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6:07:43

创编范文篇1

多彩的现实生活,飞速前进的时代决定儿童艺术兴趣和审美需求是多采多样的,而编导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儿童舞蹈创作题材的多样化。选择儿童舞蹈的题材,首先必须充满童趣。(童趣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儿童舞蹈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种:

1.题材:这类题材指的是直接反映当代儿童精神面貌的题材,如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守纪律、助人为乐等,更主要的是放映当代儿童的现实意识,主体意识及参与意识。

2.寓言题材:这类题材最大特点是借儿童非常感兴趣的自然景物或动物的外形特点,性格来寄寓某种思想或说明某种道理,常用夸张拟人,幻想的手法塑造人物,将自然植物和动物人物化,性格化。几年前,我曾经为市福利会幼儿园编排了这类题材的舞蹈。舞蹈通过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蚂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搬运粮食的情景,说明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舞蹈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该节目获汕头市“六·一”少儿花会舞蹈比赛一等奖。

3.历史题材:这是指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特点的题材,它可以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集中概括和适当的虚构,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展示历史发展趋势,使儿童从舞蹈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迪。如《司马光砸缸》、《花木兰》等等。

儿童舞蹈题材可以说包罗万象,只要我们处处留神孩子们的天地,仔细观察他们的爱和情,儿童舞蹈的题材就会像满天繁星向你眨眼,它们好似一首儿歌,一副童画,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和一种稚气盎然的游戏。当你捕捉到这些耀眼夺目,充满童趣的创作题材后,则要确定其舞蹈形式和结构。

二、儿童舞蹈的形式和结构

表演舞蹈一般有三种形式:舞剧、情节舞、情绪舞。

由于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儿童舞蹈具有形象鲜明,天真活泼的特点。创编舞蹈应做到主题鲜明,准确,表现的内容简练不复杂,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舞蹈形式应多采用科学幻想、童话故事、儿童游戏等。在考虑儿童舞蹈的教育性的同时,还强调它的自娱性。另外,在舞蹈构思中,要利用短小、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等特点去创编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

创编儿童舞蹈必须熟悉怎样去结构舞蹈。结构是指舞蹈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即编导根据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舞蹈素材的理解,按照塑造舞蹈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运用舞蹈及其各种表现手法,将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形象,事物情节等分别轻重主次,合理布局。使其首尾相通,虚实相生,均称地加以安排和组织,使其既符合欣赏规律,又适应舞蹈作品体裁形式的需要,以达到舞蹈艺术的完整和谐。

例如,《小蚂蚁》属情节舞,一群小蚂蚁到处找粮食准备过冬,有两只小蚂蚁在寻找的路上发现了粮食“一颗糖”,可是糖太重了小蚂蚁搬不动,只有叫来所有的小蚂蚁,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粮食搬回家。体现了团结力量大的主题。舞蹈《小蚂蚁》的情节虽简单,但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布局合理,有儿童特点,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演出当中,能与台下的小朋友产生共鸣,取得很好的舞台效果。

三、儿童舞蹈语汇的选择和提炼

舞蹈语汇的选择和提炼极为重要。它是正确反映儿童心里、感情、情绪的特征,表现作品意图、风格、使作品具有较强生命力的重要一环。

笔者认为,儿童舞蹈语汇可以从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孩子的生活动作(劳动、游戏及反映他们童心的习惯动作)中去抉取和提炼。但这些语汇必须是有代表性的,带有童趣的和儿童能接受,能表现的,经过改变,夸张的儿童舞蹈语汇。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现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所以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演信息。而决不能把大人一套搬给孩子,使儿童丧失个性而暗淡无光。

一个舞蹈作品主要语汇不宜多,二三个就可以。如《小蚂蚁》的主要语汇只有三个:双手上举加小跑步,跑动时左右出胯;摇摆头部、臀部;四肢着地快速爬行。这三个夸张、拟人化的动作,富有儿童特点,并在舞蹈转折时反复出现,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以此塑造了一群团结合作,活泼可爱的小蚂蚁形象。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真诚地走入孩子们的生活,感应童心、寻找童趣、才能捕捉到有生活气息的、纯真的、童心的灵性,寻到创作的契机,巧妙构思,获得艺术的升华。同时作为儿童舞蹈编导,还必须多看一些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把握儿童舞蹈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不断收集、整理儿童舞蹈的信息和资料,在充实自我、更新自我的同时,不断地加强认识生活的创作能力,充分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儿童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编出既富有生动的儿童趣味特点,又能体现清新,亮丽、富有时代感的优秀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舞蹈(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2]舞蹈杂志.2008.

创编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冼夫人;舞台剧

冼夫人文化是粤西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理曾誉冼夫人为“中国巾帼第一人”,主席赞誉为“我被后人永远学习之楷模”,她被粤西人民称之为“岭南圣母”。冼夫人精神文化在粤西地区影响深远,纪念冼夫人已经成为民间习俗。各地建立冼太庙供奉朝拜,很多地区积极推动冼夫人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建立一系列的教育基地,邀请专家开展系列讲座,使之成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导航。

但各项活动没有统一系统的组织,都是小众参与,不能满足大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开展的方式不直观、不生动也不形象,所以并没有起到公共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和价值。要真正使冼太夫人文化深入人心,引领大众,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丰富文化产业,必须分析受众群体的吸纳能力,受众群体整体文化修养,找到最能直接体现,引起共鸣的方式方法。冼太夫人舞台剧创编研究,是基于舞台剧的特征,采用演唱,舞蹈和对白等多种表演方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多是根据真实故事、小说、神话传说、电影电视等改编创作而来。首先,舞台剧可以通过舞台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演绎,在舞台上直观地表达和展现出来。冼太夫人是巾帼英雄,女中豪杰,是历史和现代人崇敬的精神标杆,但因为历史久远,现代人对冼夫人的人物形象只能通过书籍、雕塑以及其他历史材料体现,使得人们对其视觉认知和精神感知并不具体形象。为了更加生动、真实、形象地塑造人物,传播和发扬冼太文化,冼太夫人舞台剧的创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舞台艺术可以融合多种表现形式,通过演唱,舞蹈,对白,舞台美术,服装,灯光,现代科技等共同塑造人物,使人物在舞台上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真实,更加深入人心,以充分地引起大众内心的共鸣和崇敬。另外大众对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收纳吸收,是亲身感知到的艺术感受,才会给大脑带来更加直接的冲击。作为公共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和途径,将是公共文化建设更强大的保障,使之更加有效地推进,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于大众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另外,由于舞台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融合了当地的文化,更符合大众的审美,这种综合艺术和文化形式的结合,可以在不同方面展现古代文化。例如,通过舞台可以展示人物所处的环境,所着服饰和妆容,所运用的语言,人物间所发生的故事,人物生活和交往的方式等等,通过舞台的诠释,人们可以直观地感知,可以产生更多对冼夫人年代的想象,满足当代人文化艺术的深度感受。再次,目前对冼太夫人文化的研究,主要方式是通过对历史文字材料,古文化遗产,古文化遗迹等进行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专门研究冼太文化的机构,建立专门的冼太夫人文化研究网。有专家学者对冼夫人文化进行解读和评价,搜集了大量的材料,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刻地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字记载,历史材料进行推测、考察和推敲,进行历史故事再现的创编,产生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冼太夫人木偶戏,冼太夫人皮影戏,冼太夫人电影等。

在参与创编和指导冼夫人皮影戏的舞台演出实践中,利用在校的大学生演员和乐队,使冼太夫人文化进校园活动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在2017年的国家艺术基金《歌剧导演人才培养》项目实践中,团队合作致力打造了冼太夫人歌剧片段公开上演,得到专家评委的认可,这是冼太夫人舞台剧活化实践的尝试。由于受时间、资金等条件的限制,虽小篇幅,小剧片段,可收效良好,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舞台设计的色调和布局也使观众的空间感知得到愉悦,角色人物的扮演通过歌剧演员演绎,在唱腔上也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使观众对人物的了解和崇敬油然而生。在演员的选择上,根据历史材料对冼太夫人及冯保等的记载,在外形和性格上实现了人物的塑造,使人物的英雄形象和女人的贤淑智慧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人物故事,利用对比塑造的方式,对人物性格和形象体现鲜明。另外,舞台灯光的设计利用了现代的一些艺术手段,通过灯光的设计,舞台走位设计,舞台空间设计,人物服装设计等实现了人物在舞台上更加立体地塑造。这些综合艺术形式的运用,是我国历史文化和现代艺术的一种融合,通过创新和融合,使冼太夫人精神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播,更加完善了冼太夫人文化服务大众的理念。

创编范文篇3

一、即兴创编节拍,激活学生探索兴趣

音乐是有节拍的,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节拍和节奏,对有效激活学生音乐感知有特殊作用。让学生参与即兴节拍创设,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音乐创新学习。音乐节拍来源于生活,教师让学生深入发掘生活节拍因素,势必能够顺利建立学习认知。发动学生从角色体验中寻找节拍规律,这也是不错的教学方法。歌曲节拍是比较固定的,学唱歌曲时,需要遵循设定,用设定节拍操作歌曲的演唱。教师发动学生创设节拍,自然要打乱原有的节拍设置。从乐理上看,学生的节拍创编是随意的,不符合节拍专业要求,但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音乐感知体验。如教学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学生对歌曲旋律比较熟悉,学习过程非常顺利,当学生能够独立演唱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对歌曲节拍进行自行调整。学生开始不知道如何操作,教师作出示范,歌曲原本是2/4节拍的,要求稍微快点,唱出活泼劲头,教师歌唱时,先是用强、弱节拍,然后是变换节拍,强、弱、次强、弱,用四拍完成歌曲的演唱。学生听得饶有兴趣,也纷纷展开视唱练习。教师为学生做出示范演示,给学生带来丰富启迪。节拍强弱快慢与歌曲表达情绪有关,节奏明快的歌曲,小节频率更高,体现出欢快的情绪。如果变换节拍设置,便能够创设不一样的音乐感受。小学生对音乐节拍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教师需要给出更多的示范引导,让学生快速进入创编节奏,其音乐学习会有丰富收获。

二、即兴创编旋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旋律是音乐的核心和灵魂,也是音乐内涵表达的外化形式。在音乐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即兴创编歌曲旋律,既可以培养学生乐感,又能够成功调动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学生音乐基础不高,自然难以创编出有一定水平的旋律作品,随心哼唱,就应该算是旋律创编行为。歌曲旋律有乐谱,不能要求学生都会谱曲,能够让学生根据一定要求进行动态音乐表达,就是难能可贵的。歌曲旋律学习时,教师用钢琴、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展开教授活动,学生跟随演唱,熟悉旋律。教师让学生对歌曲旋律进行创编,不是要学生“胡乱唱”,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个别地方进行创编改造,以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曲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学生跟随演唱歌曲,教师给出具体的指导,当学生对旋律熟悉之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课堂演绎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对歌曲旋律进行创编改造,可以在某些地方增加一些创意旋律。学生进入创编操作之中,课堂内歌声不断。课堂演绎开始,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创意改编,虽然只是对个别旋律作出了创新展示,但是课堂反响还是比较热烈的。教师引导学生改编旋律,这对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学生大多有主动改编的冲动,在教师示范后,都能够主动展开创编操作,这当然是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学生改编旋律是跟着感觉走,这种操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实践,值得肯定和鼓励。

三、即兴创编歌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继续创编歌词,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为学生布设歌词创编任务,可以给学生创设个性表现机会。创编歌词不要求太过专业,只要能够将学生内心的感悟表达出来便可。歌曲歌词与旋律契合程度很高,学生创编歌词肯定会降低歌曲表现力,但学生从创编歌词中获得的思想历练却是极为显著的,这也是教师设计歌唱创编任务的重要目标追求。《大海啊,故乡》是一首歌颂故乡的歌曲,学生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很容易便掌握了旋律。在具体演唱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歌词进行修改,并现场演唱。学生听说要根据个人喜好改歌词,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进行尝试,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起来。展示开始,学生歌词改造呈现多元化特征。有学生这样唱道:“小时候奶奶对我说,山区就是她故乡,山里出生,山里长大……”也有学生改得更多:“上学时妈妈对我讲,学校就是练兵场,学校里学习,学校里成长……”教师对学生个性创编表现给出肯定评价,学生改编热情更加高涨,教学渐入佳境。教师让学生创编歌词,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修改歌词,给学生带来多重音乐冲击,学生音乐认知更为丰富多元。学生改编歌词具有更多优势条件,因为歌词本身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平时也经常改编歌词,有了生活认知基础,其操作便会顺理成章。从学生歌唱创编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思维呈现活跃性,对歌曲的理解是多元的。

四、即兴创编伴奏,培养学生音乐素质

创编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创编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人们往往把合唱理解成齐唱,齐唱表面上看是不同于独唱的音乐表现形式,其实在这种学习中并没有产生不同角色和任务之间的合作,与真正的合唱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真正的合唱至少需要由两个声部组成,也就是把演唱者分成两组以上,通过不同的合作形式达到和谐的整体。从演唱曲目方面来看,除了一些专门性的合唱歌曲,其实大多数独唱歌曲都可以改编成合唱。小学的音乐教材以儿歌为主,也有一些简单的民间歌曲和世界名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旋律简单动听,歌词形象易懂,非常契合小学生的心理世界。但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发展还相对之后。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和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其次是很多音乐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创编合唱的能力。就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很多学校都没有完全贯彻“音乐新课标”的相关要求,音乐教育的目标完成不够理想,甚至不够重视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首先应该从音乐教材入手,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学实际创编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但在实际的学校音乐教育中,上到学校,下至学生家长,应试教育的观念并没有完全祛除,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审美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音乐教育不受重视。由于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以至于,很多音乐教育便不远以在音乐教学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和心思,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教学方法陈旧,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此种现象,音乐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音乐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音乐教学应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过去人们普遍把音乐学科当做一门知识性学科,过分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性和我游戏性。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身心愉悦,其次才是有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集体音乐活动,尤其是合唱。通过合唱教学,让学生在彼此的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或得成就感。

二、认真研究教材创编合唱

认真研究教材不是固守教材,而是在熟悉教材内容、目标的基础上,去丰富教材。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技能,特别是必要的作曲知识。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现成的合唱歌曲比较少,大多数需要音乐教师自己动手进行创编,从而丰富教学的形式。例如,一首独唱歌曲,除了教会学生演唱以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对歌曲进行相应难度的创编。其中最简单的是卡农练习,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协作能力,可以根据和声理论在基本旋律之编写一条对应旋律,形成二声部的合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三声部,甚至四声部的合唱练习。或者除了合唱声部,再加入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这种循循渐进的教学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体验各种音乐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灵活适应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式的,学唱歌曲时,老师有一句,学生一句,直到学会演唱为止。这样不但学习效率低,而且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虽然现在识谱教学在很多学校已经普遍展开,但使用的方法还比较死板。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多研究国外的各种音乐教学法,灵活选择适合在即课堂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适用于识谱与合唱教学的当属柯达伊的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即是合唱教学,他的根本理念就是通过合唱教学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这一观念对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囹圄于某一种方法,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奥尔夫的声势教学中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

总之,音乐教师应该熟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相关规定,认真研究音乐教材,掌握扎实的音乐创编知识技能,积极借鉴国外各种音乐教学方法,设计出适合自己学校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内容。

作者:张静 单位:大连大学 赤峰大三家小学

参考文献:

创编范文篇5

关键词:幼儿舞蹈;舞蹈创编;教学微课

近年来,微课教学法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迅速得到普及推广。将这种教学法引入学前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中,则有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下文,则将展示笔者引入微课开展幼儿舞蹈创编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教学实验流程,并借客观的测查数据结果来验证微课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成绩的有效性。

一、引入微课开展学前专业幼儿舞蹈创编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依托微课讲解、示范幼儿舞蹈创编的思路和方法微课视频虽然能够具象地设置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幼儿舞蹈创编的各种技法。但是,学生在接触到微课时,必然会感到陌生,无法有效运用微课来展开自主学习。所以,在课堂上依托微课来讲解幼儿舞蹈创编的选材与构思、设计、编排、技法、游戏等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并以采取分组讨论、谈话诱导、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幼儿舞蹈创编的实用技巧,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把运用微课探究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促使其内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幼儿舞蹈创编知识和技法的实际能力,为学生在课下依托微课视频展开幼儿舞蹈创编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二)建构翻转课堂,努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学生逐渐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后,教师即可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采取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效果,掌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类型问题。对于全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体课的模式予以集中讲解、示范;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则采用小组课的模式予以具体点拨;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则采取个别课的模式进行一对一的纠正和指导。如此,传统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之间功能互换,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类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就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能动地探索幼儿舞蹈创编规律和技巧,养成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根据幼儿生活实际情境来合理构思,编排动作,创编幼儿喜欢的舞蹈节目。所以,依托微课来构建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探索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微课支持下的幼儿舞蹈创编教学实证研究

为了检验微课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成绩的有效性,笔者选择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A、B两个班级展开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验,以客观测查数据来予以验证。以下为教学实验的开展流程和数据结果:

(一)幼儿舞蹈创编教学实验的流程,首先,2017年9月,从学前教育专业随机抽选班级,将其上学期的幼儿舞蹈创编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前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A班(35人)平均成绩62.72分和B班(34人)平均成绩62.16分之间独立样本T检验的sig值为0.663,大于临界值0.05。这一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结果表明:A、B两班的幼儿舞蹈创编平均成绩处于同一水平,适于分别选作实验班和控制班,来展开教学实验。随后,将A班选定为实验班采取微课教学法,构建翻转课堂模式来展开教学,B班选定为控制班,则采取传统的讲解、示范法来展开教学。两班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采取同样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展开为期一学年的对比教学实验。待2018年7月教学实验结束后,再将A、B两班的幼儿舞蹈创编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展开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所得sig值相对于临界值0.05的大小,即可借此判断微课教学法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成绩是否有效了。

(二)教学实验结束后的客观测试数据结果,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之后,实验班A班学生幼儿舞蹈创编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62.72分,提升到教学实验后的67.82分,其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sig值小于0.001。由此可见,实验班A的后测成绩较之实验开始前两班处于同一水平的平均成绩出现了显著的提升。而控制班B,其幼儿舞蹈创编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62.16分,提升到了教学实验后的61.84分。其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sig值为0.472,远大于临界值0.05。由此可见,控制班B的后测成绩较之实验开始前两班处于同一水平的平均成绩并未出现明显提升。既然实验班A的后测成绩较之实验开始前两班处于同一水平的平均成绩出现明显提升,而控制班的后测成绩较之实验开始前两班处于同一水平的平均成绩并未出现显著提升。由此可推断出:采取微课支持幼儿舞蹈创编教学的实验班A,在教学实验结束后的平均成绩较之控制班B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所以,引入微课、打造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创编成绩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取得了预期成果。

三、结语

综上可见,引入微课教学法,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从多个角度切入来全方位地展示幼儿舞蹈创编的技法要领,而且能够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而经过一学年的微课辅助幼儿舞蹈创编教学实验后,其测查结果也为微课教学法对于提升学前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成绩的有效性给予了实证支持。这表明,微课教学法是适于高职学前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优秀教学方法,值得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丽霞.“互联网+”环境下的舞蹈教学初探[J].黄河之声,2019,04.

创编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舞蹈;创编;教学;艺术特点

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小学舞蹈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在不断的发展当中逐渐呈现出直观性的特点,在提升小学生的艺术素养上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价值。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小学舞蹈课程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影响了这门学科的长远发展[1]。因此,从小学舞蹈创编及教学艺术特点入手,对于其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应该是实现这一科目长远发展的关键。

一、小学舞蹈创编的特点

1.趣味性。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创编舞蹈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使舞蹈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另外,要将舞蹈的艺术性融合到趣味性当中,在集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特征。这对于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教师应该为每个舞蹈融入一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及游戏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感知舞蹈的价值和魅力。如果再配合动听的音乐,实现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统一,那么小学舞蹈创编的趣味性就会大大提升。比如《小兵学艺》这支舞蹈,教师编排了一些简单、轻松的动作,引导小学生发现舞蹈的趣味性,配合动听、欢乐的音乐,使得学生能够在自由发挥的过程中对舞蹈动作进行自行调整和完善,实现舞蹈创编的自然性。2.直观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年龄上都具有不成熟性,因此对于抽象的舞蹈往往不能全面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教师就应该从舞蹈的直观性入手,让小学生利用肢体语言进行直观的舞蹈表演,不断提升他们对于舞蹈的兴趣,这对于舞蹈艺术特征的展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另外,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舞蹈教师的期盼,进而就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才能得到直观的表达,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和意义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编排那些情感丰富的舞蹈时,教师应该将难以理解的思想转化为直观与简单的动作,便于小学生理解舞蹈的内涵。

二、小学舞蹈教学的艺术特点

小学舞蹈在创编过程中具有趣味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舞蹈艺术的传授时,教师就应该尽可能深刻地挖掘其中的魅力,使学生舞蹈表演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小学舞蹈教学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肢体语言的强化、情感教学的融入、眼神的交流,等等,这些艺术特点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为实现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强化肢体语言的训练。肢体作为表达舞蹈语言的重要工具,对于舞蹈整体魅力及艺术风格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讲授舞蹈动作的时候,小学教师应该重视形体动作的表达,从而使得舞蹈的魅力能够得以清晰的展示[3]。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形体的塑造,为舞蹈动作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相关研究表明,舞蹈动作的优雅性需要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配合,人体上半身动作对于情感基调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下半身主要是为线条的塑造打基础,两部分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舞蹈艺术魅力的充分发挥。因此在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肢体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舞种进行动作的选择,为后期动作的完善作准备。比如,在进行经典风格舞蹈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于学生肢体的主干部位比如胸部、腰部动作进行完善和指导,提升他们舞蹈表演的表现力,提升舞蹈动作的灵活性。需要进行这类指导的舞蹈包括民族舞和现代舞等。2.在舞蹈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情感是舞蹈表演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情感的舞蹈就没有灵魂,难以发挥出其真正的表现力。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舞蹈创编的过程中,要为舞蹈注入灵魂,实现舞蹈精髓的最佳表现。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播放和舞蹈相配合的音乐,使学生在感知音乐魅力的过程中大体把握舞蹈的风格,掌握舞蹈的情感和魅力,为舞蹈动作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4]。比如《宝贝蜡笔》这个舞蹈需要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进行情感表达,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舞蹈故事的情节,然后为之配合欢快的音乐,使学生能够感知舞蹈的美好,最终在诠释舞蹈故事的过程中为舞蹈动作的统一和生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即便舞蹈表演当中出现不规范的动作,舞蹈的整体魅力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另外,通过这一情感表达,舞蹈的整体流程也能够得以完善。3.舞蹈教学中用眼神进行表达。眼睛对于人们全面地了解外部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舞蹈表演中也能够准确地表达、传播情感。恰当的眼神交流,能够让观众感知舞蹈的魅力,对于舞蹈艺术效果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眼神训练出发,让学生利用眼神进行舞蹈意境的表达,这对于舞蹈艺术魅力的提升十分关键。比如,编排《千手观音》这一舞蹈,观音安宁与平和的眼神十分关键,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让自己的眼神表现出纯洁、善良及真诚,从而使得整个舞蹈的精髓得以全面展现[5]。另外,通过书写不同类型的眼神词条,进而对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提升学生情感及眼神表达的能力,加大舞蹈艺术的表现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准确表现情感的变化,使舞蹈艺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三、结语

总之,作为小学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舞蹈的创编与教学对于舞蹈综合魅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舞蹈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定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加强对于学生的形体、情感及眼神训练,使得学生的舞蹈素养得以全面的提升。同时尽可能保证舞蹈创编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升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能力。小学舞蹈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实现舞蹈表现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将小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威.农村小学舞蹈教学初探[J].艺海,2015(6).

[2]刘水清.小学舞蹈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0).

[3]毛亚敏.情感教学在小学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6).

[4]郑云.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6(3).

创编范文篇7

关键词:儿童舞蹈创编儿童心理适应性研究

儿童舞蹈是儿童艺术教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一件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能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从而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目前,一些不顾实际、忽视儿童心理特征、生搬硬套成年人的舞蹈之现象,致使儿童舞蹈园地这块沃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污染。因此,要使儿童舞蹈这块园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富有特色,所有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儿童舞蹈创编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握儿童的心理要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儿童喜欢看、愿意演且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作品来。

一、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是儿童舞蹈创编的条件

儿童世界,五彩缤纷,斑驳陆离。在这个世界里,儿童舞蹈则以其神奇的想象、美妙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把孩子们带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使他们在趣味高尚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作为儿童舞蹈的创作人员,不仅要有一颗纯净明亮的童心和对儿童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明确儿童的心理要求,善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儿童、认识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极大限度地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工作要切实把握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个体性与整体性相兼顾的原则。当前,一些儿童舞蹈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忽视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些儿童舞蹈教学、创编人员把眼睛只盯在极少数儿童的身上,只注重其中少数“明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个儿童群体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心理要求。因此,儿童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坚持面向整体,充分体现儿童舞蹈教学的整体性;在培养“明星”的同时,要着眼于全体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要求,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

2.持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切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即:“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有外部语言参加的、依靠表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只靠内部语言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的阶段”。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分析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同样对儿童舞蹈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的儿童的学习与表演的内容进行设计编创。从而做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在有序中渐进。与此同时,要重视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突出重点课程,避免重复,反映不同阶段儿童舞蹈的创编特点,帮助儿童在一定的时限内了解掌握更多、更全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技巧。

3.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儿童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时期。儿童从出生时起,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一个幼稚无知的个体,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观点、知识文化的社会成员。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告诉我们对儿童实施健康的、先进向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同样的道理,儿童舞蹈的创编,在作品主题的设置、技巧的安排、动律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该坚持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创作出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儿童舞蹈的教育教学、创作编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儿童被动学习,求知欲受到压抑,积极性受影响,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儿童舞蹈本是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意图是启发儿童自由发挥,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激发儿童对舞蹈乃至整个学业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儿童进行即兴式地创造活动,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激活儿童的创新意识,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但当前,儿童舞蹈的创作,同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一味地强调赛事与活动的参与,使创作存在舞蹈“成人化”、舞蹈结构“繁杂化”、舞蹈语言“怪异化”、舞蹈表演“模式化”等现象,因此,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契合儿童模仿的心理特征,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儿童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的时候,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乃至更大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解放军与英雄是孩子们尤其是男生最喜爱、最崇拜的形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儿童舞蹈《长大我也要当兵》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98年抗洪救灾中一个真实事件:一个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之久的小女孩,被武警官兵顺利营救了。笔者在语汇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军人集合、敬礼、列队等操练动作,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儿童对军人的模仿热情,排练积极性空前高涨,舞台表演生动而成功。

适应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下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他也要去看看。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就不会去接触事物,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所以作为一名创作者,要注重培养儿童爱看、爱问、爱思考的习惯。在创作过程中,在舞蹈构图的设计上要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与好奇感,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适应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就好动,甚至以游戏为生命。儿童舞蹈的创作必须注意儿童好动的心理要求,用良好的教学方式来使儿童得到充分的运动;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教以健康有益的舞蹈动作。“扬鞭策马”这个词对儿童而言比较陌生,但这种动作对儿童而言并不陌生,充满了游戏性。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创作了儿童舞蹈《耍戏》,表现了一群儿童对京剧中的马鞭由最初好奇,到喜形于色的模仿,再到尽兴尽趣的玩耍这一过程。饶有情趣地把儿童好玩的心理在舞蹈作品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适应儿童合群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喜欢群居,常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理就发展得更强烈。儿童舞蹈的创作要积极利用这一特点,选择良好的舞蹈题材,编排适合他们心理状态的集体舞蹈,以安慰孩子的寂寞,促进儿童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舞蹈《拔萝卜》就是笔者根据童谣创作编排的一个舞蹈。庞大的拔萝卜的队伍,符合儿童合群心理特点。孩子们在排练时简直是欣喜若狂。朴实的生活实践与活泼的舞蹈语汇的巧妙转换,不仅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劳动,更培养了他们从小就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实践证明,儿童对这类型的舞蹈特别感兴趣。

适应儿童好强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做事喜欢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儿童舞蹈的教学、创编人员应创造条件,充分培养儿童表演的兴趣及自信心。通过良好的创作,带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通过舞蹈的成功演出满足孩子们好强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三、把握儿童心理状态,是儿童舞蹈创作的关键

所谓儿童心理状态,是指儿童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儿童舞蹈题材是儿童舞蹈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状态,挖掘和选取能体现审美体验价值与创造性发展价值的儿童舞蹈题材。

选择的题材,要合“童心”。儿童舞蹈的创作编排,要从确定主题入手。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任何一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对他们有一定的启示,这就成为了我们构思一部作品的素材。儿童舞蹈的选材应始终追寻儿童思维的奇特性,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心理状态中,所想所做的形态中选材用材;在追求主题的新颖性及教育性的同时,依据“求童心,唤童趣”的原则来选材用材。在诸多素材中,我们最常见的是直接从儿童本身的形象中或从儿童本身的生活片段中来选择,再经过提炼、加工,让其成为反映儿童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主题作品。或者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来体现人的思想形象。如:儿童舞蹈《可爱的企鹅》,借“企鹅”表现出可爱、笨拙、滑稽,等等。这些题材符合儿童心理状态,儿童易理解,好模仿,也喜欢表演。

选取的音乐,要合“童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儿童舞蹈的音乐选取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要顺口、好懂、押韵且富有感染力。这样,孩子们听后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产生想跳、爱跳的欲望。屠洪刚一曲响彻云霄的《中国功夫》较好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以武强身,顽强不屈的精神。虽然是成人歌曲,但这首歌歌词通俗押韵,琅琅上口,正好符合孩子们好动的心理状态。笔者在《中国娃》的创作中,选取了此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孩子们便即兴舞蹈起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兴趣极浓。

选用的动作,要合“童趣”。儿童舞蹈的动作应从儿童心理、生理、年龄、兴趣等特点出发,不应过于繁琐,过于复杂。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适应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在儿童舞蹈动作的选用上应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动作,可以从民族、民间舞中提取动作,可以借鉴中国古典舞蹈或其他与舞蹈艺术有共同之处的一些艺术门类的动作。这些天然宝藏都是我们创作儿童舞蹈的极好素材。《龙舟乐》在创作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整个舞蹈从舞蹈形态上,首先从稀稀拉拉、散散漫漫的观龙舟开始,再到嘻嘻哈哈、拉拉扯扯的嬉龙舟,进而到整整齐齐、认认真真的赛龙舟为止。这其中的动作大都取之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作。从而让孩子们在由散漫到拧成一股绳的动作表演过程中,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会胜利的重大意义。

四、开发儿童心理宝藏,是儿童舞蹈创作的目的

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不仅对儿童教育、儿童医保、儿童文艺等社会实践领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开发儿童心理宝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在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其规律上下工夫,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舞蹈的文化精髓,不断拓宽儿童舞蹈文化的视野,超越自我舞蹈文化的传统。站在开发儿童心理宝藏的高度,极大限度地开启儿童心灵的窗户,拓展儿童思维的空间,达到提高儿童智商的目的。

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热爱舞蹈。兴趣,是儿童学习舞蹈的基本动力,是儿童与舞蹈保持密切联系、用舞蹈美化人生的前提。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但是,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在儿童舞蹈创作中,要根据儿童好幻想、好奇心强、好提问等心理特征,设计好趣味性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舞蹈的本领,在玩乐中享受舞蹈的美感,在愉快的心境与环境中与舞蹈建立密切联系,并用舞蹈美化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在愉快的舞蹈学习中提高艺术素养,在舞美的阳光沐浴下,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建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调动儿童的情绪,让儿童热衷舞蹈。儿童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年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前期儿童就基本上已能体验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也进一步发展。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工作人员,要着意遴选一些能体现儿童风貌的优秀舞蹈作品,特别是一些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优秀歌曲、地方戏曲、曲艺、民歌、童谣、民间故事、民间乐曲,以及人们熟知的舞蹈故事、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作品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这浓浓舞美的氛围中,调动心理情绪,加深对舞蹈艺术的了解,对人生的热爱,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情绪。

启发儿童的思维,让儿童热心舞蹈。就思维来说,儿童的思维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三岁以前,思维是通过实物,伴随着动作来实现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动作思维。三岁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了,借助物体形象或表象来思考。到了学龄前末期和学龄初期,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和发展。这个时期,儿童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对事物做出直观、具体的概括,能对生活中经历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注意掌握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要从绚丽多彩、生灵飞动、淳厚幽远、积淀丰厚的文化中寻找启发儿童思维的突破口,使他们能尽情地展开思维的翅膀,飞向蓝天,塑造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皮亚杰,傅统先.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创编范文篇8

本课程在幼儿戏剧表演、幼儿舞蹈主题与题材选择、幼儿舞蹈创编等方面进行训练,对提高幼师今后艺术实践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设本课程,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生文化课基础差,乐理知识欠缺,音律节奏感弱。近年来,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部分是自主招生生源,少量是高考本科落榜生源。文化课基础差,且不是艺术特长生,钢琴弹唱、乐理即兴伴奏知识也差。二是学生不自信,不大方,舞蹈表现力弱。高职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没有艺术熏陶,艺术素质都弱,舞蹈基础几乎“零起步”,对自己不自信、舞台表现不够大方,公开场合舞蹈节目的表现力弱。三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和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没有深度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课程简单,大部分职业院校只讲授舞蹈基础和简单律动,学生毕业后不会舞蹈创编。那是因为没有舞蹈学习“量”的积累,就没了舞蹈创编中“质”的飞跃,职业能力无法与就业单位需求相融合。四是舞蹈课程师资不稳定,专业课教师紧缺。受国家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扩增。在校生人数规模大,然而舞蹈专业教师非常紧缺。生师比不平衡,特别是绝大多数舞蹈教师都是女教师,面临结婚、生育、二胎等因素导致师资紧缺、不稳定。五是教师团队合作意识弱,课程标准执行力弱。舞蹈教师因其职业特征影响,大多数老师喜欢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独特主张,团队的合作精神弱。在授课过程中,各自崇尚独特主张,容易在课堂上张扬个性,追求自我。难以执行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六是高职学院舞蹈教师普遍学历学位低,科研能力弱。舞蹈教师因其职业特点,舞台表演经验多,理论学习少。在学历提升进修方面不积极,不主动。在科研论文写作、课题申报工作方面不上心,重视不够。导致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整体师资建设滞后。七是学生独立舞蹈创编能力差。因为学生自身艺术修养差,基础知识能力缺失,在校学习周期较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编创幼儿舞蹈,独当一面的编创能力较弱。八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时量安排比较少。学生每周只有2节舞蹈课程,由于课时安排少,教学内容压缩,难以达到舞蹈课程的整体要求,使学生的舞蹈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改革优化策略

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一第一学期增开《乐理》课,补充乐理知识,补充即兴伴奏知识,可以分别开一学期,各安排19周,周课时2节,共计38学时课程工作量。教会学生们熟悉节拍、节奏、音符、休止等基础乐理知识。舞蹈课上多鼓励学生在舞蹈室表演展示。每学期安排一次公开表演课。所有学生无论专业课成绩高低如何,都要上台表演,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每学期组织一次兄弟班级之间的舞蹈编排大赛,奖励优秀的学生。每一次舞蹈编排大赛就是一个学习项目,通过比赛,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舞蹈编创技能。在一节舞蹈课程中,项目化教学内容贯穿始终,学生通过舞蹈技能项目训练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实践,得到多方面锻炼,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适应幼儿园岗位需求。高职学院在制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积极与幼儿园、幼稚园等其它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参照幼儿园、幼稚园、早期教育机构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订教学标准。把幼儿园的岗位需求和学校的人才方案制定融合起来,才能避免课程设置单一,无缝衔接幼儿园的岗位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积极发挥外聘舞蹈教师的力量。外聘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以编制教师为主体,外聘教师为辅助的舞蹈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外聘舞蹈教师的人事档案存放在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托管、按时办理社保。这样也稳住了外聘老师的心,长期稳定在学院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外聘教师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采用目标责任绩效考评,积极发挥外聘舞蹈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舞蹈专业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在教师政治学习活动中,集中组织大家向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先进模范、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舞蹈老师的团队合作精神。经常性举办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主题的教职工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培育教师崇尚团队精神、崇尚奉献精神的良好工作氛围。重视提高舞蹈教师的学历学位。出台《关于教师高层次学历提升奖励的管理办法》鼓励教师读研读博。按期毕业的教师学校补助学费60%。除了对其给予资金奖励外,还可以多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如在职务聘任、竞聘上岗、职称评聘中,同等条件下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但同时也有约束机制,所有接受资助教师必须和学院签订工作协议,服务年限内不得调离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激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舞蹈编创能力。如可以举办学生舞蹈基本功大赛,举办“达人秀”、元旦晚会、红五月艺术节等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上舞台,展示自己的舞蹈技能,老师多鼓励、多赏识、多嘉奖,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就能训练出来。增加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课时量。

在修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舞蹈课程的课时量要加大。同时,增加学生课余时间舞蹈练功课时。舞蹈学习是一个对身体进行开发的过程,提高编创能力,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理解和练习。增加舞蹈早晚功的时间可以借助“教学相长”的模式,在高年级的大学生中选拔小老师,负责监督和带领低年级的大一新生进行早晚功训练,教师只对训练结果进行点评和辅助。

参考文献:

[1]王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评鉴,2017,(23):141-143.

[2]曾丽冰.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J].艺术评鉴,2018,(14):140-141.

[3]史玲捷.试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J].价值工程,2013,(02):251-252.

[4]刘妙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6,(16):217-218.

[5]王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04):60-65.

[6]杨梦思.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9,(10):121-122.

创编范文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编创;教学策略

舞蹈编创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舞蹈灵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舞蹈游戏、舞蹈活动等实践当中。教师只有把相关理念与学生生活结合,寻找趣味性的舞蹈素材,才能达到舞蹈教学目标,创编舞蹈幼儿心理需求的舞蹈。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编创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相对陈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编创教学是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新普遍重视舞蹈创新的主题性,但是忽略了舞蹈作品的趣味性,没能围绕着幼儿的需求进行有效创编。不能从舞蹈审美、艺术灵感方面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单一问题。舞蹈编创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幼儿积极投入舞蹈活动,并且能够激发幼儿舞蹈编创灵感,同时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展示机会与实践参与平台,从而提高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积极性。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编创教学没能与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不能采用互动合作教学的模式,单纯的理论指导与模仿练习的方式没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灵感,不能在学生群体的碰撞中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学生舞蹈基础较差。幼儿舞蹈基础较差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面临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幼儿没有舞蹈基础,因此对舞蹈的理解力不够。为了提高舞蹈编与创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还要促进幼儿更好的理解与舞蹈相关的故事、情境等,以及引导学生掌握幼儿舞蹈的特征。首先,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注重在基础动作上进行舞蹈故事的创新,因此影响了舞蹈编创的科学性。其次,还有的教师审美眼光不足,还不具备必要的舞蹈作品的判断力,不能在自主反思的基础上提高编创有效性。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编创教学方向

1.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编创能力需要创新教学理念,丰富舞蹈内容,增加创新活动的实践性和丰富性,在关注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幼儿舞蹈能力。首先,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思维的独特性,注重在舞蹈中融入故事性元素,结合幼儿生活情境进行积极有效创编。其次,给幼儿提供更多舞蹈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尊贵幼儿的舞蹈意愿,能够丰富幼儿舞蹈音乐,开展游戏性舞蹈活动,融入角色扮演性的舞蹈活动创编,全面提高幼儿主动性。第三,增加舞蹈编创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切实构建轻松舞蹈课程氛围,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把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以自由组合形式参与舞蹈编创。

2.加强舞蹈基础培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编创水平,需要加强幼儿教师的舞蹈基础素质,注重阅读舞蹈理论书籍,加强舞蹈活动实践,幼儿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舞蹈编创经验,加强舞蹈创编理论知识学习。幼儿教师还要研究舞蹈创编的相关理论,着力运用形象化、直观化与体验性的方式开展舞蹈创编与教学活动,能够实现不同舞蹈类型、不同民族风格舞蹈有机整合。幼儿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舞蹈表演训练,能够大量实践中感受舞蹈动作。幼儿园应当支持教师的专业培获得舞蹈技法能力的提升,同时对舞蹈美学有深一步的理解,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舞蹈创作编排水平。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编创教学策略

1.信息化教学策略。提高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创能力,不仅要开展丰富的实践课堂活动,而且构建课上课下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引导幼儿教师借助互联网汲取丰富的舞蹈编创素材。首先,注重运用多媒体支持开展舞蹈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切实提高舞蹈教学对幼儿的感染力。其次,幼儿教师为了调动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使用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幼儿在课下幼儿舞蹈,促进幼儿对舞蹈课程进行深入反思,并且形成舞蹈编创课程体系,从而针对性的解决幼儿舞蹈学习的具体问题。教师还可以运用动画、视频、力像等方式对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式的解析,从而促进幼儿提高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提高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积极性,达到有效开展教学目标。

2.职业化编创教学。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创教学是建立在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上的,只有在舞蹈编创教学时融入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才能发挥舞蹈编创与教学的价值。首先,幼儿教师在舞蹈编创时考虑幼儿舞蹈背景,注重增加舞蹈编创作品与舞蹈教学的童趣,有效防止舞蹈编创的成人化问题和空洞现象。其次,从幼儿心理与身体机能出发,注重根据大、中、小班学生的年龄情况,科学的指导舞蹈开展舞蹈编创活动,实现差异化的舞蹈创作编排。最后,能够在舞蹈编创时展示丰富的全国幼儿舞蹈的精品力作,从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积累,达到不断提高幼儿舞蹈能力目标。

3.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高舞蹈编创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激发幼儿教师舞蹈编创活动的热情,教师应当打破舞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矛盾,着力从教学出发开展编创活动,切实以符合儿童年龄,符合儿童心理,符合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需要的角度进行创编。首先,注重采用循序渐进的舞蹈教学方法,着力根据幼儿的水平开展舞蹈教学,积累幼儿学习舞蹈的自信心,达到高效进行舞蹈编创教学目标。其次,注重采用鼓励教学的方式,能够根据幼儿点滴进步鼓励幼儿参与舞蹈学习。最后,优化使用科学的幼儿舞蹈活动评价方法,注重对幼儿的编创学习进行优化,提高舞蹈编与教学质量。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创教学的质量,需要完善舞蹈编创教学体系,加强教学资源的供给,在开拓舞蹈教师视野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投入舞蹈活动实践,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的个性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舞蹈编创教学。

参考文献:

创编范文篇10

如在一个笼子里关着一些鸡和一些兔,它们共有30个头,72条腿。问鸡兔各几只?可这样引导想象:“自己就是电影里的哈利波特,手里拿着一根魔棒。对着这些鸡兔挥一挥魔棒,此时,这30只鸡兔就发生了变化:所有的鸡飞起来了——都飞在空中,所有的兔都举起两只前腿站立起来。”

同学们笑了起来,感觉有趣,听得很认真。于是,我抓住时机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此时站立在地上的腿有几只吗?”学生很快知道72减去在空中的2×30只腿就是站立在地上的腿数,有12条。

“这是谁的腿呢?”

“兔子的。”学生很快明白,“原来就是12÷2=6只,鸡有24只。”

就这么简单!学生们兴奋不已:这解题竟这么有趣!我告诉学生,只要你们展开想象,编一编故事情节,再加以推理,就能解答这类应用题。对于这个题你们也可以试着编一个故事情节来解答。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纷纷展开想象,像写作文一样编起故事来。其中一个是这样想的:“假如我是哈利波特,我就让所有鸡的两只翅膀变成两只脚,这时站立在地上的脚就有4×30=120只,多出的120-72=48只就是鸡新长的脚(即翅膀),所以鸡有48÷2=24只,于是兔有6只。”另一位学生所编的则是:“假如我是屠宰场的老板,我就将30只动物每只砍掉两只脚去卖,这样未砍的脚当然就是兔子的,所以兔子就有﹙72–2×30﹚÷﹙4-2﹚=6只。”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又布置了两个题:①有44名学生去公园划船,一共坐了10只船,其中大船每只坐6人,小船每只坐4人。问呢大船小船各几只?②蜘蛛有8只脚,蜻蜓有6只脚和2对翅膀,苍蝇有6只脚1对翅膀。现在这三种虫一共有18只,它们共有118只脚和20对翅膀。问每种虫各有几只?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一边讨论,一边认真思考,很快,有学生编好了故事情节:“我想象的是:同学们正在高兴地划船,突然,有几个同学掉到水里去了,同学们把他们全救了起来,让他们几个上岸休息,其余的仍然划船。事后发现了一个怪现象:落水的全是大船上的同学,并且每只船上都有2人落水。”

“我知道了,”另一学生抢着说,“落水的同学有44-4×10=4人,当然大船就有2只,小船就有8只。”多么巧的思路哇!

在此类教学中,当学生难以创编故事情节时,教者要作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第②题因难度教大,学生一时难以下手,这时我说了一句:“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解剖专家,手拿一把解剖刀,把每条虫都切掉6只脚……”话未说完,就有学生站起来,抢着说:“哦,我知道了,因为蜻蜓与苍蝇都有6只脚,所以都切掉6只脚以后,就只有蜘蛛还有2只脚了,所以蜘蛛有(118-18×6)÷2=5只。接下来,我就切翅膀了,每只切一对翅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