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1:03:18

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范文篇1

那么,怎样进行词句训练呢?我们探讨了如下几种方式:

一、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词句训练词句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体味和揣摩。

如《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句话中都有一个“才”,这两个“才”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呢?第一个“才”是讲作者看到被烈火灼烧时心情的焦虑、痛苦,因而他觉得半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太漫长了,这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是讲战士们在精神的鼓舞下,怀着为战友报仇的满腔怒火,冲向敌军阵地,迅速地全歼敌人,表示了结束战斗时间之短。同一个“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的时间长短不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巩固课上,我们又指导学生用“才”的这两种不同用法各造一个句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才”的理解,体会到用词造句的妙处,增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运用比较法进行词句训练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理解词句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

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在指导理解时,我抓住了一个“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学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说不出。我们便问学生,把“堆”换成“摆”行不行,学生思考后说不行,并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撂在另一层上面,说明了数量之多。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通过这样一个“堆”的挖掘,带起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三、运用填充式进行词句训练句中有主干词语,修饰语、限制语、补充语等是对主干词语的说明、限制、修饰和补充,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准确、鲜明。

因此,运用填充式训练方法让学生填写修饰语、限制语、补充语并加以体会,是理解句子的一种好方法。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你从这句话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满头白发”说明老奶奶年纪已经很大,白发苍苍,老态龙钟;“背靠着一棵洋槐树”说明她体力已经不支,快站不住了,但背靠洋槐树也要站着,不肯蹲下去稍歇一会儿;“焦急”是指她急切盼望快点见到总理的灵车;“耐心”是指她不管等多久也要见到总理灵车的决心。她对总理那无限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活脱脱地从文中透出来,以致使阅读对象——小学生内心充满无比的激动。

四、运用直观手段进行词句训练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教师就要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或实物演示,或出示挂图、投影,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从而达到理解。

如《赵州桥》最后一段:“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多美的语句,可在学生的心中,却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这时,我出示投影片,当那些千姿百态的龙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映入学生的目光中时,课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跃跃欲试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那充满生机的形象。句子理解了,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阅读中的词句训练落到了实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公务员之家

五、运用句式变化进行词句训练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这正是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表现,潜入其中细加体会,是吸收祖国语言营养的好方法。

如《养花》一课中有句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许多学生读后对这个反问句的正面意思说不出来,我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两种句式的联系与区别,明白了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改写训练。

六、运用迁移规律,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学习理解词句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对词和句的学习来丰富学生自己的语言,实现知识与语言的迁移过程。

1.重视读的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语点出了读的重要性。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从读中体会词句的意思与感情;反复诵读,文中词句烂熟于胸,到用时方能左右逢源。读的形式各种各样,如默读,小声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特别重要的是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多少感情、语气都在那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朗读书声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语言仓库的积蓄就会逐渐增多。因此在词句训练过程中要重视读的训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记,将文中优美的词句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基矗。

词句训练范文篇2

那么,怎样进行词句训练呢?我们探讨了如下几种方式:

一、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词句训练词句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体味和揣摩。

如《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句话中都有一个“才”,这两个“才”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呢?第一个“才”是讲作者看到被烈火灼烧时心情的焦虑、痛苦,因而他觉得半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太漫长了,这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是讲战士们在精神的鼓舞下,怀着为战友报仇的满腔怒火,冲向敌军阵地,迅速地全歼敌人,表示了结束战斗时间之短。同一个“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的时间长短不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巩固课上,我们又指导学生用“才”的这两种不同用法各造一个句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才”的理解,体会到用词造句的妙处,增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运用比较法进行词句训练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理解词句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在指导理解时,我抓住了一个“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学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说不出。我们便问学生,把“堆”换成“摆”行不行,学生思考后说不行,并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撂在另一层上面,说明了数量之多。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通过这样一个“堆”的挖掘,带起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三、运用填充式进行词句训练句中有主干词语,修饰语、限制语、补充语等是对主干词语的说明、限制、修饰和补充,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准确、鲜明。因此,运用填充式训练方法让学生填写修饰语、限制语、补充语并加以体会,是理解句子的一种好方法。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你从这句话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满头白发”说明老奶奶年纪已经很大,白发苍苍,老态龙钟;“背靠着一棵洋槐树”说明她体力已经不支,快站不住了,但背靠洋槐树也要站着,不肯蹲下去稍歇一会儿;“焦急”是指她急切盼望快点见到总理的灵车;“耐心”是指她不管等多久也要见到总理灵车的决心。她对总理那无限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活脱脱地从文中透出来,以致使阅读对象——小学生内心充满无比的激动。

四、运用直观手段进行词句训练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教师就要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或实物演示,或出示挂图、投影,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从而达到理解。

如《赵州桥》最后一段:“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多美的语句,可在学生的心中,却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这时,我出示投影片,当那些千姿百态的龙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映入学生的目光中时,课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跃跃欲试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那充满生机的形象。句子理解了,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阅读中的词句训练落到了实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五、运用句式变化进行词句训练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这正是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表现,潜入其中细加体会,是吸收祖国语言营养的好方法。

如《养花》一课中有句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许多学生读后对这个反问句的正面意思说不出来,我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两种句式的联系与区别,明白了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改写训练。

六、运用迁移规律,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学习理解词句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对词和句的学习来丰富学生自己的语言,实现知识与语言的迁移过程。

1.重视读的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语点出了读的重要性。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从读中体会词句的意思与感情;反复诵读,文中词句烂熟于胸,到用时方能左右逢源。读的形式各种各样,如默读,小声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特别重要的是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多少感情、语气都在那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朗读书声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语言仓库的积蓄就会逐渐增多。因此在词句训练过程中要重视读的训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记,将文中优美的词句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基矗

词句训练范文篇3

那么,怎样进行词句训练呢?我们探讨了如下几种方式:

一、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词句训练词句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体味和揣摩。

如《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句话中都有一个“才”,这两个“才”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呢?第一个“才”是讲作者看到被烈火灼烧时心情的焦虑、痛苦,因而他觉得半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太漫长了,这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是讲战士们在精神的鼓舞下,怀着为战友报仇的满腔怒火,冲向敌军阵地,迅速地全歼敌人,表示了结束战斗时间之短。同一个“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的时间长短不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巩固课上,我们又指导学生用“才”的这两种不同用法各造一个句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才”的理解,体会到用词造句的妙处,增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运用比较法进行词句训练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理解词句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在指导理解时,我抓住了一个“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学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说不出。我们便问学生,把“堆”换成“摆”行不行,学生思考后说不行,并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撂在另一层上面,说明了数量之多。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通过这样一个“堆”的挖掘,带起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三、运用填充式进行词句训练句中有主干词语,修饰语、限制语、补充语等是对主干词语的说明、限制、修饰和补充,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准确、鲜明。因此,运用填充式训练方法让学生填写修饰语、限制语、补充语并加以体会,是理解句子的一种好方法。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你从这句话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满头白发”说明老奶奶年纪已经很大,白发苍苍,老态龙钟;“背靠着一棵洋槐树”说明她体力已经不支,快站不住了,但背靠洋槐树也要站着,不肯蹲下去稍歇一会儿;“焦急”是指她急切盼望快点见到总理的灵车;“耐心”是指她不管等多久也要见到总理灵车的决心。她对总理那无限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活脱脱地从文中透出来,以致使阅读对象——小学生内心充满无比的激动。

四、运用直观手段进行词句训练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教师就要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或实物演示,或出示挂图、投影,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从而达到理解。

如《赵州桥》最后一段:“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多美的语句,可在学生的心中,却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这时,我出示投影片,当那些千姿百态的龙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映入学生的目光中时,课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跃跃欲试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那充满生机的形象。句子理解了,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阅读中的词句训练落到了实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五、运用句式变化进行词句训练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这正是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表现,潜入其中细加体会,是吸收祖国语言营养的好方法。

如《养花》一课中有句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许多学生读后对这个反问句的正面意思说不出来,我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两种句式的联系与区别,明白了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改写训练。

六、运用迁移规律,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学习理解词句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对词和句的学习来丰富学生自己的语言,实现知识与语言的迁移过程。

1.重视读的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语点出了读的重要性。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从读中体会词句的意思与感情;反复诵读,文中词句烂熟于胸,到用时方能左右逢源。读的形式各种各样,如默读,小声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特别重要的是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多少感情、语气都在那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朗读书声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语言仓库的积蓄就会逐渐增多。因此在词句训练过程中要重视读的训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记,将文中优美的词句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基矗

词句训练范文篇4

第一步朗读,正音断句。这篇课文,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主要讲了两只小狮子,一只勤奋练功,一只游闲懒惰,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进行教育的故事。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就能了解故事大意。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同时,还应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狮子妈妈生了两只小狮子。第二自然段讲一只小狮子刻苦练功,另一只小狮子什么也不干。第三至六自然段讲懒狮子为什么不练功。第七自然段讲狮子妈妈教育懒狮子。

2.朗读时语音要正确,不错读,不添字,不丢字,不喊读,不唱读,不读破词句等。具体地讲,应做到:

(1)普通话基础较差或偏远的农村地区,要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只”、“狮”、“生”、“整”、“晒”、“说”、“树”、“中”、“成”,平舌音“撕”、“怎”、“才”、“真”,前鼻音“什”、“怎”、“问”、“林”、“木”、“很”、“真”,轻声“子”、“了”、“么”、“呢”,多音字“应”、“为”等字的字音。

(2)课文有几个长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自然停顿,训练学生领悟自然停顿的一般规律,为理解词句的意思打下良好的基矗例如:第一段应读成“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第二段应读成“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第七段的第一句应读为“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

(3)读出肯定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初步体会说话者的情态,培养语感。如:“你怎么不练功啊?”“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你以后怎么生活呢?”“凭着他们的本领和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这四句话,两问两答,语气分别是疑问对肯定,疑问对感叹。同样,狮子妈妈教育懒狮子的三句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中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刻苦练功。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又分别是疑问、肯定、感叹语气。朗读时,要用三种语气分别读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好。

第二步朗读,理解词句。在第一步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细致的、有重点的朗读训练,以更好地理解体会有关词句的意思,达到能够顺利、通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共有三幅插图。它们既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体会重要词句意思的有效工具。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第一幅图相对应;第三至六自然段和第二幅图相对应;第七自然段和第三幅图相对应。教学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文,又要指导学生看图。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理解“练功、苦头、中用、本领、真正的狮子”等词语。让学生推测、模仿小狮子滚、扑、撕、咬的练功动作,想象小狮子练功的艰苦情景与懒狮子依仗父母的得意样子,观察懒狮子“懒洋洋”的神态,体味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真诚教诲的拳拳爱心。这种效果,是讲解分析所达不到的。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又达到了词句训练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有了这样的理解基础,就不愁把课文读得流利通畅,富有情感。如果发现有学生读得还不够流利,则表明他们对一些词句还不理解。此时,尚需对学生进一步指导。

词句训练范文篇5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词句训练范文篇6

今年秋季起,一册、三册使用大修订的教材,五、七、九、十一册使用小修订的教材。所谓大修订,是指为了贯彻落实新大纲的精神,从课文到编排体例都作大的变动;所谓小修订,是指在课文不变,编排体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教材所作的较小的调整。小修订是教材在尽快体现新大纲精神而又来不及作大的修订的一种权宜之计。虽然小修订教材的不足是明显的,但新特点还是鲜明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它的新特点,落实新大纲精神。一、削枝强干,突出重点,调整读写重点训练项目原有的读写训练重点项目构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对扎实双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项目过多,导致重点不突出,有的过难,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等,以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本次的小修订,对读写训练项目作了调整,一是总量压缩,把原中高年级单册16个项目减少到12个,压缩量达;二是删去不符合新大纲精神的项目,如七册的“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九册的“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写文章要有中心”;删去过难的项目,如第十一册的“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三是增,增体现新大纲新精神的项目,如第七册的“理解重点词句”,“重视语言积累”,第九册“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第十一册的“阅读要有一定的见解”等;四是调,如第七册把比较空泛的《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调整为比较实在的《一边读一边想》等。我们的教学要适合教材的变化,必须改变思维定势,对已删去的训练项目,在观念中要坚决把它删去,不能仍然不自觉地按原有的项目去教,对新增的项目,在观念中要强化它的存在,并探讨它在教材中的体现以及怎样进行教学。教好小修订本中的新增项目,有利适应今后大修订本的教学。二、减少内容分析,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改造思考·练习题原教材的思考·练习题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体现重点训练项目;3.词句的理解;4.读读写写,造句;5.朗读、背诵、默写。原思考·练习题最大不足,一是思考题即问题过多,有的课文大小问题多达六七个,且大多是理解思想内容方面的题目;二是积累语言的题型单调,面太小,除背诵、默写外,就是读读写写;其三是词句的理解,大多是理解意思,而少顾及到词句的表达特点的领悟。小修订本对上述不足作了较大的改进。(一)思考题。对思考题的改进,一是大量压缩问题,总题量从303题(五册69、七册84、九册81、十一册89)减少到151题(五册34、七册38、九册44、十一册35)总量减少一半;二是问题内容范围的扩展,从单纯的理解思想内容的题目,扩展到五个方面:1.理解思想内容特别是增加了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题目,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增加了发挥想象与理解内容相结合的题目,用生活经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题目等。2.理解课文叙述顺序的题目。3.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题目。4.对课文中的人或事物进行评价的题目,如:“……说说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他的方法妙在哪里?”5.从课文想开去的题目,即由课文思想内容引起联想的题目,“如《守株待免》里的那个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想些什么?如果你看到了,会怎么劝他?”思考题变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应随之变化。一是思考题少了,提问少了,学生自行读书探究的时间应该是多了。老师要把减少提问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悟和积累上,不能因课文没变,因惯性思维的作用,不自觉地增加提问的次数。如果这样做,教材的修订就失去了意义。二是要明确题型意义,根据题型组织教学。如评价题、联想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或展开联想,或发表一定的见解。又如理解课文内容与重点词句相结合的题目,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有利培养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时,不要急着讲重点词句,而应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感性认识去体会重点词句。(二)理解词句的题目。小修订本中,增加了体会重点词句的表达特点的题目,基本方法有比较、揣摩、感悟,在题意的表述上有十几种,如:(1)读一读,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2)读一读,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3)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教学这类词句,应先理解词句内容,再体会表达特点。急于领悟表达特点,会欲速则不达。应以体会课文的词句为主,以用来比较的词句为辅,突出体会课文原词句的表达之妙。(三)语言积累题。语言积累也是本次小修订的一个重点。原教材中,读读写写也是语言积累,但形式单一,面小。在小修订中,把读读写写的要求写进教参,作为常规要求。编入课本中的语言积累大致可分为五类:1.以摘抄为主要特征的题目,摘录的范围广泛,涉及写景状物,写人记事方方面面。2.以背诵默写与为主要特征的题目;3.以感悟认识汉语某种语言规律为主要特征的的题目,如“读一读,再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4.积累与领悟表达方法相结合的题目,如先摘抄外貌描写的句子,再体会其作用;5.与运用相结合的题目,如先摘抄句子,再用词造句。对语言积累,一定要高度重视。对生字词,应根据教参要求抓落实。对课本中的一些要求不确定的题目,如“把你喜欢的词句摘记下来”之类,应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摘记少的同学应引导多积累。(四)增加了语文扩展活动题目。总题量有22次(五册3、七册6、九册4、十一册9),题目加“Δ”表示。主要形式有演一演,讲一讲,读一读(课外书),写一写(小练笔)等形式,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综合语文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在第一、三册大修订本中,朗读背诵列在思考·练习第一题,意在强调它的重要性,而不一定是体现教学程序。中高年级小修订本中,朗读背诵仍放在最后一题,这是保留原有的编排体例,丝毫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在阅读教学中,熟读成诵仍然是第一位的要求。三、激发习作兴趣,增加想象作文,引导自由习作,调整习作训练体系1.小修订本中,在总题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6次写实习作,编入6次想象习作(五册、七册各1次、九册、十一册各2次),想象作文占总题量的。2.新设“自由习作”,即不提内容范围,不提写作要求,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习作。这种习作形式,只在十一册安排一次,是一种新的尝试,主要是体现一种新的理念,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自己喜欢的事物,写自己喜欢写的想象。这种形式的作文,老师的作用是打消学生的顾虑,激发学生自由习作的兴趣。3.五册删去“写一段话”、“用词准确”的要求,七册删去了“写一个片断”的要求。“写段”、“写片断”是原大纲的要求,新大纲已隐去不提,修订教材时删掉是必然的,对五册、七册的习作,老师不要在意“写段”、“写片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上。4.改写了习作题的叙述形式,小修订本中的习作题重视习作兴趣的激发和思路的开拓,如“××,我想对你说”一题,小修订本是这样叙述题目的:每个人都有很多有心里话,如,想对老师说,为了我们的成长,您操碎了心;想对奶奶说,奶奶,我已经长大了,别再把我当小孩看;想对小伙伴说,我们别再互相起外号了,这样不文明;想对邻居阿姨说,谢谢您多年来对我们家的帮助……备课时,老师应吃透编者意图,在习作指导课上,把重点放在激发兴趣和开拓思路上,而不是对某一篇课文的仿写或怎样体现重点训练项目。四、注重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新设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五、七、九册在基础训练中各设两次语文实践活动,十一册一次。如:举办一次古诗朗诵会,有条件可出一期古诗配画的墙报(五册)。收集、积累剪报(七册)。小小新闻会(九册)。评选写小发明的优秀习作(十一册)。这类题目,立足于语文,又不局限于语文,是以语文为主的学科间的融合。这类题目,落脚点在课外,课内只是介绍一点方法步骤,主要在课外实践。这类题目,要渗透一点研究性学习。如评选写小发明的习作,首先是要有小发明的设想,其次是要写成小论文,然后才是评选,最后还可把小发明转化为小制作。这其中,设想、写作、评价、制作,都是在研究、探索中学习。五、渗透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原教材的着眼点是老师的教,因此语言是指令式的,要求是确定式的,小修订本着眼点是学生的学,因此就有了以下的转变:1.把指令式变为协商式。如“仿照下面的例子,一边读课文,一边找重点词,先自己找出问题进行思考,再与同学讨论”。2.把确定式变为不确定式。如,“默读课文,找出几个问题和大家讨论。”问题是每个学生自己找的,不固定于哪几个问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小修订教材中有多次体现,我们要把握其精神,引导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变机械的学为灵活地学。

词句训练范文篇7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词句训练范文篇8

1.开发高中聋校语言教学策略

词句理解策略:多元描摹。目前高中聋校教师大多偏爱运用汉语口语或书面语解释词句,但高中聋生理解汉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障碍,因此在解释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障碍,导致词句难以最终理解透彻。“多元描摹”指运用适合高中聋生的多种方式来解释词句。针对聋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尽量使词句的解释方式“形象化”。

词句巩固策略:语言训练。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由于学习内容较多等原因常忽略练习巩固,但学生的语言基础并不牢固。“语言训练”是指加强对高中语文学科重点词句的巩固练习,以帮助聋生真正掌握一些难点词句。

词句积累策略:学情测试。“学情测试”指对聋生词句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包括学前测试和学后测试,最好辅以“过关考试”策略(即规定一定的过关标准,并对学生的达标情况进行追踪)。

词句认知策略:提要猜测。认知策略即个体用来调节自身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方法,这是在传授知识之外,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运用。“提要猜测”是针对高中阶段聋生需大量阅读的特点提出的一种策略,即先提取词句的要点,忽略次要内容,并根据科学的方法对“不知”的内容进行猜测。

2.提高高中聋校教师手语技能

有关研究表明,语文课教师手语表达信息能够被聋生准确接受的平均仅为39.87%,可以说由于教师手语技能不足导致了教学信息大量阻滞和流失,严重影响聋生汉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发现教师手语技能的主要问题后,让教师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时要求教师有区别地运用手语和口语,在朗读课文或组织教学时,注意手口的一致性,锻炼学生的看口能力,给聋生规范汉语的学习环境。在用手语解释文意时,则最好以形象生动的手语为主,手口不一致处不妨只打手语不张口。而且,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手语的形象性来解决教学难点。

3.缩小语文教材与学生的差距

目前高中聋校一般采用普校语文教材,对大部分聋生来说,普校的高中语文教材字面障碍多、内容难度大、语言练习少、信息提示缺、作文指导简,这与大部分聋生的语言基础、理解能力、信息掌握、写作经验不相适宜。于是,我们编写了聋校职高语文教材并形成如下经验。

3.1控制生词,选取适当篇幅的文章。避免运用普校教材时生词大量堆积的情况,保证一篇课文的生词在20以内,篇幅2000字左右。

3.2精选内容,配套读本练习。内容理解难度适当降低;内容选择加强应用性;单元安排兼顾文体和题材,以强化理解;读本练习通俗易懂,加强泛读。

3.3重视积累,加强语言训练。借鉴低年级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巧设练习。如“字词点滴”环节、“细读细品”环节等。

3.4针对缺陷,增加信息容量。聋生的信息量远不如健全听力的学生,在新教材中,将作者、文体、文中难点知识等分散在阅读提示、注释和课后知识等内容里,使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积累信息。

3.5读写结合,加强作文引导。如运用四环节加强作文引导:“知识讲解”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要写作的内容,“美文欣赏”提供浅显有趣的例文,“写作要求”规范指导学生的写作方向,“写作热身”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4.创设聋生汉语言学习的环境

创设汉语言学习环境对聋生的语言能力提高至关重要,但目前高中聋校各学科教学对此不是很重视,如不注意给直观信息辅以文字说明,手语满堂灌,对教材中大量字面障碍置之不理,等等,总的来说,重直观,轻语言;重意会,轻表述;重教授,轻阅读。如此,难以积极地帮助高中聋生创设汉语言的习得环境,培养其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词句训练范文篇9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词句训练范文篇10

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呢?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一、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常用的方法如下。(一)语言动态分析法有的用词造句看似普通,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单靠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会其中奥妙的。这时就须用比较的方法(一是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词句与原句原段比较,二是用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联系实际还原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二)想象法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意境之美。具体方法有图文对照想象,联系实际想象,拓展延伸想象等。(三)感情朗读法有的文章用眼看,不一定能充分体会它语言的艺术美,而只要读一读则可比较细致地体会,如节奏美、音韵美等,连意境美、思想美也可在朗读中加深体会。二、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中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语言的方法。(一)熟读成诵法必须教给学生熟读成诵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基本方法如下。1.主导词背诵法。这适于背诵某一段或几段。以段落中的重点词为主导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2.提纲背诵法。这适宜背全文或篇幅较长的段落。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或全文的段落提纲,然后按提纲熟读成诵。3.手抄与背诵结合法。有的人目视口诵记得慢,而过手一遍则能很快记住。因此不妨让学生试试,这种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此外,还应教给学生防止遗忘的方法。应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二)摘记法对优美词句应摘记在本子上(有条件的可用读书卡片),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三)归类法对摘记的优美词句,一个阶段要做一次归类工作。把同类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三、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强积累语言的乐趣(一)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常犯的毛病是堆砌词句,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指导,而不是指责和嘲讽。否则,学生就有可能从此失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教师应予以悉心指导。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可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赏析,增强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乐趣。(二)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语文活动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四、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对学生积累的语言,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交流的方法如下。(一)园地交流法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二)手抄报交流法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三)读书笔记交流法这是最广泛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以上的做法,只要持之以恒,相信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