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键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2:52:39

触键方式

触键方式范文篇1

关键词:触键方式;音色;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

一、决定钢琴音色变化的触键要素有以下几点

(一)不同的触键角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接触面积不同,同样的力度所形成的压强也就不同,即压强与接触面积成反比。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小,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则越大,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小,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柔和、圆润。相反,如果在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大,则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集中,音色的穿透力也就越强[1]。

(二)下键的弧度。下键分为“垂直下键”和“圆弧下键”。[2]垂直下键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打击性,弹出的音色也响亮越有颗粒性。而圆弧下键则是在下键的过程中有一个缓冲的动作,从而使音色变得更柔美,歌唱性更强。圆弧下键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由手掌内向外作圆弧运动,一种是由外向手掌内作圆弧运动。

(三)触键的力度。触键的力度主要取决于:

1、演奏者整个手臂的质量,质量越大,地球对它的引力也就越强,那么它产生的重量也就越大,在弹奏时作用到键盘上的力也就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对肌肉的调控来控制由于重量而对键盘所产生的力的大小,从而来改变音色。

2、在弹奏过程中的发力点。在弹奏过程中发力点的不同也对触键的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以掌关节为发力点,腕关节发力点,肘关节发力点,肩关节发力点,腰为发力点,以脚为发力点,事实证明越大或越往下的关节参与演奏,其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声音也就越响亮、浑厚。

(四)触键的速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质量一定的时候,物体受力与其加速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当手指触键时,手指触键的速度越快,琴槌所受的冲击力越大,那么通过键盘系统传导给琴槌的力量也会相应的更大,琴弦在琴槌的激励下产生的振动频率也会越大,同时音板的振动频率也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钢琴音色音量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指触键的速度。随着触键速度的加快可获得由明快干净到明亮清朗再到尖锐强烈的音色,随着触键速度的不断放慢我们可获得更柔和,更深沉,更悠远,更飘渺的音色。

(五)下键的高度。在指尖触键之前与键盘的高度落差越大,触键速度越快,触键时的力度也就越大,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触键之前指尖与琴键的距离越近,甚至没有距离,指尖是贴着键盘的,触键时的力度就自然会相应变小,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小。

(六)触键的深度。触键的不同深浅也可以使钢琴的音色产生变化,越深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清晰,相反越浅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模糊。在寻求触键深度的同时,演奏者一定要注意每台钢琴从最深到最浅的触键的不同层次。

以上这些要素在钢琴的演奏中相互组合:产生多种多样的触键方式和千变万化的钢琴音色。

二、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触键方式

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的风格特征,那么演奏者就要根据这些方面去想象、聆听、反复尝试寻找最理想、最适合的钢琴音色,这也就成为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任务。下面就以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为例来阐述各种触键方式在具体钢琴曲中的应用。

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引子部分采用了三行谱表,低声部用琶音式和弦。旋律一直在向下进行,力度为P,仿佛是在喃喃的诉说,所以在旋律声部的音色上应该是一种暗淡的诉说性很强的声音,为了达到这种声音在触键方面应该采用抬手指的小角度触键,小角度的触键会让声音很暗淡,抬手指会让声音述说性很强。低音的琶音仿佛是江水的波浪。

引子结束后进入了乐曲的第一乐段——描写战乱以前美丽富饶的家乡,作者用#F大调描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并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乐曲用小调来表现,悲怨、哭泣、催人泪下的第二乐段,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第二段的感情色彩与第一段的抒情的叙述性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在音色效果上应该更多的体现尖锐强烈、凄厉幽怨的声音。作者用带有重音的八度半音阶,力度上突变为sf的方式作为连接,在这里左手八度的三连音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前臂快速触键的触键方式,然后用提高触键高度的方式表现sf在力度上所需的突然变化。仿佛晴天霹雳一样把人们的美好回忆打破。回到了流离失所、悲苦流亡的现实。当右手旋律出现时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手腕带动的大角度快速触键的方式。用手腕带动可以保持旋律的连贯性。大角度的快速触键可以加强音量增强戏剧性冲突。而旋律中带有保持音记号的地方。这里应该采用以手臂带动的高抬指慢速小角度的触键方式,这种声音悠长深沉而富有歌唱性。随着pocoanimate标记的出现,音乐逐渐趋于激烈,这里的触键应该采用大角度贴键,快速触键的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一种很有压迫性和急促的声音。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的侵略行径。在这之后音乐的力度又转到了mp,这里右手的旋律应采用贴键的大角度触键,而左手采用贴键的小角度触键。用不同的触键角度来区别音色的明与暗。在例8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下行的半音阶三连音和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来衬托旋律,象是人的哭泣,这里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手指小角度快下键的触键方式,随着力度的渐强和渐弱要适当调整触键的高度。

作者用连续的柱式和弦来烘托气氛,从触键角度上来说应该采用前臂的快速触键。由于触键动作中加上了前臂的力量,它不仅能大大的增加所弹奏的音量,在音色上也形成了强烈的光芒,它对推进作品的高潮,增加音量的对比,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fff的力度要求,这也达到整首乐曲的最高点。为了营造辉煌嘹亮的声音效果,仅用手腕或小臂的快速触键不足以达到需要的音响效果,这时就需要以肩部为发力点,使用大臂带动手指快速的触键。同时再伴以恰当的延音踏板,能获得辉煌的,充满共鸣的音响效果,表现强烈的音乐情绪和色彩效果。

在乐曲的尾声处力度的变化逐渐由mf发展到mp再到pp最后发展到ppp,这种逐层递减的力度变化,使前面激烈、悲怨、反抗的情绪逐渐趋于缓和最后渐渐融化在那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在这一段中的触键形式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以适应这种力量的变化。笔者认为在旋律声部的触键角度、高度、力度都应该是相同的,主要通过改变触键的速度来表现力度的变化。

钢琴的触键千变万化,每一种触键方式都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而每一种触键方式与其他各种触键方式结合,又能够产生许多新的音色变化,为钢琴增添新的表现力,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想象力,想象出自己所要弹奏出的声音,寻找适合的触键方法来获取预想中的音色效果。还要仔细聆听自己弹奏出的每一个音,根据作品的音乐需要在钢琴上反复摸索,以求得自己理想中的音色效果。

[1]樊禾心.钢琴演奏教学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16页2007,10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110页1999,7

参考文献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7

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

于聪.《崔世光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分析与研究》.科技信息[J],2006,3

卞萌.《向盛世奉献音乐之光——为<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的出版与作曲家访谈录》.钢琴艺术[J]2000,2

触键方式范文篇2

关键词:触键方式;音色;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

一、决定钢琴音色变化的触键要素有以下几点

(一)不同的触键角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接触面积不同,同样的力度所形成的压强也就不同,即压强与接触面积成反比。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小,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则越大,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小,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柔和、圆润。相反,如果在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大,则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集中,音色的穿透力也就越强[1]。

(二)下键的弧度。下键分为“垂直下键”和“圆弧下键”。[2]垂直下键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打击性,弹出的音色也响亮越有颗粒性。而圆弧下键则是在下键的过程中有一个缓冲的动作,从而使音色变得更柔美,歌唱性更强。圆弧下键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由手掌内向外作圆弧运动,一种是由外向手掌内作圆弧运动。

(三)触键的力度。触键的力度主要取决于:

1、演奏者整个手臂的质量,质量越大,地球对它的引力也就越强,那么它产生的重量也就越大,在弹奏时作用到键盘上的力也就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对肌肉的调控来控制由于重量而对键盘所产生的力的大小,从而来改变音色。

2、在弹奏过程中的发力点。在弹奏过程中发力点的不同也对触键的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以掌关节为发力点,腕关节发力点,肘关节发力点,肩关节发力点,腰为发力点,以脚为发力点,事实证明越大或越往下的关节参与演奏,其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声音也就越响亮、浑厚。

(四)触键的速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质量一定的时候,物体受力与其加速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当手指触键时,手指触键的速度越快,琴槌所受的冲击力越大,那么通过键盘系统传导给琴槌的力量也会相应的更大,琴弦在琴槌的激励下产生的振动频率也会越大,同时音板的振动频率也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钢琴音色音量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指触键的速度。随着触键速度的加快可获得由明快干净到明亮清朗再到尖锐强烈的音色,随着触键速度的不断放慢我们可获得更柔和,更深沉,更悠远,更飘渺的音色。

(五)下键的高度。在指尖触键之前与键盘的高度落差越大,触键速度越快,触键时的力度也就越大,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触键之前指尖与琴键的距离越近,甚至没有距离,指尖是贴着键盘的,触键时的力度就自然会相应变小,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小。

(六)触键的深度。触键的不同深浅也可以使钢琴的音色产生变化,越深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清晰,相反越浅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模糊。在寻求触键深度的同时,演奏者一定要注意每台钢琴从最深到最浅的触键的不同层次。

以上这些要素在钢琴的演奏中相互组合:产生多种多样的触键方式和千变万化的钢琴音色。

二、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触键方式

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的风格特征,那么演奏者就要根据这些方面去想象、聆听、反复尝试寻找最理想、最适合的钢琴音色,这也就成为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任务。下面就以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为例来阐述各种触键方式在具体钢琴曲中的应用。

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引子部分采用了三行谱表,低声部用琶音式和弦。旋律一直在向下进行,力度为P,仿佛是在喃喃的诉说,所以在旋律声部的音色上应该是一种暗淡的诉说性很强的声音,为了达到这种声音在触键方面应该采用抬手指的小角度触键,小角度的触键会让声音很暗淡,抬手指会让声音述说性很强。低音的琶音仿佛是江水的波浪。

引子结束后进入了乐曲的第一乐段——描写战乱以前美丽富饶的家乡,作者用#F大调描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并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乐曲用小调来表现,悲怨、哭泣、催人泪下的第二乐段,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第二段的感情色彩与第一段的抒情的叙述性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在音色效果上应该更多的体现尖锐强烈、凄厉幽怨的声音。作者用带有重音的八度半音阶,力度上突变为sf的方式作为连接,在这里左手八度的三连音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前臂快速触键的触键方式,然后用提高触键高度的方式表现sf在力度上所需的突然变化。仿佛晴天霹雳一样把人们的美好回忆打破。回到了流离失所、悲苦流亡的现实。当右手旋律出现时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手腕带动的大角度快速触键的方式。用手腕带动可以保持旋律的连贯性。大角度的快速触键可以加强音量增强戏剧性冲突。而旋律中带有保持音记号的地方。这里应该采用以手臂带动的高抬指慢速小角度的触键方式,这种声音悠长深沉而富有歌唱性。随着pocoanimate标记的出现,音乐逐渐趋于激烈,这里的触键应该采用大角度贴键,快速触键的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一种很有压迫性和急促的声音。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的侵略行径。在这之后音乐的力度又转到了mp,这里右手的旋律应采用贴键的大角度触键,而左手采用贴键的小角度触键。用不同的触键角度来区别音色的明与暗。在例8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下行的半音阶三连音和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来衬托旋律,象是人的哭泣,这里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手指小角度快下键的触键方式,随着力度的渐强和渐弱要适当调整触键的高度。

作者用连续的柱式和弦来烘托气氛,从触键角度上来说应该采用前臂的快速触键。由于触键动作中加上了前臂的力量,它不仅能大大的增加所弹奏的音量,在音色上也形成了强烈的光芒,它对推进作品的高潮,增加音量的对比,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fff的力度要求,这也达到整首乐曲的最高点。为了营造辉煌嘹亮的声音效果,仅用手腕或小臂的快速触键不足以达到需要的音响效果,这时就需要以肩部为发力点,使用大臂带动手指快速的触键。同时再伴以恰当的延音踏板,能获得辉煌的,充满共鸣的音响效果,表现强烈的音乐情绪和色彩效果。

在乐曲的尾声处力度的变化逐渐由mf发展到mp再到pp最后发展到ppp,这种逐层递减的力度变化,使前面激烈、悲怨、反抗的情绪逐渐趋于缓和最后渐渐融化在那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在这一段中的触键形式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以适应这种力量的变化。笔者认为在旋律声部的触键角度、高度、力度都应该是相同的,主要通过改变触键的速度来表现力度的变化。

钢琴的触键千变万化,每一种触键方式都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而每一种触键方式与其他各种触键方式结合,又能够产生许多新的音色变化,为钢琴增添新的表现力,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想象力,想象出自己所要弹奏出的声音,寻找适合的触键方法来获取预想中的音色效果。还要仔细聆听自己弹奏出的每一个音,根据作品的音乐需要在钢琴上反复摸索,以求得自己理想中的音色效果。

[1]樊禾心.钢琴演奏教学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16页2007,10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110页1999,7

参考文献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7

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

于聪.《崔世光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分析与研究》.科技信息[J],2006,3

卞萌.《向盛世奉献音乐之光——为<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的出版与作曲家访谈录》.

钢琴艺术[J]2000,2

触键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触键方式;音色;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

一、决定钢琴音色变化的触键要素有以下几点

(一)不同的触键角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接触面积不同,同样的力度所形成的压强也就不同,即压强与接触面积成反比。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小,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则越大,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小,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柔和、圆润。相反,如果在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大,则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集中,音色的穿透力也就越强。

(二)下键的弧度。下键分为“垂直下键”和“圆弧下键”。垂直下键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打击性,弹出的音色也响亮越有颗粒性。而圆弧下键则是在下键的过程中有一个缓冲的动作,从而使音色变得更柔美,歌唱性更强。圆弧下键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由手掌内向外作圆弧运动,一种是由外向手掌内作圆弧运动。

(三)触键的力度。触键的力度主要取决于:

1、演奏者整个手臂的质量,质量越大,地球对它的引力也就越强,那么它产生的重量也就越大,在弹奏时作用到键盘上的力也就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对肌肉的调控来控制由于重量而对键盘所产生的力的大小,从而来改变音色。

2、在弹奏过程中的发力点。在弹奏过程中发力点的不同也对触键的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以掌关节为发力点,腕关节发力点,肘关节发力点,肩关节发力点,腰为发力点,以脚为发力点,事实证明越大或越往下的关节参与演奏,其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声音也就越响亮、浑厚。

(四)触键的速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质量一定的时候,物体受力与其加速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当手指触键时,手指触键的速度越快,琴槌所受的冲击力越大,那么通过键盘系统传导给琴槌的力量也会相应的更大,琴弦在琴槌的激励下产生的振动频率也会越大,同时音板的振动频率也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钢琴音色音量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指触键的速度。随着触键速度的加快可获得由明快干净到明亮清朗再到尖锐强烈的音色,随着触键速度的不断放慢我们可获得更柔和,更深沉,更悠远,更飘渺的音色。

(五)下键的高度。在指尖触键之前与键盘的高度落差越大,触键速度越快,触键时的力度也就越大,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触键之前指尖与琴键的距离越近,甚至没有距离,指尖是贴着键盘的,触键时的力度就自然会相应变小,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小。

(六)触键的深度。触键的不同深浅也可以使钢琴的音色产生变化,越深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清晰,相反越浅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模糊。在寻求触键深度的同时,演奏者一定要注意每台钢琴从最深到最浅的触键的不同层次。

以上这些要素在钢琴的演奏中相互组合:产生多种多样的触键方式和千变万化的钢琴音色。

二、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触键方式

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的风格特征,那么演奏者就要根据这些方面去想象、聆听、反复尝试寻找最理想、最适合的钢琴音色,这也就成为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任务。下面就以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为例来阐述各种触键方式在具体钢琴曲中的应用。

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引子部分采用了三行谱表,低声部用琶音式和弦。旋律一直在向下进行,力度为P,仿佛是在喃喃的诉说,所以在旋律声部的音色上应该是一种暗淡的诉说性很强的声音,为了达到这种声音在触键方面应该采用抬手指的小角度触键,小角度的触键会让声音很暗淡,抬手指会让声音述说性很强。低音的琶音仿佛是江水的波浪。

引子结束后进入了乐曲的第一乐段——描写战乱以前美丽富饶的家乡,作者用#F大调描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并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乐曲用小调来表现,悲怨、哭泣、催人泪下的第二乐段,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第二段的感情色彩与第一段的抒情的叙述性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在音色效果上应该更多的体现尖锐强烈、凄厉幽怨的声音。作者用带有重音的八度半音阶,力度上突变为sf的方式作为连接,在这里左手八度的三连音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前臂快速触键的触键方式,然后用提高触键高度的方式表现sf在力度上所需的突然变化。仿佛晴天霹雳一样把人们的美好回忆打破。回到了流离失所、悲苦流亡的现实。当右手旋律出现时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手腕带动的大角度快速触键的方式。用手腕带动可以保持旋律的连贯性。大角度的快速触键可以加强音量增强戏剧性冲突。而旋律中带有保持音记号的地方。这里应该采用以手臂带动的高抬指慢速小角度的触键方式,这种声音悠长深沉而富有歌唱性。随着pocoanimate标记的出现,音乐逐渐趋于激烈,这里的触键应该采用大角度贴键,快速触键的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一种很有压迫性和急促的声音。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的侵略行径。在这之后音乐的力度又转到了mp,这里右手的旋律应采用贴键的大角度触键,而左手采用贴键的小角度触键。用不同的触键角度来区别音色的明与暗。在例8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下行的半音阶三连音和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来衬托旋律,象是人的哭泣,这里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手指小角度快下键的触键方式,随着力度的渐强和渐弱要适当调整触键的高度。

作者用连续的柱式和弦来烘托气氛,从触键角度上来说应该采用前臂的快速触键。由于触键动作中加上了前臂的力量,它不仅能大大的增加所弹奏的音量,在音色上也形成了强烈的光芒,它对推进作品的高潮,增加音量的对比,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fff的力度要求,这也达到整首乐曲的最高点。为了营造辉煌嘹亮的声音效果,仅用手腕或小臂的快速触键不足以达到需要的音响效果,这时就需要以肩部为发力点,使用大臂带动手指快速的触键。同时再伴以恰当的延音踏板,能获得辉煌的,充满共鸣的音响效果,表现强烈的音乐情绪和色彩效果。

在乐曲的尾声处力度的变化逐渐由mf发展到mp再到pp最后发展到ppp,这种逐层递减的力度变化,使前面激烈、悲怨、反抗的情绪逐渐趋于缓和最后渐渐融化在那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在这一段中的触键形式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以适应这种力量的变化。笔者认为在旋律声部的触键角度、高度、力度都应该是相同的,主要通过改变触键的速度来表现力度的变化。

钢琴的触键千变万化,每一种触键方式都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而每一种触键方式与其他各种触键方式结合,又能够产生许多新的音色变化,为钢琴增添新的表现力,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想象力,想象出自己所要弹奏出的声音,寻找适合的触键方法来获取预想中的音色效果。还要仔细聆听自己弹奏出的每一个音,根据作品的音乐需要在钢琴上反复摸索,以求得自己理想中的音色效果。

参考文献: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7

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

于聪.《崔世光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分析与研究》.科技信息[J],2006,3

卞萌.《向盛世奉献音乐之光——为<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的出版与作曲家访谈录》.

钢琴艺术[J]2000,2

触键方式范文篇4

关键词:触键方式;音色;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

一、决定钢琴音色变化的触键要素有以下几点

(一)不同的触键角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接触面积不同,同样的力度所形成的压强也就不同,即压强与接触面积成反比。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小,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则越大,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小,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柔和、圆润。相反,如果在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大,则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集中,音色的穿透力也就越强。

(二)下键的弧度。下键分为“垂直下键”和“圆弧下键”。垂直下键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打击性,弹出的音色也响亮越有颗粒性。而圆弧下键则是在下键的过程中有一个缓冲的动作,从而使音色变得更柔美,歌唱性更强。圆弧下键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由手掌内向外作圆弧运动,一种是由外向手掌内作圆弧运动。

(三)触键的力度。触键的力度主要取决于:

1、演奏者整个手臂的质量,质量越大,地球对它的引力也就越强,那么它产生的重量也就越大,在弹奏时作用到键盘上的力也就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对肌肉的调控来控制由于重量而对键盘所产生的力的大小,从而来改变音色。

2、在弹奏过程中的发力点。在弹奏过程中发力点的不同也对触键的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以掌关节为发力点,腕关节发力点,肘关节发力点,肩关节发力点,腰为发力点,以脚为发力点,事实证明越大或越往下的关节参与演奏,其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声音也就越响亮、浑厚。

(四)触键的速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质量一定的时候,物体受力与其加速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当手指触键时,手指触键的速度越快,琴槌所受的冲击力越大,那么通过键盘系统传导给琴槌的力量也会相应的更大,琴弦在琴槌的激励下产生的振动频率也会越大,同时音板的振动频率也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钢琴音色音量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指触键的速度。随着触键速度的加快可获得由明快干净到明亮清朗再到尖锐强烈的音色,随着触键速度的不断放慢我们可获得更柔和,更深沉,更悠远,更飘渺的音色。

(五)下键的高度。在指尖触键之前与键盘的高度落差越大,触键速度越快,触键时的力度也就越大,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触键之前指尖与琴键的距离越近,甚至没有距离,指尖是贴着键盘的,触键时的力度就自然会相应变小,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小。

(六)触键的深度。触键的不同深浅也可以使钢琴的音色产生变化,越深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清晰,相反越浅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模糊。在寻求触键深度的同时,演奏者一定要注意每台钢琴从最深到最浅的触键的不同层次。

以上这些要素在钢琴的演奏中相互组合:产生多种多样的触键方式和千变万化的钢琴音色。

二、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触键方式

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的风格特征,那么演奏者就要根据这些方面去想象、聆听、反复尝试寻找最理想、最适合的钢琴音色,这也就成为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任务。下面就以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为例来阐述各种触键方式在具体钢琴曲中的应用。

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引子部分采用了三行谱表,低声部用琶音式和弦。旋律一直在向下进行,力度为P,仿佛是在喃喃的诉说,所以在旋律声部的音色上应该是一种暗淡的诉说性很强的声音,为了达到这种声音在触键方面应该采用抬手指的小角度触键,小角度的触键会让声音很暗淡,抬手指会让声音述说性很强。低音的琶音仿佛是江水的波浪。

引子结束后进入了乐曲的第一乐段——描写战乱以前美丽富饶的家乡,作者用#F大调描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并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乐曲用小调来表现,悲怨、哭泣、催人泪下的第二乐段,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第二段的感情色彩与第一段的抒情的叙述性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在音色效果上应该更多的体现尖锐强烈、凄厉幽怨的声音。作者用带有重音的八度半音阶,力度上突变为sf的方式作为连接,在这里左手八度的三连音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前臂快速触键的触键方式,然后用提高触键高度的方式表现sf在力度上所需的突然变化。仿佛晴天霹雳一样把人们的美好回忆打破。回到了流离失所、悲苦流亡的现实。当右手旋律出现时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手腕带动的大角度快速触键的方式。用手腕带动可以保持旋律的连贯性。大角度的快速触键可以加强音量增强戏剧性冲突。而旋律中带有保持音记号的地方。这里应该采用以手臂带动的高抬指慢速小角度的触键方式,这种声音悠长深沉而富有歌唱性。随着pocoanimate标记的出现,音乐逐渐趋于激烈,这里的触键应该采用大角度贴键,快速触键的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一种很有压迫性和急促的声音。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的侵略行径。在这之后音乐的力度又转到了mp,这里右手的旋律应采用贴键的大角度触键,而左手采用贴键的小角度触键。用不同的触键角度来区别音色的明与暗。在例8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下行的半音阶三连音和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来衬托旋律,象是人的哭泣,这里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手指小角度快下键的触键方式,随着力度的渐强和渐弱要适当调整触键的高度。公务员之家:

作者用连续的柱式和弦来烘托气氛,从触键角度上来说应该采用前臂的快速触键。由于触键动作中加上了前臂的力量,它不仅能大大的增加所弹奏的音量,在音色上也形成了强烈的光芒,它对推进作品的高潮,增加音量的对比,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fff的力度要求,这也达到整首乐曲的最高点。为了营造辉煌嘹亮的声音效果,仅用手腕或小臂的快速触键不足以达到需要的音响效果,这时就需要以肩部为发力点,使用大臂带动手指快速的触键。同时再伴以恰当的延音踏板,能获得辉煌的,充满共鸣的音响效果,表现强烈的音乐情绪和色彩效果。

在乐曲的尾声处力度的变化逐渐由mf发展到mp再到pp最后发展到ppp,这种逐层递减的力度变化,使前面激烈、悲怨、反抗的情绪逐渐趋于缓和最后渐渐融化在那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在这一段中的触键形式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以适应这种力量的变化。笔者认为在旋律声部的触键角度、高度、力度都应该是相同的,主要通过改变触键的速度来表现力度的变化。

钢琴的触键千变万化,每一种触键方式都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而每一种触键方式与其他各种触键方式结合,又能够产生许多新的音色变化,为钢琴增添新的表现力,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想象力,想象出自己所要弹奏出的声音,寻找适合的触键方法来获取预想中的音色效果。还要仔细聆听自己弹奏出的每一个音,根据作品的音乐需要在钢琴上反复摸索,以求得自己理想中的音色效果。

参考文献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7

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

于聪.《崔世光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分析与研究》.科技信息[J],2006,3

卞萌.《向盛世奉献音乐之光——为<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的出版与作曲家访谈录》.钢琴艺术[J]2000,2

触键方式范文篇5

关键词:触键方式;音色;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

一、决定钢琴音色变化的触键要素有以下几点

(一)不同的触键角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接触面积不同,同样的力度所形成的压强也就不同,即压强与接触面积成反比。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小,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则越大,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小,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柔和、圆润。相反,如果在手指触键时与键盘形成的角度越大,则指尖与键盘的接触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弹奏出的音色也就越集中,音色的穿透力也就越强。

(二)下键的弧度。下键分为“垂直下键”和“圆弧下键”。垂直下键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打击性,弹出的音色也响亮越有颗粒性。而圆弧下键则是在下键的过程中有一个缓冲的动作,从而使音色变得更柔美,歌唱性更强。圆弧下键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由手掌内向外作圆弧运动,一种是由外向手掌内作圆弧运动。

(三)触键的力度。触键的力度主要取决于:

1、演奏者整个手臂的质量,质量越大,地球对它的引力也就越强,那么它产生的重量也就越大,在弹奏时作用到键盘上的力也就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对肌肉的调控来控制由于重量而对键盘所产生的力的大小,从而来改变音色。

2、在弹奏过程中的发力点。在弹奏过程中发力点的不同也对触键的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主要包括以掌关节为发力点,腕关节发力点,肘关节发力点,肩关节发力点,腰为发力点,以脚为发力点,事实证明越大或越往下的关节参与演奏,其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声音也就越响亮、浑厚。

(四)触键的速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质量一定的时候,物体受力与其加速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当手指触键时,手指触键的速度越快,琴槌所受的冲击力越大,那么通过键盘系统传导给琴槌的力量也会相应的更大,琴弦在琴槌的激励下产生的振动频率也会越大,同时音板的振动频率也就越大。由此可以看出钢琴音色音量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指触键的速度。随着触键速度的加快可获得由明快干净到明亮清朗再到尖锐强烈的音色,随着触键速度的不断放慢我们可获得更柔和,更深沉,更悠远,更飘渺的音色。

(五)下键的高度。在指尖触键之前与键盘的高度落差越大,触键速度越快,触键时的力度也就越大,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触键之前指尖与琴键的距离越近,甚至没有距离,指尖是贴着键盘的,触键时的力度就自然会相应变小,弹奏的音量也就越小。

(六)触键的深度。触键的不同深浅也可以使钢琴的音色产生变化,越深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清晰,相反越浅的触键产生的音越模糊。在寻求触键深度的同时,演奏者一定要注意每台钢琴从最深到最浅的触键的不同层次。

以上这些要素在钢琴的演奏中相互组合:产生多种多样的触键方式和千变万化的钢琴音色。

二、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的触键方式

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的风格特征,那么演奏者就要根据这些方面去想象、聆听、反复尝试寻找最理想、最适合的钢琴音色,这也就成为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任务。下面就以钢琴改编曲《松花江上》为例来阐述各种触键方式在具体钢琴曲中的应用。

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引子部分采用了三行谱表,低声部用琶音式和弦。旋律一直在向下进行,力度为P,仿佛是在喃喃的诉说,所以在旋律声部的音色上应该是一种暗淡的诉说性很强的声音,为了达到这种声音在触键方面应该采用抬手指的小角度触键,小角度的触键会让声音很暗淡,抬手指会让声音述说性很强。低音的琶音仿佛是江水的波浪。

引子结束后进入了乐曲的第一乐段——描写战乱以前美丽富饶的家乡,作者用#F大调描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并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乐曲用小调来表现,悲怨、哭泣、催人泪下的第二乐段,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第二段的感情色彩与第一段的抒情的叙述性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在音色效果上应该更多的体现尖锐强烈、凄厉幽怨的声音。作者用带有重音的八度半音阶,力度上突变为sf的方式作为连接,在这里左手八度的三连音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前臂快速触键的触键方式,然后用提高触键高度的方式表现sf在力度上所需的突然变化。仿佛晴天霹雳一样把人们的美好回忆打破。回到了流离失所、悲苦流亡的现实。当右手旋律出现时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手腕带动的大角度快速触键的方式。用手腕带动可以保持旋律的连贯性。大角度的快速触键可以加强音量增强戏剧性冲突。而旋律中带有保持音记号的地方。这里应该采用以手臂带动的高抬指慢速小角度的触键方式,这种声音悠长深沉而富有歌唱性。随着pocoanimate标记的出现,音乐逐渐趋于激烈,这里的触键应该采用大角度贴键,快速触键的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一种很有压迫性和急促的声音。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的侵略行径。在这之后音乐的力度又转到了mp,这里右手的旋律应采用贴键的大角度触键,而左手采用贴键的小角度触键。用不同的触键角度来区别音色的明与暗。在例8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下行的半音阶三连音和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来衬托旋律,象是人的哭泣,这里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手指小角度快下键的触键方式,随着力度的渐强和渐弱要适当调整触键的高度。

作者用连续的柱式和弦来烘托气氛,从触键角度上来说应该采用前臂的快速触键。由于触键动作中加上了前臂的力量,它不仅能大大的增加所弹奏的音量,在音色上也形成了强烈的光芒,它对推进作品的高潮,增加音量的对比,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fff的力度要求,这也达到整首乐曲的最高点。为了营造辉煌嘹亮的声音效果,仅用手腕或小臂的快速触键不足以达到需要的音响效果,这时就需要以肩部为发力点,使用大臂带动手指快速的触键。同时再伴以恰当的延音踏板,能获得辉煌的,充满共鸣的音响效果,表现强烈的音乐情绪和色彩效果。

在乐曲的尾声处力度的变化逐渐由mf发展到mp再到pp最后发展到ppp,这种逐层递减的力度变化,使前面激烈、悲怨、反抗的情绪逐渐趋于缓和最后渐渐融化在那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在这一段中的触键形式一定要进行精心设计以适应这种力量的变化。笔者认为在旋律声部的触键角度、高度、力度都应该是相同的,主要通过改变触键的速度来表现力度的变化。

钢琴的触键千变万化,每一种触键方式都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而每一种触键方式与其他各种触键方式结合,又能够产生许多新的音色变化,为钢琴增添新的表现力,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想象力,想象出自己所要弹奏出的声音,寻找适合的触键方法来获取预想中的音色效果。还要仔细聆听自己弹奏出的每一个音,根据作品的音乐需要在钢琴上反复摸索,以求得自己理想中的音色效果。

参考文献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7

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

于聪.《崔世光钢琴独奏曲<松花江上>的分析与研究》.科技信息[J],2006,3

卞萌.《向盛世奉献音乐之光——为<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的出版与作曲家访谈录》.

钢琴艺术[J]2000,2

触键方式范文篇6

关键词:钢琴演奏教学;触键技巧;全臂触键;触键角度

演奏者在演奏时的触键方式,与琴键发出的声音向呼应,触键力度大小、速度、接触面积与琴声相呼应。因此,钢琴教学最重要的便是触键方式,演奏者只有触键力度、速度、接触面积完全融合,便能弹奏出优美乐曲。

一、钢琴演奏与教学中触键力度的把握

(一)指力触键。钢琴演奏教学中,运用指力触键需使用手指前三个关节,根据触键力度大小控制琴键音量。演奏者触键的速度与钢琴作品表现方式有直接的联系。比如:《降B大调奏鸣曲》,演奏时会有部分节奏较快,演奏者就必须在增加触键速度,同时要控制触键力度,才能让钢琴发出清脆、有感染力的旋律。演奏者在联系过程中,需要让双手放松,呈自由状,触键手指均匀发力,加快弹奏速度,便可在德彪西的《贝尔加马斯组曲》使用此种触键弹奏方式,使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展现出钢琴作品的朦胧美。(二)手力触键。钢琴演奏教学中,手力触键需借助手掌力度,演奏不同音效。手力触键会让钢琴音色更加沉稳、浑厚,手力触键速度与面积不同,会让音色与旋律更加多变,巴洛克音乐作品中比较常用到手力触键。手力触键需根据演奏者触键方式、作品来决定。比如:《车尼尔849练习曲集》第12首,需要用到触键垂直方式,并增加触键速度,才能演奏出符合作品高曲调的明亮音色。同时,在演奏过程中,利用指尖发力时,演奏者需要带动整个手腕的力量使手掌进行移动。(三)前臂触键。钢琴演奏教学中,前臂力量触键需借助手掌、手腕带动肘关节去做出水平或垂直运动,才能完成相应的钢琴作品。前臂触键能够让钢琴音色更加明亮,根据触键速度将其分为中速与高速。演奏者如不熟悉此种演奏方式,可在触键过程中减缓速度,但是速度过慢,钢琴表现出的音色将会是冗长,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困难。比如:浪漫派的代表人物肖邦所作《幻想即兴曲》,在演奏者进行演奏过程中就需以前臂触键、水平方式、高速进行演奏,将三种触键方式充分融合,才能使得整个弹奏过程中展现出更加饱满、有力量的音色和旋律。(四)全臂触键。钢琴演奏教学中,演奏者用整个胳膊发力进行钢琴演奏,增加触键速度与触键压力,可以使钢琴发出较为强烈、震撼的旋律。全臂触键需要演奏者调整弹奏面积,同时根据作品需求进行调整,发出符合作品的浑厚旋律。全臂触键弹奏速度要快,演奏方式也是水平、垂直,垂直演奏方式能够让演奏者指尖达到最高爆发力。比如:贝多芬的交响钢琴作品演奏时,就需要全臂触键、垂直方式进行弹奏,让作品展现更加的饱满。全臂触键弹奏手法过于激昂,比较常见于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激昂且内敛。

二、钢琴演奏与教学中触键速度的把握

(一)快速触键。快速的触键技巧,对于演奏者触键控制要求极高,需做到“快放、快收”,才能完成钢琴作品弹奏。演奏者在快速触键弹奏过程中,采用触键角度不同会影响弹奏效果。比如:垂直触键产生的音色较为尖锐,水平触键产生的音色较为浑厚。浪漫派钢琴作品,就需要演奏者结合快速触键和水平触键方式,就会使作品演奏出一种朦胧之美。比如:《平湖秋月》,演奏者就需要使用以上所述触键方式,才能为听众营造出一种“月光如水”的浪漫氛围。(二)慢速触键。初学者在钢琴练习过程中,弹奏速度过慢,会影响钢琴发音,甚至于琴键不能发出声音,这种演奏方式根本无法演奏作品。演奏者在练习慢速触键过程中,需注意触键力度不用手臂发力,演奏者只需依靠手腕支撑,使手指以自然的方式下落就能够完成慢速触键学习动作。慢速触键演奏也需分为垂直、水平两种方式,垂直触键与慢速触键组合在钢琴作品中十分常见,比如:莫扎特的《降B大调奏鸣曲》,就需要使用慢速触键与垂直触键方式表现出该作品所表达的柔美、精致。而慢速触键与水平触键组合方式则在印象派作品中较为常见。

三、钢琴演奏与教学中触键角度的把握

(一)垂直触键。垂直触键方式要求演奏者要使手指以自然方式垂下,手指垂下时需注意与琴键表面呈直角,然后根据作品的不同,使手指自然或用力敲击琴键。垂直触键根据手指下落速度快慢,钢琴音调出呈现出高低变化。垂直触键演奏者只需使用指尖触碰琴键即可,垂直触键不用考虑触键面积。垂直触键有两种组合方式,分别为:快速垂直触键、中低速垂直触键。比如:像莫扎特的《C大调小奏鸣曲》,就需要大量快速垂直触键弹奏出清脆、响亮的旋律。钢琴作品较为柔美便可采用中低速垂直触键。(二)水平触键。水平触键演奏者需利用指肚触碰琴键,并控制接触面积与触键力度,使钢琴演奏出符合作品的音色和旋律。指肚接触面积加大会使音色洪亮,指肚接触面积较小就会使音色产生朦胧感。演奏者使用水平方式演奏时,手指与琴键角度有三种角度,分别是30°以内、30°至50°、50以内,每种角度都会让演奏音色有不同表方式,比如:30°至50°水平触键多用于古典主义作品,演奏者可弹奏出细腻音色;30°以内则多用于印象派、浪漫派的作品,使演奏者弹奏出朦胧美感。

四、结语

钢琴触键技巧的掌握对初学者十分重要,教师在进行钢琴弹奏教学过程中需重视技巧训练,让演奏者明白掌握技巧要点,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多种触键技巧,帮助学生不断的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参考文献]

[1]冀春荣.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5:20-21.

[2]胡皓.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对音色效果的影响[J].当代音乐,2019,04:124-125.

触键方式范文篇7

关键词:钢琴;触键

钢琴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是乐器之王。学习它有利于培养人的情操和内涵,促进左右脑共同发育,调剂生活让人适度放松。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它。作为一个钢琴的演奏者,触键是必须解决的最重要的技术问题之一,因为它作为钢琴发声优劣的关键,直接影响着钢琴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此,触键一直是许多钢琴演奏家最为关注的。同时,触键也是普通钢琴学习者到专业钢琴演奏者的一道门槛。本文希望通过笔者对钢琴触键认识的叙述给钢琴学习者带来一点帮助。

1钢琴触键的发展

钢琴触键的发展以古典时期为界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一个时期是钢琴触键技术的成型时期,后一个时期可说是钢琴触键发展到高峰的黄金时段。

1.1前期

关于钢琴触键的前期,首先是古钢琴对钢琴触键的影响,在巴洛克时期羽管键琴的触键手法大多反对用沉重的力气去压迫手指,而提倡以巧劲带动手指的灵活运动。拉莫曾说过:“绝不要把手的力量压在手指上,相反,要用你的手支持住手指,从而使触键更轻巧。”而巴赫的儿子C.P.E.巴赫的著作《试论正确的键盘乐器演奏艺术》不但对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演奏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也为早期的钢琴演奏铺设了基础,提供了指南。

真正奠定钢琴触键基础的是莫扎特与克莱门蒂。莫扎特早年曾学习古钢琴,因此,他的钢琴触键技术,留有古钢琴触键的影子。他的触键要求轻巧、纯净而清晰,在旋律的处理上要求音质优雅如歌,反对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可以说莫扎特的钢琴触键实现了古钢琴触键到钢琴触键转变的过渡。

1.2后期

这一段时期跨度很长,从古典主义后期一直到近现代。许多演奏家与作曲家依照音乐作品的需要,沿着莫扎特与克莱门蒂的道路,发展了许多富有个性的演奏方法。在莫扎特、克莱门蒂之后,古典主义的钢琴演奏风格逐渐发展成了以胡梅尔与贝多芬为代表的两派。胡梅尔的触键较为传统,清晰而准确。贝多芬的触键则更在于突显音乐的力度与演奏家的个性,因此他的演奏常伴随着较大的肢体动作,并且经常弹断琴弦。此时的贝多芬在钢琴演奏上已经开始注意用钢琴弹出交响化的音色,这对以后许多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与演奏家具有深刻的影响。

2钢琴触键的分类

手和手臂的状态建立后,我们就具备了学习“发音”的条件。既然发出声音的直接手段在于手指的下键,我们就必须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完成这个下键动作,简而言之,就是寻找最有用、最合理的触键方式。

虽然在整个钢琴演奏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触键方式,但是现代钢琴家所运用的主要有四种。这四种方式是按照手、手臂和肩部的肌肉在弹奏过程中向指尖传递力的不同方式来区分的。

前臂转动是对上述四种触键方式都有帮助的一种动作。人们常说“易如反掌”。我们看到就连这个最简单的动作也包含着前臂的转动。如果运用恰当,这个动作可以在演奏者原来的基本动作之外产生一个相当大的力。不论对哪只手来说,前臂都可以朝左右两个方向转动。随着运动速度的加快,下键的力量也不断增强。前臂转动的目的就是将每次下键的力量直接集中在所要发出声音的那个键上,以使这个键成为手的用力重心。

2.1指力触键

这一触键方式是所有触键中肌肉运动最小的一种。与前臂肌肉相连的肌腱将手指往下拉,便完成了下键动作。而当肌腱松回时,手指和琴键就都回复到原先的位置。练习方法:让手处于正常的弹奏姿势,手背和腕背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手指贴住键盘,手腕在抬高和放下的动作中必须始终放松,手指始终贴键,手指稳固而略呈弯曲。

(1)断奏:每弹一个音符,手指都迅速按下键,并在发出声音的那一刻立即松开,这样手指就缩回到键上,手腕始终保持平稳,同时无僵硬之感。

(2)连奏:也像前面一样,每个音都要弹出,但是音必须保持住。手指所用的压力只须阻止琴键弹回即可。在向下一个音进行时,前臂略向右转动。这样当一个键松开时,另一个键正好发出声音。目前指力触键主要用来演奏精致典雅的乐段或创造纤弱的伴奏效果。一旦要求较重的音响时,指力触键就会被其他更有力的触键方式所代替。

2.2手力触键

在各类触键方式中运用最广的是“手力触键”。顾名思义,手力触键的主要特点就在于手的朝下动作。把前臂与手在你前方水平地抬起,然后迅速朝下甩,甩得尽可能远。手臂甩完后如果不受阻挡的话,会在空间自然地消耗能量。

然后再做一个试验。手在桌子上方提起,当它往下落时,手指势必受到桌面的阻挡。这一突然受阻的运动能量在手腕部分产生反作用力,手腕(如果可能的话)会立刻向上弹起。正是手腕的这种向上弹起的倾向成为手力触键的一个不可改变的标志。

2.3臂落触键

这种触键方式就是(按照原来要求的力度)突然落下前臂或全臂,以使所要弹的那个键或几个键在这个下落动作中被推下。这种触键后的最终姿势就是手和手臂都从键盘上往下垂挂着。

臂落触键也是从正常的弹奏位置开始的(指臂下落后,手在键盘上的位置——译者注),但这时手腕在声音发出的那一刻略微向上拱起的力量已远远无法与臂重的力量相抗衡,所以手腕只好下落而非抬起。也可用臂落触键弹出断奏效果,只要手指在声音发出后立即放松。但是“粘着力强”是这种触键方式的主要特点,所以臂落触键最好用于音的保持或连奏效果。

2.4全臂触键

这种触键方式的特点是上臂、前臂、手腕、手和手指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运动。作用于琴键的力量主要来自肩部肌肉。不过需注意,这种联合作用的方式仅仅在按下琴键的过程中存在,下键后各部分肌肉要立即放松,特别是腕部肌肉要放松。

3钢琴触键的方法

触键方式范文篇8

在辽阔的音乐世界,乐器的品种类别数以千百,但人们却对钢琴情有独钟,那是因为钢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和审美价值。钢琴的气势宏大,没有哪件乐器可以与之相比。它既有辽亮辉煌的音响,又有绚丽多彩极具丰富的音色。钢琴音域广达6-7个八度,力度变化从最弱到最强,体现了大幅度、多层次音响特征,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与一个交响乐队媲美。通过弹奏等技术处理又可以使音乐变化多彩……钢琴这种乐器在笔者的印象中是最理智的,弹奏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各种更感性的、更具体的声音形象,包括人声和世界上所有乐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色彩。因此钢琴演奏者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一个人就可以单独在钢琴上塑造出绝对完整的形象,创造出某种完整和完美的钢琴作品。

钢琴有它独特的音色美,有它的“自我”,无法与其他东西混淆。我们应当了解并喜爱钢琴独特的“自我”,从而彻底理解它、掌握它。音色美给人以官能上的快感,这种源于物理属性的生理反应,是一种初级的灵感。但从键盘上流淌出来的音乐,却蕴涵着丰富的音乐美的内涵,这种有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肢体、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音响美,不仅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悦,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启迪智慧、完善品格的效应。只有当你在钢琴上弹出不可能的东西时,你才能弹出钢琴上一切可能表现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概念、想象、愿望是可以跑在实际的东西前面的。贝多芬耳聋后创作了他听不见的钢琴音响并且预示了钢琴在数十年后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精神为钢琴音响探索出了新的规律,而钢琴就逐渐地适应了这些规律。

从钢琴弹奏的原理上看,钢琴是键盘乐器,是通过琴槌击弦发出声音的,因此颗粒性声音是钢琴的特色和所长。弹跳音、弹连奏就特别能显示钢琴的优势。在弹奏运指的同时,自肩起贯通至臂腕部,力量从上至下,无阻隔的传递到指间,这需要学生上部身躯各个部位能够相互协调并运用自如。尤其是臂腕部尽量放松,整体投入、上通下点、手指站立,这样所发出的音响通透亮丽,松弛而有弹性,富有光泽。在节奏旋律上有脉动感,有活力,更有清澈的颗粒性。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钢琴效果的精妙写照。要训练好手指,使其独立、主动、灵活;使弹奏的声音清晰、流畅、均匀。这对展现出钢琴所长是关键性的步骤。

二、正确的触键方式是获得良好音色的前提

一些业余钢琴爱好者,他们有良好的钢琴演奏技能,但由于他们只知道触感是演奏艺术完美的保证,而忽略了触键方式,致使强奏时声音生硬、死板,弱奏时声音“虚”。因此在技术方面,要弹出“好听的”声音,必须具备非常灵活柔顺的双手(但不是软弱无力)和“放松的重量”,即从肩部和背部起,直到接触键盘的指尖(全部的准确性都集中在指尖)为止,整个手臂都是放松的;还必须有把握地、合理地控制这种重量,从弹疾速轻巧的音所要求的飞掠而过的触键起,到弹宏大的音量而用大力度用力弹键为止,都必须如此。

好听的声音是不同力度、各种时值声音的相互结合、相互对比、极为复杂的过程。声音练习只有在练习作品、练习音乐及其基本要素的时候才是实际有效的。而这种练习也不能和一般的技术练习分割开来。

钢琴上的音不能像别的乐器上的音那样延续,所以为了清楚地表达所演奏乐曲的音调,不但旋律线条的强弱变化,就连经过句的强弱变化也应当比别的乐器更丰富更灵活。当然,也有要求其平均的、没有强弱变化声音的地方。

根据查阅的相关国内外资料可知,为提高钢琴演奏的音色,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

从用指尖触键到用指面部位触键,每一变化层次都可以产生细微的音色变化,因为手指越立起,琴键受力越直接,音色越明亮。而指面平坦会形成一种受力的缓冲,从而对音质产生影响,使声音柔润。

2.改变手指的触键高度

提高手指触键对下键的速度有重要作用,如要得到明亮的颗粒性声音,常需手指的提高。而对声音柔美的连奏则不需提高手指,要求以平稳的贴键方式触键。

3.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

缓慢的触键速度是创造柔和歌唱性声音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触键速度影响着声音的强弱,触键速度越快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另一方面,触键速度还影响着声音的明暗、刚柔等。

4.改变手指第一关节或第三关节的牢度

从第一、第三关节较柔顺到较坚挺可以改变手指传力的支撑强度,也可以使音色产生变化。

5.改变指尖的坚度

从相对放松的指尖到相对牢固的指尖,每一层变化也都可以改变键盘动作速度和击弦速度,对声音的变化产生影响。

6.改变触键的用力形式

钢琴触键的用力形式一般包括: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像连贯柔和的连奏就需要以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触键,这种方式可以使琴键以一种缓冲的方式受力。

通过上述几条练习,掌握正确的触键方式并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就可以减少肌肉的动作,轻松自如的演奏出正确美妙的声音。

三、良好的音色的获得与踏板的运用有直接的关系

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安东·鲁宾什坦有一句名言:“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它为丰富钢琴的演奏音色与和声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在钢琴音乐中,踏板虽然不是作为单独的技术而存在,但是它是作为对音响与音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而存在的。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所以演奏者演奏时应正确运用踏板,力图去感受和声,这样才能弹奏出好的效果来,使音乐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踏板是具有魔法般的调色板,触键的好帮手,踏板的用法是综合性,并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是非常有个性的,要根据演奏的变化而变化,自成风格,并没有相同的用法。即使是同一个人的演奏,每一遍都会略有不同,要根据音乐的表现,用严格的、敏锐的听觉确定踏板的运用。当然踏板的运用还会受作品艺术风格的影响,不同音乐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使用踏板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弹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音乐时期的作品时,踏板要少用些,而演奏浪漫派以后的作品时,踏板可适当的多用些;同一个和弦,在低音区踩得要少些,在高音区踩得要多些;琶音上行可多踩些踏板,下行时稍微要少踩些;还用就是在练习曲中可少用或不用,以保证每个音的清晰……根据演奏场地的音响条件也要调整踏板的运用;不同品牌的钢琴性能不同,踏板的运用也会不同;要随着演奏者演奏瞬间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踏板的用法。延音踏板可以产生连贯浓厚的声音;弱音踏板则可创造出朦胧、纤细的效果;而踏板踩动的深度对音色也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抖动踏板又可获得洪亮且不混浊的强奏音色。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倾听我们的演奏为前提”,它是“使用踏板的坚固基石”。

综上所述,对演奏实践进行理论性研究,阐述理论性原则,应该说比弹奏容易得多;掌握演奏技巧,用每一项技术手段创造丰富的钢琴音色变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当今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钢琴演奏技术也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在钢琴演奏中,要获得优美的音色除了掌握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外,还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不同音色及触键要求等原理,在掌握一定钢琴演奏的技术手段外,还要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和音响效果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踏板,不断练习,不断琢磨,才能创造出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触键方式范文篇9

[论文摘要]通过钢琴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和音色特点,阐述如何表现、如何改变音色的方法,分析改变音色的演奏技巧。

音色是由发音体的性质、形态以及其产生泛音数目的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声音,即音的色彩和特征。优美的音色是音乐表演者必须持续不断追求的目标。只有演奏出优美的音色才能打动听众的心,实现音乐感人肺腑之功能。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通过弹奏音色的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现出愤怒的狂号、疾风骤雨、雄伟悲壮、奔腾豪放、果断刚烈等强烈的情感,也可以表达低声倾诉、喃喃细语、安慰、爱抚、叹息、抽泣、甜蜜、微笑、幸福、爱情等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表达空谷回声、黄昏钟声、高山流水、粼粼水波等大自然的奇观美景以及阳光、月色、云彩、微风等看得见摸不着的物体。总之,所有称之为音乐的东西都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而音色的变化使音乐的表现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

一、钢琴独特的音色美

在辽阔的音乐世界,乐器的品种类别数以千百,但人们却对钢琴情有独钟,那是因为钢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和审美价值。钢琴的气势宏大,没有哪件乐器可以与之相比。它既有辽亮辉煌的音响,又有绚丽多彩极具丰富的音色。钢琴音域广达6-7个八度,力度变化从最弱到最强,体现了大幅度、多层次音响特征,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与一个交响乐队媲美。通过弹奏等技术处理又可以使音乐变化多彩……钢琴这种乐器在笔者的印象中是最理智的,弹奏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各种更感性的、更具体的声音形象,包括人声和世界上所有乐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色彩。因此钢琴演奏者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一个人就可以单独在钢琴上塑造出绝对完整的形象,创造出某种完整和完美的钢琴作品。

钢琴有它独特的音色美,有它的“自我”,无法与其他东西混淆。我们应当了解并喜爱钢琴独特的“自我”,从而彻底理解它、掌握它。音色美给人以官能上的快感,这种源于物理属性的生理反应,是一种初级的灵感。但从键盘上流淌出来的音乐,却蕴涵着丰富的音乐美的内涵,这种有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肢体、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音响美,不仅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悦,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启迪智慧、完善品格的效应。只有当你在钢琴上弹出不可能的东西时,你才能弹出钢琴上一切可能表现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概念、想象、愿望是可以跑在实际的东西前面的。贝多芬耳聋后创作了他听不见的钢琴音响并且预示了钢琴在数十年后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精神为钢琴音响探索出了新的规律,而钢琴就逐渐地适应了这些规律。

从钢琴弹奏的原理上看,钢琴是键盘乐器,是通过琴槌击弦发出声音的,因此颗粒性声音是钢琴的特色和所长。弹跳音、弹连奏就特别能显示钢琴的优势。在弹奏运指的同时,自肩起贯通至臂腕部,力量从上至下,无阻隔的传递到指间,这需要学生上部身躯各个部位能够相互协调并运用自如。尤其是臂腕部尽量放松,整体投入、上通下点、手指站立,这样所发出的音响通透亮丽,松弛而有弹性,富有光泽。在节奏旋律上有脉动感,有活力,更有清澈的颗粒性。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钢琴效果的精妙写照。要训练好手指,使其独立、主动、灵活;使弹奏的声音清晰、流畅、均匀。这对展现出钢琴所长是关键性的步骤。

二、正确的触键方式是获得良好音色的前提

一些业余钢琴爱好者,他们有良好的钢琴演奏技能,但由于他们只知道触感是演奏艺术完美的保证,而忽略了触键方式,致使强奏时声音生硬、死板,弱奏时声音“虚”。因此在技术方面,要弹出“好听的”声音,必须具备非常灵活柔顺的双手(但不是软弱无力)和“放松的重量”,即从肩部和背部起,直到接触键盘的指尖(全部的准确性都集中在指尖)为止,整个手臂都是放松的;还必须有把握地、合理地控制这种重量,从弹疾速轻巧的音所要求的飞掠而过的触键起,到弹宏大的音量而用大力度用力弹键为止,都必须如此。

好听的声音是不同力度、各种时值声音的相互结合、相互对比、极为复杂的过程。声音练习只有在练习作品、练习音乐及其基本要素的时候才是实际有效的。而这种练习也不能和一般的技术练习分割开来。

钢琴上的音不能像别的乐器上的音那样延续,所以为了清楚地表达所演奏乐曲的音调,不但旋律线条的强弱变化,就连经过句的强弱变化也应当比别的乐器更丰富更灵活。当然,也有要求其平均的、没有强弱变化声音的地方。

根据查阅的相关国内外资料可知,为提高钢琴演奏的音色,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

从用指尖触键到用指面部位触键,每一变化层次都可以产生细微的音色变化,因为手指越立起,琴键受力越直接,音色越明亮。而指面平坦会形成一种受力的缓冲,从而对音质产生影响,使声音柔润。

2.改变手指的触键高度

提高手指触键对下键的速度有重要作用,如要得到明亮的颗粒性声音,常需手指的提高。而对声音柔美的连奏则不需提高手指,要求以平稳的贴键方式触键。

3.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

缓慢的触键速度是创造柔和歌唱性声音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触键速度影响着声音的强弱,触键速度越快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另一方面,触键速度还影响着声音的明暗、刚柔等。4.改变手指第一关节或第三关节的牢度

从第一、第三关节较柔顺到较坚挺可以改变手指传力的支撑强度,也可以使音色产生变化。

5.改变指尖的坚度

从相对放松的指尖到相对牢固的指尖,每一层变化也都可以改变键盘动作速度和击弦速度,对声音的变化产生影响。

6.改变触键的用力形式

钢琴触键的用力形式一般包括: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像连贯柔和的连奏就需要以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触键,这种方式可以使琴键以一种缓冲的方式受力。

通过上述几条练习,掌握正确的触键方式并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就可以减少肌肉的动作,轻松自如的演奏出正确美妙的声音。

三、良好的音色的获得与踏板的运用有直接的关系

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安东·鲁宾什坦有一句名言:“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它为丰富钢琴的演奏音色与和声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在钢琴音乐中,踏板虽然不是作为单独的技术而存在,但是它是作为对音响与音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而存在的。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所以演奏者演奏时应正确运用踏板,力图去感受和声,这样才能弹奏出好的效果来,使音乐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踏板是具有魔法般的调色板,触键的好帮手,踏板的用法是综合性,并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是非常有个性的,要根据演奏的变化而变化,自成风格,并没有相同的用法。即使是同一个人的演奏,每一遍都会略有不同,要根据音乐的表现,用严格的、敏锐的听觉确定踏板的运用。当然踏板的运用还会受作品艺术风格的影响,不同音乐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使用踏板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弹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音乐时期的作品时,踏板要少用些,而演奏浪漫派以后的作品时,踏板可适当的多用些;同一个和弦,在低音区踩得要少些,在高音区踩得要多些;琶音上行可多踩些踏板,下行时稍微要少踩些;还用就是在练习曲中可少用或不用,以保证每个音的清晰……根据演奏场地的音响条件也要调整踏板的运用;不同品牌的钢琴性能不同,踏板的运用也会不同;要随着演奏者演奏瞬间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踏板的用法。延音踏板可以产生连贯浓厚的声音;弱音踏板则可创造出朦胧、纤细的效果;而踏板踩动的深度对音色也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抖动踏板又可获得洪亮且不混浊的强奏音色。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倾听我们的演奏为前提”,它是“使用踏板的坚固基石”。

综上所述,对演奏实践进行理论性研究,阐述理论性原则,应该说比弹奏容易得多;掌握演奏技巧,用每一项技术手段创造丰富的钢琴音色变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当今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钢琴演奏技术也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在钢琴演奏中,要获得优美的音色除了掌握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外,还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不同音色及触键要求等原理,在掌握一定钢琴演奏的技术手段外,还要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和音响效果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踏板,不断练习,不断琢磨,才能创造出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触键方式范文篇10

在最初接触连奏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养成错误习惯的危险阶段。从生理角度来说,幼儿的手骨尚未发育成熟,手指小且软,欠缺力度,下键时常不自主地借助整个手掌的力量压键。而成人的手指由于长期承担着按、压、抓、拿,等与弹琴用力方式完全不同的活动,在手指灵活性与独立性方面都已退化,并且手指骨骼定型,韧带的弹性较差,更容易在弹琴时手部僵硬。这些原因都会造成“压腕”、手指粘连,或一个手指触键时其余手指紧张,长时间弹奏时感到手腕酸痛,等问题。因此拥有一双训练有素的手指,养成正确的触键习惯,是学琴前期的首要问题。造成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只有一个——对弹琴运指时的发力点模糊不清。有人说弹琴时是大臂的力量传送到指尖,有人喜欢借助手腕的力量。不能否认这些说法是错误的,在学琴后期,演奏一些大型作品时,大臂、手腕、乃至全身必然都有参与进来。然而在入门阶段,所弹奏的短小练习并不需要全身这么多的参与,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找到发力点——掌关节,即手指的大关节。无疑,高抬指的训练方法是利用掌关节发力,帮助其他部位放松,提高手指击键速度与力度的最佳练习方法。其要领是:以掌关节为轴心,手指高抬,然后迅速地像小锤子一样敲击琴键。其他手指始终保持放松状态,并且在下键的一瞬间,无意识地离开琴键震一下。能够做到在每次高抬弹响一个音后,其余不弹的手指自然地“震一下”,说明手腕及整个手掌是处于放松状态的,便不会出现“压腕”这个问题。

二、有关手指独立性的训练

当做到指尖坚实,从大臂到手腕放松,畅通如一条管道时,显然已掌握了正确触键的要领。这个阶段,开始更多地关注声音的均匀度,不需要再刻意地强调手指高抬,而是让手指自然地触键。声音的均匀在于能够很好地控制每一根手指,包括下键的速度与力度。同时在弹奏一些小乐曲时能否处理好一些简单的强弱变化,也需要建立在手指良好的控制力与独立性基础之上,巴赫的复调作品的无疑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最佳教材。然而对于初学者,双手的协调性尚不够好,学习复调显然不合时宜,而这一问题仅依靠练习曲又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这就需要一些针对性更强,更密集的手指训练。

1.平稳转指与流畅弹奏的训练

在这个阶段,无论练习曲或乐曲的难度都已渐深,不再以非常慢的速度弹奏短小的作品,音域上也更宽,并且接触到更多带有调号的乐曲。无论是出去对于乐理知识的了解、调式调性的熟悉,或是为了弹奏更大音域作品时流畅而不露痕迹的转指,此时都需要引入对音阶、琶音的学习。初步接触转指时应做到手腕及肘部尽量保持平稳,仅靠拇指大关节的运动完成转指,还应做到提前准备。拇指要在刚一离键时,立刻缩回手掌下面,为下一次转指做准备。

2.音色的颗粒性与跑动时手腕的平稳度

如果说刚接触连奏时,学习手掌撑好,用高抬指的方式触键是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可以说现阶段是在此之后的另外一个重点。当建立起手掌的支撑力,进入提速阶段以后,触键方式上也需要适当做一些调整——由过去的手指高抬,垂直向下敲,改为手指自然贴键,指尖向掌心内侧用力,将声音“抓”住。这样就减少了高抬指在弹奏过程中因“抬”和“落”的较大动作幅度,而耗费的时间,从而为弹奏一些跑动较快的作品提供了可行性。此时最需要的一是声音的颗粒性,二是一个放松且平稳的手腕。弹奏出具有颗粒性的音色,在于手指的爆发力和良好的触键、离键速度。快速弹奏时手腕的平稳度,在于拥有灵活的小关节来迅速完成这一“抓”的动作,而不使手腕牵扯其中。

3.手指的快速跑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