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0:24:56

茶园

茶园范文篇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在玄学和清谈之风的影响推动下,归隐山林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山水之中找寻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山水画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山水画并不是对自然风景的简单描写,而是把自己的审美、思想、感悟、价值、追求等融入绘画里,进而让自己的主观世界与眼前的客观世界合二为一。山水画中的一鸟一木、一山一水,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态度和思想。山水画的精髓和灵活是意境。其实我国传统文化对意境的追求不单单体现在绘画当中,早在先秦时期,诸多文人和大家就强调文章的情感性。如儒家认为文学创作不单是要文通字顺,而是要在写作中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进去,让读者透过文章能够觉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道家则认为写作的本质是要构造意境,文字只是一个媒介,让读者通过文字感悟到这种意境,最终“得意而忘言”。艺术是相同的,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意境构造,必然会影响到后代绘画艺术意境的形成和发展。在魏晋时期,山水画开始形成,与西方风景画的写实主义不同,我国山水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价值具体呈现。它以山水风景为基础,融入了作者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追求。但是,魏晋时期的山水画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形写神”,经常是寥寥几笔,便是山水之状。当时的画家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绘画手法,在融入自己情感的时候,往往也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比如说一片松林、几根竹子、一间草屋等,每一种事物都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感诉求。这种“以形写神”的手段,简单而明了,能够让读者很快察觉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这种早期山水画对自然事物的描绘,影响了后代山水画家对事物的选择,从后代的山水画所描绘的对象来看,大多都是以山水、竹子、草屋、松树、扁舟以及庙宇等事物为主,这都来源于魏晋时期“以形写神”的审美观念。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继承了前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质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诗歌的境界与绘画的境界融合起来,唐代是诗歌璀璨的年代,政治上的稳定开明以及经济上的繁荣,催生了一大批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在这些诗人中,不乏一些在诗歌与绘画方面都有高深造诣的名家,例如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闻名于世的著名诗人王维,他的诗注重对意境的构造,读之犹如在欣赏一幅美丽山水画,譬如说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对传统山水画提出了新的主张,他强调要把绘画跟诗歌联系起来,一是要做到诗中有画,另外一点是要用诗歌的艺术手法去绘画,让山水画不再单单是不动的风景,而应当是凝固的诗歌,让人从画中能够感受到优美的诗情,达到“画中有诗”的目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山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注重构图、景观设置、层次起伏、铺垫等方面艺术手法。到了两宋时期,山水画在意境的构造上跟前代相差无几,可以说已经定型和成熟了,但是在画法和技法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提升,比方说“六要”的绘画技巧,六要分别是气、韵、思、景、笔、墨。可以说这“六要”基本奠定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要点,此后历朝历代的山水画家,都是按照这几点进行学习和绘画的。这“六要”中的“气”指的是绘画前要心随笔运,心中要先做到胸有成竹。韵,指的是在绘画时,要有韵律,要学会轻重缓急,要有主有次,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时而恢弘时而低沉。思,指的是心中要有物体的大体形状,在绘画前要做到心中有数,仿佛画本身就在那里,作者只是将其显现出来。景,就是要做到景观设置合理、布局巧妙,让人观之有诗情画意。笔,讲究的是在绘画过程中的下笔技巧,要在依照法则的基础上,灵活变通,不能死板守旧。墨,讲究的是用墨的技巧,要做到层次分明,有浅有深,颜色自然。值得一提的是,两宋之后的山水画,尤其是元代的山水画,少了一些洒脱和恢弘,多了几分伤感。因为元代的政治环境比较恶劣,另外重武轻文,特别是排斥汉族文人,因此很多山水画家比较落魄,他们把这种失落之情融入到了绘画当中,在着墨上多用淡色,画面整体情调比较淡泊,又夹杂了些许伤感。元代的山水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清山水画以及近现代山水画的风格和意境,为山水画的意境中增加了几分逃逸淡泊之感。

2当前茶园景观设计中的不足

我国茶叶观光园产生于台湾,凭借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种茶历史,台湾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别具匠心地发展出可以让游客观光、游玩、体验、购物的茶叶观光园。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岸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文化和经济的来往,台湾的茶叶观光园模式也随着传入大陆。但一开始只是在沿海地区的茶产区有所发展,比如说福建、浙江等地。21世纪伊始,随着我国正式开展农业旅游后,我国内陆地区的茶叶观光园才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大陆茶叶观光园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少茶园在景观设计上存在着一些偏差和缺陷。

2.1景观设计理念存在偏差,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

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茶产区大多分布在一些风景秀丽、青山绿水的地方,在这里建设茶园,最重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对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来说,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他们去茶园观光的主要目的。但是反观我国一些茶园,却采用了一些与当地自然风貌格格不入的景观设计,有的是一味图洋图大,建设一些富丽堂皇的酒店、餐厅、超市,严重破坏了茶园本身“天人合一”的特征。有的是设计理念比较落后,虽然有相应的景观设施,但是这些景观与茶文化相去甚远。比方说一些茶园为了吸引顾客,建设一些漂流项目、水上娱乐设施、游乐场等,这严重违背了茶园幽静、高雅的文化内涵。这些景观设计,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一些消费者前来游玩,但是很难得到长久的持续发展。

2.2景观设计比较单一,并且有着很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从实际看,无论是河南、浙江、福建还是云南等茶产区,其茶园景观大多集中在采摘、茶艺、购物等方面,很少有创新,这就会让游客产生厌烦和疲倦,基本上去了一个茶园就不想再去第二个茶园了,因为基本上是“千园一面”,大同小异。深究其因,不难发现,这种“千园一面”情况的产生,与一些茶园的设计惰性有很大关系。一些茶园的设计比较好,会引来其它地方茶园设计者前来参观学习,有的为了省事,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比方说在河南和云南等地的茶园,其在景观设计上竟然采用的是江南风格,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相差很大,让游客感受不到茶园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显得不伦不类。

3山水画意境与茶园景观之间的关系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和精髓,而这种意境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得到,更主要的是其并不虚无缥缈,不像空中楼阁一样虚幻而无法触摸。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源自于现实,是一种让人们可玩、可看、可行、可居的意境,它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与景观设计相通相融,可以被移植到现实中来。首先,山水画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茶园景观设计十分契合。我国山水画出现的年代与我国茶文化形成的年代基本一致,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另外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也相差无二,都受到了道家思想和当时清谈之风的深刻影响,因此两者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讲究的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内心追求注入到了绘画当中,用青山绿水、竹林清泉去表达自己的高尚人格。而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饮茶者要通过茶这一媒介,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云卷云舒、明月清泉中感悟到宇宙的规律,进而净化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加从容而平和。因此,山水画的意境和茶园景观设计是相同的,都是试图通过自然景观或是与自然景观相匹配的人文景观,让观众或是游客得到精神和内心上的享受。其次,在现代化碾压传统人文环境的今天,茶园景观更需要用山水画的意境去重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现在,我国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传统的社会人文环境被现代化的楼房、公园、马路等设施所取代,中国传统的民居和环境已经所剩无几。当然,现代化本身是顺应时展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也要看到,很多人开始追求那种记忆深处的“乡愁”,因此,在茶园景观设计中,就应当大胆地采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手法,把中国人的“乡愁”原封不动地移植到青山绿水之中,让人们的“乡愁”望得到、摸得到。

4中国山水画意境在茶园景观设计的应用

我国的茶园多分布在山脉和丘陵地带,多为有着青山绿水的美丽风光。因此在一些山脉较多的茶园景观的设计上,可以学习和采用山水画里面的山脉层次组合的表现手法,设计出层次感和立体感更加强烈的茶园景观。而对那些地处丘陵地带,山脉较少且山势平缓的茶园,则可以园区内较高的建筑物为参照,将其当作“主峰”,运用山水画的布局理念进行景观上的设计。比如说其景观根据园区最高建筑向两边依次递减,呈现出平缓下行的态势。同时,在前后的景观设计上,也应当以最高建筑物为参照,大体上分为前后两支,呈现出一种环绕拥抱的布局形式。设计者可以采用这种景观设计方式,让景观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一方面可以让园区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和立体感,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保持园区中空气的流通。我国的山水画中不能缺少山和水。古语有言:“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至”,传统山水画中水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动态水,一种是静态水。动态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明快而活泼的感觉,静态水则可以让人的心情舒缓而平和。在茶园景观设计中,应当充分借鉴山水画中对水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要通过建设池塘、小河等静态水景观,给茶园注入一种平静而从容的意境。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园区里自然河流、瀑布、小溪、泉水等动态水,将其设计成可供游客观赏的自然景观。对一些缺乏动态水的茶园,可以建设一些喷泉、涌泉等人造景观,来增加茶园的动感。最后,还要充分借鉴中国山水画中的常用元素。中国山水画和茶文化一样,都推崇竹林、松树等自然事物,因此在茶园景观设计中,应当大胆地采用这些设计元素,并结合中国文化将其布局到合适的地方。比如说在房前屋后可以种植一些竹子,在靠近水流的地方种植一些松树,以此来达到一种“不可居无竹”和“风入松”的高雅意境。

作者:李中亚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西洋.山水画意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10):230.

[2]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58-61.

[3]林馥茗.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7(3):31-32.

茶园范文篇2

关键词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必要性;原因

云南省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茶类繁多,品种优良。云南大叶种茶是我国最优良的红绿茶品种之一,产量高、品质好,闻名全国。茶和咖啡、可可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天然饮品,其商品性很强。现在茶已从单纯饮用发展到旅游、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行业,茶的综合利用得到广泛开发,市场前景看好。茶叶是云南省山区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生产是山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发展茶叶生产可以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区经济。云南省现阶段茶叶生产中,平均单产比较低,低产茶园面积比重较大。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是发展茶叶生产的重要措施,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1改造低产茶园的必要性

(1)发展茶叶生产,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以及提高单产和品质。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茶叶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扩大种植面积。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林地管理使用等林业政策措施的实施,以及核桃、梨等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山区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采取新垦或利用耕地新建茶园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很小。要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只能依靠提高茶叶单产和品质,通过对低产茶园的改造,采取集约化经营,科学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达到发展茶叶生产的目的。

(2)茶树的个体发育过程遵循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的发展规律。栽培生产的茶园一般有经济价值的时间为40~60年。随着树龄的增长,在多年采摘与修剪的条件下,茶树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而产量降低,现在的高产茶园,几年后也将衰退为低产茶园,也将进行改造,故低产茶园改造是茶叶种植生产中常规性的生产手段。现阶段,云南省茶叶生产中,低产茶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叶产量的快速提高。根据云南省茶叶协会2007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省种植茶叶28.07万hm2,其茶叶总产量17.2万t,平均产量613.5kg/hm2,即大约有50%的茶园产量都在750kg/hm2以下,亟需改造。为迅速提高现有茶园单产,并延长其经济年限,低产茶园改造已成为现阶段的紧要任务。

(3)改造低产茶园可增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云南省山区面积广阔,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根据各地近年新建和低改茶园的经验,大部分茶区实现大范围茶叶产量超过1500kg/hm2并不困难。在目前的低产水平条件下,通过改造,茶园的增产潜力是巨大的,一般2~4年即可实现大幅增产。同时,改造投入少,且茶叶质量也随之提高,有利于生产加工优质茶叶,提高产值。

2低产原因分析

低产茶园的形成除因为树龄长、树势衰老外,栽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主要原因:①茶树品种混杂。因为地区间调种繁殖造成品种混杂。例如巍山县在20世纪90年代调种繁殖并种植的茶园就出现混杂有“大黑茶”品种的现象,造成茶园产量低,品质差。②生态条件不适。茶叶生产缺乏统一规划,有不少茶园建在坡度大于30°的山坡,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干旱缺水,建园基础不牢固,茶树生长不良。③栽培管理粗放,投入少。茶园在新建时初植密度不足,有坡地单株单行栽植;在管理上重采不重养,茶农修剪、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不到位,造成茶园生产力低下,茶树早衰低产。

3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要点

3.1树体改造

茶树树体改造包括树冠改造和根系改造两部分。①树冠改造。根据茶树衰老程度采取重修剪或台铡。利用其他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关系,更新茶树枝干,通过2~4年优化管理,培植、整理树冠,便于采摘。②根系改造。根系更新改造一般可在树冠改造前进行。主要通过深耕断根,增施肥料供新根的吸收和根群萌发。

3.2园良

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所需水分和矿物营养的源泉。园良要抓好以下3个方面:①保梯扶埂,搞好茶园水土保持。②深施有机肥,加厚耕作层,改良土壤。③加培客土,投放“山基土”,培厚土壤。

3.3园相改造

改造分散地块,退出间作,建立专业茶园,是改造园相的重要内容。坡度在30°以上的退耕还林;平地、洼地(茶地积水,茶树因湿害生长不良)茶园进行淘汰;茶园缺株、断行严重的,要按合理密植规格补植,保持密度不低于4.5万株/hm2;逐渐以良种代替老树;对茶园道路、排蓄水系统、防护林等应加以重视和建设。改园的同时重视生态茶园的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以利于巩固低产茶园改造效果。对于生产年限较长、经过若干次更新、树势恢复能力弱的茶园,则采用新的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进行换种改植。

3.4加强改造后的管理

茶园改造后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增施肥料;二是修剪养蓬;三是合理采摘,采养协调;四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4小结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度扩大茶园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只有依靠改造现有茶园提高单产来实现产量的增加。低产茶园改造是茶叶种植生产中常规的技术内容之一,当前云南省茶叶生产平均产量基数低下,待改造的低产茶园面积比例较大,客观上形成了改造低产茶园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和较大经济效益的现实,也自然成为当前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手段和机遇。现阶段待改造的低产茶园比例较大,且大多是以户为单位种植经营的零散茶区,产量低,收入薄,影响茶农改造和投入的积极性。改造任务重,难度大。因此,各级农业服务部门、社会茶叶生产经营组织要对目前低产茶园改造高度重视,争取和借助各级财政、社会资金的扶持,进一步核清当前茶叶生产状况,在开发茶叶商品流通市场的同时,引导茶农积极改造低产茶园,以了解低产茶园改造的实际情况,全面规划,按先后次序分年分批实施。通过引导、加强技术服务,提高茶农对低产茶园改造的积极性和科学种植水平,在社会资金及财政资金扶持下,抓住机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改造完成一批(全省预期6.67万hm2)低产茶园,实现云南省茶叶产业的又一次飞跃,增强茶叶发展后劲。

5参考文献

[1]唐应和.景洪市低产茶园改造技术[J].云南种业,2010(9):10.

[2]田伟儒.浅谈山区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要点[J].丽水农业科技,2010(3):39-40.

茶园范文篇3

关键词:茶园;景观设计;景场环境;风景建筑

茶园的景观设计大部分是对原有的茶园进行改造和有章法的修缮,本身并不会完全地创造出一个茶园,因此,尤其要注重对原有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原有茶园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笔者将从自然环境观、文化意境塑造两个方面探究茶园景观设计中的景场环境,从创意构图、空间处理这两个方面探究茶园景观设计中的风景建筑形态构成。

1茶园景观设计中景场环境探究

1.1茶园景观设计中景场环境的自然环境观

茶园景观设计中景场环境主要是为了让茶园的景观设计和原有的茶园生态有效融合。对于一般的茶园,其重要的功能还是产茶,因此,无论其景观设计如何,都不能改变这一属性。茶园一般处于丘陵地带,山势起伏不定,茶树属于灌木或者小乔木,常年绿色椭圆形叶子,一般不会太高也不会太大,茶树的树龄可以达到一两百年,但是,其产茶的时间大约只有40-50年,所以茶树的一生四分之三左右的时间是不产茶的,特别是茶树步入衰老期,其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极具价值的观赏木。因此,对于茶园景观设计,可以从自然环境角度出发,优先改造那些已经步入衰老期不再产茶叶的茶树,对其进行修缮。此外,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自然景观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不能或缺,虽然茶园的景观设计并不便嵌入人工的亭阁楼宇,但是,鉴于人本主义思想,在现代茶园的设计中亭阁楼宇不可或缺。从现代主义思想上分析,亭阁楼宇并不属于自然景观,但在传统道家哲学思想中,亭阁楼宇等作为人的居住和休息场所,本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不代表人的一切东西都来源于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供人居住的一些必须场所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现代茶园景观设计中景场环境的自然环境观也可以嵌入适当的亭阁楼宇,一些简单的亭子是可取的,毕竟对于茶园来说,茶农采茶休息间歇需要一定的场所。

1.2茶园景观设计中景场环境的文化意境塑造

茶园景观设计中景场环境需要体现茶文化,对于一个强调自然的景观设计,需要意境的衬托,这是人工景观的灵魂。现代茶园景观设计中场景环境如何深入的表达出茶文化,如何表达出最自然的意境美学呢?首先,茶园景观设计需要充分的保留茶元素。诚然,在茶园景观中,最重要的当属茶树,而茶文化的体现,茶树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一整套茶文化的体现还需要加入一些别的元素。笔者认为,对于茶园景观设计的文化塑造需要加入一整套采茶、制茶、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风俗。对于一个完整的茶园,一定要开辟一快地方展示原生态制茶工艺,茶园生产的茶叶产品也应该供人们欣赏品鉴,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流程在茶园周围的小茶馆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中国的传统的自然意境强调虚实相生,万事万物皆有因有果。茶园景观设计的自然意境呈现最重要的是茶园的生活气息。因为从本质上说,茶园不是纯自然的产物,茶园是人们劳作的场所。因此,最自然的体现并不是让茶园变成一片无人烟的地方,而是让其具有生活气息,到了采茶的季节,茶园中一定有茶农在采茶,当茶籽收获的季节,一定有茶农采茶籽去打油。这都是最浑然天成的东西。因此,茶园景观设计中景场环境一定要体现茶园的本身属性,只有会回归到自身原来的面貌,才是最真实、最质朴的美。

2茶园景观设计中风景建筑形态构成研究

2.1茶园景观设计中风景建筑形态构成的创意构图

茶园景观设计最重要的是自然,要让茶园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所以,茶园景观设计中风景建筑形态构成的创意构图需要充分的借助茶园地区的地形地貌,因势利导,借助自然创造让一切都看起来浑然天成。当然,茶园本质上是人们创造的,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庄稼地,很早以前,茶园一定是茶树和其它的灌木、乔木、杂草一起生长的,人们来到这里之后,会清除掉无用的灌木和杂草,然后一代一代人的耕作劳动,让茶园变得和周围的一切融合在一起了。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自然会将自己创造的东西给予人类,而人类也付出自己的劳作让自然更加充满人性,茶园是人们劳作的产物,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一切看起来都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

2.2茶园景观设计中风景建筑形态构成的空间处理

在前文中提到了,茶园景观设计非常有必要在茶园中加入亭宇楼阁,茶馆也是必要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茶园回归到茶园本身的功能上,让茶园不仅是景,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对于茶园景观设计中风景建筑形态构成的空间处理就需要顺应茶园的生活功能。在茶园中一定要有茶农的休息场所,一定要有茶农制茶的厂房,也一定要有人们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地方。茶园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些的空间都是茶园所必须要有的东西。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茶园景观设计中风景建筑形态构成的空间处理需要掌握自然的节奏,一定程度上不能对茶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首先了解人性,其次要了解自然,自然和人性是统一的,不存在割裂,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平衡且妥协的过程。

3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茶园景观设计中景场环境与风景建筑形态构成主首先需要了解人性,其次才是自然性,茶园本身是人从自然给予的基础上所创造的,其核心还是人的属性,所以茶园要回归到其本身的面貌,采茶、制茶、沏茶、饮茶等过程和场所都不能缺少。其次,茶园的景观设计要考虑自然性,人去改造自然,但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大刀阔斧,也不能止步不前,自然和人性是统一的,不存在割裂,茶园现在所呈现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平衡且妥协的过程。

作者:谷佳音 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裔婷.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别墅设计为例[J].大学教育,2015,(03):130-131.

[2]李哲,成玉宁.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研究———以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12):66-68.

[3]毕迎春,张骏,王未.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21123-21126+21130.

[4]周练,沈守云,廖秋林.风景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与创作———以南宁青秀山凤凰塔改造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0,(02):79-80.

[5]杨程.现代风景楼阁的设计与创新———以缙云县后陈山公园景观塔建筑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8,(12):80-82.

[6]张弦,齐康.风景建筑设计的思考———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门票站规划及单体设计[J].华中建筑,2007,(05):29-31.

[7]徐春彦,黄忠,顾永平.与风景共生的建筑———九华山公安局建筑设计研究[J].浙江建筑,2007,(01):1-2+5.

茶园范文篇4

关键词:茶文化;茶园景观;荆楚;特征

近年来,随着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茶园成为了重要的选择目的地。荆楚茶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迎来了诸多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围绕茶园就茶文化景观氛围的构筑进行分析,基于湖北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设计茶园景观将荆楚茶文化融入其中,以此为契机,探讨茶园景观中的特征及应用,从而对荆楚茶文化起到展现、记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1荆楚茶文化概况

湖北生产茶叶历史悠久,是历史上的主要产茶区,曾是全国茶叶出口三大口岸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砖茶”、“宜红功夫茶”等均源自此地,凭借清香、温润的口感备受海内外消费者的推崇。湖北省气候具有多样性特点,适宜茶叶生长。尤其是鄂西地区,这里山峦叠嶂,常年云雾缭绕,土质富含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茶叶出产地。湖北历史茶文化发于神农,始于秦晋,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我国首部药典《神农本草经》中曾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1],茶叶药用的最早文字记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我国饮用茶叶可能源于湖北鄂西,唐以后荆楚茶文化,尤巴峡茶文化繁荣,是荆楚茶业中兴的佐证。楚茶文化与宗教渊源很深。

2荆楚茶文化在茶园景观中显现的特征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荆楚茶文化属于是一朵奇葩,经历岁月洗礼,依旧溢香万里,光彩照人。“茶德所涵蓄的清、敬、怡、真、理、廉、谦、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民族道德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国民经济,茶界人士积极弘扬茶德优秀文化,无疑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2.1种植文化特征。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年前,古代人们就已形成了将茶树作为观赏植物的喜好。据悉,云南普洱、西湖龙井等均源自旅游胜地。湖北茶文化发于神农,始于秦晋,兴于唐而盛于宋。被誉为“茶仙”的陆羽对我国茶叶产地颇有了解,认为湖北存在以下产业产地,即“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淮南、蕲州、黄州又下”。[2]结合实际进行分析,陆羽的观点与湖北主要茶区分布趋于一致。尤其是在各茶区的茶叶品质方面,陆羽做到了公正客观。在他看来,源自湖北东部茶区的茶叶其形、色、味均无法与湖北西部茶区的茶叶相提并论。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处于唐朝阶段的湖北属于是优质茶叶的产出地之一。2.2形态文化特征。湖北在种植茶叶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我国茶叶的主要出产地。[2]1861年,随着汉口成为官方通商口岸,来自英、德、美等国的茶叶采购商纷纷涌入湖北,汉口茶叶出口贸易顺势实现蓬勃发展,一跃成为了湘、鄂、皖、赣四省的红茶集散地。尤其是俄商,经过考量决定在武汉开设工厂进行砖茶的生产,并根据本国消费者口味,大量购买羊楼洞砖茶回国转销。1881年,在全国茶叶出口总量中,汉口茶叶出口占比在97.24%上下浮动。1928年,汉口砖茶出口量在40万担左右。每年茶季将至,国内外茶商云集,各个茶栈茶堂,臣门如市,长江运茶船只蜂拥而至,络绎不绝,为民族工业的强势崛起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毫不夸张地说,这不仅为湖北茶叶走向全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关键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代表湖北特色的茶叶很多,宜红功夫茶,羊楼洞的“砖茶”。另外,三峡碧峰茶、金山毛尖茶、恩施玉露茶等慢慢被茶商和消费者所熟知。湖北黑茶:湖北黑茶是当地青砖茶的统称,有着香气浓郁、清神静心、生津止渴、杀菌收敛等诸多功效。尤其是陈砖茶效果,其效果优于新砖茶。据悉,湖北黑茶始于1890年前后,湖北省的通城县、通山县、咸宁县、崇阳县等均是老青茶的主要产地。此外,湖南省临湘县也生产老青茶。宜红工夫茶:宜昌红茶称宜红,是工夫红茶品种的一种。该茶因在宜昌集散、炮制、出口而闻名于世。从地理位置来看,宜红茶区地处东经109°-112°,北纬29°-31°31′。早在西晋时期,武陵地区就曾是该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在《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所辐射的二十多个县,自古以来就是知名茶区,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金山毛尖茶:此茶产于湖北秭归严坪,从外观来看,茶芽肥硕,且色泽青翠,关键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物质。从品质来看,金山毛尖茶多在春天爆芽,凭借独特风味和入喉回甘等特点备受消费者喜爱。三峡茶叶九畹丝绵茶:“九畹丝绵茶”产于湖北秭归九畹溪,清乾隆年间,秭归九畹溪贤人李高永,因贤达被乾隆帝召见,恩赐“登仕郎”。李感念皇恩。献茶皇上,乾隆闻该茶幼芽断面新奇,银丝万缕,银光夺目;即品之,深感此茶清香馥郁,滋味鲜爽,回味绵长。顿时龙颜大悦,赏盖碗茶具一套,并赐名“丝绵茶”。恩施玉露茶: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的一种,在炮制过程中多选用叶色清翠的一芽一叶,经蒸汽杀青制作而成。[2]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匀整,紧圆光滑,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白毫显露,色泽润绿;茶汤清亮通透,香气清高持久,入喉甘醇鲜爽,叶底嫩匀明亮,色绿如玉。[2]“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2.3风俗礼仪文化特征。自古以来,荆楚大地一直拥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其茶艺极为丰富。具体来看,武汉地区居民青睐香片茶,鄂西土家族喜食油茶汤,荆州松滋等地对金银花茶、大碗茶等青眼有加。从烹茶方式来看,有泡茶、煎茶和煮茶;从饮茶方式来看,有品茶、吃茶与喝茶。在洽谈商务之时,以茶为品。在调节邻里纠纷、以茶辨理。在劳作间歇时,饮茶消除疲劳为吃;从待客之道来看,有上茶、用茶和敬茶之分。上茶:意味着少陪;用茶:多在饭后,以做清口或消食之用;敬茶:为尊敬之礼,有着敬茶洗尘,招待长辈上司宾朋,增进友谊之效。每当传统节日或走亲访友之际,古人喜欢将小包装茶视为礼品,进行自我心意表达,是一种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社会交往方式。今天,在湖北农村的路边普设凉茶亭,旨在为行人提供休憩解渴之地;湖北城乡遍布茶室、茶馆、茶亭与茶园。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在解决温饱后,以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然变成了“起来头件事,烧好开水泡好茶”。湖北有着以茶兴艺的传统,譬如“采茶戏”的诞生,发源于阳新,慢慢传入江西。如今,在鄂南农村,有着阳新采茶剧团,备受当地居民喜爱。经过了解发现,湖北以茶为主题的戏曲、情歌、评书、大鼓、歌舞等不胜枚举。举例说明,恩施的“六口茶”民歌凭借轻松愉悦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歌词世代流传,得到了众多旅游者的推崇;当地居民独有的饮茶方式,“土家油茶汤”“罐罐茶”被视为不可多得的旅游特色;“容美四道茶”属于是恩施的茶礼之一。随着时间演变,愈加丰富的茶文化与极具土家族风格的其它文化娱乐活动相融合,不仅丰富着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且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前来欣赏,为恩施茶文化产业的稳健发展创造了更多利好条件。

3荆楚茶文化在茶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总体景观规划。在注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茶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构筑,有意识地将茶文化融入至茶园中,将其打造成一个兼具茶叶种植、茶文化传承的场域。如此一来,一方面茶园的生产、采集、生态功能等能够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有助于其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于茶园而言,其中主要职责是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摘。因此,在设计环节应加大对茶树生长条件的了解,知悉其适宜的生存环境。其次,基于茶园地形特点和自然气候条件,避免出现大改动,以局部调整为主。同时,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功能区做进一步划分,譬如育苗区、种植区、炮制区、采摘体验区等等。此外,应促进美学理念与实用价值的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此做到山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天然拙扑、浑然天成与艺术的融合,契合人们审美的园林景观定会受到欢迎。3.2植物配置。我国的大部分茶园仍然处于分散种植状态,规模小,茶树品种良莠不齐,而且分散种植。很多茶园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状态,需要进行换种改植才能提升茶园的采摘效益。另外很多茶园处于山坡或者是高山地带,大多数是梯田模式,交通不方便,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给茶园的升级改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茶树植物一向有着树形多样、耐修建、生存力强悍和花色艳丽、花期长等显著特点。在繁殖过程中,以扦插为主,具有极高的成活率,不仅能够自成茶园,而且能够与其他植物一起被用于造景。首先,在茶园中,应基于茶树形状、花色及花期等机型不同图案的构筑,用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宣传。也可适当与石楠、黄杨等树木进行搭配,形成条状、块状花斑。其次,在不影响茶树植物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将其修剪成圆形、体型等,或直接排列成行,间或穿插小灌木促进景观层次性的增加。如有所需,可以优选茶树植物,进行盆景的打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基于植物形态、颜色等特点,结合茶文化打造那些具有“和”“敬”“清”“静”景观的打造,尽可能做到浑然天成。3.3其他小品的配置。通过园林小品的形式促进茶文化精神的彰显。譬如,以雕塑的形成将茶商采购、押运、售卖茶叶的场景具象化,呈现到公众面前;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将与茶文化有关的诗歌、轶事、故事等刻于茶亭上。当游人欣赏茶园景观时,使其领略到茶文化所蕴含的艺术美感。要想从传统的分散种植茶园,升级成生态规模种植茶园,必须引进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和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来种植,做好茶园的统一规划,引进改良茶树的品种,既要提升茶园单位面积的产出,又要为旅游观光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还要配套建设完善的采茶制作体验区,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到采茶、制茶过程中来,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做茶的乐趣以及收获后的成就感。

4结语

茶园属于茶叶的生产基地。通过布局、设计和优化,将雕塑、茶亭、景观小品等置于其中,不仅有助于荆楚文化的体现和传承,关键能够促进茶园文化艺术感染力的增强,为地方风俗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可行路径。茶园旅游景观内涵在得到进一步深化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茶文化旅游价值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进华.悠悠荆楚茶文化[J].广东茶业,2009(Z1):56-59.

[2]张金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恩施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19(09):213-215.

茶园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茶园;景观设计;环境品质分析

生态茶园的建设,既可以为人们提供观光资源,也可以为市场供应茶叶原料,是一个效益比较高的建设项目。但在实际的建设中,生态茶园的建设相对较少,由于起步时间短,文献中对该建设的研究也比较少,不能为生态茶园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没有发挥相应的指导意义。再加上景观研究分析更加雷同,不能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需要继续加以研究,做好理论方面的探讨。

1生态茶园景观设计

1.1景观设计的思想和原则

第一,景观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理念是景观作品的主导,决定着景观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赋予了作品的精神文化和风格特点。理念是整个作品的主旨,通过各种规划形式,呈现最终的表达效果。生态茶园的景观设计要以茶文化的传播为主题,植物选择要以茶叶为主导,可以辅助一些其他的植物。并且需要在茶园中增设一些园林式的建筑形式融入整体的设计之中,使得自然和人为景观形成和谐有序的统一,建设一个绿色、生态的环境,给观光的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生态茶园。例如在云南普洱的茶园,由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有自己的茶叶种植和采集习惯。在建设中,要尽量减少对原植被的破坏,结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对茶园的形式进行民族化生态茶园的建设,可以打造一个开放式的、体验式的、具有生态疗养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的集约型农业带。使游客在进行观光时,可以领略这些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充分体验茶文化的内涵,实现生态茶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二,创造轻松淡雅的氛围。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类型多样,品茶更是一件雅事。品茶时,总是与道家文化相结合,焚上一炷香,配合高雅的琴音,创造宁静悠远的氛围。而生态茶园的建设也不例外,可以在满足功能的需求下,进行审美和精神的表达,进行文化的挖掘,从而使生态茶园从一个毫无生命力的物质空间上升为一个有艺术内涵和价值的艺术杰作。茶本身所蕴含的“淡然清雅”的本性决定了饮茶和种植茶园的某些属性,给以一种超脱俗世、宁静淡然之感。因此,在茶园风格的塑造上,要创造相应的氛围。第三,设计的原则。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茶树一般都是大面积种植,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多变,在设计时要根据科学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区,根据地形地势、光照和气候确定种植密度,采用合理的排列方式,这样在修剪之后,可以使整个茶园保持一个统一和谐的美感,让人感觉舒适,尽量减少对原有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原有的环境基础上进行加工,减少人工雕刻的痕迹,使整体景观浑然天成。另一方面,要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原则。设计时,要考虑施工环境的整体布局,保证整体景观效果的一致性,避免出现过度的分裂,做好分区之间的自然过渡,增设适宜整体环境的施工设施和景观建筑,丰富生态茶园的多样性,尽量使茶园和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使整体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景观一致性不仅是要求外部景观的协调性,还要求内部主旨和表达效果的一致性。再者,要遵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设计要全面多样,生态茶园自然要以茶树为主导,同时可以加入一些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乡土植被、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实现生态茶园和当地人文氛围的结合,实现自然和人文的统一。同时设计中也要注意功能性原则。在茶园的设计中,可以体现多种功能,蕴含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式,构建有机循环的经营模式,例如“牧草-昆虫-禽畜-沼气-渔-有机茶”,宣传生态的模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可以应用体验与参与性的原则。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最吸引游客的方式就是可以直接亲身体验。例如生态草莓园的建设,既保证了草莓的供应,另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进行休闲娱乐的场所。在草莓成熟的季节,游客可以进去参观,进行草莓的采摘,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收获了轻松和快乐。生态茶园的建设也是如此,可以开设一些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的一些项目,可以在过程中体验乐趣,享受愉悦的度假。在茶园的日常管理中,游客可以进行整枝、修建等方面的体验活动,也可以了解到茶叶种植的一些习性和注意事项,满足游客的需要。

1.2设计分区与布局

在生态茶园的分区中,尽量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景观设计更加贴近自然,符合实际。根据人们服务的需要,在设计中可以将整个生态茶园分成入口服务区、专业生产区、茶园观光区、休闲娱乐区、生态防护区。景观设计的元素可以在其中进行充分的应用。在入口处,可以放置一些当地有特色文化的代表物,例如普洱茶的一些突出的代表物,可以在上面进行题字,表达美好的祝福寓意。可以做成茶壶的造型,有一定的古朴韵味,在茶壶中引进一些活水,水从茶壶里面流出,下面做成水池,可以在里面养一些鱼类。该区域的植被要以矮小植被为主,以当地特色的植被为主,不能影响游客的视线。专业生产区,这个是茶树的主要种植区,面积大,在设置中要远离其他区域,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也要考虑生态茶园的开放问题,可以划分小部分的观赏区、体验区,其他部分不能随意进入。这部分观赏区域,进行茶树种植可以相对降低密度,拉开间隙,给游客充足观赏的区域,减少人为的破坏和践踏。观光区,游客进入次数多,因此这部分的设计中要更加体现为游客服务的理念。这个区域可以进行观赏和品茗。这个区域也主要是以茶树的种植为主,加入更加多元的景观元素,放松游客的压力,营造轻松的氛围。可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树种植要按等高线进行设置,道路依地势进行修建,总体来说就是因地制宜,空间形式要足够敞亮。通过这个观光,游客可以放松心情,在茶技师的指导下,可以按流程完成采茶的项目,了解采茶相关的知识。设计应该有一定的形式美,通过各种形式线条的应用,增加景观的韵律和动感,避免过于死板。充分发挥景观元素的多样性,例如线条、植被、色彩等,增加景观的变化,消除单一的形式,避免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休闲娱乐区以服务大众为原则,设计尽量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能够保护人们的安全即可。生态防护林的区域还是以生态整体性为主,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为茶树种植提供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一般采用群植的方式,利用稀植造林的方式,进行防护林混交扩建。人工区域,在道路两旁的植被一般以较大的植被为主,可以配以适当的花灌木,根据地形,确定种植的密度,最好给人以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实现两种植被的结合,可以形成独特的“林中穿路”的特色,在植被繁盛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色彩能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2生态茶园景观环境品质分析

2.1空气因素

在茶树种植中,对空气质量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空气中会存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在浓度的影响下,会造成急性的伤害;如果浓度较低,也会形成慢性的危害。尤其是氟化物除了对茶树造成影响外,还会通过叶片的吸收在叶片内形成聚集,人们食用后,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一般来讲,引起茶叶氟中毒的除了土壤,空气也是重要的因素。并且,这种污染物又常常会聚集在叶片的表面,形成沉积。人们在喝茶时,一般不会清洗,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结合对茶园环境的空气检测,要求对空气中相应的污染物进行限制,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生态的理念,提高绿色覆盖率,建设生态茶园。在生态茶园的建设中,引入多样的景观植被,加入多样的生态项目,例如防护林的建设,其他植被的移栽,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而且能够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新陈代谢,提高了茶园的空气质量,提升了茶树的生长质量。

2.2土壤因素

任何植物的种植都离不开土壤,一个好的土壤条件是提高茶叶质量的基础,是安全生产的基石。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土壤受污染比较严重,污染源来自于各个方面,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污水排放和固体污染物的污染、占我国总耕地的面积大,影响范围广。茶叶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受土壤污染的状况也比较严重,污染类型多样。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民经常使用农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农药残留比较严重,百分之八九十会进入土壤,影响土壤的质量,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茶叶的产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土壤受农药的侵蚀更加严重,而且还发现了禁用农药的使用,严重威胁到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生态茶园的建设,为该问题的缓解提供了契机,它不仅在景观上对茶园建设进行了丰富,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生态生产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经营方式,减少了对化合物的使用。例如循环的生态模式,应用的是生态的肥料,提供的是天然的养料,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有害农药的使用,保证了茶叶的质量。但是这种生态的生产模式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导致目前茶叶种植土壤问题比较严重。

2.3灌溉水元素

在茶叶种植中,对水分的需求比较多,需要一定的灌溉水。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和生活用水的污染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水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采用含有污染物的水资源进行灌溉,也会对土壤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季节性干旱比较严重,虽然茶树是旱性作物,但是对水分的需要也是比较严格的,但是许多茶园的灌溉条件比较差,水污染比较严重,生态茶园的建设虽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解的作用。大面积的景观建筑,会增加涵养水源的功能,形成一个局域的水循环系统,从而减少干旱对茶树种植的影响。

3结语

生态茶园的建设,优势多,功能明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在茶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新的种植生产模式,减少传统种植的弊端,提高茶叶的生产质量。

作者:郭平平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汪航.汉中西乡枣园村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茶园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茶叶优势区域发展战略,不变栽种面积,经过集约项目、集成技能、集中投入,切实提高茶园集约化生产程度,推进我市茶叶规划化栽种、规范化生产和产业化运营,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程度,具体提高茶叶综合生产和产业竞争才能。

二、目的任务

依照全国园艺产物规范园创建活动的统一部署,在全市茶叶优势(重点)区域选择14个基地参与规范茶园创建活动,指导资源向优势区集中,逐渐构成产业集群,促进茶产业结构区域化。规范茶园要求树强健,树冠构造合理,掩盖度在80%以上,产量基本不变,名优茶产量20kg/亩(干毛茶)以上,或大宗茶产量150kg/亩(干毛茶)以上,具有规范化、洁净化加工前提,茶叶产物悉数符合食物安全国家规范的要求,执行品牌销售,产值和效益较高。

三、基本要求

1、区位要求。在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县(市、区)茶园的中心地域、交通比较便利的区域选择。

2、加工前提。产地情况前提必需符合《无公害食物茶叶产地情况前提》(NY5020-2001)的要求。茶园应为平地或缓坡,坡度在25°以下,其中坡度为15°—25°的茶园须坚持等高梯级场地。泥土PH值4.5—5.5,土层有用深度1米以上,泥土松散、肥美,通透性优越。茶园内田间道路、沟、渠等基本设备齐备,便于功课和运输,水土坚持优越。有茶叶初制厂且结构合理,加工设备配套完全,能知足规范化、洁净化生产的要求,取得QS认证。

3、茶园规划。相对集中连片,规划在1000亩以上。

4、种类与技能。茶树种类必需是国家或省级认定的无性系良种。履行规范化生产技能,依照《无公害食物茶叶生产技能规程》(NY/T5018-2001)和《无公害食物茶叶加工技能规程》(NY/T5019-2001)的要求,进行施肥、垦植、修剪、采摘等治理和病虫害预防,坚持完善的茶园耕耘活动档案记载及茶园投入品品级准则,采用规范化工艺,执行洁净化加工,保证产物质量安全。

四、重点工作

(一)科学选点。除符合上述基本要求外,还要思索工作基本好,技能力量强,当地县政府注重,茶农专业组织或龙头企业基地积极性高级要素。

(二)指导服务。各县(市、区)农业(茶业)部分要组建专家指导组,负责制订技能方案,明确技能规范,开展技能培训、巡回指导和服务。还,在茶叶发展关键时节,组织农业(茶业)部分、农技人员、示范农户,选择有代表性的规范茶园进行现场观摩。

(三)总结验收。各创建规范茶园地点县(市、区)农业(茶业)部分要依据创建活动发展状况,合时组织专家进行总结和验收,并将后果报至市经作站,市局将共同农业部、省农业厅进行抽查。对验收及格的规范茶园,将报请农业部统一授牌并对外。

(四)增强宣传。各县(市、区)农业(茶业)部分要积极向吉安农业信息网报送有关“规范茶园创建”的宣传信息并以简报的方式寄至市经济作物站,还充分应用报纸、收集、电视和播送等媒体,宣传报道创建活动发展、成效和经历,加大宣传力度,一起营建优越的社会气氛。

五、保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市局成立以分担指导为组长的全市规范茶园创建指导小组,详细工作由市经作站牵头,局内有关单位参加。各有关县(市、区)县政府也应成立规范茶园创建指导小组,协调有关单位,组织开展创建工作。规范茶园创建县(市、区)农业(茶业)部分要成立施行小组,首要指导亲身抓,整合有关项目和技能力量,保证各项办法到位。

茶园范文篇7

关键词: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景观要素

“啜苦咽甘,茶也”,作为茶叶的故乡,茶树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饮茶风尚自唐代盛行,更有“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说法,自古至今深受国人喜爱,茶的发展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高速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城市的发展逐渐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相脱离,故而农业观光旅游日益兴起。

1观光茶园的简介

在农业观光旅游兴盛的潮流中,作为茶业新发展的观光茶园应运而生。观光茶园以传统的茶田为景观基础,满足茶叶种植的生产功能,并从形式与色彩上给人传播景观的美感,是一种强调景观视觉审美体验,在参与茶叶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展休闲、娱乐、教育、旅游以及文化传承的农业景观类型。这样新型的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对茶资源进行了多元化的利用与发展,有效的调整了传统茶产业结构,带动了经济生产的需求,促进了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光茶园有如下几点特性:1.1生产体验性茶叶生产是茶园的基本功能,观光茶园在传统的茶树种植与生产过程中强调可参与性,可以让人们体会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以及茶事活动,并从中获得农耕劳作的乐趣,拉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1.2景观观赏性茶园的选址通常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茶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工的规划与设计,使得茶园更有艺术观赏性,形成独特的茶园景观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发展条件。1.3休闲娱乐性观光茶园伴随农业旅游发展而来,在茶文化体验的同时具有休闲、度假、观光、游乐、购物等的综合旅游功能。可以让游客感受田园气息,从农田生活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游客在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生活中回归自然的质朴愿望。1.4文化教育性观光茶园让人们享受茶园景观风光之余,还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是人们对于精神文明追求的体现。通过观光茶园可以学习到跟茶相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茶道等茶文化艺术,对茶的物质文化发展起到传播与弘扬的促进作用。1.5生态可持续性观光茶园在常规的茶叶种植以外,重视整体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生物的多样性使得观光茶园有着良好的生态平衡,并且农业观光旅游的形式有助于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上都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要素

观光茶园的景观营造是基于景观设计的要素来完成的。艺术的对茶园进行设计、规划与管理,借助科学的知识与文化的素养,运用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对茶园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合理的安排,最终设计出令人愉悦的观光茶园景观环境。2.1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自然要素2.1.1地形“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基础依托是地形要素。地形可以直接影响着观光茶园景观的美学特征、空间构成与空间感受。由于茶叶种植特性的需求,一般茶园多选择有地形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形。“园地惟山林最佳,有高有低地,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地形变化丰富的山林地是自然天成的造园之选,有着自身独特的景观优势,因此只需对不理想的部分进行改造,结合茶园的具体情况设计观光景观。在地形起伏大的地方,借势造景,依附自然山体营造优美的观景区。相对平坦的地势则适合做功能性的景观节点,如茶文化广场,茶业科普园等。在对地形改造设计时尊重场地条件,以“师法自然”的态度结合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其他要素构成景观空间,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挖填方,合理的利用地形组织茶园排水,还可以考虑光照、风向、降水量等因素来创造茶园局地小气候。2.1.2植物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素,常与地形结合构成景观空间,营造出景观的生机活力与美感,观光茶园景观在植物配置上应该多元化的选择。茶树从尺寸上来划分可分为灌木、小乔木与乔木三类,设计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高度来配置茶树品种,能够丰富景观层次并且不同根系长度的茶树对土壤资源也能有效利用。在不影响茶树生长的情况下,适当种植一定面积的防护林,可以保育水土,也有利于局地小气候的形成以避免寒冷天气茶树冻害的发生。从景观效果上讲,也可以达到一定“障景”的功能,防护林有效的划分空间,控制了人们的视线,将所需的美景尽收眼底。茶树间可以套种经济林木,如柑橘、板栗、桃树、李树、柿树、橡胶树等,在视觉上制造出景观高差变化,也能增加农耕体验乐趣。茶田边缘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最常见的是结合豆科植物种植,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另一类就是种植油菜花等观花农作物,提升观光茶园的景观效果。2.1.3水体“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水的融入会使茶园景色更加灵动活力,并且充满文人气质的山水画意情怀。茶园水景的设计可以增添景观的观赏性、体验性,还可以从实际功能上做到对局地小气候的温度调节,削减噪音、延伸空间感的作用。对于观光茶园水景的营造可以从水体的形态利用类型考虑。平静开阔的水面,如自然的湖泊、池塘,人工建造的水体面积则不宜过大,水体中可适当种植荷花、睡莲等观赏水生植物。在景观驳岸的处理上可以将自然驳岸与人工驳岸穿插设计,局部可以采用栈桥、亭榭的形式,注意水体倒影的特性,与茶田可产生呼应关系。对于流动的水体设计可以结合地形特征,在坡地的汇水处设计景观,以溪流、落水的形式将茶田多余的雨水有组织的排出,溪流两侧以自然边界为主,在高差大的地段可以用山石搭配植物设计景观叠水丰富景观空间。2.2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人文要素不同地域文化孕育着不同类型的景观,观光茶园的景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还叠加了文化特性,在建设景观物质条件的同时还需满足游客在观光茶园游玩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观光茶园景观的人文要素具体体现在建筑构筑物、景观道路与铺装、景观小品三个方面。2.2.1建筑构筑物观光茶园的建筑构筑物以服务性的公共建筑为主,如游客接待中心、茶业科普馆、茶文化博物馆等,通常作为观光茶园的核心功能区,因此设计时就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实用功能性,还需要结合茶文化设计建筑特色,体现与观光茶园主题的统一性。在水榭茶轩、林间茶室等观光茶园的小型构筑物设计时需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关系,构筑物从形态与细部上可以利用茶文化元素来体现观光茶园的特色。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竹、木、石材等乡土建筑材料,从实际上做到绿色生态设计。由于观光茶园具有的休闲娱乐性,为了满足游客的可游可居需求,观光茶园内可以考虑修建部分民居建筑,参考当地的建筑形式结合观光茶园特色,让游客可以更深入的感受茶园乡土风情。2.2.2园路、铺装园路是观光茶园交通流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主干道、次干道与景观步道,当茶园坡度大于8%时考虑以台阶的形式处理。观光茶园的主干道设计主要起引导与集散的作用,需要连接观光茶园的各个主要功能片区,道路宽度设计在5-8m,考虑为车行道。次干道道路宽度设计为2.5-5m,主要为游客进一步游览茶园提供交通道路。第三层次的观光茶园游园步道道路宽度设计为1.2-2m,设计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道路设计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步道、台阶、汀步、桥廊虚实变换,营造“曲径通幽”的景观意境。园内的铺装建议多采用质朴的自然透水性材料,如砾石、草木等,在铺装题材上可以选用与传统茶文化有关的元素符号,以增加观光茶园的文化氛围。2.2.3景观小品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是表现茶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观光茶园内的雕塑、文化景墙等景观小品来体现茶诗歌赋、茶事名人、历史故事等,使得观光茶园景观在精神层面上能与游客有所互动,增加景观文化性的同时也让传统茶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此外,在观光茶园的座椅、路灯、垃圾箱等基础小品设施样式设计时也应当融入茶元素,体现观光茶园的主题性。

3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3.1注重观光茶园景观的形式美观光茶园景观以农业茶田为基础景观元素,将茶田生产特色与自然景观因素结合起来,以简单的几何形态塑造了极具形式的景观美感。根据茶树的种植生长特性,茶田多以带状为单元分布模式,依附地形走势规则排列,在形态上组成曲线式、规整式等,形成连续、重复、渐变的茶田节奏韵律美感。在茶田与其他林木的组合中,高低的对比又形成了起伏、交错的韵律,增添了景观的空间动感。在色彩上,大面积种植的茶树决定了景观绿色的基调,茶田边缘的暖黄色调油菜花、豆科作物等可以适当的调剂观光茶园的景观颜色。此外,对于植物颜色的丰富可以采取点状装饰的方法,可以种植一些具有季节色彩变化的观赏性树木,如樱花、杜鹃、枫树、银杏等,使得观光茶园的景观四季不同,各有所赏,达到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的观光茶园景观效果。3.2思考观光茶园景观的文化性建设观光茶园景观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性。茶文化的传播是观光茶园景观发展的精神层面升华,对于茶文化元素在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有效设计手段。观光茶园景观的文化传播多以旅游展示的形式开展,如举行传统茶文化节、采茶节等。此外,还可以思考延展观光茶园的景观茶文化体现方式:一是提炼茶文化符号,从图像形式上应用于观光茶园的景观空间中;二是从传统茶文化本身入手,结合观光茶园的景观空间的功能设计,在茶事文化上进行继承与发展;三是将传统茶文化体现在观光茶园的体验活动中,从衣食住行的日常方面潜移默化的向人们进行传统茶文化的传播。

4结语

长久以来人们对田园生活都有着一种向往之情,面对现代城市发展土地紧缺的情况,观光茶园景观的发展可以给忙碌的都市人带来多样的景观体验,同时也让茶园实现了生产与景观功能的促进发展,是一种健康的观光农业景观发展模式,对乡村与城市景观的融合发展做了有利的探索。

作者:米满宁 徐 瑞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茶园范文篇8

1(略)

从当前茶园生产实际来看,调查法是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试验法可用于茶园中新品种、新的技术措施或方案、新的科研成果等单项技术推广的试点或进行技术性试验(如测土配方施肥)的检验。调查法较适用于对茶园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及优化组合(如茶园生产规模、投入产出等)、已经大面积推广技术的持续效应等的研究。可以在多点调查基础上,选择某些重点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项目或技术,加以重点的局部的专项试验研究;或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试验和分析,从而筛选出先进适用的技术加以推广。以上两种常用方法,是侧重定量资料的收集。对茶园技术经济研究而言,定性资料的收集也是很必要的。我国的茶树栽培、生产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地收集各种史料(如各类志书、文献、报刊、杂志等)中有关茶园生产的记载,从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内思考和分析某些技术措施或经济现象得以不断发展或逐渐消失的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等,从而对当今技术推广、应用以及研究今后技术的发展方向、途径等提供历史依据,并可对宏观技术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订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如60年代提出的茶园“北引西迁”的决策,在茶树生态不适宜区(北部和西部)大面积发展茶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果当时能认真分析我国茶区布局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历史,就有充分论据证明这一决策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不可行的。通常对史料的分析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2],虽然其研究结果只能是粗线条的定性结论,但其对整体的、总的势态和方向的把握是相当可靠的。恰当的分析和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和失败教训,对于指导现代茶园生产,尤其是区域性的宏观的技术经济政策的制订、实施是很有意义的。

2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茶园生产技术经济研究的目的不仅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发展,更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所进行的分析评价和研究,并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的论据和论证,科学的评价方法是精确分析和计量茶园生产技术经济效果的必要手段。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一般多采用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中各种评价方法[3]。与农业生产类似,茶园生产中影响技术经济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复杂多样,有些是难以数量化的,因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两大主要评价方法。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反映技术经济问题中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效应的规定性及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常用方法包括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定量分析特别是数量界限及适合度研究在技术经济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行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因此,只有加强定量分析才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定量分析按所用计量方法不同分为一般数量分析法和现代数量分析法。一般数量分析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现代数量分析法包括边际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生产函数模型、线性规则法、灰色系统、系统动力学等。如笔者曾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茶园投入与产出研究。由于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来对茶园生产中一些技术经济现象的分析,并不是纯数学理论的研究。因而,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数据、数学方法的不完善等,使得定量分析结果有时与实际不符,难以用茶树生物学、茶树栽培学的理论来解释;即使结论正确,在实际运用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一定时期内也可能较难迅速实现,必须有一个逐步的过程。所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是进行茶园技术经济评价、分析的原则。

3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是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手段和工具,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提。茶园生产中技术的应用总是与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等直接相关的。要作出正确评价,必须设置一系列指标,从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范围、不同层次来计算和分析技术经济效益的大小,从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3]。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可概括为:¹将茶园生产中各种生产资源、产品及技术因素以数量或比值表示,不但可以衡量经济效益的大小,而且揭示出取得这一经济效益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便于找到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对策,并为选择最佳方案提供依据;º运用指标对茶园生产技术经济效益加以比较系统、全面而又简明的分析评价,增强科学性,防止随意性,避免盲目性、片面性;»根据评价对象、目的和要求及地区条件选择恰当的指标;¼为制订茶园生产发展规划、技术政策、技术方案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常一个较完善的指标体系按其所反映的内容和实质,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衡量指标:这类指标直接计算、衡量技术措施经济效益的大小,在指标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反映茶园生产中技术因素变化引起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常用的如土地盈利率、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成本、净收入与利润等。第二类,分析指标:分析指标主要用来从不同侧面分析影响茶园生产技术经济效益各种因素的投入状况及影响作用。又分为经济分析指标、技术效果分析指标和生态效果分析指标三类。经济分析指标是反映茶园生产经营状况、影响经济效益各种经济因素的数值指标。包括茶园生产成果指标,如鲜叶产量、产值、利润等;劳动消耗指标,如栽培用工、肥料施用量、生产成本等;还有反映投入产出和资源等的构成比例指标,如产品及产值结构、成本结构、利润结构、投资结构、劳力结构等。技术效果分析指标是反映茶园生产中技术措施应用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的数值指标。如茶树良种的抗逆性、茶树生育特性(发芽迟早、芽头壮瘦等)、肥料利用率、鲜叶产量增长率等。生态效果分析指标是反映技术措施、方案或政策对茶园生态环境产生的效应。茶园生态效益的好坏或早或迟都会反映在经济效益上,对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常用的有:茶园土壤肥力和水土流失指标、灾害发生率、生态平衡状况等。第三类,目的指标:这类指标能综合反映满足社会和人们需要的程度。它既反映经济效益的增长结果,又反映经济效益增长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增长的关系,是综合评价茶园生产技术经济效益并进行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茶园生产,是茶叶生产的开始部分,鲜叶并不是最终消费商品。人们从事茶园生产目的是为获取最大的利润。现阶段,我国茶园已基本承包到户,茶农是否愿意投资茶园,将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在投入水平相当情况下,如果茶农的人均年纯收入低于从事其它作物生产的农民的纯收入水平,则其势必会把部分人力和资金投入到利润较高的作物生产中,以提高收入水平,从而出现茶园失管或少投入现象。提高茶农人均年纯收入水平应是当前茶园生产的主要经济目标,也是把技术真正转变为茶园生产力的推动力[4]。从总体来说,我国大部分茶园仍以粗放经营为主,而且这种状况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还难以迅速改变。只有逐步提高茶农人均收入水平,增加资本积累,才有可能增大茶园投入,从而加快向集约经营的转化进程。构成茶园生产力的三个基本的投入要素是土地、资本和劳动。由于它们在生产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经济意义,一般分为土地利用指标组、资本利用指标组和劳动利用指标组。土地是茶园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土地不能自由买卖,一般都以土地占用的形式考察它的利用效果。资本利用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本消耗,它是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的价值表现,可用生产成本来表示;另一类是资本占用,包括固定资本占用和流动资本占用。由于当前茶园生产基本上是土地、劳动密集型,茶园中固定资本占用额的变动一般不大,即使发生变动也是同流动资本的变动成一定正比例,而流动资本又随投入的生产成本变动成正比例变化,也就是在一年中投入的生产成本越多,流动资本占用额就越大。因而可以只根据资本消耗(生产成本)状况来衡量茶园资本利用。劳动消耗从实物量上包括活劳动消耗量和物化劳动消耗量。由于两者计量单位难以统一,不能相加。因而目前仍以活劳动消耗量来衡量劳动利用效果[2]。茶园的产出,视其评价的目的、要求不同而异,可以是实物形态,也可以是价值形态,概括起来分三个方面:总产量或总产值、净产值和利润。由于茶园产出物鲜叶的产量和质量存在一定矛盾,产量高不一定产值大。因而衡量茶园产出可侧重价值量指标(产值、利润)。但由于鲜叶价值量受到自身内在品质、加工茶类、市场供求规律等多因素影响,也难以真实反映技术经济效果的好坏,有时仍需要采用实物量指标。二者相辅相成,组合运用,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把上述的三类投入和产出的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就可得到构成衡量指标的各种组合(表)。以上按不同投入划分的三类指标都各自从一个方面反映茶园生产技术经济效益的大小,能较好地满足不同的评价需要。在评价某一技术措施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任一类指标作为生产中追求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而其他两类则作为次要的目标,以便正确反映茶园生产技术经济效果,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我国大部分茶区,劳力比较充足,茶园多属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管理。尤其是以名优茶生产为主的茶园,要求投入较多的劳动量,其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不高,但单位鲜叶成本低,比较效益仍较好。而对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力机会成本高,就需要采用节约劳力的资金集约型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如实行机械化采茶。我国茶区分布较广,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总有一个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进行技术经济研究要根据资源稀缺性原理,抓住主要矛盾,确定各衡量指标主次地位。如果衡量指标主次选择不合实际,往往易导致技术经济分析的失误。

茶园范文篇9

论文摘要从茶园全程机剪机采、测土配方施肥、微蓄微灌、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山地茶园的高产管理技术,以期指导茶农对山地茶园的管理,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1茶园全程机剪、机采技术

(1)机采茶园宜选择平地、15°以下缓坡或等高梯地、土层深厚、树势健壮、无缺株断行的常规茶园和密植茶园。新种茶园应选用发芽整齐、持嫩性较好的迎霜等无性系良种。种植规格为:大行距180cm、小行距33cm、株距33cm、行长30~40m、阶梯茶园梯面宽应不少于200cm、树高应维持在60~80cm,并在行间保留15~20cm的操作道。

(2)机采茶园要有较高的肥培管理水平,应重施有机肥,增施氮肥,配施叶面肥。施肥标准可根据上年鲜叶产量确定,每100kg鲜叶年施纯氮4~6kg,氮、磷、钾比例按4∶1∶1配施。机采茶园在除草时应特别注意要除尽丛内杂草,清除异物,以免机采时影响鲜叶净度,危及人、机安全。在深翻、开沟等作业时应注意平整地面,以利于行走。

(3)一般长期手工采摘的茶树过渡到机械采摘,必须视树势状况,利用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等树冠修剪技术,结合改土、改园,以复壮树势和改造树冠,待树冠形成平整的采摘面后,才能实行机采;没有进行良好修剪的茶园,不适宜机采。

(4)机采适期应根据品种、茶类、茶季、采摘批次等多种因子综合考虑确定:如以一芽二、三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新梢,即标准新梢达到60%~80%时为机采适期。机采批次也要根据品种、茶类、等级、新梢生育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春茶采摘2次,夏茶采摘1次,秋茶采摘2次。

(5)机采、机剪操作手应全面了解机械性能,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机采、机剪操作时配合要密切,深度要适宜,运行要平稳,速度要均衡,以确保机采、机剪质量。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有的茶农肥料没少用,但产量却不高,或产量较高、收入却没增加多少。这是因为茶树不同生长期需要养分不同,不同类型土壤的施肥量也不一样。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因土、因时施用肥料,降低成本,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茶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

2.1采集土样

土样采集地点选择以及采集的土壤都要有代表性。为了了解茶树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应状况,取样深度一般在20~30cm。样点数量依经营面积大小而定。如果地块面积大、肥力相近,样点数可少些;反之,样点数适当多些。

2.2土壤化验

土壤化验就是土壤诊断,主要是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酸碱值)。这5项之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是体现土壤肥力的三大标志性营养元素;有机质和pH值2项可作参考项目。根据需要,可针对性化验中、微量营养元素。

2.3确定配方

配方选定由专家和专业科技人员来完成。

2.4配方的选用

配方完成后,即可扩大生产推广使用。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已有专门的配方肥料生产厂家,同时实施系列化服务。各地针对实际情况,可在市场上进行购买。

3微蓄微灌技术

生产茶园应用微蓄微灌技术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夏秋茶产量明显增加;二是表现在夏秋茶叶质变软,易加工成形、不易破碎,干茶外形、香气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干茶商品性明显变好。

3.1田间设置

灌水器最好采用管上式滴灌管,滴头流量和滴头间距的选择与土质有关。对于沙壤土,滴头间距应在0.5~1.0m之间,土壤越黏,滴头间距应越大,田间一般采用的单畦单管铺设法,即将滴灌管置于每畦2行植株中间,管长与畦长相同。滴灌管上的滴孔应尽量朝上,可使水中的少量杂质沉淀在管子的底部。微灌设备应采用专用配件连接,互通性才会好,才能满足不同情况的安装需要,而且专用配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自装自拆。3.2微蓄微灌系统使用要求

要定期检查和清洗过滤器中积聚的杂质,防止过滤器堵塞;检查过滤器是否完好无损,发现滤网损坏时要及时更换。还要定期冲洗滴灌管,新安装的滴灌管要充分放水冲洗,把安装过程中积聚的杂质冲洗干净,再开始使用微灌系统。滴灌系统使用过程中,一要定期冲洗,把使用过程中积聚在管内的杂质冲洗出滴灌管;二要防止滴灌管破损,在进行锄地等农事操作时,要避免损坏滴灌管。

4杂草防治技术

茶园(特别是幼龄茶园)管理最为繁重、投入劳动力最多的就是杂草防治,对此,主要措施是:

(1)在茶园中推广使用精禾草克、盖草能防治占茶园杂草近70%的单子叶杂草。

(2)在幼龄茶园行间套种2行大荚剑舌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在开花结果前拔除,覆盖在茶行上,既抑制了杂草生长,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5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疾病如茶饼病等的传播、蔓延。

(2)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合理修剪、及时分批采摘、中耕除草、深耕等措施,以减少病虫源,创造有利于茶树生产、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3)生物防治。通过茶林、茶果间作,合理套种,铺草等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蜘蛛等),用纯益生物消灭有害生物;推广使用BT制剂、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

茶园范文篇10

关键词: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完善机制;开发策略;建设理念

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完善的茶园发展机制,直接关系到茶叶产业的经营成熟度。特别是茶园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对茶叶产业机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其功能属性认知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如今在应用茶园土地资源时,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茶园的功能属性及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客观的说,充分发挥茶园的价值作用,能够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相应基础和帮助,从而实现茶园功能属性的有效诠释。当然,在整个茶园发展过程中,其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认知茶园的功能属性,探究茶园的土地资源内涵,极具必要性。

1.1茶园的功能属性分析

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专业场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一直以来茶园都是我们了解茶叶产业,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其功能类型,还是功能价值,都极为全面。总的来看,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开发经济基础,其中有着能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通过茶园生产运转,从而能够带来相应经济收益。当然,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系统化开发,其能够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最佳开发效果。其次,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茶园作为重要的场所,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茶园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相关元素。应用和诠释其文化内涵正是当前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能够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时展环境下,其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

1.2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其发展效果的宝贵资源,而想要应用好这一资源体系,就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特性进行全面认知。茶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性表现为:这一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内容而言,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在对茶园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过程中,必须实施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客观模式,当然,应用这一模式,客观上也是对茶园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如此,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其还有着相对有限性,尤其是对于茶园来说,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须对茶园内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融入,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茶园经营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当然,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用途上的专项性,因此想要高效应用,就需要合理规划。

2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业的经营要求不断提升,加上整个开发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赋予了茶园更多功能元素和价值属性,因此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融入开发要求,完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就成为影响茶园经营建设的重要要素。当然无论如何开展茶园建设,以及赋予其怎样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其能够最大化发挥茶园建设效果,同时也能够将茶园的整体转型发展与茶园自身基础资源的应用系统化融入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茶园的具体建设要求。也就是说,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不能盲目进行改造,要将功能属性的丰富提升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资源系统化融入。做好茶园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对茶园建设资源进行最大价值应用,当前对于茶园资源开发利用来说,其整体是资源的体系化应用,也就是说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应该从茶园各项资源应用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多项资源,从而实现茶园的综合开发。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能够将茶园经营开发纳入到整体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是一项从发展视角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的活动,因此,其能够否实现最佳价值,其与规划活动的开展效果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不仅如此,相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种随意性开发模式,整体缺乏合理完善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未能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说,做好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是从现代化经营思维中,探究茶园土地经营建设的全新理念。因此,对于茶园经营来说,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当然,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也极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对茶园的功能属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茶园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园经营过程中,其内容与类型更为丰富,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被应用与茶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对于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茶园自身资源的应用,还是茶园整体开发内涵,都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营发展的具体要求,予以创新。而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以科学视角来探究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其符合茶园建设环境。

3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分析

通过对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价值作用,可以说,优化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园的转型发展。但是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其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是其具体发展举措如何制定,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尤其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做到:首先,要从科学视角切入,基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创新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规划建设更多是一种具有指导价值的活动,通过有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使得整个茶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前沿性和开发性视角切入的活动。通过创新这一规划建设工作,从而为茶园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前沿性实际上就是要从科学视角,通过融入和应用科技元素,进而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融入科技内涵,也为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无论是茶园土地建设,还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种各个板块的规划应用,都必须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需要角度出发,要充分确保对核心茶园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同时也要为全新产业经营发展预留相应空间,规划必须在对现实发展需要进行满足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机遇,最好的规划效果,是最适合茶园基础情况的规划活动。此外,对于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来说,既需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础是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茶园的特点属性决定了整个茶园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内涵。因此,对于整个茶园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茶园土地规划,还是整个茶园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园的经营发展。事实上,做好茶园规划建设工作,还要融入专业指导,尤其是要将现代化、成熟的规划指导理论融入其中,事实上,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可以将旅游规划建设的相关经验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借鉴,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开展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应该将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融入到整个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趋势,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的阶段化和步骤化,当然更为重要的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茶园的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阶段性开展茶园土地规划,通过充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个规划工作与土地资源应用的有效融入。

4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实现了系统化发展,如今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文化消费理念,可以说,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整个茶园的经营建设状况看,多数茶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加上其整体开发模式过于陈旧,其与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其最大应用效用价值,就极为必要。

作者:姬桂珍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伟.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5.

[2]何宏伟.为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3]王以廉.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的困境与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以重庆“地票”交易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6):233-236.