前者是实践和发展的过程,后者是选择和继续的过程;前者是方法论的形成过程,后者是世界观的确立过程。如果没有对马列主义信仰的确立,青年很难率先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一再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仅仅确立了对马列主义的信仰,至此而止,青年也未必就一定能找到这条正确道路,陈独秀等人的主张的失败——不论基于何种主客观原因——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把马列主义中国化,只有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才适合于中国,才能指导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才能保证马列主义在中国不至于沦为空想和教条,也才赋予青年思想转变以真实意义。因此,只有这两个过程都基本完成或转入正轨,青年思想转变的整体逻辑结构才算完满。

其次,从青年思想发展的实际过程来看,他曾经像“住旅馆”似地接受过许多思想和理论,这些中外文化理论遗产当时都曾被青年视为自己追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目标的理论武器,当作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精神工具”。在早期革命生涯中,“理论武器”和“精神工具”经常更换,他所说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3](P87),即应是指称这一状态,但他“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却矢志不渝,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努力从未止息。即是说,青年始终立足于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高度来选择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式道路”,也没有脱离这样一个总前提。实际上,从最初了解到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17日《湖南大公报》)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8月—1919年3月第一次赴北京期间),到接受“唯物史观”和“俄国式道路”,历经了两年多的矛盾和徘徊,绝非一见钟情。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对马列主义的信仰也是在他找到了“俄国式道路”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时,才最后确立并巩固下来的。否则,我们无法理解青年极富功利性,历经多次变换的信仰选择过程为何至马列主义而止。

再次,青年思想转变过程中的继承和发展两个环节,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不平衡性。所谓同一性,是指它们共同构成青年思想转变的全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环节和两个层次;所谓不平衡性,是指这两个方面和环节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相对而言,继承的过程比较迅速而短暂,发展的过程比较艰难而漫长。这种不平衡性直接源于这两个过程的复杂程度的差异。不仅如此,从青年思想转变的过程来看,实现前一个过程时,有众多的革命同志的启迪、帮助和支持,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效应,这一点新民学会活动的有关资料记录得一清二楚;实现后一个过程时,却遭到党内主要领导人的反对和排挤,显得比较孤立而艰难。这就使本已不平衡的两个过程的差距又被人为因素进一步拉长,使这两个过程的分离更加清晰,强化了青年思想转变的两重性。而这后一个过程不能被党内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者所接受的事实,也从反面证明实现后一个过程对于最终完成思想转变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最后,时下理论界对青年思想转变的讨论都是围绕第一个转变过程展开的。值得研究的是,对于第一个转变过程,当时曾谈过这样的观点:“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4](P148)可见,他当时还把俄国式的革命看作是“恐怖的方法”,认为走俄国式道路来解决中国问题是无计可施之际的一个变计,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下策。至于在中国,俄国式道路的前途如何?俄国式的革命怎么搞法?对诸如此类的关键性问题,青年并无深思熟虑在先,也没有清晰明确的思想在胸。1920年3月14日,他在致周世钊的信中还说,“现在我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还都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4](P64)因此,这次转变在当时说来,无非是处于探索和选择之中的青年的又一次新尝试和新选择罢了,就如同他当初曾崇拜康、梁,曾接受过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观念一样,是对“昨日之我”的又一次“挑战”。这种新选择在中国能否走得通,能否解决中国问题,是否一直坚持下去,具体又该怎么走等等,均待实践的检验和裁定。这正是决定第二个转变过程不可逾越的实践依据。由此看来,第一个转变过程带有明显的初步尝试性再选择的痕迹,如不完成第二个转变过程或是使第二个转变过程转入正轨,很难说第一个转变过程就是最终选择。

三、青年思想转变的两个过程

青年思想转变的两重性决定了其思想转变是分为两个过程来完成的。第一个过程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即世界观的确立过程;第二个过程是从一般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即方法论的形成过程。它们代表了青年在思想理论上成长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时间界限上看,青年的思想转变过程与他此间的两次著作高峰期是同步的。第一次著作高峰期是在1919年7月至1921年初,这正是他实现第一个转变过程的关键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著述和思想发展问题,理论界论著颇丰,此不赘述。

第二次著作高峰期是在1925年至1927年底,这也是他实现第二个转变过程的关键时期。能反映他这一时期思想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这些著作对他完成思想转变的第二个过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首先,这是青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中国社会,在总结以往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的阐述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第一批成熟的著作,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历史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源头。

其次,在这些著作中,青年明确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早就注意农民问题。与以往不同,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他着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与动力之间关系以及工农商学联合战线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这一问题。还分析了农民革命性的源泉,强调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同盟军,中国革命离不开农民这个最重要的同盟军,从而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即农民同盟军问题。

第三,在这些著作中,青年还阐述了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建立农民武装,建立民主政权的思想。他认为,农民必须推翻地主武装,建立自己的武装,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同时,还必须推翻地主阶级的都团,建立乡村自治民主政权。在“马日事变”后,由主持制定的《中共湖南省委目前工作计划》中,甚至初步提出“上山”的主张,准备开展长期的武装斗争。

这些思想标志着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及俄国式道路的认识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由认同和接受提升到实践和发展,即由世界观层次具体化到方法论层次,实现了二者的真正统一,马克思主义开始化为在中华大地上具有直接可操作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俄国式道路开始化为中国式道路,青年思想转变的两个过程在这里汇合,其两重性在这里融贯,其内在逻辑也已圆满,其思想转变最终完成。

四、确立大转变观的意义

立足大转变观研究青年(及各国无产阶级领袖)思想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证明,要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没有第一个转变过程不行,但仅有第一个转变过程也不行,只有同时实现这两个过程的人,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重任。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最初也有资产阶级学者的一份功劳。先有梁启超、朱执信、刘师培、江亢虎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后来,聚集在孙中山周围的一些国民党理论家一度甚至用唯物史观来分析考察中国社会实际,研究中国历史,如胡汉民、戴季陶等。但这些人最终都没能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终于被人民革命的浪潮所淹没。而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虽然曾经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由于他们没有实现第二个转变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犯了错误,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只有实现了两个转变过程的革命者,如蔡和森、、等人,才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也正是在实现了第二次转变后,这些人才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担当主角。第二,有助于我们理解晚年所犯错误产生的思想渊源。思想转变的第一个过程虽经较长的推求比较,但真正转变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而且主要是外界突发事件促成的,即苏俄对华的两次宣言的感召和影响。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两个宣言与中国人民见面已分别是1920年3月和年底;苏俄特使伏林来华宣传苏俄友好是1920年8月,青年发起创办俄罗斯研究会也是在1920年8月。这些事实说明,青年从转向较系统、转专注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到最终完成第一个转变过程,前后历时不足一年;而且真正打动的与其说是其理论的系统性,不如说是其理论的实际可操作性。这种缺欠本应在第二个转变过程中弥补,但第二次转变的核心和重点却是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化的过程。延安时期,全党的理论和宣传基本服务于抗战和反蒋,主要是从哲学角度思考中国革命问题,对经济问题思考较少。昔日的缺欠终于留给了新中国。

第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袖人物思想转变的研究。大转变观客观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不同类型思想转变在运作过程中的特殊规律,是我们比较研究他们思想转变的一条新思路。根据这一研究思路,我们还可以对他们的思想转变作更细的划分。譬如,继发外生型思想转变又可分为“继承型”的和“继承+发展型”的,前者只完成第一个转变过程,后者先后完成两个转变过程。同时,这一研究思路还借鉴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新方法,即系统论,并自觉确立实践标准,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它充分注意到各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思想发展史中的选择性和功利性原则,更有利于自觉恢复他们完成思想转变过程的客观历史语境,增强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真实性。

【责任编辑】李素贤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于昌元.世界观的形成是以认识为基础的评价过程[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

大转变范文篇2

这次“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动员大会,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引导干部转变作风,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现在,我就全县深入开展“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对深入开展“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深入开展“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上四下”活动,是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处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活动的意见》(党办发〔〕24号)、《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派出“四帮四促”工作小组开展帮促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党办发〔〕25号)和《中共西南州委办公室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派出“四帮四促”小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州党办发〔〕19号)进行安排部署。这一次抽调“四帮四促”帮促小组和下基层的要求对象主要是以各级机关中层干部为主体,包括县直属单位科(局)长、乡镇科级领导干部。

活动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发展思路,激发提速增效、增比进位的强劲动力,积极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科(局)长下基层,是指深入本机关对口、联系、挂帮的基层单位和生产经营一线、工程建设一线、项目工作一线、招商引资一线、扶贫攻坚一线等。每名科局级干部每个季度都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工作不少于10天,每年与农村群众或企业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3天。“四下四上”活动内容,是指“脚步下村组、形象上台阶;责任下村组、服务上台阶;办法下村组、收入上台阶;信访下村组、和谐上台阶”。这个“四下四上”的做法主要是推广新桥镇的成功做法,所以今天把这个启动会议放在新桥镇召开,也说明我们新桥镇党委、政府对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取得实效。

科局级干部在深入开展“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中,一要认真记录《民情日记》,如实反映开展工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发现的问题、解决措施、结果等内容;二要及时撰写下基层工作情况报告,综合反映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心得体会,汇报基层群众需要解决的困难;三要严格遵守下基层工作纪律,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律轻车简从,直接深入基层点上,不牵扯下级单位和基层干部精力,不给基层群众增添麻烦,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基层负担。同时,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前提下,我们都要用真情和群众真诚交流,交朋友,增进感情。

戗新基层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抓好基层工作、加快基层发展至关重要。深入开展“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目的有四个:一是要紧扣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化五县”战略目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帮办惠民实事,进一步坚定基层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激发基层干部群众谋发展、促发展的热情,只有有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才能为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通过党员带群众、机关带基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广泛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群众期盼的事落实好,把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三是要紧扣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目标,抓基层、打基础,注重分类指导,坚持统筹推进,努力在提高农村党建水平上下功夫,在扩大企业党组织覆盖面上下功夫,在强化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要让机关党员干部直接与最基层的干部和广大群众零距离接触,访民情、问民意、解民难、办实事,在基层一线锻炼干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效解决干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县县直属单位科局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的重要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加快跨越式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有力的措施,切实把“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全县“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开展好“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

深入开展“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进一步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在基层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真正达到转变作风、帮办实事、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具体要求有:

一是要与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委、州委、县委精神相结合。县直属单位科局级、乡镇领导干部在深入开展“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中,要采取召开群众大会、村组干部会、走村串户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委、州委、县委精神,帮助基层干部群众深化理解、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要根据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摸清村情、组情,帮助村组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发展的思路,理清发展路子,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二要深入调研基层情况。县直属单位科局级、乡镇领导干部要采取座谈调研、实地走访、“民情恳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认真体察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具体困难和问题,有效解决在机关中情况不明、数据不真、信息不准、工作不实的问题,重新审视机关的本职工作,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对本部门本单位业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共同探讨改进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县直科局级单位、各乡镇要借鉴新桥镇推出“四下四上”这一新举措,精心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实现干部下基层与转变机关作风,提升干部形象的相结合;实现干部下基层与推动产业发展的相结合;实现干部下基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相结合。

三要引领基层加快发展。县直属单位科局级、乡镇领导干部要认真思考下基层一线“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帮助基层发挥优势,赢得发展先机。

四要努力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真正人对人、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地做群众工作,特别是深入村组、困难企业,查找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存在的矛盾,着力排查和化解企业改制重组、征地拆迁、矿群矛盾等带来的纠纷,及时解决危房改造、农村医保、城市低保等中央、省、州的惠民政策实施过程中带来的矛盾。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研究、切实解决所到之处需要本部门本单位解决的具体问题。涉及本单位职责范围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要向单位作好汇报抓紧解决。

三、狠抓落实,确保深入开展“科(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暨“四下四上”活动取实效

近年来,县委围绕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机关干部作风、提升县直机关效能,建立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等制度,全县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较大转变。但是,一些部门和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不扎实、不深入、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工作浮在面上、作风纪律散漫、服务意识淡化,给全县跨越式发展的环境带来不少的影响。

大转变范文篇3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坚持抓住“五个重点”、着力破解“五个方面的问题”、达到“四1个创新”,促使观念有一个大更新,发展思路、工作作风和措施方法有一个大转变。

该委开展的大讨论,结合实际工作要抓住的五个重点是,增强投资、出口、消费三个拉动和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着力破解的五方面难题是,解决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问题,全市先进产业发展、产业支撑完善、优质项目建设、经济结构优化问题,机制、体制改革滞后问题,开放水平不高问题,县域特色经济规模壮大、整体发展跃升问题;达到的四个创新是,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发展思路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路径和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举措积极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载体和新措施,创新领导方式健全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的工作手段和体制机制。

通过开展大讨论,市发改委将解决三方面的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树立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优化发展环境。

大转变范文篇4

党风是民风的“风向标”,领导干部作风则是党风的“定位器”。好的作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无形力量,能够发挥出难以估量的政治动员作用。近年来,我省各级党组织通过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进一步转变,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对工作的激情和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增强。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在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风气不正、作风不实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影响了政治生态建设。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

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必须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风气。当前,安徽迈入了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们能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首先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实现思想大解放。我们要争当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和排头兵,通过解放思想,切实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增强危机忧患意识、克服自满保守思想,增强开放合作意识、克服狭隘封闭思想,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克服片面发展思想,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要狠抓工作落实,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跟踪问效、一抓到底;重要工作、关键时刻,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善于从具体工作抓起,从工作的具体环节抓起,以具体求深入,以具体促落实。

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必须大力弘扬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风气。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构建和谐,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我们要注重从群众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要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始终做到与群众心连心。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

大转变范文篇5

今天的会议,是全区新一年掀起“效能风暴”行动的一次总动员。等一下,周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简要强调三点意见。

一、加强作风、效能、环境建设是推动发展的“助燃剂”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发扬“争第一,创唯一”的精神,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既好又快的发展。全区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幅,社会事业发展也是可圈可点。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69亿元,占全市四分之一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亿元,连续11年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财政总收入市口径达45.05亿元,排全市第二,只比第一名少4445万元,省口径达30.5亿元,在全省100个县(市、区)排名第三名,全面完成了去年市委、市政府交给的经济发展任务,是去年底没有被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约谈的四个县区之一。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是七年来最高。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内资、海关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均在全市位居前列。我区经济实力已经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尤其是反映经济发展重要指标的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呈现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总量高。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是七年来的最高。2011年区财政总收入45.05亿元在市口径,只比第一名少4445万元,在省口径,我区财政总收入30.5亿元,在全省100个县(市、区)排名第三名。二是质量好。2011年全区税收收入(44亿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97.7%,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比全市高4.6个百分点。这一重要指标,说明财政收入质量好。三是数据实。去年底,省财政厅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允许片面追求“争排名”、“上台阶”,不准征收非即期税收,杜绝买税、引税、垫税、空转等弄虚作假行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每笔财政收入都是货真价实的,我们没有收一分钱的虚假收入,而恰恰相反,打的是协税护税保卫战。四是贡献大。2011年我区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18.37%,比全市县区平均比重低19.17个百分点,较全省各县区平均比重低41.67个百分点,说明对国家、省、市的财政贡献大。

取得这个成绩,要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归功于全区上下的团结奋斗,特别是作风建设、效能建设一线的同志们,为广大投资者创业兴业提供了好环境,为区域经济加快发展营造了好氛围,为推动我区实现进位赶超创造了好平台。近年来,从开展“效能年、服务年”活动,到去年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我们始终突出把作风、效能、环境建设作为活动主题,这些都反复强化了一个概念,就是加强作风、效能、环境建设是发展所需、是发展必须,只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强作风、效能、环境建设是保障发展的“软支撑”

近年来,通过开展“效能年、服务年、提升年”活动,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要看到,我区的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与上级的要求对照,与兄弟县区的标准衡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执法不公、“中梗阻”、推诿扯皮、责任心不强、效率低下等影响机关效能、损害发展环境的问题仍时有发生。近期,就有几个实例。

1、在今年1月4日,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了全市发展提升年活动5个先进县(区)(其中包括东湖区、湾里区两个城区),我们区没有进入先进行列,这也正说明我区在这项工作上还存在差距,还需要改进,必须认真查摆问题,切实加以解决。

2、2011年11月下旬——2012年元月,市效能办暗访小组深入我区部分单位,对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情况进行了暗访,发现了一批违规违纪人员,并进行了严肃查处。一是区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上网玩游戏;二是桃花镇招商办工作人员上班期间浏览电视简介视频;三是桃花镇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大门紧锁、窗帘紧闭,出入标示不清楚;四是区城管局工作人员推诿工作,工作时间一边吃饭一边看网络电视。

3、区公证处一名工作人员违反《公证法》,提供虚假公证,给当事人利益造成损害。这是全省第一例,也是唯一一例;与我区的“争第一,创唯一”背道而驰。

4、一些部门对区委、区政府交办的事项,以及一些定了的事情,总是一拖再拖,甚至久拖不报、久拖不办、久拖不决,行政效能低下。加强效能建设,首要的是必须切实增加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落实有效。

5、最近在市“两会”期间,我也听到一些代表、委员反映,在企业落户、服务经济、服务部门等方面,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实权部门,区与东湖区相比有差距,存在“卡”的行为,一些在东湖容易办的事在办不下来。

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加强作风、效能、环境建设我们任重道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即使是其它工作暂时上去了,我们也早晚要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拖后腿,要实现进位赶超就会变成空谈。

三、掀起“效能风暴”、优化发展环境是赶超发展的“硬任务”

今年全区“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速、环境大优化”集中整治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以解决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创建优质高效的政务和服务环境、宽松透明的市场和企业经营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和社会环境、充满活力的创新和创业环境,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力保障。重点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1、围绕提高赶超发展的推动力,着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全区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我是人、共建区”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主人翁的姿态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情投入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幸福城区”的伟大征程。在此,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近期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加快商务楼宇总部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综合治税”两个文件,要作为今年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二是对于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中确定的重点工作、指出的突出问题、提出的创新举措,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研究、传达贯彻,进一步细化措施、强化责任,一一对应抓好落实。

2、围绕提高发展环境的竞争力,着力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在体制机制、区域合作方面大胆创新,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方面率先突破,在破解瓶颈、做强平台方面敢为人先,在调整结构、自主创新方面抢先一步。

3、围绕提高机关干部的执行力,着力在坚持求真务实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法纪约束、整改落实和考核力度,重点解决好机关效能七个突出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上的“庸、懒、散”问题;二是着力解决领导作风上的“假、浮、蛮”问题;三是着力解决为政不廉的“私、奢、贪”问题;四是着力解决行政审批中的低效率问题;五是着力解决中介机构管理混乱的问题;六是着力解决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七是着力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

4、围绕提高政府公信力,着力在提高行政效能上下功夫。严格执行《市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影响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行为问责暂行办法》,使明察暗访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要加大问责力度,对损害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曝光一起,查处一起。凡是涉及部门和单位的问题,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涉及个人的问题,除追究本人责任外,对督促整改不力,导致整改不到位的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同样要追究责任。

大转变范文篇6

Tag:贾樟柯三峡好人契诃夫侯孝贤小津安二郎三峡移民

贾樟柯的世界与中国的大转变――根据在汾阳中学《三峡好人》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将虚构置于纪实性中

一个好的电影导演能够用自己的镜头语言产生自己的一个世界。我这里说的不是那些外加上去的风格特征,而是以独特的语言、形式、人物等等表达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思考。有些导演的电影语言很特别,但历史观完全是俗套,看起来炫奇斗巧,但其实没有自己的世界。贾樟柯的电影有自己的世界,他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这个世界的变迁的意义,而不是重复那些自命深刻的套话。贾樟柯非常敏感,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构历史记忆,从《小武》到《世界》已经显示了这个特点,但《三峡好人》与《小武》等等作品仍然有些不一样。《小武》以纪实的风格从一代人的感觉中揭示时代的氛围,我们多少感到有一种自叙传的味道;《世界》在更大规模上表达变迁,但对场景的运用上继续了传统电影的方式,纪实性是在虚构的世界中展开的。《三峡好人》这个片子也集中在一个地方,叙写两个寻找亲人的故事,但通过三峡、山西的勾连,不但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而且虚构性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之中了。这部片子是和纪录片一起套拍的,它们涉及的不是贾樟柯个人熟悉的生活,在广度和深度上超出了他先前的影片。

很明显,贾樟柯在拍片的过程中花力气在研究中国社会。我先用几个例子做说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移民问题,中国不但有三峡工程,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西南地区,水坝和水库的建设规模是世界罕见的。我这几年也卷入过类似的调查研究,不是用影像的方式,而是其他方式,因此对贾樟柯描述的准确性有点体会。过去几十年的移民安置,涉及数以千万计的人口,官方也承认大部分人的生活较迁移前下降了。移民生活的问题不仅是经济水准的下降,还涉及社区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化,这些在这部片子中都有准确的表现。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山西矿难不止,但我们从新闻中看到的是死亡的数字,而缺少从劳动者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表现。在这部影片之前,有李扬的《盲井》描写煤矿和打工仔的生活,票房不好,但已经是当代电影中少见的能够震撼人心的作品。《三峡好人》通过韩三明饰演的角色这条线索,将山西矿工生活与三峡移民工程联系起来,将它们同时置于我们正在经历的大变迁中。再一个例子是“小马哥”死亡与云阳机械厂的关系,我不知道贾樟柯是否调查过云阳的工厂改制过程中的案例,但看到这里的时候,立刻联想到了《南风窗》上有关那里一个曲轴厂的详细的报道。《三峡好人》开场时有“林冲夜奔”的川剧唱段,而后有“小马哥”贯穿起来的《上海滩》音乐,再加上情节中的各种因素,比如旅馆老板在遭遇拆迁时的愤语是:我还是有几个烂朋友的!这些要素显示“黑社会”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赵涛饰演的沈虹在王宏伟的带领下到刚刚建成的大桥边的舞场找找丈夫的时候,先是满场黑暗,而后是那个大款对着大桥叫道:一,二,三!刹那间红色的大桥灯火通明,但桥的形状却让人想到那座倒塌的重庆綦江的彩虹桥。这和影片开头变魔术的场景倒有一种呼应关系。这些要素在作品中不仅是象征性的,而且更是写实性的,它们共同地为影片提供了内涵丰富的背景。

马戏表演:开头与结尾

贾樟柯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非常好。佩里·安德森说贾樟柯是结尾的大师,那时候他还没有看到《三峡好人》。这部影片的结尾――云中漫步――是神来之笔:在废墟之上,一边是工人继续拆迁,一边是一个拿着横杆的人在两座废墟之间的高空中走钢索,而镜头是从韩三明和追随他一起离开三峡前往山西煤矿寻找工作的打工仔们的角度展开的,前途渺茫。这个结尾和叙述完全是融合在一起的,韵味无穷。原先我对贾樟柯电影的开头没有特别多的注意,现在回想第一次看《世界》的时候,仍然记得嘈杂的后台的叫嚷着要创口贴的声音。

《三峡好人》的开场是一大群人挤在一条船上,主角是韩三明扮演的去寻找十六年前离开他的妻子的山西人,他在这个群体中若隐若现――他始终是群像中的人物,稍不留神,就会消失在群像之中。很快就进入了船舱中耍马戏的场景,钱币――这个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东西――首先是在马戏表演之后要钱的场面中出现的。这个场景让我联想到1933年鲁迅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鲁迅童年时代关于“变把戏”也叫“变戏法”的事情。他说“这变戏法的,大概只有两种—一种,是教一个猴子戴起假面,穿上衣服,耍一通刀枪;骑了羊跑几圈。······末后是向大家要钱。一种,是将一块石头放在空盒子里,用手巾左盖右盖,变出一只白鸽来;还有将纸塞在嘴巴里,点上火,从嘴鼻孔里冒出烟焰。其次是向大家要钱······‘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Huazaa!Huazaa!’变戏法的装出撒钱的手势,严肃而悲哀的说。别的孩子,如果走近去想仔细的看,他是要骂的;再不听,他就会打。果然有许多人Huazaa了。待到数目和预料的差不多,他们就捡起钱来,收拾家伙,死孩子也自己爬起来,一同走掉了。看客们也就呆头呆脑的走散。”鲁迅反复地描写了这个过程,最后说:“到这里我才记得写错了题目,这真是成了“不死不活”的东西。”这个题目是什么呢?让我们翻回到前面--《现代史》!我们突然明白了现代与“变把戏”之间的关系,钱币在里面作为中轴支配了每个人的活动。

电影中韩三明没有钱,变马戏的人搜查他的包,没有翻出任何东西。但后来他做摩托车去找老婆时,掏出了几块钱;后来去旅馆又掏出了几块钱;后来见到老婆哥哥时拿出了两瓶汾酒,在旅馆里,我们发现他还有一个手机。我一直在想他把东西藏哪儿了,那个搜查他的包的人竟然找不到这些东西。韩三明饰演的人物不但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而且也有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生活的、变魔术的智慧。到了结尾,“云中漫步”也是变把戏的,但含义变了,影片的全部叙事、人物的命运和不确定的未来都凝聚在那个场面中了,我们身处其中,我们百感交集。

变化与仪式

韩三明饰演的角色买了一个老婆,但因为是非法的买卖婚姻,老婆走了;十六年后,他来找这个老婆,要看从未见过面的女儿;赵涛饰演的角色也是来找自己的到三峡来闯天下的丈夫。他们俩有文化,自由恋爱结婚。但两个“找”的故事正好颠倒过来了:能够保存感情的是一个非法的婚姻,而那个开始于自由恋爱的婚姻反而什么也留不下了。贾樟柯电影的中心主题是变化,不仅是《三峡好人》,而且从《小武》到《世界》,变化是一贯的主题,渗透在所有的生活领域和感情方式之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但到头来,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

变化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表现的。赵涛饰演的角色好不容易见到了丈夫,在大桥下面的长堤上,背后是交谊舞的音乐;两人相见,丈夫问:你怎么来了?对白之后,两人终于有了亲热的拥抱,但在交谊舞的音乐中,丈夫与妻子的拥抱却不由自主地变成了跳交谊舞的动作。这个场景刚好与赵涛到那个虹桥边的露天舞场找丈夫的场景相互配合,我们从中知道丈夫的事业是如何在这样的交际场中度过的,现在他已经把交际场上的动作带到夫妻的关系中了。这个场景宣告了夫妻情谊的终结,一切都变了,因此也就成为赵涛的“找”的贯穿动作的否定。因此,她对丈夫说,自己已经有人了;丈夫问她是否想清楚了,她说:我决定了。这是通过决定来保存自己的感情的完整性、保存记忆中的故里的完整性。对感情的否定变成了对感情的保存,故里也是通过它的消失才能够在影片中存在的。故里成了想象的世界,感情变成了信念,植根于我们的心里。

仪式的展开需要一定的物质表现,夫妻在分手前的仪式是交谊舞和舞乐,而“小马哥”的全部生活就像是在对周润发英雄主义致敬――点烟的动作、穿着打扮、行为方式和《上海滩》的配乐就是这个仪式得以完成的物质程序。与这些细节相媲美的,是赵涛(沈虹)在王宏伟屋子中吹电风扇时的那几个近于舞蹈的动作设计。这些细节的设计使得影片饱满、丰沛、好看。在《三峡好人》中,勾连起山西与三峡的意象是人民币上的壶口瀑布和夔门,钱币似乎也在支配着这两个世界的命运,这个“物中之物”却出人意外地带有诗意。我也因此想到电影中的分段采用了“烟”、“酒”、“茶”、“糖”等四个意象,它们是一种仪式的道具,将人们的关系以“物”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在这种关系中,“物”超越了物自身。买卖婚姻是以钱为中介的,但韩三明最后也做出了决定,是要回山西煤矿挣钱,赎回十六年前的老婆。挣钱又成为保存这份感情的努力。这些地方,把我们时代的魔幻性表达得很深。

碎片式生活与史诗性

《三峡好人》的叙事和结构有一种史诗的味道。西川说他从影片中体会到一种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气息,我想把这个问题再引申开来。十九世纪的欧洲和俄罗斯是产生史诗的时代,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开创了这个史诗的时代。但是,中国现代的文学和影片在叙事上更接近于抒情的传统或者说现代主义的传统,史诗性的叙事往往是在通俗文学的形式中展开的,革命历史小说也可以放在这个传统中观察,谢晋电影的史诗性也是这个传统的延伸--我说通俗文学的意思不止是说叙事形式,而是构筑历史叙事的观念是和主流的意识形态或通俗的价值观完全一致的。捷克学者普实克写过一本书,叫做《抒情与叙事》,曾经讨论过中国现代文学为什么难以贡献史诗性的长篇这个问题,就算是长篇,在叙事结构上也多半是拉长的短篇或中篇。八十年代兴起的第五代电影,通过精心设计的造型和极为简略的故事表达强烈的主观性,从叙事的角度说,更接近于抒情的和现代主义的传统。到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我们都强烈地感到中国电影不大善于叙事,缺乏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各种人物的性格、故事、心理中展开叙事的能力,但又不愿意回到原有的那种现实主义叙事方式之中。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看到了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和他的一系列作品,第五代的终结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

贾樟柯电影的史诗性可以从两个传统中理解,一个是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的传统,以日常生活的细节、小人物和历史中的孤岛般的片段故事,展示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深刻变化,贾樟柯在《世界》中就有对小津安二郎的致敬,就像这部片子中通过“小马哥”点烟的动作及电影音乐展开的对周润发所代表的“义”(以及香港电影)的致敬一样。但是,贾樟柯电影又不同于小津和侯孝贤,他的视角不但朝向更低的底层,而且叙事的角度也更平行于这个世界的人物。这个叙事方式得益于过去十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纪录运动”的潮流,得益于数码技术的普及,《铁西区》、《渡口》、《湮没》只是其中的几个出名的例子,我们可以在这个序列中发现数量巨大的、足以构成“运动”的作品。正是这些数量巨大的作品纪录了当代中国巨大的、无比复杂和丰富的社会变迁。《三峡好人》的史诗性只有置于这两个脉络中才能理解,它是通过对细微末节、普通人物、日常生活的纪实性的、多角度的描写展开的。

传统的史诗集中描写英雄人物的历史,而十九世纪的史诗式作品将许多的中、小型人物带到我们的面前。这些作品,以人物在历史中的命运带动叙事进程,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这样的写作方式大概难以表现碎裂化的当代生活本身,如今没有一个人物和他的故事能够展现时代的全部复杂性,史诗式的叙述方式需要找到新的形式,新纪录运动就是一种方式,一种纪录这个碎片式的时代变迁的最为恰当的、史诗式的、非集体主义的集体行动。经过上述两个艺术脉络的洗礼,贾樟柯的电影展示了一种群像式的集体命运。他集中地刻画人物,但这些人物并没有因此从群像中疏离出来。贾樟柯电影的主角是变化,大规模的、集体性的变迁。个人的命运浮沉在这里也显示为一种大规模的、集体性变迁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他对人的变化的表现方式是跳跃的、缩略式的,比如他省略了韩三明扮演的角色在十六年中的经历,他是怎样变成这样一个人的?他也省略了沈虹的丈夫到三峡来闯天下的过程,他是怎样一步步爬到一个经理的位置的?影片突出的是变化本身。

贾樟柯将场景设置在奉节、云阳等行将淹没的地区,这是大转变的场景。但变化这一主题在他的电影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之中。例如,从《小武》开始,贾樟柯就着意表现中国人的服装、流行音乐、身体语言的变化。在这部电影中,身体和身体语言的表现是突出的,从一开始在船上的变戏法场景,人群中许多男人裸露的上身,到后来的街角场景中歪靠着墙的闲人的身体,还有那个光着膀子的光头唱歌时的动作······中国人的形体,尤其是男性的形体,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姿,其懈怠和松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很少关注的现象,但贾樟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微妙的、习焉不察的细节。这些懈怠的身体慢慢地开始穿上西服,套上风格不同的裤子,开始用手机,然后唱着、吼着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做着、扭着不同时期的身体动作。这也许是贾樟柯对变化的最直观的把握了。《三峡好人》中的另一个直接呈现变化这一主题的是声音。噪音从头到尾没有停止过,这种噪音如果仔细的听也有不同的要素:一个是在拆迁过程中,工具敲打石头的声音,一个是机械自身的声音,但中间也有江水奔流的声音――江水的声音被噪音所破坏,以至于你听不清是工程的声音还是江水的声音;当然,还有人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加上还有手机的声音――当韩三明循着“小马哥”的手机中的音乐声转向那堆砖头的时候,暴力被表现得如此含蓄而让人震撼。这些声音组织在一起,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表现变化,又在一个很长的声音背景中显示人的变迁。变化在这些声音中发生,一些东西消失了,或被破坏了,但声音似乎却在持续。

人类学家和历史学者都曾提出过深描或厚描的命题,也许我们可以把贾樟柯的现实主义叫做深描写实主义。当然,我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概念表示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细节以及人物与场景进行多角度的、反复的描写。通过深描,一个时代的面貌逐渐地呈现出来,显现出从一个角度无法完成的图景,这个图景在现实中变动不居,无法完全稳定下来,我们必须从变动内部寻找对这个图景的理解。这个方法也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的方法。比如,买卖婚姻是非法的,但韩三明扮演的角色却表达了一种感情态度――这个感情态度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仍然要通过许多细节去仔细地理解和把握。贾樟柯电影里面描写的痕迹是很重的,一个个的场景,故事是放在某一个场景里面的,他对构成这个场景的各个要素做了非常深的开掘,细节、声音、人物、物件和对话,都在描写的对象之列,但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主观评价。贾樟柯的长镜头很有特点,但《三峡好人》的镜头运用与他早期的作品相比,摆脱了沉闷感。描写的重要性在哪儿?描写的重要性是跟前面我说的对生活的速写有关的――速写是对变化中的、群体性的局部进行采集和纪录的方式,它注重细部,但不把细部从群体变迁中疏离出来。“小马哥”、韩三明的大舅子、旅馆的老板,都是简洁的几笔,就勾勒出了性格和变化。当代中国的新纪实运动也可以视为影像实践中的速写运动。

既然说是速写,又怎么能够说是深描呢?我觉得他要深描的是这个运动和变迁本身,从各个角度去呈现、逼近它,但落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又是速写式的。十九世纪末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人们认为对现实的描写不再能够把握现实,因此现实描写让位于对内在世界的刻画和追踪,从独白到意识流,各种现代主义的尝试奔涌而至。贾樟柯的作品里面有心理描写,有时候很细腻,但这个心理描写不是以独白的方式、也不是以意识流的方式、甚至也不是以对现实的变形的处理来展开的,而是在速写式的描述中表现的,有些心理活动只是通过个别的对话来加以暗示,比如那天早晨赵涛饰演的角色跟丈夫的朋友在移民纪念碑前说话,无心之中说了一句云很美,而后声音开始嘈杂起来了。这句话与后来她和丈夫相遇时做出分手的决定是相互呼应的,因为这些简洁的对话表明这个角色身上具有的某些品质。当然,也有一些对白过于文人化,比如离别十六年的妻子对韩三明饰演的丈夫说“比南方更南的南方”,分寸把握上不是很准确。在中文电影里面,也许只有侯孝贤电影具备这种深描现实主义的气质。在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场景的意义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展开的,与这种深描现实主义完全不一样。贾樟柯的叙事方法有当代其他电影所没有的东西,充满了细节和从这些细节中展开的张力,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描述,我们感受到了导演试图把握这个无比广阔的变迁的野心。

潜流与对生活的态度

大转变范文篇7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改进作风的相关规定,以整顿干部作风为抓手,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托,解决突出问题,建立规章制度,提高行政效能,确保政令畅通,为县委、县政府实现“冲刺省十强、争创示范县”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作风保障。

二、活动内容

1.开展“三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题的“三观”教育活动,深刻剖析产生“四风”的思想根源,筑牢改进干部作风的思想根基。

2.开展“三访三解三比三促”活动。开展以“访农户、访社区、访企业,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破解发展难题,比服务、比业绩、比形象,促干部作风转变、促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促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访三解三比三促”活动。

3.开展“六治六促”的活动。一是重拳治庸,以状态大转换促“潜能”大释放;二是重拳治浮,以执行大落实促“发展”大提速;三是重拳治梗,以效能大升级促“服务”大提质;四是重拳治假,以工作大求真促“绩效”大提高;五是重拳治软,以基层大夯实促“引擎”大增强;六是重拳治奢,以廉政大建设促“形象”大提升。

4.开展“制度大清理、大完善、大落实”活动。一是全面清理已有制度,建立制度库。二是结合工作实际,查漏补缺,修改完善相关制度。三是强化制度执行,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制度等问题。

三、活动安排

干部作风大转变活动从2014年3月开始到12月结束。活动分学习宣传、自查自纠、集中整治、建章立制、总结讲评等五个环节,其中4月集中自查自纠,12月进行总结讲评,其他各个环节贯穿活动始终。

1.学习宣传。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安排部署;传达学习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

2.自查自纠。主要是“七查七看”:即查思想观念,看是否存在思想僵化、进取精神不强等问题;查工作态度,看是否存在冷漠生硬、作风粗暴、推诿扯皮等现象;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等“慵懒散”行为;查组织观念,看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查服务环境,看是否存在损害形象、影响发展等问题;查群众观念,看是否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干群关系等问题;查廉洁自律,看是否存在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打牌等问题。

3.集中整治。按照“出重拳、下猛药、治顽症”的要求,动真碰硬,标本兼治,一个个问题整改到位。

4.建章立制。全面清理、完善已有制度,注重将集中整治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固化为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的制度规定,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和纠正干部作风问题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铲除问题滋生蔓延的土壤。

5.总结讲评。召开总结讲评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并将干部作风大转变活动的成果作为我局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要求

大转变范文篇8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的现状是: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早在2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强,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仅会很快耗尽国内资源,也会加大全球资源供给的压力。降低资源消耗,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要实现四个转变: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大转变范文篇9

行政许可(即通常说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毋庸置疑,多年来,行政许可在行政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原有的行政许可制度确实存在不少弊端,如许可设定权不明确,致使一些县政府、乡政府、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纷纷争议许可事项,导致许可主体林立,许可标准不统一,许可范围失控,审批程序繁琐,把政府推到了一个神秘的、任性的、权力至高无上的“万能”境界,而实质上,成了转变政府职能的一大障碍。应该说,各地政府先后开展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将推进政府加速转型,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由全能政府同有限政府转变

《行政许可法》第二章合理划定了行政许可约范围,取消了国务部门规章行政许可设定权,省级政府规章只能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设定权缩小了。这样就杜绝了各级政府权力自授的现象。专家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许可立法已经实现了一种理念上的转换,即从许可到不许可。就我国而言,政府正处于转型过渡期,目前,达不到这一境界,但《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则明确界立了行政许可边界,限制了政府的无限干预。这就会促使政府由全能的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二是由神秘政府向阳光政府转变

《行政许可法》在总则中强调了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必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并规定了相关的公告条款。《行政许可法》对许可的机关、许可的条件、许可的时间限制、许可的程序,包括作出的许可决定,发了多少许可证,发给的对象等都要求具体而公开,这样就一除许可审批神秘化、“暗箱操作”的弊端,实行行政公开,使神秘政府逐步转向一个公开阳光的政府。

三是由任性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

《行政许可法》首次肯定了行政许可领域的合法信赖保护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政府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必须诚实信用。行政机关作出许可行为后,不得擅自改变和废止已经依法生效的行政许可。如果相关的法律法规修改、废止或者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撤销或废止某一许可行为时,行政机关必须对老百姓受到的损失给予补偿,政府不能以政策变化、工作失误或经验不足为由,随意收回或变更撤销已经作出的许可,这些法律规定将推动的政府由原来的行政权力大无边、任性随意向诚实信用的政府转变。

四是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行政许可法》倡导责任。它用较大篇幅,在十多处把责任用法律制度规定了下来。

大转变范文篇10

一、努力创造“学习型”科室,在思想观念上有新突破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是作风建设的基础。一方面加强自身理论、业务、道德修养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别人的长处,虚怀若谷。一是重点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引导大家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免疫力”。二是注重在实践中研究问题。经常深入基层学校,深入了解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必须保证每学期内中小学校100%的视导率,并聘请基层学校同志参加科室业务学习,介绍基层情况,真正做到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三是积极引导基层学校开展师德教育。认真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专题教育,深入推进师表工程,引导每位教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同时,在教师中广泛开展“爱心助学、回报社会”等专题活动,树立教育良好形象,进一步提高教育行业的文明程度。在开展教育行风评议活动中,积极推行学生评教师、家长评教师、社区评教师活动,把学生、家长、社会的期望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二、努力建设“创新型”科室,在制度创新上有新进展

制度和行为规范是作风建设的必要条件。作为全局来说,通过制度建设形成监督与信任并重的合理机制;作为个人来说,制度与行为规范是履行公务的最低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做到以下工作:一是依法行政,遵守办事规程,明确办事时限,实行公示制度。二是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即凡到小教科办理公务或来访者,第一个被询问的本单位干部即为首问责任人,必须做到不推诿、不敷衍,做到自己职责内的及时办理,职责外的耐心解释和引导。对办理公务和来访者,接待要热情,语言要文明。一般情况下,科室人员外出办事必须留有专人接待来访;特殊情况下,科室全体人员外出必须向主管领导请示,并出告示。三是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精神饱满,认真工作,文明礼貌,热情服务;严肃工作纪律,工作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打游戏、不串岗、不闲聊。四是对上级批转、社会影响大、媒体关注或其他重要的群众来访事件,要主动“下访”,坚决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五是要围绕基层重点难点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积极向局领导层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报告。六是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工作。坚决执行国家、省关于治理学校乱收费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市有关收费规定,配合有关部门下发规范收费工作的文件,并通过公布收费项目及标准,公布收费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对一些收费不规范的单位和学校,一经举报将及时处理。

三、努力建设“服务型”科室,在联系基层上有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