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6:47:11

导引范文篇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的才华正逐步融入团队的协作精神,人们必将更加青睐团队精神。在团队中,队员宁愿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团队的成就;而团队的领导者,亦常常将自己摆在普通人的位置上。团队精神的实质是实现团队内部资源的最佳调配,从而以统一,有力的姿态去迎接外在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并期望最终的胜利。团队精神的外在表现,只有100分或0分,没有60分。

你是怎样看待“团队精神”的?你是怎样体会“团队精神”的实质的?请结合实际以“团队精神”为话题作文。自选角度,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团队精神“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的话题,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团队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才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98年,正是军民团结一条心,我们才挡住了滔天洪水的肆虐;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也正是中国女排的团结协作,才夺回了难得的一块团体金牌,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一切事实都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在理解“团队精神”时,我们可以把它的含义扩展开来,比如说它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一种相互融洽、合理分工的意识等等,表达观点时应力求鲜明,选择材料时应力求典型。

【佳作示例】

团结就是力量

三峡高中崔洁

自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成一股力量走向胜利以来,“团结就是力量”便被披上了“信仰”的色彩。

而中国走到现在,成为一个让世界不敢忽视的名字,不正是靠了那“信仰”吗?用时下流行的话,即“团队精神”。

人类的祖先,便是以团队为单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历史的轮转,也不是被若屈原的个人所改写的,而是集体的力量。就连动物界,小巧玲珑的食人鱼之所以能猎食几吨的庞然大物,忽微的蚂蚁能逃离洪水火灾,靠的也都是“团队精神”。而现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我们还有余力去“我的地盘,听我的”吗?

团队就像是一个凸透镜,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点;也是一个扩音器,把微吟变成呐喊,影响到更远的地方。

智慧、阅历和经验都让我们无法忽视“团队精神”。在常常被抱怨冷酷无情的竞争时代,有一个可尽我所能、可安心依靠的集体,岂不是像一艘漂泊在海洋上的船员们那样,是最好的朋友,最铁的兄弟,过最酣畅的生活,放声最高亢的旋律吗?

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刘邦成就了帝业,而英勇盖世的项羽自刎于乌江。历史会理智地告诉你,什么叫一人之智不敌万人之智,什么叫历史不因个人而改变,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

没错。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伟业积累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个体上。爱迪生因电灯而流芳,离不开全身土灰的工人;日本迅速崛起的奇迹,离不开紧衣缩食的百姓。

一个想脱离众人的人,是新时代的“新新盲人”,藐视忽微会让他穷尽一生也离不开原点几步,顶多只是像在沙漠中的过客,一圈又一圈,却只能回到起点。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肥土的给予,阳光的赠与及绿叶的衬托。

一抷土的成功,即使再少,也得依靠十个手指。

迈入新时代雄心勃勃的你,别忘了:团结就是力量。

导引范文篇2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科学发展史的顺序,该内容是遗传因子发现、减数分裂过程发现的延续。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萨顿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是联系“遗传定律”与“减数分裂”的桥梁。教材叙述了从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到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提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这一科学探究的历程对学生来说是较好的科学史教学材料,同时也是学习后续内容如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等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具备了“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概念,了解了染色体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顺理成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已掌握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但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并做好应对意外生成的准备。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

比较、推理、观察、分析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学探索中的质疑、求实、创新精神,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4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讲授,本节课会有以下不足: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论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直白地告诉学生,教学过程将平淡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缺少了体验“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两种重要科学研究方法的机会。这样会使教学远离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笔者将本节课设计成基于问题导引的探究式学习。通过承前启后的系列化问题,既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给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避免课堂上学生盲从地探究。最终,学生在这些层次化问题的指引下,经过思考、讨论、分析等思维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两种重要方法,深刻理解了本节课的结论。另外通过延伸的问题,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为其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坚实的铺垫。

5教学过程

5.1引入

教师简述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试验和魏斯曼提出的减数分裂过程的科学史,提出学案上“复习回顾”部分的3个问题:(1)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画图,并总结Y、y和R、r两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规律。(2)依据减数分裂的一般过程图示,总结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3)孟德尔提出的成对遗传因子与减数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有何联系?学生通过回顾、思考,不难总结出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无意识地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比教师举例讲述什么是类比推理,更为深刻。而且,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很自然地聚焦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

5.2萨顿的假说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萨顿照片和实验材料———蝗虫,并展示提问学案上“课前预习”的3个问题:(1)萨顿假说的内容是什么?(2)萨顿假说的依据是什么?(3)萨顿假说的提出,运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这一部分知识在课本上有较为详细的文本叙述,且难度不大。所以笔者设计为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展示。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亲自体验了“萨顿假说”的发现过程,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学生的兴奋点也自然转移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的探索。

5.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摩尔根和实验材料———果蝇,并提出问题①: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有何优点?结合教材的文本描述和教师的提示,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难事。接下来,教师课件展示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和红、白眼果蝇图片,并提出问题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过程、结果分别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需要把教材中的遗传图解转换为规范的语言描述。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了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自然过渡到“如果我们是摩尔根的研究助手,面对这样的杂交结果,我们又该做何分析呢?”教师提出问题③:根据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分析:①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哪个是显性性状?为什么?②实验结果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吗?③F2中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了什么?④用孟德尔遗传规律分析,什么现象不能得到合理解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完全可以解决前3个小问题。但对第四个小问题充满了疑惑。这时,教师适时讲述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及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并举例说明性染色体上基因型的表示方法。为下面探究环节做好知识的铺垫。然后提出问题④:如果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如何解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结果,有几种可能的假设?与摩尔根的杂交实验结果都相符吗?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学生的分组讨论激烈展开。教师引导学生用遗传图解进行分析。学生先提出四种假设。假设Ⅰ:位于常染色体上(P:WW×ww);假设Ⅱ: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P:XX×XYw);假设Ⅲ: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P:XWXW×XYw);假设Ⅳ: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P:XWXW×XwYw)。给过讨论,学生很快排除假设Ⅰ和假设Ⅱ。教师提问,学习小组代表演板假设Ⅲ和Ⅳ的遗传图解,并分析结果。学生不难发现两种假设都可以解释摩尔根的实验结果。此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顺势提出问题⑤,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分析: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以验证各假设的合理性?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提出测交的实验方案,并演板、分析。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得以有效突破。通过这一系列逻辑关联的问题的导引,学生的逻辑推理、实验设计与分析、发散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同样重要的是,学生虽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验探究,却亲身体验了“假说—演绎法”的科学研究过程。

5.4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细胞减数分裂模式图,引导学生总结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并提出问题⑥:用细胞减数分裂模式图,分析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否还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师通过设置新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总结,不仅加深学生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解,同时又突出了摩尔根的“基因连锁和交换定律”。这一环节既解决了本节课的又一个重点,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学习提出了任务。

6教学反思

导引范文篇3

[关键词]人民性;中国电影;人民电影;电影艺术成分

就目前的现有研究文献资料来看,相关学者提出:从“人民电影”以及“人民美学”的层面来讲,其中凡是能够提到的人民性均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且具有较为显著的阶级性质,这是中国电影与苏联电影的共同之处[1]。其中,人民性是“人民电影”以及“人民美学”所体现的关键特点,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和苏联电影之间的首个相同特点。

一、“人民性”在苏联的提出及我国学者对其展开的探究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来看,早在19世纪之初,维亚泽姆斯基通过对电影发展史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人民性”这一理念。“人民性”的基本内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迁移,并且受到了苏联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别林斯基的作品当中,就将人民性和民族性进行了结合和统一。杜勃罗留波夫作品当中,对社会主义美学以及人民性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并且提出人民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民的形式”。不但如此,对于人民艺术家来说,其作品要深刻体现出人民精神,通过观察人民实际生活现状,走进人民生活,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这才是人民艺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杜勃罗留波夫非常重视“人民性”当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并且消除了对于不同等级的所有偏见。但从十月革命开始,这一时期所提出的人民性美学却受到了学术界的批评与否定。其中,左派思想表现得最为突出。对于左派思想来说,他们不愿意肯定历史文化,并且对其加以打击和破坏,不承认艺术作品当中具有明显的人民性这一观点。列宁曾经对这一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批判,不过人民性的基本内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并且产生了变化。列宁根据当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对人民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表示,无论是哪个民族,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两个民族,而且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思想。二者存在明显的对立性。就文化的层面而言,人民性主要体现在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当中,资产阶级文化则与之相对立。在这一时期之后,个人崇拜主义高度发展的重要趋势,再加上高度集权的影响,使不少与无产阶级相关的文化成果以及活动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同时人民性的基本内涵也融入了较为强烈的政治色彩。这导致了其所体现的阶级性特点更加突出。由于受到日丹诺夫主义的影响,人们更是将人民性与党性完全等同。直到解冻思潮之后,人民性当中所蕴含的美学精神才逐渐得以回归。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少学者对人民性的相关理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起源时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以左翼文化运动为重要节点。此外,运动也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苏联学者在人民性内涵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当中,同志所提出的理念对我国文艺事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针对文艺问题进行描述的过程当中,也能够看出苏联相关理论的影子。在此次谈话中他提出:文艺是政治需要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主要是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服务的。他的这一思想和列宁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基本相同的。在这一基础上,等国家领导人在文艺当中所体现的人民性认识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特点。举例来说,抨击《武训传》的过程当中,曾有人坚定地认为:文艺人民性的本质就是党性[2]。尤其是在反右主义运动之后。这一理念更是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在我国政策方针与指导思想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当中,艺术界对于人民性的认识逐渐走向正轨,摒弃了以往将人民性与党性相互等同的错误理念,而是将二者放置于同等地位上,同时也更为关注人民性当中所原本具有的美学精神。学者周扬曾经在其相关文献中表示,从范围上来看人民性比党性所蕴含的范围更广一些。根据后期的发展实践来看,党性和人民性二者是不能够等同的,并且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了验证。通过以上的相关论述来看,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民性的基本内涵得到了我国与苏联的统一认可。而且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与当时的客观条件以及实践情况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人民美学”在“人民电影”中的应用与相互辩证关系

“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的关键特点就集中体现在其主体性层面。也就是说,人民主体地位基本明确,并得到了广泛讨论,同时我国人民电影发展的重要服务主体就是工农兵。人民不单单是电影当中所树立的各种人物形象,而且更是人们生活中学习的榜样。除此之外,广泛呼吁大众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改造目标,这就导致了电影创作主角体现出了非常强烈的人民化色彩以及工农兵文化。从这一层面来看,电影创作实际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影响。“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的重要本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这是中国与苏联电影发展当中的重要体现。从制作方式上来讲,这一主题的电影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不过从本质含义上来讲,其实都是相同的。除此之外,由于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人们的精神实现了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也集中反映到文艺创作当中,将其和工农兵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所以,社会主义与现实主义从根本来说,与革命现实主义是基本一致的。除此之外,“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另外一个关键特点主要体现到了解电影文艺形象创作当中,一直以来都非常强调将人物形象典型化。在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当中,高尔基的理论研究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他的相关理念对后续典型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奠基作用。不过典型化创作方式在逐渐发展当中,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对典型化创作方式展开分析与研究,对苏联电影制作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上文的相关论述与研究能够看出,我国与苏联电影在“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且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这就意味着在中苏电影创作上,其联系性是必然存在的。简单来说:“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的创作具有一定内在规律性。总体来说,“人民电影”以及“人民美学”的本质特点是要求文艺作品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需要,服务于人民。[3]针对这一特点,在今后制作方式层面要结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革命现实主义,并且采取典型化的表现形式,对工农兵等人民主体进行表型,并且对其中的模范形象进行歌颂和赞扬,从而起到激励与教育人民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提出,无论是在我国电影还是苏联电影当中,二者都强调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作用,而且将此作为其发展的重要本质特征和影响因素。著名导演吉甘曾经提出,中国与苏联电影在其发展当中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在进行电影创作当中所制定的目标以及功能上,这对其电影事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也是因为这一共同本质特点的出现,才导致苏联电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事业发展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然,苏联电影和中国电影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发展历史、国情现状、传统思想、文化以及政策主张等层面的不同所导致的,这必然会对电影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来说,解冻运动在苏联发展开始之后,当时的电影艺术主要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涵进行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才开始将这一理念引入。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和我国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苏联不断深入研究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全面推动解冻运动这一时期当中,我国主要致力于人性理论和反右主义思想的批判与打击。除此以外,也在思想艺术风格层面体现了较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俄国传统历史以及文化意识的影响,无论是人道主义精神、宗教信仰、艺术文化,还是其民族文艺特点,都对苏联电影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而这也使得苏联电影和我国电影存在明显的不同。就电影发展以及社会实践层面来看,其差异性存在是体现了客观性的。

三、特殊时期电影传播的“奇观时代”及电影音画艺术的体现

电影是人类文明发展至现代社会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它通过视听两种形式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内容上来讲,电影如同一只万花筒,囊括了人间百态。从艺术上来讲,电影更是一种综合艺术,因为电影的表现主体及题材不同,这些具体艺术形式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也就不高。但客观而言,因为电影的介质属性,相对于其他艺术于电影中的运用,音画于电影综合艺术的展现更是至为关键。综观电影发展史来看,不同时期的电影创作主体对电影中的音画艺术均给予了极大重视。这主要是因为该两种艺术形式分别通过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对受众施加影响,使其在心理上、情感上与电影主体、内容产生化学反应。不同年代创作的电影均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即使同一创作主体,在不同时期,其创作相同内容、相同主体的“同名电影”时,呈现的画面会迥然不同。相对而言,年代差距较大,画面差异度也会较为明显。实际上,这是电影“人民性”使然的结果———包括音画在内的电影艺术成分均会受到电影人民性的影响。就创作主体而言,其对电影画面的驾驭远远超过了自己对电影旋律的处理。人们通常看到的电影画面、场景是导演通过“镜头”捕捉的艺术。如果导演对演员的表演不满意,则需要重拍,直至其满意为止。电影旋律由作曲家整体创作,但其使用则由导演决定。双方通过配合,实现音画的有机结合。导演创作电影的过程中,导演需要基于画面,整体把握旋律,哪个片段需要,旋律即刻响起,以起到铺垫或渲染作用。即使哪个地方不需要,导演也需要考虑音画如何结合才能在顺应剧情发展的同时,起到突出强调画面效果的作用。相比之下,作曲家考虑更关注与电影旋律相关的问题,例如,如何设计旋律、旋律如何行进;如何按照导演的构思把各种元素融入其中,以便表达主题。这样,创作的旋律才能符合场景、符合氛围、适合人物形象刻画等。[4]电影旋律整体上参与了电影的集体记忆建构,并于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音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才可共同为观众营造记忆,传达社会文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等。实践表明,这在电影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过这一作用也会受到当下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且和消费文化、媒介形式等息息相关,随着发展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电影发展仍然对我国电影历史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华.中国电影人民美学观念嬗变历程解读[J].电影评介,2013(05):74-75,100.

[2]欧阳雪梅.论批判《武训传》的缘由及意义[J].研究,2014(02):7-14.

[3]洪宏.“人民电影”“十七年”电影与苏联电影“同质”论[J].扬子江评论,2007(01):80-83.

导引范文篇4

“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磁场”看不见,摸不到,十分抽象,难于理解。初中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场”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宗旨是要充分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促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中认识“风”的方法、手段“迁移”到物理课堂上,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找到形成磁场概念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亲历“磁场”概念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磁场的概念。

难点:磁场和磁感线。

四、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风力演示仪(自制)、条形磁体、磁针、铁屑、实物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手端着磁针,站在远离讲台的位置,磁针指向南北。

【问题导引】: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知道,磁体具有指南北的性质,现在请你们判断:教室的哪个方向是南?

【实验演示】:教师把磁针放在讲台上,磁针立即发生了偏转,不再指南北了,在学生惊诧目光的注视下,教师把讲台上的报纸揭开,发现讲台上有一个大磁铁。

【问题导引】:磁针在刚才的那个空间里能够指南北,到了磁铁周围的空间就不再指南北了,那么磁铁周围的空间与其它空间有什么不同呢?

在磁铁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叫做磁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场。

(二)新课教学

【问题导引】: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磁体周围的磁场是什么样子的?

结论:磁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法直接观察。

【问题导引】:看不见摸不到的现象怎样研究呢?

【实验演示】:拿出风力演示仪,引导学生研究怎样确定是否有风、各点风的方向。

【问题导引】:你能否把风力演示仪中的风的状况描述出来?能利用图表示更好。

结论:我们可以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风的状况,每一根曲线的方向都代表风吹动的方向,在一些漫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方法启迪】:如果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能够对某些对象施加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对象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事物。在物理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这种方法。磁场能够对磁针发生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磁针来认识磁场。

【实验演示】:把磁针放在磁场中的A点,观察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在A点放置不同的磁针,观察磁针的指向。

【问题导引】:观察实验现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结论:我们发现:磁场很有“个性”,它把放在A点所有磁针的N极都“吹”向同一方向(见图1)。

【方法启迪】:如果风把纸片吹向东方,我们就说风是向东吹的,同样,放在A点的磁针N极都被磁场“吹”向图示方向,在物理学中就把这个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问题导引】:我们利用磁针确定了A点的磁场方向,那么磁体周围B点、C点的磁场方向又如何呢?

【实验演示】:在磁场的B、C点都放置磁针,观察磁针N极所指方向,每个磁针都显示了该点的磁场方向。

【问题导引】:怎样让磁针更小,显示的点更多呢?

【实验演示】:铁屑撒在磁铁周围,观察铁屑形成的图案。

【方法启迪】:铁屑撒在磁铁周围被磁化成一个个细小的磁针,磁场“吹”动每个铁屑的N极,形成了奇妙的图案,这和风吹落叶的景象多么相似呀!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把铁屑排列的图案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表达出来,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各种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条形、碲形、同名、异名)

【问题导引】:观察各种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结论:从N极出发回到S极等。

【问题导引】:磁针受力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作用呢?

你能说出地球的南磁极在哪里吗?

介绍地磁场、磁偏角、沈括的贡献。

【问题导引】:你认为地磁场是怎样产生的?

(三)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略)

2.方法概述(略)

(四)巩固练习(略)

(五)作业

思考题:在物理学中,把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规定为磁场方向,如果我们把S极所指方向规定为磁场方向,本课中的哪些说法会有所改变?你能否按着新说法把这节课重新讲述?

(六)板书设计(略)

导引范文篇5

一、咨询服务工作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类咨询和导引服务。

二、热情接待服务对象的现场咨询,准确回答涉及政务服务中心部门窗口位置、办理事项、窗口业务电话等内容的询问,必要时应提供导引服务。

三、为老、弱、病、残、孕等行动困难的服务对象提供全程陪同导引服务。

四、受理服务对象对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并做好记录。涉及服务投诉的,应陪同当事人前往监察投诉窗口。

五、为前来中心视察的上级领导和参观考察的外地客人提供导引服务。

六、协助警务人员、物业保安维护大厅秩序,及时发现和报告重大情况。

导引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实行“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服务责任,把方便让给群众,把不便留给自己,通过靠前服务、主动服务、导引服务、全程协办,真正在为民服务中实现“零障碍”,树立为民服务好形象。

二、主要内容

局机关通过设立协办员岗位,由值班协办员为前来办事的企业、基层、群众提供包括接待受理、咨询答疑、全程导引、主动协办、办结回复等办事流程在内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每月安排1-2名局机关中层干部担任协办员,1名班子成员担任值班领导,实行坐班服务。

三、工作程序

(一)登记受理

对所有前来办事的服务对象,由协办员负责接待,并根据服务对象申请办理事项的内容,结合我局工作职能范围,协办事项按受理件、联办件、移办件3类分类进行登记。事项办理属于我局业务范围的,作为受理件;事项办理流程涉及两个单位以上,且我局为其中之一的,作为联办件;事项办理不属于我局业务范围的,作为移办件。

(二)全程协办

协办员对登记受理的服务对象申办事项实行内部全程代办、外部全程导引,非必须由服务对象本人出面签字、验证的,事项全流程一律由协办员负责办理完毕。协办员对登记受理的协办事项在值班期间未办结的,须继续按程序办理直至办结,不得转交后续协办员协办。

1.受理件。受理后即进入内部运作程序,由协办员负责协办事项的全程流转办理。一是对因服务对象材料不全等原因无法当场或当天办理的,作为提示件,填写协办提示卡向服务对象予以一次性告知;二是对政策清晰、程序简便、手续齐全,可当场答复、办理的简易申请事项,作为即办件,当天或当场予以答复、办结;三是对需现场勘查、上级审批等不能即办的申请事项,作为承诺件,由协办员向服务对象出具协办回执,承诺办理时限,并负责跟踪督办,限期办结;四是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定的申请事项,作为退回件,填写否定报备反馈单,向服务对象反馈不能办理的原因和依据。

2.联办件。我局在联办件工作流程中处于第一环节的,由协办员按受理件办理程序负责协办完我局流程后,导引服务对象找到后续职能部门协办员,由各后续部门协办员按受理件办理程序协办后续流程。我局在联办件工作流程中处于中间和最后环节的,协办员导引服务对象至第一环节职能部门,由该职能部门协办员按受理件办理程序协办。

3.移办件。协办员导引服务对象至有权单位协办员处,办理移办手续,由有权单位协办员按受理件或联办件登记受理后按规定程序办理。

(三)办结回复

协办事项办结后,协办员以当面告知、电话或书面通知等形式回复服务对象,并填写协办日志,由服务对象签字。联办件须在协办完我局内部流程或按移办件办理移交手续后方为办结。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市粮食局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我局推行“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负责协办制工作方案、实施办法的制定和具体业务工作的落实,并对全局协办制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市粮食局局长为我局推行“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我局的实施工作负总责。协办员和值班领导分别为协办事项直接责任人和分管责任人。协办员和值班领导值班服务表报市作风办备案。

导引范文篇7

论文摘要:新世纪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是针灸医学科学思想论与方法论的一次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学会与掌握了新世纪医学模式和导引处方,不仅可以不用花一分钱,便能大大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和领域(如预防、美容与养生等),而且有利于医者本身的健康和长寿。

众所周知,在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的今天,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的今天,在针灸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都取得了日新月异之辉煌硕果的今天,在针灸医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与人民关注和欢迎的今天,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但怎样才能理性务实、科学和谐,从医学模式层面的高度来实现与达到这一目的呢?为了让针灸医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事业服务,这正是每一位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多年来都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主题,这亦是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之义务、责任感、使命感及紧迫感驱使所必须思考的主题。

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可以促进、引领中国与世界的针灸、整个中医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20世纪末,笔者从“人乃医学之本”的战略高度,率先将新世纪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与主动(医生指导下患者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这是在纵观了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思考、实践、探索与努力之心得体会。由于新世纪医学模式涵盖了与人类疾病、健康与针灸治疗有关的全部因素,真正从整体医学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各种内、外因素对健康、美容与长寿之综合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崭新医学模式,既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之全部内容,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模式之不足。其核心是在充分肯定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类疾病、健康、美容与长寿积极重要作用之同时,突出强调了还应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医患互动的被动与主动相结合之原则,它是对现代医学模式之反思、补充、升华和整合后的更为先进的科学的医学模式。它对人类的疾病、健康、美容和长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故新世纪医学模式越来越引起普通民众、针灸界、按摩界、康复界、美容界、养生界与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对它的关注、欢迎与支持。

1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和发展

提倡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发展,为什么呢?因它是以人为本、医患互动,让有限资源最大化的医学模式。因它是注重调动医者与患者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注重调动与激发患者自身显在的和潜在的疗能及美能来为针灸疗效服务。故它较以往任何医学模式都更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了针灸治疗范围及领域(如预防、美容、养生等领域),有利于中西医优势之互补,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之互相交流、促进和发展。它集预防、治疗、康复、美容、养生、减肥、催眠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因此更符合针灸医学与未来医学之冀望和发展。

2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充分利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几千年过程中,用巨大的付出,高额的代价换来了两大系列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即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和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患者的)治疗。在当前由于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与药物相互作用之研究大大滞后于新药应用之研究等原因,致使药物之毒副作用、过敏性、耐药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药害”泛滥成灾,既而对人类的健康、美容和长寿为害严重。如有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仅在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致死的人数就高达19万之多;2001年我国用药不合理比例高达26%;2003年仅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占住院病人比率约为20%,其中1/4是抗生素所致。不合理用药与药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感染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百亿元以上;全世界死亡病例有1/3与用药不当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仅我国因美容而毁容的事件就高达20万件之多。还有研究资料揭示,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占15%,社会环境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因素占8%,自体康复因素(自体的免疫力、心理素质、生活方式等)占60%,由此亦不难看出:对针灸治疗中调动与激发主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在临床、康复、养生与美容等领域中的作用之重要性。而现代医学模式及其目下国内外针灸现状恰恰忽视了被动(医生的)和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而新世纪医学模式则是高度重视调动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与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之际,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充分肯定、重视与应用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被动(医生的)为主的针灸治疗的同时,采用被动治疗(医生的)与主动治疗(医生指导下患者的以导引运动为主的运动处方、行为处方和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更科学合理的新的针灸治疗模式呢?!因这不仅科学实用,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加快康复进程,有利于大大节省医疗费用与提高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美容与长寿等许多好处,而且科学经济、简便易行,有利于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自身的发展、进步。

3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之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整体医学的发展

主动治疗的恰当应用是不是除了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少并发症等好处外,还有利于针灸的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针灸向整体医学的发展?因主动治疗(即以导引锻炼为主的非药物疗法)是在重视局部(患部)治疗之同时,还重视患者整体(全身)的辅助治疗,以期通过改善、调动和增强患者整体健康水平而影响、带动和促进局部患处之不利因素向好的方面转化,以达到痛减病除与美容之目的。故其非常适宜作为完善与提高针灸被动(医生的)治疗效果之良好辅助措施和手段。

4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人类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在21世纪之今天,在2003年4月15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测绘工作已全部完成之今天,在国际人类蛋白质基因工程计划已启动之今天,在破解人体生命奥秘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发展之今天,是信息爆炸之时代,是知识经济之时代,是数码技术之时代,它们在影响、改变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同时,人类至少面临着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1)由有病治病转为无病保健。有研究资料提示:在预防保健上每投资1元钱,就相当于节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医疗费,故不难明白,无病保健总是比有病治病方便、经济、实惠、科学的多。针灸学科应该向预防医学这方面伸延,必有作为、大有可为。

(2)由药物治疗转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非药物疗法亦是几千年来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而且它具科学实用,经济简便,疗效显著,实用范围广,灵活性强,可作为综合治疗措施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等一系列优点,故这既有利于节约许多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开支,又有利于增加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领域(如美容、养生、康复等),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3)由单一的被动(医生的)治疗转为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在医生指导下的患者的)治疗相结合。因为医生针灸和药物的作用只治得一时,而治不了一世;而且这亦是从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常常是综合因素作用之结果的实际出发。故充分调动被动与主动这两个积极因素,不仅有利于针灸医学的发展、进步和疾病的康复,且还有利于针灸医者与人类自身的美容、健康和长寿。

(4)由痛苦地离开人间转为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才是人们离开人世的共同美好和幸福之宿愿,亦是历来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进步和追求之一。

(5)从20世纪的疾病医学转为向21世纪的健康医学方向发展。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该把人的健康作为医学的研究方向”。而且这也完全符合针灸、整个中医、西医的发展与进步的规律。

(6)由当前针灸界和中外医学界,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极力推崇,转为发展与进步到对“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相结合”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发展史提示我们:一定的医学模式总是与一定的时代人类科学技术及哲学思想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医学模式是一个动态概念,而非一成不变,总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转换。当一种医学模式对其涵盖的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对产生的新课题已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与适当处理时,理所当然应被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医学模式所代替。这就是新世纪医学模式为什么会自然而然诞生的内在根源和历史必然。人们知道,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医学模式,虽是人类医学史上又一大进步,且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今后仍将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代医学模式之局限性、消极性及不足也渐显露,还亦有阻碍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临床疗效与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之嫌。目前,无论是国内外,还是中西医,也无论是“针灸医学”、“主流医学”、“非主流医学”还是“整合医学”,通常均是将患者视做被动接受治疗的对象。高度重视调动主动(患者的)和被动(医生的)这两个积极因素,用被动治疗(由医生做的治疗)与主动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身做的治疗)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它更好为患者服务的指导原则之一。

5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

有专家指出: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10年以上,是真的吗?为什么呢?一点不假。因有资料表明,仅2000年,全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为1530万,占世界死亡人数的1/4。这惨痛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如果人们能遵循维多利亚宣言主张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适酒和心理平衡四个健康原则,则可使高血压病减少55%,脑卒死、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人类的平均寿命就能延长10年以上,而且生活质量还可大大提高。而新世纪医学模式不仅涵盖了维多利亚宣言的这四大“健康基石”,且给出了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科学实用、简便高效的防病治病与美容养生方法。

主动治疗还涵盖:①自然疗法中的泉水疗法、岩洞疗法、高山疗法、森林疗法、香花疗法、泥土疗法、热沙疗法、空气疗法、日光疗法和方向疗法等;②物理疗法中的色彩疗法、香气疗法、冷疗、热水疗、磁疗、声疗、蜡疗、激光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远红外线照射疗法、体频照射疗法等;③艺术疗法中的音乐疗法、舞蹈疗法、戏剧疗法、书法疗法、绘画疗法、雕塑疗法等;④文娱疗法中的风筝疗法、钓鱼疗法、弹琴疗法、弈棋疗法、玩具疗法等。主动治疗还包含了体育疗法、刮痧疗法、以情制情疗法和饮食等疗法的全部内容。只要比较,就不难看出新世纪医学模式的经济实用、效果巨大、优点显著和潜能无穷。故其非常适合作为完善针灸被动治疗的良好辅助措施与手段。

6导引医学

导引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的新意。它集特有的呼吸运动、肢体运动与自我穴位按摩于一身。它是调发身姿健、容貌美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也是东方文化精粹中一个科学、实用的组成部分。

导引是一门健与美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颗东方医学宝库中的明珠集防病治病、启迪智慧、美容抗衰、激发潜能、增寿延年等众多神奇效果于一身,为历代医家巨匠和道、儒、法、武等诸子百家所推崇。然而,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局限,前贤们终未能提高到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及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如: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的高度来认识它。

导引医学根本不同于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疗方法。它在镇静神经、安定情绪、活利气血、通经活络、调整身心、调理脏腑、健美形体、愉悦精神等方面之功能,是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学方法所无法与之比拟的。其还汲取了中国古代气功中具有防病治疾作用瑰宝的“喷气法”、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水晶体操”、中华武术里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气功拍打法”、传统的自我经穴按摩、现代穴位按摩美容法、健身法等营养于一身。其特点是:

(1)身心合一。做导引时要求集中思想,排除杂念,身心合一、意气合一、内外合一、动静结合。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肌体内的自我显在的与潜在的疗能与美能。

(2)一专多能、健美统一。做导引的同时,还能让练习者兼获预防、治疗、康复、减肥、催眠、强身、养生等诸多效果。

(3)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导引医学紧紧抓住与突出了中医之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论特色,科学地将提高整体之健康水平与改善局部之微循环紧密地结合起来。

(4)植根于中医理论。导引医学既深深植根于中医理论之沃土,又汲取了现代医学与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之营养。它不仅充分展现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三宝、整体观、辨证施治和天人合一等理论特色,而且它亦是中医所有临床里唯一真正能充分展现天人合一之博大精深与优势,且汲取了神经体液学说、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理论精华独具特色的治疗、美容、健身、益寿法。

(5)可作为综合措施。导引医学可单独施行,亦可同当今针灸治疗及中、西医的其它被动治疗方法配合实施,以巩固、提高针灸疗效和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和减少毒副作用。

(6)自我健美。做导引常常无需他人帮助,便能实现自我治疗、健美目的。如亚健康状态等症,导引锻炼则有良好的自我治疗、健美效果。

(7)经济、简便易行。习练者只要有明确的康复、治疗、美容、保健及养生要求,选定适当的练习内容,便可在家或适当的场地进行练习,既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其它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8)科学、灵活性强。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康复、治疗、美容目的,选择适宜的导引锻炼习练即可。如想减肥就按《经络减肥美形法》练习;想消除皱纹就按舒皱法、美容法、美颜法习练;想长寿就按延年法、抗衰法练习;想治感冒就按《治疗感冒新法》治疗;牙痛就按《治疗牙痛新法》施治;失眠就按《失眠防治法》治疗等等。

(9)安全、无副作用。导引医学只要按规章施行,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无任何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祛病、健身、美容、益寿法。

由于导引医学是能为人们提供高效、速效、特效、长效,安全可靠,无(或尽量少)创痛,无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自然、科学、健康的治疗、美容方法和由于它不仅可以被施用于针灸临床与美容场所,还同样可方便于大家自己施用于家庭与人们在晨起晚寝的闲暇或工余之时和经济省钱等众多优长,使其虽起步较晚,但前景广阔无限,不可限量,有待大家共同努力开拓。

透过全文及本人30余年在国内外临床效果的提示:新世纪医学模式对针灸医学在模式、理论、临床及针灸科研,针灸医学教育,如:教材、教学、课程设置、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与针灸人才的培养和针灸医学的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与层面,都提供了广阔的拓展与调发患者自身治疗潜能的空间及科学新颖、简便经济、理性务实、易于实行、丰富多彩的坚实理论与技术支持。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和深信,这一崭新的新世纪医学模式与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在慧眼鸿儒的同仁和医学拓荒者们的共同努力奋斗、辛勤耕耘下,必将以它亮丽之风采、旺盛之生命活力、丰富之科学内涵、辉煌之成就、累累之硕果,炫耀于世界针灸医坛和整个世界医坛,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魏慧.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挑战:新世纪医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2,11(2):1-8.

[2]魏慧.预防‘非典’自我按摩保健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贺绍文,魏稼.医学模式的新突破[J].中华中西医结合,2003,6(3):2-3.

[4]田从豁.一个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新里程碑[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8(3):884-886.

[5]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SARS治疗的思考[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12(3):1504.

[6]魏慧.保健美容的中国新型按摩[M].法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

[7]魏慧.人体康复美容养生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8]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医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2007,4(7):11-15.

[9]吴鑫.一篇医学论文引发的思考[J].健康大视野,2007(8):114-115.

导引范文篇8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会考复习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高一阶段的信息技术会考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通过会考是学习这门科目的主要目标,而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会考成绩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且新课程实施后,大部分教师都反应会考复习的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笔者就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会考复习阶段碰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尝试过的一些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科学预留复习时间,打有准备的仗

新课程实施以后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到教学任务变紧了,因为课时没有变,还是每周两节课,却多了一门必选课程,如何控制好新课的授课时间与会考复习的预留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会考复习的预留时间应该控制在5~6周,预留时间太短则很难保证复习的全面性与系统性,预留时间太长则新课的授课速度必定会更快,影响新课的效果,毕竟要预留5~6周的时间对新课的授课速度已经要求很高了。而要保证能留够5~6周的复习时间,则需要从高一第一个学期就制定好课程的教学计划。我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每学年第一周的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制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多考虑一些不确定因素,如每年6月份的会考前都是“缺课”频率很高的时段,除了固定的“五•一”劳动节、期中考试及高考,还有刚开始施行的端午节放假等,我觉得制定教学计划时找一个日历作对照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为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复习,教学计划中在第一学期的最后阶段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提早开始下一学期必选模块(我校为《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授课。

二、正确利用《会考标准》

《会考标准》是会考命题、成绩评定以及学科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明确了会考的内容、要求、方法以及形式,所以《会考标准》应该是我们会考复习的依据与出发点。如何围绕《会考标准》展开复习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两点:

首先要保证复习的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不单包括内容的完整性,还要注意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特别是对考试要求为c的内容,应该适当提高复习要求。如去年会考对“图表处理”单元只有4块内容:公式计算、排序、数据筛选、创建图表,但要求都很高,全是c,所以我们在会考时看到了绝对引用、图表分析、图表修改的题型,如果在复习阶段不适当提高要求,那么在考试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很难应对这些题型,特别是绝对引用。

其次要注意《会考标准》的变化。当前还处于新课程实施的初步阶段,《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都在不断地修改与完善中,而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课程评价方式,会考自然也在不断变动。笔者对比了今年与07年的《会考标准》发现有8处变动,这里笔者就不逐一罗列变动的项目了,笔者分析在这些变动中应该引起注意的变动有3处:第一处,“二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整数位)”调整为“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正整数)”,针对这一变动在复习时应该补充二进制与十六进制的转换原理,以及三种进制的后缀——B、D、H,至于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则可以通过二进制做中介,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第二处,“图像处理”的要求由a变为b,针对这一变化在复习时应该提高相应知识点的要求,如颜色数量与图像存储空间的关系、RGB颜色模式中三种颜色分量等;第三处,“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模式”的要求由b变为c,说明对程序结构的理解要求更加灵活,应学会判断有多种结构的复合式程序。

三、合理安排操作与理论复习

笔者分析了最近几年本校的信息技术会考情况,发现操作题普遍得分比较高,比如去年笔者所在学校的会考操作题平均分为36.8分(满分为40分),而理论题相对而言得分率就低得多了,选择题与程序设计题的平均分只有44.2分(满分为60分),折合为百分制,操作题为92分,理论题为74分,差距非常大。在平时的复习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操作题的遗忘率要大大低于对理论题的遗忘率,这也符合心理学中人们对理性认识的遗忘速度比对感性认识的遗忘速度要快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把理论复习全部安排在前阶段,而把操作复习全部安排在后阶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比较理想的方法应该是先复习操作再复习理论,或者是两种复习交叉进行,笔者个人更倾向于先操作再理论的复习顺序。当然了,各个学校的生源不同,课时的安排也不一样(有的是每周两节课连上,有的是每周两节课分开上),实际操作时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合理利用《会考导引》

《会考导引》的编写依据是《会考标准》,里面的内容紧扣会考目标的知识条目,知识脉络非常清晰,而且每一章都有知识点的归纳、例题的分析以及章节练习,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材料,而且对大部分学校来说,《会考导引》是由学校统一征订的唯一一份复习用书。所以,如何利用好《会考导引》也关系到复习效果的好坏。

笔者在使用《会考导引》的过程中感觉到其中最有用处的两块内容——一块是每章之前的知识点归纳,另一块是里面的章节练习与四套会考模拟测试卷。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的认识中,《信息技术》毕竟是一门副科,要学生在考前仔细看两本教材是很难作到的,《会考导引》中的章节知识点归纳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课本的内容,使学生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与重点性。而章节练习与模拟测试卷则是最好的课后作业(因为复习的时间比较紧,所以笔者不赞同使用课堂时间来做会考导引中的练习)。

我校有三位任教高一的信息技术教师,三人在使用《会考导引》时尝试了不同的方法,笔者把使用的情况总结如下:

开始使

用时间作业检

查方式学生完

成情况作业分析会考模拟测试成绩上学期期末联考成绩

甲第四周(第三章VB程序设计初步)课前放在

桌上抽查极个别同学不完成每个班级都仔细分析择优:68.1

重点:62.9择优:80.7

重点:76.9

乙第七周(第二、五章算法实例与程序实现)课前抽10

位同学上

交并批改较多同学不完成进度慢的班级不分析择优:62.1

重点:58.2择优:80.7

重点:77.6

丙第十二周(总复习)不检查,靠学生自觉不清楚每个班级都仔细分析择优:61.4

重点:57.6择优:81.6

重点:77.7

笔者在评价《会考导引》使用效果时只用了两次测试成绩的对比情况,评价的准确性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还有很多其它影响因素如:上课进度不统一(课冲得比较多的班级比最快的班级慢两周)、复习顺序不一致、考试中没有操作题等,但因为成绩的变化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还是能够反应《会考导引》的使用效果的。

根据情况对比,笔者总结:首先是开始使用的时机,应该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只要导引中有题目可以布置就可以开始使用了,太晚使用,题目可能完成不了,而太早发而又没有题目可以做学生会弄丢(我校去年发得太早,就有很多学生在要用时找不到导引);其次是作业一定要检查(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三类学校,学生的自觉性是很有限的),检查时要合理使用“技巧”,既要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检查作业的“压力”,又要适当地采取惩罚措施,如甲的惩罚措施是如果抽查时发现有同学没有做,那么取消全班当天的上网(两节课连上时,课间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通常会给学生上网),规则实施后,虽然学生对“连坐”的方式很有意见,但确实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点专题复习

笔者分析了本市各所高中去年会考的各个大题的平均分:

A(1类)B(2类)C(3类)D(3类)E(4类)F(4类)G(4类)

选择题36.233.331.430.728.825.227.2

电子表格18.219.018.417.917.118.217.0

网页制作18.419.418.418.817.517.916.2

程序设计15.114.912.813.511.811.711.3

总分87.886.481.080.875.173.071.5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操作题(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各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二类、三类学校甚至超过了一类学校,各校之间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理论题(选择题、程序设计)。

笔者在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两年的复习课中,感觉最突出的就是理论的复习难度要远远高于操作的复习难度。操作题的复习方法无外乎是学生做题,教师分析,只要题目选择得好,复习的效果通常也比较理想。而理论的复习更加注重方法与策略,笔者去年曾经尝试过用两周的时间分别复习《信息技术基础》与《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理论点,且不说在教室里连着说两节课是一件很累的事件,单就效果而言也非常不理想:很多学生听不懂、跟不上,有的甚至干脆趴在桌上睡觉,学生普遍反应流水账式的知识点复习很枯燥,而且很多内容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接受的效果不理想。

后来笔者请教了很多有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以及一些其它科目的教师,在他们的启发下,今年笔者打算在理论复习时尝试使用专题复习的方法:把比较难的几块内容分作三个专题——信息的编码、VB程序设计初步、程序填空。其中“信息的编码”专题用一个课时,主要复习三种进制之间的转换、中英文字符的编码、声音与图像的数字化;“VB程序设计初步”专题两个课时,主要复习第四章的六张表格——基本数据类型、基本函数(数学函数、字符串与类型转换函数)、基本运算和表达式(算术类、关系类、逻辑类),以及变量的定义与命名、三种结构程序的书写格式;“程序填空”专题用两个课时,复习的脉络如下:

复习时应该采用先练后讲、由点到面的方法:先做典型的例题,然后教师分析总结,这样学生有动脑筋思考的过程,才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熟悉了考试的出题方式,复习的效果会更佳。

当然了,理论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上面这些专题的范围,其它相对简单或是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由教师把知识点归纳成提纲的形式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考前花适当的时间学习,毕竟复习不是上新课,一些有疑问的零散知识点可以在平时课后作业分析时灵活处理。

六、开展“补差”,力争消灭会考E等

对于会考而言,最主要的指标一个是合格率,另一个是优秀率,而对笔者所在的三类学校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合格率了。虽然会考只是一个检测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基础性考试,难度并不大,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难题,信息技术课程中更是如此,每个班中都有一些“困难”对象,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而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补差”。笔者认为补差应该分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补差,主要是针对操作题部分。我校在会考前的三个星期(这个时候操作复习已经完成)安排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开放机房,学生如果感觉自己的操作比较差或是操作的速度太慢可以自己来机房练习,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没有其它工作要求到场辅导;

第二种是由教师挑选补差对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每个班挑选1~3人在考前的两周安排2~3节课进行集体补差,这种辅导方式有几个注意点:

1、补差的内容主要是理论部分;

2、上课形式应该是讲练结合;

3、补差的人数不是越多越好,人太多教师照应不到,效果反而不好,补差的对象应该是通过会考有困难的学生;

4、挑选补差对象的依据为两次考试的成绩(期末联考与会考模拟)以及平时练习的情况,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上课及课后抽查作业时注意寻找班级里的困难学生。

七、注意会考复习与高考复习之间的有效衔接

《信息技术》学科要进入高考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事情了,而且相当多的学校都打算让现在高一的学生参加今年十月份的信息技术高考,所以如何有效衔接会考复习与高考复习就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三类学校与四类学校,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我们在复习阶段就应该开始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一个考试形式的问题,会考是上机考,高考是笔试(很大机率),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该强调的是“思考”而不仅仅是技能,如对操作题而言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笔者在由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课题中看到了很多新颖的笔试试题,非常受启发。虽然这些题目不一定是高考的出题方式,但作为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权威专家的重点课题,里面的很多想法应该为我们指明了高考命题的一种很好的思路,如课题中提出了“半客观题”与“微型主观题”的概念,并且重点突出试题设计要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的理念,这些我们在会考复习中是不是应该适当考虑一下呢?当然了,实际操作肯定是很困难的,但没有摸索就不会有结论,我觉得我们至少应该适当尝试。

其次是“宣传”的问题,对学生“宣传”高考的新方案不仅仅是希望获得学生更多的目光,也是让学生提早做好准备,毕竟参加高考的是学生,单是教师有紧迫感是不行的,至少不能让需要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这一部分学生会考一考完就把书与资料扔了。

其实会考与高考的衔接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零经验的问题,笔者也不例外,所以上面的这些想法只是一些没有实践支持的设想。

嘉兴市历年会考成绩一直很好,已连续5年以上保持全省高中会考平均分第一、A等率第一、E等率最低,所以我市的教师在会考复习方面肯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的作用,并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2007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办公室编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2.《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2008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办公室编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3.《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导引——信息技术(2008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导引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5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术后随访1~12个月,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颅内动脉瘤是极其凶险的疾病,发生率0.2%~8.9%,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1]。我院2005年5月~2008年4月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5~58岁,平均47.5岁。8例中7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入院。颈内动脉近端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远端动脉瘤2例,前交通支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最小5mm,最大31mm。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Ⅳ级4例。

1.2治疗方法

主要治疗方法有:①在全身肝素化抗凝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脑血管循环情况,清楚显示动脉瘤的瘤颈和瘤体并进行测量;②根据动脉瘤的部位经股动脉血管鞘放置6F导引导管至颈内或椎动脉内,用Tracker-10微导管,配合Seeker10或Dasher10微导丝,沿导引导管将微导管的头端放入动脉瘤内;③按照测量结果,选择直径与动脉瘤体大小相当的GDC,沿微导管缓缓放入动脉瘤内,并经导引导管造影确认GDC完全在动脉瘤内;④连接电源发生器,阳极与GDC输送导丝尾端相接,阴极与插在腹股沟区皮下组织的7号针头相接,启动电源,开始解脱;⑤当电源发生器显示已解脱,并经透视确认后,抽出输送导丝,记录解脱时间;⑥根据残留动脉瘤腔的大小选择GDC,如上法继续栓塞,需继续溶栓,直至导引导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消失,撤出微导管;⑦再次经导引导管造影,并与栓塞前造影相比较无异常后,拔出导引导管,不中和肝素,6h后拔除股动脉的血管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3d,3个月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d,术后脑血管痉挛者采用“3H”疗法,即扩容、升压、血液稀释,并定期作腰穿,置换放出血性脑脊液。

2结果

100%栓塞5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痊愈8例,其中,2例并发严重脑血管痉挛,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并发尿崩症,治疗3周后缓解,1例动眼神经麻痹术后随访12个月未恢复。

3讨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但在操作过程中,尚需注意其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3.1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

包括:①开颅可处理的囊状动脉瘤;②颅内巨大动脉瘤;③梭形或基底较宽、缺乏清晰可辨的瘤颈者;④手术夹闭失败或手术难以到达的部位;⑤全身情况不允许(如Hunt-Hess分级Ⅳ~Ⅴ级)或拒绝开颅手术者;⑥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

3.2GDC栓塞操作注意事项

包括:①微导管在动脉瘤内的位置应据其大小而定,对于小动脉瘤而言,微导管头端不应超过动脉瘤体长的2/3[2];②第一个微弹簧圈的大小应与动脉瘤囊的最大直径相适应,不应小于瘤颈的宽度,使用三维微弹簧圈更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网篮状支撑结构;③最后一个微弹簧圈的长短要合适,过长可能脱入载瘤动脉,过短可能填塞不完全,且其前半部分应与其他微弹簧圈紧密缠绕,以免移位;④近期破裂的动脉瘤应特别注意,操作要轻柔,用柔软型GDC-10,或与标准型GDC-10联合应用,双直径型的微弹簧圈更易缠绕且对动脉瘤壁的刺激小;⑤在栓塞过程中如出现血栓栓塞,溶栓要慎重,如尚未栓塞完毕,禁忌溶栓;如动脉瘤溶栓完毕,权衡利弊,如为重要功能区血栓形成,行微导管下局部溶栓。

3.3栓塞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主要有:①术中动脉瘤破裂,多因微导管及微导丝操作不当或GDC放置时刺破动脉瘤壁引起,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致命性后果。一旦发生,应立即中和肝素并降低血压。如果微导管尖端已到位,继续以GDC填塞动脉瘤至填实。②术中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血管内操作均可诱发血管痉挛,术前使用尼莫同,术中良好的镇痛麻醉,应用高分辨率透视和示踪技术,操作轻柔以及术中使用罂粟碱,可有效防止和解除痉挛。③GDC发生移位,每次解脱GDC前,需经引导管造影证实微导管尖端位置及GDC的位置,确保两者位于动脉瘤内。④动脉瘤再通,多为不完全栓塞所致,主要见于巨大或宽颈动脉瘤。因此,栓塞时强调致密填塞,并应长期随访,对动脉瘤再通者可再次栓塞,而达到治愈目的。

3.4术后治疗

术后给予抗凝治疗3d,祛聚治疗4周。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通过腰池持续释放血性脑脊液、扩容、血液稀释及提高血压等方法来避免脑血管痉挛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吴中学,王忠诚,孙永权,等.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2):90-93.

[2]赵文元,刘建民,许奕,等.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2,7(1):44-45.

导引范文篇10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内容。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答案应为A。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解题导引]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由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也不是写梦境。而且,这两句也并没有写到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情形。答案是A。

从意象上设置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题导引]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因此,如果对菊花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误选。答案是C。

从感情的角度设置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对[甲][乙]两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甲词所写的一是一位思妇——秦娥;乙词中没有人物姓名,没有人物活动,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两词均描绘了秋季景物。

C、两词均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D、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但前者略显伤感,后者则透露出昂扬豪迈的英雄气概。

[解题导引][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乙]词作者是伟人,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答案为D。另外,[甲]词是一首叙事词,写的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据此排除前三项。

从意境上设置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杜甫的诗《漫成一首》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题导引]备选的四个答案中,只有C项诗的意境由四景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鸳鸯”。所以,答案选C。

从风格上设置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创作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鉴赏诗歌不能不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对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见例2)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过片(下片的开头)内容不变。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末句却是现实情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

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

D、尾句是写现实生活,与前文的想象之辞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

[解题导引]这首词和辛弃疾的其他词一样,格调是豪迈高昂的。末句是对前九句的大转折,使全词顿生悲壮之气,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这种艺术手法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本题答案是C。

从表达技巧上设置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解题导引]这首词揭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而含蓄,笔调跌宕而有致,在与侍女的一问一答之间委婉含蓄的流露出惜春的情愫,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因此答案为C。

从用典处设置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对《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长期不能归还。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所特有的风格。

[解题导引]《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这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答案是C。

从节奏方面设置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的古代诗歌非常重视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节奏,进行诵读,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着很大的帮助。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恰当一项是

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竹喧/归浣/女随意/春芳/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