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鄙语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7:23:50

粗鄙语言

粗鄙语言范文篇1

粗鄙语言的运用为周星驰电影的一大特色,然而往往为评论者所忽略。本文主要通过对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特点分析和来源的分析,结合巴赫金和福柯的理论论述了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粗鄙语言狂欢权力话语解构

周星驰的系列电影以其强烈的反叛性和颠覆性而受到青年一代的欢迎,从总体上看来,贯穿其电影始终的一个总体精神就是对一切成规的解构。他的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画面设置、对话设计、音乐使用等都具有解构性,这些各种因素又合成一股力量,直接冲击银幕前的观众。而“粗鄙语言”在周星驰电影中的运用,与其它的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本文将就此现象展开论述。

可以说任何人观看周星驰的电影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不论在什么场景中,只要能用上粗鄙语言,周星驰电影都会用上。它们有参与解构的作用,同时也会对人物的塑造有所帮助。那么,周星驰电影经常会运用一些什么样的“粗鄙语言”呢?首先是人体的排泄物;其次是与性有关事物,经常用隐喻性和指涉性器官的语言来表达;再次是民间的骂人句子的直接引入(虽然也经常与性有关,但是还是可以把它单独列出来)。仔细分析,其实这三个方面是统一在一起的,即都与人体的下半身有关,都与解构的主题或者是人物有关。

巴赫金在他的《拉伯雷研究》中提到了粗鄙这个问题。根据巴赫金的研究,民间文化是一种广场文化,其要义所在就是民间对高层的一种降格。所谓的降格就是以把事物或人本应该具有的一种品质以与其相反的低下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与广场文化的狂欢性结合在一起。巴赫金考察欧洲的广场文化时提到,到狂欢节的时候,民众会选出一个小丑型的人物作为他们的“王”,然后给他带上花冠,坐在粪车上游行。与之相反,对等地位较高的人则不同。他们常常是把他的衣服脱掉,把他们打扮成平民百姓或者是小丑般的人物,然后就对他们进行嘲弄、殴打、泼粪水。对待小人物和对待高层人物的行为虽然相反,但是有一点相同,既高等神圣的东西进行嘲讽降格。而语言在这些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参与降格,因而,与身体下部或者性有关的话语就成了一种狂欢文化中必然出现的产物。巴赫金把这种粗鄙的语言称其为“广场语言”。

它是“在广场上充满了一种特殊的言语,不拘形迹的言语,它几近于一种独特的语言,不可能存在于其他地方,并与教会、宫廷、法庭、衙门的语言,与官文学的语方,与统治阶级(特权阶层、贵族、高中级僧侣、城市资产阶级的上层)的语言大相径庭,尽管在一定条件下,广场言语作为一种自发力量已闯入他们的语言领地。”1这样的语言的主要特点隐喻、模拟、象征等等,它与狂欢文化在精神上相通,“颠覆等级制度,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完成性、变易性,反对孤立自足的封闭性,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它的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摧毁与更新的神。”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狂欢性文化才保持着他的独特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狂欢性文化才显得比较鲜活、生动活泼而不猥琐。这正是巴赫金对狂欢性文化研究的独到之处。

有了以上认识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考察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话语。周星驰电影一般都被称为“喜剧”电影,不但是在表演上带有逗乐的性质,而且就是语言上也有着“搞笑”的因素。而“逗笑因素”通常是生气勃勃的。死气沉沉的语言并不能达到使人开心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性语言才会“毫不猥琐,反而显得那么具有生气和活力。”3。我们来看《鹿鼎记》中“小宝说书“这个场景中的对话:

男鸨:楼上楼下的姑娘,出来见客啦。

嫖客1:走开,别挡着我听书。

韦小宝:各位观众,谢谢各位坐的这么近,站的这么直,来听我说书。真是太给面子了,今天要说的人物就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有所谓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他身高八尺,腰围也是八尺。

嫖客2:哇,那岂不是四方啦?

韦小宝:四方就四方,真是的。一样米养百样人,八角型都有,我告诉你。(众嫖客大笑)他武功的名堂呢?称之为九天十地菩萨摇头怕怕霹雳金光电掌。一掌打出,方圆百里之内,无论人畜虾蟹跳虱,全部都要化为飞灰哦。

众嫖客:(大笑)哦,吓鬼啦!

韦小宝:哎,不过这个人行踪不定飘忽无踪。但是我在机缘巧合之下,就曾经见过他半面。

嫖客3:系哎,要么就见过,要么就没有见过。哪有只会见半面的?

韦小宝:因为他就是遮信半边面嘛,傻瓜!你没有听过犹抱琵琶半遮面吗?你真没读过书,苯猪!又傻又悟呀!虽然我只跟他见过半面,但是一见倾心。淅沥哗啦我就斩鸡头烧黄纸跟他结拜为兄弟。

男鸨:哎,你闭嘴,你个小王八蛋在胡说什么,害得他们都不招妓啦。

韦小宝:唉,是大家自愿在这听我说书,而不原意招妓的,况且招妓有害健康,好事一件。

男鸨:还说好事,你姐也是妓女啊,没人招她你吃屎呀!

韦小宝:哎,吃屎有益身心呀,还是留给你吧。

这个场景中涉及到妓女和大便,都属于粗鄙语言的范畴。从编导所设计的每一句台词来看,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韦小宝的身份而来的。接受者的疑问:韦小宝是什么人,与妓院有着什么关系,谁会来妓院中来说书?这些疑问都在这个场景的对话中反映出来。韦小宝的语言必须得与其身份相符合。作为一个妓院中长大的私生子,他的语言肯定是粗俗的。妓院是与性有关的地方,性一般都与生殖有关(否则也就不会有主人公韦小宝出现)。在这个场景中的粗俗语言:性与大便,都是一种纯粹的人体下半身的表征。而且,“大便”这个词在韦小宝的口中说出来,完全是对食物的一种降格。食物对应于人口经过韦小宝的降格之后,就变成了大便对应于“男鸨”的口了,人的身体中就处于下部地位,借用地理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一种地形学上的指涉语言。“纯地形学的贬低化,即归结到身体下部,生殖器部位乃是这种动作和相应的口头禅的基础。这等于一种毁灭,等于被贬低者的坟墓。然而所有这类贬低化动作及说法又都是双重性的。须知他们所挖的坟墓是肉体的坟墓。须知肉体下部,生殖器部位即是能授胎和分娩的下部。因此,在尿和粪便这两个形象中保持着与分娩、多产、更新、吉祥本质上的联系。”4因而,编导会在《小宝说书》这个场景里设置涉及到两种平常在现实生活中都不愿有所触及的非文明性的语言指涉。

由些看来,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虽然是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粗鄙语言,但是与一般的粗俗语言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具有欧洲“广场语言”的特点,也贯注着广场语言的解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周星驰电影中的用语猥琐并不卑琐,而且在电影的场景中显得特别鲜活。这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也与粗鄙语言的反叛性有关。既然如此,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解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粗鄙语言有什么指向性呢?这种语言出现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在考察了周星驰电影的出现的文化背景之后,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福柯。福柯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提出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真理与权力的问题。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真理决定着权力的展开,所有的话语都是围绕着真理来展开。但是福柯考察了大量的不被人关注的历史档案之后,提出了权力与知识的理论,从而否定了这一说法。他的理论首先是从论述人与语言的关系开始的。

对于人和语言的关系,通常的理解是人在说话。因为语言在表达一种思想和观点,而这种观点是作为主体的人才具有的,而语言也就成了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一种纯工具性的东西,充当着工具的角色。但是福柯并不这样来看。他认为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事物,存在的只是语言,我们所谈论的是语言,我们在语言中谈论。”5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福柯的意思,好像所有的语言和符号形成一个巨大的场,人一旦置身于这个场当中,所有的语言也就只能由这个场来决定。这就形成了语言符号对人的制约。从而,人类历史文化就变成了一种由某种话语所进行的构造,在话语中也就不存在历史真实。所谓历史真实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这就是由人们的“这样说”决定的,而不是“真正的”这样。福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6因而,话语生产着真理,所谓的真理不过是一种权力的产物。因而,要改变一种话语中的历史真实,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言说的方式。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文化一直都在大众场合回避着一样东西:性,在公众场合中禁绝“性”话语的出现。这与儒家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站主导地位的文化,而儒家一般是不谈性的。当然,在先秦时也不全是这样。《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但是他们对人之大欲存焉的“性”说得相当隐晦,而后世的儒者对前辈的儒学思想进行阐发之后,这些思想也就被遮撇了。性不能在大众场合言说,然而,古代中国在一些政策性的举措,把一些机构(比如青楼等)又视为合法的,这表明,在大众场合中,中国人可以有性的行为,但是绝不能以语言来指涉。这正如福柯在他的《性经验史》中所说“性经验被贴上封条……为家庭夫妇所垄断。性完全被视为繁衍后代的严肃事情。对于性,人们一般都保持缄默,惟独有生育力的合法夫妇才是立法者。他们是大家的榜样,强调规范和了解真相,并且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同时,享有发言权。”7与性相关,人的下半身或者是排泄物也得不到言说,所谓的大便等污秽之物,难登大雅之堂,在公共场合更是不宜出场。这种所谓的“不宜”、“不能”、“禁止”等语言也就权力的具体体现。是谁规定了这些呢?没有具体的谁,但是全社会都在遵守这种规范。话语与权力也就取得了一致性,或者说,儒家思想文化占有着话语的权力,同时也就决定着真理——不能在公共场合言说性和人的排泄物的真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而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大量运用也就是要颠覆这一传统,解构儒家文化的这一规范和拥有这一规范的权力。

电影的生产目的就是要面向大批观众,在电影中使用的语言指涉性、彰显让人觉得禁忌的性,这本身就是对不能在大众场合谈性的反叛。而周星驰电影的内部,涉及性的语言则出现在任何可以和可能出现的地方。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成华府的低等下人9527之后,急于接近秋香但却遭到误会。在被华府当成贼之后,9527(唐伯虎)装着唐伯虎的仇人,有着一段精采的“与唐伯虎结仇”的经过的陈述表演。之后是华夫人听了这段精采陈述的内心独白:

华夫人:实在是太刺激了,我真忍不住要赞美他呀,不行,我不能表露出来。但是这种感觉,真让人像腾云驾雾一样。他那番感人肺腑的自白,居然能够用俏皮轻快的数板来表达,再加上节奏强劲的敲击乐器来结尾,真是听得我……高潮一波接一波……

很明显,华夫人的这段内心独白里面就是在以指涉性生活的语言来表达她的感受。如果说这是在内心当中有所指,是在中国文化中允许的,而不能构成对中国性禁忌文化的解构的话,以下这个场景就不同了。这个场景依然是在《唐伯虎点秋香》中。

对穿肠:言归正传,我们开始啦。(出对)图画里,龙不呤,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唐伯虎: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华府上下喝彩)

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华府上下又喝彩)

宁王:(对对穿肠)快出对子对死他。

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华府上下又喝彩)

对穿肠:我上等威风显尽一身虎胆;

唐伯虎: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龟头。

在对话中有这种用词的出现,在公众场合中是不可能的。而周星驰电影正是在颠覆这种不可能,它用语言来指涉性的器官,再用讥诮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且不论是从电影的场景中还是面对电影的接受者都是出现在大众场合当中。这不但表现出周星驰电影中主角为小人物的特征,而且更在于解构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所形成的大众场合中禁忌“性”的话语权力。从“禁性言说”这一个角度突破了儒家文化对真理的支配权,把对传统权威解构的旗帜高扬出来。

以上两小节,笔者从周星驰的电影粗鄙化语言的特点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在本节当中,笔者的论述准备围绕着周星驰电影中粗鄙化语言的外来影响展开。周星驰电影出现在香港,这与香港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缺失有关。因为香港文化是破碎的,没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本土性,也不完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香港处于中西文化之间,却因为殖民地的教育与文化政策,令学生对两边传统的认识都相当破碎。开放性变成毫无选择地输入外面的东西,文化身份建立不起来不是由于真正的国际性的包容,而是由于自我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香港文化的历史资料散失,缺乏研讨和整理,教育方面从没有本土文化历史的反省。本土的文化活动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识。”8这样看来,香港的文化受到中国大陆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周星驰电影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笔者认为,一方面,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受到欧洲的狂欢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香港曾经受到英国殖民者占领156年。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当中,英国殖民者不但在经济上打破了以前的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在文化上实行全面的去中国文化,从而实现其殖民的目的。殖民者进行这一行动不但具体到政策上,而且在策略上也是如此。而教育就是达成目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殖民地百多年的教育制度,无可否认一开始就有“割裂”港人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同的主观意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西化和英式的教育体系里,潜意识中的‘去中国化’痕迹显然,英国殖民者的处心积虑,后来被台湾的日本总督认真加以仿效,于是就有上世纪30年代在台湾强制推行的‘皇民化运动’”,而殖民者在教育的具体操作上则实行“廉价的教育普及以及刻意拒绝国语、执意推行粤语的教育设计……”9既然如此,香港殖民者肯定以一种教育的内容来代替香港传统的本土教育。最佳的选择就是让香港本土人接受欧洲的文化教育,从而造成与中国文化亲和感的隔离,以达和中国本土文化疏离的目的。这样就有利于殖民主义者统治。那么,欧洲文化有那些基础的内容或者说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按照巴赫金的说法,狂欢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重要来源。狂欢节起源于古代的欧洲的农业祭祀,在狂欢节上的各种活动就构成了狂欢文化的主要部分。它的主要精神是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降格,包含着从上到下的转化,也就包含着新生的意思。从而在狂欢节上,民众就运用粗鄙的语言对官方和正统的高贵的东西进行降格。现在,虽然狂欢节在欧洲各个国家的形式与古代的相比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主要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或者说狂欢节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欧洲的文化当中,在其中形成了一种基础性的精神背景。英国殖民当局以这样的文化来教育香港本土人,也就把狂欢的精神带入了香港文化之中。香港人今天过狂欢节就是受欧洲狂欢文化影响的证明。

受狂欢文化的影响是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而当今西方文化对周星驰电影的影响也不可忽略不计。当今天的西方在完成了工业文明的建设之后,步入了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后现代文化。其特点是:不确定性、非原则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反讽性、种类混杂等等。当然,这种文化还在发展当中,还处于建构当中。香港作为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大都市,有着后现代文化成长的土壤,因而,西方的后现代文化会首先在香港登陆,从而成为香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香港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周星驰的电影也就不例外了。我们知道,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指涉到人体的下部,与此同时,也具有后现代文化的特性,比如前面举到的“小宝说书”这一段也就是这样。

其实,除了以上这两点以外,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粤语区的土话等,但是就精神上来说,它并不是主要的,可能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仅仅只是从言说的方式上受到它的影响。因而,它不是本文着重讨论的内容。

总而言之,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运用是与周星驰的电影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的,与其它的因素共构成一个整体,比如说电影的主题、音乐、演员的表演等。因而,我们不能把它单独从影片中割裂开来,横加指责。粗鄙语言在不但在电影中的运用,也在网络上流传,在手机短信中流行。就内在精神而言,手机短信中的黄段子与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精神底色是一致的,都是有所指地进行降格和解构。所不同的是,在周星驰的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刻的内涵配合周星驰出色的表演,显得更加鲜活、毫不卑琐,从而构成了周星驰电影的一大特色。

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8页。

3韩振江《<大话西游>:一个“狂欢化”文本》,《邯郸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5刘北成编著《福柯的思想肖像》,北就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6同上,190页。

7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粗鄙语言范文篇2

粗鄙语言的运用为周星驰电影的一大特色,然而往往为评论者所忽略。本文主要通过对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特点分析和来源的分析,结合巴赫金和福柯的理论论述了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粗鄙语言狂欢权力话语解构

周星驰的系列电影以其强烈的反叛性和颠覆性而受到青年一代的欢迎,从总体上看来,贯穿其电影始终的一个总体精神就是对一切成规的解构。他的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画面设置、对话设计、音乐使用等都具有解构性,这些各种因素又合成一股力量,直接冲击银幕前的观众。而“粗鄙语言”在周星驰电影中的运用,与其它的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本文将就此现象展开论述。

可以说任何人观看周星驰的电影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不论在什么场景中,只要能用上粗鄙语言,周星驰电影都会用上。它们有参与解构的作用,同时也会对人物的塑造有所帮助。那么,周星驰电影经常会运用一些什么样的“粗鄙语言”呢?首先是人体的排泄物;其次是与性有关事物,经常用隐喻性和指涉性器官的语言来表达;再次是民间的骂人句子的直接引入(虽然也经常与性有关,但是还是可以把它单独列出来)。仔细分析,其实这三个方面是统一在一起的,即都与人体的下半身有关,都与解构的主题或者是人物有关。

巴赫金在他的《拉伯雷研究》中提到了粗鄙这个问题。根据巴赫金的研究,民间文化是一种广场文化,其要义所在就是民间对高层的一种降格。所谓的降格就是以把事物或人本应该具有的一种品质以与其相反的低下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与广场文化的狂欢性结合在一起。巴赫金考察欧洲的广场文化时提到,到狂欢节的时候,民众会选出一个小丑型的人物作为他们的“王”,然后给他带上花冠,坐在粪车上游行。与之相反,对等地位较高的人则不同。他们常常是把他的衣服脱掉,把他们打扮成平民百姓或者是小丑般的人物,然后就对他们进行嘲弄、殴打、泼粪水。对待小人物和对待高层人物的行为虽然相反,但是有一点相同,既高等神圣的东西进行嘲讽降格。而语言在这些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参与降格,因而,与身体下部或者性有关的话语就成了一种狂欢文化中必然出现的产物。巴赫金把这种粗鄙的语言称其为“广场语言”。

它是“在广场上充满了一种特殊的言语,不拘形迹的言语,它几近于一种独特的语言,不可能存在于其他地方,并与教会、宫廷、法庭、衙门的语言,与官文学的语方,与统治阶级(特权阶层、贵族、高中级僧侣、城市资产阶级的上层)的语言大相径庭,尽管在一定条件下,广场言语作为一种自发力量已闯入他们的语言领地。”1这样的语言的主要特点隐喻、模拟、象征等等,它与狂欢文化在精神上相通,“颠覆等级制度,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完成性、变易性,反对孤立自足的封闭性,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它的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摧毁与更新的神。”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狂欢性文化才保持着他的独特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狂欢性文化才显得比较鲜活、生动活泼而不猥琐。这正是巴赫金对狂欢性文化研究的独到之处。

有了以上认识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考察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话语。周星驰电影一般都被称为“喜剧”电影,不但是在表演上带有逗乐的性质,而且就是语言上也有着“搞笑”的因素。而“逗笑因素”通常是生气勃勃的。死气沉沉的语言并不能达到使人开心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性语言才会“毫不猥琐,反而显得那么具有生气和活力。”3。我们来看《鹿鼎记》中“小宝说书“这个场景中的对话:

男鸨:楼上楼下的姑娘,出来见客啦。

嫖客1:走开,别挡着我听书。

韦小宝:各位观众,谢谢各位坐的这么近,站的这么直,来听我说书。真是太给面子了,今天要说的人物就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有所谓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他身高八尺,腰围也是八尺。

嫖客2:哇,那岂不是四方啦?

韦小宝:四方就四方,真是的。一样米养百样人,八角型都有,我告诉你。(众嫖客大笑)他武功的名堂呢?称之为九天十地菩萨摇头怕怕霹雳金光电掌。一掌打出,方圆百里之内,无论人畜虾蟹跳虱,全部都要化为飞灰哦。

众嫖客:(大笑)哦,吓鬼啦!

韦小宝:哎,不过这个人行踪不定飘忽无踪。但是我在机缘巧合之下,就曾经见过他半面。

嫖客3:系哎,要么就见过,要么就没有见过。哪有只会见半面的?

韦小宝:因为他就是遮信半边面嘛,傻瓜!你没有听过犹抱琵琶半遮面吗?你真没读过书,苯猪!又傻又悟呀!虽然我只跟他见过半面,但是一见倾心。淅沥哗啦我就斩鸡头烧黄纸跟他结拜为兄弟。

男鸨:哎,你闭嘴,你个小王八蛋在胡说什么,害得他们都不招妓啦。

韦小宝:唉,是大家自愿在这听我说书,而不原意招妓的,况且招妓有害健康,好事一件。

男鸨:还说好事,你姐也是妓女啊,没人招她你吃屎呀!

韦小宝:哎,吃屎有益身心呀,还是留给你吧。

这个场景中涉及到妓女和大便,都属于粗鄙语言的范畴。从编导所设计的每一句台词来看,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韦小宝的身份而来的。接受者的疑问:韦小宝是什么人,与妓院有着什么关系,谁会来妓院中来说书?这些疑问都在这个场景的对话中反映出来。韦小宝的语言必须得与其身份相符合。作为一个妓院中长大的私生子,他的语言肯定是粗俗的。妓院是与性有关的地方,性一般都与生殖有关(否则也就不会有主人公韦小宝出现)。在这个场景中的粗俗语言:性与大便,都是一种纯粹的人体下半身的表征。而且,“大便”这个词在韦小宝的口中说出来,完全是对食物的一种降格。食物对应于人口经过韦小宝的降格之后,就变成了大便对应于“男鸨”的口了,人的身体中就处于下部地位,借用地理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一种地形学上的指涉语言。“纯地形学的贬低化,即归结到身体下部,生殖器部位乃是这种动作和相应的口头禅的基础。这等于一种毁灭,等于被贬低者的坟墓。然而所有这类贬低化动作及说法又都是双重性的。须知他们所挖的坟墓是肉体的坟墓。须知肉体下部,生殖器部位即是能授胎和分娩的下部。因此,在尿和粪便这两个形象中保持着与分娩、多产、更新、吉祥本质上的联系。”4因而,编导会在《小宝说书》这个场景里设置涉及到两种平常在现实生活中都不愿有所触及的非文明性的语言指涉。

由些看来,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虽然是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粗鄙语言,但是与一般的粗俗语言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具有欧洲“广场语言”的特点,也贯注着广场语言的解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周星驰电影中的用语猥琐并不卑琐,而且在电影的场景中显得特别鲜活。这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也与粗鄙语言的反叛性有关。既然如此,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解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粗鄙语言有什么指向性呢?这种语言出现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在考察了周星驰电影的出现的文化背景之后,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福柯。福柯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提出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真理与权力的问题。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真理决定着权力的展开,所有的话语都是围绕着真理来展开。但是福柯考察了大量的不被人关注的历史档案之后,提出了权力与知识的理论,从而否定了这一说法。他的理论首先是从论述人与语言的关系开始的。

对于人和语言的关系,通常的理解是人在说话。因为语言在表达一种思想和观点,而这种观点是作为主体的人才具有的,而语言也就成了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一种纯工具性的东西,充当着工具的角色。但是福柯并不这样来看。他认为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事物,存在的只是语言,我们所谈论的是语言,我们在语言中谈论。”5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福柯的意思,好像所有的语言和符号形成一个巨大的场,人一旦置身于这个场当中,所有的语言也就只能由这个场来决定。这就形成了语言符号对人的制约。从而,人类历史文化就变成了一种由某种话语所进行的构造,在话语中也就不存在历史真实。所谓历史真实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这就是由人们的“这样说”决定的,而不是“真正的”这样。福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6因而,话语生产着真理,所谓的真理不过是一种权力的产物。因而,要改变一种话语中的历史真实,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言说的方式。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文化一直都在大众场合回避着一样东西:性,在公众场合中禁绝“性”话语的出现。这与儒家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站主导地位的文化,而儒家一般是不谈性的。当然,在先秦时也不全是这样。《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但是他们对人之大欲存焉的“性”说得相当隐晦,而后世的儒者对前辈的儒学思想进行阐发之后,这些思想也就被遮撇了。性不能在大众场合言说,然而,古代中国在一些政策性的举措,把一些机构(比如青楼等)又视为合法的,这表明,在大众场合中,中国人可以有性的行为,但是绝不能以语言来指涉。这正如福柯在他的《性经验史》中所说“性经验被贴上封条……为家庭夫妇所垄断。性完全被视为繁衍后代的严肃事情。对于性,人们一般都保持缄默,惟独有生育力的合法夫妇才是立法者。他们是大家的榜样,强调规范和了解真相,并且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同时,享有发言权。”7与性相关,人的下半身或者是排泄物也得不到言说,所谓的大便等污秽之物,难登大雅之堂,在公共场合更是不宜出场。这种所谓的“不宜”、“不能”、“禁止”等语言也就权力的具体体现。是谁规定了这些呢?没有具体的谁,但是全社会都在遵守这种规范。话语与权力也就取得了一致性,或者说,儒家思想文化占有着话语的权力,同时也就决定着真理——不能在公共场合言说性和人的排泄物的真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而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大量运用也就是要颠覆这一传统,解构儒家文化的这一规范和拥有这一规范的权力。

电影的生产目的就是要面向大批观众,在电影中使用的语言指涉性、彰显让人觉得禁忌的性,这本身就是对不能在大众场合谈性的反叛。而周星驰电影的内部,涉及性的语言则出现在任何可以和可能出现的地方。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成华府的低等下人9527之后,急于接近秋香但却遭到误会。在被华府当成贼之后,9527(唐伯虎)装着唐伯虎的仇人,有着一段精采的“与唐伯虎结仇”的经过的陈述表演。之后是华夫人听了这段精采陈述的内心独白:

华夫人:实在是太刺激了,我真忍不住要赞美他呀,不行,我不能表露出来。但是这种感觉,真让人像腾云驾雾一样。他那番感人肺腑的自白,居然能够用俏皮轻快的数板来表达,再加上节奏强劲的敲击乐器来结尾,真是听得我……高潮一波接一波……

很明显,华夫人的这段内心独白里面就是在以指涉性生活的语言来表达她的感受。如果说这是在内心当中有所指,是在中国文化中允许的,而不能构成对中国性禁忌文化的解构的话,以下这个场景就不同了。这个场景依然是在《唐伯虎点秋香》中。

对穿肠:言归正传,我们开始啦。(出对)图画里,龙不呤,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唐伯虎: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华府上下喝彩)

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华府上下又喝彩)

宁王:(对对穿肠)快出对子对死他。

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华府上下又喝彩)

对穿肠:我上等威风显尽一身虎胆;

唐伯虎: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龟头。

在对话中有这种用词的出现,在公众场合中是不可能的。而周星驰电影正是在颠覆这种不可能,它用语言来指涉性的器官,再用讥诮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且不论是从电影的场景中还是面对电影的接受者都是出现在大众场合当中。这不但表现出周星驰电影中主角为小人物的特征,而且更在于解构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所形成的大众场合中禁忌“性”的话语权力。从“禁性言说”这一个角度突破了儒家文化对真理的支配权,把对传统权威解构的旗帜高扬出来。

以上两小节,笔者从周星驰的电影粗鄙化语言的特点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在本节当中,笔者的论述准备围绕着周星驰电影中粗鄙化语言的外来影响展开。周星驰电影出现在香港,这与香港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缺失有关。因为香港文化是破碎的,没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本土性,也不完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香港处于中西文化之间,却因为殖民地的教育与文化政策,令学生对两边传统的认识都相当破碎。开放性变成毫无选择地输入外面的东西,文化身份建立不起来不是由于真正的国际性的包容,而是由于自我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香港文化的历史资料散失,缺乏研讨和整理,教育方面从没有本土文化历史的反省。本土的文化活动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识。”8这样看来,香港的文化受到中国大陆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周星驰电影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笔者认为,一方面,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受到欧洲的狂欢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香港曾经受到英国殖民者占领156年。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当中,英国殖民者不但在经济上打破了以前的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在文化上实行全面的去中国文化,从而实现其殖民的目的。殖民者进行这一行动不但具体到政策上,而且在策略上也是如此。而教育就是达成目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殖民地百多年的教育制度,无可否认一开始就有“割裂”港人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同的主观意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西化和英式的教育体系里,潜意识中的‘去中国化’痕迹显然,英国殖民者的处心积虑,后来被台湾的日本总督认真加以仿效,于是就有上世纪30年代在台湾强制推行的‘皇民化运动’”,而殖民者在教育的具体操作上则实行“廉价的教育普及以及刻意拒绝国语、执意推行粤语的教育设计……”9既然如此,香港殖民者肯定以一种教育的内容来代替香港传统的本土教育。最佳的选择就是让香港本土人接受欧洲的文化教育,从而造成与中国文化亲和感的隔离,以达和中国本土文化疏离的目的。这样就有利于殖民主义者统治。那么,欧洲文化有那些基础的内容或者说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按照巴赫金的说法,狂欢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重要来源。狂欢节起源于古代的欧洲的农业祭祀,在狂欢节上的各种活动就构成了狂欢文化的主要部分。它的主要精神是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降格,包含着从上到下的转化,也就包含着新生的意思。从而在狂欢节上,民众就运用粗鄙的语言对官方和正统的高贵的东西进行降格。现在,虽然狂欢节在欧洲各个国家的形式与古代的相比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主要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或者说狂欢节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欧洲的文化当中,在其中形成了一种基础性的精神背景。英国殖民当局以这样的文化来教育香港本土人,也就把狂欢的精神带入了香港文化之中。香港人今天过狂欢节就是受欧洲狂欢文化影响的证明。

受狂欢文化的影响是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而当今西方文化对周星驰电影的影响也不可忽略不计。当今天的西方在完成了工业文明的建设之后,步入了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后现代文化。其特点是:不确定性、非原则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反讽性、种类混杂等等。当然,这种文化还在发展当中,还处于建构当中。香港作为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大都市,有着后现代文化成长的土壤,因而,西方的后现代文化会首先在香港登陆,从而成为香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香港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周星驰的电影也就不例外了。我们知道,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指涉到人体的下部,与此同时,也具有后现代文化的特性,比如前面举到的“小宝说书”这一段也就是这样。

其实,除了以上这两点以外,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粤语区的土话等,但是就精神上来说,它并不是主要的,可能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仅仅只是从言说的方式上受到它的影响。因而,它不是本文着重讨论的内容。

总而言之,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运用是与周星驰的电影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的,与其它的因素共构成一个整体,比如说电影的主题、音乐、演员的表演等。因而,我们不能把它单独从影片中割裂开来,横加指责。粗鄙语言在不但在电影中的运用,也在网络上流传,在手机短信中流行。就内在精神而言,手机短信中的黄段子与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精神底色是一致的,都是有所指地进行降格和解构。所不同的是,在周星驰的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刻的内涵配合周星驰出色的表演,显得更加鲜活、毫不卑琐,从而构成了周星驰电影的一大特色。

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8页。

3韩振江《<大话西游>:一个“狂欢化”文本》,《邯郸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5刘北成编著《福柯的思想肖像》,北就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6同上,190页。

7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粗鄙语言范文篇3

粗鄙语言的运用为周星驰电影的一大特色,然而往往为评论者所忽略。本文主要通过对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特点分析和来源的分析,结合巴赫金和福柯的理论论述了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粗鄙语言狂欢权力话语解构

周星驰的系列电影以其强烈的反叛性和颠覆性而受到青年一代的欢迎,从总体上看来,贯穿其电影始终的一个总体精神就是对一切成规的解构。他的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画面设置、对话设计、音乐使用等都具有解构性,这些各种因素又合成一股力量,直接冲击银幕前的观众。而“粗鄙语言”在周星驰电影中的运用,与其它的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本文将就此现象展开论述。

可以说任何人观看周星驰的电影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不论在什么场景中,只要能用上粗鄙语言,周星驰电影都会用上。它们有参与解构的作用,同时也会对人物的塑造有所帮助。那么,周星驰电影经常会运用一些什么样的“粗鄙语言”呢?首先是人体的排泄物;其次是与性有关事物,经常用隐喻性和指涉性器官的语言来表达;再次是民间的骂人句子的直接引入(虽然也经常与性有关,但是还是可以把它单独列出来)。仔细分析,其实这三个方面是统一在一起的,即都与人体的下半身有关,都与解构的主题或者是人物有关。

巴赫金在他的《拉伯雷研究》中提到了粗鄙这个问题。根据巴赫金的研究,民间文化是一种广场文化,其要义所在就是民间对高层的一种降格。所谓的降格就是以把事物或人本应该具有的一种品质以与其相反的低下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与广场文化的狂欢性结合在一起。巴赫金考察欧洲的广场文化时提到,到狂欢节的时候,民众会选出一个小丑型的人物作为他们的“王”,然后给他带上花冠,坐在粪车上游行。与之相反,对等地位较高的人则不同。他们常常是把他的衣服脱掉,把他们打扮成平民百姓或者是小丑般的人物,然后就对他们进行嘲弄、殴打、泼粪水。对待小人物和对待高层人物的行为虽然相反,但是有一点相同,既高等神圣的东西进行嘲讽降格。而语言在这些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参与降格,因而,与身体下部或者性有关的话语就成了一种狂欢文化中必然出现的产物。巴赫金把这种粗鄙的语言称其为“广场语言”。

它是“在广场上充满了一种特殊的言语,不拘形迹的言语,它几近于一种独特的语言,不可能存在于其他地方,并与教会、宫廷、法庭、衙门的语言,与官文学的语方,与统治阶级(特权阶层、贵族、高中级僧侣、城市资产阶级的上层)的语言大相径庭,尽管在一定条件下,广场言语作为一种自发力量已闯入他们的语言领地。”1这样的语言的主要特点隐喻、模拟、象征等等,它与狂欢文化在精神上相通,“颠覆等级制度,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完成性、变易性,反对孤立自足的封闭性,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它的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摧毁与更新的神。”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狂欢性文化才保持着他的独特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狂欢性文化才显得比较鲜活、生动活泼而不猥琐。这正是巴赫金对狂欢性文化研究的独到之处。

有了以上认识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考察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话语。周星驰电影一般都被称为“喜剧”电影,不但是在表演上带有逗乐的性质,而且就是语言上也有着“搞笑”的因素。而“逗笑因素”通常是生气勃勃的。死气沉沉的语言并不能达到使人开心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性语言才会“毫不猥琐,反而显得那么具有生气和活力。”3。我们来看《鹿鼎记》中“小宝说书“这个场景中的对话:

男鸨:楼上楼下的姑娘,出来见客啦。

嫖客1:走开,别挡着我听书。

韦小宝:各位观众,谢谢各位坐的这么近,站的这么直,来听我说书。真是太给面子了,今天要说的人物就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有所谓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他身高八尺,腰围也是八尺。

嫖客2:哇,那岂不是四方啦?

韦小宝:四方就四方,真是的。一样米养百样人,八角型都有,我告诉你。(众嫖客大笑)他武功的名堂呢?称之为九天十地菩萨摇头怕怕霹雳金光电掌。一掌打出,方圆百里之内,无论人畜虾蟹跳虱,全部都要化为飞灰哦。

众嫖客:(大笑)哦,吓鬼啦!

韦小宝:哎,不过这个人行踪不定飘忽无踪。但是我在机缘巧合之下,就曾经见过他半面。

嫖客3:系哎,要么就见过,要么就没有见过。哪有只会见半面的?

韦小宝:因为他就是遮信半边面嘛,傻瓜!你没有听过犹抱琵琶半遮面吗?你真没读过书,苯猪!又傻又悟呀!虽然我只跟他见过半面,但是一见倾心。淅沥哗啦我就斩鸡头烧黄纸跟他结拜为兄弟。

男鸨:哎,你闭嘴,你个小王八蛋在胡说什么,害得他们都不招妓啦。

韦小宝:唉,是大家自愿在这听我说书,而不原意招妓的,况且招妓有害健康,好事一件。

男鸨:还说好事,你姐也是妓女啊,没人招她你吃屎呀!

韦小宝:哎,吃屎有益身心呀,还是留给你吧。

这个场景中涉及到妓女和大便,都属于粗鄙语言的范畴。从编导所设计的每一句台词来看,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韦小宝的身份而来的。接受者的疑问:韦小宝是什么人,与妓院有着什么关系,谁会来妓院中来说书?这些疑问都在这个场景的对话中反映出来。韦小宝的语言必须得与其身份相符合。作为一个妓院中长大的私生子,他的语言肯定是粗俗的。妓院是与性有关的地方,性一般都与生殖有关(否则也就不会有主人公韦小宝出现)。在这个场景中的粗俗语言:性与大便,都是一种纯粹的人体下半身的表征。而且,“大便”这个词在韦小宝的口中说出来,完全是对食物的一种降格。食物对应于人口经过韦小宝的降格之后,就变成了大便对应于“男鸨”的口了,人的身体中就处于下部地位,借用地理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一种地形学上的指涉语言。“纯地形学的贬低化,即归结到身体下部,生殖器部位乃是这种动作和相应的口头禅的基础。这等于一种毁灭,等于被贬低者的坟墓。然而所有这类贬低化动作及说法又都是双重性的。须知他们所挖的坟墓是肉体的坟墓。须知肉体下部,生殖器部位即是能授胎和分娩的下部。因此,在尿和粪便这两个形象中保持着与分娩、多产、更新、吉祥本质上的联系。”4因而,编导会在《小宝说书》这个场景里设置涉及到两种平常在现实生活中都不愿有所触及的非文明性的语言指涉。

由些看来,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虽然是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粗鄙语言,但是与一般的粗俗语言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具有欧洲“广场语言”的特点,也贯注着广场语言的解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周星驰电影中的用语猥琐并不卑琐,而且在电影的场景中显得特别鲜活。这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也与粗鄙语言的反叛性有关。既然如此,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解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粗鄙语言有什么指向性呢?这种语言出现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在考察了周星驰电影的出现的文化背景之后,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福柯。福柯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提出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真理与权力的问题。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真理决定着权力的展开,所有的话语都是围绕着真理来展开。但是福柯考察了大量的不被人关注的历史档案之后,提出了权力与知识的理论,从而否定了这一说法。他的理论首先是从论述人与语言的关系开始的。

对于人和语言的关系,通常的理解是人在说话。因为语言在表达一种思想和观点,而这种观点是作为主体的人才具有的,而语言也就成了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一种纯工具性的东西,充当着工具的角色。但是福柯并不这样来看。他认为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事物,存在的只是语言,我们所谈论的是语言,我们在语言中谈论。”5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福柯的意思,好像所有的语言和符号形成一个巨大的场,人一旦置身于这个场当中,所有的语言也就只能由这个场来决定。这就形成了语言符号对人的制约。从而,人类历史文化就变成了一种由某种话语所进行的构造,在话语中也就不存在历史真实。所谓历史真实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这就是由人们的“这样说”决定的,而不是“真正的”这样。福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6因而,话语生产着真理,所谓的真理不过是一种权力的产物。因而,要改变一种话语中的历史真实,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言说的方式。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文化一直都在大众场合回避着一样东西:性,在公众场合中禁绝“性”话语的出现。这与儒家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站主导地位的文化,而儒家一般是不谈性的。当然,在先秦时也不全是这样。《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但是他们对人之大欲存焉的“性”说得相当隐晦,而后世的儒者对前辈的儒学思想进行阐发之后,这些思想也就被遮撇了。性不能在大众场合言说,然而,古代中国在一些政策性的举措,把一些机构(比如青楼等)又视为合法的,这表明,在大众场合中,中国人可以有性的行为,但是绝不能以语言来指涉。这正如福柯在他的《性经验史》中所说“性经验被贴上封条……为家庭夫妇所垄断。性完全被视为繁衍后代的严肃事情。对于性,人们一般都保持缄默,惟独有生育力的合法夫妇才是立法者。他们是大家的榜样,强调规范和了解真相,并且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同时,享有发言权。”7与性相关,人的下半身或者是排泄物也得不到言说,所谓的大便等污秽之物,难登大雅之堂,在公共场合更是不宜出场。这种所谓的“不宜”、“不能”、“禁止”等语言也就权力的具体体现。是谁规定了这些呢?没有具体的谁,但是全社会都在遵守这种规范。话语与权力也就取得了一致性,或者说,儒家思想文化占有着话语的权力,同时也就决定着真理——不能在公共场合言说性和人的排泄物的真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而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大量运用也就是要颠覆这一传统,解构儒家文化的这一规范和拥有这一规范的权力。

电影的生产目的就是要面向大批观众,在电影中使用的语言指涉性、彰显让人觉得禁忌的性,这本身就是对不能在大众场合谈性的反叛。而周星驰电影的内部,涉及性的语言则出现在任何可以和可能出现的地方。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成华府的低等下人9527之后,急于接近秋香但却遭到误会。在被华府当成贼之后,9527(唐伯虎)装着唐伯虎的仇人,有着一段精采的“与唐伯虎结仇”的经过的陈述表演。之后是华夫人听了这段精采陈述的内心独白:

华夫人:实在是太刺激了,我真忍不住要赞美他呀,不行,我不能表露出来。但是这种感觉,真让人像腾云驾雾一样。他那番感人肺腑的自白,居然能够用俏皮轻快的数板来表达,再加上节奏强劲的敲击乐器来结尾,真是听得我……高潮一波接一波……

很明显,华夫人的这段内心独白里面就是在以指涉性生活的语言来表达她的感受。如果说这是在内心当中有所指,是在中国文化中允许的,而不能构成对中国性禁忌文化的解构的话,以下这个场景就不同了。这个场景依然是在《唐伯虎点秋香》中。

对穿肠:言归正传,我们开始啦。(出对)图画里,龙不呤,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唐伯虎: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华府上下喝彩)

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华府上下又喝彩)

宁王:(对对穿肠)快出对子对死他。

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华府上下又喝彩)

对穿肠:我上等威风显尽一身虎胆;

唐伯虎: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龟头。

在对话中有这种用词的出现,在公众场合中是不可能的。而周星驰电影正是在颠覆这种不可能,它用语言来指涉性的器官,再用讥诮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且不论是从电影的场景中还是面对电影的接受者都是出现在大众场合当中。这不但表现出周星驰电影中主角为小人物的特征,而且更在于解构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所形成的大众场合中禁忌“性”的话语权力。从“禁性言说”这一个角度突破了儒家文化对真理的支配权,把对传统权威解构的旗帜高扬出来。

以上两小节,笔者从周星驰的电影粗鄙化语言的特点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在本节当中,笔者的论述准备围绕着周星驰电影中粗鄙化语言的外来影响展开。周星驰电影出现在香港,这与香港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缺失有关。因为香港文化是破碎的,没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本土性,也不完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香港处于中西文化之间,却因为殖民地的教育与文化政策,令学生对两边传统的认识都相当破碎。开放性变成毫无选择地输入外面的东西,文化身份建立不起来不是由于真正的国际性的包容,而是由于自我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认识。香港文化的历史资料散失,缺乏研讨和整理,教育方面从没有本土文化历史的反省。本土的文化活动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识。”8这样看来,香港的文化受到中国大陆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周星驰电影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笔者认为,一方面,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受到欧洲的狂欢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香港曾经受到英国殖民者占领156年。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当中,英国殖民者不但在经济上打破了以前的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在文化上实行全面的去中国文化,从而实现其殖民的目的。殖民者进行这一行动不但具体到政策上,而且在策略上也是如此。而教育就是达成目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殖民地百多年的教育制度,无可否认一开始就有“割裂”港人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同的主观意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西化和英式的教育体系里,潜意识中的‘去中国化’痕迹显然,英国殖民者的处心积虑,后来被台湾的日本总督认真加以仿效,于是就有上世纪30年代在台湾强制推行的‘皇民化运动’”,而殖民者在教育的具体操作上则实行“廉价的教育普及以及刻意拒绝国语、执意推行粤语的教育设计……”9既然如此,香港殖民者肯定以一种教育的内容来代替香港传统的本土教育。最佳的选择就是让香港本土人接受欧洲的文化教育,从而造成与中国文化亲和感的隔离,以达和中国本土文化疏离的目的。这样就有利于殖民主义者统治。那么,欧洲文化有那些基础的内容或者说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按照巴赫金的说法,狂欢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重要来源。狂欢节起源于古代的欧洲的农业祭祀,在狂欢节上的各种活动就构成了狂欢文化的主要部分。它的主要精神是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降格,包含着从上到下的转化,也就包含着新生的意思。从而在狂欢节上,民众就运用粗鄙的语言对官方和正统的高贵的东西进行降格。现在,虽然狂欢节在欧洲各个国家的形式与古代的相比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主要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或者说狂欢节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欧洲的文化当中,在其中形成了一种基础性的精神背景。英国殖民当局以这样的文化来教育香港本土人,也就把狂欢的精神带入了香港文化之中。香港人今天过狂欢节就是受欧洲狂欢文化影响的证明。

受狂欢文化的影响是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而当今西方文化对周星驰电影的影响也不可忽略不计。当今天的西方在完成了工业文明的建设之后,步入了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后现代文化。其特点是:不确定性、非原则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反讽性、种类混杂等等。当然,这种文化还在发展当中,还处于建构当中。香港作为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大都市,有着后现代文化成长的土壤,因而,西方的后现代文化会首先在香港登陆,从而成为香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香港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周星驰的电影也就不例外了。我们知道,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指涉到人体的下部,与此同时,也具有后现代文化的特性,比如前面举到的“小宝说书”这一段也就是这样。

其实,除了以上这两点以外,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粤语区的土话等,但是就精神上来说,它并不是主要的,可能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仅仅只是从言说的方式上受到它的影响。因而,它不是本文着重讨论的内容。

总而言之,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运用是与周星驰的电影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的,与其它的因素共构成一个整体,比如说电影的主题、音乐、演员的表演等。因而,我们不能把它单独从影片中割裂开来,横加指责。粗鄙语言在不但在电影中的运用,也在网络上流传,在手机短信中流行。就内在精神而言,手机短信中的黄段子与周星驰电影中的粗鄙语言的精神底色是一致的,都是有所指地进行降格和解构。所不同的是,在周星驰的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刻的内涵配合周星驰出色的表演,显得更加鲜活、毫不卑琐,从而构成了周星驰电影的一大特色。

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8页。

3韩振江《<大话西游>:一个“狂欢化”文本》,《邯郸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5刘北成编著《福柯的思想肖像》,北就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6同上,190页。

7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粗鄙语言范文篇4

“四有”:第一是有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以非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好交际的体式,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的言辞的分寸。

第二是有礼节。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有五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它表达了人们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问候是“您好”,告别是“再见”,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回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之类。

第三是有教养。说话有分寸、讲礼节,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和谅解别人,是有教养的人的重要表现。尊重别人符合道德和法规的私生活、衣着、摆设、爱好,在别人的确有了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谅解别人就是在别人不讲礼貌时要视情况加以处理。

第四是有学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必然十分重视知识,十分尊重人才。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浅鄙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鄙视。

“四避”:第一是避隐私。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情况,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隐私除少数必须知道的有关人员应当知道外,不必让一般人员知道。因此,在言语交际中避谈避问隐私,是有礼貌的重要方面。欧美人一般不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收入之类,否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不礼貌的。

第二是避浅薄。浅薄,是指不懂装懂,“教诲别人”或讲外行话,或者言不及义,言不及知识,只知柴米油盐,鸡猪猫狗,张长李短,男婚女嫁。言辞单调,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浅薄者相遇,还不觉浅薄,但有教养、有知识的人听他们谈话,则无疑感到不快。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海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万能博士或百事通。我们应当学有专攻又知识渊博,但总有不如他人之处,总有不懂某种知识之处,要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

第三是避粗鄙。粗鄙指言语粗野,甚至污秽,满口粗话、丑话、脏话,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连子孙、遍及两性,不堪入耳。言语粗鄙是最无礼貌的语言。它是对一个民族语言的污染。

第四是避忌讳。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避忌讳的语言同它所替代的词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社会通用的避讳语也是社会一种重要的礼貌语言,它往往顾念对方的感情,避免触忌犯讳。下面是一些重要避讳语的类型:

首先是对表示恐惧事物的词的避讳。比如关于“死”的避讳语相当多,就是与“死”有关的事物也要避讳,如“棺材”说“寿材”、“长生板”等。

粗鄙语言范文篇5

在与人交谈中不使用粗话,脏话、黑话、气话,要说文明语言。交谈中要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是:

(1)您好,是一句表示问候的礼貌语。不论是深入交谈,还是打个招呼,都应主动向对方先问一声"您好"。若对方先问候了自己,也要以此来回应。

(2)请,是一句请托礼貌语,在要求作某件事时,要用它。这样可以赢得主动,得到对方的好感。

(3)谢谢,是一句致谢的礼貌用语,得到帮助、关助、接受服务时,都应当立即向对方道一声"谢谢"。

(4)对不起,是一句道歉的礼貌语。当打扰、妨碍、影响了别人,一定要及时说一声"对不起"。

(5)再见,是一句道别的礼貌语。在交谈结束,与人作别之际,道上一句"再见",可以表达惜别之意与恭敬之心。

在交谈中,语言必须准确,包括发音标准、清晰、音量要适中,语速要适度,口气要谦和,讲话的口气一定要平等待人,不要随便教训、指责别人。交谈中还要注意"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第二,交谈的主题要适宜,交谈不言深。

粗鄙语言范文篇6

一、现今流行网络语言类型

(一)谐音类

谐音指的是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为了追求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网民们广泛地运用谐音辞格。

1、同音词

这类词语是根据网络中部分常用词语的谐音或别字演变而来的,在网络语言中汉语同音字词的借用比比皆是。如“斑竹”(版主)、“神马”(什么)、“素”(是)“霉女”(美女)、“衰哥”(帅哥)等。由于快速聊天的需要和输入法的词语组合等因素,网民在聊天中常常不去纠正打字时出现的错别字,新出现的词语以其新颖别致的组合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被网民群落用来彰显个性,久而久之便广为传播。

2、数字谐音

数字谐音是指用与某个词语发音相似的数字表达这个词。如用“886”“88”表示再见,拜拜了,“55555”表示呜呜地哭泣,“9494”表示就是就是,“7456”表示气死我了,“520”表示我爱你,“584”表示我发誓,“56”表示无聊,“8147”表示不要生气,等。

3、方言谐音

由于方言词语的发音形式有别于正统的普通话,又有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表现魅力以及贴近生活亲切感,因而方言谐音出自于方言区的网民之手,又随网络流行于整个网络交流空间。如“偶稀饭”(我喜欢)、“灰常”(非常)、“粉”(很)、“银”(人)、“酱紫”(这样子)等。

(二)缩写类

在网络交际中,一些网民为了打字时击键便捷,或者是为达到委婉的目的,使日常生活中一些难以启齿的粗鄙词语看起来不那么扎眼,还有的是想追求新奇活泼的表达效果,就采用了语言缩写的方法,创造出了新的网络语言。

1、英文缩写

这类网络语言以单词的形式使用,但表达的却是句子的内容。例如:“IDK”(我不知道。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Thanks),“CU”(再见。Seeyou),“BB”(再见。ByeBye)等。在网语中夹杂一些英文术语和句子也是一种网络时尚。例如:e这e那,where?(哪里?),I服了YOU,等等。

2、拼音缩写

网民们把网络交流中常用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这就形成了字母类网语。最流行的有“GG”(哥哥)、“JJ”(姐姐)、“DD”(弟弟)、“PMP”(拍马屁)、“KKK”(快快快)、“BT”(变态)、“BD”(笨蛋),等。这类词语使用起来快捷方便,语义简单易明,一下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一出现就风靡网络,天女散花般处处开放。

(三)新造类

在当今网络流行语言上,出现了很多我们汉语里原本没有的词,是网民朋友们自己造出来的。此类网语是伴随着网络为大众提供的聊天室、BBS等交流方式而派生出来的,多有借义的倾向。如“拍砖”(发表不同见解)、“造砖”(认真精心地写)、“东东”(一切东西)、“美眉”(妹妹、美女)、“”(网络文学的作者)、“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等等。这类词语读来别有意趣,已经有不少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并在传统媒体崭露头角,流行范围比较广。新造词语为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力的部分,也是最传神的部分。

(四)符号类

网络交流中,双方一般都无法看到对方,因符号具有直观可视性所以网民就用各种抽象化符号来表达感情。如表示表情的:高兴(^_^)、惊讶(^o^)、赞扬(^!^)等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表情在网语中都可觅到踪影。这些表示符号本身并无特殊含义,但通过组合叠加,便具有一定的表情意义,简单生动,具有象形性。

二、网络语言的流行对社会的主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存在。如今网络语言不仅流行在网络,它也走进了校园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网络语言的流行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片面的。

(一)正面影响

1、丰富现代汉语词汇

网络语言就犹如一种方言,一种广大网民朋友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多是年轻而又有学识的人,因而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网络中五彩缤纷的词汇和语法、层出不穷的新词,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汉语。

2、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学习、生活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沟通,网络的出现拉进了人们的距离。两个不同地域的而陌生人,往往因为几句网络语而打成一片。而且网络语言寓意简单、明了,让网民的交流更加畅通无阻。

(二)负面影响

粗鄙语言范文篇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精髓的途径之一,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掌握使用英语的方法,更要让学生了解外国语言中所记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语言教学既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和教育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就是我们在学习汉语时,也习得了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因此英语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跨文化交际则需要语言的帮助,而文化内涵正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这也就意味着高中英语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的难题,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保证外语学习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及方法

1、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学生获得外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课堂教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渗透文化教育的场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进行文化渗透。中英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因此,语言与语义间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性,如果两种文化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不同,那么在其文化间进行的交际就会产生冲突和误解,如mouse在中文中是贬义的,而在西方虽有胆小等含义,但还用来表示怜爱之情(suchasMickyMouse),英语教学既要教学生熟练掌握语法,又要让学生理解语法所依托的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如thecat’spaw猫爪子,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怂恿猫从火中取栗,约定分而食之,猫每次捞出一颗,猴子即剥开吃掉,结果猴子受惠,而猫爪在火中灼伤,受人利用而一无所得,在英语中常用“猫爪子”来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并无所得的人”,如果学生在做阅读理解中,不了解这一文化内涵,就会不知所云,错选答案,如Judas’Kiss(犹大的吻,意指可耻的叛卖);如Tomeetone’sWaterloo遭遇滑铁卢之战,意味遭遇到重创和失败,不懂这一典故,对与听力教学或者口语教学都会造成困扰。

再如,有一位学生在写作练习时,想利用比喻句进行创作,他想表达“他游泳游得很棒,像一条蛟龙”,于是他便写出了这样一个毫无语法错误的句子:Heswamlikeadragon.殊不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西方却是一种凶猛、残暴、不祥的动物,例如:Theworkerssaidthattheirbosswasanolddragon.因此,仅仅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而忽视了文化知识,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真正目的,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寓言等方式传授异域的文化知识,扩展学生视野。

2、课后练习中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

宋代学者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曰:“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这说明了文化知识的获得,并非一蹴就成的,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出来教师有限的指导教学方法,学生还应在课后练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英语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如小说等,体会圣经文化对于作家们的影响。如:现代流行的《心灵鸡汤》中有多处体现了圣经文化的影响。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莎士比亚,海明威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间通过看相关电影或短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如:电影《出埃及记》整部电影没有涉及一点儿和埃及相关的内容,为什么要取名为《出埃及记》(Exodus),让学生自主探寻,积累跨文化的知识,又如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纳尼亚传奇》,电影中关于基督教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直接用一头狮子影射耶稣基督。

3、课外文化意识的渲染与熏陶。

环境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十分重要的,外在环境的优化与渲染,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走向自主探寻的道路,因此,教室文化和学校文化就成为了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另一片广阔的天空,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创办双语橱窗、板报活动,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组成一个班子来确定主题,落实选材、编译、排版、美工等项工作,完成一期英汉双语橱窗或板报。例如可以以“中西方交际语禁忌”作为板报主题,组织学生搜集关于中西方交际用语的禁忌有哪些,在对西方一些国家的忌讳进行讲解时,进过调查分析,总结禁忌语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陈词滥调、陈腐语(如theappleofone’seye,ascoolasacucumber等):土话、土音、方言(如:用near表示吝啬的,小气的意思);粗俗的、庸俗的、粗鄙的词语(如:yep、bitch等);具有令人不愉快内涵的词也要禁用(如luck、teat);隐私(如年龄、婚否等);歧视语(如sissy等),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与专长得到了施展,增强了合作意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活动的成果则给他们带来了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培养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粗鄙语言范文篇8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委婉语,又称婉曲,或讳称,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英文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eu一"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rn"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的意思是"wordofgo0domen"(吉言),有人称其为"语言遮羞布"。英语是--f-]国际性的语言,其委婉语的使用尤为广泛,它在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习俗和社会文化。而同为世界最重要语言的汉语,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其委婉语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对它们进行跨文化的对比,找出其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以与大家共飨。

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euphe-misms)。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

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

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

味着"togotOheaven"(进天堂)、"tobecalledtoCod"(被召唤到上帝那)or"tocancelonesaccount"(销账)。

基督教认为在最后审判中,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审判。

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体现的是多种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表达的是对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起源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观点认为,人的自然生命可以完结,但其高尚精神和道德都将永留人世。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辛亥革命前后,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慷慨赴义,被称之为"舍生取义"、"就义"、"取义成仁"。

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中,则有"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之说,死生之所以能忘,在于他完全能与"无终始者"的天地万物同在庄子把生死看作同万物一样的一种变化,汉语中的"永垂不朽"、"羽化升仙"等委婉语,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

再看与西方基督教齐名的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言喻,更有着与基督教"来世"相似的"世代轮回"之说。我们经常说的"去世"、"逝世"、"谢世"等死亡委婉语,皆出于此。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语汇相当丰富,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更是远远多于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和尚之死为"涅盘";高龄而死为寿终;殉情为"飞蛾扑火";为贞节而死为"全节";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殉国";随君主一起死为"殉葬";为保卫祖国而死是"烈士";共产党人之死是"去见马克思",更有老百姓所谓的"地下工作者"等对死人的谑称。

以上所述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难以理喻的,但同样,两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finalsleep"、"tobeatrest"、"toreturntodust"这些都反映出了两大民族对"死亡"看法的相似之处。

中、英两国对婚前、婚外性行为都持否定态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已为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这一点从affair(桃色事件)、triallove(试婚)掩饰中都有所体现。英美人谈及"私生子"一词时不用bastard,而是说成lovechild,因为前者除有"私生子"的意思外,还有"杂种"的含义,而后者则不带有歧视、骂人的意味,体现了对私生子一视同仁的态度。而这几年中国人用"婚外恋"、"外遇"、"情人"、"试婚"等委婉语对过去所不齿的"偷情"、"养汉"、"搞破鞋"等婚外性行为进行了宽容的遮羞。

英语国家的教育界也出现了不少委婉语。他们中有人不把教师称作"teacher",而"educator"。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量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当教师谈到学习差的学生(belowaveragestudent)时,他们不用"she/heispoorinher/hisstudies",而用"she/heisworkingather/hisown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这样就不会伤害学生本人及家长的自尊心。说"she/heCalldobetterworkwithhelp(她/他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学的更好些)",比直接说"she/heisslow(迟钝)orstupid(笨)"更不会得罪人。做教师的当然不会说学生stupid(笨),lazy(懒),这样说会使学生和家长都很难接受。所以把lazystudent叫做underachie.ver(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学生),这种表达听起来既不刺耳,也没有说明成绩如何,也可能勉强及格,也可能不及格。又如用"he/shedependsonotherstodohis/herwork(他/她靠别人做作业)"代替"he/shecheatsinclass"o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尊师重教的典范。自孔予以来,教师被尊称为"先生",教授技术的人则被称作"师傅(父)",即有代父教子之说。今天我们把老师称作"园丁",称学生为"小树苗",纠正他们的错误叫"修枝打权",对他们的培育是"浇水施肥",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得到了升华和扩展。因此,今天的学校里,早巳听不到"朽木不可雕"、"榆木脑袋"、"没出息"等挖苦侮辱学生的话语,取而代之的是''''''''很好"、"下次努力"、"如果好好写字你会更棒"等鼓励的话。开家长会时,老师更经常说:"您的孩子很聪明,但注意力不集中"或"您能注重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进步会更大"、"孩子反应较慢,但很用功"、"您的孩子更适合学技术"。这些委婉的说法,既使家长认识到了孩子的缺点,又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

英美国家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收入可观,但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官方为了对此加以粉饰,常常使用装饰词"sanitationengineer"而不是garbagecollector。因为后者会使人联想到垃圾,而前者则会给人一种垃圾被消除之后的卫生、洁净之感,同时其社会地位似乎也提到了与工程师一样令人景仰的高度。类似的还有buildingengineer(建筑维护技师)代替janitor(照管楼房或者办公室的工友),hairstylist(发型设计师)代替barber。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变革,"拾荒者"、"下岗"、"弱势群体"、"家政服务"、"保洁员"等一些粉饰性名词也相继出现。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观念上的差异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一种文体里需用委婉方式表达的情况在另一种语言里往往不存在,而一个民族的禁忌和委婉在另一个民族可能是人们公开谈论的话题。因此,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我们教学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粗鄙语言范文篇9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委婉语,又称婉曲,或讳称,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英文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eu一"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rn"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的意思是"wordofgo0domen"(吉言),有人称其为"语言遮羞布"。英语是--f-]国际性的语言,其委婉语的使用尤为广泛,它在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习俗和社会文化。而同为世界最重要语言的汉语,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其委婉语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对它们进行跨文化的对比,找出其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以与大家共飨。

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euphe-misms)。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

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

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

味着"togotOheaven"(进天堂)、"tobecalledtoCod"(被召唤到上帝那)or"tocancelonesaccount"(销账)。

基督教认为在最后审判中,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审判。

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体现的是多种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表达的是对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起源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观点认为,人的自然生命可以完结,但其高尚精神和道德都将永留人世。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辛亥革命前后,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慷慨赴义,被称之为"舍生取义"、"就义"、"取义成仁"。

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中,则有"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之说,死生之所以能忘,在于他完全能与"无终始者"的天地万物同在庄子把生死看作同万物一样的一种变化,汉语中的"永垂不朽"、"羽化升仙"等委婉语,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

再看与西方基督教齐名的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言喻,更有着与基督教"来世"相似的"世代轮回"之说。我们经常说的"去世"、"逝世"、"谢世"等死亡委婉语,皆出于此。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语汇相当丰富,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更是远远多于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和尚之死为"涅盘";高龄而死为寿终;殉情为"飞蛾扑火";为贞节而死为"全节";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殉国";随君主一起死为"殉葬";为保卫祖国而死是"烈士";共产党人之死是"去见马克思",更有老百姓所谓的"地下工作者"等对死人的谑称。以上所述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难以理喻的,但同样,两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finalsleep"、"tobeatrest"、"toreturntodust"这些都反映出了两大民族对"死亡"看法的相似之处。

中、英两国对婚前、婚外性行为都持否定态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已为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这一点从affair(桃色事件)、triallove(试婚)掩饰中都有所体现。英美人谈及"私生子"一词时不用bastard,而是说成lovechild,因为前者除有"私生子"的意思外,还有"杂种"的含义,而后者则不带有歧视、骂人的意味,体现了对私生子一视同仁的态度。而这几年中国人用"婚外恋"、"外遇"、"情人"、"试婚"等委婉语对过去所不齿的"偷情"、"养汉"、"搞破鞋"等婚外性行为进行了宽容的遮羞。

英语国家的教育界也出现了不少委婉语。他们中有人不把教师称作"teacher",而"educator"。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量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当教师谈到学习差的学生(belowaveragestudent)时,他们不用"she/heispoorinher/hisstudies",而用"she/heisworkingather/hisown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这样就不会伤害学生本人及家长的自尊心。说"she/heCalldobetterworkwithhelp(她/他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学的更好些)",比直接说"she/heisslow(迟钝)orstupid(笨)"更不会得罪人。做教师的当然不会说学生stupid(笨),lazy(懒),这样说会使学生和家长都很难接受。所以把lazystudent叫做underachie.ver(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学生),这种表达听起来既不刺耳,也没有说明成绩如何,也可能勉强及格,也可能不及格。又如用"he/shedependsonotherstodohis/herwork(他/她靠别人做作业)"代替"he/shecheatsinclass"o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尊师重教的典范。自孔予以来,教师被尊称为"先生",教授技术的人则被称作"师傅(父)",即有代父教子之说。今天我们把老师称作"园丁",称学生为"小树苗",纠正他们的错误叫"修枝打权",对他们的培育是"浇水施肥",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得到了升华和扩展。因此,今天的学校里,早巳听不到"朽木不可雕"、"榆木脑袋"、"没出息"等挖苦侮辱学生的话语,取而代之的是''''''''很好"、"下次努力"、"如果好好写字你会更棒"等鼓励的话。开家长会时,老师更经常说:"您的孩子很聪明,但注意力不集中"或"您能注重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进步会更大"、"孩子反应较慢,但很用功"、"您的孩子更适合学技术"。这些委婉的说法,既使家长认识到了孩子的缺点,又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

粗鄙语言范文篇10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委婉语,又称婉曲,或讳称,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英文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eu一"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rn"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的意思是"wordofgo0domen"(吉言),有人称其为"语言遮羞布"。英语是--f-]国际性的语言,其委婉语的使用尤为广泛,它在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习俗和社会文化。而同为世界最重要语言的汉语,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其委婉语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对它们进行跨文化的对比,找出其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以与大家共飨。

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euphe-misms)。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

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

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

味着"togotOheaven"(进天堂)、"tobecalledtoCod"(被召唤到上帝那)or"tocancelonesaccount"(销账)。

基督教认为在最后审判中,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审判。

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体现的是多种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表达的是对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起源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观点认为,人的自然生命可以完结,但其高尚精神和道德都将永留人世。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因此,辛亥革命前后,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慷慨赴义,被称之为"舍生取义"、"就义"、"取义成仁"。

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中,则有"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之说,死生之所以能忘,在于他完全能与"无终始者"的天地万物同在庄子把生死看作同万物一样的一种变化,汉语中的"永垂不朽"、"羽化升仙"等委婉语,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

再看与西方基督教齐名的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言喻,更有着与基督教"来世"相似的"世代轮回"之说。我们经常说的"去世"、"逝世"、"谢世"等死亡委婉语,皆出于此。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语汇相当丰富,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更是远远多于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和尚之死为"涅盘";高龄而死为寿终;殉情为"飞蛾扑火";为贞节而死为"全节";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殉国";随君主一起死为"殉葬";为保卫祖国而死是"烈士";******人之死是"去见马克思",更有老百姓所谓的"地下工作者"等对死人的谑称。

以上所述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难以理喻的,但同样,两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finalsleep"、"tobeatrest"、"toreturntodust"这些都反映出了两大民族对"死亡"看法的相似之处。

中、英两国对婚前、婚外性行为都持否定态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已为人们逐渐认可和接受。这一点从affair(桃色事件)、triallove(试婚)掩饰中都有所体现。英美人谈及"私生子"一词时不用bastard,而是说成lovechild,因为前者除有"私生子"的意思外,还有"杂种"的含义,而后者则不带有歧视、骂人的意味,体现了对私生子一视同仁的态度。而这几年中国人用"婚外恋"、"外遇"、"情人"、"试婚"等委婉语对过去所不齿的"偷情"、"养汉"、"搞破鞋"等婚外性行为进行了宽容的遮羞。

英语国家的教育界也出现了不少委婉语。他们中有人不把教师称作"teacher",而"educator"。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量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当教师谈到学习差的学生(belowaveragestudent)时,他们不用"she/heispoorinher/hisstudies",而用"she/heisworkingather/hisown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这样就不会伤害学生本人及家长的自尊心。说"she/heCalldobetterworkwithhelp(她/他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学的更好些)",比直接说"she/heisslow(迟钝)orstupid(笨)"更不会得罪人。做教师的当然不会说学生stupid(笨),lazy(懒),这样说会使学生和家长都很难接受。所以把lazystudent叫做underachie.ver(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学生),这种表达听起来既不刺耳,也没有说明成绩如何,也可能勉强及格,也可能不及格。又如用"he/shedependsonotherstodohis/herwork(他/她靠别人做作业)"代替"he/shecheatsinclass"o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尊师重教的典范。自孔予以来,教师被尊称为"先生",教授技术的人则被称作"师傅(父)",即有代父教子之说。今天我们把老师称作"园丁",称学生为"小树苗",纠正他们的错误叫"修枝打权",对他们的培育是"浇水施肥",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得到了升华和扩展。因此,今天的学校里,早巳听不到"朽木不可雕"、"榆木脑袋"、"没出息"等挖苦侮辱学生的话语,取而代之的是''''''''很好"、"下次努力"、"如果好好写字你会更棒"等鼓励的话。开家长会时,老师更经常说:"您的孩子很聪明,但注意力不集中"或"您能注重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进步会更大"、"孩子反应较慢,但很用功"、"您的孩子更适合学技术"。这些委婉的说法,既使家长认识到了孩子的缺点,又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

英美国家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收入可观,但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官方为了对此加以粉饰,常常使用装饰词"sanitationengineer"而不是garbagecollector。因为后者会使人联想到垃圾,而前者则会给人一种垃圾被消除之后的卫生、洁净之感,同时其社会地位似乎也提到了与工程师一样令人景仰的高度。类似的还有buildingengineer(建筑维护技师)代替janitor(照管楼房或者办公室的工友),hairstylist(发型设计师)代替barber。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变革,"拾荒者"、"下岗"、"弱势群体"、"家政服务"、"保洁员"等一些粉饰性名词也相继出现。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观念上的差异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一种文体里需用委婉方式表达的情况在另一种语言里往往不存在,而一个民族的禁忌和委婉在另一个民族可能是人们公开谈论的话题。因此,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我们教学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