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8:52:07

除涝范文篇1

关键词:农田;除涝;方法

防洪的基本方法是应在巩固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坚持顾全大局,分区分片控制,做到上下游,蓄与排,排与灌兼顾,整体照顾局部,团结治水,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避免产生新的洪涝矛盾或水害搬家的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将农田除涝的基本措施介绍如下。

1洪涝分治,综合治理

治洪是除涝的前提。在洪涝并存的地方,必须按照洪涝分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蓄泄兼筹,整治骨干排洪河道,扩大洪水出路,巩固防洪堤防与水库大坝,同时积极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这不但能保障大片地区的防洪安全,也为大面积农田除涝排水解决出路问题。在洪水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后,应该积极除涝。办法就是洪涝分离,让出洪水走廊,因地制宜规划某些河道为行洪河道(高水河),某些河道为排涝河道(低水河),把洪水干扰排除在外,给洪水以出路,分区分片治理,达到山区、平原分开,山区、圩区分开;高、低地分开。

2开挖沟网、墒网,改善排蓄重要条件

排水是除涝的基础,但不能单纯地考虑排水,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开挖田间排水沟网、墒网,以改善土壤的排蓄条件。所谓“沟网”,系指大沟、中沟、小沟三级,有些地区则指干沟、支沟、斗沟等,大沟、中沟的作用是排水、泄水、引水、蓄水、调水及航运、水产养殖等;既能及时排除暴雨经流又可使地面经流得以滞蓄利用。小沟的作用是汇集排除地面水,控制与降低农田地下水位。所谓“墒网”,系指田间工程的毛沟、腰沟、墒沟,属于临时性田间排水工程,开挖这一系列田间排水沟,对于除涝、除渍夺高产,十分重要。其作用就是迅速汇集地面经流,减少降雨入渗,降低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因此,必须重视搞好田间沟墒工程,促使降雨经流随时汇流入墒入沟,及时排除出去。

3高、低地分开、分片排涝

平原地区的地形特点,总的来说较为平坦,但因其范围广阔,地势仍然还有高差。如果不采取高、低地分开,大河网不划分梯级加以建闸控制,势必造成高地排水要压向低地,使低地受淹,从而加重低地的排涝负担,低地涝水更难以及时外排。同样,低洼圩垸地区虽然地形较为平坦,但圩内地形也存在高差,每逢暴雨,高水低流,形成“天落一寸,地涨半尺”的局面,势必加重低地的涝情,引起高、低之间的排水矛盾。因此,在排涝规划中,除了建立河网规划外,还应考虑在高低地分界线处划分梯级,建闸控制,等高截流,高低分开、分片,分级排涝,使各片自成水系,灵活调度,达到高水、高蓄、高排;低水低蓄、低排;高地自排;坡地抢排;洼地抽排;排涝滞涝结合,控制运用自如。这是平原区、低洼圩垸区除涝灭灾的一项有效措施。

4自排为主,辅以抽排

单靠自流外排与内湖滞涝仍不能免除涝灾威胁的地区,需要相辅以抽排。但是,为了减少装机容量和抽水费用,在规划和管理时,必须坚持以自排为主的指导思想,并采取一切措施尽量利用和创造自流排水的条件。例如:①在设置排涝站的同时,要修建自流排水涵闸或保留原有排水涵闸;②根据各个圩垸的具体情况,分别研究采用集中建闸、分片设站,或合站分闸,闸站合一等有利自排的布置方式;③有条件时可适当抬高内河、内湖的滞涝水位以争取内河、内湖有更多的自流外排条件;④抓住汛期河水位短期回落的时机,进行自流抢排等。

除涝范文篇2

一要做好清沟排水,除涝保苗。要宣传发动群众抢排内涝积水,抓紧清沟除渍,旱地力争在24小时去除田间积水,水田争取在72小时内现苗,确保作物正常生长,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要进一步清理田间沟系,做好“三沟”配套,预防二次涝渍。

二要查苗补苗,移稠补稀。对缺苗断垄的田块,通过移稠补稀或补种补栽等措施及时补苗,确保全苗。

三要增施速效肥,促进苗情转化。涝渍之后,秧苗长势较弱,土壤肥力流失较大,应及时增施速效肥料,适施磷、钾、钙肥,补足地力,促进苗情转化。

四要及时防病治虫除草。作物受涝渍后,植株素质下降,易受病虫害侵染。要加强水稻、玉米、花生、棉花等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测报,适时指导农民防病治虫,控制病虫害暴发流行。同时,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造成田间施药困难,易发生草害,要抓住晴好天气开展化学除草,消除草荒。

除涝范文篇3

论文摘要农田除涝是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关键,详细介绍了农田除涝的基本措施及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洪涝分治,综合治理;开挖沟网、墒网,改善排蓄重要条件;高、低地分开、分片排涝;自排为主,辅以抽排;控制运用,加强管理。

防洪的基本方法是应在巩固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坚持顾全大局,分区分片控制,做到上下游,蓄与排,排与灌兼顾,整体照顾局部,团结治水,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避免产生新的洪涝矛盾或水害搬家的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将农田除涝的基本措施介绍如下。

1洪涝分治,综合治理

治洪是除涝的前提。在洪涝并存的地方,必须按照洪涝分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蓄泄兼筹,整治骨干排洪河道,扩大洪水出路,巩固防洪堤防与水库大坝,同时积极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这不但能保障大片地区的防洪安全,也为大面积农田除涝排水解决出路问题。在洪水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后,应该积极除涝。办法就是洪涝分离,让出洪水走廊,因地制宜规划某些河道为行洪河道(高水河),某些河道为排涝河道(低水河),把洪水干扰排除在外,给洪水以出路,分区分片治理,达到山区、平原分开,山区、圩区分开;高、低地分开。

2开挖沟网、墒网,改善排蓄重要条件

排水是除涝的基础,但不能单纯地考虑排水,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开挖田间排水沟网、墒网,以改善土壤的排蓄条件。所谓“沟网”,系指大沟、中沟、小沟三级,有些地区则指干沟、支沟、斗沟等,大沟、中沟的作用是排水、泄水、引水、蓄水、调水及航运、水产养殖等;既能及时排除暴雨经流又可使地面经流得以滞蓄利用。小沟的作用是汇集排除地面水,控制与降低农田地下水位。所谓“墒网”,系指田间工程的毛沟、腰沟、墒沟,属于临时性田间排水工程,开挖这一系列田间排水沟,对于除涝、除渍夺高产,十分重要。其作用就是迅速汇集地面经流,减少降雨入渗,降低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因此,必须重视搞好田间沟墒工程,促使降雨经流随时汇流入墒入沟,及时排除出去。

3高、低地分开、分片排涝

平原地区的地形特点,总的来说较为平坦,但因其范围广阔,地势仍然还有高差。如果不采取高、低地分开,大河网不划分梯级加以建闸控制,势必造成高地排水要压向低地,使低地受淹,从而加重低地的排涝负担,低地涝水更难以及时外排。同样,低洼圩垸地区虽然地形较为平坦,但圩内地形也存在高差,每逢暴雨,高水低流,形成“天落一寸,地涨半尺”的局面,势必加重低地的涝情,引起高、低之间的排水矛盾。因此,在排涝规划中,除了建立河网规划外,还应考虑在高低地分界线处划分梯级,建闸控制,等高截流,高低分开、分片,分级排涝,使各片自成水系,灵活调度,达到高水、高蓄、高排;低水低蓄、低排;高地自排;坡地抢排;洼地抽排;排涝滞涝结合,控制运用自如。这是平原区、低洼圩垸区除涝灭灾的一项有效措施。

4自排为主,辅以抽排

单靠自流外排与内湖滞涝仍不能免除涝灾威胁的地区,需要相辅以抽排。但是,为了减少装机容量和抽水费用,在规划和管理时,必须坚持以自排为主的指导思想,并采取一切措施尽量利用和创造自流排水的条件。例如:①在设置排涝站的同时,要修建自流排水涵闸或保留原有排水涵闸;②根据各个圩垸的具体情况,分别研究采用集中建闸、分片设站,或合站分闸,闸站合一等有利自排的布置方式;③有条件时可适当抬高内河、内湖的滞涝水位以争取内河、内湖有更多的自流外排条件;④抓住汛期河水位短期回落的时机,进行自流抢排等。

除涝范文篇4

论文摘要农田除涝是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关键,详细介绍了农田除涝的基本措施及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洪涝分治,综合治理;开挖沟网、墒网,改善排蓄重要条件;高、低地分开、分片排涝;自排为主,辅以抽排;控制运用,加强管理。

防洪的基本方法是应在巩固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坚持顾全大局,分区分片控制,做到上下游,蓄与排,排与灌兼顾,整体照顾局部,团结治水,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避免产生新的洪涝矛盾或水害搬家的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将农田除涝的基本措施介绍如下。

1洪涝分治,综合治理

治洪是除涝的前提。在洪涝并存的地方,必须按照洪涝分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蓄泄兼筹,整治骨干排洪河道,扩大洪水出路,巩固防洪堤防与水库大坝,同时积极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这不但能保障大片地区的防洪安全,也为大面积农田除涝排水解决出路问题。在洪水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后,应该积极除涝。办法就是洪涝分离,让出洪水走廊,因地制宜规划某些河道为行洪河道(高水河),某些河道为排涝河道(低水河),把洪水干扰排除在外,给洪水以出路,分区分片治理,达到山区、平原分开,山区、圩区分开;高、低地分开。

2开挖沟网、墒网,改善排蓄重要条件

排水是除涝的基础,但不能单纯地考虑排水,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开挖田间排水沟网、墒网,以改善土壤的排蓄条件。所谓“沟网”,系指大沟、中沟、小沟三级,有些地区则指干沟、支沟、斗沟等,大沟、中沟的作用是排水、泄水、引水、蓄水、调水及航运、水产养殖等;既能及时排除暴雨经流又可使地面经流得以滞蓄利用。小沟的作用是汇集排除地面水,控制与降低农田地下水位。所谓“墒网”,系指田间工程的毛沟、腰沟、墒沟,属于临时性田间排水工程,开挖这一系列田间排水沟,对于除涝、除渍夺高产,十分重要。其作用就是迅速汇集地面经流,减少降雨入渗,降低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因此,必须重视搞好田间沟墒工程,促使降雨经流随时汇流入墒入沟,及时排除出去。

3高、低地分开、分片排涝

平原地区的地形特点,总的来说较为平坦,但因其范围广阔,地势仍然还有高差。如果不采取高、低地分开,大河网不划分梯级加以建闸控制,势必造成高地排水要压向低地,使低地受淹,从而加重低地的排涝负担,低地涝水更难以及时外排。同样,低洼圩垸地区虽然地形较为平坦,但圩内地形也存在高差,每逢暴雨,高水低流,形成“天落一寸,地涨半尺”的局面,势必加重低地的涝情,引起高、低之间的排水矛盾。因此,在排涝规划中,除了建立河网规划外,还应考虑在高低地分界线处划分梯级,建闸控制,等高截流,高低分开、分片,分级排涝,使各片自成水系,灵活调度,达到高水、高蓄、高排;低水低蓄、低排;高地自排;坡地抢排;洼地抽排;排涝滞涝结合,控制运用自如。这是平原区、低洼圩垸区除涝灭灾的一项有效措施。

4自排为主,辅以抽排

单靠自流外排与内湖滞涝仍不能免除涝灾威胁的地区,需要相辅以抽排。但是,为了减少装机容量和抽水费用,在规划和管理时,必须坚持以自排为主的指导思想,并采取一切措施尽量利用和创造自流排水的条件。例如:①在设置排涝站的同时,要修建自流排水涵闸或保留原有排水涵闸;②根据各个圩垸的具体情况,分别研究采用集中建闸、分片设站,或合站分闸,闸站合一等有利自排的布置方式;③有条件时可适当抬高内河、内湖的滞涝水位以争取内河、内湖有更多的自流外排条件;④抓住汛期河水位短期回落的时机,进行自流抢排等。

除涝范文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基加宽;防排水

安徽省淮北平原面积为3.7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6.8%;耕地面积210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是安徽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淮北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土光热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0~950mm,自北向南递增;降水的年际和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降水最大与最小比值达3~4,年内降水则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的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雨量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形成洪涝灾害。降水时空分布悬殊的特点是造成本地区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淮北地区属缓坡平原,存在洪、涝、渍、旱多种自然灾害。70多年来的治水历程,经历了1958年“河网化”的失败和1978年强调实现“井灌化”的挫折,也取得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高防洪能力、八十年代“除涝配套”建设的显著成效。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淮北平原的水利综合治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防洪除涝是平原区治水的基础,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其治水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洪、涝、渍、旱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本文主要对淮北平原区农田排水系统的规划进行探讨。

一、农田对排水的要求

农田排水的任务是排除农田中过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减少积水时间和深度,控制地下水位,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1.农田对排水的要求对于较大的降雨,要能及时排除由于暴雨产生的田面积水,减少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实践证明,农作物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将会减产,甚至死亡。作物耐涝能力与作物类别、品种、生长阶段等因素有关,一般规律是水生作物强于旱作物、高杆作物强于低杆作物。多数农作物的耐淹水深5~15cm,耐淹时间1~3天。2.农田对防渍的要求作物忍受过多土壤水分的能力称为作物耐渍能力。它和作物的种类及生长阶段、土壤物理条件、气温等因素有关。各种作物的耐渍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水多的作物强于需水少的,浅根的作物强于深根的,同一作物生育前期强于后期。在工程措施中,一般用降低地下水位的办法达到改变土壤水分过多的目的。农作物防渍临界深度一般为0.5~1.5m。

二、排水标准

1.排水标准综述排水设计标准是指对一定重现期的暴雨,在一定的时间内排除涝水或将地下水位降低到适宜的深度,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排水标准包含三方面的要素:暴雨重现期、暴雨历时和排涝时间。(1)暴雨重现期农田排涝设计暴雨重现期,现状一般取5年,有条件的地区可取10年。(2)设计暴雨历时排涝设计标准中的暴雨历时,一般采用1、3、5及7天等时段。采用暴雨历时长短,视流域面积大小、地形及植被等条件而定。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设计暴雨历时拟定为1~3日是适宜的,流域面积小于50km2的取1日。(3)排涝时间排涝时间应根据保护对象的耐淹能力,即耐淹历时和水深确定,排涝时间不应超过保护对象的耐淹历时。根据安徽省农田排水试验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农田设计排涝历时为旱作物1~3天,水稻3~5天。农田水利2.农田排水标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淮北地区解放初期的治理标准是“消除小雨小灾,保麦争秋”,后来治理标准逐步提高到3~5年一遇。目前宜采用5年一遇标准,重点地区、农业示范园区可提高到7~10年一遇。防渍标准是将地下水位在一定时间内下降到耐渍深度,淮北地区按雨后3天将地下水位降到地面0.5m以下。排渍设计深度:旱田一般为1~1.5m,水稻田为0.4~0.6m。

三、设计水位

1.农田排水沟水位排涝水位是排水沟宣泄排涝流量时的水位,它是排水沟的最高水位。为了在出现设计暴雨时不使农田受淹,一般要求末级排水沟(小沟)排涝水位低于流域内的最低地面,以利于地面径流的汇入。排水沟的出口水位与下游沟河的水位相衔接,同时考虑排水沟适宜的水面比降。另外,平时为控制地下水位,需要排除多余的地下水,此时的水位是排水沟的最低水位,末级排水沟的最低水位一般为1.0~1.5m。2.抽排水位按照正常设计水位涝水无法自排时需考虑抽排。泵站的进水池水位即为抽排区排水沟自流汇水至此的水位,出水池的水位为承泄区的设计最高水位。

四、排水系统规划

农田排水系统主要由各级排水沟道和附属建筑物组成,用来完成农田的除涝、防渍、防治土壤盐碱化等各种排水任务。1.农田排水沟淮北平原各地域由于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土壤特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不同,其农田排水工程的规格标准和布置形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以大沟作为基本单元进行除涝工程配套,把河道、湖泊作为容泄区。淮北地区河间平原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土壤有砂姜黑土、潮土。地形坡度比较平缓,农田地面多分布有浅碟型微地形洼地。经20世纪70—80年代除涝工程建设与配套,骨干排水工程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田排水工程规格标准:一般按照大中小3级排水沟设置,大沟控制面积10~50km2,中沟控制面积1~10km2,小沟控制面积0.1~1km2;大沟间距2.0~3.0km,中沟间距500~800m,小沟间距为150~250m。对于砂姜黑土地区可以取偏下限,对于低洼排水不畅地区或再增加一级排水农沟。2.田间排水暗管在土质比较黏重的易旱易涝地区,由于土壤的渗透系数低,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排水沟间距较小。此时末级排水沟如果采用明沟,则土方量大、占地多、桥涵多、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还存在坍塌、淤积、长草等问题。采用暗管排水可克服这些问题,但工程造价高、一次性投入大、施工技术要求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暗管排水将会有广阔的前景。暗管排水系统一般由吸水管、集水管、检查井、集水井等部分组成。吸水管、集水管可代替田间农毛沟,吸水管的间距一般为15~30m,通过集水管、集水井把田间地下水排入小沟。3.建筑物(1)桥涵:淮北地区的桥梁密度现状还不能满足要求,现有桥涵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毁坏失修、孔径小、荷载低等问题;排水沟上路坝、阻水物依然存在。为了满足生产交通要求,保持沟通路畅,必须按要求、按标准配套桥涵。桥梁间距大致为:大沟桥1km,中沟桥500m,小沟桥200m。(2)闸坝:大沟兴建控制建筑物十分必要,可以起到拦蓄地表径流、防止外河洪水倒灌的作用。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大沟蓄水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而处于河流的中下游的地区,大沟直入行洪河道的多,大沟多有防洪要求。目前,大沟没有控制建筑物或者失去作用者还占到很大比例。按照蓄水或防洪的要求各大沟都需要兴建控制建筑物,其中防洪涵闸可兼顾蓄水作用;对于流域面积较大、沟长较长、坡度较陡的可以适当增加节制闸或拦水坝。对于老化失修的涵闸进行维修或改造,不可维修的拆除重建。对于少数中沟也适合修建控制建筑物。(3)排水泵站:当局部洼地不能顺利自排时必须建站抽排。泵站一般布置在抽排区排水沟的出口处,承泄区堤防靠农田的一侧。排涝站的规划要重点划定抽排区的范围,综合考虑或计算抽排面积、抽排模数、抽排流量、进出水池水位、泵站型式、机泵选型等。

五、除涝水文计算方法

安徽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新中国成立后均以由设计暴雨通过产流、汇流推算的方法为主。由于观测资料的逐年增加,暴雨统计参数、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以及面上河沟开挖后汇流条件改变等原因,虽计算方法基本未变,但具体数据有几次变动。由于早期计算方法还不够成熟,其计算结果偏低,为改变淮北平原河沟排模计算办法不统一的现象,使除涝工程规划设计在水文方面能有比较一致的口径,1981年9月,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制定了《安徽省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办法》。本办法目前仍为淮北地区除涝水文计算的主要依据。1.自流排水模(1)流域面积在50~500km2时,采用下式计算:M=0.026RF-0.25式中:M为排水模,以m3/s/km2计;R为三天暴雨相应的净雨深,以mm计;F为流域面积,以km2计。(2)流域面积在50km2及以下时,按24h净雨24h平均排出计。M=αR/86.4式中:α为最大24h净雨占三天净雨总量的权重,其值约为84%。遇超标准情况,10年一遇排模打九折,20年一遇排模打八五折。50km2以下小面积抽排模,原则上按三天暴雨中后两天暴雨所产生的净雨,扣除水田滞蓄后在两天内平均排出计算。(3)遇到超标准情况,10年一遇排水模打九折,20年一遇打八五折。2.抽排模抽排模原则上按三天暴雨中后两天暴雨所产生的净雨扣除水田滞蓄后,在两天内平均排出计算,抽排面积在50km2以下时,抽排模采用下式计算:M抽=(R2天-V)/(2×86.4)=(旱地率×0.9R+水田率(0.9P-2×5)-水田率×200)/172.8式中:M抽为抽排模,以m3/s/km2计;P为三天暴雨量,R为相应的净雨深,以mm计;系数0.9为后两天暴雨(净雨)占三天暴雨(净雨)的权重。

六、结语

除涝范文篇6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涉及到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农村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提水设施、田间灌溉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抗御水灾害设施等,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1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1.2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1.3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政府组织号召向“一事一议”转变,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4应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如果按照这一划分,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许多工程都是公益性较强的工程,都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一工程性质划分的误区,导致了农村水利投入主体不明的缺陷。对农民来说,有了这一划分,都把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资源、水环境的治理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对于区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农田灌排工程应该是农业生产性的工程建设,其受益范围和受益者也非常明显,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相反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主体。

2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

2.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2.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2.4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2.5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3主要措施

3.1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当前,农村水利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但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多调查、多分析、多研究,并拿出切实的对策,就一定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3.2要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水利站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主要职能是负责本乡镇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管理,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圩区建设和国营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新技术推广,等等。乡站人员事业经费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计划,并通过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再下拨到乡站。要实现事企分开,精简乡站事业编制人员。乡镇水利站要向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经营管理转变,加大水利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相结合、科技性服务和指导性服务相协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除涝范文篇7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防汛紧急视频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对全市的防汛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刚才,启先同志通报了当前的雨情、汛情和灾情,从通报的情况看,7月15日以来,我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97毫米,降雨呈现出历时长、强度大、灾害重的特点。暴雨引发山洪和山体滑坡,造成光山县晏河乡程山村刘小湾1人死亡,新县苏河镇红柳村塘湾组2人死亡,浉河区南湾水库上游2人死亡。这是近几年不多见的,令人十分痛心。汛情、灾情发生后,广大干部职工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中,经过大家的辛苦工作和连续奋战,一些大的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切实做好迎接下一次洪水的准备。从刚才市气象局宋局长通报未来天气变化的预测情况看,这次降雨还将持续,虽然降雨带已经西移到了南阳,但桐柏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这必将增加淮干的压力。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迅速投入到防汛抢险工作中,确保今年安全度汛。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全力开展抗洪抢险

一要突出抓好城镇防洪排涝工作。城镇人员密集、财产集中,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而我市目前的城镇设防标准还比较低,距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中心城区,每遇强降雨过程总会出现积水的情况。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内河治理上下了很大工夫,总的看成效很显著,但有些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对存在的问题,要逐一排查,找出原因,深入采取治理措施。下一步,在城镇的建设管理中,要切实将城镇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纳入其中,并认真抓好落实,全面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城镇防洪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镇灾害性信息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努力减少城镇洪涝灾害损失。

二要突出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防御是我市防汛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这两天的降雨引发的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已造成5人死亡,后果十分严重。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难度大,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预案预警体系建设,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完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要进一步提高当地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切实做好预报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三要突出做好中小河道防汛工作。我市淮南中小河道,都发源于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流急,洪水汇集很快,陡涨陡落,极易发生突发性灾害,对沿河群众威胁很大。我们要始终把中小河道作为防汛重点,密切监测天气和水情雨情变化,强化监测预报,科学调度防洪工程,落实“防、避、撤”等各项措施,实施科学管理,确保安全。

四要突出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我市有各类水库886座,其中小型水库就有865座,这些水库建的早,标准低、病险问题突出,极易发生险情,造成危害。前一段时间,我国南方地区的大洪水,已造成6座小型水库垮坝,许多小型水库漫溢。我们一定要认真汲取教训,切实做好水库防汛抢险工作,认真落实病险水库和在建水库的安全度汛方案和措施,加强水库的调度运用,禁止水库超汛限水位蓄水,正确处理好水库施工与安全度汛的关系,确保水库汛期安全。

二、要全力保障安全度汛

针对当前我市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指要根据防汛预案,全力做好各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第一,要高度重视,强化防汛意识。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防汛工作,对这次降雨过程已经造成和可能再次出现的各种灾害和影响要有足够的认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御工作。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对防汛救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特别是前期降水较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的县区,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各级防指要对防汛抗洪救灾等工作做出统筹安排,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第二,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级防指要从最坏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分步骤、分层次、分任务,把责任落实到防指各部门、乡镇、村组,把措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各级防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防汛责任人要立即全面上岗到位,做到“大雨洪水前在指挥岗位,洪水内涝时在群众之中,灾害形成时在救灾现场”,切实履行好防汛抗洪救灾职责。防汛期间,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至少一人在岗在位。要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市防指办公室要对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和相关部门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岗在位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直接报市委、市政府。

第三,要密切监视,强化预警预报。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动向,实时对降雨强度变化、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作出准确预报,并及时预警信息,为科学有效防汛提供信息支持。水利水文部门要加强对河流、水库的水情测报,根据降雨范围、持续时间、降雨强度等对来水情况作出滚动分析和实时预报,为水利工程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工作,针对分布广、防御难度大、交通不便等特点,采取群防群控等措施,及时掌握山洪灾害发生的预兆,并利用电视、电台、手机以及当地群众熟悉的方式提前预警信息,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危险地带群众。对一些重点部位,防汛通讯工具一定要配备到位,并且要保证这些通讯工具在复杂、恶劣、极端天气条件下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第四,要全面排查,强化度汛措施。对各类防洪工程和易受灾地区要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大排查,抓紧排除各类隐患。要切实加强对水库、水电站、堤防的安全检查,落实巡查和抢护措施。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低洼地、地下停车场、排水管网的安全排查,督促落实防洪排涝措施,防止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确保城市正常秩序。针对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各地要以防为主,及时对山洪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位于不稳定山体脚下、山洪沟旁的居民房屋,要逐项落实防范措施。对所有发现的隐患,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排除险情,避免出现问题。

第五,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防范。各地各部门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安排,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要按照预案要求,切实做好危险地带人员转移避险工作,安排足够的力量对低洼易涝地区、在建工地、山洪灾害易发区等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转移群众,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确保群众情绪稳定。要加强转移安置人员和河道避险船只的管理,在主要安置点和河道船只停泊点设置必要的岗哨,防止转移人员和采砂船只提前进入尚未解除警报的危险区域。

第六,要科学调度,强化应急管理。受这两天降水影响,淮河及其支流河道底水较高,水库水位普遍上涨,小型水库出现溢洪。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的调度,科学防控,确保度汛安全。工程状况良好的水库,要根据水情预报适时预泄,腾出库容,充分发挥拦洪错峰作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存在病险和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水闸,要提前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确保安全。在建水库工程要做到“一库一案”,每座水库都要有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要备足防汛物料,落实抢险力量,发生险情后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护,确保水利工程、城镇、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安全。

第七,要协调配合,强化统一指挥。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应急处置难度大,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下的统一指挥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防汛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防汛抗洪救灾的合力,确保安全度汛。对一些行动不力、配合不力,甚至渎职失职造成严重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我们将按照相关规定坚决追究责任,从严追究责任。

三、要全力做好两项工作

(一)要全力做好灾后救灾工作。一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对储备的救灾物资,民政部门要认真开展一次大检查,查质量、查数量,确保救灾物资能用、管用、够用。二要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对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危险警报解除前不得返回,对已受灾的地区要迅速开展救灾和赈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三要迅速开展灾情统计工作。各级防汛部门、民政部门、统计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迅速深入受灾地区,核实受灾情况。每天都要及时统计上报灾情的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发生人员伤亡情况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死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及死亡原因等。四要抓好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受灾地区,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自救。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的服务,指导群众开展受损农作物的补救措施,对无法恢复的,要及时改种补种,做到不空田、不荒田。水利部门要指导受灾地区尽快修复水毁工程,组织力量重点做好农田水利工程修复。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支援灾区恢复重建。

(二)要趋利避害,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的防洪评价和规划。是个多水地区,洪涝发生频率很高,要保障各项社会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必须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既考虑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又要避开洪涝的危害。我国近几年洪涝灾害有很多教训,比如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城市乡镇基础设施没有考虑到防洪除涝问题,或者说没有对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在汛情发生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今后,我市的各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都要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避开洪涝灾害易发区、建设好防洪除涝基础设施。

一是新建项目必须按照防洪规划要求选址。全市新建的各类产业集聚区、一些重大项目等,在项目按程序上报之前,一定要要进行防洪评审。

二是已建项目要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已经建成的重大项目,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防洪专家进行防洪能力评价,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城镇要尽快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中心城区和各县城所在地,都是沿河而建。我市降雨多,再加上一些除涝工程不配套,内涝经常发生,因此必须加快城区内河治理。最近,从中心城区到县城都要采取行动,对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打一次突击战。原则上,昨天发生的问题,在下次洪水到来时不能再发生。今天上午城区防汛工作会上落实到各单位的任务,务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除涝范文篇8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涉及到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农村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提水设施、田间灌溉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抗御水灾害设施等,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1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1.2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1.3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政府组织号召向“一事一议”转变,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4应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如果按照这一划分,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许多工程都是公益性较强的工程,都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一工程性质划分的误区,导致了农村水利投入主体不明的缺陷。对农民来说,有了这一划分,都把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资源、水环境的治理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对于区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农田灌排工程应该是农业生产性的工程建设,其受益范围和受益者也非常明显,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相反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主体。

2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转2.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2.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2.4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2.5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3主要措施

除涝范文篇9

济河发源于济源市济渎庙,流经济源、沁阳、温县、于武陟县董宋村东南入老蟒河,全长72.20km,流域面积261.75km2,是蟒河的重要支流。济河上游位于孔山南麓,中游经过广利灌区中部低洼地带,下游临近沁河南堤,担负着排涝、降低地下水位和拦截沁河渗水的作用。沿河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面高程在101.60~150.00m之间,地面纵坡在1/1000~1/2500之间。

2济河的治理

2.1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954年,对济河进行系统治理,疏通了干支排,下挖了河床,降低了河道水位,解除了一般性涝灾。1958年政府对广利灌区进行扩建改造,将济河29+100(4号跌水闸)以上河段规划为广利总干渠,承担灌溉、排水功能,为灌排合一渠段;29+100(4号跌水闸)以下河段仍规划为除涝防洪河道。

2.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济河29+100~33+587河段于2008年和2010年进行了护砌治理,而33+587以下河段由于受资金不足的制约,多年来未得到系统治理,现状河道淤积严重,除涝能力不满足5a一遇要求;堤防高度不足、残缺不全,防洪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局部河段岸坡冲刷坍塌,桥梁建设标准低,损毁严重。为解决河道的除涝防洪隐患,促进区域经济社可持续发展,亟需对河道进行系统治理。其中龙涧段上游从沁阳市城区穿过,下游两岸为基本农田。为保护沁阳市城区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该段河道进行加固堤岸、清淤疏浚等防洪除涝的系统治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3水文气象

2.3.1气候特征

项目所在流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在蒙古高压控制下,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天气寒冷,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暖湿海洋气团从西南、东南方向侵入,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促使降雨量特别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99.60mm,年最大值(1954年)为1094.20mm,年最小值(1965年)为262.90mm,汛期6—9月份为721.60mm(1954年)和126.90mm(1965年),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66.00%和48.30%,降雨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夏秋两季之间,多年平均气温为14.74℃,一月份最冷,月平均为0.40℃,最低为-16.40℃,无霜期219d,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2493.10h,多年平均风速为2.10m/s,最大为19.40m/s,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20cm蒸发皿)为1774.80mm。

2.3.2工程地质

工程区位于黄、沁冲积平原,属平原河谷地貌,济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济河两岸筑有河堤,但经多年洪水冲刷,目前堤高约1~2m,堤宽约2~4m。河谷形态一般呈“U”型。河道顺直,局部河段弯曲,河道平均比降为1/3500,河滩平坦开阔,多为耕地。工程区地下水以第四系松散土类孔隙水为主,主要含水层为第①层重粉质壤土(alplQ4)。勘探期间,地下水位受河水影响,水位高程106.80~112.40m,埋深3.80~4.70m。地下水主要接受河水、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侧向迳流补给,以侧向迳流形式向下游排泄。地下水动态类型为大气降水入渗-径流型。

3济河治理的工程设计

本次治理的原则是依河势演变规律因势利导,对河床进行整治,疏浚清淤,拆除阻水、挑水、侵河建筑物及占河道用地。根据本区域内防洪除涝的需要,技术可能和经济可能的原则,达到合理规划河道,促进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河道工程的防洪、除涝和灌溉等综合效益。

3.1河道工程设计

本次治理段依据实测河道纵横断面图及沁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济河的规划要求,按照少占地,少拆迁、河道满足设计行洪为原则,治理以清淤扩挖主河槽为主,基本维持现状河道纵坡,并予以适当调整,以此确定河道设计河底纵坡和设计河底高程。本项目区城区段为治理始端(桩号33+587)至长济高速(桩号35+400)长度1.81km,以下为非城区段,以长济高速(桩号35+400)为控制断面,城区段河道治理标准采用20a一遇设计洪水加固堤防,非城区段采用5a一遇设计除涝标准。治理段断面采用初拟采用梯形断面和复式断面两种方案,从工程的可行性、工程投资和施工难度上进行比较,经比较城区段采用梯形+梯形的复式断面。城区段河道底宽拟定6m,河道水深4m,5a一遇除涝水位处设一宽1.50m的平台,平台以下采用现浇混凝土板进行护砌,以上采用预制宾格网生态护坡,堤顶超高1m,设计河底纵坡1/2000,二级边坡坡比采用1∶1.50;城区以外治理段采用单一梯形断面,桩号35+400-39+285河道底宽5m,桩号39+285-43+430河道底宽6m,设计河底纵坡1/2500;内边坡坡比采用1∶2。

3.2堤防工程设计

3.2.1堤顶高程的确定

堤顶高程应为设计洪水位加上堤顶超高。堤顶超高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为设计波浪爬高、设计风壅水面增高和安全加高之和。经计算城区段20a一遇堤顶超高取1m,城区以外河道5a一遇取0.80m。

3.2.2堤岸防护设计

堤身防护设计采用了三种方案对其形式和护砌材料从投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经过比较确定桩号33+587~35+400城区段,为考虑与周围美化环境协调,迎水坡护砌河底至5a一遇水位之间采用C20现浇混凝土板护砌,以上采用生态护岸;河道顶冲段、易塌方段及穿村护砌段迎水坡护砌河底至除涝水位以上80cm采用C20现浇混凝土。其余河段不再进行护砌。

3.2.3堤顶及防汛道路设计

堤顶宽度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4级堤防≥3m,堤顶无交通要求,堤顶宽定为3m,其上增设0.20m厚泥结碎石路面,作为防汛道路。

3.2.4堤防填筑设计

大堤填筑前应进行清基处理,彻底清除表层垃圾、树根、腐殖土等杂物。筑堤材料采用河槽开挖的土料填筑,禁止采用淤泥、冻土块、膨胀土及分散性土。填筑料应分层碾压密实,填筑标准,粘性土的压实度≥0.91。

3.2.5岸坡稳定计算

岸坡稳定计算采用瑞典圆弧滑动法进行计算,依据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参数,分别计算正常情况和非常情况下岸坡的稳定性,经过计算,岸坡稳定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

3.3建筑物设计

3.3.1龙涧节制闸加固工程

龙涧节制闸位于济河桩号39+285处,设计为3孔,孔宽3.40m,中墩厚1.10m,边墩厚0.80m,闸墩高4.70m,闸墩为浆砌石结构,闸底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8m,设胸墙,闸孔高3.20m,上部为启闭闸房,柱子支撑,闸门为钢闸门,螺杆启闭机,闸门尺寸为3.40m×3.20m,现状节制闸上下游连接段,均为浆砌石结构,上游原扭曲面长12m,护坡长6m,底部采用浆砌石结构,下游消力池长12m,池宽12.40m,池深0.90m,护坦厚0.50m,海漫长20m,防冲槽长6m,由于上下游连接段损毁、出现裂缝,消力池历经多年运行出现冲坑及局部淘刷严重,闸门启闭不灵活,螺杆弯曲,启闭机年久失修,闸房局部破损等。本次加固对其上下游连接段、消力池拆除重建,更换闸门及启闭设备,维修闸房等工程。

3.3.2生产桥设计

本次治理段由于清淤扩挖主河槽,导致部分桥梁建筑物不能满足交通要求,需拆除重建生产桥7座。桥梁的设计荷载标准按照现状道路的标准确定,生产桥为公路Ⅱ级。桥面净宽为4.50m,桥梁单孔跨径为8m、孔数为3孔。桥梁上部结构根据道路情况、桥梁的设计荷载标准、桥梁跨径、施工条件等,按照国家交通部门出版的公路桥涵标准图集来选用合适的结构,下部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

3.3.3排涝涵闸工程

本次设计拆除重建和新建排涝涵闸10座,排涝涵闸根据其排涝面积计算排涝流量确定涵闸结构尺寸,设计标准采用5a一遇除涝标准,涵闸由上游连接段、箱涵段、闸室段和下游连接段组成。

3.3.4排水涵管工程

治理段现状共有排水涵管4处,为附近村庄居民生活排水口,均为较简易的排水涵洞,无控制设施,涵管尺寸直径为0.60m,本次设计对其进行拆除重建,并新建村民生活排水涵管6处,涵洞洞径结构尺寸统一按照0.80m进行设计,出口设简易闸门进行控制,采用钢筋混凝土涵管结构型式,出口设手动螺杆启闭机。

4总结

对济河进行治理,在设计标准情况下,保证保护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超标准情况下,尽量减少洪涝灾害。

作者:郜俊霞 单位: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毅.乡宁县鄂河河道治理工程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3(7).

[2]吴桐.白登河阳高县王官屯段河道治理工程设计[J].山西水利,2013(6).

[3]潘士勇.蒙阴县梓河治理工程设计[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8).

[4]左艳军,赵明,张祥振.谈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建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8).

除涝范文篇10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20*年防汛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国家防总和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今年防汛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分析我县今年防汛工作形势,进一步安排和落实全县防汛工作。刚才,洪满局长代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今年全县防汛工作提出了具体防汛方案,请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并以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标志,立即进入防汛状态。下面,就如何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今年防汛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进入汛期以来,南方的广东、深圳等省区先后发生了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要全面做好灾害防御和救灾工作。省委、省政府、市政府多次对防汛工作进行检查部署,并下派多个检查组对我县防汛工作进行督促检查。5月下旬,省政府防汛督查组对我县防汛准备工作进行了督查。5月30日,省政府召开了防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县委、县政府对防汛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国家防总和省防、市防的全面部署,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防大汛、抗大洪、除大涝”的要求,加大了防汛工作的力度,全县防汛工作做到了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全县今年的防汛工作,总的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准备工作动手早、抓的紧、抓的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县防汛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今年防汛工作的严峻性,对防汛工作在思想认识上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第一,认真吸取防汛除涝经验教训。我县境内有大型河流2条。*也素有“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之称,是水旱灾害多发地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经常出现春旱夏涝、此旱彼涝、连续干旱、连续洪涝的旱涝交替的状况。其中1985、1986年辽河大洪水以及1994、1995年大洪水,曾给我县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历史上的洪涝灾害给我县教训是深刻的。

第二,今年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刚才,洪满局长从气象、水文、突发性灾害性气候事件因素等方面对今年汛情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根据国家防总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预测,辽河、太子河、大凌河干流可能发生一般量级的洪水,辽西沿海诸河可能发生局地大暴雨洪水。归结到一点,就是今年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第三,防御大洪水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经过多年的整治,我县防洪工程标准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还不能完全满足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前不久,县防办对全县防汛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进行了再次检查督促,对安全隐患整治明确时间、明确责任,效果很好,这些险工、险段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关系防汛大局,切不可掉以轻心。

第四,一些干部群众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连续多年的干旱和没有发生大的洪水,导致了一些干部群众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重,表现出防大汛、抗大洪的意识不强,对防汛工作重视不够,这是搞好防汛工作的头号敌人。同时,部分干部缺乏防大汛的经验。

当前,即将进入主汛期,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今年防汛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可能发生的暴雨洪水有充分的准备,对有限的防洪能力有准确的估价,对防汛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全面贯彻国家防总和省防、市防的部署,牢固树立防大汛、除大涝、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增强预见性、发挥主动性,从早、从速、从实,抓好防汛各项工作,牢牢把握防汛工作的主动权,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全面落实防汛措施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我县今年防汛工作总的目标和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除大涝,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确保城区、大型企业、重点产粮区、主要交通干道安全,确保辽河、大辽河发生设计标准内洪水不垮坝、不溃堤、不淹地、城市不进水,确保标准内降雨不成灾。发生超标准洪水及降雨,按《防洪预案》采取应急措施,科学调度,全力抢险,努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紧应急度汛工程建设

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确保防汛安全的原则,抓紧进行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列入计划的应急度汛工程必须在进入主汛期前全部完成,对没有列入计划的薄弱工程和汛前难以完成的工程,要制订应急度汛方案,落实度汛和抢险措施,落实责任人,确保安全度汛。特别是急、难、险、重工程,要落实资金、落实责任,明确时限。

第二,依法加大清障工作力度

清障是今年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障河道安全行洪的重要措施,也是省政府、市政府对防汛督察的重点。清障工作要按照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依据《防洪法》的规定,进行依法清障,要态度坚决,纪律严明,措施得力,时限明确。坚决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按照现行的行政区划管辖堤段,切实抓好河道清障工作。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因清障不彻底,而造成灾害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设障单位、批准单位及负责清除单位领导的责任。清障工作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责任机制,不能年年清障、年年有障。

第三,切实加强除涝工作

去年汛期城区积水的教训是深刻的。今年城区除涝必须要保证城区排水畅通,排水站运行正常,及时排除城区积水,必须要确保城区不受淹。各排水站,汛期必须坚决服从县防办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城区不受淹。虽然今年县政府加大了对城区除涝工程建设的投入,使排水管网布局更加合理,各项改造工程顺利进行,但是否能应对汛期考验,还有待检验。县城建局、*镇要高度戒备,全力做好城区除涝工作。

农田除涝要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在搞好各级排水渠道和田间工程清扩的同时,搞好阻水横堤、捕鱼横埝、沟道杂草的清除,做到排水畅通无阻。确保发生3日220毫米的标准内降雨,3日内及时排除;发生超标准降雨要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重点涝区要做好除大涝各项的准备,千方百计提高除涝保障和抗灾减灾的能力。县气象局要及时准确地报告气象信息,为我们打好防汛战役提供信息保障。县水利局、各乡镇要做好抗旱防汛除涝各种设备的检修,保证主汛期正常运转,确保农田不受淹。

第四,加大防汛物资储备

各乡镇要根据国家防总《防汛物资储备定额》标准,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要求,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储备防汛物资的办法,加紧政府储备、市场储备、群众储备,确保防汛抢险需要。要对现有防汛物资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储备不足的要抓紧补充。同时可以借鉴过去“定点、定位、定额”储备防汛物资的工作方法,使防汛物资储备做到布局合理、规范管理、调运方便。

第五,加强抢险队伍建设

抢险队伍建设要坚持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原则,落实抢险队伍,汛前要抓好培训和演练,抢险队伍要做到思想、组织、人员、技术、工具、责任“六落实”,保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加强与驻地军队、武警部队的联系,不断完善部队参与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机制和措施。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防汛任务

防汛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是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要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第一,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

防汛责任重于泰山。落实防汛责任制是取得抗洪防汛工作胜利的重要组织保证,也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关键。其中,核心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按照《防洪法》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国家防总《关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职责》的规定,以及上级的要求,对任务逐级分解,一直落实到乡、村、组,一直落实到基层。一旦发生大的汛情,必须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指挥到位。从现在起,各乡镇、各部门要把防汛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统筹兼顾,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深入防汛第一线,靠前指挥,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对汛前、汛中、汛后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部署、检查和落实,不留空白,不留死角。要确保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措施有人落实。对因领导不力、工作疏忽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每一位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不但要熟悉当地的防汛形势、工程状况,而且对每一处重点工程的抢险方案都要心中有数,指挥得当。各级防汛指挥部在防汛期间必须要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必须严格执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各级防汛责任人必须做到通讯畅通。

第二,严明防汛纪律

必须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决不允许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上级防汛指挥部的决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对违反防汛纪律、失职渎职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进入主汛期后,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守防汛岗位,除特殊情况外,不得随意请假外出。

第三,加强分工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