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8:54:34

大肠癌

大肠癌范文篇1

关键词大肠癌奥沙利铂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脲嘧啶

资料和方法

2001~2005年54例患者均经病理或组织学证实远处转移、手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有可测量病灶,KPS评分大于60分,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应用FOLFOX方案,其中男15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35~73岁);对照组32例,应用5-Fu+CF方案,其中男20例,女12例,中位年龄57岁(32~72岁)。化疗前均行X线胸片、腹部B超或CT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无化疗禁忌。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L-OHP130mg/m2静滴2小时,第1天;CF200mg/m2静滴2小时,第1~5天;5-Fu300mg/m2静滴6~8小时,第1~5天;21天为1个周期。②对照组:CF200mg/m2静滴2小时,第1~5天;5-Fu300mg/m2静滴6~8小时,第1~5天,21天为1个周期。治疗3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性反应。为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应用恩丹西酮、格拉司琼止吐,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化疗后给予泉升(G-CSF)预防性应用,防止白细胞下降。治疗后每周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疗效及毒性反应评价:患者至少完成3个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和毒性反应分析。

按WHO(1981)统一的评价标准,近期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毒性反应分为0~Ⅳ度,按神经毒性反应L-OHP专用Levin分级评定神经毒性。

统计方法: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中的Kaplan-Meier法统计。

结果

近期疗效:22例治疗组中,CR1例,PR7例、Nc11例、PD3例,有效率为36.4%,32例对照组中CR0例、PR6例、NC16例、PD10例,有效率18.8%,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毒性反应:FOLFOX方案的主要毒性反应是外周神经毒性,0~Ⅰ度者18例(81.8%),表现为对冷刺激敏感和握力减低,停药后很快恢复;其次是恶心、呕吐Ⅰ~Ⅱ度16例(72.7%),腹泻Ⅰ~Ⅱ度者8例(36.4%),Ⅲ~Ⅳ度者3例(13.6%),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中白细胞下降Ⅰ~Ⅱ度11例(50%),II~IV度1例(4.5%),血小板减少Ⅰ~Ⅱ度8例(36.4%),Ⅲ~Ⅳ度2例(9.1%)。另外还有少部分患者有脱发、口腔炎、贫血等,无肝肾损害。可以看出III~IV度毒性反应的病人较少,54例患者中没有1例因毒性反应而终止治疗,没有1例因毒性反应而死亡。

讨论

晚期及复发性大肠癌行根治性手术比较困难,主要给予以化、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是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以5-Fu为基础,CF能调节5-Fu代谢,增强5-Fu的生物活性,加强并延长5-Fu对胸苷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CF与5-Fu联用可增加5-Fu的抗肿瘤活性[1]。第三代铂类草酸铂(L-OHP)的推出,使大肠癌的治疗疗效又有了新的提高。L-OHP对结直肠癌细胞具有抗癌活性,与5-Fu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L-OHP以其高效、低毒的特性脱颖而出。L-OHP的药理特性与其他铂类药物相似,均以DNA为靶点,易与DNA链上的G共价结合,并可能形成链内交联、链间交联及DNA蛋白质交联,使DNA损伤、破坏DNA复制,造成细胞毒性作用,使肿瘤细胞死亡[2]。奥沙利铂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与阻碍DNA合成的5-Fu联合形成互补抑制的协同效果,而且对5-Fu耐药的肿瘤仍有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时,国内岳顺等报道[3]有效率为44.7%,国外RavaioliA等报道[4]有效率为40%,中位生存期14个月。国外的一项大样本前瞻性随机研究中,FOLFOX方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有效率和总生存期分别为8.7个月、45%和19.5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IFL(依利替康、叶酸和5-Fu)的6.9个月、31%和15.0个月,从而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FoLF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地位。本组54例患者,治疗组22例有效率36.4%,对照组32例有效率18.8%。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略低于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可能与本治疗组病例数少有关。

治疗组主要毒性反应是外周感觉神经毒性,其次为恶心呕吐,均可逆。Ⅲ~Ⅳ度骨髓抑制较少,均可逆。无肝肾毒性,无1例因毒性反应而终止治疗。结果表明FOLFOX方案治疗大肠癌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可作为晚期大肠癌新的一线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周际昌,主编.实用肿瘤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4

2林万隆.奥沙利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国肿瘤临床,2000,27(11):872-874

大肠癌范文篇2

1大肠癌组织靶位点

分子肿瘤学研究发现,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组织细胞的某些靶位点关系密切,肠癌特异性靶位点过度表达与恶性特征有关,是细胞异常增殖的信号,表现为异常增生、分化不良、侵袭转移等恶性行为。因此大肠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环氧化酶(CO×)的过度表达受到关注和研究。

大肠癌的VEGF广泛存在着过度表达,VEGF是影响新生血管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不仅为肿瘤提供更充分的营养和氧气,还为肿瘤细胞转移开辟新的路径,新生血管异常生成是肿瘤增殖、侵袭转移的必要条件。有研究显示,VEGF家族由6种糖蛋白组成,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之中VEGF—A是最关键因子;VEGF选择性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三种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1、VEGFR-2和VEGFR-3)及两种复合受体(Neuropilin-1,Neur0pilin-2),激活酪氨酸激酶,促使底物磷酸化而产生化学趋化性、促进细胞分裂、内皮细胞增殖、血管通透性增加、改变细胞外基质的效应;VEGFR-2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与化学趋化和促分裂作用有关。VEGF表达受多种因素调控,包括其他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因子、缺氧及许多原癌基因,VEGF在正常组织低水平表达,肿瘤中多有显著的高水平表达,与癌基因作用相关。

大肠癌也存在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广泛过度表达,EGFR是原癌基因CerbBl{HERl)的表达产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一酪氨酸激酶(TK)信号传导系统活化调节着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基本生理功能。人类EGFR家族包括HER-1、HER-2、HER-3及HER-4,EGFR结构包括细胞外配体结合区、跨膜区及细胞内区即酪氨酸激酶部分。TK是EGFR膜内信号通路的关键部位,细胞内受体的TK被激活及传导至下游信号系统刺激细胞生长与增殖。目前研究认为与增殖有关是Ras-Raf-MAPK途径;另与细胞移动性的增强有关的是P13K-Pkc-IKK途径。EGFR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增殖、转移以及血管形成密切相关,EGFR或其配体表达增加也与预后不良有关。

COX过度表达与大肠癌密切相关,COX-2在腺瘤表达上调50%,在腺癌表达增加80%-85%,COX-2是细胞生存、凋亡重要调控者;研究表明,COX分为COX-1及COX-2两种异构体,COX-1是结构酶,它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形成,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外周血管张力,维持肾血流量,保护和调节胃肠道及血小板的正常生理功能。COX-2是诱导酶,它主要介导形成病理性前列腺素,在外界刺激因子或癌基因的作用下,COX-2促使炎性前列腺素合成并引起炎症反应,也对生长发育细胞调亡起调节作用,与肿瘤关系密切。

大肠癌组织这些特异靶位点的存在及过度表达,为靶向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拮抗肿瘤组织靶点的主要治疗药物

2.1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

是一种重组的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包含93%的人类免疫球蛋白IgG和7%的鼠源结构。作用机制为特异与内源化的VEGF竞争性结合VEGF受体,使内源的VEGF生物活性失效,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减少新生血管形成,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2.2西妥昔单抗(1MC-C225,cetuximab,erbitux)

是一种抗EGFR人/鼠嵌合IgGl单克隆抗体,它的作用通过与EGFR的胞外结构域结合,阻断EGF和TGF-a与EGFR的结合,从而中断了TK系统的激活,可抑制由EGFR和激活的配体引起的细胞癌性增殖,发挥抗癌效能。

2.3帕尼单抗(panitumumab)

是靶向EGFR的全人源化属免疫球蛋白IgG2型单克隆抗体:Panitumumab较Cetuximab具有更多特点,包括更长的半衰期、更高的受体亲和性及更好的免疫耐受性;Panitumumab的药动学性质也提示,不必首先给予负荷剂量:其适应症为经过标准化疗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2.4PTK787《vatalanib》

是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它主要作用在于抑制VEGFR-1和VEGFR-2,通过酪氨酸激酶水平抑制VEGF所引导的信号通路,也可中断依靠VEGF激活的下游途径,还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经多种机制抑制EGFR的过度表达从而拮抗肿瘤细胞的生长。

2.5环氧化酶抑制剂(cyclooxygenaseinhibitor)

阿司匹林和塞来昔布(celecoxib),塞来昔布是一种选择性COX-2抑制剂,应用于治疗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痛经、急性疼痛及家族性肠腺瘤病靶向预防;从实验室、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的研究证据表明,COX-2具有抑制肠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其机制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靶点环氧化酶有关,与抗肿瘤药5-氟脲嘧啶(5-FU)等有协同作用,是一个有潜能的靶点抗肿瘤药物。

3临床靶向联合治疗一线方案

3.1标准一线方案

(1)bevacizumab联合IFL(伊立替康+5-FU+四氢叶酸)一线治疗晚期肠癌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813例晚期患者接受IFL加或不加bevacizumab5mg/kg静脉注射治疗,每2周1次,客观缓解率(RR)分别为45%vs3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3个月vsl5.6个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6个月vs6.4个月,研究提示加用贝伐单抗可明显提高IFL对一线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IFL+bevacizum-ab较单用化疗疗效改善,生存期延长;大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好.少数患者血压升高,2%发生胃肠穿孔、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1-FL+bevacizumab是晚期结直肠癌优化治疗的选择。基于上项研究结果,2004年2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bevacizumab用于联合5-氟脲嘧啶及四氢-叶酸(5-FU+CF)为基础的疗法作为—线转移性结直肠癌标准治疗方案。

②来自美国加州大学Kabbinavar的又一随机对照研究,490病例入组,证实了bevacizumab联合5-FU+CF与单纯化疗比较,取得中位生存(OS)17.9个月vsl4.6个月(P=0.008),PFS8.8个月vs5.6个月(P=0.0001),RR34.1%vs24.5%(P=0.019)的临床效果:这再次证明bevacizumab在一线晚期结直肠癌可提高5-FU+CF的疗效。

3.2探索性一线方案

①TREE-2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目的为了观察患者对bevacizumab加奥沙利铂(oxaliplatin)再分别与3种不同氟嘧啶联合方案治疗的耐受性及安全性一期临床研究,结果整体的耐受性良好,加入bevacizumab的疗效RR及PFS均有优势。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2006年会最新结果显示oxatiplatin联合卡倍他滨或5-FU加上bevacizumab能显著改善RR及PFS,治疗相关副作用可接受.且无未预期毒副反应发生。

②Cutsem等报告(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ce-tuximab加oxaliplatin+5-FU+CF(FOLFOX4)方案一线治疗43例EGFR阳性转移性大肠癌患者,有效率达81%,疾病控制率达98%,而且相对安全。

③一项二期临床研究,对转移性及不能手术晚期大肠癌患者用cetuximab加伊立替康(CPT-11)治疗,OS达33个月,明显突破晚期大肠癌目前中位生存20个月徘徊状态。

④CONFIRM-1是一项三期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FOLFOX4联合PTK787或单独FOLFOX4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一线治疗.主要终点PFS,次要终点为安全性及RR、ITP。初步结果认为PTK787可能改善疾病无进展时间,不良事件与其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相似。

4临床靶向治疗二线方案

4.1二线标准方案

①BONDI是二线治疗的二期临床研究,目的是评价cetuximab+CPT-11和cetuximab单药用于CPT-11耐药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客观有效率。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RR明显高于单药(17.9%vs9.9%),FFP联合用药组也有明显优势(126dvs45d,P<0.001),但没有明显生存优势。cetuximab常见毒副反应为腹泻、皮疹,联合化疗发生率分别为45%和9.4%。以上结果证实.cetuximab无论是单药或联合CPT-11均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于是2004年2月FDA宣布,对EGFR阳性、伊立替康耐药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新对策是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不能耐受伊利替康者可选单药西妥昔治疗。

②2005年ASCO会议上,E3200期随机对照研究证实,bevacizumab联合优化方案FOLFOX4二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与FOLFOX4比较可取得疗效优势,0S12.5个月vs10.7个月(P=0.0024),PFS7.4个月vs5.5个月(P=0.0003),RR21.8%vs9.2%(P<0~01),而且死亡危险降低26%。本研究结果首次证明bevacizumab联合FOLFOX4提高二线治疗的效果。2006年ASCO会议报道最新资料显示,E3200研究中bevacizumab减量50%(5mg/kg)疗效不受影响。

③基于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采用最佳支持治疗加入panitumumab与单独最佳支持治疗比较,panitumumab可延长PFS(P<0.0001):RR为8%vs0%。中位反应时间17周,FDA于2006年9月27日批准,panitumumab可用于EGFR表达阳性经含5-氟脲嘧啶、或奥沙利铂、或依立替康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

4.2二线探索方案

①BOND2研究中,bevacizumab联合cetuximab取得了难以置信的协同作用,RR23%;bevacizumab+cetux-imab联合CPT-11二线用药,有效率甚至可达到37%,TTP为8.5个月: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的抗血管生成途径是西妥昔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这提示了逆转耐药的途径,为多靶药联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CONFIRM-2研究PTK878联合FOLFOX4对比FOLFOX4加安慰剂在伊替立康治疗失败后二线治疗疗效。2006年ASCO会议中期分析结果显示,PTK878联合FOLFOX4方案可改善PFS(5.5个月vs4.1个月;P=0.026),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者受益更明显。

5其他探索性研究

来自2005年ASCO会议上,一个前瞻性非随机初步的研究结果,830例Ⅲ期结肠癌患者进行术后标准常规治疗,其中8.7%加用阿司匹林者(325mg/d)减少复发55%及死亡48%;4.3%加用celecoxib(或rofe-coxib),可减少复发风险44%,尽管如此,由于服用环氧化酶抑制剂存在心脑血管毒性风险比不服用者高出2.5倍,研究克服和避免心脑血管毒性成为当务之急。

大肠癌范文篇3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0.07-0.1%。常见恶性肿瘤依次为:淋巴瘤,白血病,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生殖器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大肠癌。妊娠期大肠癌的发生率为0.002%。Wood与合作者于1981-1989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每13000次活胎妊娠中有一例合并大肠癌。北京协和医院1983-1999年的16478例活胎妊娠中有一例合并大肠癌。本报道此例妊娠合并大肠癌的病例并复习文献,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进行探讨。

目的:总结和探讨妊娠合并大肠癌的临床特点、诊段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一例妊娠合并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

结论:

1.妊娠合并大肠癌发生率很低,且80%以上发生于直肠。

2.若妊娠时出现难以解释的腹痛、腹胀,便血、腹水及异常增高的CEA时,应行肛查及乙状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大肠肿瘤。

3.治疗方法:个体化;GA<=20周,发现后立即手术切除。

GA>20周,安全分娩后手术切除。

放疗与化疗的作用有限。

大肠癌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0例老年大肠癌患者中,男性126例,女性64例,年龄70~90岁,其中结肠癌109例,直肠癌81例,术前合并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的98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的72例。

1.2手术方式

190例患者均在全麻醉下进行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32例,切除盲肠、升结肠、右半横结肠包括末端回肠约10~15cm以及相关的肠系膜淋巴结,做回肠与横结肠端一端吻合。行左半结肠切除48例,切除左半横结肠、降结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其淋巴结,做横结肠与乙状结肠吻合。行横结肠切除的20例,切除范围包括肝曲和脾曲的整个横结肠及其系膜和淋巴结,做升结肠和降结肠的端一端吻合。行乙状结肠切除的24例,如癌肿位于上端应切部分降结肠,位于下端,应包括切除直肠上段再重建肠道。直肠肿瘤距肛门7cm以内的26例,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在左下腹做永久性人工肛门,肿瘤距肛门10cm以上者22例,行经腹腔直肠癌根治术,保留正常肛门。距肛门7~10cm之间的18例,行拉下式直肠癌根治术,保留肛门。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以及各种角色及经济状况改变,适应能力明显减退,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如悲观、恐惧、焦虑等[1],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耐心、细致、关心、爱护患者,同时要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多关心、探视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氛围,并对患者介绍整个治疗过程,手术及麻醉方式,手术室的环境等,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以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

2.1.2加强营养。高龄大肠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术前应保持充足的营养供给,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增强手术耐受性。

2.1.3术前肠道准备。清洁肠道是手术成败的重要环节。可以减少术中污染,防止术后腹胀和切口感染,有利于吻合口愈合。术前1d进食流质,于13:00、15:00、17:00口服庆大霉素8万U+灭滴灵0.4g,并于16:00分次口服20%甘露醇250ml+生理盐水1500ml,术前1d适当静脉补液,术前1d晚上及术晨给予清洁灌肠。

2.1.4合并症护理。老年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对术前心律失常者加以控制预防心源性猝死,合并高血压者,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再进行手术,糖尿病患者,使术前血糖控制在7.8~11.2mmol/L范围为宜[2],慢支者禁止吸烟,并鼓励翻身拍背,正确咳嗽,以减少肺部感染,合并低蛋白血症者,适当给予营养支持。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麻醉及手术创伤刺激容易引起老年患者重要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和伴随疾病的变化。由于老年人病情变化快,术后应给予监护仪动态地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变化,并保持输液通畅,严密观察意识,口唇颜色、尿量等以及早发现病情及早纠正。

2.2.2体位护理。全麻患者在其清醒,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由平卧改为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并且有助于腹腔及盆骨引流,使炎症局限,并可减轻伤口缝合张力,同时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

2.2.3饮食护理。术后一般禁食,2~3d肛门排气后或肠道造口开放后,可进流质饮食,如无不良反应,改为半流质饮食,术后1周可进少渣饮食,2周左右进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渣饮食。

2.2.4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常有胃管、导尿管及腹腔引流管等,应妥善固定,防止受压、扭曲、脱出,保持引流通畅,保持周围敷料的清洁干燥。

大肠癌范文篇5

1临床资料

从医院院内感染统计资料所得,我院普外科去年手术病人共2247例,术后发生肠道霉

菌感染共55例,其中结直肠癌手术198例,感染者41例。其他手术者2049例,感染者14例。大肠癌组手术病人是术后发生肠道霉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讨论

从以上资料表明,大肠癌术后肠道霉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病例。外科病人术后继发霉菌感染,通常是疾病治疗中抗感染应用抗生素较长一段时间后所致。一般危重病例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口腔、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均可出现继发霉菌感染。多数以口腔、尿液中先检出白色念珠菌或酵母菌。而大肠癌术后霉菌感染往往以单纯肠道腹泻为主,且发生时间较早,发生率较高。临床发现最早术后第4天就从粪便中检出霉菌。通过临床观察分析,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2.1肠道免疫功能降低大肠癌手术病人,为防止术中粪便污染,术前常规需进行一系列肠道清洁准备。需多次服用泻药及清洁灌肠或结肠灌洗,因此可造成:①肠道黏膜水肿。②肠腔体液pH值改变。③肠道黏液、抗体、酶等减少,分泌变化等,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功能降低。

2.2肠道灭菌因素为防止术中肠段切除中细菌污染,术前患者均给以口服抗生素,我院常用灭滴灵和链霉素来联合服用进行肠道灭菌准备。实际上,肠道灭菌易引起继发霉菌感染已引起医学上注意,口服抗生素已从过去的5天准备法逐步降至现在常规服用2天。但临床中我们发现很多医生执宁多勿少的原则,超过50%病例术前服用3天以上;有些病例因故手术延期,但口服抗生素准备仍不及时停止,继续服用,这样就增加了术后肠道霉菌继发感染的机会。据文献报道,广谱抗生素应用使正常肠菌群平衡失调,耐药性微生物过度生长,约20%~30%正常人肠道带白色念珠菌。肠菌和霉菌互为消长,抗生素服用后白色念珠菌会很快取代原来占优势的其他肠道菌。已行肠道菌去污准备的病人,肠腔呈空虚状,抗生素作用强于一般条件下,如服用天数延长,内生性霉菌生长机会就增高。

2.3静脉抗生素的应用大肠癌病人术后通常预防性静脉应用抗生素4~7天,据临床观察,抗生素种类选择及使用天数与同期其他相应大小手术雷同,不能成为霉菌感染易发的因素。但大肠癌中一部分病例由于术前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腹泻、发热等。部分病例在手术前已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致使手术后可能较早出现霉菌感染。

2.4其他因素另外,医生喜欢选用新的强效广谱抗生素,使总体病例霉菌继发感染率有所上升。

3防治措施

3.1思想认识上的重视大肠癌术前肠道清洁灭菌是整个治疗中的必须环节。对于抗生素的应用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临床上应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才能防止及减少产生。术前口服抗生素超时超量是引起肠道内生性霉菌生长的重要因素。目前新型广谱抗生素层出不穷,临床医生大多“喜新厌旧”,在手术后预防性用药时往往起点很高,且喜欢2~3种联合应用,在预防感染上虽有积极的一面,但副作用出现的机会上升也应引起临床上重视。当然,临床病人因感染病程反复而长时间使用抗生素,难免出现霉菌继发感染,但要重视因抗生素使用过滥而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防患。临床上曾有一例病人,手术后恢复顺利,静脉应用抗生素5天后停止改口服希刻劳,因上级医生开的医嘱下级医生不去改动,病人体温已持续几天正常,到术后12天,经护士提醒,有关医生才停止医嘱,病人第14天粪便中检出霉菌。这是一例典型的因口服抗生素超时引起的霉菌性肠炎。护士接触病人密切,每天整理医嘱,怀疑用药不当是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3.2正确处理对于出现腹泻的病人,应先做粪便化验检测后再处理,以便对症治疗。不要先盲目使用肠道抗生素及止泻药,以免加重病情。对于霉菌性肠炎,应尽可能停用抗生素可口服制霉菌素或大蒜,同时给以米雅BM、培菲康等活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药剂口服,帮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抑制霉菌生长。

大肠癌范文篇6

摘要目的:阐述奥沙利铂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概况。方法:综述了1993~1997年的有关奥沙利铂的研究进展。结果:奥沙利铂抗瘤谱与顺铂不同,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单药或与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有较好疗效,而毒副反应较顺铂轻。结论:奥沙利铂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有必要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briefthepharmacologicalandclinicalstudiesofoxaliplatin.METHODS:Theadvancesinthestudyofoxaliplatinwerereviewed.RESULTS:Oxaliplatinhasananticancerspectrumdifferentfromcisplatinandhasnocross-resistancewithcisplatin.Abetterresulthasbeenobtainedintreatmentofadvancedcolorectalcancerwithoxaliplatinaloneorincombinationwith5-fluorouracilandfolinicacidwithmildADRsincomparisonwithcisplatin.CONCLUSION:Oxaliplatinisapromisinganticancerdruginchemotherapybutfurtherstudiesseemtobeneeded.

KEYWORDSOxaliplatin;Cisplatin;Colorectalcancer;PhaseⅡclinicaltrial

自顺铂(DDP)问世以来,各国研究者多年来试图制备DDP新的衍生物以减轻其严重肾毒性。1981年卡铂(CBP)进入临床,但其骨髓抑制作用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用1,2-二氨环己烷(dach)基团代替DDP的氨基,用其他带有阴离子残基的基团来取代氯原子,制备出一组dach的衍生物,从中分离出其左旋反式化合物,即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

L-OHP是第三代铂类化合物,化学名为左旋反式二氨环己烷草酸铂,国际通用名为草酸铂。结构式见图1,分子式为C8H14N2O4Pt,分子质量397.33。它为白色晶体粉末,微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不溶于乙醇及丙酮。注射剂包装规格分别为50,100mg/瓶。日本学者通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细胞株筛选,发现L-OHP对小鼠白血病L1210有效,法国的Rogerbellon公司与Rhone-Poulence公司共同完成了L-OHP的前期研究和Ⅰ期临床试验,现由瑞士德彪药物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公司继续开发。

1临床前研究

L-OHP的药理学特性与其他铂类药物相同,均以DNA为靶作用的部位,铂原子与DNA链形成交联,从而阻断其复制和转录。然而L-OHP与DDP的DNA结合动力学特点有明显差别。DDP的DNA结合动力学特点呈双向相,即快相结合需15min,慢相结合需4~8h,而L-OHP则在15min内完成全部DNA结合。L-OHP与DDP在抑制RNA合成方面的作用相同。

L-OHP在体外试验中对多种人、鼠肿瘤细胞系具有抗肿瘤活性,对人结肠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细胞系有抑制增生作用,对氟脲嘧啶(5-Fu)耐药的HT29与CaCo2结肠癌细胞系有效。L-OHP与DDP之间无交叉耐药,对DDP已耐药的A2780卵巢癌细胞系、HT29结肠癌细胞系等均有效。在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CaCo2体外实验中,L-OHP与5-Fu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而DDP与5-Fu无此作用。在铂克分子剂量相同的情况下,L-OHP对小鼠模型的效果至少与DDP相同,此外对DDP耐药的肿瘤细胞有效,如L1210、LCD等〔1〕。用小鼠模型进行联合用药研究发现,L-OHP与环磷酰胺、5-Fu、丝裂霉素、DDP和CBP有协同作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抗癌药物筛选中心对DDP和L-OHP活性的研究发现,二者抗瘤谱不同,相互间无交叉耐药性,L-OHP可用于对DDP抗拒者或与DDP联合使用〔2,3〕。

在小鼠和兔身上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小鼠静注L-OHP后,血浆总铂的清除可分为快速分布期(t1/2=2.3min)与缓慢期(t1/2=49min)。注射24h后,组织内总铂量分布以脾、肾、结肠为最高,脑组织中含量极少。兔静注单剂量L-OHP或DDP后,前者在给药60min后便可测到游离铂和超滤铂,而后者则要在90min后测出。L-OHP的肾廓清率、总廓清率、血浆蛋白结合率均大于DDP。

毒理学研究在犬实验中发现轻度的血液和消化道毒性,最大剂量下有轻度肾功能障碍,致死剂量下出现房颤(其他动物中未见心脏毒性),以上毒性均显著低于DDP〔4〕。

2临床研究

2.1Ⅰ期临床试验L-OHP的药代动力学与DDP相似,可用二室模型描述,分布相迅速,排除相很慢,半衰期为24h。给药3周后仍可测出残余铂,终末排出相很长。在人体2h内静注130mg/m2时,总铂血浆峰值为5.1μg/ml。静注结束时,50%的L-OHP已与红细胞结合,50%仍滞留在血浆内。血浆内L-OHP有75%与血浆蛋白结合。本品主要经尿排泄,给药后48h内45%经尿排出,d11经尿排出57%。粪排泄率很低,11d后仅达5%〔5〕。

1984年在法国和日本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对多种给药方法进行评价,共125例患者参加。研究发现L-OHP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不高,且多为轻中度。与其他铂类化合物相同,L-OHP>45mg/m2时,大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不常见。L-OHP剂量限制性毒性为剂量相关性、蓄积性、可逆的外周神经障碍,主要为感觉迟钝和/或肢端麻木,发生于咽部及口角的较少见,寒冷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功能障碍。未见有肾毒性。全组无毒性死亡病例。Ⅰ期临床研究中同时初步观察了L-OHP的抗肿瘤活性,其中1例结肠癌患者获部分缓解(PR)。Ⅱ期临床的推荐剂量为130~135mg/m2,短时静滴,每3周重复。

2.2Ⅱ、Ⅲ期临床试验自1957年以来,5-Fu一直是对晚期大肠癌最有效的药物,为此研制出多种5-Fu的衍生物及增强剂,变换给药方式,选择不同的联合方案,这样虽对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有一定提高,但仍有相当的距离。临床前研究表明,L-OHP对DDP耐药的结肠癌细胞株有效,小鼠模型中L-OHP与5-Fu有协同作用,在Ⅰ期试用中1例结肠癌患者获PR,为此L-OHP的Ⅱ期临床重点观察L-OHP对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共139例组织学证实的晚期大肠癌入组,均为5-Fu治疗后进展者,采用L-OHP130mg/m2,2h静滴,有效率达10%〔6〕。提示L-OHP与5-Fu无交叉耐药性。

在Ⅱ期临床多中心联合用药研究中,L-OHP与5-Fu、甲酰四氢叶酸钙(FA)联合用药共治疗437例患者,其中大部分是化疗后进展者。结果表明,L-OHP与5-Fu、FA联用有增效作用,缓解率31%~53%,其中3.5%~5.8%达完全缓解(CR)。其中86例患者化疗后行转移灶手术切除,52例有可能治愈。Degramont等〔7〕采用L-OHP100mg/m2,d1静点,5-Fu1.5~2g/m2,24h输注,加FA500mg/m2,每2周连用2d,治疗46例5-Fu+FA治疗后转移病灶进展或辅助治疗后6月内复发者,结果获得1例CR和20例PR,有效率达46%。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22例预先经5-Fu+FA治后进展者中,10例获PR(4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月,中位生存期17月。显示出L-OHP对晚期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及与5-Fu/FA的协同作用。Garufi等〔8〕采用L-OHP+5-Fu/FA二线治疗已对5-Fu/FA耐药的晚期大肠癌12例,三线治疗13例,可评价者24例,其中7例获PR(29.2%),缓解期8.5月,中位生存12月。L-OHP的加入,可能使近1/3患者逆转了对5-Fu/FA的耐药,L-OHP与5-Fu间有协同作用和/或调节作用。Levi等〔9〕从1993年7月~1994年5月在欧洲8个肿瘤中心治疗初治转移性大肠癌98例,每周期用L-OHP100mg/m2和FA1200mg/m2,5-Fu剂量每周期增至2800~3400mg,并按照时间调整给药方案,64例(65.3%)有效,其中CR4例。12例(12%)术后发现肿块消失,86%已存活1年以上。Giacchetti等〔10〕用上述3种药物按时间调整给药治疗253例不能切除的转移性大肠癌,其中115例预先接受过化疗,63例(其中20例为二线化疗,36例获PR,7例获CR,有效率68%)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完全切除43例(68%),部分切除4例(6%),未能切除16例(25%)。术后7例未发现肿瘤,20例切缘无肿瘤,预计中位生存超过37个月。这一高手术率(63/253,25%)和切除率(43/253,16%)进一步证实该方案对转移性大肠癌有效,中位生存期的延长则显示出有效化疗后完全切除的价值。

BertheaultC等〔11〕于1994年治疗50例晚期大肠癌,其中37例既往用过5-Fu+FA,13例初治。结果2例获CR,21例PR,缓解率达46.0%。

3不良反应

3.1神经系统毒性可逆的外周感觉神经病变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或肢端麻木,在单药或联合用药中发生率为82%,50%为暂时性,19%为持续性,12%引起功能障碍。毒性反应症状通常与用药剂量相关。用药量达135mg/m2时发生率为54%,150~175mg/m2为80%,200mg/m2时为100%。随着疗程增加,症状也会加重。与神经毒性有关的其他症状,如咽喉部感觉异常或痉挛也有发生,但能自行消退。寒冷可诱发或加重神经毒性〔12〕。

3.2消化系统毒性尽管常规已应用镇吐药预防治疗,恶心呕吐仍较常见〔13〕,发生率为64.9%,Ⅲ和Ⅳ度毒性为10.7%;腹泻发生率30.4%,Ⅲ和Ⅳ度为4.0%。粘膜炎为6%。

3.3血液系统毒性单药使用引起的骨髓毒性少见。血红蛋白下降为22.4%,Ⅲ和Ⅳ度为1.8%;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1.0%,Ⅲ和Ⅳ度为0.4%;中性粒细胞下降为9.4%,Ⅲ和Ⅳ度为0.8%;血小板减少为11.1%,Ⅲ和Ⅳ度为1.9%。

3.4耳毒性具有微弱的潜在耳毒性,远较DDP为轻〔14〕。

3.5其他皮肤毒性发生率1.6%,发热3.6%,注射过程中不适昏厥为1%,轻微肝功异常26%,未见肾功异常。

4讨论

40年来,对晚期大肠癌5-Fu是最有效的药物,5-Fu+FA提高了有效率,但对生存期的改善似不理想;此外,对5-Fu为基础方案抗拒者,尤其缺少有效药物。第三代铂类化合物L-OHP与DDP抗瘤谱不同,相互间无交叉耐药性,对晚期大肠癌,尤其是对5-Fu耐药者,L-OHP单药或与5-Fu联合使用均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此外,本品对卵巢癌有较好疗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肿瘤也有效,无明显肾毒性,耳毒性极微,血液学毒性较轻,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扩大研究。

参考文献

1RaymondE,DjelloulC,Buquet-FagotF,etal.Oxaliplatin(LOHP)andcisplatin(CDDP)incombinationwith5Fu,specificthymidasesynthase(TS)inhibitors(AG337,ZD1694),andtopoisomeraseⅠ(Topo-1)inhibitors(SN38,CPT-11),inhumancolonic,ovarianandbreastcancers.ProcAnnuMeetAmAssocCancerRes,1996,37∶A1981

2RixeO,OrtuzarW,AlvarezM,etal.Oxaliplatin,tetraplatin,cisplatin,andcarboplatin:spectrumofactivityindrug-resistantcelllinesandinthecelllines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santicancerdrugscreenpanel.Biochempharmacol,1996,52(12)∶1855

3OrtuzarW,PaullK,RixeO,parisonoftheactivityofcisplatin(cp)andoxaliplatin(OXALI)aloneorincombinationinparentalanddrugresistantsublines.ProcAnnuMeetAmAssocCancerRes,1994,35∶A1974

4LegallicierB,LeclereC,MonteilC,etal.ThecellulartoxicityoftwoantitumouralagentsderivedfromPlatinum,cisplatinumversusoxaliplatinumonculturesoftubularproximalcells.DrugsExpClinRes,1996,22(2)∶41

5MissetJL,BrienzaS,TaammaA,etal.Pharmacokinetics,urinaryandfecalexcretionofoxaliplatinincancerpatients(PTS).ProcAnnuMeetAmAssocCancerres,1996,37∶A1252

6MachoverD,Diaz-RubioE,deGramontA,etal.TwoconsecutivephaseⅡstudiesofoxaliplatin(L-OHP)fortreatmentofpatientswithadvancedcolorectalcarcinomawhowereresistanttoprevioustreatmentwithfluoropyrimidines.Annoncol,1996,7(1)∶95

7DeGramontA,VignoudJ,TournigandC,etal.Oxaliplatinwithhigh-doseleucovorinand5-fluorouracil48-hourcontinuousinfusioninpretreated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EurJCancer,1997,33(2)∶214

8GarufiC,BrienzaS,BensmaineMA,etal.Additionofoxaliplatin(L-OHP)tochronomodulated(CM)5-fluorouracil(5-Fu)andfolinicacid(FA)forreversalofacquiredchemoresistanceinpatientswithadvancedcolorectalcancer(ACC).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5,14∶A446

9LeviF,DogliottiL,PerpointB,etal.Ambulatoryintensified4-day(D)every2weekschronotherapywithoxaliplatin(L-OHP),5-fluorouracil(5-Fu)andfolinicacid(FA)inpatients(PTS)with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MCC).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5,14∶A568

10GiacchettiS,AdamR,AlafaciE,etal.SurgeryofliverandPulmonarymetastasesafterchronomodulatedchemotherapy(CMCT)inmetastaticcolorectalcarcinoma(MCC).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4,13∶A652

11BertheaultC,VitkovicF,JamiA,etal.Doseintensification(DI)ofcircadian-rhythmmodulated5-fluorouracil(5-Fu)combinedwithoxaliplatin(L-OHP)andfolinicacid(FA)against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Afeasibilitystudy.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4,13∶A653

12BrienzaS,VignoudJ,ItzhakiM,etal.Oxaliplatin(L-OHP):globalsafetyin682patients(PTS).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5,14∶A513

大肠癌范文篇7

关键词:大肠癌

筛查对象

根据与大肠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不良的饮食结构(高脂肪、食物纤维素不足)、肿瘤家族史、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将大肠癌的筛查对象分为一般危险人群和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如下个体:①一级亲属患大肠癌史直系亲属中60岁前患过结肠腺瘤或55岁前患过结肠癌者,每1~2年需行结肠镜检查1次。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成员应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一旦有多发息肉应预防性切除全结肠。这种患者50岁以后的癌变率几乎100%。③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应从20岁开始随访,每1~2年行全结肠镜检查1次,40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观察结果表明,从20岁开始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而且小腺瘤可很快发展为癌。④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结肠镜检查如发现多发腺瘤或1个>1cm的腺瘤,应内镜下切除,并1~3年查一次肠镜。任何大小的息肉均可癌变,息肉越大癌变的危险性越高,而与形态无明显相关〔1-2〕,大量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腺瘤的癌变率为1.4%~9.4%,多数大肠癌是由腺瘤癌变而来,整个癌变过程需10年左右〔3-4〕。⑤患过大肠癌:术后第1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如正常,3年后再查;再次复查仍正常者,可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任何一次肠镜检查发现腺瘤,则应按腺瘤进行监视检查。⑥炎症性肠病多年不愈、病变范围较广的溃疡性结肠炎,应在患病8年后,每1~2年检查一次全结肠镜;如病变仅累及左半结肠,可以在患病15年后进行监视检查。⑦慢性腹泻指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⑧慢性便秘指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⑨不良生活事件史须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⑩有报道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术后及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大肠癌发病率增高。由于大肠癌高危人群患病危险更高,故多数学者主张,对这种人群采用直接结肠镜普查。一般危险人群:对于这些人群的基本普查方法是:①5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1次粪便隐血(连续3天),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②每5年做1次结肠镜。优点是可以查出70%的大肠肿瘤,同时可以进行内镜治疗。③每10年1次全结肠镜检查。有研究证明,一次全结肠镜检查阴性,追访10年极少见到有意义的腺瘤。

筛查方法

①粪便潜血试验:粪便潜血是最为常见的结直肠癌早期指标之一,但仅有50%的结直肠癌和30%腺瘤隐血试验阳性。②直肠指诊:在我国,直肠癌占大肠癌的50%~60%左右,约70%~80%的直肠癌可经直肠指诊发现。因此,凡遇病人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③内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色素放大结肠镜对判断结直肠病变的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并能有效提高微小,表浅隆起型病灶的检出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但内镜诊断肿瘤性病变窄带成像技术(NBI)较染色内镜有更高的准确性,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也高于染色内镜〔5〕。④肿瘤标记是物:对结、直肠癌诊断和术后监测较有意义的肿瘤标记物是癌胚抗原,但CEA作为结、直肠癌的诊断缺乏价值。CEA主要用于监测复发,但对术前不伴有CEA升高结、直肠癌病人术后监测复发无重要意义。CA199单独检测对于大肠癌复发诊断的敏感性为40.4%〔6〕⑤影像学检查:⑴X线钡剂灌肠:是结肠癌的重要检查方法,对低位直肠癌的诊断意义不大。气钡双重造影可发现充盈彼稹⒊η幌琳⒄衬ぶ弭牌苹档日飨螅允景┲撞课缓头段А6越岢导觳槌η幌琳仍蛭茨芗绦嫡撸导凉喑Χ猿滴醇俺Χ蔚募觳橛任匾”魄荒诔河们荒诔酵房商讲獍┲捉蟪Ρ诘纳疃燃坝形耷址噶诮嗥鳍荂T:可以了解直肠癌盆腔内的扩散情况,有无侵犯膀胱、子宫及盆壁,是术前常用的检查方法。也可判断肝、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否转移。⑷MRI:对直肠癌术后盆腔、会阴部复发的诊断较CT优越。⑸CT仿真模拟肠镜:该方法对直径大于6mm的大肠癌的检测率和结肠镜检查相似,对原发性大肠癌的检测效果可能优于结肠镜检查。虽然筛查方法多种,但结肠镜加病理活检才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

总之,对大于50岁的普通人群和大于40岁的高危人群来讲,每年都应做一次粪便潜血实验,阳性者需做进一步检查及随访。尽可能对大肠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张明刚,李靖涛,赵勇军,等.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因素分析.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3,17:136-138.

〔2〕艾尼·阿布都热依木,刘春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160例.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218-219.

〔3〕田洪裕,顾秀珍.大肠息肉452例内镜治疗结果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183-184.

〔4〕崔西玉,黄燕霞,罗笑雁.2706例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及随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123-124.

大肠癌范文篇8

摘要目的:阐述奥沙利铂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概况。方法:综述了1993~1997年的有关奥沙利铂的研究进展。结果:奥沙利铂抗瘤谱与顺铂不同,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单药或与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有较好疗效,而毒副反应较顺铂轻。结论:奥沙利铂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有必要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briefthepharmacologicalandclinicalstudiesofoxaliplatin.METHODS:Theadvancesinthestudyofoxaliplatinwerereviewed.RESULTS:Oxaliplatinhasananticancerspectrumdifferentfromcisplatinandhasnocross-resistancewithcisplatin.Abetterresulthasbeenobtainedintreatmentofadvancedcolorectalcancerwithoxaliplatinaloneorincombinationwith5-fluorouracilandfolinicacidwithmildADRsincomparisonwithcisplatin.CONCLUSION:Oxaliplatinisapromisinganticancerdruginchemotherapybutfurtherstudiesseemtobeneeded.

KEYWORDSOxaliplatin;Cisplatin;Colorectalcancer;PhaseⅡclinicaltrial

自顺铂(DDP)问世以来,各国研究者多年来试图制备DDP新的衍生物以减轻其严重肾毒性。1981年卡铂(CBP)进入临床,但其骨髓抑制作用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用1,2-二氨环己烷(dach)基团代替DDP的氨基,用其他带有阴离子残基的基团来取代氯原子,制备出一组dach的衍生物,从中分离出其左旋反式化合物,即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

L-OHP是第三代铂类化合物,化学名为左旋反式二氨环己烷草酸铂,国际通用名为草酸铂。结构式见图1,分子式为C8H14N2O4Pt,分子质量397.33。它为白色晶体粉末,微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不溶于乙醇及丙酮。注射剂包装规格分别为50,100mg/瓶。日本学者通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细胞株筛选,发现L-OHP对小鼠白血病L1210有效,法国的Rogerbellon公司与Rhone-Poulence公司共同完成了L-OHP的前期研究和Ⅰ期临床试验,现由瑞士德彪药物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公司继续开发。

1临床前研究

L-OHP的药理学特性与其他铂类药物相同,均以DNA为靶作用的部位,铂原子与DNA链形成交联,从而阻断其复制和转录。然而L-OHP与DDP的DNA结合动力学特点有明显差别。DDP的DNA结合动力学特点呈双向相,即快相结合需15min,慢相结合需4~8h,而L-OHP则在15min内完成全部DNA结合。L-OHP与DDP在抑制RNA合成方面的作用相同。

L-OHP在体外试验中对多种人、鼠肿瘤细胞系具有抗肿瘤活性,对人结肠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细胞系有抑制增生作用,对氟脲嘧啶(5-Fu)耐药的HT29与CaCo2结肠癌细胞系有效。L-OHP与DDP之间无交叉耐药,对DDP已耐药的A2780卵巢癌细胞系、HT29结肠癌细胞系等均有效。在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CaCo2体外实验中,L-OHP与5-Fu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而DDP与5-Fu无此作用。在铂克分子剂量相同的情况下,L-OHP对小鼠模型的效果至少与DDP相同,此外对DDP耐药的肿瘤细胞有效,如L1210、LCD等〔1〕。用小鼠模型进行联合用药研究发现,L-OHP与环磷酰胺、5-Fu、丝裂霉素、DDP和CBP有协同作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抗癌药物筛选中心对DDP和L-OHP活性的研究发现,二者抗瘤谱不同,相互间无交叉耐药性,L-OHP可用于对DDP抗拒者或与DDP联合使用〔2,3〕。

在小鼠和兔身上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小鼠静注L-OHP后,血浆总铂的清除可分为快速分布期(t1/2=2.3min)与缓慢期(t1/2=49min)。注射24h后,组织内总铂量分布以脾、肾、结肠为最高,脑组织中含量极少。兔静注单剂量L-OHP或DDP后,前者在给药60min后便可测到游离铂和超滤铂,而后者则要在90min后测出。L-OHP的肾廓清率、总廓清率、血浆蛋白结合率均大于DDP。

毒理学研究在犬实验中发现轻度的血液和消化道毒性,最大剂量下有轻度肾功能障碍,致死剂量下出现房颤(其他动物中未见心脏毒性),以上毒性均显著低于DDP〔4〕。

2临床研究

2.1Ⅰ期临床试验L-OHP的药代动力学与DDP相似,可用二室模型描述,分布相迅速,排除相很慢,半衰期为24h。给药3周后仍可测出残余铂,终末排出相很长。在人体2h内静注130mg/m2时,总铂血浆峰值为5.1μg/ml。静注结束时,50%的L-OHP已与红细胞结合,50%仍滞留在血浆内。血浆内L-OHP有75%与血浆蛋白结合。本品主要经尿排泄,给药后48h内45%经尿排出,d11经尿排出57%。粪排泄率很低,11d后仅达5%〔5〕。

1984年在法国和日本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对多种给药方法进行评价,共125例患者参加。研究发现L-OHP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不高,且多为轻中度。与其他铂类化合物相同,L-OHP>45mg/m2时,大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不常见。L-OHP剂量限制性毒性为剂量相关性、蓄积性、可逆的外周神经障碍,主要为感觉迟钝和/或肢端麻木,发生于咽部及口角的较少见,寒冷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功能障碍。未见有肾毒性。全组无毒性死亡病例。Ⅰ期临床研究中同时初步观察了L-OHP的抗肿瘤活性,其中1例结肠癌患者获部分缓解(PR)。Ⅱ期临床的推荐剂量为130~135mg/m2,短时静滴,每3周重复。

2.2Ⅱ、Ⅲ期临床试验自1957年以来,5-Fu一直是对晚期大肠癌最有效的药物,为此研制出多种5-Fu的衍生物及增强剂,变换给药方式,选择不同的联合方案,这样虽对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有一定提高,但仍有相当的距离。临床前研究表明,L-OHP对DDP耐药的结肠癌细胞株有效,小鼠模型中L-OHP与5-Fu有协同作用,在Ⅰ期试用中1例结肠癌患者获PR,为此L-OHP的Ⅱ期临床重点观察L-OHP对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共139例组织学证实的晚期大肠癌入组,均为5-Fu治疗后进展者,采用L-OHP130mg/m2,2h静滴,有效率达10%〔6〕。提示L-OHP与5-Fu无交叉耐药性。

在Ⅱ期临床多中心联合用药研究中,L-OHP与5-Fu、甲酰四氢叶酸钙(FA)联合用药共治疗437例患者,其中大部分是化疗后进展者。结果表明,L-OHP与5-Fu、FA联用有增效作用,缓解率31%~53%,其中3.5%~5.8%达完全缓解(CR)。其中86例患者化疗后行转移灶手术切除,52例有可能治愈。Degramont等〔7〕采用L-OHP100mg/m2,d1静点,5-Fu1.5~2g/m2,24h输注,加FA500mg/m2,每2周连用2d,治疗46例5-Fu+FA治疗后转移病灶进展或辅助治疗后6月内复发者,结果获得1例CR和20例PR,有效率达46%。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22例预先经5-Fu+FA治后进展者中,10例获PR(4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月,中位生存期17月。显示出L-OHP对晚期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及与5-Fu/FA的协同作用。Garufi等〔8〕采用L-OHP+5-Fu/FA二线治疗已对5-Fu/FA耐药的晚期大肠癌12例,三线治疗13例,可评价者24例,其中7例获PR(29.2%),缓解期8.5月,中位生存12月。L-OHP的加入,可能使近1/3患者逆转了对5-Fu/FA的耐药,L-OHP与5-Fu间有协同作用和/或调节作用。Levi等〔9〕从1993年7月~1994年5月在欧洲8个肿瘤中心治疗初治转移性大肠癌98例,每周期用L-OHP100mg/m2和FA1200mg/m2,5-Fu剂量每周期增至2800~3400mg,并按照时间调整给药方案,64例(65.3%)有效,其中CR4例。12例(12%)术后发现肿块消失,86%已存活1年以上。Giacchetti等〔10〕用上述3种药物按时间调整给药治疗253例不能切除的转移性大肠癌,其中115例预先接受过化疗,63例(其中20例为二线化疗,36例获PR,7例获CR,有效率68%)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完全切除43例(68%),部分切除4例(6%),未能切除16例(25%)。术后7例未发现肿瘤,20例切缘无肿瘤,预计中位生存超过37个月。这一高手术率(63/253,25%)和切除率(43/253,16%)进一步证实该方案对转移性大肠癌有效,中位生存期的延长则显示出有效化疗后完全切除的价值。

BertheaultC等〔11〕于1994年治疗50例晚期大肠癌,其中37例既往用过5-Fu+FA,13例初治。结果2例获CR,21例PR,缓解率达46.0%。

3不良反应

3.1神经系统毒性可逆的外周感觉神经病变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或肢端麻木,在单药或联合用药中发生率为82%,50%为暂时性,19%为持续性,12%引起功能障碍。毒性反应症状通常与用药剂量相关。用药量达135mg/m2时发生率为54%,150~175mg/m2为80%,200mg/m2时为100%。随着疗程增加,症状也会加重。与神经毒性有关的其他症状,如咽喉部感觉异常或痉挛也有发生,但能自行消退。寒冷可诱发或加重神经毒性〔12〕。

3.2消化系统毒性尽管常规已应用镇吐药预防治疗,恶心呕吐仍较常见〔13〕,发生率为64.9%,Ⅲ和Ⅳ度毒性为10.7%;腹泻发生率30.4%,Ⅲ和Ⅳ度为4.0%。粘膜炎为6%。

3.3血液系统毒性单药使用引起的骨髓毒性少见。血红蛋白下降为22.4%,Ⅲ和Ⅳ度为1.8%;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1.0%,Ⅲ和Ⅳ度为0.4%;中性粒细胞下降为9.4%,Ⅲ和Ⅳ度为0.8%;血小板减少为11.1%,Ⅲ和Ⅳ度为1.9%。

3.4耳毒性具有微弱的潜在耳毒性,远较DDP为轻〔14〕。

3.5其他皮肤毒性发生率1.6%,发热3.6%,注射过程中不适昏厥为1%,轻微肝功异常26%,未见肾功异常。

4讨论

40年来,对晚期大肠癌5-Fu是最有效的药物,5-Fu+FA提高了有效率,但对生存期的改善似不理想;此外,对5-Fu为基础方案抗拒者,尤其缺少有效药物。第三代铂类化合物L-OHP与DDP抗瘤谱不同,相互间无交叉耐药性,对晚期大肠癌,尤其是对5-Fu耐药者,L-OHP单药或与5-Fu联合使用均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此外,本品对卵巢癌有较好疗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肿瘤也有效,无明显肾毒性,耳毒性极微,血液学毒性较轻,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扩大研究。

参考文献

1RaymondE,DjelloulC,Buquet-FagotF,etal.Oxaliplatin(LOHP)andcisplatin(CDDP)incombinationwith5Fu,specificthymidasesynthase(TS)inhibitors(AG337,ZD1694),andtopoisomeraseⅠ(Topo-1)inhibitors(SN38,CPT-11),inhumancolonic,ovarianandbreastcancers.ProcAnnuMeetAmAssocCancerRes,1996,37∶A1981

2RixeO,OrtuzarW,AlvarezM,etal.Oxaliplatin,tetraplatin,cisplatin,andcarboplatin:spectrumofactivityindrug-resistantcelllinesandinthecelllines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santicancerdrugscreenpanel.Biochempharmacol,1996,52(12)∶1855

3OrtuzarW,PaullK,RixeO,parisonoftheactivityofcisplatin(cp)andoxaliplatin(OXALI)aloneorincombinationinparentalanddrugresistantsublines.ProcAnnuMeetAmAssocCancerRes,1994,35∶A1974

4LegallicierB,LeclereC,MonteilC,etal.ThecellulartoxicityoftwoantitumouralagentsderivedfromPlatinum,cisplatinumversusoxaliplatinumonculturesoftubularproximalcells.DrugsExpClinRes,1996,22(2)∶41

5MissetJL,BrienzaS,TaammaA,etal.Pharmacokinetics,urinaryandfecalexcretionofoxaliplatinincancerpatients(PTS).ProcAnnuMeetAmAssocCancerres,1996,37∶A1252

6MachoverD,Diaz-RubioE,deGramontA,etal.TwoconsecutivephaseⅡstudiesofoxaliplatin(L-OHP)fortreatmentofpatientswithadvancedcolorectalcarcinomawhowereresistanttoprevioustreatmentwithfluoropyrimidines.Annoncol,1996,7(1)∶95

7DeGramontA,VignoudJ,TournigandC,etal.Oxaliplatinwithhigh-doseleucovorinand5-fluorouracil48-hourcontinuousinfusioninpretreated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EurJCancer,1997,33(2)∶214

8GarufiC,BrienzaS,BensmaineMA,etal.Additionofoxaliplatin(L-OHP)tochronomodulated(CM)5-fluorouracil(5-Fu)andfolinicacid(FA)forreversalofacquiredchemoresistanceinpatientswithadvancedcolorectalcancer(ACC).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5,14∶A446

9LeviF,DogliottiL,PerpointB,etal.Ambulatoryintensified4-day(D)every2weekschronotherapywithoxaliplatin(L-OHP),5-fluorouracil(5-Fu)andfolinicacid(FA)inpatients(PTS)with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MCC).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5,14∶A568

10GiacchettiS,AdamR,AlafaciE,etal.SurgeryofliverandPulmonarymetastasesafterchronomodulatedchemotherapy(CMCT)inmetastaticcolorectalcarcinoma(MCC).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4,13∶A652

11BertheaultC,VitkovicF,JamiA,etal.Doseintensification(DI)ofcircadian-rhythmmodulated5-fluorouracil(5-Fu)combinedwithoxaliplatin(L-OHP)andfolinicacid(FA)against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Afeasibilitystudy.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4,13∶A653

12BrienzaS,VignoudJ,ItzhakiM,etal.Oxaliplatin(L-OHP):globalsafetyin682patients(PTS).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5,14∶A513

大肠癌范文篇9

【关键词】大肠癌体外肿瘤药敏试验TECIA法个体化化疗

资料与方法

47例大肠癌新鲜标本均取自本院手术标本,其中男32例,女15例。所有标本都经病理诊断为大肠腺癌。所有病例均为首次治疗,术前未化疗。标本于无菌条件下快速送到实验室。

药品与试剂:选用目前常用的五种大肠癌化疗药物: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奥沙利铂;卡铂;顺铂。MTT,配制浓度为5mg/ml,过滤灭菌,避光冷藏。培养液RPMT-1640含20%小牛血清,-20℃冻存。100级净化工作台,二氧化碳培养箱,计算机图像分析仪由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标本处理:无菌切取肿瘤组织1cm3大小,用D-hanks反复冲洗3次,加200U/ml的青、链霉素适量浸泡10分钟。剪除脂肪、纤维及坏死组织,选取边缘生长好、无坏死的癌组织块,在层流超净工作台上,细切成0.5~1mm3大小的组织块。将组织块堆放到有1640培养液的24孔板中,每组设4孔,37℃CO2孵箱培养24小时,以图像分析仪测定每孔组织块面积A,每孔加入相应的化疗药10μl,继续培养4天后,加入MTT染料再培养4小时。再次测定组织块的染色面积(BA),并按下式算出化疗药物的抑制率(IR)。IR%={1-[(BA处理/A处理)/(BA对照/A对照)]}×100%。评价指标和标准:评价指标为化疗药物的抑制率(IR):IR>50为高度敏感,30

结果

标本可评价率:本组共收集54例标本,7例由于细菌污染而放弃。整体标本可评价率为87.04%(47/54)。47例大肠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率、抑制率范围和平均抑制率见表1。表1大肠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率、抑制率范围和平均抑制率(略)

讨论

由于恶性肿瘤存在着较强的异质性,造成肿瘤对各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忽视个体差异仅凭经验用药,存在着盲目性,使得总体疗效不佳。建立可靠的体外肿瘤药敏检测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师了解不同患者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和耐受情况,设计合理治疗方案,避免无效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从而实现个体化化疗。目前的抗肿瘤药物的药敏试验可分为体内和体外检测法。体内肿瘤药敏试验有裸鼠模型法和肿瘤肾包膜下移植法,但因实验条件复杂、价格贵、实验周期长等限制,未能在临床推广应用;体外肿瘤药敏试验常用的有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ATP-CSA)、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四氮唑衍生物比色法(XTT法)、组织块培养-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法(TECIA)、胶原凝胶小滴植入法(CD-DST)。本组所采用的组织块培养-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法(TECIA)操作步骤少、简便易行、需标本量小、成功率高;本法能够保持实体瘤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细胞存活,同时能够模拟体内实体瘤细胞的环境,提高了药敏的准确性,是一种较实用的微量化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能为临床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本组结果提示,不同个体的大肠癌患者对同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可能与恶性肿瘤存在着先天性或获得性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有关。所以大肠癌的化疗应该通过药敏试验确定不同患者对每一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大肠癌患者建立“量体裁衣(tailor)”式的个体化化疗。

【参考文献】

大肠癌范文篇10

11一般资料本组51例,男34例,女17例,年龄55~87岁,平均71岁。症状:所有病例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平片提示肠管扩张、多个阶梯样液平。CT检查怀疑结肠肿瘤29例。术前肠镜确诊11例。合并症:高血压33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7例,慢支肺气肿18例。肿瘤部位:盲肠3例,升结肠15例,肝曲5例,横结肠3例,脾曲6例,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各6例,直肠上段7例。病理:腺癌35例,低分化腺癌9例,黏液腺癌7例。临床分期:DukesB期16例,C期27例,D期8例。

12手术方法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22例,左半结肠及乙状结肠切除21例中5例加行近端造口,捷径手术3例,直肠肿瘤切除吻合近端造口1例,Hartmann手术2例,单纯乙状结肠造口2例。术中先将梗阻近端肠管游离后提至腹腔外,再经阑尾腔或回盲部插管行肠道灌洗大量温盐水和灭滴灵溶液,用手非常轻柔地挤压肠管,并注意防止腹腔内污染。回结肠端侧、结结肠端端吻合均采用1号丝线间断全层宽边距缝合,不加浆肌层缝合,吻合口宽大、抗拉、血供良好。

2结果

除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于术后第2天家属坚决要求转乡医院外,其余所有病例均无吻合口瘘。切口感染2例,无其他并发症,近端造口患者于术后3~6个月行二期造口还纳术。

3讨论

急性梗阻性大肠癌在临床上以老龄人多见,常合并许多其他潜在性疾病,加之患者梗阻时间长,病期晚,毒性症状重,处理较为棘手。通过以上病例我们的体会是:做好术前准备,尽可能切除肿瘤,解除梗阻,同时也要尽量避免第二次手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1围术期处理搜集完整的病史资料,发现可能出现的合并症,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术前应用抗生素,胃肠减压。经上述一系列处理,部分患者情况好转,可马上手术,若合并症严重,可请内科医生协助解决或术中监护。32手术方式的选择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采取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肿瘤的部位和梗阻时间程度,进行综合考虑。手术通常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既能防止误吸、改善通气,又便于术中管理。右半结肠肿瘤不论梗阻程度如何,因其解剖较游离,肠内容物稀薄,梗阻近端小肠扩张,口径与结肠相近,小肠血运较好,行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方便安全,这一点在临床上意见比较一致。一般来说,除非肿瘤很大,外侵明显,非常固定只能做捷径或造口外,能切除的肿瘤还是主张一期切除肿瘤,不主张做二期切除,这对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避免再次手术都有很大好处,而且在全麻下患者通常都能耐受。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只是左半结肠以下的肿瘤梗阻急诊手术,肿瘤切除吻合后是否需做近端造口的问题尚存在争议[1],主要是令人担心的吻合瘘问题,有文献报道左半结肠癌并梗阻一期切除术后吻合瘘发生率为5%~30%,一旦发生病死率高达25%~45%[2],足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结肠癌并梗阻的患者多年高体弱,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肺问题,癌症病程长,多伴明显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和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术前结肠壁高度扩张水肿,血运差,细菌数量多,粪便成形通过吻合口的创伤等多种原因均容易引起吻合口瘘的发生。本组患者中我们早期通常为了防止吻合瘘对一些患者采取预防性近端造瘘。但后来我们针对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采取术中肠道灌洗、腹腔冲洗,术后保持胃肠减压通畅、腹腔通畅引流,奥美拉唑、善得定预防应激反应和肠粘连,加强抗感染治疗及全静脉营养支持,适当延迟进食时间,对术后危重患者加强心肺肾功能的监护,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1~2天,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早期扩肛治疗。本组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故我们认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左半结肠癌梗阻急诊手术一期切除吻合还是比较安全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