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5:33:57

导写范文篇1

一、导读要求真

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懂真意,与作者创新思想对接;动真情,与作品创新思维对话;说真话,与教师教学创新思路对应。“求真”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内容和评价的导向上以突出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文关爱。

1、从封闭式的读背导向开放的心读与说读相结合,加快吸收内化向表达转化的速度。读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书,难以体悟作者的情感底蕴和作者思想的真谛,是造成阅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读书必说书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把教材把当作创新的样子精读,将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文视为创新的例子品读,让学生大胆假设,假若我是作者,如果我是文中主人公,不妨我也当一回老师。读前想思路,读中作摘抄,读后写心得,变读的平面为思、读、说、写的立体,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性地阅读,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良好地思想、思维、思路、情感基础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摘抄是有效积累的一种手段,但转抄而不转化则不可取。从无序的收藏转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阅读基本技能和作文创新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读,理解地记,批判性地想,鉴赏性地说。

写心得是深化阅读、优化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读有所得的标志,更是从思考性地读走向创造性地写的纽带和桥梁。一天仿写一句:或诗,或词,或名言名句;三天仿写一首:或歌词,或诗词,或对联;五天试笔一篇,这是一天一句,三天一首思维和语言积累的转化,甚至创造,或人物或景物或说理或联想或感想或想象,就像放风筝,线长而结实,风筝才飞得高远。这个线是大纲目标,是教材要求得训练重点与学习规律。

2、从有限的教材例子和辅助性读本研读导向无限的生活世界,提高多读善写的效度。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广泛吸收所需要的创造性作文的营养,沟通学科向知识的,思想方法的有机联系。以有机渗透、有序衔接、共振互动的方式,通过作文的人文功能、科学功能和综合功能教学创新取材的广泛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觉、多领域、知识,思维互补的博读与运用,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基本途径。

二、导思要求活

学生作文质量,取决于勤于思考于观察。观察和思考地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1、激趣:观察的内容要广。生活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既要自己会教,又要教会学生观察人间喜怒哀乐,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大至天际日月星辰,小至自然花草鱼虫,所见所闻,都是观察的内容。只有视野万里,才能思接千载。要求学生观察所习之文命题要活,不设审题障碍,不画地为牢,不求同一,允许学生说“不”。

2、持趣:观察的过程要细。要教会学生观察时空与思维路线同步,对观察的重点对象要细致入微,细即看和思,看而不思,是雾里看花难得真谛;要教会学生思维换位,同中求异,如观察家乡的春天,有的会看到春天的水,水中的游鱼,而想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有的会看到河堤上的绿,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有的会看到春天农民播种,想到春天播下的希望,进而想到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收获的深刻意义。看则思,就必然会渐入赏心、悦目、启思、导行、创新的佳境了。

3、延趣:观察的结果要更新。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观察对象的独特之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是作文富有新意的基础。大家都知识班门弄斧,是否有人想到了不到班门何必弄斧呢?春天到了,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否有人同时会想起也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愁唱呢?这种思维上的反弹琵琶,表达上的高咏低回,情感上的悲中有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真实性的启迪,会使学生看到很多人没有看到和没有想到的东西。

三、导写要求精

导写范文篇2

一、导读要求真

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懂真意,与作者创新思想对接;动真情,与作品创新思维对话;说真话,与教师教学创新思路对应。“求真”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方法、内容和评价的导向上以突出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文关爱。

1、从封闭式的读背导向开放的心读与说读相结合,加快吸收内化向表达转化的速度。读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书,难以体悟作者的情感底蕴和作者思想的真谛,是造成阅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读书必说书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把教材把当作创新的样子精读,将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文视为创新的例子品读,让学生大胆假设,假若我是作者,如果我是文中主人公,不妨我也当一回老师。读前想思路,读中作摘抄,读后写心得,变读的平面为思、读、说、写的立体,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性地阅读,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良好地思想、思维、思路、情感基础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摘抄是有效积累的一种手段,但转抄而不转化则不可取。从无序的收藏转向有效的利用更好。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阅读基本技能和作文创新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读,理解地记,批判性地想,鉴赏性地说。

写心得是深化阅读、优化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读有所得的标志,更是从思考性地读走向创造性地写的纽带和桥梁。一天仿写一句:或诗,或词,或名言名句;三天仿写一首:或歌词,或诗词,或对联;五天试笔一篇,这是一天一句,三天一首思维和语言积累的转化,甚至创造,或人物或景物或说理或联想或感想或想象,就像放风筝,线长而结实,风筝才飞得高远。这个线是大纲目标,是教材要求得训练重点与学习规律。

2、从有限的教材例子和辅助性读本研读导向无限的生活世界,提高多读善写的效度。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广泛吸收所需要的创造性作文的营养,沟通学科向知识的,思想方法的有机联系。以有机渗透、有序衔接、共振互动的方式,通过作文的人文功能、科学功能和综合功能教学创新取材的广泛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觉、多领域、知识,思维互补的博读与运用,是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基本途径。

二、导思要求活

学生作文质量,取决于勤于思考于观察。观察和思考地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1、激趣:观察的内容要广。生活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既要自己会教,又要教会学生观察人间喜怒哀乐,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大至天际日月星辰,小至自然花草鱼虫,所见所闻,都是观察的内容。只有视野万里,才能思接千载。要求学生观察所习之文命题要活,不设审题障碍,不画地为牢,不求同一,允许学生说“不”。

2、持趣:观察的过程要细。要教会学生观察时空与思维路线同步,对观察的重点对象要细致入微,细即看和思,看而不思,是雾里看花难得真谛;要教会学生思维换位,同中求异,如观察家乡的春天,有的会看到春天的水,水中的游鱼,而想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有的会看到河堤上的绿,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有的会看到春天农民播种,想到春天播下的希望,进而想到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收获的深刻意义。看则思,就必然会渐入赏心、悦目、启思、导行、创新的佳境了。

3、延趣:观察的结果要更新。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观察对象的独特之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是作文富有新意的基础。大家都知识班门弄斧,是否有人想到了不到班门何必弄斧呢?春天到了,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否有人同时会想起也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愁唱呢?这种思维上的反弹琵琶,表达上的高咏低回,情感上的悲中有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真实性的启迪,会使学生看到很多人没有看到和没有想到的东西。

三、导写要求精

导写范文篇3

“故土·乡情”,历来是作家笔下常见的内容,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当然也就成为中高考作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这类话题作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绘景抒情,都离不开家乡,都是因家乡而起,都是为家乡而作。重点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乡的情感,要真挚、深沉、自然、亲切,不能带有任何成分的虚假色彩;二是对家乡的回顾或回忆,这是写作角度所决定的,主要写离开家乡以后,对家乡的眷恋、向往,甚至到魂牵梦绕的程度,这种程度越深,就越能表现出作者对故土的深情,对乡情的执著,也就越能感染人,并产生理想的艺术魅力。

写好这类话题作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家乡特点的事物来作为寄情对象;二是不能记流水帐,将自己所记得的、有印象的大大小小的人事物景,全部一古脑儿地都写进来,这就形成了材料的堆垒,失去了重点,也就不符合话题的要求。

要写好这类话题作文,立意要有时代气息,在构思上要别具一格,别出心裁,在体裁形式上可跳出一般的写法,采用日记、书信、新闻报道、访谈录、古白话等形式作文,这都是写作时要考虑到的。。

[例文一]

思乡

安徽歙县二中汪爽

古人说:“水是吾乡清,月是故乡明。”思乡是客居他乡的人对故乡的依恋。故乡是一杯醇酒,让我沉醉一生。

每每想起故乡,总会在记忆的黄昏里飞满蜻蜓,炊烟也成了黄丝带在梦里飘摇。鸡鸣狗吠甚至和邻里的争吵都成了一种很温馨的回忆,如一曲轻柔的音乐,伴随着淙淙的溪流声在心底流淌,让我的乡思变得如此诗意盎然。

或许是离乡太久的缘故,行走在故乡的古街深巷中,嬉戏的小孩视我为观光的游客,而我熟悉这里的一切,深巷中也有过我快乐的童年。没有人叫喊我的名字,没有人跟我说话,这样反倒觉得自在逍遥。若这个与我招呼,那个与我聊上几句,那激动兴奋的心情,便会惊动心中那漫游的小鱼,这是一条在故乡大街小巷惬意地游动的小鱼,这条鱼喜欢故乡的热闹,也喜欢故乡的雅静。漫游其间,感觉故乡像一条宽阔而清凉的河,会令自己胸怀荡开无数感动的涟漪。

无论我身处何时何地,那悠悠的乡思,总让我感到轻松,温暖,因为故乡会伸出她那温情的手,为我拂去满身的风尘。乡思如春草,在悄无声息的暗地里生长着;乡思如醇酒,在密封的瓷坛中悄无声息地暗自酝酿着;乡思如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微微地品呷中有意蕴深远的苦味;乡思如阿尔卑斯奶糖,淡淡的醇甜中是无尽的馨香,是牵挂的思量!

[点评]

有一种感动叫真诚,本文就是用真诚写出的,因而很感人。美文从生活中来,只有走进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就会写出好的作品。

[例文二]

家乡的秋

安徽歙县二中毕海莲

转眼又到了深秋,身在异乡的我,好思念家乡的秋。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这句诗用在家乡的秋上再合适不过了。

家乡的春好美。野花遍地,芳香扑鼻,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看了,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感叹:春来了,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憧憬。然而家乡的秋更令人向往。

每到金秋,家乡就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漫山的玉米熟了,大个大个的玉米露出了笑脸,好像在感谢乡亲们把它们养得这么硕大;田里的稻谷金黄金黄的,秋风一吹,它们便向农民们点头致意,告诉他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还有那地里的山芋,树上的板栗……

金秋时节,乐坏了辛苦忙碌一年的乡亲们,看着自己一年的辛苦,很快就有结果了,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家乡的秋,还有一处是最美的景点,那就是村中央那两棵大枫树。它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看起来,还是那么富有朝气,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秋天一到,树上的叶子就渐渐变成了红色。一簇一簇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烈火。它们是家乡的象征,象征着家乡的古老与家乡人民的热情似火。秋风一吹,片片红叶从树上落下来,落在树根上,化作肥料,滋补着老枫树。红叶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精神使我想到了家乡人民的淳朴无私。

啊!对不起,家乡的秋,我笨拙的双手描绘不出你的美妙与神圣,但你使我震撼。作为家乡的女儿,我在心里了解你,你打扮的花枝招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回报生你养你护你的家乡和父老乡亲们。我真心感谢你,家乡的秋,你给乡亲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与自信;你让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我真心感谢你!

家乡的秋,你比家乡任何季节都要绚丽多彩,家乡的秋,你比任何地方的秋都要美丽动人。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正文先用比较法点出自己对家乡秋的喜爱。接着重点写了家乡的两棵大枫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最后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写来结构紧凑。语言优美流畅,生动活泼,哲理横生。

导写范文篇4

导写出兴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启人深思,引人遇想。“奇”就是不寻常,即在倩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导写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生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另一层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文章所选材的生活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

“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当然,只写“规定作文”也有弊端,因为学生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现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有分野,而且“规定”越多,学生越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

所谓“自由文”,就是让学生怎么写就怎么写。排除作文的消极心理,鼓励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

“导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导”,应着重帮助学生在“写”时排忧解难,激其兴趣。

导做促乐

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对作文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为了在作文之前,使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这种“做”较为宽泛,可以是言行表现,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动眼、动耳、动嘴、动脑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画鉴赏。但都必须是以练习作文为直接目的,而不是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这种“做”,不管是课上集体活动,或是课下分散活动,都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有所留心,活动后落实到作文。

“做”的种类可以灵活多样,让学生为“快乐作文”,做好准备:①采访类。或访问本地先进人物,或访问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或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访问记”,“人物通讯”或“调查报告”。②文体类。例如,召开班级晚会。再根据晚会实况,写成“消息”、“通讯”、“评论”、“赏析”、“偶感”等等。又如背诵比赛。每组推出代表互相竞争,其他人当观众助兴。在比赛中,要求人人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动作,体察自身的心理、感受,然后自己拟题,写出真情实感。③实验类。与其他科目结合,利用实验课所获得的知识作文。例如,与化学课结合,写《说钠》。又如,与生物课结合,写《精蜒的构造与习性》。也可以同体育课结合,写《我是怎样投手榴弹的》。④劳动类。根据不少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然后据实作文,可写方法、过程,也可以写感受、体会。又如,利用参加集体劳动的机会,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评论劳动中的人与事。⑤旅游类。组织学生到当地名胜古迹参观旅游。事先不但要做好物质准备和思想教育,而且要让学生对所要去的地方有较多的了解。到旅游点之后,让“知情者”当导游,使“旅游者”能观察感受到更多的内容。然后写日记、游记。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或展览馆、或博物馆、或俱乐部,等等。然后写参观记(或忆),也可写成评介性文章。③漫画鉴赏。鲁迅先生说:“图画可济文字之穷。”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漫画鉴赏,有利于学生冲破写作思维的定势,发展深层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克服怕作文的现象。漫画干预生活,林林总总的漫画以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演示了无形可征的联想思维,读多了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捕捉写作素材时能突破单凭直觉感知的框框,让思维活跃起来:获得作文的某种感悟。所读的漫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内容相近的组合,或者是内容相反之排列。读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换的过程。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让他们“做”得开心,“玩”得有味,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其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这种“写”也成了一种享受。

无容置疑,这种“做”,应该适量,并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所以,不能忘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少吃多滋味的原则。

导改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而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也依然没有跳出这种发臼。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井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

方的技巧。”

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议论是否辨证,说明是否准确。⑤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导写范文篇5

导写出兴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启人深思,引人遇想。“奇”就是不寻常,即在倩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导写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生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另一层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文章所选材的生活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

“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当然,只写“规定作文”也有弊端,因为学生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现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有分野,而且“规定”越多,学生越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

所谓“自由文”,就是让学生怎么写就怎么写。排除作文的消极心理,鼓励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

“导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导”,应着重帮助学生在“写”时排忧解难,激其兴趣。

导做促乐

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对作文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为了在作文之前,使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这种“做”较为宽泛,可以是言行表现,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动眼、动耳、动嘴、动脑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画鉴赏。但都必须是以练习作文为直接目的,而不是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这种“做”,不管是课上集体活动,或是课下分散活动,都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有所留心,活动后落实到作文。

“做”的种类可以灵活多样,让学生为“快乐作文”,做好准备:①采访类。或访问本地先进人物,或访问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或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访问记”,“人物通讯”或“调查报告”。②文体类。例如,召开班级晚会。再根据晚会实况,写成“消息”、“通讯”、“评论”、“赏析”、“偶感”等等。又如背诵比赛。每组推出代表互相竞争,其他人当观众助兴。在比赛中,要求人人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动作,体察自身的心理、感受,然后自己拟题,写出真情实感。③实验类。与其他科目结合,利用实验课所获得的知识作文。例如,与化学课结合,写《说钠》。又如,与生物课结合,写《精蜒的构造与习性》。也可以同体育课结合,写《我是怎样投手榴弹的》。④劳动类。根据不少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然后据实作文,可写方法、过程,也可以写感受、体会。又如,利用参加集体劳动的机会,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评论劳动中的人与事。⑤旅游类。组织学生到当地名胜古迹参观旅游。事先不但要做好物质准备和思想教育,而且要让学生对所要去的地方有较多的了解。到旅游点之后,让“知情者”当导游,使“旅游者”能观察感受到更多的内容。然后写日记、游记。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或展览馆、或博物馆、或俱乐部,等等。然后写参观记(或忆),也可写成评介性文章。③漫画鉴赏。鲁迅先生说:“图画可济文字之穷。”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漫画鉴赏,有利于学生冲破写作思维的定势,发展深层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克服怕作文的现象。漫画干预生活,林林总总的漫画以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演示了无形可征的联想思维,读多了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捕捉写作素材时能突破单凭直觉感知的框框,让思维活跃起来:获得作文的某种感悟。所读的漫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内容相近的组合,或者是内容相反之排列。读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换的过程。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让他们“做”得开心,“玩”得有味,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其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这种“写”也成了一种享受。

无容置疑,这种“做”,应该适量,并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所以,不能忘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少吃多滋味的原则。

导改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而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也依然没有跳出这种发臼。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井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

方的技巧。”

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议论是否辨证,说明是否准确。⑤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导写范文篇6

导写出兴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启人深思,引人遇想。“奇”就是不寻常,即在倩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导写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生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另一层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文章所选材的生活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

“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当然,只写“规定作文”也有弊端,因为学生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现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有分野,而且“规定”越多,学生越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

所谓“自由文”,就是让学生怎么写就怎么写。排除作文的消极心理,鼓励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

“导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导”,应着重帮助学生在“写”时排忧解难,激其兴趣。

导做促乐

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对作文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为了在作文之前,使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这种“做”较为宽泛,可以是言行表现,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动眼、动耳、动嘴、动脑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画鉴赏。但都必须是以练习作文为直接目的,而不是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这种“做”,不管是课上集体活动,或是课下分散活动,都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有所留心,活动后落实到作文。

“做”的种类可以灵活多样,让学生为“快乐作文”,做好准备:①采访类。或访问本地先进人物,或访问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或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访问记”,“人物通讯”或“调查报告”。②文体类。例如,召开班级晚会。再根据晚会实况,写成“消息”、“通讯”、“评论”、“赏析”、“偶感”等等。又如背诵比赛。每组推出代表互相竞争,其他人当观众助兴。在比赛中,要求人人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动作,体察自身的心理、感受,然后自己拟题,写出真情实感。③实验类。与其他科目结合,利用实验课所获得的知识作文。例如,与化学课结合,写《说钠》。又如,与生物课结合,写《精蜒的构造与习性》。也可以同体育课结合,写《我是怎样投手榴弹的》。④劳动类。根据不少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然后据实作文,可写方法、过程,也可以写感受、体会。又如,利用参加集体劳动的机会,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评论劳动中的人与事。⑤旅游类。组织学生到当地名胜古迹参观旅游。事先不但要做好物质准备和思想教育,而且要让学生对所要去的地方有较多的了解。到旅游点之后,让“知情者”当导游,使“旅游者”能观察感受到更多的内容。然后写日记、游记。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或展览馆、或博物馆、或俱乐部,等等。然后写参观记(或忆),也可写成评介性文章。③漫画鉴赏。鲁迅先生说:“图画可济文字之穷。”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漫画鉴赏,有利于学生冲破写作思维的定势,发展深层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克服怕作文的现象。漫画干预生活,林林总总的漫画以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演示了无形可征的联想思维,读多了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捕捉写作素材时能突破单凭直觉感知的框框,让思维活跃起来:获得作文的某种感悟。所读的漫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内容相近的组合,或者是内容相反之排列。读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换的过程。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让他们“做”得开心,“玩”得有味,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其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这种“写”也成了一种享受。

无容置疑,这种“做”,应该适量,并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所以,不能忘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少吃多滋味的原则。

导改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而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也依然没有跳出这种发臼。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井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

方的技巧。”

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议论是否辨证,说明是否准确。⑤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导写范文篇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的今天,更需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几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学习被动、无计划性,不会预习和复习,听课不抓住要点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变讲书为导学,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以“疑”为诱,导其“知疑”、“解疑”

学起于“疑”,须导其“知疑”。

第一,把预习纳入课堂,上好预习指导课。就是通过课堂预习,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目的是让学生去“知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二,重视激疑。上预习课,使学生有了“知疑”的机会,但开始阶段许多学生会读而无疑,对此,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方法去激疑。以疑为诱,诱发学生内在的探求欲望,使他们学会怎样思考,怎样“知疑”。

思生于疑,“知疑”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进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才会一发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才会产生强烈的解疑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知疑”,学生已进入“愤”、“悱”的境界,继之“解疑”,应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疑惑之中走出来,达到豁然开朗的天地。我们引导学生解疑的做法是:

第一:引导学生互答或争辩解疑。在“知疑”阶段,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迸发,在“解疑”阶段应让学生这火花射出光芒,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导他们讨论、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引导学生用已知解决新问题。引导学生用已知去触类旁通(解疑),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求索过程。这样解,久而久之,学生享受到“自得求之”的乐趣,探求性学习的良好,就可能逐步形成。

二、以读为主,进行能力的综合训练

基本做法是:“读为基础,三个结合”,即首先导读,以读导听,以读导写。把“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1、读为基础,首先导读。每读一篇文章,都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去进行阅读探求。即写的内容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2、以读导说。要说出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不认真读书是说不出来的,这样“说”反过来又促进了读。

“说”比听、读、写的难度大,一靠思维敏捷,二要有丰富的词语。学生走向社会后,用“说”远比其他三项使用频率高。为此,我们除结合读、听、写练说外,还利用每天的朝会时间给学生创造机会练习说,一人说一分钟,培养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3、以读导听。也就是听与说结合,培养学生听、辩能力。学生的耳朵以往是单项与老师联系的,不愿意听同学说,要引导他们真听,听了发表不同的看法,这就是听、辩能力的训练。

导写范文篇8

说到作文,大多学生“谈虎色变”,畏惧作文。有的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有人概括当今学生作文“三乏”,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如果教师能够以多种方式激活我们的作文课堂,那么,学生的作文也许会是另外一种风景。一、巧设“导写”环节,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设计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就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寻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在想象作文《20年后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诉苦”: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饭,洗衣服,时间不够用,要是家里安装了电子保姆,定时完成预定的工作,那该多好啊。学生一听,笑了,也纷纷应和我。此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想要些什么来帮你解决呢?教室里刹时热闹起来,有同学说要一支“电子纠错笔”,发现写错别字马上会发出警报提醒你;有同学说要一本“感应字典”,只要你把这个字的拼音或者字型写上去,字典马上会把这个字的相关信息显示出来……讨论还在进行,这时,我板书了作文题目《20年后的……》,说:“同学们,或许我们现在设想的,20年后都已经出现了。到20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东西拿过来吧!”学生疑惑不解:“老师,今天的作文写这个?”我笑着点了点头。不一会就看见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今天的习作。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师巧妙安排的“导写”中,学生写作的激情得到激活。二、开展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有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甚至要求学生参加田间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园艺节”、“百花节”、“环保节”、“菊花节”等等各项园艺活动,我都要求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对学校活动对各班进行深入采访,学生创作热情高涨,校园里到处可见他们活动的身影,教室里也都可以看见他们奋笔疾书的场面。三、改革评改方式,激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而我觉得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我尝试着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在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每次习作当堂完成后,我先收上来,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师改”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而教师再对部分学生的习作及批改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在初浅的尝试中,我看到了学生习作中的“取长补短”,我也看到了这样的评改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四、展现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只有热爱生活,勤于观察,才能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做到说真话;只有热爱生活,善于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才能准确提炼中心;只有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感是作文的生命,一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就是其间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这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展现生活情境,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第11册)时,我从校园中摄取了一组体现亲情的画面放在课件中,画面最后定格在夕阳下母亲为女儿背起书包,披上衣服这张图片上。很多同学此刻都沉浸在画面中,许久才回过神来,纷纷叙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亲情故事,虽然平淡,却于平淡之处感人肺腑。在以此为主题的作文练习中,我也感受到了学生的真情流露。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让我们激活作文课堂,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如能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将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导写范文篇9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如果采用“导写”模式进行指导作文教学那么必将获取良好效果,一、立意和选材的导写;二、巡视中导写;三、批改评讲中导写;四、课外练笔导写。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导写、立意与选材、巡视、批改评讲、练笔

正文:

初中作文教学“导写式”教学,就是改传统“教写”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为“导写”为核心的结构,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现,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可以开发他们的创造、创新的能力。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如果采用“导写”模式进行指导作文教学那么必将获取良好效果,通过实践教学我尝到了其中的甜头,现将应用过程、方法总结一下,希望与广大同仁交流提高。

一、立意和选材的导写

很多学生写作文感到难,我认为他们感到难的第一个原因是立意难。但立意并非真的很难,所谓难者,乃是不得法而已。“意在笔先”,好的立意是奠定一篇好的文章的基础。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在学生写课堂作文前重视指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立意。例如写作《冬天的早晨》,我问学生“写这个题目你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多数学生说表现冬天早晨寒冷,少数学生说写冬天早晨景色美。我告诉学生第一种立意平淡、缺乏新意,第二种立意要好一些,因为多数人认为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春天才美,冬天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冷,能反其道而行之,想到冬天美,就令人感到新颖别致了。接着我又追问“还可以确立其它主题吗”?学生们沉默不语,我知道他们的思路、思维打不开,于是启发他们:

1、描写冬天早晨特有的迷人景象,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

2、通过描写冬天早晨的寒冷以及人们早晨活动的情况,歌颂人们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坚持工作学习的精神风貌。

3、通过描写早晨奇寒难熬,万物凋零的苍凉景象描写,表现出渴望春天早日来临的思想感情。

4、通过冬天早晨奇寒难熬,万物凋零的苍凉景象描写,并与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景象进行对比,领悟到一个人失意遭难时,不要泄气,要充满希望,表现“人生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就要到来的主题。”

这次立意指导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经过多次类似的立意指导和立意训练,学生们感到作文不难了,立意不难了,甚至很多学生感到写作文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认为学生写作文感到难的第二个原因是选材难,针对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从分析名篇佳作入手,掌握选材方法。我告诉学生,《背影》一文之所以写得新颖和有极强的感染力,是因为作者写的是自己回家探亲和父亲送别自己的真实经历,写的背影是自己内心切身感受。当时作者家境潦倒,此种情况下亲人分离最令人伤感,也最使人难忘。父亲的背影所含的意蕴是多方面的,是深刻感人的。有儿子对身处逆境中父亲的同情,有因为父亲亲自送别自己的感激、还有以前不理解父爱的愧疚等,都在看见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一瞬间迸发出来。父亲的背影撞击着儿子的心,点燃了激情的火花,作者灼热的情感通过笔墨得到淋漓尽致的渲泄,文章浑然天成又感人肺腑。分析完之后,我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要使写的文章新颖又能打动人,在选材上就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你的亲身经历必定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必定会很新颖;你内心的真实感受必定是别人没有感受过的,是真情实感,所以必定能打动别人。

二、巡视中导写

在学生写作文时的30-40分钟时间里,教师干什么呢?我的做法是走五圈、五看、五点拨,具体如下:

走第一圈,看全班学生的选题情况,同时了解学生这个题目从哪个认识角度去写,选什么材料,适时给以点拨指导。

走第二圈,看全班学生材料、语句有没有体现主题,点拨学生材料、语句要围绕主题。

走第三圈,看学生的细节描写,点拨细节描写要炼字炼词,要体现中心,减少盲目描写。

走第四圈、第五圈要重复上述几个方面,然后重点点拨写得有创意的学生和写作困难的学生。

在巡视中教师要一边看一边指导。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点面结合的导写效果较好。

三、批改评讲中导写

1、淡化精批细改,注重重点讲评。

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对学生作文每篇精批细改必定是不现实的,必然会耗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师钻研教材,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采取了“全收全看,重点讲评”的方法。“全收全看”意在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收上来,了解整体情况,“重点讲评”意在使作文评讲有针对性。

2、重点讲评的方法:

重点评讲,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反馈,并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补短”;可以使师生双方营造出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激发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人格和作文的双重发展。在讲评上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上好讲评课,多说好话。

多说好话可以使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渴望,所以不但要表扬好学生,更要肯定中下学生的进步。越是作文基础不好的的学生,教师的表扬越要真心实意、大张旗鼓。一名学生在一学期中至少有一次肯定的机会,使他感到他在教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

(2)、对比评讲。

这是将两类或几类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作文各选一两篇进行对比评析,通过对比,文章的优缺点就更清楚了。不仅甲乙两人的好作文与差作文可以对比,同一学生的差作文和好作文、同一篇作文的初稿和修改稿,供学生作为模仿材料的范文和学生模仿范文的作文等等,都可以进行对比评讲。

(3)、学生现身评讲。

前几种方式都是老师评讲或以教师为主进行评讲,学生评讲,顾名思义,自然是以学生的评讲为主。有的学生作文水平较高,也较稳定,他们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读写结合,或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锤炼语言等方面,有这样和那样的体会,可以让他们把自己体会最深切的东西写出来,经教师审阅、修改后,由他们在作文讲评课上介绍写作经验。有的学生原先作文成绩不突出,但善于学习,作文进步很快,也可以让他们总结一下心得、体会,向同学们汇报。这些同学现身说法的评讲,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评讲,人数不宜太多,一次以三、五个同学为宜,学生讲后,教师要作小结,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收获。

四、课外练笔导写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外,还要多写多练。在课外练笔导写上,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以最大程度的自由,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命题或不命题。举凡人物速写、景物描写、音乐欣赏、书画评析、诗文鉴赏、影评剧评、时事评论、旅游观感、读书笔记、知识小品、经验介绍、思考一得、科技信息、市场印象、街谈巷议、社会调查、学校新风、家庭琐事以及各种文体的习作,或虚或实,或长或短,均可写入练笔本中。

导写范文篇10

导读课的教学原则就是要达到“教路、学路和文章思路的优化组合,和谐统一”。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树立“双主”思想。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由导读课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只有树立“双主”思想,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第二,导要有“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领导和支配地位决定了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和进程。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既不能导人“浅滩”而“滞航”,又不能导人“深海”而“沉船”,要在学生主体这个基础上进行主导。第三,学生依导学读。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会和会学。这也体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师导学,学生学“阅”,学而生疑,疑则发问,问则学会,从而达到会学。

二、中学语文导读课的三大任务

导读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讲解的成分逐步减小,学生自学成分逐步增加。然而,学生和教师的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目的而随意驰骋,因此,导读也必须完成三大任务:

1.知识点———即导读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导读课中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春》一课中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等。

2.能力点———即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包括阅、写、听、说四大能力。在导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形成某一种能力。如《背影》一课,感受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能提高阅读能力。《出师表》一课,诸葛亮诚恳委婉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德育点———学校教育要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中学语文课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借助书面文字,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健康个性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中学语文导读课的实施步骤

1.导预读———审题预知。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判断体裁;阅读注释并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如《爱莲说》是初中课本的第一篇“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可叙事、可议论,常用来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议论。然后,再让学生看注释,了解周敦颐所处的社会状况:在当时的社会,有的人趋炎附势,有的人拉帮结派,有的人隐姓埋名,与世无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要表明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趣。在导预读环节,教师可利用正向思维的方法,把学生引人情境,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导初读———感知“写什么”。在预读的基础上,学生迫切地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此时,老师可以加以指导、明确要求,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文字障碍,并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什么,达到“读通”的目的。如《爱莲说》一文,通过初读后,学生明白了文章主要写的是莲花,作者不仅写了莲花的外部特征,而且还突出了莲的内在品格。在初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防止产生片面追求情节而对语言文字不求其解的现象,并设置标记符号,让学生边读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导细读———思考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即领会写作意图,理清思路。细读是捕捉文章中心的关键一环,是将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分析写作技巧的基础。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即作者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胸中之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先从整体着眼,再到局部体会,继而整体感知。在《爱莲说》一文中的结尾段,作者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谓直接议论抒情,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重点段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