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助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2:23:59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1

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村内开展工作,同时,作为一个支书助理,要切实做好一个助理的份内工作,使村内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下去。在经过快一年的工作,对村内的事、物的态度也有着大的转变,**村是一个复杂的村,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及工作上,人际关系的处理好坏,直接关系着工作开展的好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由于村内去年选举而遗留下来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熟话说“人有一百,形有各色”,在与群众打交道中,不免会与各种思想进行接触,杂而多的思想并没有扰乱我自己的思想,我坚信,只有自己坚持原则性、正义性、道德性任何外部思想都无法侵蚀。

2、工作上。

为了工作,我毅然约束自己,无特殊事情要常住村内。自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后,我便到村报了到。新年工作以早稻生产拉开了序幕,粮食生产关乎人民的生活,尤为重要,为了做好我村的早稻生产工作,与村干部一起在早稻生产前二个月就开始下村串户的进行早稻生产的宣传工作,在油菜收割、早稻种植时期,为使早稻生产顺利的开展,在乡政府的统一调配下,我顶着烈日下到农田开展支农活动,从而使村内早稻生产工作的220亩任务顺利得到完成。田间水渠可以说是农业生产的大动脉,为了使村内各农田能够做到排灌自如,利用烟水配套工程渠道整修项目,把村内部分灌溉渠道采取u型槽方式整修了2600米。烟叶生产正值烟苗下种阶段,在这阶段,与村干部一起督促各烟农及时做好土地翻新、起垫,好使烟苗能够按时的种植。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计生工作的好坏可以否决一切工作,为了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与村干部日夜督查,切实做好村内春季计划生育工作。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中国建国60周年,同时也是我们**村的福音年,**市副市长蒋勋功将到位村开展为期三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这是我们村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新农村建设现场办公会的隆重召开,拉开了**村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意义重大会议的气氛及场面。为做好**村的新农村建设,与村干部一起按照市委工作组的指示,对**村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工作进行了摸底,同时,采取以苎麻、**、井眼为主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带动和辐射整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其中包括三清五改、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为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村新农村建设,县规划所对**村乃至**乡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作了整体规划。

返乡农民工的安置是否妥善,关乎着“留守”儿童问题,为了掌握和了解村内的“留守”儿童情况,我特意在村部大楼开办了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免费教育班,并得到了乡政府蒋书记和村委黄书记的赞同,并在教育班的细致工作上作了指示;“留守”儿童教育班的开展不只是体现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上,更深层次的反映出我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及乡党委政府在对返乡农民工的安置工作上的重视程度,只有返乡农民工安置工作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了,那么“留守”儿童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3、学习上。

从今年我村的发展形势上看,工作将会非常的繁忙,但是,再繁忙也要抽出时间来进行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进步,才能够不被社会所淘汰;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已经通过了湖南农业大学自考本科的所有科目考试,并将于9分月份拿到文凭;由于本科考试的时间与今年公务员考试的时间都碰到了一起,为了拿到本科,我毅然放弃了上半年的公务员考试,但是,为了给自己压力和目标,我决定报考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就当是给自己在公务员考试上增添一点经验。

4、生活上。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2

大家好!

我是村大学生村官,担任主任助理职务。村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任职以来,在领导的关心下,在村委会同事的帮助下,我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现将全年学习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农村工作的新手,我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注意向身边村干部的取经,他们是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我通过多看,多问,多听,尽快掌握方法,融入角色。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和改进。在党支部的关心下,我通过参加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向老党员、老干部,群众学习,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想法、意见和需求,以督促自己能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二、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镇村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

一是做好村的日常学习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步骤有阶段地搞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充分调动党员模范带头,广泛开展帮扶结对,保证支部活动的正常开展,坚持村级重大项目由支部、村委集体商定,充分实行阳光村务、财务透明机制,切实加强各条线的责任考核和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是参与村委会日常工作。村务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年来,在包村干部的指导下,我通过多方面参与村委会工作熟悉业务知识。如通过参加林改、计生、综治、信访、粮食植补等工作,熟悉各项工作,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镇村各种会议和活动。

三、廉政情况

作为一名年轻村干部,不能因为年纪轻、责任小就忽视勤政廉政的学习和要求,而是应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开始牢固树立勤政廉政的意识,加强自身作风建设。

四、学法用法情况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农村工作者,必须学法、懂法、依法、守法,才能依法行政,真正做到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学习了县委租组织部提供的涉农五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便将来实际工作中运用到。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参与村委会工作的广度有但深度不足。作为农村工作的年青同志,虽然参与了多项工作,但工作的深度性不够,缺少少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农业知识储备不足,在这类工作上的接受速度比较慢,需要加强自身学习。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3

一、思想动态

主动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我时刻关心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认真领会党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上网关注全天实时新闻。这些进一步提高了我的政治敏锐性和党的自觉性,坚定了个人的政治信仰,对党和国家在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组织纪律方面,我认真执行和严格遵守关于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管理办法和大学生村官有关的管理规定,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认真、踏实、尽职尽责的做好各项工作。

二、工作情况

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我尽快转变心态、调整角色,为更好开展工作打下基础。一年以来我的工作情况如下:

1、刚参加工作,按照上级要求,我被分配到镇党政办工作,协助做好党务、文字材料工作,通过几个月的工作,让我深刻了解了党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文字工作的严谨性和实效性,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了对基层党务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功底。

2、做好各项资料的整理、分送;积极参加乡镇召开的各项会议,做好会议笔记,抓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协助镇及乡村做好各项工作,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

3、在去年春节来临之际,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老党员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我和镇包村领导协助村两委,认真做好困难党员群众的慰问工作。

4、协助我村落实好“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工作。

5、今年5月份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分配到司法所参与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我能够积极协助所长及同事,搞好业务,使社区矫正工作有了明显提高;在调解工作中,我能够献言献策,努力使矛盾化解到最小化或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做好法律宣传,让法律知识深入到镇村以及每一个人的心里。

6、在我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知足、知恩、知荣、知耻”六知教育的活动中,仔细学习上级下发的文件,并及时向所在村传达文件精神,并协助他们做好相关宣传、学习工作和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以及活动开展成果的总结。

7、在建党90周年之时,在镇党委、政府大力承办下,我镇举行了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家唱”以及诗文朗诵活动,我积极主动参与由我村部分领导和成员组成的合唱团,用热烈的歌声表达了我们儿女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8、协助镇团委成功召开了第五届团员代表大会,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选出了团书记、团副书记以及团会委员。

9、积极参与我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动员大会,认真听取实施方案,仔细做好相关笔记。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4

离校之前。但它激起了要在漫长的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老师安排了专业实习认识的课程。虽然实习报告早已经完成。

开始了暑假的时间安排。最初是计划留校。以此来实现我社会实践。但事与愿违,怀揣着自己的美好憧憬。因为我希望能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个打工赚钱的地方。由于有一学期没回家了父母都十分的挂念,都不允许我留校,于是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回到家后,仍旧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实践,多次与父亲的交谈后,父亲答应了推荐我去当地村委工作,给村支书做助理。没想到村支书真的答应了这件事,只是不能拿到工资,这也令我有一丝遗憾,但我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就没敢提多的条件。

很多东西都是能所不及的所以我多的学习支书的处事为人的方法。也没有规定的上班时间。加入反而使他值班室有了人选,村委的工作比较的繁琐。因为村委的人本来就很少有时间值班。于是每天上班的时间是自己定的由于父亲在县里的农业部门工作,所以我工作上见面的机会也很多,经常会到村里考察农作物的长势,加上每天早上也是叫我起床一起去上班,也就成了半个助理。村里没事的时候我就跟父亲一起去其他乡镇里考察。

每次从下乡回来我都是满身汗臭。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当初父亲不让我学农学,夏日的天气总是不饶人。脸没晒的通红。因为实在太艰苦了以前总是想父亲的工作一定很好做,跟随他一起工作的这段时间才发现,父亲的工作是多么的困难,而他每次要把事情处理都恰到好处是多么的不易。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5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了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随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著时代原有的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出,随著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我们原来的从上到下可以一杆子插到底的政权管理机制,到了村这一级出现了断层,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我们的政权管理机制,乃至经济生活,从上到下,到乡镇一级形成一个循环体,而村级以下的广大农民自己形成一个循环体,这两个循环体基本不衔接,形成了断层。

形成这一断层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农村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其根本原因。可以说,“断层”是农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之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到户之后,广大农民市场经济化的程度是最高的,上级政权对于农民的生产活动所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小,农民在经济生活上对于上级政权的依赖越来越小。因此,从经济生活上说,农民的循环体与乡镇以上政权循环体的衔接之处越来越少,甚至与村党支部的关系都越来越少。过去,管理村里的资产和组织生产和分配,是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能和权力来源,而随著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逐渐有了自己的经济支配权,多数村党支部,乃至乡、镇政府,已找不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和空间,不知道还能帮助村民干些什么;而村民们看他们则往往是“吃冤枉”(即贪污腐败)的一小撮。

关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在后面还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溃散是其重要原因。我们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革命时代高度热烈的意识形态的消退也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过程。而由于我们没有及早认识到这一发展过程,所以就没能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延缓和制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溃散。

在我们的调查组先后走访的6个县(市),23个村中,只有两个村党员的平均年龄低于50岁,其余的都超过50岁,甚至接近60岁;南平市委组织部提供的南平市624个下派村党员平均年龄也接近50岁。许多村子,除了复退军人带回几个党员之外,多年没有自己发展过党员,因为党员干部把入党看成获得特权的机会,所以他们要极力垄断这种特权,不肯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党员乃至村支书的年纪老、文化程度低、素质差、致富靠腐败,即使是在农村这样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也很难称得上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更谈不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

值得指出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溃散不是南平市独有的现象,如山西省,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也存在著严重的老化现象。山西全省的农村党员、干部中,50岁以上的党员占到党员总数的55.7%,大多数村的党支部书记年龄在55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74.5%。

利用组织手段实现党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也许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比如说,由组织部门发个文件,把党员、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抓。但党员、干部队伍在自然状态下的溃散绝不仅仅是作为现象表现出来的老化和文化程度低,党组织的缺乏战斗力乃至溃散绝不是可以由组织部门的一纸命令解决的。

(3)其他势力,包括宗教、家族等民间非政府力量,乃至与腐败官员结合的黑社会势力已经形成,它们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逐步壮大。

从上述三个形成“断层”的最主要原因看,第一个原因将随著市场经济的存在而长期存在,农民自发、自组织的循环体相对独立于乡镇以上政权循环体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结果,我们已经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什么都一竿子插到底了,在新的经济基础条件下,我们必须以新的方法处理农村的基层政权问题。第二个原因,则是我们应该努力解决的,这就是抓好农村的党建工作,把真正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吸收到党组织里来。至于第三个原因,除了与腐败官员结合的黑社会势力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之外,我们的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学会与宗教、家族等民间非政府力量和睦相处,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和驾驭。

二.农村经济基础的变化给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前面所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除了意味著农村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这些巨大的成就之外,还有著一些关系到政权巩固的其他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些表现主要有:村,乃至乡、镇财政基本上破产;大量农民抛弃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党在处理与大户的关系时面临十分微妙的局面。

(1)村,乡、镇财政基本上破产。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乡村,几乎无一例外是这个情况。村负债基本在几十万元,乡、镇负债则在几百万元(李川:1998年的统计,南平乡一级平均负债399万,村级平均负债39万)。南平市624个下派村村集体负债在2亿元左右,相当于这些村三年的村集体收入。这些债务主要是欠农村信用社的,也有欠干部、农民或其他人的。

要解决村,乡、镇财政的困境,靠从农民手上收取更多的费用是不现实的,只能从村集体经济汲取,而村集体经济正面临著最后一次瓜分。这次最后的瓜分可以带来较大的一次性收入(反映在南平市624个下派村集体资产情况调查表上的数字是2001年这624个村的村集体收入比正常年景的6500万元左右突然多了1500万元左右),但此后怎么办?几乎是无法可想。

村集体经济必须分户经营。因为村集体经济控制在少数素质不高的村干部手中,造成经营无方、贪污腐败横行,成为党群、干群矛盾的焦点,是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原因。农民们希望尽快把村集体资产分户经营或拍卖后分钱。村集体经济的分户经营势在必行,但分掉之后,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首先,村提留和乡统筹实际上很难直接从农民手中收取,过去主要是依靠村集体经济垫付,或者靠粮站扣缴。现在村集体经济没有了,粮食购销办法也改变了,村提留和乡统筹就没有办法收取了。当我们的调查组问到这个问题将来怎么办时,基层干部们都说:没什么办法,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税费改革,即我们不再承担收取村提留和乡统筹的任务,改由穿制服的国家税务部门人员收税,然后返还给我们一部分,作为村,乡、镇财政的开支。这是基层干部的希望,但从国家的角度看,村,乡、镇基层政权收取这些费用尚且如此困难,由国家来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农户收税,恐怕成本会更高。

其次,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威进一步降低,农村公益事业的开支现在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征得大多数农民的同意才有可能进行。

再次,村,乡、镇负债的偿还恐怕更无著落。这就又引出了一个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来自于农户,如果农户要求提款,信用社如何偿还?这会不会成为新的群体性事件的缘由?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调查组所调查的福建省南平市,应该是全国农村中情况较好的。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压力不大,有大量的集体山林可以用来搞“集体林改革”,即分户经营,使村财政得到最后的一次性较大收入。其他自然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恐怕连这个条件都没有。

(2)大量农民抛弃土地流入城市,土地迅速向大户手中集中。在目前中国农村,一般农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几乎无利可图。所以,农民们将土地流转出去,青壮年、有一点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谋生,农村只留下“389961部队”(即妇女、老人和儿童)。土地的大规模流转的必然结果是土地向大户手中迅速集中。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访的一些村庄,村中几家大户经营的土地规模一般是每户几百亩。

有些农村问题的专家反对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认为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但我们认为,如果农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无利可图,那么,土地也起不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想依靠行政命令乃至法律手段来制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不现实的,农民们也不认为不让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在帮助他们、保障他们,而认为这是在限制他们、妨碍他们;况且,土地的大规模经营确实带来了更高的效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谓“先富带后富”仅仅一种理想而已:市场经济的逻辑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先富只有在带后富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带后富,这个前提却并不是总能够成立的,如果先富带后富对自己不利,先富当然就不会去带什么后富。在这里,任何道德说教,树榜样之类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般农民抛弃土地,土地向大户手中集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特别是有活力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这本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现代化,但这个趋势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农村的矛盾,将来有可能并不是直接在农村——留在农村的人们本来就没有指望务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生活保障,而是在城市爆发出来,由流入城市的一、两亿农民爆发出来——如果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发生困难,他们的家乡农村并没有能够保障他们生存的生计在等著他们;而农村则由于前面所说的政权管理机制的“断层”,起著非体制力量的蓄水池、庇护所的作用。

(3)党在处理与大户的关系时面临十分微妙的局面。我们的调查组在与市、县、乡镇、村的干部们谈话时,感到这些党的基层干部对于大户有一种微妙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我们访谈的几乎所有干部,坦率地说,都认为党建工作的基本点就在于团结大户、依靠大户。一位县委组织部长总结的三句话非常鲜明: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致富党员培养成干部。其他人没有作如此鲜明的总结,但基本都是同一个意思。另一方面,有些党的干部,特别是比较上层的党的干部,又感到大户对于党的基层组织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按他们的话说:“农村的政治力量的演变也是经济利益的演变。在农村肯定不是赤贫的人在起作用,而是有经济利益在支撑的一股力量,在左右著基层的群众。”也就是说,真正有较大能量的非党异己力量,并非是赤贫的人,而是有经济实力的大户,他们才有左右和组织基层群众的力量。

作为党的基层干部,现在在农村做工作,不得不依靠大户,不得不把大户团结进来,以免他们发展成为更大的异己力量,这是党的利益所在。同时,依赖大户还可能有利于自己个人,这是他们的现实选择。然而,这样做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毕竟不是依靠大户,而是依靠工农基本群众,而现在在现实的党建工作中却变成了依靠大户,这一组织路线的转变在党内外还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紧张。同时,这也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我们党与广大中下等收入的群众,与弱势群体进一步疏离。更何况,基层党组织与大户的这种紧密结合,很难避免“官员傍大款”、官商勾结等种种弊端,这就有可能使党群、干群关系产生更多的矛盾。

其次,目前农村头等大户的利益往往远远超过了本地范围,基层党组织想依靠他们,但他们却不用依靠基层党组织,你想团结他们还团结不了。他们现在对基层党组织、对本地政务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一旦如果他们的利益需要他们回过头来关心本地的政务,他们左右基层群众的能力往往比基层党组织还强。农村的二等大户还是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支持的,所以,他们往往积极参与村务,与基层党组织关系密切;但如果基层党组织不能进一步给他们利益,或者他们的利益与基层党组织或基层党组织支持的其他大户发生矛盾时,情况又会如何呢?大户的日渐增长的经济实力早晚会转化为对于政治权利的要求,以在政治上确保他们的经济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基层党组织的干部一方面在工作中依赖大户,一方面对他们又有一种矛盾心理。这种微妙的矛盾心理反映了基层党组织与大户的关系的微妙现实。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村矛盾很可能在城市而不是在农村自身爆发出来,而在农村地区非体制力量很可能并非围绕著赤贫人群,而是围绕著更有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大户形成。我们在考虑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问题时,不能对于这两个可能性产生盲点。

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我们认为,在新的经济基础,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条件下,由村民们民主直选村民委员会,首先在农村推行民主政治,势在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我们党确实是一个高瞻远瞩,一心为公,真诚地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先进政治集团。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的实施,已经在不声不响之中给农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

我们的调查组在此次调查中极为认真地了解和研究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之后,农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农民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情况。我们现在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那些声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假的,是由上级政府操控的傀儡戏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特别是在2000年的选举中,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选举是公正的(但村民们反映,2000年以前的选举往往是做样子,往往是由内定的候选人自己去找人“陪选”),村民们真正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现在也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那些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过早,农民素质过低,自身并不想要民主权利,或者他们要了民主权利之后不会使用,或者会滥用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我们现在也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今后在农村开展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采用新的工作方法,这就是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的做法,不仅要适应民主政治的规则并且应成为运用这些规则的高手,在法治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

我们的调查组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之后农村情况的总结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农民十分珍视他们现在获得的选举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委员的民主权利。我们的调查组在调查中反复问村民和村干部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村委会主任是选举好还是任命好?除了极为个别的一两个例子,几乎所有的村民和村干部都断然回答:选举好。即使是那些认为选举仍存在一些问题,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并不理想的村民,也都断然回答,无论如何,选举都比任命好。

我们这次调查的主题是下派村支书的成绩。在我们问选举好还是任命好时,这些下派村支书都是在场的,而且那些请来的村民都是盛赞他们的,即使如此,当我们问道,既然上级下派的村支书很好,为什么不能由上级任命或下派村委会主任时,村民们还是委婉地表示:下派的干部不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村委会主任还是选举的好。村民们往往很明确地回答:村支书下派好,下派的村支书比原来本村的村支书好,但村委会主任还是要选举。

我们认为,村民们如此一致的回答选举好说明了两点:首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给了他们切切实实的民主权利,他们感到了有选举和没有选举是不一样的;其次,他们珍视这种权利。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村民们参加村委会主任和委员的竞选十分踊跃。尽管那些当选的人有时也埋怨现在村务公开了,当村干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但都认为,想参加竞选的人有的是,民选村干部绝不缺乏后备军。

(2)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对于村民们民主直选村民委员会啧有烦言,但一致认为这一民主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取消村民委员会直选,情况会更糟。我们的调查组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市、县、乡各级官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一般来说,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有一些看法,认为“超前了”,“农民自私”,“农民们民主权利的意识高涨却缺乏责任意识”。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干部,他们抱怨说,对上,还是老规则,上面的命令一级一级压下来,对下,却有了基层民主,他们不能再把命令往下压,所以他们现在是受夹板气。然而,当我们问,退回去或者暂缓村民委员会直选行不行,各级党政官员们却无一例外地回答:绝对不行。他们认为,第一,农民们已经享受到的民主权利绝不能再收回来,因为农民们不会同意;第二,即使收得回来,农村的情况会更乱,更没有办法管理。

我们认为,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的农村的民主进程不可逆转的这种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尤其是他们并不喜欢这一进程却仍旧得出了这一进程不可逆转的结论,这就更说明问题了。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对于农村状况的描述已经说明了再用老办法来管理广大的农村地区,管理千千万万如此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行得通的。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我们手里还有经济资源来直接控制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吗?革命时代已过,我们的党现在是执政党了,我们再要像革命时代那样动员我们最基层的党组织,动员我们的农民党员,叫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无私奉献,这现实吗?村级财政已经破产了,要搞公益事业,除非国家掏钱,没有全体村民的民主决策,钱从哪里来?不搞村民自治,由国家官吏来治理如此广大的农村地区,治理千千万万如此分散的农户,处理无数琐碎的事务、纠纷,国家要付出多高的成本?我们有必要把农村所有的矛盾,包括那些极为琐碎的,都集中到国家头上,由国家为之承担责任吗?

村民民主自治,是新时期治理农村的唯一选择。我们的调查组所走过的福建地区,是搞得比较好的。而那些搞得不那么好的地方则按一些学者的话说,是既没有民主,也没有不民主,是真正的失控。这一现实,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们即使再不喜欢村民委员会直选,也并不同意从直选退回去,甚至不同意暂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

(3)农民们并不滥用他们的民主权利,他们“有数”,懂得怎样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前面已经说过,各级地方党政官员对于村民的权利责任意识仍持有一定程度的怀疑,但同时他们也相当一致的反映,农民心里“有数”。这具体表现在农民尊重和服从国家对于他们的一些根本性要求。至少在我们的调查组所走过的地区,农民不愿意交村提留和乡统筹,他们认为这些钱都会被贪官污吏糟践掉,但对于交公粮和计划生育都没有什么抗拒,基本上消除了我们对于村民民主自治是否会影响到国家对于农民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尤其是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的担忧。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也反映,除了一些个别的情况,大多数被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对于党的领导表现出合作的态度。

有几种对于农民是否能够行使好他们的民主权利的怀疑。其中之一是贿选。然而,贿选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保证秘密划票,贿选就会成为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不会有多少人去搞。另外一个是宗族势力操纵选举。这样的事例肯定是有的,如竞选中有“不为例,只为家族争口气”之类的口号,但这类事例往往被夸大了。我们的调查组所看到的情况是宗族势力操纵选举的现象并不明显,小姓当选的比例很高。据村干部和村民介绍,村民们往往故意选那些没有宗族势力作背景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不太敢搞以权谋私。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村民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有著较为清醒的认识,同一宗族这个因素并不能盖过利益的因素。村民们很清楚,他们要选的是代表他们利益的人,至于同姓不同姓没有太大的重要性。实际情况是,在那些不能真正实现公正的民主选举的地方,不健康势力才有膨胀的趋势。不健康势力既是不能真正实现公正的民主选举的因,也是果。

从选举结果看,党委组织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承认,村民们选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委员一般说来比村党支书和村党支部成员的受教育程度高、年纪轻、能力强。

(4)各级地方党政官员,特别是面对农村现实的第一线官员,逐步适应了民主政治的规则,并且正在成为运用这些规则的高手,完全能够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在法治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地区,处理与村民自治有关的事务的机构一般是党委的组织部门。我们的印象是,负责处理这方面事务的干部的素质、政策水平高于其他部门的干部。他们已经学会了不是依靠简单的命令,而是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下,依靠党、团、妇联等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搞竞选、启动罢免程序等,把自己的人选选上去,把那些拒不与党组织合作,闹事的刺头选下去。

几十年来,我们的党一直处于不受挑战的执政地位,这样一个地位所带来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我们党的干部长期得不到政治斗争的的锻炼,意志消沉了,脱离群众了,能力退化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恰恰在农村地区看到了经受住锻炼的基层党政干部。他们不得不面对基层民主政治的考验,不得不以比过去高得多的政策水平、发动和组织群众的能力,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包括那些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啧有烦言的干部们也表示:党组织毕竟是强大的,他们有充分的信心在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下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意志,最多是比过去直接下命令麻烦一些。

那就还是让我们党的干部麻烦一些吧,让他们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先锻炼一下。民主政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党将来会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强的运用民主政治规则的能力的干部。农村基层民主恰恰能够为我党培养这样一批干部,迫使党的干部在政治竞争中振作起来,学会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提高自己的战斗能力,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起到其他任何办法都起不到的健全党的肌体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党不能迁就一些党员干部对于农村基层民主的懒惰、畏难情绪,而要有意识地把他们推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去锻炼,学会在民主政治中游泳。

通过在农村地区的调查,我们认为,我们的党不必害怕民主政治,我们的党完全有能力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贯彻自己的方针政策,实现自己的意志。农村地区的民主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5)党组织对于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起到了监督和制衡的作用。民主选举只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部分。除了民主选举,还有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还有权力的制衡。民主选举并不能保证被选举出来的领导人不以权谋私,对于被选举出来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衡必须是日常的。在当今农村的现实情况下,谁有力量对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进行日常的监督和制衡呢?只有村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我们看到的是,基层党组织正是这样做的。基层党组织是村务公开、村民民主理财等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村民实施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主要组织者。

应该说,基层党组织自发地在农村基层民主进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帮助村民推进和完善基层民主,协助他们实现有效的自治。我们认为,党应该把基层党组织自发找到的这个定位明确下来,要求党的基层干部在推进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协助村民实现有效的自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防止基层党政干部为了自己工作方便,甚至为了以权谋私方便而以种种借口破坏农村基层民主——这样做有可能符合某些干部的个人利益,却绝不符合党的整体利益。

(6)村民民主自治是在农村地区建立秩序的唯一选择,在农村已经不存在其它健康的自组织资源。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要想在农村地区恢复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一竿子插到底的治理形式,由于经济基础和政治现实的巨大变化已经是不可能了,农村地区的村民自治势在必行。那么,除了民主选举之外,中国农村还有没有可能实行其他形式的自治呢?一些学者认为村民选举是“自上而下的民主赐予”,因而靠不住,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自治,需要利用传统的自组织资源”。我们认为,除了民主选举之外,中国的农村已经不存在其他健康的“自组织资源”。

我们的调查组所走过的闽北山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应该是传统资源保留得比较多的地区。即使在这样一个地区,1949年的革命,100年来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和农民的面貌。由于城市对于农村的人才资源的汲取,农村已经不再可能出现一个传统的乡绅阶层这个“传统的自组织资源”的核心要素。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6个县(市),23个村,我们的调查组只碰上了一个家在农村的大专毕业生,就是这个唯一的大专毕业生,主要也是在外跑生意。农村的子弟,只要是考上了学(哪怕只是中专),当上了干部,经上了较大的商,就绝不会再回到乡村居住。他们即使暂时回到乡村,也只是为了获取某种资源,而绝不会像过去的乡绅那样,真正把乡村当成自己的家去悉心建设。

在我们的调查组走过的地区,唯一还保留著些少传统文化的影子的,是顺昌县的谟武村。这个村子是宋朝理学大师程颐的高足杨时和游酢的子孙的聚居地。这个村子自1980年起评选“四榜”,即“成材榜”、“功德榜”、“好样榜”和“能人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然而,南平市在其他乡村推行谟武的“四榜”评选则全然没有任何效果,所有的其他村庄缺乏谟武的传统文化积淀,硬搞“四榜”评选,则只能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人理睬,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是在谟武,“四榜”评选虽然在村中一些文化老人的主持下搞得有声有色,但仅仅是这点传统文化资源就可以起到“传统的自组织资源”的作用吗?回答是否定的。

中国的农民也不再像传统的农民那样,对于长辈,对于权威,对于官员还有什么敬畏了。在我们的调查组访谈的时候,农民驳斥官员的情况比比皆是。总而言之,经过了这10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几度沧桑巨变,中国农民头脑中残留的传统也已经很少了。

断言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指望回到中国的传统道路上去,依赖“传统的自组织资源”实现中国农村的自治的学者们缺乏对于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最起码的了解,缺乏对于现代中国最起码的了解。在当今中国农村,抛开了民主选举,确实还有一些“自组织资源”,那就是不健康的宗族势力和黑社会,而绝非一些学者理想中的具有儒家传统的宗族和乡绅。即使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儒家传统资源是指望不上的,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于什么动机,都指望不上了。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党和我们的“新儒家”学者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四.南平市下派村支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经验值得推广

2000年6月,福建南平市委、市政府针对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村民集体上访次数和人数急剧上升(从624个村的统计看,从1997年的村民上访人数1956人增加到1999年的4456人)的情况,做出了大规模下派村支书的决定。他们从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派624名优秀后备干部到行政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刚开始,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不过就是新一轮的下派工作队,起不到多少作用。但随著此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坚持了下去,效果却慢慢显现了出来。在下派村支书的村,村支部能力明显改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迅速强化,村级民主自治的各项法律和规章得以建全,下派村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开始被打破,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迅速缓解(下派村支书的624个村,10人以上集体上访人次从1999年的95次减为2001年的44次,集体上访人数由1999年的4456人减为2001年的972人)。我们的调查组发现,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做法与过去下派工作组有许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使他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南平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认为,过去的村党支部之所以工作涣散,引发的党群矛盾大,主要是因为村支书是本村人,有自己的农活要干,不愿分心管理党务村务,他们的利益在村里,与民争利的事难以避免,村支书的整体素质不高,村民不服。下派村支书则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下派时间一定三年,下派村支书成了村里唯一专职的村务和党务人员;村支书带薪下派,不增加村里的负担;下派村支书不是本村人,不参与村里的家族和派系争斗,不在村里与民争利,能超越村里的家族和自然村间的利益矛盾,更公平地处理利益纠纷;他们的都受过大专以上教育,见过世面,更懂法律,文化知识素质远远高过当地村支书;他们的关系多见识广,更能从上级政府经济和科技部门为村里争取到项目和资金。南平市委、市政府为鼓励村支书放心工作,还为村支书下派配套了其它政策条件:下派村支书在原单位的职位保留,有成绩的优先提拔使用;除原单位工资外,还发一笔补贴;原单位有责任对下派村支书的村提供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实现全市资源重心下移的目标;向下派村支书的村派出225名科技特派员,支持下派村支书的工作,帮助村里提高种养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向下派村支书较集中的乡镇派出流通助理和金融助理,协调下派村支书村里的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小额贷款事宜等。

经过二年多的实践,下派村支书在下派单位、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金融助理的统一帮助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从经济上看,由于他们普遍给村民带来了经济实惠(道路、学校、自来水、有线电视、引进种养新品种、技术培训等),取得了村民的信任;从政治上看,下派村支书成了村民与村民委员会矛盾的调解人和村民委员会的监督者,他们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的规章制度,动员广大村民对村民委员会进行约束和监督,使《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村民民主权利真正落在了实处,党支部成了民主的守护人,推进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从道义上看,他们在村里没有利益纠纷,不与民争利,给村民带来实惠,公正地处理村里的矛盾,取得了道义的形象。他们动员群众,取消了村里一些的封建落后的迷信陋习,将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带入了农村,取得了村民的支持。调查中有的村民说:“共产党三次好,第一次是,第二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次是三个代表。下派村支书带来了三个代表。”从素质上看,下派支书都受过中专以上教育,而且他们下派后,心无芥蒂,积极发展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年轻能人入党,强化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下派村支书的624个村看,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党员人员数从1999年的2246人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3092人,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

我们的调查组发现,虽然取得了以上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工作也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下派村支书素质参差不齐,下派单位对下派村支书的支持力度不完全相同,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对下派村支书的配合好坏不一,市里各有关经济科技部门没有形成对下派村支书进行支持的统一布署,市里对下派村支书的管理和奖罚规定不够明确细致等。如果能将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化制度化,将其纳入地方党建制度之中来,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的常规工作日程中来,将下派村支书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这对我党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将具有深远意义。

从下派村支书的工作成绩看,面对以市场化和村级民主发展以特征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前所述,党的村级基层组织仍然有自己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它是村级公益事业的组织协调者;在村民自治的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中,它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监护者,是村务公开和依法治村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从道义上看,它不与民争利,能公道地协调处理村里的利益矛盾,代表著绝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从党员队伍建设上看,它将更高素质的党员输入了农村,它积极主动地培养年轻能干的后备力量,将农村最有活力的人群纳入党的队伍之中。同时,下派村支书也是一个培养我党农村后备干部的重要环节,它使下派干部受到了农村工作的历练,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学会了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这对我党的农村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6

2000年6月初以来,南平市先后派出640名科局级干部或机关事业单位的优秀党员干部到问题较突出、暂时又没有党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一级担任党支部书记,占全市村一级党支部总数的39.63%。根据南平市的整体部署,村支书下派在今后若干年间,还将继续推行,即用十年左右时间分三批下派。如此大面积且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行村支书下派的做法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本经验的深刻思考,是对党在农村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的重大创新,是在新形势下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实现党对农村的有效领导、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有效途径。

一、“下派村支书”的实践背景及提出的问题

干部下基层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农村基层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做法,也是干部下基层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为什么要采用“下派村支书”这一新形式,而不是继续沿用常见的形式。显然,这既缘于深刻的实践背景,同时也得益于对实践背景的深刻理解。

首先,“三农”发展面临五大突出矛盾。南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工作始终是全市工作的重头,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的发展,关系南平发展的全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平的农业在全省的位置都还是举足轻重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优势逐步消减,以粮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平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三农”发展面临五大突出矛盾: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民的素质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二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急需加大投入与农民收入低、乡村财力弱、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三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分散又缺乏市场经验的农民小生产的矛盾;四是基层各级党政部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上自成体系与农民自发性生产经营“两个循环体”相互游离的矛盾;五是群众要求干部转变作风、贴近服务与一些农村干部作风不深入、脱离群众实际需要的矛盾。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条件下,怎样引导农民摆脱困境,及时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推动“三农”难题的破解,走出一条实现农村现代化之路,这是南平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近年来农村实践提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课题。

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适应农村形势的发展要求。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素质的现状,是仍在习惯地运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套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来指导和从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建工作及党领导下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特别是村民自治实践的进展,使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而乡村一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工作机制、干部的行为方式并没有明显改进,从而引发了种种矛盾冲突。第二,村级党员普遍老化,特别是农村带头人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理论政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以及工作方式等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而造成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第三,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失去群众的信赖,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第四,最突出的是,农村基层组织成员不懂市场经济,驾驭不了市场,不能成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领导核心。

再次,“三农”难题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在实践中互为因果,相互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受到挑战。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而言,其近年来所面临的“三农”难题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三农”难题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破解,除了历史的、基础的、客观的原因外,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是其内在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干部队伍素质偏低,才无法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无法带领农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无法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一句话,无法充当农村先进生产力、农村先进文化和广大农民最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无法体现党在农村的先进性,进而影响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反过来,“三农”难题的累积,又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难度,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如果“三农”难题长期不能有效破解,农村不能长足发展,农民不能摆脱贫困,那么,农村基层组织的先进性、优越性和创造活力就无法体现,从而它的执政地位就要受到挑战。事实上,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而言,这两个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恶性制约、相互加强的现象,往往是常见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南平市也曾采用过多种方式,诸如下派工作组、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点等,但作用都有限,既无法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所面临的五大矛盾,也无法解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活力的问题。为此,南平市在1998年底,组织市、县、乡三级3000多名干部驻村调研,剖析“三农”、问计于农民。通过调查研究,大家普遍感到,现有的“三农”工作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有许多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农村实际,不研究探索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与时俱进不行;农村基层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单打一不行,只有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基层,在基层构筑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群体,从整体上破解“三农”难题,才能迅速改变农村基层工作格局。

二、“下派村支书”的作法与成效

——整体部署、突出重心、发挥整体效能。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南平市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出发,形成“以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为重点,以科技、流通服务为突破口”,整体部署、重心突出的工作布局。“下派村支书”同其他下派干部(如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等)一道形成一个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正是这种领导力量、领导方法的有机整合形成了党在农村工作的新机制,实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整体牵引、推动农村发展的目的。其中,“下派村支书”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正是这种核心主导作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现党在农村的先进性、破解“三农”难题、开创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了根本保证。

——长远构想、分步实施、不断扩大成果。下派村支书确定的“四个一”工作目标是:找好一条路子,建好一个机制,带好一个班子,打好一个基础。随着时间的延伸和工作基础的夯实,下派村支书将不断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包括构筑农村新的金融体系,打造乡村诚信社会的基础,建造新的农村流通网络,以及抓龙头企业,引进外资、壮大农村经济,特别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

——精心选人、网络管理、定期培训交流。南平市在下派人员选配上,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一方面,下派干部必须自愿报名,组织上好中选优;另一方面,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和广大农民的愿望,把党委选派与基层需要结合起来。在管理上,由各级组织部门负责,并建立了市、县、乡三级管理网络,制定了管理制度、培训制度、经验交流制度、定期考评制度。为了切实保证和不断提高下派村支书的“质量”(能力和水平),南平市还作出定期培训、交流的相应规定。

——政治激励,利益牵引,充分调动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下派干部的热情与积极性,南平市实施了政治激励与利益牵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在舆论和社会氛围上,大力宣扬下派干部中的先进人物,政治上多方激励;另一方面,鼓励下派干部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利益机制来调动积极性,强化责任感,推动整个工作的持续发展。对在下派期间表现突出、政绩显著、群众公认,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地方干出优异成绩的下派人员,将优先予以提拔使用。

南平市“下派村支书”两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南平,“下派村支书”是可行的,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实现了“靠得住,有本事”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与农村基层组织的有机结合,创新了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机制,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二是重塑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增强了党的说服力、凝聚力、号召力;三是推进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四是从整体上推进了农村全面工作,为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促进了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下派村支书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主观世界,从而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干部。下派村支书通过模范带头、言传身教,使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得到极大的推进,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下派村支书”的方法论意义

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做法是基于南平特定实际的特定实践,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从实践方法论角度考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迅速解决现实难题和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欠发达地区农村之所以欠发达,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农村带头人严重缺乏。这也就是说,短期内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现有人才存量中是找不到出路的。因此,通过“下派村支书”,迅速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迅速解决高素质的农村带头人问题不失为一条现实的途径。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种种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亦即农村现代化也迟早要实现。但这里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发实现,其结果是时间长,代价大;另一种是自觉推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积极进行党在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迅速解决“三农”难题,推进农村快速发展,带领农民快速走上致富之路。南平市选择了后者,即在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从而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为当前如何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如何实践“执政为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在新世纪新阶段,农村党组织能否和如何继续保持先进性是解决农村所有问题、开创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也是当前在农村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解决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南平市推行村支书下派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下派实践中,始终围绕保持先进性这一核心。一是在实践中始终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二是在实践中将从严治党全面贯彻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具体落实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三是在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把体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党在农村的先进性,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村发展,其根本目的,归根到底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执政为民”。包括“下派村支书”在内的整个下派实践,始终把握住了这一本质所在。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7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村两委干部欢迎各位领导前来视察工作。

个人情况介绍:

我叫,毕业于大学,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2009年8月至今担任镇村村主任助理。

村情况介绍:

村位于镇政府西一公里处,现有人口1313人,耕地1000余亩,其中党员有55人,建国前老党员还有8人。我村于1934年建立了莘县第一个党支部,赵建民、黎玉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在战争年代,被誉为“鲁西小延安”。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被授予“全县基层党建示范点”、“城市文明村”、“山东省远程教育规范化站点”、“山东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我村各项工作都走在镇的前列,目前我村拥有7家民营企业,村民大都到企业上班,其中精细化工、、等有限公司为村民收入提供了来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此外,社区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个人工作开展情况:

作为县首批大学生村官中一员,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学习和锻炼中,在思想、工作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严格落实县委组织部制定的《大学生村官十项职责》,发挥村官应有的作用。

作为村内政策的宣传员与讲解员,我发放了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明白纸,让村民加深对党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给他们讲解最新的惠农富农政策,让村民切实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从中受益。

作为村主任助理,我全面参与到村内的各项事务中来,与村干部一起打白蛾,协助计生主任督促育龄妇女到站查体,每逢中秋节、春节与九九老人节,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走访慰问老党员,协助村支书解决企业占地问题,与企业老板达成协议,为村民谋利益。

为促进我们健康有序的成长,县委组织部完善了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我严格遵守制度规定,每天记录工作日志、每周上报工作周报、每月撰写工作总结,如今记录工作点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为了丰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我还与其他两名村官成功创办了第一期大学生村官报,开通了个人博客、参加了鲁莘杯大学生村官演讲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公务员之家

二、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班子建设。

每月我都协助村两委干部召开乡镇党委会议,确定会议议题,商议解决村内存在的难题,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我村严格落实周二、周五集中办公制度,做好集中办公工作记录。研究部署全村工作,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接待群众来访,帮助群众解决疑难纠纷。我村委落实干部信息公开制,特制定了便民服务公示牌,公布干部的信息与每日去向,确保村民随时联系到人。

三、全面服务社区建设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社区建设是我村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以及前期参加地形测绘和长时间的现场勘查,我对村民的居住意愿和社区所处地块的情况都十分了解。

社区前期规划需占土地200多亩,有些村民思想较为保守,他们对社区建设的政策不理解,我和村支书本着“既不损害群利益,又可以建设社区”的原则,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村民的信任,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目前社区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进展非常顺利,届时将会有18栋5层居民楼落地而成。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8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村两委干部欢迎各位领导前来视察工作。

个人情况介绍:

我叫,毕业于大学,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2009年8月至今担任镇村村主任助理。

村情况介绍:

村位于镇政府西一公里处,现有人口人,耕地余亩,其中党员有人,建国前老党员还有人。我村于年建立了县第一个党支部,、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在战争年代,被誉为“小延安”。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被授予“全县基层党建示范点”、“城市文明村”、“省远程教育规范化站点”、“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我村各项工作都走在镇的前列,目前我村拥有家民营企业,村民大都到企业上班,其中精细化工、、等有限公司为村民收入提供了来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此外,社区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个人工作开展情况:

作为县首批大学生村官中一员,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学习和锻炼中,在思想、工作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严格落实县委组织部制定的《大学生村官十项职责》,发挥村官应有的作用。

作为村内政策的宣传员与讲解员,我发放了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明白纸,让村民加深对党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给他们讲解最新的惠农富农政策,让村民切实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从中受益。

作为村主任助理,我全面参与到村内的各项事务中来,与村干部一起打白蛾,协助计生主任督促育龄妇女到站查体,每逢中秋节、春节与九九老人节,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走访慰问老党员,协助村支书解决企业占地问题,与企业老板达成协议,为村民谋利益。

为促进我们健康有序的成长,县委组织部完善了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我严格遵守制度规定,每天记录工作日志、每周上报工作周报、每月撰写工作总结,如今记录工作点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为了丰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我还与其他两名村官成功创办了第一期大学生村官报,开通了个人博客、参加了鲁莘杯大学生村官演讲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班子建设。

每月我都协助村两委干部召开乡镇党委会议,确定会议议题,商议解决村内存在的难题,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我村严格落实周二、周五集中办公制度,做好集中办公工作记录。研究部署全村工作,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接待群众来访,帮助群众解决疑难纠纷。我村委落实干部信息公开制,特制定了便民服务公示牌,公布干部的信息与每日去向,确保村民随时联系到人。公务员之家

三、全面服务社区建设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社区建设是我村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以及前期参加地形测绘和长时间的现场勘查,我对村民的居住意愿和社区所处地块的情况都十分了解。

社区前期规划需占土地多亩,有些村民思想较为保守,他们对社区建设的政策不理解,我和村支书本着“既不损害群利益,又可以建设社区”的原则,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村民的信任,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目前社区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进展非常顺利,届时将会有栋层居民楼落地而成。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9

一、主要做法

“互动联动”缘起于“*机制”,是“*机制”的拓展和深化,并最终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机制”的探索过程是层层推进、持续深化的过程。从19*年开始,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先后从机关事业单位向农村下派科技特派员、村党支部书记、流通助理、金融助理、龙头企业助理等五支队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大的力量推进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办法,于20*年开始在顺昌县试点开展机关部门与下派支书村党组织“互动联动”活动,20*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接着从20*年又开始建立农村“六大员”制度。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探索,形成了以“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为主要内涵的*农村工作新机制——“*机制”。这一机制创新紧紧围绕破解“三农”难题展开,有效激发了农村内在活力,拓宽了城市资源导入农村的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发展。这项探索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科技特派员制度已在全国推开,全省在20*年推广下派村支书的做法。20*年初,总书记到福建考察工作时指出,下派村支书的做法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互动联动”的主要做法是:在原有下派五支队伍一体运作的基础上,以下派村支书为纽带,由派出单位或者联合其它单位党组织与下派支书村党组织结成挂钩帮扶的联动关系,通过部门将更多的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集聚,全方位地帮助和服务农村基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主要特点是:

(一)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一是指导挂点村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按照“五个好”要求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落实户代表会议、村两委履行职责承诺、村党员先进性管理等制度,开展机关部门党组织与挂点村党组织共建带创活动,创建和谐村两委班子,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二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着力帮助挂点村发展生产性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着力帮助挂点村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指导帮助挂点村抓好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促进农村科技、流通、金融发展,推进农村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农村。

(二)有一个明确的职责要求。一是下派村支书为所在村“互动联动”工作的具体责任人,承担联络、协调的职能,组织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抓好“互动联动”方案的落实。同时按照“找好一条路子、建好一个机制、带好一个班子、打好一个基础”的工作要求,扎实抓好下派村各项工作。二是联动部门把下派村作为本部门的一个科室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安排。部门“一把手”为“互动联动”工作第一责任人,围绕“互动联动”工作的目标要求,紧密联系下派村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互动联动”工作方案,定期不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党员干部深入挂点村调研、指导、督促工作开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三)有一个明确的保障措施。一是下派村“互动联动”工作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展开,日常事务的管理协调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和市直机关党工委等共同负责。二是建立下派村“互动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动部门“一把手”为召集人,下派村支书、驻村科技特派员和村主任金融助理为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联动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建立“互动联动”绩效考评制度。把机关部门开展“互动联动”活动的情况纳入创业竞赛的考评内容,纳入单位“一把手”的政绩考核。考评结果与机关部门及其干部的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相挂钩。对于“互动联动”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及个人,及时总结经验,通报表彰;对因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力,造成“互动联动”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二、主要成效

四年来,全市共有938个机关部门与542个下派支书村建立“互动联动”关系,其中市、区两级262个部门(含部分企事业单位、省属驻延单位)与100个村挂钩,形成了机关部门与下派村工作互动、责任连带、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整体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村级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在“互动联动”工作中,机关部门党组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着重帮助下派村党支部建立健全支部“”、党员活动、党员教育管理等项制度,帮助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村民公约等规章制度,使村级党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了显著提高。在下派干部和挂村联动单位的牵引下,全市总结推行了“农村党员先进性管理”、“村两委履职承诺制”、“村级决策听证制度”、“村集体会计委托”、“户代表议事制度”、“五要工程”等新做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渐成风气。近年来,下派支书村发展党员5979名,还培养了村级后备干部5517名,改变了部分村级党组织“软、散、瘫”的局面。村级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步转移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帮助群众找市场、寻致富路上来,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了新途径,进一步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二)城市资源导入农村的力度加大。开展“互动联动”后,从下派干部到派出部门,从涉农部门到其它部门,从党委政府到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重农支农的新气象,城市资源导入农村的力度不断加大,给农村带去了更多的人力、资金、科技和信息。四年来,仅*市本级单位就为挂点村办实事好事1961件,投入资金6412万元;帮扶引进生产性发展项目184个,投入资金1.16亿元;扶持民生基础改善项目1110个,投入资金2882万元,帮助协调争取资金3576万元;帮助成立经济合作组织394个,吸纳农民1.*万人;举办各类科技培训740期,培训农民4.09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360户;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89个,占挂点村总数的76%;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3人,转移就业8592人;结对帮扶2959人,投入帮扶资金96.5万元;慰问困难党员、困难户2717人,发放慰问金65.9万元;扶持文明阵地建设182个,投入资金877万元。同时,还开展了“民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20*年全市有497家民营企业与265个建制村结对“联姻”,帮助发展生产项目2*个,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87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力1.52万人,为农村公益事业捐资达790多万元。

(三)机关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互动联动”是机关部门和下派村的双向联动,目标是一体推进、共同进步。机关部门通过这一活动载体,不论是领导同志还是机关干部,在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开展服务的实践中,增强了服务创业竞赛、服务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公仆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效地解决了工作浮在面上、沉不下去的问题,逐步形成了经常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困,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风气。

(四)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开展“互动联动”后,随着城市资源的不断导入,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近五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递增5.8%,20*年增长6.6%。特别是产业结构调开了,地方特色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竹木、畜禽、茶果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占大农业比重的73.5%。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其中下派村的农民增收幅度明显高于非下派村。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制村公路硬化率、通水率、通客车率分别达90.*%、90%、98%,广播、电视综合履盖率分别达95.8%、97.87%,建制村宽带覆盖率达70%,实现村村有卫生所。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农村正气上升,健康文明渐成风尚,社会保持安定稳定,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协调,逐步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

三、几点体会

实践证明,“互动联动”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一项富有创造又有特色的载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要求的具体体现。此项工作拓展了党建工作领域,充分发挥出了联动的群体优势作用,统一协调了党建资源,走出了一条以联动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新路子。

(一)统一认识是前提。“互动联动”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实践形式之一,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提高和深入的过程。在开展试点、全面推开的探索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及有关牵头部门多次组织联动单位、下派村支书、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相互沟通,认真讨论研究,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广泛宣传“互动联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在实践中逐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拥护,思想认识趋于统一。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市委、市政府在每年年初党建工作和创业竞赛会上,都对“互动联动”工作进行总结部署,每年的《实施方案》都在上一年基础上有补充、有新要求。各级党政、机关部门“一把手”和村支部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互动联动”工作开方子、出点子、找路子,解决实际问题,以自身的感召力推动了工作深入开展。各联动单位把下派村当作自身的一个科室来对待,把下派村的工作纳入机关目标,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单位“一把手”承担第一责任,使机关部门从以往的道义支持变成工作责任,领导重视、工作力度、实施效果都有了明显的增强。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直机关工委等部门,对“互动联动”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同时认真组织检查考评,奖优罚劣,确保了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三)制度建设是保证。加强制度建设是推动“互动联动”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在工作中,机关部门与下派村党组织注重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交叉学习制度、党建互助制度、党建指导员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工作制度,并坚持抓好落实。双方党组织进行互帮互助,搞好党建创先的一些日常性、规范性的工作,促进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互动联动”工作步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优势互补是动力。开展“互动联动”,机关工作与下派支书村工作能相互渗透、互相影响,达到优势互补、双向获益的目的。村干部贴近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扎实、深入、勤勉;机关干部相对思路较新、政策水平较高,较了解全市工作的大局。村干部通过向机关学习,了解掌握机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加深了对政策的理解,增长了见识,拓宽了工作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机关干部通过“互动联动”活动,了解了基层状况,增强了群众观念,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机关服务效能。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通过四年来的实践,“互动联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地思考和解决。一是工作力度不够平衡。有的部门比较重视,工作开展比较系统、规范,支持力度比较大,成效比较明显,而有的部门则把“互动联动”工作当成是一种负担,工作上满足于一般过,没有认真对待。二是工作措施比较单一。有的部门更多的是比较注重给钱给物,办一些实事,在如何帮助村里建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上思考不深、办法不多。三是工作的互动性不够。有的地方重发挥部门的积极性,而相对忽视了对农民群众积极性的调动,部门到村里研究问题找村“两委”的多,找老百姓商量的则有所欠缺,容易造成部门想法和群众意愿不对接等。这些问题,都应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效地加以解决,不断巩固提升“互动联动”的实效。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互动联动”工作的内涵。“互动联动”要求的是全方位地帮助和服务农村基层,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当前,在“互动联动”工作中,应注意克服重物质层面轻精神层面的问题,做到统筹协调推进,避免一腿长、一腿短。在扶持帮助农村基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通过思想帮扶、观念帮扶、文化帮扶、科技帮扶、法律帮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整体提升农村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二)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支部强,一强百强”。在“互动联动”工作中,应进一步发挥部门党建工作优势,把帮扶村党支部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组织设置、班子建设、运作机制创新,打牢基层基础,使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当前,应着重围绕建立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探索“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等村级党组织设置的新模式,激发村级党组织活力。要依托城市教学资源,加强农村党员、村干部及村级后备干部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抓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推行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的“双向培养”做法,提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三)进一步拓展“互动联动”渠道。继续探索创新“互动联动”的方式和途径,拓展范围。不仅要促进部门与村联动,也要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的联动,还要引导扩大民营企业与村“联姻”帮扶、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困难党员和困难户结对帮扶,以及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覆盖面,发挥好流通助理、党建指导员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实现联动发展。总之,要尽可能拓展“互动联动”渠道,尽可能发动更多的力量,为农村发展献策献力。

村支书助理范文篇10

一、主要做法

“互动联动”缘起于“*机制”,是“*机制”的拓展和深化,并最终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机制”的探索过程是层层推进、持续深化的过程。从1*9年开始,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先后从机关事业单位向农村下派科技特派员、村党支部书记、流通助理、金融助理、龙头企业助理等五支队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大的力量推进重心下移、一体运作的办法,于20*年开始在顺昌县试点开展机关部门与下派支书村党组织“互动联动”活动,20*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接着从20*年又开始建立农村“六大员”制度。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探索,形成了以“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为主要内涵的*农村工作新机制——“*机制”。这一机制创新紧紧围绕破解“三农”难题展开,有效激发了农村内在活力,拓宽了城市资源导入农村的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发展。这项探索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科技特派员制度已在全国推开,全省在20*年推广下派村支书的做法。20*年初,总书记到*考察工作时指出,下派村支书的做法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互动联动”的主要做法是:在原有下派五支队伍一体运作的基础上,以下派村支书为纽带,由派出单位或者联合其它单位党组织与下派支书村党组织结成挂钩帮扶的联动关系,通过部门将更多的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集聚,全方位地帮助和服务农村基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主要特点是:

(一)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一是指导挂点村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按照“五个好”要求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落实户代表会议、村两委履行职责承诺、村党员先进性管理等制度,开展机关部门党组织与挂点村党组织共建带创活动,创建和谐村两委班子,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二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着力帮助挂点村发展生产性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着力帮助挂点村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指导帮助挂点村抓好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促进农村科技、流通、金融发展,推进农村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农村。

(二)有一个明确的职责要求。一是下派村支书为所在村“互动联动”工作的具体责任人,承担联络、协调的职能,组织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抓好“互动联动”方案的落实。同时按照“找好一条路子、建好一个机制、带好一个班子、打好一个基础”的工作要求,扎实抓好下派村各项工作。二是联动部门把下派村作为本部门的一个科室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安排。部门“一把手”为“互动联动”工作第一责任人,围绕“互动联动”工作的目标要求,紧密联系下派村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互动联动”工作方案,定期不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党员干部深入挂点村调研、指导、督促工作开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三)有一个明确的保障措施。一是下派村“互动联动”工作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展开,日常事务的管理协调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和市直机关党工委等共同负责。二是建立下派村“互动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动部门“一把手”为召集人,下派村支书、驻村科技特派员和村主任金融助理为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联动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建立“互动联动”绩效考评制度。把机关部门开展“互动联动”活动的情况纳入创业竞赛的考评内容,纳入单位“一把手”的政绩考核。考评结果与机关部门及其干部的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相挂钩。对于“互动联动”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及个人,及时总结经验,通报表彰;对因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力,造成“互动联动”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二、主要成效

四年来,全市共有938个机关部门与542个下派支书村建立“互动联动”关系,其中市、区两级262个部门(含部分企事业单位、省属驻延单位)与100个村挂钩,形成了机关部门与下派村工作互动、责任连带、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整体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村级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在“互动联动”工作中,机关部门党组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着重帮助下派村党支部建立健全支部“”、党员活动、党员教育管理等项制度,帮助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村民公约等规章制度,使村级党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了显著提高。在下派干部和挂村联动单位的牵引下,全市总结推行了“农村党员先进性管理”、“村两委履职承诺制”、“村级决策听证制度”、“村集体会计委托”、“户代表议事制度”、“五要工程”等新做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渐成风气。近年来,下派支书村发展党员5979名,还培养了村级后备干部5517名,改变了部分村级党组织“软、散、瘫”的局面。村级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步转移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科技培训,组织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帮助群众找市场、寻致富路上来,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了新途径,进一步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二)城市资源导入农村的力度加大。开展“互动联动”后,从下派干部到派出部门,从涉农部门到其它部门,从党委政府到全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重农支农的新气象,城市资源导入农村的力度不断加大,给农村带去了更多的人力、资金、科技和信息。四年来,仅*市本级单位就为挂点村办实事好事1961件,投入资金6412万元;帮扶引进生产性发展项目184个,投入资金1.16亿元;扶持民生基础改善项目1110个,投入资金2882万元,帮助协调争取资金3576万元;帮助成立经济合作组织394个,吸纳农民1.*万人;举办各类科技培训740期,培训农民4.09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360户;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89个,占挂点村总数的76%;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3人,转移就业8592人;结对帮扶2959人,投入帮扶资金96.5万元;慰问困难党员、困难户2717人,发放慰问金65.9万元;扶持文明阵地建设182个,投入资金877万元。同时,还开展了“民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20*年全市有497家民营企业与265个建制村结对“联姻”,帮助发展生产项目2*个,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87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力1.52万人,为农村公益事业捐资达790多万元。

(三)机关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互动联动”是机关部门和下派村的双向联动,目标是一体推进、共同进步。机关部门通过这一活动载体,不论是领导同志还是机关干部,在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开展服务的实践中,增强了服务创业竞赛、服务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公仆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效地解决了工作浮在面上、沉不下去的问题,逐步形成了经常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困,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风气。

(四)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开展“互动联动”后,随着城市资源的不断导入,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近五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递增5.8%,20*年增长6.6%。特别是产业结构调开了,地方特色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竹木、畜禽、茶果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占大农业比重的73.5%。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其中下派村的农民增收幅度明显高于非下派村。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制村公路硬化率、通水率、通客车率分别达90.*%、90%、98%,广播、电视综合履盖率分别达95.8%、97.87%,建制村宽带覆盖率达70%,实现村村有卫生所。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农村正气上升,健康文明渐成风尚,社会保持安定稳定,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协调,逐步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

三、几点体会

实践证明,“互动联动”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一项富有创造又有特色的载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要求的具体体现。此项工作拓展了党建工作领域,充分发挥出了联动的群体优势作用,统一协调了党建资源,走出了一条以联动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新路子。

(一)统一认识是前提。“互动联动”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实践形式之一,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提高和深入的过程。在开展试点、全面推开的探索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及有关牵头部门多次组织联动单位、下派村支书、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相互沟通,认真讨论研究,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广泛宣传“互动联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在实践中逐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拥护,思想认识趋于统一。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市委、市政府在每年年初党建工作和创业竞赛会上,都对“互动联动”工作进行总结部署,每年的《实施方案》都在上一年基础上有补充、有新要求。各级党政、机关部门“一把手”和村支部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互动联动”工作开方子、出点子、找路子,解决实际问题,以自身的感召力推动了工作深入开展。各联动单位把下派村当作自身的一个科室来对待,把下派村的工作纳入机关目标,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单位“一把手”承担第一责任,使机关部门从以往的道义支持变成工作责任,领导重视、工作力度、实施效果都有了明显的增强。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直机关工委等部门,对“互动联动”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同时认真组织检查考评,奖优罚劣,确保了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三)制度建设是保证。加强制度建设是推动“互动联动”工作深入持久开展,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在工作中,机关部门与下派村党组织注重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交叉学习制度、党建互助制度、党建指导员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工作制度,并坚持抓好落实。双方党组织进行互帮互助,搞好党建创先的一些日常性、规范性的工作,促进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互动联动”工作步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优势互补是动力。开展“互动联动”,机关工作与下派支书村工作能相互渗透、互相影响,达到优势互补、双向获益的目的。村干部贴近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扎实、深入、勤勉;机关干部相对思路较新、政策水平较高,较了解全市工作的大局。村干部通过向机关学习,了解掌握机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加深了对政策的理解,增长了见识,拓宽了工作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机关干部通过“互动联动”活动,了解了基层状况,增强了群众观念,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机关服务效能。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通过四年来的实践,“互动联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地思考和解决。一是工作力度不够平衡。有的部门比较重视,工作开展比较系统、规范,支持力度比较大,成效比较明显,而有的部门则把“互动联动”工作当成是一种负担,工作上满足于一般过,没有认真对待。二是工作措施比较单一。有的部门更多的是比较注重给钱给物,办一些实事,在如何帮助村里建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上思考不深、办法不多。三是工作的互动性不够。有的地方重发挥部门的积极性,而相对忽视了对农民群众积极性的调动,部门到村里研究问题找村“两委”的多,找老百姓商量的则有所欠缺,容易造成部门想法和群众意愿不对接等。这些问题,都应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效地加以解决,不断巩固提升“互动联动”的实效。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互动联动”工作的内涵。“互动联动”要求的是全方位地帮助和服务农村基层,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当前,在“互动联动”工作中,应注意克服重物质层面轻精神层面的问题,做到统筹协调推进,避免一腿长、一腿短。在扶持帮助农村基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通过思想帮扶、观念帮扶、文化帮扶、科技帮扶、法律帮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整体提升农村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二)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支部强,一强百强”。在“互动联动”工作中,应进一步发挥部门党建工作优势,把帮扶村党支部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组织设置、班子建设、运作机制创新,打牢基层基础,使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当前,应着重围绕建立农村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探索“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等村级党组织设置的新模式,激发村级党组织活力。要依托城市教学资源,加强农村党员、村干部及村级后备干部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抓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推行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的“双向培养”做法,提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三)进一步拓展“互动联动”渠道。继续探索创新“互动联动”的方式和途径,拓展范围。不仅要促进部门与村联动,也要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的联动,还要引导扩大民营企业与村“联姻”帮扶、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困难党员和困难户结对帮扶,以及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覆盖面,发挥好流通助理、党建指导员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实现联动发展。总之,要尽可能拓展“互动联动”渠道,尽可能发动更多的力量,为农村发展献策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